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规范

2024-10-25

主体规范(精选5篇)

主体规范 篇1

1.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一般分为引言、对象和方法、结果 (结论) 、讨论4部分。

2.层次一般设1-2级, 各设标题 (占一行) , 以阿拉伯数字1, 1.1……在标题连续编号, 标题超过3级 (不含3级) 在文内排序。

3.文内接排的序号可用圆括号“ (1) ”或圈码“ (1) ”, 同一篇文章应统一。

参考文献

[1]蔡绍先, 陈玮莹, 温博贵.讨论式教学法在医学新教学模式中应用的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 2006, 5 (2) :116-117.

[2] Stephen D, Brookfiled, Stephen Preskill著, 罗静, 褚保堂译. 讨论式教学法[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121.

[3]牛耿, 史学敏.讨论式教学法在《护理学导论》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4, 18 (9) :1582-1583.

[4]张彩娥, 马仁福, 王淑娟, 等.讨论式教学法在护理本科《医学免疫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 2006, 13 (6) :72-73.

[5]秦达念.教师在教学模式转变过程中的作用[J].医学教育探索, 2005, 4 (1) :38-39.

主体规范 篇2

对不能在2010年底前完成竣工验收的专项规划内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必须组织主体工程投入使用验收。

3.1 验收应具备的条件

1、拟投入使用的主体工程已按批准设计文件规定的内容完成并已通过相应的法人验收[注]。

2、拟投入使用的主体工程已具备运行管理条件;

3、主体工程投入使用后,不影响其他工程正常施工,且其他工程施工不影响拟投人使用的主体工程安全运行(包括采取防护措施);

4、项目法人与运行管理单位已签订工程提前使用协议;

5、工程调度运行方案已编制完成;度汛方案(大纲详见附件3-4)已经有管辖权的防汛指挥部门批准,相关措施已落实。

6、工程验收的资料已经准备齐全。(详见附件3-

1、3-2)

注:主体工程一般是指涉及大坝稳定、基础防渗、泄洪安全、放水设施的主要建设内容,法人验收指主体工程对应的分部工程验收。

3.2 验收的组织

主体工程投入使用验收由项目法人提出验收申请报告

[注]

。验收由竣工验收主持单位或其委托的单位主持,验收委员会应由验收主持单位、质量和安全监督机构、运行管理单位的代表以及有关专家组成,大、中型水库验收委员会还包括工程项目所在市水利局的代表;必要时,可邀请地方人民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参加。

工程参建单位派代表参加验收,作为被验收单位在验收鉴定书上签字。注:

1、主体工程投入使用验收申请报告的内容包括:工程基本情况、工程验收条件的检查结果、工程验收准备工作情况、建议验收时间、地点和参加单位。

2、主体工程投入使用验收申请报告:小型水库由县(市、区)水利局报送市水利局,大中型水库应由县(市、区)水利局报市水利局,经市水利局审查后转报自治区水利厅。

3.3验收的主要内容

1、检查拟投入使用工程是否已按批准设计完成;

2、检查工程是否已具备正常运行条件;

3、鉴定工程施工质量;

4、检查工程的调度运用、度汛方案落实情况;

5、对验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

6、讨论并通过部分工程投入使用验收鉴定书。3.4 验收的程序

验收会议应包括以下程序。

1、现场检查工程建设情况及查阅有关资料;

2、召开大会:

(1)宣布验收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2)观看工程建设声像资料(3)听取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报告、设计工作报告、施工管理工作报告、建设监理工作报告;

(4)听取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报告;(5)讨论并通过验收鉴定书;

(6)验收委员会委员和被验收单位代表在验收鉴定书上签字。3.5 验收验收鉴定书

主体工程投入使用验收的成果文件是主体工程投入使用验收验收鉴定书(格式详见附件3-3),验收鉴定书是主体工程投入使用运行的依据,也是施工单位向项目法人交接和项目法人向运行管理单位移交的依据。

自验收鉴定书通过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由验收主持单位发送各参验单位,其中小型水库的验收鉴定书还需送水利厅基建局。

附件3-1 主体工程投入使用验收应提供的资料

1、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报告

2、拟验工程清单、未完工程清单、未完工程的建设安排及完成时间

3、验收鉴定书(初稿)

4、度汛方案

5、工程调度运用方案

6、工程建设监理工作报告

7、工程设计工作报告

8、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报告

9、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报告

10、前期工作文件及批复文件

11、主管部门批文

12、招标投标文件

13、合同文件

14、工程项目划分资料

15、单元工程质量评定资料

16、分部工程质量评定资料

17、工程质量管理有关文件

18、工程安全管理有关文件

19、工程施工质量检验文件 20、工程监理资料

21、施工图设计文件

22、工程设计变更资料

23、竣工图纸

24、征地移民有关文件

25、重要会议记录

26、质量缺陷备案表

27、安全、质量事故资料 附件3-2:主体工程投入使用验收主要工作报告

注:所有工作报告均是重点写投入使用验收的建设内容。

一、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报告(项目法人提供,封面为黄色)1.1 工程概况 1 工程位置 立项、初设文件批复 工程建设任务及设计标准(投入使用项目的建设内容)4 主要技术特征指标(水库的主要特征数据)5 工程主要建设内容(投入使用项目的建设内容)6 工程布置 7 工程投资 主要工程量和总工期(投入使用项目的内容)1.2 工程建设简况(投入使用项目的内容)1 施工准备 工程施工分标情况及参建单位 3 工程开工报告及批复 4 主要工程开完工日期 5 主要工程施工过程 6 主要设计变更 7 重大技术问题处理 8 施工期防汛度汛

1.3 专项工程和工作(不写)1 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 2 环境保护工程 3 水土保持设施 4 工程建设档案 1.4 项目管理 1 机构设置及工作情况 2 主要项目招标投标过程 3 工程概算与投资计划完成情况

1)批准概算与实际执行情况(投入使用项目的内容)2)年度计划安排(投入使用项目的内容)

3)投资来源、资金到位及完成情况(说明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的投资来源和资金到位和完成情况,其中投入使用项目的完成情况)合同管理(投入使用项目的合同管理)材料及设备供应(投入使用项目的材料及设备供应)资金管理与合同价款结算(投入使用项目的资金管理与合同价款结算)1.5 工程质量(投入使用项目)1 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监督 2 工程项目划分 质量控制和检测(检测为施工过程检测,如进行了竣工质量抽检,也应写上)4 质量事故处理情况 5 质量等级评定 1.6 安全生产与文明工地(投入使用项目)1.7 工程验收 1 单位工程验收 2 阶段验收(不写)3 专项验收(不写)

1.8 蓄水安全鉴定和竣工验收技术鉴定(不写)蓄水安全鉴定(鉴定情况、主要结论)竣工验收技术鉴定(鉴定情况、主要结论)1.9 历次验收、鉴定遗留问题处理情况(不写)1.10 工程运行管理情况 1 管理机构、人员和经费情况 2 工程移交

1.11 工程初期运行及效益(不写)1 工程初期运行情况 2 工程初期运行效益 3 工程观测、监测资料分析

1.12 竣工财务决算编制与竣工审计情况(不写)1.13 存在问题及处理意见

1.14 工程尾工安排(对未完工程的施工安排,请明确预计完成时间等。)1.15 经验与建议 1.16 附件: 项目法人的机构设置及主要工作人员情况表 安全鉴定、初步设计、重大设计变更等批准文件及调整批准文件。

二、拟验收工程清单、未完工程清单、未完工程的建设安排及完成时间)

(项目法人提供,只写投入使用验收项目的情况)

三、工程建设监理工作报告(监理机构提供,封面颜色为桔红色)1 工程概况

(简述工程位置、工程布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主要建设内容等。)2 监理规划

(投入使用验收项目的监理规划及监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组织机构的设置、主要监理方法和主要监理设备等。)监理过程

(投入使用验收项目的监理合同的执行情况、“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的实施情 况。)监理效果

(对投入使用验收项目的工程投资、质量、进度控制和安全管理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5 工程评价

(对投入使用验收项目的设计、质量、进度、安全进行综合评价。)6 经验与建议 7 附件

(1)监理机构的设置与主要人员情况表

(投入使用验收项目的主要工作人员包括总监理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监理员以及相应分工和执业资格证号等。)(2)工程建设监理大事记

四、工程设计工作报告(设计单位提供,封面颜色为绿色)4.1 工程概况

(简述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工程位置、工程布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主要建设内容等。)4.2 工程规划设计要点

(简述投入使用验收项目的工程规划、设计方面的技术指标和特点。)4.3 工程设计审查意见落实

(有关主管部门对投入使用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意见,重点叙述审查意见中要求在施工阶段研究或解决的设计问题是否解决。)

4.4 工程标准

(投入使用验收项目有关质量标准的设计值、国家或行业标准中的指标、合同指标、工程实际达到的指标,需进行必要的比较。当工程实际达到的指标不满足设计或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时,应简述设计方面的意见。)

4.5 设计变更

(投入使用验收项目施工过程中与批准的初步设计之间的变化,重大设计的变更缘由。)4.6 设计文件质量管理

(投入使用验收项目的设计文件深度是否满足国家或行业标准,是否满足设计合同约定的标准,是否存在由于设计造成的工程返工或质量问题。)

4.7 设计服务

(设计任务的获得、设计合同有关义务的履行、现场设计服务等。)4.8 工程评价

(从设计方面评价投入使用验收项目是否达到设计要求。)4.9 经验与建议 4.10 附件 设计机构设置和主要工作人员情况表

(投入使用验收项目的主要工作人员包括设计项目负责人,各专业技术负责人等。)2 工程设计大事记 3 技术标准目录

五、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报告(施工单位提供,封面颜色为蓝色)5.1 工程概况

(说明本单位所承担的工程在整个项目中的位置、工程布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主要建设内容。)

5.2 工程投标

(投标过程、投标书编制以及投入使用验收项目合同签订等。)5.3 施工进度管理

(阐明投入使用验收项目的施工总体布置、施工总进度以及分阶段施工进度安排(附投入使用验收项目的施工场地总布置图和施工总进度表),分析工程提前或推迟完成的原因;主要项目施工情况等。] 5.4 主要施工方法

(投入使用验收项目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主要技术难题及解决情况。施工中采用的主要施工方法及应用于本工程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和施工科研情况等。)

5.5 施工质量管理

(投入使用验收项目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及实施情况,质量事故及处理,工程施工质量自检情况等。)

5.6 文明施工与安全生产

(围绕国家、行业以及合同中有关安全生产规定,阐明有关规定的落实情况、生产安全事故及处理情况等。)

5.7 合同管理

(投入使用验收项目合同价与工程实际价款结算,简要分析存在差距的原因,工程分包管理、工程款及工资拖欠情况等。)

5.8 经验与建议 5.9 附件 施工管理机构设置及主要工作人员情况表(投入使用验收项目主要工作人员包括施工单位以及施工项目经理部的负责人和内设机构负责人。)投标时计划投入的资源与施工实际投入资源情况表

(投入使用验收项目,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施工设备以及质量检测设备等。)3 工程施工管理大事记(投入使用验收项目建设有关或有影响的事件。)4 技术标准目录(投入使用验收项目施工中使用的技术标准。)

六、工程质量监督报告和工程安全监督报告

(由质量监督机构提供,封面颜色为红色,两个报告合并编写,主要格式和内容参照竣工验收的监督报告)

附件3-3:主体工程投入使用验收鉴定书

(初稿项目法人提供初稿)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部分工程投入使用验收

鉴 定 书

××××工程部分工程投入使用验收委员会

年 月 日

验收主持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法人验收监督管理机关: 项目法人:

代建机构(如有时):(无)设计单位: 监理单位: 主要施工单位:

主要设备制造(供应)商单位: 质量和安全监督机构: 运行管理单位: 验收时间(年.月.日): 验收地点:

前言(包括验收依据、组织机构、验收过程等)

根据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验收管理规定》(水利部第30号令)和《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223-2008)等规定,×年×月×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在×主持召开了×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投入使用验收会议,参加会议的单位有:„„以及各被验单位的代表。

验收委员会查看了工程现场、查阅了工程资料、观看了有关的声像资料、听取了有关工程建设单位的报告,并进行了分组讨论。

一、工程概况

(一)工程名称及位置 ××工程位于××

(二)工程主要建设内容 批复文件的内容

二、验收范围和内容 如××水库主坝、溢洪道。

如主坝的防渗墙„„,溢洪道边墙、底板等。

三、拟投入使用工程概况

(一)工程主要建设内容

投入使用项目的施工内容,写到分部工程。

(二)工程建设过程(包括工程开工、完工时间,施工中采取的主要措施等)

四、拟投入使用工程完成情况和完成的主要工程量 可按初设的内容写全部完成,少量的如抹灰等未完成的可不写。

五、拟投入使用工程质量评定

(一)工程质量评定

分部、单元工程质量说评定结果。并写合格率、优良率。

(二)工程质量检测情况

写施工过程检测的时间、检测单位、检测项目和成果。如已进行竣工质量抽检,也要写明。

六、验收遗留问题处理情况

只写批复内容但未建设。根据日前情况,该项可以不写。

七、调度运行方案、度汛方案

针对该工程项目完成情况制定调度运行方案、度汛方案。

八、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意见

如批复内容中没有但工程运行与管理确实需要的可列上。

九、建议

十、结论

×工程×已按批准设计和下达投资计划的建设内容基本完成,工程质量合格,尾工已作安排。

验收委员会同××通过投入使用验收。

十一、保留意见(应有本人签字)

十二、部分工程投入使用验收委员会成员签字表

附件3-4 工程度汛方案编制大纲

一、工程概况

1、地理位置与对外交通

2、枢纽建筑物

3、水文气象资料

4、施工导流设计方案

二、工程施工进展情况与度汛设计要求

1、导流工程

2、围堰工程

3、坝体工程

4、泄洪设施

5、放水设施

6、其它

三、确保工程安全度汛或工程在汛期的施工安全措施

1、安全度汛行政责任人、项目法人、设计、施工、监理负责人及各自的主要职责(包括上述责任人的联系电话)

2、工程度汛安全排查情况,及水库安全度汛存在的安全隐患和主要问题。

3、针对工程度汛安全隐患和存在问题拟采取的处置措施。

主体规范 篇3

所谓商业贿赂, 是指经营者以排斥竞争对手为目的, 为使自己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或提供服务等业务活动中获得利益而采取的向交易相对人及其职员或其代理人提供或许诺提供某种利益, 从而实现交易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商业贿赂行为中构成犯罪的适用刑法。我国刑法中没有“商业贿赂罪”这个罪名, 但针对国家工作人员在商业活动中的贿赂行为, 刑法规定有“行贿罪”、“介绍贿赂罪”;对于公司、企业中的非国家工作人员, 规定有“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和“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2条的规定, 经营者有商业贿赂行为的, 构成犯罪, 追究刑事责任;未构成犯罪的, 监督检查部门可处以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并没收其违法所得。

二、建设领域商业贿赂形成原因及危害

建设领域的商业贿赂, 是指在市场交易活动中, 经营者为获取交易机会、追求经济利益而采取不正当手段收买决策方, 以达到排除其他竞争对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建设领域商业贿赂是由建设领域的特点决定的。

1. 建设领域工程项目的投资量大, 所以商业贿赂的数额较大。

如原南京市雨花台区城镇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张伟利用职务之便, 两年内索取贿赂款人民币324万元、美金2 500元。原南京市规划局河西处处长曹友楠利用职务之便, 三年索贿受贿共291万元。近年来, 南京市建设领域商业贿赂案件可谓频频发生, 如何治理建设领域的商业贿赂, 成为南京市建设领域要面临的一道难题。

2. 建设领域工程项目的涉及面广, 商业贿赂的社会影响大。

一项工程, 从立项审批、规划选址、工程招投标、用工选择、材料设备选用、工程监理到竣工验收, 除了主管部门外, 还涉及财政、金融、计划、规划、设计、土地、环保、市容、人防、审计、市政、税务、公安等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部门单位, 甚至连街道也找出种种借口进行干预。可见, 工程建设涉及范围之广。其中只要有一个环节“卡壳”, 工程就难以进行下去。所以, 建设单位必须“遇庙要烧香, 见佛要磕头”, “只要关系通, 遇事可变通”。这里的“秘密”就是环环去“攻关”。“攻关”的对象就是环环掌握实权的机关工作人员。正因为建设领域工程项目的涉及面广, 所以一旦出现商业贿赂案件, 就会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 就是非建设领域涉及的建设项目出现了商业贿赂案件, 如高校基建处出了问题 (高校属于教育领域, 而基建处又属于建设领域) , 同样对社会影响很大。

3. 建设领域注重工程质量, 商业贿赂的后果严重。

众所周知, 工程质量是建筑企业的生命, 是在市场经济中的立身之本。建设领域特别注重工程质量, 有一整套工程质量的管理办法, 现场有一支监管队伍, 验收有一套检测标准。但是由于建材采购时, 有的材料采购人员接受了建材供应商的贿赂, 拿了价格回扣, 往往是有些建材物资以次充好, 双方得利, 造成工程质量低劣, 甚至成了“豆腐渣工程”, 后果极其严重, 不仅经济损失巨大, 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对建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影响也很大。

三、建立有形建筑市场惩防体系, 从源头上治理商业贿赂

有形建筑市场,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改革大潮中应运而生, 它是国务院为了从源头治理腐败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五次会议上明确指出:在有形建筑市场建立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是深化有形建筑市场改革的具体实践。有形建筑市场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适应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 是建立建设领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重要的操作平台和载体, 也是反腐败的重要战场。经过几年的培育, 有形建筑市场对于预防建设领域的腐败现象, 促进建设领域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 经过近10年发展的有形建筑市场在全国大部分省、市落地生根, 如今已枝繁叶茂, 在促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和建筑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有形建筑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内在要求与惩防体系的内在要求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一个健康的市场, 必然是一个“三公”原则充分得到体现的市场。有形建筑市场建设发展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不断实现“三公”的过程。从实践上看, 市场制度建设的相对滞后性, 使市场在预防和惩治腐败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 通过建立惩防体系来保证“三公”的实现, 也是市场发展的内在要求。从二者的作用机制来看, 如果说市场是从“物”的角度建章立制来实现“三公”的话, 那么惩防体系则是从“人”的角度进行教育、管理来预防腐败。惩防体系要解决的问题更具有系统性, 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具有主动性, 这也正是有形建筑市场内在要求所期待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给有形建筑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广州有形建筑市场为例, 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工程交易量逐年大幅度增长。以广州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为例, 2003年全年完成招标交易总额509亿元, 2004年建设工程的交易量已达到632亿元。二是超大项目增多。仅新机场、地铁、大学城这三大项目招标交易金额就达208亿元。特别是围绕举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而进行的一系列大型工程建设项目, 成为当时有形建筑市场交易的主角。三是招标范围越来越广。已由土建施工, 扩展到各类设备、管线安装, 还有网络、材料以及相关的服务项目等, 这客观上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也增大了监控和预防市场腐败的难度。四是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加大。加入WTO后, 建筑市场的门槛不断降低, 地区间建设队伍流动增大, 有形建筑市场“僧多粥少”的局面, 使得市场竞争的程度日趋激烈。这四个特点说明, 有形建筑市场发展迅速, 竞争激烈, 承受的压力和风险也是巨大的。这种压力和风险, 是对市场运行机制的考验, 也是对市场发展过程中预防机制的考验。这些压力和风险不是有形建筑市场本身能够独立应对的, 必须通过建立对市场运行过程中各种腐败因素和大力治理商业贿赂的有效制约和预防机制, 通过对市场主体之间、市场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制约调节来实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 建立惩防体系, 是有形建筑市场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构建惩防体系, 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主体行为

为了切实构建有形建筑市场惩防体系, 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主体行为, 就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 整体性原则。

一个系统最重要的性质是它的整体性。有形建筑市场惩防体系作为一个整体, 应该由四个系统组成, 即一个指挥协调顺畅有力的组织领导系统, 一个防范、约束、惩治、自律机制健全的制度系统, 一个制度规范充分发挥作用的市场运行平台系统, 一个能够对市场运行实施有效监控的监督系统。

2. 惩防并举原则。

惩治和预防, 是反腐倡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要达成预防的有效性, 不仅依赖于教育、制度、监督的落实, 而且依赖于惩治的严厉。只有严厉的惩治, 才能有震撼力地警示世人, 震慑潜在的违法违规者。要紧紧抓住教育、制度、监督三个关键环节, 通过加强教育, 使参与市场的主体筑牢思想道德防线;通过完善制度, 使市场运行机制及权力制约机制更加科学;通过强化监督, 使腐败行为得以揭露、曝光, 在此基础上, 通过严厉惩处, 使腐败行为受到打击, 从而实现净化市场的目的。

3. 责任分解原则。

落实一个系统的责任, 没有科学的责任分解是不可能实现的。有形建筑市场惩防体系的建立, 涉及政府管理、市场服务、纪检监察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种所有制企业等多个部门, 涉及方方面面的机制制度建设, 必须通过责任分解的方式, 使责任对象更加明确具体, 使责任更加便于落实。这也是近年来纪检监察部门在解决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上所取得的一条成功经验。

4. 相互制衡原则。

作为一个惩防体系来说, 它在体现一种相互协助以形成惩治和预防腐败合力的同时, 也应该体现一种相互制衡关系, 这种制衡所表现出的就是一种相互监督和相互促进。惩防体系围绕市场运行而作用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对上一个环节的监督和促进, 没有这种监督和促进, 惩防体系就可能出现脱节, 失去其应有的效力。

5. 制度与技术预防结合原则。

制度具有一定的静态特征, 但市场是动态变化的。在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腐败行为日趋智能化的情况下, 制度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限的, 甚至某些制度呈现出滞后性。在信息技术得到广泛运用的今天, 技术防腐的作用日显重要。工程交易计算机管理和专家计算机自动语音通知等系统的运用都说明, 技术防腐大有作为。只有把制度预防和技术预防紧密结合起来, 使两者的动态和静态特征相互补充, 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效能。

6. 开放创新原则。

主体规范 篇4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现行的消防法监督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特别是消防执法主体的监督、管理机制的落后,已经严重阻碍着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成为了构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消防体系的重要障碍。

关键词:执法、执法主体、监督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和农村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中各种大中型厂矿、加油站、高楼大厦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同时也给消防执法部门带来巨大挑战,显然现有的各种法律规范已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因此,公安部颁布了61号令及各总队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也制定了一些规范。这些都标志着我国消防法律建设有着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出台,更说明了我国走入了依法治国的轨道。另外消防执法人员的执法意识和执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监督力度相应加大,消防工作法制化建设初具雏形,但是纵观目前的消防行政执法状况与依法行政的要求还存在较大距离,暴露出不少问题。那么将如何依法行政贯穿于消防执法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每一名干部,真正做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呢,这将是公安消防机构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下面谈一下本人的一点看法:

一、消防执法主体的现状

应该说,绝大多数公安消防机构和广大消防监督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消防监督队伍的本质和主流是好的。正如孟建柱部长在2009年1月18日部消防局党委扩大会议上指出的那样,“公安消防部队是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业务过硬的队伍,是一支关键时刻敢于冲锋陷阵、善于攻坚克难、勇于牺牲奉献的队伍,是一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有坚强战斗力的队伍。”但是,我们也要明白,几千年的封建残余思想、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对消防执法行为的影响不可低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执法指导思想不端正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不强,有的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没有好处的该办也不办,有好处的争着办;有的借执法之机,索贿受贿,贪赃枉法;有的工作态度冷漠,工作作风粗暴,说话生硬蛮横,办事推委拖拉。

(二)执法责任意识不强

个别消防监督人员为个人私利,把不少时间和精力花在交朋结友、社会应酬上,业务学习时间少,政策水平偏低,法律意识不强,精神状态不佳,推进工作的能力较弱,极大地影响了消防工作在政府和群众心目中的地位。

(三)执法措施难以落实

现行的法律法规赋予了公安消防机构拥有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权力,但在作出相关处罚措施后,往往因自身没有强制执行权而无法落实。例如在当事人拒不执行行政处罚决定时,现存的工商、法院等联合执法、交叉合作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行政工作的效率低下,致使处罚措施难以落实到位、行政相对人火灾隐患难以根治,从而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和公共安全。

(四)执法行为不够规范 法理上的公平正义包含着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两部分。当前消防执法主体主要存在着程序不当和实体不当等两方面的不规范。

如程序不当方面,某些单位存在先处理后取证,先处罚后裁决,先裁决后审批的现象,甚至先处罚,然后再补填补送《立案审批表》、《告知权利通知书》、《公安行政处罚审批表》、《公安行政处罚决定书》等文书,或者干脆不发放不送达相关的法律文书给行政相对人。

而实体不当则主要表现在执法人员对违法行为定性不准确、应用法律法规把握不当、使用错误的法律进行处罚、法律条文运用不完整、执法不廉不严等方面,这些错误严重破坏了公安消防机构作为执法主体一贯的良好形象。

(五)执法监督机制低效

我国消防监督管理机制按照属地、分级管理的原则设立,并推行“纪委受同级党委领导”的工作模式。然而,该监督体系长期以来不能充分发挥出应有的监督作用,以致一些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遏制。例如纪委的工作模式,长期以来真正被同级纪委纪检出的问题干部寥寥无几,而且往往是问题出来后,同级纪委才介入调查,因为纪委的工作要受同级党委领导,你的一言一行和对某个问题干部查还是不查,都要根据同级党委的意见,要和同级党委保持高度一致,再加上纪委成员的成长进步受同级党委领导,就必然会束缚纪委成员的手脚,无论你是多么正直的干部,都无法真正有效履行其监督职责,这种体制的弊端,使得纪委监督本单位人员的监督功能就得不到有效履行,更谈不上打击腐败,纪委这个机构从监督这个层面讲就犹如形同虚设。

二、加强对执法主体监督管理的必要性

剖析上述消防执法行为不规范的种种表现,主要有以下五个原因:

(一)少数消防监督人员依法行政意识较差。依法行政是是国家权力行使的重要方式,是公共消防安全管理的基本途径。依照法治原则,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行政行为都是违法行为。公安消防机构作为政府消防管理的职能部门和公安机关的一个警种,担负防火、灭火和抢险救援职能,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但少数消防监督人员在思想上、工作中仍存在盲区和误区,不适应以人为本、依法行政、科学管理的要求。

(二)消防监督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在新世纪新阶段,知识经济、网络时代、全球化是其本质特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涌现,而且消防安全具有动态特性,这样的形势对消防监督队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人民群众对消防安全的需求和维护执法公平正义的愿望看,消防监督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执法规范化水平不高。

(三)个别执法人员不遵守职业道德。执法为民思想不牢固,服务人民的宗旨观念不强,廉洁自律意识淡薄,执法不严格、不公平、不规范;公仆意识差,没有真正解决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没有把服务民生、促进民和、改善民安作为执法工作的落脚点,没有把人民群众需要不需要、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当成检验执法工作优劣的标准,严重地损害了消防执法者的形象。

(四)警力不足,消防监督技术装备缺乏。警力、经费、装备和人员素质一样,从客观上制约了消防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成效。

(五)执纪不严,监督不力。保障消防执法依法运行的机制尚未健全,现有体制下形成纪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良好局面还有差距,内部执法监督难为情,外部监督使不上劲,执法过错责任追究难呈现。

三、加强对执法主体监督管理的必要性

(一)加强对消防执法主体的监督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重要要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一直是指导我党我军工作的重要理论,其本质属性为“三个至上”,即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加强对消防执法主体的监督管理,就是贯彻“三个至上”的理念,落实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重要内涵的具体表现。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消防执法主体,要健全完善立法、坚持依法行政,从制度上将依法行政贯穿于消防执法的每一个环节,真正将消防行政执法纳入法制化轨道。

(二)加强对消防执法主体的监督管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保持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行政执法是否合法合理,是消防执法主体在执法工作中的最基本问题,是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大现实问题。随着社会的转型,社会民众对行政机关的执法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对行政救济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特别是面对不合理不合法的行政执法行为时,民众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懂得正确使用法律救济途径。因此,从内而外加强对消防执法主体的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公安消防各项工作。对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改善和保障民生、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公共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对消防执法主体的监督管理是对公安消防精神的重要诠释。

“服务人民” 是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部局总队号召创建廉洁型警队,践行公安消防精神,紧紧抓住服务人民这一法宝,诠释着爱民思想;紧紧抓住执法为民这一核心,诠释着为民思想。而加强对消防执法主体的监督管理,正是从自身监督入手,从加强依法行政入手,坚持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真正落实“为民掌权、为民执法、为民服务”的根本问题,全面诠释新时期的公安消防精神。

三、加强对消防执法主体的监督管理的对策

(一)多措并举,解决欠发达地区执法力量不足的问题。

一是从体制上扶持欠发达地区。以茂名地区为例,由于经济欠发达,条件相对较为艰苦,多年来无论是大学生入伍分配还是普通征兵分配,都少有人问津,以致缺编情况比较严重。如果能从体制上有所倾斜,对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增加经费支持、设备支持,积极改善其硬软件设施,增加人员编制,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消防执法力量欠缺的问题。

二是进一步推行合同制消防人员制度。落后地区就业困难的问题比较突出,进一步推行合同制消防人员制度,面向全社会招聘消防工作人员,使原来从事文秘、档案管理、计算机维护与管理等岗位的警力置换出来,充实到执法第一线。这不仅有利于解决消防执法主体力量欠缺的问题,而且有利于解决地区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

三是积极深入推荐城乡专职消防队建设,特别是是农村专职消防队的建设。与此同时,可以采取多形式发展派出所治安消防联防队、企业义务消防队、农村志愿消防队等消防队伍,扩大农村火灾救援覆盖面,增加消防救援工作人员,从而置换更多有效警力投入到一线执法队伍中去。

(二)建立执法联动机制,落实各项执法措施。

消防行政处罚措施难以落实,随着5月1日新消防法的正式实施,这一现状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有效解决。然而,要从根本上落实各项执法措施,消除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和公共安全的各项隐患,必须从制度上入手,建立起有效的执法联动机制。我们可以参照其他先进省市的做法,由政府牵头,建立消防安全联席会议机制、安全隐患执法联动机制等制度,让工商、司法、法院、公安等各部门充分履行各自职责,帮助提高消防主体行政执法效率,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三)强化执法监督机制,规范消防行政执法。

有效的监督制度,是从根本上解决执法行为不规范的重要方法。通过监督机制的监督管理,促使执法者进一步规范法律文书的填写和使用,规范执法程序和执法行为,从而使整个执法行为的到有效规范。

监督机制可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首先从内部监督着手,不仅要搞好纵向监督,即不但上级对下级有监督权,下级对上级的执法活动,违法行为也有权提出建议;同时要搞好横向监督,即同一业务部门之间,不同业务部门之间要相互监督,保证消防执法活动准确合法。在做好内部监督的同时,要做好外部监督工作,大力推行警务公开制,加大消防监督执法的透明度,各单位应设立警务公开栏,公开办事程序,公开执法程序,让群众了解各种手续如何办理,公开自己的电话和单位的电话,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聘请社会消防监督员,采取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定期向社会征求对消防监督工作的意见,及时地发现消防监督员在执法中的不正当行为,包括吃、拿、卡、要等现象。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一些曾经有过吃、拿、卡、要等现象的消防监督员及时地纠正。

(四)改进执法人员遴选制度,加强执法培训教育。

一是要多接收专业院校和地方院校的大学优秀毕业生,以逐步改善消防监督队伍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结构。大学生虽然工作经验缺乏,但其学习能力强,对法律法规、高科技技术熟悉掌握能力好。因此,改进执法人员遴选机制,充分吸收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强的优秀大学毕业生,有利于提高执法主体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二是要加强各类专业知识培训,抓好思想作风廉洁教育。

1、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执法主体法制意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群众法律意识逐渐增强,对执法者的执法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消防机构要制定长期而有效的培训计划,加强行政执法办案能力的培训,通过以案例教学、模拟执法、视频教学、专家指导等多种形式在实践中学习,倡导业务练兵,在学习中实践,使消防执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处罚必正。

2、要加强消防监督人员廉政教育。要摆正消防执法工作的位置,要树立“权为民所用,权为名所谋”的执法意识,坚决克服工作中存在的特权思想,从严落实“五条禁令”、“六个严禁””等纪律规定。与此同时,各级领导要树立榜样,带头转变执法观念,带头学法懂法,严于律己,公正、文明执法;还要进一步落实监督执法责任制,实行奖优惩劣,责任分明。

(五)健全监督管理模式,探索特派员、巡视组等全新模式。

一是积极健全现行机制,弥补制度漏洞。针对属地、分级管理模式的弊端,我们可以积极探索纪委特派员制度,由上级委派纪委干部,其工作直接向上一级领导负责,受上级党委或纪委定夺,从而有效履行其监督职责。又或者可以参照党中央设立巡视组的模式,成立一支专职纪检反腐队伍,打破“纪委受同级党委领导”这个体制和僵局,实行纪委干部垂直领导制、独立领导制,独立开展有效的监督反腐活动。

二是要引入外部监督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监督机制之所以运行低效,归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方面就在于没有引入外部监督机制,无法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因此,在做好内部监督的同时,要做好外部监督工作,要大力推行警务公开制,增加消防监督执法的透明度。同时,可以探索通过公开聘请社会消防监督员、警民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引入民众监督,让民众及时全面监督执法主体在执法中的不正当行为,从外部杜绝执法不廉洁、不公正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引自《公安派出所消防执法主体地位的探讨》,作者:王俊迪,2010年6月4日。[2] 引自《浅谈如何打破纪检瓶颈 创新监督机制》,作者:重庆永川消防支队 张晖,中国消防在线,2010月2月23日。

主体规范 篇5

关键词:公司法,修改,优点,竞争与发展

《公司法》作为重要的商法之一, 只有超越了具体法律条文的理论研究, 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根据法律理论建构起来的具体条文的真正内涵, 才能在没有相应法条予以规范的前提下, 对实践中新出现的问题予以科学合理的规制。

一、新《公司法》降低了投资门槛, 为投资者开拓了投资渠道

(一) 新《公司法》大幅度下调了最低注册资本

原《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以下最低限额:以生产经营为主和以商品批发为主的公司为人民币50万元, 以商业零售为主的公司为人民币30万元, 科技开发、咨询、服务性公司为人民币10万元, 并要求一次缴足。股份有限公司为1000万元。《欧盟第二号<公司法>指令》第六条要求成员国在确定最低注册资本的时候, 不得超过两万五千欧元, 相当于二十五万元人民币。可见, 我国的最低注册资本是欧盟的二十倍。在日本出台全新的《公司法》之前, 股份公司按照《商法典》的规定, 最低注册资本是一千万日元, 相当于人民币八十三万元人民币。从这方面来看, 我国公司最低注册资本较高, 由此出现的主要问题是:第一, 公司最低注册资本额规定过高, 不利于民间资本进入市场。由于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门槛过高, 为数众多的小规模个人投资者只好较多地选择了个体工商户这一传统的组织形式。根据统计, 当时许多地区的民营经济的构成中, 个体工商户这种组织形式占据绝对优势, 而公司作为最先进、最有活力的组织形式, 所占的比例还很低。这导致了我国民营经济组织形式构成的不合理, 延缓了我国民营经济升级换代的步伐。第二, 要求注册资本一次性全部缴足, 容易造成资金的闲置。为此, 新《公司法》修订案作了如下修改:取消了按照公司经营内容区分最低注册资本额的规定;允许股东按照规定的比例在两年内分期缴清出资, 投资公司可以在五年内缴足。但必须注意的是: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

(二) 一人公司制度也是鼓励投资的重要措施

新《公司法》是一部平等善待国有投资公司和私人投资公司的平等型的《公司法》。与其他国家关于一人公司的规定更为严格, 既为公众投资创业多增加了一条渠道, 多了一种方式, 又有利于规范一人公司股东的行为, 从而防止一人公司可能产生的弊端。应当说, 这样的规定, 是适当的。

(三) 完善出资方式, 取消了技术出资的比例限制

1. 新《公司法》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 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 但是,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而其中的知识产权, 既包括工业产权, 也包括非专利技术 (如技术秘密) , 还包括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依据《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第15和20条规定, 出资的种类和形式还包括股权、优先股、可转换优先股等准股权方式、特定债权 (包括债转股) 。随着新《公司法》实施, 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将有着更大范围和空间。

2. 新《公司法》取消了原《公司法》中“以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作价出资的金额不得超过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20%”, 这一限制性规定, 放宽了知识产权出资额, 而主要规定了“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30%”, 其立法目的在于允许公司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 可以自行决定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非货币财产在公司注册资本中的比例, 总体上不能高于公司注册资本总额的70%, 该项规定更有利于鼓励高新科技公司的设立和健康成长, 扩大了股东出资的范围与形式, 提高了无形资产投资比例, 有利于风险投资企业发展和创业人员权益保障。

(四) 取消公司对外投资的上限, 利于风险投资机构更灵活运作

新《公司法》第15和16条取消了原《公司法》第12条公司对外累计投资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净资产的50%的限制, 而主要规定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或者为他人提供担保及其投资或担保的数额限制, 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或授权决议。同时规定公司“不得成为对所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出资人”。这反映了立法者尊重中国现实、顺应国际趋势、敢于突破和创新的立法智慧和魄力。

二、新《公司法》拓展公司自治的空间, 充分发挥出公司在市场经济中的活力

(一) 公司做为一个市场主体, 在市场的竞争中会自主权地审时度势, 会比较理性地处理市场信息问题

本着这种鼓励公司自治的精神, 立法者对原《公司法》很多压抑公司自治的条款作出了大幅度的修改。而原《公司法》更多强调的是政府对经济运行的管制, 体现的是一种国家本位, 强制性的规范占据了相当的内容, 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公司的生机和活力。与原《公司法》相比, 新《公司法》赋予公司更大的自治空间, 重新界定了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的范围, 减少了强制性规范, 增加了任意性规范。表决权的确定、股利的分配、股权转让的优先受让、股权的继承、对外投资和担保、经理的职权等内容, 均由公司章程确定。这些规定增加了公司经营和管理中的灵活性, 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和创新。

(二) 关于分红的问题

案例:两个股东准备办一家公司, 大股东持股80%, 小股东持股20%。两人相约携手走进工商局进行公司登记, 工作人员说:你们章程式规定的按七三分红不合理, 《公司法》第33条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按照出资比例分配股利。你们怎么八二开的出资, 对应着七三开的分红啊?小股东凭什么多拿10%啊?小股东说:“我自愿啊。”“大股东, 你凭什么少拿10%啊?”“我心甘啊。”“那不行!所以, 你们要注册这种公司也不允许。”后来, 两个股东问:“有何妙计?”工作人员说, “首先, 你们修改公司章程, 八二开的出资对应着八二开的分红;然后, 你们再起草一份股东协议, 大股东承诺每年取得的股利中的10%赠与给小股东。这样不就解决问题了嘛。”两个股东都觉得是个好主意。公司当日也注册成功了。后来, 很多人注册公司都遇到这样的问题。新《公司法》第35条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股东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分取红利;公司新增资本时, 股东有权优先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认缴出资。但是, 全体股东约定不按照出资比例分取红利或者不按照出资比例优先认缴出资的除外。

(三) 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原《公司法》第41条规定, 有限公司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新《公司法》第43条就明确规定, “股东会会议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但是, 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加强对股东利益, 特别是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原《公司法》假定立法者的智慧超越市场的智慧, 政府的智慧高于商人的智慧。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的市场化程度、法治化程度的高低, 就看三个指标, 一是投资者 (股东) 保护怎么样, 二是劳动者保护怎么样, 第三是消费者保护怎么样。实践当中, 小股东之所以受到欺负, 关键是信息不对称。上市公司的股东面临三座大山的压迫:虚假陈述、操纵市场与内幕交易。非上市公司股东更难。在《公司法》第34条明文规定, 有限公司股东可以查阅会计账簿。给会计账簿造假确实很难。小股东也可以查阅原始凭证, 新《公司法》规定的小股东查账权实际上是抓住了保障股东权利的牛鼻子, 效果好而且成本低。股东有了查账权, 这一点是赋予股东的一个实权。以往, 中小股东只能看一些公司报表等“表面文章”, 公司的实际运营情况, 只有大股东和高层管理者才清楚。现在有了查账权, 股东就能更好地了解公司运营, 并保护自己的权益。另外, 新《公司法》赋予了中小股东召开股东大会的请求权、召集权和主持权。同时, 新《公司法》增加了对股东退出机制的规定, 比如在公司符合分红条件而长期不向股东分红时, 或者当股东对公司的重大决策持不同意见时, 可以要求公司收购他的股权。新《公司法》还增加了股东代表诉讼的规定, 当公司董事、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侵犯了公司权益, 而公司不予追究时, 股东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以维护公司和自身的权益;股东还有权利请求法院强制解散公司。

(四)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新《公司法》修改完善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方面的规定, 包括完善股东会和董事会制度, 充实了股东会、董事会召集和议事程序的规定;增加了监事会的职权, 完善了监事会会议制度, 强化了监事会作用;增加了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的规定;对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对公司的忠实和勤勉义务以及违反义务的责任, 作出了更为明确具体的规定。新《公司法》明确了董事、监事及经理的权责, 明确规定他们的“忠实义务”和“善管义务”。

三、新《公司法》有利于市场主体的竞争和发展

1.从总体上讲, 这次对《公司法》的修订较为成功, 新法从条文数量上看:从原来的230条到现在219条, 看起来条文少了, 其实内容是极大丰富了。据不完全统计, 大概只有24条没有修改。大到一些基本制度的充实, 增加了一些新的章节, 小到一个标点符号的修改。

2.从结构上看:新《公司法》在原《公司法》基础上增加了“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和“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和义务”两章;从内容上看:新《公司法》在股东的出资、公司的设立条件、公司的对外投资和对外担保, 成立一人公司, 充分体现公司和股东的意思自治, 小股东权益保护, 公司管理者的义务和责任等方面作了较大的改动。新《公司法》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将来的发展趋势。新《公司法》就看得出来, 要塑造一个公司, 他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 有独立的经营管理能力, 他要塑造一个自治的公司, 在很多事项上公司可以有选择权, 选择能力也比以前大大提高了, 要塑造一个讲究信用的公司, 从其资本制度, 责任制度, 治理制度等等都能体现出来。新《公司法》在权益和责任的平衡上, 在安全与效率、在各种权利主体权利关系上, 在国家干预与公司自治的平衡感上掌握得很好。

上一篇:自主定轨下一篇:调和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