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教学重在引导(精选4篇)
高效课堂教学重在引导 篇1
相信每一位教师对课程改革都不陌生了, 在课程改革中, 教育培养的目标是三维的, 而其中的一维是有关知识和技能的, 其他两维却是能力和情感态度的. 我们知道, 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 才能更加扎实, 更容易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情感和态度这方面能力的获得更是需要学生们的主动参与, 并不是教师可以“教”出来的. 这几方面的目标归结为一点, 就是需要教师的引导, 而不能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作为一个主导者, 主要就是引导学生们学习, “教师导, 学生学”的方式才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 除此之外,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还要不断地摸索新型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所谓“导”, 就是我们常说的引导, 教师在课堂上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们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起的是指导和导向的作用, 为学生们指明学习的方向, 教给学生们有效的学习方法, 纠正学生们在学习中的一些错误方法. 从我看来,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对学生们进行引导.
一、兴趣的引导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们对数学的学习态度出现了两种情况, 一种是基础比较好的学生, 他们对数学依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喜欢钻研一些题目, 这类学生主动性非常好, 常常能自主学习,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获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而另一类学生, 由于基础比较差, 且不能适应高中数学的思维性和抽象性, 在这个方面还比较弱, 学习上出现了比较大的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 这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渐减弱, 甚至出现了讨厌数学的情绪. 因此, 改变第二类学生对数学的态度, 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势在必行的. 兴趣的引导就成为数学教师要完成的第一个任务.
兴趣的引导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 一方面是数学知识本身, 另一方面是学生的主观心理. 首先是数学知识方面, 我们要让学生们感觉到数学并不是枯燥的, 在数理和数字的交汇中其实还有很多有趣的东西, 比如说一些相关的数学文化, 有关的数学家的故事, 数学的历史, 数学的发展过程, 数学知识是通过长时间的沉淀得到的, 从这些方面去了解数学, 学生们才能对数学有一些正确的认识, 并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另一方面, 从学生们本身来说, 对一门课程的兴趣来自自己的体验. 也就是说学生们在学习这门课程时, 能够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肯定自己的价值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从成功中体验到快乐, 必然就会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 因此, 从这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那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 教师可以从一些简单的知识和练习开始, 让学生们建立信心, 由信心产生兴趣.
二、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学习方法方面, 教师也要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 才能促使学生们更好地学习. 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重在理解, 有些知识相对比较复杂和抽象, 学生们靠机械的方法学习是不可取的. 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们深入探究, 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 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好知识并学会灵活运用知识.
在解题训练方面, 教师也要根据高中数学知识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 而不是让学生们沉浸在题海中. 我们都知道, 高中数学知识的考查还是比较注重基础的, 在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展. 那么, 在练习中, 就不建议学生们特别去解难题或偏题, 而是要以课本知识为主, 过好课本这一关, 要能够对课本的原题进行整合. 课本上的问题解决了, 基础上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就能够对一些结论性的知识直接运用.而拓展方面, 主要是通过变式题训练以及一题多解的方式来拓宽学生的思维. 变式题的训练也不是随意的, 随便更改的题目不叫变式题, 变式题是从一道题变化出来的, 题与题之间既有关联又有区别, 学生们在解题时, 既要联系前面的题目, 又要根据新题目中的不同问题进行再思考. 学习方法上的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不能只顾着授课而忽略了这方面的引导.
三、评价的引导
评价有几种, 包括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不同的评价方式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 但归根结底,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 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在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的一个判断,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在后面的学习和发展中的引导. 有效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们纠正错误, 用正确、科学的方法学习, 评价还能引导学生们端正学习的态度.
比如说在某次测试中, 某学生的成绩不是很理想, 那么教师可以通过评价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 如在哪些方面丢分多, 丢分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让学生们反思并找出原因. 这样, 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下进行反思和总结, 也能很快纠正一些在学习方面的错误, 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总之,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出引导的作用, 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们自主学习, 并且能够指导学生们用科学正确的方法科学地学习.同时, 正确地运用评价方式, 发挥出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3 (11) .
[2]陈娟.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教师, 2013 (12) .
[3]宋兢利.浅谈高中数学在新时代下的课堂教学策略.中学时代:理论版, 2013 (9) .
语文高效课堂重在情感渗透 篇2
一、创设情境,用情导入
好的作品有着优美的艺术境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体验教育的重要途径。“入境动情”的导入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在设计导语时,教师就应抓住本教材的情感特点,创设一种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有情感地走进课文,从而生发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这对课文的教学效果来说,也就“尽在不言中”了。比如我在教《祖国呀,我亲爱的祖国》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祖国是一个普通的词语,却能唤起人们心底真挚而深沉的情感,牵动人们的思维走入遥远。20世纪70年代末,刚刚经过十年浩劫,面对伤痛满身的祖国,一个普通的女工咏唱‘祖国呀,我亲爱的祖国,她充满激情的歌唱,表达了自己与祖国命运的息息相关,她为之悲,为之喜,为之蓬勃奋飞。她虽然为弱女子,却没有回避历史责任。一个青年女子是如何将个人质朴厚重的情感表达得撼人心房,激起无数人对祖国的加倍热爱的呢?”这样一个导语就能激起学生带着情感走进课文去体会“祖国”的喜乐悲愁了。
二、注重诵读,释放感情
学生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要想有效地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学生还必须自己朗读,才能体味和揣摩课文内在意蕴。中学生学习、诵读一些优秀诗篇,对情感的陶冶、精神的升华、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健全,有着无可估量的作用。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这是一个能发挥语文的学科特点,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诵读时可采用配乐与范读相结合的方法,这有利于学生获得深刻体会。如学习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文章中五柳先生的形象可谓陶渊明的自画像,全文不到二百字,语言朴素洗练,平淡之中却寓意深刻。教学时可选用《渔舟唱晚》这首曲子给学生的朗诵配乐,让学生体会到陶渊明身上的“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
三、心灵契合,陶冶情操
从事教学工作这么多年,我有这样的深刻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对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利用情感的这一特点,为教学开辟一条“以情育情”的通道,用教师的自身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我们相信,教师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
首先,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师一定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做教学中的“伯乐”,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并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可以成才的,更要相信学生巨大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和学生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有利于我们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其次,教师要关爱每一位学生。教师要做到关爱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是冰冻的感情也能消融,教师的“润物细无声”的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使学生也快乐起来,学生会感到与老师的交往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教师对学生的爱必然激发出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与喜爱之情。由此一来,他们也就愿意同老师接近交往,喜欢听老师的课了。
四、要披文入情,出情入理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尤为重要,情感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获得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的分析,抓住作品的情感线索,通过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为切入点,激活学生沉寂的思维,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把作者的真实情感与自己的切实感受连接在一起,从而迸发出内心的情感洪流,达到忘我的至高情感境界,进而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最终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文本中感悟出一定的道理。
总之,在高效课堂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感教育,注意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让学生在情的感召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起来,轻松起来,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教学目的。
课堂高效教学重在激趣 篇3
一、新颖导入———激趣
新颖、巧妙的导语是创设教学情境的良好开端, 是把学生引入学习佳境的重要步骤, 它能使学生兴趣大增, 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一) 故事导入
数学发展史上有很多可以利用的例子, 如讲“负数”时, 可引用中国最早使用负数时的情形;讲“勾股定理”前, 介绍毕达哥拉斯因发现了勾股定理杀了一百头牛庆祝的故事;讲“无理数”时向学生介绍了毕达哥拉斯的成员伯惠斯因发现了无理数而被丢进大海的史实……这有利于吸引学生, 点燃学生的求知欲, 将枯燥的数学形象化, 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二) 游戏导入
新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分为偶数组对答或者学生问, 老师答来决定胜负, 学生劲头倍增时导入新课.如讲几何“扇形、弓形面积”时, 让学生问, 老师答.
生问:什么样的图形长无边?什么样的图形缺半边?什么样的图形边角等?什么样的图形能当风扇?
师答:直线两方长无边, 弓形图来缺半边, 正多边形边角等, 扇形图来当风扇.
这样既复习了几何图形性质,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自然地引入新课.
(三) 猜谜导入
讲“解简易方程”的解法时, 课前采用“猜学生年龄”的数字游戏, 将年龄加上一个数再减去一个数或者再乘以多少, 这样猜谜首先活跃了课堂气氛, 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其次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 从而导入新课内容后学生记忆牢, 接受快.
(四) 快速抢答导入
讲“完全平方和 (差) 公式”时, 先让学生口算2012=?2992=?1012=?当学生正疑惑时, 教师快速抢答, 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不甘落后, 兴趣倍增.
二、新课设计———调动兴趣
新课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头戏”, 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完全取决于教师决策、设计.
例如, 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 可这样设计:
(1) 提出问题, 三根竹签是否一定能组成三角形?大多数学生回答“能”.
(2) 教师演示:
(1) 拿出三根竹签 (其中一根的长度大于另两根的和) 进行演示, 得出“不能组成三角形”.
(2) 又拿出三根竹签 (其中一根的长度等于另两根的和) 进行演示, 得出“不能组成三角形”.
(3) 再拿出三根竹签 (其中任意一根的长度小于另两根的和) 进行演示, 得出“能组成三角形”.
(3) 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动手用竹签去寻找三角形三边的长应存在一个怎样的关系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
(4) 得出结论 (来源于动手实践, 学生获得了感性认识) .
这样的教法既促使学生探索, 又能将思维引申,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类似的教学方法很多, 只要教师善于结合学生特点, 别出心裁, 就能取得效果.
又如:在教学“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一节时, 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制作一只“飞”的彩蝶, 当这只司空见惯的花蝴蝶“飞”上屏幕时, 立刻引起学生的注意, 表现异常活跃和好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 很快就从蝴蝶两只翅膀在运动中的现象认识了轴对称的图形, 并能举出许多轴对称的实例.接着, 通过对屏幕上两个轴对称三角形的演示, 引导学生顺利地找出对称点、对称轴和对称线之间的联系, 从而得到了轴对称的三个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
三、课堂练习———巩固兴趣
只有兴趣不断延伸, 学生学习数学才有后劲.课堂练习要有层次, 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发展不平衡, 由易到难、形式多样, 选题也应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练习也应分为基础题、发展题和综合题, 练习的形式也可以穿插在教学中,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题, 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深化兴趣
怎样演好课堂教学的“收场戏”, 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是值得研究的.小结方式也多种多样, 如何结尾, 应根据教材的内容, 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来设计, 这里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一) 存疑式结尾
课堂教学结束时, 有意留下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思考如讲“三角形内角和”时, 设计如下的问题:
1. 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多少度?
2. 任何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你能不能推出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如此一来, 既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内容, 又造成了悬念, 把课堂延伸到课外,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二) 歌谣式结尾
采用歌谣式结尾, 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有利于学生概括知识, 揭示规律, 强化记忆.如复习完“梯形常见的辅助线”后, 我给学生编了这样一段顺口溜:“要么平移腰, 要么作出高, 有时平移对角线, 有时延长两腰到相交, 腰上有中点, 赶快作旋转, 造成新图形, 效果最明显.”
(三) 框架式结尾
将所学知识以一个简明扼要的框架表现, 一目了然.
值得一提的是, 课堂小结也要师生共同完成, 或者由学生自己完成.小结中教师要发现学生问题, 及时加以补救, 要利用小结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综合治理重在引导 篇4
无可讳言, 现代青少年的性成熟要早于上一代人, 青少年 (约12、13岁) 就产生了性萌动的自然需求。随着性生理的变化, 性心理也必然发生复杂的变化。各种充满性意识、性知识、性挑逗的报纸、杂志、广告、电视、网络、光盘等传媒无处不在, 孩子们的视听领域整天被“情”、“爱”熏染, 想不早恋也难!要杜绝早恋现象在校园的滋生蔓延, 实在是任重而道远。
“堵”和“禁”不可取, 还是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综合治理, 重在引导。
首先, 应当适度满足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心理需求, 为他们创造相互了解、建立异性友谊的机会。如果用严厉压制的方法去禁、去堵, 只能适德其反。所以, 在引导过程中, 一定要想办法将他们积聚的过多的能量以适当的方式释放出来。我以为, 跳校园集体舞就是一种很好的“减压”方式, 它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男女同学自由交往的和谐平台, 通过异性交往、异性友谊, 使他们的情感有合理的渲泄渠道, 从而培养较强的调适能力, 拉手与否, 并无大碍。
其次, 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如今新闻传媒、影视报刊充斥大量的“性”息, 其有意无意的诱导作用, 无异于《红楼梦》中那个训导“贾宝玉初试云雨情”的“警幻仙姑”, 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对外界成人相爱的言语和举动加以模仿。在价值观、审美观多元化的社会里, 要做到“净化”确实很难。从学校和家长的角度来说, 努力净化局部环境———校园和家庭还是可以做到的。正人先正己, 教育者首先要洁身自好, 远离色情和准色情的东西, 防止不良书刊、不良网络、不良光盘对青少年的侵扰和诱惑, 用先进的文化精神产品占领青少年的生活空间, 鼓励他们多参加有益于身心的集体活动, 教育他们和异性公开交往、群体交往, 防止个别交往、个别约会。这样, 孩子就不会对个别的异性产生过分的好感而陷入早恋的泥淖。
第三, 加强对青少年的正面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早恋对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青少年时期正是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 应树立远大的志向, 以学习为第一“要务”, 专心致志, 心无旁骛, 刻苦自励, 成为“术业有专攻”的人才,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早恋不仅分心, 而且可能会导致心理失衡和一系列不良的反应, 荒疏学业, 贻误青春, 最终一无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