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基础教育

2024-10-07

制度创新:基础教育(精选12篇)

制度创新:基础教育 篇1

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以及高校获得越来越多的办学自主权, 现代大学制度逐渐成为重塑院校自治与学术自由理念, 以及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时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实践课题。同时, 作为政府转变职能以及促进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有效举措, 高等教育评估也得到了不断发展,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拟从现代大学制度的视角审视高等教育评估制度, 以期望对创新高等教育评估制度, 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有所裨益。

一、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与现代大学制度的相关性

1.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对现代大学制度的关注, 大概是从1999~2000年前后开始的[1] ,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现代大学制度不是专指“大学”的制度, 而是泛指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处理高校与外部 (主要是指政府和社会) 之间的关系, 保持高校的自主性, 以及高校内部组织制度安排与开展学术活动必须遵循的规范体系。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使高校成为依法办学的法人实体。现代大学制度就是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基础上的深化, 旨在建立有利于高校发展的开放性、自主性、参与性和自律性机制[2] 。因此,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在根本方向上是一致的, 或者说,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准备”阶段。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尤其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意味着政府分权, 意味着原来属于政府的权利向高校和市场转移。但分权并不是政府放弃对高等教育的管理, 而只是意味着政府高等教育管理职能的转变, 由原来的全面控制和直接管理转向更多地运用立法、拨款、信息、评估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和间接管理。在这种背景下, 高等教育评估作为对高校办学活动进行监督和宏观管理的手段便应运而生。可以说, 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与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同步的, 或者说, 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本身就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可见,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都是为了保障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其中, 政府分权以及转变管理方式是核心。因此, 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作为政府对高校发展过程的监督制度或高校发展的自我约束制度, 本身就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就应该包括完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

2.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与现代大学制度具有价值取向的一致性

从根本意义上来说,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 就在于学术自治、学术自由的特性, 在于传播和创新知识的根本价值取向。而现代大学制度是大学价值存在的实践保障, 是大学的价值理想转化为实践的桥梁, 同时也是对大学进行创造、更新、变革起支撑、促进、改善作用的动力机制 (张慧结) ;高等教育评估是对高校办学活动进行价值判断的有效途径, 具有批判、监督功能, 其直接目的在于弄清高校的实际状况, 发现高校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与优势, 鉴别或诊断高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困难与不足, 并据此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3] 。可见, 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是高校发展过程中的监督、评价制度。但高等教育评估不等于高等教育管理, 不是直接插手高校的内部管理, 而只是通过高等教育评估建立起高校与政府、社会、市场能够上下贯通、相互交流的信息通道。因此, 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以其特有的功能维护高校的核心价值取向与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的制度根基。在这方面, 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与现代大学制度在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 而不是相互背离。

3.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与现代大学制度具有相关利益主体的一致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高等教育发展逐渐分离出高校、政府、社会等多元利益主体,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就是建构以效率为核心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和谐关系。在这种背景下, 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关利益主体都从各自教育质量观出发关注高等教育质量以及所达成的办学效率:政府关心财政投入是否得到应有回报, 是否有效益;社会关心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学生或家庭关心投入和机会成本是否“物有所值”;高校关心自身的综合实力和社会信誉是否得到提升。高等教育评估就是从不同视角来衡量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满足相关主体需要的程度。所以, 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与现代大学制度具有相关利益主体的一致性的特征。

值得指出的是, 无论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还是现代大学制度运行所依托的主体来看, 主体只能是高校自身。“大学”是大学制度的服务对象, 因此, 大学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在赋予高校自主权的同时, 完善高校的自律和责任机制, 否则大学制度就不可能良好运行。与此相应, 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有效运行的主体也只能是高校。西方发达国家开展高等教育评估的历史经验表明, 虽然政府主导的高等教育评估有助于推行高等教育改革政策和维持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力, 但以自我评估为核心的高校内部质量保证仍然处于基础性地位, 因为追求高质量教育的动力主要来自于高等教育系统内部, 来自于高校及其成员对自身使命的认识[4] 。因此, 大学制度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在变革的根本方向上是一致的, 就是落实高校的主体地位, 使高校成为制度运行的当然主体。

二、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与现代大学制度的背离及其实践困境

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与现代大学制度的一致性在理论上的“应然”并不等于实践中的“实然”。由于传统高等教育体制的行政“惯性”以及评估制度本身还很不完善, 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在实践中常常表现为与现代大学制度的背离与冲突, 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既不能有效维护高校应有的自主权与学术自由, 也不能有效引导高校自律和承担责任, 评估只是政府基于自身需求关切的评估, 而忽视了对高等教育多元主体利益的诉求。

1.高等教育评估的行政性干预了高校应有的学术自由

从较为宽泛的意义来理解, 学术自由是指在高校内部教师和学生拥有教学、研究和学习活动的自主权利。高校在多大程度上拥有学术自由是衡量高校学术发展以及办学自主权利的重要标志。如前所述,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是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形成的, 体现了政府转变职能、加强宏观管理的必然要求。但在这种以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的过程中, 高等教育评估作为政府监督和管理高等教育的手段, 依然延续了政府行政管理的“惯性”, 导致现行评估制度从评估动因、评估组织、评估体系、评估过程等一切都由政府自上而下统一安排, 高校则处于被动和接受状态。这种行政性评估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校学术活动的自由。其一, 行政性评估模式的推行是以政府掌握分配高等教育资源权力和垄断高等教育政策制定为前提的, 为“适应”政府的“指标”规定, 高校和教师疲于应对, 干扰了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学术创造活动, 消解了高校行为的主体性和学术自由精神。其二, “评估最重要的目的是证明”, 主要是通过评估发现问题, 进而通过整改与建设, 促进学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从较为理想的状态而言, 评估只是教育质量管理的手段, 但由于政府行为的主导性以及评估结果的“高利害性”, 高校发展好象就是为了获得比较好的评价等级, 评估由手段变成了目的。同时, 从政府的角度而言, 为使评估更具有可操作性, 制定了量化、单一的评估指标, 不仅不利于高校多元化发展, 而且约束了高校特色办学的积极性。

2.高校管理权力倾向集中于学校层面, 科层化管理更加突出

评估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 对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而言, 会影响系统的秩序和结构的调整;对高校内部组织管理而言, 评估必然要求高校内部权力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革与之相适应。高等教育评估的产生和发展是以政府放松对高校的管制为前提的, 但在宏观上政府放权给高校的同时, 又要求高校承担更多的责任。现阶段, 高等教育评估使高校改革呈现两大趋势:一方面学校在教学、研究与质量管理等方面拥有了更多自主权, 另一方面高校出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竞争需要, 呈现责任和权力向学校行政部门集中的倾向。管理决策也不再采用学院式的民主决策, 而是更倾向于少数管理人员快速决策的科层模式, “以往属于学者共同决策的权力重新归于管理阶层手中, 并逐渐扩大了行政管理阶层与学者的分野”[5] 。高校管理者为了完成政府所规定的评估指标, 不断强化层级节制和量化指标, 从而使得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发生较大变化:学校层面行政管理系统的权力明显加强, 长官意志取代学术发展的规律占据学校决策过程中的核心地位, 各个学科专业领域的专家在学校管理中的发言权被削弱, 甚至在学校发展决策中被忽视 (许杰) 。

同时, 在院系等基层组织管理中也呈现官僚化的特点:一方面, 专家在本学科领域的学术作用被应付烦琐的评估事务所取代;另一方面, 为组成快速反应的迎评工作机制, 逐渐加强了行政权力对基层组织的控制。高校是“底部沉重”的组织, 大量的学术创新和教学改革是在基层组织进行的, 高校管理官僚化的结果, 压抑了教师和基层组织学术创新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尤其值得指出的是, 评估工作的科层化管理虽然体现为教师和基层组织对评估工作的“顺从”, 但由于主要强调学校层面的责任和终结性评估, 基层组织或教师仅仅是例行公事而已。

3.评估主体、评估机制失衡, 忽视多元利益主体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切

高等教育评估的产生与发展, 标志着政府、学校、市场之间关系的变革。伯顿·克拉克根据影响高等教育系统的因素, 提出了“三角协作模式”理论[6] 。他认为, 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是国家、市场、学术权威三种力量平衡作用的结果。由于各国高等教育体制、文化传统的差异, 学术权威、市场力量、国家权力程度不同地影响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体现在高等教育评估方面, 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及高校自评机制分别体现为高等教育评估的三种不同模式。从世界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趋势看, 各国高等教育评估在保持自身传统的基础上, 正朝三种机制相互协同的方向发展。

反观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现行实践, 虽然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格局, 但在实际的评估工作中, 政府并没有把管理高等教育的权力分离出去, 行政机制仍然是评估制度运行的主要特征, 代表社会需求参与高等教育评估的中介性评估机构发展缓慢, 在评估实践中表现为市场机制缺失。在这种制度环境下, 高校只对评估它的政府负责, 热衷于完成政府规定的评估指标, 而忽视了对满足社会需求以及学生质量的监督和评价。实际上, 由于政府远离高校教育科研活动“现场”, 以及高校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对信息输出的屏蔽, 政府不可能获得关于高校发展的所有信息, 从而导致行政评估机制的“失灵”。从本质意义上来讲, 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是评估的多个利益主体之间动态博弈的过程。随着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过程, 原来政府主导高等教育评估的格局开始被打破, 但在制度转型过程中, 政府角色“越位”与“缺位”并存, 制度供给“过剩”与“短缺”并存。一方面, 政府仍然包揽了高等教育评估活动的全过程, 并基于自身对高等教育质量要求制定评估指标体系, 开展评估活动;另一方面, 面对社会对提高教育质量以及高校个性化发展的诉求, 政府不仅难以提供最优化的评估制度选择, 而且在促进高校自主发展以及维护评估制度的公平合理方面也显得力不从心。

三、现代大学制度视野中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根据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及其基本规定性, 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改革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正确定位政府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职能

在我国当前制度环境下, 政府以其行政动员能力和在资源分配中的主导地位, 在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改革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这并不是说, 高等教育评估依然维持自上而下的行政模式, 政府依然是评估中的唯一主体, 而是说, 政府要转变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职能, 着眼于能做且又能做好的事情。第一, 政府作为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代表, 一方面要积极回应社会以及民众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诉求, 并通过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教育质量信息和评估结果的发布制度等途径积极加以满足;另一方面要监督和评估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的程度, 使高校成为负责任的办学主体。第二, 尽管世界各国政府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角色不尽相同, 但其共同特点是政府不直接组织评估活动, 而是着眼于评估活动的宏观管理。我国《普通高等学校评估暂行规定》指出:“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是国家对高等学校实施监督的重要形式, 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这显然与世界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 甚至逐渐成为阻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障碍。因此, 政府应将管理工作的重点逐渐转移到高等教育评估活动的宏观管理上, 包括对高等教育评估活动的指导、检查和协调, 确保评估的科学、公正、公平;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评估的激励机制, 包括评估结果与资源投入的联结机制、政策导向机制等。第三, 通过立法规范高等教育评估行为是政府转变评估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务之急是根据国际高等教育评估发展的趋势以及我国开展高等教育评估的实践经验, 重新修订《暂行规定》或制定专门的教育评估法规。

2.建立内外结合的高等教育评估机制

西方国家具有极强的学术自治传统, 质量保证传统上主要是高校内部的事务, 但在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以及经费短缺的情况下, 开始强化外部对高校绩效的评估, 并趋向于建立以自我评估为基础、内外结合的高等教育评估机制。我国高校属于以行政为主导的外部质量保障模式, 高校自身和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意识淡漠。因此, 与西方国家相比, 我国评估制度改革应在不断加强和改进外部评估的基础上, 建立以校本质量管理为核心的评估机制。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正确定位内外评估的职能和分工, 外部评估要着眼于高校的长远发展的需要, 集中为高校自我改进和提高提供稳定的支持, 使高校及其成员能够在良好的制度环境中关注教育质量;评估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学方面, 应该逐步扩展到科研、社会服务以及学科建设、教师和毕业生质量等方面。内部评估要多关注输入和过程的运作, 以形成性评估为主, 终结性评估为辅, 着重构建高校教育质量的自我保障机制。内部评估不仅要对办学条件、办学运行状态进行评估, 而且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推进改革与发展的进程及其效果进行评估。同时, 高校“底部厚重”的组织特性, 决定了高等教育评估不可能仅仅依靠校级集权管理的方式, 必须赋予院系等基层组织必要的自决权和自治权, 尤其要通过政策与投入激励机制创新, 调动基层院系和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与学术创新的积极性。

3.加强中介组织建设, 建立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评估机制

借鉴世界高等教育评估的经验, 建立专业性中介评估机构是有效调节政府与高校之间、高校与市场之间矛盾, 以及保持高校相对独立性的共同做法。建立专业性中介评估机构并不是否认政府和高校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作用, 而旨在建立一种政府监督和问责、高校自我评估、社会积极参与的高等教育评估运行机制。

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中介评估组织不仅数量有限, 而且是作为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发展起来的, 它们的专业化程度较低, 社会公信力不高。本质上讲, 中介评估机构是高等教育利益关系日趋多元化的产物, 源于高等教育控制权由政府集权管理向社会和市场分散的转变。因此, 中介评估机构建设关键是要政府简政放权, 促进社会充分发挥参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职能。同时, 政府要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框架, 使各类评估机构在相关法律框架下成为相对独立的实体, 并自觉接受政府的监督和评估。另外, 中介评估机构要自觉加强自身专业化、信息化建设, 提高评估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同时积极拓展高等教育评估市场, 提高自主行为能力, 逐步摆脱政府的干预和控制, 真正成为介于政府与高校之间的“缓冲地带”以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策咨询中心。

参考文献

[1]张斌贤.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 (11) :32-39, 12.

[2]王洪才.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及其规定性[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11) :41-44.

[3]别敦荣.论高等教育评估的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 2002, (6) :34-38.

[4]沈玉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反思与改进[J].教育发展研究, 2006, (10A) :1-4.

[5]孙贵聪.西方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管理主义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 2003, (10) :67-71.

[6]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4.159.

制度创新:基础教育 篇2

本文以高校扩招为案例,对扩招政策的决策背景、预期影响,特别是过渡期教育决策特点与制度安排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文章认为,促使扩招政策出台的背景,是由宏观社会需求、解决经济困境、走出“应试教育”怪圈等因素形成的一种综合效应。从对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高等教育改革等方面的预期影响分析,扩招决策是一项涉及全局利益而作出的困境决策。由扩招政策显现的过渡期教育决策的特点及其与制度安排的关系,反映了教育改革的特殊性与改革走向的复杂性。我国教育改革的制度创新,突出体现了教育决策在过渡期的制度化环境中的“两难”抉择。

196月25日,全国各大新闻媒体上“今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大幅增加”的通栏标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曾经有过三次高速发展,但此次增幅之快、增量之大、出台之急、响应之烈,为前所未有,甚至可谓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之最。对此次高校扩招,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与经济界的认识和看法各式各样,不仅涉及教育基本理论、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社会等相关理论,而且涉及经济发展战略和策略、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以及国民素质与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扩招政策的决策为例,对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教育重大决策的基本特点,以及教育决策与制度创新的关系加以分析。

一、扩招决策的背景分析

一个政策只能解决某一困境的主要问题,我们不可能期望一个政策解决所有的问题。首先,当现实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情况时,制定政策的部门需要的是在错综复杂的一系列问题中,寻找到解决困境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同时,作为决策部门,特别是实际部门,总是把解决眼前的急迫问题作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现实问题的解决与长远问题的处理总有一段距离。其次,一个部门、一个行业对待困境的态度和处理的方式,不仅受到整个制度环境的.约束,而且总是受到本部门、本行业自身条件(如目标模式、任务要求、规则约束、思维定势等)的制约。一般而言,上一级部门作出的决策通常更接近于对全局、眼前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解决。在利弊权衡上,相对来说,只要眼前的利大于弊,全局的利益大于局部的利益,某一段问题的缓解有利于下一段问题的突破,尽管这一决策可能会带来某一层面的利害冲突或导致某一方面新矛盾的突显,但只要不影响大局,就是值得肯定的决策。再次,当今社会经济生活变化速度之快,常常令人措手不及,有时给某些问题决策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特别的问题有时需要特殊程序的决策方式。或者说,现在人们更注重的是对问题迅速作出最出色的界定,而并不看重如何最出色地搜集答案和选择答案。过去人们总是把追求最优的可能解作为决策的原则,现在人们则用“有限理性”及“争取满足”的决策模式替代了“完全理性”的决策模式,用“令人满意”的准则替代“最优化”准则。从这些基本的决策观点来看高校扩招政策的决策背景,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这些观点对于现实问题的合理诠释。

促成扩招政策出台的背景,可从三方面考虑。

一是宏观社会需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以及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新人才的迫切需求,特别是新一届政策把“科教兴国”作为本届政府的最大任务,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知识经济“增长动力”基于人才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使终身教育的思想和学习化社会的观念广为人们接受。年开春,中国科学院的“知识创新工程”、科技部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相继出台。这一方面反映了国家相关部门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应战姿态,另一方面也从客观上促成了国人对经济强国、科技领先、教育为本、人才关键的共识氛围。而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教会则把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高新技术人才作为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重要任务。可以说,高校扩招是这一宏观背景之下政府与民众形成共识并付诸行动的一个政

宁陕免费教育:贫困县的制度创新 篇3

保教费,就是幼儿园的学费。今年8月23日,宁陕县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学前三年免费教育实施方案》,决定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免除该县所有公办和民办幼儿园的幼儿保教费。

这已是宁陕县近4年来教育上的“四连跳”。此前的“三跳”是:2007年,该县在陕西省率先开展“营养计划”;2008年,职业教育免费;2009年,高中教育免费。至此,宁陕已经实现从学前到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

鉴于其国家级贫困县的身份,这一做法被认为有力封堵了很多地方以财政紧张为名不予实施的借口,因而极具复制意义。

但这一政策出台的背后,又有至关重要的人口因素——宁陕人口尤其是适学人口的急剧减少,使得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具备了可能性,也成为一种必然。

人口因素

宁陕中学校长赖邦志向《中国新闻周刊》列举了一组数据:

2004年,宁陕的初三毕业生有1300多人。这是一个顶峰。到了2006、2007年,这个人数下降到1200多;2008年,还有1100多;2009年,900多;2010年,700多;2011年,初中毕业生只剩下了638人。

在做这所宁陕唯一的一所高中校长之前,赖邦志曾在宁陕城关初中做过校长,后来又调任宁陕县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

这638人,来自宁陕县4个初中:城关初中、太山初中、蒲河初中和江口中学初中部。在过去的几年,这几所学校都遭遇了学生数量不同程度的下滑:城关初中2007年有1300多人,现在只有1100人;太山中学5年前有500名学生,现在已不到300人;蒲河中学也是200多人,比5年前减少了近一半;江口中学人数较多一些,有五六百人,但与5年前相比,也下降了三分之一。

2010年,由于生源匮乏,宁陕县两河中学被迫解散。解散前夕,该校的学生总数只剩下五六十人。其中的大部分,流向了城关初中。

余下的三所乡镇中学,也可能难逃与两河相似的命运。太山中学校长刘西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宁陕县政府的规划是,这几所乡镇中学都要撤销,学生都转到县城。这一规划预计在5年后实施,届时,幅员3678平方公里的宁陕县,将只有一所高中和一所初中。

下降的趋势还在延续。刘西文说,前几年初一一般能招到120多人,今年只招了90来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该校覆盖的两个乡镇中,其中一个乡镇一年才出生十几个孩子。

这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宁陕县人口数量为70435人,比第五次人口普查少了5343人。

宁陕县计生局局长杨春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虽然已经维持多年的低生育率,但该县的计生政策没有多少放松的迹象。2009年,位列高寒地区的该县农村取消了生育二胎的4年间隔期,但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依然提倡间隔期满再生二胎。城镇居民则严格执行一胎政策,违反政策的干部会面临“双开”。

宁陕中学校长赖邦志希望,初中毕业生的数量最终会稳定在500人左右。“这样,高中的规模大体能维持在1500人。”

这是一种乐观的估计。宁陕县计生局局长杨春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该县的出生率一直保持一种稳中有降的趋势。近几年,该县的出生规模大体保持在500人左右。他同时提醒说,再过几年,“90后”将成为生育人群的主体。这个在生育观念上倾向于少生的群体,有可能把宁陕带入一个出生率骤减的时期。

即便按每年出生500人计算,同时忽略中间可能的夭折率和辍学率,宁陕县未来一些年初中毕业生的数量,也仅仅相当于宁陕中学2008年的招生规模。

“也就是说,即便以后出生的人口全部进入高中,其招生规模也赶不上以前招生的规模,”宁陕县政府一位官员说,“而要让这些学生全部进入高中,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高中免费。将其从非义务教育逐步转向义务教育。”

财政的盘子

义务教育,就要解决钱的问题。

宁陕是个国家级贫困县,自身的财政收入非常少。2010年为3075万元。“这里面还包括一些非税收入,例如出卖土地的收入。这个收入并不稳定。”宁陕县副县长叶庆春说。

这个钱,连给宁陕800多位教师发工资都不够。宁陕县主管教育的副县长吴大芒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光给教师发工资,一年就要6700万元。”

义务教育的资金来自于另一个渠道:上级的转移支付。宁陕县财政局副局长周康礼说,2011年,该县来自上级的转移支付在1.9亿元左右。加上地方财政的3000多万,宁陕所能支配的财政预算为2.2亿元左右。

周康礼说,这笔转移支付,每年都会有一定的增幅。2002、2003年,宁陕县收到的这笔钱每年只有四五千万,如今已经增长了3倍左右。

转移支付的增长,加上地方财政的增长,就是宁陕县实行免费教育的底气。2009年,这两方面的增加值,为2000万元左右。

2009年3月,周康礼去西安出差,向当时在陕西省委党校学习的县委书记陈伦宝汇报工作。陈问周康礼:“如果是把高中学费免了,你看要花多少钱?”周说大概400万至500万。陈问上面转移支付平均的增幅是多少,周说按照前几年平均的递增值,大致说了一个比例。陈说按照这个增幅,加上县级财政的增幅,挤个三四百万还是可以的,“那就把高中的学费免了吧”。

来宁陕之前,陈伦宝在南皋县做常务副县长,主管财政。他对财政有多少钱,投到哪些方面,哪一块钱能倒腾出来非常了解。

从西安回来后,周康礼就做测算。当时,高中的学生有1600人左右。每个学期的学费是800元,晚自习辅导费加上老师的超课时津贴接近200元,就按照每个学期1000元给学校补贴,这样算下来1年是320万元。

周康礼说,在做这个预算时,并没有想过要去压哪一块。“有人问我,说你们是不是‘三公经费”大大压缩,楼堂馆所也没有修缮,省下的钱都用在了教育上?我说我没有省钱,是钱在增长。我们预测有增量,就大胆做了,后来确实有增量。”

今年9月份开始实施的幼儿园免费,用的也是这个“增量”。按照宁陕县政府公布的数据,全县3~6岁儿童有2000人左右,按照每人每年900元计算,一年的财政投入是180万元。

这两者加起来,就是宁陕高中免费和幼儿园免费的所有投入。也就是说,宁陕县用了500万元,就把九年制义务教育延伸到了15年。这500万,还不到近几年转移支付年均增长的四分之一。

但要给宁陕教育的投入算账,还得算上另外几笔:一个是2007年开始的“营养计划”,另一个是2008年开始的职业教育免费,还有2009年开始的“蛋奶工程”。

宁陕县教体局局长石功赋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该县的高中教育免费,与2008年开始的免费职业教育有一定联系。

起初,宁陕县政府想给那些考大学无望的人设计一条技工的出路,通过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致富的能力。为此,他们规定就读职业学校的不仅免除学费,每年还有1500元的生活补助。到宁陕以外的职业学校学习,也可以凭发票报销1500元。

宁陕在职教上的做法,与国家的宏观环境一脉相承。“十一五”期间,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仅资助职校中家庭困难学生的投入,就达180亿元。

这一政策曾在2008年引起热捧,当年宁陕县共有200多人报名职校。但好景不长,宥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职教的发展在宁陕找不到很好的配套:既缺工作机会,又缺可供实践的企业。在这样的背景下,2009年,职校热迅速冷却,只有几十个人报名。

周康礼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该县目前在职教免费上的投入,每年有30万元左右。

职教碰壁后,一切恢复原状:职教没人上,上高中就要花钱,那些家境贫困和升学无望者放下书本,外出打工。

2008年下半年,一场金融风暴登陆中国,宁陕大量外出务工者被迫返乡。在对这些返乡农民工进行培训时,宁陕县教体局发现,有没有受过高中或职中教育,在这次危机中的境遇明显不同:返乡者中有81%的人没有接受过高中教育,而受过高中或职中教育的人,则在危机中表现得较为坚挺。

于是,在职教上此路不通的宁陕县,开始将目光投向高中免费。此事与初中毕业生人数的减少一起,共同促成了该县的高中免费。

周康礼说,在目前的政策条件下,15年免费教育可以一直坚持下去,除非遇到国家大的政策调整,比如转移支付削减。“削减50%,我可能工资都发不出来了。但我想一般不会。金融危机都没有冲击到这一块。”

逼出来的试验?

宁陕15年义务教育的另一个背景,是在经济发展空间受限的前提下,主政者开辟出了一条制度创新的路子。

该县副县长叶庆春,是土生土长的宁陕人。此前曾做过6年厂长和4年工业局长。他10年的工作经验得出的一个体会:宁陕发展经济,难得很。他总结出三条:没交通,没信息,没资源。前两者与地理位置有关,后一个则与地质结构有关。

叶庆春说,宁陕号称有23种矿,但储量都不大。他做工业局长的时候,曾经找了一个金矿,品位很高,每吨含量82克。但还没等他高兴过来,就没了。后来他找专家咨询,得到的答案是秦岭是一个年轻山脉,是地壳运动的折中带,活动比较频繁,存不住矿藏。

前几年,宁陕引进了几个石材厂。本指望依托取之不尽的石材资源赚了税收,却赶上石材的价格动荡。目前,这几家企业基本上处于停产状态。

从西汉高速2007年通车后,宁陕开始把旅游作为龙头产业,先后引进西安海荣等10多家省内外企业,开发了上坝河森林公园等10几个旅游项目。2010年接待游客166.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5亿元。

但叶庆春强调,旅游是富民产业,而不是富县产业。但在对官员的考核指标里,最大的一块还是富县项目。

《中国新闻周刊》拿到了一份题为《安康市2011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加减分办法》的文件。文件显示,考核的加分项目总共7项,其中经济发展的指标就有4个,分别是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宁陕县考核办主任罗毅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这几个指标上,宁陕很难获得加分。

叶庆春说,目前的考核机制相较以前已科学很多,但工业在其中的重要地位依然无人能撼,“陕北资源富县把据考核前几,陕南贫穷地区很难进入前50名,这一现实就是一个注脚。”

叶庆春说,有必要修改这种考核机制。“能干工业的是这个政策,不能干工业的也是这个政策。这就会导致为了应付考核,不得不发展工业,就算财政亏本也在所不惜。”

周康礼建议,宁陕处于南北气候的交换带,应该划为生态功能区,就考核它的生态保护,不要考核它的经济发展。“这是牵扯到官员职务的问题,不然我们县长也会抓几个大的企业进来。”

在经济上很难获得加分的宁陕县,却在制度创新方面屡有斩获。罗毅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宁陕县有可能获得加分的项目有4个,其中制度创新的就有两个,分别是卫生医疗体制改革奖和高中免费教育。

宁陕县组织部部长周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安康市的综合排名上,GDP位居末流的宁陕已经连续6年获得一等奖。

制度创新:基础教育 篇4

现代学校制度的提出是相对于传统学校制度而言, 指在新的社会背景下, 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 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 以完善的学校法人制度和新型的政、校关系为基础, 学校依法自主管理, 追求社区和家长支持, 能够促进学生、教职工、学校、学校所在社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主要包含:现代学校行政制度、现代学校资产管理制度、现代学校人事制度、现代学校财务制度、现代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现代学校教科研管理制度、现代学校学生管理制度等内容。

学校在构建现代学校制度过程中, 注重体现人本性、民主性、科学性、开放性、发展性“五大”特征, 坚持未来性、发展性、系统性、开放性、实践性“五项”原则, 创新管理制度, 通过转化教师育人观念来培养新型高素质人才, 通过优化学校管理制度来规范教师行为, 通过深化内部改革来推动学校的快速发展, 刚柔相济, 软硬结合, 提高管理质量, 提升育人水平。

1 创新教师管理机制, 打造新型教师队伍

学校发展的最大潜力在教师, 教师应成为学校发展的主人。

(1) 先进理念引领机制。与时俱进, 倡导终身学习理念, 做学者型教师;转变传统的育人观,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地位, 弘扬学生的个性;转变陈旧的教学观, 倡导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激发学生斗志, 鼓励学生创新;树立面向未来的时间观, 树立面向社会的空间观, 树立全面发展的课程观;转变在新形势下的执教行为, 摒弃“四乱”现象发生。

(2) 校务公开参与机制。让教师从过去只是学校制度的执行者、服从者, 转变为学校制度的设计者、参与者。为增强学校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让更多的人员参与学校管理, 我们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向全校教职员工征集提案;通过定期的学生座谈会、学生问卷制度等征询学生对教师工作的批评和意见;在校内设立校长信箱、公布校长联系电话等随时接受教师的质询;认真落实校务公开的各项措施, 及时向全校师生员工通报学校建设、发展、改革中的各种重大决定。通过这一系列的有效探索, 逐步使学校管理趋向现代、科学、民主和规范。

(3) 专业发展保障机制。把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通过制度来保障和管理。可以专门制定《教师专业发展实施办法》、《集体备课制度》、《师徒结对试行办法》、《教师“青蓝”工程》、选派教师到发达地区学校和高校进修制度等。举行优秀备课组评比、学校教学能手评选、学校“新秀”评比等一系列活动, 在教师的广泛参与和合作中把制度落到实处。

2 创新德育教育形式, 培育现代素养学生

育人先育德。我们坚持学校要“一个班一面旗”的特色和主题, 树立“用爱心托起爱心, 用智慧启迪智慧, 用人格塑造人格, 用灵魂感染灵魂”的德育理念, 遵循“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发展个性与适应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工作原则, 创造适合学生理想发展的教育, 着力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理性精神、责任担当、公益爱心、平和心态、开放视野的现代公民。

(1) 班旗制度。班旗是一个班形象的象征, 是前进的方向, 是学习的榜样, 是共同追求的目标, 是集体荣誉的体现。班旗由各班自行设计, 内容含有班徽、班级理念和名称, 学校统一定制。班旗要伴随学生三年的中学生活, 增强集体荣誉感, 强化集体理念。

(2) 班级理念制度。学校的每个教学班教室门前都设班牌, 内容包括班主任的照片和班级理念, 让学生觉得班主任时时都在身边, 增加了班级的亲和力, 时刻鼓舞着学生奋发向上。

(3) 星级教室、寝室评比制度。强调教室和寝室的文化布置、清洁卫生、纪律遵守情况等方面, 可先创建合格教室和合格寝室, 再逐级申报创建一星、二星和三星至五星, 五星教室和五星寝室的最高荣誉。

另外, 校园无垃圾桶设置, 促成学生养成良好卫生、行为习惯。坚持评比校园十大陋习, 颂扬真、善、美, 贬斥假、丑、恶。开展心理疏导, 有效调适学生心理健康。

3 创新人才结构模式, 培养多元发展人才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造就人。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学校以新课改为契机, 打造“卓越课堂”, 实施“双轮驱动”策略, 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搭建多种平台, 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1) 构建新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按照“品质课堂、卓越学校、现代教育”要求, 学校着力从以知识为导向向能力导向培养人才方式转变, 摈弃无效课堂, 从有效课堂向高效课堂和卓越课堂提升, 如一所高完中研发出新型的“问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问学”课堂教学模式流程分为四段:第一段为“学生自学, 预设问题” (“创设情境→展示目标→预设问题→学生思考”) ;第二段为“合作学习, 探究问题” (“筛选问题→合作探讨→分享成果→教师点评”) ;第三段为“学生展示, 解决问题” (“汇总疑难→引导点拨→总结规律→达成目标”) ;第四段为“学练结合, 反思问题” (“出示小卷→学生练习→反馈情况→反思总结”) 。

这是适合任何年级任何学科任何课型的万能教学模式。抓住课堂教学的核心“问”, 抓住课堂教学的主体“学”, 形成“先问后学、以问促学、学练结合、迁移提升”的鲜明教学特色, 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 在课堂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许多专家们评价说:这种模式具有独特性、创意性、规律性、可操作性和可预见性。

(2) 建立文化艺体并重培养机制。立足学校的区位条件和已有的培养艺体生的成功经验, 适当扩大艺体生的培养规模, 建立艺体与文化双轨运行的新机制, 学校从逐年在每个年级选拔500至600人的艺体学生进行专项培养。让很多的艺体有潜力且文化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或文化成绩较差的学生去学艺体, 学生既不会因成绩差而失学, 又对提高升学率大有帮助。

(3) 建立社团活动引领机制。活动成为落实执行学校管理制度的主线, 通过活动为载体来检验制度的价值和成效。如“小白鸽”广播站的宣传阵地, 传达学校的政策和反应师生们的心声, 培养了大批采集、编辑、播音等方面的优秀学子。如“阳光”升旗班和“红星”礼仪队的形象阵地, 展现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如“思齐”志愿团的实践阵地, 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学生活动室的展示阵地,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如“橘韵”文学社的文化阵地, 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业余团校的干部培优阵地,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 创新管理运行机制, 开创合作共进局面

坚持人本、民主、规范、科学的管理理念, 营造公平公正的良好氛围,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校的内驱力、源动力。

(1) 建立重大事项议事制。学校成立校务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 并通过全体教职工选举产生校务委员会和监委会成员。学校重大事项必须由校务委员会决策, 学校行政执行, 监督委员会监督, 整个议事过程公开透明, 公平公正, 确保了制度的科学性。

(2) 优化后勤保障服务制。实施项目管理, 进一步整理完善办公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教学目标管理、教职工考勤制度、年度考核制度、教职工绩效考核条例、安全管理制度、教职工评优评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这些制度的建立健全, 为学校坚持人本管理、民主管理、规范管理和科学管理及实现从“规模效应”到“精品效应”的办学转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 坚持领导深入一线制。制定行政领导深入一线的工作方案, 让学校全体行政树立“一线”工作的意识。如每位行政领导在完成自身的上课时数基础上, 坚持完成上级规定的听课节数, 坚持到自己分管的具体工作中去进行深水作业。

(4) 实行教师民主参与制。成立采购小组和建修小组, 从校务委员会、行政、监督委员会、教代会和工会委员会中随机抽取每次的采购和建修人员, 由学校分管后勤的副校长负责组织和实施。确保学校大额物资采购、建修的公开, 接受全校教职工的监督, 让全校教职工满意。

(5) 票决选聘管理干部制。学校对起始年级的年级组长、班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人员, 通过推荐和票决的方式进行民主、公平、公开、择优选聘, 对中途有空缺岗位时也采用此办法。采取学年考核制、末位警醒制发挥学校年级管理领导干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 改良师生评价机制。突出评价的改进功能与发展功能, 强化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 生成性评价与规范性评价相结合, 出台了《学生发展档案袋评价制度》、《教师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管理办法》等评价方案, 通过评价制度创新来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7) 完善配套管理体系。学校可出台《教育科研课题奖励方案》《岗位工作业绩和教学质量考核办法》《各级骨干教师推荐及管理的意见》《行政领导深入一线实施意见》等30余项学校管理制度并汇编成《管理手册一书》, 教职员工人手一册, 秉公执行, 照章办事。此举是学校集体意志的体现, 是规范办学、民主办学的体现, 它使学校的复杂体系沿着办学目标的轨道“令则行, 禁则止”, 有条不紊地健康发展。

制度创新:基础教育 篇5

各位代表、同志们:

岭下中心小学第四届教代会第五次会议,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学校党、政、工各部门的积极筹备,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今天顺利开幕了。这是全体教师民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体现。在此,我就2007年学校工作情况和2008年学校工作思路简要报告如下,请大会给予审议并提出宝贵意见。

2007年学校工作回顾

一年来,岭下中心小学的教育工作在县教工委和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执行党的十六届八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全局,开拓创新,求实进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推进课程改革,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全体教师为初等与学前教育工作和谐健康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

一、加强队伍建设,推进课程改革

1、加强学习,师资水平不断提升

办好教育,关键在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要求广大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因此,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业务提升是学校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一年来,全体教师利用教师例会、专题学习、教学研讨、校本培训等途径,深入广泛的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全国、省、市、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并在此指导下,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究,在学中教,在教中学,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同时,许多教师积极参加学历进修和在职培训,不断丰富知识素养。多年来,正因为拥有一支爱岗敬业,求实奋进的教师队伍,才推进了岭下中心小学基础教育的不断前进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教研活跃,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年来,岭下中心小学教师积极开展校本教研,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以课堂教学探究和理论学习为主渠道,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调整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取得了阶段成果并受到了教育局和进修校的好评。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老中青教师配合融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更涌现出了一批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这些教师在县级组织的课堂教学评优、教坛新秀评选、说课比赛、论文评选等活动中屡获佳绩。在开展专题研究的同时,学校教师还积极开展常规教研,如开设公开课、示范课、撰写教学反思、案例分析等。也正是这样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经验型和开拓型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才推动了岭下乡小学基础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不断前进

3、加强师资培训。创造条件鼓励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全员培训和远程培训;学校还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校本培训;多方位的培训,有效的促进教师素养的提升。

4、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根据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规定课程,全体教师能根据新课程标准,努力更新观念,改进方法,勇于尝试改革,为课改做出贡献。

二、强化安全管理,保证各项工作有序工展。学校把安全工作摆在首要位置,积极开展 “平安校园”创建活动,要求全体师生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同时建立完善学校各项安全检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层层签定安全工作责任状,有效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及时传达上级安全文件会议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加强对交通、游泳、饮食、消防等安全知识的宣传;一年来学校无重大的安全事故发生。同时学校还加强与社会各部门及学生家长的联系与沟通,逐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网络,有效保障了教育教学及其他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积极改善办学条件,1、、完善学校办学设施。(1)农远设备总投入10余万元,学校配套2万余元;(2)引资建成横坑春蕾希望小学教学楼;(3)争 取资金对在台风等自然灾害中受损的学校进行修复;(4)安排资金对岭下小学校园进行了美化、绿化。

2、开展扶贫助困活动。一是落实上级补助款项。把上级拨出的课本费减免款、寄宿生生活补助款和边远山区教师补贴等有关政策性补助及时全额发放到师生手中;二是开展助困帮扶活动,对于学困生和特殊家庭的学生(如单亲,留守)进行师生结对帮扶,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帮助。

一年来,学校在教育教学各方面都呈现出稳定良好的态势。这一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与各级党委政府、教育局、关工委、退休教职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以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在此,我谨向全体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然而冷静的思考和细细反思这后,我们仍有许多工作待改进,首先在管理层面上,我们的制度在完善和执行中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有利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否有利于我们整体工作的开展;其次,我们的队伍素质、我们的行为能力是否都能适应和符合素质教育对老师的要求等等,这些正是我们召开本次教代会的目的,也是我们今后的工作目标。

2008年工作思路

新的一年已来临,我们的教育工作将继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深入贯彻执行十七大会议精神,以“推进课程改革”为工作目标,以“学校规范管理”为工作主题,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工作中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我乡初等与学前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新的一年,我们的工作思路是:

1、规范学校管理。严格执行教代会通过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按章办事,奖罚分明,最大限度公平公正的体现教师的工作业绩和广大教师的利益;逐步建立和完善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努力形成向常规要质量的教学观和管理观,确保教育 教学质量稳中有升。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政治、业务素养。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创建行业新风和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以身立教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加大校本培训力度,大力推行校本培训,积极创设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学习培训,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塑造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推进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3、凸显学校特色,彰显学生特长。本将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学校体育节”“古诗词擂台赛”等文体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特长的平台;同时通过举办各种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4、加强校本教研,提升教科研水平。继续开展课题研究和常规教研活动,2008年争取语数两个课题被市县级立项并于本学期开题进入研究;同时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性管理,把教学研究纳入教师的考评;建立教研奖励机制,为优秀教师的成长进步搭建平台;进一步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力度,不断提升教科研水平。

5、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不断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和国防教育,抓实抓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积极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方法,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切实加强德育的时代感、主动感、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6、加强工会建设,构建和谐校园。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监督作用和评议作用,发挥党、政、工、少的组织协调作用,提高广大教师参政议政的能力;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认真解决社会关心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教工文体活动,丰富师生的课余文化生活,7、改善办学条件,奠定可持续发展。(1)、2008年将争取中 心小学学生宿舍楼建设项目和“庆同楼”装修项目立项并动工;(2)、继续争取资金,完成岭下小学的厕所改造;(3)、在资金许可的情况下水泥硬化部分学生活动场所,加强体育设施建设;(4)、加强岭下小学教学设施的配备添置和农远设备的管理和维护;(5)、争取资金对富竹小学、谢坑小学、梨洋小学教学楼的修复;(6)、加强实验室、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电脑室的管理和建设;

8、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教育资源。根据各村完小、教学点的办学规模和学生数,合理安排班级数、教师数和教育投入。

9、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努力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事业的良好环境;实行学校特别管护区制度,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加强学校管理,健全校园治安治理和学校安全教育与防范工作,及时排除校内安全隐患,确保学校和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建立完善各种应急预案和应急机制,提高应对能力,创建“平安校园”。

10、努力提高各项事业指标,集中力量,充分准备,确保“对县督导”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制度创新:基础教育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制度创新 特色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承担着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的任务,同时又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着导向、服务和保证作用。

航空工程学院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中国民航大学最具实力、最具民航特色的学院之一,是中国民航机务工程师培养的摇篮。建院59年来为中国民航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机务工程技术和高级管理人才。目前学院在校研究生和本科学生2000余人。中央16号文件颁布以来,学院党委十分重视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领导,大胆创新,积极实践、狠抓落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学院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议定期听取和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院党委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和院长为组长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学生工作办公室和学院党校,建立了本科生导师制度,按期召开团代会、学代会,每月召开一次学生思想形势分析会,每学期对学生思想和学风建设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每年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总结和考核。

二、制度创新,形成体系

(一)理论教育制度创新

1、遵循教育规律,根据学生阶段性特点,建立了有针对性的日常教育体系。大学生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大学适应阶段、自我成长阶段、社会适应阶段。针对这三个阶段,我们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规划,形成有针对性的阶段教育体系。

2、以大学生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等思想政治类社团为依托,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学生18载帮助盲人律师杨永江,多年来坚持资助天津蓟县濒临失学儿童白清华完成学业等。学院还在天津市聋人学校建立了德育实践基地。

(二)学生党建工作制度创新

1、建立了层层负责的党建工作责任机制,学院党委书记是学院学生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学生党支部书记是本支部学生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

2、建立了党员发展预审制、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加强对党员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保证党员发展质量。

3、实行党员承诺制和连带责任制。在各项活动中,共产党员先研究、先发动、先行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变,核心作用不变,主体辐射作用不变;学习上强、组织能力上强、执行力强。

(三)学生日常管理制度创新

1、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各类突发事件的危害,学院成立了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突发事件建立明确的报告制度,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实行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2、学院实行具有行业特色的学生管理模式,认真落实学生一日生活制度,严格学生请销假制度,严格学生上课考勤制度,严格学生宿舍归寝检查制度。

3、坚持学生工作例会制度。各年级坚持每周召开学生干部例会,传达有关精神,反馈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四)困难学生帮扶制度创新

1、院领导班子分别确定一两名困难学生作为帮扶对象,重点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困难,通过谈心等方式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就业观、价值观。

2、组织广大教师和学生为困难学生捐款,建立学院学生助困基金。建立困难学生就业帮扶机制,为他们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服务和重点推荐,及时向家长反馈困难生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情况。

(五)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制度创新

1、优化选拔机制。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注重把学历层次高,综合素质好,有一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有奉献精神,热爱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选拔到队伍中来。

2、建立流动机制。遴选优秀的辅导员到学校职能部门挂职锻炼,通过进修提高对专业素养好的辅导员转为专职教学岗位,有意识地培养一批德育专家,从事德育研究活动。

3、完善考核机制。从德、能、勤、绩、廉等五个方面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进行考核。并分同行考核、上级考核、学生考核三个方面进行,保证考核的全面准确、客观公正。

三、注重实践,多出成果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学院在学生党员中开展了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团员中开展了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系列教育活动。2006年学院被评为天津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2008年被天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2007-2008年度文明单位”, 2009年学院被评为天津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

(二)学生党建工作方面

学院认真做好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目前共有学生党员434名,占学生总数的21.69%。2005年以来,学院党委被民航局党委评为民航先进党组织,被校党委连续四年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获得天津市教卫系统“创最佳党日”活动二等奖,连续两年有两个学生党支部立项活动被校党委评为优秀项目;院团委2009年被评为天津市新长征突击队,连续两年被评为学校五四红旗团委,院暑期社会实践队连续多年被评为天津市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示范队。

(三)学生日常管理方面

学院注重学生严实机务作风的培养,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了以“笃学严实”为主题的活动,成效显著。学院注重学风建设,学生在学校、天津市和全国举办的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生获奖人数逐年攀升,综合素质显著提高,精神风貌积极向上。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名列学校前茅。

(四)困难学生帮扶方面

学院加强对困难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建立了完备了学生心理档案,健全心理预警机制。学院完善了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建立完备了困难生档案。动员广大党员和教师为贫困大学生捐款捐物,设立了学院爱心基金。学院充分发挥学生“自强社”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大学生勤工助学的长效工作机制。

(五)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方面

学院按教育部要求比例配备专职辅导员,保证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学院还为每名辅导员配备了助理,辅导员助理队伍稳定,工作踏实努力。学院推行本科生全面导师制,把专业水平高的专业教师和业务水平突出的管理人员吸纳到本科生导师的队伍中来。这支队伍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中央16号文件颁布实施以来,学院党委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极创新,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不断理论化、系统化、制度化,走出了一条具有民航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子。在新形势和新要求下,我们要大胆再创新、再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来应,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106-109页。

[2]黄小梅,科学发展观背景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187-189页。

[3]王晓清,于子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新视点,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4期,101-102页。

[4]方忠,积极探索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新途径,当代教育科学,2009年,第17期,63-64页。

[5]彭明,谈大学生思想教育方法的创新,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9期,111-112页。

[6]欧阳霞,论柔性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教育与职业,2010年,第2期,68-69页。

教育评估组织的制度创新和重构 篇7

一、现行教育评估组织存在的问题

(一) 教育评估组织的独立法人地位不够

各地的“教育评估院”, 系由行政内部委托的方式改组而成, 并没有完全脱离政府部门隶属机构的圈子, 处于官方或者准官方的发展阶段。独立的法人地位, 一般意味着要引入自负盈亏的营利机制, 引入市场机制。从全国来看, 现行的教育评估组织在评估事务上呈行政分割的状态, 只负责本地区的教育评估, 不存在向外地扩大业务、发展市场的任何竞争性实践, 业务不会超越所处的行政区域, 跟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同步设置, 在评估业务上实际形成了地区分割。如此种种加强了教育评估组织非独立法人地位的特点。

(二) 教育评估组织的技术后盾薄弱, 评估人员的社会代表性不足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 教育评估组织应当拥有良好的因特网平台, 具有良好的处理、公布和维护信息的技术力量, 这样才能及时有效地向社会公布教育评估的数据, 加强教育评估的透明度。在目前的任何网站上, 社会公众和研究人员都难以方便获得各个学校上交的评估材料, 也难以获得评估专家对学校的具体评估意见。根据上一轮高教评估的情况, 评估人员基本由教务管理官员和教育学者组成, 教育评估俨然变成教育界自己的事情。考虑到学校的公共性质, 评估的社会代表性不足。

(三) 教育评估对象的范围小

教育评估研究和教育评估方案聚焦于少数学校, 范围假设为高校。事实上, 各地还进行了专科学校的教学评估, 少数地方的教育评估计划已经延伸至中等及其以下的教育, 如上海市教育评估院于2010年3月发布了《2010年上半年幼儿园等级网上评估材料申报通知》[3]。又如, 扬州市教育局的崔柏君和项复民两位同志, 共同撰文“刍议”建构“扬州市教育评估事务所”, 并提出不少体制运作构想[4]。目前就可以把教育评估及其研究扩展到研究生、中等、初等以及幼儿教育, 并进一步发展教育评估组织。

二、重构教育评估组织的制度创新之路:借鉴会计事务所有关的理念和机制

(一) 进行教育评估立法

跟教育评估组织相比, 会计事务所的活动具有更完善的从业法规, 具有更严格的职业标准和专业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在第四章规定了会计事务所的成立条件和法定职责,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每年主编的《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审计》, 是会计事务所工作准则的详细要求。审计的理念和准则, 以及会计事务所的内部工作机制等等, 可以为教育评估组织所借鉴。

教育评估立法使教育评估组织真正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以提供专业的、高效的服务。教育评估立法还可以从法律上拓展和明确教育评估组织的职责: (1) 接受政府或者学校的委托, 对学校进行定期或者非定期的评估, 不仅包括全面的综合性评估, 还包括对新设专业或者新开课程的资格评估和绩效评估, 以及其他专门项目的委托评估; (2) 根据委托对学校每年编制的教学基本状态的相关数据进行评估; (3) 代替政府有序地在因特网上公布教育评估结论及其相应的原始数据, 方便媒体和公众查询和阅读, 接受社会监督; (4) 接受学生和家长的择业择校咨询与教育法律法规咨询; (5) 接受委托, 评估学校提交的毕业率数据、就业率数据, 并负责毕业生跟踪调查。

(二) 明确教育评估组织的法律责任

在审计业务中, 代表会计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 如果不能发现或者故意忽略企业存在的风险, 导致其审计报告误导了企业的利害关系人, 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属的会计事务所不仅仅受到道德谴责, 还可能要为此承担严重的法律责任。但在目前的教育评估中, 教育评估人员和评估组织不需要负法律责任, 甚至不需要实质地负担道德责任。现行的教育评估是以教育主管部门的名义进行的, 教育评估行动代表政府, 而不是代表评估人员, 也不是代表教育评估组织。教育评估的结论直接影响到学校、学生和家长的利益, 影响千家万户的择校行为。如果评估人员不需要负实质性责任, 难以避免评估走过场, 或者评估仅仅为学校管理层服务。教育评估组织应当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 能够承担相关的赔偿责任。

(三) 研究确定教育评估人员的资格

会计事务所的主要成员是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资格的获得必须符合法定条件, 如通过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具有两年以上的审计工作经历等[5]。教育评估人员不一定要通过高标准的专业考试, 但政府可以探索某种形式的教育评估资格考试, 启动教育评估的专业化进程。教育评估人员起码应该熟悉教育法律, 熟悉调查取证的方法, 理解教育政策法规, 了解现时教育政策和相关的非教育法律。为避免“独立性威胁”, 教育评估组织的主要成员, 不应在负责范围内的学校或者教育主管部门中担任职务。提高教育评估组织的社会性, 可以避免教育界自己管理自己评估。

(四) 从市场的角度看待教育评估领域, 允许教育评估组织合法营利

会计事务所一般自负盈亏, 可以追求营利。重构教育评估组织必然要考虑这些组织的经费来源。教育评估组织的经费来源可以有若干途径:一是接受政府或者学校委托获得的报酬;二是政府依法定期提供的援助;三是接受团体或者个人赞助;四是利用跟教育评估相联系的网络平台适当从事广告活动获得收入;五是承担教育评估研究课题获得收入;六是接受择校择业、教育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咨询获得收入。全国学校众多, 让多家教育评估组织在既定的制度下进行一定程度的竞争, 可以长期保证这种组织以优越的专业、技术和效率, 公正地服务于社会、学生、家长、政府和学校, 保证教育评估的透明度和高效性。全国已经存在大量的教育服务组织和各种传媒网络公司, 政府可以通过公开招标和竞拍的方式, 重新确定教育评估组织的准入资格, 不宜采用行政指定的方式。

(五) 建立以民办民营的评估组织为主体的教育评估体系

发展教育评估组织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建立隶属于政府教育部门的评估机构;第二步是建立官办民营型和民办官助型共同组成的教育评估组织体系;第三步是建立民办民营型的教育评估组织体系。其中, 第三步的特征是:教育评估组织是自治的, 人事完全由自己依法决定, 经费主要由自己筹措, 在法律和职能运作上完全独立, 承担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评估事务。目前, 发展教育评估组织需要进入到第三步。一是为提高教育评估的公信力。中国教育以公有制为主体, 政府是绝大多数学校的办学主体。现行的教育评估由政府一手主持, 从而形成政府办学政府评估的机制, 公信力大打折扣。为提高公信力, 教育评估可以由民办组织依法独立主持和开展。二是为方便社会监督。集权制的行政体制, 总体上使教育主管部门及其相关机构不容易受到公众和社会监督。比较而言, 没有公共权力的民办组织应当更加容易受到媒体和公众的公开讨论与监督。政府要做的是, 维护教育评估组织的独立性、专业性和公开性。

诚然, 企业和学校两种组织必然有所不同, 但这不能否定会计事务所的有关制度对重构教育评估组织的借鉴意义。借鉴难免照抄照搬, 但不是生搬硬套, 而是在鉴赏、全面深入研究会计事务所相关制度的基础上, 采纳实用的理念和规则, 避免划地为牢的重复研究, 加快教育评估组织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冀生.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基本要点[J].高等教育研究, 1994, (1) .

[2]杨晓江.关于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的界定[J].江苏高教, 1998, (5) .

[3]上海市教育评估院.2010年上半年幼儿园等级网上评估材料申报通知[EB/OL].http://portal.seei.edu.sh.cn/seei.homepage/Detail.aspx?AppID=1&InfoGuid=42c70421-3f94-4dff-949a-a12f4ddb5a99&CategoryID=ab769483-0232-44f3-9bed-c940084e1e7c.

[4]崔柏君, 项复民.刍议构建我市教育评估中介机构[EB/OL].http://www.ec.js.edu.cn/newsfiles/151/2007-12/7576.shtml.

构建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思考 篇8

一、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现状分析

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性不够, 存在着内容不够新颖, 手段过于单一, 以及制度缺乏科学性等三方面的问题, 不能满足我国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一) 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内容不够新颖

内容不够新颖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主要问题之一。受历史原因影响, 建国初期, 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借鉴的是苏联模式, 带有非常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 在当时对于迅速恢复混乱的教育管理工作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种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已经落后于时代, 与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要求有很大的差距。目前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仅仅停留在根据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开展教学管理工作, 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群体的个性特点,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高校教育管理的工作重心发生错位, 干部选拔任用不够科学, 薪酬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尚未形成一套具有全面性、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的管理制度。陈旧的管理制度阻碍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 使高校教育管理的作用不易有效发挥。

(二) 高校教育管理的手段过于单一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相比, 可以发现,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另一问题就是方法手段过于传统单一, 处于探索与调整的阶段。在西方国家, 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已经从现代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中吸收借鉴了相关理论, 大大改进丰富了管理的方法手段,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与此形成鲜明对比, 当前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理念比较滞后, 过分强调标准化、统一化、规范化, 所采用的管理方法手段比较单一, 未能与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现代学科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有效结合起来,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不同教师和学生群体的独特特点, 忽略了不同群体间的沟通交流, 使得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和管理工作显得呆板, 最终影响了为高校教学活动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 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

缺乏科学性是影响制约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创新的关键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进程中, 我国高校教育体制实现了很大程度的改进完善, 促使着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从过去的“行政命令型”向“服务引导型”转化。然而, 纵观最近几年的发展, 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改进完善的力度仍然不够, 实际的管理工作实践为了管理而管理, 缺乏明确的指导原则和管理理念, 缺乏科学性、系统性。有时候,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未能显示出“高校管理”的特色和与众不同, 未能真正体现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质和精髓。这种制度规范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显得低效, 与时代发展对高校教育管理的要求还存在差距, 影响了发挥高校教育管理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

二、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在新的历史机遇期, 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 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效率, 推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意义重大。鉴于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存在的某些问题, 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就显得极为重要, 它是我国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 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是提高高校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一) 我国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

今天, 我国高校教育制度改革正在大踏步地前进。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是我国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 是历史发展的迫切要求。在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当前社会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受此影响, 一些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偏离主流, 我们与西方国家争夺青年一代的形势更加严峻, 竞争更加激烈, 给当前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促使高校不断创新教育管理制度, 改进教育管理工作, 实现自我的完善与更新。为此, 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国内外的新形势新挑战, 准确把脉高校自身发展的问题, 紧紧抓住各种发展的机遇和条件, 积极探索富有创新性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手段, 不断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提高教育管理效率。

(二) 高校实现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水平是高校建设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创新教育管理制度是高校实现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从上文可知, 当前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还存在着一些的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着高校建设的顺利推进, 降低了高校的竞争力, 影响了社会口碑, 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此, 为了打造高水平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相吻合的现代化大学, 必须持续地推进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 构建一套科学的、完整的、系统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体系。同时, 在广泛征求广大教师和学生群体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 借鉴采用综合性、灵活性的评价方式体系。唯有如此, 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才能真正实现创新式的发展, 不断满足高校教育管理实践中的各种需要。

(三) 提高高校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当今世界, 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竞争的全球化, 高校之间的竞争也不例外, 这就对高校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具体而言, 高校之间的竞争面临着国内和国外两方面的巨大压力。就国内情况而言, 受我国长期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我国的生源数量在逐年下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随着国家支持扶持职业教育、民办教育政策的陆续出台, 我国高校的数量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这种反差导致国内各大高校争夺优质生源的竞争走向白热化。激烈竞争迫使我国的高校要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 而教育管理制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为此, 如何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 提高高校的竞争力, 是高校管理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路径思考

面对当前高校教育管理的严峻形势, 积极探索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路径, 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具体来说, 要在转变高校教育管理的理念, 创新高校教学管理的制度, 以及构建科学的高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等三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 转变高校教育管理的理念

理念指导行为, 理念决定行为。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 首要的就是要改进高校教育管理理念。改进高校教育管理的理念, 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目的在于对高校教育功能进行准确定位。为此, 高校应该学习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全面考虑教师和学生群体的个性化特征, 努力为学生和教师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学习氛围, 充分挖掘不同特点学生的潜在才华, 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综合型的十字型人才。因此, 高校教育管理层必须提高认识, 高度重视, 明确理念, 确定科学的管理方法, 把教育管理理论与具体的工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尽快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高校教育管理机制。

(二) 创新高校教学管理的制度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是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其核心内容。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 离不开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 这种教学管理的创新, 主要体现在对各种高校教学管理活动的科学合理化管理, 具体来说, 可以在以下三方面努力。一是创新教学管理模式, 即在校、院、系三个层级中合理分权, 扩大院系的权力范围, 推进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序化、透明化、科学化。二是创新绩效管理办法, 即在“优胜劣汰”原则的指导下, 积极推进各种学术研究活动的开展, 切实提高高校教师群体的质量与水平。三是把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以“满足社会需求”为指导原则, 逐步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教育机制。

(三) 构建科学有效的高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管理学理论认为, 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是提升组织管理水平的根本前提。因此, 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 另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就是构建科学有效的高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这是切实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水平的基本保障。因此, 高校应该尽快构建科学有效的高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从根本上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为此, 高校应该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建立全方位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充分激发高校教师队伍的教学积极性及学生群体的学习主动性。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 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具有时代必然性。就目前而言, 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存在着内容不够新颖, 手段过于单一, 以及制度缺乏科学性等问题。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 是我国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 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是提高高校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因此, 要在转变高校教育管理的理念, 创新高校教学管理的制度, 以及构建科学的高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等三个方面作出努力。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创新路径

参考文献

[1]徐维.构建高校现代教育管理制度的人文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 (3) .

[2]唐建华.高校现代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7) .

[3]张伏力.构建高校现代教育管理制度的新型探索[J].前沿, 2014, (5) .

[4]李建红, 周颖.切实加强高校网络教育管理制度的思考和建议[J].教书育人, 2005, (32) .

[5]朱容皋.现代高校管理研究[M].海南:海南出版社, 2007.

浅谈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创新思路 篇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已经对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次金融危机又彰显了这一问题的严峻性和迫切性。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基本上还是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 高校的自主权较小, 因而高校的自主性、创新性、灵活性不足, 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因此, 按照教育相对独立的特殊性要求和教育内部关系规律, 切实形成政府、社会、市场与高校的良性互动运行价值;在国家法律法规的范围内充分给予高校自主权, 使高校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法人单位, 能够使它们自主地进行改革管理, 从而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在高校内部, 要切实按照高校的运行机制要求改革高校的管理制度, 形成政府管理、校长负责、教授治学、学生参与、社会监督的自由、民主、开放、高效、秩序、活力、发展的高等学校。教育有教育的规律, 教学有教学的规律, 科研有科研的规律, 教师发展有其专业发展的规律, 大学生身心成长与发展也有其特殊的成长与发展的规律。因此, 应该切实按照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 通过高等教育制度的创新来更好地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多样化人才。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作为科技创新的孵化器和动力站, 也是克服金融危机的根本力量。也就是说, 每一场大的危机必然伴随一场高等教育的改革;每一次经济的复苏, 也都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创新。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 中国高等教育的应对策略与改革措施应该是全面的。我们要防止机械、被动地跟在“危机”的风向标下转动, 而应该充分发挥教育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反作用, 根据高等教育自身的特殊规律, 发挥其应有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通过制度改革与创新, 实现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 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

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一向是重学轻术, 人们大都片面地强调高校是学术性的机构, 是开展学术研究、培养科学研究人员, 为学术研究服务的机构。从而, 形成了过分狭隘地集中学术准备, 课程过于偏重理论, 注重考试、注重学术训练, 与社会生活实践脱离。改革开放后, 我国的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虽然经过改革改变了建国后学习苏联所形成的狭窄、单一的专业化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但以培养知识型、理论型、专门型人才为主的目标模式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危机对人才类型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已经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的不适应性。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难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大学生的就业难并不是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人才过剩了, 社会不再需要人才了, 而是进一步凸显了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矛盾: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找不到所需要的大批多类型的合格人才;另一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又在不断地培养出和培养着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大量的毕业生。

高等学校既要培养一大批学术型、精英性的拔尖创新人才, 更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应用型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的职业技能人才。然而, 当前我国学术型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对拔尖创新型精英人才的需求, 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社会实践能力、社会适应性差、心智能力低下、人文精神与创新精神缺失。应用型本科院校本应该培养出数以千万计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 但现实却是这些高校却变成了低层次的学术型大学培养人才类型的复制品, 不能根据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来确定培养目标与设置专业、课程。而职业技术高校本应该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职业技能型的劳动者, 结果培养的人才却是知识不够用, 实际动手能力差, 职业岗位技能训练不专不精, 不能满足我国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1.要注重学思结合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

2.要注重知行统一

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大学生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 增强大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开展各种课外、校外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社团组织指导,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

3.要注重因材施教

关注大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 发展每一个大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次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 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跨专业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 创新大学生、研究生培养方法, 探索高等学校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总之, 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来培养多样化的创新型人才, 以实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教学制度体系的创新

每一种类型的高校都应该根据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来调整各自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制度体系。

1.学术型大学

应进一步立足于培养拔尖创新型精英人才的目标。从学术型大学的本质特征要求来说, 学术型大学应以培养学术型精英人才为目标, 以学术价值为本位, 以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为重点, 所培养人才应具有广泛的社会适应性, 应该是建立在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上的高精尖的专业人才。学术型大学要树立注重知识、能力、情意等综合素质并重的整体性的质量观, 也即人才培养应以通识教育为主, 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教育的发展性质量观;注重学生对人类文明的继承, 注重学生的心智训练和良好个性特征的养成;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教育, 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和人类终极的价值观;注重文理交融培养通识人才。

2.应用型本科院校

应按照培养社会各行各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要求。注重人文教育, 并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专业能力、专业伦理和创新精神,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能力、情意等素质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广泛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3.职业技术型高校

在职业岗位技能知识够用的基础上, 应强化岗位技术技能训练, 以培养岗位知识、技术、技能、情意等全面发展, 尤其是动手操作能力强而又富有创新精神的新型职业技术技能特色人才为目标。总之, 每一种类型的高校都应切实调整专业结构、课程结构以与其所要培养的人才目标、人才规格相适应。

就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而言, 金融危机将使过去一直存在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 这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另外, 金融危机带来了国内外创业投资开始进入网络教育、职业教育, 类似动漫制作、软件设计、数字影视、网络工程、环境艺术等传统教育无法提供的专业服务将快速发展, 证券、保险、投资等金融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仍有较大的空间, 但低端人才会受到较大抑制。同时, 教育资源的整合, 国际、国内合作办学的模式可能将在我国进一步普及。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 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出台的钢铁、汽车、石化、纺织、轻工、电子信息和物流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促进了经济平稳运行和产业结构调整。各城市的经济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加快调整, 行业企业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科技含量、促使产业升级和转型, 加速改变过去粗放式增长的经济方式, 调整传统经济体制形成的结构性矛盾。以钢铁、汽车、石化、轻工、装备制造为主的现代制造业, 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办公家电设备制造为主的高新技术制造业, 以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环保科技等为主的生产性现代服务业, 以商业物流、旅游餐饮、交通运输、体育娱乐为主的公共服务业, 以文化艺术、广播影视、广告会展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 以中心城市为纽带的区域经济圈的产业关联度逐步加强, 人力资源配置和职业教育共享机制延伸、辐射作用增强, 并将引发新一轮的技能人才需求和职业教育结构调整, 其中对复合型、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增幅最大。这些都将迫使我国高等教育加快改革发展步伐, 主动调整办学方向、专业结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 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去应对危机, 迎接新一轮经济复苏。

唯有注重高校特色个性化的建设, 才能形成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系。为了办出特色, 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每所高校, 应当研究客观环境、社会需求、自身特点和优势。在各自层次和类型中办出特色, 要在各自层次和类型中争创特色、争创一流, 切忌盲目随大流与急功近利。比如, 同样是注重通识教育, 但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课程的结构、层次、编排、实施要求在不同类型的高校都应该是不同的;同理, “学分制”也应该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高校中有不同的运用方式。

四、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的改革

经济危机导致国外大量高层次人才的失业, 尤其是海外华人学者和留学生纷纷回国寻找工作;同时, 国内部分企业的停转关闭也使得一批中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重新寻找工作。这就为我国高校教师的吸纳与更新提供了很好的人才市场。许多重点大学已经开始大量引进海外归来的人才, 而许多职业技术院校更应该抓住机遇, 大量招聘这些重新寻找工作的工业企业中的技术技能人才, 以弥补高校自身大量“双师型”教师人才的匮乏。但同时也要注意对原有的和新引进的高校教师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知识技能和教师职业伦理道德培训, 强化高校教师的服务精神、自律精神、创新精神。要使高校教师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引领大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大学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学术人、学者、研究者, 有其独特的专业发展的规律, 应该遵循大学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规律, 坚持教学自由、学术自由、教授治学、同行评议的原则来改革目前制约大学教师发展特别是青年教师发展的制度障碍。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2]肖化移, 韩军.金融危机形势下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及应对建议[J].职业, 2009, (14) .

[3]卢国良.金融危机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 2009, (4) .

制度创新:基础教育 篇10

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广大人民接受到了更好的教育, 高等院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批人才, 为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广大教育工作者勇于改革创新, 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成果, 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特别是,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系统发展已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 除招生、教学、学科研究之外, 近年来教育评估异军突起。教育部专门成立了本科教育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评估机构, 开展了一系列评估、评比等工作。许多省市成立了教育评估机构, 广泛有效地进行教育评估, 为教育协调、健康发展做出了卓越的实践。与此同时, 一些高校和专门机构也参与了教育评估的研究与实践。我国已参与或引领着国际教育评估活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 多次出现了对教育评估的论述。

但是, 高等教育评估的理论创新以及如何推动制度创新却还远远落后于我们的实践, 所以, 我们当前一项重要任务应该是“坚持以教育评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推动制度创新”。

近年来, 一大批教育评估工作者除实践评估外, 还致力于理论创新, 包括教育评估基础理论、教育评估应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创新, 并取得了若干理论创新。而理论上的创新也给当前的教育学研究展现了新的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新领域。以笔者之见, 我们应该加快推动教育学学科的改革和发展, 也就是说应该改善其原有的专业结构, 建立更完善的、系统的、科学的学科结构。如它应该至少包括学生评价理论、教育内涵理论和教育评价评估三大方面。目前研究的薄弱点, 即在教育评估标准、教育评估规程和教育评估技术等方面还没建立一套完善的理论基础。

以上设想必然会推动教育制度的创新。依笔者之见:首先, 从国家层面可以建立教育评估方面的法律, 建立国家教育评估机构, 参与并引领国际教育评估机构和相关活动, 不仅使教育评估行有法可依, 责有落实, 而且在国际教育活动中也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影响, 实现教育认同等。其次, 在加快理论研究创新的前提下, 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制度, 使我国教育, 包括教师培养、学生评价等都走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途径。这样的创新必然会带动师范教育、教育教学、教材建设、学生引导甚至学校招生等一系列制度和内涵的改革和创新。

制度创新:基础教育 篇11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创新

G641

“德”和“才”是衡量一个人素质上的依据,有古话叫做“女子无才便是德”,是说女人可以没有才能,但除了才能之外一定要有着良好的德行,良好的内在素质。而如今这话不仅仅是对于女人而言,对国家的青少年以至于整个国家的人民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无才”便是“德”。内在的德行会决定人的行为,而做为国家正在成长的后备力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如何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逐步创新有更高的进展呢,本文将试图做些粗浅的分析与探讨。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1.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对大学生本身的重要性

思想是作为人行为的依据和准则,对于思想上仍不够成熟的大学生来说,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更为关键。而从客观角度来说,当今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不是与生俱来就有的,而是需要思想政治去教导引导、学习掌握知识继而得到思想上的进步。抛开大学生对于国家的有益之处,抛开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后备军等观念,单纯对大学生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对一个人的行为控制上有着极大的作用,都说“性格决定命运”,不同的性格决定人的不同想法,而怎样的想法就决定着人怎样的行为举止,从而决定着人的命运。所以对于高校大学生自身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就尤为重要,决定着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观念等。

2.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对社会的重要性

国家的发展需要源源不断地去补充新力量、新思想、新血液,而对于国家发展的直接接班人——大学生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了其他一切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有着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在其他方面有积极向上的发展和造诣,才能对整个社会、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带来积极向上的新鲜正能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其他学科的基础教育,其更全面的制度化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比较适合当前教育制度形式的教育方式,但在教育制度化的同时,一定不能缺少教育时合理的解释性和引导性,切不可使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死板教条化,避免带来相反的副作用而阻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创新与进展。

二、当今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状况

在当今国家和社会对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关注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逐步创新进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政治教育制度上和高校大学生接受教育程度上的问题,主要分为:在传授大学生思想教育制度的课堂上与学生缺少互动性、回应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上规定的实践性较差和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不全面、不完善等几方面。

1.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互动性差

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大部分教授以及老师对这一门课都缺少与学生互动与学生沟通从而获得反馈的过程 ,而这一过程恰恰才是学生能够更好的吸收课堂内容并且能够灵活运用的关键。而思想政治教育课上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便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当前国家也在逐步实行新政策、新的教育制度,还需一步步地去进行完善,才能灵活的掌控好课堂思想教育的灵活性和互动性。

2.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实践性弱

学者研究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大学生思想教育制度应该更多的强调实践性,在生活上、学习上乃至人生决策上,都应该有一定的理论结合实践的制度规范,只有在有理论上规范的同时,再对其强化相应的实践,将实践作为一种制度去实行,才能更好的使理论融合实践,使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能有着更为深刻的积极影响。

3.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不夠全面

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制度的不全面,即大学生思想教育制度在某方面还是属于缺乏或者缺失状态,有些规范领域规定的内容不够明确、不够具体、不够清晰,而这也容易引起混乱,引起产生歧义等不必要的影响。如在对于国外留学生方面,我国没有明确的规定是否需要学习并运用中国的思想教育制度和课程,在留学交换过程没有明确的考核和制度等。

三、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创新进展

1.传承中华优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都深刻影响着国人的思想观念,许多传统而悠久的思想态度即便是随着时代变迁都磨灭不掉的真理,也是我们国家长期以来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原因。无论时代怎样革新、怎样发展,最根本、最重要、最基础的思想理念我们都不能丢弃,而是要在传承中华优良传统思想的同时,发扬其思想理念,再进一步地去创新与发展。

2.同步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发展下,信息量大到可谓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这种强烈的电子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也对高校大学生产生了剧烈的思想冲击,但不管信息时代如何发展、如何变化,世界上的和平发展都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和平发展才是世界发展的共同目标,故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应对新时代的挑战,把所有新时代带给我们的挑战变成适合我们发展和发挥的机会,在社会发展变化的情形下,充分发挥好自身转型,塑造出越来越多的有着伟大共产主义理想、立身为国为人民的发展型人才。所以,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就要在与时代同步的同时,还要善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处,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

3.创新完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要遵循现代化的思维理念,这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与当前教育发展的产物,如今大学生思想教育是丰富多彩的,这一点就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同时也要跟上时代多样性的步伐,才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消化吸收并运用。

四、结束语

思想教育是国家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一项精细且重大的教育工程,需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教育制度下,与时代发展相互融合渗透,逐步地去进行改革完善。只有我们教育上不断的创新与发展才能让学生不断的创新与发展,才能够使我们国家跟紧时代步伐不断地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1]段勃.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研究[J].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41-43.

[2]陈羽玲.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02:293-295.

[3]石岩.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5,38:37-38.

制度创新:基础教育 篇12

在实验班的教学管理过程中, 学院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因材施教, 实行全程导师制 (前两年为学习导师, 后两年为专业导师) , 注重个性化培养, 经过了两年的探索, 基础学科实验班教学管理模式日臻成熟, 但其不足之初也逐步显现, 实验班管理模式仍然有值得反思和完善的地方。

1 规范个人培养方案及优化课程大纲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的核心体现, 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以成立较早的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为例, 该学院对于实验班的培养计划较于普通班级有较大的调整, 专为培养拔尖学生而量身而作, 总体上通识教育、大类培养、扩大选修和分流培养的理念在其实验班的课程结构上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依据我院人才培养目标, 虽然学院为实验班前两年制定了专门的培养计划, 但大部分课程沿用与普通班的课程教学大纲及教材, 无法满足底子扎实、求知欲强、思想活跃的理科实验班学生的学习需求。

此外, 我院的实验班制度规定由专业导师与学生共同商议确定学生后两年的个性化培养方案, 该制度自实施以来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及大程度地满足学生自主性, 在人才培养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然而, 由于学生过分参与个人培养方案的制定, 个人对特定课程的好恶, 通常表现为只选自己喜欢的课程而不去考虑课程系统的完整性, 不可避免地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 而如果专业导师缺少全面统筹的意识和能力, 这种弊端将更突出。因此, 明确基础学科实验班的人才培养模式功能定位和修订针对性、固定性的培养目标成为首要任务, 据此, 为学生提供一个合理选课范围并通过学分权重分配来表达人才培养的侧重, 不光可以充分地尊重学生权限, 还可以保证他们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另外, 较于普通班, 目前我院实验班学生的必修学分数更多、学习任务更繁重, 导致了学生无暇主动进行课外探究性学习。因此, 合理整合课程内容, 甚至为实验班量身定制学时紧凑、难度合理、综合性要求高的针对性课程, 将有助于更深入地推进人才培养改革。

2 建立专业导师考核机制, 充分发挥导师作用

我院基础学科实验班实行“一生一导师”的管理模式。专业导师除了要进行教学工作, 还有一定的科研任务, 这两者均进行定量考核。现有教学激励与科研激励机制相比, 在评价导向上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问题现象。并且, 担任专业导师虽然有一定的酬劳, 但这项工作往往需要占据大量时间, 尤其是业余时间, 且缺乏评价考核标准, 难以进行量化考核。同时, 专业导师的部分学生管理工作往往与辅导员工作重叠, 易造成责任推诿, 从而出现管理漏洞。

针对这一问题, 首先需要明确教学质量保障责任主体, 如学院领导、专业导师、班导师、课程负责人、辅导员等, 在教学质量保障中的责任。其次, 整合相关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增强其系统性, 保证涵盖教学所有环节。学生、督导对专业导师评教机制有待建立, 针对不同指导环节, 建立评价标准、管理方法、评价指标、咨询指导等一系列质量保障流程文件。最后, 可以通过提高专业导师工作津贴来保证专业导师队伍相对稳定, 激发导师队伍创新活力。

3 整合全院资源,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学院应建立推进实验班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经费投入长效机制, 在课程改革与建设、国际交流、学生创新基地、科研训练、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强专项投入, 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积极探索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考核方法、信息化教学模式, 力求为学生创造多元化学习的良好环境。提升高职称特别是教授给实验班上课的比例;进一步积极引导实验班学生参加学院开设的新生研讨课、核心课程以及国省级精品课程。除此之外, 聘请外教组织英语学习、开辟英语角、开设适量英文课程, 可以有效提高实验班学生的英语水平;充分利用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的留学项目, 为实验班学生提供可选择、学术背景丰富的正规交流机会;与国内外一流大学建立本科生联合培养机制, 通过短期访学、学术交流、学分互认等机动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国际化素养。

摘要:自2009年, 教育部鼓励各高校通过建设实验班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本文简要介绍了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基础学科实验班, 讨论了自建立两年以来, 实验班管理模式在培养方案、专业导师机制、教学资源等方面有待改进的问题并讨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实验班,管理制度,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李雄鹰.我国重点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实践与反思.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2, (3) .

上一篇:生态改建下一篇:小学美术教育实践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