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变革

2024-11-13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变革(共11篇)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变革 篇1

摘要:作为教师, 不但要认识到重视语言交际能力与语法教学不是矛盾的关系, 而是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 而且更要正确领会新课程标准关于语法教学改革的精神, 认识语法教学的意义, 优化语法教学的方法, 避免语法教学走极端。

关键词:语法,变革,教学

语言学家威德逊曾说:“没有词汇, 你将无法表达;而没有语法, 像是一只无骨头的鸡。”同时也有人把语法比作一句话的“主线、灵魂”。可见, 语法是中学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种语言知识, 它是各种语言结构的基础。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语法教学经历了多次变革, 学术焦点始终在重语法理论和重口语运用之间往返。通过多年的观察, 笔者发现, 许多学生正是由于语法基础太差, 导致口语、阅读、写作跟不上, 语言运用能力差, 严重妨碍了他们深入学习和应用英语。所以作为教师, 不但要认识到重视语言交际能力与语法教学不是矛盾的关系, 而是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 而且更要正确领会新课程标准关于语法教学改革的精神, 认识语法教学的意义, 优化语法教学的方法, 避免语法教学走极端。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语法教学, 学生易懂易接受。

一、在语篇语境中教学语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 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语言实践的机会, 使学生通过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等方式学习语言, 形成语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运用观察、发现和归纳的方式, 掌握语言规律, 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比如, 我在讲授现在进行时时态、过去进行时时态时, 就创设了一个学生比较喜欢的人物。让学生说说自己现在在做什么, 自己喜欢的人物这个时候在做什么, 自己昨天这个时候在做什么, 自己喜欢的人物昨天这个时候在做什么, 学生很快就知道了这两种时态的用法, 不用教师讲解很多。

二、在游戏中教学语法

初中生由于年龄特点, 都喜欢做游戏。在游戏中运用所学语法知识, 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时, 我提前给几位学生发了写有不同句式的纸条, 让他们念, 我问:What did he/she say?然后我引导他们回答:She/He said...学生在争先恐后及兴奋的回答中, 不知不觉理解并学会了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这两个抽象概念, 以及两者间的转化。

三、在完成任务中教学语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 要求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 积极主动地学习。采用任务型语法教学, 一定要在学生了解相关语法项目的结构及其常用功能后进行。教师设计任务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将抽象的知识融入真实的生活情景中。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 可以改变目前语法教学中过于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弊端。如, 在区别现在完成时与一般过去时时, 我让学生用1.What’s your hobby?2.How long have you...?3.When did you start?三个问题询问同桌, 并用相对应的句式汇报。通过任务的完成, 教师稍微指点, 学生自然而然就明白了这两种时态的区别。

四、在对比和归纳中教学语法

现行教材采用循环式编排语法项目, 把同一个语法项目分层次、分阶段地呈现在教材中, 这对学生理解和巩固语法知识是有利的, 但却割断了语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不利于从整体上把握语法知识, 甚至会造成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干扰。为此, 教师要重视对语法知识的系统讲解, 并引导学生对教材中分散的语法进行归纳。特别是在学习完某个语法项目后, 更应该全面归纳相关的语法规则。例如, 在教祈使句时, 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每组轮流派一个代表上讲台来, 教师说英语, 学生表演动作。如:Clean the blackboard.Open the door./Close the window./Pick up the book./Sit down, please.Stand up...这样一直练下去, 学生就会在真实和半真实的情景中学会句型、会话, 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语言材料。最后, 由教师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以上句子的共同点, 尝试归纳出祈使句的用法。

语法教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作为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一定要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特点。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突破口, 把语法教学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将语法教学与学生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结合起来, 将语法内容自然而然渗透其中, 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变革 篇2

董封中学 王鲜霞

新的教学方法和弹性的内容设置,为课堂多媒体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总的来说,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代表的信息加工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建造了学生可参与的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以下运用:

1、创设问题情景

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提供生动和丰富的音像,使得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创设出一种“图文并茂”、“声色皆存”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感受数学,理解数学,从而激发其自觉学习数学、领会数学思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勾股定理课堂教学中,我先插入一段背景音乐,然后陆续播放商高、陈子、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德、赵爽等等一系列历史上对勾股定理研究做出过贡献的,世界各个国家的数学家的头像及其各自的国家和年代,从而引出勾股定理,继而提出问题: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

也可以利用荷花的故事引入勾股定理:有一个鱼翁在湖中钓鱼,忽然一阵狂风吹来,把湖中的一朵荷花吹倒并沉落水中,鱼翁说荷花的茎长五尺,沉入湖中的残花离跟部有三尺,问我们湖深多少尺?因为故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并且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更具生动性,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能自动自觉地去观察、发现和思考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的方法。

2、直观演示突破难点

如何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是初中生学好数学的关键也是一个难点。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处于一个发展阶段,抽象有时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障碍,此时,运用多媒体能直观形象地把抽象思维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突破一些学习的难点,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例如:在“轴对称”概念的教学中,我先利用Flash制作了一只会飞的花蝴蝶,这只蝴蝶刚一“飞”上屏幕,立刻就吸引了全体同学的注意,一些平时不爱上数学课的学生这时也活跃起来。同学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了“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轴对称的其他实例。这时再在屏幕上显示出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并利用动画和闪烁,时而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动起来,使之出现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例如图形分别在对称轴两侧、两图形交叉或是对称点在轴上等);时而隐去或显示一些线段及 1 延长线。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学生们一点不觉得枯燥,相反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他们始终兴趣盎然地在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并逐一找出了对称点与对称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很自然地就发现了轴对称的三个基本性质并理解了相应的定理,从而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3、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应用多媒体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展示图形变化,充分让图形“开口说话”,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初二阶段“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中,由于“全等三角形”这一教学内容第一次涉及到图形的运动(包括图形的平移、翻折和旋转),学生对于课本上静态的图形、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相当困难,为此我制作了“全等三角形”教学辅助课件,在课件中充分展示了图形平移、翻折、旋转的运动变化过程,利用图形的运动过程,让学生较快理解了“全等形”这一新的概念,轻松自然地完成了图像语言与符号语言的互译,同学们充分感受到了会看图形、会用图形对知识理解的作用。

又如:在“相似三角形性质”的教学中,我通过几何画板的作图,变换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形状,学生很快发现相似三角形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的比是一个定值,这个定值就等于相似比。用几何画板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可以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帮助学生从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学关系与空间关系。

4、网络查询

互联网的发展,为教学中实时查询提供了方便。在讲解“生活中的数据”这一章中的“扇型统计图”和“月球上有水吗?”这两节时,本人在课堂上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直接查询经济发展的有关数据和目前宇宙探测方面关于月球是否有水的研究进展。通过实时查询,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是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的,同时也使学生了解到互联网具有巨大的信息资源。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变革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语言环境;课外活动

新课程标准的改革目的在于构建适应时代特色,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教学。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分析了新形势下初中英语教学方式变革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生动的语言环境

教师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创设语言环境,让学生勇敢地读与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英语学习。例如,在每天上课之前的五分钟里,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自由对话,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将单词放置于一定的语境中进行讲解,着重对重点词、句进行讲解,增强了学生对新单词和句子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因而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组织有趣的课内外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生动有趣的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发展智力。例如,在学习“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shake?”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品尝教师带来的奶昔,当学生的胃口被调动起来之后,学习热情也被提高了。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去学习课本中的制作步骤,让学生大胆地说出来,最后让学生在课堂中制作milkshake,将制作的过程陈述出来,课后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制作,第二天带到课堂里進行参选,通过这样的课内外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果也提高了。

三、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

要想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有效性,教师应该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拓宽学生学习英语的渠道,在丰富的教学方式中激发动力,获得成效。例如,在学习“on the farm”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动画场景,让学生观看屏幕中妇女挤牛奶的场景进行英语问答与对话交流等等。此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运用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感觉器官,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习模式变得多样化,更可以开发和利用广播电视、英语报刊、图书馆、网络等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条件。

总之,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改革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创设语言环境、组织有趣的课内外活动、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初中英语教师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在课堂教学中大胆运用和积累,推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杨春丽.初中英语教学重点分析[J].英语教学,2007.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变革 篇4

一、立足实际,变革课堂导入,调动学习激情

受应试教育影响,以往的课堂导入多以复习旧知为主。重复采用这样的导入方式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多大的激情。为此,教师要立足这一教学实际,以教材为依托,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变革课堂导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从而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激情。

例如,在教学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7中的《Unit 4Public transport》这一单元时,笔者结合学生的兴趣变革课堂导入设计,从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公共交通”是这一单元的主题内容,地铁、轻轨、公共汽车等都是主要的公共交通。在教学中,单纯地呈现这些公共交通不足以带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为此,笔者为学生展现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型交通工具“巴铁”(模型车图片),让学生一睹为快。“巴铁”有两大称号,即“空中奔跑的巴士”和“陆地空客”,学生对具有如此称号的“巴铁”非常感兴趣。紧接着,笔者引导学生互动讨论:What’s your first impression of this new public transport?What’s the advantage of this new public transport?由此,学生开始兴奋地讨论交流了起来,英语课堂也愈发活跃起来。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并结合最新的时事消息,以新鲜的交通工具“巴铁”将学生带入到英语课堂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投入课堂学习,导入效果非常好。

二、立足实际,变革教学模式,突出生本主体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对教学效果都具有重大影响。传统被动灌输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课改下的高中英语课堂。为此,教师要立足实际,变革教学模式,有效突出生本主体。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引进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探究教学模式、体验教学模式等。

例如,在教学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9中的《Unit 4Behind beliefs》这一单元时,笔者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单元所学习的内容与信仰相关,为了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笔者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并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1.What is a mosque used for?What are the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a mosque?Do you know any fa⁃mous mosques in China?

2.What do you know about Taoism?What isthe belief behind Taoism?What does“yinyang”mean?

3. Although there are so many beliefs or reli-gions,do you think that they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通过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学生间可以交换思维、交换观点,学习效果也更好。而教师既可以参与合作讨论,也可以指点引导。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三、立足实际,变革评价方式,增强教学效果

评价是课堂教学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不可忽视。传统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很少能够参与到评价中。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作为英语教师,要立足实际,变革课堂评价方式,从而全面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9中的《Unit 4Behind beliefs》这一单元时,笔者变革评价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本单元的教学中,笔者运用了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结合新课改评价内容,采用了两种评价方式,一是组内互评,二是教师评价。组内互评主要是小组内的成员进行相互评价。小组成员可以从组内成员是否主动参与表达、是否学会倾听交流等方面进行评价,如“She is very active.And she shares opinions with us.”等等。通过组内互动评价,小组成员可以深入了解自己,从而有所改进和提高。在组内互评结束后,教师再对每一个小组进行评价,可以从组内的合作交流氛围、组内是否相互帮助、学习成果等多方面进行点评。教师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尽量挖掘每一个小组做得好的地方,加以赞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

通过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师生都能够参与到评价中,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学生的参与激情也明显提高。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变革 篇5

【关键词】 变革 教学观念 教学效益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0-060-02

英语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学生要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除了要认真学习英语的有关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亲自实践。而近几年高考英语命题已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侧重了语篇理解,突出了语言的交际性原则。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推进,英语教学将会更加突出语言的交际性和工具性特色,因此变革传统的教育思想,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的迫切需要。

一、变革英语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突破现有教学思路是实现英语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前提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前途。近几年英语高考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听、读、写都已引入试题,命题越来越注重对英语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突现了英语作为交际工具的特色。在这种条件下如果再按照旧有的课堂模式进行纯语言知识的灌输,而不重视听力的培养,阅读能力的强化,提高对写作能力的要求,增加学生亲身的语言实践和体验是绝对不能适应新高考要求的。另外,新一轮课改已经启动,这就更需要我们变革陈旧的教学观念,调整现有的教学思路,要由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 Centered)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 centered),由 “以教定学”变为“以学定教”,从而逐步构建新型的学生观、教师观、教材观、课堂观、作业观、考试观、错误观等,以此推动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树立英语的系统教学观,突出学年教学特色,构建合理高效的英语教学网络与平台

高考考查的是整体的功能而不是哪一学年的内容和应具备的相应能力。为了达到高中三年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在最终的高考中教学效果的“增值”,我们应该利用系统论的观点来指导高一、高二和高三的英语教学,使它们各具特色而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决不能割裂开来,降低实际教学效果。高一要注重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英语思维意识的培养,英语基本素养的积累。同时,老师应该指导学生逐步养成科学记笔记的习惯,整理错题档案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良好的朗读习惯。老师要逐步教会学生掌握科学、高效的记忆方法和阅读技巧,逐步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这样经过一年的时间学生就会为未来两年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铺就阳光大道。高二则在高一的基础上加大语言输入的容量、密度、梯度,突出阅读的地位,加强写作的训练,强调学生自我的语言实践和自我感悟,不断提高听力水平。高三则在高二的基础上,实现听、读、写的协调发展,参照考试说明对高中所学知识进行优化整合,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对高考的题型分类推进,各个击破并突出训练、突出点评,突出实战,重在查缺补漏。当然高中三年都要渗透高考的意识和理念,贯穿高考的脉络和主线,只有这样在参加高考的时候才能从容应对,水到渠成。

三、摒弃狭隘传统的小课堂观,树立新型的“大课堂”观

过去我们一直强调“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老师和学生都把提高课堂效率当作提升成绩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和高考改革的推进,这一传统的“小”课堂观已严重制约了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老师要鼓励学生在45分钟之外积极主动在校园、家庭、图书馆、因特网即社会大课堂里获取所需知识和新信息,这也是信息社会对合格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英语作为一种交际的工具,既要多渠道的获取信息,又要突出时代特色,这单靠45分钟是决然不可能的。所以树立新型的大课堂观对英语教学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

四、突破传统的教材观,树立现代的“多元教材”观

教材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的,但并非惟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是服务于教学的材料和工具。过去教材一般是指教师和学生手中都有的国家统编教材,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而现代意义上“教材”的外延已扩展为“教学素材”,凡是学生用来获取知识或信息的材料都成为“教材”的一部分。英语作为一种交际的实用工具需要鲜活的语言,需要体现时代特色的素材,而这些单靠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是不能胜任的。因此,教师不应该只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要对教材作革新性和批判性的使用,老师应该给学生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材料并鼓励学生主动寻找一些适合自己使用的素材。因特网上的教学节目,各个电视频道上的英语新闻都是学生获取鲜活信息的好素材。教师和学生利用统编教材抓好基础知识的学习,利用丰富多彩的补充教材开阔眼界,扩展知识面,获取最新的英语信息,并在大量的运用中巩固所学知识,达到英语学习“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走近高考,认识高考,研究高考,把握高考,实现应对高考与日常英语教学的统一

高考是一门科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其内在的规律、特点和运作方式。“千层之台,起于垒土。”要想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就必须做到日常英语教学与高考的接轨和统一。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尊重英语学科规律的基础上加强对教学大纲、考试说明、近五年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和新课改精神的研究,不断深化对英语新高考的认识,了解高考命题的走向,把握高考发展的脉络,找准高考设题的出发点、落点、结合点、重点、热点、冷点和能力点,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研究教的内容和方法,从而加强日常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避免“走老路、走弯路、走错路”,逐步达到“平时即高考,高考即平时”的理想境界,最终实现日常教学与应对高考的和谐统一。

六、准确定位,科学应考是取得理想高考成绩的重要保证

高考的命题人员是按照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从事该项工作的,因此要想取得理想成绩就必需做到高效复习,科学应考。众所周知,复习应考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其内在的规律和特点,深入研究并掌握相应的方法,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盲目地进行,将会事倍功半,造成极大的时间、精力上的浪费。“科学应考”的核心在于老师和学生对高考和自身的准确定位。老师要及时、全面掌握各种有效信息,明确高考考什么,怎么考和如何应对高考并正确评价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和高考要求之间的距离从而帮助学生确定复习的方向和重点,尽可能地避免教与学中的各种浪费,发挥出师生合作的最大潜能,取得最好的结果。作为学生要主动探究和感悟高考,动态的把握自身的学习状况,做到知己知彼从容应考;其次,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科学方法,这是考试成功的保障;另外,牢固树立考试的竞争意识,增强考试的自信心,这是考试成功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总之,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因此在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致力于优化课堂教学的改革,讲究实效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教师必须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在教学中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用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教学实践,不断探索,改革旧模式, 推动素质教育与和谐教育的发展,使英语教学进入一片崭新的天地。

[ 参 考 文 献 ]

[1] 胡文仲.中国英语教学优秀论文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2005.

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变革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实施策略

初中是物理学习的重要阶段, 能否正面认识物理, 捕捉到物理学习的乐趣, 很大程度决定于这一时期的教学引导。而实验教学正好作为一个调节枯燥课本, 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力的有效工具。然而传统的实验教学形式大于实效, 学生往往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操作, 趣味度与启发性并不高。 为此, 教师要多角度、多样化地拓展实验教学方法, 让学生充分享受自主操作的乐趣, 让理论与实践更加融会贯通。

一、改善演示模式, 提升学生主体地位

物理实验教学中, 演示实验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传统教学中, 演示实验往往不用学生亲自动手, 由教师操作完成。这样的固定教学模式有着不少弊端, 一方面学生不熟悉操作流程, 而且教师的演示空间有限, 容易造成有些学生看不清楚, 看不明白的情况;另一方面, 仅有视觉的冲击, 而无法亲历亲感, 难免消减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此, 教师要调整演示模式, 尽量让学生也参与到其中, 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 令学生一点一滴聚集起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师也可以通过师生合作演示来增强课堂氛围, 总之, 要让学生边体验边学习, 而不是看而后学。 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参与情绪, 不要以条框或形式来限制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 在进行八年级《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 的实验教学中, 教师意识到实验操作工具并不复杂, 实验探究性比较高, 于是动员学生自愿和教师一起进行演示, 不少学生都自告奋勇。 教师首先列好实验步骤, 让参加演示的学生着手准备, 剪掉矿泉水空瓶的底、用橡皮膜扎住、灌进水、酒精等观察分析。 学生参与动手的演示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 不仅亲手演示的学生兴致勃勃, 台下观看的学生也不时配合着提意见, 课堂气氛活力积极。开放式的实验演示让学生不再被动, 而是自主、自信地融入进实验课堂。

二、重视手脑结合, 增强学生探究欲望

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手脑并用, 不仅能够了解书面理论, 还能够切身感受到物理的科学探究过程, 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完成物理学习。 但是, 长期以来的物理实验教学中, 实践和理论却有所分离,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虽然提升了实际的操作力, 但自主探究性明显不足, 学生常常是为了实验而实验, 并没有充分发散自主思维, 将物理理论学习紧密联系起来。 为此, 教师有必要加强物理实验的思维引导, 可以在实验操作前设置问题, 让问题将手脑自然结合,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验操作, 这样一来, 不仅可以唤醒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 还能够促进学生有目标地进行思维扩展, 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例如, 在学习九年级《 分子热运动》 时, 教师引导学生做“ 两块铅块自然结合”的实验, 在正式操作前, 教师围绕分子间的作用了提出两个问题:1.如果说分子在运动, 那么固体和液体为什么不会散开? 2.如果说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为什么将固体和液体压缩却很难?在问题引导下, 学生对每一个实验环节都格外关注, 观察更为仔细, 思考更为谨慎, 实验结束, 学生也同时得出了因为分子间有引力和斥力的正确答案。手脑结合的实验引导, 让学生所收获的不只是实验中的感官感受, 更加拓展了探究思维空间。

三、优化分组实验, 均衡学生能力提升

在如今的物理教学中, 分组实验是十分常见的形式, 分组实验能够让学生更加独立地进行操作体验, 同时让小组成员相互学习, 相互帮助, 完善自主合作。 但传统的分组实验引导却不够细化, 只是做到了形式分组, 还没有形成能力分组, 也就是说, 小组成员的分配比较随意, 通常按照实验所需, 却没有按照学生心理实际所需。因此, 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仔细地调配, 按照基础强弱、个性特点等元素进行差异搭配, 让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高有低, 特色不一, 总之要遵循“ 组内同质, 组间异质”的科学分配法, 让小组通过实验配合, 整体能力有所增强, 而小组每位成员因取长补短个人能力也随之提升。例如, 在进行八年级《 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的分组实验中, 按照能力均衡分配原则分组后, 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格外充实, 小组成员互相商讨所需工具、材料, 共同制定实验过程, 分配个人任务, 无论是基础差的学生还是基础好的学生都融入集体, 密切沟通。 因为个性化的整体调动, 各小组的实验细节也不相同, 有的小组选用了酒精、有的小组则增加了盐水;有的小组使用常规的铝块、铁块, 有的则别出心裁地使用了橡皮泥作为测量物体。优化分组实验, 让每位学生的潜能特质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 让实验操作更具时效性和启发性。

实验教学是引导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化抽象为直观的必要通道, 是学生固化书本知识, 发挥个性特点的有效驱动力。 让物理实验教学渗透开放、民主、人性的新课改理念, 能够促进学生在深度吸收知识之余, 还能强化个性素养, 让物理学习更加轻松, 更具效率。

参考文献

[1]韩会一.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讨[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09 (07)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变革 篇7

一、“微课程—翻转课堂”是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创新

它实现了少讲多学,提高课堂效率,有益于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

首先,教师立足教材并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大量课程资料,开发网络课程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微课程视频、电子课件,把学习内容和演示生成过程在课前就通过校园网络、多媒体呈现给学生。将学习内容前移是调动学生参与,成为主动学习者的有效方式。课上运用微课程教学,大大节约了课堂上的宝贵时间,使课堂的教与学真正成为头脑风暴的阵地,把宝贵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其次,采用翻转课堂模式,使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帮助学生寻找可以促使学习问题得以解决的方法,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比如问题探究法、分层次提问、小组合作质疑答疑、以合作形式开展探究性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学生学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地表达和探究学习,对于某些学生的学习问题可以开放式的回答,以引起学生研究兴趣,课后进行严肃的思考和更深入的自主学习,为学生获得学科研究的相关体验提供了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二、微课程的创新研究,促进美术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

在新课程背景下,做一名研究型教师已经成为教师工作的追求。在设计实施美术微课程中,美术教师可以自由探索和发现问题,并引起质疑和思考。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反思精神和问题意识是研究型美术教师的基本特征。现代信息技术为美术教育带来了崭新的观念和全新发展,对美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用微课程作为教学资源,是形成现代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全新尝试。关注信息技术变革对教师教学方法和专业发展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促使美术教师从掌握美术专业知识、技能和教育知识,扩展到还要掌握信息化教育知识和技能,提升了美术教师的基本教育能力。新时代,美术教师的专业成长脚步任重而道远。只有找准了个人的专长,认清自己的能力,树立积极的创新研究信念,才能走出美术教师的特色成长之路。

三、开展校本研修培训,提炼区域美术教育成果,促进美术教师队伍建设

1. 深入挖掘微课程作为教育资源的内容,开展全员微课程资源开发培训。

聘请专家进行微课程开发、设计指导。以典型微课程教学案例为样本,开展区域美术教师微课程研讨观摩活动。自主学习、同伴互助和小组研究相结合,形成微课程开发研究网络。组织微课程展示交流大赛,促进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建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鼓励每位教师上传自己的微课程成果,区域分享教育资源。建立完善的培训评价机制,保证培训活动的有序开展。

2. 以微课程培训为契机,促进美术名师、教学能手、青年骨干的梯队培养建设。

开展多层次的美术教师培训活动:区域美术名师、教学能手微课程展示活动,青年骨干教师微课程资源内容开发研讨会,参与省市微课程科研课题的研究,校际研训。

3. 开辟校内、校外研修一体化渠道。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变革 篇8

一、英语教学变革的阻力因素分析

1. 个人对变革的阻力

个人对变革的阻力如图1所示。

(1) 有选择的注意力与保持力。对自己的注意力与保持力进行选择是大多数人处世的一种看法。一个人一旦确定了自己的态度后, 就不愿意对新事物作深入客观的了解。如果新事物不能基本符合他们原有的观点, 便很容易对变革产生抵制。尤其是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已经在师生之间根深蒂固, 教师和学生已经各自适应了自己的位置, 教师在讲台上扮演着领导者和主角, 而学生则一直保持着自己的从属地位和配角, 这种教学模式的长期性, 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对这种模式保持着选择性的注意力与保持力, 即便有一些创新的教学模式崭露头角, 也会被师生的这种有选择的注意力与保持力所忽略或者排斥, 很难形成替代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规模。

(2) 习惯。除非情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否则人们总是习惯按照自己的习惯对外来刺激作出反应。某种习惯一旦形成, 就可能成为个人获得满足的源泉。师生较长时间在这种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从事教学活动, 对学习环境、教学方法、教学用语、学习习惯等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感, 如变革一旦改变了师生熟悉的学习方式和习惯, 就会使某些人由于心理上的不适应而产生不愉快或抵触情绪。

(3) 依赖性。师生的依赖性总体来说应该是互相的, 也就是教师的变革动力多数来自学生的需求, 而学生的变革动力也多数来自教师的方面。因此, 如果想引入新的教学模式, 必须把师生的这种依赖性降低到最低程度, 让师生双方都自觉地独立起来, 并且要让他们感觉到这种变革传统教学模式的迫切性, 才会让这种依赖性在师生双方的决定下, 变得最易被打破。

(4) 担心不了解情况。英语教学模式的变革是新事物, 总有一些不确定因素, 如果一个人不能清楚地了解变革的目的、机制和潜在结果, 他很有可能对变革忧心忡忡, 宁愿维持原有的状况。在变革传统教学模式而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时, 教师往往是自己在做决定, 没有和学生沟通的习惯。突然的转变容易使学生因不适应而产生畏难甚至抵触心理。本人认为, 倘若要引入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需要让学生知道原因, 让学生了解情况, 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5) 守旧和安全感。变革意味着打破已有的平衡状态, 要求其成员调整已为他们所习惯的活动和活动方式, 以便在新的基础上重建平衡系统。这样往往会使成员暂时处于不稳定状态之中, 带来某种程度的安全感的丧失。不可思议而又值得注意的是, 当因老办法失效而急需变革的时候, 这种坏情绪反而更严重。英语教学的变革就是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之中, 当前英语学习的新形势迫切需要变革英语教学方式, 这样就会使学生处于一种“坏情绪”当中, 使得安全感丧失, 形成对教学变革的阻力。

2. 组织对变革的阻力

(1) 对权力和影响的威胁。教学组织中的某些人可能会把变革看作是对他们权力和影响的一种威胁。一旦成员在教学组织中的地位已经确定, 他们就会抵制看来会降低他们权力和影响的那种变革。

(2) 组织结构。传统的教学组织中设有不同层级的分层, 并且都对自己的学习工作付出努力, 教师是处于教学组织结构的顶端, 然后班级委员, 最后是普通学生, 各个层级都对自己的权利、责任有了明确的定位, 如果变革要求改变原有的结构体制和信息沟通系统, 处于不利地位的某个层级就会反对, 尤其是让某个层级的人员地位突然变得不如以前那么重要的时候, 这个层级对变革的阻力就会更大。

(3) 经济原因。变革总是需要有一定的财力、物力的投入。然而我国的国民经济基础比较弱, 虽然国家每年都在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然而面对如此庞大的教育系统和人口基数, 教育的投入还是远远不够的, 而新的教学模式的导入, 不仅需要师生思想上的观念更新, 更需要教学资源的硬件更新。现代英语学习需要投入大量的学习设施, 从电脑、投影仪等电子设备到课堂听力设施等等, 都需要经济力量的支持, 而我国教育经济基础的不足注定了变革的阻力。

二、克服组织对变革阻力的对策探讨

1. 力场分析法

这是由卢因创造的考察变革过程的一种方法, 主要用于分析变革的动力和阻力, 找出变革的突破口。卢因的基本观点是:变革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而是相反方向作用的各种力量的一种能动的均衡状态。当变革遇到阻力时, 如果用强硬的态度压下去, 可能一时平息, 但阻力因素会积聚力量, 卷土重来。力场分析法就是列出变革的动力、阻力因素, 按其顺序排序, 然后采取相应策略, 或增加动力, 或减少阻力, 使变革顺利进行。

力场分析法的程序如下:

第一, 寻找问题。即找出英语教学变革的阻力问题因素所在。

第二, 分析问题, 列出动力及阻力因素, 并按照强弱顺序排列。同时注意, 变革的动力、阻力数目不必相等, 因两者的影响力不一定相同, 有时候一项阻力能抵消几项动力。

第三, 制定变革策略。对其中2~3项阻力因素找出减少其阻力的办法。具体考虑做什么、怎么做, 可行性及效益。

2. 创新文化的“冰山”模型

从某种意义上讲, 教学组织实际上是一座“冰山”, 它一半没于水中, 一半露于水面。若把变革的一些行为比做露出水面的部分, 譬如层级机构、学习结构、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等的变革, 那么没于水中的部分则是学习组织的价值观念体系、学生的态度体系等组织文化, 只有切实在组织中形成勇于改革、创新的组织文化, 并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内心中去, 才能使变革行为更坚定、持久。根据“冰山模型”的特点, 英语教学模式的变革不仅要把浮于水面的外在结构性等问题处理得当, 更要把处于水面之下的软件性问题处理好, 譬如学习的氛围、学生的价值观和积极性等。

3. 正确运用群体动力

在变革中, 若能运用群体动力的理论和手段, 可以有效地推进变革活动。具体方法有:

(1) 加强群体凝聚力。创造一种“我们的”感情, 形成“命运共同体”, 让师生“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会大大增加英语教学变革成功的可能性。其关键在于学习组织中那些需要改变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人以及那些促进他人作出改变的人, 都要有属于同一群体的归属感。

(2) 促进认知的一致性。当群体成员共同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时, 就会产生一种来自群体内部的推动力。事实证明, 当群体成员不存在这种变革要求时, 即使由一系列的专家列举一系列理由和事实来说明改革的必要性, 学生也会抵制;但如果改革的必要性是由师生自己发现的, 行为则会截然相反。因此, 要注重对师生的启发, 促进对教学变革认知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Holec 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Oxford:Pergamon.First Published, 1979.

[2]Nunan D.Closing the gap between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TESOL Quarterly, 1995 (2) .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变革 篇9

一、教学主体的变革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给予学生学习的范围, 学生必须吸取教师教授的全部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绝对的权威性, 学生必须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学习。然而这种教学方法被动性太强。而活动性视角则要求学生参与一项活动, 学生需要在活动中学习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和学生一起决定开展哪个活动项目。如果学生不喜欢该活动项目, 就有可能不愿意积极学习相关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产生了学习主体转移的变革,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有权决定自己学习的知识范围。

以一名教师与学生们开展英语活动为例。教师为了开展该次的英语教学活动, 就告诉学生有一名国外的音乐家将开展一次古典音乐的专题讲座, 然而它是以英语讲座的方式呈现。由于很多学生对古典音乐有强烈的兴趣, 于是他们决定去听这次讲座, 并愿意以这次英语专业讲座为英语教学活动的项目。这名教师将这次活动的主题取名为“Music”。从这次学习主题的确定过程可以看到,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与英语学习有关的事物, 然而学习活动的决定权在学生手中, 学生是这次学习的主体。

二、教学方法的变革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 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非常单调, 教师主要讲述理论为主, 他们教授给学生大量的英语理论知识, 然后要求学生依照理论知识进行实践, 这种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部分学生觉得自己不喜欢这种教学方法就有可能消极地对待学习。而基于活动的教学理论方法则不局限学生学习的方法, 它要求只要学生能达到活动的目的, 他们就可以使用任何方法。

仍以该次“Music”的学习为例。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好, 他们能够听明白音乐家讲述的所有英语知识, 还能在自由提问时间与音乐家谈论各种音乐话题。一名学生向音乐家提问内容如下:

You mean like words make sentences, sentencesmake paragraphs, and paragraphs make stories, musicnotes make musical sentences, paragraphs, and musi-cal stories...

这名学生在听音乐讲座时, 学习了大量的英语知识与音乐知识, 在与音乐家交流的过程中, 他能运用恰当的英语表达方式。

而另一些学生, 他们的英语基础不扎实, 不能完全听懂音乐家所说的内容, 于是他们把音乐家的话录下来, 在英语讲座结束以后, 利用课余时间反复听讲座录音, 虽然他们的学习速度比较慢, 可是他们依然学到了自己想学习的知识。

从活动理论的视角来看英语教学的方法, 可以看到它是以完成教学项目为中心,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学习方法的一种教学思路, 这种教学思路能让学生明白学习知识是属于自己的事情, 从而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三、教学评估的变革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 教学评估主要由教师来完成, 教师通过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了解他们学习的情况, 这容易使学生觉得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教师的要求。而如果使用活动视角的理论,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估, 学生要通过自我评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而教师则处于辅导的地位。

再以该次的英语活动为例, 教师要求学生听完讲座以后写一篇英语作文, 说明自己对听完该次音乐讲座的想法。一名学生写的作文片断如下:

……

Music serves as a creative outlet for many students in a school.

……

学生通过写作文, 能了解到自己知识结构的缺陷, 如果他们不能流畅地写出一篇英语作文, 就需要阅读与讲座相关的英语资料, 比如学生可以自己去找与讲座相关的文献资料、与其他学生交流这次讲座的内容等, 直到收集必要的写作资料, 完成写作, 学生才算完成这一次的学习任务。而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习作成果, 引导学生继续拓展知识。比如这名学生的写作理论性太强, 她只顾照搬英语讲座的知识, 却没有说明自己喜欢怎样的音乐, 教师可以直接给学生提问:“What are your favor-ite types of music?”让学生谈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学生在与教师交谈的过程中能进一步拓展英语知识。

总结: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变革 篇10

关键词多媒体信息技术;数学教学;数学课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一“,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自觉地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整合。

一、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现代数学教育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重视数学解题技巧的演练而忽视学生的内心活动、情感体验和合作交流:重视对结果的应用而忽视对过程的探究,导致学生认为数学不过是一些纯粹的理论和枯燥的运算和证明。现在,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数学实验室”,利用“几何画板”、“z+z”智能教育平台”和其他工具软件,为学生“做”数学提供必要的工具与手段,让学生可以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来做“数学实验”。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学生从“听”数学的学习方式改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过去被动接收“现成”的数学知识,而现在可以像“研究者”一样去发现探索知识。

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二、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广泛使用。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多媒体计算机和通讯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必将成为教学活动的首选。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为数学教学编制的系列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使用为我们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它的出现,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中学阶段由于刚刚接触立体图形,空间想象能力较差,运用现代媒体手段,充分挖掘教材,有利于丰富表象,引发联想,启迪思维,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启迪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的想象,展开想象的翅膀。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启迪想象思维、提供创新空间、发挥媒体优势、提高教学效率、减缓思维难度、突破教学难点。

三、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浓厚的兴趣就有强有力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学生们对新颖的事物充满了“好奇”,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求。而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日益衰减。将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破解难题

多媒体的飞速发展给教学带来了新的生力,使数学教学有了质的转变,本来枯燥无味的课堂因多媒体的作用而使得本身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且易懂明了。特别是在几何图形课、应用题课的表现更加突出。在中学教学中,数学课本是静止的,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

数学逻辑性强,尤其是涉及三维空间问题,动态过程问题、复杂计算问题等,传统教学手段由于以静态为主,很难在课堂上利用黑板将这种复杂的情景展示出来,更不用说借助情景来分析。这些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为此长期成为教学中的难点。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恰恰在这一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它能使这些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生动的感性情景,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教师教学的难度。通过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和多媒体的互动,使得教学难点得以化解。教学实践中通过信息技术课的辅助教学,在学生初步掌握几何画板功能的基础上,开展数学实验研究。

五、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启迪智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良好的思维能力不是凭空而生的,它依赖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与一个人的思维素质所受的思维训练密切相关。思维的创造性程度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根据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系统性、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教师要为学生开拓思维空间,帮助学生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增加思维的自由度,鼓励学生探索,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互相讨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文并茂、综合处理功能,可将例题编制成一题多解的形式,让学生有选择性加以示演比较,获得思考。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变革 篇11

毋庸置疑,导致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因素有很多,诸如大班授课,应试倾向严重,教材难度过大,教师教法不当,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基础层次悬殊等等。本文试图从教学模式的角度切入,剖析传统的以课本为依托的精读教学模式的弊端并提出具体的革新思路以期对大学英语教学有所启示。

1 以课本为依托的大学英语精读教学模式的弊端

在全球化、国际化的新形势下,旧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弊端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学生语言输入量严重不足;应试教育倾向严重;难以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1 学生语言输入量严重不足

大学英语精读课本里的文章难度与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并不相称,其难度远高于大部分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学生为了理解一篇文章的大意弄清楚复杂的语法结构通常要花费大量时间查阅词典,留给课外阅读的时间极其有限。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学生的阅读速度不能得到提升,阅读量受到极大限制,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缓慢。大多数学生疲于应付接踵而来的生词、词组,对文章的理解仅限于皮毛,缺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深层次内涵的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完全受制于课本中语言的形式而无暇顾及语言的内容,基本上处于为了学语言而学语言的状态。

调查显示:南京大学非英语专业文科三年级学生英语课本学习时间为3.74小时/周,英语课外阅读时间仅为2.17小时/周(王凌,何宁,2001),清华大学非英语专业理工科学生英语课本学习时间为2.14小时/周,英语课外阅读时间为2.2小时/周(李瑞芳等,2004)。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生的英语学习很大程度上围着课本转,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以上两所院校属国内一流大学情况尚且不容乐观,其他普通院校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量便可想而知了。

1.2 应试教育倾向严重

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学英语最终是要通过掌握这门语言来达到获取信息,与人交流,文化沟通之目的。传统的英语教学及英语学习的一大特点是“围着课本转”:师生共用同一种课本,课堂上教师教的是课本,课下学生学的是课本,考试考的还是课本。课本知识成为评定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并且几乎是唯一的依据。一个人语言能力的强弱单凭基于课本的考试分数来断定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因此这种以课本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一方面在无形中成为应试教育的温床,更重要的是忽视了语言学习的本质及应用功能。

1.3 难以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强制所有学生在大学阶段依然采用统一教材来学语言是不科学的。学生的性格特征、接受习惯、习得方式、英语水平、学习需求本身存在很大差异,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英语教学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这种情况下“因材施教”只能是空谈。更糟糕的是试图通过基于课本的测试来要求所有学生在同一时间达到这个划定的标准,极不现实同时也违背了语言习得客观规律。不仅如此,它很有可能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最终导致学生英语学习的懈怠和学习动力的缺失。

1.4 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由于教学及测试的各个环节都是以课本为中心,学生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学好英语无非就是学好课本。既然课本规定了学什么,学多少,那么学生自然无需动用大脑思考学的究竟是什么?学的意义何在?采用何种策略学等一系列问题了。既然教师们不厌其烦甚至帮助学生解答小至文章里的生词意思,那么他们又何须再费力气查阅资料甚至进行独立探索性研究?既然课本里已经规定好文章的框架和模式,学生又何须再伤脑筋进行创造性写作?过于依赖课本及教师的讲授无疑会滋生学习的惰性,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

2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革新思路

2.1 问题分析

蔡基刚教授(2010)指出:“如果费时低效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我们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英语教学一直在打基础的怪圈里转”。笔者认为打基础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打基础的方式。几十年来国内绝大多数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普遍以精读课为主。传统精读课的特点是:教师只管按照课本一课一课往后教新的知识,学生也只管往后学新的知识。殊不知教并不一定能导致学,学也不一定能习得。表面上看,学生过了四级似乎达到大纲要求的4500个词汇量的要求,但从实际应用来看远非如此。研究表明(Rob Waring,2006),一个生词在人的阅读的不同文本中至少得重复出现10-30次才可能记住它的含义,而要想真正学会一个单词(单词的搭配,用法等)最少也得重复40-50次以上。调查显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而精读课本由于篇幅及难度要求所限又无法提供单词反复出现的机会。这使英语教学陷入了“教而不学,学而不习”的怪圈。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学了单词不会用的重要原因在于其熟练程度不够。另外,英语中一些最常用的单词占据了我们日常口头书面接触的很大一部分。根据Nation(2001)的研究,英语中最常用的2000个词族(word family)可以覆盖英语普通文章的85-90%。所以现在大学英语面临的迫切问题并不是通过精读课学习多少生词,而是如何让学生对已学过的旧单词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从熟练语言的角度讲,泛读无疑是最佳选择。

Ray Williams认为(1986)“学习者仅仅依靠上几节阅读课或读几篇文章不能成为熟练的阅读者。要知道每上一小时精读课,学习者至少得再花另外一小时阅读大量简易读物或分级读物来保证阅读量。”

因此,学生光靠上精读课学英语而缺乏大量的阅读就无法消化和巩固他们所学的内容,熟练语言便无从谈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花了十几年学英语到头来依然“读不懂,说不出,写不来”的重要原因。

2.2 革新思路

2.2.1 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应大力推广泛读,开展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外阅读课内交流”的英语阅读模式,削弱并逐步取消以课本为依托的精读教学模式,同时在基础阶段开设英语人文类选修课,高年级阶段开设专业英语和社会实践课程(见表1和表2)。

注:精读与泛读的课时比例依照学生英语基础及院校的具体情况可作适当调整,英语基础好的院校可以考虑取消精读课。

2.2.2 理论依据

Krashen(1985)的输入假说认为“人们习得语言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理解信息,或者是通过接收大量可理解性输入材料而习得语言”。他进一步论证了“阅读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形成写作风格,扩充词汇,掌握语法的唯一途径”(2004)。Willy A.Renandya(2007)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实了大量阅读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尽管在中学学了六年,英语水平还是接近于不会应用的程度,正是几年不间断的大量分级阅读提高了自己的英语语言能力”。Christine Nuttall(1982:168)认为:“提高外语水平的最好办法就是去讲那种语言的国家居住,除此之外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大量阅读。”国内不少外语专家和学者也强调了大量阅读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黄源深(2007)认为:英语学习的功夫主要在于课外,极力呼吁加强课外阅读。董亚芬教授(2003)认为“广泛阅读及多读原著是学好外语不可或缺的条件”。

2.2.3 现实需要

虽然大学英语历经三次重大改革,然而由于诸多因素所限,如今的大学英语教学整体上依然摆脱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课堂导入,讲解课文内容,做课后练习,讲解练习答案。相对于已经至少学了六年(加上小学是十二年)英语的学生来说,教师普遍讲的过多,学生读的太少。对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我们有理由怀疑此种在课堂上抱着精读课本跟在老师后面按部就班学习英语的模式是否还有必要继续?当然我们并不是一概否定课堂讲授的重要性,问题是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学生们只能勉强应付日常考试,缺乏使用英语获取信息文化交流的能力。其弊端显而易见:只把英语当成一门纯粹的语言课程来学并未把它作为一门工具。如果说中学阶段英语教学的重心在课堂教学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大学阶段若依旧沿用这种英语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一种重复劳作,就好像是吃”回炉饭”,其中意义究竟有多大值得考量。

“英语教学,特别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存在着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研究生重复、费时、低效的状况”(转引自陆俭明,2010),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如果还采取像中学英语精读课的授课模式,那么无非是比中学生多上了两年英语精读课而已。而如果学生能充分利用这两年时间进行大量英语阅读的话,效果将会完全不同,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必然会有很大提高。所以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迫切需要的并不是多上多少节精读课(因为教并不能导致学),而是如何使已有知识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

2.2.4 具体措施

第一,以缩减学时学分的办法逐步削弱精读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比重。精读课只针对少数基础差有补课需求的学生开设。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开展英语泛读项目(extensive reading program),采取“课外阅读,课内交流”的形式。

具体步骤如下:

1)对学生进行英语学习需求及阅读兴趣的调查研究。

2)建设班级移动图书室(mobile library),做好英语分级读物准备工作。

3)确定学生英语词汇量所处的级别。以下测试方式可供参考:学生任意翻阅分级读物中的某一页进行阅读,若发现生词量影响阅读理解就要选择低一级别的书(每页的生词量控制在2-3个)。

4)同一级别的学生组成小组以利于彼此间的合作学习。学生在组内进行阅读交流相互促进。泛读课的展示模块里学生就自己阅读的书目进行组间的阅读活动,比如汇报展示,故事会,阅读沙龙等。大家除了分享阅读感悟,交流阅读经验,介绍优秀读物之外,还可以尝试把读过的优秀作品改编成剧本形式表演出来。

第二,建立英语语言学习中心,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语言学习中心包括视听室、资料室(纸质及电子资源)、表演室、语音实验室,模拟实验室,旨在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根据自身英语水平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值得一提的是模拟实验室给学生提供在仿真场景下模拟演练的机会,比如有诊所看病、预定酒店和机票、机场接送服务、新闻发布会、模拟法庭辩论、求职应聘等,学生通过实际演练达到应用语言熟练语言的目的。

第三,开设英语人文类选修课和专业英语课。

大学低年级开设英语人文类选修课,比如像外国文化,英美文学,西方文明史等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宽其国际视野。刘润清(1996)在谈到英语教学发展趋势时说:“将来的英语教学是越来越多地与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学或者说与另一个学科的知识相结合”。鉴于此,大学高年级可以尝试开设专业英语课,比如科技英语,新闻英语,法律英语,金融英语等课程,加强用英语获取专业信息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选择修读。

第四,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建立语言实践基地。与外单位形成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只有打开与外部的联系,才能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英语人才,也只有深入实践,才会使学到的语言融会贯通。学生通过实际应用语言来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习效果并促使自己进一步充实还未掌握的知识。

3 结束语

笔者并非一概排斥英语精读教学,只是在长达十多年(包括小学中学)的英语精读教学模式后,不论从语言基础抑或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角度,对于大学生来说精读教学的模式都不再适合。如果说依靠精读教学长达十多年都无法打好最基本的语言基础的话(我们需要反思存在的问题),那我们还有何种理由在大学阶段依然继续此种教学模式?是该向这种“填鸭式”的精读模式说再见的时候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他们进行大量英语阅读,既提高了英语水平开阔了视野又培养了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Graddol(2006)曾预言未来的英语教学“不会再只有一种教学模式,一种学习方法,一种学习动机,一种教学大纲,一种英语教材,一种测试方法,甚至一种英语供学习”。诚然,要革新几十年的传统做法绝非易事,需要做好师资培训,课程设置,评价体系,教学资源等各方面的准备。至于大学英语未来的发展趋势究竟是通识教育英语(ELE)还是专门用途英语(ESP)目前学界还未达成共识。笔者认为在缺乏实证研究及试点检验之前断然下结论似乎过于盲目。毋庸置疑的是以课本为依托的精读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将会逐步淡出历史舞台,而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旨在开阔视野提升素养的英语泛读项目则是从“学英语”到“用英语学”迈开的关键一步,或许对大学英语教学有所借鉴。

摘要:针对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问题,文章剖析了传统的以课本为依托的大学英语精读教学模式的弊端,并指出当前大学英语面临的关键问题并不是通过精读课学习多少新单词,而是如何让学生对学过的单词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文章建议削减并逐步取消大学英语精读课,开展以英语泛读项目为中心,辅之以人文类与专业类选修课,自主学习与社会实践为两翼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上一篇:土壤污染现状下一篇:边坡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