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裂霉素(精选9篇)
丝裂霉素 篇1
膀胱肿瘤70%~80%为浅表性膀胱癌, 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在泌尿系中均占首位 [1]。膀胱癌术后复发是导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2]。为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 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的方法。我科2005年1月—2007年12月, 对膀胱癌术后病人采用丝裂霉素膀胱内灌注化疗以预防肿瘤复发, 经随访观察, 疗效满意。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7例, 男24例, 女3例;年龄37岁~76岁, 平均55岁;全部病例经病理切片检查证实临床诊断, 26例为移行细胞癌, 1例为腺癌。
1.2 方法
术后1周, 用丝裂霉素20 mg加生理盐水40 mL, 经导尿管注入膀胱, 每周1次, 4次后改为每2周1次, 共4次, 以后每月1次, 共4次, 最后3个月1次, 共4次。
2 结果
27例病人随访8个月~30个月, 平均24个月, 1例复发, 占3.7%, 再次手术治愈;1例因淋巴结及肝转移而死亡, 占3.7%;25例无肿瘤复发, 有效率达92.6%。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膀胱肿瘤病人多为中老年人, 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病人对癌肿这类疾病非常敏感。灌注前应向病人详细讲解膀胱灌注化疗的重要性、安全性和防止肿瘤转移的必要性, 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病人及家属说明灌注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 必要时写一份详细的灌注指导交给病人, 消除焦虑、恐惧、不安情绪, 增强病人治疗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3.2 灌注前护理
灌注前应补充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 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 如发现肾功能改变, 尿量减少, 暂停膀胱灌注, 报告医生及时处理。灌注前4 h禁饮水, 灌注前5 min~10 min排空膀胱尿液, 以防止药液过早地被尿液稀释, 保证药液有适宜的浓度及治疗作用。
3.3 灌注时护理
灌注时应将病人置于单独房间或用屏风遮挡, 保护病人隐私。根据病人情况选择柔软光滑、粗细合适的尿管, 严格无菌操作, 插管动作轻柔, 以减少尿道黏膜损伤。药液现用现配, 充分溶解, 确定导尿管在膀胱内, 待膀胱残余尿液排尽后注入化疗药物。灌注时, 导尿管与注射器连接紧密, 保证药液不外漏, 注完化疗药物后, 再从导尿管内注入5 mL~10 mL生理盐水冲洗尿管, 使尿管内药液能全部注入膀胱内, 左手轻轻按摩膀胱, 抬高导尿管末端快速拔出导尿管。
3.4 灌注后护理
灌注后嘱病人平卧15 min~20 min, 然后按照左侧卧位、右侧卧位、俯卧位、头低足高位、坐位顺序, 20 min变换体位1次, 共保留2 h, 让药液充分接触膀胱黏膜的各个部位, 以便增加疗效。体位更换完毕后, 立即排空膀胱, 并饮水1 000 mL, 以减少药物对膀胱黏膜的刺激, 回家后注意休息, 2 d或3 d内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 忌烟、酒、咖啡,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多饮水, 每日2 500 mL~3 000 mL, 勤排尿, 可减少致癌物质与膀胱内壁接触时间, 起到内冲洗作用。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会阴部清洁, 每次便后会阴冲洗, 勤换内裤, 保持尿道口清洁, 随时观察排尿情况及尿液颜色、性状, 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 及时诊治。
3.5 电话回访
对膀胱灌注病人做好详细登记, 如膀胱灌注前后病人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尿量、膀胱病变部位、手术时间及方式等。灌注7 d后, 电话了解病人近期尿量、颜色等情况, 并询问病人有无自主症状, 做好记录, 给予恰当指导。让病人真正体会到医护人员的关心, 提高治疗依从性, 坚持膀胱灌注。
4 讨论
随着肿瘤治疗学的进展, 目前临床上通过导尿管行膀胱内注入化疗药物, 可以提高局部药物浓度, 提高疗效, 降低全身毒副反应[3]。术后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可以杀伤残余肿瘤细胞, 降低复发率, 防止肿瘤向深层浸润累及肌层或发生转移[4]。丝裂霉素定期膀胱灌注化疗, 操作简单, 疗效好, 毒性低。
参考文献
[1]郭应禄.泌尿、男生殖系肿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5.
[2]孙燕.肿瘤内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80.
[3]冯小宁.丝裂霉素膀胱灌注的方法及护理[J], 青海医药杂志, 2009, 39 (8) :51.
[4]杨文增, 周红月.泌尿外科实用技术与常用手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67.
丝裂霉素 篇2
【关键词】 丝裂霉素;青光眼;小梁切除术
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青光眼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1]。小梁切除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青光眼手术治疗方式。但术后前房形成不良、滤过道瘢痕化等并发症的出现,严重影响手术效果,不利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2]。我院近年来采用丝裂霉素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110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5例,女性65例;年龄48~79岁,平均年龄(63.3±5.1)岁。110例患者均单眼发病,病程6月~3年,平均9个月。术前眼压25.81~71.33mmHg。急性闭角型青光眼77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3例,开角型青光眼1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11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平均年龄、病程长短、病变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及家属在治疗前均签订知情同意书,知情并支持此次研究。
1.2 治 疗 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手术均由同一治疗组完成。①对照组:采用单纯的可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做结膜瓣时以穹窿为基底,长方形巩膜瓣尺寸为5mmx4mm,厚度为巩膜厚度一半[3]。用单纯无菌棉片浸泡生理盐水后,裁剪成2片,大小约为5mmx7mm,分别置于结膜-Tenone’s囊瓣下方及巩膜床面。覆盖4min,去除棉片后前房穿刺,小梁切除范围一般为3mm×1mm,周边虹膜切除,于巩膜瓣后部的两角各固定缝合1针后于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及庆大霉素,术毕患眼遮盖。②观察组:手术操作如对照组方式,不同点为在处理无菌棉片时改用0.2mg/ml的丝裂霉素处理代替生理盐水。术后两组患者采用基本相似的对症处理[4]。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判标准 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前房形成情况、眼压、滤过泡形态[5]。显效:患者眼压正常,无前房形成不良、滤过道瘢痕化等并发症的出现。有效:患者眼压需要用药物控制,可在正常范围内,无前房形成不良、滤过道瘢痕化等并发症的出现。无效:患者眼压药物控制后仍高于正常,出现前房形成不良、滤过道瘢痕化等并发症。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4 数据统计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显效38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5%;对照组显效25例,有效2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3.6%。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势明显。
3 讨 论
随着青光眼发病率越来越高,其临床治疗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6]。现阶段,小梁切除术作为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手段,成功率较低,且并发症较多,术后浅前房等影响了术后效果,也不利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7]。
丝裂霉素是由头状链霉素产生的乙撑亚胺类抗生素混合物的一种成份,其机制是破坏DNA的结构和功能,抑制增殖细胞DNA的复制,从而有效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阻止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物质,减少滤过口瘢痕化,提高手术成功率[8]。本次统计结果示,加用了丝裂霉素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手术有效率较高,可见丝裂霉素用于此手术效果是值得肯定的。
综上所述,丝裂霉素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疗效确切,能有效降低患者眼内压,有利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尚琳.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33-34.
[2] 刘亚丹.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0,50(2):105-106.
[3] 聂庆珠. 丝裂霉素C在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中的应用[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0,13(3):176-178.
[4] 陈红,田爱军.丝裂霉素C在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4,25(2):236-238.
[5] 王大博,王净华,纪淑兴.丝裂霉素眼毒性作用的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18(3):130-132.
[6] 王岚,刘杏,熊义兵,等.丝裂霉素c与青光眼滤过泡并发症的相关关系[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1,22(11):881-884.
[7] 明萍,周斌,李泽容.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再手术远期疗效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2014,7(2):526-528.
丝裂霉素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36例(40眼),男16例,女20例,年龄40岁~70岁,平均年龄54.52岁,病程10年~30年。36例患者均实施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
1.2 入选标准均为初发胬肉,鼻侧,胬肉头部侵入角膜缘内均大于2 mm。
1.3 手术方法
(1)结膜囊表面麻醉后开睑器开睑,在显微镜下用6-0的丝线做12点、6点钟方向角膜缘牵引缝线,以暴露翼状胬肉手术野。(2)0.75%布匹卡因+2%利多卡因等量混合液1 m L,用皮试针头于胬肉颈部紧贴结膜下一边推注,一边进针达胬肉体部和根部。(3)采用颈部法分离翼状胬肉组织:在翼状胬肉颈部,距角膜缘处2 mm做平行于角膜缘的弧形切口,用剪刀将球结膜与其下组织钝性分离,暴露结膜下增生的纤维组织。用血管钳钳夹该组织,用剪刀继续分离,内侧分离至半月皱襞处,上下侧分离至正常筋膜组织,再将胬肉体部与其下的巩膜床分离。(4)剪除翼状胬肉组织,将具有弹性的胬肉组织在上下侧与正常筋膜组织剪断,在泪阜交界处边钳夹边将其剪断。提起胬肉组织可避免损伤内直肌及肌鞘,翼状胬肉与内阜交界处血管比较少,在此处剪断出血少,此时胬肉仅与头部和角膜相连。(5)分离翼状胬肉头部,在距翼状胬肉0.5 mm处用晶状体植入镊弧形划开一浅界达角膜前弹力层,用眼科有齿镊夹住胬肉头部以固定,以此界面从胬肉头顶部前、上和下两边开始分离,尽量钝性分离,胬肉组织与角膜粘连较紧或有残留可用剃须刀片分离。(6)放置MMC棉片:在巩膜面上放一稍大于创面的干纸片,以防止MMC与巩膜面接触,然后用含有0.2 mg/m L的MMC湿棉片置于球结膜与纸片之间,3 min~5 min后取下棉片和纸片,用约200 m L的生理盐水反复冲洗。(7)结膜的处理:用虹膜恢复器将球结膜平铺于巩膜上,注意边缘不要卷曲,变形和多余的结膜组织剪除,用10-0非吸收缝线将球结膜固定于浅层巩膜上,角巩缘裸露3 mm×4 mm。
1.4 术后处理
术后复方妥布霉素眼膏涂眼,术后加压包盖1 d,术后第2天开放点眼,妥布霉素滴眼液,双氯芬酸钠滴眼液交替点眼,术后第7天拆线,一直局部点眼15 d。术后口服维生素AD丸、维生素B2片。
1.5 随访观察
术后第1,3,7天裂隙灯下检查结膜和角膜创面愈合情况,观察有无感染、角膜新生血管等。1个月及此后每3个月复诊1次,每次进行视力测试,裂隙灯检查术眼有无翼状胬肉复发。
1.6 疗效判定标准痊愈:手术面光滑干净,结膜平伏无
充血,角膜创面上皮覆盖,无新生血管和胬肉增生;复发:球结膜充血增厚明显,手术区有新生血管和胬肉增生。
2 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最短6个月,最长24个月。术后36例(40眼)复发2只眼,复发率为5%,10只眼术后有不同程度的眼红、流泪、眼干等症状,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 讨论
翼状胬肉病因及发病机制有多重学说,一般认为最主要的诱因是环境刺激(紫外线),最重要的机制是角膜缘上皮(干细胞)屏障破坏,最基本的病理是结膜的变性与增生。翼状胬肉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判断手术成功的标准是安全彻底地切除胬肉组织,获得良好的视力和美容效果及避免胬肉的复发[2]。
目前尽管手术治疗种类很多,但术后复发率相差很大,国内报道复发率为20%~70%,国外报道复发率为24%~89%。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结膜增生血管纤维组织是术后复发的关键因素,角膜表面及结膜下翼状胬肉组织是形成翼状胬肉复发的基础,而巩膜表面的新生血管进入角膜创面是复发的根本原因,因此预防胬肉复发最关键的措施是彻底切除翼状胬肉组织和广泛的变性球筋膜。翼状胬肉手术方式众多,但归纳起来主要分为:单纯切除、切除加各种组织的移植(包括结膜移植、羊膜移植、角膜缘种植)及手术加药物应用(丝裂霉素)等类型[3]。由于羊膜移植需要对供体做多项传染病检测,存在取材、处理及保存欠规范等问题;自体角膜缘移植会为取得角膜缘干细胞而过深或过多地损伤角膜缘,从而引发角膜缘缺陷症或新的假性胬肉形成。
病理学研究表明翼状胬肉主要成分为大量增生的成纤维细胞。丝裂霉素C是一种抗肿瘤药物,对成纤维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以预防翼状胬肉术后新生血管及残留纤维组织再生,破坏胬肉代谢使其萎缩,降低手术复发率。但丝裂霉素对正常组织亦有抑制作用,文献报道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如角膜、巩膜无菌性溶解等,因此要注意用药的浓度及作用时间。本组在放置MMC前,在巩膜面上放一稍大于创面的干纸片,然后把含有0.2 mg/m L的MMC湿棉片置于结膜与纸片之间,以阻止MMC棉片与巩膜面的直接接触,3 min~5 min后取下棉片和纸片,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防止了药物残留,从而减少了丝裂霉素引起的并发症发生。我们术中使用颈部法从翼状胬肉颈部将球结膜弧形剪开,提起结膜断端鼻侧缘分离,然后用血管钳夹住结膜下纤维组织,此时翼状胬肉保持原状,边界清楚,内侧分离至泪阜,上、下两侧达翼状胬肉边缘外1 mm~2 mm的正常筋膜组织,从此边缘放射状剪开使胬肉上、下两侧游离,再提起胬肉组织,于泪阜部将胬肉组织广泛、彻底地切除。在这样的解剖状态下分离翼状胬肉组织,不仅容易将胬肉组织切除干净,而且术野清楚,出血少。用头顶法通过晶状体植入镊钝性分离角膜表面的翼状胬肉组织,翼状胬肉的生长一般只侵至角膜的前弹力层,因此角膜上的剖切不应伤及角膜基质,且要将角膜上的卫星灶切除干净。传统的锐利刀片分离胬肉组织,不易控制剖切深度,常残留病变组织或损伤角膜组织,而用晶状体植入镊于翼状胬肉头部划开一浅界至角膜前弹力层,在此界面分离不易损伤基质层,若与结膜粘连紧密,可从其不同角度予以剥离。翼状胬肉结膜:在手术中分离出几乎不含上皮下组织及血管的结膜上皮层,我们认为将翼状胬肉颈部变性增厚的结膜切除即可,然后用含有0.2 mg/m L的MMC湿棉片放置于球结膜与纸片之间,3 min~5 min后取下棉片和纸片,用200 m L的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然后用虹膜恢复器将球结膜平铺在巩膜表面,边缘要平整勿卷曲,剪除多余的结膜组织,结膜组织缝合固定于浅层巩膜上,角巩缘裸露3 mm×4 mm。术中应减少烧灼,因为烧灼和切刮带来的炎症反应可能会导致胬肉的复发。角膜缘处若有渗血,可用肾上腺素棉片止血,若仍有出血再考虑烧灼。术后用药与处理:正确的术后用药与处理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确定伤口已愈合要及时停药,一般抗生素、激素类药物应用2周,人工泪液可用4周。早期发现角巩膜的溶解现象应立即使用环孢霉素A滴眼液。
综上所述,翼状胬肉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的眼科疾患,手术复发率高,所以术式的选择、手术技巧都直接影响术后的复发率。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摸索和探讨更好的手术方式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复发是我们眼科医生面临的任务和挑战。
参考文献
[1]阎启昌,刘忠鑫,邸悦.三亚地区翼状胬肉发病与紫外线暴露时间相关关系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4):1308-1310.
[2]Busin M,Halliday BL,Arffa RC.Precarved lyophilized tissue for lamellar keratoplasty in recurrent pterygium[J].Am Jophthalmol,1986Aug,102(2):222-227.
丝裂霉素 篇4
【关键词】 小梁切除术;丝裂霉素C;青光眼
【中图分类号】R77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52-01
青光眼是指由于眼压不断升高导致眼球各部分组织损害,最终致盲的一种严重眼病[1]。其中眼压增高的原因是由于房水循环的动态平衡被破坏,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房水分泌过多,但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房水流出发生了障碍,比如前房角过于狭窄或者小梁硬化[2]。眼压的增高所导致的失明具有不可逆性,如不及时治疗,患者视力会逐步丧失,直至失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60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在20~68岁,平均年龄为(57.3±8.1)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5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0例,开角型青光眼5例。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在24~70岁,平均年龄为(59.1±8.7)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3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9例,开角型青光眼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数据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手术均采用常规麻醉,以穹窿为基底做结膜切口,小梁切除大小为1mm×2mm,采用可拆式缝线。观察组在巩膜与结膜之间放置丝裂霉素C 5min。
1.3 观察指标 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眼压,观察术后低眼压、浅前房及前房炎症等并发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压控制情况 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平均眼压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浅前房2例,前房炎症2例;对照组出现浅前房3例,前房炎症6例,持续性低眼压3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3%和4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3 讨论
小梁切除术为治疗各种类型青光眼常用的治疗手段,其主要是使房水经板层巩膜瓣下向外引流至结膜下间隙从而被吸收[3]。虽然经多年实践,小梁切除术已经多次改良,但术后几年内失败率仍然较高,特别是先天性无晶状体、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成功率更低。主要失败原因是结膜和巩膜间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长、纤维化导致通道阻塞。丝裂霉素C(MMC)为乙撑亚胺类抗生素,具有烷化作用,可交联DNA分子双螺旋进而抑制DNA的复制,目前用于抑制青光眼手术后纤维细胞的增生和瘢痕化,大大提高术后球结膜瓣下功能滤过泡的形成,有助于手术成功[4]。并且使用过丝裂霉素C的患者,在术后较少发生早期伤口渗漏、浅前房、持续眼压低等并发症[5,6]。
总之,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青光眼的手术方法。它既能有效的降低眼压,又减少了常规手术的术后并发症,而且操作方法简单,易于推广。
参考文献
[1]钟华,袁援生.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眼科杂志,2012,48(6):562-566.
[2]汪俊,崔巍.我国原发性青光眼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12,12(4):667-670.
[3]赵宏丽,魏滢娟,杨洋.青光眼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小梁切除术的改进与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005):358-359.
[4]安玮,郑琦,路美侠.丝裂霉素C在青光眼手术中的应用[J].国际眼科杂志,2006,6(2):417-419.
[5]聂庆珠,刘致力,沙倩,等.丝裂霉素C在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中的应用[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0,13(3):176-178.
[6]邹嘉,贺兴友,杨娟.丝裂霉素 C 联合可调节缝线应用于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31):6774-6775.
(收稿日期:2014.07.16)
【摘 要】 目的:分析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眼压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平均眼压均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安全可靠,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 小梁切除术;丝裂霉素C;青光眼
【中图分类号】R77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52-01
青光眼是指由于眼压不断升高导致眼球各部分组织损害,最终致盲的一种严重眼病[1]。其中眼压增高的原因是由于房水循环的动态平衡被破坏,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房水分泌过多,但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房水流出发生了障碍,比如前房角过于狭窄或者小梁硬化[2]。眼压的增高所导致的失明具有不可逆性,如不及时治疗,患者视力会逐步丧失,直至失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60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在20~68岁,平均年龄为(57.3±8.1)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5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0例,开角型青光眼5例。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在24~70岁,平均年龄为(59.1±8.7)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3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9例,开角型青光眼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数据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手术均采用常规麻醉,以穹窿为基底做结膜切口,小梁切除大小为1mm×2mm,采用可拆式缝线。观察组在巩膜与结膜之间放置丝裂霉素C 5min。
1.3 观察指标 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眼压,观察术后低眼压、浅前房及前房炎症等并发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压控制情况 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平均眼压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浅前房2例,前房炎症2例;对照组出现浅前房3例,前房炎症6例,持续性低眼压3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3%和4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3 讨论
小梁切除术为治疗各种类型青光眼常用的治疗手段,其主要是使房水经板层巩膜瓣下向外引流至结膜下间隙从而被吸收[3]。虽然经多年实践,小梁切除术已经多次改良,但术后几年内失败率仍然较高,特别是先天性无晶状体、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成功率更低。主要失败原因是结膜和巩膜间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长、纤维化导致通道阻塞。丝裂霉素C(MMC)为乙撑亚胺类抗生素,具有烷化作用,可交联DNA分子双螺旋进而抑制DNA的复制,目前用于抑制青光眼手术后纤维细胞的增生和瘢痕化,大大提高术后球结膜瓣下功能滤过泡的形成,有助于手术成功[4]。并且使用过丝裂霉素C的患者,在术后较少发生早期伤口渗漏、浅前房、持续眼压低等并发症[5,6]。
总之,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青光眼的手术方法。它既能有效的降低眼压,又减少了常规手术的术后并发症,而且操作方法简单,易于推广。
参考文献
[1]钟华,袁援生.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眼科杂志,2012,48(6):562-566.
[2]汪俊,崔巍.我国原发性青光眼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12,12(4):667-670.
[3]赵宏丽,魏滢娟,杨洋.青光眼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小梁切除术的改进与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005):358-359.
[4]安玮,郑琦,路美侠.丝裂霉素C在青光眼手术中的应用[J].国际眼科杂志,2006,6(2):417-419.
[5]聂庆珠,刘致力,沙倩,等.丝裂霉素C在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中的应用[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0,13(3):176-178.
[6]邹嘉,贺兴友,杨娟.丝裂霉素 C 联合可调节缝线应用于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31):6774-6775.
(收稿日期:2014.07.16)
【摘 要】 目的:分析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眼压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平均眼压均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安全可靠,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 小梁切除术;丝裂霉素C;青光眼
【中图分类号】R77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52-01
青光眼是指由于眼压不断升高导致眼球各部分组织损害,最终致盲的一种严重眼病[1]。其中眼压增高的原因是由于房水循环的动态平衡被破坏,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房水分泌过多,但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房水流出发生了障碍,比如前房角过于狭窄或者小梁硬化[2]。眼压的增高所导致的失明具有不可逆性,如不及时治疗,患者视力会逐步丧失,直至失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60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在20~68岁,平均年龄为(57.3±8.1)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5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0例,开角型青光眼5例。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在24~70岁,平均年龄为(59.1±8.7)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3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9例,开角型青光眼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数据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手术均采用常规麻醉,以穹窿为基底做结膜切口,小梁切除大小为1mm×2mm,采用可拆式缝线。观察组在巩膜与结膜之间放置丝裂霉素C 5min。
1.3 观察指标 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眼压,观察术后低眼压、浅前房及前房炎症等并发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压控制情况 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平均眼压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浅前房2例,前房炎症2例;对照组出现浅前房3例,前房炎症6例,持续性低眼压3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3%和4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3 讨论
小梁切除术为治疗各种类型青光眼常用的治疗手段,其主要是使房水经板层巩膜瓣下向外引流至结膜下间隙从而被吸收[3]。虽然经多年实践,小梁切除术已经多次改良,但术后几年内失败率仍然较高,特别是先天性无晶状体、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成功率更低。主要失败原因是结膜和巩膜间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长、纤维化导致通道阻塞。丝裂霉素C(MMC)为乙撑亚胺类抗生素,具有烷化作用,可交联DNA分子双螺旋进而抑制DNA的复制,目前用于抑制青光眼手术后纤维细胞的增生和瘢痕化,大大提高术后球结膜瓣下功能滤过泡的形成,有助于手术成功[4]。并且使用过丝裂霉素C的患者,在术后较少发生早期伤口渗漏、浅前房、持续眼压低等并发症[5,6]。
总之,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青光眼的手术方法。它既能有效的降低眼压,又减少了常规手术的术后并发症,而且操作方法简单,易于推广。
参考文献
[1]钟华,袁援生.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眼科杂志,2012,48(6):562-566.
[2]汪俊,崔巍.我国原发性青光眼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12,12(4):667-670.
[3]赵宏丽,魏滢娟,杨洋.青光眼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小梁切除术的改进与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005):358-359.
[4]安玮,郑琦,路美侠.丝裂霉素C在青光眼手术中的应用[J].国际眼科杂志,2006,6(2):417-419.
[5]聂庆珠,刘致力,沙倩,等.丝裂霉素C在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中的应用[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0,13(3):176-178.
[6]邹嘉,贺兴友,杨娟.丝裂霉素 C 联合可调节缝线应用于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31):6774-6775.
丝裂霉素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4例, 年龄55~84岁, 平均69岁。男49例, 女15例。初发59例, 复发5例。单发肿瘤56例, 多发肿瘤8例。均经病理证实为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其中Ta10例, T128例, T216例。本组15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39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
1.2 灌注方法
术后1~2周开始灌注, 丝裂霉素40mg充分溶于生理盐水40mL, 常规消毒后置导尿管入膀胱, 灌注前导尿排空膀胱后再注入药液, 膀胱内保留60min, 每15分钟变换体位1次, 然后排出药液, 每周1次, 共8次, 以后每月1次, 共12次。术后定期复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 术后3、6、12个月复查膀胱镜, 对发现可疑病变取活检以确定是否复发。
2 结果
2.1 疗效
本组病例随访6~48个月, 平均14个月, 其中1年内复发8例 (12.5%) , 2年内复发4例 (6.25%) , 3年内复发4例 (6.25%) 。共复发12例 (18.7%) , 3年以上无复发52例 (81.3%) 。
2.2 不良反应
局限性不良反应表现为: (1) 尿频 (30例, 46.8%) , 经多饮水后症状缓解; (2) 不同程度的尿痛 (28例, 43.75%) , 除1例因灌注4次均出现较严重尿痛, 不能耐受而改用灌注羟基喜树碱外, 多数患者均能耐受, 一般1~3d后症状缓解; (3) 排肉眼血尿 (4例, 6.25%) , 1例大量肉眼血尿, 暂停灌注, 服抗生素并大量饮水, 第2周复查尿常规均正常, 继续灌注。灌注疗程中, 除尿常规有白细胞增多外, 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无明显改变。
3 讨论
膀胱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泌尿系恶性肿瘤。70%~80%的膀胱癌是浅表性癌, 60%~70%的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将会复发, 20%~30%的复发肿瘤将会恶化[1]。
目前减低复发率的主要措施是术后膀胱灌注, 常用的化疗药物有噻替哌、阿霉素、或卡介苗等[2], 但多因疗效不满意或副作用多而使得它们在应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膀胱灌注目的是消除手术“遗漏”的膀胱肿瘤, 预防膀胱肿瘤术后复发, 预防膀胱肿瘤恶化, 治疗膀胱浅表性肿瘤及原位癌。膀胱灌注原则应该是反复多次灌注, 应用恰当的剂量和浓度, 在膀胱内保留有效的作用时间, 而且术后早期开始。理想的膀胱癌灌注药物应该是对膀胱癌细胞有较高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机体吸收少, 全身及局部毒副作用较轻。但是, 目前尚无一种令人满意的灌注药物。丝裂霉素是一种作用温和有效地抗癌药。它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丝裂霉素对肿瘤细胞的G1期, 特别是晚G1期及早S期最敏感, 在组织中经酶活化后, 它的作用似双功能或三功能烷化剂, 可与DNA发生交叉联接, 抑制DNA合成, 对RNA及蛋白合成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丝裂霉素的分子量>200, 不为膀胱粘膜吸收, 对全身影响较小。我们对64例膀胱癌患者术后应用丝裂霉素行膀胱灌注化疗以预防局部复发, 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经1~2个疗程后, 术后3年以上无复发率81.3%, 并且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这说明丝裂霉素膀胱灌注用于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确切、可靠, 副作用少, 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膀胱灌注常规化疗药物。
膀胱灌注化疗将来的研究方向应该是寻找新的灌注药物、多种化疗药物联合灌注、免疫药物加化疗药物。增加局部药物吸收, 增大药物浓度, 克服肿瘤对化疗药物多药耐药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阶平.泌尿外科[M].济南:山东科学出版社, 1993:453~457.
丝裂霉素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39例47眼,男26例33眼,女13例14眼,平均年龄57岁。
1.2 手术方法
术前3 d氧氟沙星眼药水滴眼,1 d 3次,每次1滴。手术在放大10倍的手术显微镜下进行,结膜囊滴0.4%盐酸奥布卡星滴眼液滴眼3次,0.75%利多卡因1 m L加少许肾上腺素注入翼状胬肉体部结膜下,沿翼状胬肉上、下缘剪开球结膜,钝性分离球结膜及其下增生变性组织。于半月皱襞外约1 mm处剪除已分离的表层结膜,逆行分离胬肉与巩膜、角膜的粘连,并剪除分离的胬肉及变性组织。充分刮净角膜表面的胬肉组织及角巩膜缘的变性血管,切除后,将巩膜暴露约5 mm×5 mm大小,然后将一块约4 mm×5 mm大小浸有丝裂霉素(0.2 mg/m L)的薄棉片置于角膜缘和裸露的巩膜上,持续5 min[2]。去掉丝裂霉素棉片后用平衡液反复彻底冲洗,至少冲洗50 m L去除残余丝裂霉素C,用丝线将球结膜固定在距角巩膜缘约2 mm~3 mm的胬肉切缘及浅层巩膜上。术毕,球结膜下注射8万U庆大霉素注射液0.8 m L及5 mg地塞米松0.2 m L混合液1 m L,术毕涂红霉素抗生素眼膏,无菌敷料包扎术眼。术后第2天开始用典必殊眼药水滴眼,1 d 4次,每次1滴,连续1周拆线[3]。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裂隙灯检查术眼结膜光整无充血,角膜透明或仅留有薄翳;复发:裂隙灯检查眼前段球结膜纤维血管性组织增生明显,手术区胬肉再次长入角膜,超过角膜缘1.5 mm视为复发[4]。
2 结果
术后随访观察3个月~12个月,45眼痊愈,2眼术后复发,复发率为4.26%。患者均未出现虹膜炎、巩膜溶解及继发性青光眼等严重的眼部并发症。。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眼科的常见病,单纯胬肉切除手术复发率为33%~64%,甚至高达80%[5]。丝裂霉素C是从头状链霉菌培养液中分离提取的一种广谱抗肿瘤抗生素,有着较广的抗瘤谱,其抗癌作用原理是可使细胞的脱氧核糖核酸(DNA)解聚,同时阻碍抑制增生细胞DNA的复制,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分裂。翼状胬肉手术中利用丝裂霉素C能抑制纤维母细胞的增殖作用[6],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术中一次辅助应用0.2 mg/m L丝裂霉素C,手术方法简便,易操作、实用,能有效抑制结膜下成纤维细胞,达到抑制纤维血管组织向裸露的巩膜角膜缘生长的目的,从而降低翼状胬肉术后的复发率[7]。本组随访39例(47眼),其中2眼术后复发,复发率为4.26%,较翼状胬肉单纯手术切除复发率明显降低。但也有文献报道[8]应用丝裂霉素C会有严重的并发症,如术后上皮延迟愈合、角膜水肿、角膜溃疡、角膜穿孔甚至巩膜变薄溶解、虹膜炎、继发性青光眼、畏光眼痛等。尽管其发生率很低,但是在手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时仍应高度重视,必须严格掌握药物浓度及合理使用剂量;应注意浓度、贴敷时间,及时并充分冲洗,保护好角膜,避免造成角膜损害及结膜创缘不愈合[9]。本组随访3个月~12个月均未发生眼部并发症,显示这一方法安全有效。综上所述,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能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且手术方法操作简单,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赵堪兴,杨培增.眼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02-103.
[2]郑丹,胡劫.翼状胬肉手术治疗不同术式的比较[J].临床眼科杂志,2004,12(4):337-339.
[3]徐永根,陈伟,朱慧娟,等.翼状胬肉切除术中与术后应用丝裂霉素C的比较[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6,24(3):327-328.
[4]LamDS,WongAK,FanDS,etal.Intraoperativemitomycin C topreventrecurrence of pterygium after excision:a 30-month follow up study[J].Ophthalmology,1998,105(5):901-904.
[5]孙传电,孙立新,张凌.羊膜及角膜缘上皮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1,23(1):42-43.
[6]Frucht-Pery J,Siganos CS,Ilsar M.Intraoperative application of topicalmitomycin C for pterygium surgery[J].Ophthalmology,1996,103(4):674-677.
[7]蒋毅萍.减少翼状胬肉复发的三种术式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7,25(11):1214-1217.
[8]王大博,王净华,纪淑兴.丝裂霉素眼毒性作用的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0,18(3):130-132.
丝裂霉素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搜集2004年6月至2007年1月来我院眼科治疗的71例82眼复发性胬肉患者,其中男42例50眼,女29例32眼,单眼60例,双眼11例,年龄37~68岁,平均年龄48岁。71例中翼状胬肉术后1次复发者48例54眼,2次复发者21例26眼,3次复发者2例2眼。病例入选条件:(1)翼状胬肉头部侵入角膜缘鼻侧3~6 mm的复发性翼状胬肉;(2)无其他眼表疾病;(3)排除糖尿病及瘢痕体质患者。
1.2 羊膜制备及保存
羊膜来自剖宫产健康孕妇的胎盘,产前母体进行血清学检测筛查,排除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及梅毒阳性者。剖宫产后立即取出胎盘,在无菌操作下用生理盐水清洗胎盘,用含庆大霉素4 000 U/L的生理盐水和含二性霉素B 2.5μg/mL的生理盐水各浸泡10 min,然后将羊膜从绒毛膜上钝性分离,上皮平铺于手术消毒粘贴纸上,剪成4 cm×3 cm块,放入无菌甘油瓶中脱水24 h后转移至另一甘油瓶内密封,置于4℃冰箱保存备用,使用时取出并用生理盐水洗去甘油,再加入4 000 U/L庆大霉素的BBS液中复水30 min备用。
1.3 手术方法
用倍诺喜滴眼液做表面麻醉,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在显微镜下于胬肉颈部剪开球结膜并向上下方及鼻侧分离,于胬肉头部前1 mm处剖切,将胬肉头及体部至半月皱襞前剪除胬肉,尽量清除巩膜表面的瘢痕组织,勿伤及内直肌,暴露透明的角膜创面和光滑的巩膜创面,烧灼创面出血点,将浸有0.04 mg/mL丝裂霉素C的棉片置于巩膜暴露区3 min,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按巩膜裸露区的形状及大小,剪取一片羊膜组织,上皮面向上,平铺于巩膜裸露面,鼻侧超过角膜缘约1~2 mm,用10-0尼龙缝线带浅层巩膜缝合固定羊膜,然后剪去多余的羊膜,并将其边缘埋入结膜下,带浅层巩膜缝合固定羊膜和结膜残缘。涂碘必舒眼膏,单眼加压包扎24 h,后用碘必舒滴眼液5~6次/d,全身应用抗生素3~5 d,14 d左右拆线。
1.4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手术区光滑洁净,结膜平整无充血,角膜创面上皮覆盖,无新生血管及胬肉增生;复发:结膜充血明显,局部增厚,角膜创面有新生血管及胬肉增生[1]。
2 结果
术后2周48例(占67.6%)充血消退,术后4周21例(占29.5%)充血消退,2例(占2.8%)翼状胬肉复发,术后随访2~3年4例复发(占5.6%),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结膜及结膜下组织的慢性炎症并向角膜发展,引起组织增生、纤维母细胞增殖、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的结果[2]。单纯胬肉切除术治疗复发性胬肉,复发率高达50%~80%[3],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生理、心理上的伤害。应用保存羊膜(4℃)重建健康眼表,在动物和人身上都取得了成功[4]。许多研究表明羊膜移植并不引起免疫排斥反应,这就提示可作为重建眼表的安全材料。羊膜中含有各种蛋白酶抑制因子[5],通过抑制相应的蛋白酶而发挥抗炎作用,同时羊膜基质层有些间质成分能抑制转化生长因子及正常人类角膜缘纤维母细胞的肌纤维母细胞分化,故羊膜既提供了一个含基质膜和基质成分的胶原支架,又减少炎症反应、减少瘢痕、防止睑球粘连。丝裂霉素C属于苯醌类抗肿瘤药物,它能与DNA链上的鸟嘌呤形成共价键,抑制成纤维母细胞的增殖,从而抑制胬肉术后复发[6]。羊膜取材容易,保存方便,可促进角膜上皮修复、防止睑球粘连、减少瘢痕形成。通过我们的临床治疗观察,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对复发性翼状胬肉的治疗效果显著,可推广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张琦,项振扬.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和羊膜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比较[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6,24(5):505-506.
[2]李凤鸣.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319-1321.
[3]席兴光,姜德咏,唐罗生,等.翼状胬肉的不同术式对创面上皮修复及复发率的影响[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3,21(5):353-355.
[4]Kim JC,Tseng SC.Transplantation of preserved humanamniotic membrane for surface reconstruction in severelydamaged rabbit corner[J].Cornea,1995,14:473-484.
[5]Na BK,Hwang JH,Shin EJ,et al.Analysis of human am-niotic membrane.Components as proteinhibicos for devel-oprnent of therapeutic agent of recalcitramt keratis[J].In-vert Ophthalol Vis Sci,1998,39:90.
丝裂霉素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年9月—2009年9月我科收治膀胱癌手术病人42例, 男40例, 女2例;年龄40岁~79岁;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36例, 膀胱部分切除6例;均于术后10 d~14 d开始行丝裂霉素膀胱内灌注。
1.2 灌注方法
每次用丝裂霉素20 mg+生理盐水40 mL~50 mL经尿管注入膀胱, 每周1次, 连续6次, 然后2周1次, 连续6次, 以后每月1次, 共6次, 1年后改为6个月1次。定期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膀胱镜检查。
1.3 结果
本组病人均随访, 复发6例, 再次行膀胱肿瘤电切术。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膀胱癌手术成功后, 还需要长时间进行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 部分病人灌注时和灌注后会出现尿急、疼痛等, 因此很多病人往往会产生焦虑、恐惧心理, 甚至不愿意坚持继续治疗。护士应主动与病人谈心, 了解其心理状态, 详细地向病人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介绍膀胱内灌注的目的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 并介绍膀胱灌注化疗成功的病例, 以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和恐惧心理, 使其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 积极配合治疗。
2.2 膀胱灌注的护理
灌注前禁饮不禁食, 嘱病人排空膀胱, 保持膀胱内药物的有效浓度[2]。避免膀胱充盈, 过早产生尿意引起排尿, 影响疗效。导尿时尽量动作轻柔, 如果病人感觉尿急、尿痛明显, 可用利多卡因从尿道口灌入起表面麻醉的作用, 以减轻病人的尿痛[3];导尿成功后排尽膀胱内残余尿液, 缓慢注入配好的丝裂霉素, 灌药后注入10 mL的空气, 以免药液残留在尿管内。灌药后嘱病人15 min变换体位1次 (左右侧卧、俯卧位、仰卧位) , 药物尽可能在膀胱癌术后内保留2 h, 然后经尿道排出, 注意观察尿量、尿色, 是否出现尿急、尿痛, 指导病人多饮水, 增加尿量, 以减少药物对尿道的刺激。
2.3 健康指导
向病人耐心解释定期复查的重要性, 可通过电话随访, 督促病人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尿常规、膀胱镜检查, 发现异常情况, 及时处理。饮食方面, 注意加强营养, 多吃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少食油炸及含亚硝酸盐的食物。多饮水, 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 如有血尿, 及时复查。
3 小结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中最常见的肿瘤, 临床表现以间歇性、无痛性、全程血尿多见, 膀胱镜检查是诊断膀胱癌首选的检查方法。由于膀胱癌具有多发、易复发的病理特性, 术后行丝裂霉素膀胱灌注, 对延缓、减轻、预防复发具有重要的意义[4];同时, 术后定期复查, 是提高膀胱癌治愈不可缺少的步骤。因此, 护士应耐心向病人及家属讲解膀胱癌术后化疗的重要性, 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其能坚持完成膀胱灌注疗程。建立随访管理制度, 了解膀胱灌注后的反应, 并继续做好健康教育。
摘要:[目的]总结膀胱癌病人术后丝裂霉素膀胱灌注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膀胱癌病人术后行丝裂霉素膀胱灌注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均随访, 复发6例, 再次行膀胱肿瘤电切术。[结论]加强膀胱癌病人术后丝裂霉素膀胱灌注的护理可预防肿瘤复发。
关键词:膀胱癌,膀胱灌注,丝裂霉素,护理
参考文献
[1]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965.
[2]张杰敏, 阮萍, 谢庆环, 等.膀胱灌注药物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5, 19 (9C) :1955-1956.
[3]赛旭宁, 侯红波, 姜萍萍.为膀胱癌病人行膀胱灌注时应掌握的技巧[J].护理研究, 2010, 24 (1A) :19.
丝裂霉素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48例72眼, 男29眼, 女43眼, 年龄最大71岁, 最小28岁, 平均年龄51岁。
1.2 方法
爱尔凯因表麻后, 2%利多卡因球后神经局部麻醉。12点位以角膜缘为基底的高位结膜瓣分离, 烧灼止血, 做1/2层厚3 mm×4 mm的巩膜瓣, 巩膜瓣下放置含有浓度为0.4 mg/ml的丝裂霉素C棉片2 min~5 min不等。丝裂霉素棉片不要过大, 湿度以棉片浸湿为宜, 棉片过湿丝裂霉素C渗入眼球组织, 并超过其所需范围, 眼部刺激症状明显, 甚至出现巩膜、角膜坏死。术中丝裂霉素C不能接触非手术区, 不能接触结膜瓣边缘, 去除棉片后要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创面, 清除残留的丝裂霉素, 以降低其组织的毒性。透明角膜缘做穿刺口, 切除小梁组织1.5 mm×2.5 mm大小及周边虹膜, 将10-0尼龙线从巩膜瓣顶端间断缝合2针, 穿刺口注入眼内灌注液。调整缝线松紧, 缝合结膜瓣, 手术完毕。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原发性青光眼的发病不仅与遗传因素、眼球的发育、眼球的解剖结构有关, 还与情绪、精神因素有关[1], 过度疲劳、情绪紧张都可以加重病情。了解患者对手术的承受能力, 保持情绪稳定。同时向患者介绍青光眼的发病原因, 治疗及护理知识, 手术方法及效果, 术前、术后配合的注意事项, 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保持良好的心态, 以利于手术的成功。
2.2 术前护理
术前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血糖、大小便情况。如有心血管及内分泌疾病应积极治疗;如有炎症给予抗感染治疗。习惯性便秘者给予缓泻剂, 防止因便秘而导致高眼压影响手术进行。协助医生检查视力、视功能、眼压、泪道的通畅情况、视野受损情况。术前3 d应用抗生素眼药水, 对使用多种眼药水的患者, 用药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防止错滴或交叉感染。术晨用妥布霉素+生理盐水冲洗泪道及结膜囊, 络合碘棉球消毒术眼周围及腱毛根部, 无菌纱布覆盖。
2.3 术后护理
使用丝裂霉素C术后部分患者结膜组织可形成多囊状、薄壁、透明的滤过泡, 易破裂、感染, 因此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注意动作轻柔, 结膜下注射药物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告诉患者滤过泡形成的作用, 指导患者注意用眼卫生, 眼药水要专用等, 以防感染。因丝裂霉素C在滤过术中应用成功率明显提高, 术后低眼压也随之增加, 因此对滤过泡过强, 前房浅时在滤过泡相应处上睑皮肤表面用小纱布垫加压, 以减少房水滤过促使前房形成。小梁切除术后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是手术成功的标志[2], 术后眼球按摩是形成良好滤过泡的主要手段, 按摩时间应选择在前房已形成, 眼压正常1周后进行, 教会患者自我按摩方法, 包括部位、力量、方向、次数、注意事项, 以保证滤过区通畅, 促进房水排泄, 防止关闭, 巩固切口, 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生成。
3 出院指导
保持心情舒畅, 生活有规律, 用眼不能过度疲劳, 不在黑暗的地方久留。教育患者提高用药的依从性, 遵医嘱按时用药, 不可擅自停药。定期复查视力、视野、眼底, 一般1周~2周进行1次复查, 以后每月复查1次, 3个月后眼压平稳, 滤过泡功能良好, 每6个月复查1次。如有不适随时复查。
4 结果
48例72眼中有2眼早期发生浅前房、低眼压并发症, 经有效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均治愈, 无1眼发生滤道堵塞。
5 结论
原发性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不可逆转的致盲眼病[3], 但传统的小梁切除术常发生滤过口瘢痕化致滤道堵塞。抗代谢药丝裂霉素C对纤维细胞DNA复制有抑制作用, 对增殖各期中细胞有杀伤作用, 在小梁切除术后3 d~5 d内成纤维细胞增殖高潮期起抑制作用, 减少瘢痕形成。术前给患者提供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 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 能积极、从容地配合手术。手术前后的临床护理为顺利实施手术治疗提供了安全保障, 可预防术后感染,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 达到控制眼压、保护视功能的手术目的。出院指导使患者获得有益的健康教育, 提高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美玉.青光眼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7~97、333
[2]傅培.小梁切除术后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护及重建[J].中华眼科杂志, 2006, 15 (2)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