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理念(精选12篇)
提升理念 篇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 创新已成为提升教学成效的核心动力。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 存在着教学方法过于呆板、教学手段得不到优化、课外拓展得不到推广等方面的弊端, 教师往往喜欢从专业角度对学生进行音乐理论和技巧方面的训练, 使得课堂氛围死气沉沉,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制约高中音乐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随着新课改的一声号令, 我们一线教师开始重视并深入思考变革课堂教学这一问题, 笔者也开始尝试运用各种方法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以期能更好地落实高中音乐课程教学目标, 并收获一定的成效。下面,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 就如何创新高中音乐教学理念谈几点想法, 供同行参考。
一、创新课程体系, 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一个好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我们知道, 教学内容虽然是一个系统, 但它却是可分可合的。教师可以在保持原有系统的前提下, 把教学内容分开成一个个构件、一个个单元, 或者把一个个构件或单元合并成一个系统进行教学, 以构建一个全新的课程体系, 优化课堂教学。例如在人音版《音乐鉴赏》中的必修模块的少数民族音乐的教学中, 我融入了通俗的音乐作品, 如韩红的具有藏族民歌特点的《家乡》、布仁巴雅尔的具有草原风情的《吉祥三宝》、腾格尔的具有蒙古族民歌的《天堂》等这些感情饱满又抒情的歌曲, 通过吸纳一定量健康的通俗的音乐, 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也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使学生在聆听中愉悦身心。
二、创新教学模式, 提升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 努力创设各种情境, 以兴趣做为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因此, 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立足于课堂, 提高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提升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以《黄河大合唱》一课为例, 本课的难点是使学生了解这支乐曲的创作背景和其中包含的民族抗争精神与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伟大力量, 为此需要教师让学生首先理解这首作品的词、曲作者及创作背景, 通过课件展示, 让学生了解上个世纪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音乐家的创作故事, 深入了解《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的八个乐章展示, 感受、体验其丰富多彩的音乐情绪。然后,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大合唱是一种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 包括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与轮唱, 有时还可以穿插朗诵等形式, 只有在让学生了解了作品内涵以及群众大合唱的相关知识后, 才能让学生在非常熟悉的乐章中增强对这些艺术形式表达的效果的了解, 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新教学方法, 提升音乐教学效率
在新课改下, 适合学生快乐学习和终身发展的教学方法是引领课堂教学深入改革的力量。这不仅是提升音乐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也能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感受力和鉴赏能力。因此在高中音乐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思考并探索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 对整个教学手段、教学环节和课堂布局都能做到精雕细刻, 用不断更新的教学方法来改变枯燥单一的学习过程, 使每一堂课都充满乐趣。例如在学习《阳关三叠》时, 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多渠道收集有关“爵士乐”的资料, 并自选展示作业的形式。在课堂上, 每个小组各派代表, 利用手抄报、网页资料、小册子、课件等形式展示了爵士音乐的相关信息, 将爵士音乐的起源、使用的乐器、发展与流派、演奏的形式、风格与特点、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等内容进行交流展示, 在课堂上收获了很好的效果。再比如我在课堂上开展了一次以“月”作为主题意向的多元文化教育, 让学生在课后自行搜集资料, 以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古典名曲的传统文化的了解,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陶冶了学生的心灵。
四、创新考评模式, 多方面衡量学习效果
在新一轮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不仅对课堂教学赋予了新的视角和空间, 也建立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音乐教学评价体系。基础教育中的任何课程, 必然会有系统的知识技能体系。因此对于高中音乐课程来说, 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是必要的, 但是, 我们不能单纯地以乐理知识和识谱技能作为评价学生对音乐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的主体, 而要将情感、态度、兴趣、智慧等因素紧密结合, 创新考评模式。现代教育评价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做到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完整的评价, 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既要体现客观评价, 也要关注个性差异;既要使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也要善于激励学生, 给学生向前迈进的巨大动力, 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 由此使高中音乐课成为引导学生健康向上、乐观积极的精神基石。
总之, 教学活动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关系个体的生存和发展, 更关乎一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教师应深入分析当前高中音乐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积极创新教学模式, 改进教学方法, 将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引导他们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 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提升理念 篇2
按照市委和襄樊市审计局党组 “关于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教育”要求,近期,老河口市审计局联系工作实际,就如何在审计工作中实践、深化科学发展观,提升科学审计理念这一主题作了一系列探讨。下面,我仅就我对此的理解谈三点内容:一是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二是什么是科学的审计理念。三是如何实现科学审计理念。
一、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准确把握其深刻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发展。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其实质是始终要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地位,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这既是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要求,也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全面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它要求我们在加快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三个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是协调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把整个社会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它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经济规律,更要加倍重视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积极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坚持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自然、环境相适应。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把历史唯物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党执政为民的宗旨有机统一起来,最终追求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要通过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
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出发,其体系具有三个最为明显的特征:其一:它必须能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度”,发展度强调了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征,即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在是真正地发展?是否在是健康地发展?是否是理性地发展?以及是否是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其二,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协调度”,协调度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即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即能否维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市场发育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 其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持续度”,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性。持续度更加注重从“时间维”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建立科学发展观的论体系所表明的三大特征,即数量
维(发展)、质量维(协调)、时间维(持续),从根本上表征了对于发展的完满追求。
二、什么是科学的审计理念
理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前提,欲创新审计理论,必先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审计理念的科学性源于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的正确性和先进性。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科学审计观
科学审计观包含两层涵义,一是科学性,二是发展性。科学审计观的科学性是指审计理论创新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遵循审计本身的客观规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科学审计观的发展性是指审计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审计理论研究的第一要务是推进审计工作的发展,审计理论创新和审计工作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审计工作的推进必须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与政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也是必须统筹兼顾。科学审计观的发展性要求审计理论和实践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求实创新,将审计与时俱进的发展作为审计理论研究的首要任务,将人本意识充分融入到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实现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经济安全审计观
国民经济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以经济安全为前提。审计乃经济卫士,应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臵于审计工作极端重要的位臵,国家审计工作应当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为神圣使命。经济安全审计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关注财政安全,防范财政风险;关注金融安全,防范金融风险;关注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安全,防止其流失;关注民生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关注环境安全,防止生态恶化;关注国家信息安全,防范信息风险。
(三)民主政治审计观
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是权力的监控与制衡,必须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民主政治审计必须通过审计强化对经济权力的监控。一是通过审计公开促使经济权力阳光运行。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审计公开,推动经济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充分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人本精神。二是通过审计问责提升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的效率与效果。权力监督部门根据审计的结果,采用既定的程序对未能按照特定要求和原则运用经济权力的部门和责任人进行问责,确保受托经济责任得到全面有效的履行。
(四)人本审计观
科学的审计理念注重以人为本,人本审计观就是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审计工作的观念。一是应当以人民为本,即重点关注民生、环境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维护投资人和相关利益关系人的权益。在以人民为本思想的指导下,审计工作应当关注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项目,例如民生审计、环境审计等。二是应当以审计人员为本,审计人员也应当在审计工作过程中,使自身得到人的全面发展。
(五)风险审计观
由于我国国家审计目前缺乏设计合理的制度安排,国家审计人员的“个体理性”难以自觉自动地符合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审计人员难以从专业角度说明是否履行了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也难以说明是否已经尽到了对审计风险的控制责任,从而导致国家审计机关和人员可能承担的不利后果。国家审计现行双重管理体制的缺陷弱化了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审计机关和人员可能由于上级审计机关和同级政府的压力而简化审计环节或查出问题不予公布,甚至不了了之,由此给国家审计带来的不利后果称为体制风险。国家审计工作的开展必须具有风险意识。在制度上,通过控制审计不作为降低审计风险,在技术上,通过了解舞弊环境和强调职业怀疑提高舞弊审计能力,把风险审计观的审计理念贯彻到国家审计工作中。
(六)绩效审计观
绩效审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绩效审计是绩效审计人员按照授权通过收集、分析、评价审计证据,对组织行为及其各项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找出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将审计结果提交给各相关部门,并对建议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核、控制的一种技术工具。随着受托经济责任的拓展,绩效审计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广义化,其内容已经历了从“2E”到“3E”再到“5E”的发展,即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效果性(Effectiveness)、环保性(Environment)和适当性(Equity),环境审计和社会责任审计已经被绩效审计所涵盖。绩效审计已成为现代审计的明显趋势和重要形式与内容,审计工作的重心逐步转向绩效审计。
三、如何实现科学审计理念
从“经济卫士”到“免疫系统”,从“监督经济活动运行”到“保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国家审计已经超越了经济的范畴,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了影响。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很有必要:
一是必须把揭示问题作为科学审计的前提。审计是个“免疫系统”,具有批判性、建设性、预防性功能。建设性建立在批判性的基础上,是批判性的升华。只有以批判性的眼光进行审计,才能充分地揭露问题,找准“病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而预防性又是建立在批判性和建设性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揭示问题,及时清除影响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各种“病菌”,以防微杜渐。针对“病症”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加强管理,保障经济社会在“免疫状态”下运行。
二是必须把跟进问责作为科学审计的关键环节。“屡审屡犯”的怪圈,这既是反映出经济体制转轨产生的特殊矛盾现象,又显出审计手段的“软肋”。以前一些被审计单位怕审计,是因为他们害怕问题被揭露、被处罚、被曝光。现在有些单位不怕审计,是因为一些人有了“审计疲劳症”,问题整改、经济处罚、对事不对人,并没有触动个人利益。只有问责机制建立健全了,责任追究有章可循了,违法者得到应有的惩治,审计的“免疫系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这才是科学审计。
三是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科学审计的根本保证。审计机关要注重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发挥建设性作用。从微观层面讲,不仅是查找问题,更主要的是帮助其解决问题、今后不出问题。从宏观层面上讲,就是通过加强监督,发现和解决制度性缺陷,体制性障碍,推动建立有利于政府部门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
四是必须把财政安全作为科学审计的最终目的。财政体现国家职能,所以财政安全在国家经济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审计机关要进一步增强维护财政安全意识,“同级审”是审计机关永恒主题。更加关注二个重点:一是关注游离于部门预算外的政府性资金的安全。要通过全口径收入审计,摸清规模、性质,做到“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二是关注融资平台的安全。要摸清政府隐性债务规模、结构、支付能力,做到债务可控,监督可及。
为此必须树立六大审计理念:
要树立协调的审计理念。一是审计工作要与政治环境协调发展。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住改革开放的需要,把握住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需要,把握住民主进程的需要,妥善处理好审计机关与党委、政府、人大的关系,争取党委政府人大的支持。二是审计工作要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要在准确把握国家经济政策下,进一步增强宏观意识和全局意识,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从宏观层面研究分析,有效地发挥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免疫系统”的功能。三是审计工作要与法律环境协调发展。要以推进法治进程、促进法律完善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树立绩效的审计理念。就是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要求审计项目讲究成本,实现低成本、高质量,以较少的审计投入取得较大的审计成果。一是要在审计计划上要抓住重点。在分析审计对象总量、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抓住那些数额大、危害大、影响大的问题。当前特别要关注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情况,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质量增长情况,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情况,关系要民群众利益情况。二是要在审计结果上要提升层次。注重有针对性地从完善制度和政策的层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审计的建设性和前瞻性作用。三是在审计管理上要提高效率。加强审计管理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上科学发展观对审计机关自身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推进审计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需要。要采取科学的组织方式和先进的技术方法,整合内外资源。要通过促整改和公告二环节实现审计资源最大化。
要树立民本的审计理念。树立民本理念,立审为民,执审为民,要把关乎民生改善摆在更加重要的位臵,抓住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紧盯人民群众反应强烈的问题、围绕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开展审计。审计机关也要围绕惠民事项做好审计工作,服务构建和谐社会,要把群众关心的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作为审计的重点,为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服务,同时要加大对民政资金审计、污染治理专项资金审计、新农村建设资金审计、农医保资金审计、扶贫资金审计、救灾资金审计、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审计、国土整治专项资金审计的力度,推动各项优惠民生相关改革的落实,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生态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
要树立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审计理念。审计工作服务发展的第一要务,就是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注重从支持改革,促进发展的角度揭示潜在风险,通过监督服务,发挥审计促进地方经济科学发展。审计工作直接接触经济生活的第一线,易于发现、了解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审计机关的工作着眼点应当立足宏观,找准审计工作在整个经济生活中所处的位臵,进入角色,将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归纳、整理,针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影响的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认真剖析、研究办法,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形成高层次、高质量的审计报告,为是为、市政府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宏观经济决策服务。
要树立提升成果的审计理念。把审计信息与审计业务工作臵于同等重要地位,与审计项目同布臵、同研究、同落实。首先积极探索整合审计资源,科学安排审计项目,集中优势兵力主攻群众关心、政府关注、社会期盼热点开展审计工作,使审计机关有所作为;其次调整审计服务思路,积极探索审计方法,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坚持从宏观到微观,从业务分析到财务审计,从总体把握到纠错防患审计思路,当好政府参谋;第三准确把握现代审计要求,提高审计质量,提升审计水平,严格程序、严格纪律、严格管理,确保审计客观公正。按照审计法的规定履行职责,追求审计监督,督促健全内控制度,规范管理,整改提高的更高目标要求。
落实课程理念,提升科学素养 篇3
【关键词】物理课程;科学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更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使初中学生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提升科学素养,为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借助笔者苏科版教材八年级下册《摩擦力》的教学案例中的几个片段来和大家共同交流与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片段1: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猜一猜: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2.想一想:如何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3.做一做:按照你设计的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4.议一议:通过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
在课程标准中,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将科学探究列人“课程内容”,旨在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的相似的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通常,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探究过程可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只涉及部分要素。这一片段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并基本涉及到了科学探究的各要素。物理新课程注重让学生获得体验。科学探究在需要结论的同时更注重过程。由于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如科学方法与技能的训练,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这些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不可能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简单的记忆模仿就能学会的,而是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过程中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
片段2:摩擦的种类。
图片和视频展示:人走路时的摩擦、黑板擦与黑板间的摩擦、足球在地面上滚动时的摩擦、拧螺丝螺丝与螺母、削苹果刀口与苹果的摩擦、滚铁环时铁环与地面、铁环与铁钩的摩擦,穿冰刀鞋滑冰、穿旱冰鞋走路。说明它是什么摩擦。
片段3: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请学生分析书本上的4个例子以外,图片补充:防滑链、轴承、体操的大回环、传动皮带的实例来让学生判断。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样更便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总的来说就是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本课例的情境引入过程中我用多媒体视频展示汽车陷入泥潭中无法前行的情形,帮助学生参与到真实有趣的物理教学情境中,使学生在整堂课中都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学习,从而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片段2中我利用图片例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六个摩擦现象让学生进行判断分别属于哪种摩擦。
片段3是让学生用通过探究实验和学生活动总结出来的知识去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摩擦现象,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来增大有益摩擦或减小有害摩擦的。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社会,同时也是适应社会。教师用书本上的4个物理现象及补充的多个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实例来让学生判断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同时让学生解决汽车陷入泥潭中无法前行的问题,用课上学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做到了首尾呼应。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我认为这样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体验到知识学习的价值,又激发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
片段4: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请一男一女两位同学各拿玻璃棒的一头拔河,在男生拿的一头涂上色拉油,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片段5:魔术小球。
教师演示:一个中间有孔塑料小球,小孔中穿入一根棉线,双手各拿棉线两头竖直拉紧。在小球下滑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小球说停就停。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倦。”这两个片段的活动都是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和探究的兴趣而设计的,使学生带着疑问、充满好奇地开始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比一比,谁的力气大”是在男生握的玻璃棒一端涂上食用油,力气大的男生拔不过力气小的女生,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转到涂润滑剂可以减小摩擦这一知识上来。魔术小球是我精心制作的一个道具。在塑料小球上钻一个弯曲的小孔,插入一根吸管,再在吸管中穿入棉线。当手拉棉线时,小球就停下来,手一松,压力减小,摩擦力就减小,球就下滑。这个小魔术让学生感到很惊奇,也引发他们的兴趣和思维,并积极思考用课上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密,让学生在解密的过程中体会问题解决的喜悦的情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形成愿意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科学价值观。
总之,物理教学应把生活──物理──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尽可能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方法,形成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体验成功的喜悦,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廖伯琴主编.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100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刘炳生,李容主编.物理教育教科书物理八(下)[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六大理念提升安全管理 篇4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以下简称中国石化) 是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 是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公司、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 是中国最大的石油产品和主要石化产品生产商和供应商, 也是中国第二大原油生产商, 在《财富》2011年全球500强企业排名中位居第5位。中国石化安全生产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连续作业、点多面广等行业特点, 固有风险高, 安全监管难度大。多年来, 中国石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以安全发展理念为指引,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形成了一系列符合安全发展规律、具有公司特色的安全文化理念, 为开启“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新航程保驾护航。
坚持安全发展理念
实施安全发展战略
中国石化坚持“安全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安全是企业永远的责任”, 明确提出“安全高于一切, 生命最为宝贵”“树立为生命安全和家庭幸福而工作的安全文化”, 引领公司安全发展。中国石化坚持“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信念, 以构建本质安全型企业为目标, 着力建设世界一流HSE文化, 努力创造世界一流HSE业绩。
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通过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 中国石化形成了“集团统一领导、职能部门监管、企业全面负责、员工遵章守纪”安全生产工作格局。不断建立健全“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HSE体系管理运行机制, “职责明晰、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综合治理机制, “责、权、利”统一的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机制, “按标提取、科学管理、合理使用”的安全生产投入机制。坚持HSE全委会议以及年度、季度工作会议制度, 配套建设日常工作谋划推进和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解决机制。
严格责任落实
树立抓责任落实是安全监管工作主抓手的理念, 中国石化不断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 采取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实施全员安全承诺、加强安全绩效考核等措施, 细化分解安全责任, 层层传递安全压力。全面推行领导干部带班制度、领导下基层安全督查制度和关键装置、要害部位领导安全承包制度, 强化领导安全生产责任。坚持“四不放过”原则, 严格事故管理, 严肃责任追究。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加强员工安全培训
通过制定员工安全培训教育制度, 落实培训教育工作, 中国石化不断提升员工安全素质。总部层面, 重点开展企业处 (科) 长岗位任职资格培训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培训, 形成高层安全管理专职人员“群体成长”的良性机制;企业层面, 对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等各层次人员进行系统的安全培训。同时, 采取主题活动、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师带徒”等方式, 开展日常安全教育、岗位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 全面提高自我防护和应急处置的能力。
开展安全教育活动
为进一步增强全员安全意识, 持续提升安全发展水平, 2009年至2011年, 中国石化连续3年组织开展了“我要安全”主题活动。企业开展了“我要安全”大讨论、全员重温安全承诺、争当“安全卫士”等一系列安全文化活动, 有效促进了员工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各企业将开展主题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和当前安全生产重点有机结合起来, 标本兼治, 注重实效, 保障了安全生产。与活动前相比, 企业上报事故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8.9%和53.3%, 活动效果十分明显。
加强行为安全管理
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的最重要的原因, 中国石化大力加强行为安全管理, 不断改进员工行为。在制定工业用火、临时用电等施工作业票证审批制度、强化重点施工作业现场监管的基础上, 公司颁布了安全生产十大禁令, 对影响安全生产的典型行为进行明令禁止。组织实施安全行为观察, 推行现场作业“七想七不干” (见链接) 做法, 引导员工养成作业前思考安全的习惯, 做到了“我的安全我负责, 他人的安全我有责, 企业的安全我尽责”。
坚持本质安全理念
严格建设项目源头监管
本着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原则, 中国石化制定实施了《中国石化建设项目劳动安全、职业卫生、抗震减灾“三同时”管理实施细则》, 规范“三同时”监管程序、标准要求, 落实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监理单位及相关管理部门的“三同时”职责。近年来,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 中国石化顺利完成了“川气东送建设工程”“青岛大炼油工程”“茂名乙烯改扩建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安全设施竣工验收。
排查和整改隐患
通过建立定期检查和日常检查、全面检查和专项检查、总部督查和企业自查相结合的安全检查机制, 确保了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标准和保障措施层层落实和各类隐患的及时排查、整改。坚持一年一度的HSE大检查, 由中国石化领导亲自部署动员、亲自带队检查、亲自总结讲评, 抽调各有关方面专家, 对所属企业进行全面检查。
建立重大隐患治理长效机制
中国石化不断完善以隐患排查、分析评估、登记建档、跟踪治理、应急管理为主的隐患排查治理闭环运行机制, 对纳入重点治理的隐患项目实行定人、定资金、定措施、定时间的“四定”管理, 对隐患治理完成情况进行后评估, 并将隐患治理项目纳入财务和审计监督范畴。2006年至2011年, 公司安排隐患治理专项资金107亿元, 对海上油气设施隐患、井控装置隐患、液态烃球罐隐患等4 000余项进行治理, 全面改善了装备的本质安全水平。
坚持风险预控理念
规范海上安全管理
通过树立“海上无小事”的理念, 中国石化不断强化海上安全保障措施, 保持了海上安全形势的总体平稳。建立了《海上石油作业安全管理规定》以及《滩海钻井安全规程》等24个海上石油作业安全技术标准, 规范海上石油作业活动。持续开展隐患排查和治理, “十一五”期间共投入专项资金9.2亿元, 治理各类海上隐患87项。
加强油田井控安全管理
中国石化成立了以总裁为组长的井控工作领导小组, 形成了相互协作的井控安全监管格局。树立“大井控”理念, 建立了集钻井、测录井、井下作业和油气开发井控于一体的“大井控”管理模式, 配套出台了《石油与天然气井井控管理规定》和一系列井控安全技术标准, 加强油气井勘探开发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
强化关键装置重点部位的安全监管
中国石化制定实施了《关键装置、重点部位安全管理规定》, 采取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监控措施, 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 加强生产装置工艺安全管理。积极开展危险化工工艺系统安全控制技术研究和HAZOP分析, 对工艺流程进行全流程剖析, 确保重大风险有效受控。
完善承包商监管
通过实施《承包商安全管理规定》, 中国石化将承包商纳入公司HSE管理体系。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发包、谁负责”“谁引进、谁负责”“谁雇工、谁负责”的原则, 严把承包商队伍准入关、过程监管关、用工管理关、资质复审关, 认真落实对承包商的安全监管责任, 不断健全完善承包商清理、清退和奖惩机制, 不断提升承包商安全监管水平。
坚持有备无患理念
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原则, 中国石化实施区域联防制度, 将所属企业划分为京津冀、山东、中原等9个联防区域, 增强公司整体应急能力, 积极建设外部应急救援联动协调机制。中国石化牵头联合中国石油、中国海油成立3大石油化工公司应急救援联动协调小组, 通过建立应急救援资源共享数据库以及联席会议、区域联防、应急资源调用及补偿等机制, 实现3大石油石化公司的应急救援联动。
增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为了给重特大事件应急处置提供行动指南, 中国石化建立了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相统一、上级预案与下级预案相衔接的应急预案体系。总部层面建立了《中国石化重特大事件应急预案》。中国石化定期组织开展井控、油罐区消防、海 (水) 上消防与溢油等大型演练活动, 持续提高实战水平。
充实消 (气) 防队伍和装备建设
中国石化所属油田、炼化企业建有42支专职消 (气) 防队伍, 其中有9支消防队被命名“国家危险化学品救援基地”, 2支消防队被命名“国家油气田救援基地”。加强重点区域应急管理保障能力建设, 建成了普光气田、元坝、西北地区3个区域性综合应急救援中心。加强海上应急能力建设。建立了集海上应急和消防救助、溢油回收处置于一体的专业化海上应急中心, 形成了海、陆、空全方位的应急装备与应急反应格局。在2008年我国南方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和汶川“5·12”特大地震灾害、神华集团“3·1”骆驼山煤矿事故、中石油大连“7·16”事故救援中, 中国石化及企业迅速反应, 有序组织抗灾自救, 并积极支援受灾地区抢险救灾, 展现了公司良好社会形象。
坚持文化兴安理念
推进安全文化建设
近年来, 通过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工作, 企业着力建设安全文化工程。胜利油田按照“夯实基础、整体推进、持续深化、稳步提高”的原则, 围绕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态文化4个层次, 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安全文化建设, 为“百年胜利、百年安康”的愿景目标保驾护航。华北石油局围绕“平安华北、幸福家园”的愿景目标和“从零开始、向零奋斗”的战略目标, 提出了一系列安全文化管理理念。江苏油田提出“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品牌”的价值理念, 坚持“没有安全的进尺一米不要”“没有安全的进度一刻不抢”“没有安全的效益一分不拿”“没有安全的项目一个不争”, 精心打造“平安油田、绿色油田、和谐油田”。镇海炼化着力培育以“安全从心出发”为核心的安全文化, 全体员工坚持安全从“心”出发, 确保责任到位;坚持从“行”出发, 确保控制有效、保障有力;坚持从“新”出发, 在继承中创新管理, 不断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洛阳石化通过推行“安全联锁”规章制度, 强化领导安全责任;通过开展安全宣誓、安全主题征文等形式多样的安全文化活动, 努力营造“人人想安全、人人保安全”的良好环境。第十建设公司推出施工现场标识图册、现场安全生产管理指南挂图、脚手架管理指南图册、“七想七不干”自检卡等安全管理新工具, 将安全管理要求具体化、形象化, 促进了现场安全管理水平提升。
安全文化建设实践结出了累累硕果, 全体员工的安全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安全第一”“以人为本”“风险防范”等管理理念得到接受和认同。安全生产责任分工协作机制、风险管理机制、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和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等安全工作机制全面建立并有效运行。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 适应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监督管理需要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健全, 员工遵守制度、标准和岗位操作规范的自觉性大大提高, “三违”行为减少。生产装置的本质安全化水平全面提高, 作业场所的安全环境显著改善, 员工劳动防护和身心健康水平大大提高。安全与生产得到有效统筹, 安全文化管理模式得到广泛应用, 中国石化安全生产多年保持了平稳态势, 避免了各类重特大事故发生。
链接
七想七不干
2011年8月, 为了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关爱员工”安全理念, 推进现场作业安全管理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 实现管理重心向操作层、作业层转移, 确保作业过程安全, 最终形成中国石化“为生命安全和家庭幸福而工作”的安全文化, 中国石化在作业现场推行“七想七不干”的工作要求。“七想七不干”的内容如下:
1.想安全禁令, 不遵守不干;
2.想安全风险, 不清楚不干;
3.想安全措施, 不完善不干;
4.想安全环境, 不合格不干;
5.想安全技能, 不具备不干;
6.想安全用品, 不配齐不干;
7.想安全确认, 不落实不干。
转变办学理念 提升管理水平 篇5
我通过参加学校校长的培训学习,使我更深的认识了学校要求严格管理的重要意义,它将指导着我在今后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具体操作实施,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和项目执行 更上一个层次。
一、小学的办学理念
教育肩负着一个社会、人类永续进步的重任。人的本质总希望能够不断的进化,而教育包括了人类继续生存所需的做人处事道理、继续进化所需了解的人类历史的演变和经验还有社会科学知识等,综合起来后传授给下一代,使下一代有能力不仅在当今社会上生存,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此基础下,肩负起人类、社会继续进步的重任。因此,好的教育可使一个人因拥有最先进的知识、常识而能在社会上立足、求生存,但同时也必须能促使一个社会和谐、繁荣与进步,最终达到人类的延续和进步。一个人一生也因此奠定了能够继续学习与不断追求探讨真理的基础,进而对社会、人类有所贡献。
在全国普及基础教育的今天,还有许多贫困地区的儿童仍然在危房中上课,甚至有些特困地区的儿童还没有读书的机会。明德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儿童就学机会,为普及基础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基础教育则除了达到国家鉴定的六年级小学教育外,并能让学生了解做人处事道理,教育的真谛,使学生能真正肩负起今后建设社会的重任。
二、通过培训学习,我更深的认识了明德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同时对校长的定位与职责更加明确。明德项目学校的办学理念重在实施全人教育,培养品学兼优,勤劳朴实,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领悟“勤劳朴实、止于至善、奉献社会”的意义,并且以“真”、“善”、“美”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
三、校长的定位与职责
提升教学理念 追求高效课堂 篇6
关键词:转换角色 激发兴趣 提高效率 应用现代技术
初中数学新课程理念提出,数学教学必须努力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意识:1.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3.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4.数学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针对传统数学教学理念的根深蒂固的定势影响,数学教师亟待全面更新教学理念,以适应课改不断推进的中学数学课程教学方式的理性转变与实践改进。
一、教师应转换角色,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好的教学活动,应该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
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学生能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是衡量教师是否发挥主导作用的标志。
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讲授;设计问题、创造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组织学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猜测、推理论证等,都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发展的学习环境,一个和谐、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共性。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学生和教师是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相互理解、宽容、鼓励。课堂会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敞开温暖的怀抱,平等、愉悦是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课堂成了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无拘无束,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课堂生机勃勃。
二、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形象,对于课堂气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可亲可敬的教师,学生更易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相反,如果教师上课时态度冷淡,那么学生必然心灰意冷,对学习缺乏兴趣。数学课的导入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一步。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课导入好,就能迅速活跃课堂,引人入胜,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时候,特别重视课的导入。教师可在课的开头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制造悬念导入新课。
数学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不错选择。目前许多教师已经在有意识地把这种方式引入课堂。三人行,必有我师。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彼此了解,有利于学生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从而促成他们建立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进而改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合作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是多边进行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能够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学生的学习环境更为宽松,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
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伴之间互相帮助,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探究数学的规律和奥秘,提高了学习兴趣。教师通过满足学生的各种内在需要激励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并能使他们在参加学习和实践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三、教师应大力推广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数学教育的目标、价值、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堂的设计与实施,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注意信息技术与课堂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教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形象化,有利于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能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有条件的地区,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使用计算机、网络以及有关软件;暂时没有这种条件的地区,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教学设施,另一方面广大教师应努力自制教具以弥补教学设施的不足。
在学生理解并能正确应用公式、法则进行计算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计算机进行较为繁杂的计算。课堂教学、课外作业、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当根据课程内容的要求,允许学生使用计算机,还应当鼓励学生用计算机进行探索规律等活动。
目前我国正处在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的阶段,许多教师面对它手足无措。要实现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目标,保障数学课程内容的顺利实施,数学教师是关键。因为课程与每个教师息息相关,是由教师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教学时所采用的方法等方面所决定的。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师不能固守成规,应该适应课改新形势,做专业化的教师。
创新发展理念提升肉牛产业水平 篇7
1 创新养殖理念, 转变饲养方式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肉牛养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结合平原农区实际, 创新三种发展理念:一是实行散养育肥。科尔沁牛业建成万头肉牛标准化规模场, 引进国外先进养殖理念, 实行圈养育肥方式, 采用轻体结构, 简洁明快、无栓系饲养、机械化供料、自由采食、自由给水、逍遥运动的人性化管理, 改变了传统肉牛栓系饲养模式。二是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在规模养牛场配套建有100~300立方米沼气池, 种1亩牧草, 建1个青贮池, 推广“牛-沼-草”养殖模式, 实行循环发展。三是推广肉牛养殖新技术。在规模养牛场, 推广TMR生产技术, 按配方把每天饲喂肉牛的各种饲料 (粗饲料、青贮饲料、精饲料和各类特殊饲料及饲料添加剂) 通过特定的设备和饲料加工工艺而均匀地混合在一起供肉牛采食的饲料加工技术。精粗饲料混合均匀, 改善饲料适口性, 饲料成分营养全面, 满足了肉牛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成份, 提高了肉牛生长速度。
2 创新加工理念, 增强产业带动能力
一是打响皮南牛品牌。新野县坚持20多年皮南牛培育不动摇, 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皮南肉牛核心产区, 并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皮南牛”品牌商标。2007年在北京举办了“中国·新野皮南牛肉品鉴定暨新闻发布会”, 皮南牛肉品被确定为高档营养保健性食品, 在全国初步打响了皮南肉牛品牌。二是用肉牛全链产业化的理念组织高档牛肉生产。在全县建立了优质皮南母牛养殖基地, 建成万头肉牛育肥场、10个千头场和1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厂, 初步形成“母牛繁育—肉牛育肥—屠宰加工”的全链产业化。以8~10月龄以下的皮南牛为主, 生产小牛肉即瘦肉型高档牛肉。三是建设中原肉牛聚集区战略。科尔沁牛业按照生态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规划建设集优质饲草饲料种植、母牛良种繁育、肉牛规模化育肥、屠宰加工、熟食品生产、沼气发电、物流配送、有机肥料生产、有机粮肉蛋生产等为一体的高效现代农业生态产业科技园区。
3 创新经营理念, 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在肉牛产业发展方面, 推行“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银行支持、协会管理、农民参与”的运行机制, 形成“政府+企业+金融+协会+农户”五位一体运作新模式, 较好地保障了各方利益。政府方面负责制定规划, 落实激励政策。企业方面由科尔沁牛业投资建设标准化千头育肥场, 养牛户承租、经营, 委托保安公司统一安全管理, 企业保护价收购养牛户育成牛。金融方面由县政府和科尔沁牛业分别出资500万元, 在县信用联社建立1000万元的养牛信用贷款担保基金, 信用社放大5倍比例向养牛户提供贷款, 利息按国家基准利率执行, 每头牛贷款约4000元, 解决养牛户流资不足的问题。农民方面以千头育肥场为单位, 养牛户成立养牛贷款担保协会, 实现互联互保, 相互监督、相互约束, 自我管理, 自主经营。“五位一体”运行模式实现了“三结合”, 即:龙头企业与千头场结合, 千头场与养牛小区相结合, 养牛小区与母牛专业村结合, 完善了肉牛产业链条。
4 创新服务理念, 提升技术服务水平
创新国际理念提升中国软实力 篇8
国人对于“软实力”概念的理解虽不尽相同, 但基本都能达成以下共识, 即“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能够转化为国家“权力”的一种国家资源与能力, 其主要构成要素包括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 (或曰为国家模式) 感召力、国际规则或机制确立能力、外交政策合理制定及实施力等。[1]由此即可洞悉, 国家运用“软实力”实质是它以其国际吸引力为权力谋求国家意愿的国际认同度最大化, 从而有效施展对相关国家及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来实现国家利益。有鉴于此, “软实力”的有效提升必须是以加强这一国家权力形式的本质特征即国际“吸引力”为目标,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国人必须充分发挥创新精神来拓展中国国际理念及思想的国际认同度和普遍度。
一、英美崛起历史启示了创新国际理念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性
国家“软实力”概念及理论虽源于美国, 但中国人对于“软实力”一说表现出较之美国人更多偏好, 这当然与中国在旧时朝贡体系下以“威”、“德”化远人的政治文化传统有关, 但更为本质的原因是, 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比仅有200多年建国史的美利坚民族有更为深沉的历史感, 更善于从近现代世界大国成长历程中深刻地洞察到国家“软实力”对国运前途的极端重要性。
从世界近现代发展历程来看, 英美先后成为世界霸主。两国曾经的超强国力固然有其硬实力的坚挺为根基, 但它们的完全崛起却都以软实力的全面提升为最终标志。分析英美两国强大软实力的形成, 我们发现对提升硬实力极为重要的创新精神对于提升软实力同样也具有决定性意义。
英国“光荣革命”之后资本主义体制的开启为创新提供了适宜环境。此后, 在创新意识甚浓的社会氛围中, 英国进行了一系列社会体制与科学技术的创新。英国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量推行了有利于国家财富增长的“重商主义”政策, 实现了国家商业经济的空前繁荣。另外, 它还独具慧眼, 倾举国之力打造了当时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最强大的海军, 从而谋得了制海权, 保护了通过海洋进行的全球商业贸易。英国这一抓住“海洋时代”潮头的武装力量建设不仅有力保障了海外巨额利润流归本土, 还极大拓宽了海外市场, 从而催生了英国本土的工业革命。[2]工业革命期间的创新精神转化成高效生产力不仅确保了英国经济发展速度远高于其他强国, 而且使英国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质变, 由此英国才具有了成为当时以广占殖民地为外在体现的世界大国的意愿与实力。
但真正有效延展这一“日不落帝国”全球利益并成就其百年霸业的力量则是与其硬实力相匹配的超强软实力。英国学者亚当·斯密曾提出以“市场是看不见的手”为核心的经济理论, 英国在此学说基础上创设了自由主义经济模式, 国家财富激增, 使英国成为当时最具“国家模式吸引力”的国家[3], 被其他强国纷纷效仿, 竞相跟从。当这种经济模式成为各国普遍遵守的经济规则和秩序后, 处于经济高位势的英国长期受益无穷。而正是这一“英国版”的国际规则拉动英国国力达到世界巅峰并长期得以保持, 世界在英国治下长达百年之久。
美国紧随英国之后崛起为世界大国, 推动它叩开历史幸运之门的力量同样是其顺应时代潮流的创新精神。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所进行的一系列社会制度创新中, 以它对专利权的保护最为典型。美国社会把国家对专利权的保护视为“将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之火上”, 为此美国在世界上首次以宪法形式保障专利权的权威, 用国家根本大法保护发明创造。其社会效应是, 美国政府用专利制度保护了发明人权益的同时, 也激发和保护了整个社会的创造热情。19世纪后半叶, 各种各样的发明创造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美国, 仅1865年至1900年, 被正式批准登记的发明专利就达到64万多种。[4]依靠国内不断创新的体制和日益强大的科技实力, 美国在1894年工业总产值跃居各大国之首, 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从而也就具备了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所说的“把军事力量 (肌肉) 保持在我们需要的水平”“所必需的血液 (经济) ”。[5]
软实力的全面提升助益英国最终崛起的历史在美国的崛起过程中重演。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有效扩展了美国国家利益边界, 并有力论证了其崛起的国际合法性。例如, 一战前美国以经济崛起为支撑, 在国际上大力推出以"门户开放"为对外战略理念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 博弈后被国际社会接受的这一“美国版”新规则不仅为美国有效地开辟了世界市场, 同时还巧妙地避免了与其他强国利益的硬性冲突。一战后美国在国际安全管理上, 首倡十四点计划和国际联盟设想, 这一顺应和平潮流的国际战略思想大大提升了美国国际道义形象, 进而扩大了美国国际影响力。
作为崛起国, 美国最终超越霸权国英国依然有赖于创新精神激发下的国家软实力的全面提升。这使它有力量从日落斜阳的大英帝国手中接过世界霸主权杖, 并在世界民族国家发展史上首开以和平方式登上世界权力巅峰的先河。二战后, 美国主导设计了联合国、布雷顿森林体系、北约等国际机制, 成功地将其霸主地位制度化、法律化。此后, 美国还不断地通过对国际关系理念及以思想创新来强化软实力, 以不断巩固和壮大它在国际体系中的超强地位。如今, 美国俨然已成为“人权”、“民主”、“自由”这些具有普世性价值观的倡议者和捍卫者, 从而具有了“以仁假力者”的大国形象。美国由此牢牢占据了国际政治的“道德制高点”, 其国际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大增, 从而使美国扩展其国家利益更为容易, 屡次的“颜色革命”就是鲜明例证。未来, 美国依然会重视国家软实力的建设, 因为它“面临的关键问题不在于它是否是21世纪拥有最充沛资源供应的超级大国, 而是在于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控制政治环境, 使其他国家按照美国的意愿行事”。[6]
国家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长, 国家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英美两国都曾以超强硬实力为基础, 通过国际理念及思想创新和应用成功将其转化为超强软实力, 相继打造出“英国版”和“美国版”国际规则。软硬相加的权力不仅为英美国谋得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而且为两国有效拓展了全球利益并确保其霸主地位长期延续。
二、中国发展历程明示了创新国际理念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紧迫性
建国后尤其改革开放30年, 中国建设成就斐然, 综合国力极大提高, 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极大提升。毋庸讳言, 中国正由地区性大国向世界性大国稳健崛起。探源中国当今盛世, 它的形成正是以创新精神激发出来的以体制创新、科技进步为核心内容的社会活力为基础。
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一浪涌着一浪的创新精神, 不断释放着中国的大国潜力。“解放思想”点燃了推动中国综合国力快速提升的发动机;“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坚定了中国民众上下一心, 集中全力发展经济的决心和雄心;“改革开放”让中国紧紧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赋予了中国参与国际竞争最锐利的武器;“一国两制”的智慧完成了中国百年收复领土主权的夙愿;新世纪“和平崛起”化解了中国高速发展引起的外界对中国未来走向不确定性的质疑;“和谐世界”则是中国要做负责任大国的对外宣言。
不容忽视的是, 国际压力与中国已走过的崛起之路如影随行。现实似乎也清晰预示, 中国未来崛起之路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比如“西方借奥运会来抓人眼球, 通过制造危机并延伸危机来羞辱中国”[7]就是鲜明例证。西方国家以北京2008年奥运会为目标, 制造事端大肆攻击中国, 叫嚣以“达尔富尔”问题为由“抵制北京奥运会”;后又猛打“藏独牌”以“人权”问题为由干扰奥运“圣火”的境外传递;同时还不时地以“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北京环境安全和奥运安保等问题滋事。总之, 西方政府、媒体、民间组织一起合谋了“一个‘妖魔化’中国的卑鄙行动”。[7]
寻根探源, 西方国家惊惧于中国国力快速上升对其在国际体系中地位与影响力的冲击而加紧向中国施压, 以图遏制中国崛起。面对压力, 我们应有理性认识与回应。其实, 西方国家迫不及待地借奥运会向中国施压, 恰恰暴露出这一国际体系权力集团在担忧中国硬实力强大对其产生冲击的同时, 更忧心中国软实力强大将对其造成颠覆性影响。故而一段时间以来, 西方加紧了对中国推行“价值观外交”, 并在国际社会丑化中国国际形象。因此, 西方国家似乎一致把“人权”等价值观问题与奥运会联系起来进而攻击中国也就不足为奇了。
面对西方国家破坏中国国际形象以阻遏中国崛起的图谋, 中国必须着力强化自身软实力来化解国际社会“软性”压力。实际上近几年, 中国对软实力的重要性已有所认识, 并已经付诸努力相应地提升了中国软实力。例如, 中国一改旁观多边外交、被动接受规则的旧形象, 成为参与和倡导多边机制、主动制定规则的新成员。正是中国创造性地以前所未有的积极融姿态全面融入国际体系, 使其“由原来的体系外国家转换成为国际制度的重要成员, 甚至被称为‘利益攸关方’”, [8]从而有效提升了自身软实力, 有力保障了中国崛起的有利国际环境。中国除以官方外交提升软实力外, 还很重视民间外交助益软实力提升。中国在海外广建孔子学院, 搭建民间交流平台, 扩大汉语受众面、传播中国文化, 希冀由此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认同度进而提升国家软实力。
目前难以回避的事实是, 中国软实力虽已大力提升, 但与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国相比较仍有较大差距。约瑟夫·奈对比中美软实力时, 给中国打60分, 给美国打90分。[1]而清华大学国际问题专家阎学通比较中美软实力后得出结论:“中国总体软实力在美国的1/3上下。”[3]分析原因, 这固然与中美硬实力间存在较大差距有关, 但更为重要是与中国匮乏具有高度国际认同度和普遍度的国际理念及思想有关, 这限制了中国与他国在身份上的同质程度和利益的交叠程度, 从而导致“中国的国际吸引力不足美国的1/8”。[3]
鉴于此, 中国软实力亟待大力提升, 发展软实力应认识到以下两点:其一,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概念、思想等多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引进, 并在此基础上解读中国、认知世界。结果是, 在国际社会中国形象因缺乏本土化强大理念及思想为根基, 底气不足, 信服力不够, 自然也难获国际社会认同, 妨碍构建中国版国际话语体系。其二, 时代的才是世界的。以现代意识挖掘传统中国政治文化精髓才有望被国际社会接受。因此, 以空前的创新精神打造出中国民族的、时代的国际理念及思想成为我们的努力目标。中国惟有成功推出中国化的拥有高度国际认同度的国际大理念和大思想才能有效降低其崛起所付出的非刚性代价, 才能在国际上有效论证其不断崛起的合法性, 才能有效占领国际政治道德制高点, 获得较佳国际形象, 取得国际事务话语权。
三、结语
英美借助全面提升软实力成功崛起的历史启示我们, 国家强大的本源动力是创新精神。中华民族是智慧的民族, 五千年灿烂中华文明足以印证我们不凡的创新意识。但这与国家以创新意识引领在国际上有效提升中国软实力尚不能直接衔接, 需要一个将意识转变为能力的过程。文章以为, 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到以下四点:
首先, 创造一个利于培养和发挥创新精神的社会环境, 一个鼓励将创新意识实现为独立思考力和施展创新能力的社会机制。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确立为国家发展战略核心, 并明确要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这一目标在国家层面的确立将为我们以创新提升国家软实力提供一个绝好契机。
其次, 明确当前提升国家软实力对于中国崛起的极端重要性。中国硬实力的强大已然使其处在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 “西藏事件”、“奥运会政治化”已显示中国软实力的发展远远不足。这使得我们感受到发挥创新精神大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占领国际道义制高点的压力和紧迫。否则国际舆论危机和非政府组织人权施压必将会增加中国和平崛起成本及代价。
再次, 确诊中国匮乏具有高度国际认同度和普遍度的国际理念及思想是其软实力不足的主要局限性所在。中国国际形象落后于国家实力增长, 软实力滞后于硬实力发展的现实使其在国际上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当前许多国家主要依据国家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的增益决定其对华政策, 而不是出于对中国政治价值认同与我们交往。结果是, 有些西方国家遵循了低级政治与中国合作、高级政治与中国对抗的逻辑同我们互动。由此延展开来, 西方对“中国模式”焦虑不安的原由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当中不乏该模式已对西方发展模式如“华盛顿模式”等构成挑战之故, 但“中国模式”本身更多的是国家经济发展方式, 缺乏足够的国际政治上的道义内涵与高度, 难以引起西方社会共鸣和认同也是不能回避的原因。这种“模式困境”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而改变困境、平衡西方社会以“自由、民主”为核心的价值体系, 中国需要创造性地充实、完善有自身特色的政治意识形态和价值感召力, 构建起“中国模式”的大理论基础。
最后, 明确提升国家软实力应以使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为努力方向。虽然我们已经创造性地适时推出“和平发展”、“和谐世界”、“合作共赢”等对外理念及思想, 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中国价值理念的国际感召力, 但面对西方社会形形色色的防范、遏制、疑虑和偏见, 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要赢得国际战略主动, 还需加大融入国际社会的力度。新近事实证明这样努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汶川地震, 中国政府的得宜措施不仅使国内民众在共同人道情感下凝聚力和向心力空前增强, 而且中国政府体现出的对个体生命珍视与缅怀符合了国际社会对生命价值的总体价值判断和情感要求, 赢得了国际社会普遍同情和高度赞扬。正是中国在川震中成功地表现出一呼百应的“国内动员力”、朋友遍天下的“国际动员力”和闪现人性光芒的“国际吸引力”等各个层面的国家软实力, 从而部分化解了此前西方将2008年北京奥运会政治化所遭受的国际形象危机。而中国在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的过程中以求得同国际社会最大程度契合为主要诉求。例如, 奥运之前, 中国提出了极富人性, 也能最大程度跨越政治和民族分歧、凝聚全世界共识的“平安奥运”口号即为此种努力。
当今国际力量竞争重点是不同发展模式和价值取向之间的竞争, 即为国家软实力的竞争。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远大国际政治抱负的国家要顺利实现和平崛起目标, 发展软实力尤为必要, 因为“真正的强国不仅仅是物质实力的最大化, 而是在世界话语体系中占据重要甚至是主导地位”。[7]全面提升软实力不仅是中国日益崛起的标志, 更为重要是它能够有力论证中国崛起后崇高国际地位与影响力的合法性。而中国软实力有效提升的基础必然是创新精神的充分发挥。事实上, 这在2008年“赈灾智慧”和“奥运智慧”中已有所成效。因此,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中国在创新精神下的自信、开放心态定能创造性地构建出具有高度国际认同度和普遍度的中国化国际理念及思想, 从而获得具有国际战略价值的软实力, 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历史使命。
摘要: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提出国家“软实力”概念及理论, 给了世人一个区别于单纯从硬实力权衡国家权力的新视角及思维方式。在中国硬实力已有很大发展并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关键时刻, 全面提升中国“软实力”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因此, 如何有效提升国家软实力以更有利于中国崛起成为亟待探讨的问题。文章以为在中国硬实力发展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构建出具有高度国际认同度和普遍度的中国化国际理念及思想, 才能获得具有国际战略价值的软实力。在中国目前正谋求实现和平崛起的时刻, 软实力的提升无疑会有助于这一伟大历史使命的顺利完成。
关键词:创新,软实力,中国
参考文献
[1]席来旺.中国软实力可以打60分[N].环球时报, 2008, (24) :2-22.
[2]胡宗山.和平崛起是否可能-——历史与理论的思考[J/OL].http://www.irchina.org/index.asp, 2008:7-27.
[3]阎学通, 徐进.中美软实力比较[J].现代国际关系, 2008, (1) :24-29.
[4]“大国崛起”解说词[Z].
[5][美]尼克松.真正的战争[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0:234.
[6]俞正樑.国际关系与全球政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103.
[7]邱东, 石华, 谷棣.西方为何猛打“藏独牌”[N].环球时报, 2008, (7) :5-5.
运用班级理念提升班级管理层次 篇9
一、实施的必要性
目前一些班主任尤其是年轻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特点是繁忙杂乱, 相当一部分还停留在事务型、管理型的层面, 对班级理念的认识不够, 思考不深, 班级管理处于被动应付状态:一方面听命于学校各级领导部门的工作布置;一方面应对学生中间出现的突发事件, 东奔西走, 疲于奔命, 缺乏自己的思考和目标规划, 效果可想而知。智慧型的班主任是有思想的, 能够从更高的思想认识高度给学生以人生的指导, 班级管理有预见性、有章法、有张弛, 他们有一套在长期思考实践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班级理念, 驾驭班级得心应手。
二、运用的有效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们都希望自己能置身于优秀组织里, 并且成为这个组织中的优秀分子。实践证明, 编创富有激励色彩的班级理念, 形成有鲜明特色的班级文化, 是实施理性激励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班级理念对学生的影响是具体的, 也是抽象的;是有形的, 也是无形的。它无时不在, 无事不在, 无处不在。它活跃在宿舍里, 活跃在教室里, 活跃在学生的言谈与行动中;它的效用可远观也可近望。
班级的文化元素能根深蒂固种植在每个班级成员之间, 这个班级就有了自己的班级特色, 就能升华出班级的人文精神。初高中班级团队的建立周期最长只有三年, 但这三年可以使人终身难忘, 甚至奠定人的一生的基础。成功的班级总会有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 成功的班主任总是能在班级中建立起强大的班级理念, 让每一个孩子服气顺气, 健康向上地学习、生活。曾经参观一所德育工作成效远近闻名的学校, 发现该校每一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名字, 或以科技名人为名, 或以伟人为名, 或以著名运动员为名……各种类型的名人的成长成才故事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 播下希望的种子, 名人形象慢慢鲜活起来, 孩子们有了榜样, 有了信念, 获得一种向上的力量, 这样就会慢慢形成共有的班级文化。这种做法其实就是班级理念的具体化、形象化。
三、内容的时代性
时代的发展带来许多新鲜的观念, 教育的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 班主任要注意随时更新吸取人类最新的精神文明成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班级管理更应该紧跟时代发展, 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民主、科学、尊重、赏识、激励、法治、公平、以人为本、和谐等等这些理念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有旧的承继更有新的超越, 要及时渗透进入班级管理的实践中。“新”理念唤醒“新”班级的出现, 新课标在对学生进行民主平等意识培养、文明行为的养成、加强公德意识、自信心教育等方面都提出了很多新要求, 其中 “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如何学习, 如何做人, 如何生活为核心”等理念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时代是丰富多彩的, 整合班级理念要有“拿来主义”精神。有的老师读了一些知名公司的成功理念、管理之道的文章, 于是便在班级管理中尝试, 发现效果还是不错的。例如根据以经营连锁店而闻名遐迩的日本大荣公司“人才盘点”理念, 定期对学生进行“人才盘点”, 让每个学生在不同时间扮演不同的角色, 轮流做班干部、值日生、科代表等, 尝试履行不同的职责, 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和与他人合作的机会, 锻炼学生适应能力。又如美国惠普公司靠“你就是公司”的理念凝聚人心, 又首先提出了“邻桌原则”的经营理念。在班级管理中, 班主任可以有意识地利用“邻桌原则”, 编排座位时, 按“情商”“智商”合理搭配学生;劳动时, 做好身材高矮、体质强弱、男女比例的调配工作等等。通过“邻桌原则”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在团队中的地位、价值, 尽量给别人提供帮助, 同学之间建立诚信关系, 使集体具有强大的内聚力和亲和力, 达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使团队精神成为造就人才的不竭力量源泉。再如丰田公司的经营哲学是“毛巾干了还要挤”。毛巾已经干了, 还要拧挤水分, 这种彻底合理化精神, 在班级工作中可以充分发扬。在学习上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时间, 想方设法降低学习成本, 力争低耗优质;在班级劳动中, 合理安排每项任务的人数, 做到既省人力、物力资源, 又提高劳动效率;在生活中, 提醒学生科学安排衣食住行, 节约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1]。
四、范围的全面性
班级理念是班级形象的内核和精神中枢, 内容包括班级的目标、精神、管理、行为规范、学习、交往等。班级育人是全方位的, 关照学生的方方面面, 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班级理念要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完善学生健康的人格, 提升学生的人格境界, 唤起学生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要全面关照集体与个人。有一个班的班级理念有三句话:“一、伤害他人利益的事——不做;二、损害班级名誉的事——不做;三、不利于国家的事——不做。”这三句话, 就概括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三个关系, 这三个关系恰恰是人际关系的总和。在看电视剧《士兵突击》时, 钢七连连队的“不抛弃, 不放弃”信念给我们很深的思考:“不抛弃”集体和集体的每个成员, “不放弃”个人以及个人的每一次努力, 既关照了集体又顾及了个人。在这样的理念下, 团队的每个人都不是孤独的, 每个人都可以找到温暖与归属, 集体不能遗忘个人, 个人须奋发向上, 两个层面互相影响, 成为一体。
要全面涵盖培养的目标。有一个班的班级理念是这样几句话:“特别有礼貌, 特别守纪律, 特别会学习, 特别能吃苦, 特别有志向, 特别有作为。”有的班级提出几个字:“静、净、竞、敬、进”;有的班级提出:“勤奋读书、朴实做人”。很明显, 这几句指明了学生努力的方向, 包括了读书与做人的全部目标。这种理念产生的基础, 是现代管理思想中的一种, 把人的作用看得重于外界物质刺激的作用, 把学生看成了“自我实现人”, 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来理解, 就是说学生是有自我实现的高层次的需要的, 为学生提出了全面自我实现的目标, 相信学生会去努力满足自己的这一需要, 获得奋发向上的动力。
五、新旧的继承性
班级理念是在特定的时空、特定的内外部条件下形成的, 具有与时俱进的哲学内涵, 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因此, 班级理念要注意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班级管理工作也应在传统与创新、继承与批判的剧烈碰撞中寻找合适的定位。
有经验有理论修养的班主任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带班理念。他们直接把人生的智慧带到班级, 通过长期灌输濡染, 让学生接受进而内化。这样的理念经受过实践的检验, 是科学可行的, 先入为主, 让学生接受, 班级很快会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其缺点是教师的观念容易受经验束缚, 教师若不注意更新会使观念陈旧, 容易与学生新锐的思想发生碰撞, 出现代沟。教师应该经常对班级理念的内涵进行探究、反思和追问, 不断接纳和完善, 让教育理念保证与时代接轨, 与学生心灵契合, 既体现人类思想的永恒价值, 又积极主动接纳人类文明成果的超越创新元素。
六、生成的渐进性
班主任班级管理理念的形成实质上也是教育价值观的形成、变化和发展, 带有导向性、评价性、有效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是班主任确定教育教学行为的理论起点, 在促进班级发展的过程相伴渐进产生或完善。
缺乏经验的班主任应当在管理实践过程中注意积累, 带领学生慢慢提炼形成自己的班级理念。这是全体成员共同参与达成的共识, 过程体现民主, 一旦形成将产生巨大的团队力量。当一个班级有了自己的历史时, 历史对班级成员是一种精神的牵引, 是净化, 是升华, 历史精神需要提炼, 需要浓缩, 需要升华。班主任的作用是指导学生不偏离基本的道德伦理和科学规律, 把共同的做法上升为普遍的经验, 成为班级共同的意志。这里考验的是班主任的大局驾驭能力、理论提升能力。
管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团体成员以不同的形式参与集体各方面的管理工作, 对于提高成员的士气、改善心理氛围、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高学习与工作效率, 有着十分重要的激励作用。渐进形成的班级理念生于班级, 长于班级, 来自每个成员, 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更易产生凝聚力。许多年轻教师初次担任班主任就获得巨大成功, 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毕业生在空白的自留地耕耘, 容易形成接近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的班级管理理念。
七、原则的科学性
正确的理念会把班级导向正确的目标。班级管理理念要符合法律法规, 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 符合人类文明习惯, 符合以人为本的精神。错误的理念会给青少年心理和人格带来扭曲与伤害, 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例如一些班主任在对待学生违纪行为时, 不知不觉心底涌现“罚”的念头, 罚抄书、罚留堂、罚劳动等, 除了体罚, 还有心罚, 各种形式不断翻新。以罚代教, 手段单一, 把教育简单化, 必然带给学生心灵的伤害, 未能有效化解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成绩差就是差生的观念、成绩好就是优生的观念、“遇到歹徒就要反抗拼命, 要做小英雄”的观念等等, 这些错误的观念违背人本的思想, 随着时代的进步正日益遭到摒弃, 但也要看到这样一些陈腐观念在教育工作者中仍存在, 要清醒认识给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班级理念是班级的灵魂, 是管理的根本, 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基本看法和总的观念, 它是班主任管理价值观的核心, 也是班主任管理水平的总体体现。它对学生的班级活动起着支配的作用, 决定着一个班的发展方向和提升层次。班主任应不断确立人在教育活动中和班级管理中的地位, 追求学生的全面和自由发展, 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让崭新的具有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始终贯穿在整个班级管理过程之中。
摘要: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内容。班级理念是班级形象的内核和精神中枢, 是班主任教育理念和管理价值观的核心, 对学生具有指导、规范、引领、凝聚作用, 决定班级发展方向, 因此要高度重视班级理念在提升班级管理层次中的重要作用。从实施、运用、内容、范围、新旧继承、生成和原则等七大方面研究班级理念在实践操作中的特性和要求, 指出只有让崭新的具有时代精神的科学教育理念始终贯穿在整个班级管理过程之中, 才能提升班级管理层次, 确保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关键词:班级理念,班级管理,学校教育
参考文献
[1]赵金增.运用成功理念管理班级[J].基础教育课程, 2006 (10) .
创建会展文化理念提升会展品质 篇10
1 目前专业展会的特点及问题
一个世界顶级展会, 不仅需具备发展会展经济的外部条件, 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 依托的相关产业, 市场的需求, 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 还需要有关软硬件的配套服务, 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然而, 相比之下, 我国许多城市、地区的专业展会就无法达到这样的水平, 甚至相差甚远。如今房展会已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房地产市场出现, 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
(1) 无序竞争, 资源极大浪费。目前, 房展会的主办方既有政府主管部门, 又有不同媒体组织, 也有企业自办或委托会展公司承办。有时一个月内在一个城市就能赶上两三个规模小的房展会、家装会。由于常出现题材相同、地点相同的展会, 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低价竞销、争抢客源等现象。
(2) 重形式, 轻效果。由于过度竞争, 致使许多主办方把大部分资金和精力都放在了拉展和拉参展商的事情上, 无暇顾及对展览专业观众的组织和对参展客商的服务, 因此导致展览效果大打折扣。
(3) 宣传不到位, 或有夸大之嫌。不少展会时间普遍都较短, 又没有前期调研、后期宣传等一系列工作的配合, 无法扩大展会的实际效果。而有的展会邀请函上明明写着规格是“中国”“省区”甚至“国际”的名头, 但布展后规格下降成“地市”, 成了“大杂会”;有的展会仅一二十个展位, 也打着全国甚至国际展会的旗号, 效果、影响可想而知。
(4) 办展不规范, 专业性不强。有的展会主办者没有办展的经验, 有的虽是由会展公司承办, 但由于一些地方会展公司准入门槛标准较低, 没有形成行业标准和管理的约束力度, 加上从业人员多数没参加过专业培训, 无论从设计、创意到服务等方面, 总体水平偏低, 也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 考察不严, 经济纠纷不少。不少展会组委会在招商过程中, 对参展商家的考察不够严格, 与展会宣传的主题不符;或没有对产品质量、售后服务进行监管, 没有严格的准入标准;一些小型的展会上, 连清理仿冒产品的执法部门都没有, 参展商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 消费者更是极大的受害者。
(6) 布局不合理, 环境混乱。有的展会不注重现场展示功能的区分, 展品布局混杂, 以至于有真正消费意向的买家到了现场后, 找不到自己的目标商户, 大大降低了贸易洽谈的有效率和成功率;而一些展会不管是否有必要、有联系也招来其他参展商, 演变成了混搭展会、综合性展会, 展场上喧嚣嘈杂, 好不热闹。
(7) 展示不直观, 无新意创意。多数房展会上, 消费者只能看到沙盘模型, 却看不到户型的真实装修效果, 想看到样板间还得搭上大量时间与精力奔波于城市各处。加上一些展会同质化问题严重, 布展又没有特色, 只好以竞相压价、打折送礼为诱饵吸引客户, 不少市民去过一次后就不感兴趣了。
2 更新办展理念
要改变那些不良的会展现象, 需要从多方面着手进行, 如办展理念、办展形式以及配套服务等, 要以自身的不断创新推动房展会的发展。这里先着重谈办展理念的问题, 它涉及的是办展方向的关键问题。
2.1 有品牌意识、做大做强理念
随着展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广泛, 商贸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档升级, 城市魅力进一步彰显, 各专业展会要想做大做强, 拥有那些外在的产业环境还不够, “只有加强内在修炼, 走品牌化道路, 专业会展才能迈上高端” (深圳市会议展览业协会秘书长孙翌伦语) 。
目前房地产行业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 房地产发展呈现多层次的差异性。尽管地产市场上仍存在着部分低价搜寻者, 但品牌已成为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品牌房展会同样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它的宣传效应、示范效应、广告效应要远远大于新起步的展会。要建立会展品牌需从几方面下功夫:
(1) 联合办展, 促进区域合作。要使会展业良性发展, 联合办展是一种有效方式。要有立足本地、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气魄, 还要有改变传统观念以及狭隘的地域观念的勇气, 打破行业界限, 组织更多的相关行业企业参与。只有在互利共赢的前提下, 加强区域发展资源的整合, 才能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可尝试多种层面的合作模式:如省市政府有关部门与各县 (市) 区合作, 或与周边省市跨地区联动, 甚至与周边国家的联合;也可是政府部门与企业合作, 或是企业与企业合作等。
(2) 遵守规则, 保持健康发展。要适应国际展览业的运行规则, 就必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下逐步将会展业的管理方式与国际接轨。由有实力、有影响力的专业会展公司和专业人才以市场化方式进行操作, 以吸引多元化的开发投资主体和社会力量来参与房博会的举办。政府在房博会举办中应转换角色和功能, 脱身于业务经营者的角色, 重点是在政策的制定、资金的支持及整体发展计划和开发规划上起重要的作用, 使会展业真正走上产业化的道路。同时, 从房地产市场考虑, 每年举办两届与房地产行业有关的高品位的展会就较合适。也可采取上、下半年, 省、市相关主体轮流办展的方式。通过加强行业自律, 整合行业资源, 实行有序竞争, 顺应会展经济基本规律, 注重良性循环和社会效益, 必将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3) 品牌经营, 打造专业形象。除了价格之外, 品牌已经成为消费者购房的重要选择标准之一。以前卖房就纯粹是卖房, 现在卖房子就是卖环境, 卖生活, 卖品质和文化, 看重的是企业品牌的认知度。从“产品经营”到“品牌经营”的跨越已是大势所趋。房展会对于企业来讲, 就是一个拓展品牌、加大企业影响力的有利平台。企业应改变过去只看中短期售房业绩, 放眼中长期销售, 注重品牌经营, 并抓住房博会这一重要商机, 加大宣传自我品牌力度, 一展企业风采。专业展会组委会也应在做专、做强上下足功夫, 通过对行业市场的大量深入调研, 逐渐掌握全区、全国相关行业的供求信息, 并不断更新扩大, 以帮助企业与客户有效地对接。
2.2 有文化意识、勇于创新理念
国际展览局主席吴建民曾说:文化是展会的灵魂。谁懂得会展文化, 谁能把会展文化的理念很好的体现出来, 谁就能胜出。《中国会展》杂志执行社长倪玮也说:只有拥有文化优势、创新优势, 才能真正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
这些都表明文化是展会的核心竞争力。在众多同类会展中, 能留下的品牌展会, 都因为主办企业懂得创建企业文化, 并将这种文化延伸、反映到会展中来, 以此来感染参观者。而会展文化也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理念, 它贯穿、渗透在展会的各个层面, 体现在会展布设的过程当中。只有这样, 展会才有自身发展的空间, 在成就客户的同时也成就自己。创建会展文化需要把握好几个问题:
(1) 准确定位, 突出自身优势。房展会要想持续发展, 需要依托本地产业和文化优势, 朝着国际化、专业化、规模化和特色化的道路发展。而每个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都有自己发展的背景和空间, 举办房展会需要多方面的考虑:如其在城市、周边地区、周边国家的影响力如何, 有无自己的合作伙伴或竞争对手;有无懂会展管理的人才, 包括服务水平、外语水平、教育水平等。如能在展会上突出各地、各民族在建筑文化方面的独特风采, 展现各地丰富的自然历史人文资源的区域特征等, 将会吸引更多的参观者来享建筑文化盛宴。
(2) 开设论坛, 提升展会档次。展会要想与国际接轨, 必须转变展会与论坛的主次地位, 形成以论坛带动展会发展的模式[1], 以高品质、高规格的论坛促品牌升级。举办家居文化讲座等文化交流活动, 也是一种文化营销模式, 它以文化为载体向消费者传递人们所需要的信息, 将更有效地带动销量的增长。
(3) 整体策划, 树立大展观念。针对目前房展会过多过滥, 展会效果严重“摊薄”的问题, 主办方要想脱颖而出, 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树立大会展观念。由于, 房地产市场与城市的发展、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 是可以形成“会、展、节、演、赛”的综合理念, 实施“会展、文化、贸易、交流”互动战略, 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相关行业的协调发展, 进一步整合会展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 推动会展配套活动的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2], 将房展会办成一个盛大的节日, 让抱着各种目的而来的人们在展会上都能有所收获。
摘要:房展会等专业展会在各地已成为一种热门的经济现象, 但目前国内的展会与国外的展会相比仍存在较大的距离。要探寻专业展会发展的成功之路, 需要把握其特点及规律, 不断更新办展理念, 建立会展文化, 以自身的不断创新推动展会的发展。
关键词:会展,理念,文化,创新
参考文献
[1]赵丽芳.三大举措促专业会展步入高端[N].深圳商报, 2007-1-23.
如何提升交通规划理念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科学发展;交通规划;理念;探讨
城市良好的交通条件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然而,良好的交通条件源自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理念。虽然,我国的城市交通规划理念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但在实际的交通规划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交通顺畅和交通安全。所以,就交通规划理念这一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从而提升交通规划的理念,使得我国的交通规划能够更有利于城市交通的管理,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1.交通规划中现存的问题与不足
1.1思路明确,重点不明
任何一种理念的实施都应该有明确的思路进行引导。交通规划理念亦是如此。在我国大多数地区,交通规划理念的思路是明确的,即意识到交通规划对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问题是,思路虽然明确了,但重点却没有突出,如对于交通建设用地的预测等等。这种有思路、无重点的交通规划理念在规划交通时势必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1.2原则可行,目的不明
综合研究我国众多的交通规划理念可以看出我国交通规划理念的原则一般来讲都是可行的。多数交通规划理念都能够坚持统一规划、逐步完善等原则,这些原则理论上来讲都有助于交通规划的有效实施。但是,但是很多交通规划者都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交通规划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人民。忽视或忽略交通规划中人这一主体,再优秀的交通规划理念也都是空话。
1.3方法适用,结合不足
部分规划主要采用“四阶段法”和“总量控制法”。传统“四阶段法”模式起源于西方工业化社会,它自然会受到当时的工业化社会结构、人们的社会活动、出行行为和人口结构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在引入该方法时,对模型进行了较大的修正,但仍然没有摆脱其束缚。 “四阶段法”模式建立时社会尚未信息化,而随着科学技术在交通领域的不断应用和更新,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将引起出行行为和出行特征的根本性变化。
1.4思想重视,投入不足
对于交通规划的问题,大多数交通部门的思想都会是高度重视,各种口号,各种政策都能体现出其对于交通规划的重视度。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没有像思想上那么重视。因此,各个部门和相关单位应该认识到,思想上的重视不算是完全的重视,只有实际的执行中进行重视才是真的重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交通规划不是交通部门的事情,而是全国人民的事情,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事情。
2.提升交通规划理念的探索与思考
通过上述对于我国交通规划理念中现存问题的分析,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本文在此提出了几点对于提升交通规划理念的展望,以期能够为我国的交通规划事业做出一点贡献。
2.1深刻认识区内交通与区外交通的关系
在把握规划层次上,要深刻认识区内交通与区外交通的关系。交通建设规划要坚持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的有效衔接原则。大交通与城市交通的融合是大都市圈快速系统成败的关键之一。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逐步打破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的条块分割和行政分割,将大都市圈交通网络的规划、建设和经营融为一体,包括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融合,长途公共交通与城市公共交通的融合,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融合,不同行政区之间公路网络的融合等。城市对外交通作为支撑城市正常运作的最主要形式之一,在城市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繁忙,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用地范围的不断扩大,传统的对外交通设施逐漸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造成了城市拥挤、对外交通不畅,成为大、中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2.2 正确把握交通需求与经济发展的度量
在宏观和基础理论层面上,要正确把握交通需求与经济发展的度量。在编制交通规划时,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是对规划期内公路水路运输发展与交通需求做出的科学估计,因此,交通需求分析应以正确的经济发展预测为前提。通过建立恰当的预测模型,经计算,检验社会经济发展、综合运输发展和建设资金。在编制交通规划时,要从当地现实出发,科学判断交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合理确定交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以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宽松的运输环境,推动经济社会顺畅均衡发展。要保证区域交通协调发展,必须根据不同区域的地理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有重点、有差异地确定不同区域交通发展目标,实行交通差异化发展,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实现交通协调发展。
2.3 注重协调交通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统一
在处理各项关系时,要注重协调交通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统一。在交通建设中,由于劈山筑路、开挖水渠,将会造成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修建桥梁会引起河道临时堵塞和临时改变河流的流向和速度,公路和航道建设还把自然生态一分为二,分隔和阻碍了原有动物的生活圈;同时,交通建设时还会影响周围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为此,要充分重视这些临时的、局部的影响环境的因素。
2.4 注重协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在安排规划项目时,要注重协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既要加强经济效益较好的高速公路和公路主枢纽站场建设,同时也要加大对具有重大社会效益的农村公路和农村客运站场投入。高速公路是主要运输点的高效快速运输通道,决定着省道和地方道路网络的规划和建设方向。农村公路是全市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交通运输网络中居于主导性的地位,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的繁荣息息相关。
3.结语
综上所述,提升交通规划理念对于我国的交通,以及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的交通规划理念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且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交通规划。因此,提升交通规划理念应该成为交通有关部门关注、重视的主要问题之一。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提升交通理念的研究,使得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理念为我国的交通建设、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白宏涛,徐鹤.中国交通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若干问题探讨[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02).
鹤煤集团安全理念提升方法 篇12
1 安全理念
1.1 理论基础
安全理念是企业安全工作的价值观,属于思想、意识的范畴,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灵魂、基础和前提,最能体现人本思想。Stewart认为员工的安全理念和态度是企业安全业绩的主要影响因素[1],傅贵认为决定企业安全业绩状况的更深层面原因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核心理念[2],安全理念、管理方法、工程技术等的关系可通过图1说明,圆心是安全核心理念,在其指导下企业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各项规章制度等具体的安全管理方法等,然后依据管理方法再实施具体的工程技术措施等,实现改善企业各类隐患,创造安全业绩[3,4,5]。安全管理核心理念对企业安全业绩是最重要的[6,7],它是安全管理方法、安全技术措施实施的指导和支撑[8,9,10,11]。
1.2 企业安全理念
鹤壁煤业(集团)领导层用科学的、发展的观点树立并宣贯先进的企业安全理念。
1.2.1 “追求文明”的安全目标理念
安全工作不仅要满足员工对安全健康的基本要求和热切期望,还要组织文明施工创造良好的作业环境,员工个人不仅要遵章守纪自主保安,还要争做文明人、主动关爱他人,实现安全互保。
1.2.2 “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责任理念
企业认识到不重视安全工作的领导是最大隐患,安全的工作是最低标准要求。我们全面推行安全责任追究制,实行安全一票否决,加大企业领导在安全方面的责任心,树立“管生产必须首先管安全”、“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
1.2.3 “尊重客观规律”的安全风险理念
煤炭生产大多数是地下作业,经常受到水、火、瓦斯、煤尘、顶板塌落等自然灾害的威胁这一特点决定了煤炭生产的高风险性,但通过科学的管理和辨证的认识完全可以降低风险程度。
1.2.4 “事故背后有故事”的安全防范理念
立足于超前防范,消灭事故苗头,控制事故发生。工作中不应仅仅重视对事故本身进行总结、或“地毯”式开展安全大检查。
1.2.5 赛马机制下的“两条腿走路”理念
安全管理的主体是人,要靠激励机制、淘汰机制。我们引入了赛马机制,推出了团体赛、个人全能赛、对抗赛等一系列竞赛方案,按照竞赛结果给予晋升、奖励或者减发奖金、诫勉及淘汰出局等。
1.2.6 “木桶理论”下的螺旋上升理念
通过循环往复的竞赛,找出本阶段的“长木板”和“短木板”,补上“短木板”,拔高“长木板”,实现质量标准化建设水平的螺旋式上升。例如通过开展矿井之间的“流动红旗”竞赛、专业之间的精品工程建设等树立榜样,通过现场观摩学习和经验推介分享安全经验等。
1.2.7 系统工程论的齐抓共管理念
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继续坚持党政工团各部门、各系统齐抓共管,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保持安全生产的持久稳定。
1.2.8 以“管理为中心”的持续改进理念
一切事故皆来源于管理缺陷,所以,管理就是消缺,我们建立了动态的“计划、实施、检查、改进”过程管理框架,以持续改进的思想保证安全目标的实现。
上述理念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升华、扩散、渗透,成为煤矿企业的安全文化,发挥了“锚固效应”,对员工行为产生巨大的规范力和凝聚力,成为思想行为准则和维护安全生产的动因。
2 以理念为核心的安全文化建设措施
2.1 建设方法
(1)在安全日常工作中坚持“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安全工作是一个单位整体管理水平的标志。利用各种教育方式,提高全员对安全生产的认识。从管理人员抓起,确立生产的原则,即一切工作必须以“确保安全、确保工程质量、确保精品工程标准下的质量标准化动态达标”为前提。同时,解决部分管理人员在安全责任上的模糊认识和对待违章“拉不下脸、狠不下心”的问题,使全体管理人员牢固树立“安全就是干部的政治生命”思想,充分认清安全责任形势。解决“什么才是真正的安全隐患”的问题,开展“五零班组竞赛”、树“六好区队”活动,开展危险人物、薄弱环节和薄弱班次隐患排查活动等。解决质量标准化工作“唯条件论”的问题,构建安全生产长效工作机制。
(2)在安全日常中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规范行为,注重基础”。通过分析以往各类事故原因发现,几乎所有的事故都是干部不规范管理行为、员工不规范操作行为造成的。因此,教育全体员工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努力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自觉规范安全行为,强化安全生产“双基”建设,不断夯实安全基础,确保长治久安。根据安全生产工作的需要,采用“三镜”安全管理方法,即排查安全隐患要用“显微镜”,不留死角;处理事故用“放大镜”,小题大做,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制定安全措施用“望远镜”,眼光长远,内容全面。做到“不安全坚决不生产”。教育干部员工坚定“麻痹是最大隐患”和“管理放松是事故根源”的安全文化理念,扎实开展反“三违”、反事故、反麻痹活动。
(3)在企业日常工作中执行“以人为本、安全为天、效益为先”的安全工作方针,提高每位员工搞好安全生产的综合能力。在工作中深入开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员工遵章守纪,以亲情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妻子的期盼,孩子的心声,父母的嘱咐,矿长、书记寄语等内容制作成展板或语音提示系统,从工业广场到井下施工现场、从区队班组到宿舍,展示企业安全文化,让每位员工时时刻刻置身于企业安全文化的氛围,感受到企业安全工作方针。大力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结合“班前30分钟讲安全”和“每周两小时安全技术学习”内容,开展“五个一”活动,做到一日一题、一周一案、一月一考、一月一讲、一月一评,加强安全教育工作的动态管理,严格考核兑现。要求每名干部、员工做到“五坚持”,即坚持按章作业,做安全生产的有心人;坚持安全学习,做安全生产的明白人;坚持自主保安,做安全生产的放心人;坚持隐患排查,做安全生产的细心人;坚持遵守管理制度,做安全生产的带头人。深入广泛的宣传教育,为安全生产构建牢固的防线。
(4)在企业安全工作中树立“从零开始,向零奋斗”的安全理念。使企业全体员工摒弃“干煤矿不可能不死人”的传统观念,树立“隐患可控,事故可防 ”的观念。各级管理人员必须视员工为亲人,带着感情抓安全,不让一个员工遭受灾难,不让一个家庭遭遇不幸。要做到“设备零缺陷,生产零违章,系统零隐患,操作零失误”,规范干部的管理行为和员工的操作行为,形成安全工作“零”起点、执行制度“零”距离,安全生产“零”事故,发生事故“零”效益的煤矿企业特色安全文化。
2.2 保障措施
(1)成立企业安全文化评价组织机构,并由其确定评价工作的实施机构。制定严格、适合本企业情况的安全文化考核标准,并严格进行评价、考核。每一循环考核完成后及时提出修改意见,不断完善考核评价标准。
(2)各部门积极配合安全监管部门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在检查中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组织现场情况清楚、隐患把握准确、发现问题及时的优势,使安全生产隐患发现在萌芽、消除在现场、解决在当班。
(3)定期组织员工代表到现场巡视检查,有重点、有安排、有权力,有效解决安全巡视走形式的问题。对于员工群众关心的安全生产问题,要求群众监督组织跟踪检查,及时反馈广大员工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使群众监督组织。
(4)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突击督察。对于生产现场的重点部位、薄弱环节,各级群众监督组织坚持做到“检查、建档、整改、督察”4个步骤,步步紧扣,按照“重点明确、现场督察、及时通报、督促落实、复查整改”五个环节紧紧相连的原则,加强隐患的整改治理,把群众组织监督安全生产的工作延伸到企业生产现场的各个角落。
(5)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组织的作用,架起群众监督安全生产的桥梁和细节,及时倾听群众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广泛收集群众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愿望和要求,并根据这些意见和要求,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隐患和问题,努力为广大员工参与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创造条件。
3 实践效果
评估方案效果时,研究中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管理层、班组长、专业人员、一线员工等四类人员,分析其安全认识和态度的改善状况。方案实施前抽取了管理层14人,专业人员21人,班组长18人,一线员工40人,共计93人。方案实施完成后,仍尽可能选取上次已经过测试的员工参加(受各种因素影响,第二次有效样本数量减少7人),测试后的有效问卷数为86份。
注:图中yc代表对实验企业安全理念的第一次测量值,ec代表第二次测量值,zj代表课题组数据库中安全业绩最优秀企业相应内容的得分。
全部人员两次测试的对比分析如图2所示,全部员工理念条目1提高了12.4分,理念条目2提高了17分,理念条目3提高了0.5分,理念条目4提高了1.7分,理念条目5提高了14.2分,理念条目6提高了0.6分,理念条目7提高了4.3分,理念条目8提高了7.7分。通过两次测试的对比分析以及与最安全企业的对比,全部本质安全理念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可以得出经过方案实施,公司的整体安全理念水平提升。
4 结语
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科学认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风险、本质安全化与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等对安全生产至关重要。企业应当培育和提升安全理念,建设安全文化,提高员工安全能力,探索适合各自企业安全生产的发展之路。多年来鹤煤集团着力于建设先进的以安全理念为核心的安全文化,实践中推行追求“文明”的安全目标理念、“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责任理念、尊重客观规律的安全风险理念、事故背后有故事的安全防范理念、赛马机制下的“两条腿走路”理念、“木桶理论”下的螺旋上升理念、系统工程论的齐抓共管理念、以“管理为中心”的持续改进理念等,并通过各项保障措施大力推动了企业安全理念的提升和安全文化建设。这样的建设模式和方法值得类似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时借鉴。
参考文献
[1]Stewart,JM.Managing for World Class Safety[M].A Wiley Interscience Publication,2002.1-31
[2]傅贵,李长修.企业安全文化的作用及其定量测量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1):86-92 FU Gui,LI Chang-xiu.Investigations into the Impacts of Enterprise Safety Culture and its Quantitative Measuring[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2009,19(1):86-92
[3]刘增梅.零事故理念的作用原理与实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6 LIU Zeng-mei.The Functional Principle and Empirical Study of Zero-accident[D].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Technology(Beijing).2009.6
[4]党高明.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J].现代商贸工业,2008,20(5):113-114 DANG Gao-ming.Study on Enterprise Safety culture Con-struction[J].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08,20(5):113-114
[5]张江石,傅贵,刘超捷,等.安全认识与行为关系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24(2):15-19 ZHANG Jiang-shi,FU Gui,Liu Chao-jie,et al.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Safety Climate and Behaviour[J].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9,24(2):15-19
[6]谭斌,曹庆仁,岳文静.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常见组织错误及其防控途径[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6(4):149-152 TAN Bin,CAO Qing-ren,YUE Wen-jing.Common organization error and its prevent-control approaches of coalmine safety management[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6(4):149-152
[7]张江石,傅贵,邱海滨,等.员工个体变量与安全认识水平的关系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4):76-80 ZHANG Jiang-shi,FU Gui,QIU Hai-bin,et al.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variable and safety cognition of miner[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5(4):76-80
[8]傅贵,陆柏,陈秀珍.基于行为科学的组织安全管理方案模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9):21-27 FU Gui,LU Bai,CHEN Xiu-zhen.Behavior Based Model for Organizational Safety Management[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2005,15(9):21-27
[9]张江石,傅贵,唐静.企业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的关系分析与实证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5):75-81 ZHANG Jiang-shi,FU Gui,TANG Jing.Associations between Safety Culture and Safety Management[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2009,19(5):75-81
[10]白原平,傅贵,关志刚.我国企业事故预防策略的分析和改进[J].煤炭科学技术,2009,37(2),50-52 BAI Yuan-ping,FU Gui,GUAN Zhi-gang.Analysis and Improvement of Accident Prevention Strategy in China Enterprises[J].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37(2),50-52
【提升理念】推荐阅读:
创新理念提升成效11-03
提升城市建设理念07-06
8C精益、科学、实干理念,提升管理质量05-27
企业文化理念设计(企业文化,理念,设计)08-03
运行理念07-16
命题理念07-17
游戏理念07-18
内容理念07-19
拓展理念10-15
用人理念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