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评估

2024-10-07

战略评估(精选11篇)

战略评估 篇1

0 引言

高等学校的发展规划是采取优化的方案不断调整高校与环境之间关系,实际上也是将学校发展的战略思维转变为文本、进而执行的过程,最终达到使高校发展的目的。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多元化的影响下,大学内部管理日益复杂化,高校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从20 世纪70 年代起,美国一些管理专家开始将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方法应用于高等学校发展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乔治·凯勒编著的《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将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推向高潮。该书提出大学战略规划表现出的积极性、外向性、竞争性等6 大特征[1],从而可以进一步理解大学战略规划的内涵:明确大学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这有助于提升大学的活力,促进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战略管理是指对组织战略的管理,包括战略制定、形成与战略实施2 个部分,它是组织的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管理活动[2]。大学战略管理是指大学在长期发展中,在充分分析大学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大学战略目标并组织实施以及进行评估和控制的动态管理过程,是明晰大学未来发展可能性、并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决策和行动的过程[3]。一般来说,大学战略管理由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与控制3 个相互依从的环节构成,战略规划以文本的形式体现,战略实施是将文本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过程,战略评估则是全方位监控战略实施过程并对实施的绩效进行系统性的评估。

1 发展规划战略评估的重要意义

对高校发展规划进行战略评估是检验发展规划执行情况及执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西方国家大学战略管理在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形成了“五阶段”“十阶段”及“六步骤”3 种具有代表性的基本模式,3 种模式都注重战略评估在战略管理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高等学校的发展规划借鉴了战略管理的精髓,故对高校的发展规划进行战略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1)战略评估有利于时刻跟踪规划执行的进展。高等学校制定发展规划,是对于未来一定时期内,学校所要达到的发展目标及其理想状态的系统设计,对促进学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发展规划文本本身是全校上下凝聚合力、形成共识的具体体现,从战略管理的角度讲,通过对高校的发展规划开展战略评估,能够及时了解现阶段规划已经完成哪些目标和任务;哪些目标和任务正在执行的过程中;还有哪些目标和任务暂未开展,从而较为全面地掌握规划执行的具体进度。同时,战略评估不仅仅是对规划进度的评估,更是对规划执行的效果的检查,开展战略评估,能够及时掌握已经目标和任务的完成质量,及早避免“高规划低完成”的不良现象,进而影响规划执行的进展。(2)战略评估有利于不断推进规划执行的力度。高等学校的发展规划一般以5 年作为一个完整的规划周期,在此周期内,根据国内外的高等教育形势,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及定位,提出发展任务及举措。发展规划具有5 年时间段的连续性,前一时间段内的发展情况都是为后一时间段制定的发展目标及任务做准备。因此,对高校发展规划进行战略评估,实际上是对前一时间段内的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全方位掌握其在完整的规划周期内发挥的作用,进而对后一时间段内的发展目标及任务提供参考,不断推进发展规划的执行力度,以免出现评估缺位、执行松散、目标难以完成的局面。(3)战略评估有利于及时调整规划执行的内容。制定发展规划,是置身于复杂的社会竞争环境中的高等学校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主动采取的一项战略选择,其要义在于符合自身定位,适应社会需要,切实可行,促进发展[4]。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所制定的发展规划是符合当前及未来短期形势下的发展目标及定位。而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国内外的高等教育态势也会发生突变,此时若机械地坚持原有的规划条文,高校的发展规划则不再适应外部环境的变迁。进行战略评估,及时分析外界各种影响的发展变化情况,再结合前期规划的执行情况,可以及时调整规划执行的内容,暂缓执行不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态势的目标和任务,调整与当下形势有出入的目标和任务,新增之前未制定但现阶段必须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以便使学校的规划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灯塔”。

2 发展规划战略评估存在的问题

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讲,高等学校的发展规划属于战略规划范畴,战略实施可以将战略规划由文本转化为具体行动,而战略评估可以全方位监控战略实施过程并对实施的绩效进行系统性评估。然而现实中,战略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1)战略评估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国内高校的发展规划多是在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高校自行制定,然后提交至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即可;对规划的执行情况,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情况,则极少过问,也没有安排检查评估的环节。作为发展规划的制定主体,各高校大都花了很大的力气制定发展规划文本,力求发展目标能体现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任务及措施能够确保发展目标的实现,但后期对规划进展情况的评估工作重视不够,使得缺失战略评估环节的发展规划只能成为“墙上挂挂”的普通文件,对高校的发展难以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很多高校制定发展规划部门的不承担监控的职责,其他部门、学院也不知道是哪个部门负责规划执行情况的监控[5],无法及时调整不符合现状的目标和任务。(2)战略评估的执行力度不够。大学的战略管理,关注大学的发展。目前,部分大学的战略管理者(校领导)都逐渐意识到战略评估结果的反馈对大学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十二五”发展规划为例,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等一些高校均开展了中期评估工作,通过对“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客观评价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主要措施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查找问题,为规划后期执行提供指导,推动规划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作为大学战略管理的重要一环,在这些高校中,战略评估的执行也只是就发展规划文本的内容完成情况进行中期的总结,并形成总结报告,远达不到战略评估的实质——监控战略实施并对战略实施的绩效进行系统性评估。(3)战略评估工作流于形式。战略评估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可以及时调整现有发展规划的目标、任务、措施等。在对开展“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的高校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高校对于不符合当下高等教育发展态势的目标和任务,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并未进行相应的调整,也未新增更加合理的目标的和任务。通过评估发现的不适应高教态势之处,一般都待下一个5 年规划进行调整或新增。同时,对已完成规划的执行效果不加以判定,没有奖罚,很少问责,导致本应成为学校发展的最高纲领性文件失去应有的权威,承担规划中具体任务的部门、学院也会存在能做多少做多少的心态,普通教职工对规划指导学校未来发展的意义产生动摇和怀疑。最终对发展规划的战略评估工作只能流于形式。

3 做好发展规划战略评估的措施

(1)发展规划的战略评估工作应成为常态。从20世纪50 年代以后,全球高校扩张,学生人数增加,大学管理也日益复杂,至20 世纪70 年代起,美国一些管理专家开始将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方法应用于高等学校发展的研究。在我国,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实行改革开放、社会转型以来,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制不断革新发展,原有的社会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有的管理模式也逐渐无法适应变革中大学的发展需求。大部分的大学管理者逐步意识到仅仅制定大学发展规划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加之战略管理在美国大学发展规划中的成功应用,实施战略管理成为我国大学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从战略评估在发展规划中的重要意义来看,高等学校应重视发展规划的战略评估工作,增强评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战略评估成为高校发展规划的常态化工作。(2)增强发展规划战略评估工作的专业性。高等学校的发展规划是一般是由校内专门的发展规划部门(如发展规划处)承担制定的,但发展规划部门的工作人员不一定具备战略管理甚至战略评估的专业理论及专业知识,更谈不上具备对规划进行战略评估这个实践经验。要充分发挥战略评估在发展规划实施过程的重要作用,必须增强评估工作的专业性,以专业的视角、运用专业的思维、采取专业的途径和方式对发展规划进行评估,将战略管理手段及方法真正运用到高校的发展规划中去,使战略评估结果的反馈对大学发展起推动促进的作用。(3)合理确定发展规划战略评估的标准及环节。目前对高等学校的发展规划进行评估的方式一般是采取规划中期检查的形式,评价主要发展指标的进展情况、总结主要任务及措施的实际进展,这种方式更倾向于中期总结的形式。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讲,战略评估范畴远大于中期检查总结。战略学大师理查德·鲁梅特提出了战略评估的4 条标准:一致性标准、协调性标准、优越性标准和可行性标准,其中协调性标准和优越性标准用于外部评估,一致性标准和可行性标准用于内部评估。由此可以进一步引申,发展规划的战略评估过程应包含4 个重要的环节:一是检查现有的形势;二是发掘潜在的战略机遇;三是评估战略效果;四是调整战略目标。

以大学的长远发展为重心及核心,战略管理思维势在必行,战略评估作为战略管理的重要一环,对高等学校发展规划的起到跟踪、监测及调整的重要作用。重视发展规划的战略评估,就是对规划文本、规划实施的完全体现及有效推进;反之规划文本只能成为“墙上挂挂”的普通文件,不利于大学的长远发展。对高等学校的发展规划实施战略评估,应常态化、专业化,同时更应合理确定评估的标准及环节。

参考文献

[1]胡保利,王硕旺.乔治·凯勒的大学战略规划理论评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87-91.

[2]韩建华.高校发展规划的思考:文本的考察[J].教育发展研究,2011(17):38-42.

[3]柯文进.大学的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J].高教发展研究,2010(4):14-17.

[4]杨定海.高校发展规划的可行性与实效性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01-106.

[5]汪敏生.高校发展规划实施的若干思考[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6):21-25.

战略评估 篇2

利用资产负债表评估

通过资产负债表进行价值评估的最简单办法是公司的账面价值,其中的逻辑很简单:既然一家企业的净资产就是属于其股东所拥有的价值,那么购买企业的价值就是其股东所拥有的价值。这一方法的问题在于它将公司会计人员所记录的公司资产和负债的历史价值与它们的市场价值等同起来,看起来似乎合情合理,但事实上两者通常有很大的差距。

常用的净资产作价的方法有历史成本法和账面调整法。历史成本法是把各种资产当时购买的成本加和,把这些成本总和作为企业的价值。这种计算方法显然不正确,但因为简单易行,也在一些场合应用。账面调整法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合并,相对进步一些。净资产法比较适合于不良资产处置公司(AMC) 使用,因为AMC较少考虑资产的孵化增值,更多地关注资产的短期变现能力。当企业的售价低于净资产时,甚至是折扣价,中间就存在一定的套利空间。但并购方的思维方式恰恰相反,不是简单查看资产负债表。很多企业为提高资产收益率进而提升估值水平,在上市前都会进行资产重组,甚至把自己打造成“轻资产公司”,这种情况下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更会不一致。

市盈率方法看企业价值

计划经济时代,人们衡量企业大小习惯于看固定资产、占地面积、员工数量等指标,这是一种误区。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工商注册组织,评估企业价值首先关注的应该是其盈利能力,而不是资产规模。市场价值法通常要借助于股票和债券的估值方法,其理论基础是有效市场假设,也就是说公开交易证券的价格准确地反映了相应公司的价值。

尽管这种股票和债券的估值方法仅直接适用于少数发行公开交易证券的公司,IPO本身是并购方最为理想的 方式,所以用市盈率来测算当然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方法。这种方法不适合于处于初创期的公司,因为公司可能还没有利润,这时市盈率方法本身在数学计算上已经失去意义。

另外,证券市场大环境对市盈率影响也很大。10月,上证指数突破6100点,时隔一年后的10月,上证指数又跌到1600点。一家稳定经营的上市公司,业绩上还是“原来的我”,但一年之间的市值会相差几倍。

案例:中石油――“我站在48元之巅”

月,中国股市如日中天,上证指数一路高歌猛进,窜上6100点的历史新高。“时势造英雄”,看准时机的蓝筹大盘股中石油山呼海啸一般登陆上海滩,首日暴涨到每股48元,堪称天价。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此后中石油股价就踏上了漫漫熊途。此后的一年,资本市场哀鸿一片,20的10月,上证指数跌落至1600点,中石油更是以自由落体的方式“套牢全中国散户”,跌破了16.7元的发行价。同一家公司,不同的证券市场环境,天壤之别的市盈率,演绎出从天堂到地狱的悲喜剧。此间,网络上流传出一则名为《沉痛悼念中国石油[13.15 -1.20%]》的帖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股市跌宕起伏下股民的心声。

通过可比法进行评估

可比法是指通过与价值已知的可比公司的比较来评估,这是非常通俗易懂的方法,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比如在农贸市场买菜,买方经常货比三家,再讨价还价。这个货比三家就是“可比法”。

股权交易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有一家企业近期刚刚被收购,且行业领域或业务模式与目标企业相近,那么该公司的企业估值就值得参考。这种直接比较的方法,有时也被称为直接资本化方法,通常先要计算某些比率,然后将这一比率乘以评估公司的利润(或资产规模),便得到评估公司的市场价值。这一方法是一个相当简单的方法,在实践中广为采用,比如证券市场中的板块效应。它可以避免评估当中许多棘手的问题。案例:百思买全资收购五星电器

经过数年疯狂的跑马圈地,中国家电零售商们完成了在国内一线和二线城市的布局,但如何化解“开店大跃进”导致的后遗症,各家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实力不济的五星投入了虎视眈眈的外资怀抱。5月12日,世界第一家电零售商美国百思买集团宣布向江苏五星电器注资1.8亿美元,从而获得后者51%的控股权。协议中同时规定百思买将不迟于2月21日支付约1.85亿美元现金,正式获得五星电器100%权益。该承诺如期兑现,五星电器于202月6日获得营业执照,获准作为外商独资公司进行运营,

相关数据显示,20控股收购时,五星电器在江苏、浙江等省份拥有131家门店。现在五星电器门店数量是160多家。 年,拥有81家门店的大中电器,卖出的价格为36亿元。年,国美收购拥有220家门店的永乐耗资52.68亿元。有鉴于此,业内对于总共3.69 亿美元(约25亿元人民币)的总价没有质疑。

还有一个案例也很有意思。一家上市公司有进行管理层收购(MBO)的考虑,希望中介机构评估一下董事长本人的价值。这个“另类”的业务难倒了中介,最后这家中介想了个“曹冲称象”式的方法:境内外上市公司,有很多董事长(或实际控制人)因为各种原因突然离职的情况,比如董事会改选、个人辞职、意外事故等。消息发布后,股价往往会下跌(但也有上涨的情况)。他们参照类似情况,假定该董事长因故突然离开公司,请几位证券公司的基金经理计算一下公司股价的波动,得出市值的差额,进而折算出其“价值”。当然,这种“没有办法”的办法在说法上要掌握艺术。

折现现金流量法

小学教材上有一类数学题目:一个水池中分别有一个入水口和一个出水口,水以不同的速度注入和流出,问:何时水池中的水能够注满或流光?相声演员姜昆曾调侃这种题目是“瞎折腾”。但在现实中,企业的现金流量表恰恰是这样一道算术题。

成长期企业比较适合采用现金流量法。先预测一个公司未来将获得的现金流量,然后将这些现金流量折现,得出公司股权持有人所拥有的价值。这种方法被称为折现现金流量法,它含有这样一个假设:不管一个公司生产什么样的产品,投资者之所以会持有该公司的股权,是因为他们盼望这些股权为他们产生未来的收益。期望的未来现金收入越多,发生的时间越近,投资者对公司股权的估值就越高。

需要说明的是,现实中并购方和目标企业还是有意无意地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眼前”的估值上。依照笔者的经验,“好事”和“坏事”往往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买企业是在买未来,今后的增值比初始的估值要重要,其中的道理如同股票交易,你高价买入,但明天股价“更上一层楼”,你是对的。反之你“谷底建仓”,但明天股价“跌跌不休”,你仍是错的。从理性的角度,公司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工商注册组织,其价值不在于过去投入过多少钱或者账面上还有多少资产,关键是未来能够给股东创造多少回报。

还有的朋友在估值问题上很“天真”,想当然地认为找一家资产评估事务所,把公司的资产(特别是无形资产)评得高一些,这样就可以卖个好价钱。这里笔者要告诉大家:菜市场里买土豆萝卜,可以用标准称论斤按两来买,然而企业却难以进行“称量”,我们甚至难以找到一个大家公认的衡量企业价值的标准方法。所有的估值方法所提供的更多的是一种思考方式,而不是绝对的评估结果。不管用何种方式,最终并购方都会按照股权比例与投资金额,测算自己的年均投资收益率。价格虚高,无疑会摊薄资产收益率,如果达不到并购方的心理预期,就会缺乏吸引力。并购的目的在于资源重组进而实现企业的快速成长,并购双方的收益应源于企业不断增长的盈利能力。案例:网游估价是这样抬高的

2007年下半年,网游行业掀起了第二轮上市热潮。北京网游厂商完美时空、巨人网络、网龙[4.72 -2.28%]相继上市。谈到上市募得资金的用途,这几家公司都曾明确表示对收购的重视。这一切都让盛大感到紧张。网游行业历经发展,仍未出现垄断巨头,新企业不断涌现,“大鱼吃小鱼”、行业洗牌在所难免。如何保住自身地位是作为先行者的盛大最为关心的问题,于是就有了后来高价收购锦天的事件。

2007年7月,盛大以1亿元人民币收购成都锦天科技,该公司创始人――时年仅23岁的彭海涛一举成为亿万富翁。这一故事让众多网游业者热血沸腾。很多公司以此津津乐道:“锦天值一个亿,那么我的公司应该值多少?”锦天科技也许不值1亿元,因为该公司研发精英此前已被巨人网络挖走。对于一个只有产品没有团队的公司,很难获得后续的发展和盈利。但这似乎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其实盛大以很小的成本给收购定了一个很高的标尺。自此大家认定了网游是一个能够卖个好价钱的“暴利行业”。

在一个被盛大提高了收购门槛的行业,手握重金的网游新贵们却无从下手。很多VC人士表示“不太愿意投资网游业,因为价格太高”,即使谈网游企业的收购项目,最后都因价格问题不欢而散。

实际上,盛大的付出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大。收购的资金并非一次性支付,并且附有苛刻的要求及对赌协议,达不到要求,1亿元人民币也是镜花水月。锦天科技后来的故事也并不精彩,年,彭海涛从盛大离职,在成都重新成立了一家网游公司自立门户……

基于上述四种基本方法,再加上每种方法有若干个变型,就会得出一套价值指标,然后将这些得自不同方法的指标进行合成,最后得出公司的最终价值。

从战略并购视角评估企业价值 篇3

中石油如何站上48元之巅?百思买收购五星电器时采用了何种估值方式?盛大如何抬高网游价格? 不妨从战略并购视角总结一些基本方法,看清楚企业价值

如何评估自己或别人的企业值多少钱,这是很多企业家和董事会的董事们都在思考的问题。笔者并非财务科班出身,但在工作实践中感到,有些朋友并不真正理解企业的价值所在。他们简单地套用财务分析工具,振振有词地追问ROE、ROIC、EBIT之类的数据,对企业价值分析近乎刻舟求剑,却忽视了对企业经营最本质问题的思考,更缺少对战略价值的理解。为此,笔者大胆班门弄斧,尝试从战略并购的视角,加上对一些案例的分析,来阐释对企业价值的方法。

利用资产负债表评估

通过资产负债表进行价值评估的最简单办法是公司的账面价值,其中的逻辑很简单:既然一家企业的净资产就是属于其股东所拥有的价值,那么购买企业的价值就是其股东所拥有的价值。这一方法的问题在于它将公司会计人员所记录的公司资产和负债的历史价值与它们的市场价值等同起来,看起来似乎合情合理,但事实上两者通常有很大的差距。

常用的净资产作价的方法有历史成本法和账面调整法。历史成本法是把各种资产当时购买的成本加和,把这些成本总和作为企业的价值。这种计算方法显然不正确,但因为简单易行,也在一些场合应用。账面调整法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合并,相对进步一些。净资产法比较适合于不良资产处置公司(AMC)使用,因为AMC较少考虑资产的孵化增值,更多地关注资产的短期变现能力。当企业的售价低于净资产时,甚至是折扣价,中间就存在一定的套利空间。但并购方的思维方式恰恰相反,不是简单查看资产负债表。很多企业为提高资产收益率进而提升估值水平,在上市前都会进行资产重组,甚至把自己打造成“轻资产公司”,这种情况下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更会不一致。

市盈率方法看企业价值

计划经济时代,人们衡量企业大小习惯于看固定资产、占地面积、员工数量等指标,这是一种误区。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工商注册组织,评估企业价值首先关注的应该是其盈利能力,而不是资产规模。市场价值法通常要借助于股票和债券的估值方法,其理论基础是有效市场假设,也就是说公开交易证券的价格准确地反映了相应公司的价值。

尽管这种股票和债券的估值方法仅直接适用于少数发行公开交易证券的公司,IPO本身是并购方最为理想的套现方式,所以用市盈率来测算当然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方法。这种方法不适合于处于初创期的公司,因为公司可能还没有利润,这时市盈率方法本身在数学计算上已经失去意义。

另外,证券市场大环境对市盈率影响也很大。2007年10月,上证指数突破6100点,时隔一年后的2008年10月,上证指数又跌到1600点。一家稳定经营的上市公司,业绩上还是“原来的我”,但一年之间的市值会相差几倍。

案例:中石油——“我站在48元之巅”

2007年10月,中国股市如日中天,上证指数一路高歌猛进,窜上6100点的历史新高。“时势造英雄”,看准时机的蓝筹大盘股中石油山呼海啸一般登陆上海滩,首日暴涨到每股48元,堪称天价。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此后中石油股价就踏上了漫漫熊途。此后的一年,资本市场哀鸿一片,2008年的10月,上证指数跌落至1600点,中石油更是以自由落体的方式“套牢全中国散户”,跌破了16.7元的发行价。同一家公司,不同的证券市场环境,天壤之别的市盈率,演绎出从天堂到地狱的悲喜剧。此间,网络上流传出一则名为《沉痛悼念中国石油》的帖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股市跌宕起伏下股民的心声。

通过可比法进行评估

可比法是指通过与价值已知的可比公司的比较来评估,这是非常通俗易懂的方法,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比如在农贸市场买菜,买方经常货比三家,再讨价还价。这个货比三家就是“可比法”。

股权交易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有一家企业近期刚刚被收购,且行业领域或业务模式与目标企业相近,那么该公司的企业估值就值得参考。这种直接比较的方法,有时也被称为直接资本化方法,通常先要计算某些比率,然后将这一比率乘以评估公司的利润(或资产规模),便得到评估公司的市场价值。这一方法是一个相当简单的方法,在实践中广为采用,比如证券市场中的板块效应。它可以避免评估当中许多棘手的问题。

案例:百思买全资收购五星电器

经过数年疯狂的跑马圈地,中国家电零售商们完成了在国内一线和二线城市的布局,但如何化解“开店大跃进”导致的后遗症,各家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实力不济的五星投入了虎视眈眈的外资怀抱。2006年5月12日,世界第一家电零售商美国百思买集团宣布向江苏五星电器注资1.8亿美元,从而获得后者51%的控股权。协议中同时规定百思买将不迟于2009年2月21日支付约1.85亿美元现金,正式获得五星电器100%权益。该承诺如期兑现,五星电器于2009年2月6日获得营业执照,获准作为外商独资公司进行运营。

相关数据显示,2006年控股收购时,五星电器在江苏、浙江等省份拥有131家门店。现在五星电器门店数量是160多家。2007年,拥有81家门店的大中电器,卖出的价格为36亿元。2006年,国美收购拥有220家门店的永乐耗资52.68亿元。有鉴于此,业内对于总共3.69亿美元(约25亿元人民币)的总价没有质疑。

还有一个案例也很有意思。一家上市公司有进行管理层收购(MBO)的考虑,希望中介机构评估一下董事长本人的价值。这个 “另类”的业务难倒了中介,最后这家中介想了个“曹冲称象”式的方法:境内外上市公司,有很多董事长(或实际控制人)因为各种原因突然离职的情况,比如董事会改选、个人辞职、意外事故等。消息发布后,股价往往会下跌(但也有上涨的情况)。他们参照类似情况,假定该董事长因故突然离开公司,请几位证券公司的基金经理计算一下公司股价的波动,得出市值的差额,进而折算出其“价值”。当然,这种“没有办法”的办法在说法上要掌握艺术。

折现现金流量法

小学教材上有一类数学题目:一个水池中分别有一个入水口和一个出水口,水以不同的速度注入和流出,问:何时水池中的水能够注满或流光?相声演员姜昆曾调侃这种题目是“瞎折腾”。但在现实中,企业的现金流量表恰恰是这样一道算术题。

成长期企业比较适合采用现金流量法。先预测一个公司未来将获得的现金流量,然后将这些现金流量折现,得出公司股权持有人所拥有的价值。这种方法被称为折现现金流量法,它含有这样一个假设:不管一个公司生产什么样的产品,投资者之所以会持有该公司的股权,是因为他们盼望这些股权为他们产生未来的收益。期望的未来现金收入越多,发生的时间越近,投资者对公司股权的估值就越高。

需要说明的是,现实中并购方和目标企业还是有意无意地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眼前”的估值上。依照笔者的经验,“好事”和“坏事”往往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买企业是在买未来,今后的增值比初始的估值要重要,其中的道理如同股票交易,你高价买入,但明天股价“更上一层楼”,你是对的。反之你“谷底建仓”,但明天股价“跌跌不休”,你仍是错的。从理性的角度,公司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工商注册组织,其价值不在于过去投入过多少钱或者账面上还有多少资产,关键是未来能够给股东创造多少回报。

还有的朋友在估值问题上很“天真”,想当然地认为找一家资产评估事务所,把公司的资产(特别是无形资产)评得高一些,这样就可以卖个好价钱。这里笔者要告诉大家:菜市场里买土豆萝卜,可以用标准称论斤按两来买,然而企业却难以进行“称量”,我们甚至难以找到一个大家公认的衡量企业价值的标准方法。所有的估值方法所提供的更多的是一种思考方式,而不是绝对的评估结果。不管用何种方式,最终并购方都会按照股权比例与投资金额,测算自己的年均投资收益率。价格虚高,无疑会摊薄资产收益率,如果达不到并购方的心理预期,就会缺乏吸引力。并购的目的在于资源重组进而实现企业的快速成长,并购双方的收益应源于企业不断增长的盈利能力。

案例:网游估价是这样抬高的

2007年下半年,网游行业掀起了第二轮上市热潮。北京网游厂商完美时空、巨人网络、网龙相继上市。谈到上市募得资金的用途,这几家公司都曾明确表示对收购的重视。这一切都让盛大感到紧张。网游行业历经10年发展,仍未出现垄断巨头,新企业不断涌现,“大鱼吃小鱼”、行业洗牌在所难免。如何保住自身地位是作为先行者的盛大最为关心的问题,于是就有了后来高价收购锦天的事件。

2007年7月,盛大以1亿元人民币收购成都锦天科技,该公司创始人——时年仅23岁的彭海涛一举成为亿万富翁。这一故事让众多网游业者热血沸腾。很多公司以此津津乐道:“锦天值一个亿,那么我的公司应该值多少?”锦天科技也许不值1亿元,因为该公司研发精英此前已被巨人网络挖走。对于一个只有产品没有团队的公司,很难获得后续的发展和盈利。但这似乎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其实盛大以很小的成本给收购定了一个很高的标尺。自此大家认定了网游是一个能够卖个好价钱的“暴利行业”。

在一个被盛大提高了收购门槛的行业,手握重金的网游新贵们却无从下手。很多VC人士表示“不太愿意投资网游业,因为价格太高”,即使谈网游企业的收购项目,最后都因价格问题不欢而散。

实际上,盛大的付出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大。收购的资金并非一次性支付,并且附有苛刻的要求及对赌协议,达不到要求,1亿元人民币也是镜花水月。锦天科技后来的故事也并不精彩,2009年,彭海涛从盛大离职,在成都重新成立了一家网游公司自立门户……

基于上述四种基本方法,再加上每种方法有若干个变型,就会得出一套价值指标,然后将这些得自不同方法的指标进行合成,最后得出公司的最终价值。

从战略并购视角评估企业价值 篇4

如何评估自己或别人的企业值多少钱,这是很多企业家和董事会的董事们都在思考的问题。笔者并非财务科班出身,但在工作实践中感到,有些朋友并不真正理解企业的价值所在。他们简单地套用财务分析工具,振振有词地追问ROE、ROIC、EBIT之类的数据,对企业价值分析近乎刻舟求剑,却忽视了对企业经营最本质问题的思考,更缺少对战略价值的理解。为此,笔者大胆班门弄斧,尝试从战略并购的视角,加上对一些案例的分析,来阐释对企业价值的方法。

◎利用资产负债表评估

通过资产负债表进行价值评估的最简单办法是公司的账面价值,其中的逻辑很简单:既然一家企业的净资产就是属于其股东所拥有的价值,那么购买企业的价值就是其股东所拥有的价值。这一方法的问题在于它将公司会计人员所记录的公司资产和负债的历史价值与它们的市场价值等同起来,看起来似乎合情合理,但事实上两者通常有很大的差距。

常用的净资产作价的方法有历史成本法和账面调整法。历史成本法是把各种资产当时购买的成本加和,把这些成本总和作为企业的价值。这种计算方法显然不正确,但因为简单易行,也在一些场合应用。账面调整法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合并,相对进步一些。净资产法比较适合于不良资产处置公司(AMC)使用,因为AMC较少考虑资产的孵化增值,更多地关注资产的短期变现能力。当企业的售价低于净资产时,甚至是折扣价,中间就存在一定的套利空间。但并购方的思维方式恰恰相反,不是简单查看资产负债表。很多企业为提高资产收益率进而提升估值水平,在上市前都会进行资产重组,甚至把自己打造成“轻资产公司”,这种情况下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差距更大。

◎市盈率方法看企业价值

计划经济时代,人们衡量企业大小习惯于看固定资产、占地面积、员工数量等指标,这是一种误区。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工商注册组织,评估企业价值首先关注的应该是其盈利能力,而不是资产规模。市场价值法通常要借助于股票和债券的估值方法,其理论基础是有效市场假设,也就是说公开交易证券的价格准确地反映了相应公司的价值。

尽管这种股票和债券的估值方法仅直接适用于少数发行公开交易证券的公司,IPO本身是并购方最为理想的套现方式,所以用市盈率来测算当然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方法。这种方法不适合处于初创期的公司,因为公司可能还没有利润,这时市盈率方法本身在数学计算上已经失去意义。

另外,证券市场大环境对市盈率影响也很大。2007年10月,上证指数突破6100点,时隔一年后的2008年10月,上证指数又跌到1600点。一家稳定经营的上市公司,业绩上还是“原来的我”,但一年之间的市值会相差几倍。

案例:中石油——“我站在48元之巅”

2007年10月,中国股市如日中天,上证指数一路高歌猛进,窜上6100点的历史新高。“时势造英雄”,看准时机的蓝筹大盘股中石油山呼海啸一般登陆上海滩,首日暴涨到每股48元,堪称天价。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此后中石油股价就踏上了漫漫熊途。此后的一年,资本市场哀鸿一片,2008年的10月,上证指数跌落至1600点,中石油更是以自由落体的方式“套牢全中国散户”,跌破了16.7元的发行价。同一家公司,不同的证券市场环境,天壤之别的市盈率,演绎出从天堂到地狱的悲喜剧。此间,网络上流传出一则名为《沉痛悼念中国石油[13.15~1.20%]》的帖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股市跌宕起伏下股民的心声。

◎通过可比法进行评估

可比法是指通过与价值已知的可比公司的比较来评估,这是非常通俗易懂的方法,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比如在农贸市场买菜,买方经常货比三家,再讨价还价。这个货比三家就是“可比法”。

股权交易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有一家企业近期刚刚被收购,且行业领域或业务模式与目标企业相近,那么该公司的企业估值就值得参考。这种直接比较的方法,有时也被称为直接资本化方法,通常先要计算某些比率,然后将这一比率乘以评估公司的利润(或资产规模),便得到评估公司的市场价值。这一方法是一个相当简单的方法,在实践中广为采用,比如证券市场中的板块效应。它可以避免评估当中许多棘手的问题。

案例:百思买全资收购五星电器

经过数年疯狂的跑马圈地,中国家电零售商们完成了在国内一线和二线城市的布局,但如何化解“开店大跃进”导致的后遗症,各家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实力不济的五星投入了虎视眈眈的外资怀抱。2006年5月12日,世界第一家电零售商美国百思买集团宣布向江苏五星电器注资1.8亿美元,从而获得后者51%的控股权。协议中同时规定百思买将不迟于2009年2月21日支付约1.85亿美元现金,正式获得五星电器100%权益。该承诺如期兑现,五星电器于2009年2月6日获得营业执照,获准作为外商独资公司进行运营。

相关数据显示,2006年控股收购时,五星电器在江苏、浙江等省份拥有131家门店。现在五星电器门店数量是160多家。2007年,拥有81家门店的大中电器,卖出的价格为36亿元。2006年,国美收购拥有220家门店的永乐耗资52.68亿元。有鉴于此,业内对于总共3.69亿美元(约25亿元人民币)的总价没有质疑。

还有一个案例也很有意思。一家上市公司有进行管理层收购(MBO)的考虑,希望中介机构评估一下董事长本人的价值。这个“另类”的业务难倒了中介,最后这家中介想了个“曹冲称象”式的方法:境内外上市公司,有很多董事长(或实际控制人)因为各种原因突然离职的情况,比如董事会改选、个人辞职、意外事故等。消息发布后,股价往往会下跌(但也有上涨的情况)。他们参照类似情况,假定该董事长因故突然离开公司,请几位证券公司的基金经理计算一下公司股价的波动,得出市值的差额,进而折算出其“价值”。当然,这种“没有办法”的办法在说法上要掌握艺术。

◎折现现金流量法

小学教材上有一类数学题目:一个水池中分别有一个入水口和一个出水口,水以不同的速度注入和流出,问:何时水池中的水能够注满或流光?相声演员姜昆曾调侃这种题目是“瞎折腾”。但在现实中,企业的现金流量表恰恰是这样一道算术题。

成长期企业比较适合采用现金流量法。先预测一个公司未来将获得的现金流量,然后将这些现金流量折现,得出公司股权持有人所拥有的价值。这种方法被称为折现现金流量法,它含有这样一个假设:不管一个公司生产什么样的产品,投资者之所以会持有该公司的股权,是因为他们盼望这些股权为他们产生未来的收益。期望的未来现金收入越多,发生的时间越近,投资者对公司股权的估值就越高。

需要说明的是,现实中并购方和目标企业还是有意无意地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眼前”的估值上。依照笔者的经验,“好事”和“坏事”往往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买企业是在买未来,今后的增值比初始的估值要重要,其中的道理如同股票交易,你高价买入,但明天股价“更上一层楼”,你是对的。反之你“谷底建仓”,但明天股价“跌跌不休”,你仍是错的。从理性的角度,公司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工商注册组织,其价值不在于过去投入过多少钱或者账面上还有多少资产,关键是未来能够给股东创造多少回报。

还有的朋友在估值问题上很“天真”,想当然地认为找一家资产评估事务所,把公司的资产(特别是无形资产)评得高一些,这样就可以卖个好价钱。这里笔者要告诉大家:菜市场里买土豆萝卜,可以用标准称论斤按两来买,然而企业却难以进行“称量”,我们甚至难以找到一个大家公认的衡量企业价值的标准方法。所有的估值方法所提供的更多的是一种思考方式,而不是绝对的评估结果。不管用何种方式,最终并购方都会按照股权比例与投资金额,测算自己的年均投资收益率。价格虚高,无疑会摊薄资产收益率,如果达不到并购方的心理预期,就会缺乏吸引力。并购的目的在于资源重组进而实现企业的快速成长,并购双方的收益应源于企业不断增长的盈利能力。

案例:网游估价是这样抬高的

2007年下半年,网游行业掀起了第二轮上市热潮。北京网游厂商完美时空、巨人网络、网龙[4.72-2.28%]相继上市。谈到上市募得资金的用途,这几家公司都曾明确表示对收购的重视。这一切都让盛大感到紧张。网游行业历经10年发展,仍未出现垄断巨头,新企业不断涌现,“大鱼吃小鱼”、行业洗牌在所难免。如何保住自身地位是作为先行者的盛大最为关心的问题,于是就有了后来高价收购锦天的事件。

2007年7月,盛大以1亿元人民币收购成都锦天科技,该公司创始人——时年仅23岁的彭海涛一举成为亿万富翁。这一故事让众多网游业者热血沸腾。很多公司以此津津乐道:“锦天值一个亿,那么我的公司应该值多少?”锦天科技也许不值1亿元,因为该公司研发精英此前已被巨人网络挖走。对于一个只有产品没有团队的公司,很难获得后续的发展和盈利。但这似乎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其实盛大以很小的成本给收购定了一个很高的标尺。自此大家认定了网游是一个能够卖个好价钱的“暴利行业”。

在一个被盛大提高了收购门槛的行业,手握重金的网游新贵们却无从下手。很多VC人士表示“不太愿意投资网游业,因为价格太高”,即使谈网游企业的收购项目,最后都因价格问题不欢而散。

实际上,盛大的付出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大。收购的资金并非一次性支付,并且附有苛刻的要求及对赌协议,达不到要求,1亿元人民币也是镜花水月。锦天科技后来的故事也并不精彩,2009年,彭海涛从盛大离职,在成都重新成立了一家网游公司自立门户……

基于上述四种基本方法,再加上每种方法有若干个变型,就会得出一套价值指标,然后将这些来自不同方法的指标进行合成,最后得出公司的最终价值。

战略评估 篇5

摘要:与现行绩效评估相比,战略式评估体系是一种有效的、可行的绩效评价方法。文章提出了建立高校战略式评估体系的主导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校战略式评估的指标体系,以期对战略式评估体系在高校绩效评估中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借鉴与帮助。

关键词:战略式评估。指标体系。高校

现行的绩效评估方法尽管在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引入了非财务指标,但这些方法大多是基于高校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和短期发展的目标而设计,不能体现长期的竞争优势。为适应信息时代高校战略化管理的要求,公认的较为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是战略式评估体系,此方法在国外诸多行业广泛应用并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我国高校也应结合实际实施战略式评估体系。

一、构建战略式评估体系的主导思想。

(一)战略式的绩效评估体系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根基。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高校的发展战略、财务管理也面临着新的环境,学校管理层意识到要迎接不断激烈的竞争必须进行变革,在进行一段时期的自我改变后,高校具有了较为完备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及制度体系。但实质的问题没有得到改善,教学科研能力不强、激励机制无竞争力、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力,教学的主动性以及对学校发展目标方向的不明确等,导致学校战略的实施并没有预想的成功。

战略式评估体系就是使战略的管理适合信息时代的竞争需求。卡普兰和诺顿在《战略导向的组织》一文中提出设计评估体系时,应从询问你的战略是什么开始。所以制定战略式评估体系的第一步从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开始。制定战略目标要考虑以下因素:学校教学科研历史业绩。高校发展趋势。竞争态势等。按照所选定的最佳战略方案的要求,制定行动计划、编制全面预算和教学科研规程,以保证学校战略目标、方针与政策落实到实处。

(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过去,高校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人事部门仅仅是对教上进行工资管理、个人档案整理及人员调配等日常管理,占用的时间多,创造的价值少。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认识到人力资源是学校最有价值一种资产,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对学校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性,它能让我们了解学校的师资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如何把他们聚拢起来为高校发展创造最大价值。

虽然战略式评估体系的建立是基于高校发展战略而设计,但通过对战略式评估体系的层层分解最终形成教工个人的战略式评估体系,从而规范教工的行为,指导教工日常工作进而为实现高校整体战略目标服务。

1、使教工在工作中的行为统一于学校组织的整体战略下,避免在实际执行中存在偏差。

2、使用战略式评估体系作为绩效管理的工具,将会避免现行的绩效管理只重视员工工作中所导致的财务指标的实现,而忽视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非财务指标行为对高校长远发展所起的作用。

3、使用战略式评估体系作为绩效管理的工具,将会使教工和组织更关注高校组织和个人的长远发展,督促职工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以适应学校长远发展。

4、使用战略式评估体系作为绩效管理的工具,将会使组织和个人更加重视为组织及个人发展所必需的投入。

(三)以高校利益相关者利益实现为目标。

随着经济体制转轨,高等学校教育体制也在变革,多渠道筹集教育科研经费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这样使高校面临更严峻的内外部环境,财务战略目标受到了很大冲击,投资主体筹资渠道已转变为以财政拨款为主,社会、企业、公民或从学校发展战略出发,向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借入款等的多元化模式,这样高校就面临着政府、主管部门、科研协作单位、银行债权人等各外部利益相关者,以学生、教工、所属实验室、后勤等内部各利益相关者。

高校组织内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是合作伙伴关系,这就要求高校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兼顾各利益相关者各种利益的实现,绩效评价作为企业行为的具体指导体系也必须符合并服务于高校的战略目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功的决定因素不再仅存于高校内部,而是受到外部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有这些因素都应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

因此,这一点正是战略式评估体系本质的重要方面――高校组织内外部群体利益的平衡,就是能给高校在正确制定自身运作、人力资源和知识的全球化等战略计划和管理目标提供相关信息,提高办学效益。

(四)以学习型组织为高校发展的源泉。

高等学校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组织,高校的主要任务是造就和培养创造性人才,以教与学为业,因此,容易忽略学习型学校问题,创建学习型学校就是要转变现行的人才培养理念,由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养以知识为基础的能力型人才转变。学习型高校强调不仅要获取知识,更要重视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能力,它使每位员工都认为贡献知识和与人分享知识是一种自然的行为,树立合作竞争的关系,把个人创新与团队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习型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重在激励”的管理机制,现行的利用物质利益来激励员工的方法已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在学习型组织中应实行与现行管理不同的激励机制,包括对员工进行人文关怀,使其个性与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充分发掘个人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新力,把知识创新作为高校的战略目标,实施人才战略,人尽其才,因人施教。在高校学习型组织中,教师的发展举足轻重,教师评价制度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对教师评价可以根据教学成果、学生的学习行为或学习经验、教学行为等方面对教师作出评价。

战略式评估体系通常可以显示出在现有的教师、系统和程序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与实现突破性绩效目标所要求的教学科研能力之间的巨大差异,为了弥补这些差距,高校应构建学习型组织,提升核心竞争力,对能否培养出大批高素质人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以完善的`预算体系为手段使高校的绩效评估切实可行。

预算是成功实现高校战略计划的重要保障,一所优秀的高等学校要求具有积极、先进的财务预算、业务计划和预算编制体系。

从高校正常运行的预算来说,就是高校维持现有教学科研所花费的成本,主要是以年度为基础进行编制,用于业绩评价比较简单,适应于短期预算或较短期的长期预算,然而,在预算管理实践中,更需要关注高校长远发展状况和发展目标,战略预算则是从有利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编制,将战略目标分解到各预算年度,再通过各预算年度内当期预算的制定分解落实到每个部门,利用预算控制形成切实可行的战略部署。通过战略预算将学校一部分财力、物力、人力运用到为实现战略目标所必需的高校内部运行、学生培养及师资培训等方面,这部分资金与正常项目支出预算分开管理。

要对预算实施科学的管理,必须辅之以必要的考核体系,而战略式评估体系对业绩评价并不局限于某个财务指标,而是从整体发展,对教工学生、科研等多方面业绩进行评价、具有有效激励效应,并能发现预算本身及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以后动态修整和有效控制提供指引。

二、高校战略式评估体系框架的构建。

(一)高校战略式评估体系框架的构成。

1、财务方面。

编制战略式评估体系就是要促使各高校各院系部门把自己的财务目标同全校的战略相联系。财务目标为战略式评估体系的所有其他方面的目标和衡量提供了焦点,所选中的每项衡量方法都应当成为一条纽带的一部分,这条纽带把因果关系联系起来,最终结果是提高财务绩效。可见,战略式评估必须继续注重财务成果,而且所有衡量方法的因果之路又应当通向财务目标,因此,战略式评估保留了财务方面的指标,这些财务绩效的指标要能反映出学校的战略从而为最终学校财务运行的改善作出贡献。

2、学生、科研协作单位方面。

对于高等学校,学生就是高校所提供教育或服务的群体,在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服务的满足上学生都是制定发展战略、合理运作的决定性因素。况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学生学费收入、科研收入在学校总收入中占越来越大的比重。学生因素、科研因素在战略式评估体系中只能有重要地位,因为如果无法满足或达到他们的需求时,学校的战略性经济目标是很难实现的,所有这些因素都应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绩效评价作为高校行为的具体指导体系也必须符合并服务于高校的战略目标。

3、内部业务流程。

为学校内部业务流程制定目标和评价手段是战略式评估体系同现行的绩效评价体系之间最显著的区别之一,战略式评估体系通常确认全新的流程,学校要想实现其教学科研目标和财务目标就必须善于采用这些流程。在内部业务流程方面,评价指标着重在那些对教学科研的满意程度和达到学校财务目标有较大反应的内部业务流程上,学校必须在制定长远发展目标时,充分制定有效的教学内部流程、科研内部流程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战略式评估体系在教学科研方面的战略目标及财务成果。

4、学习和成长方面。

学习和成长确认了学校要想实现长期成长所必须达到的基本条件,教学科研和内部流程方面所确认的是对当前和未来的成功十分重要的因素。但是,学校利用今天的实验技术和智力是不大可能实现其在这两方面的长期目标的。而且,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也迫使学校必须不断改善向学生和科研协作单位提供价值的能力。可见,战略式评估体系的前三个方面通常显示出在现有的人员、系统和程序的教学科研能力与实现突破性绩效目标所要求的教学科研能力之间的巨大差异。为了弥补这些差距,学校必须投资于师资培训、适应竞争的环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1)高校的战略式评估体系可从财务、教学科研、内部业务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考虑。

(2)通过因果关系链把战略转换为目标,并进一步分解为评价指标,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有机结合。

(3)这些转化与结合的关键是战略与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

(二)与现行评估指标相比,高校战略式评估体系的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评价的范围上,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

当前学校考核的主要是财务指标,但因为财务指标更多地反映高校的短期财务绩效,不能体现长期的竞争优势,以它为标准会导致高校的各种短期行为,无法实现恰当的激励机制,而对非财务指标(教学科研、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考核得很少,更缺少量化的考核、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而战略式评估体系从四个层次考核,体现了财务指标(财务)与非财务指标(教学科研、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的结合。

2、在评价的时期上,短期目标实现与长期目标实现结合。

战略式评估体系主要是一种战略管理工具,从学校的长期战略开始,也就是从长期目标开始,逐步分解到短期目标,在关注长期发展的同时也关注了近期目标的完成,使战略规划和年度预算的完成结合起来,解决了战略规划可操作性差的缺点。

3、在评价的形式上,定性衡量与定量衡量结合。

现行的业绩评价系统主要是定量指标,但多是基于过去的实践而产生,但高校未来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虽然定性指标具有较大的主观及不确定性,但其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可靠性,且可对数据进行趋势预测,因此,战略式评估体系将其引入来弥补定量指标的不足。

4、从评价的时间跨度上,领先指标与滞后指标结合。

财务指标是滞后的,只反映出本年度的实际情况,战略式评估体系对于领先指标(教学科研、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的关注,使评价系统更关注于过程。

三、战略式评估体系指标体系的确立。

(一)战略式评估体系关键指标的确定原则。

1、明确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成功因素,设计衡量这些关键成功因素的关键绩效指标,从而形成战略式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考核指标时,还要遵循具体的、可衡量的、可达到的、相关的和可跟踪的原则。具体要求是:

(1)具体的――目标应当通过具体的形式针对需完成的目标,提出明确的期望。

(2)可衡量的――目标达成与否尽可能有可衡量的标准可被跟踪。

(3)可达到的――目标应当包括一定程度的“难度”,但是通过努力必须可以达成。

(4)相关的――体现其客观要求与其他任务的关联性,目标应当能够被完成,并非是不现实的。

(5)可跟踪的――目标的完成应当具有一个期限。

此外,在选择指标时,还要注意考核指标的可操作性和易理解性。

(二)战略式评估体系指标体系的建立。

1、财务层面指标。

战略一,增加生均收入。

战略二,降低生均成本,树立全体员工的成本意识和效率意识。

2、学生、科研协作单位等各利益相关者层面的指标

战略一,为教学、科研所作出的服务。

战略二,教工与学生、科研协作单位的亲密关系。

战略三,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科研水平国内外领先。

3、内部流程层面。

教学流程、科研流程。

4、学习与成长层面。

成长――教师资格达标率、培训目标达成率。

发展――员工满意度、管理信息化程度。

需要指出的是,不论学校的远景与策略制定得多好、多吸引人,但最终还是要靠每一位员工尽到其工作职位上的本分才有可能实现。

(1)员工的成长与发展对于实践学校的内部活动并确保学生、科研协作单位与财务类指标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设立任职资格达成率和培训目标达成率两个指标,鼓励员工的成长与发展。

(2)骨干员工的保留及员工素质的提高又为学校的内部流程、学生管理提供强大的工具,所以提高员工满意度,设立关键员工保留率目标。

(3)管理信息化的程度直接影响学校的竞争力。

为了促进部门之间的协调,使各部门的目标达到统一的配合,消除横向不协调,还需要制定部门评估指标。为部门战略式评估体系设定目标时必须考虑学校战略式评估体系的引申目标。为了实现学校战略式评估体系还要根据其他部门的关键需求和期望设立目标。

战略评估 篇6

[关键词]奥巴马政府;“东亚再平衡战略”;评估;展望

[中图分类号] D8017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007(2014)04007906

一、奥巴马第二任期中的东亚战略调整:由回归到再平衡

在2011年11月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非正式首脑会议上,即将进入第二任期的奥巴马总统正式提出了再平衡战略。2012年1月,美国公布新军事战略报告——《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宣称美军有必要对其关注重点进行再平衡,把重心转向亚太地区。同年6月,国防部长帕内塔发表了题为“美国对亚太的再平衡”的演讲,一再表明亚太是美国聚焦的重点之一,必须加强对该地区事务的介入。由此,成功连任的奥巴马政府对亚洲政策的定位由“回归”、“转向”(Pivot)调整为再平衡(rebalance)。

2013年,面对朝核问题与包括伊朗核开发、叙利亚问题在内的中东问题,奥巴马更关注后者,甚至连东亚峰会也未出席。但不能因此就认为再平衡战略已修订或削弱,只是缘于问题的紧迫性及美国联邦政府关闭时间与峰会召开日期恰巧相碰,因而,应视为再平衡战略的推迟。2011年希拉里宣布再平衡战略时,就曾强调对其他地区进行危机管理,间或对亚洲地区进行中长期投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汤姆?多尼隆与他的继任者苏珊?赖斯,分别于2013年3月和11月表示“继续坚定推进再平衡战略”。可见,“再平衡战略”仍是美国东亚政策的基本框架,其背景、目标及政策课题,可从奥巴马政府第二任期东亚政策的评估与展望中看出基本方向。

2010年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反映了美国力量的相对衰落,复苏经济成为最优先课题,恢复全球领导地位则是终极目标。布什政府时期推行单边主义外交政策,不顾顽固的财政赤字,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过度支出军费,使得已不可同日而语的美国经济承受了更重的负担,国力也相对弱化。2008年经济危机后,金融救援与刺激经济的财政支出力度空前,美国财政危机随之进一步深化。因此,2010年《国家安全战略》体现了优先解决国内问题和复苏经济,以实现美国重建和减少对外介入的特征。实现经济复苏与增长,必须恢复全球领导地位,在对外事务上,强调通过国际制度与同盟国共同行动的多边主义解决问题。2011年,美国对外宣布在亚洲实施再平衡战略,就是要达成2010年《国家安全战略》提出的复苏和发展经济,恢复全球领导力这一战略目标。

美国要恢复经济增长和全球领导力,就要求有新的投资和参与地区,而这个地区就是亚洲。2011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宣称,亚洲—太平洋地区是对美国利益和世界秩序稳定最为重要的地区。同年,国务卿希拉里强调,美国对外政策的重点由中东转向亚洲。重视亚洲的政策,就如同二战后美国重视西欧和北美之间的关系及制度建构一样。从经济层面上看,以中国为首的亚洲经济的崛起,为美国经济的复苏和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同时,中国的崛起反映了美国地区影响力的相对下降。在美国看来,朝鲜核开发、中国军力增长不透明、南中国海争议等已影响到地区安全秩序,最终将会威胁到美国的安全与经济。因此,美国的再平衡战略是以在亚洲地区增加经济发展机会,构建稳定的安全秩序,恢复地区及全球领导力为核心目标。这意味着为达成这一目标,必须从政策资源上(人力和物力资源)进行再分配。

经济上,美国通过签订环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强化双边及多边经济合作,追求经济复苏和增长,进而恢复地区和全球领导力。其中,为经济复苏和增长创造动力到增加经济利益,并恢复全球领导力,成为了美国再平衡战略的核心目标。具体而言,即利用多边(APEC)及双边制度(韩美FTA),通过扩大出口和海外投资创造收益,增加美国国内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2010年奥巴马总统承诺,美国出口量到2015年将增至两倍);通过敦促包括中国在内的个别国家开放市场和提高市场自由度,缓解贸易不均衡并扩大出口和投资机会。目前,亚洲—太平洋地区有12个国家参与多边自由贸易协定(TPP)谈判进程,这是美国经济再平衡的核心课题,并将成为扩大出口的重要机会。通过TPP确保美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经济主导权,即使中国参与其中,依然是美国掌控下的自由贸易秩序,符合美国战略。

安全上,为稳定安全秩序和增强美国领导力,增大同盟国的作用,加强地区多边制度,进行战略再分配。亚洲—太平洋地区秩序的稳定,是美国安全与经济复苏和增长的必须条件。强调为应对传统威胁(朝核和海洋领土纷争等)与非传统威胁(海盗、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网络安全威胁,疾病等),强化双边同盟(韩美、美日、美澳等)与三边合作(韩美日),增大同盟国作用,参与、扩大并强化多边制度(ASEAN,东亚峰会)。自2011年奥巴马开始出席东亚峰会。在安全上增大同盟国作用和利用多边制度,符合美国因财政危机而缩减安全支出的政策。美国国防预算在未来10年(自2012年始)要缩减4870亿美元,因此其试图通过战略再分配来维持其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战略。2012年美国国防部发布的《新国防战略指南》显示,美国将以欧洲和中东为中心的战略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转移。至2020年,美国60%的舰队将部署到太平洋地区。[1](8)

对华采取没有遏制的遏制政策。虽然美国一直否认对中国施行遏制战略,但仔细思考这一所谓“没有遏制的平衡”战略,其实质仍为遏制。[2]在中美相互依赖日益加强的情况下,美国更需要中国的支持与合作。[3](76)因而,美国强调“再平衡战略”不是对中国的封锁政策。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多尼伦指出,与中国建立一种富有建设性的稳定关系是再平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4]2013年4月,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听证会上,亚太事务副助理国务卿约瑟夫?尹表示:“美国对封锁中国没有兴趣。”这表明美国认识到,中国稳定的经济发展符合美国利益,与其封锁中国,不如通过经济复苏和增长确保美国的经济主导权。2013年6月,中美两国首脑会晤,同意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在东亚安全乃至世界安全问题上,美国强调中国应作为责任方发挥作用;经济上要求中国扩大市场开放程度,缓解贸易不平衡,扩大出口是美对中政策的核心课题;同时,强调中国军事现代化及军力增强的不透明性这一潜在矛盾因素,要求通过对话确保透明度。即启动中美战略和经济对话,协商贸易、汇率、能源及人权问题;启动中美高级别军事对话,应对两国间可能出现的军事误判、差失等诱发两国关系紧张的因素。尽管也有追求包括市场自由化、保护投资者、民主主义和改善人权等统一的自由主义秩序的目标,但美国并未操之过急,其首先关注的是可能共同实现的课题。在解决朝核问题上,强调中国的作用。2013年4月,美国务卿克里在众议院听证会上指出,中国是解决朝核问题僵局的关键,没有中国朝鲜会崩溃,中国发挥影响力是促朝弃核的有效措施,所以与中国合作很重要。对于南中国海纷争,美国则表明支持中国与东盟国家和平解决的立场。军事紧张有可能侵害美国的贸易利益(海上运输),因此,关键是要遏制和预防紧张局势的出现。

nlc202309020935

对日强调安全再平衡的核心伙伴政策。美国一再强调美日同盟是东亚地区安全和繁荣的核心基础,意味着美日同盟在再平衡战略中占据核心地位。2013年10月,美日安全合作委员会将美日同盟作用范围扩展到亚洲—太平洋地区,乃至于全球。这表明美国支持日本行使集体自卫权和扩展军力。随着美日同盟的强化和日本在东亚地区安保作用的增强,美国不仅缩减了在该地区的安全支出,而且维系了在该地区的主导权。随着美国对盟友投入的减少和日本自行承担的增多,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日本难以一如从前那样对美国言听计从。

对韩强化遏制朝鲜威胁的同盟政策。韩美同盟的优先课题是遏制朝鲜威胁,同时,共同应对其他地区及全球的安保问题(人道主义支援和加入等)。战时作战指挥权的移交,将有助于增大韩国在半岛安全事务上的作用,也符合美国缩减国防预算和增强同盟国作用的政策。美韩自由贸易协定的签定和生效,则进一步密切了两国的经济关系,增进了两国的安全同盟关系。

对朝实施无核化战略忍耐政策。美国对朝政策的最大议题就是核开发,目标是无核化。美国朝核问题的立场和战略,以无核化的战略忍耐为代表。即等到朝鲜表明无核化诚意,直至采取初步措施保留对话。2013年4月,美国国务卿克里在众议院听证会上表示,要解决朝核问题,就要采取与过去不同的方式,强调在朝鲜无条件弃核回到谈判桌之前,不会与之进行讨论经济支援和改善两国关系的对话。2009年,特别代表博斯沃思访朝后,意味着灵活忍耐转变为强硬忍耐。战略忍耐的强硬性,即是在“等待”期间对朝实施双边及多边制裁,并通过中国向朝施压和说服代替通过双边对话解决问题,强调明确应对朝鲜大规模杀伤武器,防止核武器流入他国及非国家行为者手中。

二、东亚再平衡战略得失评析

2013年,美国东亚“再平衡战略”在包括中美关系在内的双边关系上取得了进展,同时,通过推进TPP扩大了增加经济利益的可能。但美国的财政危机、政策局限、国内政治矛盾导致再平衡战略推迟。尤须指出的是,美国再平衡战略促使日本建立进攻性安全战略,其别有用心成为了东亚地区不稳定和高度紧张的导火索。美国对朝核问题的战略忍耐政策也未取得任何成效。

(一)双边关系的发展

首先是中美合作关系取得进展。美国同意推进中美两国新型大国关系,并在这一框架下应对地区及世界经济和安全问题。尽管很难说美国已经相信和接受中国方面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但很显然美国对此深感兴趣,相信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5](37)两国启动高级别军事对话减少军事摩擦,有利于海洋安全;建立工作小组,扩大合作范围,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网络安全等问题。在市场自由化及减少贸易不平衡方面虽未取得大的进展,但中国表明要进行市场化经济改革,这就增加了美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机会。在解决朝核问题上,美国认为,与中国合作还未取得成效。美日同盟强化及中美日之间的关系,成为制约中美合作的要因。总之,2013年中美关系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更加多样,更加相互依赖,中美两国对彼此以及全球体系都更加重要,但是,两国间的相互猜疑和互不信任仍持续存在,并有强化趋势。[6](43)

其次是美日同盟关系深化。日本“普通国家”战略与美再平衡战略下的同盟国作用强化政策相融合,美日同盟合作范围扩大,确保日本行使集体自卫权和扩展军备,有助于缩减美国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安全支出,美日关系也得以进一步发展。但美日同盟的强化对地区稳定造成了消极影响,不利于美国增强地区领导力。韩国《东亚日报》认为,“奥巴马没有谴责日本右翼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这可以看作间接认可日本极右势力的行为。美国如果想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就应该解决日本歪曲历史这一根本问题。否则美国有可能会失去亚洲盟主的地位,甚至失去影响力。”[7]

再次是美韩同盟关系强化。2013年3月美韩制定了针对朝鲜的“局部挑衅共同应对计划”,5月举行美韩首脑会谈,两国共同协商应对朝核问题并强化同盟关系。同年10月召开的韩美安全协议会,未协商战时作战指挥权的移交时间,意味着为扩大美国作为同盟国的作用推迟了移交时间。然而,由于韩国寻求核原料再处理及浓缩权限自主权与美国不扩散政策相抵触,因此美韩核协议修订搁浅。

(二)再平衡战略的迟延

从推行再平衡战略的政策角度上看,叙利亚内战及核开发等中东地区安全问题的上升,妨碍了美国战略东移。在一定程度上,这能说明美国对朝采取战略忍耐及核问题毫无进展的原因。尽管美国承诺扩大和强化多边制度,然而,至今仍无法实现并强化包括APEC和东亚首脑会谈在内的多边制度秩序。特别是2013年10月,美国因财政危机及两党矛盾(民主党与共和党)关闭了联邦政府,奥巴马取消了访问亚洲四国,未出席APEC会议和亚洲峰会,这不禁令人对美国重视亚洲的政策产生怀疑。从这一意义上说,美国的经济危机不仅是再平衡战略诞生的背景,也是制约该战略推进的要因。

(三)东北亚安全秩序的变化

美国再平衡战略导致东北亚国家间关系的紧张。日本作为美国再平衡战略核心伙伴同盟国,利用自主性增大的机遇采取进攻性安全战略,引起东北亚局势高度紧张。

安倍知道,美国除了支持他和他的盟友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别的选择,尽管他的挑衅时常让华盛顿头疼。[8]在美国的纵容和支持下,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并不断增强军事能力。美国像二战前扶持德国一样把日本培养成为独挡一面的制衡中国的战略伙伴。[9](75)在制衡中国方面,日本可谓冲锋在前、独挡一面,不仅挑起中日之间钓鱼岛争端且态度极为强硬,安倍政府甚至批准击落“侵犯钓鱼岛领空”的中国无人机。日本进攻性安全战略促使中国宣布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ADIZ),中日矛盾不断激化。美国国务院前情报官克拉克指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实际上增加了东亚的紧张局势,因为它使与中国有领土争端的国家误解了美国立场,更大胆地采取军事行动”[10](8)。2013年12月,日本首次于二战后制订并公布《国家安全战略》,旨在增强对中国和朝鲜的威慑力。而且,发布的防卫大纲中,还包括构建陆海空综合机动防卫力,以及创建水陆两用部队等增强军力的计划。与此同时,日本在历史问题和独岛领有权方面的主张,也进一步加剧了日韩之间的矛盾,妨碍了两国间实现美国所期望的合作。两国本应相处得更为融洽,但这种敌对气氛导致两国无法稳固关系。[11]

nlc202309020935

从结果来看,美国再平衡战略为日本安全方面提供了增大自主性的机会,至少短期内妨碍了地区国家间的合作,导致了地区安全的不稳定。中日之间的矛盾勾勒出连同朝核问题在内的东亚安全的焦点。东亚安全不稳定,无益于美国再平衡战略目标——经济增长和恢复全球主导权的实现。中美之间合作关系的进展,虽是东亚和平与稳定的必要条件,但未必是充分条件。美国力量相对弱化背景下强调日本作用的再平衡战略,能够解释2013年东亚安全秩序出现不稳定状况的原因,同时,也是导致域内国家之间历史问题、领土纠纷的敏感度飙升的诱因。

(四)朝核问题未获进展

2013年2月,朝鲜进行第3次核试验以后,美国虽对其进行经济制裁并通过中国对朝施压和说服(旨在表明要实现朝鲜无核化的意志及采取先发制人的措施),但仍未见朝采取任何无核化的实质性举措。美朝两国未进行对话,持续胶着状态。总体而言,2013年美国强调重视亚洲的政策,尽管将朝核问题视为东亚安全的重点,但是并未启动与朝对话,而是将中东伊朗核问题的解决置于政策的优先选项。

朝鲜发射人造卫星(2012年4月) ,使得 2011年一连串的双边对话及2012年初的协商事项,即暂停核开发计划和停止发射远程导弹化为泡影。与承认“核拥有国”与否无关,朝鲜已经拥有核武器。2013年9月美国白宫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罗兹指出,朝核问题远比正处于开发阶段的伊朗核问题更为棘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美国在解决国内经济问题和处理中东安全问题的情况下,无法从外交政策层面集中精力应对朝核问题的局限。克林顿政府和奥巴马政府第一任期,格鲁奇和博斯沃思未与朝对话期间,正是其所赢得的推行核计划的时间,结果导致了朝核问题的恶化。

三、政策的结构性矛盾

自奥巴马上台,在东亚无论是推行 “重返战略”还是“再平衡战略”,事实上,其政策的结构性矛盾依然未解。

(一)美日双方貌合神离

在美日“亲密无间”的背后,还存在很深的芥蒂。

一是美国再平衡战略增加了日本扩展安全自主性的机会,在日本谋求独立自主的核心利益上,美日的矛盾不可调和。美日关系从一开始就是以美国的利益为核心的,因而要求发展自主防卫、摆脱对美依赖的声音在日本一直没有平息。美国同意日本加强自身防卫力量,是希望其在美国亚太以及全球军事任务中能分担更多的责任。随着美国对盟友投入的减少和日本自行承担的增多,日本难以一如从前那样对美国言听计从。日本一边赚取依赖美国的好处,一边在地区战略制衡中快速发展自己的意图清晰可见,即借美国“重返亚洲”之机加速成为“普通国家”,最终脱离美国的控制,获得完整的发展体系与空间。而这恰恰是美国所不能允许的,必将对日本实现“入常”的抱负进行战略打压。

二是对华战略目标不同调。美国的意图是只要日本对华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即可,不希望过于刺激中国卷入“不必要的冲突”。美国为拉住日本必然会让其尝到一些甜头,但目的不外乎让日本为其出力,而绝不会受制于日本。日本则借美国来做挡箭牌,甚至想把美国拉下水。这突出表现在钓鱼岛问题上。对美国来说,对日政策是其亚太战略甚至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钓鱼岛问题上过分偏袒日本只会增加自己的亚太政策成本,得不偿失。对日本来说,其传统安全利益的全部几乎都在东亚,日本希望通过对美国“再平衡”政策的大力支持,得到其“力挺”,却又担心美国口惠而实不至。这种恐慌,体现了日本比其他国家更充分地意识到美国的衰弱。 无怪乎日本来回折腾,美国却仅仅是不疼不痒地哼哼哈哈[12]。而且,日本在钓鱼岛闹事,是基于其政治潮流的需要,而非美国的战略需要。

三是国家利益有偏差。为持续介入并确保主导东亚经济秩序建设,美国力推跨太平洋地区的多边经济合作机制( TPP),防止和打压包括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在内的、任何排除美国的经济合作机制。出于借此提高TPP加入过程中与美国谈判的筹码的考量,一方面日本对于加入TPP问题表现得积极而高调,同时也不轻易放弃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的努力。2014年2月在新加坡召开的新一轮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由于美日双方在农产品和汽车的市场准入上各有保留和诉求,出现僵持,成为TPP接近完成时期的障碍。

(二)美韩之间爱恨交织

美韩关系得到强化的同时,尚存不和谐之音。

一是控制与反制。美国将朝核问题作为战略资源利用,借此加强美韩同盟,进而实现地区再平衡。美国为了在东北亚形成的新安全秩序中发挥主导作用,而在这一地区加大干涉力度,通过幕后唆使与“挑事”,极力使地区各国彼此牵制消耗,美韩同盟的继续存在并强化也随之顺理成章。有了韩国这一“平衡器”和“桥头堡”,美国就可以在维持东北亚地区力量平衡和区域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谋求它在那里的领导权。然而,韩国随着自身国家实力和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则要求摆脱同盟的束缚,建立自主国防。

二是解决朝核问题的紧迫性不同。与朝鲜比邻而居的韩国,深切地感知到朝核危机对自身安全的巨大压力,因而其展开破解危机的措施也最为迫切。奥巴马上台后,在解决国内经济问题和处理中东安全问题的情况下,无法从外交政策层面集中精力应对朝核问题,因此,对朝采取“战略忍耐”政策,力图在谈判桌上拖垮朝鲜。

三是韩方积极谋求获得铀浓缩和后处理权利,但是,坚持“无核世界”战略的奥巴马政府不可能轻易接受这一要求。

四是美国再平衡战略不仅强化了美韩日三边关系,也引发韩日之间存在的敏感的根深蒂固的历史问题和领土纷争。

五是尽管美国意欲利用TPP牵制中国,但无法改变中韩之间经济的相互信赖和已经取得的经济成效。此外,从强化韩美战略协调角度上看,在韩美FTA 已经生效的情况下,对韩国而言加入 TPP谈判的意义不大。韩国因此对于加入TPP并不积极。

四、东亚政策的未来走向

中东安全问题(叙利亚化学武器、伊朗核问题)告一段落,成为持续推进再平衡战略的契机。美国经济复苏速度仍是影响再平衡战略推进的变数之一。美国将持续推进增加经济利益的双边协议和TPP、以中美关系为首的双边关系、美日韩三边关系,同时,通过扩大和强化多边制度稳定东亚秩序能否取得相应的成效还不明晰。对朝核问题持续战略忍耐政策的可能性很大,僵持状态延续的可能性也很大,但也存在转变为灵活战略的可能。

nlc202309020935

(一)再平衡战略将持续推进,但仍存变数

叙利亚化学武器和伊朗核问题告一段落,美国很可能在政策层面集中到重视亚洲上来。美国的财政危机与经济复苏速度,成为对东亚地区加大干涉力度的重要变数。2013年3/4分期的经济增长率为4.1%,是2011年以后的最高值。这虽不能成为美国经济快速复苏的力证,但根据再平衡战略,可成为预知对东亚地区加大干涉力度并持续推进再平衡战略的一个信号。同时,奥巴马2014年春出访亚洲,意在凸显对亚洲的重视以重振再平衡战略。但应看到推进再平衡战略仍存有不少变数。

(二)为增加经济增长机会和确保主导权,继续推动TPP的最终达成

将扩大输出和经济增长动力的重点置于TPP的早日签署。2014年12个国家首先签订TPP,这将增大美国的经济利益,但其成效显现尚需时间。TPP的达成,虽有助于恢复美国在东亚地区的经济主导权,但考虑到中国的高速增长与贸易量的极速增加,从经济影响力的层面看,美国难以保障其优势。通过与韩国的FTA,以及日本的TPP,增加输出和创造投资利益,对中国(不参与TPP)则通过双边协议,追求市场自由化和削减贸易不平衡。

(三)为消解东亚局势紧张,强化双边、三边关系和多边制度

复苏经济和恢复地区主导权,稳定东亚地区秩序。增进中美之间的合作是稳定东亚秩序的必要条件,通过双方合作与对话缓解中国军力增强的不透明性,缓和中日矛盾,持续推进朝核问题的解决。为缓解东亚地区的紧张,要求日本调节推进新安全战略的速度,支持构建中日危机管理中心,更加积极推进美日韩三边安全合作。与其扩大和强化参与ASEAN及东亚首脑会谈等多边制度,不如构建效率性的安全合作体制。美国的这种尝试,将减少域内军事冲突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陈向阳:《美国在中国“家门口”应审时度势》,《瞭望》,2013年第49期。

[2]温宪:《美国国内对亚太再平衡战略再起质疑》,《人民日报》,2014年6月18日。

[3]袁征:《中美关系:在合作与竞争中前行》,《国际安全研究》,2013年第1期。

[4]Remarks by 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 Tom Donilon,〖WTBX〗 “President Obama’s Asia Policy & Upcoming Trip to Asia”〖WTBZ〗. November 15, 2012.

[5]郑永年:《中美关系和国际秩序的未来》,《国际政治研究》,2014年第1期。

[6][美]托马斯?芬加樊吉社:《中美关系中的战略稳定问题》,《外交评论》,2014年第1期。

[7]《美媒批奥巴马访日“失败”》,《环球时报》,2014 年4月26日。

[8]《 美国〈外交〉:日本民族主义回归的真实原因》,《参考消息》,2014年4月29日。

[9] 杨晋:《中日关系新低谷的危险之处》,《世界知识》,2014年第4期。

[10] 俞正樑:《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失衡》,《国际关系研究》,2013年第2期。

[11] [美 ]杰夫?金斯顿:《亚洲的悖论:更密切但更冷淡》,《日本时报》, 2014年4月26日。

[12]《美日分歧折射中国钓鱼岛的钓鱼作用》,中国战略网,2009年4月11日,http://mil.chinaiiss.com/html/20094/11/a180b1_1.html

[责任编辑 全红]

土库曼斯坦虚拟水及其战略评估 篇7

关键词:虚拟水含量,虚拟水战略,水资源分配,用水效率,土库曼斯坦

Allan[1]在1994年提出了虚拟水的概念: 一个区域所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中所隐含的水资源总量, 即隐含在产品中的“看不见”的水。虚拟水战略是指贫水国家或地区通过国际贸易的方式从富水国家或地区购买水资源密集型的农产品, 尤其是粮食, 以解决本国或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和粮食安全的问题[2]。以色列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虚拟水战略研究的国家, 也是实施虚拟水战略最成功的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 以色列的经济学家就从经济学的角度证明了出口高耗水农产品是不合理的。由此, 以色列调整了国家的经济结构, 减少水密集型产品的生产, 并进口高耗水的产品以缓解国内的水资源压力。中东地区的国家也仿效以色列, 每年通过国际贸易进口的虚拟水量相当于该地区所有可用淡水水量的25% , 极大地缓解了这些国家水资源短缺的问题[3]。

中亚地区的水资源总储量较丰富, 但大部分的淡水都以高山冰川和深层地下水的形式存在, 且分布非常不均匀[4,5,6]。处在中亚河流下游的土库曼斯坦水资源极为缺乏, 还由于高耗水的农业发展模式, 以及农业在土库曼斯坦水资源分配中占据着统治地位, 这造成了严重缺水的土库曼斯坦却是世界上人均耗水量最高的国家之一。伴随土库曼斯坦灌溉农业的发展, 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还可能进一步发展, 所以工农业和居民生活用水如何合理分配、经济结构如何调整来保证水资源的长久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对土库曼斯坦政府是一个重大的问题。而其他水资源短缺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 可以运用虚拟水战略来为土库曼斯坦解决这些严重的问题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1 土库曼斯坦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 ( FAO) 数据库、世界银行 ( WBG)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IUCN) 。

1. 1 土库曼斯坦水资源概况

土库曼斯坦位于中亚西部, 北纬38°08'至42°48', 东经52°07' 至66°41', 南北跨度1 100 km, 东西跨度650 km, 总面积491 200 km2 ( 除去里海) 。土库曼斯坦全 境位于干 旱区, 全国年降 水量大约191 mm, 各地降水量极不均匀, 最低的东北部不足80 mm, 最高的西南地区科佩特山区大约300 mm; 降水主要分布在10月到4月之间, 在夏季有时甚至没有降水。土库曼斯坦的河流有限, 没有任何一条较大的河流源自该国。一些小的河流发源于科佩特山和库吉唐套山, 所有的河水都用于灌溉。哈里河和摩尔加布河都消失在卡拉库姆沙漠中, 只有较大的阿姆河可能到达终点———咸海。在正常的降水年份, 全国降水总量为785. 8亿m3, 可用再生水资源14. 05亿m3, 可用地下水资源4. 05亿m3, 可用水资源 ( 包括可用降水、可用再生水资源和可用地下水资源) 总量为247. 65亿m3。

1. 2 土库曼斯坦水资源分配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 ( FAO) 数据库和世界银行 ( WBG) 提供的有关土库曼斯坦水资源和经济的数据得出表1。

1994年, 土库曼斯坦用水总量为237. 8m3, 农业、工业、城市居 民用水比 例为97. 94∶0. 58∶1. 47; 2000年, 用水总量为249. 1亿m3, 农业、工业、城市居民用水比例为96. 5∶1. 08∶2. 4; 2004年, 用水总量为279. 58亿m3, 农业、工业、城市居民用水比例为94. 31∶3∶2. 7。从1994年到2004年, 该国水资源分配虽有变化, 但用水结构中农业用水比例明显过大。而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 ( FAO) 数据, 同处于干旱区的以色列, 2004年用水总量仅为19. 54亿m3, 农业、工业、城市居民用水比例为58∶6∶36。甚至水资源分配不甚合理的中国, 在2005年, 用水总量为5 541亿m3, 农业、工业、城市居民用水比例为64. 6∶23. 2∶12. 2。

1. 3 土库曼斯坦各产业部门用水效益

水资源的利用途径可大致分为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 但目前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最重要的方面集中在工业用水效率、农业用水效率两方面。农业和工业用水效益的评价主要集中在水资源的消耗状况, 通过每m3水资源所带来的增加值来衡量。

由表1可知: 土库曼斯坦1994年耗水总量为237. 8亿m3, 其中农业耗水量为232. 9亿m3, 占总量的97. 94% , 用水效益为0. 037美元/m3, 工业耗水量为1. 39亿m3, 占总量的0. 58% , 用水效益为8. 662美元/m3; 2000年耗水总量达到279. 5亿m3, 其中农业耗水量为240. 4亿m3, 占总量的96. 5% , 用水效益为0. 029美元 / m3, 工业耗水量为2. 7亿m3, 占总量的1. 08% , 用水效益为4. 733美元 / m3; 2004年耗水总量达到279. 5亿m3, 其中农业耗水量263. 6亿m3, 占总量的94. 31% , 用水效益为0. 049美元/m3, 工业耗水量为8. 39亿m3, 占总量的3% , 用水效益为3. 26美元 / m3。由于土库曼斯坦正常降水年份的可用水资源总量仅为247. 65亿m3左右, 所以该国每年消耗了几乎所有的可用水资源。从1994年到2004年, 土库曼斯坦用水结构虽然有改善, 但农业生产依然几乎消耗了所有的水。农业生产耗水量不仅数量庞大, 而且效率也很低。1994年农业用水效益仅为0. 037美元/m3, 之后虽然一直上升, 但到2004年也仅为0. 049美元 / m3。而澳大利亚2000年, 农业用水效益已达0. 748美元/m3 ( 表2) , 是土库曼斯坦2004年的15. 27倍。

土库曼斯坦每年消耗了几乎所有的可用水资源, 消耗的水资源基本用于农业生产, 而且用水效益非常低。虚拟水理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理论途径, 可以实施虚拟水战略, 采用“进口代替本国生产”的方法, 尽量减少农业生产, 将有限的水资源用于效益更高的工业和服务业发展。

2 土库曼斯坦农业虚拟水含量

2. 1 虚拟水的定义

虚拟水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虚拟水定义有2种: 1从生产者的角度, 一种产品的虚拟水含量为生产这种产品的真实用水量, 它取决于生产地的条件 ( 包括时间和地点) 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2从使用者角度, 一种产品的虚拟水含量是在使用地生产该产品的需水量。在使用第二种定义时, 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在一些进口国或地区, 由于气候条件限制, 不能生产某种产品, 只能采用营养物质与之等价的产品进行代替计算[7,8]。

2. 2 土库曼斯坦主要农业作物虚拟水含量

计算农作物的虚拟水含量, 必须首先得到农产品的需水量, 影响需水量的主要因素包括气象因素, 如: 降水、气温、水气压等, 以及农产品类型、土壤条件和种植时间等。由于有关土库曼斯坦的某些气象资料, 如水气压等和土壤条件、种植时间等缺乏, 所以无法计算农产品需水量, 因此无法直接得到该国农产品虚拟水含量。但由于土库曼斯坦的农业生产条件与我国新疆类似, 所以可以采用新疆农产品单位质量虚拟水含量[9] ( 表3) 与土库曼斯坦农产品总量对该国农产品虚拟水含量做一个估算, 见表4。

m3 /kg

注: 资料来源于 FAO 数据库。

从整体上来看, 粮食作物的单位质量虚拟水含量明显低于经济作物的虚拟水含量 ( 表3) , 例如: 棉花的虚拟水含量是玉米含量的5倍以上。在经济作物中, 棉花的虚拟水含量也明显高于其他作物。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在中亚干旱区, 尤其是土库曼斯坦, 不太适合大力种植棉花, 至少是棉花的大面积种植是不可持续的, 尽管棉花是这些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但水果的虚拟水含量非常低, 适合中亚干旱区, 尤其是土库曼斯坦种植。

表4为2006、2009和2012年, 土库曼斯坦除去蔬菜外主要的农作物产量和虚拟水含量。小麦、棉花和油料作物的虚拟水含量在农产品虚拟水总含量中占据绝对的优势, 尤其是棉花, 到2012年已超过小麦和油料作物虚拟水总含量的2倍。

表4也说明土库曼斯坦政府已经认识到在本国极度缺水的情况下, 将大量的宝贵水资源用于经济效益低下的小麦生产是不符合该国国情的。由此调整了经济发展策略, 在2012年小麦产量已从2009年的220万t下降到120万t。但由于种植棉花的收益远高于小麦, 例如: 在2012年土库曼斯坦仅仅皮棉和棉籽 的收益高 达4亿美元, 而小麦仅 有1. 4亿美元 ( FAO数据库) , 土库曼斯坦将大力发展棉花种植业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近年来棉花产量大幅增加, 已从2006年的70多万t增长到2012年的120多万t, 相应的虚拟水含量也从28亿m3增加到47亿m3, 从而导致农业耗水量持续上升。

土库曼斯坦人口仅有500万人左右, 2012年却生产了123. 5万t棉花; 而中国这个全世界最大的产棉国也仅生产684万t棉花, 人口却高达13. 7亿。这说明该国生产的棉花并非用于本国国民, 而是基本用于出口, 不论是原料出口, 还是纺织物出口。土库曼斯坦2012年棉花的出口相当于出口了大约47亿m3的虚拟水, 这对于土库曼斯坦这样严重缺水的国家是不可持续的, 所以土库曼斯坦有必要根据虚拟水战略调整国家的经济结构。

3 土库曼斯坦实施虚拟水战略的必然性、途径与效益评价

3. 1 土库曼斯坦实施虚拟水战略的必然性

倘若按照现有的水资源消耗模式,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未来土库曼斯坦水资源消耗量还会继续增加。但该国现今的水资源使用量已达到极限, 2004年已达到279. 58亿m3 ( 表1) , 超过了正常降水年份的可用水资源量247. 65亿m3, 所以提供现需的水资源都很困难, 更何况消耗量还会继续增加。

近期中亚地区包括中国的西北地区正处于可用水资源较丰富的时期, 这源于近期该地区降水量较多和气候变暖导致冰雪融水增多, 而冰雪融水是这一区域河流水量的主要来源[10]。但降水的多寡在历史上是周期性变化的, 周期究竟是多长虽无定论, 但一般在20年到50年之间, 到现在为止这一地区降水量丰富的时间已有20年左右, 因此在不久的将来将会进入降水量缺乏的时期。由于气温上升导致了冰雪融水增多, 因此增加了河流水量。但这种趋势是不可持续的, 因为冰雪的总储量是有限的。所以, 未来这一地区包括土库曼斯坦的水资源可用量将会大量减少, 这对已经几乎消耗了每年所有可用水资源的土库曼斯坦将会有灾难性的影响。所以为了保障未来国民的正常生活, 必须实施虚拟水战略, 逐步减少每年消耗的水资源, 即使付出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成本。

3. 2 土库曼斯坦实施虚拟水战略的途径

虚拟水战略是指缺水国家和地区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富水国家和地区购买水密集型农产品尤其是粮食, 来获得水和保证粮食安全。

因为土库曼斯坦的农业生产尤其是棉花和小麦, 消耗了太多的水资源, 大约占到水资源消耗总量的20% 左右 ( 表1、表4) , 所以该国的虚拟水战略可通过下面4种途径来实现: 1彻底结束棉花生产, 将所有节约的水用于工业、服务业、居民生活和生态需水, 这样每年将会从农业部门向外转移47. 05亿m3 ( 表4) 水资源。2即使仅仅减少10% 的棉花生产, 也会减少耗水量4. 705亿m3, 这接近2004年工业用水总量的一半。3减少50% 的小麦生产, 每年将会从农业部门向外转移6. 3亿m3水资源。4即使仅仅减少10% 的小麦生产量, 也会减少耗水量1. 26亿m3。5同时减少一定比例的棉花和小麦生产。

3. 3 虚拟水战略对土库曼斯坦经济的影响

如果土库曼斯坦按照上述方法实施虚拟水战略, 则对经济的影响会出现以下情形: 1彻底结束棉花生产, 将所有节约的水用于工业生产, 这样每年将会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47. 05亿m3水量 ( 表4) 。根据2004年土库曼斯坦工业用水效益 ( 表1) 和该国棉花收益 ( FAO数据库) 可知, 工业增加值将会增加153. 38亿美元, 而农业不变价净产值仅减少4亿美元。2即使仅仅减少10% 的棉花生产, 也会减少耗水量4. 705亿m3, 用于工业生产, 工业增加值将会增加15. 338亿美元, 而农业不变价净产值仅减少0. 4亿美元。3仅仅减少50% 的小麦生产, 节省的水资源全用于工业生产。这样工业用水将会每年增加6. 3亿m3, 工业产值将会增加41. 07亿美元, 农业不变价净产值减少1. 4亿美元 ( 根据小麦收益) 。4即使仅仅减少10% 的小麦生产量, 节约的水资源全用于工业生产, 工业产值将会增加4. 107亿美元, 农业不变价净产值减少0. 14亿美元。

3. 4 虚拟水战略对土库曼斯坦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IUCN) 提供的有关土库曼斯坦数据做出图1。

土库曼斯坦生物多样性丧失本就尤为 突出 ( 图1) , 2005年之后, 大规模的农业灌溉和引水筑坝等工程导致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和水资源大量减少, 从而导致受威胁的物种大量增加, 加剧了该国生物多样性丧失。

倘若土库曼斯坦现在实施虚拟水战略, 减少农业用水, 尤其是减少棉花和小麦耗水量, 可将节约的水资源部分用于工业生产和生活用水, 其余的用于生态用水[11]。由于土库曼斯坦农业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94% 左右, 仅仅棉花和小麦的虚拟水含量就达59. 65亿m3 ( 表4) , 为全国耗水量的21. 34% , 所以只需小幅减少棉花和小麦的产量就可为工业生产、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提供大量的水资源, 这将对该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12]。

3. 5 虚拟水战略对土库曼斯坦粮食自给的影响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 ( FAO) 数据库和世界银行 ( WBG) 提供的有关土库曼斯坦、以色列人口和农产品的数据得出表5、表6。

以色列在20世纪80年代前为保障粮食生产, 大力扩展种植面积, 造成了全国的水资源短缺, 此后以色列政府对农业结构进行了调整, 减少了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 再加上先进的滴灌技术, 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已被控制住。现在以色列在有限的水资源消耗量下, 控制粮食生产, 转而生产沙漠特有蔬菜、水果和花卉, 这些农产品不仅满足本国需求还大量出口, 在国民收入中占有一定比例, 成为世界上发展“高效农业”的典范。表5和表6说明, 2012年以色列人口754. 2万人, 主要粮食产量仅为27. 4万t, 人均产量0. 036 t, 进口超过307万t, 人均进口量0. 4 t;土库曼斯坦 人口517万人, 主要粮食 产量为138. 7万t, 人均产量0. 27 t, 进口仅为18. 5万t, 人均进口量0. 036 t。对比可得, 以色列的粮食安全主要依赖粮食进口保障, 土库曼斯坦则主要依赖自己生产; 土库曼斯坦将每年的粮食生产量降到现在的13. 4% 左右, 其每年人均粮食生产量也与以色列相当。1995年12月12日, 第50届联大会议通过决议, 土库曼斯坦为永久中立国。而以色列不仅不是“永久中立国”, 从建国至今与阿拉伯人的战争持续不断, 最近的一次战争直到2014年8月底才停止。由于双方政策强硬, 短期内根本没有实现长久和平的可能。因此, 以色列的国家安全根本无法与土库曼斯坦相提并论。而以色列却已经成功地依靠进口保障粮食安全, 所以土库曼斯坦完全可以学习以色列的成功经验, 实施虚拟水战略, 减少粮食生产, 依靠进口保障粮食安全。

4 土库曼斯坦实施虚拟水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在实施虚拟水战略上, 以色列走在世界的前列, 依靠虚拟水战略和先进的滴灌技术, 发展了“高效农业”。1998—2004年, 尼罗河流域国家每年的虚拟水净进口量为27亿m3左右[13]。非洲的某些国家也已开始实施虚拟水战略, 南非发展共同体的某些国家每年从南非进口产品的虚拟水含量达到6 500万m3[14]。土库曼斯坦完全可以仿效这些国家实施虚拟水战略, 但实施该战略也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主要因素有: 1经济实力。虚拟水战略实施最成功的是以色列, 这与以色列发达的经济实力密切相关。2思想观念的转变。实施虚拟水战略要求调整观察国家安全的视角, 必须做到由“粮食自给”政策转变为依靠进口保障“粮食安全”[15,16,17]; 对水资源的价值上, 必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认识。3制度安排。水资源分配的调整, 经济结构的转变, 节水意识和节水观念的树立, 节水投入的增加等方面只能在有效的制度安排下才可能实现[18]。

4. 1 经济实力

土库曼斯坦2012年人均GDP已经达到6 000美元左右, 在世界上属于中等收入的国家, 所以土库曼斯坦当前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 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虚拟水战略所需的经济结构调整。土库曼斯坦农业耗水量虽然占到总耗水量的95% 左右, 但农业增加值却很少, 仅仅为12. 99亿美元, 占GDP的15% 左右; 仅占总耗水量3% 左右的工业, 增加值却高达27. 35亿美元 ( 表1) 。该国天然气储量丰富, 占全球的10% 左右, 位列全球第4位, 其工业主要依靠能源生产, 石油天然气产业是其支柱产业, 与农产品关联度很低, 故实施虚拟水战略对土库曼斯坦的经济总体影响不大, 完全在承受范围内。

4. 2 思想观念

对土库曼斯坦而言, 实施虚拟水战略最主要的限制因素就是思想观念。1棉花生产为该国着重发展的经济作物, 但棉花的虚拟水含量和收益表明虽然是一种传统的重要经济作物, 但对于严重干旱的国家是不适宜生产的。同处干旱区的以色列棉花单产量全球第一, 但为了控制用水量, 棉花种植面积一直很低。减少棉花种植对土库曼斯坦经济损害较小, 但种植棉花的收益是很多土库曼斯坦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因此会对大量的农民造成伤害。虽然种植棉花可带来一定收益, 但收益很低, 耗水量却很大, 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将耗水量极大的棉花生产作为一项保障国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是不可持续的, 这也是以色列拥有全球最高的棉花单产量, 却自动放弃大规模生产棉花的原因。因此减少棉花生产虽然短期内会对很多农民的收入造成一定影响, 但可通过加大发展石油天然气产业, 尤其是储量丰富的天然气, 吸收剩余的劳动力来解决。2实现粮食自给为该国的一项重要国策, 这也是农业耗水量持续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用进口保障粮食安全对很多国家都是难以接受的, 但以色列的成功经验表明即使是长期处于战争或准战争状态的国家都可以做到, 对土库曼斯坦这样的“永久中立国”更有可能做到。

4. 3 制度安排

土库曼斯坦在制度安排上相对容易。1该国棉花和小麦耗水量太高, 2012年就消耗了59. 65亿m3的水资源, 占据了全国耗水量的24% 左右 ( 表1、表4) , 所以土库曼斯坦仅仅只需减少少量的棉花或小麦种植就可以节约大量的水资源。与此同时, 增加水果种植面和加快石油天然气产业的发展, 以创造更多的产值和吸收因减少棉花和小麦生产带来的富余劳动力。2该国在取水过程中由于蒸发和渗透, 损失率高达31% ( FAO数据) , 因此可以向以色列学习其先进的输水技术和滴灌技术, 以减少损失率。

5 结论与讨论

水资源短缺是21世纪干旱区面临最主要的生态和社会经济问题之一。虚拟水和虚拟水战略将水资源的问题引入到社会经济系统中, 拓宽了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方案选择集。因为距离的关系, 实体水贸易运输成本通常很高, 实际运作也很困难, 因此虚拟水战略日益引起了缺水国家或地区政府和科研人员的重视, 并开始在水资源战略管理中进行实践。对于水资源紧缺的区域, 虚拟水战略提供了宝贵水资源的一个较好地利用方法, 并且该方法不会产生恶劣的生态后果, 能较好地减轻当地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当世界或地区粮食价格低于缺水地区的价格时, 虚拟水战略的作用就更加明显。

笔者利用虚拟水理论, 基于土库曼斯坦水资源总量、水资源部门分配和农产品虚拟水含量, 对该国实施虚拟水战略的效益进行评价, 并对实施的紧迫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该国现行的水资源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若维持现有的模式, 未来将会有灾难性的后果, 该国必须实施虚拟水战略, 即使付出一定的社会的和经济成本。

虚拟水战略是解决土库曼斯坦乃至整个中亚水资源危机的有效工具[19], 但虚拟水战略的成功实施需要相应的政策提供保障, 例如: 适当的水资源定价和生态补偿机制等[20,21]。虚拟水战略的实施需要相应的社会资源适应能力, 比水资源短缺更严重的是面对水资源短缺时国家和社会的应对和调整的能力。因此, 实施虚拟水战略的必须首先确定政府的角色并做好国家的宏观调控[22]。

高校战略性财务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篇8

(一) 传统财务评价系统不能全面、客观地对高校事业发展战略进行有效评价

高等教育竞争加剧, 要想生存和发展, 高校在战略上必须解决以下问题:怎样才能最好地满足现在的和未来的主要利益相关者 (国家、教职员工、学生家长和学生) 的需求, 如何得到更高的竞争位置, 如何抵御行业中的多种竞争力量, 如何保持、发展高校的核心竞争能力。因此, 现代高校的发展战略, 是通过投资教学、科研及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管理技能的培养等, 创造作为大学“核心资源”的大学声誉, 来获得可持续的竞争能力。这一战略实施的效果, 仅仅基于过去或现时财务指标来衡量是远远不够的;并且高校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高校社会声誉的提高, 与高校短期财务指标的改善并不一定同步。因此, 用传统的财务评估方法来衡量高校的发展战略, 是不全面和不客观的。

(二) 传统财务评估方法只注重高校内部

高校财务指标的好坏, 更多地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 如行业政策变化、同行业其他高校战略调整等, 这些因素恰恰是现时高校所关心的战略问题。传统的财务评估系统只能静态地反映结果, 而不能对战略的实施过程提供分析, 进而起到指导作用。

(三) 传统业绩衡量系统是对过去活动结果的财务衡量

对财务性业绩评价指标的强调, 必然导致高校管理者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以维持短期的财务成果, 造成高校在短期业绩方面投资过多, 在长期的价值创造方面, 特别是在有助于高校成长的核心资源———高校社会声誉提高方面的投资很少, 甚至削减这方面的投资, 抑制了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与高校的长期发展战略相违背。

二、高校战略性财务评估及其内涵

(一) 高校战略的内涵

战略一词有两个主要来源, 即从生物术语和军事术语演变而来。在军事上, 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军事战役。在古希腊文中, 战略一词的本义是指古希腊的将军们在指挥军队时所应具有的心理素质和行为技能。在生物学中, 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对战略的概念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对战略概念的认识存在着不同的派别和观点, 至今还没有形成一致观点。在当前的高校发展中, 高校战略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目前国内主要观点认为, 现行高校战略是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 面对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 为求得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而采取的管理行动与方法。具体而言, 是在符合和保证实现高校使命的条件下, 在充分利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机会和创造新机会的基础上, 确定高校同环境的关系, 规定高校从事的业务范围、发展方向和管理对策, 合理地分配高校的全部资源, 从而使高校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发展优势, 最终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二) 高校战略性财务评估内涵

财务评估的手段是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是通过对财务报表有关项目进行对比, 以提示组织财务状况的一种方法。财务信息所提供的信息, 不仅能说明组织目前的财务状况, 更能为组织未来财务决策和财务计划提供依据。本文所指的高校战略性财务评估是侧重于为高校未来的财务决策和财务计划提供依据层面上的财务分析, 与现行高校一般财务评估存在着共同的地方, 即通过不同的财务指标体系的分析, 对高校财务运行状态进行准确评估, 以作为决策的依据;不同点在于战略性财务评估最大的任务之一在于挖掘高校的优势与劣势, 通过财务数据及相关非财务指标的特殊含义, 解读高校的长与短, 进而为其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必要的依据。

三、高校战略性财务评估指标体系建立

(一) 原则

一是系统性原则。高校财务是其发展状况的物质体现, 受其内、外部财务管理环境因素影响。因此, 对高校进行战略性财务评估不能只考虑某一单项因素, 必须采取系统设计、系统评价的原则, 才能全面、客观、合理地评估挖掘高校的优势和劣势。二是可行性原则。指标设置应注意指标含义的清晰度, 尽量避免产生误解和歧义, 另外还应考虑指标数量得当、指标间不出现交叉重复、消除冗余, 以此来提高实际评估的可操作性。三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战略性财务评估的标准不仅限于可以直接用数量来表示的指标, 还更多地体现在难以量化和难以在报表和统计报告中反映的指标中。如果只设定量指标, 就不能进行完整和全面的评估。四是全面性与独立性相结合的原则。对高校财务的战略性评估应该力求全面, 否则就达不到评价的目的。但如果指标独立性差、相互兼容、重叠, 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中应遵循全面性与独立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 思路

在充分分析高校外部财务管理环境与内部财务管理环境因素的基础上, 遵循短期利益与长远目标相协调、目标考核与综合评价相补充、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指导思想, 通过对一系列财务指标与相关非财务指标的分析, 解读出高校的长与短, 挖掘高校的优势和劣势, 实现财务管理与高校的战略目标和战略管理手段的有机融合。

(三) 指标体系

如表1所示。

现代高校的发展应该注重发展战略, 即在分析高校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趋势及自身资源与能力的基础上, 对高校未来的发展方向、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和策略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系统性和决策性的谋划。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围绕总体发展战略规划这个中心, 根据自身财务的实际情况, 合理定位财务战略, 准确构建财务战略思想, 确立财务战略目标和财务战略重点, 制定有效的财务战略措施, 使成本与效益、风险与收益达到最佳组合, 从而优化高校资源配置,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减少投资风险, 壮大整体实力, 以最佳的资金利用效果来帮助高校实现总体发展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黄丹、余颖:《战略管理 (研究注记·案例) 》,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施建军等:《高等院校资金动作与风险防范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关锐等:《基于作业管理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宿州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战略评估 篇9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中国成功地加入WTO, 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大潮流中, 商品国际化、资本国际化、生产国际化, 技术国际化成为主要的特征, 资金流动的日益频繁、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恶化, 使企业的财务融资、投资、利润的分配等方面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性。特别是伴随着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多元化战略, 企业财务的融资、投资分配等方面的风险性更高。如何对采用多元化战略的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正确评估多元化企业的财务风险是企业发展的基本保障。

二、多元化战略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估模型

在财务风险的评估研究中, 评估方法有很多, 单因素分析方法、多因素分析方法等等。但是, 这些方法只能模糊地评估出风险的存在, 而不能够用具体的数字清晰明了地显示出企业财务风险的程度, 特别是对于多元化经营企业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 模糊地评估出风险的存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选择一种可以清楚地评估出风险存在程度的模型对多元化战略企业来说非常重要。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学者阿尔曼 (Edward I Altman) , 运用统计分析和多元判别分析的方法, 以五个财务比率作为变量, 建立了一种运用多边思路建立多元线性函数公式, 及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分 (即Z值) 来预测财务危机的“Z-Score”模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 企业所处的情况也有所不同, 财务风险的总判别值也各不相同。具体的单个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风险评估, 将比较准确的信息传递给决策者进行定性分析, 使管理者做出正确的防范措施。其判别函数是:

其中, x1为营运资本/资产总额, 反映了企业资产的折现能力和规模特征。营运资本是企业的劳动对象, 具有周转速度快、变现能力强、项目繁多、性质复杂、获利能力高、投资风险小等特点。一个企业营运资本的持续减少, 往往预示着企业资金周转不灵或出现短期偿债危机。x2反映了企业的累积获利能力。期末留存收益是由企业累积税后利润而成。对于上市公司, 留存收益是指净利润减去全部股利的余额。一般说来, 新企业资产与收益较少, 因此相对于老企业x2较小, 而财务失败的风险较大。x3为息税前利润/期末总资产, 即EBIT/资产总额, 可称为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而我们通常所用的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为EBIT/平均资产总额, 分母间的区别在于平均资产总额避免了期末大量购进资产时使x3降低, 不能客观反映一年中资产的获利能力。EBIT是指扣除债务利息与所得税之前的正常业务利润 (包括对外投资收益) , 不包括非正常项目、中断营业和特别项目及会计原则变更的累积前期影响而产生的收支净额。原因在于:由负债与资本支持的项目一般属于正常业务范围。因此, 计算总资产利润率时以正常业务经营的息税前利润为基础, 有利于考核债权人所有者投入企业资本的使用效益。该指标主要是从企业各种资金来源 (包括所有者权益和负债) 的角度对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益进行评价的, 通常是反映企业财务失败的最有力依据之一。x4测定的是财务结构, 分母为流动负债、长期负债的账面价值之和;分子以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取代了账面价值, 因而对公认的、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产权比率进行了修正, 使分子能客观地反映公司价值的大小。对于上市公司, 分子应该是:未流通的股票账面价值+流通股票期末市价。x5为总资产周转率, 企业总资产的营运能力集中反映在总资产的经营水平上。因此, 总资产周转率可以用来分析企业全部资产的使用效率。如果企业总资产周转率高, 说明企业利用全部资产进行经营的成果好, 效率高;反之, 如果总资产周转率低, 则说明企业利用全部资产进行经营活动的成果差, 效率低, 最终将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x5的分子“本期销售收入”应该为销售收入净额, 指销售收入扣除销售折扣、销售折让、销售退回等以后的金额。

Edward I Altman 教授通过对“Z-Score”模型的研究分析得出:Z值越低, 企业越可能趋于破产边缘, 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按照上述模型, 经过统计数据的分析, Edward I Altman教授得出一个经验性的Z值的临界值, 即Z=3.0。企业的Z值高于3.0的为较安全企业, 低于3.0的则为存在财务危机或破产危机的企业。研究结果还发现, 如果Z值低于1.8的, 该企业实际上已经潜在破产, 如果不采取特别有效的措施, 企业将很难步出深渊了。

Edward I Altman 教授的“Z-Score”模型研究分析的是针对于整个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衡量和评估的, 而对于多元化战略企业来说, 在进行财务风险评估的过程中, 不仅要考虑到整个企业的财务风险存在, 更要考虑到各行业或者产品的财务风险存在的可能性, 以便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和防范。因此, 针对Edward I Altman 教授的“Z-Score”模型应用在多元化战略企业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对模型稍加改变, 使其更适合多元化战略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估, 使企业的风险评估更加数字化, 清晰化。模型如下:

undefined

其中x1i为多元化战略企业中各行业或各类产品的 (期末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负债) /期末总资产, 同理x2i、x3i、x4i、x5i均为多元化战略企业中各行业或各类产品的相应比值。根据企业的财务报表, 将相应的数值代入模型中可得到:

undefined

同时, 在一个多元化战略企业中, 各行业或者各类产品之间均有一个主导与附属的关系, 也就是说在企业中各行业或者各类产品间存在一个权重系数关系, 即存在一个[a1, a2, a3, a4, a5] (a1, a2, a3, a4, a5均为常数) , 将其与得出的Z值相结合, 即可得出一个整个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估数值, 即:

undefined

(4) 式中b为常数。将b值代入表1, 即可得出该企业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系数和存在的破产机率。

三、结语

20世纪以来, 国内市场趋于饱和状态, 企业拥有越来越多的剩余资源。许多企业为了更好地生存和盈利, 纷纷将多元化经营战略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遗憾的是, 很多企业选择多元化战略之后却以失败而告终, 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企业多元化的失败往往却都是表现在财务问题上。这说明企业在制定和实施多元化战略的同时, 并没有合理地评估和重视财务风险的存在, 最终导致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失败。因此, 应采用合理的评估方法, 对企业进行有效地财务风险评估, 从而更有力地保障企业多元化战略的顺利实施。Edward I Altman 教授的“Z-Score”模型, 是一种有效的风险评估模型, 但对于多元化战略企业来说, 在进行财务风险评估的过程中, 不仅要考虑到整个企业的财务风险存在, 更要考虑到各行业或者产品财务风险存在的可能性, 以便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和防范。因此, 针对Edward I Altman 教授的“Z-Score”模型应用在多元化战略企业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对模型稍加改变, 得到一个可以更好地评估出存在于多元化战略企业之中的财务风险的评估方法, 以有效地评估出多元化战略企业中是否存在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可能存在于企业中的哪一个行业或者哪一种产品中, 从而得到最有利的解决。这对目前采用多元化战略的企业有效地进行财务风险的评估和防范提供了一种较合适的评估方法。

摘要:20世纪以来, 多元化战略一直是众多企业优先选择的一种战略手段, 但在战略采用过程中往往因忽视财务风险的评估与防范而导致企业战略的失败甚至破产。因此应采用合理的多元化战略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估方法, 将Z-Score模型应用在多元化战略之中, 并在其基础上提出多元化战略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估模型, 使多元化战略企业的财务风险得到定量化处理, 更具科学性。

关键词:多元化战略,财务风险,Z-Score模型

参考文献

[1].弗雷德.R.大卫.战略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2].林后春等.企业集团财务风险及其防范.金融风险及其防范[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0

[3].刘凤姣.“Z-Score”模型在企业财务预警分析中应用的研究[D].四川大学学报, 2001

战略评估 篇10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投资价值评估,实物期权

当今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世界主要国家纷纷调整发展战略, 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对于我国来说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时不我待, 意义重大。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与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 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 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具有3个特点:

一是成长性, 新兴产业往往有着良好的成长预期, 发展速度一般快于传统产业;二是新颖性, 技术新、形态新、结构新;三是不确定性, 因为用户的需求市场条件、未来的进步等尚存在着很多未知因素, 新的业态、新的技术能否形成规模, 能否成为未来的主导产业, 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而且前期的高额投入具有较大的风险。因此,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的特征。在未来的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同时, 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传统的信贷方式根本无法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新兴的投融资工具, 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在现实环境下, 风险投资的定位与功能正好契合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项目价值评估是风险投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准确的估计可以为风险投资家的投资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传统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方法及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中存在的缺失

传统的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方法有很多种, 本文主要介绍风险因素评估法、折现现金流法和比率估价法在战略新兴产业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一) 风险因素评估法

风险因素评估法是一种定性的方法, 通过评估投资项目的风险因素指标用合理的方法赋予权重比例以期从总体上把握投资项目的风险因素指标的高低次序, 并评估与项目价值的联系。

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 会受到各种风险因素的影响, 从产品的研发到投入生产都要面临各种投资风险, 而风险投资的各个阶段其风险特征也不相同, 这就需要风险投资者有效地评估各种风险因素并建立相应的价值评估体系。而风险因素评估法是一种定性的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方法, 指标的选取和权重的确定需要较多的人为判断, 这对新兴产业的价值评估不利;而且风险因素评估法的评价体系中的许多数据来源于历史数据, 而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的特征, 它的许多数据都需要预期而无历史数据可查, 且其未来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所以风险因素评估法在实际运用中很难对新兴产业的投资作出准确的预测, 不利于新兴产业的风险投资价值评估。

(二) 折现现金流量法

折现现金流量法是由美国西北大学的阿尔弗雷德· 拉巴波特提出, 是一种定量的方法, 其核心是净现值法 (NPV) 。 所谓净现值是将整个寿命周期内发生的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的差额, 按照一定的贴现率分别折现而得到的净现值。计算净现值的公式为:净现值NPV=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未来现金流出的现值。

折现现金流量法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但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都处在成长阶段, 其未来发展存在不确定性, 如果项目经营失败, 运用折现现金流量法就要选择放弃, 这会带来很大的损失;折现现金流量法从项目开始时就开始预测未来各年的现金流, 并根据事先确定好的折现率对未来各年的现金流进行折现。新兴产业的新颖性决定了其很难对未来的现金流进行准确的预测;最后新兴产业无形资产比重大, 而这些无形资产多半在账面上体现不出来, 具有隐形性, 按照折现现金流量法无法准确评估战略性新兴产业无形资产的价值, 这样就很容易造成项目价值被低估, 将可能导致投资者错过投资机会。

(三) 比率评估法

比率评估法是一种定量的方法, 对于经过综合指标计价法评价的风险投资项目, 可进一步进行评价。其中, 市盈率估价法是评价风险投资项目的有效方法。市盈率以企业所属行业平均市盈率来评估该企业的价值, 即:

修正的市盈率=可比企业实际市盈率/ (可比企业预期增长率*100) ;

每股价值=修正市盈率*目标企业预期增长率*100*目标企业每股收益。

但是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性, 很多项目都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 很难找到具有相同特征的可比企业;而且市盈率指标无法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潜在的增长能力, 也无法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面临的风险程度, 所以采用比率估价法也很难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准确的价值评估。

三、实物期权法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应用

综上所述, 传统的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方法很难适应处于不确定环境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投资价值评估, 而运用实物期权法正好契合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特点。实物期权的概念最初是由Myers (1977) 在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 他提出一个投资方案其产生的现金流所创造的利润, 来自于目前所拥有资产的使用, 再加上一个未来投资机会的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价值就等于净现值与实物期权价值之和。净现值部分可以运用传统的净现值法, 实物期权价值部分可以运用B-S模型或二叉树模型。与传统方法相比, 实物期权法应用于新兴产业风险投资的价值评估中, 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 更加符合新兴产业不确定的投资环境

新兴产业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这些不确定性给新兴产业风险投资带来风险的同时, 也带来了投资机会。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投资可以看作看涨期权, 即:投资者获得了一项对未来进行投资的权利, 为下一阶段的投资创造了机会。在投资环境好的情况下, 可以选择执行期权, 否则就不执行。这样即使前期投资不产生现金流, 也为后期的投资创造了投资机会。

(二) 有利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

新兴产业拥有很多无形资产, 而按照传统的价值评估方法会低估企业的价值, 运用实物期权法, 新兴产业拥有的这些无形资产, 使得企业拥有了一种在未来使用这些无形资产的权利, 同时也拥有放弃使用这些无形资产的权利, 企业考虑这些权利时, 项目的价值就能公正地体现出来。

(三) 能更好地体现新兴产业多阶段的特性

新兴产业一般有种子期、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重建期五个发展阶段, 中国创业风险投资项目所处阶段的总体分布 (见表1) :

从表1可以看出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重心主要集中在后期, 对种子期投资的金额仅为10.2%, 投资项目仅占19.9%。这说明在种子期风险比较大, 风险投资的价值评估也比较困难, 许多评估都是基于经验判断, 这样用传统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其作出的评估就会不准确, 忽视了项目后期投资者的选择权, 而实物期权法考虑到了各个阶段投资所具有的选择权, 这样更能体现新兴产业多阶段的特性, 从而更好地预测新兴产业的价值。

(四) 有利于实现风险投资项目的价值最大化

风险投资项目的价值是由未来的增长权决定, 而不是由现在的现金流所决定。对于新兴产业来说, 企业进行的投资活动并不能立即获得收益, 而投资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短期的收益, 从长远来看企业前期投入的资本是为了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 取得某种专利权或者进入市场的潜力。传统的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方法, 忽视了风险投资项目的期权特性, 使得投资者低估了项目的价值, 导致投资者会做出不利于企业的决策, 不利于实现风险投资项目的价值最大化。

四、结语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目前我国大力发展的产业, 也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 对其进行风险投资价值评估具有重大的意义。而实物期权方法正好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相吻合, 这不是对传统的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方法的否定, 而是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 找出更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评估的方法。如果能同时正确地使用实物期权法与传统的价值评估方法, 将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元, 张晓原, 赵明鹏.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2011[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1.

[2]舒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风险投资机制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12.

战略评估 篇11

生态位理论是现代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基本观点是某一地区的生物种群成长主要取决于资源和其他生物种群的行为影响。而处于经济社会中的企业也如生物种群中的生物个体一样,每一个企业乃至行业的生存、发展、壮大同样需要同其他企业(行业)以及周围的社会文化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和影响。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我国资产评估机构,自1996年脱钩改制以来已经形成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独立经济实体,加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潮。经济全球化的加快,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著名评估企业的进入将使得国内评估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理性地选择合适的战略对策,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已经成为我国评估企业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企业生态位理论角度出发,对我国资产评估机构发展战略进行探析。

二、企业生态位基本理论

(一)企业生态位内涵

从Harman和Freeman (1977)首次提出企业生态位的概念至今,国内外众多学者从自身学科领域出发,对企业生态位理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使得企业生态位理论日渐清晰、丰富。

(1)国外主要观点。国外学者对企业生态位理论的研究较早,主要是从资源利用的角度对组织生态位加以界定。其研究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以Harman和Freeman为代表种群生态位,一种是以Baum和Singh为代表的个体生态位。两方观点如表1所示:

(2)国内主要观点。近年来,国内相关学者融合了国外企业生态位理论研究的成果,更加注重从企业在所处环境中的地位和发挥的功能作用等角度来界定企业生态位。如林晓将企业生态位定义为一个企业与其他企业相关联的特定市场位置、地理位置和功能地位。闫安、达庆利认为企业生态位是指企业在特定时期特定生态环境里能动地与环境及其他企业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地位与功能作用。许芳、李建华将企业生态位定义为企业在特定市场环境中所占据的位置和所发挥的作用。李玉杰、刘志峰将企业生态位定义为企业基于组织结构与环境关系,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即企业内部生态系统以外有效寻求与利用各种生态环境因子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企业生理特征、营养要求、取食特点、功能地位和作用表现。

从国内外研究可以看出,对企业生态位相关理论的研究不论是从资源获得和利用的角度还是从企业在所处环境中的地位和发挥的功能作用的角度,都是基于生物生态位的思想来研究企业乃至企业群落在其内部环境(企业文化、企业制度、组织机构、企业员工、资产构成、信息技术等)、外部环境(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教育水平、科学技术等)所构成的企业多维生态位中生存、发展、灭亡的规律。因此,从企业生态位理论角度出发,对我国资产评估机构发展战略进行探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生态位宽度

生物生态位宽度是反映生物利用资源多样性的一个指标,即物种所利用的各种环境资源的总和。同样,企业生态位宽度可以理解为一个企业所利用的各种市场环境资源的总和,即对市场环境资源适应的多样化程度。企业生态位宽度是柄“双刃剑”,会影响企业战略的选择。如果一个企业可利用多种多样的资源,则其生态位宽度交大,这时“企业可以受益于风险分散和规模经济,但是它们同时也被暴露于激烈的竞争之中”;如果实际被某个企业利用的资源只占整个市场资源的一小部分,则这个企业的生态位宽度较窄,这时如果企业能够发挥专业化的优势,较窄的生态位也可以使企业在同行中脱颖而出。

以资产评估机构为例,北京中锋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的业务范围涉及企业价值评估、单项资产评估、房地产评估、探矿权和采矿权评估、土地使用权评估及无形资产评估等;而北京中大行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的业务主要集中于房地产评估。从市场消费资源的角度来讲,北京中锋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的生态位较宽。在刚刚过去的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影响下,资产评估市场需求处于低位。这种情况下北京中锋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基于较宽企业生态位的原因,理论上应有更多的业务来支持其发展;反之,北京中大行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则会业务大减。然而在市场一片繁荣、经济正常、高位发展的情况下,北京中大行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则可以发挥其在房地产评估方面的竞争优势,努力扩展其在房地产评估中的市场份额。

(三)企业生态位重叠

所谓生态位的重叠是指两个物种共同占用同一资源位,因此生态位的重叠往往与竞争联系在一起。在资源环境无限丰富的情祝下,A、B物种生态位的重叠不会引起竞争,两物种生态位均呈扩充趋势;在资源环境有限的情祝下,A物种和B物种在X维度上完全重叠,但在其它维度上的分离也可能使A、B物种避免了竞争,形成共存局面。但随着重叠维数的增加(或重叠程度的增大),竞争将不可避免,如果在所有维(包括资源维、时间维和空间维)上均重叠,竞争将最为激烈。

类似于生物生态位重叠,企业生态位的重叠也与企业间的竞争联系在一起。以资源梯度的二维模型为例,企业生态位重叠具体分为四种可能的情况,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

第一,市场中存在未被充分利用的环境资源,两个企业不存在由于生态位重叠而引起的竞争。

第二,两个企业生态位宽度相等,两个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同时扩大自己的生态位,生态位出现部分重叠。这时,由于生态位重叠而产生的竞争效应对两个企业是同等的。

第三,两个企业的生态位宽度不等,那么,由于生态位重叠而产生的竞争效应对生态位较小企业的影响比对生态位较大企业的影响更大,因为重叠部分占较小生态位的比例更大。

第四,状况下一个企业的生态位完全被包含在另外一个企业的生态位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强度取决于较小生态位的大小。

企业生态位重叠是一个变量,会随着时间以及企业生态位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生态位重叠的四种状况下的竞争形势都有可能出现。

(四)企业生态位动态性

国内外学者均对企业生态位动态性进行了初步研究。Baum和Oliver指出企业生态位作为企业资源需求和其生产能力的交集,它依赖于企业所处位置以及它做什么(如企业的目标顾客是谁,企业怎样与环境互动等)。生态位是一个动态概念,生态位是企业适应环境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我国学者闫安、达利安等对企业生态位的能动性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生态位是能动的,可以根据市场作出主动选择,企业生态位是由市场竞争和企业能动选择这两种力量决定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R-对策和K-对策。因此,企业生态位是不断变化的,这对于企业的战略决策有着重要意义。

三、资产评估机构发展战略选择

(一)资产评估机构生态位分离战略

从企业生态位重叠特性可以得知,在企业可利用的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企业间的竞争在所难免。而企业间竞争结果无非两种:淘汰和共存。评估机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若想生存,只能选择后者。以评估机构业务范围为例,共存的状态有两种:“泛化”和“特化”。所谓“泛化”是指在评估机构原有业务的基础上增加、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拓展其生态位宽度,以分散风险;而“特化”是指评估机构压缩其生态位宽度,即评估机构利用现有资源通过强化某一个或少数几个具体业务能力,提高自身专业化程度及市场适应性。无论是“泛化”还是“特化”,都将促使评估机构之间生态位的分离,规避竞争,同时不断发展壮大。

如主营业务均为房地产评估的两家评估机构,在时间、空间、资源维度重叠的状况下,两者会发生激烈竞争。这时评估机构可以采用“泛化”战略,努力增加其他资产评估项目,如无形资产、企业价值、珠宝等资产的评估。通过扩充自己的业务范围,来分散竞争压力。相反,另一评估机构也可以将其房地产评估中某个具体项目如土地使用权价值评估作为自己的重点评估业务范围,并集中优势,不断强化。这样就使得两个评估机构在业务范围生态位得到分离,达到共存并逐步发展的良好状态。

评估机构生态位分离战略如图2所示:

(二)资产评估机构生态位优化战略

从企业生态的位动态性可知,企业生态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如评估机构的业务资源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初期,评估机构数量较少,评估需求较多时评估机构生态位较宽。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评估行业的逐步成熟,评估机构数量也在日益增多,特别是国外评估机构的进入,使得原来较为丰富的业务资源,现在和将来可能会变成稀缺资源。因此,评估机构不能墨守陈规,而应该根据所处环境的变化对其生态位作出及时、适当的调整和优化,并积极开拓新的“生态空间”。

参考文献

[1]Freeman J, Harman M T.Niche Width And The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al Populations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3, 88:1116-1119.

[2]Stanislav D Dobrev, Tai-Young Kim, Michael T Hannan Dynamics of Niche Width and Resource Partitioning[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1, Vol.106, No.5, 1299-1337

[3]李光耀:《生态位理论及其应用前景综述》, 《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第7期。.

[4]Min Woong Sohn, Distance and cosine measures of niche overlap[J], Social Networks, 2001, 23:141-165

[5]李勇、郑垂勇:《企业生态位与竞争战略》, 《当代财经》2007年第1期。

[6]Baum Joel A C, Oliver C.Toward an institutional ecology of organizational founding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39 (5) :1378一1427.

[7]闫安、达利安:《企业生态位及其能动性选择研究》, 《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7期。

上一篇:民俗文化人文教育下一篇:地方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