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体系

2024-10-09

英语教学体系(精选12篇)

英语教学体系 篇1

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加强, 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因此受到重视, 英语教学的开展始终存在一定的难度, 一方面学生在心理上认为英语属于外来语言, 不愿意学习, 潜意识中存在着抵触心理, 另一方面鉴于英语是外来语言, 大多数学生都不是从小就开始接触, 日常的应用相对于汉语的应用较少, 因而总是感觉英语的实际应用很难, 潜意识里就认为自己学不好英语, 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障碍, 构建起科学的英语学习体系, 推动英语教学的开展。以下笔者将对如何构建起科学的初中英语教学体系进行探讨。

一、 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之所以深入推广英语教学改革, 主要目的除了是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授课质量之外, 还有就是要推动教学理念的与时俱进, 有效的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产生和学生能力提高。就传统初中英语教学的情况而言, 初中传统英语教学的教学方式在当前的教学需求下显得相对落后, 对课程教学效率和授课质量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抑制。在这种情况下, “怎样使学生能够适应新教材”、“如何有效的实现教学的改革”、“怎样构建科学的英语教学体系”等问题都成了英语教学质量提升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为此就要通过联系实际教学情况和教学环境来建立起特色的、科学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改革中激发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提高英语水平。

二、如何构建起科学的英语学习体系

1.营造互动式英语学习氛围, 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性。任何课程的学习都需要依附于课堂教学, 没有课堂教学参与的课程学习就失去了真正的学习意义, 因此课堂也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主要基地, 营造出一个适合学生英语学习的课堂氛围是当前英语课堂教学开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互动式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大多数教师授课的选择。所谓的互动式英语教学氛围指的就是教师所营造的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为思维引导的英语学习环境。教师在互动式教学氛围中充分尊重、彰显并拓展学生的自我价值, 使课堂授课氛围更加和谐, 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也逐渐产生了深入学习、探索、实践的兴趣。互动式课堂教学实践上也可以称得上是主动式学习, 每个学生在互动式教学氛围中都被授予了平等的学习机会, 能够有效的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教师要在课堂上多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提问, 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2.采用情景教学法开展英语教学, 延伸学生的英语思维。英语作为一门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语言课程, 其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生活交流服务, 而单纯的教授英语词汇、句式还不能够达到这一目的,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结合生活情景开展教学。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在教学中融入生活情景是对学生语言学习思维的自由化延伸, 高效的利用了课程的教学资源, 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英语理解、掌握、表达、实际交流的能力。情景教学方法的运用使教学方法发生了改变, 增强了课堂的活跃性, 将教师和学生的情绪都很好的融入到了知识的学习中, 增加了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体验, 使学生将所学的英语知识转化成为自己的语言思维, 提升了英语课堂的价值。教师要有效展开情境化教学, 就要在教学中将现实生活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 帮助学生营造一种更加接近于实际生活的语言交流环境, 推动学生英语语言思维的完善。

三、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提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英语教学的课外实践是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进行检验的有效方式, 通过营造互动式的课堂氛围、运用情景教学的方法,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但是其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还有待提高, 为此就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小组合作的课外实践。通过开展小组合作的课外实践能够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有效的融入到教师所涉及的语言环境中, 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筛选和综合性的应用, 有效整合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提高思维灵活性。另外学生还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发现自身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在发现问题之后对问题进行针对性的交流与解决, 带动小组共同进步,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现了英语应用水平的进步, 更充分的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 使合作实践的价值得到提升, 推动学生素质的全方位提高。例如, 在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英语中的《Online tours》,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由组成任务小组, 利用课外时间查阅相关的Online tours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搜集, 对其中涉及到的描写Online tours的生僻的词汇或者语句进行讨论与分析, 在准备充分的前提下, 再对课文进行阅读, 从而对“Online tours实现大众化”这一可能性进行有条理的分析, 加强学生对于英语文本的理解。

当前阶段, 初中英语教学构成中形成的学习体系仍旧是不完善的, 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况的变化, 对教学体系不断完善, 确保学生能够在科学的英语教学体系下开展英语的学习, 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师和学生要在构建科学的英语学习体系过程中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莉霞.重视学生情感激发学习兴趣——浅谈英语初始阶段的教学[J].学周刊.2012 (25) .

[2]焦红肖.浅谈如何让初中英语课堂“活”起来[J].学周刊.2014 (23) .

英语教学体系 篇2

一、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

质量方针是:以提高教育质量求生存,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精心培育具有胜任第一任职岗位的职业能力、职后学习和发展的基础能力以及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所应具备要求的关键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提供令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满意的优质高职教育教学服务。

总的质量目标是:突出敬业精神好、实践技能强的办学特色;录取新生平均报到率≥85%;毕业生当年年底平均就业率≥90%;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的称职率≥90%。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体现,课程(理论、实践)质量目标要求在课程标准中明确体现。

二、组织机构与职能 1.教学工作委员会 全面负责全校范围内的教学质量保障工作,保证全校质量保障工作的正常运转。从宏观上总体把握全校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方针、政策,确定影响教学质量各因素和教学过程各环节的目标、标准和措施,对教学质量进行控制。创造条件,争取全校师生及各部门对质量保障工作的支持。具体工作如下:

(1)对质量保障工作进行全面设计,建立健全全校性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2)制订质量保障方面的各种规范性制度、质量标准和工作计划;(3)组织全校性的教学检查、评估、督导等工作;

(4)建立校级领导、处级领导、教师的听课制度,并督促、组织实施;(5)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档案管理工作;(6)组织质量保障工作会议、座谈会、问卷调查等;(7)做好汇总、统计、分析、备案、总结等工作;(8)建立并实施较为健全的教学质量奖惩制度。2.教学督导组

教学督导组在主管教学副院长的领导下,对全校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及教学工作状态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教学督导组配合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相对独立地开展各项督导工作。

3.职能部门

招生就业指导处负责招生过程的质量管理,把好新生质量关,搞好招生宣传、招生录取、新生入学后的复审等工作;负责组织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教务处负责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的质量管理,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分步实施;负责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把好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关;建立科学的考试工作程序和制度,严格考试过程管理,进行必要的试题及试卷分析,做好考试及教学工作总结;负责教学辅助过程的质量管理,提高使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水平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质量。院务处负责教学条件保障。4.各系(部)具体负责本单位的教学质量保障工作,保证本单位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正常运行。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1)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前提下,建立健全本单位质量保障组织体系;

(2)制定本单位工作计划及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实施方案和有关文件;(3)组织本单位的教学检查、评估、督导等工作;(4)坚持执行听课制度,并督促、组织实施;(5)建立和完善教学方面的档案管理工作;(6)组织各类教师、学生座谈会议、问卷调查等;(7)做好汇总、统计、分析、备案、总结、上报、信息反馈等工作。

三、日常教学质量管理

1.建立教学检查制度。教务处与系(部)坚持定期进行教学质量及教学秩序检查,经常了解教学情况,加强教学信息反馈过程的管理。教学检查由教务处统一组织,一般可安排开学前教学准备工作检查、期中教学检查等。检查的方式可采取抽查学生作业、召开座谈会、学生问卷调查、检查性听课等。

2.建立听课制度,充分发挥听课制度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教务处长、教学督导组成员、系(部)主任及教研室主任都应定期深入课堂(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听课,全面了解教学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教研室应组织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开展研讨,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3.建立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制度。一般安排每学期末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一次普遍评教活动,同时进行教师评学,由教学督导组和教务处共同组织,教学督导组进行数据的汇总、统计与分析,并将结果反馈给教学副院长。4.学风检查。学生工作处与各系(部)要坚持定期进行学风检查,经常了解学生学习纪律、完成课堂课后作业、考风、考纪及主动学习状况,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学风检查由学生工作部统一组织,检查的方式可采取抽查学生作业、召开座谈会、抽查学生出勤情况、抽查学生自习情况等。

5.由教务处督导组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按专业、年级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组织,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教务网留言板等各种渠道听取学生对教学工作意见,及时改进教学。6.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招生就业指导处与各系(部)要坚持定期进行毕业生质量社会调查,经常了解毕业生胜任工作状况、用人单位的满意率以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调整建议等信息。

四、教学质量评估

建立教学质量评估系统,主要包括教学管理工作质量评估,教师教学工作考核、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学生学业质量测评等方面。坚持“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原则,以系(部)、教研室自评为主、学院抽评为辅,注重实效。1.教学管理工作质量评估

校级教学管理水平评估,主要对全校的教学管理水平,进行自我评估,结合教育部五年一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包括:(1)教学职能与业务部门的教学管理水平评估,每五年进行一次,在评估周期内分期完成。(2)教研室教学管理水平评估,每三年进行一次,由各系(部)统一规划,教研室提出申请,经院、系(部)审核后,接受评估。评估结果作为评选优秀教研室和教研室主任工作绩效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2.教师教学工作考核

教师教学工作考核,是学院对教师教学工作实施的全过程、定量化的检查、考核制度。考核人员包括学院领导、院教学督导组成员、教务处成员、各系主任、教研室主任,考核内容包括课前准备(教案、讲稿)、课堂教学、辅导答疑、作业批改等环节,考核方式包括定期检查教学日历、教案、讲稿、学生作业,随堂听课,不定期抽查辅导答疑,召开学生座谈会,组织学生评教等。各项检查、考核都要填写量化考核表,期末汇总。3.专业评估

以《专业评估实施细则》为基础,开展以专业教研室自评为主、学院抽评为辅的专业评估,初步建立起与省级、国家级试点专业、精品专业评审接轨的以评促建机制。4.课程评估

《课程评估实施细则》、《课程评估标准(试行)》,初步建立起与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接轨的以评促建机制。5.学生学业质量测评

由教务处与有关系(部)组织完成,主要包括:(1)试题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试题分析;(2)课程结业考试、期中及平时考查(测验、作业等);(3)实习实训考核和其他教学实践环节的考核。(4)毕业论文(设计)考评和实践技能考核。(5)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考核。

五、教学质量信息反馈

军事英语教学体系的构想 篇3

关键词: 军队院校;外语改革;军事英语教学

随着中国军队转型与发展进程的推进,如何提高军队学员外语水平,培养复合型人才,成为推进军队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满足军校学员未来岗位任职能力的迫切需求。

一、当前军校英语教育现状分析

军队院校外语教学长期以来一直纳入国家高等教育体系,按照教育部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课程和要求实施教学。同时结合军队院校人才培养实际需要,总部还制定了《军队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导全军院校的外语教学。但长期以来,军校英语教学没有突出军校英语教学在培养对象、岗位特点、专业领域、词汇积累等方面的差异。教员和学员对英语与国防建设关系的认识还不够。虽然在四级通过后,学院结合实际开设了选修课,但由于学员缺乏学习目的和兴趣,教员也没有四级考试前要求严格,导致外语课程形同虚设,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无法满足军队对学员的要求。

二、军事英语教学体系建构的紧迫性和需求分析

随着国力的增强,国家利益空间不断拓展,我军与外军的接触交流日益增多,这些行动无疑赋予了我军职能任务新的时代内涵,对军队官兵英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军校学员来说,军事英语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战斗力,因此,军事英语教学体系建构是军队建设的战略需要,是军队院校外语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学员发展的需要。

三、军事英语教学体系建构的构想

2012年,中央军委颁布的《2020年前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加强人才培养精确化管理,做到训需对接,落实训用一致。”“建立和完善以岗位需求为牵引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些思想为构建军校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教学体系——军事英语教学体系——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

军事英语教学体系的建构的构想主要包括:

1、调整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和大纲。为保证专业和军事英语的学习,应该调整英语教学目标,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英语课程标准,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结合转型要求,突出学员的军事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2、改进现有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在大学各个阶段英语教学重点要有所转换,融合专业军事和基础英语。课程教学可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核心层和质变层。基础层教学内容是语言+技能;核心层教学内容是语言+军事;质变层教学内容是军事+专业+应用,根据大学不同阶段对学习的不同要求来分层实施。具体地说:大一实施基础层的教学,以基础英语教学为主,军事英语教学为辅。开设具有军事特色的英语必修课和选修课,例如:军事英语泛读,军事英语视听说,军事题材英文电影赏析,军事英语精读,军事英语写作与翻译。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还可以举办军事英语讨论论坛讨论当前的形势、世界各军的发展、与军队相关的任何问题。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能完成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也能使学员为今后部队的第一任职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院校到部队训需对接,真正做到教为战,学为战。

3、编写合适的军事英语教材。由于没有现有的军事英语教材,只能在现有的教材中选择,或者自行编写。编写教材时,内容尽量从外军原版军事杂志或期刊材料中选取,语言材料保证足够的真实语言材料的输入量,不但要提高学员阅读速度和阅读准确性,更要培养学员听、说能力,增加其军事知识的储备。教材在语言上要有代表性,尤其要有军事英语方面的常用词汇、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等,突出其军事特色。这一点,我们教研室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4、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将军事英语教学融入现在的教学模式。在每堂课,首先用英语报告,让学员感觉进了课堂就是上了战场。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每位学员做主题报告,介绍军事知识或外军军事文化,积极营造学习军事英语的氛围。建设军事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上传与军事有关的英文资料,使学员在自主学习时通过网络能浏览军事英语知识并完成自学、答疑等相关作业。

5、完善教学评估模式。实施教改以来,我们已经尝试在考试评估上,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法,注重考查学员的听说和综合应用能力,但就如何评估学员的军事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仍需完善。由于军事英语课程多为选修课,学员已通过四级考试,因此在学习中表现出更多的随意性,军事英语能力没有科学的方法来评估。

6、构建适应军事英语教学的教员队伍。我军生长干部学历教育院校英语教员的来源可以分为两个渠道:一是来自于军队外语院校,二是来自于地方大学。来自第二种渠道的英语教员分为现役文职和非现役文职教员两类。因此,当前军校英语教员普遍缺乏军事科技知识,知识结构单一。培养既懂外语又懂军事的复合型军事英语教员是解决信息化条件下军队院校军事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

四、总结与展望

军队院校教育是培养军事人才,提高官兵素质的主渠道;是军队建设发展的基石,在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重要作用。军事英语教学体系是军事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内容的扩展和延续,但也面临一系列的困难,例如教材的准备,军事英语教学网络平台的建立,有限的教学时效等。

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探讨 篇4

一、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教育教学评析措施不到位, 以分数定等级、评学校、评教师、评学生的现状, 对学校评价标准、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等多方面存在不合理的一面;其衡量标准似乎不是培养出多少优秀教师, 而是以发表科研论文数量、档次为准;教学评价强调同一标准而忽视个性潜能发展、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而忽视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等的培养;教学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似乎只有考试才能反映出教学质量水平特别是学生学习情况。”[1]这样极不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切实提高师资质量, 势必影响教学质量。

2.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学生在课堂上也偶尔有讨论, 但学生自由实践和发言的机会和空间十分有限。教师仍然是课程的控制者, 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一味地强调英语词汇、语法知识和翻译课文, 而忽视了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无法帮助其成为自我监控、自我激励、不断进步的自主学习者。此外, 教学的主客体之间缺少交流和反馈, 教师不能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评价学生, 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而且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不能正常进行检测评价, 使得教师忽略了学习者的学习信息, 影响教学效果。

3.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过于注重终结性评价, 而忽视形成性评价。即采用考试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考核, 不仅把考试成绩看作是学生课程学习合格与否的条件, 而且将它作为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干部、入党以及保送研究生等各种奖励的标准。由于长期、过多地依赖终结性评价, 以考试作为评判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 不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表现的评价, 忽视成绩后面不同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 由成绩决定一切, 这样使得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只为考试过关、顺利毕业。

4.考试方法过于单一。目前高校的考试普遍采用闭卷和开卷两种方法, 其中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考试的命题也以反映机械记忆的能力为主, 反映知识的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性、提高性题目远远不够。

二、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方法

1.建立有益于推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英语教学评价。这种评价应该有益于促进教师学习和掌握更宽的英语专业知识、更强的专业能力和全面更新的教学技能;有益于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精神, 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要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旧观念,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观念;有益于推动教师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 以及更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2.在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下进行教学评价, 教学目标的拟订要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教学评价的依据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在教育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 它规定了学习者应达到的终点行为。教学之后, 学习者在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是否产生了如教学目标所期待的变化?这是要教学评价来回答的。”[2]离开了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就无法进行教学评价。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传统的重语言知识、轻语言能力的倾向;改革的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加强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因此, 教学目标的拟订要全面地反映达标状况、充分体现“三为主”的教学思想, 教师不是单纯传授知识, 还要注意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陶冶学生的情操;尽量创设语境、情景, 为课堂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学英语的气氛。教师不再是课堂活动的主宰者, 而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监控者;学生才是学习与评价的主体, 要真正使学生参与学习与评价的过程, 引导学生学会评价, 从而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自我监控, 提高学习效率。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网络自主学习、大小班面授及辅导相结合:网络学习和大班授课侧重于知识的输入, 小班授课侧重于知识的应用和输出。以上过程涵盖了听、说、读、写、译五种语言技能的综合应用, 通过网络和多媒体、广播为学生设置语言应用环境, 使学生既学习了语言知识、提高了语言应用能力, 又增强了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文化、信息素养。

3.构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体系, 既关注学习过程, 也关注学习结果。首先, 通过设计问卷调查表的方式, 全面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掌握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风格、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等, 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师的教学方案, 调整教学步骤,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其次, 要改变以往考分决定一切的评价方式, 通过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其中终结性评价主要采用传统试题的期末测试, 由主观题和客观题两部分构成。而形成性评价则注重于学生的学习过程, 它不但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 (即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同学间的相互评价及教师评价) , 而且注重评价过程及方式多样化, 评价内容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 采用作业、提问、口试、小测验、小论文、小设计、期中考试等加强对学生平时的考核, 明确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比例。一般平时成绩的考查课比例不低于30% , 考试课占20 %左右。以教评学, 在课堂学习中对学生的出勤、作业、提问等学习情况作出总体和个体的评价, 并将评价结果与学生平时成绩、课程成绩评定、德育考核、奖学金评定等挂钩, 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建立课程教学反馈机制, 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此外应实施量化评估,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结合学生实际, 合理设计每个阶段学生应达到的标准, 并给出具体参数以供量化评分。还可以通过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来增强教学针对性。可以系统收集一段时期内与学生学习有关的全部资料, 如日常生活中发现的英语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解决问题的反思;作业, 试卷记录;制作的图片、卡片、照片, 学生录音;收集的有关资料;阅读范文;学生的作文等。以此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程度、进步轨迹及取得的成就。教师通过对档案袋的分析和整理, 可以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指导, 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这些资料来回顾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提高学习效率。形成性评价在实施中可能使得评价标准不一致, 不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可能相差很大, 学生自评和互评时所采用的标准也可能不一致, 即便是同一位教师在不同时间也可能由于一些非评价性因素 (如学生的性别、外貌、人际关系、与教师的关系亲疏等) 而判断标准不一。因此, 在形成性评价中应注重把握评价标准的科学性、一致性、全面性和可行性, 同时还应加强对评价信度的研究。

4.评价方式多元化。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性质及教学大纲要求, 科学、合理地确定考核方法, 考试课程一般以闭卷笔试为主, 对考查课程, 要不断鼓励教师根据课程的性质和要求采取适合的考核方式, 运用开卷、面试、口试、小论文、小设计、技能测试、作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

我们应适当地对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改革, 使其能够合理地对学生进行评估,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还应加强对评价体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使评价真正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 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评价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改善英语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其评价体系的改革方法是:建立有益于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的英语教学评价;在明确具体教学目标下进行教学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评价方式多元化。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枬.教师教育:从自为走向自觉[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路海东.教师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林芸, 宋艳萍.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J].成人, 2009 (9) .

[4]邹慧民, 蔡植瑜.实行形成性评价, 改革现存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 .

[5]刘书亮, 李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分析[J].教育与职业, 2005 (35) .

世界四大教学体系 篇5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上的对外开放,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起来,世界上较有影响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通过各种传播媒介传入我国,推动了我国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在学校、幼儿园,呈现了音乐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

达尔克洛兹(1865-1950)是瑞士音乐教育家。他创建了著名的“体态律动学”。体态律动学音乐教学法主要特点是把音乐与身体的感应和运动紧密结合起来。即让学生通过身体来体验节奏感,从而培养学生们的想象力、创造性,使学生们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训练学生耳聪目明,反应敏捷。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当幼儿听音乐时,会自然而然地摇头晃脑、手舞足蹈,这就是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同时产生强烈反应的表现。所以,音乐教育也应同时从身心两方面去启发、去引导和训练幼儿,让孩子从一开始接触音乐就习惯于同时从身心两方面去感受音乐,做到不仅心理上对音乐有所感受,而且生理上整个肌体也能感受音乐节奏、音乐的呼吸和情绪起伏的律动,这样就能使学生真正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精髓,所以身体的动作本身就是音乐的化身,身体的动作产生于音乐,反过来音乐也体现在身体动作中。这样的身体动作才是真正充满生命力的。

达尔克络兹全部教学法包括三个部分,除体态律动学外还有视唱—节奏性视唱、即兴两部分。这里不再一一详述。

柯达伊教学法是由匈牙利著名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左尔坦(1882-1967)倡导和建立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法。他认为器乐文化永远不可能成为大众的文化,只有歌唱,才能属于每一个人。所以,该体系以集体歌唱为主要教学形式,教材大多取材于匈牙利民歌或以本民族风格创作的多声部合唱,以五声音阶为视唱教学的支柱,采用首调唱名法及柯尔文手势等教法,有高度严谨的结构系统性。

他非常重视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所以无论从教材的选择还是教学顺序的安排上都充分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和特点。比如,在节奏方面,从适合儿童自身活动的节奏特点(行走合乎四分音符,跑步合乎八分音符)入手,在曲调方面,从幼儿发声最早、最自然的音调下行小三度(Sol-mi)起步。幼儿的启蒙教育虽然是初步的,简单的,但它应是正规的入门,需要素质较高的音乐教师。卡尔·奥尔夫(1895-1982)德国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他与同代人及其后继者共同创造发展的一种卓有成效的、在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的音乐教学体系。“元素性音乐教育”是该体系的独创的风格和特点。

元素性音乐又称原始性音乐,奥尔夫本人称它为“Elementare Musik"。所谓元素性的音乐,就是最原本、最朴实的音乐素材,如音乐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节奏;节奏中运用最简易的不断反复的固定节奏型;旋律中用最易唱的五声音阶,调式中采用最常用的大、小调等,这些最“原始的”、“原本的”、“基础的”音乐最适合于儿童的音乐启蒙。

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说白、演唱、奏乐、舞蹈等埃雷门塔音乐要素及相应的“乐器”,它们都是教学的手段或工具。而且这些乐器和形式具有多种组合的可能性,特别要取决于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师生间相互促进程度及即兴合作水平。所以,埃雷门塔音乐旨在从儿童自身的本能和兴趣出发,尊重儿童,充分调动儿童的主动性与参与意识,最大限度的发掘儿童的潜力和创造力。重在教学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铃木教学法是日本小提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创立的,他从幼儿毫不费力的掌握语言的过程中受到启发而创立了幼儿小提琴教学法。他运用这种“祖国语言教学法”形成了称为“才能教育”的铃木教学法。

铃木教学法注重早期教育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是这一教学法的核心。这一教学法是建立在人的能力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靠客观环境和正确的教育方法形成这一基本认识的。铃木有一整套培养幼儿学习小提琴的方法—从激发兴趣开始:零岁开始听音乐,2岁左右在游戏中接触小提琴,耐心诱发学习的愿望;在3岁左右通过比赛激发其好胜的心理,使之努力学习奋发向上。铃木认为,一切能力的形成都取决于上千次的重复刺激,每一次重复不是单纯的,而是不断提出新要求,使儿童们消除因反复练习而产生的厌烦情绪。

铃木教学法重视选择最优秀的教师和教材来教孩子。他认为,教师不仅应有渊博的知识,更应有一颗爱心与耐心,并让儿童一开始就听世界音乐大师演奏、演唱的名曲,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以上简单介绍了四大音乐教育流派的思想与精神。现将四大流派的异同点归结为以下五点:

1.各自独立而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

奥尔夫体系是在达尔克洛兹体态律动学的启示下,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建立起来的,他吸取了体态律动学的精髓,充分突出了节奏第一,音乐与动作结合的要点,而又有所发展。奥尔夫的教育体系是开放的,非结构性的。他从来不把自己所运用的方法看成是固定不变的程式,认为音乐教育的教材与教法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奥尔夫本人说过:“我的《学校音乐教材》仅仅是提供范例,绝不是样本”。柯达伊体系则更多地继承着传统,比较严谨和固定。在他本人的努力下,匈牙利的音乐教育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体系,其教材教法是系统性的,并成为官方规定的学校音乐教程。铃木教学的教材、教法有着独特的体系,并在铃木思想的指导下,日本各行各业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人才。

2.各具特色的教学法

达尔克洛兹的体态律动学对音乐教育的改革,尤其是对基础乐感的教育和培养有很大的贡献,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只从纸面上、理性上去学习音乐,而变成从动作上、律动上、生理上去感受音乐。使音乐学习充满了生命力。“奥尔夫”以器乐教学为特色,以节奏为基础,运用各种声势,采用即兴教学的形式更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儿童的个性。“柯达伊”以声乐为主,建立了完善的视唱体系,进行高标准的听音、读谱、记谱训练和出色的合唱教学,要求在轻柔、优美、和谐的活动气氛中学习音乐。“铃木”坚信如果使孩子从小就像学本国语言那样地学习音乐,也同样会像学本国语言那样,充分发展音乐方面的非凡的才能,其教法强调训练和环境的重要性。

3.基本一致的音乐教育思想

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而不是只局限于音乐。柯达伊主张“音乐属于每一个人”,通过让儿童从小学习音乐母语,从而了解祖国的文化,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奥尔夫强调音乐只是手段,它应该为培养人多方面的素质、包括许多“非音乐”的素质服务。铃木则是希望通过采取适当方法对孩子们进行音乐教育,使所有的孩子都成为具有美好心灵的人。4.采用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材、教法

音乐教育的对象是人。它必须服从儿童音乐学习的身心特点和规律。国外音乐教学法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对儿童音乐学习特点的研究,其成果各自具备一定的价值。如达尔克洛兹的动觉理论、奥尔夫的打击型乐器的使用,以适应儿童大肌肉发展先于小肌肉发展的规律;柯达伊的旋律教学顺序适应儿童生理条件的音高手势从事节奏唱名的直观性。这些教学法强调学生在认知和技能领域对音乐教学的要求外,满足了儿童音乐学习中发展积极情感的需要。

在教材的选择上,奥尔夫与柯达伊都强调民族化。奥尔夫认为,教学内容必须符合教学对象(儿童)的周围音乐环境,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音乐能力,而柯达伊则是为了激发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5.要求高素质的音乐教师

关于TAFE体系英语教学的思考 篇6

关键词:TAFE体系;英语教学;教师资源;多媒体教学;学法指导

作者简介:朱玉红(1965-),女,山东泰安人,国家电网技术学院泰山校区,高级讲师。(山东?泰安?27100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9-0153-02

澳大利亞的技术与继续教育(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简称TAFE)被誉为20世纪最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之一,TAFE体系的引进,有利于全面推动我国电力职业教育向国际化迈进,以培养大量适应国际竞争和企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能强、英语水平高的高技能人才。TAFE体系要求大部分课程要以英语教授,在毕业前学生英语水平要达到雅思4.5,这是该项目的魅力和特色所在,这也对学生的英语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英语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TAFE体系的成败。经调查发现,入学初,TAFE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英语词汇量小;语音语调不够准确;基本语法不扎实;英语常用句型表达掌握不够灵活;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制约着学生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的进一步提高,也影响着学生进一步扩展英语使用的话题范围和思想表达深度。

传统的英语授课模式已远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笔者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对如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了探讨。

一、合理运用教师资源,充分发挥中国教师、外籍教师特长,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为提高英语教学水平,TAFE项目要求聘用外籍专任教师协助进行英语教学工作,并加大师资队伍培训力度,选拔部分年轻的中国英语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培训合格后作为该项目的英语教学骨干。然而中国教师、外籍教师各有所长,中国教师与外教应定期沟通交流,共同探讨方法途径,相互取长补短,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以此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毋庸置疑,外籍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全英语的真实学习环境。灵活多样、轻松愉快的西式教学风格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能缓解学生的焦虑,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产生说的愿望和自信,从而敢于开口、乐于开口。不自觉地模仿外教纯正的口音,潜移默化中纠正了原本不准确的语音语调,提高了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而对词汇的扩展、语法基本规则的讲解则是中国教师的强项。课堂实践证明,外教在讲解一些语法知识时,多数学生往往因为对一些术语的不理解和词汇量不足而一头雾水,而这时中国教师用汉语简单一讲学生就会豁然开朗,问题迎刃而解。因此,中国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不应只是简单地全英语授课,而应适时地应用双语,扩展学生的词汇量,增加语法知识的讲解,重点培养学生的读、写技能。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从上下文线索推断词义。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生词。解决这一问题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查阅词典确定其词义,但这种方法用得过多,会使学生完全依赖于词典而不能充分发挥头脑的推断力。事实上,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连接关系,从已知的信息对未知数进行推测。二是分析文章的结构,找各段的主题句或推断出段落大意。在阅读短文时,首先要了解作者写文章的意图和原因,也就是短文的主题。短文的主题一般是通过主题句来表示的。主题句的位置往往处于短文的首位,有时在中间,也可以放在段末。只要把握了主题句,其他支撑细节就比较容易处理了。三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有组织地选择难易适中、趣味性强的阅读材料(比如英美小说的简易读本),还可以从好的英文报刊杂志中挑选部分好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四是对读过的材料作评价。对读过的文章都应写出简短的评述,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或对文章的看法,这样,既练习了写作能力,也可以提高分析鉴别的能力,还有助于对课文的复习、理解、消化与记忆。

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可从语法、句法等基本功方面对学生进行以下训练:一是联词成句的训练。训练学生把孤立的单词或词组根据句法规则连接起来,组成正确的句子,使学生熟悉各种句型并掌握运用。二是多项选择题的训练。具体做法是:给出一个句子,其中有空缺部分,在空缺处,给出几个答案,让学生选出最佳的一个。通过长期坚持,反复训练,能使学生增强判断语法错误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正确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三是汉译英的训练。学生写作中常出现汉语式英语。其原因是掌握的英语惯用法太少,而又急于表达太多的思想,于是就把汉语硬译成英语,就形成了英美人看不懂的汉语式英语。在教学中,应坚持进行汉译英的训练,把一些惯用法教给学生,并指出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差异,使学生逐渐掌握一些常用习语和习惯表达法。四是要求学生多写、多练。五是对学生的作文要认真进行批改与讲评,批改的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内容及连贯性上,如果条件允许,可进行面批。

中国教师要避免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这种传统的教法。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应多加鼓励和赞美,通过眼神、手势、姿态以及适当的口语反应等方式,集中精神与学生沟通。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教师不独占整个教学活动的时间,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不断激发和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因时制宜,变化教学方式进行创造性思维教学。

二、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促进思维,培养能力

TAFE体系所要求的高标准的ILC独立自学中心,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设施的配备,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通过板书授课,在英语多媒体教学中,教师通过播放演示文稿或课件来展示教学内容,可大大节约教师板书的时间,使得单位时间内信息传授速度与传统模式相比大大提高。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集视、听等感官并用,使学生们感到新奇,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但是,信息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应该把信息技术的功能定位在“辅助”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一些讲不清、难理解的东西直观、形象、生动地演示给学生,最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时不可贪图信息技术的生动、便捷而妄想用信息技术来代替粉笔和黑板。在英语多媒体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对开展教学活动和实现教学目标是否有利出发,决定是否选用多媒体教学。二是不过分依赖多媒体设备。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任何设备无法替代的,过分依赖多媒体,不利于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课堂教学,无法完成教学目的的实现。

三、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TAFE班很多学生不但英语基础比较薄弱,而且欠缺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本领,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需要。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要求他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勤记笔记,及时复习,反复练习。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进行反思,注意与教师沟通,与同学交流学习心得。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所在。

总之,强化英语教学是对外合作办学的生命线。合理运用教师资源,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综合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使语言知识的认知更加生动有趣;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爱学、会学、学好,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江荣华.澳大利亚TAFE课程考核评估的体系和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孔庆炎,刘鸿章.告知高专实用英语教学改革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外语,2005,(3).

建立小学英语教学和谐评价体系 篇7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1. 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可以使学生进行充分的自我反思, 也可以使他们肯定自己学习的努力, 找出自己的不足, 改进学习方法, 根据自己的特点调整学习目标。

2. 学生互评。

同伴评价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了解对方的学习, 包括学习经验, 让学生意识到同伴合作的力量及友好气氛在学习过程的重要性。互评鼓励学生和与他人学习和合作, 相互讨论, 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吸取他人的优点, 从而确立自己努力的方向。

3. 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特别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培养, 不能只侧重学生的成绩, 还应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等多方面因素。

4. 家长评价。

家长评价着重对学生家庭表现的评价。

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1. 激励性口头评价。

课堂上,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 运用Good、Wonderful、Excellent、Well done、You are very clever等进行言语激励, 还可以通过画星星、奖励小贴画等进行形象化的荣誉激励。

2. 趣味性书面评价。

学生作业的评价与批改也可以成为营造轻松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一朵小花, 一个笑脸, 一面小红旗, 往往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下一次的作业你会发现孩子又在进步了。

3. 建档评价。

教师可建立学生英语学习档案, 收藏学生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收集平时测验后来自教师、同学或自己的评语;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自我反思和小结等信息。

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1.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 是为了指导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而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

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 让学生认识自我, 实现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 并为教师提供反馈。它重视从学生的日常表现中提取信息, 通过收集学生日常学习的情况和教师指导的情况, 以及课堂教学气氛等信息, 帮助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要, 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终结性评价是对一个学段、一个学科教学的教育质量的评价, 其目的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质量做出结论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它是检测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 也是反映教学效果, 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表之一。如期末考试, 结业考试等。

3. 形成性评价能提供及时的、定期的反馈, 而终结性评价在更多情况下展示的是最后的学习结果。

二者和谐有机的统一, 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 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实施评价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模仿, 而应结合学生的个性心理需要以及学科的特点, 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模式, 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

四、建立和谐的评价体系

1. 多维地去评价学生。

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是各异的, 如果单以成绩论好坏, 就会扼杀很多孩子的热情。例如, 有的孩子表现欲望特别强, 无论老师提什么样的问题, 他都愿意积极地去回答, 无论结果是否正确;有的学生冰雪聪明, 老师一点就通, 可是他却愿意闷在心里, 较少参与课堂活动, 几乎从不举手;而有的孩子兴趣来得快, 去得快, 心思一会就不在课堂上了。基于这些情况, 教师要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多维的评价, 如:课堂积极性的评价、领悟能力评价、口语评价等。评价的主体也可以是多元的, 如:小组的评价、同桌的评价、教师的评价、自我的评价等。评价的方法也是多维的, 如语言的评价、体态语的评价, 给学生一个善意的拥抱, 微笑地点点头等, 都会增强孩子学习的成就感。

2. 评价要适度。

恰如其分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感受到公平公正, 要用赞赏的眼光, 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学生所做的努力。对于课堂上表现好的学生, 也不要每天老是重复, 要经常变换你的评价语, 如:I knew you could do it, I am proud of you, You are on top of it, Now you are flying等, 让学生根据教师不停变换的体态语去自我评价。对于表现欠佳的学生, 不要生硬地直接说“No.You are wrong”予以否定, 而要尽量采取委婉的方式, 如:Come on, You can do better nexttime等, 这样的语言学生乐于接受, 也能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希望, 从而去完善自我。如果教师一味地抱怨学生, 批评学生, 不但无法引起学生心中的共鸣, 或许还会让孩子的心与老师的心越走越远。适度的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能极大激发和鼓动学生的潜力, 促进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 提高学习效率。

3. 在等待中评价。

儿童获得的东西, 有许多是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之下获得的。这种探索需要一个过程, 其中当然也会充斥着各种错误。发现错误, 改正错误, 就激发了思考。正是在克服错误的过程中, 儿童获得了真知。以往在我的英语课上, 我总是简单地认为, 一堂课不就是学习几个单词和简单句型吗, 这有何难, 所以我总是期待学生当堂就把这些知识掌握住。当学生不会时, 我就生气着急, 学生更是倍感压力, 久而久之, 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 我们总是寄希望于孩子不犯错误, 孩子一教就会, 尤其对于毕业班的学生, 往往就更缺乏耐心, 认为他们已经足够大了, 犯错不再是他们的专利。其实, 对他们, 我们应该多点耐心, 学会等待。我是一个将近两岁孩子的母亲, 同龄的孩子这个阶段已经能说一些简单的句子了, 可我家宝宝还停留在一个字阶段, 作为妈妈, 我却没有着急。我认为孩子只要能说一个字, 就证明不是哑巴, 早晚都能会说话, 每天不厌其烦地去教, 去引导, 当她偶尔蹦出两个字的时候, 我就赶紧表扬, 慢慢地孩子能试着说更多的话语了。但是在日常教学中, 作为教师, 我们的确有点扭曲了学生的学习规律。我们似乎很在意学生犯错误, 希望他们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新的知识。我们为什么不能允许学生有一段相当笨拙的学习过程, 不能允许错误的出现呢?

高职建筑英语教学体系建设探讨 篇8

1 高职建筑英语课程现状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分为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应用提高阶段的教学包括专业英语和高级英语两部分。我国高职院校通常在一年级开设基础英语课程。它开设的时长为一学年, 学习的内容多为日常生活用语, 适用于各个专业的学生。在基础英语课程结束后, 部分高职院校在大二开设了行业英语课程。例如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 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设了社管英语、物流英语、建筑英语等课程。而建筑英语的学习时长只有一个学期, 周学时为2学时, 远远达不到培养建筑行业双语人才的效果。

由于职业英语概念被引入中国的时间不长, 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因此, 教材的选择也是令高职教师头疼的事情。目前, 我国的建筑英语教材中能满足高职高专教学需求的并不多, 且部分教材出版年份较早, 很多内容并未跟上新时代建筑产业的发展。而近几年出版的建筑英语教程中, 有一些是偏重学术研究型的, 书中各个单元的阅读材料为篇幅较长的科技论文, 词汇量较大, 不适合高职教学。另一些教材虽然偏重实用性, 但书中的很多内容是直接从国外的教材中引用过来的, 其中的建筑专业英文词汇并未加上中文注解, 需要教师自己翻译。由于英语教师对于建筑学科相关知识不太熟悉, 导致很多专业词汇的翻译并不精准。

建筑英语课程是针对建工类学生开设, 他们对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等专业课程兴趣较高, 而对语言类课程的兴趣较低。在大学一年级的基础英语教学中, 很多学生由于词汇量较小, 语言功底较差, 根本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接下来, 在大学二年级的行业英语课程中, 就完全处于云里雾里的状态。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师资力量有限, 高职院校的建筑英语课程就只针对一小部分学生开设。以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建筑英语课程只针对道桥专业的学生开设。就整体而言, 道桥专业的学生入学时的英语基础较好, 对英语学习的热情较高。然而, 与建筑行业紧密相关的工程管理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等并未开设此课程,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建筑类双语人才培养的规模。

2 高职建筑英语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建筑英语课程的教学是基于EOP (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职业用途英语) 教学模式。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在特定职业范围内的英语运用能力。然而, 国内对于EOP的研究现状是:建筑英语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 而在法律英语、医学英语方面的成果较多。因此, 建筑英语学科相关理论还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已有的理论研究对建筑英语教育者的指导作用较小, 供建筑英语教师参考和借鉴的文献资料和教育理论也极其匮乏。

在高职院校从事建筑英语教学的老师都是英语专业毕业。他们虽然有较好的语言知识功底, 但对行业英语词汇并不熟悉, 对建筑学科专业知识也不太了解。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专业词汇时, 也是仅凭基本语言知识进行翻译, 导致译出的词汇并不精准。部分教材中的英文专业词汇并未标注汉语解释, 教师通常会求助专业词典。而相关专业词典中翻译的词汇通常又有不同版本。因此, 为了挑选出最佳的词汇和表达法用于教学, 教师除了凭借语言基础知识自己进行翻译、查询专业词典之外, 还需向建筑专业课老师请教。总之, 要把建筑专业知识与语言基础知识结合起来, 对于教师来说是一项重大的挑战。

此外, 高职院校的英语期末考核通常以语法、阅读、写作、翻译等基础知识为主, 不重视听说能力的考查。以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每学年的期末考试是按照英语A级考试题型出题, 但是省去了听力部分。这样的考核模式逐渐地让学生们忽视了听说能力的重要性。而我国建筑行业所需的人才不仅仅能够读懂合同、撰写标书, 而且还能够在涉外商务中与外国企业交涉、处理问题、商谈索赔等。因此, 英语听力和口语是建筑类双语人才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目前各高职院校的英语科目考核体系中还未针对这两项实用技能制定系统的考核方案。

3 高职建筑英语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路

3.1 调整课时分配、扩展授课规模

目前高职院校在一年级开设的基础英语课, 主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译等基本技能。而在二年级开设的建筑英语课程让学生直接进入行业英语学习阶段, 缺乏过渡性, 也缺乏连续性。以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大二的建筑英语课程为每周2学时, 一学期共32学时。学生很难从中有大的收获。因此, 在大一的时候, 除了每周4学时的基础英语学习之外, 还可以增加2学时的建筑英语初级课程, 使学生把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相结合, 为二年级的行业英语课程奠定基础。

此外, 由于建筑英语课程只针对建筑类核心专业的学生开设, 使得建筑类双语人才的培养规模受到限制。因此, 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本院所设专业情况, 针对建工类相关专业的学生开设建筑英语课程, 增加授课对象, 扩展授课规模。以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除了对道桥专业的学生开设建筑英语课程之外, 还可以对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的学生开设此课程。该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年级共10个班, 其中“中科精英班”是学院与中科集团联合培养人才的班级, 该班的学生是通过自主报名, 面试择优录取的。这批学生的外语水平比其他班级要好很多, 在学习中态度也比较端正, 因此, 建筑英语课程可以帮助他们在学习工程技术的基础上, 增加相关英语词汇, 以便在将来的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

3.2 培养双师型教师

从事建筑英语教学的教师, 大部分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 缺乏行业、企业实践经验, 有职业资格证的更是寥寥无几。因此, 建筑英语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多阅读建筑行业英语相关书籍。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工程法规、工程管理等课程, 考取建造师资格证, 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人才。当然, 在日常教学中, 也可以与建筑专业课教师多交流。在做好本职教学工作的同时, 抽时间参与校企合作项目, 增加实践经验, 熟悉工程项目流程。此外, 教师还应该积极考取相关行业权威认定证书, 主持或参与相关实践项目和科研课题, 提高自身的双师素质, 增强实践技能, 使自己的知识与市场需求接轨。

3.3 将静态知识转换为动态知识

在建筑英语教学中, 模拟工地厂房等真实场景, 将学生引入情境教学是最重要的。教学过程中要使用动画、三维图形等来展示建筑物结构, 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情景对话部分, 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课本中的英文对话以动画影片形式展现, 配以中英字幕。目前比较简单易操作的动画制作网站, 如“优芽网”等, 可以让老师在较短时间内制作动画, 且动画人物的台词是由制作人自己输入, 然后由网络机器人配音或者自己配音。以笔者的教学经验为例, 在给学生介绍北京“鸟巢”顶部钢结构时, 笔者将课本中的整个英文对话制作成动画, 动画人物的谈话完全围绕“鸟巢”的结构展开, 且动画场景也是以“鸟巢”为背景, 配以中英文字幕,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整个动画影片, 然后进行一对一的对话练习。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对相关词汇、场景印象深刻, 并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4 结束语

建筑英语作为职业用途英语的一种, 在国际工程项目中已广泛使用, 目前中外合作的建筑工程项目标书大多是中英对照版。社会急需既懂得建筑专业知识, 又能在涉外交际中解决问题的双语人才。建筑类高职院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建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任务, 其培养的建筑类人才需要满足建筑市场国际化的需求。目前, 顺应高职外语教育教学改革方向, 建筑英语教学的探索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但在未来在教学实践中, 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发掘和思考。高职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努力, 才能使建筑英语课程实现质的飞跃。

摘要:高职建筑英语课程的设置目的是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学生在建筑领域的涉外交际能力。从我国高职院校建筑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 建筑英语教学体系中存在着课时分配较少、教学资源匮乏、评价体系陈旧、双师型师资力量缺乏等问题。文章中选取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建筑英语课程为研究个案, 从课程设置、师资培养、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探索高职建筑英语教学体系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建筑英语,课程设置,教学体系,师资培养,改革思路

参考文献

[1]高嘉璟.高校专门用途英语教材建设[J].外语界, 2009 (6) :84-90.

[2]张艳.国内ESP研究三十年综述 (1980—2009) [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 :92-95.

[3]戴明元.建筑类复合型人才培养“英语+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4) :134-135.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5-10.

[5]常乐, 孙元元.建筑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20-25.

[6]宁顺青.高等职业教育EOP英语教学模式的理据和路径——以广东省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为例[J].当代外语研究, 2012 (7) :63-66.

[7]康艳.应用型大学双师型教师培养问题的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4) :86-87.

英语教学体系 篇9

一、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1.本科学生

从2007年10月~2011年12月, 对2006级一个学期、2007级两个学期、2008级与2009级本科生四个学期、2010级三个学期和2011级第一学期的男、女生体育必修课 (体育必修课1~2学年修完, 每学期1学分, 共4个学分) 所有学生进行了体育实践课程分层次教学体系的建立和新的健康理论教学体系的实验工作, 共计18000余人。

2.体育教师

授课体育教师28人, 其中, 男教师16人, 女教师12人 (教授5人, 副教授8人, 讲师14人, 助教1人) 。

(二) 研究方法

实验法、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以及座谈调查法) 。

二、分层次教学体系构建与学生评价

(一) 分层次教学项目的选择根据学生意愿、教学场地和师资条件等综合因素确定

本次课改对实践课教学项目的选择, 是在充分考虑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的同时, 根据对体育教育场地的项目、数量和教师资源等实际情况的综合考量而确定的, 《分层次体育课教学大纲》设立的教学项目为15项。经过8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与学生选择, 能够经常开课的体育教学项目为:身体素质课、乒乓球课、网球课、篮球课、排球课、足球课、健美操课、瑜伽课、形体课、太极拳课;偶尔开课的体育教学项目为:交谊舞课、艺术体操课、跆拳道课、散手课、拳击课等。具体的开课形式:第一学期固定开设身体素质必修课, 按照男、女生分班上课;第二、三、四学期分层次自主选项体育必修课。

(二) 创建分层次自主选课《体育课程教学大纲》, 综合考量、科学创建专项技能教学课程的层次

专项技能教学课程层次的创建始于2008年2月, 当时根据学生专项技能学习能力和身体素质状况;根据专项教师对不同性别、不同项目、不同技术以及学习的难易程度等基本教学规律的了解;根据部分教师对课堂按层次分组教学深入研究的成果;根据多次按专项分组讨论形成基本意见后的结果等依据而进行分组。经过8个学期技能课的教学检验, 结果显示86%的教学项目的层次划分是准确或较为准确的;另有14%的层次划分不够准确的项目, 在2011年12月修订教学大纲时做了部分调整, 将部分不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层次进行了删除或调整, 使之更加符合本次体育教学课改的设计目标 (见表1) 。

1.专项技能课程分一至三个层次。专项课程最多三个层次, 最少一个层次。分别从低到高依次排列为普通班、提高班和高级班。所有层次都是从低到高有序递进排列。

2.专项技能课程层次的适用学生人群: (1) 普通班开课的对象为没有学习过专项技术或没有专项技术基础的学生群体; (2) 提高班开课的对象为学过专项普通班或有一定专项技术基础的学生群体; (3) 高级班开设的对象为学过专项提高班或专项能力达到提高班水平的学生群体。

(三) 分层次专项技术教学内容层次递进、合理连贯

专项技术分层次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是根据专项的技术特点、难易程度、男女学习技能上的差异, 以及通过技术学习逐渐培养学生对项目运动的兴趣等方面进行考量, 并依据基础为主、难易适当、由浅入深、层次连贯、步步提升、系统掌握等基本原则进行合理取舍。经过4年的教学实验和修订, 基本实现了普通班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主要基本技术, 学生课下能够运用专项技术进行健身锻炼与娱乐活动;提高班教学目标, 全面技术学习与技术合理运用相结合, 打下坚实的技能基础, 具有自我训练能力、基本规则和喜爱所学专项运动;高级班教学目标, 全面掌握专项技能, 掌握专项理论和基本规则, 具有一定的竞赛能力, 成为经常锻炼的体育项目。如, 乒乓球男、女不同教学层次教学内容的对比 (见表2) 。

(四) 创建不同层次、不同专项、不同考试内容和评分标准的体系

分层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 是创建分层次体育教学体系中最难和最重要的核心环节。准确、科学的技能评价体系的建设能有效地激发大学生专项技能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追求正确技术技能的掌握, 并经过课上和课下的反复努力找到合理运用技术的重点和关键点, 提高学生专项技能水平和专项健身能力, 使学生成为终身的运动者。技能考试的分层次考试内容和标准基本达到了建设目标, 促进了专项技术教学质量的提升 (见表3、表4) 。

(五) 分层次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多元化

分层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过程中, 在多元性、全面性、准确性和过程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实践研究, 力求在每个学期的体育考核中, 能够从全面、立体、过程和态度等多个方面反映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综合能力。现在分层次体育课程考试的每个层次考试都包含课堂考核、身体素质考核、技能考核和体育理论考试四项内容, 每项具体考试包含的内容和占总分的比例为:

1.课堂考核内容与标准占总分的10%, 制定了详细的课堂考评标准;

2.身体素质考核内容占总分的20%, 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 按照体质测试标准评分;

3.技术考核内容与标准占总分的50%, 一般为两项技术考试内容, 按层次确定考试内容和评分标准;

4.体育理论考试内容占总分的20%, 由专项理论和体育基础理论两部分内容, 统一集中试卷考试。

(六) 创建分层次体育实践课电子版教案, 已形成特色

本次课改特别重视不同层次实践课教师课时计划撰写的质量管理。为了高质量地建设一批体育精品课、省体育评优课、体育精品视频和教学团队等教学需要, 经体育教学部领导班子研究决定, 本次课改全部采用《电子版教案》撰写教案, 设计了统一教案格式模板, 采用B5纸打印。由教研室主任组织编写《电子教案撰写规范》, 对不同类型的教案、不同教学的内容、不同组织形式与教法、撰写格式与要求等都做了详细的说明。为此召开了两次《电子教案撰写规范》讲座与讨论, 并将讲座的PP T放在教研室电脑中, 供教师随时查阅和观看, 为今后所有教师规范地撰写电子教案提供了基础参照文本。经四个学期的反复检查、多次修改, 60%以上的教师的教案逐步定型为图文并茂、内容翔实且具有特色的体育课课时教案。

(七) 构建完整的专项体育理论和基础体育理论教学体系

1.体育专项理论教学大纲

(1) 专项体育理论项目:篮球、排球、足球、网球、乒乓球、健美操、艺术体操、交谊舞、素质、羽毛球、拳击、散手、跆拳道、形体、太极拳。

(2) 专项理论讲授的主要内容: (1) 球类:起源与发展;对健身运动的作用与意义;怎样学好;场地与器材介绍;技术技能与应用;战术与应用;提高健康程度;了解竞赛规则、组织比赛的方法;会欣赏。 (2) 身体素质类:身体素质的概念;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的关系;素质与生活能力的关系;五项身体素质的概念、作用、练习方法、练习的注意事项、对健康的作用。 (3) 形体课类:起源与发展;形体训练的练习内容、方法、种类、任务、作用;生活中的练习方法;形体训练的意义和作用;如何进行形体训练;形体训练对气质的作用;形体与服饰的关系。

(3) 专项分层次篮球理论讲义要点案例: (1) 普通班:了解篮球运动起源和发展概况;介绍场地与器材;篮球运动对健身的作用;如何学好篮球;掌握篮球运动的特点, 介绍基本技术要点与练习方法;介绍竞赛基本规则与裁判法。 (2) 提高班:介绍我国现阶段CUBA的发展概况、赛制及特殊规则;介绍篮球运动常识, 专项运动损伤及预防;介绍篮球规则及裁判法;三对三篮球规则。 (3) 高级班:介绍NBA比赛规则;重点与FIBA规则区别;介绍现代篮球战术攻防体系;人盯人攻防, 区域攻防, 混合攻防;介绍篮球欣赏;重点如何观赏与获得比赛资料途径。

(4) 专项体育理论授课学时和形式:每个学期和每个层次都是2学时;任课教师同一专项学生集中上大课, 上课时间根据教室空课时间而确定。

2.四个学期体育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1) 四个学期教学学时与内容 (见表5) 基础体育理论教学内容是根据对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确定, 然后经过课题组教师的深入研究, 对部分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 特别是在四年的理论教学实践中, 不断剔除对大学生健康影响不大的内容, 填补了一些目前国内外的健康理论和研究成果, 基本达到了能够吸引学生阅读和提高学生学习健康基础理论的兴趣。

(2) 编写每个学期教学讲义, 形成独立的、有特色的教学体系

本次课题研究共完成授课讲义编写10份20余万字。编写教师根据实际讲授发现的问题, 经过讨论和研究后, 提出改进意见, 再进行全面修订, 经过4次修改, 现已完成独创的、完整的健康体育基础理论教学体系的建设, 特色鲜明, 具有较高的指导体育健身活动的科学性作用。

基础体育理论讲义撰写力图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将比较深奥的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变得简单易懂, 吸引学生, 使学生能够轻松读懂, 并能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健身锻炼。

(八) 学生对分层次教学的评价

1.开设分层次体育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分层次体育课教学深受学生欢迎, 经过4年多的教学实践、调整与整合, 形成了完善的体育教学体系, 已经成为学校特色教学的组成部分。有95.91%的学生认为, 分层次体育课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为不同体育能力学生群体接受体育课教学提供了层次上的多种需求, 初步实践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2.分层次体育课开设的教学项目基本瞒足了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求

分层次体育课教学项目经过多年的开发与整合, 在分层次教学大纲中共开设男、女教学项目15个, 其中, 乒乓球、网球、篮球、排球、足球、素质、形体、健美操、瑜伽、太极拳等现在常设教学项目, 占整个教学项目的66.67%;剩余为偶尔开设的教学项目, 占整个教学项目的33.33%。在整个课题研究中, 不断地想方设法增加时尚的、喜闻乐见的层次教学项目, 扩大学生选择分层次体育教学项目的范围。在2010年课题问卷调查中, 78.96%的学生认为分层次教学基本满足了学生对体育教育的需求。

3.开设素质课和在评价体系中加入素质考试得到60%以上的学生肯定

对于在第一学期开设体育素质课, 学生和教师对此争议较大, 争议的焦点在于素质课枯燥、运动量大、学生不爱上、教师不好教。为了求证学生对素质课的认同程度, 本问卷特意设此问题进行调查, 结果是60.09%的学生认为应该上素质课, 加不加无所谓的为13.51%, 只有26.40%认为不应该开设素质课。对此, 体育部应加强素质课师资建设, 采用多种练习内容和方法, 提高练习的趣味性与娱乐性, 做到练习与休息合理搭配, 并准确讲解每个练习的方法、要求、作用和用途, 用有目的、有计划、多方法、多内容的素质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自觉性。

4.学生认为体育课成绩评定合理

学生对体育课考试成绩评定的满意度为89.17%。体育课成绩评定内容和标准在4年时间里经过修订和调整, 改变了过去单一的评定内容和评分标准的局面, 形成了统一规范、层次多样、考核全面、重点突出、内容详细、标准准确的考试标准, 同时运用技术考试促进学生的课下锻炼, 实现以考促教、促学良性提高。

5.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较高

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评价表明, 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见表6) 。

三、结论

(一) 构建了分层次教学课程的系统教学文件。创建了分层次的技能课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大纲、考试大纲、教学日历和电子教案等系统的教学文件;创编了分层次2个学时的专项理论教学大纲和专项授课讲义, 以及按学期设计的16学时的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和8个基础理论讲义。计划为大三和大四学生开设健身技能与健身知识运用课程和保健知识理论选修课程。

(二) 学生对分层次教学课程设计和教学的评价较高, 实现了教与学资源合理配置的最大化。

(三) 分层次体育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完成了针对学生体育能力、体育知识、技能运用和学习技能需求与类型的多种不同群体, 给他们设置了1~3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考核标准、具体要求和办法, 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的建设。

(四) 分层次教学发挥了高校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 同时, 提高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构建了高校“和谐”体育教育崭新的体系。

四、建议

(一) 分层次教学授课项目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增添, 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体育教学需要。建议通过各种开发和增加时尚、易开展、普及性强的体育教学项目。

(二) 专项理论和基础理论在讲授能力上需进一步提高, 改变分层次实践课强、体育理论课弱的现象。

(三) 教师要坚持认真施教, 严格教学规范, 深入研究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 狠抓重点和难点, 突出个别指导和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周光明, 彭红军.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构建“和谐”教学新模式—高校分层教学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6.

[2]刘小丹.分层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可行性探讨[J].湖湘论坛.2006.2.

[3]张晓云.基于差异性的分层教学理论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1.

[4]朱菊良.体育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J].教育科研论坛.2011.5.

英语教学体系 篇10

(1) 评价方式注重以课程整体教学评价统摄随机抽样听课评价。随机抽样听课的方式以其操作简便的特点在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被普遍采用, 但由于一门课每次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都不会相同, 这种评价方式显然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 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完整而真实的评价需要靠课程整体教学评价来完成。课程整体教学评价是对一门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的评价, 它包括对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两方面的评价。具体地说, 是对整体或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教学方法设计、考核方式选取等的评价, 它能够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与评价对象。对课程整体教学评价可采用调阅课程标准、教学进度计划表和教学方案等教学设计文件的方法, 还可以采取座谈或说课的方式。当然, 课程整体教学评价的方法费时费力, 评价结论的一致性也相对较差。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应将课程整体教学评价和随机抽样听课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以课程整体教学评价统摄随机抽样听课评价。

(2) 评价内容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 更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之前, 高校的教学评价内容大多集中在对教师授课的评价上, 似乎只要教师讲得好, 教学效果就好。随着人才培养方向的变化, 许多学校认识到, 教学效果好不好, 重要的是看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好不好, 看学生是否真正具备了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因此,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应转变为重视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与关注、教师能否调动学生学习和动手操练的积极性、教师的实践示范和指导能力、教师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以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职业能力的获得等等, 此外,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还应关注教师教学是否采用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如项目课程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等。

(3) 评价是为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每个学校都希望通过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给学生和教师带来积极的正面影响,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没有充分发挥评价的反思和改进功能, 常常过分强调评价的鉴定功能, 仅仅把评价结果作为考核教师工作业绩、工作能力的方法, 甚至因为评价过程的机械性严重打击了教师积极投身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阻碍了高校教学改革的进程。为此,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一定要注重发挥评价的改进、激励、反馈与发展功能, 关注教师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 以利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4) 要充分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作用。综合运用多元评价才能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课堂教学实际, 有利于提高评价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准确性。许多高校都很关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参与评价人员涉及领导、督导、同行、学生、教师本人, 甚至企业专家。但多元化评价因其操作复杂并没能真正发挥评价的综合功能, 其中除督导评价和学生评价因为有相应的操作程序和管理机制能正常运行外, 其他评价由于种种原因大都流于形式或偶尔为之。学生评价因为多重需求与兴趣的满足, 评价往往比较片面, 难以发挥对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所以, 研究有效实施多元评价的途径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2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1) 评价管理体系。评价管理体系是评价得以有效实施的保证。学校应有相应的管理部门负责督察, 各院系成立教学质量评价委员会, 委员会可由学校管理部门的领导或专家、院系领导、院系督导、资深专业教师、外聘行业或企业专家和学生代表等组成。委员会的重要职责是对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和组织实施, 以及专业课程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各院系委员会应在统一的评价理念指导下根据课程内容和性质来确定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案, 并做到从评价组织到动态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结果反馈以及对发现问题的整改都应严密把关, 精心实施。委员会对院系和学校负责, 定期向院系以及学校管理部门汇报工作。

(2) 评价指标体系。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应多方位、多层次, 力求真实准确地反映教师的工作全貌。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充分考虑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基本环节、师生关系、教学效果上所具有的独特规律, 既要符合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和职业能力导向, 又要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与课程性质设计不同的指标量表。评价指标设计还应考虑多元评价的关注角度, 平衡不同主体的关注点, 根据不同的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选择适当的指标, 并根据具体评价情况考虑各级指标的权重分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原则上应包含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要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 (1) 教学设计文件。依据课程标准和课程特点进行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教学进度计划表精心设计, 合理安排;教学方案完整, 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过程清晰。 (2) 教学设计内容。知识要点、能力要求、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清楚;有清晰的教学运行过程设计, “教”和“学”的比例在1∶3到1∶4之间;有效设计“教、学、做”为一体的情境教学方法或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模拟教学的模拟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 注重学法指导, 注重能力提升;立足职业岗位和能力需求整合教学内容, 强调实用性和技能性;考核方式灵活、恰当, 符合课程特点。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安排教学: (1) 教学目标。突出能力目标, 强调职业素养;目标具体可测量;注重教学改革, 突出学生主体。 (2) 教学内容。内容选择必须适应学生及专业特点, 理论实践一体化培养。 (3) 教学方法。体现课程特色和学生需求, 效果明显;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4) 教学效果。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参与热情高涨;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和职业能力。 (5) 教师基本功。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实践能力;教学过程组织调控能力强, 合理安排时间;语言表达清晰准确, 教态亲切自然;有效使用多媒体和直观教具等教学资源;指导、评价学生得当。

(3) 评价结果反馈与合理运用体系。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要注意让教师参与评价, 同时, 更要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合理运用。评价结果不仅要及时反馈, 学校还应为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供帮助和环境支持。同时要把评价结果合理运用到评比、职称评定、晋级晋升、薪酬等教师切身利益上, 形成评价结果反馈与合理运用体系, 以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潜能, 提高评价的激励效果。

刍议教学体系建设 篇11

首先谈课堂教学。进入大学阶段,理论上学生已经具有了自学能力和知识选择吸收能力,因而各高校大多选用课堂演讲的形式进行教学。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是理论上的,而不是实际上的。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一直在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中学习,习惯于在教师的要求下学习,而且由于高考的压力,学习一直是被动的,常常在教师的要求下学习、记忆知识,很少考虑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甚至很少把所学课程联合起来进行组合和深化。多数大学生入校时不具有独立学习能力和选择性吸收的能力,进入大学后,也没有教新生如何学习的课程,因而刚开始会有很多学生不适应,甚至考试不及格。这就需要我们改进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其适应大学教学。

从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多种媒体教学手段的实施是改进这一问题的出路。多种媒体教学的直觀性、趣味性和间接性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辅助。但是,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叫多种媒体教学。它指的是在教学中使用多种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直观展示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提倡多种媒体教学,要求教师上课使用电脑课件教学,包括录音、录像、道具和图纸,要有效发挥各种媒体的特点。通过电脑展示各种媒体,如播放录音录像,而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幻灯片了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悉课程中所有的教学资料,并能将其优化组合。所谓有机组合,就是指把各个媒体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取长补短,而不是简单地组合相加。要充分考虑如何选择媒体能够更好地演示和促进学生理解。

课堂教学反馈也是必须重视的环节。目前,很多教师都是满堂灌,缺少和学生交流反馈的机会,教学效果不明显。笔者认为,在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加强课堂上的讨论和反馈,教师应该给学生布置预习内容,逐步教会学生如何预习,将相对浅显易懂的知识让学生在预习中解决,并设置必要的时间进行答疑,这样就减轻了课堂压力,可以组织讨论和提问。要使课堂讨论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教师必须拿出合适的案例给学生分组讨论。

第二个环节是课下辅导。教学不能仅靠课堂内的50分钟,课下辅导也是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预习可以解决部分浅显易懂的问题,对于疑难点很有必要课下答疑。主要有两种方式:开放答疑和自习辅导。开放答疑是西方大学常用的辅导方式,教师会在每学期的第一次上课时公布自己的电子邮箱和办公时间,学生可以通过发邮件或在办公时间到办公室答疑的方式和教师交流;自习辅导就是在自习时间,教师进入教室给学生答疑,这种方式在中学比较常见。笔者认为,这两种方式可以在高校中也可以推广。电子邮箱既方便交流,又让学生感到轻松。因为从心理上来讲,学生更倾向于不当面提问。开放答疑适用于问题相对较少、教师办公时间固定的时候,如政治教研室,一般学生不会有太多问题,教师可以每周抽出时间,让学生到办公室提问,给予现场答疑。自习辅导虽然大多用在中学阶段,但只要是有效的教学方法,都可以引进到高校教学。

第三个环节是作业。现阶段,作业的布置已逐渐脱离教学要求,致使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松懈思想严重,甚至旷课。因此,教师应布置一定的作业,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平时不布置作业,学生无法衡量自己的掌握情况,教师也无法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展,倘若延续到期末只会造成考试成绩下滑,即使考试及格也没有扎实掌握知识和技能。布置作业时,以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为主,不要求很难,但是必须针对性,通过作业使学生复习要点,题量一般在1小时内做完为宜,题型以简答题为主,也可以有案例分析。

最后一个环节是考试。作为一个教学体系建设的考试,应该是常态化、体系化、标准化的考试。常态化就是指课程考试应保持同一考试体系,在较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保持稳定,主要包括考试方法、考试题型和分值分布。体系化就是要把考试贯穿到整个教学体系中,而不是孤立地放在教学完成以后。比如,在考试成绩计算中加入课堂表现情况,把作业成绩纳入其中,还可以大胆尝试各种不同的考试形式,如撰写论文、提交实验报告、口头演讲,等等。考试形式的选择要以实用性为标准,以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为目的。标准化指的是整个考试的命题和评卷过程中必须有标准、规范,可以建设相应的试题库,并且每年更新。对于评卷的把握,必须有统一的标准,阅卷过程保证公开、统一,坚决杜绝教师独立评卷的现象。命题中对记忆型的考点,坚持以双基为主,避免出现偏难怪题。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把握,对于在双基之上的具有创新性和较强理论性的新课题原则上,要限制出现在期末闭卷考试中的数目,也可鼓励学生创新,在对一些争议性课题的命题上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思考,不以主流意见为正确答案,而以学生逻辑性地有效论证为正确答案。在命题中要保留考查学生思维的题目分值,考查学生对整个课程知识的总体把握和思考,不要单纯地针对知识点命题。

通过这样的教学体系化建设,高校教学会更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既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英语教学体系 篇12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建设对学生零距离对接就业岗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建设方案和专业实践教学中,突出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的办学方针,以“校企合作互联互通”为切入点,按照企业用人需求,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以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岗位群任职要求为方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行业技术标准进行岗位技能分析,将知识点与技能结合形成教学单元,根据单元组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探讨“模块化”“订单式”“双证融通,校企合作互联互通”人才培养模式,把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成为辐射河南、影响全国的骨干专业。[1]

2 推行“校企合作互联互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2.1 专业定位

本专业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全面发展,具备铁道交通运营管理相关的基础理论和法律知识,掌握行车组织、货运组织、客运组织等专业知识,具备铁道交通运营管理车务岗位、货运岗位、客运岗位等业务技能,从事铁路运输前沿货运管理、行车指挥、调车工作、客运组织等业务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培养定位见表1。

2.2“订单培养”“厂中校、校中厂”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

突出“顺应行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岗位群的职业任职要求确定知识点对应下教学模块;结合与郑州铁路局、南昌铁路局、兰州铁路局、广铁集团、武汉铁路局、广州地铁、深圳地铁培养“订单班”学员的经验,按照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要求,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块编制专业教学计划,在教学组织中体现“厂中校和校中厂”的特点,见下图。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

2.3 人才培养策略

本专业所涉及的行车、货运、客运三大工种对应的三个岗位群,各岗位群内部岗位之间由低到高呈递进关系,岗位之间的递进关系是由不同岗位所需要的不同能力形成的,能力与岗位的递进关系成正相关联系。针对该专业对应的岗位群能级关系的需求特点,在本专业推行“厂中校、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满足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各岗位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人才培养分3个阶段,分别在3个学年的6个学期中完成,如表2所示。

第一阶段为职业基本能力培养,在第一学年的2个学期中按照通用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要求来完成。第1学期组织军训及通用基础知识课程;组织学生参加行业认识实习,建立对铁路的感性认识;第2学期按照“厂中校”“校中厂”的模式开设铁路信号与通信等专业基础课,通过项目化的教学,掌握行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校内外进行专业实习实训,实习校企互联互通(教师现场教学互通互联,学生利用4G移动网络实验室直播观看现场教学内容;师资互通,聘请企业导师为学生授课;教师受聘为企业导师,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强化职业基本技能。

第二阶段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在第3学期至第5学期完成。主要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并组织与其学习内容相衔接的校内外专业实习实训,强化职业核心技能,并得到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与人相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经过培养学生达到中级货运员、初级客运员职业技能水平。

第三阶段为职业岗位综合能力培养,在第6学期完成。学生到合作企业或“订单”培养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针对企业培养方向和目标,强化专业技能,提高在工作岗位的技术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实习结束对成绩达到合格以上的学生发放“工作经历证书”。

2.4 实施措施

(1)人才需求调研。根据铁路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情况,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

(2)确定铁路高技能运营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确定构成各岗位能力的要素,形成递进式人才培养教学内容,实施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分阶段、分层次逐步递进。

(3)形成“厂中校”“校中厂”、校企互联互通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策略如表2。

3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3.1 搜集大量各岗位作业标准和作业流程

课题组成员在调研过程中搜集了接发列车作业标准8份;大量的行车岗位、货运岗位、客运岗位、调车岗位作业标准和作业流程。

3.2 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校企互联互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与企业共同开发基于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各岗位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完成了“铁路货运组织”、“铁路行车组织”、“铁路客运组织”三门教学资源共享课,编写完成了《铁路客运组织》《轨道交通线路与站场》两本具有行业特色的教材。

3.3 基于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工作过程的实践课程体系开发

成立由专业带头人、企业实践专家、骨干教师、专业建设专家组成的课程建设团队,对实训教学体系进行了课程设计,开发过程如表3所示。

3.4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立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架构由四个层次组成,分别是项目实践、跨项目实践、跨课程实践、毕业顶岗实践。按照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的方向打造实践教学体系,如表4所示。学生在进行实践学习中同时考取职业资格证。

3.5 以职业能力为目标,重组课程内容

以铁路车务、货运、客运各岗位工作过程为核心,重组、整合课程内容(表5)。根据工作岗位与职业资格标准以及每项技能所需掌握的知识点与基本素质,确定课程内容,并按每项技能的工作过程设置技能实训环节。将专业基本素质、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需求的技能融入课程。

注:●核心、◎应会、○了解

3.6 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建设

(1)建立和完善了顶岗实习管理机构。顶岗实习由学院和校外实习单位共同管理。学院分三级对顶岗实习进行管理。教务处负责制定顶岗实习有关管理制度和顶岗实习的教学文件,负责对各系顶岗实习教学检查评估,提出顶岗实习经费预算建议。院系和教研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2)建立了《顶岗实习工伤保险制度》《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毕业实习管理办法》。

(3)设计一整套适用于顶岗实习管理的教学文件。包括学生顶岗实习协议、实践教学实习报告、实习计划、实习指导书、整套的接发列车实训指导书。

3.7 职业技能鉴定

推行“双证书”制度,为学生提供职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三年来,参加鉴定的学生有2891人,通过人数2637人,获得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比例超过95%。

通过4年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学生在岗位就业和无缝对接上岗等方面的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充分说明此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预期目标。当然也会存在一些不足,在今后的实践教学改革中将加以修正。

摘要:以“互联互通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按照企业用人需求,打破学科体系,以岗位群任职要求为方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行业技术标准进行岗位技能分析,探讨“模块化”“订单式”“双证融通,互联互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架构,它由四个层次组成:项目实践、跨项目实践、跨课程实践、毕业顶岗实践。按照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的方向打造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项目实践,跨项目实践,跨课程实践,毕业顶岗实践

参考文献

上一篇:超高速点磨削下一篇:多渠道提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