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门诊量

2024-06-04

年门诊量(通用12篇)

年门诊量 篇1

作为医院的排头兵--门诊工作,是医院医疗服务的重要窗口。而我院作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肿瘤专科医院,近年来,由于我院整体环境的改善,服务质量的提高,门诊人次逐年增加,为了更好的对医院进行管理,现对我院近五年来门诊总量的变化及我院重点科室, 如:骨科、内分泌科、呼吸科等临床科室门诊就诊情况进行分析。

1 资料来源

全部资料来源于我院2002-2007年门诊人次数的统计报表。

从表l、2、图1中可以看出2002-2007年我院总门诊量五年内增长81%,增长了1.81倍,呈迅猛的增长趋势。2002和2003年总门诊量较平稳,但重点学科(骨科、内分泌科、呼吸科) 的门诊量还保持上升状态,尤其是呼吸内科,其原因是受2003年"非典"的影响,故门诊量有明显的增加。2004-2007年门诊量增长迅速,这与我院采取有效管理的手段有关。五年来,一些重点学科门诊就诊人数也明显增加。例如:骨科门诊量增长了2.32倍,内分泌科增长了1.32倍,呼吸科增长1.50倍, 尤其从2004年起各科门诊人数均有明显提高,为此笔者就具体原因进行分析,调查。

2 分析

2.1 我院对整体环境进行改善,同时加强对各临床科室的调整和管理

大力宣传我院专科特色,充分发挥重点学科的专业特长,发挥品牌医学的影响力,带动我院整体医疗水平上升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我院五年来门诊总量稳步增长的基本原因[1]。

2.2 优化门诊流程,有效的提高了门诊收治病人工作效率

最近几年我院大力推广应用医院信息系统,大大缩短了门诊病人就诊时间。另外,我院还定期开设专家义务咨询门诊,设立导诊和宣传台扩大我院的知名度。

2.3 门诊总量大幅度增加

从2OO4年起,门诊总量增长迅速,其原因是:宽敞而整洁的门诊大楼,改善病人就诊环境,专家门诊的增加,如我院内分泌科,在内分泌常见病、少见病、危重病人的诊治上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在糖尿病规范化诊断、治疗,早期胰岛功能的保护、恢复,并发症的防治及系统化教育上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得到社会的认可。在糖尿病强化治疗,糖尿病教育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在甲状腺疾病方面,该科最早并常规开展甲状腺囊肿非手术治疗,甲亢同位素治疗、介入治疗,强调规范化及个性化相结合的治疗原则,在常武地区享有盛誉,其次在垂体、肾上腺、性腺疾病如垂体瘤、柯兴综合症、嗜咯细胞瘤、原醛、肾小腺功能低下等少见病种的诊治方面都积累了丰实的经验。近三年还开设了肥胖和骨质疏松、代谢综合征等专病门诊。充分发挥名医效应,使知名专家凭借他们多年的临床经验和高超的医术,吸引市内外的病人纷纷来我院就诊。所有这些都带动我院各重点科室的门诊量上升迅速。

2.4 设备的引进

我院近五年内引进了一些大型先进医疗设备,比如:ICU、CCU成套进口监护设备和1.5T磁共振, 8排、64排全身螺旋CT, SPECT,直线加速器,能够对患者患病情况精确定位、精确计划和精确治疗,减少病人多次往诊的麻烦,大大地提高我院临床有效确诊率;同时,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图象归档与传输系统(PACS)以及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等的运用,逐步实现医院的无纸化、信息化、统一管理[2],从而提升我院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患者来我院就医。

2.5 开展人性化的服务

是提高门诊量的一个亮点。我院在门诊设立病人客服中心,服务项目周全:特餐服务、住宿服务、陪护服务等多项服务。医院注重细节服务,为患者排忧解难,提供便利服务,不断提升门诊的服务品位,吸引更多病人来我院就医。

3 总结

从六年来我院的门诊量的动态变化,可以明显说明:加强医院的整体管理,树立品牌效应,注重宣传,是提高门诊量的有效手段。为此,我院为更好的适应现代医院的门诊管理和市场的竞争,必须准确把握整个医疗服务市场的发展变化和供求关系,快速应变,还应更好地加强医院门诊管理。

3.1 树立医院品牌和特色服务

医院品牌是在医疗活动中形成的,在一定范围内的医疗服务市场中具有较大影响和一定社会知名度的特色专科或服务项目,是患者对其价值取向的总结,也是一种品质和放心求治的担保[3]。通过医生向患者提供高品质的医疗技术、优质满意的服务,以提高患者对医院、专科或医生的认知度,在患者心目中形成良好的印象,从而转化为对患者的引导力,使医院、科室或医生在接受患者选择时处于有利地位,在医疗工作中采取综合措施优化服务流程、简化服务环节、改善就诊环境等,为患者提供清洁、温馨、私密性良好的就诊环境和人性化的服务。

3.2 优化门诊就诊程序,是保证门诊量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作为综合性医院,每天门诊复诊的病人有许多,使得初诊和复诊的病人共用一个窗口,门诊秩序很拥挤,势必造成就诊中的'三长一短'的现象,为有效的缓解这一矛盾,应在门诊设立初诊和复诊窗口,提高门诊就诊效率。

其次,为了缓解我院不断增长的门诊量,应通过设立电话预约挂号和咨询服务,建立起医院与病人的信息沟通桥梁,既方便了患者就医,又科学的分流病人,缓解日常门诊就诊时间集中,出现门诊就诊高峰的紧张局面。

3.3 加强医患沟通,建立医患联系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医患沟通不够。沟通不仅是达成谅解的手段,还是达到最佳医疗效果的桥梁。大多数的人都惧怕到医院就诊,但很少人一生中不罹患疾病,因此患者往往是不得已才来就诊,并期望医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能解除痛苦,但对引起疾病的原因、愈后、防治则关心不足。通过良好的医患沟通,了解患者的个性需求,减轻其心理压力,消除顾虑,保证医疗质量。医患沟通不仅可以促进医患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和信任,而且可以使许多处于萌芽状态的纠纷得到化解。采取印制医务人员名片,并在名片上公布咨询和投诉电话、介绍专业特长和服务承诺等方式,为医患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既方便医生对每位患者进行诊治后随访和健康指导,也方便患者进行咨询和预约诊疗[4]。在医生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基础上,使患者对医生充分信任而长期配合疾病诊治。

3.4 建立预约模式,减少病人候诊时间

针对门诊患者自由前来就诊的弊端,科学引导患者择医,减少患者候诊、候检时间[5]。如在医院设立服务台,指导患者分科诊治,避免患者就医的盲目性;科室调配医生进行初诊检查和综合治疗,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提供给患者多方位预约途径,如电话、网络、直接预约等多种方式,方便患者,提高医师工作效率和质量。

3.5 简化治疗,降低医疗费用

市场经济带动了医院的变革,导致部分医院和医务人员拜金主义思想抬头,重报酬、轻奉献,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多收费、开大方等置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而不顾,加大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必然会造成医院品牌和诚信的失败、病源的流失。因此在选择医疗方法时,要设身处地考虑到患者的心理感受、生活质量和承受能力,不能"过度医疗",滥用检查和医疗手段,在满足治疗的基础上尽可能少开药、少辅助检查,优化治疗方案,减少患者的就诊次数,达到整体降低医疗费用和长期配合诊治。

3.6 开展多项人性化的服务,为门诊病人的就诊提供便利条件[6]

3.6.1 为患者营造温馨、整洁的就医环境。

例如:为打消肿瘤患者的心理压力,门诊就诊大厅应在布局上,力求温馨、简洁,尽量避免出现癌症患者的醒目图片,应悬挂设计精美宣传预防癌症、科学养生的宣传画,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3.6.2 注重细节,为患者提供便利服务,不断提升我院门诊的服务品位:

不断扩充病人客服中心服务项目,如购车票服务、接送服务、多为患者排忧解难。

3.7 医德医风建设。

医务人员素质优劣直接影响和决定医疗质量的好坏,医疗服务需要以质量为前提,医务人员的职业性质本身就决定他们必须将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相统一,只有文明优质服务,才能吸引更多病人来我院就诊。

参考文献

[1]陈亦新.新形势下医院统计工作的拓展目标和发展方向[J].生物磁学, 2005, 5 (4) :98-99.

[2]刘秀淑, 王丽云.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对医院现代华建设的重大意义.哈尔滨医药, 2003年第23卷第2期:45-46.

[3]唐卫, 唐伏秀.用诚信构筑医院品牌.医院管理论坛, 2005, 107 (9) :46-49.

[4]何南飞.以创新发展成就今天, 以卓越品牌铸造明天.中国医院管理, 2005, 291 (10) :59-60.

[5]陈志恒.开展综合预约优化门诊流程.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3, 13 (7) :142, 145.

[6]黄桂琴.浅谈人性化护理服务[J].生物磁学, 2005, 5 (4) :83-84.

年门诊量 篇2

尊敬的院务会领导、科主任、护士长,各位同事: 大家好!一年来,在院领导和护理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科护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科圆满地完成了全年各项护理工作任务,现就具体工作报告如下:

一、加强自身素质,开展优质服务

对于门诊部一线的护士来讲,自身的业务素质、工作中的一言一行直接体现本院形象,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遵守职业道德规范,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业务上不断探索虚心上进,认真学习理论知识,以及较好的专业技术水平。

门诊护理在提倡人性化服务的同时,我们进一步规范服务流程,尝试性的提供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导诊咨询服务,把以往单纯的对患儿疾病注射的护理具体到现在的整体的人的护理,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密切了护患关系,同时也体现了护士的自身价值。

在护理文件书写方面,我科要求每位护理人员必须以事实为依据,真实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各种护理文件要做到无涂改、无缺项,每天检查各项护理文件和护理表格的书写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科室护理工作现在的主要问题

1、热爱儿科事业,全心全意为患儿着想。

由于是儿科,液体量少而组数多,许多药计量难算,婴幼儿好动,液体渗漏多,工作量大而繁琐,往往是这边刚加药,那边又肿了,不滴了,到处都在喊你,且又是一样的着急,久而久之,容易使护士产生厌倦、不满情绪,觉得儿科护士太累了,跑断了腿,有时还要受家属的气。如果把情绪带到工作中,就会产生消极应付想法,觉得工作永远也没完、干好,只要当班时没出问题就算了。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护士首先必须要有热爱儿童护理事业的思想,要有坚定的敬业和献身精神,坚信自己所做的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

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认为家属难缠,易受气,因为现在都是独生子女,是“小宝贝”、“小皇帝”,一旦生病,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一大群人前呼后拥,就怕宝贝遭罪。一针没扎到血管,有过分的就骂你,认为你是在练手艺,不负责任,把你气得难受还不能发火。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首先要保持平和心态,理解家属,正确处理好护患关系。

我认为,有过硬的穿刺技术这一点是特别重要,有了这一点,上面的第二点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我们要勤学苦练,“熟能生巧”的道理也在这里得以体现,而能做到“一针见 血”在儿科干护理工作也轻松多了。

2、加强病区管理,防止交叉感染。

根据门诊病区的实际情况,我们力争做到病室环境整洁,室内空气清新。用消毒液擦拭桌面和地面,并定时定期用消毒机进行消毒,对住院病人按病种安置病房,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杜绝了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的发生,为病人创造了一个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

虽然,我们工作中努力完成各项工作指标,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例如制度执行不规范,新知识新技术接受面窄等等,但我相信在院领导和护理部的正确领导和指引下,在科主任和护士长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科的护理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提高。

年门诊量 篇3

【关键词】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83-0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4年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管理办法》将药品不良反应定义为:“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该定义明确指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定须满足以下三个要素:一要药品必须合格。使用假冒伪劣药品及其他不合格药品出现的反应,不属于药品不良反应的范畴;二是用药必须符合药品说明书的规定,在正常的使用范围内。任何非正常的、不合理的及超大剂量的经验用药、没有根据的所谓“个体化给药”不是药品不良反应,不在药品不良反应的评价之列;三是出现了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具有非预期性和有害性。

一、研究意义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菌可以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感染人体各个脏器而引起病变,但主要侵犯肺脏,称为肺结核病。结核病又称为痨病和''白色瘟疫''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但是近年来,结核病重新在全球肆虐,发展中国家的结核病问题持续恶化,发达国家的结核病死灰复燃,结核病再次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结核病是目前全球面临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随着结核病病人的逐年增多,抗结核药物的使用也越来越多,结核病的治疗往往需要多种抗结核药物联合使用,不间断用药半年以上,在治疗过程中随之出现的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轻则给病人带来痛苦,重则危及生命,也是终止化疗造成不规则治疗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而影响结核病的防治。药物治疗作为控制结核病的主要手段,需要临床医师、药师在应用时充分了解各种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应用,以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通过了解我院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和特点,进行统计与分析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从而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对人体的影响。

二、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收集我院2009年1月到12月全年由医生上报的门诊所有抗结核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统计与分析。

(二)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例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所涉及的患者基本情况、用药情况、不良反应类型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

42例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男性病人22例(占52.38%),女性病人20例(占47.62%),男女之比为1.1:1。患者年龄为25~76岁,各年龄组发生情况见表1

各年龄组发生情况表1

(二)不同给药途径与不良反应的关系

42例报告中,静脉滴注有20例,肌肉注射5例,口服给药17例。这可能因为静脉射剂的制作工艺与用药途径关系密切,这就要求医生在用药时,特别是静脉注射药品时,要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根据病情需求,合理用药,能用口服剂型尽量不要使用注射剂型药品,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42例不良反应中不同给药途径所致不良反应的构成比例详见表2

不同给药途径所致不良反应的构成表2

(三)引起不良反应药品及其构成比

本次不良反应涉及的抗结核药有利福平针(规格:0.45g 重庆华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名:维夫新)、利福平胶囊(规格:0.15g*100粒 上海衡山药业有限公司)、异烟肼片(规格:0.1g*100粒 江苏瑞年前进制药有限公司)、利福喷丁胶囊(规格:0.15g*20粒 无锡山禾集团福祈制药有限公司)、吡嗪酰胺片(规格:0.25g*100粒 江苏四环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乙胺丁醇片(规格0.25g*100粒 杭州民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依诺沙星针(2ml:0.1g 四川美大康佳乐药业有限公司)、左氧氟沙星针(100ml:0.2g海南华拓天涯制药有限公司 商品名:海力健)、阿奇霉素针(0.25g 山东罗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优福宁胶囊(规格:0.36g*50粒 南京同仁堂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所收集42例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具体统计结果详见表3

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具体统计结果表3

(四)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与系统以及临床表现

在42例不良反应报告中,所涉及最多的器官或系统是消化系统,占42.86%,临床表现多为胃肠道反应,如厌食、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腹泻等;其次是肝损害,占28.57%,临床表现多为肝区胀痛、深色尿、眼或皮肤黄染、谷丙转氨酶升高、肝肿大、黄疸等。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见表4。

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表4

(五)转归情况

42例不良反应发生后,比较轻的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在严密观察下继续化疗。严重不良反应:如血清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值2倍以上,黄疸、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细胞减少,严重的皮疹和药物热,视觉损害等及时停药或改换方案并予积极治疗后都有好转或治愈。

四、结论

由表1可知,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女性与男性无明显差异。不良反应可发生在各个年龄组人群,但大于60岁的老年人患者最多,占总例数的28.57%,这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肾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肾小球滤过率及肾小管分泌能力降低,肾血流量明显减少而影响体内药物的排泄;肝血流量降低、肝药酶活性减弱、而致解毒能力下降,影响药物的代谢与消除[1]大于60岁的老年人还存在疾病多、合并用药多和营养欠佳的倾向,这些因素均可诱发不良反应,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示伴随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临床开展对老年患者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将成为不良反应研究领域的重点[2]。

由表2可知,静脉滴注给药是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途径,静脉滴注给药相对于其它给药途径更易引发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该方式将药物直接输入血液,同时静脉注射液的PH值、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均可能成为引发不良反应的因素[3]。除了药品内在因素外,还与药物配制、药物浓度、药液放置时间、滴注速度等密切相关。因此,从合理安全用药的角度出发,应遵循可口服,勿注射的治疗原则。慎重使用静脉注射剂[6]当今国际上也倡导口服给药,控制注射途径给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将注射液人均用药次数作为评定合理用药的重要标准之一[4]。口服给药也是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途径之一,这主要可能与口服给药途径使用最广泛、最方便,病人依从性最好。除此之外还可能与剂量、服药间隔等有关。因此,应利用时间生物学、时间药动学和时间药效学与序贯疗法的关系,设计合理的序贯疗法。选择合适给药方式,既可迅速发挥药效,又可以防止毒副作用的产生。

由表3可知,在42例不良反应报告中,利福平居首位、其次异烟肼。这与利福平、异烟肼的不良反应相符[7],和以往利福平不良反应报告结果一致。这其中又以利福平所致的肝脏毒性反应为最多[5],注射剂型不良反应发生率又大大超过了口服给药。利福平是抗结核的一线用药,在临床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掌握用药剂量、用药时间是临床医生必须考虑的问题,使其发挥最大药效而不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采用个体用药方案,杜绝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等问题,临床用药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不采用经验疗法、及时做肝功能检查。喹诺酮类目前是我院临床使用较多的一类抗结核新药,应其抗菌谱广、不需要做皮试和应用方便等特点受到临床医师和患者的欢迎,它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导致不良反应的增多。

由表4可知,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排序为胃肠道反应、肝损害、过敏反应、关节损害、神经系统反应、血液系统反应、肾损害等其中以消化系统胃肠道反应所占比例较大,肝损害不良反应最为严重,其它不良反应较少见,发生时间多在1周-3个月。肝损害是各种化疗方案的共同副作用,它可能与患者本身身体状况有关,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或曾有肝病史的结核病患者,其肝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结核病患者[8],我国是乙肝高负担国家,结核病患者合并肝炎感染率高,因此更应重视肝损害发生的危险性。前两种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这与上述两种反应在临床上易于发现和诊断有关。血液系统反应和肾损害反应报告最少,可能与发现不良反应时,医生未进行血液、尿液及生化检查,或发现患者有血常规、生化指标改变时,有多种情况需进行鉴别诊断有关。

五、讨论

诱发药品不良反应的因素很多,大体可分为药品方面的因素和患者方面的因素。患者因素包括患者的内在因素如年龄、性别、遗传、感應性、疾病,以及患者的外在因素如环境、医师等。药品因素包括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毒性作用),以及药物制剂中主药以外的其他成分的作用。这些成分如药物降解产物、附加剂、溶剂、稳定剂、色素、赋形剂等也都能诱发不良反应。要预防药品不良反应,就要充分了解每一种药品的性质;做好监测工作,包括给患者做好宣教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了解患者的一般和全身状况,是否存在产生不良反应的易患因素;还要重视药品的质量。

抗结核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比较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其发生虽然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但在实际临床用药时,有些人为的、客观的因素如果加以注意时可以预测和避免的。临床医师及药师应告之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使其学会使用药品说明书,叮嘱其注意用药时的反应及对策;对长期用药的患者应定期进行相应的生化检查,对不良反应早发现早治疗,缩短治疗周期,减少患者的痛苦。总之,要增强医务人员对不良反应危害性的认识,特别是对严重不良反应危害性的认识,提高合理用药意识,谨慎用药,制订合理的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特别要注意联合用药,对老年人、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者、曾患肝病史的病人、酗酒者及营养不良者建立个体给药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抗结核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病人的安全用药与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曹海山,何鹏彬,丁以绚 396例老年患者应用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年10月第25卷

[2]何伟珍,吴丽兰,应小飞,等.2004年50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中国药房》2005年10月第16期

[3]黄道秋 11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中国新药杂志》2006年12月第15卷

[4]王玉荣,刘静,黄祥 10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4年1月第6期

[5]刘菊秀, 李美月, 浅谈利福平所致肝脏毒性反应 《临床肺科杂志》2006年04期

[6]马爽,郭爱婷 17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中国药物警戒》2005年4月第2期

[7]杨柏 2008年我院50例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淮海医药》 2009年05期

2011年门诊处方用药分析 篇4

关键词:处方点评,用药分析,合理用药

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定期对全院门诊处方用药进行综合分析点评,现将我院2011年门诊处方综合点评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抽查我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门诊处方2400张。其中,西药处方2280张,中药处方120张,处方样本涵盖门急诊各科室和病种。

1.2方法依据药品说明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及公开发表的国内外文献等作为评价标准,对抽查处方进行逐一审查,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抽查的2400张处方中,合格处方为2260张,占总抽查处方的94.17%;不合格处方140张,占所抽查处方的5.83%,不合理处方中西药处方主要以用法用量不当和抗生素使用不当居多,中药处方中临床诊断不规范。分别占不合格处方的35.09%和21.05%,见表1、表2。

3讨论

3.1门诊处方基本指标分析我院建立处方评价制度后,处方通用名使用率在100.00%,说明临床医生对《处方管理办法》的高度重视。处方平均金额为56.55元,低于全省全国县级医院处方平均费用,说明我院处方金额控制合理。

根据WHO对发展中国家医疗机构门诊合理用药的制定标准,平均用药数在1.6~2.8种较为合理[1]。我院门诊处方平均用药为3.67种,不太合理。

我院门诊处方抗生素平均使用率为41.00%,符合卫生部对抗生素使用率控制在50.00%以下的规定[2]。但是,临床医生应该更严格遵守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基本药物具备疗效好、不良反应小、质量稳定、价格合理及使用方便等特点。从门诊处方指标来看,我院门诊处方基本药物使用率为69.30%。随着国家对医疗机构基本药物使用率要求越来越高,应加大基本药物的使用比例,为患者提供经济有效的医疗服务。

3.2不合理用药分析

3.2.1抗生素使用不合理我院门诊抗生素使用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无指证预防用药,如感冒等病毒感染疾病;(2)选用抗生素不当;(3)疗程不当。为了避免更多耐药菌及不良反应的产生,建议临床医师严格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等权威文献资料为依据,严格遵守适应症,合理使用抗生素[3]。

3.2.2药师未对处方进行适宜性审核我院门诊处方中,药师未对处方进行审核占不合格处方的比例高达21.55%,主要体现在中药处方,由于中医师师承不一致,用药有差别,导致药师审核困难。

3.2.3联合用药不合理和用药用量不规范在儿科处方中常见,应加强儿科医生的用药培训。

3.2.4处方书写不规范在本次抽查的处方中,书写不规范的处方占不合格处方的比例高达49.42%以上。

3.2.5用法用量不合理在所有门诊不合理用药处方中,用法用量不合理占整个不合理处方比例虽不高,但是增加给药量和给药频率,反而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在我国占病例数的19.60%~26.00%[4],比重较高。医生正确诊断、合理用药,是确保患者获得安全有效治疗的保障,因此,各级医疗单位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用药知识的培训和医德医风教育,同时,药师要加强审查,坚决杜绝不合理用药处方,促进合理用药。

2009年以来,我院由医务科、质控科、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等职能部门牵头,结合卫生部出台《医院

参考文献

[1]栾家杰,吕丽丽,汪平君.定量评价新的《处方管理办法》对门诊处方质量的影响[J].中国药事,2008,22(4):289.

[2]杨文华.我院门诊用药合理性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10(1):78-79.

[3]夏国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宣贯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4-18.

2013年7月门诊处方总结 篇5

点评情况总结

我科门诊处方点评专家工作组于2013年8月22日对2013年7月份门诊药物处方进行随机抽取点评。现将评价情况总结如下:

一、资料来源

我院2013年7月13日处方。

二、评价方法

上述处方按照卫生部处方点评要求进行评价分析。

三、结果

1、一般情况

抽查处方100张,涉及临床科室28个、临床医生50位,合格处方数:83个,合格率:83%。

2、存在问题

(1)不规范处方有7张,所占比例为7%

具体:药师未对处方进行适宜性审核;药品的剂量、规格、数量、单位书写的不 规范;开具处方未写临床诊断;无特殊情况下,门诊处方超过7日用量;慢性病、老 年病或特殊情况下需要适当延长处方量的未注明理由等。

涉及科室:中医科、介入科、肝胆科等科室。

例如:风湿科一位医生为一诊断为“链球菌感染”的患者开具了“醋氯芬酸钠片”,处方超出60日用量。

(2)用药不适宜处方有9张,所占比例为9%

具体:适应症不适宜;选用药品不适宜;药品剂型,给药途径不适宜;用法用 量不适宜;联合用药不适宜;重复给药;无理由不首选国家基本药物等。涉及科室:风湿科、肾病科、小儿科等科室。

例如急诊外科的一位医生为一诊断为“泌尿系结石”的患者开具了“山莨菪碱针”其 用法为“静滴”,按说明书推荐其用法应为“肌注”,属于用法不适宜。

(3)超常处方有2张,所占比例为2%

涉及科室:神经内科、口腔科。

具体:无适应症用药;无正当理由为同一患者同时开具2种以上药理作用相同 的药物等。

例如:口腔科的一位医生为一诊断为“唇炎”的患者开具了“小牛脾提取物针。

附表1:

蚌医一附院2013年7月份门诊处方用药不合理总结

门诊处方专项点评办公室

2013-8-23

建议:1.开具处方时,请写明临床诊断或将临床诊断书写完全

年门诊量 篇6

【关键词】 数字化门诊; 门诊就医流程再造; 效果展示; 设想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530-02

2010年本院对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做了充分的前期调研工作和准备工作,2011年开始进行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及应用,2012年11月份开始取消传统的先挂号收费再就诊的流程,转而以“先诊疗,后结算”的门诊就医模式为指导思想,采用了先诊疗后收取挂号诊查费流程;2013年底门诊自助服务系统正式上线应用,为门诊就医流程再造添加了更为丰富的内容,提供了更多的便民设施及服务,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和服务,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虽然门诊人次在迅速增长,看病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但我们却能解决了就诊过程中的三长一短问题,门诊秩序井然,提高了患者满意度。这一切都与本医的改革发展,特别是与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息息相关,建设中我们不断优化了门诊就医流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切都得益于从考虑门诊挂号流程再造的建设、实施、实施效果分析开始[1]。

1 门诊就医流程再造与应用项目背景

1.1 项目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的活动与需求也在快速变化。新医改(全民参保,患者急剧增加……),医疗资源不足,旧的门诊就医流程不合理,工作效率不高,“三长一短”现象严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闹”经常发生……,患者满意度下降。作为医疗机构,医疗质量是医院建设的永恒主题[2],这些问题不得不认真思考和对待。

1.2 解决思路 转化传统医疗理念。理念创新,就是用发展的思维、战略的思维、谋变的思维和与时俱进的思维,敢于打破常规,突破现状,谋求新境界的思维定势,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方法和全新的思维模式,指导、统领和挑战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实践[3]。医院既不能固守传统手工流程,也不要只是进行单纯的收费系统建设等,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加快现代化医院的建设进程,特别是如何把信息技术移植应用到医疗业务与医疗管理上来,建成一个信息化的医院,利用医院信息化的成果很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解决看病难等问题。想方设法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与管理创新来有效解决门诊患者就诊过程中的三长一短问题,阳光就诊,提高医疗质量,提高医院运行效率,丰富医疗服务手段,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患者满意度。

2 门诊就医流程再造与应用项目实施效果展示

2.1 门诊就医流程改造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是以“先诊疗,后结算”的就诊模式为指导思想,以医院信息系统为平台,推进和实施门诊就医流程再造、优化。流程再造后主要能提供如下一些基本服务功能:人工办理就诊卡、自助办理就诊卡、人工挂号、自助挂号、自助打印检验报告单、自助打印门诊电子病历、预约挂号、人工缴费、自助缴费、电子显示与叫号及其他功能,改善就医就诊环境,解决 “三长一短”问题,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2.2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遵循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依靠信息技术,建设信息化医院。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完成了HIS、PACS、LIS、EMRs、心电生理网络系统、自助服务系统等核心系统的规划,开发,上线应用。

2.3 技术创新点,技术创新水平 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改变传统的就医就诊模式。以“先诊疗,后结算”的就诊模式为指导思想,完成门诊就医流程再造这关键性突破,可使患者轻松就诊,大大缩短就诊时间,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新的门诊就医流程大大贴近和响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呼唤,满足了患者的就医希望和需求,促进了医院的健康发展。

2.4.1 传统流程 门诊部需安排较多的挂号员进行人工挂号并按每患者2.5元标准收取门诊挂号诊查费;患者就诊后,在门诊收费处由收费员根据医师的职级进行人工判断是否该收取门诊挂号诊查费的差价。副主任以上医师级别的补收差价,医师级别的则不退门诊挂号诊查费。优点:主要是能收足部分来医院咨询的不治疗、不取药患者的门诊挂号诊查费。缺点:需要开支挂号员的人力劳资、差错发生率高、门诊就诊流程繁琐、患者排队等候时间长等,而且随着日平均患者门诊量的增加,人力资源显得尤为紧张,给患者就诊和医院管理带来了诸多的问题。

2.4.2 优化流程 医疗机构的人性化服务是目前各级医院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5]。门诊作为医院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前沿场所[6],流程优化后,医院门诊部不需安排挂号员进行人工挂号和收取门诊挂号诊查费,患者就诊后,在门诊收费处由系统根据医师职别按三甲医院收费标准自动收取门诊挂号诊查费。优点:节约人力劳资开支、大幅降低误差率发生、简化门诊就诊流程、缩短患者排队等候时间等。缺点:主要是漏收部分来医院咨询的不治疗、不取药患者的门诊挂号诊查费。门诊医生站计算机采用瘦终端机与终端服务器相结合的工作模式,维护方便,效率较高 。2012年2月-2013年3月门诊挂号流程改造前后月均门诊挂号诊查费收入对比。

综上所述,门诊流量递增须加强门诊精细化管理,主要措施是改善门诊就诊环境;优化就诊流程;完善配套服务 。门诊作为医院工作的第一站,其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社会形象 ;数字化门诊系统创新了就医流程,为患者提供了便捷、舒适、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环境 。采用“先诊疗,后结算”的门诊就医流程,把自助服务、银医合作引进医院,把预约诊疗、多功能缴费平台功能,结果查询功能,短信平台功能等集成到信息系统及各服务环节中,能大大改善患者就醫就诊环境,“三长一短看病难”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善,充分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思想,深受患者的好评;提高医疗质量、就诊效率及患者满意度,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促进医院和谐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吴志锦,韦英婷,张刚.门诊挂号流程再造的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12,2(19):111-114.

[2]杨国胜,李志远,于志新,等.对病区管理质量进行考核评价的初步探索[J].中国医学创新,2013,1(10):139-140.

[3]李华才.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三个创新”[J].中国数字医学,2013,8(12):1.

[4]张刚,吴志锦,周志彬,等.门诊自助服务系统助力门诊就医流程再造[J].中国医学创新,2014,10(11):128-130.

[5]彭智才,尚政琴,王玉贵,等.医院门诊“银医通”系统的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12,4(9):30-32.

年门诊量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2014 年门诊处方1200 张, 每月抽取门诊处方100 张。

1.2 分析方法根据《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等对处方进行点评, 以合理用药监测系统 (PASS) 为基础, 对所抽取处方的合理用药指标进行调查, 并对处方的书写规范性、用药适宜性等进行分析和评价。

2 结果

2.1 处方合理用药指标调查结果随机抽取的1200 张门诊处方中, 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抗菌药使用百分率、注射剂使用百分率、国家基本药物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药品通用名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均符合指标要求;而平均每张处方金额较高;合理处方百分率不符合国家大于95%的要求。见表1。

2.2 处方分析结果由表2 可知, 不合理处方总数为95 张, 处方不合理率为7.9%。其中用法用量不适宜和临床诊断书写不全是最常见的不合理处方类型, 两者之和达50%以上。

注:B=A/处方总数, D=C/处方总数, F=E/处方总数, H=G/A, J=I/A, L=K/处方总数, P=O/处方总数

注:处方中不合理处方类型有重叠;a:不合理处方占比=处方数/不合理处方类型总数;b:处方总数占比=处方数/处方总数

3 讨论

3.1 门诊处方不合理情况分析

3.1.1电子处方的实施, 提高了处方书写的规范性由于我院药品名称均实行通用名称管理, 所以开具药品的通用名称使用率达100.0%;电子处方避免了字迹难以辩认、处方内容缺项、单张处方超过5种药品等问题。

3.1.2用法、用量缺少单次用量例如:糖尿病患者, 开具格列吡嗪控释片时每次用量为毫克, 缺少数量;部分处方中药品的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 如脊柱骨折患者, 开具盘龙七片外用, 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用复方水杨酸甲酯巴布膏口服。上述问题大部分为医师开具处方时疏忽所致, 需要药学人员在审方时认真细致地做好工作, 避免再次发生类似事件。

3.1.3未写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书写不全这类问题占25.5%。部分老年患者往往同时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等多种疾病, 均属于老年常见病, 为这类患者开具处方时往往会出现诊断书写不全。例如, 为糖尿病患者开具阿司匹林肠溶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富马酸比索洛尔片、格列喹酮片, 诊断却只注明了糖尿病。经过处方点评结果对临床的不断反馈, 现在此类问题已经大有改善。

3.1.4无特殊情况, 门急诊处方用量超过国家规定部分门诊患者处方超过了7 d用量, 由于我院为心血管病医院, 许多患者需要长期口服药品维持治疗, 医师有时会忘记注明原因, 这也需要药学人员在审核处方时把好关。

3.1.5 适应证或遴选药品不适宜部分药物, 尤其是抗菌药物的开具最容易出现此类问题。例如, 头皮裂伤、下肢急性淋巴结炎等多为阳性菌感染, 医师开具氨曲南注射剂抗感染治疗, 而氨曲南的抗菌谱很窄, 主要为抗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选择药品时应以抗革兰阳性菌为主的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3.1.6 用法、用量不适宜这是不合理处方中最常见的问题, 占29.4%, 尤其是抗菌药物、中药及部分特殊制剂的应用。对于缓控释制剂一般每日1 次给药, 更符合药代动力学特点。例如, 为2 型糖尿病患者开具格列吡嗪控释片5 mg, 2 次/d, 口服, 用法、用量超过了常规的用药频率。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克林霉素、氨曲南等均属于时间依赖型抗生素, 且半衰期较短, 根据药动学特点, 需要每日多次给药方可保证有效药物浓度[2]。例如, 为化脓性牙龈炎患者开具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剂1.2 g, 1 次/d静脉滴注, 属于用法、用量不适宜。出现此类问题与门诊患者的依从性有很大的关系, 同时, 这也是很多医院普遍存在的现象, 需要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解决此类问题。

3.1.7 有配伍禁忌或相互作用例如, 高血压患者开具了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和盐酸胺碘酮片联用, 当胺碘酮与钙通道阻滞药联用时可进一步减慢窦性心率, 从而加重房室传导阻滞。还有抗菌药物与某些活菌制剂联用时要注意之间的相互影响, 如抗菌药物与地衣芽胞杆菌活菌制剂合用时会降低后者的疗效。由于PASS合理用药软件的应用, 我院此类问题也较往年有所减少。

3.2 门诊处方分析的重要性及措施处方是重要的医疗文书, 是为患者治疗的文字凭据, 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用药效果和生命安全, 同时也是药品消耗报帐凭据, 当发生医疗纠纷时处方可以作为法律依据。

处方点评是医院医疗质量改进和药品临床应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药物治疗水平的重要手段。为提高我院的合理用药水平, 首先应对临床医师加强《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等相关法律法规培训[3];其次, 应加强药学人员医学相关知识的培训, 在判断处方用药合理性上, 因药学人员无法阅读门诊病历系统中患者病情、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结果, 故在用药合理性方面可能会有失偏颇, 因而只能为临床提供参考[4];第三, 医师和药师应该充分发挥PASS合理用药软件的作用, 以此为基础, 医师更合理地开具处方, 药师更专业的审方, 发挥监管和把关的作用;第四, 医院应加大力度宣传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性, 加强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使用的培训管理, 并对社会人员加强抗菌药物相关知识的宣传, 使大家意识到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性及滥用抗菌药物所导致的后果。

综上所述, 做好处方点评, 加强处方质量, 能够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摘要:目的 探讨2014年医院门诊处方, 了解合理用药情况。方法 随机抽查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4年门诊处方1200张, 对其进行点评分析。结果 随机抽取的1200张门诊处方中, 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抗菌药使用百分率、注射剂使用百分率、国家基本药物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药品通用名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均符合指标要求;而平均每张处方金额较高;合理处方百分率不符合国家大于95%的要求。不合理处方总数为95张, 处方不合理率为7.9%。其中用法用量不适宜和临床诊断书写不全是最常见的不合理处方类型。结论 做好处方点评, 加强处方质量, 能提高医院门诊的合理用药水平。

关键词:处方点评,用药分析,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卫医管法[2010]28号[S].北京, 2010.

[2]蔡黎.我院门诊处方点评及合理用药情况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8) :29-30.

[3]刘歆, 乔军辉.我院门诊处方点评与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24) :253-254.

年门诊量 篇8

关键词:处方点评,不合理用药,分析对策

规范处方、合理用药是医疗机构提高医疗质量、安全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处方点评是医院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和药品临床应用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2007年5月1日实施的《处方管理办法》第44条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处方点评制度, 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 登记并通报不合理处方, 对不合理用药及时予以干预[1]。2010年2月, 卫生部颁布了《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2], 目的在于强化处方点评力度, 进一步加强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物的管理。自《处方管理办法》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发布以来, 处方点评工作受到重视, 我院根据上述文件的要求, 建立了处方点评工作制度, 组织专人对处方进行点评, 及时发现并纠正了一些不合理用药问题, 使我院处方质量和临床用药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1月至12月处方, 每月随机抽取1天的全部处方, 12个月共抽取13560张。

1.2 方法

《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第15条规定, 处方点评结果分为合理处方和不合理处方。第16条规定, 不合理处方包括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不规范处方有15种情形;用药不适宜处方有9种情形;超常处方有4种情形。按照第15条、16条规定, 统计分析处方中不合理情形和出现的频率。

1.3 结果

存在不规范问题的处方2936张, 占总数的21.65%;存在用药不适宜问题的处方2685张, 占总数的19.8%;超常处方207张, 占总数的1.53%。不合理处方4356张, 占总数的32.12%。

2 不合理处方的基本情况

2.1 不规范处方存在的问题

(1) 处方的前记、正文、后记内容缺项, 书写不规范或者字迹难以辨认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少数处方诊断缺项、或者诊断书写不规范, 例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包括多种由病毒和细菌引起的疾病[3,4], 但是一些处方都简单写成上感、或者诊断字迹难以辨认, 因此无法审查处方用药的合理性。 (2) 未使用药品规范名称开具处方:临床医师使用不规范的药品名称, 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药名书写不准确;二是药名书写错误;三是仍然使用药品习用名;四是用药品的商品名代替通用名。 (3) 药品的剂量、规格、数量、单位等书写不规范或不清楚:例如有的处方上写注射用青霉素钠800万单位, 药房里有80万单位一支的注射用青霉素钠和400万单位一支的注射用青霉素钠两种规格, 这种情况使收费员和药师很为难。 (4) 医师未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情况比较严重:一是不需使用抗菌药物的疾病使用抗菌药物。二是联合用药不规范, 无需联合用药的患者也联合用药。三是越权使用抗菌药物现象时有发生, 住院医师甚至使用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

2.2 用药不适宜处方中存在的问题

(1) 适应证不适宜:主要是开人情方, 患者原来是看某一疾病的, 医师开方时, 患者本人要求医师开些自己需要的药品, 而临床诊断又未体现这一点。 (2) 遴选药品不适宜:例如对于无需住院治疗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经验性用药, 一般选择青霉素、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多西环素、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等[5], 但是有人却使用三代头孢菌素, 甚至使用四代头孢菌素。我们知道, 三代头孢菌素主要用于革兰阴性菌感染。按照卫生部办公厅 (2009) 38号文件的要求[6], 四代头孢菌素是特殊用的抗菌药物, 不可随意使用, 必须是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者才能使用, 而且需要药敏实验结果。 (3) 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药物使用的一般原则是能口服, 不注射。但是我院注射剂的用量偏多。抗菌药物静脉注射治疗转为口服治疗也不ā不及时。 (4) 处方中药品用法、用量存在的问题:一个是处方药品未注明用法用量或用法不明确。主要发生在外用药品, 如乳膏剂、洗剂、滴眼液、滴鼻剂、喷雾剂等。二是用法错误, 例如治疗霉菌性阴道炎应该使用制霉菌素阴道栓, 但是一些妇科医师为患者开具制霉菌素片, 置阴道内使用。三是用量不适宜, 例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是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而且抗菌后效应不是很明显, 尤其是对革兰阴性菌。抗菌疗效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4~5倍的时间, 时间越长, 疗效越好, 宜每天两次或两次以上给药比较适宜。但是临床应用时, 大都是一天一次给药, 严重影响疗效。另一种情况是超剂量用药, 如非洛地平缓释片每日只需qd, 而有的医师开成bid;美洛昔康片每日只需bid, 而有的医师开成tid。 (5) 联合用药不适宜:例如联合使用头孢西丁和甲硝唑, 头孢西丁本身就有很好的抗厌氧菌的作用, 基本没有必要使用甲硝唑。 (6) 重复给药:随着医疗用药品品种的增多, 重复用药、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7) 有配伍禁忌或者不良相互作用:如复方苯乙哌啶片和甲氧氯普胺同用, 前者为抗胆碱类药阿托品和抑制胃肠蠕动药苯乙哌啶的复方制剂, 后者为胃动力药, 作用相反, 不良反应增加。

2.3 超常处方中存在的问题

(1) 无适应用药:最典型的情形就是普通感冒使用抗菌药物, 2004年卫生部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就指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感染, 大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所致, 病程有自限性, 不需使用抗菌药物, 予以对症治疗即可痊愈。但是时至今日, 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感冒的医师仍不乏其人。 (2) 无正当理由超说明书用药:例如更昔洛韦的说明书明确规定, 本品用于巨细胞病毒感染, 但是临床上治疗带状疱疹、甚至是感冒也使用。 (3) 无无正当理由为同一患者同时开具2种以上药理作用相同的药物。这种情况目前已经罕见了。

3 原因分析和对策

笔者认为不合理处方的出现有如下4种原因: (1) 医师缺乏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知识和药物学方面的知识。目前与医疗有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不断更新;临床使用的药物品种迅猛增长, 药物知识快速增加;老ā化带来了患者急剧上升, 临床医师整日忙于诊病, 书写医疗文件;诊断知识日新月异, 临床医师也必须分出时间去学习更新;加之一些医师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些因素导致临床医师无法及时更新药物知识。 (2) 少数医师责任心不强。现在很多医院患者爆满, 超负荷工作导致临床医师疲于应对患者也是原因之一。 (3) 临床药师制度极不完善。据笔者观察, 临床医师测重于掌握药物的适应证, 对药物的不良反应知之较少, 对药物相互作用知识基本缺乏。临床药师对临床用药的指导作用基本没有发挥, 不合理用药在所难免。 (4) 为人情所迫。遇到亲戚朋友看病, 要这药要那药, 薄不过人情, 尤其是半懂不懂的人, 更难讲清道理。

所以临床医师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知识和药物知识的学习。临床医师要加强道德修养, 增强责任心。要敬畏生命, 爱护患者, 生命只有一次, 逝者不能重生。加强临床药学学科建设, 大力培养临床药师, 扩大临床药师队伍, 充分发挥临床药师在合理用药方面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S].部令第53号.

[2]卫生部.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S].卫医管发[2010]28号.

[3]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号.

[4]Burke AC (著) , 师少军 (译) .抗生素的应用[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37-61.

[5]《中国国家处方集》编委会.中国国家处方集 (化学药品与生物制品卷) [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399.

年门诊量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指标

1.1.1 抽查对象

我院2008年1~12月门诊内一、内二、外一、外二、耳鼻喉、泌尿、口腔、妇科等8个科室的处方。

1.1.2 采样方法

每个月随机抽取内一60张、内二60张、外一20张、外二10张、耳鼻喉20张、泌尿10张、口腔10张、妇科10张,8个科室200张。本次研究共抽取2 400张。

1.1.3 填写和统计方法

将随机抽取的方法按处方评价表[内容包括:处方日期、患者年龄、药品品种数、抗菌药物(有/无),注射剂(有/无),基本药物品种数、药品通用名数、处方金额],逐张逐项填写。最后进行统计,统计内容包括:处方用药总数(A);平均用药品种数(B)=A/10, 20, 60;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数(C);抗菌药物使用率=C/10, 20, 60;使用注射剂的病例数(E);注射剂使用率=E/10, 20, 60;处方中基本药物品种数(G);处方中基本药物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G/A;处方中药品通用名总数(I);处方中药品通用名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I/A。

1.2 患者就诊、发药交待指标

1.2.1 调查对象

2008年1~12月本院门诊内一、内二、外一、外二、耳鼻喉、泌尿、口腔、妇科等8个科室的患者,随机调查内一、内二各20例;外一、外二、耳鼻喉、泌尿、口腔、妇科各10例;共100例。

1.2.2 调查方法

内容:就诊时间,发药交待时间,处方用药品种数,实发处方药品数,标签标示完整的药品数,患者是否了解全部处方药用法(是/否)。在调查中,就诊时间:患者挂号后,到诊室。从患者坐到大夫面前,开始接诊到患者离开诊室的时间;发药交待时间:发药时,药师给患者交待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所花费的时间;标签标示完整:对每个药品是否标有患者姓名、药名、剂量、用法用量进行检查;患者是否了解全部处方药用法:从患者拿到处方药物之后找患者了解是否知道这些药品的正确使用,如果患者对其中一药不知晓,就视为不了解用药情况。

1.2.3 统计学处理

人工统计患者平均就诊时间(A);患者取药时药师平均发药交待时间(B);处方用药品种总数(C);按处方实际调配药品数(D);按处方实际调配药品的百分率=D C;标签标示完整的药品数(F);药品标示完整的百分率=F/D;能正确回答全部处方药用法的比例数(H);患者了解全部处方药用法的百分率=H/30。

2 结果

统计结果见表1、2。

3 讨论

3.1 平均用药品种数

由表1可知,我院八大科室的平均用药品种数为2.21种,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新疆天山医院、新疆石河子人民医院、新疆巴州人民医院等医院相比,我院门诊平均用药品种数很少,门诊平均用药品种数内一科最高,患者主要为呼吸系统疾病、慢性病,并伴有高热、抽搐、综合征等症状,医师在诊疗过程中,顾虑到家长的焦虑心态,多使用疗效好的中成药、抗生素和输液处方,是造成用药品种数较多的原因。

3.2 抗菌药物使用率

由表1可知,我院门诊平均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4.46%。我国卫生部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力争控制在50%以下。因内一科患者大多是呼吸道感染、高热、急性胃肠炎、慢性病等,病情急,加上外科、耳鼻喉、泌尿科患者感染性疾病较多,抗菌药物的使用较频繁,故内一科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最高;其次是外科、耳鼻喉、泌尿科。超过抗菌药物使用标准,主要存在重复用药、联合用药、诊断与用药不符现象,应认真学习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细则,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临床诊断,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联合用药和预防用药的指征,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促进抗菌药物合理有效地使用。

3.3 针剂使用率

由表1可知,我院门诊针剂平均使用率为32.69%,其中内一、内二、外一、外二、泌尿科的针剂使用率较高。这也是由于内科患者发病急且多为呼吸道感染、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等疾病;外一、外二、泌尿科感染性疾病患者需要,而且有些患者自己及家长也要求医师使用针剂、输液,想要达到快速治疗效果的目的。

3.4 基本药物使用率

由表1可知,我院门诊基本药物平均使用率为96.78%。根据国家基本药物政策,使用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毒副反应小、价格低廉的药品,既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又保障了患者的身体健康。我院应扩大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医师使用基本药物的培训督导力度,提高医疗质量,确保患者使用药物经济、安全、有效、合理。

3.5 药物通用名使用率

根据《处方管理办法》的规定,处方的书写必须使用药品通用名。由表1可知,我院门诊药品通用名平均使用率为97.72%。使用药品通用名有利于医院用药管理,一方面能避免重复用药,正确选用药物、降低药费;另一方面便于记忆,运用用药信息准确使用药物,减少错用药物。应加强处方规范书写,利用基本用药目录和处方质控,来督导临床医师使用药品通用名来开具处方,提高处方透明度,让患者安心、放心。

3.6 处方平均金额

由表1可知,我院门诊处方的平均金额为73.78元。作为基层医院,应坚持控制大处方,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使工作取得更好的成绩。

3.7 平均就诊时间

由表2可知,我院门诊的平均就诊时间为11.49 min。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医院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相关要求,改善医疗服务流程、改变“三长一短”、延长就诊时间,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3.8 平均发药交待时间

由表2可知,我院门诊平均发药交待时间为23.65 s。内科、妇科医师在患者诊疗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向患者讲解心脑血管疾病、儿科疾病、妇科疾病的相关事宜及注意事项,药师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

3.9 药品调配率

由表2可知,我院门诊的药品调配率为98.00%。我院药品供应率达87.20%,基本能保障临床用药需求。这是药剂科药库、药房合理计划、及时采购、及时验收、及时入库、及时出库的结果。药剂科设置了一名专职质量质控人员对药品进行管理,指导药品养护、效期管理。药库、药房负责人每月4次反馈临床科室的用药情况和用药需求,指导药房做好药品的购进工作。对于个别缺药品种及时通知临床科室,想多种办法尽快购进,从而使得药品调配率达98.00%。

3.1 0 药品标示完整率

由表2可知,我院门诊的药品标示完整率达98.00%。药剂科强化管理,提高药学服务质量,对发出的药品都需要写明药品名称、患者姓名、用法用量,全面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3.1 1 患者了解正确用药率

由表2可知,我院门诊患者了解正确用药率为90.67%。一般要求,患者正确用药知晓率应达100.00%,经过这次调查,说明药师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还存在不足。药师应加强业务学习,积极主动地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4 结论

抽查结果显示,我院门诊处方用药还存在着不合理,各项数据均说明我院药事管理工作做得不够,还应强化管理,规范药房标准。针对个别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高的问题,医师、药师应认真学习贯彻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细则、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基本药物目录、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强化培训、药物咨询方面的工作,积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努力使抗菌药物使用既合理、有效又经济。同时,对患者的用药知识还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从而促使患者合理用药。

摘要:目的:经过临床药师对我院门诊内一、内二、外一、外二、耳鼻喉、泌尿、口腔、妇科等8个科室处方用药状况的抽查和点评, 不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方法:每月采用随机抽查的方法, 利用处方评价指标 (处方指标、药剂科指标、药学服务指标) 对我院2008年1~12月门诊8个科室的处方和就医患者, 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部分科室抗菌药使用百分率、注射剂使用百分率、基本药物占处方药的百分率、药品通用名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不合理, 部分科室平均每张处方金额偏高。结论:实行《处方管理办法》的处方评价方法, 能够及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处方评价, 还存在技术方面的问题, 应加强学习, 提高医师、药师的业务技术水平, 加强用药咨询工作。

关键词:合理用药,处方指标,现场调查

参考文献

[1]处方管理办法[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53号令.2007:14.

[2]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S].2001:24.

[3]邹蔼珍, 缪建春, 张灼赞.门诊四大科室用药调查[J].中原医刊, 2005, 6 (12) :3-5.

年门诊量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资料

在2011年1~12月的门诊普通成人西药处方(不包括毒、麻及精神类处方)中,对每月16日的处方(如遇16日为法定公休或节假日时,将抽样时间提前至公休或节假日前的一个工作日)抽取100张进行点评,累计1 200张。

1.2 研究方法

结合《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2010年版)和《抗菌药物监测网实施细则》,制订并填写我院“门诊处方点评调查表”,内容包括“年龄、诊断、药品、抗菌药物、注射剂、基本药物品种数、通用名数、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处方金额、合理性评价”等10项,依据《处方管理办法》(2007年5月1日实施)、药物说明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MCDEX合理用药信息支持系统》,对抽查处方进行逐一审查,明确处方不合理原因,并运用Excel 2007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根据WHO合理用药调查指标中的“处方指标”统计显示,每张处方平均用药品种数为1.56种,药品通用名使用率为98.19%,基本药物使用率为58.00%,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2.00%,注射剂使用率为11.00%,平均处方金额为145.55元。

2.2 合理用药情况

1 200张处方中,不合理处方273张,不合理比率为22.75%,其中书写不规范处方167张(占不合理处方总数的61.17%),主要表现在临床诊断漏写或难以辨认或不准确等,见表1;用药不适宜处方106张(占38.83%),主要表现在超过7 d用量未注明原因等,见表2。

3 讨论

3.1 书写不规范处方分析

3.1.1 处方前记问题

处方前记涵盖着患者的个人信息及临床诊断,其中诊断是医生开据处方的重要依据,正确清晰的书写诊断不仅有利于医生准确合理开药,而且还有利于药师正确审方及调配,同时也是尊重患者知情权的需要[2]。由表1可见,此次点评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临床诊断(占21.25%)。主要问题分析:(1)我院为中西医结合医院,侧重于中医中药,因此中医病名时常出现在西药处方中,如糖尿病写作“消渴”、脂肪性肝炎写作“肝癖”等。(2)偶有错别字,或拼音、标点输入等情况,考虑与我院采用电子处方系统时间较短,部分医生系统操作不熟练相关。(3)采用中、英文缩写,主要因为我院门诊量多,医师工作强度大,且长期养成的书写习惯,如慢性肾脏病Ⅲ期写作“CKD-Ⅲ期”等。(4)无明确诊断,采用“体检”、“取药”、“待查”等含糊的词语。

3.1.2 处方正文问题

正文是处方的核心部分,临床医师必须结合诊断,患者的年龄、个体差异以及药品的适应证、药代动力学参数、不良反应等,选取合适的药物,给予适当的剂量、恰当的给药间隔、正确的给药途径,任何内容的漏写或错写都会直接影响到药师的调剂工作及患者的用药安全。主要问题分析:(1)正确使用通用名既可有效避免因商品名“一药多名”而造成的重复用药,又可方便医患之间对药品信息的交流[3]。我院电子处方的使用目前仍处于过渡阶段,未100%覆盖全院,因此通用名使用率仍有提升空间。(2)漏写药品剂型,如处方“妥洛特罗1 mg×7×1,sig 2 mg外用”。药师只能通过用法来判断是片剂还是贴剂。(3)用法用量漏写或不准确,如“青霉素针80万单位×20支,sig输液用”,医师未注明用量,给药师及护士的工作带来不便,同时也增加患者的用药风险。

3.1.3 处方后记问题

处方是具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医师及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签名是其在药物治疗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并且可以作为追查医疗事故责任的证据[4]。我院门诊药房夜间为1人值班,故药师无双签字所占比例较高。

3.1.4 其他书写问题

抽查中,未发现超过5种药品的大处方,单方仅1种药品的处方747张,占抽样处方量的59.62%,且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明显低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对北京、武汉、重庆、广州四个城市药品状况调研的平均数(2.74个)[5],有效地降低了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及避免过度治疗。

为防止他人随意修改处方,保证医师的处方权及处方的法律性和时效性,《处方管理办法》第六条(三)明确指出处方“字迹清楚,不得涂改;如需修改,应当在修改处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此次调查显示医师修改后无签名处方共19张(占6.96%),医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我院实施电子处方系统以后,因打印纸张统一为白色,仅在打印前勾选处方类型,故特殊药品(精二)、儿童用药、慢性病错用普通处方的发生率较前有所上升。

3.2 用药不适宜处方分析

3.2.1 适应证不适宜

分析原因:(1)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如“非感染性腹泻”给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2)医师诊断书写不完全,如处方诊断为“肝炎”,给予拉米夫定片抗毒治疗,复方甘草酸苷片保肝治疗,完整诊断应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功能异常”。(3)患者点名开药,造成诊断与处方用药无相关性,常见于便民门诊,如“高血压病”给予“维D钙咀嚼片(迪巧)”等。

3.2.2 用法用量不适宜

将药物用量控制在安全有效的范围内是合理用药的前提,药量过小过大或给药间隔不当,都会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甚至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6]。如阿奇霉素为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即杀菌效果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其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但单剂给药后阿奇霉素t1/2长达35~48 h,且研究显示[7],阿奇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后效应(PAE)为(3.1±0.5)h,对肺炎链球菌的PEA为(1.85±0.05)h,对流感嗜血杆菌的PAE为(4.00±0.26)h,明显较其他抗菌药物的PAE为长(P<0.01),因此,每日给药2次是不妥当的,建议1日1次顿服。

3.2.3 重复给药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同类药物联合使用,如依巴斯汀、左西替利嗪均为组胺H1受体拮抗剂,常规抗过敏治疗二者选其一即可。(2)成分相同药物重复使用,如复方甲氧那明(阿斯美,含氨茶碱25 mg)与氨茶碱合用无疑使氨茶碱用量叠加,极易发生中毒现象。

3.2.4 超过7 d用量未注明理由

超7 d用量处方所占比例较大,考虑原因:(1)我院门诊口服药物为单包装销售,不拆零。(2)来我院就诊者中慢性病及外地患者较多,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医生多给予15~20 d药量,以减少患者往来奔波,降低患者就诊费用。但医师应切实执行《处方管理办法》规定,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需延长给药时间者,应注明理由。

4 总结

系统门诊所 篇11

问:我在使用Windows XP操作系统时,经常会因为开启了一些软件或者软件运行出现错误而导致假死机,即鼠标无法点击桌面图标,无法进行任何操作。此时需要等待很长时间。请问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答:你可以采用如下步骤解决问题:

(1)首先可以按下“Ctrl+Alt+Del”组合键,调出“任务管理器”。

(2)然后在“进程”标签中结束explorer.exe进程,此时桌面任务栏和桌面都会消失。

(3)接着在“任务管理器”中选择“文件—新建任务”并键入explorer,单击“确定”按钮后即可恢复桌面和任务管理器,系统一般也可恢复正常。

(4)当某一应用程序占用了过多的系统资源而不能正常调出任务管理器,甚至鼠标暂时不能动弹时,我们可以采用将光驱弹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具体操作步骤是:将光驱弹出,然后再将光驱弹入,此后系统会读取光盘信息(鼠标旁会有一个光盘的小图标)。此时鼠标就可以动弹了,再调出“任务管理器”,结束占用资源最多的相关进程,就能解决系统假死问题了。

封杀WindOWS XP自带游戏

问:我在学校机房工作,在预装Windows XP操作系统时,都会删除系统所有自带的游戏。但学生们往往可以通过“控制面板”中的“添加/删除Windows组件”把游戏又装上去。请问有没有办法彻底删除游戏呢?

答:你可以采用如下方法解决问题:

(1)首先在学生机上通过“添加/删除Windows组件”删除Windows自带游戏。

(2)然后打开系统目录中的Windows\inf文件夹,找到Sysoc.inf文件,这个文件记录的就是“添加/删除Windows组件”中各组件的属性。

(3)用任意一款文本编辑软件打开它(如记事本),找到“Components”第二段的第一行“Games=ocgen.dll。OcEntry,games.inf,7”,将它更改为“Games=ocgen.dll,OcEntry,games,inf,hide,7”,保存文件后就能使“游戏”组件具有Hide(隐藏)属性了。

重装系统后个性设置不丢失

问:在使用电脑过程中,我们通常都会对系统或软件做一些个性化的设置,比如IE、Windows Media Player等等。但是这些设置会在重装系统后丢失。我使用的是Windows XP操作系统。请问如何操作才能确保个性化设置不丢失?

答:你可以采用如下操作实现:

(1)用鼠标依次选择“开始一所有程序”。

(2)然后选择“附件”,再选择“系统工具”。

(3)接着选择“文件和设置转移向导”,根据提示对需要保存的设置进行备份。

(4)重装系统后,再从该向导里恢复即可。

“添加或删除程序”丢失

问:最近我在系统中打开“添加或删除程序”窗口时,发现列表中的程序全不见了。请问如何才能找回“添加或删除程序”中的程序列表?

答:你可以采用如下方法解决问题:

(1)在系统桌面上用鼠标左键依次选择“开始—运行”。

(2)在弹出的“打开”框中依次执行下面三条命令即可找回“添加或删除程序”中的程序列表:

Ikegsvr32/s mshtml.dll

Kegsvr32/s shdocvw.dll-i

Regsvr32/s sheU32.dll i

彻底清理系统的垃圾文件

问:在系统运行缓慢时,我通常都会对磁盘的垃圾文件进行清理,可使用Windows系统自带的“磁盘清理”工具总是不很管用,清除的垃圾不多。请问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答:如果使用两个带参数的指令sageset和sagerun就能大大增强清理垃圾文件的力度。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在系统桌面上用鼠标依次选择“开始一运行”。

年门诊量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我院2007-2010年门诊就诊学员为研究对象, 来分析学员发病规律及就诊疾病。

2 结 果

2007-2010年在校学员有24 810人次到门诊就诊。每年上学期的门诊就诊人次略高于下学期。见表1。不同疾病中排前3位的分别是上呼吸道感染、消化道疾病、运动性外伤。见表2。

3 讨 论

上一篇:联合血液净化下一篇:直升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