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

2024-10-05

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精选11篇)

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 篇1

1.引言

与传统的计算密集型的科学计算不同,目前的搜索引擎、电子商务、企业办公自动化以及社会网络等流行的网络服务基于一种数据密集型的计算模式。这种类型的应用一般需要超大规模的并行计算处理,由用户的请求激发后台服务器的响应处理。计算能力达每秒千万亿次的巨型机或高性能的大规模集群能够高效地运行计算密集型应用,但价格过于昂贵,利用率较低,不适用于数据密集型的应用[1],因此大多数企业会选择购买中小型的服务器构建集群,并由系统管理员负责管理、维护集群的软、硬件资源,部署相关的应用为企业内部或者外部的用户服务。

2.现有资源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2.1 资源负载过重

企业在启动新的研究项目时,都要估算用户的访问量和系统工作负载的峰值,并以此为依据确定集群的规模和服务器的数量。不幸的是,用户访问量和系统工作负载都是难以预测的,如果企业低估了它们,那么随着网络服务的访问量不断增加,有限的服务器由于长时间处于满负载状态,而无法及时响应用户请求,延长用户等待时间或者拒绝服务,将大大降低服务满意度和质量,将最终导致用户的流失。

2.2 资源利用率低

相对的,如果企业高估了用户的访问量和系统负载,购买了多余的服务器,那么由于服务的访问量有限,集群中的一部分资源会始终无法得到利用。与此同时,这些服务器耗费的网络、冷却、电力都很大程度地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另一方面,用户请求和系统负载始终是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的,例如企业办公自动化服务的访问量在上班、下班时间是完全不同的,而互联网上的网络服务更是每天、每月、每年都时刻波动的。正是因为用户访问量的这种时间变化性,才导致传统的集群资源管理系统在访问量不断增加时出现资源负载过重的问题,而在访问量有限的情况下出现资源利用率低下的问题。

2.3 企业内部的空闲资源

现在的普通计算机配置越来越高,完全具备了中小型服务器的能力。企业工作人员使用的普通计算机通常只安装日常的办公处理、网络通信、网页浏览等应用软件,无法充分利用这些强大的物理资源,利用率大多不足15%。如果能综合利用企业内部大量普通工作计算机作为后备资源,在服务器负载过重时分担处理用户请求,而在服务访问量不足时仅使用少量的服务器,就能有效解决现在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存在的两个重要问题。

本文设计了一个能够灵活、高效的综合利用企业集群服务器和普通计算机的资源管理系统ERMS(Enterp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该原型系统是基于Struts 2[2]、Spring[3]、Hibernate[4]及Ajax[5]等轻量级Java EE开发框架的web应用,并实现了可以根据用户请求量和系统负载变化,动态调整分配物理资源数量的企业资源调度算法DRSA(Dynamic Resource Scheduling Algorithm)。

3. ERMS企业资源管理系统

3.1 ERMS的系统结构

ERMS企业资源管理系统主要由中心控制组件和企业资源池组成,企业、组织内部的服务器和普通计算机都部署了ERMS响应/监控服务器端程序,负责向信息中心注册资源的软、硬件配置信息以及动态的负载状态,从而形成由服务器和普通计算机组成的层次化企业资源池;中心控制组件是框架的核心,负责维护资源池主机元数据信息,响应用户请求使用所需的资源、实时查询资源状态以及释放资源等。

3.2 ERMS的中心控制组件

ERMS系统的中心控制组件主要由门户网站、控制器、信息中心和调度器四部分构成。门户网站主要提供用户管理及为用户提供查看、远程操控、管理、监控资源的图形化界面,属于MVC模式的表现层,采用Struts 2 Web应用开发框架实现,并无缝集成了Ajax技术,使用户通过浏览器就可以完成以上操作;控制器和调度器构成了业务逻辑层,负责处理用户请求,并及时返回响应信息;信息中心是My SQL 5[6]数据库,属于数据层,保存系统的所有相关信息数据,表现层和数据层的信息传递则利用Hibernate封装的Java Bean实现。门户网站与控制器、调度器进行前端表现层与业务逻辑层的分离,解耦了用户界面显示与网络资源信息管理的具体实现,屏蔽了底层操作的复杂性,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组件的可复用性;而数据层与表示层、业务逻辑层的分离保证了系统执行应用逻辑时全局信息视图的一致性。

3.3 企业资源池

企业资源池,即由企业内部的集群服务器和普通服务器聚合在一起形成的层次化的资源集合。服务器和普通计算机要进入企业资源池为用户服务,需要安装服务端软件――ERMS响应/监控软件,既可以使管理员可以很好地管理本地资源、维护相关信息,又能够与中心控制组件协同工作实现用户对整个资源池中资源的远程控制和管理。

响应/监控软件基于BSD UNIX下的Socket网络编程接口[7],使用C语言实现,以守护进程(Daemon)的形式在资源宿主服务器上运行,负责与ERMS调度器建立TCP/IP网络连接交互信息。

4. DRSA动态资源调度算法

4.1 算法描述

根据用户需求在企业资源池中查找、调度满足条件的资源分配给用户使用,是实现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的关键问题。现有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的调度机制在查找、匹配资源时没有考虑宿主机系统负载对服务质量的影响,例如有用户要将1GB的文件存储在资源池的主机中,如果只考虑是否有足够的空间,那么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利用不均衡的问题。假设主机A共享了10GB的磁盘空间,而一段时间处于满负荷工作状态,而主机B仅共享了2GB的空间,却一直处于空闲状态。静态的调度策略算法会优先选取主机A提供服务,那么网络传输1GB文件的时间为200秒,而如果选择主机B,传输时间仅为126秒。所以NRSA算法调度共享资源,在多个主机满足用户需求时,优先选择最近一段时间内CPU负载较轻的主机。

因此,我们在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MS的调度器模块中实现动态的资源调度算法DRSA。算法可根据用户的不同需要,综合考虑企业内部服务器的能力及系统动态负载,进行资源的分配和调度,并且能够在服务器能力受限的情况下,调度企业内部的普通计算机资源缓解服务器的负载压力,从而提高系统的吞吐量、负载均衡和资源利用率。

根据图1和算法描述,DRSA算法主要步骤如下:

4.2 模拟实验结果及分析

为了验证ERMS原型系统的功能性及DRSA算法在服务器能力受限的情况下,利用企业资源池中的普通计算机资源作为缓冲,协同处理用户请求,提高整个系统吞吐量、性能以及促进负载均衡方面的效果,我们设计了相关的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实验设定系统企业资源池由10台服务器和10台普通计算机构成,实验初始化阶段所有主机的工作负载由模拟器随机产生。如果假定服务器每处理一个用户请求,会使系统负载增长5%,则每台服务器可以同时处理20个用户请求;相对的,普通计算机每处理一个用户请求系统负载会增加10%,则每台普通计算机可以同时处理10个用户请求。那么,10台服务器能够承载200个用户的并发访问,而综合利用普通计算机则能够使系统的访问量达到300,系统的吞吐量和性能提高了50%。

ERMS系统接收到用户使用资源的请求,首先调用服务器进行响应、处理,实验设定系统负载阈值为60%,如果服务器负载高于60%,则认为服务器处于满负载运行状态,开始考虑使用普通计算机资源。图2显示的是某时刻,系统同时处理68个用户请求各主机负载的变化情况,其中前10个数据柱表示服务器的负载变化,后10个表示普通计算机的负载变化。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DRSA算法能够在服务器处于高负载时,根据负载变化,利用普通计算机处理12个用户请求,从而很好地保持企业资源池的负载均衡和性能优化,避免“热点”现象和资源闲置无法利用的情况。

5.结束语

虽然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但资源的利用率却普遍很低,用户访问量的变化性使服务器同时面临负载过高、响应时间增长和部分资源闲置两个问题,企业内部的普通计算机更是具有了中下型服务器的能力却只运行简单应用,利用率甚至不足15%。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设计了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MS,并实现了动态的资源调度算法DRSA,能够综合利用服务器和普通计算机资源,响应、处理用户请求,提高整个系统的吞吐量、资源利用率,优化各物理资源的负载均衡。

参考文献

[1]Figueiredo.R,Dinda.P,&J.Fortes.Resource Virtu-alization Renaissance[J],IEEE Computer(Special Issue On Re-source Virtualization),2005(4),24-27.

[2]Ted Husted.Struts in Action:Building Web Applications with the Leading Java Framework.Manning Publications.2005.

[3]Craig Walls,Ryan Breidenbach.Spring in Action.Manning Publi-cations,2008.

[4]Christian Bauer,Gavin King,Hibernate in Action,Manning Publica-tions,2005.

[5]Dave Crane,Eric Pascarello,Darren James.Ajax in ac-tion.Manning Publications.2006.

[6]Michael Kofler.The Definitive Guide to MySQL5,Third Edition.Apress.2006.

[7]Elliotte Rusty Harold.JAVA Network Programming,Third Edi-tion.O'Reilly.2005.

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 篇2

[关键词] 并购 模糊评价 人力资源整合

在企业并购中的资源整合中,人的因素对并购绩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源的整合是最重要的整合。企业在并购中只有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整合,才能优化配置企业人力资源,从而提高企业效率和并购绩效。本文试图以模糊评价的方法对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效果进行评价,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更准确地传达整合效果的信息。

一、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评价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根据给予的评价指标标准和实测值,经过模糊变换后对事物作出评价的一种方法,对评价系统的全体根据所给的条件,给每个对象赋予一个非负实数即评语结果,再根据排序择优。将模糊评价法引入人力资源管理评价的计量中来,能够解决用货币计量模型在计量过程中的一系列缺陷。

设因素集U={U1,U2,…,Un},评价集V={V1,V2,…,Vm}。设第i个因素Ui的单因素评价为Ri={ri1,ri2,…,rim},它是V上的模糊子集,其中,rij表示第i个因素的评价对于第j个登记Vj的隶属度。从而构成一级评价矩阵R,它是U到V的模糊关系矩阵

通过对各因素进行权衡,并应用统计实验、专家评分或关系方程求解等方法,可建立各因素间的权重分配。下面的广义复合运算称为模糊综合评判:B=A×R=(b1,b2,…,bm)。本文中采用M(·,)算子。

二、模糊综合评价在人力资源整合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1.人力资源整合效果的因素分析

并购整合的关键是人力资源的整合,概括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问题的研究,可以发现主要集中在四种水平的相关问题上。第一个是个体水平上。主要包括雇员的威胁和焦虑,雇员的满意度和对雇员期望的管理。第二个是介于个体与组织水平间的团队水平。主要包括管理者的离职问题,中层管理者的角色问题和高层管理者的决策问题。第三个是组织水平。主要包括文化差异、文化相融和文化适应。第四个是跨越个体、团队和组织水平。主要包括战略领域、组织领域及个体和沟通领域的研究。

人力资源整合效果评价指标是一个由若干参数组合而成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是多层次的且难以精确化,带有明显的模糊性。正是由于这方面的原因,本文试图提出一种以层次分析为基础、以模糊数学为工具的整合效果综合评价模型。

2.人力资源整合效果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

本文设计的人力资源整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三层结构的指标体系,因此,根据模糊理论,把分准则层对主准则层的评判看成第一级评判,把主准则层对目标层的评判看成第二级评判,从而构成一个二级三层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其步骤如下:

(1)确定模糊评价指标(评判因素)集U

设定人力资源整合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指标集合,人力资源整合评价指标体系即构成了因素层次划分模型,其中决定最终值指标的因素集U是由两个层次的因素构成,第一层因素因素集Ui=(U1,U2,U3,U4)=(个体水平,团队水平,组织水平,跨越个体、团队和组织水平)

(2)确定指标评价集V

评价集是对各层次因素状态的直接描述和表征方式,可采用等级评价。由于人力资源整合的难以度量性,其状态并不能精确的量化细分,所以本文采用五等级评价,即V={V1,V2,…,Vm}=(非常好,好,一般,差,非常差)。基于我们设计的评价指标的性质,应该由企业的各层次的员工共同参与评价。评价最好以问卷的形式按照合适的比例发放到不同层次员工当中,然后按照问卷结果统计出各个评价结果的人数比例。

(3)确定指标权重

在企业人力资源整合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不同指标对形成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效果评价可以根据被评价的各个因素的权重请有经验的专家、整合经理或者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共同来确定。

(4)确定评价矩阵

以个体水平的整合为例确定个体水平整合部分中各项内容的单因素评判矩阵。假设问卷中认为对雇员的威胁和焦虑的处理有20%的人为“非常好”,30%的人认为“好”,20%的人认为“一般”,20%的人认为“差”,10%的人认为“非常差”。这样,参与评价的人员对“雇员的威胁和焦虑的处理”的评价为:(0.2,0.3,0.2,0.2,0.1);同样的方法假设对雇员满意度的评价:(0.1,0.1,0.2,0.3,0.3);对雇员期望的评价为:(0.2,0.2,0.4,0.1,0.1),于是可以得出在U1上的评判矩阵:

(5)计算一级评价向量

假设通过科学的方法得到的人员整合中各个子因素的权重向量:A1=(0.4,0.3,0.3)。可以算出:

B1=A1R1=(0.17,0.21,0.26,0.20,0.16)

我们得出了人力资源整合中对个体水平的整合得一级评价工作,同理,可以得出“团队水平”、“组织水平”和“跨越个体、团队和组织水平”效果的一级综合评价:B2=(0.05,0.29,0.33,0.21,0.12),B3=(0.07,0.19,0.41,0.23,0.10),B4=(0.04,0.20,0.26,0.33,0.17)。

(6)计算综合隶属度

将第二级评判因素Ui视为一个单独元素,用相应的第一级评判向量Bi作为Ui的单指标评价向量,构成U到V的模糊评价矩阵R:

依据隶属度最大原则,用模糊评价法对人力资源整合效果的评价结果是“一般”。仔细考察各项综合评判的数值,不难发现此并购企业的人力资源整合措施不是很令人满意。企业在并购中还需要对人力资源整合进行一定程度的再设计与优化。

并购已成为企业扩大规模,提升竞争力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企业在并购活动中应清醒地认识到重视人力资源整合不仅可以减少关键员工的流失降低并购的人力资本成本,而且还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一种多因素的综合评价方法,在各种管理决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的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在两个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一方面是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指标进行增减,使之能更加全面、实用地预测人力资源整合的效果;另一方面是在指标权重和指标评价集的确定上,应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尽可能选取较多有代表性的专家来综合决策,减少主观的差异,提高评判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许仁忠:模糊数学及其在经济管理中的运用[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7

[2]彭祖赠 孙韫玉:模糊(Fuzzy)数学及其应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3]任东峰 严 华:企业人才流失状态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5)

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 篇3

一、水泥行业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现行水泥行业主要依据财税[2009]163号《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补充的通知》、财税[2008]156号《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发改环资[2006]1864号《关于印发<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等法律法规进行资源综合利用的认证、申报、退税等生产经营活动。

一般来说企业的退税流程如下:

(一) 企业退税难、认定难的深层次原因

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税收是国家的经济命脉, 所以税法基本出发点是从组织财政收入的角度出发, 侧重于收入的社会价值的实现, 即“聚财为国”。而退、返税无益是与这观点是背离, 虽然资源综合利用是利国利民的国策, 国家相继在政策、税收、资金方给予倾斜扶持, 但根深蒂固的“聚财”观念仍深深影响着, 加之流程繁冗、操作困难, 部分水泥企业仍无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执行退税政策中, 税务机关退税与地方财政收入存在矛盾。

地方经济的发展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动力就是增加财政收入, 税款都退了, 财政无益受损。水泥是高污染、高耗能行业, 地方政府从财政收入和就业的角度考虑才使其得以发展, 如果退税政策执行到位、税款全部退给企业, 会影响财政收入, 发展一个不能带来收入又不符合产业政策要求的行业, 地方政府不会同意, 税务机关也面临较大压力, 这是一对比较突出的矛盾。

2、在企业财务核算中, 税收政策规定与企业利润最大化存在矛盾。

税收政策和会计制度都规定, 企业的应税项目与免税项目必须分开核算收支和盈亏, 能够准确反映各项目的税金实现与缴纳情况。而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许多企业在取得退税资格后, 为了多退税, 将其的应税产品按免税产品核算, 达到多退税款的目的。尽管税务机关明显知道核算不实, 但水泥产品的出库销售业务频繁, 原始凭证比较多, 发票开具名称不规范, 税务机关很难从账簿资料记录中发现问题, 偷税、骗税时有发生。税务机关就形成了“宁愿不办, 也不漏办”心态, 加大了退税难度。

3、在资格认定中, 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方面存在矛盾。

现行政策规定, 发改委负责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认定与监督管理工作;财政行政主管机关负责对认定企业财政方面的监督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产品中废渣掺入比例测定;国税和地税部门负责财务核算情况评定并进行税收监督管理。部门之间虽然分工明确, 但缺乏相互协调与相互监督制约, 在实际的政策执行管理中, 涉及实际利用废渣的界定, 掺废比例的计算, 产品质量和掺废情况检测, 生产投料和耗料测算, 以及财务核算、账册凭证管理等等问题, 尤其是涉及生产工艺、水泥专业技术、水泥原料、水泥产品检测和环保监测等非税收专业领域的内容, 税务机关是无能为力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机制, 信息缺乏勾通, 一方面影响了政策正确执行;另一方面, 既给部分确实不符合政策规定的企业以可乘之机, 也给一些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二) 税企之间关注的重点、难点

虽然影响退税难、认定难有理念、意识形态上的原因, 但更多的企业则是在基本的财务核算、纳税评估上被“扣分”, 止步于优惠政策之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掺入固体废渣界定难、计算难。

政策规定:“生产的水泥, 满足在水泥生产原料中掺兑废渣比例不低于30%”条件, 可以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并且财税[2009]163号文对掺废的计算公式进行了调整和细化, 使之更合理、更科学, 但现实执行中掺废比例、废渣种类界定、掺废产品计算仍是税企业之间焦点。主要存在:

(1) 废渣界定难。《享受增值税优惠政策的废渣目录》采用列举进行废渣的定义, 而现实中一是产废企业废渣名称使用不规范, 造成认定歧义, 如锅炉渣、铁制选矿废料、硫矿粉等。二是废渣真伪难以甄别。企业购进废渣废料的渠道有四:自有矿山剥离、直接从产废企业购进、从废旧公司购进、从个体户手中购进。是否购进与购进数量难以准确判断, 日常控管难度增大。税务机关不可能对具有较强行业特点和专业性的水泥企业所用原料中何为废渣, 何为一般原料作出科学、合理、准确的界定, 现行文件又未规定由哪些部门来界定废渣, 实际工作中很难操作。

(2) 掺废比计算难。虽然掺废计算公式科学, 但实际操作中仍因客观造成误解和瑕疵。如:“掺兑废渣比例=熟料研磨过程中掺兑废渣数量÷ (熟料数量+熟料研磨过程中掺兑废渣数量+其他材料数量) ×100%”“其他材料”概念的内涵不明确, 定位不准确。水泥企业经营模式又多种多样, 工艺有新型干法工艺、湿磨干烧工艺以及全电石渣回转窑工艺;生产模式有外购原燃材料生产, 以水泥产品销售的;外购熟料生产, 以粉磨水泥产品销售的;外购原燃材料生产, 以生产熟料产品销售的等, 各类企业的计算方法均有所区别, 给税务和企业造成很多不便。

(3) 部分水泥企业弄虚作假的现象严重, 纳税诚信受到质疑。在退税利益的诱惑下, 为了享受到优惠政策, 部分企业弄虚作假。根据水泥连续投料、消耗不间断生产的特点, 利用税管员专业技能的弱点, 经常采购投料环节造假、化验单造假、盘存账表虚假等手段, 严重损害了水泥行业形象, 影响了优惠政策的推广执行。

2、发票管理薄弱, 监管环节缺失。

税务机关最关心是水泥企业“得了便宜又卖乖”, 即退税又逃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原材料大比重的石灰石、煤矸石、粉煤灰等矿产品大都只能取得普通发票, 甚至无发票, 部分企业假借个人名义到国税开具虚假的进货专用发票, 达到既能抵扣又能保证掺兑比例达标的目的, 进而骗取国家税收。

(2) 销售环节专用发票用量少, 普通发票用量大。水泥产品的销售对象有相当大一部分为建筑企业及零星客户, 这部分消费者往往不是增值税纳税人, 主要是开具普通发票, 甚至不开具发票, 交易形式为现金交易, 销售区域又广, 易形成资金账外循环, 销售不入账, 销售收入难以核实。

(3) 纳税资金链条紧张, 甚至断裂。在正常抵扣政策下, 由于购销双方间的利益制约, 进、销项一般是真实的。但对水泥生产企业而言, 税收优惠政策致使应纳税金由国家负担, 与企业没有直接关系, 于是有企业利用政策空子, 故意不取得或少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或销货方不提、少提销项税额, 最终致使购货企业少缴增值税, 导致了国家税款的流失。

3、财务核算不规范, 统计不明晰。

水泥行业特殊性, 其财务核算比较复杂、成本计算方法较多、工艺数据可比性差, 水泥各种阶段的掺废比例都需要详实的计算, 不直观清晰, 特别是生产应税产品又生产免税产品的企业, 只有从原材料投入到产品销售、实现利润等都分别核算, 分别申报纳税, 才能享受即征即退增值税的政策优惠。然而, 由于财务核算不规范, 人员素质不高, 经常出现计算简单、依据不足等现象, 被税务机关要求补税罚款、甚至取消资质, 给企业带来很大损失。

二、财务管理创新对优惠政策落实起到重要作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掺兑废渣虽然是工艺环节, 但大都可以在财务管理环节上取得解决或突破。焦作千业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是作为豫北地区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 厂区占地600余亩, 矿山面积3000余亩, 拥有两条5000t/d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 总投资10.9亿元, 日产水泥熟料1万吨。而千业公司的资源综合利用更是走在了焦作地区的前列, 公司拥有水泥、熟料两种产品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 同时加大环保设施的投入, 依托技术优势, 大量利用各种工业废渣。2009年, 全年消耗工业废渣1 1 6 5.2 4万吨, 实现退税收入2890.32万元。这些成就得益于优惠的政策的实施, 更由其扎实内部管理, 财务创新带来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转变税筹思想, 构建新型税企关系

税企关系即是职能部门与企业的监督管理关系, 也可以树立是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的新型关系。特别是在服务型政府建设、和谐纳税的大环境下, 更是机遇难得。从企业角度来说应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 转变税筹思想, 必须遵循合法性原则。从整体目标出发, 不打擦边球、不做侥幸事, 树立良好的纳税形象和纳税心态。由企业的财务管理的总目标决定税收筹划范畴、指导思想、方法。在确定税筹方案时, 不再一味地考虑税收成本的降低, 而忽略因该筹划方案的实施引发的无形损失, 如诚信度、认知度、认同感等损失。综合考虑采取税收筹划方案是否能给企业带来绝对的收益。

其次, 创新应用事先筹划与事先沟通相结合原则。所制定的筹划方案要获得税务机关的认同, 只有在税务机关认定合法的前提下, 才能付诸具体行动;要向税务机关提出相应的书面申请, 由税务机关进行审查审批;对于一些特定的或特殊的筹划方式, 应在与税务机关达成共识后方可操作。沟通的好, 不仅节约了筹划的成本, 更提高了税企之间的认知度。

(二) 夯实财务管理基础, 规范资料归集

税务机关不具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行业知识, 加之水泥行业财务核算复杂, 往往让税管人员“头疼”, 而企业又因解释和沟通工作而大费周章。千业公司财务部结合实际情况, 夯实财务管理基础, 并充分利用公司信息化工程, 做到资料的纵向与横向备查, 使之一目了然。

1、规范企业财务核算。

建立健全各类备查账簿和其他辅助性账簿, 如《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原 (燃) 料登记台帐》等;充分利用财务软件的可扩展性, 实行成本核算中的数量辅助核算, 做到有账可查;控制现金流量, 大额购、销款项必须通过银行结算, 使之有源可循;免税与应税产品的, 分别核算产品的数量、销售额和应纳增值税额, 产品所耗用原料的进项税额, 分别根据生产车间生产各产品时实际投入的原料数量和购进价格进行计算;对于燃料、电力等不能准确划分的进项税额, 依当月各类产品销售额占其全部销售额的比例进行分摊。并将其方法于税务机关备案认可, 以便于税务机关控管。

2、强化信息沟通, 实现共享。

一是充分利用公司的信息化工程建设, 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 实现税企的信息联查联询模式, 即公司的销售、物流、财务ERP系统在权限的管理下, 进行适当共享。不仅增强了互信, 更从让税务部门直观感受理解了我公司的经营模式, 有时甚至替企业做起了与上级稽查部门的沟通工作;二是对内部信息进行汇集整理, 无形中可以强化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之间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如向税务部门提供质检部门、生产许可审批部门和环保部门的审核资料;三是建立税源信息库。对税务部门关注的热点、焦点整理连续的数据信息, 即生产的产品数量规格与入库产品数量规格相核对;库存产品明细账与产品销售明细账相核对;产品销售明细账与销售发票开具的》转264页数量金额相核对;销售发票数量金额与银行存款明细账、资金往来明细账相核对等。

3、严格规范销售行为。

按其产品种类分别登记《水泥发货日报表》, 据实记录各产品的收、发、存情况。财务部门按月登记《水泥产品销售月报表》分别记录不同产品的销售情况。

(三) 深入调查、有的放矢, 加强重点、焦点管理

税企之间有其关注的重点、焦点, 在这些因素上下功夫,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落实税收分析制度, 每月自行对本企业利润率、行业税负率、能耗、投入产出率、原材料领用存等列表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 分析原因, 预测趋势, 并报税务机关备案, 使税务机关及时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和焦点指标。

2、统一规定计算口径, 确定损耗率指标。

在制度上明确规定计算方法、各项指标的计算口径, 确定烧失量、损耗率指标。要求企业技术部门 (化验室) 按生产批次填制《配料单》, 注明各种原料及废渣的掺兑比例;生产车间按班次填制《车间生产记录》, 准确记录每班各类产品产量及原料投入数量和比例;生产管理部门按日汇总车间各班的生产记录, 填制《资源综合利用台账》, 月终汇总统计后报财务部门作为核算依据。

3、加强发票管理, 以票控税。

对购进废渣、煤矸石等原材料时, 必须索取规范发票, 且发票上注明的货物名称必须与其《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上确认的综合利用的资源名称完全一致, 保证票证对应, 票款一致。特别注意运输发票的认证结算, 从原材料价格、资金流向、产品成本、销售成本、利润之间的勾稽关系上分析是否一票结算。同时, 规范纳税人产成品出入库单证管理, 出入库单据必须采用联号, 经主管税务机关登记后作为企业出入库凭证使用。

4、建立企业税务风险内控系统, 防范企业税务风险。

认真测评企业税务风险程度, 建立相关的管理控制体系内, 制定税务风险应对策略,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合理设计税务管理的流程及控制方法, 力争全面控制税务风险。

水泥工业是我国资源综合利用的重点领域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试点行业, 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切实促进了水泥工业对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助推了水泥行业“绿色化”。如何利用好、利用足这项政策一直是水泥行业管理研究的重点领域, 希望千业公司的经验和思路能提供一些参考。

摘要:“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 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发展循环经济, 推广低碳技术,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国家有关部委相继出台相关政策, 渐形成以《循环经济法》为核心、《资源综合利用条例》为基础, 包括主要废物资源化利用管理专项法规相配套的资源综合利用法律法规体系, 水泥企业的资源综合利用是其必经的低碳之路。同时对符合规定的废渣利用水泥产品, 给予增值税即征即退的优惠政策。然而在实际执行中, 发现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 如操作不规范、掺入固体废渣界定难、部门之间不协调、退税没有起到鼓励资源综合利用和防治污染的作用等, 本文谨从财务管理的角度针对资源综合利用政策应用提出建设性意见, 观点新颖, 立意好, 对提高水泥行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资源综合利用政策,新型税企关系,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杨焕玲.企业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的相关性分析.《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年06月

[2]、李家瑗.论增值税转型产生的影响.《会计之友》.2009年20期

[3]、刘承.对财税[2008]156号文件意见与建议.水泥商情网.2009年4月

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 篇4

A、绩效沟通

B、绩效辅导

C、绩效反馈

D、绩效计划

答案: A

解析:绩效沟通是绩效管理的核心,是指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就绩效考评反映出的问题以及考核机制本身存在的问题展开实质性的面谈,并着力于寻求应对之策,服务于后一阶段企业与员工绩效改善和提高的一种管理方法。

2、专门就工资分配事项签订的专项集体合同指的是()

A、工资集体协商

B、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C、工资协议

D、工资指导线制度

答案: C

解析:工资协议是指专门就工资分配事项签订的专项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商是指企业工会(雇员)代表与企业(雇主)代表依法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的行为。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我国集体合同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整劳动关系运行的重要机制。工资指导线制度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宏观调控工资总量和水平,调节工资分配关系,指导工资增长,指导企业工资分配的办法、规定的总称。

3、[单选题] 企业资源优势具有(),企业要不断投入以保持和创新优势。

A.绝对性和时间性

B.相对性和时间性

C.绝对性和暂时性

D.相对性和暂时性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企业资源优势具有相对性和时间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竞争环境的变化,资源的优势可能会衰退、消失,企业要保持资源优势必须进行不断投入,以使其优势得以维护和创新。

4、[多选题] 下列各项中,属于适应性现场培训的程序的是()。

A.制订个别指导计划书B.确定现场培训的指导者C.颁发上岗证

D.编写现场培训指导书E.培训结束后对受训者进行考试或考核

参考答案:B,C,D,E

5、[多选题] 事业部制结构的不足在于()。

A.管理人员增多,企业费用增加

B.容易造成组织机构重叠、管理人员膨胀的现象

C.部门责权不清,彼此之间易产生意见分歧,互相争名夺利,争功诿过,难以协调

D.各事业部独立性强,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企业整体利益

E.缺乏专业化分工,不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答案:B,D

参考解析:事业部制结构的主要不足体现为:①容易造成组织机构重叠、管理人员膨胀的现象;②各事业部独立性强,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企业整体利益。A项是超事业部制结构的缺点;C项是职能制结构的缺点;E项是直线制结构的缺点。

6、[多选题] 公司简介的功能包括()。

A.传达公司的价值观

B.让应聘者明确期望

C.让应聘者对未来工作有心理准备

D.吸引行业内精英

E.使应聘者感到可以信赖

参考答案:A,B,C,E

参考解析:通过编制和发放公司简介可以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公司传达其价值观,展示真实的公司概况和工作情景可以使应聘者首先进行一次自我筛选,判断自己与这家公司的要求是否匹配;②公司简介可以使应聘者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可以在这个组织中期望的,什么是不可以期望的;③公司向应聘者全面、真实地介绍公司概况及工作情景会使应聘者感到公司是真诚的,值得信赖的;④公司简介所呈现出的工作概况以及对具体环境和条件的描述,可以使应聘者对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即使将来在工作中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他们也不致退缩和回避,而是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

7、[单选题]()是组织报酬体系设计和实施的第一原则。

A.公平公正B.适当激励C.效率优先D.成本节约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公平公正是组织报酬体系设计和实施的第一原则,包括:①分配公平;②程序公平;③互动公平。

8、[单选题]()是一种最高层次的职业道德。

A.敬业B.合作C.诚信D.奉献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不以追求报酬为目的”是奉献的最根本特性,也是我们判断是否奉献的重要标准,因此奉献在职业道德领域中处于最高层次。

9、主要用于考察被测评者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影响力的题目类型是()

A、开放式问题

B、两难式问题

C、排序选择型问题

D、资源争夺型题目

答案: B

解析:两难式问题是指让被测评者在两种互有利弊的选项中选择其中的一种,并说明理由。主要用于考察被测评者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影响力。这种题目易于引起争论,使被测评者综合发挥自己的能力。

10、专门就工资分配事项签订的专项集体合同指的是()

A、工资集体协商

B、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C、工资协议

D、工资指导线制度

答案: C

解析:工资协议是指专门就工资分配事项签订的专项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商是指企业工会(雇员)代表与企业(雇主)代表依法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的行为。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我国集体合同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整劳动关系运行的重要机制。工资指导线制度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宏观调控工资总量和水平,调节工资分配关系,指导工资增长,指导企业工资分配的办法、规定的总称。

11、主要用于考察被测评者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影响力的题目类型是()

A、开放式问题

B、两难式问题

C、排序选择型问题

D、资源争夺型题目

答案: B

解析:两难式问题是指让被测评者在两种互有利弊的选项中选择其中的一种,并说明理由。主要用于考察被测评者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影响力。这种题目易于引起争论,使被测评者综合发挥自己的能力。

12、[单选题] 企业资源优势具有(),企业要不断投入以保持和创新优势。

A.绝对性和时间性

B.相对性和时间性

C.绝对性和暂时性

D.相对性和暂时性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企业资源优势具有相对性和时间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竞争环境的变化,资源的优势可能会衰退、消失,企业要保持资源优势必须进行不断投入,以使其优势得以维护和创新。

13、[多选题] 公司简介的功能包括()。

A.传达公司的价值观

B.让应聘者明确期望

C.让应聘者对未来工作有心理准备

D.吸引行业内精英

E.使应聘者感到可以信赖

参考答案:A,B,C,E

参考解析:通过编制和发放公司简介可以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公司传达其价值观,展示真实的公司概况和工作情景可以使应聘者首先进行一次自我筛选,判断自己与这家公司的要求是否匹配;②公司简介可以使应聘者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可以在这个组织中期望的,什么是不可以期望的;③公司向应聘者全面、真实地介绍公司概况及工作情景会使应聘者感到公司是真诚的,值得信赖的;④公司简介所呈现出的工作概况以及对具体环境和条件的描述,可以使应聘者对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即使将来在工作中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他们也不致退缩和回避,而是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

14、企业的总体战略中,进人战略不包括()

A、购并战略

B、内部创业战略

C、合资战略

D、多样化发展战略

答案: D

解析:进入战略是企业要进入新的行业领域的战略,主要包括购并战略、内部创业战略和合资战略。

15、[多选题] 人的发展特征包括()。

A.充分发展的可能性

B.阶段性

C.发展方向的多样性

D.长期性

E.发展结果的差异性

【参考答案】:A,C,E

【参考解析】:人的发展具有下列特征:①充分发展的可能性;②发展方向的多样性,个体与生俱来的差异是多样性发展的物质基础,纷繁复杂的社会需要是人的多样性发展的外在要求;③发展结果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发展方向、发展层次、个性特长等方面。

16、[多选题] 事业部制结构的不足在于()。

A.管理人员增多,企业费用增加

B.容易造成组织机构重叠、管理人员膨胀的现象

C.部门责权不清,彼此之间易产生意见分歧,互相争名夺利,争功诿过,难以协调

D.各事业部独立性强,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企业整体利益

E.缺乏专业化分工,不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答案:B,D

参考解析:事业部制结构的主要不足体现为:①容易造成组织机构重叠、管理人员膨胀的现象;②各事业部独立性强,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企业整体利益。A项是超事业部制结构的缺点;C项是职能制结构的缺点;E项是直线制结构的缺点。

17、[多选题] 人的发展特征包括()。

A.充分发展的可能性

B.阶段性

C.发展方向的多样性

D.长期性

E.发展结果的差异性

【参考答案】:A,C,E

【参考解析】:人的发展具有下列特征:①充分发展的可能性;②发展方向的多样性,个体与生俱来的差异是多样性发展的物质基础,纷繁复杂的社会需要是人的多样性发展的外在要求;③发展结果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发展方向、发展层次、个性特长等方面。

18、主要用于考察被测评者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影响力的题目类型是()

A、开放式问题

B、两难式问题

C、排序选择型问题

D、资源争夺型题目

答案: B

解析:两难式问题是指让被测评者在两种互有利弊的选项中选择其中的一种,并说明理由。主要用于考察被测评者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影响力。这种题目易于引起争论,使被测评者综合发挥自己的能力。

19、[单选题] 目前我国职工参与管理的形式是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

A.工会制度

B.平等协商制度

C.集体协商制度

D.职工大会制度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劳动法》第八条规定:“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民主管理或者就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根据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雇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管理,如有组织地参与(职工大会)、代表参与(经合法程序产生职工代表参与)、岗位参与(质量小组)、个人参与(合理化建议)等。目前我国职工参与管理的形式主要是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平等协商制度。20、[单选题]()是一种最高层次的职业道德。

A.敬业B.合作C.诚信D.奉献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不以追求报酬为目的”是奉献的最根本特性,也是我们判断是否奉献的重要标准,因此奉献在职业道德领域中处于最高层次。

21、[多选题]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测量技术包括()。

A.工作岗位研究

B.KPI技术

C.关键事件访问

D.BSC技术

E.人员素质测评

参考答案:A,E

参考解析: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科体系中,运用现代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卫生学、人机工程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而形成的测量应用技术,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以工作——“岗位”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即工作岗位研究;另一类是以劳动者——“人”的自身品质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即人员素质测评。

2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360度考评方法的优点的是()

A、具有全方位、多角度的特点

B、有助于强化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建立更为和谐的工作关系

C、采用实名考评方式,保证了考评结果的真实性

D、加强了管理者与组织员工的双向交流

答案: C

解析:360度考评方法的优点有:(1)360度考评具有全方位、多角度的特点;(2)360度考评方法考虑的不仅仅是工作产出,还考虑深层次的胜任特征;(3)360度考评有助于强化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4)360度考评采用匿名考评方式,消除考评者的顾虑,使其能够客观地进行评价,保证了考评结果的有效性;(5)360度考评充分尊重组织成员的意见,这有助于组织创造更好的工作气氛,从而激发组织成员的创新性;(6)360度考评加强了管理者与组织员工的双向交流,提高了组织成员的参与性;(7)促进员工个人发展。

23、[单选题] 以下各项中,不属于绩效考评类型的是()。

A.工作态度考评B.业绩考评C.能力考评D.工作热情考评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绩效考评包括能力、态度和业绩考评等具体内容。态度考评与其他项目的区别是,不管你的职位高低,不管你的能力大小,态度考评的重点是工作的认真度、责任度、工作的努力程度,是否有干劲、有热情,是否忠于职守,是否服从命令等。

24、[单选题] 尽管有些被录用的新员工有一定相关工作经验,但具体工作特点决定了他们仍须接受()。

A.基础性培训

B.特定性培训

C.适应性培训

D.非个性化培训

【参考答案】:C

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 篇5

关键词:资源系统整合;资源型城市;产业竞争优势

资源与资源密集型产业是资源型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资源型城市产业竞争优势的培育,必须充分开发其拥有的各种资源,以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型和发展为基础。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动态整合在资源型城市产业竞争优势培育中的特殊重要意义和实现途径。市场配置资源是经济学的基本命题。但可移动资源与不可移动资源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有机整合和系统集成,既具有显著的动态性和又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资源型城市在初始产业成长形成了对自然资源的路径依赖,资源型城市在产业体系形成中又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刻影响,因而两类要素的整合和集成就显得尤为重要,也特别困难。资源型城市在产业竞争优势培育中,既要节约利用和综合开发宝贵的自然资源,更要有效整合、大力引进域外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可移动资源,促成两类资源的有机结合和系统集成,推进资源型城市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实现从资源型城市到新型产业基地的转变。最为重要的举措是深化市场取向的体制机制创新,促成生产要素在各经济主体间、各地区间自由而有序的流动。资源整合对于资源型城市突破资源依赖惯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转变,从而培育新型的产业竞争优势的重大意义。

一、 我国资源型城市实施资源整合的现实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一般而言,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存在的、能够为人类开发利用、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经由人类劳动而创造出财富或资产的各种要素的总称。按照人们的通常的习惯,可以将各种资源归纳为不同类型 。对资源的分类无非是人们对种类繁多的资源开展的各种分类种的一种而已,可以理解为是按照人们的基本认知习惯进行的分类。着眼于资源的区域间位移和区际经济交流,可以将其按照某些标准进一步细分为不可移动、具有不完全流动性和完全流动性的经济要素或者资源 。资源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可以而且必须综合利用和系统整合。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整合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统筹区域发展特别是统筹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对资源型城市固有的优势矿产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新要素的导入并进行的优化重组。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整合既包括对可移动资源如人力资源、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进行的配置调整,也包括对不可移动资源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有机整合和系统集成;既包括对本地区的多种资源的结合形态和结合方式的静态调整,又包括在导入区外创新性要素的条件下对本区既有要素和资源的动态整合。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整合具有显著的动态演化性,同时由于我国资源型城市自身资源禀赋的特点和资源导向型产业体系的特点,其资源整合呈现出地域差异性。我国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存在着严重的路径依赖,以至于在发展中部分城市陷入“资源诅咒”怪圈,甚至部分城市有滑向矿竭城衰的危险。我国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尤其深刻,在新的经济发展条件下,面临着资源整合上的严重思想束缚。因此,在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可移动性和不可移动性要素的整合中,在区内资源与区外资源优势的集成中面临特别巨大的阻力,也就同时使得事实资源整合显得尤为迫切。

破解我国资源型城市延续传统发展路径和资源依赖怪圈的需求。我国资源型城市由于富有某种或者某些资源,在初始的经济发展中往往都依据劳动地域分工的原则专业化地从事该种或者该类资源的密集开发,在城市内甚至相当的地域空间范围内形成资源密集型产业部门,甚至构建起资源导向型产业体系。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我国资源型城市基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原则,在资源指向和发挥专业化分工优势的基础上,大都呈现出以专业化资源或其加工产品输出为主的分工特点。如果一味地依赖和保持现有的职能分工,那么资源型城市十分有可能走向衰退 。因此,必须通过资源配置动态调整、系统整合的办法打破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资源依赖困境。

综合开发利用各种经济资源,对资源进行系统整合,扩张资源型城市上下游产业链的需要。进行结合当地优势资源进行经济要素的引进并对资源型城市外资源和资源导向型产业体系整合从而走上创新发展道路的资源型城市并不鲜见。例如,四川自贡市是一个非金属资源(盐卤资源)富集的城市,在过去,自贡也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一直以盐化工为基础进行产业发展,在资源配置上也基本围绕盐卤化工体系开展产业扩张。首先积极发挥现有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化工产业,但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盐化工产业链的延伸,开发出一系列新产品,比如利用优质盐卤资源开发高档调味盐、发展盐浴等等,不仅显著地节约了日益枯竭的盐卤资源,而且极大地延伸了产业链条,提升了资源的附加价值。经过多年的全方位的资源整合,自贡已经逐渐由一个在传统经济模式下经济地位逐渐下降的老工业城市依靠资源整合注入新鲜活力转变为一个创新能力逐渐显现的以商业职能为主的城市,并已经发展成为川南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因此,我国资源型城市资源系统整合的过程,也是一个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竞争优势的培育过程。

总之,对于要素引入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资源整和最终实现城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增强资源型城市产业综合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并实现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互动的流程。在创新性要素导入和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合力作用下,资源型城市有可能突破“资源诅咒”的怪圈,在资源综合开发基础上发展具有我国型城市特色的资源优势产业。

二、 我国资源型城市资源系统整合与综合利用面临的问题

我国资源型城市资源路径依赖产业发展模式面临的发展约束,发展转型和产业竞争优势培育受到许多条件的约束,这些约束条件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约束条件的限制,表现在五个方面:(1)资源环境约束;(2)地理区位约束;(3)人口和劳动力资源约束;(4)科技和研发能力约束,(5)产业生产竞争力约束。具体而言,我国资源型城市资源系统整合与综合开发利用主要面临三方面的问题:

1.我国资源型城市在发展中走的是一条资源粗放型道路,集约利用资源和创新不足。我国资源型城市在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没有充分综合利用本地区的特有稀缺资源,不断延伸产业链,加强资源的集约利用,而是走上了一条粗放利用稀缺资源的道路,并没有着力培育起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体系。

2. 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中过度依赖矿产资源,在矿产资源和区内其他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社会资源的结合上存在问题。过度依赖矿产资源开发,相应的产业结构必然是采掘业和部分加工业,同时,对矿产资源和社会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导致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服务业不够发达,城市就业压力大。

3. 我国资源型城市在发展中导入外部创新要素激活自身活力不足。我国资源型城市在发展中注重了资源的全面开发,但是在计划体制深刻影响下,没有注意借助外部力量依据市场的变化进行技术创新和新市场开拓,继续坚持走资源导向型产业发展路子,产业结构升级方面迈出的步子明显慢于其他地区,在产业竞争优势方面日益滑坡。

简言之,我国资源型城市资源整合与综合利用面临多种要素的影响和制约,直接影响到这些城市产业竞争优势的培育。

三、 我国资源型城市整合资源培育产业竞争优势的途径

1. 建立全国或者区域性资源要素产权交易市场。我国资源型城市要素整合必须要以建立相对完备的市场体系为基础,首先就是要建立起资源要素的产权交易市场。该市场的建立可以为我国资源型城市丰富的各类资源的产权交易提供市场平台,必须确保资源可以在城市内部的相关主体之间进行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流转,也可以在各个城市的市场主体之间进行产权交易,更可以在区内市场主体和区外市场主体之间开展自由的产权流转。这样才能保证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各类要素在各个主体之间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合理的流动。

2. 构建和完善我国的资源产权制度。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资源管理也实行的是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开放之后,资源配置机制也开始向市场化迈进。但是,我国的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是很不彻底的,如市场机制不充分、产权界定不清晰、两权流转的政策操作性不强等。资源价值补偿不足是造成资源危机的重要原因。既然资源具有价值,那么它在使用时就必须要求实现其价值,这样才能保证其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必须推进资源产权改革,建立以市场机制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的资源管理体制,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资源产权制度与定价机制不合理是制约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资源型城市资源产权制度构建与完善涉及到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明晰我国资源型城市资源利益主体的权责关系;二是构建我国资源型城市资源产权市场交易机制与体系;三是完善我国资源产权交易法律体系和组织保障机制。

3. 重构和完善我国资源型城市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我国资源型城市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需要进行重构和完善。由于大多数资源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在资源的开采和使用过程中,必须在资源市场交易价格的基础上加付一定额度的资源补偿费用。应强调四个方面:其一,明晰我国资源型城市资源定价主体及其相互间的权责关系;其二,对一些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进行有效配置的资源,应逐渐由市场供求力量形成价格;其三,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的战略性资源进行科学而合理的价格干预和管理,维护资源市场价格的稳定;其四,构建和完善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大垄断性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对于具有自然垄断性的资源,如电力、天然气等,可以采用投资回报率法或限价法来予以定价。

4. 建立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我国资源型城市要素整合涉及到众多市场主体的参与,既包括同一个城市内的各种所有权和各种经济规模的市场主体,又涉及到东北经济区资源型城市和其他城市之间各类市场主体,也涉及到东北经济区的市场主体和全国乃至世界的市场主体之间的协作。在此过程中除了市场主体之外,必然还有我国资源型城市地方城市管理主体和国家资源管理部门的介入。因此,在此过程中必须彻底改变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各级政府部门在资源所有上“画地为牢”和“占山为王”的官僚习气和“管卡压”的低效率工作机制,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在明晰资源产权、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基础上,形成协同高效的协同解决我国资源型城市资源要素合理流转和统筹解决“三矿问题”的新型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 宋冬林.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的理论认识.求是学刊,2004,(4).

2. 宋冬林,汤吉军.沉淀成本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4,(6).

3. 宋冬林,汤吉军.资源型城市制度弹性、沉淀成本与制度变迁.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4. 齐建珍等.资源型城市转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 赵天石.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

6. 杜肯堂,戴士根.区域经济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7. 田霍卿.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基金项目:四川省统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促进四川优势产业发展政策研究”(2008SCTJ021)和成都市科技计划项目“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与工业互动关系研究”(2009CDKJJ00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高庆林,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 篇6

为推动山西省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产业的快速发展, 鼓励企业加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力度, 2005年, 山西省经信委印发了《关于组织申报山西省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企业的通知》文件, 在山西省范围内组织申报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企业 (以下简称“示范企业”) , 并于2006年印发了《关于公布山西省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企业 (第一批) 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印发以来, 省经信委会同有关部门通过规划引导、政策资金扶持、宣传培训指导等一系列措施, 支持示范企业做大做强, 推广先进示范企业经验, 带动山西省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和工信部《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等文件精神, 推进山西省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的实施, 促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企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 省经信委决定在山西省范围内继续组织示范企业的申报工作。

示范企业的申报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企业现有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符合国家鼓励的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要求。第二、企业综合实力强。具有较强的实力和规模, 近三年经济效益较好, 并获得《山西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第三、企业带动、辐射示范能力强。具有良好的资源综合利用工作业绩, 以及较强的上下游产业带动、辐射示范作用。第四、企业采用的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生产工艺、技术水平以及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处于全国或山西省同行业先进水平。第五、企业重视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 企业的循环经济指标和主要产品资源消耗、清洁生产等指标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第六、企业污染物排放全部达标, 近三年无重大安全、环境污染事故。第七、企业管理规范。有健全的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 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建立了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完整的统计体系。

示范企业的申报材料需准备齐全。第一、《山西省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企业申报表》及山西省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企业申请报告。第二、携带企业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和《山西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复印件;原材料来源证明及产品质量检测报告;有关资源综合利用的专利或获奖证明文件复印件;山西省各市经 (信) 委、扩权强县试点县经贸 (信) 局或山西省属企业的上报文。第三、如有其他与申报有关的材料一并携带。

示范企业的申报管理办法及内容。省经信委将组织有关部门及专家对申报的企业进行评审, 择优评定。被选为示范企业的, 有效期为两年, 由省经信委颁发“山西省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企业”证书并进行公示, 给予表彰奖励。

对评选的示范企业实行动态管理, 有效期满后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情况申请复审, 对不提请复审或复审不合格的企业取消其示范企业的称号, 并发布公告向社会公示。

政府将加强对示范企业发展的指导, 对示范企业具体承担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在政策资金上给予重点支持, 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示范企业申报有关国家或省级资金奖励项目。适时召开示范企业经验交流会, 加强对示范企业的技术支撑和对先进模式的宣传报道, 同时, 对示范企业建设工作进行总结和梳理, 将示范企业好的经验和做法在山西省推广, 并逐步培育为国家“双百工程”企业。

示范企业的具体申报方式及时间。凡符合条件的企业, 遵循自愿申报的原则, 向所在地经济和信息化部门提交申报材料。山西省各市经 (信) 委和扩权强县试点县经贸 (信) 局要高度重视该项工作, 深入调研, 发掘好的典型, 并负责示范企业的组织申报和初审工作, 山西省属企业可直报。2006年《通知》中公布的第一批示范企业, 也要按照以上要求进行复审。

申报时间截止2012年6月底, 申报单位将材料随文件报送, 纸质材料一式两份 (用A4纸胶装成册) , 并附电子版。具体申报细则可与省经信委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处相关工作人员联系。

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长远的战略方针, 对于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缓解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推动山西转型跨越都具有重要的、长远的发展意义。

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 篇7

关键词:资源综合利用,在线监测,燃料比,入炉燃料低位发热量

在我国电力结构中,火力发电一直占主导地位,占总装机容量的70%以上,是一次能源的主要消耗行业之一,也是节能的重点关注领域。常规的小火电机组由于其能耗高,导致资源的浪费较大,成为火力发电行业节能减排的重点关注对象,国家明确提出“单机容量5万kW以下的常规火电机组应逐步关停”。在此形势下,部分发电企业利用非煤炭形式的燃料进行电能生产(即所谓的资源综合利用发电),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也得到了国家政策的鼓励支持。但部分企业借资源综合利用之名行小火电之实,给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急需加强对资源综合利用机组的管理,规范其日常运行。文中采集机组实时运行参数,通过合理的数学模型实现对其监测指标的实时在线监测,依此进行考核管理可以达到“公开、公平、公正”的目的。

1 概述

目前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包括垃圾处理、钢铁、化工、水泥等行业,所利用的资源包括煤矸石、煤泥、垃圾、秸秆、高炉煤气、生产余热等形态,根据国家政策可按所利用资源分为4类,相应的特征及控制参数如下。

第一类。利用煤的副产品发电机组,包括燃烧煤矸石(石煤)和燃烧煤泥。控制参数有2个,一是燃料比,即综合利用资源的用量不得低于入炉燃料的60%(质量比);二是入炉燃料的应用低位发热量,煤矸石机组不得大于12 550 kJ/kg。

第二类。利用第一类之外的固体燃料来发电的机组,包括燃烧城市垃圾和燃烧秸秆。控制参数为燃料比,即综合利用资源的用量不得低于入炉燃料的80%(质量比)。

第三类。利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可利用的热能及压差发电的机组。此类无法掺烧煤,因此无控制参数。

第四类。利用气体燃料燃烧来发电的机组,包括燃烧煤层气(煤矿瓦斯)、沼气(城市生活垃圾填埋气)、转炉煤气(高炉煤气)和生物质气化产物等。此类不允许掺烧煤,也无控制参数。

因此监测的重点是第一类,第二类可能也允许掺烧原煤的资源综合利用机组,监测指标主要是燃料比和入炉燃料低位发热量。

2 在线监测方法

2.1 监测原理

2.1.1 入炉燃料低位发热量

该指标可通过锅炉效率计算方法返算得到。锅炉正平衡效率计算方法[1]为:

式中:ηl为锅炉正平衡效率,%;Qout为锅炉输出热量,kJ/kg;Qin为锅炉输入热量,kJ/kg;D为锅炉蒸发量,t/h;p为锅炉排污率,取定值0.01;igq为过热蒸汽焓,kJ/kg,通过测量主蒸汽参数计算得到;igs给水焓,kJ/kg,通过测量给水参数计算得到;ibhs为饱和水焓,kJ/kg,通过测量汽包压力计算得到;B为总燃料消耗量,t/h;Qr为入炉燃料低位发热量,kJ/kg。

如果锅炉还有再热系统,需另外测量再热系统参数,在锅炉输出热量中计入再热蒸汽吸热量。假定锅炉效率恒定,根据测得的其他参数可以计算得到相应的入炉燃料低位发热量Qr。

2.1.2 燃料比

理论上,根据《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要求,资源综合利用机组不同的燃料均应分开计量,但实际上大多数第一类资源综合利用机组由于建设时间较早、场地有限、改造费用过大等原因,目前均采取在煤场中将煤泥、煤矸石与原煤混合后经同一根输煤皮带统一输送的方式,只在混合后有燃料计量装置,无法通过直接统计不同燃料消耗量来计算燃料比,只能依照不同燃料发热量差别较大的特点,结合上述计算的入炉燃料平均低位发热量进行估算:

式中:fp为燃料比,%;Qc为原煤低位发热量,kJ/kg;Qs为煤泥/煤位发热量,k J/kg。

2.2 监测模型

由于目前资源综合利用机组发电企业大多采用切换母管制系统,因此对其监测以同一母管上的所有机组作为1个监测对象,以1 d(00:00~24:00)作为1个计算周期,即计算1 d内该母管系统中所有煤矸石机组的平均燃料比和发热量。数据采集频率为5 min,即认为该5 min内运行参数是稳定不变的。然后根据计算结果和采集数据,计算月平均入炉燃料发热量、月平均入炉燃料比作为考核依据。

2.2.1 月平均入炉燃料发热量

单台锅炉日累计输出热量Qout,i为:

全厂日平均入炉燃料发热量Qr,d为:

式中:ηl,i为单台锅炉热效率,%;Gd为全厂日燃料消耗量,t。

全厂月平均入炉燃料发热量Qr,m为:

2.2.2 月平均入炉燃料比

对第一类资源综合利用机组,利用公式(2)计算出全厂日平均入炉燃料比后,可用统计模型计算全厂月平均入炉燃料比fp,m为:

对第二类资源综合利用机组,由于其原煤与资源综合利用燃料(垃圾、生物质燃料)分开计量,因此可以通过分开采集燃料量直接统计得到全厂月平均入炉燃料比。

2.3 不确定度分析

在分析效能参数计算模型不确定度之前,首先对模型中各测量参数和设为定值的参数作一分析。

(1)锅炉效率为该计算模型中不确定度最大的影响因素,应了解机组锅炉效率随负荷变化程度,若最大负荷时的锅炉效率与最小负荷时的锅炉效率超过2%,应进行不同负荷下的锅炉效率试验,拟合出锅炉效率-负荷曲线及相应的函数,代入该模型的发热量计算公式中。若最大负荷时的锅炉效率与最小负荷时的锅炉效率不超过2%,则可取为定值,因此锅炉效率本身的不确定度可取为2%。

(2)电厂上报的原煤发热量及煤泥/煤矸石发热量亦为影响燃料比计算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家标准要求煤质分析发热量的测量误差不应超过418.7kJ/kg,因此这2项数值的不确定度可取为3.3%。

(3)其余各项均为实测数据,按蒸汽流量不确定度0.288%、燃料流量不确定度0.538%、蒸汽压力0.25%、蒸汽温度0.5%计。汇总后计算得到计算模型不确定度,如表1所示。

3 监测实施

3.1 系统建设

应用上述监测模型,建设了江苏省资源综合利用电厂管理信息系统,整个系统从架构上可分为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和主站软件3个模块。

3.1.1 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主要采用DCS系统直接采集方式,即在电厂DCS系统上扩展一个通信接口,在DCS内增加组态,计算所需数据,并按照特定协议(例如CDT规约)从通讯接口输出所需的所有数据。

对于部分年代过早且无DCS控制系统的机组,只能采取数据采集终端的方式,即从电子设备间的设备接线端子上对信号进行扩展,就近安装数据采集终端,采集现场变送器各种信号数据。

3.1.2 数据传输

数据传输主要采用GPRS无线传输方式,电量电负荷数据则通过负控终端转发得到。

3.1.3 主站软件

主站软件采用B/S多层分布式架构,中间层采用支持J2EE技术的应用服务器,业务逻辑封装在应用服务器中,客户端通过中间层访问后端的数据库,这种系统结构具有良好的系统稳定性、可拓展性和可维护性。

3.2 实施效果

该系统自从在江苏省掺煤燃烧的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全面实施后,已接入39家电厂,共计79台机组,总装机容量达2 004 MW。

系统建设完成后,实现了掺煤燃烧的资源综合利用机组的实时在线监测,以柱状图和折线图的方式展示每日燃料比和发热量的数值,与国家政策考核值进行比较。

某煤泥机组查询时段(2010年5月1日至31日)月度燃料比柱状图如图1所示,国家政策达标值为60%,查询时间段内的平均燃料比为77.93%。

月度燃料低位发热量折线图如图2所示,由于煤泥机组无发热量考核值,采取燃料比为60%时的计算发热量作为达标值。查询时间段内的平均计算发热量和平均合格发热量分别为16 179.50 kJ/kg和17 128.25 kJ/kg。

根据计算得出的入炉燃料比、入炉燃料低位发热量等指标情况,系统建立了江苏省资源综合利用电厂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监测月报制度,并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了行之有效的考核管理办法,以求进一步规范省内资源综合利用电厂的运行,促进全省资源综合利用事业健康发展。

4 结束语

通过对国家有关资源综合利用发电政策的研究,确定了掺煤燃烧的资源综合利用机组的燃料比和入炉燃料低位发热量等考核指标及其在线监测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建设了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对该类机组的实时在线监测和规范化管理,加强对资源综合利用机组的监督,达到鼓励真正的资源综合利用发电的目的。

参考文献

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 篇8

竞争是市场经济本质的特征, 企业的竞争力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企业能否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关键在于企业是否具有竞争能力。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的更强的去创造、获利、应用知识和技术的持续发展的能力。国内外学术界围绕企业竞争力展开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当前经典企业竞争力理论分别围绕环境、资源与能力三个方面考察企业竞争力及其源泉问题。三大经典企业竞争力理论中, 环境论过分强调市场环境因素, 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企业内部因素 (资源、能力等) 对于竞争力的基础性作用;资源基础论与企业能力理论强调了内部因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意义, 但又矫枉过正, 忽视外部环境因素, 因而它们都无法全面、系统、深入地把握企业竞争力及其源泉。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 定性研究多于定量研究, 从不同的角度建立指标体系对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 但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公认的评价理论与方法。本文尝试着从一个新的角度评价企业竞争力。

二、基于资源的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出

竞争力评价研究的目的是在对各种评价指标与竞争对手进行比较的基础上, 发现自身的不足, 查明各种指标可能的变化趋势, 分析竞争的优劣势, 制定竞争战略, 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企业的竞争力评价关键是要针对同行业。这样可以避开外部环境的干扰项, 这也是本文基于资源和能力整合观点的前提。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 波特时代所谓的“市场优势”已不再明显, 评价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从企业内部研究, 基于资源和能力的竞争力评价更适合当前企业情况。罗伯特·格兰特在其著作《公司战略管理》中指出, 当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时, 根据公司本身汇集的资源和能力也许是界定公司身份的一个更为稳定的基础。这些资源和能力是树立竞争优势的基础, 也是盈利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企业建立强有力的资源优势远胜于拥有突出的市场优势。

在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来源方面, 基于资源的理论和基于能力的理论强调的有所不同。前者认为, 资源选择机制是一种创造经济租的主要机制, 在资源决策方面能发生影响;而后者强调能力构建机制的重要性, 在资源的具体配置上发挥作用。现实的大量案例告诉我们, 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日益加剧, 两者的紧密结合变得越来越重要。资源是形成企业的基础, 资源配置是企业运作的本质, 即企业的能力。资源构成了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 能力来源并附着于资源之上, 企业能力学派是企业资源学派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根本上说, 企业竞争力的本质和源泉能从企业资源及其配置两个方面界定和考察。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企业竞争力=企业资源潜力×企业资源配置力。公式表明, 在企业竞争力及其形成过程中, 企业资源潜力和企业资源配置力两者缺一不可。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资源潜力和企业对资源的配置能力即资源配置力。资源潜力大或资源配置力高, 都会提高企业竞争力大小。企业竞争力是这两者的综合效应。企业综合竞争力评价就是基于资源的潜力和配置力两个方面。

三、基于资源的企业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设计

目前建立企业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尚未形成统一认识。金碚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法包括测评性指标和分析性指标;胡大立的指标体系设计法对应于企业竞争力的概念模型;张金昌所设计的是一种以盈利能力为基础的指标评价体系;李友俊等学者认为评价指标体系应反映企业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抗风险能力和科技开发能力;张晓文等人的指标体系设计法把构成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成评价因素和分析因素;肖智等人认为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六大基本要素。可以看出这些评价指标选取的共同之处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综合性、动态性的系统。由于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很多, 且每个因素又包括许多指标, 为了科学、全面、准确地评价企业竞争力, 本文在资源基础上, 按照竞争力指标体系选择的原则 (如系统性原则、独立性原则等) , 结合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建立了企业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1) 。

企业资源潜力是指企业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资源所内含的潜在生产力, 包括有形资源 (如设备、厂房、人员、土地和资金等) 及无形资源 (如商标、公司形象和文化等) 。资源的配置力是指企业按相对一定的目标要求配置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资源, 以激活和放大其潜在生产力的能力。企业资源的配置表现为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资源定位即确定企业资源的分配方向 (领域) , 二是资源整合即按一定规则使相关资源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一定的生产力。在确定资源分配方向时, 既要考虑目标市场的收益率, 又要考虑企业资源的禀赋适应性。资源整合的核心是要确定企业资源之间的各种动态配合关系。这些配合关系包括物质资源之间的配合关系、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之间的配合关系, 如人力资源、企业文化、技术创新、资本运营、组织协调。

四、企业综合竞争力评价方法

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分为单项指标评价法和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法。截至目前, 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方法至少有20种以上。借鉴以往评价方法, 避免过于简单或复杂, 建立可操作性强, 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评价方法。

在企业竞争力评价中, 通常把竞争力强度分为很强、较强、一般和差4个等级, 但很难界定每个等级的标准。这种等级的分类也只是人们主观意识的结果, 分类本身就有“模糊性”, 所以企业竞争力的评价具有模糊性, 一些因素因具有模糊性而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分数来评价。考虑到这些因素, 我们采用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来对企业竞争力做一定量的评价。模糊评价法有单因素的模糊评价和多层次的模糊评价两种方法。由于企业竞争力受多因素的影响, 宜采用多层次的模糊评价法来评价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模糊评价指标体系能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竞争能力, 并且指标体系的规模不大, 便于应用。利用多层次模糊评价法进行企业竞争力评价, 首先评价三级指标, 其评价结果相对于二级指标构成一个模糊评价矩阵, 与二级指标权重集相乘, 依次评价一级指标, 得到企业竞争力模糊评价的最终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 在三级指标综合评价时, 我们采用一般的模型计算。但在计算二级和一级指标综合评价时, 考虑到它们与上一级目标关系并不是单纯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企业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是对资源潜力和资源配置力两类指标体系状态的整合分析过程, 而企业资源潜力和资源配置力又是对其所属指标体系的再次整合分析过程。为此, 我们采用加权平均模型来评价指标。

五、应用举例

现评估S企业综合竞争力X, 由于指标体系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在评价时可采用层次分析法或由专家确定各指标层的权重。现在假定S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有关数据 (见表2) 。

(1) 在对于二级指标x11下的三级指标, 权重A1= (0.35, 0.25, 0.4) , 单因素评价矩阵为:

undefined

作一级综合评判, 用模型M (∧, ∨) 计算, 得综合评判为:

B1=A1·R1= (0.4, 0.3, 0.3, 0.1) 。

类似地, x12下的三级指标, B2= (0.2, 0.5, 0.2, 0.1) ;x21下的三级指标, B3= (0.4, 0.25, 0.3, 0.2) ;x22下的三级指标, B4= (0.3, 0.3, 0.3, 0.2) 。

(2) 对于一级指标x1下的二级指标, 权重A′1= (0.35, 0.65) , 单因素评价矩阵为:

undefined

作二级综合评判, 用模型M (╋, +) 计算, 得综合评判为:

B′1=A′1╋R′1= (0.27, 0.43, 0.235, 0.1) ;B′2=A′2╋R′2= (0.338, 0.2815, 0.3.0.2)

(3) 对企业综合竞争力X, 作三级综合评判, 权重分配为A= (0.44, 0.56) , 总单因素评判矩阵为:

undefined

用模型M (╋, +) 计算, 得最终综合评判为:

B=A╋R= (0.30752, 0.34684, 0.2714, 0.156)

(4) 根据最大隶属原则, 得评判结果:

该S企业资源潜力属于较强, 资源配置里属于很强, 综合竞争力为较强, 依据结果, 企业可以制定相应战略。

六、结论

1.将资源和能力的价值作用进行整合, 能更为全面地掌握企业资源、能力以及内部知识三者之间的转换关系。本文把资源和能力整合体现为资源潜力和资源配置力两个方面, 这一点有待于今后深入实证研究。

2.通过企业本身资源潜力和内在的资源配置力的综合效果评价, 能客观地从企业内在资源和能力真实反应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基于资源的模糊竞争力评价方法, 在企业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3.对资源潜力和资源配置力的单独评价, 可以帮助企业在与其他公司比较时, 看清存在于资源潜力和配置力方面的不足, 认清自己优势制定战略, 从而增强竞争优势。

4.企业竞争力、资源潜力和资源配置力三者存在着必然的函数关系, 是基于资源竞争力评价的突破点。

参考文献

[1]李海超, 齐中英.黑龙江省高技术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9 (6) .

[2]张秀娥.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文献评述[J].经济纵横, 2009 (8) .

[3]于洋.企业成长理论中资源观与能力论的反思[J].经济研究导刊, 2008 (10) .

[4]刘捷, 王世宏.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6 (3) .

[5]许广义.基于资源和能力的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2004 (1) .

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 篇9

一、模糊综合评价的理论依据

市场营销能力本身及其影响因素都具有模糊性。首先, 市场营销能力通常分为很强、较强、一般、较弱和弱五个等级, 但很难界定每个等级的标准, 事实上, 这种分类是人们主观意识的结果, 分类本身就具有模糊性;其次, 市场营销能力的影响因素繁多, 它们以多层次、多指标的方式揭示事物间的相关性和系统性。通常对此类事物的综合评价往往采用部分法或加权平均法, 并对每一因素都给出一个确定的评价分数。但在企业市场营销能力评价中, 许多实质性因素不便或不适于直接用数字予以反映, 需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 因此具有模糊性特征。可见, 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市场营销能力进行评价是适合的。

二、企业市场营销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

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评价因素集

本着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的原则, 力求建立一套评价企业市场营销能力的指标体系, 以使其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本文依据“营销资源-营销资源的应用”的分析思路, 构建了评价企业市场营销能力的指标体系。首先, 企业市场营销的一切活动需要有充足的营销资源做后盾, 而营销资源主要包括营销资金、营销人力、营销信息系统、营销渠道、营销文化、营销制度、企业知名度、企业美誉度和员工忠诚度;其次, 营销资源的应用能力可以从营销战略决策和营销运作两个层次来理解, 其中, 营销战略决策能力主要体现在环境分析能力、营销战略目标确定能力、营销策略组合选择能力和市场细分及定位能力;同时, 营销运作则是营销战略的具体执行, 它反映了企业资源优化的配置程度, 营销运作能力主要表现在市场调研与预测能力、产品研发与创新能力、市场营销渠道管理能力和营销传播能力。依据以上分析, 设计如下指标体系 (见下表) :

该指标体系分为三层:目标层 (企业市场营销能力综合评价) 、一级指标层 (Ui) 、二级指标层 (Uij) , 即:

2. 用系统层次分析法 (AHP法) 确定因素权重

在模糊评价中, 各因素的权重分配非常重要, 将直接影响评价的结论。利用层次分析法, 可以请评价专家对指标进行成对, 构造比较判断矩阵, 求解与最大特征根相对应的特征向量的分量作为相应权重系数, 以此确定指标权重。

用系统层次分析法计算一级指标对应于目标层的权重集, 同理依次计算二级指标对应于一级指标层的权重集:

3. 确定评价市场营销能力的评语集

建立指标体系的目的是对其进行评价。经验表明, 评价等级一般不宜划分得过粗或过细, 通常可分为5~7个等级, 评价标准的含义则随评价等级的划分相应得到确定。在本文中V={很强, 较强, 一般, 较弱, 弱}。

4. 对市场营销能力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1)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对一级指标Ui构造单因素矩阵

其中:i为一级指标层各指标, n为隶属于一级指标Ui的二级指标的个数, rij为二级指标Uij对Vi的隶属度, 该数据的取得可以专家打分, 再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得到, 也可以用随机调查方法, 最后经算术平均得到。由此, 求出从U到V的模糊变换

(2)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同理, Ai用构造二级模糊综合评价的单因素评价矩阵R=[A1, A2, A3]-1

得到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3) 归一化处理

对进行归一化处理, 与评语集相比较,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做出最终评价结果。

三、应用举例

现对某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进行评价, 参考表的指标体系, 采用其中部分指标, 并聘请有关专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有关数据如下:

得到如下模糊变换:

因此有:

归一化得:A= (0.18, 0.20, 0.23, 0.23, 0.16)

依据最大隶属度原则, 该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介于“一般”与“较弱”之间。因此, 应寻找并研究改进企业的薄弱环节, 在保持企业原有优势的同时, 争取开发新的市场切入点, 吸引目标消费者, 最大限度地达到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德胜, 我国中小企业提升市场营销能力的战略选择[J].山东大学学报, 2002 (2) :81-85

[2]孟雷, 吴颖.论企业核心营销能力的培育[J].商业研究, 2003 (16) :132-133

企业自动化管线资源管理系统 篇10

【关键词】GIS(地理信息系统);SqlServer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C9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 58(2012)09-0378-01

1、项目背景

在国际环境的影响下,企业运营难度加大,缩小管理成本、推行精细化管理对于企业来说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课题。然而现状是企业在艰难运转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大量的资源浪费和人力浪费。企业事故时有发生,对于人身、设备都产生了一定伤害。因此急切需要采用自动化和信息化的科学高效手段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如今,GIS技术方兴未艾,它可以可视化地为用户提供辅助决策的数据支持,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由此各种便捷的管理系统也应运而生,但由于在各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大部分都是在较大城市中作为城市管理的项目存在。中小城市特别是各个企业中GIS技术的应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此背景下,我单位职工适应企业需要,以GIS为平台,研发出一套适应性较强的管理软件,以实现企业中的综合管理职能。鉴于我单位是河北钢铁集团承钢公司中负责专网通信的一个基础部门,本着服务钢铁主体的原则,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管理好企业内部的通信资源。在研发此系统的过程中,我们将通信管线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设立了典型模型。企业通信管线网络不同于居民区,它不仅涉及企业中的固话网,还包括企业内局域网、宽带网、收视网,无线车载台,电力载波以及视频监控系统、视频电话会议系统等综合通信网络。历年来,在施工过程中由于现场复杂而破坏通信光、电线路,由于信息不明晰造成维护响应时间的延长以及维护人员变动引起的维护难度增大等问题也时有发生。如何更好的管理现有的通信资源,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维护区域广、难度大等特点,研发人员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选用了地图管理系统,并查找制作大量的底图及数据信息,以地图直观显示的方式来研发管理系统,从而降低维护难度,提升管理效率。

2、项目需求分析

2.1 管线资源特点

无论是何种管线资源,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2.1.1 点多面广,分支复杂:由于要满足众多终端用户需要,因此必须将网络覆盖到任意范围。

2.1.2 经常需要日常维护检修:受外在条件影响和线路老化等原因会出现故障情况,需要经常维修。其主要内容为检测、修理设备,更换线对、线缆及路由跟踪,还包括维修管道、人井、杆路等。

2.1.3 需要承受容量增加,路由改变等变化,需要有详细的路由信息和地理位置为指导:否则在工程设计施工过程中,可能造成对管路的意外破坏或者造成设计浪费及不合理。

综上所述,想进行管线系统的优质管理,对新的系统提出如下要求:

2.2 系统需求:

2.2.1 图形数据、属性数据一体化,它不但要用图形数据直观地表现,还需要用属性数据表述其更加详尽的特征。

2.2.2 信息精度高,准确度高,实时更新。

2.2.3 可以把多种资源综合进行叠加并分析。

2.2.4 可以进行快捷查询。

2.2.5 提供数据接口,可以便于与其它系统连接。

3、系统构成

3.1 软件环境

应用软件arcgis9.2SqlServer

开发语言c#语言

开发环境vs.net2005

3.2 系统组成

3.2.1 地图管理模块

作用:配合数字化地图,实现对线路及设备的空间管理;进行地图的查询、修改等操作。

3.2.2 设备管理模块

作用:对设备信息的搜索、查询及统计。

3.2.3 维护管理模块

作用:对现场的故障信息和设备状态、运行参数等数据进行查询和统计;用户安全管理。

3.2.4 输出模块

作用:对图纸等信息进行输出或打印。

4、系统特点

■可对管线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并提供设备运行状态显示和参数的分析处理。

■系统采用sql数据库,支持多级架构,多中心级连、分布式互联。

■提供标准数据接口,可实现与其他数据及系统的无缝对接。

■系统部署阶段可实现现有管线或附属设施的数据导入,大大降低部署时间和成本。

■实用型统计报表,可以更改报表种类及样式。

■开放式系统,维护可由用户自行完成,维护成本低。

■模块化设计,用户可自行选择功能模块。

■管理软件可提供加密保护及自动灾难恢复机制,确保信息安全。

5、系统的主要功能

■可以建立多套包括光缆电缆在内的详细电子地图,并可采用多种方式输入地图。

一对地图进行分层管理,对各图层可以随时进行关闭和打开;地图的属性均可任意修改、删除和存取。

■可以对矢量图和光栅图进行合并、分割等操作。

一对以录入的电子管线地图,可以进行任意放大和缩小。

■可以计算地图上任意路由之间的距离并进行对线路节点的最短路径分析。

■将通信管线设备如交接箱、人孔等按空间地理位置形式输入计算机电子地图,同时将管线设备的相关属性数据输入计算机数据库。

■提供方便直观的增加、删除、修改功能;

■将交接箱配线架实际使用情况图存储在图形库中,也可以把现有的配线图文件和各种多媒体数连接到本系统。

■通讯管线信息查询、统计:

口提供地址查询、交接箱查询、分线盒查询、电话号码查询、查询;

口提供由管线设备检索属性及由属性检索管线设备的双向检索功能;

口指定任意管线设备,可以检索其来源路径及分支去向;

口提供对选定范围的管线设备如管道长度、电缆长度、容量、交接箱对数、容量等多种统计功能。

■可查询管线路由和设备信息,检修计划,记录管线故障和设备状态、参数。提供对管线、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故障类型进行统计分析。

■提供一套完整的维修人员电子档案系統,用户可以对档案中的数据进行增加、删除、修改、检索、统计、显示和打印。

■系统有多级用户与密码管理,可分权限管理.

■可实现数据自动备份功能。

■用户可将检索到的任意管线图或设备数据及报表均导出或打印输出。

6、结论

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 篇11

一、目前国家对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

(一) 增值税减免

1. 免征增值税

企业生产的原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煤矸石、石煤、粉煤灰、烧煤锅炉等其他废渣 (不包括高炉水渣) 为原料生产的建材产品;企业利用废液 (渣) 生产的黄金、白银;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其收购的废旧物资。

2. 增值税即征即退

利用煤炭开采过程中伴生的舍弃物油母页岩生产加工的页岩油及其他产品;在生产原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废旧沥青混凝土生产的再生沥青混凝土;利用城市垃圾生产的电力;在生产原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煤矸石、石煤、粉煤灰、烧煤锅炉的炉底渣 (不包括高炉水渣) 及其他废渣生产的水泥;在2008年12月31日前对企业以三剩物和次小薪材为原料生产加工的综合利用产品。

3. 增值税减半征收

利用煤矸石、煤泥、油母页岩和风力生产的电力;部分新型墙体材料产品。

(二) 所得税减免

为更好地鼓励企业综合利用资源, 来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三条规定, 企业综合利用资源, 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所取得的收入, 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计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 (2008年版) 的通知》 (财税[2008]117号)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8]47号) 就相关问题做了后续的规定。根据《条例》第九十九条, 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三条所称减计收入, 是指企业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 生产国家非限制和禁止并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 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

(三) 消费税减免

自2000年1月1日起, 对“汽车轮胎”税目中的子午线轮胎免征消费税, 对翻新轮胎停止征收消费税。其余轮胎继续按10%税率征收消费税。

二、在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探讨

(一) 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必须满足的条件

《条例》对享受综合利用资源企业所得税减计收入优惠的具体条件作了原则性的规定, 企业在享受综合利用资源企业所得税减计收入优惠的具体条件进行了重申, 即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 企业自2008年1月1日起以《目录》中所列资源为主要原材料;2) 《目录》内所列资源占产品原料的比例应符合《目录》规定的技术标准;3) 生产的产品属于《目录》内符合国家或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4) 企业同时从事其他项目而取得的非资源综合利用收入, 应与资源综合利用收入分开核算, 没有分开核算的, 不得享受优惠政策。5) 企业从事不符合实施条例和《目录》规定范围、条件和技术标准的项目, 不得享受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二) 执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时存在的有关问题

1) 企业解读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时出现偏差, 导致在企业进行资源综合利用投资建设时没有完全遵照相关政策执行, 在财务制度上、原材料应用比例上及产品标准上等方面与现行政策不符, 在申请税收减免时出现困扰。2) 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属于备案类优惠, 申报的备案资料中要求出具权威部门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 (项目、产品) 认定证书及相关权威部门出具的检测报告 (包括利用资源的名称、数量、占比) 等。但在资格认定中, 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方面存在矛盾。部门之间缺乏相互协调与相互监督制约机制, 信息缺乏沟通, 一方面给一部分企业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另一方面, 也确实给部分不符合政策规定的企业提供了可乘之机。3) 在具体操作中, 资源综合利用资格与税收政策的实施存在不统一。目前, 认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及条件的确认程序是由经委牵头, 国税、地税部门参与共同认定, 经省级资源综合利用评审委员会确认, 取得资格证书。只有取得资源综合利用证书的企业, 才能具有享受免征和增值税即征即退税收优惠政策的资格。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税务部门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限制条款过多, 有时会出现同样类型的资源利用企业, 在不同地域存在不同政策待遇差别, 导致企业无法真正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

(三) 解决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上一篇:准格尔旗下一篇:波束形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