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管理的水平

2024-09-21

建设管理的水平(精选12篇)

建设管理的水平 篇1

一、引言及文献回顾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 》 明确提出,要改进社会管理方式,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增加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对现有区域社会管理水平的测量与分析。 我国社会管理水平区域间差异非常明显, 尤其是东中西三大区域间的差异。 因而,以东中西三大区域为例,对区域社会管理水平进行测量与分析, 既可以把握社会管理区域发展的特征及趋势,又可以将其作为整体,以点带面,对全国社会管理现状进行探索。

目前国内外学界对社会管理水平的研究还较少,如Kloosterman[1]对城市社会模式的效果进行了评估;Armstrong和Francis[2]基于民众角度,对社会公平、社会机会、医疗健康水平进行测度分析;王莺[3]以陕西为例, 对西部地区省级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绩效进行测度分析;李超显[4]采用了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我国30省市自治区的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绩效进行了测度分析。 这些研究为本文提供了启发,但现有研究多以政府作为主体, 对社会管理的局部方面进行研究, 并没有直接对社会管理水平进行系统性评估研究, 无法反映一个或多个区域社会管理水平的总体特征与发展趋势。

二、区域社会管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社会管理是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认同、秉持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应对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终极目标旨在实现秩序维护、民生改善和权利保障[5]。

社会管理构成要素是设置指标体系一级指标的重要依据。 本文认为,社会管理构成要素与其终极目标是休戚相关的。 秩序维护需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对扰乱社会秩序的非正常社会事务的管理, 如刑事犯罪、火灾、交通事故等,这表现为社会安全的管理;二是对有可能影响到社会秩序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进行管理,主要表现为社会保障的管理;民生改善也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对普通民众的生活环境和条件进行的改善,主要体现在公共服务管理方面,二是对劳动人口(含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生活环境和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社会保障管理方面;而权利保障也是两方面的:一是对民众生存、生活等民生权利的保障,主要体现在公共服务管理、社会保障管理方面;二是对民众的政治权利的保障,主要体现在社会参与管理方面。 因而,在此逻辑下,本文认为在目前阶段, 社会管理构成要素主要是社会保障、 社会安全、公共服务和社会参与四方面。

依据上述理论基础, 本文将一级指标设置为社会保障、社会安全、公共服务和社会参与4个指数,而二级指标的选取则主要侧重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其中投入包括经费、人员、机构三方面,产出则包括覆盖率、满意度等方面。 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如下:(1)初步选取79 个直接相关指标; (2) 对指标进行经验性筛选与优化,即对一些统计口径不一、指标值个体差异大、 指标间存在交叉或高度相关的指标进行剔除处理,并将一些统计口径相近或一致的,指标间具有较强的内在一致性的多个指标进行合成处理;(3)借助变差系数,对指标进行鉴别力筛选与优化,即剔除变差系数小于0.20的指标。

通过上述层层筛选和优化, 社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详见表1)。

三、区域社会管理水平的测度与分析

本文基于2011年数据, 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法,从社会保障、社会安全、公共服务和社会参与四方面,对三大区域社会管理水平进行测度分析。为了保持统计口径一致性, 本文数据均来自官方统计年鉴。

(一)评价方法的选择

AHP-灰色关联分析法是层次分析法(简称AHP)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的综合, 其中AHP法主要用于指标权重的确定,灰色关联法则用于实证评价。 本文社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系统, 在该系统中,由于存在部分信息确知,部分信息未知,本质上属于灰色系统,因而,采用灰色关联法来进行评价。其应用原理及步骤如下:(1) 采用AHP确定指标权重;(2)Min-max标准化方法对原始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3)计算灰色关联系数,并计算单层次的关联度。 因各个指标的影响程度不一样,因此计算关联度时采取关联系数乘以权重;(4)计算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关联度, 并根据最终关联度大小进行排序,评价目标区域社会管理水平。

(二)区域社会管理水平的测度及分析

基于2011年相关数据,运用AHP-灰色关联分析法,具体评价结果如下(详见表2)。

结合表2,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社会管理总体水平较低,呈现出低水平的区域平衡。

2011年,对于东中西地区而言,三大区域社会管理指数值的平均值分别为0.4927、0.4527和0.4721,三者均没有超过0.5,相对集中在0.45-0.49之间。这表明在2011年,不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地区,社会管理总体水平偏低,但三大区域之间差异并不大,相对均衡。

2. 区域内省际社会管理水平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2011年, 三大区域社会管理指数的标准差分别为0.0638、0.0195、0.0335, 其中东部地区的差异程度高于西部地区,远高于中部地区。 这表明,2011年,东中西三大区域内省际社会管理水平均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且东部差异性较大,中部差异性较小。 究其原因在于, 东部地区既拥有社会管理水平较高的北京、上海、山东、江苏、浙江、天津、辽宁等地,也拥有河北,海南、广东,福建等地,而广东和福建等地一直是我国外来工聚集的地方, 其常住人口数远远高于户籍人口数,如2011年广东户籍人口为8637.19万人,而常住人口数高达10505万,相差1867.81万人,庞大的流动人口分享了社会管理相关资源,致使福建、广东社会管理水平较低。

3.区域间社会管理水平呈现出广口“U”型特征。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不论是从指数平均值,还是区域综合排序结果,2011年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间社会管理水平表现为东部地区最高、 西部地区其次,而中部地区最低的广口“U”性特征,其实质也是反映出区域间的社会管理水平发展不均衡。

(三)区域社会管理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进一步探索

从现有理论研究成果来看, 很多学者认为社会管理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为此本文提出假设:在一定时期内,区域社会管理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正相关。 在具体观测指标选取上,用最终关联度来表示社会管理水平,用人均GDP来表示经济发展水平。 分了更好说明区域间的差异性, 本文采用person相关性分析分别验证东中西区域,社会管理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原始指标值及检验结果略)。

检验结果显示,东、中、西三大区域地区社会管理水平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16、-0.076、-0.097,双尾检验P值分别为0.013、0.858和0.777。 这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只有东部地区社会管理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正向显著相关关系, 这反映出,在一定时期内,东部地区社会管理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即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会管理水平也越高,同样道理,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会在短期内,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在某些方面增加社会管理的难度, 但与此同时也会为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夯实物质基础, 即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给社会管理带来的机遇、 优势远远大于挑战和劣势。 而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检验结果显示,该区域社会管理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关系。 深层次原因在于,东部地区的社会管理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均比较高, 二者在一定机制和体制的影响下, 能有效实现二者之间的动态促进机制发生,而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不论是社会管理水平, 还是经济发展水平, 都处于较低位置, 社会管理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互促进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的主要结论与建议如下:(1)我国社会管理总体水平较低,呈现出低水平的区域平衡;(2)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内省际间社会管理水平呈现出一定差异性,三大区域间社会管理水平呈现出广口的“U”型特征;(3)东部地区社会管理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正相关, 而中西部地区社会管理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关。 因而,在制定提升社会管理水平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时, 要充分把握三大区域各自社会管理发展规律,深入研究区域差异性特征,实现财政支出资金向社会保障、社会安全、公共服务和社会参与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倾斜;大力发展经济,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管理转型升级, 最终实现区域社会管理与经济发展的相关促进机制。

建设管理的水平 篇2

财务管理是一个单位管理的主要部分之一,其目标取决于该单位计划发展的总体目标。作为一个单位,不断发展才能求得生存,而加强财务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单位生存、发展的关键。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为了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进一步需要,单位应当加强财务管理,实现管理创新,推动管理工作上新水平和新台阶。我们交通部环境保护中心时刻从发展的角度出发,把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作为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我们要求提高管理水平并不意味着我们现在的管理水平不高,通过与其他单位相比,我们的财务管理水平并不低,且具有我们自身的特点,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不断提高”应该是永恒的命题。我们对于下一阶段如何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对各兄弟单位有所裨益。

一、与时俱进,开发财务人力资源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财务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经济需要的是高素质的“竞争型”财务管理人才,在知识、能力等方面要具有“专业性”素质,并兼备“复合性”、“适应性”、“创造性”等素质。首先,要建立人才激励制度。挖掘财务人员的潜能,采用创新的评价体系,引导财务人员积极主动地把个人的智慧转化为集体的智慧,并从集体中获得积极的评价,实现成就共享。并且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薪酬体系,要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按多种要素分配的工资与奖励政策,发挥经济手段和精神手段两个方面的激励作用。其次,要建立内部人才流动机制。开放而活跃的内部人才流动机制,是确保人力资源有效有序流动和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资源运行机制的前提条件。工作轮换和晋升机制将使职工有更多的机会,工作会产生新鲜感和激情,乐于承担更大的责任。单位内部财务人员通过交流和晋升等方式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流动,保持一种符合发展目标需要的动态人力资源使用机制,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益,通过制度的建立来激发财务人员的资源潜能。此外还必须从根本上实现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转变和创新,及时调整战略预测机制,建立起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求得生存与发展,从而提高管理水平。

二、不断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

一个单位、部门或一个经济实体的财务管理活动,是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财经制度,并遵循一定的资金运动规律的价值体现。在下一阶段,只有不断提高财务工作者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念,才能切实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首先要认识到财务工作在单位的财务管理和资金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要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随着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以及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方法的不断应用,应该要求财务人员在思想上作相应的转变。此外财务人员还应该在管理上多下功夫,应着重解决好财务管理工作中服务与监督两大职能,要认识到服务是监督中的服务,监督也要有服务意识。最后应加强财务基础工作,在基础工作上狠下功夫。相信通过提高认识,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财务理念,转变财务工作方法等措施,最终会实现财务工作由事务型向管理型转变,从而提高管理水平。

三、推进财务管理创新,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建设管理的水平 篇3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医院管理

一、引言

全面预算管理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预算管理方式,并且已经在医院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医院可以通过预算管理的方式提升综合管理质量,所以不仅可以通过预算管理来带动医院发展,完成管理和经营目标,还可以让医院更好的完成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优化资源资金流动,调动院内资源,提升医院整体管理水平,下文将对其进行分析。

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理念来自于发达国家,是发达国家常年来不断积累出的工作经验,可以有效调动资源、分配资源,让医院更好的掌握发展机遇,争取到更加广阔的市场,对医院的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国内的医疗资源相对比较有限,所以必须要用最少的资金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也是满足当前群众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可以让管理人员打破传统管理方式,从医院日常收支转变为医疗资源控制规划,会影响到医院的各个方面,关乎医院未来发展能力与竞争能力。所以要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的方式来优化资源的医疗资源,并不断的完善物流及资金流,提升医院经营质量。

三、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提升医院整体管理质量的方式

1.构建全面预算管理系统

当前社会正处在信息化时代,所以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效率,与医院信息化程度息息相关。要将信息化融入到全面预算管理中,主要要让信息体系满足下属各方面要求。首先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建立健全信息化系统平台,通过信息化系统平台来满足预算管理信息需求,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其次要将预算管理工作和数据库相互结合,通过该方式来提升医院预算编制工作质量。医院方面必须要保证医疗经营活动以及活动数据的准确性,利用信息化系统提升数据准确性。

2.预算流程与规划

在对预算目标进行设定时,要从长远发展和短期发展两个角度出发,不能将利益局限在短期内,而忽视了长期目标。要让计算满足医院经营发展情况,提升计划科学性与实用性,也可以适当的对预算进行变更,使其更加适合当前医疗市场环境,根据医疗市场发展条件,结合国家政策导向,提升管理质量。先要对医院工作人员个人业绩情况进行考核,利用全面预算管理的方式优化医院管理质量,明确预算目标,设定工作业绩标准,提升工作人员积极性。医院方面在明确了预算管理目标之后,可以设定业绩考核制度,结合监督管理等方式,提升医院内部管理制度科学性。在预算管理实施方面,要将医院未来主要发展目标分解成多个短期目标,之后将目标落实到各个部门中,作为各个部门的预算目标。除此之外还要调节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的方式统一安排工作内容,提升不同部门制约监督关系,协调部门关系,保证医院业务可以正常进行。

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流程包含预算制定、预算实施以及预算考核、预算完善等环节。首先要制定预算的日期,对预算拟定流程进行设计,明确预算制定的程序以及预算制定的方式,提升预算设计原则性,优化预算内容设计标准程度。在预算实行的过程中,首先要分解到医院的发展目标,设计出与预算反馈相关的监督机制,通过报告的形式明确预算执行情况。在考核的过程中,要适当的融入一些激励制度和约束制度,对预算考核评定标准以及系统模式进行评定,明确预算的实行内容以及预算的实行方式。在优化预算的过程中,可以将预算的考核成果作为基础,拟定预算协调工作机制,优化工作流程,提升资源优化质量。

3.预算管理预警机制

全面预算管理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机制,最终目标是为了创建科学有效的预警管理体系,并借助体系功能来扼杀不正常业务活动,减少医院经济损失,提升医院整体经济效益。还可以将医院经营目标按照预警体系等分为内事预定、不正常经济发展态势预警等。在预算内事项预警方面,主要是估算预算内金额和实际预算差值,预警提示通过财务预算和实际预算情况相比较,明确警告形式,并提示工作人员关注相应的预算执行情况,判断问题的解决方案。在非正常经济事项预警方面,因为日常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形式的不正常经济现象,如果这些事项与预算存在差异,或者出现不正常经营业务,都会产生隐患,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如果工作人员不能快速的解决这些问题,问题会转变成隐患事项,导致医院产生经济损失,影响预算完成度。在预算外经济事项预警方面,如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在预算中但是并没有完成的预算,就会出现预警提示。该作用机制需要凭借预算管理授权控制体系来实现,并提示相应的医院管理工作人员按照授权标准分析经营业务以及相关事项,最终明确事项是否可以发生,进而讨论资源分配状况。在超出预算额度经济的事项预警方面,主要代指预算内事项业务活动开展时,实际业务开展发生的数目如果超出预算的数目,就会产生预警提示。该作用的实现,要通过财务核算的方式完成警告,也可以借助预算管理授权控制体系来实现。医院工作人员要对系统的工作状态进行判定,选定预算弥补措施。

4.将预算目标作为导向来完善医院管理制度

医院管理的主要工作方向之一,就是进行预算编制,通过预算方案编制的方式来提升医院管理工作质量。这种工作模式不仅可以约束生产活动,还可以控制生产活动,提升医院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让医院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当前国内大部分医院在对预算方案进行编制时,会先对医院资金实际使用规模进行规划,并将预算的实施作为基础来看待。也可以将之前的年度预算报表当成主要参考条件,在报表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工作方式和预算方式,构成全新的预算方案。这种工作模式下编制出的预算方案是很难保证预算管理机制作用正常发挥的,所以工作人员可以将医院发展战略目标当成预算编制基础,优化医院执行方案,减少资金不必要消耗。不同医院发展规模以及行业地位都存在差异性,所以全面预算管理的最终战略目标,也需要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工作人员必须要明确战略目标,才能帮助医院更好更快的发展,明确未来发展方向。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在选择未来发展目标时,都会将目光集中到利润方面,所以利润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当前预算编制工作最基础的内容之一。还有些医院直接将目标利润当成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唯一导向,影响了目标的正常实现。通过计算固定时间内医疗业务成本规模以及相应比例情况,通过各种安全有效的措施来实现最终目标利润,以固定目标利润当做医院预算平衡与非的主要指标,保证利润目标过程正常进行。还可以通过该方式来扩大医疗服务量,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消耗,提升医院管理制度的科学性,提升医院管理效果,让医院可以更好更快的实现目标、获取相应的利益。

四、结束语

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全面预算管理已经成为当前医院提升管理手段以及管理质量的关键方式,也是保证医院管理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国内许多地区都已经开始运用全面预算管理手段,秉承全员参与以及全程跟踪等宗旨,提升医疗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将绩效考核融入到管理中,提升医院经营质量。除此之外还要对医院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构建管理决策层、预算管理办公室等多个部门,保证预算循环工作的正常开展。要强化预算的所有流程,从编制到后期考核管理,都必须有专人负责。通过绩效考核以及奖懲措施等方式,调动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使其不断的创新工作模式,优化预算管理,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高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促进医院管理水平的提升[J].中国卫生经济,2012,02:56-58.

[2]蒋霖.探析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促进医院管理水平的提升[J].中国总会计师,2015,02:114-115.

[3]张丽婷.探析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促进医院管理水平提升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5,05:61-62.

[4]应亚珍,戴小喆. 国家卫生计生委预算管理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状况及实证研究[J].中国医院,2015,10:1-3.

[5]王丛玉.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促进医院管理水平的提升[J].现代经济信息,2015,23:179+182.

建设管理的水平 篇4

1. 加强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环保是现在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环境监测是环保工作的基础,是提升环境管理水平的关键,环境监测信息的真实、准确、结论的客观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环境决策的准确性,监测数据的真实、准确是工作的重要成果,是分析判断环境问题的基本前提。环境监测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获取真实、准确的数据。这就要求各级环保部门加强对环境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重视环境监测质量,做好环保监测工作,营造环境质量管理,重视监测只考虑和控制范围,抓紧落实环境监测工作。

2. 贯穿于整个环境监测工作的过程中

环境监测站在环保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承担着环境质量例行监测与管理的工作,项目的监理、验收、污染物的排放等,任务繁重,在保证完成任务的前提下,要重视监测的质量。环境质量管理是贯穿于监测的整个环节过程中的,从方案的制定到数据的评价,要严格执行国家的统一标准,以及相关的规范,保证监测信息的完整性,一致性,从样品的采集到监测报告的出炉都必须进行质量的监督与控制,如果对质量不够重视,必将影响环境的决策与执法的力度。

3. 建立健全环境监督质量管理体系

所谓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究其根源就是质量体系文件的建立,健全,改进,执行,监测的质量要想得到保证就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依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对监测的各个阶段,各个部门进行管理,对每一个工作岗位和监测的管理人员的职责与行为进行严格规范,经常利用质量监督与审核管理机制,是想持续的改进,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实行全方位、全程序、全要素的开展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实现监测管理质量的提高,实现环境监测质量的提高。

4. 内外质量兼修

环境监测机构首先要接受上级部门的考核,同时也要对下级工作给予指示,积极参与到各级工作的质量监督、认证、质量监控、能力验证的程序,充分利用外部力量来完善管理体系,提高检验和监测的能力,在保证外部质量的同时,还要积极的开展内部的质量控制活动,组织监测管理人员进行理论考试、操作技能和标准样品额考核,。实验室的分析人员要加强对样品的分析能力,填补程序控制,在日常监测工作中拓展质量保证,加强对质量的控制。加强监督,使其处于受控的状态,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做好质量的保证,质量的控制,加强现场的监测与质量控制。现场检查人员要加强对现场的监控,及时发现,消除误差,保证数据的真实准确。同时,要按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定期检查设备,保证其质量,保持与国家要求相一致,保证质量的准确与可靠性,使监测数据真实、有效。只有确保监测质量的准确性才能切实有效的推进环境质量的监测工作,提高监测质量。

5. 注重监测人员能力的培养

随着环境监测对象的不断变化,环境监测技术也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这就对现代监测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与业务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环境监测对象的成分相对较为复杂,具有随机性,而且分布十分的广泛,这都决定了环境监测工作的技术性、综合性与复杂性。

加强监测人员的能力,是提高监测管理质量的关键,这里所谓的能力主要包括仪器装备、人员素质与管理水平,加强对仪器设备的管理能力是监测人员管理水平的基础,而管理水平的提高是能力建设的关键,所以,加强人才培养和提高队伍的建设是保证质量的关键,可以通过岗前培训、技能训练和继续教育、专题进修等多渠道加强人员的培训,使其全面的掌握监测业务知识,熟悉各类标准,规范、技术与方法,更好的提高全面的质量管理工作;同时要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标准化的建设要求,积极的争取地方的支持,在政府、资金与人才队伍建设等多方争取有利的条件,充实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和物资,加强监测基础能力的建设,适应行业发展的变化。

6. 提高现场监测的质量,增强数据的准确性

影响现场监测的因素很多,尤其是对布点与采样等现场监测的影响较大,其直接影响到数据的真实、准确。在现场监测的过程中要强化监测的点位、采样的实践与频率,保证样品的真实性,确保现场监测仪器的完好。提高现场监测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业务培训,掌握基础理论,实行现场监测,熟悉工艺,最大的限度的增强数据的准确性。

结束语: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发现,环境监测的目的是真实、有效、及时的反映当地环境的质量,环境污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为环境质量控制与污染质量提供依据,作为质量监测的基础,加强质量监测,确保管理体系的良好运行,全面的促进监测管理水平的提高,才能提供准确真实的监测信息与数据,为相关部门作出决策奠定基础,促进我国环境工程的发展,实现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6)114号.2006-7-28

[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环境保护部(环办〔2009〕56号)2009-5-7

高水平大学的学风校风建设 篇5

一所学校的风气,即全体教师、职工、学生在共同的目标指引下经过长期共同努力而形成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一种特有风尚。它包括学校领导和机关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等。它是一种学校集体的、稳定的精神状态,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和精神面貌的重要标志,具有特别的约束力。

校风对一所高水平大学、对师生的成长成才有着什么重要作用呢?

(1)校风对一所学校而言,是其整体形象的综合反映。

校风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一旦形成后,作为一所学校师生员工共同表现出来的并具有各自特色的行为方式和作风,它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方向和精神风貌。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状况如何,校风就是最好的集中体现。校风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或者说惯性。因为作为一种文化环境,校风会形成一种强大的“文化效应场”,师生员工在这个“场”的作用下必然受其影响和熏陶,从而使个体的行为和作风从“无序”逐渐变为“有序”,自觉或不自觉地适应校风的要求,又反过来促进或推动校风的巩固。所以说,校风一旦形成,极难改变,无论是良好的或是不好的概莫能外。校风体现了一所学校鲜明的文化个性和内涵。不同类型的学校,其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要求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不同类型的学校,其育人环境应与学校的办学方向与办学特色相一致,其校风的文化个性和文化内涵也要体现其办学特色和办学方向。就这一点而言,高等学校因为特殊的培养目标、办学方向,个性更加鲜明。例如,世界著名的英国剑桥、牛津,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中国的北大、清华,它们虽然都近在咫尺,但却有截然不同的校风,这就是由他们各自办学特色、办学方向和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而我们反观现实中的一些所谓“薄弱”学校,则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其形成“独特”的不良校风,积重难返、不易逆转所致。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校风不仅是学校的形象,甚至可以说是学校的生命,学校特别是学校领导对良好校风的培育自当给予极大的关注。

(2)校风对于教师而言,是其成就事业的关键校风是学校成员具有的富有特色的稳定行为倾向和精神风貌。

它既是群体行为的总凝练和总概括,又反过来给校园个体人格的社会化提供

模式和参照系,并为这些行为模式的实施提供群体鉴别与评价的道德标准和环境标准。因此,校风特别是教风必然对本校教师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约束力,对教师个体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无形中形成相应的要求和影响,这就是具有优良校风的名校往往都拥有一个名师群体,容易造就名师的原因。名校造名师、名师促名校。

(3)校风对学生而言,对其提高全面素质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校风作为一种行为模式,对学生无疑具有很强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作用。学生在校风尤其是优良校风的影响下,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不断的学习、实践生活过程中,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纠正错误的思想、思维方式,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科学的思维习惯、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严明的组织纪律性以及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这样养成的良好素质,具有稳定性和长效性,将会终生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对于学生而言,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就是一个素质提高的过程。

其次,校风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隐性课程,能以潜移默化的方里互一尽式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教育作用。

第三,校风作为一种“文化效应场”对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学生的影响较之对教师的影响更大,校风在学生群体中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对学生个体起着熏陶和渗透作用。学生在这一“文化效应场”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使学生群体素质得以全面提高,进而促进校风尤其是学风的进一步优化,形成良性循环。

(4)优良校风对大学生集体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熏陶、趋同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校风作为学校师生员工的共同风尚,通常以心理、气氛的形式出现,对全校师生员工产生巨大的教育影响作用,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是一种无声的命令和无形的驱动力量。这种作用是在成员本人不知不觉之中渐渐发生的,因此往往也是最难抵御和防范的,日积月累,最后呈现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效果。为什么一届又一届不同时代、不同经历、不同个性的毕业生,都从本校的校风中受到陶冶和启迪,甚至终身受益,铭志不忘呢?这是因为校风和学风的作用,有其内在的规律。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学校的校风形成了该群体的心理定势,群体中的多数成员在耳

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一致的态度和共同的行为方式。而人的态度在群体中存在 着类似现象,无论理想抱负、价值观念,还是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各人都受到群体互动和群体中他人的影响。学校中的多数人的一致态度,能引导学校成员在良好的气氛中趋向群体认同,促使成员注意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先人后己的风格,克服不良习气和散漫作风。良好的校风,对先进的是一种激励和鼓舞,对后进的是一种感召和鞭策。

第二,感召、促进作用。优良的校风是前人创建,后人继承和不断发展的。教师的带头作用,优秀分子的模范作用和前辈学长的榜样作用,通过学校群体内部的感染作用,将会汇成一股巨大而持久的感染力,引人向上,催人奋进。风气的力量,古人早有称道:“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足见良好风气的教化作用。当代青年学生有上进心,有荣誉感,只要注意引导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感,就可以激发出巨大的学习热情,形成勤奋、严谨、求是、创新的优良校风,校园里将会出现见贤思齐,从善如流的风气,为大学生的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在这个环境中,正气占绝对优势,不正之风受到谴责和抵制,有了正确的集体舆论和集体荣誉感,对大学生成长将会起到无形的促进作 用。同时学校风气的好坏又会对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三,调节、约束作用。优良的校风是无声的命令和无形的驱动力量,一旦形成,好像“模范”一样,为人们所共同遵守,自觉维护,约束自己的言行;少数沾染不良风气的学生,将会受到正确舆论的谴责。校风的调节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良好的校风有利于强化集体意识。大学生生活在群体中,个人的思想品质、道德作用受到校风的深刻影响。同时,要求个体接受校纪的规范,融化于校风之中,同化为行为,树立集体观念,自觉维护学校的声誉和利益。(2)良好校风有利于加强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人们自觉能动性的表现。要经常评价监督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校风要求与规范,变他律为自律,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3)良好的校风有利于促进学生从小事做起。良好的校风要求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注意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小中见大。在日常生活中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等等。坚决杜绝上课迟到、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严重败坏学风的现象。因此,优良的校风,反过来又塑造了良好的学校群体形象。总之,校风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巨大而长效的,这也是为什么从同一所学校尤其是校风优良的名校毕业的学生往往具有某些明显的共同特点的一个重要原因。

2、学风及其作用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支柱,良好的学风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学风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的学风是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努力成才的无形而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是学校求生存、创品牌、谋发展的基础。概言之,学风是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治学、读书、做人的风气,是学校的灵魂和气质。具体说来,学风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精神风貌,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所展示的精神、态度、风格、方法和习惯等诸要素的综合体现,包括了学习精神、学习态度、学习品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效益、学习环境等各个方面。学风有很多载体,这些载体对形成良好学风有一定影响和作用。校园氛围校园氛围包括校园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学术气氛、安全状况等,同时也包括教师的风范,这些都能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教化作用,能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勤奋学习、努力成才。不良校园氛围对学风建设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人后天的成长,《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居”,就典型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学风,对于大学生而言,是指其在一定人生观、学习动机、追求目标的支配下,在学习态度、学习风格、学习精神、学习规律、学习方法、意识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它既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又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

学风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例如引导实践、形成氛围、明确方向、鉴别真伪等。对学风的诸多功能加以归纳和概括,其最主要的功能应当表现在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导向,二是辐射。

1.学风的导向功能。导向就是引导方向、指明方向。学风具有导向功能,是因为学风会形成一种舆论氛围、褒贬倾向并由此形成一种无形力量,促使人们的思想、行为、实践朝特定的目标和方向去关注、去努力。学风的这种导向功能,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其一,从个人来讲,当他确认并坚信某种学风是正确的、有效的之后,这种学风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要求,就转化为他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比较牢固的行为定势,他就会自觉自愿地以此种学风的原则和要求去规范行为并付诸实践。在这里,学风起到了导向作用。其二,从社会环境氛围来看,当一种学风为社会所倡导和赞颂并形成为浓重的舆论氛围时,这种学风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就会起到一种指引作用,它在客观上就会向人们提出应当这样做、不应当那么做的要求。应当这样做,是提倡和鼓励;不应当那么做,是束缚和制约。无论是提倡、鼓励,还是束缚、制约,都是一种引导。

建设高水平小康的新农村 篇6

实行联产承包,奠定改革基础

原来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规模太大,公有化程度偏高,当时普遍出现了生产“大呼隆”、评分“大概分”、分配“大锅饭”,平均主义泛滥,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尤其是原则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苏州农村的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认真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借鉴外地做法,特别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包产到户”经验,培育催生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新体制。这使苏州的农村改革,尤其是农业经营体制改革明确了方向,走上了新路。

回顾苏州农村改革的历史,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9年5月苏州地委召开阳澄淀卯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座谈会后进行的探索试验阶段:第二阶段,是从1981年8月苏州地委三级干部会议提出“统一经营、三业分开、专业承包、联产计酬”的原则后,加强领导、积极推进阶段;第三阶段,是从1982年中央1号文件下达后,总结吴江经验,改进完善并全面推进阶段。在此过程中,苏州农村责任制的形式不断改进和完善,从“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大组联产”发展到“统一经营、联产到户”。最终确立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统分结合,包干分配”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在统一经营的条件下,生产队将集体土地、林牧副渔业及工业生产项目承包到户,落实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并用合同形式确定下来,年终按合同结算兑现。这种责任制形式,是在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统一经营和分户经营、统一核算包干上交相结合的一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责任明确、利益直接、方法简便、经营自主,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农民们把它概括为“保证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到1982年底。苏州全地区49370个生产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占生产队总数的96%。其中划好“三田”(劳划责任田、人划口粮田、猪划饲料田)的生产队有41564个,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队数的84.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种全新的经营制度,是一场根本性的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开,带动了苏州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开展农业服务,解决后顾之忧

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在机耕、灌溉、植保、育种等方面,农民一家一户无力解决,迫切需要集体提供统一服务。1983年12月,吴县黄桥乡张庄村率先建立农业服务站,对农户开展“六统一”服务,即统一对农户实行机耕等六个方面的配套服务,很受农户欢迎。1984年起这个经验在全市推广并逐步完善,全市全面开展了对农业的“五有六统一”的服务,“五有”是农业服务有健全的组织、有固定的人员、有相应的农机、有配套的设施、有规范的制度;“六统一”是指以村为单位,做到统一作物布局、统一留种供秧、统一机械作业、统一灌水排水、统一防病治虫、统一肥药供应。到1983年底,全市有2817个村建立了机电排涝和管水专业队,有1033个村建立了机耕队,有665个村建立了植保专业队,有1344个村成立了配药站,有1704个村实行了统一供种。1984年起,各乡(镇)普遍组建了农业服务公司和多种经营服务公司。至1990年,县(市)级已有这类公司20多个,乡(镇)级已有这类公司330个。当时,县(市)、乡(镇)两级的服务组织已基本健全,且服务功能逐步增强。已经拓展到农业、水利、农机、水产、蚕桑、畜牧、花果、食用菌、饲料加工和农资供应等各个领域,不少项目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在流通服务方面,先后形成了一批农副产品的专业市场,而且规模越来越大,经营越来越活,管理越来越细。目前已形成了苏州市蔬菜批发市场、渭塘珍珠市场、东山水果市场、光福花木市场、昆山水产市场、阳澄湖大闸蟹市场、吴江盛泽丝绸市场、常熟招商场等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市场。农业服务业这个新兴产业,正在兴旺发达起来。

发展乡镇企业,增强集体实力

苏州农村是乡镇企业的发源地。在上世纪50年代末,就有零星的乡镇企业出现;在三年困难时期,上海知青曾到苏州农村办厂……所有这些,与苏州农村的能工巧匠、丰富资源相结合,使苏州的乡镇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壮大起来。党中央1983年一号文件提出:“社队企业也是合作经济,必须努力办好,继续充实发展”。全市各地借中央一号文件东风,坚持集体、个体一起上,“十个轮子”一起转。1983年,全市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171亿元,成为苏州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在乡镇企业中就业的农民达124万人,占农村总劳力的46.4%,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力的出路问题。1985年起。苏州调整乡镇工业发展战略,把工作重点逐步转向“三上一高”的轨道(即上质量、上技术、上管理,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当年乡镇工业产值达到96.34亿元,并出现了24个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乡镇。在此后的十多年,苏州农村的干部群众发扬“动员千军万马、跑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四万”精神,乘势而上,通过外延扩张、内涵提高、提速增效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等多种手段,花大力气发展乡镇企业。1991年11月,市委、市政府批转《关于学习推广铜罗经验,进一步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意见》,在全市推行铜罗的“生产要素承包,资产滚动增值”的责任制形式。从此,乡镇企业开始实行“内部承包”、“车间核算”等方式提炼内功。1995年前后,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在全市各地拉开序幕,1996年起,由点到面逐步推开。1996年7月到1997年9月,为帮助和指导基层推进改革,苏州从市、县(市)两级抽调540名干部,连续两年分别向全市162个乡镇派出两批乡镇企业改革调研组,调研和指导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至2002年上半年,全市近3万家乡镇工业企业拥有职工130.6万人,资产1886.6亿元,在苏州农村经济中,已经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了,从而使苏州以发达的集体经济赢得了“苏南模式”的美誉。

探索规模经营,推进土地流转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农村劳动力向乡镇工业的转移,农村专业户的出现,尤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承包地的流转问题逐渐被推上了重要议事日程。至1993年下半年,全市有各类专业户102172户,占总农户的8.6%。与此同时,全市出现了

新的经济联合体5512个,参加农户18160户,占总农户的1.5%。伴随专业户、联合体的发展,苏州农村也出现了700多个“一村一品”式的专业村。当了专业户,进了联合体,成了务工社员的农民,提出了转让土地承包权的要求:在农业上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则有扩大承包地的愿望。在这种情况下,土地转包应运而生。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好似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1983年,昆山陆杨乡40个种粮大户率先创办家庭农场,开创了土地规模经营的先河。1986年,苏州农村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试点,全市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有265个,集中耕地1.3万亩。吴县东渚乡顾春生接包280亩围垦田,办成了“春生农场”。吴江苑坪乡陈行政,接包边远低洼田办起了农牧结合型的农场。昆山石牌镇华社村农技员葛冬生,利用120亩湖滩地牵头办起了村办农场。1988年,吴县、常熟市被列入“苏南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试验区”,重点是使农业从小规模分散经营向集约化规模经营发展。全市选择19个村作为全国的试验点,35个村作为市级的试验点,农业规模经营开始走上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的健康发展轨道。这一阶段的农业规模经营,已经不再是解决部分农民不愿种田的权宜之计。而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出路问题的战略措施。到1991年底,全市规模经营单位达到1293个,经营耕地71977亩。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全市各级领导继续推进土地转包,规范土地流转。1999年6月,市委、市政府两办印发了《关于加强农业集体承包土地流转管理意见》。2002年,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要求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以土地承包权作价入股、使用权转让、转包、租赁、互换、合作,加快农用地有序、合理流转,实现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确保农民在土地上的收益权。

提高组织程度,发展合作经济

苏州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后,真正实现了孙中山先生的遗愿:“耕者有其田”,农民欢天喜地,放鞭炮庆祝。农业有过一段辉煌时期,粮油连年丰收,统购任务超额完成,保障了城乡人民的基本生活,经济社会发展欣欣向荣。但狭小的家庭经营,较低的科技含量,两极分化的现象逐步暴露出来。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农户”与“大市场”很难对接起来。在这种情况下,2001年8月,吴中区木渎镇金星村,在全市率先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从而为全市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拉开了序幕。2002年2月,吴中区胥口镇又率先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全市各地也纷纷仿效,积极筹建。使一批新型的股份合作社、社区合作社、农业专业合作社脱颖而出,并健康发展。据统计,到2003年,苏州共有农业专业合作社91个,入社农户3062户,户均纯收入1.9万元;2004年全市农业专业合作社312个,入社农户2,32万户,户均纯收入2.4万元:2006年全市农业专业合作社306个。入社农户2.02万户,户均纯收入1.62万元。到2006年止,全市农村已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1282个,入社农户50.67万户。占总农户的49%,收益分配14.4亿元,人均440元。2007年,合作经济组织又有新的发展。合作社的兴起。成为苏州农村改革发展的一个亮点,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

建设管理的水平 篇7

1 征拆迁中群众权益的维护

征迁工作是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2004年以来,随着市委、市政府“东进”发展战略的加快实施和城市建设“一二三四”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丰泽辖区内省、市、区重点建设项目逐年增加,特别是2005年,2006年市委、市政府相继成立东海、城东、北峰片区开发建设指挥部以来,东海、城东、北峰片区的开发建设全面加快。由于这三个片区原处于城乡结合部,因而在城市和项目建设过程中需拆迁的民房、厂房量大、面广而且情况复杂、历史遗留问题较多。

做好拆迁工作:

1)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发布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法规,宣传征地拆迁政策,宣传加快城市化进程、完善城市功能、改善群众居住环境的重要意义;围绕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群众易于接受的问答方式,把动迁方案、补偿标准、安置过渡办法、优惠政策、前景分析以及各项须知印制成宣传手册分发到群众手中,让群众更加直接、更加直观地了解与征迁相关的法律法规、工作流程和工作进展情况,使有关政策及征迁给群众带来的实惠深入人心。

2)以诚相待、深入发动。在每一个项目征迁之前、之中、之后,都认真做好过细的工作。征迁前,召开居民代表等各个层面的座谈会,反复地把政策讲清楚;拆迁中,不厌其烦地应被拆迁户的要求,入户核对房屋面积、反复演算安置面积和补偿金额,面对面深入浅出地反复释疑解答,使群众从不了解到了解,使个别存有偏见的群众从不理解、不配合、不接受转化为理解、配合和认可,并主动接受、积极参与拆迁工作。对于提出不合理要求、无理取闹的“钉子户”,通过反复入户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打消其待价而沽的念头;拆迁后,经常上门询问被拆迁户过渡期的生产、生活情况,区重点办组织各项目建设指挥部在逢年过节时慰问拆迁户,时刻不忘记被拆迁群众的冷暖与合理诉求。

2 抓紧项目前期促进开工

1)加快项目前期报批进程,项目前期涉及的立项、规划、用地、用海、用林、环评等方面审批事项,重点办要主动跟踪指导,积极帮助向上争取,力争尽快获批。

2)做好前期论证和勘察设计工作。在做好项目选址、项目论证和方案设计等前期工作的同时,要选择实力强、信誉好的设计单位承担勘察设计工作,避免因勘察设计等前期工作的失误导致项目延误工期、增加投资。

3)认真抓好项目的招投标工作。做深做细招标准备工作,进一步规范项目招投标行为,防止招投标环节问题而影响项目进度和质量。

4)对列入重点项目工程全面实行设计招标,根据相关资料表明,在初步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75%~85%;在技术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35%~75%;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2%~3%;因此在项目立项后对项目造价的控制的关键在于设计阶段。因此,加强设计阶段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控制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对业绩信誉不良的参建单位,要依法依规采取措施,限制其参与重点项目的招投标。

3 强化目标管理推动进度

重点项目各级管理单位要围绕年度工作目标,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和工作措施,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督促项目配足施工力量,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快项目建设进度,重点办及时跟踪各项目的月进度情况,并与年度计划和节点完成计划一一对比,实行督查通报制度,定期综合督查和不定期专项督查相结合,突出抓好新开工项目和进度滞后项目。已开工项目要科学组织施工,合理安排工期,合理储备物资,着力推进一批项目尽快竣工投产,形成新产能和新增长点;对进度滞后项目,要查清原因,切实加以解决,力争完成目标任务。

4 主动协调服务落实保障

重点办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充分发挥好重点办组织协调职能,更靠前、更到位、更提早地介入,继续采取分行业、分片区项目调度会、协调会、现场会等形式,加大服务力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保障。要关注施工高峰季度建材、劳力等要素供应问题,联合物价、经贸、劳动等部门及时调度;要实时跟踪地材、火工品、油品等需求量较大的项目,及时协调、报告,通过部门会商解决供求矛盾,确保项目建设需要。重点办积极参与市指挥部的汇报协调,做到协同配合支持到位;加强与项目业主协调,做到服务督促到位;加强与区直有关部门协调,做到前期工作配合到位。各级各部门围绕提升服务水平和效益,认真对照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正视差距与不足,主动寻求市直部门和市民群众的支持与配合,扎实推动项目运作。

5 积极筹措确保建设资金

1)对经营性的基础设施项目,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未禁即入,有需则让”。2)对政府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认真安排好、落实好财政资金,确保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需求。3)积极争取国家、省投资补助。重点办主动争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补助。同时积极衔接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争取中长期优惠贷款。4)重点办积极组织建设单位与银行对接,解决融资困难。

6 加强管理保证质量安全

重点建设领域要认真落实质量和安全管理“一岗双责”:1)重点办要加强与住建、安监、质监等行业主管部门的联动,强化关键部位、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监管。2)对各参建单位实行动态管理,每半年组织专家对工程质量安全进行全面检查,对于考核较差的参建单位将其评为C,D级,评为C级通报批评,被评为D级的单位将在两年内禁止其在丰泽辖区内投标。3)要加大标准化管理推行力度,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建设效率和工程质量。此外,还要推动实施无障碍施工,配合抓好建设工地及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营造和谐安定的建设环境。

7 结语

重点项目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引领、突破、示范、支撑和统筹作用,又好又快发展重点建设项目,是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步伐的重要举措,体现战略定位;是优化资源配置,破解发展难题,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发展后劲,实现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的迫切需要;是统筹各方面力量,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凝聚发展合力的迫切需要,因此,提高重点项目建设的管理水平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苏贻红.工程管理相关知识[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信息化建设对物资管理水平的提高 篇8

1 电力企业物资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电力物资管理工作涉及的范围广泛, 且流程多而繁琐, 工作量比较大, 因此利用信息化建立一定的平台, 有助于提高电力物资管理。目前, 许多电力供电企业已经着手进行信息化建设, 但从具体实践过程中, 不难发现还是存在一定问题。

1) 缺乏标准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力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各大企业都根据自身的信息化管理标准, 采用不同的信息化管理技术, 以提高物资管理水平。但是, 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却未有定数。而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 首先是国家的信息化管理指导作用不够, 其次各电力企业对于信息化管理的标准体系重视不高, 往往会严重影响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 造成物资数据出现差错。

2) 传统物资管理模式根深蒂固

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时代, 许多电力企业为了迎合市场发展需求, 纷纷对自身的体制进行改革, 导致物资管理模式也发生变化。也有许多企业受到传统固有物资管理模式的影响根深蒂固, 严重制约了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例如:在我国的供电企业中, 两大电网、五大发电集团以及四大辅业集团仍然按照固有物资管理模式运作。

3) 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一定的支持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为各个行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许多行业重点支持信息化建设工作, 加强了市场竞争力。而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物资管理工作的支持不够, 在应用推广中仍处于局部应用状态, 有待进一步拓展到全局应用中。我国的电力企业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多用于物资业务工作, 而国内的电力企业, 多完成了ERP、MIS等系统的建设, 将管理系统的范围扩展至生产、营销、财务、人事等不同领域。由此可见, 我国电力企业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支持不够, 需要进一步强化。

4) 重硬件, 轻软件错误认识严重

我国电力企业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正处于基础阶段, 对于信息化建设存在错误的思想误区, 认为所谓的信息化建设就是增加新机器的购买数量, 将计算机网络应用到物资管理工作中。但实际上, 企业将过多的资金用于物资管理硬件设施的添购上, 而忽视对软件系统的资金投入, 容易出现物资管理硬件与软件脱离现象。这种“重硬件, 轻软件”的错误认识, 严重制约着电力企业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2 优化电力企业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必须在原有模式的优势下, 结合信息化特点进行优化改进, 才能形成信息化物资管理的标准以及应急措施。

在电力企业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应该重点建设信息化网络平台, 实现物资的统一采购、供应、管理、核算等各项管理工作。例如:双峰电力局与远光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远光物流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就涵盖了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的各项业务, 其具体业务流程图如下所示。

由上图可见, 这是一套比较全面的物资管理系统, 而进行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加强信息化系统设定与功能检测

电力企业在进行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首先要根据物资管理的工作内容, 合理的设置相应的功能区, 以便快速有效的集合企业物资采购、计划列表等信息的登记、核实。其次, 还要加强信息化系统的功能检测, 提高对系统后台的维护。例如:安排专业工作人员定期进行系统程序检测、维护、更新, 以保证系统运行安全稳定。同时还需要将电力物资交易的价格进行统计, 并制定相应的曲线变动图, 科学合理的展开评估, 提前制定相应对策。

2) 全面更新原有物资管理体系

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必须在原有模式的优势下, 结合信息化特点进行优化改进, 才能形成信息化物资管理的标准以及应急措施。例如:根据原有模式所获得的经济效益, 合理的调整物资管理部门设置, 利于提高物资管理技术保证。当然, 在进行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同时, 电力企业也必须改进自身的管理理念, 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合理、有效的管理理念, 再结合自身特点建立合理全面的物资管理模式, 这是促进电力企业发展的又一重要途径。

3) 建立相应的监管体系

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物资管理环节繁多, 为了确保各环节措施的落实, 必须建立相应的监督体系, 推进物资管理的科学合理性。首先, 根据各环节工作的内容, 安排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工作监督, 对照标准化系统的数据, 及时对不合理的系统进行维护更新。其次, 在信息化物资管理过程中, 还要不断的将工作流程进行规范简化, 以便保证采购、仓储、核算等环节信息的准确, 从质量与信息上提高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的水平。同时, 电力企业还要在物资管理体系上进行统一, 将各环节的职责进行明确, 包括合同约定、费用催缴、送货验收等环节, 都必须提高控制力度, 实现物资管理的科学、效率。

3 结语

对提升合同管理水平的分析 篇9

关键词:建筑企业,合同管理,水平,提升,要项

1 做好建筑工程合同制定的保障管理

建筑企业的施工活动都是在合同要求的范围内进行的, 因此, 对于施工活动的工程造价管理也应严格按照合同的要求开展, 杜绝不合理的造价管理活动状况的发生。

(1) 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规定。我国关于招标的法律主要有合同法、经济法及部分单行的法律法规, 而在招标过程中, 容易出现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暗箱操作行为, 极大地损害了国家法律的权威和招标行为公平公开的特性。这种暗箱操作的实现方式之一, 就是通过擅自改动招标制度或是选择不公平的招标方法来进行。由于招标工作是对投标方做出评价的关键, 因此对招标的公平进行非常关键, 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 不能设置任何不公正条件, 不能偏袒任何一方。

(2) 建立和健全企业的合同管理体系, 保证合同管理体系的执行力度。大中型的建筑施工企业, 总部应当设合同管理专职部门, 分公司设合同管理专职或兼职部门, 项目经理部应设合同管理岗。如果设有法律工作部门的, 那么这个部门应当配合合同管理部门, 起到法律咨询、合同评审、履约监督和组织仲裁、诉讼的作用。建立和健全具体的可操作的制度, 使合同管理有章可循。大力推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因为履约率与合同的质量有很大关系。好的合同文本有利于履约。建设部和国家工商行政局都颁布了一些合同示范文本。使用好的示范文本, 将有利于堵塞由于合同管理人员法律水平和语文水平不一而产生的漏洞, 有利于明确合同主体的责任, 有利于合同争议的解决。对于自行草拟的合同文本, 我们应当在审查时注意对照示范文本, 防止错漏或产生岐义。

2 加强建筑工程合同的变更管理工作

履行建筑工程合同, 不论是传统工程合同或工程合同, 只能就合同规定的工作范畴、说明、质量、时程、成本等办理, 不得逾越合同规定范围。履行合同时, 只要发现实际执行情形与合同规定不吻合, 就应根据原因不同确定是否变更, 若只影响合同条款或工期或成本的一部分, 仍需按程序办理工程变更。传统建筑工程合同签订时, 合同文件已包含细节设计说明、材料∕设备技术规格、工程数量表等, 衡量合同变更完全以合同内容为基础。有关设计说明及材料∕设备技术规格的修正由设计单位办理, 施工厂商则配合提供报价及工期变更资料, 分别属于两件合同的作为, 可相互制衡。

建筑工程合同签订时, 考虑合同变更的文件仅包含业主提供的业主需求及功能规范, 以及厂商投标时提交经业主认可的投标设计∕技术建议书, 但尚欠缺可供合同变更比较基准的细节设计说明、材料∕设备技术规格、工程数量表等。厂商的设计义务在满足业主需求及设备功能条件下, 从认可的投标设计、技术建议书开列材料∕产品的商标或型式开始, 进行基本或纲要设计, 直至完成细节或详细设计说明, 得据以施工或供应、安装为止。建筑工程合同赋予厂商设计义务, 其有权在不影响原定需求、质量与功能原则下, 对设计作适度调整。厂商可能因备标时间短促, 未进行完备考虑而在设计阶段需再加以改进投标设计, 或者基于成本考虑, 欲采用最低设计标准或选用较低标准的材料及设备, 其本质与细节或详细设计认可后的合同变更不尽相同, 但过程与合同变更流程相类似, 虽因发生在设计发展阶段, 如前所述仍宜当作设计变更处理, 完成必要的设计变更程序。

3 完善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保障机制

(1) 搭建专门的合同管理工作执行部门。合同管理首先应构建工作推动及督导小组, 负责合同管理相关规范的审议、备查及督导落实工作制度的执行;其次构建工作分组, 负责合同管理规划、推动及督导小组各项行政业务;最后构建专业的合同管理小组, 负责推动及执行合同管理相关工作。

(2) 编制详细的合同管理工作开展要点与制度安排, 保障合同管理工作能够按照科学的程序配合开展各项工作。建筑企业的合同管理工作往往涉及到较大的范围, 不仅要求建筑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参与, 而且还需要员工等的大力配合。在这种背景下, 建筑企业必须制定出较为严格与详细的合同管理工作制度要求, 从而以严格的制度化程序来确保各部门的工作可以协调进行。

(3) 强化教育培训及效果。为增进合同管理人员对相关的专业知识与实务的了解, 使其在企业合同管理体系中足以发挥监控可靠性功能, 合同管理部门应针对各层级的工作人员规划不同管理课程, 包括新进、资深甚至主管合同管理人员, 均可按其所需地参与培训, 以确保企业妥善运用经费及提升预算执行绩效, 发挥较高的效益。在此基础上, 还应当考虑借助外部专家协助审查, 一方面解决人力不足的问题, 另一方面可借助与外部专家的交流学习, 导入合同管理新思维, 间接获得合同管理技术方法, 提升建筑企业合同管理水平。另外, 还应了解先进国家的相关法制内容, 并参考国际通用的和合同管理准则及规范, 为合同管理人员打造较为系统完善的培训课程法。

参考文献

[1]陈勇强, 张永波.国际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组织模式的探讨[J].中国港湾建设, 2000 (3) .

提升医院工会管理水平的研究 篇10

一、新社会形势赋予医院工会组织的新任务

在当前医疗体制深化改革的社会形势下, 医院工会组织被赋予的新任务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 要在工作实践中真正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将表达职工诉求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作为工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医疗体制深化改革过程中维护好每一个基层员工的根本利益, 增强医院的内部凝聚力;其次, 应该根据新时期医院既需要向市场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以及医院本身又同时是产品购买者和消费者的特殊属性, 积极构建医院和员工双赢发展格局, 协调医院和职工之间的关系, 促使医院和职工和谐发展; 再次,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 医疗行业的市场竞争也愈加激烈, 所以医院工会应该在建设职工队伍工作中有所作为, 切实将培养一批技能型和专家型医疗队伍作为工作重点, 全面提升医院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最后, 医院工会组织还应该全面代表广大基层职工参与医院各项工作的管理, 增强医院管理的民主参与程度, 提高医院管理质量, 促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1]。

二、新时期提升医院工会管理水平的措施

1.加强民主管理和监督工作, 积极维护医院职工的合法权益

医院工会在各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该坚定不移的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全面贯彻落实“组织起来, 切实维权”的工会组织工作方针[2]。医院工会在各项工作中要想真正维护基层职工的各项合法权益, 并将其作为基本工作职责, 就必须从政治、文化、 经济和社会四个方面入手, 为医院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提供相应的保障。我国政府制定并出台的《工会法》和职工代表大会相关管理条例明确指出医院工会有权力代表职工参与医院的民主管理、决策和监督等工作, 所以工会应该坚决维护医院职工对于医院建设发展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积极辅助医院各级管理部门推进院务公开工作, 从而逐步提升医院基层职工的岗位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为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此外, 医院工会还应该注意对基层职工工资奖金、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各项权益, 特别是对女职工哺乳期的保险和福利待遇等问题需要重点关注。这些工作看似琐碎却与医院的管理和建设息息相关, 是工会工作中的重点内容, 不仅关系到医院各个职工的团结和稳定, 还对整体工作的有序开展产生着决定性影响。所以, 医院工会必须加强对这些工作的重视, 全面提升工会管理水平, 促使医院获得更好的发展。

2.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提升宣传教育工作力度

医院文化作为一种与医院基本管理息息相关的经营性思想和管理理论, 已经得到一大部分医疗结构管理人员的重视和认同, 并在医院中贯彻落实, 建设了符合本医院实际情况的文化体系, 促使医院获得了相应的发展。相关实践研究指出, 医院要想获成功的发展, 必然需要相对成熟的文化理念加以支持[3]。基于此, 医院工会作为医院最重要的群众性组织机构在具体工作中就应该紧紧围绕工会的年度工作目标, 积极开展多种类型的有益活动, 进而逐步提升全体职工的基本素质, 切实提升医院工会管理质量。同时,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 医院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 不仅需要提升自身医疗技术水平, 提升质量竞争优势, 还需求要依靠信誉和文化等层面的竞争, 最终获得长久的发展。在医疗服务这一虚拟的市场中, 医院要想充分发挥自身竞争优势, 就要通过文化建设和相应的宣传教育, 在社会大众心中树立积极健康的社会形象, 获得社会大众的支持和认同, 进而借助社会的力量获得更好的发展。

3.发挥工会的组织优势, 为职工办实事

医院工会在各项组织建设工作中应该将关爱困难职工, 扶持困难职工家庭作为重点工作, 积极在医院内部建立健全的帮困扶贫工作体系, 进而采取一定的措施为医院的困难职工送温暖, 促使困难职工获得医院和社会的关怀, 最大限度的避免医院与职工之间产生各样的矛盾, 对医院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4]。在具体操作方面, 医院工会可以建立相应的健康体检档案和因患大病导致家庭困难的职工档案, 及时根据医院发展需求对医院职工进行慰问, 并对困难职工家庭基于相应的资金补助等。工会在日常工作中还应该注意关心职工的基本生活, 注意发现职工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并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职工解决困难。促使医院的各级工作人员能够感受到党的温暖和来自医院的关怀, 进而在后期工作中提升工作积极性, 自觉配合工会管理工作, 促使医院获得更好的发展。

4.丰富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增强医院内部凝聚力

针对当前我国医院相关医务人员工作量相对较大、身心压力明显的情况, 医院工会可以积极主动的帮助职工维护自身健康权, 在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管理优势的基础上, 组织员工积极参与相应的体育锻炼活动, 在促使医务人员释放精神压力的基础上, 让其体会到医疗工作的乐趣和幸福, 进而自觉为医疗事业献身, 提升医院工会管理实效[5]。在具体操作方面医院可以积极组织职工参与相关文娱、活动, 如举办篮球比赛、才艺展示大赛、元宵猜灯谜活动等, 为广大职工群体提供展示自身才艺的舞台, 提稿医院职工的综合素质。同时, 为了增强职工参与各项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医院工会管理部门还应该针对各项比赛设置相应的奖品, 在奖品的激励下让员工积极参与到相关文化竞技活动中, 提升文化活动实效。

5.加强工会自身建设, 促使医院和谐发展

加强医院工会建设, 构建和谐医院具体的说就是在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背景下, 将和谐作为医院长期建设发展的目标, 并通过对工会组织的强化, 促使和谐医院的建设目标得以实现。因此, 为了和谐医院建设目标的实现, 工会组织不仅要在医院建设中发挥相应的主力军作用, 还应该通过宣传教育, 逐步提升工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和谐医院建设提供相应的组织保障, 促使医院健康发展。基于此, 在当前医疗体制改革深化发展的社会背景下, 工会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应该积极探索符合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工会组织建设策略, 不断对工会组织的基本形式进行创新, 进一步完善工会组织各项基本管理职能等[6]。在加强工会组织建设、构建和谐医院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 要在工会中培养一支有责任意识、有知识能力、善于灵活开展各项工作的工会干部队伍, 对工会工作进行科学指导;其二, 要结合和谐医院的建设实际, 加强工会工作人员对各项相关方针政策的学习, 熟练掌握工会的相关法律法规, 为医院工会管理中各项纠纷的解决提供可靠的参照;其三, 积极适应当前社会新形势和新工作任务提出的要求, 在和谐医院的建设过程中, 最大限度的挖掘工作人员潜力, 调动工会干部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和谐医院建设事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医院工会要自觉承担起加强和谐医院建设的重任, 在加强自身加建设的基础上, 通过民主参与、教育宣传和精神文化建设等方式参与医院管理, 全面提升工会组织的管理水平, 在维护医院职工根本利益的前提下, 为医院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摘要:近几年, 在全面深化卫生服务体制改革的社会形势下, 医院综合服务工作的开展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如何围绕医院中心工作、为推进医院的持续健康发展开展工会工作、加强工会管理, 逐渐发展成为医院工会管理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简要论述了新社会形势赋予医院工会组织新任务的基础上, 对如何提升医院工会管理水平进行了深入探究, 希望能够为医院工会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借鉴, 切实推进医院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医疗体制改革,医院工会,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郑为秀.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医院工会管理水平[J].办公室业务, 2013, (21) :164-165.

[2]黄杰先.如何提升医院工会管理水平[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 2011, (4) :133-133.

[3]范智勇.规范职工之家建设提升工会管理水平医院如何开展“会员评家”工作的体会与思考[J].中外健康文摘, 2013, (4) :368-368.

[4]邱少军.医院工会在医院发展中的作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 (下旬刊) , 2010, (6) :108-109.

[5]王泽.工会工作在医院后勤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 (4) :70.

如何提高小学的档案管理水平 篇11

[关键词]小学;档案管理;现状;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档案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需要提高有效的措施进行档案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小学档案的有效的管理是做好档案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应该加强重视。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造成我国小学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的不足和缺陷,对档案的开发和利用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需要相关的管理部门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从而促进档案的有效的利用,进而促进小学学校的管理水平的提升。

一、我国小学学校档案管理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小学的管理水平获得了较大的提高,同时提高的还有小学的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其在国家档案管理中占有基础性的作用,因此需要受到重视,部门档案管理部门在技术发展的前提下取得了很多的成果,逐步的实现了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档案数据的传输、计算机辅助立卷和档案数据信息的保护要正逐步的实现现代化的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小学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的提高。但是由于传统的档案管理理念根深蒂固,所以很多的小学学校的档案管理的方式还是传统的,带有严重的滞后性,这种现状极大的影响了小学档案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不利于档案管理效率的提升,这样一来,档案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都受到了不利的影响,档案管理的基础性环节较为薄弱,造成这个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档案管理人员在管理档案过程中没有使用合理的档案管理方式,加之,完善健全的档案管理机制并没有形成,因此小学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二、小学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档案工作职责不清

在一些中小学中学校不太重视档案的管理,有的学校并没 有在档案管理方面专门设置管理机构,更不用提专门负责管理 档案的工作人员了,学校的档案并没有进行专门的整理和归 纳。由于学校对档案的管理混乱,一些重要的档案被分散拿走 却没有进行登记,档案很容易丢失,一旦丢失就很难进行查 找,这些责任很难做到有人去负责,为学校造成很大的损失。

2、一些学校领导档案意识淡薄

我国在教育方面仍然采用应试教育,学校和教师都一直认为成绩至上,在中小学中,学校都十分重视教育任务,对于档案管理工作一直被学校的领导忽略,有的学校都没有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到学校的重要议事范围内。对于学校中一些计划的制定、项目的考核检查、工作总结等活动中很少会涉及到有关档案管理的内容。由于学校的领导人不重视,对于档案管理所需要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支持,一些学校在档案管理过程中没有设置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有的甚至没 有设置专门负责档案的人员,档案资料存放混乱,库房脏乱。

3、档案工作经费不足,管理手段落后

截止到目前为止,各别学校仍然没有了解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因此,档案管理仍然不在学校预算的范围之内。每个学校的教育经费都是有限的,一些县级以及县级以下的中小学中还要为学生和教师建设校舍、为教学购买教育器械。为校园继续必要的建设和维护,使得学校附带很多的欠款。尤其是一些偏 远的山村,教师的工资发放都非常困难,对于档案管理这方面 的花销更是少之又少。学校不愿意在这方面进行费用的投资,使得在档案管理的方式仍然处于落后的地位,给现代化教育的 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三、提高小学档案管理质量的措施

1、培养专门的档案管理的技术人员

现阶段,人们之中存在一个普遍的思维意识,那就是档案管理工作的技术含量比较低,是很容易做好的一项工作,不能够真正的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实现,所以大多数的人是不愿意从事档案管理工作,学校管理人员也是同样的思维,在进行学校档案管理过程中,会选派能力一般工作人员进行学校的档案管理,这样一来,学校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都普遍缺乏。因此,为了有效的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提高学校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是学校的首要任务,还有就是要培养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同时学校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保密意识要逐渐的增强。做好档案的保管工作不仅是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还要做好档案管理的规划,同时还要做好档案的分类等。因此,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是需要小学学校的管理人员做好的,从而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进而保证小学档案管理质量的有效提升。

2、完善和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现阶段,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没有被小学学校的管理者重视,因此在学校檔案管理过程中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也没有建立一个有效地管理机制,从而小学的档案的管理水平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这样一来,档案管理犹如一盘散沙,管理的效率始终上不去,对于档案的利用也极为不方便。因此,学校的档案管理制度的完善是学校档案管理水平提升的最为关键的一项措施。同时,档案的借阅程序也要逐渐的简化,把保证档案内容的不外漏,从而使档案的安全性提高,这样一来,小学的档案质量也能够上升。

3、重视档案的开发和利用

发挥档案的社会效益档案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以后的运用提供便利,所以,在档案管理过程中要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在对档案资源信息开发运用时要采用多渠道、多途径的方式进行,这样才能够为学校在教学、研究以及教育活动等提供便利。同时,在档案管理中要充分利用各种编研活动,并对档案信息资源进 行有规律、深层次的加工和归纳,根据这些信息编制一些专题汇编,使信息变得多层次、全方面,为使用者提供高效率的档案。除此之外,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人们对于档案的反馈信息完 善档案管理体制,这样有利于学校横向之间的有效沟通,有利于档案中的信息得到共享。

四、结语

总而言之,档案管理工作在学校管理中几占有重要的作用,对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小学学校的管理人员要立足于档案管理的现状,提出有效的措施提高学校档案管理的质量。学校档案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巨大财富,直接记录着学校发展的发展历程。因此,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对学校未来的发展有极大的借鉴价值,在今后的档案管理中学校应该努力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从而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利.关于高校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09)

[2]王军.关于机关档案管理几个问题[J].现代交际,2014(07)

论企业资金管理水平的提高 篇12

资金管理是企业整个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渗透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整个链条之中。提高企业资金管理水平是为了通过对资金的有效取得和科学运用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所以说, 提高企业资金管理水平是关系到企业能否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具有极强的重要性。

2 当前我国企业资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 我国企业当前资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企业费用支出所占比例增加

伴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 企业所聘用的员工数量也不断增加, 与企业业务开展联系不紧密的岗位人员增加过快, 并没有给企业生产经营方面带来广泛的发展, 反而导致企业费用的支出持续增加。除此之外, 有些企业高层管理者自身综合水平不高, 并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精细化管理、提升企业业务发展速度以及整体管理水平上来, 而是把企业资金过多的放在办公楼装潢、企业交通工具等个人享受方面, 从而导致企业有效资金的规模越来越小。针对这一现状, 企业管理者应当树立起科学的企业资金管理理念, 认识到企业资金使用中的哪些是属于生产投入, 哪些是属于消费支出, 否则就会使企业的大量资金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为企业的持续高效发展设置了障碍。

2.2 企业资金管理落后, 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就我国目前企业资金管理的现状来看, 大部分企业所实行的资金管理都仅仅局限于事后的核算方面, 仅仅是对企业已经完成的各项业务中资金往来状况进行的反映与管理。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 企业资金管理的这一功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管理者以及决策者的需求。企业资金管理应当向着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方向发展。

除此之外, 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置健全的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或者虽然已经设置了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却缺乏有效执行力, 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而且往往是企业的管理者首先破坏了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使企业的资金监管制度形同虚设。

2.3 企业资产结构不科学, 降低了企业资金的流动性与效益性

有些企业盲目进行大规模的投资, 导致企业相当一部分资金长期被在建工程以及对外投资等方面占用, 降低了企业资金的流动比率。除此之外, 长期应收账款等长期债权在企业资产中所占比重较大。上述两个部分的资产都难以在短期内为企业带来实质的经济效益, 如果对这一部分资产不加强管理, 就势必会降低企业资金的流动性与效益性。

3 提高我国企业资金管理水平的对策措施

针对上述部分关于我国当前企业资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 以期能对我国当前企业资金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可借鉴之处:

3.1 牢固树立以现金管理为核心的企业资金管理理念

在企业的多种资金形态中, 现金是其中最为灵活的组成部分, 是整个企业资金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般而言, 企业通常所遇到的资金周转不灵或者资金紧张都是指的现金方面的不充分。企业现金不充分就会导致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发展缓慢, 甚至会使企业面临严重的财务危机。基于现金的这一重要性, 企业的资金管理应当建立在现金管理的基础上, 这也是我们当前企业提高资金管理水平首先应当做到的关键环节。具体说来,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实施:

一方面, 将企业现金预算纳入到整个财务管理规划体系中来。企业的财务管理者可以通过科学的现金预算将企业现金的筹集时间以及筹集手段进行合理的规划, 保证企业拥有科学的现金存量, 提高企业现金管理的合理性, 进而充分实现企业现金的及时足额供给。

另一方面, 要设计编制企业的现金流量统计分析表。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的财务状况变动表, 集中反映了企业现金的来源、使用以及企业现金的增减变化等情况。企业现金流量统计分析表的编制不仅能够给企业的相关利益者提供直接的企业财务信息, 而且还能够为企业的领导者进行生产经营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除此之外, 设计编制企业的现金流量统计分析表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企业业务人员尽可能地实现现金收入, 这种做法对于资金周转紧张的企业来说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提高资金管理水平的手段。

3.2 科学制定企业资金管理制度, 严格资金管理各环节

3.2.1 资金筹集环节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资金筹集并不是越多越好, 而是以适合本企业的实际需要为宜。要想把握好这个度, 就必须强化企业资金筹集的计划管理, 从而有效避免有资金时无业务、有业务时无资金的情况的出现。加强企业资金筹集环节的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第一, 对企业资金占用状况要进行调查研究, 定期对现金需求量、外欠回收量、经营业务量、资金和存货周转期、固定费用、变动费用等分别进行具体测定;第二, 在经营中要利用外单位资金 (包括银行贷款) 进行投资以获取收益, 挖掘其内部潜力, 搞活企业资金存量;第三, 由于资金需要量和存量不是定量的, 会随着业务的进展和挖潜的成效而变动, 因此要将计划管理工作经常化、细致化, 这样才能保证资金筹集合理化。

3.2.2 资金运转环节

首先, 企业必须建立资金使用审批制度。业务人员要填写业务用资金申报单, 主要写明业务内容、用资额度及期限、主管业务经理签字等。购置和其他耗费要填列预算单, 也可以对某些费用实行包干办法等。凡涉及资金变动的事项, 财务部门要每天列出“晴雨表”供领导决策参考;其次, 要建立跟踪管理制度, 企业资金审批运转后, 不能听其自然、不予问津, 必须设专人经常检查其是否偏离计划, 或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发现问题应及时反映, 并尽快提出措施建议, 防止资金流失;最后, 要建立资金使用奖惩制度, 以鼓励利用外部资金和倡导节约资金, 对造成资金流失、浪费及不能按期收回资金的各种行为进行有效约束。

3.2.3 资金使用环节

企业置存任何资产都有相应的置存成本。置存成本包括资产的管理成本、资金成本和短缺成本。资产的周转速度越快和置存时间越短, 其置存成本就越低。根据置存成本的原理, 企业应科学确定各类资产的管理成本、资金成本、短缺成本, 在保证三者之和最低化的前提下, 尽量压低储存量, 以节约管理成本和资金成本, 尤其对于滞销商品, 只要其处理的收入高于其继续储存所发生的管理成本, 就应及时变卖处理以避免其继续发生储存成本;对于闲置的固定资产, 可通过出租、转让等方式加以盘活, 或利用现有闲置的生产或保管设施, 开办合资、合营的经济实体, 但应以不投入货币资产为基本前提条件。

4 结语

企业资金管理是贯穿企业整个生产经营全过程的重要基础, 如果没有高水平的企业资金管理能力, 企业就难以持续发展, 更不用说实现盈利了。通过上述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提高企业资金管理水平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及时发现企业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不完善之处, 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充分发挥企业资金管理在企业高效运行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企业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如何才能够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已成为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企业资金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因此, 本文针对我国企业资金管理问题展开深入分析与论述。首先阐述了提高企业资金管理水平的重要性, 继而分析了我国当前企业资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然后提出了提高我国企业资金管理水平的对策措施, 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 以期提高我国当前企业资金管理水平。

关键词:资金管理,存在问题,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1]冷毅.资金管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J].会计之友 (下) , 2006, (5) .

[2]孙卫民, 陈乐义.加强企业财务资金管理的探讨[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1) .

[3]王雪丽, 魏建梅.企业资金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财会月刊, 2005, (15) .

[4]袁庆辉.加强企业资金管理提高资金运营效果[J].中国市场, 2006, (34) .

上一篇:感应测试论文下一篇:资源的社会性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