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位理论

2024-06-08

主位理论(精选12篇)

主位理论 篇1

1 主位推进

主位推进的概念最早是由Danes(1974)提出的,强调文章整体而非句子的信息组织结构。他认为文章信息结构取决于主位和述位推进。他对于连续主位和述位之间的关系的阐述更有效的解释了篇章发展。他最基本的假设是主位推进代表篇章的连贯性,是文章的框架结构。

随后Ventola和Mauranen(1991)指出主位的发展对于篇章的可读性和清晰度起着重要作用,主位模式应该反映出篇章内容结构并有效促进阅读过程。而Hatim和Mason(2001)认为主位模式描述了下文重复使用上文中主位的情况。主位推进把篇章中主位与主位的连续和篇章的层级结构以及最终的修辞目的联系起来。

国内黄国文(1998)指出主位推进是研究语篇连贯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同时也是描述文章结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尽管不同学者对主位推进的定义方式不同,但是他们都肯定了主位推进在语篇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 主位推进模式

Danes(1974)最早提出了主位推进的概念和三种主位推进模式:简单直线型、连续型和衍生型。这三种模式影响深远,后期的很多分类方式都是由此演变发展而来。

所谓简单直线型就是指每一个述位变成下一句的主位,即主位等于前一句的述位,如图:

在连续型中,第一小句的主位也是其余小句的主位:

衍生型,顾名思义,各小句的主位都是从前面小句的主位衍生而来。从逻辑语义关系的角度讲,它们之间可以视为相等的。

随后,Van Dijk(1977)提出了两种基本模式:平行型<,,…>和链式型<,,…>。这两种模式与Danes所提出的前两种模式相似。

国内徐盛桓(1982)首先引入了主位述位理论,他总结出四种主位推进模式:平行型、连续型、集中型和交叉型。并且在国内首次把该理论应用到语言学习、教学和翻译等领域中。此外,他还通过使用七种逻辑语义关系辨别主位和述位进一步拓展了Danes的理论。

此后,国内许多学者对主位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黄衍(1985)提出了七种模式:平行型、连续型、集中型、交替型、并列型、派生型和不规则型。黄国文(1988)在《语篇分析概要》中提出六种主要模式:平行型、连续型、集中型、交替型、并列型和派生型。朱永生(1995)提出了四种模式:同主位型、同述位型、连续型和交替型。而胡壮麟(1994)认为只有三种模式:主位重复型、述位重复型和主位和述位重复型,但是他并没有做出具体解释说明。

事实上,笔者认为所有这些分类方式本质上都是一致的,只是名称和细分程度不同。研究者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采用哪种分发。

3 相关研究

Dubois(1987),Nwogu和Bloor(1992)分别应用主位推进模式对科技文进行了研究。两者研究都发现简单直线型和连续型是最常用的模式,而关于衍生型的研究结果略有不同。Nwogu和Bloor(1992)在他们的研究数据中发现了衍生型,但是在更为流行的医学文章中却没有。而Dubois(1987)只在她研究的生物医学文章中发现了一例衍生型。

同时,Nwogu(1990,1992)运用主位推进理论对医学文章做了大量研究,以期发现在特定文体中主位推进模式的选择有什么特点。他研究了三类医学文章:医学论文的主体、摘要以及报纸中关于医学发展的报道。结果发现:医学论文主体中最常用的是连续型,新闻报道中最常用的是简单直线型,摘要中以上两种都用。根据研究结果Nwogu总结在医学文章中最常用的是简单直线型和连续型,衍生型很少出现。

Haws and Thomas(1996)对从英国泰晤士报和太阳报中选取的社论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家报纸在使用简单直线型主位推进模式上相似,而其他两种模式有所不同。相对而言,泰晤士报经常使用衍生型,而太阳报经常使用连续型。

总之,以上从主位推进的角度进行的语篇分析都是基于Danes说提出的主位推进模式理论,而且对于不同研究对象在主位推进模式的选择上产生了相似的研究结果。更具体的说,他们的研究都表明Danes的前两种模式最常用,衍生型很少用,除了Haws and Thomas(1996)对泰晤士报的研究。

与此同时,国内也有很多研究人员用主位推进模式理论进行了语篇分析。沈伟栋(1999)对90篇文章,45篇科技文,45篇非科技文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80%的科技文包含明显的主位推进模式,比非科技文高10%,科技文中最常使用直线型和并列型,其次是平行型和连续型。

同Nwogu一样赵红和余渭深(2000)以胡壮麟提出的三种主位推进模式为理论框架,对三种医学文章做了主位推进模式分析。结果发现同主位型占73%,同述位型占17%,同主位述位型占10%。他们总结使用同主位型更多的文章结构更严谨、有逻辑性、易懂。

黄雪蛾(2001)对记叙文做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主位通常是表示时间或地点的词,连续型在记叙文中最常用。

通过以上叙述可以看出中外学者对很多文体从主位推进的角度进行了语篇分析,研究结果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无论是相同之处还是不同之处都可以对英语的教学和写作给予一定的启示。因此,将来可以从主位推进的角度对更多的文体进行研究。

摘要:该文对主位推进概念和主位推进模式的提出以及应用主位推进模式进行语篇分析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主位推进,主位推进模式

参考文献

[1]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黄雪蛾.英语叙事语篇的主述位结构[J].中山大学学报,2001(4).

[3]黄衍.论英语主位与述位[J].外国语,1985(5).

[4]徐盛桓.主位和述位[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1).

[5]沈伟栋.科技英语主位推进的剖析[J].山东外语教学,1999(4).

[6]赵红,余渭深.汉语科技语篇主位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00(1):60-62.

主位理论 篇2

论《新概念英语》的主位及主位推进模式

文章通过分析<新概念英语>中的经典篇章,从主位及主位推进模式角度,探讨了如何通过主位的精心选择和主位推进模式的`运用来加强语篇主旨的.

作 者:孟文华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刊 名:现代企业文化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CULTURE年,卷(期):2008“”(14)分类号:H3关键词:主位推进模式 主位与述位 新概念英语

主位理论 篇3

主位和述位的概念最初是由布拉格学派的马德修斯于1939年提出的。主位指句子开始的第一个成分,是句子其他部分的表述对象。主位后面的部分是对主位的说明,叫述位。在篇章中,通过更换不同的主位而使得表述能够进一步展开的过程叫做主位的推进。随着这种推进,整个语篇的论述开始展开,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意义整体。获奖演说作为演讲词的一种,在公开场合的发表需要通过一定的表达手段,将语言有序组织起来,高效传达获奖者的内心感受。

二、主位推进模式分析

汉语篇章中主位推进模式有几种:平行、链接、集中、交叉、分散、交错。以下将对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辞进行主位推进模式分析,从而把握莫言演说辞的结构铺排特征,进一步深化关于主位推进模式理论对语篇连贯性作用的认识。下文中T代表主位,R代表述位。

(一)平行模式

主位相同,而述位不同。如:

这里“很多人”和“我的母亲”是两个不同的主位,但述位都是“分享”,因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色彩,莫言获奖后母亲无法分享的心痛感在看似平淡的阐述中又十分鲜明。例(4)则通过同一述位的使用,着重强调述位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四)交叉模式

第一句主位成为第二句述位,第二句主位成为第三句述位,依此类推。莫言在此次演讲中未采用此模式。主位推进模式为:

(五)分散模式

第二句以后的各句均以第一句的述位作为主位,进行分散性的表述。如:

例(5)中的主位推进模式为:

这里“我的听众”在第一句中是述位的一部分,在后两句中,分别担任主位的角色,对前面的述位进行具体阐释,逐层推进,叙述整齐有力。

(六)交错模式

第一、三……各句主位相同,第二、四……各句主位相同,整体上呈交错式发展。如:

(6)一只火红色的狐狸(T1)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T2)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T3)跑没了踪影,我(T4)还在那里颤抖。

例(6)中的主位推进模式为:

这里莫言将“狐狸”和“我”交错使用,形成一种叙述上的对比,使当时的场景变化跃然纸上。

莫言本篇演说辞主要以“我”及“我”的经历为核心展开叙述的,其中穿插着对某一述位的展开描述,如对观点“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的复述等。同时,也包括主述位间的对比陈述,清晰地向听众呈现叙述对象间的差异,如“狐狸”和“我”等。莫言对多种主位推进模式的使用,使得其演说层次多样,主题鲜明,内容更充实,叙述结构极其清晰。

三、结语

本文通过主位推进模式理论对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辞进行的分析得出,莫言本篇演说辞主要以平行模式为主,主要围绕“我”这一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与话题的展开,演讲主题鲜明,结构凝练,更能体现语篇信息的连贯性。在此基础上,篇章中穿插其他不同类型的主位推进模式,使听众在掌握新旧信息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感受到同一话题框架内语义的集中性,丰富叙述层次的同时,完善篇章结构,使主题推进更易进行,演说本身更具表述个性。

参考文献:

[1]徐赳赳.现代汉语篇章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洪波.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连贯[J].语言文化,2014(7).

[3]朱永生.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4]徐盛桓.主位与述位[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1).

主位理论 篇4

一直以来, 英语口语交际能力都是英语教学改革中重点关注的内容,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高校仍然过多地关注英语四六级的过级率上, 而忽视了英语口语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在二本及其高职院校中该问题更加突出, 一方面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 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投入与学生的接收情况反差大, 师生在教与学中缺少一种有效地施与受的手段。大部分教师依然遵循传统教学理念, 将教学内容更多地关注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 如语音、构词、语法等。而如何利用已经学过的词汇和句型有条理地组织自己的语言材料, 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表现在思路不清晰, 信息不连贯。即使是笔试高分的学生, 英语口语表达依然存在障碍。一方面, 训练口语的语言环境不足;另一方面, 语言表达的思路也存在着问题, 语篇前后文逻辑性与连贯性差。如何有效地组织言之有物的语篇, 从而提高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力, 是当前英语教育者及学习者要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从言学语篇分析中的主位推进理论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主位推进理论

语言学家将英语句子从语篇角度按其实义切分成两部分, 分别是主位和述位。主位是信息的起点, 是已知信息, 引出话题。述位是新信息, 对话体做出解释说明。在将句子展开成语篇的过程中, 每一句的主位选择都与前面句子的主位与主位有着一定的联系, 这种联系通常有一定的规律和模式。Baker认为:“主位在整个语篇中的选择和排序, 特别是独立小句主位的确立, 在语篇的组织上和语段的走向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朱永生认为在语篇中, 各个句子的主述位之间都发生着某种联系和变化。这种联系和变化就叫推进。主述位按着一定的规律推动了信息不断向前移动, 从而形成了一个能表达完整意义的语篇。主位推进是语篇语言学中重要理论之一, 对语篇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将常用的几种语篇模式介绍如下:

1. 主位或述位同一型, 即各个句的主位一致, 述位不一致;或者述位一致, 主位不一致。

2. 延续型, 即前一句的述位或者述位的一部分作为后一句的主位。

3. 衍生主位型, 即后面句子的主位都是第一句的主位衍生而来

4. 分裂述位型, 即后面句子的主位都是有第一句的述位分裂而来。

三、主位推进理论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已掌握的词汇、句型和常用表达, 结合个人实际, 较为流畅地就一些常见话题发表个人见解。传统教学中, 句型句式的训练比较常见而且相对有效, 在实际口语表达的训练中, 当要求连贯地表达一个语段时, 大部分学生只能说出两三句, 然后就无法顺利阐述了, 这一现象在各个普通高级院校非常普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 需要一种手段来指导学生正确合理地表达思想。主位推进理论从信息的推动性能来看完全可以指导口语训练。主位是已知信息, 是信息的起点, 是话题的开始。述位是新信息, 是话题的核心内容。主位推进的动态变化影响着整个语篇的信息流程, 已知信息引出新信息, 新信息不断地成为已知信息。这种信息流的不断地发展推动着语义内容的有序表达。因此在英语口语中充分合理地运用主位推进理论能够很好地解决口语表达成篇的难题.

在大学英语口语课的教学中, 首先向学生介绍主位、述位及主位推进相关理论, 让学生利用该理论将学过的词汇、句型进行口语训练。以“我的家乡”为例, 让学生做该话题的口语练习。本文节选其中一名学生的作品展示如下:

My hometown is in the western of Dandong.It is a small seaside village.There are more than 300 people.Most of them are peasants.They mainly plant corn and rice.They often go fishing in the seaside.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past ten years.A lot of new buildings have appeared.A new primary school was built in the village.Most of the peasants’children are studying in college now.

通过主位的排列可以清楚地看到该语段的思路。第一二句、第四五六句采用了主位同一型, 弟二三句、三四句采用了延续型, 第七八九句采用了衍生主位型。通过上述主位与主位, 主位与述位的交替出现, 可以看出该口语语言连贯, 信息完整, 主题统一。

由此可见, 将主位推进理论应用于高校英语口语教学中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渗透该理论的学习与应用, 帮助学生建立建立模篇布局的意识, 从而提高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力。

摘要:目前大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本文尝试利用主位推进模式让学生将已学过的基础知识词汇及句型有条理地组建语篇, 实现口语表达的连贯与流畅。将主位推进理论应用于高校英语口语教学, 为英语口语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帮助学习者从宏观角度上把握语言的思路, 从而提高英语的表达能力。

关键词:主位,述位,主位推进,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参考文献

[1]Baker, M.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2006.

[2]徐盛桓.主位和述位[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2 (1) .

[3]朱永生.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 (3) .

主位推进模式与英语阅读教学 篇5

主位推进模式与英语阅读教学

每个句子都有其相对独立的主位和述位.主位是信息的起点,是一个句子所要谈及的东西,述位表示未知信息.采用主位推进模式,可以提高阅读效果.

作 者:阮蕊 RUAN Rui 作者单位: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河南,信阳,464000刊 名: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YANG AGRICUL TURAL COLLEGE年,卷(期):18(3)分类号:H319.3关键词:主位 述位 主位推进模式 阅读教学

记者会被劝坐主位 篇6

张安乐站上宣传车,向民进党立委高呼:“民进党!贪腐!民进党!贪腐!”之后,学生马上以“黑道!滚回去!黑道!滚回去!”进行还击。

“黑道”这个很久没在台湾公开场合听过的词再次浮现。张安乐是台湾竹联帮的精神领袖。1984年, 在官方授意下,张安乐的大哥陈启礼在美国枪杀了《蒋经国传》的作者江南,返台后被逮捕。之后,张安乐在美国国会就“江南案”举行的大审竹联帮听证会上,公布了台湾情治部门与竹联帮的录音,他以流利的英文独辩群雄,并暗指幕后主使是蒋经国之子蒋孝武。一夕之间,其名大噪美台两地。

日后张安乐返台,黑白通吃,并成功创建了生意遍布两岸的公司。当年台湾“打黑”,1996年的一个“治平项目”,迫使张安乐不得不避走大陆,旅居多年。去年,张安乐决定返台,他宣称要在台湾推广“一国两制”,下飞机后被台湾警方逮捕,然后取保候审。

一位台湾同行曾为我描述他在深圳采访张安乐的情形。当时一些远道而来的台湾帮派大佬陪坐,讲话时毕恭毕敬甚至有些拘谨。偌大的桌子,他让记者坐在主位,后面两个身高超过一米九的小弟负责执壶倒酒。而除此之外,这位比许多土豪企业家谦逊许多的大哥几乎不像大哥,儒雅得一塌糊涂。

像张安乐这样的黑帮大佬漂白后还颇受尊重。2007年,竹联帮大佬陈启礼病逝于香港,骨灰移回台湾安葬,不仅有陈水扁等的挽联,还由“立法院院长”王金平担任治丧委员会荣誉主委,致祭的黑白两道人士估计达两万人。这场葬礼被称为世纪葬礼,几十辆奔驰、宝马开道,各路黑帮分子现身,近500名警察出动维护秩序,耗资超过2000万新台币。

而张安乐们的青春期,有不少像他一样的大学生是黑道成员。在艋舺、万华等繁华的商业区,闽南人祭拜的清水祖师庙和类似日本江户“游廊”式的红灯区并立,那里也是年轻人聚集的地方。

起初,本省青年在这里释放无处安放的青春。早在日据时期,台湾本土青年组成的帮派已经在这座岛屿上林立,本土黑帮文化继承自日本浪人文化,本地“角头”(黑帮老大)間井水不犯河水,江湖生态基本稳定。此后,更为团结的“外省人”黑帮开始进入,与本土黑帮对抗,想夺取艋舺管辖权。

这样的生态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钮承泽导演的《艋舺》里描述的种种黑帮之间的“战争”在这几十年,不断在这些社区上演。棍棒和拳头此时成为最常用的武器。武士刀出现的频率并不高。几年以后,当武士刀成为常规武器之后,竹林帮制造的竹枪成为黑帮火拼中的绝杀,这是陈启礼和他手下干将在几次重要的火拼中的临机发明。

1984年6月,台湾当局宣布,各不良帮派限期办理自首撤销,登记期限过后将要严格取缔。陈启礼、张安乐等人体会到这一拨风雨欲来的危机,因此便积极结交党政高层以求自保。此时正好情治机关高层也认为,这些帮派领袖多半是军公教家庭出身,“忠党爱国”立场鲜明,可以利用他们在外面“替国家办事”。于是有了“江南案”。

主位理论 篇7

一、利用主位理论, 开展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往往没有提及主位和述位的概念, 使得学生在阅读时抓不住句子主干, 阅读效率不高。基于这一点, 教师应该向学生讲述主位理论的概念, 让学生认识到这种理论对于阅读理解所起到的作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应用主位理论, 分清句子的主位成分, 从而提高阅读的速度。像一些较难理解且结构复杂的句子, 学生在阅读时只需要抓住句子的主干, 就能够较好地理解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

如在进行牛津版英语高三 (上册) 第三单元Travel这部分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 教师可以找出一篇或多篇相似的文章让学生进行阅读, 让学生在阅读理解中有意识地利用主位理论进行阅读。该篇阅读的其中一句话为:“Discovered by the Portuguese admiral of the same name in 1506, and settled in 1810, the island belongs to Great Britain and has a population of a few hundred.”学生在看到这一句话时, 可能会觉得较难理解。这时,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主位理论把握句子的主干成分。经过分析后, 学生就会发现整个句子的主位为the island, 主干成分就是“the island belongs to Great Britain and has a population”。通过这样的方式, 学生就能够提高阅读理解的效率。

二、科学规划选题, 提高学生主动性

除了专项训练之外, 教师还应该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专项训练让学生主要针对句子本身进行训练, 使学生分清句子的主干。相比之下, 实战演练则是让学生阅读整篇文章, 抓住整篇文章的中心。当然教师在开展实战演练之前, 还应该保证阅读选题的科学性。这不仅要求教师考虑学生的主位理论掌握情况, 还需要考虑文章的难易程度和选题的类型。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 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阅读主动性。

如在进行牛津版英语高二 (上册) 第五单元Technology all around us这部分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 教师可以以一篇和“纸”有关的文章为例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该篇文章中的一句话为:“It is difficult to measure the quantity of paper used as a result of use of Internet-connected computers, although just about anyone who works in an office can tell you...”这一句话读下来, 学生很难把握住其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时候, 学生只要运用主位理论将句子的主要成分提取出来, 就可以很好地把握住全文的中心成分。

三、根据阅读文章的特点, 灵活运用主位理论

在教学中, 通过针对性的训练和实战演练, 学生可以更好地根据文章特点灵活运用主位理论。刚开始在运用该理论的时候, 学生可能会感到不太适应。特别是当他们在阅读时故意思考该如何运用主位理论进行阅读时, 往往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相反还会拖慢阅读的速度。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不断进行训练, 以熟练掌握主位理论。

如在进行牛津版英语高一 (下册) 第五单元Problems and advice这部分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 教师可以以一篇阅读理解题作为例子。首先, 学生在看到该篇阅读时, 就应该认识到文章为记叙文, 然后再根据主位理论进行阅读,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中心和主旨。如学生在看到这一句“Dad, in a hurry to get home before dark so he could go for a run, had forgotten to wear his safety belt”之后, 就会将“Dad had forgotten to do”这个主干结构提取出来。

参考文献

主位理论 篇8

2006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改革后, 复合式听写作为必考题型出现在四级英语听力测试的最后部分, 占总分的10%。复合式听写所给出的材料一般留有11个空格, 其中空格1-8填入所听到的单词, 空格9-11填入所听到句子的原文或大意, 全文共播放三遍。

大学英语听力复合式听写强调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是对考生听音能力、拼写能力、记笔记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综合测试。它要求应试者不仅要听懂内容、熟练且准确地拼写单词, 更重要的是将其归纳、总结, 把主要意思通过三个小句表达出来。由于其综合性强, 考查全面, 复合式听写成了学生失分最多的题型之一, 考生由于平时缺少篇章能力的培养, 难以在听音中把握全文大意, 写不出完整的句子。而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主位结构理论和

衔接理论来指导复合式听写过程, 可以大大提高考生答题的正确率, 具体体现为:利用主位结构理论理清文章脉络和信息走向, 并预测后三个空格中要求填写的句子的主位和述位;利用衔接理论预测复合式听写试题空格中可能出现的词语, 在听音过程中检测自己的预测, 得出正确答案。

二、运用主位结构理论理清文章脉络

为了研究语言交际是如何进行的, 语言学家们早就对主位结构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马泰休斯认为:主位是话语的出发点, 述位是围绕主位所说的话, 往往是话语的核心内容。划分主位述位结构的目的主要是研究主位和述位所传递的信息, 因为信息结构与之紧密相关, 一般说来, 主位通常传递交际双方已经熟悉的已知信息, 述位则通常传达受话者未知的新信息。小句的主位成分由语篇的作者选择, 当把一个语篇的所有主位成分放在一起查看时, 我们会对整个语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根据所有的主位成分和顺序, 可以看出语篇思想的发展和组织结构。

当我们研究语篇时, 我们不仅需要了解每个孤立的小句包含什么主位结构, 而且要知道整个语篇的主位是如何一步一步向前推进的, 这就需要研究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 主位推进模式影响着信息的流动。最常见的主位推进模式有以下四种:放射型:即几个句子的主位相同, 述位各不相同。聚合型:即几个句子的主位各不相同, 但述位一致。阶梯型: 即后一个句子的主位是前一个句子的述位。交叉型:即后一个句子的主位和述位与前一个句子的主位和述位相互交叉或部分交叉[1]。事实上, 按照单一模式向前推进的语篇很少, 大多数语篇的主位推进都比较复杂, 呈现为几种模式的混合使用, 以此构成语篇使用中的复合主位推进模式。考生如果能正确划分构成某个语篇的各个小句和小句复合体的主位和述位, 掌握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 就可以发现讲话者的起点和想要传递的信息, 可以大致了解一段话所要表达的内容。

三、运用衔接理论预测所填词语

Halliday 和Hasan多年来潜心研究衔接概念, 并于1976年合著《英语中的衔接》。在书中, 他们明确指出衔接是语篇中一个成分和对解释它起作用的其他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 这种联系可能存在于句子内部的不同成分之间, 也可能发生在两个相邻的句子之间, 甚至出现在相距较远的两个成分之间。衔接关系使语篇中句子之间产生强烈的语义联系, 使一群句子相互联系、相互依赖, 组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有效手段。Halliday把衔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种, 语法衔接有四种:照应、省略、替代和连接。词汇衔接也有四种:重复、同义/反义、上下文/局部—整体关系和搭配[2]。

把握住语篇的衔接手段, 可以帮助考生理解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更完整地把握听力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考生运用语篇衔接理论, 特别是词汇衔接理论, 可预测复合式听写中所填空格中可能出现的词汇, 减轻听音中填写词语和句子的压力, 正确写出空格所需信息。

四、实例分析

复合式听写与长、短对话以及短文理解的不同在于:试卷卷面已经给出文章的主体部分, 填空的部分仅为8个空格和三个句子的位置, 所以考生在拿到试卷以后应抓紧时间利用播放考场指令的时间阅读文章的剩余信息, 分析文章的主位结构及主位推进模式, 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中心词或者中心句, 同时归纳出文章的层次以及大致结构等基本信息, 并且利用衔接理论, 预测文章空格所需信息。

下面以2009年12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复合式听写为例, 说明如何利用主位结构理论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脉络, 并且利用衔接理论预测所需填写的内容。

考生拿到考卷后应运用自己的主位结构理论, 找出文章中各个小句的主位, 分析整篇文章的主位推进模式, 了解文章的信息走向。考生在预读中可以看出本文的主位按以下顺序往后推进:in the humanities, authors—these methods—factual writing—examples of factual writing—this kind of writing—descriptive writing—descriptive writing—process writing—this kind of writing从主位来预测, 本文的语场是关于人类写作方法的说明性文章, 文章的结构为先总后分。

第一段为文章的开头部分, 只有一个空格, 预读第一段, 分析两个小句中的述位, 考生就能抓住文章的主要话题:three types of information writing。本段的主位推进模式是阶梯型, 以前一句的述位作为后一句的主位, 引出文章的主题:人类写作的三种类型。

预读后面三个段落时, 考生可以看到第二、三、四段的主位分别为第一段中第二个小句的述位之一:factual writing, descriptive writing, process writing, 而且每个段落的主位推进模式, 从文章的剩余信息来看, 都是放射型, 即以第一句的主位为主位, 述位各不相同, 考生由此可以推断:第二、三、四段是对文章第一段第二个小句述位里提到的三种不同“方法”的分别阐述。

通过快速分析文章主位结构及主位推进模式, 考生就能够很快抓住文章主要信息, 在播放音频之前对听力材料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了解文章的主要话题和语篇结构。

在通过预读了解文章话题和结构之后, 考生在第一遍听音时就可以做到心里有数, 听音的压力减小, 这样, 在第一遍听音中可把注意力重点放在文章的衔接方式上, 通过衔接理论, 尤其是词汇衔接理论预测空格里需要填写的信息, 这样在第二遍填空中才能更准确地找到答案。

第36题, 考生根据语法知识可知此处应该填一个动词的-ed分词形式, 而根据此句述位中所出现的three types of informational writing, 预测此处应该是表示“分类”的动词, 从而在第二遍听音中找出正确答案classified。

第37题, 预测此处空格所缺词语应该是information 的修饰语, 按照词汇衔接理论, 此information应该与主位中的factual writing有搭配意义, 表示“事实性写作”会提供“什么样的信息”, 由此预测, 考生在听音中应该很容易听到常用搭配background information。

第38题, 根据小句结构预测此处空格所填词语应与book jacket, longer pieces处于同等结构地位, 预测此处应该是和book有关联的词。在听音中, 正确答案album的读音很特殊, 一般不会写错。

第39题, 在预测时考生要着重猜测是“音乐……课程”, 初步猜测空格处为名词或形容词做修饰成分, 根据此句的句意和搭配词汇:describing, a style of music, read, an article, 考生要考虑:人们在什么样的音乐课程里能读到描述音乐风格的文章, 带着此预测, 考生在听音时才能抓住空格中所需单词为appreciation。

第40题, 空格在a 后肯定为一个名词, 根据考生最先的主位推进模式分析, 此段采用的放射型主位推进模式, 即每个小句主位相同, 述位不同, 而此段第一个小句的述位为provides ...information, 此处述位为provides a 40可推测此处空格所需词语应为和information 有关联的一个词语, 可能是同义词, 近义词或是上下义的关系, 带着此预测, 考生就能在听音中找到正确答案context。

第41题, 根据小句结构分析, 空格处所需词必为此句谓词, 意思是:“正如它的名字所……的”, 考生根据习惯用法, 可推测此处空格为类似于动词show, tell等词语, 在听音中检测自己的预测, 得出正确答案implies。

第42题, 空格处应该为名词词组的中心词, 根据词汇衔接理论, 此处空格词语应该和descriptive相搭配, 考生应大胆推测描述性写作会描写和提供音乐的“什么”, 带着猜测听音得出正确答案image。

第43题, 根据句子主位结构, 主位为descriptive writing, 述位有两个并列部分, 其一为the color an artist used in a painting, 其二为空格所代表的部分, 考生可推测此处空格应该和color相对应。而作曲家在音乐作品中的“什么”与艺术家在图画作品中的“颜色”相对应呢, 这就是考生需要寻找的信息, 带着此预测听音, 就能找到正确词语instrument。

第44-46题为小句听写, 在小句听写的过程中考生更需要利用主位结构和衔接理论对文章结构和小句结构做出预测, 利用主位推进模式的分析推测空格小句的主位, 即句子的起点。

第44题, 根据考生在预读时对文章主位结构的分析以及第二、三、四段已知信息中主位推进模式的分析, 此段主位推进模式为放射型, 即每句的主位相同, 述位不同, 考生可推测此句的主位为descriptive writing. 而且此句出现在段落的最后一句, 考生可预测此句是对前文的总结。带着此预测, 考生在听音中就能抓住此句原文的主要要点, 原文为Descriptive writing in the humanities, particularly in literature, is often mixed with critical writing. 采分点分别为descriptive writing和critical writing, 考生听音前已经预测到小句的主位, 听音时只要抓住述位中主要信息, 写成descriptive writing is mixed with critical writing 就能得分。

第45题出现在第四段的中间位置, 根据此句前后出现的两个小句主位和述位的分析以及整篇文章的主位推进模式的分析, 45句主位应该是process writing, 述位应该是对主位的进一步阐述。考生在听音中要特别注意45题小句前一句述位中出现的新信息:explains a series of actions that bring about a result. 45句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阐述, 所以词汇应该有衔接, 带着此预测, 考生在听到原文it tells the reader how to do something. For example, explaining the technique used to shoot a film 时就能很快抓住与上文explain a series of actions衔接的信息tells...how to do something, 掌握了此处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和词汇的衔接方式, 就可以很容易抓住此句的信息并用简单的句子写出来。

第46题在文章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 考生可推测此句可能是最后一段的总结性小句, 或是全文的总结性小句。考生可预测此小句的主位或者是按照本段的主位推进模式为process writing, 或者是作为全文的总结与文章开头的主位authors相照应。 带着此预测, 考生在听到考题原文Authors may actually use more than one type of technique in a given piece of informational writing. 就能马上抓住小句的主位与述位信息, 主位与文章第一段的主位相同, 述位里的信息是对文章第一段主题句中述位的补充和变体, 第一段说明authors write to inform you in many ways, 最后一句与第一句互相呼应, 表示Authors may actually use more than one type of technique in a given piece of informational writing, 整个文章形成一个完整的语篇结构。通过对语篇结构的预测, 考生在听音中就能抓住主要信息, 并用自己的语言写正确的句子:authors may use more than one techniques in writing. 同时, 考生的词汇衔接理论也能帮助考生在此句用前文出现过的methods, ways 来代替原文中出现的techniques。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2009年12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复合式听写的解题分析, 揭示系统功能语法中主位结构理论和衔接理论对复合式听写应试的指导作用, 阐明考生如何运用主位结构理论指导文章的预读过程, 分析文章的主位结构及主位推进模式, 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中心词或者中心句, 并归纳出文章的层次及结构等基本信息, 预测题目要求填写的三个小句的主位和述位, 同时运用衔接理论预测试题空格中可能出现的词语, 带着预测去听音, 大大提高复合式听写的正确率。

参考文献

[1]胡壮麟, 朱永生, 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主位理论 篇9

黄国文 (2006:15-178) 曾就系统功能语法在中国古诗的翻译研究的领域做过深入的探讨, 讨论了古诗翻译中的形式对等、静态与动态的表现等问题。如他分析了《天净沙·秋思》和三个英译文的词组和句法结构, 提出“形式是意义的体现;在翻译像《天净沙·秋思》这样的名曲, 应该尽可能在形式和意义两方面做到对等”;而在讨论《江雪》和它的十一种译文时, 则提出“原诗的静态意义或动态意义可以在译文中找到对等的译法, 也可找到不对等的译法……译者选择了哪种形式, 实际上意义就随着形式的选择而选择了”。

本文要探讨的是主位和意境的关系。黄国文 (2006:15-178) 在讨论形式对等、静态与动态的表现, 以及英译中的引述现象、时态选择等, 都涉及“意境”, 但没有深入讨论。吴静 (2006) 认为“意境是通过‘意象’来体现的”;通过分析《枫桥夜泊》和二十一种英译文的及物性, 她讨论了意象的动态和静态的转换, 认为“静态的意象具有描摹写意的效果, 主要通过关系过程和名词短语的形式体现;动态的意象则有叙述和写实的效果, 主要通过物质过程体现”。笔者希望另辟蹊径, 从主位入手, 以《登幽州台歌》为例, 讨论它的四个英译文在还原原诗的意境上的得失。

在此之前, 已经有不少学者把主位理论应用于英汉/汉英翻译研究, 如杨信彰 (1996) 就认为在翻译时应该保持译文主位和原文主位的一致, 他说:“英语原文和汉语译文中主位的错位会影响原文和译文之间意义传递的效度。译文中出现的主位错位会破坏原文的信息结构, 造成意义的不连贯。”黄国文 (2006:11) 认为:“不同的成分充当主位就意味着小句有不同的起点和注意点。叙述 (描述) 的出发点不同, 所传递的意义和小句的信息中心也会不同。”可见, 在翻译的时候, 如果不注意主位的选择, 就不可能准确地把原文的信息传递出来。

1. 理论概述

1.1 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主位+述位理论

主位+述位 (Theme+Rheme) 理论属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有关语言的三大元功能中的语篇功能。主位表示小句的内容是关于什么的, 而述位是讲话者要传递的信息。韩礼德认为讲话者在传递信息时是按一定的结构来组织语言的, 在这个结构中, 主位通常都会放在小句的开头。 (Halliday, 1994/2000:37-38) 换句话说, 小句的开头是关于讲话者要传递的信息的方向, 是讲话者希望听者关注的范围。

主位可以分为“单项主位 (simple theme) ”、“复项主位 (multiple theme) ”和“句项主位 (clausal theme) ” (Halliday, 1994/2000:37-58) 。

1.2 意境

《现代汉语词典》 (1979:1353) 对意境是这样解释的:“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显然, 吴静 (2006) 采用了这个解释。笔者认为这个解释把意境简单化了,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都非常讲究意境的创造, 这个意境绝不仅仅是意象。宗白华 (1986:160) 认为意境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乐黛云等 (1993:681-683) 认为意境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对于有限的“象”的突破, 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 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 它凸显的是一种“特定的人生观、历史观、宇宙观”。笔者更认同后两者的观点, 意境是“意”和“境”的结合, 它首先包含意象, 在此基础上, 再赋予意象某些特定的心理因素和文化信息, 它能引导读者进入它所创造的时空环境中, 触动读者内心能与之共鸣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从而产生美感。许渊冲 (1979) 曾提出译诗的“三美”理论, 即“意美”、“音美”和“形美”;并且认为“在三美之中, 意美是最重要的, 是第一位的”。这其中的意美, 除了要求准确表达原诗的意义之外, 当然还包括对原诗意境的还原。

2.《登幽州台歌》及其英译文的主位分析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代表作之一, 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 即公元696年, 描写了一个简单的情景:诗人登上高台, 有所感触而落泪。

笔者收集了此诗的四个英译版本, 作主、述位划分如下表所示。

译文 (A) 的译者是翟理斯 (H.A.Giles) , 是比较早期的翻译, (B) 的译者是许渊冲, 这是流传比较广的版本, (C) 、 (D) 则译者不详, 相同的是这四个译本都按照原诗的形式翻译成四行。

2.1 分析一

原诗第一、第二句的主位分别是两个相互对应的表示时间的名词“前”和“后”, 以这两个字作为出发点, 原诗从一开始就跳出了短暂的人生对个人的视野的限制。而且, 在汉语中, “前”、“后”除可以表示时间的前后外, 还可以表示方位的前后, 因此, 这两句诗在表达时间绵延的同时, 还描绘作者在作诗时身处的环境, 创造出作者独处高台思索历史人生的孤独苍茫的意境。

译文 (A) 的翻译和原诗相差甚远, 它其实只翻译了原诗的前两句, 除“念”和“涕下”之外, 原诗后两句的意思基本被略去, 其他三个译本则基本保持了原诗所提供的信息。在前两句的主位的选择上, 四个译本有很大不同。译本 (A) 第一个小句的主位是my eyes, 第二个小句是复项主位and now, 第三个小句是句项主位I sweep-to think.和原诗的“前”、“后”相比, my eyes, and now和I sweep-to think立足于作者的体验, 比较准确地表达了原诗作为作者自我感想的抒发的本意, 但原诗中宏大苍茫的意境却没能成功还原出来。

译文 (B) 和 (C) 都选择了where作为主位, 不同的是, (B) 把原诗的前两句译成一个小句复合体, 而 (C) 译成两个小句。Where是疑问词, 以where作主位, 也就是说, 这是一个疑问句, 是说话者在寻找某人 (物) , 并希望得到答案。原诗“前”、“后”的工整对仗是诗人对人生的感慨, 并不是在现实中寻找“古人”和“来者”, 因此, 译文 (B) 和 (C) 在还原原诗的意境上可以说是有所偏离了。

译文 (D) 中的ahead和behind是两个既可以表示时间, 又可以表示方位的副词, 和原文的“前”、“后”一致。而且, ahead和behind在结构上也有着对仗的效果, 相比前面三个译本, 译文 (D) 比较贴近原诗。

2.2 分析二

原诗第三行的主位是一个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念”, 第四行是一个表示心理感受的形容词“独”。从这两个主位的选择可以知道, 诗人在这里要表达内心的思考。

译文 (A) 的第三行选择了句项主位I sweep-to think, 把原诗后面“涕下”的意思提到了这里。这个改动, 原诗先“念”而后“涕下”的心理活动过程被弱化了, 读者在这里只看到一个流泪的诗人的形象, 不用说, 原诗“思索”的深层意境没有翻译出来。

译文 (B) 第三行的主位是sky and earth, 显然从人的心理活动“念”转变成了环境“天地”, 人的活动被抹去了。第四行以lonely作为主位, 和原诗的“独”相一致。

译文 (C) 第三行的主位是I, 第四行选择了一个复项主位and I;译文 (D) 把这两行译成一个小句, 主位也是I。这两个译本在处理这两行时都突出了感知者。以I作主位在英语句子中是常见的, 但中国古诗却不常见“我”。宗白华 (1986:162) 说意境“是使客观景物作我主观情思的象征”。中国古诗更习惯用自然景物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 寄情于物, 这也是古诗的意境所在。以I作为主位, 读者的注意力容易被转移到“人”上, 而不是“念”这个行为本身。

3. 结语

笔者应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主位理论分析了《登幽州台歌》及其四个英译版本, 从而探讨不同的主位选择在还原原诗的意境上的得失。如上所言, 主位的选择不同, 叙述的出发点就不同, 所传递的意义和信息中心也就不同。在中国古诗的翻译上, 同样, 选择不同的主位也会影响原诗意境的还原。

由于英语的表达习惯和中文不同, 加上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 英译文的表达要比中文原诗要直白得多, 而中国古诗中恰恰喜欢用“留白”来表达意境。诗歌翻译毕竟不同于散文的翻译, 诗歌要求言简意赅, 因此翻译古诗除了要求意思贴近原诗外, 还要求在有限的字句内尽量还原原诗的意境。如何才能做到这点, 笔者认为, 谨慎选择主位是译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摘要: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篇功能把小句分为主位和述位, 主位是小句的开头, 也是讲话者要传递的信息的方向。本文收集了唐诗《登幽州台歌》四个不同的英译版本, 运用“主位+述位”理论, 通过对比分析原诗和四个译文在主位选择上的异同, 讨论在翻译中国古诗时主位的选择和诗的意境的关系。

关键词:《登幽州台歌》,主位,意境,翻译

参考文献

[1]黄国文.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2]乐黛云, 叶朗, 倪培耕, 主编.世界诗学大辞典[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3.

[3]王宾.“不可译”面面观[J].现代哲学, 2004 (1) .

[4]吴静.《枫桥夜泊》英译文的及物性和意象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2) .

[5]萧涤非, 等编.唐诗鉴赏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许渊冲.如何译毛主席诗词[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79 (2) .

[7]许渊冲, 陆佩弦, 吴钧陶, 编.唐诗三百首新译[M].北京/香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商务印书馆 (香港) 有限公司, 1988.

[8]杨信彰.从主位看英汉翻译中的意义等值问题[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6 (1) .

[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10]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

主位推进与英语写作 篇10

关键词:主述位理论,主位推进模式,英语写作

引言

英语写作在整个的英语教学中一直都具有较高的地位, 写作是一项输出活动。能够客观的体现一个人的创造能力, 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传统的写作教学更多的关注语篇中词汇的运用以及语法的衔接。这就导致了很多的文章尽管语言很丰富, 但文章的主题之间却缺少有机联系。让读者感觉文章跳跃性太大, 整个语篇的布局能力弱, 缺少连贯性。甚至有些文章让人读后有种不知所云的感觉。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传统的写作教学少于解决篇章的衔接和连贯的根源问题。衔接和连贯是语篇最重要的特征。而主位述位推进则直接影响语篇的衔接和连贯。一篇文章中的各句的主位和述位的发展必须要相互呼应, 才能保证语篇的连贯性。

一、主位以及主位推进模式

1、主述位理论

较早提出主位 (theme) 和述位 (rheme) 概念的是布拉格学派创始人之一Mathesius。他之所以提出这两个概念, 目的在于研究句子中不同成分在语言交际中发挥的作用有何不同。他发现, 位于句首的成分在交际过程中起着一种特殊的作用。而该作用就是充当论述的起点。他把这类起点成分称为主位, 把其他部分称为述位, 并指出, 主位一般表示已知信息, 述位一般表示新信息。

(1) Tom and Mary are picking apples.

(2) The waiter gave me a cup of tea.

(3)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ere three bears.

上面三个小句中的Tom and Mary, the waiter, once upon a time分别为上述小句的主位,

其余的成分则被称为述位。

而功能主义语言学家Halliday十分注重句子和语篇中各个成分所发挥语义功能。在《功能语法导论》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一书中提出了单项主位和复项主位。单项主位和复项主位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单项主位没有内部结构, 不能在进行下一步的分析。而复项主位则存在内部结构, 并可以进行进一步分析。因此, Halliday又将复项主位进一步划分为语篇主位 (textual theme) , 人际主位 (interpersonal theme) 和话题主位 (topical theme) 。

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单项主位都是话题主位, 但从各个例子的反映来看, 这些句子的单项主位却是起到了话题主位的作用, 例如:

(1) My aunt is an actress.

(2) Tom broke his leg last month.

与单项主位相对的是复项主位。当出现复项主位时, 要涉及多个主位的排序问题, 对此, Halliday根据元功能的三个意义范畴即篇章意义, 人际意义和概念意义, 将这三者的顺序规定为:

语篇主位------------人际主位--------话题主位

(1) But the author did not know about the truth. (but, the author分别是语篇主位, 话题主位)

(2) Certainly I will go to America. (certainly, I分别是人际主位, 话题主位)

(3) Or maybe Mary will meet her husband the day after tomorrow. (or, maybe, Mary分别是语篇主位, 人际主位和话题主位)

2、主位推进模式

从上述理论中, 我们可以了解到每一个单句都会有各自的主位结构。这个句子在单独存在的情况下, 它的主述位固定不变, 因此也是没有发展的。但对于一个包含很多句子的语篇来讲, 就会存在很多的主位和述位, 而这些主述位之间就会发生某种联系和变化。语言学家们从这些联系和变化总结出一些主位变化的基本模式, 并且把这些模式叫做主位推进模式 (patterns of thematic progression) .

二、主位结构理论对于英语写作教学的指导意义

首先, 主位结构理论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写作时出现的多种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写作时的盲目性和困惑性, 帮助学生把握语篇发展的结构线索;其次, 使学生以语篇为单位进行构思和思考。如:中心思想, 篇幅, 段落安排等;再次, 让学生对每个句子进行主数位切分, 使学生清楚叙述顺序。什么在前, 什么在后, 哪些该详, 哪些该略;最后, 通过研究主位推进模式与体裁的关系, 找出某一类语篇结构上的共同特征, 帮助学生建立“图式”, 如, 文章的结构、句式、词汇等。总之, 英语写作不仅是一个遣词造句的问题, 更需注意语篇模式。要切实的提高学生的饿英语写作水平必须把写作教学上升到语篇的层面上。

结语

一个好的篇章, 在要求内容的丰富得体的同时, 还要有恰当的语言形式。只有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造就出出色的语篇。如若一个语篇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 那么它会让读者觉得很空洞。但是若只有内容而没有形式, 也会让人觉得很散乱无章。主位推进模式是可以使语篇恰当结合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应该将这种有效模式不断的渗透到英语写教学中去, 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及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位思考》,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年。

[2]刘辰诞、赵秀凤:《什么是篇章语言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年。

[3]李国庆:《主位功能和语篇理解》, 《外语学刊》, 2003年第4期。

主位推进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 篇11

【关键词】主位;述位;主位推进模式;荷塘月色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067-03

1 引言

主位结构理论最早由布拉格语言学派在其句子功能观(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研究中提出。主位是信息的起点,是整个句子的起点和小句的中心议题;述位则是对主位的叙述、描写和说明,它是话语的核心内容。这一学说后来又为系统功能学派代表人物Halliday和Thompson所发展。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体系中,信息理论被引入到语言学研究中。Halliday指出,主位通常是从旧信息中选择出来的,新信息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从述位中选择出来的。

仅就语篇中某个小句而言,其主位的选择本身并无特别的意义。但是,主位在整个语篇中的选择和排序,特别是独立小句中的主位确立在语篇组织上和语段的走向上是起着很大的作用的。语篇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整体语篇效果并不通过单个小句的主述位结构,而是通过句群中各个小句主位构成的推进模式来体现。主位推进通过语篇中各小句主位与述位的层层推进以及它们所包含的新旧信息的逐步转换促成一个完整语篇的形成,通过有目的性的,有序的主位推进,传达信息,实现交际功能。

本文选取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中的一个段落,从主位推进模式这一角度,对四个英译本的主位选取以及主位推进模式做比较研究。这四个英译本分别来自朱纯深(以下简称朱译)、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杨译)、王椒升(王译)和李明(李译)。该比较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翻译过程中恰当的主位选择以及有序的主位推进如何实现“聚句成篇”的语篇功能,实现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并推动信息的传递,从而为今后的汉英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2 主位推进模式

对于主位推进模式的分类,国内外都已经有很多学者有过研究和论述,以字母T代表主位(Theme),字母R代表述位(Rheme),可将其较常见类型规为以下6种。

(1)主位同一模式,即几个小句的主位相同。

T1→R1→T2(T1)→R2…→Tn(T1) →Rn

(2)述位同一模式,即几个小句的述位相同。

T1→R1→T2→R2(R1)…→Tn →Rn(R1)

(3)简单线性推进模式,即前一个小句的述位成为下一个小句的主位。

T1→R1→T2(R1)→R2…→Tn(Rn-1) →Rn

(4)交叉模式,即前一个小句主位是后一小句的述位。

T1→R1→T2→R2(T1)…→Tn→Rn(Tn-1)

(5)派生主位模式,前一个小句的超级主位派生出来的后几个小句的主位。

(6)分裂述位模式。在第一级结构中的述位是由两个或更多内容组成,在第二级时这些述位分别展开,形成新的主位。

3 汉英文本主位推进比较分析

3.1 原文分析:笔者将原文的段落按小句进行编号,并加上主述位记号。另外,若干处由于语言习惯而省略的内容笔者根据文意补出,写在圆括号内。

(1)沿着荷塘[T1]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R1]。

(2)这[T2]是一条幽僻的路[R2]。

(3)(这条路)[T3]白天也少人走[R3],/白天[T3](这条路)也少人走,

(4)(这条路)[T4]夜晚更加寂寞[R4]。/夜晚[T4](这条路)更加寂寞。

(5)荷塘四面[T5]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R5]。

(6)路的一旁[T6]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R6]。

(7)没有月光的晚上[T7],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R7)。

(8)今晚[T8](这路上)却很好[R8],

(9)虽然月光[T9]也还是淡淡的[R9]。

第(1)小句以主位“沿着荷塘”带出述位“小路”。

第(2)小句的主位“这”实际上就是代指第(1)句的述位“煤屑路”,R1T2,属于简单线性推进。

第(3)小句和第(4)小句属于汉语典型的省略主语现象。汉语是话题突出的语言,在一个句群中,话题出现后,在接下来的小句中往往会被省略,从而导致一系列无主句。原文中的第(3)(4)小句就是由于“路”这一话题在前一小句已经提出,后面可以省略,从而形成的几个无主句。在分析原文主位结构时,笔者将其补出显性化。时间状语可置于句首或者放于话题之后,所以笔者把两种可行的表达都写出来,用“/”隔开。于是产生一个问题,是以“路”这一主题作为主位呢?还是以“白天”,“夜晚”这两个时间作为标记性主位呢?笔者认为选择“路”作为主位更佳。因为这样选择下T2→T3→T4,三个连续小句的主位皆为“路”,采用主位同一模式推进,避免视角变化过于频繁,并且聚拢语篇信息以主位“路”为中心,述位呈放射状展开,从各方面描述“路”的情况。

第(5)小句的主位 T5“荷塘四周”,作者的视角又瞄准了荷塘,与T1“沿着荷塘”相同。上下两个小句都以“路”为中心,此处插入“荷塘”这一视角,从汉语角度而言无可非议,因为汉语不倚重句法形式,其组句过程倚重说话人的思想自然流动,所谓的“形散意合”。但从英文表达习惯来看,却不可拘泥于汉语表达,亦步亦趋。英语注重“形合”,不宜过分跳跃视角。因此,笔者认为,此处译文应该把第(5)小句的主位“荷塘四周”处理得不妨碍上下小句主位“路”的推进。

第(6)小句的主位T6“路的一旁”又回到了T2,T3,T4的“路”,采用主位同一模式推进。

第(7)小句以时间状语放在句首,是一个标记性主位。述位是对“路”的描述,承接第(6)小句的主位,T6R7,属于交叉推进模式。

第(8)小句的述位“却很好”也是一个省略的表达,我们可以推断出作者完整的话是今晚这路上不会阴森森的,而是给人美好感觉的。同样地,我们把隐去的内容“这路上”补出。由此可看到,第(7)小句和第(8)句皆以时间作为有标记性的主位,,一个是“没有月光的晚上”,另一个是“今晚”,形成明显对比。

第(9)小句是一个新的主述位环节,是对月光的描述。

3.2 译文分析:下面是该段落对应四个版本的英译文。同样地,用T,R分别把各小句的主位述位标示出来。

朱译:Alongside the Lotus Pond (T1)runs a small cinder footpath(R1). It (T2)is peaceful and secluded here, a place not frequented by pedestrians even in the daytime(R2) now at night, (T3)it looks more solitary, in a lush, shady ambience of trees all around the pond(R3). On the side where the path is,(T4) there are willows, interlaced with some others whose names I do not know.(R4) The foliage, which, in a moon- less night, would loom somewhat frighteningly dark,(T5) looks very nice tonight, (R5)although the moonlight (T6)is not more than a thin, greyish veil.(R6)

杨译:A cinder - path(T1) winds along by the side of the pool(R1). It(T2) is off the beaten track(R2) and few (T3)pass this way even by day(R3), so at night (T4)it is still more quiet(R4). Trees (T5)grow thick and bosky all around the pool, with willows and other trees I cannot name by the path(R5). On nights when there is no moon (T6)the track is almost terrifyingly dark(R6),but tonight (T7)it was quite clear(R7), though the moonlight (T8)was pale(R8).

王译: A path paved with coal-dust(T1) zigzags along the lotus pond, so secluded as to be little frequented in the daytime, to say nothing of its loneliness at night(R1). Around the pond (T2)grows a profusion of luxuriant trees(R2). On one side of the path (T3)are some willows and other plants whose names are unknown to me(R3). On moonless nights,(T4) the place has a gloomy, somewhat forbiddding appearance(R4). But on this particular evening, (T5)it had a cheerful out look(R5), though the moon (T6)was pale.(R6)

李译:Along the pond ((T1)winds a narrow cinder footpath(R1). The footpath, peaceful and secluded,(T2) is not much frequented by pedestrians in the daytime(R2) and at night, (T3)it is even more solitary(R3). Around the pond (T4)grows s huge profusion of trees, exuberant and luxuriant(R4). On one side of the path (T5)are willows and some other trees whose names are unknown to me(R5). On a moonless night, (T6) it is somewhat somber here, looking rather forbidding(R6). But it (T7) has a cheerful outlook tonight (R7), though the moonlight (T8) is in a thin, whitish veil.(R8)

第(1)小句的主位,朱、李选取的是“pond”(荷塘),而杨、王选取的是“path”(路)。很明显,path这一主位是有误的。原文的标题是《荷塘月色》,因此“荷塘”是一个已经提及的旧信息。而path在前文尚未提及,显然在这一语境中是一个未知的新信息。按照信息推进的一般规律,应由已知信息引出未知信息。杨、王的译文却把未知信息“path”移至句首作为主位,破坏了由旧到新这一信息流动规律,导致译文一开始就出现跳跃性,影响读者对信息的接受度。朱、李二位选取的主位核心是“pond”(荷塘),以已知信息作为主位引出未知信息“path”作为述位。而之后“path”自然而然作为已知信息,成为第二个主位,引出更多新的信息,从而形成一个有序衔接的信息链,有利于读者把握文章视角推进的规律。

第(2)(3)(4)小句,四个版本处理方法各不相同,多数进行了重组处理。

朱、李译本的处理方式较为相近,第2个小句的主位都是 “路”,承接第(1)小句的述位,大体保持原文的简单线性推进模式。不同之处在于,朱译把第(3)小句处理成第(2)小句的同位语,第(4)小句选择“夜晚”这个标记性主位。李译则把第(2)小句处理成了一个形容词短语,第(3)小句的主位选择“路”,第(4)小句也选择了“夜晚”这个标记性主位。

杨译没有减少主位的数量,第2个主位选择“路”,第(4)小句选择“夜晚”作为主位。但是第(3)句“白天也少人走”,杨译成“...few pass this way even by day”,主位变成了“few”(少人),与原文不同。

王译重组的幅度更大,将原文第(1)到(4)句的内容融入一个英文长句,只有一个主位path。

由于英汉语言习惯不同,英语善于长句,整体而言,同等信息量的内容,英语的主位比汉语的主位要来得少。所以,不可以主位多少论译文的优劣。

对比上述四个译文,朱、杨、李译文皆保留一个“路”的主位,从第1个述位信息中自然地过渡而来,与汉语原文的信息推进是一致的。另外,这三个译文都把“白天”这个标记性主位除去,将其作为状语放到了小句句末,却保留了“夜晚”这个标记性主位。我们不妨把译文排列出来,看看是怎样的效果。

朱译:“...even in the daytimenow at night,...”

杨译:“...even by day, so at night...”

李译:“...in the daytime and at night,...”

可以看到,把两个时间点前后相联,颇有顶针蝉联的修辞效果,可以使过渡更自然,承上启下,脉络清楚。

最后看王译,由于重组,(1)至(4)小句整合后只有一个主位path,那么只能结合第(5)小句来看其信息推进是否流畅了。此处其译文主位是“around the pond”,视角转变较大。,不够流畅。

第(5)第(6)小句,王、李的译文都与原文的主位一致。杨译以Trees(树)作为第(5)小句的主位,第(6)小句处理成短语“with....”。笔者以为,“树”在此处也是一个未知信息,杨译主位选择再次违背信息传递规律,是不可取的。

再看朱译,他把第(5)小句处理成一个短语“in a lush, shady ambience of trees all around the pond”。揣摩译者的考虑,作如下理解:“夜晚更加寂寞”的原因,除了少人走,在这样蓊蓊郁郁的树木之中显得更加幽僻吧。所以把树木的状态作为短语来烘托路在夜晚的寂寞。另外,结合前后看一下,前面是描述“路....”,后面“路的一旁”,朱译把该小句内容处理成短语,省去了此处主位“荷塘四周”,少了一个视角变换,行文似乎更加流畅。

接下来对原文第(7),第(8)小句主位的选择,杨、王译本保持原文的主位推进,以“没有月光的晚上”——“今晚”两个时间状语作为标记性主位。原文突出时间对比的意图得以重现。而李译,虽然第(7)小句的主位保留,第(8)小句却换成“but it”(it指路)作主位,这样一来失去了原文时间对比的效果。再观朱译,给出了“foliage”(枝叶)这个在原文中缺省的意象作为主位。笔者认为这一创意之举更胜一筹,说明译者在构造译文语篇时,有身临其境之感。因为前面讲到了荷塘四周都是蓊蓊郁郁的树,那么自然是枝叶繁茂的,foliage这一词

本身就是tree的一部分。另外,结合朱译对第(5)小句的处理,“这路上阴森森”的原因也是由于蓊蓊郁郁的树枝树叶交叉造成的效果。也就不难理解此处用foliage作主位了,而且体现了译者的重塑意象的创造性。

最后一个小句的主位四篇译文都保留了原文的“虽然月光”作为复项主位,与原文一致。

通过对比分析,笔者认为朱译是最佳译本。该译本在主位选择信息推进方面再现了原文意图,但并非亦步亦趋,对于个别小句的重组处理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另外,创造性地主位选择也是非常精彩的。

4 结语

主位述位在原文中的排列并不是随意的,作者对新旧信息的安排表达了某种特定的意义内涵和艺术表现。译文中语序的调整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信息的重新分布,使原文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发生变化。因此,翻译过程中应重视分析原语主位推进模式并关注译文主位推进模式的构建。

本文主张,在不损害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应尽量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保持原文的风格以及作者的意图。如果语篇的发展背离了主位推进模式,那它的交际功能必将受到影响。同样的,如果语篇翻译不以主位推进模式为依据,也会导致同样的后果。总之,详细地分析原语的主述位结构,有助于我们用相应的结构忠实而准确地再现原文,从而使译文在形式与内容上均尽可能与原文实现等值翻译。

参考文献

[1]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 朱永生.主位与信息分布[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年04期

[4] 朱自清.朱自清散文集[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7

[5] 朱自清《荷塘月色》英译.风也吹不起[EB/OL].http://donotdot.cn/post/139.htm

对语篇《意甲天下》的主位分析 篇12

在关注语篇分析这一领域的众多学者中, 系统功能学派的创始人Halliday是一个重要的代表。我国大多数从事语篇分析研究的学者都是Halliday的功能语法的支持者, 尤其是利用功能语法的纯理功能对不同类型语篇的分析, 体现某一语篇的经验功能, 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特点的研究居多。本文从语篇功能的角度, 对中国发行量最大的体育类报纸《体坛周报》在第18届世界杯决赛结束后登载的头版文章《意甲天下》进行主位分析, 以体现该语篇对主位及主位推进模式的选择特色。

一、主述位结构概述

(一) 主位结构

主位和述位系统 (即主位结构或主述位结构) 是功能语法 (Functional Grammar) 中语篇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术语最早是由德国学者博斯特 (K.Boost) 提出的。韩礼德 (2000) 认为, 任何句子和话语从交际功能角度出发, 均可分为主位和述位。主位是信息 (Message) 的起点 (Point of departure) , 是小句所关心的成分。韩礼德 (2000) 指出主位总是在述位前面出现, 这是由主位的起点功能所决定的。一般来说, 主位通常传递交际双方已经熟悉或有所闻的内容, 即已知信息, 述位则通常传达受话者未知的内容, 即新信息。

韩礼德 (2000) 进一步把主位切分为单项主位 (Simple theme) 、多项主位 (Multiple theme) 和小句主位 (Clause theme) 。几种主位都是信息的出发点, 是句子的开端。

(二) 主位的标记性

主位从标记性来看有标记性主位和非标记性主位之分, 是根据不同的句式分别界定的, 不存在整齐划一的模式。

(三) 主位推进及其模式

根据主、述位划分的理论, 每个句子都可以有自己的主位和述位。当某个句子单独存在时, 它的主位和述位是一定的, 不再变化的。因为没有上下文, 它的主位和述位是孤立的, 因此没有发展。但是我们发现当我们接触语篇时, 大多数语篇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构成的。这时候, 前后句子的主位和主位, 述位和述位, 主位和述位之间就会发生某种联系和变化, 朱永生教授把这种联系和变化定义为推进 (Progression) 。朱永生 (1990) 总结了4种主述位推进模式。虽然主位、述位图示结构是多种多样的, 但对篇章的解读均具有较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些图示结构有助于构建语篇图式, 形成发展脉络。语篇主述位衔接并非简单的线性演绎, 纵观各个语言学家对主述位推进模式的不同划分, 本文推崇朱永生教授总结的4种主述位推进模式, 即:

1. 主位同一型 (亦称平行型或放射型, 主位相同述位不同)

2. 述位同一型 (亦称集中型, 主位不同, 述位相同)

3. 延续型 (前一句的述位或述位的一部分作为第二句的主位)

4. 交叉型 (前一句的主位是后一句的述位)

以上所介绍的只是主位发展的若干基本模式。然而, 大量的材料表明按照单独一种模式向前推进的语篇虽然有, 但是为数不多, 大多数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都比较复杂。事实上, 在具体的语篇中, 几种模式会同时交替出现在文中。

二、对语篇《意甲天下》的主位分析

上面提到的各种理论虽然是以英语语篇为基础提出的, 但笔者认为同样适用于汉语语篇。下面分别对《意甲天下》进行三方面的主位分析。

(一) 标记主位与非标记主位

从29个小句的主位中可以看出这场比赛的几大重要因素:赛场, 球迷, 对阵双方 (法国队与意大利队) , 焦点球员 (齐达内, 马特拉奇, 特雷泽盖) 。而且仅从相同主位的数量中我们就可看出, 球场上最受关注的是取得冠军的意大利队, 而最受关注的球员则是法国即将退役的中场球员齐达内。

在29个小句中有7个小句的主位是标记性主位。其中有5个是表时间的状语作标记性主位, 这一点体现了比赛的激烈, 起到了引起读者注意、突出比赛变化及历史意义的作用。在22个无标记主位中, 有5个是由一个简单的“这”来充当的。“这”作为一个代词指代上文出现的人或事物。5个“这”的出现使行文更加紧凑, 体现出很好的连贯性。在文章的开头连续两次把意大利作为主位, 体现出意大利队是这场比赛的主角。文章的主体部分以意大利队和齐达内交替作为主位, 体现了比赛过程的激烈及动态变化。而在文章的最后双方球员和典型事物的对比则表现出了比赛的残酷性。

(二) 对复项主位的分析

在29个小句中复项主位出现了7次, 其中5次是由语篇主位和经验主位构成, 而5次复项主位中的语篇主位都是由连词“而”或“但”构成, 在起到上下文连接作用的同时, 表示出转折关系。在这5个小句中, 除了第9小句外, 其他都分布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第2和第3小句中的“但”和“而”体现出了本场比赛的戏剧性。文章最后的两个表转折的“而”体现出了由比赛结果给球队和球迷带来的孑然不同的两种影响。第9句和第13句分别是文章第4段和第5段的段首句。其中的两个人际主位起到了确定整段基调的作用。在第4段中, 作者用“命运弄人”体现出比赛形势的变化——比赛并不因为是齐达内的告别赛而完全呈倒向法国队的趋势。在第5段中, “应该说”引出客观的具体事实, 但又体现出这一客观事实与常理有些不符。

(三) 主位推进模式的统计及分析

下面从主位推进的角度, 以段为单位对文章进行分析。在文章第1段中, 第1与第2小句之间是述位同一型, 第2与第3小句间是主位同一型。体现出赛前人们对比赛焦点的关注与事实的不同。在第2段中, 两句之间为主位同一型, 而且都是以时间状语为主位, 突出了这场比赛的胜利赋予胜者意大利队的历史意义。第3段是延续型和主位同一型的结合。第1小句引出比赛开始阶段的重要时刻, 此后以此为中心展开话题。在第4段中, 第1小句和第2小句之间是述位同一型, 第2小句和第3小句之间是延续型, 最后两句之间同为延续型。开始两句表达了意大利队的神勇表现, 之后一步步解释它所带来的影响。第5段和第6段关系比较复杂, 但依然可以看出其重点在于本场比赛的焦点球员齐达内。第5段4小句从正反两方面站在球迷的角度表现了齐达内的不同凡响, 第6段则在第5段的基础上完全围绕齐达内一人展开。第7段包括10个小句, 关系比较复杂, 但也可看出其主位交替集中参赛的两队之间, 表达比赛对两队产生的不同影响。

本文中的各类主位推进模式 (除交叉型以外) 出现的频率相差不大, 但稍有突出主位同一型主位推进模式, 很好地体现了比赛的焦点, 它与其他模式的结合更是突出了赛事的动态, 抓住了读者的内心世界。

三、结语

通过对语篇《意甲天下》所进行的分析得知, 语篇中对主位的标记性, 主位的类别和主位推进模式的选择是为真实客观反映比赛的过程、结果、意义服务的。不但每一次选择都受到比赛本身的制约, 而且对比赛的再现有特殊作用。《意甲天下》的成功之处即它反映出的特点, 如通过以时间状语作主位体现比赛的紧凑性, 衔接紧密、突出焦点等等, 值得媒体同行学习。通过对评论性体育语篇的分析能够使媒体给予主位的标记性、主位的类别和主位推进模式的选择一定的注意, 以使我国媒体能对2010年南非世界杯进行出色的报道和评论, 准确地向国人再现比赛的盛况。

附录:体坛周报2006年7月10日头版《意甲天下》全文

9日晚的柏林奥林匹克球场, 本是齐达内告别演出的舞台。但意大利毕竟是出过太多电影大师的国度, 他们在辉煌的烟花中把戏生生抢了过来, 让一张红牌和点球大战失利成为齐祖天鹅绝唱的沉痛印记。而蓝衣军团, 也像贝尼尼的名片《美丽人生》一样, 在柏林苍穹下享受着四星闪耀的狂喜。

从此以后, 世界冠军有了层次:巴西五星, 意大利四星, 德国三星, 阿根廷、乌拉圭两星, 而法国和英国依然只是米其林一星的饭店。在圆满完成了12年魔咒 (在1970年以来12年一进决赛, 24年一拿冠军) 后, 意大利现在有了新的追赶目标:尽快超越霸主, 把巴西人的领骑黄衫抢下来;时间, 或许就在2010。

这是一个到处都和“4”字相关的夜晚。齐达内的开局本来精彩, 他在第7分钟就再次罚入点球, 成为了瓦瓦、贝利和布莱特纳之后历史第4个在两届世界杯决赛中都有进球的英雄。在那一刻, 你感到齐祖正在走向自己的神坛。

然而, 命运弄人, 本届世界杯上第一次被对手进球的意大利队反而神勇起来。第19分钟, 为法国队送上点球的马特拉奇在对方禁区内力压维埃拉破网, 这也是意大利在本届世界杯上的第4个头球破门, 居32强之冠。这也意味着自1986年以来, 4届世界杯之后终于有了一届双方都进球的决赛。

应该说, 意大利人没有得到场内大多数中立观众的青睐。齐祖是神, 哪怕他是在冲动中犯下头顶马特拉奇的错误, 球迷也永远在心中为他留有一块柔软的地方。世界上有哪一个球员, 能在红牌罚下后依然让观众呼喊他的名字呢?世界上又有哪一个球员, 在被罚下后, 反而是对手每一次触球都得到了不断的嘘声呢?

齐祖是世界杯决赛上第4个被罚下的球员。以红牌结束自己的辉煌职业生涯, 是他的悲剧。走向更衣室的齐祖, 从来没有像此刻那样孤独。

在观众的鼓励下, 法国队为齐祖发动了最后的攻击。但意大利成功地把比赛拖延到了点球决战。这是世界杯决赛史第二次通过点球决定冠军归属。上一次的输家正是意大利。这也是意大利在世界杯上的第4次点球大战。或许这一夜, 第四次意味着走运。意大利5人全部罚入。而特雷泽盖击中门楣也击碎了法兰西的美梦。香榭丽舍大街上的华灯, 终于熄灭了;而罗马竞技场的烟火, 正在燃放。

摘要:本文拟以功能语法, 语篇功能理论中的主位系统理论为分析框架, 分析体育评论性语篇《意甲天下》的主位及主位推进模式的特色, 体现语篇对主位各维度选择的限制作用, 提出其在这方面的优点, 以对其他语篇提供借鉴。

关键词:语篇,功能,主位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Thompson.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黄国文.系统功能语法中的重合主位.现代外语, 2001 (2) .

[4]徐盛桓.主位与述位.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2 (1) .

[5]朱永生, 严世清, 苗兴伟.功能语言学导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蜡烛下一篇:甲磺酸伊马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