班主任与学生情感

2024-06-04

班主任与学生情感(精选10篇)

班主任与学生情感 篇1

班主任是学生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的工作是事无巨细, 琐碎繁杂。在实行新课改的新形势下, 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 如何进行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将直接影响到师生间的关系及班集体的建设。

法国作家拉封丹有一则寓言:南风和北风比试, 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施展威力, 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 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拂, 顿时, 行人觉得春暖衣厚, 始而解开钮扣, 继而脱掉大衣。北风和南风都是要使行人脱掉大衣, 但是由于方法不一样, 结果大相径庭。在教育方面, 这则寓言向我们昭示了真理和法则:在教育中, 教师亲切的言语犹如温暖的阳光, 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它远比声色俱厉的批评更易于被人接受。我认为班主任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要洞悉学生心理, 锤炼育人艺术

记得我在当班主任时, 新接班中有这样一位学生, 他聪明、活泼、可爱, 兴趣广泛。见到他后, 我就想把他定为临时班委人选之一, 可家访的交流, 我动摇了。他那曾经做过教师的爷爷对孙子各方面的期望值很高, 主动向我提出能否让其当班干部, 我说在开学后观察一下再决定。不料, 老人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孙子。开学后, 第一、二单元测验, 他的成绩皆不理想, 甚至作业也不认真完成, 我忽然意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我找他单独谈话, 态度和蔼地说:“你是个聪明的好孩子, 在上学期, 你的语文、数学成绩都一直很好, 还在数学奥赛中获奖, 可这两次测验成绩却令我大为震惊, 是不是因为当班委的事?”此时, 他的眼泪夺眶而出, 向我敞开心扉:认为没让他当班干部是老师对他的不信任。此时我耐心地开导他:“老师之所以这样做, 是想让你通过实际行动在同学中树立威信, 决不是对你的不信任。我觉得你更应该自强, 自己创造条件和机会, 而不是消极等待, 争取期中考后的民主选举入选。”

此后, 我不厌其烦地多次找他谈话, 等待时机成熟了再和其家长进行了联系。而电话的那头恰巧是他爷爷的声音, 我请其爷爷转告我的意见和看法。后来, 我又发挥他的特长, 让他参与班级出板报, 参加学校的一些活动, 之后他的精神面貌和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变。

从这件事情中, 我深深感到班主任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应有超前意识, 不要等问题出来后再去弥补。如果我在事先能与这个学生进行沟通, 并将我的想法告诉他的话, 也就不会产生这段误解了。也因此事, 我觉得:要做一个合格的、受学生爱戴的班主任, 不权要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把自己所任的课教好, 更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要洞悉学生的心理, 锤炼育人艺术,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因为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二、要把微笑作为交流前提, 用表扬代替批评的方法

微笑能给学生带来亲切感。灿烂的笑容, 可以赢得学生的爱戴, 给学生留下持久的影响, 当你想激发学生的斗志, 当你想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不妨轻轻一展笑容, 就胜过千言万语, 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 在教育学生时, 千万不要吝啬你的微笑。

每周我在班会课上, 见缝插针地表扬鼓励大家时, 我注意观察了一下, 当我面带笑容表扬班干工作出色时, 孩子们尤其是班干们脸上都流露出高兴的神情;而当我对工作不卖力的班干部或调皮学生进行严厉训斥时, 孩子们都耷拉着脑袋, 表情严肃。由此, 我在思考:作为班主任, 工作时要讲究方式方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时刻把学生当小助手, 一切与学生有关的事都和他们商量, 尽量采纳他们合理的建议, 与他们共处时, 要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说话的语气, 把微笑作为交流的前提, 用表扬代替批评的方法, 让学生在心情舒畅时接受教育, 效果要强百倍。

三、对待班级后进生要多些尊重, 少些歧视;多些宽容, 少些训斥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语重心长的讲“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中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对待学困生, 我同样尊重其人格, 且对其发展抱有信心。当我在班级一再表扬乐于助人的同学时, 当我把成绩差的学生位置调整到成绩优秀的学生旁边时, 我从他们眼睛里读到是理解、感激、信任和自信。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可见育人之不易, 人才难得。小树需要阳光哺育, 春雨滋润, 也需要裁剪砍削, 小树才能长成栋梁之才。在育人过程中, 我对待学生既是关爱、宽容、平等的, 同时也是严格要求、有错必纠的。一个调皮学生, 也是各科老师公认的学困生, 学习态度不端正, 日常行为规范也差, 有一次他撒谎, 我再三给他机会, 让他自己承认错误, 可结果他矢口否认。我通过调查, 弄清事情的真相后, 就背着同学严厉地斥责了他:“一个人一生中谁不犯错误?犯错误, 不要紧, 只要改了, 仍然是好孩子。你用谎言来掩饰真相, 则是错上加错。”又说:“其实你是个好孩子, 何必因撒谎而玷污了自己?不过, 老师还是信任你的。”此后, 这个孩子改了许多, 学习也认真了些, 成绩进步很快。

回想这一切, 我深感做一名称职的班主任是很不容易的。在平时的班级工作中, 不仅要做到认真负责, 还要做到坚持原则, 公正廉洁, 发扬民主, 一视同仁, 更要温暖和热情, 关心他们, 和他们同玩同乐, 在情感方面, 要启发他们自我体验, 自我激励, 达到自我悔过, 自我调整的目的。从而乐于接受班主任亲切的教诲, 使自己不断茁壮成长。

摘要:在实行新课改的新形势下, 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 如何进行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笔者从班主任的工作方法上要洞悉学生心理, 锤炼育人艺术;从班主任的工作态度上要把微笑作为交流的前提, 用表扬代替批评的方法;从班主任的工作情感上要对待班级学困生多些尊重, 少些歧视, 多些宽容, 少些训斥等三个方面阐述了班主任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方法。

关键词:班主任,学生,情感,交流

学生情感与艺术创作 篇2

关键词:学生;情感;艺术创作;影响

一、情感与艺术

情感是在事物的刺激下,怀着某种态度产生的心理反应,情感是内在的深刻的,千变万化且各式各样的,每个学生根据家庭遗传、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想层面的不同会出现情感特质的差异,有些人天生情感丰富、敏感多情,观察客观事物比常人更细微敏锐,所以更容易感同身受、动情于色。而面对相异的现象和事物也会产生有差别的情感,例如面对美景会开心、愉悦、舒畅,面对灾难会惧怕、无助、难过。甚至有些人产生情感的反应更为强烈,林黛玉落泪葬花的多愁善感,蔺相如与玉俱毁的怒发冲冠,都是情感激烈显露的表现。

艺术美学研究对象包括主体审美活动前后的审美体验,这里的审美体验即情感和理想,在艺术美学中对情感的解释是“情感是画者对客观对象是否符合自己创作需要的心理反应,客观对象和画者需要的不同关系产生不同情感,从而驱使其采取不同形式以符合其需要”。语言已经不能成为人表达情感的唯一桥梁,艺术便作为另一种形式适时出现了。艺术作品是表现人类情感本质的一种形式,艺术品是语言无法完成且可以呈现人的情感和情绪活动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表示:“一个人曾经心里唤起体验过的情感,并且在这之后用色彩以及线条等所能传达的形象来表现使别人也体验到同样的情感,这就是艺术创作”、“人们用语言相互传达思想,用艺术相互传达感情。”情感活动经由具体的绘画、文学、音乐等艺术形式及艺术语言得到抒发与释放,呈现情感最为生动的语言恐怕就是艺术创作了。

二、学生情感激发的创作动机

潜在情感是最难以掌控的,有时正向积极,有时负面消极,对人的创造行为也是激励和抑制的双重作用。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说,情感一定要找到恰当的方式和情境给发泄出来,心理学曾经研究出具有某种天赋的人确实容易比正常人产生不稳定的情绪,也更为感性和敏感,喜好胡思乱想,对事物产生痴迷的热情。学生这类特殊存在的单纯群体更容易出现情感的堆积,而且经过时间的积累和研究的发现,孩子天生所具备的艺术气质、细腻活跃的情感以及单纯朴实的观念能很好地转化成创造力,给他们天真无邪的艺术创作带来源源不断的精神宝藏,所以我们伟大画家毕加索也常说“绘画要像儿童们学习”。有些心理学家还提出并实验了艺术疗法,让画画的人把潜意识情感通过创作显现,在“自我欣赏”的成就感中满足心理需求。经研究学生情感下的创作动机大致归为两大类:泄情动机和成就动机。

1.“借画泄情”

首先学生对绘画本身十分敏感和青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们首先产生了强烈兴趣情感,学生往往在绘画时能得到好奇心和新奇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绘画行为里添加他们对生活的追求,对自然的印象,他们绘画时可以充分释放天性,表现创作力,陶冶情操,情感境界得到升华,在情感宣泄中身心得到发展与平衡。一个人总处于一种很平淡或者压抑的生活状态时,对周围的环境会产生敏锐的直觉和激烈的心理。学生长期在学习压力中不能得到合理调节,将情感宣泄在创造的艺术作品中,换句话说是一种精神慰藉,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大部分人对绘画有这样一种错误认识,他们认为绘画是一门学科,是一种技能,需要人去教去传授,其实经过长时间教学的积累,我们都知道,多数的学生都能以各种自发的想法和方式去创作,他们其实就是自己在创作视觉符号来表达思想感情和憧憬愿望,绘画可以说是他们的交流工具,表现看法感受的。曾听过一个典型的例子,有个学生的父母总是吵架,后来父亲离家出走时发狠说了一句话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我才回来,爸爸走后,这个孩子便画了一幅画,画上太阳从西边升起的。这个案例中的学生就是用画画这种方式在诉说他的愿望,表达他的情感。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从文化角度分析,当人在遇到生活中很刺激人心理的事件后,内心情感会不受控制地做出异常的举动。歌德曾说自己由于失恋痛楚写成了《少年维特的烦恼》,因而童年的生活、过去的心灵体验都可能给情感造成绝大影响力。面临现实生活,体验更加强烈,为满足自我需要,对生活思考增多,心理意志改变,长期储备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创造出独具绘画艺术风格的作品。生活经历其实都是创作的动机,主体对体验具有被刺激性,在作品创造的笔下,情感都被发泄了出来。

2.“心满意足”

文学家雨果说:“人心是复杂神秘和无边的,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内心世界”。拥有强大的内心世界,是一件十分不简单的事情,拿我国古代文人水墨画为例,这类画作应该是最能表达士大夫们超然自得,抒发自我情怀和体现广阔内心世界的一种艺术形式。画家面对宇宙洪荒,想到自己透心彻肺的悲痛,又在大痛大悟中奋发,进而投身创作,似乎感慨人生初而恐惧接着痛定思痛,以一种大无畏的超世精神获得人生和精神的新的更大意义。拿文人画为例,他们强调用情于笔墨和放怀于笔墨中,不拘泥于物象,注重思想感情的宣泄。学生因为好奇心再产生求知欲,这种力量让学生对创作产生兴趣,进而热爱,积极求索,满足认知的需要,同时每个学生都是平凡又渴望突出的个体,他们希望实现自己的价值,有提高自己,渴望得到尊重,实现理想的梦想,所以在他们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不断创作,学生经常能在绘画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表现得到肯定、鼓励和表扬,会使他们增强自信心,在创作后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自我实现也就得到了满足,再加上受很多外在环境的影响,例如老师的激励,家长的表扬,同学的羡慕都可以成为一种外界驱动,或者看见别的同学优秀作品时,学生产生创作的动力,有画画的欲望,学生自发的去画画,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这种动力让学生去创作。

三、结论

班主任与学生情感 篇3

一、班主任与学生情感交流的必要性

(一) 从青年的情感特征来看, 情感交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中专学生群体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 集中体现了青年的一系列特征和特殊利益。他们的生理已发育, 告别了童年, 但又未直接加入社会生产过程;他们既跳出了家庭的束缚, 又没有真正成为社会的独立成员。这种具有鲜明的“过渡性”、“边缘性”的社会角色, 决定了他们的情感发展常常具有双重性, 表现出矛盾性和两极性的特点。在这个特殊的时段, 如果班主任走进学生心灵深处, 与学生产生情感交流, 充分发挥情感的易感染性, 获得学生的“认同”, 给学生更多的引导, 就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学生由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并在这种满足中发展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进而诱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 使他对人生感到有意义, 因而情绪经常才是愉快乐观的。

(二) 从班主任的工作要求来看, 情感交流有利于学生工作的深入开展。

要做好学生工作, 班主任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 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用自己诚挚的感情去激发学生, 与他们保持“零距离”接触, 这样才能形成相互间的情感沟通与交流, 也才能得知真情, 掌握第一手资料, 从而为自己正确的开展学生工作提供依据。而在师生情感交流中所给的教育, 学生可接受性最强, 教育效果亦最佳,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只有“动之以情”, 才能收到“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效果的道理。

二、班主任如何正确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一) 情感交流的前提——班主任情绪情感品质的培养

班主任要创造条件与学生产生情感交流, 那就要求班主任自己有良好情绪情感, 并能对自己的情绪情感有目的、有意识地加以控制。因此, 班主任必须懂得什么是情绪情感, 它的产生机制、特点、功能等;了解自己情绪情感发生发展的特点、水平和规律, 学会一些调控的手段和方法, 形成良好的情绪反应能力和适宜的宣泄方式, 经常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乐观、向上的情绪;训练自己抗干扰和自控能力;防止焦虑、烦躁、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发生。班主任还应掌握中专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 以及他们心理障碍的常见表现和处理方法。特别应重视进行理智感、美感、道德感等高级情感的陶冶, 使其情操发展并升华到较高的水平。

(二) 情感交流的条件——班主任正确的情感立场

1、尊重学生的人格。

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他们不仅能经常自我评价, 也非常注意周围人们对自己的评价, 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需要日益强烈。班主任与学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尊重的伙伴关系, 学生才能自觉展示自己心灵深处的奥秘, 暴露内心的想法, 班主任才能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工作, 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每个学生都有他们各自独立的人格, 班主任要平等对待他们, 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和家长式的作风粗暴地侮辱学生的人格, 伤害其人格尊严。

2、理解学生的需要。

心理学家黄希庭教授等通过问卷调查得知, 中专学生的基本需要有6类18种, 其中强度最大的需要的种类依次是:求知的需要、友情的需要、建树的需要和自尊自立的需要。在调查中发现, 中专学生的需要有复合性、强烈性、矛盾性、易变性和时代性的特点。班主任认真了解和掌握青年需要的特点, 自觉按照需要规律办事, 就可以走入学生内心世界,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3、解决学生的问题。

这里所说的问题是指学生学习生活出现的实际问题, 如不适应学校生活、课程学习有困难、经济困难、人生发展规划与职业选择上有困难等等。班主任只有用心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排除他们的困扰, 才能得到学生的拥护, 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4、欣赏学生的优点。

长期以来, 学校一直处于班主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 学生是被教育者的状态,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班主任的教育, 这让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心理学研究发现,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 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如果班主任欣赏学生, 学生也会反过来欣赏老师, 这是一种回报性吸引。

(三) 情感交流的桥梁——班主任积极实施各种形式的情感体验教育

班主任要引起学生的情感交流, 走进学生的心灵, 掌握第一手资料, 以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那就需要班主任创造各种形式的对话平台, 实施各种形式的情感体验教育, 积极主动去搭建与学生的交流桥梁。具体措施有:开设热门话题班会;师生间的口头、书面沟通与交流;注重“家长——班主任——学生”的三方沟通;创办主题假期活动等。通过这样的一些形式, 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也让学生觉得自己和班主任在一起成长, 这有利于班主任有的放矢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结论

语文教学与学生情感的塑造 篇4

一.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塑造的现实紧迫性

(一)当前中学生情感障碍问题突出,人格的健全发展亟待语文教育的积极干预和引导

随着一系列触目惊心的社会事件的涌现,中学生的情感障碍问题已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中学生上网成瘾,沉迷于各种虚拟的暴力游戏,有组织的校园犯罪等一些病态的行为均是情感障碍的典型表现。学生们由于长期缺乏内在的精神交流和有效的人格引导,无法在现实的种种诱惑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常常在无知和淡漠中迷失人格发展的方向,甚至走上绝望的歧途。即便是一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内心生活也难免显得贫乏,缺乏生活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人际交际能力差。中学语文教育必须承担起拯救中学生情感世界的重任,凭借自身的优势,对学生的心理、道德问题进行积极的干预,促进他们健全人格的发展。

(二)面对中学语文教育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反思和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出新的教学途径,实现语文教学的突围

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下降,对语文课的厌烦情绪直线上升,语文课成了学生打瞌睡、补习其他课程的临时加油站,语文学习的这种低迷状态是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正视的问题。而要走出这种困境,语文教师必须克服思想上的惰性,摆脱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发挥语文这门课程独有的优越性,重现它的魅力,把学生重新吸引到课堂上来。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情感唤醒的教学方式遵循了一般的教学规律,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催化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可以说,在教学中贯彻情感塑造的教学理念,是改善目前语文教学状况,优化教学效果的突围之略。

二.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塑造的可行性

(一)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成长个性是进行情感塑造的重要契机

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研究表明,中学阶段是其生命意识和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自尊、自立、自强、宽容、真诚、热情、合作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在这一时期正在逐渐模塑,对自由和理性不懈追求的精神,富于创造的活力,自我认同和自我批判的能力,这些决定他们今后人生发展的重要素质正潜在地生成。同时,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社会的责任、义务及态度,个体对自然、历史的关怀、思考、认同和超越,这些健康人格构成中的重要部分也在这一时期萌芽。中学生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情绪波动大,心智伸缩的空间大,正是进行人格启蒙教育的好阶段。

(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深厚的人文关怀是实现情感塑造的坚实基础

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给人愉悦的审美体验,还能塑造人的情感。新语文教材是体现人文关怀的示范性文本。它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和贴切平实的思想表达无声无息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如《“挑战者”号追思》中7名宇航员为了探索神秘的太空世界而魂断苍穹令人扼腕痛惜的事迹,可以让学生领悟人类追求真理的永恒性和富于牺牲的勇气。《丑小鸭》中一只丑小鸭经历种种挫折终于变成白天鹅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和尊重。《散步》中一家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相亲相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亲情的宝贵。在学生没有真正接触到广阔的社会生活的时候,这些教学素材为他们提供了社会现实生活的丰富图景,是向他们传播人文思想不可或缺的依托。

(三)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品位的中学语文教师是开展情感塑造的可靠保障

中学语文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还需要拥有睿智的头脑、深刻的思想,更必须蕴含独特的人格魅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浑身洋溢着的生命激情,都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的求知热情,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提升学生的文化品格。一位杰出的中学语文教师,会恰当地处理知识传授与情感塑造的关系,能在技能实践的过程中贯之以高尚人格的磨砺,把学生培养成情商和智商比翼齐飞的顶尖人才。

三.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塑造的方法和策略

(一)努力创造轻松自如的教学氛围,让语文课堂成为张扬学生丰富个性的舞台

教师在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倾听学生的心声。师生间展开互动的交流,进行一种精神的对话。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恰当运用一些游戏形式,如故事接龙、演讲赛、辩论会、课本剧表演等等,调节课堂的氛围,活跃学生的情绪。当学习变成智力的游戏时,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真实体现,这是教师了解学生,因材施教的好机会,从中可以根据他们的情感倾向、认知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心智辅导。有条件的话,定期到图书馆、户外和社区去开展语文教育活动、进行语文旅游都能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挥学生主体性。在活动中,巧妙地开发学生细腻地感知自然和生活的能力,得到身心的放松。而组织学生成立业余诗人、未来作家、新闻记者等兴趣学习小组,则是培养学生归属感和合作意识的长期有效的途径。

(二)充分搞好阅读教学,让阅读成为建构学生人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文讲读方法,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所蕴涵的情感内涵,找到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进行具有浓郁感情色彩的分析,唤起学生感同身受的体验,使知识的输出与接纳在师生共同的心灵之旅中自然而然地完成。就拿王维《山居秋暝》的课堂教学实例来说,教师先用符合诗歌整体格调的清新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一个宁静闲适的世界:刚刚下过一场新雨,凉风轻拂,月光的清辉映照着松林,清澈的泉水在石上潺潺流过,竹林中传来阵阵清脆的欢声笑语……教师配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配乐的表现诗歌意境的深秋风景画,再次加强学生的情绪调动,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更能深化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把握。

与此同时,在有些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运用“囫囵吞枣式”的阅读方法,避免对课文肢解式的分析造成的对作品意蕴的磨损,顺利获得一种只可意会无须言传的美的体验,增强学生整体感悟的能力。这种模糊美学的教学策略符合人类情感认知的一般原则,是塑造学生人格情感可灵活使用的策略。

(三)适当运用口语表达形式,让声音和记忆成为推动学生情感发展的无形力量

古代著名教育学家朱熹说:“大抵观书先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口之中。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的确,在朗读和背诵中,不仅能增进学生的语感,而且能够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更细致地领会作者的情感。中学语文教材选入了大量的古今中外优秀诗歌和散文精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张扬人类美丽的声音,借助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带动学生进行富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把无声的视觉语言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从而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如《岳阳楼记》、《背影》、《热爱生命》等文章都是学生值得反复诵读的好材料。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一些诗歌朗诵会、背课文比赛,让学生在读中无形中受到作者思想的熏陶,储存灿烂文化的记忆符号,积累多样的生活素材,能够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建立良好的感性反应机制。

(四)强化写作训练和写作交流,让写作成为学生情感表达和精神模塑的温馨家园

写作是情感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是真性情自然流露的后花园。而如今很多学生在作文中不敢讲真话,随意编造生活故事,情感矫揉造作,行文常常是千人一面。当他们内心苦闷、孤独,无人倾诉时,渴望通过写作排遣这种消极的情绪,重拾内心的平衡,但担心会因此被粗暴地扣上思想不健康的帽子。而在此时,教师就应该在批阅学生的作文中迅速找到与学生沟通的支点,与之进行平等的情感交流和良好的精神疏导,消除学生的种种顾虑,帮助他们恢复明朗的心境,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写作训练是教师和学生达到彼此感情融洽,建立稳固的信任关系的一座必不可少的桥梁。教师可以采取单元作文训练,周记和日记相结合,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书信、便笺往来等多样形式,实行定时作文批改,随笔、书信自愿交换评阅的方法来加大写作训练的强度,培养学生自觉内省的习惯。而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自由表达则是情感塑造的第一步,只有学生自愿打开心扉,教师才能洞察学生的内心需要,指引情感放飞的方向,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磨砺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他们的感知力。

谈情感与大学生创新 篇5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动力, 是技术进步的源泉。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的重情感在开发大学生身心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作用。许多教师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时, 往往忽视了情感对学生的影响, 本文主要论述积极情感对大学生创新活动的作用。

2 大学生情感特征

2.1 情感内涵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 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基本的情感可分为快乐、悲哀、愤怒和恐惧等;高级的社会情感可分为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等。情感可划分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焦虑、害怕、羞涩、紧张、愤怒、沮丧、怀疑、厌恶等属于消极的情感, 消极情感会削弱学生创新能力。喜好、热爱等积极情感能引起大学生对创新的兴趣、爱好、追求等。积极情感能够推动创新活动的开展, 促进创新素质的形成及创新能力的发挥。

2.2 大学生情感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 在生理发育成熟的同时, 心里也经历着急剧的变化。情趣体验也越来越丰富。大学生的情感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情感的丰富性与波动性。随着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 各自需要的不断增加, 其情感变得丰富多彩。另外大学生的情感具有较大的起伏性和不稳定性。要因素, 而创新的希望在于青少年, 所以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情感的强烈性和冲动性。大学生的情感比较强烈, 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感染。 (3) 情感的心境化。大学生的情感心境化会使其行为染上某种情绪色彩, 从而影响其行为和心理活动。4) 情感的想象性和倾向性。大学生的情感具有想象性的特点, 而且伴随个性倾向性发展。

3 情感对大学生创新的影响

3.1 情感强化大学生的创新认识

创新就是创造者凭借个性品质, 并利用以往的知识、经验, 新颖而独特地解决问题, 形成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过程。

情感对于学生加强创新的认识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什么是创新?为什么要创新?学生对这些问题不清楚亦或不愿意搞清楚, 创新就无从谈起。积极的情感强化学生对创新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积极的情感能够激发学生对创新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创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自觉集中注意力, 全神贯注进行创新认识。积极的情感能够促使学生产生创新认识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坚定性。

其次积极的情感可以提高学生创新认识的能力。积极的情感虽然不能改变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认识能力, 但是可以积极影响学生对某个具体对象认识能力的发挥。

再次积极的情感能够促使学生对创新认识产生持久的活力。如果学生没有对以往知识的长期积累, 创新就容易失去基础。鲁班之所以能发明锯子, 那是基于其木匠知识的娴熟。高度的热情可以使学生产生强大的意志力, 形成一种持续和稳定的力量, 消除创新认识中的疲劳, 克服创新认识中的种种困难, 持之以恒地积累创新知识。被称为我国首富大学生的林炜, 其参赛作品“KMRC制革鞣剂”在第五届“挑战杯”上被评为一等奖, 一公司以700万的高价买断了该项技术的使用权。为了研究这个成果, 林炜至少做了上千次实验, 跑了大江南北20多个化工厂。

3.2 情感影响学生创新对象的选择

“创新什么”这是大学生在进行创新活动中必须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在创新对象的选择过程中, 情感能辅助理智做出决定。虽然选择创新对象是理智作用的结果, 但是理智的选择只有在积极情感的协助下才具有生机和活力, 才能更加有效。人的认识不仅是客观对象在人大脑中的反映, 而且还包括对客观对象的选择, 是反映和选择的统一。

由于大学生情感的丰富性, 不同的情感会使学生的联想朝着不同的创新对象发展, 只有与情感趋向一致的对象才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所以不同的大学生情感不同, 往往创新的对象选择也不同。即使选择了同一对象, 由于大学生情感志趣和情感层次的不同, 他们往往会选择不同的观察角度和不同的研究层次。又由于大学生情感的波动性和冲动性, 即使是同一个大学生在不同的时期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 创新对象的选择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3.3 情感影响大学生的创新过程

“如何实现创新”这是大学生在进行创新活动中需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创新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前进一步;二是修正原有的错误知识;三是开辟新的知识领域。

大学生在创新过程中, 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对原有知识的整合、修正和再创造。这是一种综合性的创造活动, 与人的情感密切相关。因为对知识的分析、加工、整理及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人的想象、思维、记忆等, 所以人的情感因素必不可少。因为大学生的情感具有想象性和倾向性的特点, 当大学生对创新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激动的情感时会使其思路开阔, 才思敏捷, 使认识向纵深发展, 使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发挥。一个新观点的产生往往是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经过理性认识, 而后又在新基础上, 经过进一步的想象产生新体验, 促使新观点的诞生。

大学生在创新过程中, 另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总结归纳得到新的知识。实践是情感发生的重要源泉。在创新实践活动中, 众多的新经验、新创作能激发大学生不断产生积极的情感。反过来积极的情感又能促进大学生积极开展实践创新活动, 克服创新过程中的种种困难, 实现创新的目标。

4 结束语

大学生情感具有不稳定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时, 积极的情感能够激发大学生饱满的工作热情, 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志, 强化大学生的创新认识, 丰富大学生的创新选择, 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促进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因此教师应当重视情感对大学生创新的影响, 尽量避免消极情感的产生, 培养和升华大学生的积极情感, 以利于大学生创新目标的实现。

摘要: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分析了大学生情感的特点。研究了积极情感对大学生创新认识, 创新对象选择及创新过程的影响。提出了积极情感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认识, 丰富大学生的创新选择, 促进大学生的创新活动的新观点, 强调应该重视情感对大学生创新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情感,创新

参考文献

[1]赵格.浅析情感在大学生创新活动中的作用[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11, 23 (5) :423-426.

[2]高文杰.谈《机械设计》教学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黑龙江史志, 2009 (19) :126-126.

[3]林祖藻等.当代社会科学信息化建设[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1-8.

[4]张春林, 曲继芳, 张美麟.机械创新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1-6.

班主任与学生情感 篇6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当代高技能的职业技术人才应当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谐的人际关系, 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 并且具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 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 并养成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 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

本文从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方面入手, 论述如何做好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着重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心理与情感方面的新动态, 以尽快适应社会情况复杂变化的新要求。

1 高职院校学生存在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

作为从中等学校毕业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学生, 高职院校学生从年龄和升学阶段来说和普通高校的学生是处于同一时间段上的, 因此他们会遇到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一样的一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业、人际交往、情感和经济等方当面的心理问题。

学业方面, 进入高职院校以后, 学习内容上的专业化、深入化和难度加大以及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很多学生产生了不适应现象, 造成学习效率低下, 失去信心带来的心理上的压力。

人际交往方面, 由于进入大学学习后, 集体生活使一些学生不能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 有的学生表现为性格内向, 心灵自我封闭, 不愿交际, 因而显得古怪、孤僻, 甚至有些学生因过分自卑而不敢与人交往, 而有些学生过分自命不凡, 狂妄自傲, 这两类学生都会自动把自己游离于集体之外。

情感方面, 高职院校学生已进入青年期, 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多, 有了一定的控制力, 但是由于受各种环境影响, 容易被各种情绪所困扰, 情绪波动较大, 易感情用事。还有对于普遍存在的校园恋爱现象, 由于恋爱观的不成熟导致在实际生活中与异性交往困难、失恋而痛苦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经济方面, 有些学生来自于贫困地区的农村或城市低收入家庭, 而其周围的同学来自富裕家庭, 消费能力很高, 出手大方, 经济上的巨大差距更引起他们心理失衡, 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2 高职院校学生还存在区别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一些特殊的心理问题

由于高职院校是为企业培养专业职业技术人才的高等学校, 就办学特色和培养学生的就业定位而言, 高职院校学生还存在区别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一些特殊的心理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就业观念方面。

自卑心理。经过高考后,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入学分数低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 而感觉低人一等, 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产生怀疑和动摇。而且由于与本科学生在就业岗位上存在差距, 觉得自己前途渺茫, 对就业不抱希望。

就业压力。由于高校扩招及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严峻激烈的市场竞争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而有的高职学生没有意识到这是整个社会经济形势带来的结果, 而只把这种现象简单归结为本身的学历的不足, 这使他们无所适从, 产生焦虑心理。

3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与情感问研究的内容

面向高职院校的学生, 应该从其心理问题的特点入手进行研究,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观念, 培养学生的心理卫生技能, 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着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并且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提供学生更多的实训实习机会, 提高其就业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人际关系指导。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亲情、师生、同学关系的本质, 培养大学生的交往意识和技能, 并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 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竞争、互相尊重与支持等项原则。另外, 家庭教养方式与学生人际关系状况有很大的相关性, 充满情感温暖和理解的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更能使人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 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采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形势, 为疏解学生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增强交流与沟通, 构建和谐的人际网络有很大帮助。

情感教育。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 首先要主动与他人交往。要真诚地尊重和肯定他人, 关心和注意他人。可以开设心理咨询室, 对学生在情感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疏导;也可以通过个别谈话或进行心理调查等方式收集学生在情感方面的信息, 利用讲座、报告会、讨论会等活动集中解答他们在情感方面所面临的问题等等。还可以以讲座等形式教育学生, 或通过心理卫生课, 教育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正常的两性交往, 正确处理恋爱问题。

金钱观教育。必须让学生懂得, 大学阶段其角色是学生, 其职责和任务是完成学业, 不是其它经济利益的角色。大学生应该树立以勤俭朴素为荣的思想。要提倡艰苦奋斗, 过份去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只能使人步入歧途。在对学生进行正确金钱观教育的同时, 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对于高职学生特定存在的心理问题, 我们首先应该教育其克服自卑心理, 使其认识到作为高职学生同样有很好的就业前景, 在一些基础岗位上只要肯努力也会有事业上的发展。同时,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要树立竞争意识, 任何个人都必须在竞争中求生存, 在竞争中求发展。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主动参与竞争。而在强调注重开拓进取的同时, 也要强调互助合作。要讲求目的的正当性, 手段的合法性和道德性, 使学生的竞争意识健康发展。这样才能调动自身的主体性和进取性, 有助于形成平等竞争的观念。

4 结论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中的重要方面。重视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是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 也是高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可以相信, 通过全体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努力, 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的职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徐炳谦, 张能云.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途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 (.3) .57-59.

[2]张敏.蒋希.362名高职护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及分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6 (3) .22-24.

[3]陈启山, 温忠麟.高职大学毕业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 (.2) :92-97.

数学教学与学生情感的交融 篇7

教师的举止言行, 对学生的情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对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投射到学生幼小心灵上, 会唤起他们相应的反馈, 继而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爱屋及乌”。因此, 教师要热爱学生, 将真挚、圣洁的师爱带进课堂。教师要善于运用表扬这个积极的激励手段, 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感觉、积极的情绪、向上的愿望和不断进取的决心, 形成积极的内驱力, 达到“以情晓情”之目的,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 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学“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 当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规律时, 我就充满激情地说:“同学们, 你们的发现很了不起, 但是你们知道吗?早在1400多年前, 我国古代的数学家祖冲之就精确地计算出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就是当时算得最精确的圆周率值。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你们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你们就是祖国的希望, 很有可能未来的科学家就在你们中间。”

学生激动了, 眼光里充满了对探求知识的渴望。“看谁最聪明, 能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公园里有一棵粗大的古树, 你能想办法知道古树截面的直径吗?”我又一次提出新问题, 学生又一次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大家热烈地讨论着, 终于得出了“既保护了古树, 又求出它的直径”的方案。学生根据“周长、圆周率、直径”的逆向思路, 亲自动手量古树的周长, 再求出它的直径, 创造性地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活动, 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心灵受到了教育。我们满腔热情地为学生创造多次追求成功的条件, 努力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想方设法给他们表现才华、体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满足、兴奋, 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勇气。师生情感融洽, 使得每一个孩子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创设情境, 以景催情

生动的教学情境, 可以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 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教学情境, 有意识地造成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 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兴趣。例如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 我用卡片出示一组题目, 24÷6、3.6÷9、125÷25、4÷16等, 要求学生迅速口算, 学生纷纷抢答, 当他们沉浸在心理上的满足时, 我突然出示一道“37÷125”, 学生哑然, 都用惊异的目光看着教师:“这道题不能口算啊!”我趁学生疑难困惑之际, 提出“37÷125”的商虽然能用小数表示, 但不便于口算, 我们能否用其他方法直接写出它的商呢?这就是这节课所要学习的有关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 为学习新知作好了铺垫。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 教师要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不断激发他们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与学习新知的兴趣。

讨论交流, 以理动情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说、好表现自我的心理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讨论, 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交流中产生师生互动, 获取信息, 传递情感, 增进友谊, 使教与学和谐协调。但应该认识到, 传情达意的内容和方向, 虽然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的, 但学生并不是被动的客体, 教师不能因学生在讨论与回答问题时出现错误而怒形于色, 甚至讽刺挖苦, 而应该和颜悦色, 循循善诱。如“三角形内角和”教学时, 教师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 用量角器量出三个角内角的度数, 再进行求和, 学生的计算结果出现了分歧, 有的学生说是180度, 有的说是181度, 有的说是179度, 众说纷纭, 这时我并非强下结论, 而是引导学生比较、发现这些数据的规律, 提出其假设、实验, 然后, 指导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合起来得到一个平角, 进一步证实三角形三个内角和都是180度。这时, 一位学生立即举手发问:“是不是所有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我趁机表扬这位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随即向其他学生提问:“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 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学生讨论交流中, 逐步产生共识, 即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时, 我告诉学生, 刚才测量出角的度数略有差错, 是由测量的“误差”所致。

培养学生情感意识的意义与途径 篇8

情感是学生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 教师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往往较为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 却忽略了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 情感教育处于空白状态。这使得历史教学显得枯燥乏味, 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得不到有效激发。那么,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 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呢?下面, 笔者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情感意识的概念

所谓情感意识, 是指人的情感程度, 主要包括人的道德感、美感及荣誉感等。它是人从情感角度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评价, 即人对外界刺激作出的相应情感反映。

二、培养学生情感意识的意义

1. 历史课程改革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

情感教育是实现现代教育理论创新的突破口, 其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 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植根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历史课程标准》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培养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历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 历史教师有必要将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2. 历史教学具备培养学生情感意识的优势。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也是历史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物理、数学等学科来说, 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素材, 这为教师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也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优势。我国历史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 教师通过有关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教学, 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间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 学生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 感受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能产生热爱真理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进而树立起战胜困难、不畏挫折的信心。

三、培养学生情感意识的途径

1. 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

作为历史教师, 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在传授历史知识、技能的同时, 要处理好情感教育与知识教育间的关系, 努力挖掘历史教材中的情感素材, 重视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 彻底改变以往那种满堂灌, 忽视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模式。历史教师自身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也起到重要的影响。因此, 教师要注重自身情感素质的培养, 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道德品质等, 树立起良好的育人风范。

2. 教师要利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

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 需要教师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第一, 发挥榜样示范效应。可运用岳飞精忠报国、苏武威武不屈及林则徐虎门销烟等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在运用这些素材进行教学时, 应让学生的内心受到冲击, 让他们体会到崇高的美感, 使其以民族先贤为楷模, 培养他们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第二, 教师要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如, 唐太宗总结隋朝灭亡的教训, 认识到必须居安思危、以史为鉴, 贞观之治才得以出现。第三, 教师要通过特定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如, 在学习有关“甲午中日战争”的内容时, 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境, 引导学生观看电影《甲午风云》的片段, 让学生深入感受中国近代以来遭受的苦难与屈辱, 激发他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之情。第四, 鼓励学生进行历史考察和社会调查。除此之外, 合理运用图表等直观教学手段, 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促进其情感意识的形成。

3.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情境创设需关注学生知识与情感 篇9

关键词:情境创设;知识经验;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情感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石。情感教学理论认为,情感与认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统一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之中。其中认知是情感的基础,认知的角度不同,情感极性和强度不同;情感在认知过程中发挥动力作用、强化作用、调节作用和疏导作用。以境生情是情感产生的基本途径,这里的“境”包括学生个体主观需要、预期、个体知识经验和思想方法等等。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情知互促、以情优教的作用,就必须考虑新知识和学生需要之间的关系。笔者结合个人实践,谈谈资源开发如何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

一、情境创设的策略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明确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赞科夫也曾指出:“要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学习”。高中历史教材知识容量很大,难度很高,呈现专业化倾向,在某种程度上和初中历史教育有脱节,这经常为一线教师所诟病。而且,历史具有过去性,教师能否沟通历史和现实,这对于学生是否喜爱历史课起着关键作用。历史教材由于容量有限,因而把一些多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内容删去了,只剩下无血无肉的骨骼。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下功夫。从新知与旧知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情境创设要注意三个方面:其一,要课程资源丰富,贴近学生,降低学习难度;其二要将历史和现实巧妙沟通,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学科特有的价值和魅力;其三是要补充相关资源,让历史丰满有趣,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为以情优教奠定基础。

二、典型教学案例

案例1:分封制

教材表述摘录如下:

新兴的周王朝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周的文化形式也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人民版教材第6页

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很难理解分封制的创新性,也很难理解古代政治家的政治智慧,获得仅仅是机械性知识,这样的知识很难保持很久,而且也让学生失去了提高思维能力的机会。教师可以适当补充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分封制产生的来龙去脉。教师可以先呈现商朝和西周时期的两幅地图,让学生进行比较,进而得出周原先仅仅是商西部的一个方国。因为商纣王穷兵黩武,进兵北方的少数民族,导致后方空虚,早有异心的周实施了一次成功的远距离偷袭作战,一举灭商。下来的问题在于商朝的国都殷虽然被周控制,但是广袤的土地仍然在商贵族的控制之下,人口比较少的周如何才能顺利地控制整个国家?西周的统治者相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分封制,把尚未纳入版图的、还在商朝贵族控制下的土地分封给子弟和功臣,让他们带领自己的子民,携带武器,前往分封的国家进行武装移民。为了激发王族和功臣的积极性,承诺给予他们在封国内世袭的统治权。经过激烈而艰苦的斗争,终于西周成功地控制了商的版图,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扩大。

但是这种制度虽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但是一旦形势稳定下来,诸侯力量壮大,将会贻害无穷。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发就是证明。

教师补充这些知识,让学生能感受到历史是一幅生动的画面,从中能感受到在种种困难面前古代政治家的政治智慧。如果进一步阐发,能够提高学生认识,升华情感,让他们感到在任何困难面前,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只要措施得当,能够化解危机,成就事业;另外要与时俱进,根据时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否则会产生灾难性的影响。

案例2:宗法制

教材表述摘录如下:

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教材只是呈现了这种制度的含义和核心制度。这些古老的制度如果没有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那只能是机械记忆性的,难以同化于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中。而且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容易导致学生认识上的肤浅,在面临问题情境是,这种机械性的知识难以顺利提取。

教师可以丰富学生的经验,开发学生的生活资源,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并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教师问学生,周王为了后继有人,往往妻妾成群,子嗣很多。既然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这些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如何才能选出治国能力强的儿子当自己的继承者,同时避免争权夺利的现象?争权夺利往往会造成很大的内耗,危及王朝的命运,这是必须避免的。这个问题颇具思维含量,学生提出很多方法,例如考试、选举等等,都被一一否定。只有嫡长子继承制能够有效避免争权夺利现象。但是这种制度的弊端学生一目了然,嫡长子未必有才能,没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国家对国家是不利的。西周统治者正是在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从这种制度的制定过程也可以看出,没有哪一种制度是完美无缺的,只能根据实际需要有所侧重,并必须根据时势变化不断调整,与时俱进,才能永葆青春。

三、教学反思

情境创设必然选择教学资源,资源的撷取不能为有趣而有趣,脱离主旨,也不能信息量过大、难度过大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贴近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俯下身子才能真正理解的学生的认知需求。生活资源随处可见,学生也喜闻乐见,更为重要的是,生活资源富含情感,具有适切性。上面两个案例,通过问题的设计和生活资源的开发,无形中拉近了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使得历史学习不再枯燥遥远,而是触手可及。

中学生写作情感的缺失与补救 篇10

一、不会感动、不能感悟成为学生写作之痛

不会感动, 使作文缺乏真情实感;不会感悟, 使作文少了真知灼见。常言道:我手写我心。我们要用手中的笔, 抒写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如果心里没有想要说出来甚至不能不说的话, 写出的文字往往会给人乏味、做作之感。不少同学的作文内容干瘪、雷同, 原因就在于没有能真正理解“写作源自心灵, 文章乃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的道理。

二、观念陈旧、教法缺乏创意是教师教学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1) 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左右, 急功近利。注重于向学生灌输写作技巧、写作方法, 而没有深入学生的世界, 没能理解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反感, 只是迫于老师的压力, 应付了事。久而久之, 学生作文便无欢而喜, 无忧而戚, 矫情做作, 虚情假意泛

力的源泉》以及《我国优秀的工艺美术传统》, 可以让学生明白劳动能够创造美, 创造奇迹, 正是有这些劳动者的存在, 才有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文明。《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生动反映北宋都城汴梁繁盛景象、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著名之作。全画内容大体分为三段, 开头是画汴梁的郊野风光, 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以及两岸舟车运输、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繁忙的活动场景, 后段为市区街道的繁华场面。教材所选的是中段也是描写最精彩的一段, 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生活。还有很多美术作品, 能让学生体会到勤劳朴素的美、和平之美、竞技场上的拼搏之美等等诸多方面。

二、借助美术作品欣赏, 使学生认知艺术美

在欣赏美术作品的美的时候, 必须以直觉感受的方式去感知对象。要通过作品塑造的感性外貌, 以及美术家所使用的点、线、色彩、构图等表现手段, 对整个外部形态产生一种直接感受。在最初欣赏作品时, 最初的直观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因为最初的直观感受是没有受到干扰的, 所以是比较准确的, 会由于作品的影响而产生或兴奋, 或喜悦, 或痛苦的感情。由于初中生的生活经验的不同, 所以存在差别。因此, 首先应当丰富学生自己的生活积累, 增强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其次, 要提高学生对艺术语言的认识, 比如和谐的色彩代表阳光、积极, 强烈的色彩对比代表反叛、消极等。在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欣赏课中, 当学生看到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幅画时, 他们就说画得真逼真, 尤其是她脸上露出的一丝微笑, 看上去很神秘, 还有那画得精确、丰富的手, 显得妩媚温柔。这就是直观感受带给学生的美感, 经过多次的直观感受, 就会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一看到凡·高的《向日葵》时, 立刻就被它那强烈的色彩所感染, 让学生来描述一下对这幅画的感受时, 他们争着说这幅画给人的色彩感觉太强烈、太刺激了, 每朵花都像一团火, 它们在画面上燃出激情的火焰。此时, 学生在感情上与这幅作品产生了共鸣, 再问学生:这种强烈的感觉是怎么产生的?学生说:是色彩, 强对比黄色与蓝色的关系以及造型。也许初中学生的感受还比较简单、浅显, 但这确是他们最真实的感受。

滥成灾。

(2) 教学中忽视了对真情实感的训练, 把写作文看成是政治课的外延。每一次作文训练都重在考察学生的道德良心, 评判作文的好坏也有一个严格的标准:是否表现了光明、高尚、崇高的思想。因此就形成了一种僵化的模式, 不管什么题目, 什么材料、什么感情, 一切写作均指向一个方向。这是写作没有真情实感的根本原因。

(3) 课堂模式呆板、陈旧, 不能调动起学生的激情。学生有限的生活范围很容易造成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而学生的情感世界里, 潜伏着一种“动”的因素, 语文教师往往忽视课堂气氛的营造, 不能激活学生的想象。

(4) 讲评形式单一, 不能抓住学生, 缺乏实效。生活丰富多彩, 既有欢声笑语, 也有悲欢离合, 只要来自生活, 发诸真情, 作文就能风行水上, 自然成文。翻开名家名文, 其引人入胜之处, 无不因为其中融注的独特感悟。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每个儿童都是诗人, 关键在于打开创作之源泉, 而打开创作源泉始于说真话、抒真情, 而抒发真情实感的关键是要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与

三、通过美术作品欣赏, 培养学生丰富情感

人格完美应富有情感。审美活动, 尤其是欣赏美, 是带有情感色彩的。美学家对欣赏者感受审美对象具有情感, 给予多种解释。如观赏者处于悲哀的心境, 观看的景物也似在悲哀, 是欣赏者情感的主动移入。又如, 线条呈现的温柔、活泼与严峻, 或者物象使人感觉在发怒或欢笑, 是由其自身结构性质决定的, 是人对其情势做出的评估和判断产生的一种兴奋。所以, 画家才能通过色彩、线条、笔触, 传达出其欢快、悲愤的情绪。这说明欣赏者必须要有丰富的内在情感, 才能与作品心境共鸣, 不然, 既不会在欣赏时有情感移入, 也不会被艺术作品所感染。因此, 中学生应该具有丰富的内在情感。培养丰富的内在情感。审美活动与人的内在情感有关。情感的培养是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同时也是需要探索的问题, 艺术教育本身就是情感教育, 带领学生欣赏美术作品, 即是情感的培养。在欣赏花鸟画、山水画中增强对自然的爱。美术作品有利于培养情感, 情感也作为动力促使人对美的感知与欣赏。从上述看培养情感, 应注意情感的丰富性和情感的崇高性。人的情感是丰富的, 美术作品的内容也是多样的, 表现美术家各式各样的丰富的情感。教学中要将人的多样性的情感表现的作品介绍给学生, 使其受到多方面的情感的感受。具有丰富的情感也会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审美, 加深对艺术作品情感表现的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 在美术欣赏课中, 教师应当遵循审美规律, 不能简单地依赖说教来替代学生欣赏, 并且要注意对美术作品进行一定的挑选。应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的审美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培养其对真正美好的事物发生兴趣, 能从中得到审美享受, 提高他们对艺术美的理解, 从而形成良好的审美趣味, 为将来具有高度发展的审美感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丽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J].林区教学, 2006 (1 0) .[2]程明太.美术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南通市八一中学)

英语学习分为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 而阅读又是其中最基本的技能。在近几年的英语试题中, 阅读理解所占的比分都很大。比如在高职试题中, 仅阅读理解一题就达四十分, 再加上书面表达、短文改错都直接或间接地与阅读理解有关。阅读理解得分决定着学生分数的高低。此外, 阅读理解涉及的话题广泛, 包括社会、文化、历史等各个领域, 这就要求学生有较为广泛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理解分析能力。阅读理解题实际是对学生综合能力测试。由此可见英语阅读理解的重要性, 如何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是所有英语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通过分析学生的阅读现状发现, 阻碍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有:词汇量少, 阅读中障碍重重;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背景知识匮乏, 影响对文章的理解;对英语的习惯表达方式不熟悉, 理解文章困难;未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 阅读效率低;缺乏兴趣, 影响阅读的主动性。

一、加强词汇训练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元素。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决定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教师一定要把好词汇关, 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中的词汇, 还应对现有词汇进行扩充, 在教学中多加归纳。归纳一词多义的词, 如view有视力、风景等不同含义;归纳用法相近的词, 如:see、hear and watch或make、let a nd ha ve e tc;归纳总结反义词、近义词、同义词;也可利用前缀和后缀扩充词汇, 如mini是前缀, 列举mini表示小型的东西:minib us、minis kirt e tc;利用合成词扩充词汇, 如教c la s s ma te时可列举workmate schoolmate deskmate etc。词汇的学习过程是和遗忘做斗争, 因此要采用各种手段、方法、启发学生思考, 加强印象, 利用音、形、义, 结合机械化记忆和理解记忆, 巩固和提高词汇量。

二、扩充文化背景知识

了解西方社会文化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之一。在教学中应该多给学生介绍一些英美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风俗和传统方面的知识, 这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例如, 传统节日的来由和庆祝方式、不同的问候方式、身势语、餐桌文化等等, 这些话题也是学生在阅读中经常会遇到的。此外还应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结合, 让学生在生活中多关心时事新闻, 体验。

(5) 片面追求成绩, 忽视语文素养的培育。教师迫于学生成绩的压力, 让学生做大量练习和测试题成为语文学习的主题, 精美的篇章、名著没时间诵读, 文化素养的培育一片空白。

三、补救措施

(1) 要以文激情, 以情感人。语文课文往往涉及亲情、友情、师生情、爱国情感、民族情感等, 因而, 引导学生与作者情感的沟通,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发现美、捕捉美的能力极为重要。要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再深入文章字里行间体味深情, 要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有爱心、识美丑, 创设生活情境, 拓宽学生的情感体验。

(2) 积淀作文素质, 激发写作能力。写作积极性的产生, 需要教师的教学艺术, 更需要学生的主体素质———文学素质、人格素质、思想素质、心灵与思维空间的培养。要强化学生自我阅读, 培养语感, 积累语言材料, 教师就必须优化教学过程, 进行思维训练, 发展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对作文训练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力求艺术化, 最大限度地充满乐趣。通过形象的了解热点话题, 扩充课外知识储备。

三、加强词组、短语、句型的总结

英汉表达习惯的差异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障碍。归纳和积累英语中一些常见的词组、短语和句式结构可使学生减少阅读理解中的障碍。加上定语从句、倒装句、强调句等句型的补充, 培养学生的语感。只有平时不断积累, 才能使学生了解尽可能多的句型结构, 熟悉英语表达的思维模式, 提高对段落、篇章的理解能力。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率, 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视读、默读能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总是用手或笔尖指着文章逐字地读, 或是读出声音, 这些都是阅读中的陋习, 而且会影响阅读的速度。因此, 在阅读训练中应培养学生视读、默读的习惯, 提高阅读速度。

(2) 少查或不查字典。由于学生的词汇量有限, 在阅读时难免会遇到不认识的单词, 这个时候学生不应停下来反复思考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而应跳过去继续读。就是遇到一些反复出现, 影响文章理解的关键词, 也应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 不要一碰到生词就查字典, 平时养成了习惯会有依赖性, 不肯主动思考。

(3) 集中精力阅读。阅读时应强调注意力高度集中, 读得快, 视时短, 信息输入时就会更多地注意关键词, 省略掉次要细节, 抓住中心大意。如果读得慢, 容易在一些词汇上停留, 造成对文章整体意义的忽视与局部情节的遗忘, 但还要注意阅读时不可不断地回过去阅读。

(4) 带着问题阅读。阅读时,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这样做便可“有的放矢”, 对与问题无关紧要的句子便可跳过, 从而提高阅读速度。有目的性的阅读, 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五、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阅读技巧

在训练中, 教师应结合英语阅读的目的和常见的阅读考题形式, 讲授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 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下为一些常用的阅读技巧:

(1) 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一个段落总是表达一个中心或主题思想, 其通常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即主题句。要抓住文章的中语言、生动的故事或借助多媒体创设图、文、声、色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产生创作的冲动。

上一篇:施工过程的控制管理下一篇:困惑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