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产品(精选11篇)
黑龙江省农产品 篇1
农产品拍卖是当今国际通行的一种农产品交易行为,能够有效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农民收入。在欧洲和日本,实行农产品拍卖制已经有近百年的时间,极大地促进了本国农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的羊毛、粮食等批发市场开始引入拍卖交易方式。20世纪90年代末,农产品拍卖逐步得到重视,以深圳福田、北京莱太和山东寿光等为代表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改变了传统的对手交易方式,尝试实行农产品拍卖交易方式。但从经营效果看,拍卖交易方式的优越性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试行的几个批发市场已经关闭了拍卖交易。
有些学者提出,中国不能搞农产品拍卖交易,认为中国农业生产主要以个体为单位,生产规模普遍偏小,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质量偏低,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低,缺乏中介组织,呈“小规模生产,大群体流通”的特点。因此,农产品拍卖交易方式在中国缺乏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大部分学者强调,相对于传统的对手交易方式,拍卖制是国际上规范的批发市场较为普遍运用的交易方式,具有公开透明、交易规模大、效率高等特点,有利于价格机制的形成。因此,政府应该促成批发市场的规范化发展,使拍卖交易方式逐步取代传统的对手交易方式。
中日两国地理位置相邻、文化背景相似,在农业方面都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都面临着小生产和大市场流通的矛盾。因此,通过分析日本农产品拍卖制度的实施条件和流程,结合黑龙江省农产品流通的实际情况,探索黑龙江省农产品流通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日本农产品拍卖交易方式的经验借鉴
1.1 日本实施农产品拍卖交易方式的条件
1.1.1 有力的农产品生产、流通组织
日本农协在农产品拍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是在产地将农户生产的农产品集中起来,代表农民进行拍卖,是生产者与批发商的产地中介。二是在农产品拍卖中,为了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使农产品拍卖过程更加合理,提高效率,日本农协建立了一批集挑选、加工、包装、运输以及冷藏等功能为一体的物流集散中心。三是开展农产品供求信息的收集和传递。日本农协通过市场供求的变化,搜集相关信息,并通过信息的处理,有效地指导农民生产,在农产品拍卖中占据着主动地位。因此,经农协上市的产品具有统一的规格和质量保证,上市计划性强,销量大,稳定且价格公平,付款及时,农协在农产品拍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1.2 完善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
日本政府非常重视批发市场的建设,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日本批发市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央批发市场,一般分布在都、道、府、县级城市,市场开办者必须是地方公共团体,并经农林水产大臣许可;一类是地方批发市场,开办者是各种团体和企业,需经都、道、府、县知事的认可,一般分布在产区或中小城市[1]。目前日本大约有2 600个批发市场,其中中央批发市场76个、地方批发市场约1 207个、其他批发市场约1 276个,数量庞大且分工明确,基本上不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日本批发市场的主要功能:一是货物集散功能,把生产者的产品汇集起来进行拍卖、销售;二是价格形成功能,大量的买主进行公平竞争,从而形成公正的价格;三是货物结算功能;四是信息处理功能,集中大量农产品供求信息,经过处理、分析和发布,协调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因此,日本完善的批发市场体系和功能,有效地推动了农产品拍卖的推行,提高了农产品流通的效率。
1.1.3 可靠的农产品拍卖法律保障
日本在实施农产品拍卖制度前,先制定了有关农产品批发市场拍卖制的法规条例。1923年,日本就颁布了第一部《中央批发市场法》,规定了对批发商的经营实施地方长官营业许可制;废止了在秘密中进行的商议定价交易方式;实行农产品拍卖交易的原则,每5年修改一次,规定日本农产品交易机制。除此之外,日本为了保证农产品拍卖的各个环节畅通,先后颁布了《农业基本法》《食品卫生法》《农业协同组合合并助成法》等法律,为日本农产品拍卖制提供了制度保证,有效地促进了农产品拍卖制的发展和农业的发展。
1.1.4 精准的农产品质量检测制度
日本农产品上市标准大概有三类:一是质量标准;二是规格标准,一般分为L、M、S三级;三是包装规格标准,包括包装的重量、尺寸、方法等[2]。质量检测方面,在农产品拍卖前需要进行安全卫生监督,市场部门根据《食品卫生法》负责实施食品的卫生指导和检查,对于不达标的农产品,则废弃并禁止其在市场内进行销售,有效地控制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
1.1.5 专业的农产品拍卖机构人员
日本农产品拍卖交易方式能够在农产品流通中发挥着主体作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具有充足的、高素质的专业拍卖人和购销商,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农产品的拍卖中。从东京大田中央批发市场来看,平均每次拍卖参与的产地批发商约10家,中间批发商有300多家,竞买者约有3 600名。拍卖市场中设备管理人员约8名、拍卖人员4名,此外还有大量的理货员、质量检测员等。拍卖人员和购销商基本都接受过高等教育,拍卖人员必须有专业的资格证书,购销商必须有竞拍资格才能参与竞拍。因此,大量的高素质专业拍卖人员和购销商保证了日本农产品拍卖的健康发展。
1.2 日本农产品拍卖交易方式的流程
首先,农产品收货后在理货区进行理、验货作业,抽选出样品送入拍卖室等待拍卖,非样品送入恒温冷藏室,并将农产品贴上相应的条形码。
其次,负责拍卖的人决定拍卖程序,并将农产品相关信息录入拍卖系统后开始拍卖。信息包括农产品的名称、产地、数量、规格、等级等信息及价格,开始显示的是农产品价格的上限,所有的买家开始表态后价格开始下降,当买家看到自己中意的价格时按手边的终端机器按钮,与拍卖人员签约,约定农产品购买数量,如果有剩余的继续拍卖,等到此类农产品拍卖完毕,开始继续下一类农产品的拍卖。拍卖结束后由配货员进行配送。
可以看出,日本农产品拍卖过程是按一定的顺序完成的,是一种串行的拍卖方式,整场拍卖时间等于每一次拍卖成交分别耗时的总和,存在着签约的排他性以及拍卖的不连续性等特点,整体运作耗时较长,不具有时间上的优势,在极端情况下,局部的高效率容易被整体的低效率抵消掉。
2 黑龙江省发展农产品拍卖交易方式的影响因素
2.1 黑龙江省发展农产品拍卖交易方式的积极因素
2.1.1高质量农产品需要合理的价格
农产品是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需求量最大的生活必需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逐渐提高,愿意为有机、绿色高质量农产品支付相应的价格。黑龙江省高标准、高质量的绿色有机农产品还相当有限。2012年,黑龙江省绿色种植业总产量才27.3万t,按全省3 800万人口计算,平均每人每年也就7.1 kg,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而在农产品经销环节,受利益的驱使经销商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和农产品市场的不健全,将高质量的农产品以较低的价格从农民手中收购,然后大幅度抬高价格,甚至把低劣的农产品稍作处理,贴上高质量的标签销售,从中牟取中间利益。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实质上也没有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消费者对高质量农产品内生需求的增加和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呼唤农产品拍卖交易方式的产生。
2.1.2 较高的工资成本要求降低交易费用
见表1,2。
注:数据来源于统计年鉴。
由表1可知,黑龙江省农林牧渔业平均工资水平,已经由2006年的6 939元提高到2012年的20 830元,黑龙江省的劳动力价格大幅度提高,购销商如果选择对手交易方式,需花费大量精力讨价还价、挑货、选货,需要支付大量的劳动力成本。由表2可知,对于购销商来说,对手交易方式需要支付更高的信息成本、交易过程费用和物流成本;而对于社会来说,拍卖交易方式可以节省大量的设施费用,可以优化资源,有利于消费者用合理的价格买到高品质的农产品,有利于农民把农产品卖出合理的价格。因此,黑龙江省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了对手交易方式成本的大幅度提高,需要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这也有利于拍卖制度的形成。
2.1.3 与国际接轨需要改革农产品交易方式
日本对外出口的农产品70%以上是通过拍卖分销出去的。通过拍卖制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帮助本国农业走向国际化经营,黑龙江省农产品走向世界也应借鉴此经验。近10多年来,黑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额不断上升,已经由2001年的2 285万美元提高到2013年的80 109万美元,农产品出口量中黑龙江省稳居我国第一[3]。随着生产水平、科技水平、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黑龙江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但是必须看到黑龙江省由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硬件设施不完善,尤其是交易手段仍然是以落后的对手交易为主,造成黑龙江省出口农产品在价格上远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严重阻碍了黑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改革农产品交易方式,推动黑龙江省农产品拍卖制度的形成。
2.1.4 政府职能转变推动交易方式创新
从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看,实施农产品拍卖制度需要政府发挥市场建设、法制建设等作用,来保证农产品拍卖制度的顺利进行。因此,对于黑龙江省这种没有任何农产品拍卖实践经验的省份来说,如果想推进农产品拍卖制的形成,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4]。这种政府职能的转变强化了服务型政府这一特点,这有利于发挥政府在推动农产品市场制度改革中的作用,推动农产品拍卖制度的形成。
2.2 黑龙江省发展农产品拍卖交易方式的制约因素
2.2.1流通服务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较小
现阶段黑龙江省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3 845家,带动农户294 36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可分为信息技术服务型合作社、流通服务型合作社、技术推广型合作社、农产品加工型合作社和综合服务型合作社。其中,流通服务型合作社主要是帮助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但目前黑龙江省流通服务型合作社占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约3.1%,且组织规模小,管理环节比较多、效率低,农民对其信任度也比较低,这不利于黑龙江省推行农产品拍卖交易方式。这就要求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农产品流通服务型合作社,使之成为连接农民和市场的桥梁,根据市场信息指导农民进行生产,在农民生产过程中给予技术性指导,提高农产品质量。并将农户生产的农产品集中起来,通过农产品集散中心对集中起来的农产品进行挑选、加工、包装和运输,代表农民到批发市场进行拍卖交易。
2.2.2 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不足
截止到2013年年底,黑龙江省共有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200多个,黑龙江省和日本土地面积差别不大,但是黑龙江省批发市场的总量严重不足、结构雷同、分布不合理。大型综合批发市场数量较少,95%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都是以传统的对手交易为主。因此,为了推动黑龙江省农产品拍卖制的实施,政府必须要重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但是需要建立多少才能满足需要呢?拍卖制国家及地区的人口数和大型拍卖市场的个数见表3。针对不同国家的人口数和大型批发市场的总数(主要指具有一定规模的,经省级或以上级别政府批准建设的大型综合拍卖市场),利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来推导黑龙江省大概需要建立的省级批发市场数量。
通过建立模型,带入黑龙江省人口总数计算,可得到黑龙江省目前需要约20个大型的省级综合批发市场。黑龙江省总共约13个区、市,应保证每个区、市至少有1个经过省政府批准建设改造的大型省级综合拍卖批发市场,农产品产量、出口量大的城市如哈尔滨、牡丹江等可以适当的建设改造2~3个。黑龙江省128个县、市辖区要保证有一个地方批发市场,一方面用以集中各个县、市辖区的农产品,将农产品的信息传送到省级拍卖市场,省级批发市场通过现场及网上拍卖完毕,可就近配货;另一方面,用于传统的农产品流通,做到拍卖交易与对手交易方式相辅相成。
2.2.3 缺少地方性法律法规保障
相对日本来说,黑龙江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管理规范化程度比较低,存在市场秩序混乱、农产品质量标准不明晰和购销商联合压价等许多问题,难以适应农产品拍卖制的需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批发市场法制法规建设滞后,而黑龙江省也没有出台规范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的地方性法规,导致无法可依或者有法不依。一旦实行农产品拍卖制,可能会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例如购销商的抵制、拍卖商的歧视性经营、拍卖存在弄虚作假等。为了促进农产品拍卖制的发展,必须要以充足的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为保障。在国家宪法的许可范围内,根据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地方农产品批发市场拍卖法规、中介组织法规、流通法规以及相应的一些农产品标准法规,通过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来推动农产品拍卖制度的运行。
2.2.4 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不健全
农产品的标准化、规格化是提高农产品拍卖效率的必要条件,只有实现农产品的质量等级化、重量标准化和包装规格化,才能够有效地避免每次拍卖都采取全货拍卖方式,实现高效率的样品拍卖。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需求增加,要求有一套完整的质量检验检测体系。虽然黑龙江省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了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对到货产品进行初级检测,但是由于设备和人员的原因,每天的检测量不到总量20%,甚至更少。而在农产品拍卖前,相关的机构必须对即将拍卖的农产品分批、分品种、分产地进行检测,防止农药含量超标的农产品进入市场,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拍卖的农产品质量。
2.2.5 缺乏高素质的拍卖人和购销商
黑龙江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内虽然有大量的购销商,但是总体上数量相对较少,且大多数购销商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和高等教育,相对来说素质比较低,不利于拍卖制的推行。而且黑龙江省没有任何的农产品拍卖经验,导致专业的农产品拍卖人员几乎没有,也没有任何培训专业拍卖人员的经验。因此,需要培育大量的高素质农产品拍卖经纪人和购销商。一方面,充足的购销商和竞买人不仅能保证农产品批发市场竞拍活动开展,有利于形成一个公平合理的价格,也保证了市场内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另一方面,充足的高素质拍卖人员能够保证农产品拍卖过程能够快速有效地运行。
2.3 黑龙江省拍卖方式的选择
拍卖形式具体可以分为串行拍卖和并行拍卖两种方式,其各有优势和缺陷,通过表4和表5对这两种拍卖形式的比较,可以看出虽然从整体上看串行拍卖交易方式成本更低,但是对于鲜活农产品来说,低效率的流通很有可能造成鲜活农产品的变质。因此,无论黑龙江省采用何种拍卖方式,都会存在着流通效率和流通费用的矛盾。再把现场拍卖和网上拍卖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现场拍卖和网上拍卖各有其优势和劣势,单独采取哪种拍卖方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信息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黑龙江省可以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实施网上在线拍卖与现场拍卖相结合的方式。例如针对标准化程度高且不易保存的水产品、新鲜水果等,可以建立一个全省信息系统,实行所有县市联网,24 h收集处理信息,并在各个县市建立冷藏库,实现网上在线拍卖,各县市分地交割。这样可跨越时空聚集更多的拍卖者参与竞拍,并且实现价格发现与实体物流的分离,还可以实现交易从串行到并行的转变,提高流通效率。而针对标准化程度高且易于保存的农产品,如五常大米、克山大豆、东宁黑木耳等具有特色区域标志的农产品,可以试行实地拍卖与远程认购相结合的拍卖方式。前提是拍卖现场要和远程认购具有同步性,这样可以实现非产区的购销商与产区的购销商具有同等的竞价机会,有利于形成一个公平合理的价格。而对由于生产或分级包装的原因导致标准化程度较低的农产品,可以采用现场全货的方式拍卖,即所有标准化程度较低的农产品集中在配货区,采用“人动货不动”的方式进行拍卖,满足对农产品标准化要求低的购销商的需求。
3 黑龙江省发展农产品拍卖交易方式的对策
3.1 要重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
农产品拍卖制的实行,要从农民和广大消费者的根本利益出发,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把部分大型批发市场改造成为公益性、公营化市场,从批发市场的计划、布点、投资到以后的管理,全部由政府负责。目前,黑龙江省不适合大范围的推广拍卖制,首先要以政府为主导,改造部分具有一定规模、信息化程度较高、基础条件较好、交易相对规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推行农产品拍卖;其次要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监管;同时要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硬件设施现代化、软件设施现代化和信息设施现代化等。
3.2 要制定农产品拍卖制的法律法规
对于黑龙江省来说,农产品拍卖制是新型的农产品交易方式,一方面不同于农民传统观念里的对手交易;另一方面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传统购销商的利益,政府必须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农产品拍卖制的实施。第一,黑龙江省符合标准化、高质量的农产品,尤其是绿色农产品和85种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必须实行拍卖制,禁止批发市场外交易;第二,农产品拍卖市场不准以任何理由拒绝符合拍卖标准的农产品(来自农民委托合作社);第三,禁止歧视性拍卖,即拍卖人员不得以任何借口对农产品进行歧视性拍卖[5];第四,批发市场对生产者委托的农产品,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公开拍卖;第五,规定拍卖商、购销商的资格认证;第六,规定农产品拍卖市场的公益性质;第七,制订拍卖手续费的具体比例。
3.3 要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
近年来,黑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额不断增长,尤其像大米、大豆、水果、肉类等农产品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但是这些农产品一般都是科技含量低、加工附值低,产品在包装、加工等方面都比较落后。在拍卖市场上,拍卖的农产品必须实行质量等级化、重量标准化、包装规格化。因此,要实现农产品从生产、流通到消费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实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格化流通,就要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在生产环节,指导农民选用优良品种,控制农药、化肥使用量,使农产品质量得到保证;在流通环节,要把集中起来的农产品进行分级,把相同品质、规格的农产品,做成“均等的商品[6]”,然后进行包装,并贴上代表产地、品种、生产者的标签,建立全程质量追朔制度。
3.4 要培育流通服务型农民专业合作社
现阶段黑龙江省各类农业合作组织大约有23 000多个,带动约29万户农业生产家庭,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但是平均每个合作社带动的农业生产家庭大约10户,规模小、普及面不广、整体实力较弱,且大多数合作社内部管理机制不规范,缺乏资金和科技的支撑,合作社之间也缺乏联系,且作为市场供给方的生产者与合作社组织化程度还很低,很难做到对农产品进行标准化的加工和包装,无法满足农产品拍卖要求的高质量、标准化。因此,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尤其是发展流通服务型农民专业合作社。首先要减少对合作社的干预,让农民自己选出信任的管理者,明确成员的权、责、利,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分配机制,调动农民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其次要适当扩大合作社的规模,改造小型的或者名义上的合作社;再次要为新型合作社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要鼓励农业院校创办合作社学院,培养出高素质的合作社管理人员。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肖怡.国外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对广东的启示与借鉴[J].南方经济,2004(4):45-47.
[2]王海刚.陕西苹果流通模式优化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3]俞菊生,王勇.韩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与发展趋势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05,21(2):58-62.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前进,2012(12):4-20.
[5]朱绍文,生野重夫.日本市场经济与流通[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6]周勇.欧日农产品批发市场:考察与启示[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8,9(4):42-47.
黑龙江省农产品 篇2
论文摘要: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丰富的农业资源使得黑龙江省成为了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市场的深化开放虽为黑龙江省农产品的出口开辟了新的空间,但也对其国际竞争力带来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找出影响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因素,由此提出加强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发展的建议,对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有一定帮助。
一、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自然资源丰裕,农业资源十分充足。辽阔的黑土地适合粮食和多种经济作物的种植;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也具有相当大的优势,林业和畜牧业发展相当迅速;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特殊,一些特色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这些都是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优势。近些年来,黑龙江省通过各种国际和国内农产品交易会或展销会,积极宣传,树立了农业大省的形象,正积极地向农业强省迈进。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以大宗农产品出口为主,占全省农产品出口额的近一半左右,其中罐头等占16.5%,畜产品、蜂蜜、水果占38.5%左右。出口额同比翻番的农产品有谷物及谷物粉、辣椒干、鲜冻牛肉、活鱼和天然蜂蜜等。出口额下降的品种有大豆、食用菌和药材等。由于地理方面的原因,俄罗斯、韩国和日本一直是黑龙江省农产品的主要出口目的国。其中,俄罗斯是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总额中占比最大的国家,对俄农产品出口额可以占到黑龙江总体农产品出口总额的一半;其次是韩国;从2006年开始,由于日本对进口农产品的技术限制提高,导致黑龙江省对日农产品出口的额度有所下降。而出口目标国的集中决定了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具有较高的依赖性,也导致近年来技术性壁垒对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造成的影响增大。
二、影响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因素
1.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农业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农产品出口贸易是黑龙江省出口创汇的骨干产业,其出口规模直接关系出口创汇的规模。而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是黑龙江省出口的骨干产品,但黑龙江省现有的出口基地很多都没有加工项目,出口的大多是初级产品,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较少。因此,现阶段黑龙江省对高附加值、精深加工农产品的出口仍有待发展。不合理的农产品出口结构不仅制约着绿色农产品出口的进一步扩大,也直接影响着农产品出口效益的提高。
2.主要粮食产品出口竞争能力弱
由于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储备不足,再加上投入不足,在良种培植推广、产品保鲜、冷冻、包装等方面的技术还比较落后,以致出口的农产品有的不能完全达到国际标准,产品质量较低,已经严重制约了黑龙江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国外生产的一些质优价廉的农产品对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压力。与此同时,由于出口的农产品大多是初级产品,出口的商品成本相对较高,这样也就失去了在价格上的竞争力。
三、加强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建议
1.重点扶植龙头企业
发展农产品贸易必须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创建出口商品生产基地提高出口农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首先,依托龙头企业品牌效应开拓特色绿色农产品市场。在进一步巩固完达山系列豆奶粉、哈高科、日月星大豆蛋白、九三系列豆油及黑龙江米面产品等这些现有品牌优势的同时,不断开发和培育新的品牌,增强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其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及标准化建设,规避贸易壁垒。推行农业标准化,是适应当今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的现实选择,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钥匙,是培育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农产品只有符合进
口国的质量、安全、生态、卫生标准,才能顺利进入其市场,获得农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2.发展食品产业,加强对俄出口
黑龙江省应充分利用原产地农产品资源,坚持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农副产品转化程度和精深加工比重,重点发展乳制品、大豆制品和玉米、水稻、薯类等粮食加工以及肉类制品,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健全以有机食品、绿色特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为主导的新型食品工业体系,加快发展边境地区的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加强对俄罗斯的边境贸易,进一步开发日本、朝鲜、韩国等国家的边境贸易及非洲国家的市场。中俄有着超过4300公里的共同边界,交通运输条件便捷,地域优势非常突出。近年来中俄经贸合作日趋活跃,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对俄出口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及亚热带地区,水果蔬菜产量丰富,品种齐全,受季节性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价格有竞争优势,在俄远东地区有较为固定的消费者群体。而近几年不少中国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中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形成一批农产品名牌,完全有能力、有条件进一步开发俄罗斯市场。日本、韩国、非洲是农产品主要进口国,由于产品结构互补,运输保鲜便利,日本又成为中国农产品第一大进口国。我国出口的大豆73%是黑龙江产地,其中66%出口到日本,20%出口到韩国,而非洲在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中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具有进一步开发的潜力。
3.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政府应增大资金支持力度,促进绿色农产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要增加绿色农产品科研项目和资金投入力度,从资金、项目、奖励机制等多渠道支持科技人员进行有关绿色农产品方面的研究,搞好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的开发工作。要全面推动普通农产品生产向安全、优质的绿色品牌方向发展,将省农业科学院等农业科研部门纳入绿色农产品开发、技术支持、质量管理体系,尤其是要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监督检验保证体系,保证绿色农产品质量,全力打造黑龙江省生态农业大省、绿色农产品强省的优质农产品品牌,促进黑龙江省农业和农产品出口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君,安静.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潜力分析[J].统计与咨询,2008,(4).[2]翟涛,周慧秋.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及问题分析[J].农业经济,2008,(3).
黑龙江省农产品 篇3
摘 要:自2006年中国动漫启动产业化进程以来,中国动漫的商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与日俱增。文章基于调查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在校生对动漫产品的喜好和对其衍生品的消费行为进行分析,随机选取黑龙江省十所高校的在校生,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方式,研究分析在校生消费行为,为黑龙江省动漫衍生品的开发提供策略建议,从而为我国动漫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动漫产品;大学生;消费行为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15-0119-02
动漫及动漫相关产业是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产业,也是支撑GDP增长的新兴产业,从世界范围来看,动漫产业已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从动漫衍生品市场来看,2013年,其国内市场规模约264亿元,同比增长20%。据统计,2013年,中国动漫行业产值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突破900亿元,同比增长约21.0%。动漫产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与日俱增,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主要借助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在校生对动漫产品消费行为的调查,对动漫产品的市场定位提供一些意见。
1 大学生动漫产品消费行为研究意义
虽然动漫市场目前的呈上升趋势,但是国内动漫市场仍是需求大于供给状态,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动漫产品市场定位仍局限于低龄化群体。苏超(2011)通过对《喜羊羊和灰太狼》的研究分析得出,动漫衍生品开发是动漫环节盈利最高的部分,动漫企业若想获得长久发展,必须探索有效的动漫衍生品开发模式。本文认为,对于我国动漫产业的开发需增加市场维度,进行市场细分。本次的调查面向大学生这个市场,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挖掘大学生动漫市场的发展潜力,希望能给动漫产业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2 问卷数据说明
问卷调查的调查对象是黑龙江省高等院校的在校大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 000份,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960份。为方便计算分析,追加40份调查问卷。对于这次调查,对被调查人的性别进行了区分,男生500人,女生500人,分别占总样本的50%。
本次的调查问卷共分为四部分,分别为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调查、对动漫作品的本身的调查、对动漫衍生品的购买动机、类型和渠道的调查及站在生产者的角度,按照市场的生产、销售和购买环节涉及到的一些问题进行层层推进,本次调查全部采用封闭式问题,并分别标注了单选和多选题,有助于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3 问卷数据统计与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整理汇总,可以反映以下的问题:
①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在校生对于动漫产品的喜爱程度较高。调查结果显示,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在校生中喜欢动漫的人数占所有样本数量的77.6%。其中男生有476人,占总体的47.6%,女生524人,占总体比例的52.4%。2014年全国的在校大学生人数超过2 400万,中国大学生所代表的市场潜力不断增长。
②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在校生对动漫产品的喜好更偏爱于日本动漫。吸引大学生这一群体对动漫产品偏好的主要因素有:精美的画风、精彩的镜头拉伸切换及动听的音乐背景等,从访谈法和调查问卷中得出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对动漫作品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人物形象、情节、画风及背后的意义。至于动漫作品的背后意义也是吸引大学生的重要原因,体现了“内容为王”思想在动漫领域的适用性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应该注重动漫作品的价值灵魂,运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加以时代的创新就能够焕发别样的魅力,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形成更加良好的市场氛围。
③对于动漫作品的类型,主要有浪漫言情、逻辑推理、幽默搞笑和恐怖。但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在校生会更加偏爱于逻辑推理类和幽默搞笑。一些优秀的动漫产品在兼具逻辑性和内容性的同时又不缺乏幽默搞笑的情节,满足了大学生求知和娱乐的心理,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针对优秀动漫产品的成功发展经验,我们可以借鉴和利用,以自身的民族特色为中心,挖掘其中的闪光点和特色,运用适当的画风和优良的音乐为展示方式,形成自己的新特色。
④在动漫的多种展示形式中,动画片还是吸引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在校生的观看的主要形式,占总数的83%,但是漫画和电影也是不容忽视的,各占24%和72%。影响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不是市场需求和资金的缺乏,而是动漫人才的匮乏。我们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和广大的市场需求,由于动漫创作型人才的匮乏,而没有吸引众多投资者和消费者。我们应培养和吸引高端的动漫创作型人才,为动漫市场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创作更多更优秀的动漫作品,扩大市场需求,建立产学研模式,完善动漫产业链,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氛围。
⑤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在校生观看动漫作品的主要方式是互联网。其中有92%的在校生使用互联网,3%的在校生通过电视观看,21%的在校生通过阅读漫画的方式欣赏动漫作品。20%的在校生会选择看漫画的形式,虽然购买漫画书或动漫杂志会产生一定的支出,但是一旦将动漫作品变成纸质的媒介就会增加动漫爱好者的收藏心理,强化动漫作品的市场占有率。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动漫的观看方式转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我们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发展动漫产业。
⑥多数大学生对于自己喜欢的动漫作品的衍生品表示会购买。动漫产品的衍生品种类繁多,如服饰、文具、动漫形象模型、玩具及一些书籍,动漫作品的衍生品能够产生巨大的市场潜力。动漫模型属与动漫作品最直接的表达,市场对其需求大。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统计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在校生对动漫衍生品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动漫形象模型,其次是动漫玩具、书籍小说等。发展动漫产业可根据市场对动漫衍生品的需求程度进行有重点的开发和投资。
4 发展大学生动漫产品消费的对策研究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动漫作品以及动漫衍生品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属于需求弹性较大的产品,其价格影响的需求。本文认为定位于大学生的动漫市场其市场收益重点不应该放在产品本身,而多定位于其广告的收入、动漫衍生品市场和将来长周期的潜在性消费。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
①以动漫形象为中心,提升动漫衍生品的附加值。在动漫产品创作期间注重动漫价值观的体现,能将中国经典瑰宝用以现代的方式解读,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品质风格。
②做好大学生这一市场定位,明确目标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和需求。根据目标市场的差异做细分,做正确的动漫衍生品功能定位和开发策略。
③加大新媒体动漫衍生品开发力度。以有线或无线网络为传播工具,制作数字化的动漫作品,与互联网、网络游戏、手游等相结合。
④完善和发展动漫的产业链,加强品牌意识,延伸品牌效应。将动漫衍生品作为产业链发展的主力军,按照大学生的喜好和需求供给。
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法律监管。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也要保证产品的质量和种类,为动漫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政府层面加强对动漫产业的监管机制。
参考文献:
[1] 朱蕊,陈小慧.大学生动漫产品消费统计调查研究[J].中国物价,2011,(1).
[2] 金晶,何玲,姚维康.大学生动漫衍生品消费行为的研究——基于对浙江省大学生的调查[J].现代商业,2012,(35).
[3] 庞冲,朱明侠.中国动漫电影市场及国内消费环境分析[J].经济师,2014,(7).
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研究 篇4
伴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 农产品物流已成为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2013年6月, 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正式得到国务院批复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近年来, 国家一号文件更是直指农业, 高度重视“三农”问题。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的重大任务。可以看出, 无论是省情、还是国情, 都对农产品物流给予了高度重视。农产品物流是指以农产品为中心, 从生产地到销售地的实体流动过程, 包括农产品的加工、包装、存储、运输、装卸、配送、信息服务等一系列流通过程的有机结合, 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农产品的保值和增值。农产品种类繁多, 季节性、区域性、鲜活性、难储性等特征使得物流难度大、环节多, 流通效率低。黑龙江省农产品资源丰富, 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 但是近年来农产品物流发展相对落后, 许多农产品不能实现“货畅其流”和“物尽其值”, 严重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业的发展。因此, 研究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 破解发展发展难题显得尤为重要。
二、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版图的北端, 农产品资源丰富, 对俄贸易口岸发达等, 使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截至2011年年末, 黑龙江省建立了80个规模大、体系全的农产品物流中心, 主要包括哈尔滨金谷粮物流中心、黑河果蔬出口交易中心、哈达农产品物流中心、哈尔滨龙运物流园区、北大荒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以及北安对俄农产品批发市场等。这些农产品物流枢纽包含了黑龙江省所有农产品, 并将黑龙江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连接起来。同时, 黑龙江省逐步建立完善的铁路、公路和飞机等交通网络, 如哈阿、哈黑、哈同、哈大等, 奠定了农产品物的运输基础。2007年以后, 黑龙江省涌现出很多的民营物流企业, 并具有灵活性、创新性、科学性的特点, 可以促进农产品物流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降低运输成本, 成为黑龙江省具潜力的物流企业。截止到2010年底, 哈尔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产品物流经营者达到了1900家以上, 其中从事提供物流信息服务的经营者就达到60余家, 并负责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的运输和仓储任务。
三、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程度低
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尚未建立自动化信息服务网络, 仍然靠人工完成各环节的衔接, 运输不畅, 无法实现专职专用流水式的一条龙高效服务。一些农村龙头企业及营销大户虽然建立了网页, 但形同虚设, 不能有效配置, 造成信息不及时, 无法查询, 无法跟踪的情况。长距离大宗物流运输中的不可预测性, 使得销售与收购双方只能祈祷农产品不受天气、临时状况、特殊外力影响。
2. 农产品物流技术落后
黑龙江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农产品物流对冷藏保鲜技术要求较高, 而黑龙江省目前并未形成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 依然主要依靠常温物流为主。这样很多鲜活农产品腐烂变质, 影响了这些农产品的正常流通, 不仅给经营者带来很大损失, 而且给人们生活也带来不便。同时, 农产品加工、检验等技术落后也使得黑龙江省农产品缺乏竞争力, 制约着物流的各个环节。
3. 缺乏专业的农产品物流人才
黑龙江省仅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佳木斯大学等少数几个高校拥有物流专业本科办学资格的单位, 而且物流管理的学习多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很少进行模拟物流或实地参与物流。同时, 黑龙江缺乏吸引物流人才的政策, 造成物流人才的流失。这都制约着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的高效、快捷发展。
4. 自营物流模式弊端凸显
目前, 黑龙江省农产品的生产企业主要采取自营的物流的方式, 不仅增加了农产品物流的交易费用, 也影响了农产品物流的运输速度。将农产品运输到消费者手中, 必须要经历很多环节, 而自营的物流方式不能满足这样的环境需求。黑龙江省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 即约有1/4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耗掉。而美国蔬菜水果物流为代表的“产地储藏, 销地周转”模式, 水果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
四、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对策
1. 加快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建设
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建设与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密切相关。黑龙江省需要加大在信息软硬件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力度, 做好物流各环节的衔接和统一调配, 使信息更加透明, 从农产品的加工、运输、冷藏、交易及信息发布一条龙服务。结合原有的农产品经济信息服务系统, 实现资源共享, 做到及经济供求、信息咨询、物流服务为一体的全方位农业信息化网络。
2. 创新农产品物流技术
在整个物流链条上, 技术创新是物流业发展重要支撑和动力。因此, 始终要把技术创新放在突出位置。目前, 黑龙江省应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创新, 尤其是冷链物流的应用;推进农产品运输技术创新, 针对性地应用散装运输、集装运输、冷藏冷冻运输、恒温运输、活体保鲜运输方式, 大力发展蔬菜、水果等的冷藏集装箱运输, 粮食的散装运输;同时, 加大对物流配送中心基础设施的建设, 推进农产品配送技术创新。
3. 培养和吸引专业的农产品物流人才
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人才是关键。在农业大学、农垦大学等专业院校, 开设农产品物流专业, 培养现代农产品物流高级管理人员。物流专业学校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 扩大学员招收数量, 降低门槛标准, 面向全社会培养各个层次的人才, 培训定向专业技术人员。企业要加强对现有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 加大人才培养投资, 以教育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同时,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 吸引优秀教师资源和专业的物流人才。
4. 创新农产品物流模式
高效、便利的物流模式能够缩短农产品物流的时间和环节, 提高流通效率, 实现其在物流过程中的增值。黑龙江省需要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 加快构建跨区域冷链物流体系, 开展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试点。推进合作社与超市、学校、企业、社区对接。清理整顿农产品运销乱收费问题。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 开发农产品期货交易新品种。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1]赵英霞.加快发展中国农业物流的对策[J].商业研究, 2006, (01) :190-191.
[2]马骊.加快陕西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思考[J].商业研究, 2007, (3) :202-205.
[3]罗丛霞.紧紧抓住两大平原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的战略试验机遇[J].奋斗, 2013, (03) :36-37.
[4]梁波.关于完善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对策建议[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2, (05) .
黑龙江省农产品 篇5
(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
一、现状与形势
(一)国内外发展现状
目前国际上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正在快速发展,呈现出八大发展趋势。一是原料品种专用化。加工企业都十分重视原料品种选育和加工原料基地的建设,大都建有自己的种植园或有合同关系的种植园来种植农产品加工专用品种。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不断被开发和利用,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减少了生产损耗,降低了生产成本。三是加工装备智能化。农产品加工装备融合了当今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机械制造技术、电子技术、材料科学等,进一步提升加工行业的装备制造技术水平,装备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制造技术越来越先进。四是生产能力规模化。跨国企业不断调整自身的经营战略和发展领域,通过企业整合重组,不断扩张加工能力,形成产业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竞争力,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五是资源利用高效化。一方面对传统产品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和开发新产品,形成多层次、多品种的产品,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对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和下脚料 1 进行了深度的开发和利用,生产过程实现“零排放”,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六是质量控制体系标准化。主要通过原料产地的认证、建立了完善的产品标准体系、企业管理认证。七是能源利用低碳化。近二十年来,这一行业采用大量的高新技术,实施工艺排放水的回用,如泰国的金枪鱼罐头。八是农产品物流专业化。发达国家农产品的物流配送已成为把仓储、交通运输、配送、批发和零售等整合统一为相互链接的、完整的系统工程,还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了对农产食品加工全过程的监控,建立肉制品、水产品、蔬菜等低温流通食品的安全可追溯体系,可对产品质量问题进行回查。
(二)浙江发展现状
1、科技创新现状。“十一五”期间,我省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重大专项,主要围绕构建农产品加工技术升级、精深加工产品研制、农产品储藏保鲜流通技术、加工设备研发等农产品加工产业科技链,开展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新产品中试,动植物功能性食品的创制与中试,农产品发酵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农产品精深加工设备研究及应用,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建设,为改善我省人民的膳食结构和食品工业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技术保障。专项实施4年来,共立项413项,支持研究经费2.55亿元,其中争取国家经费1.24亿元,省财政拨款1.3亿元。畜禽、水产、果蔬、林木、毛竹、茶叶、食用菌、粮油等大宗特色优势农产品增值加工及传统产业提升;功能性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与应用;农产品发酵工程技术;主要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及关键设备研制等四大领域加工产业科技链取得长足发展。毛竹、木材、茶叶、蜂、柑桔、传统肉制品、蛋制品、水产品加工、功能性食品创制等8个领域取得明显突破,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以畜产品加工为例,全省加工产值已突破1220亿元,是畜禽养殖业的2.5倍,形成了金华火腿、温州休闲肉蛋食品、嘉兴肉类软罐头、绍兴鸭蛋制品等著名名牌和产业集群,火腿、乳饮料、休闲肉蛋食品、蜂产品、兔毛、肠衣等加工量一致保持全国领先。精深加工产量全国第二,炼乳、鹅肥肝、肝素钠等产品加工全国领先。精深加工装备研制,开发出58种新产品,建立50条生产示范线,果蔬软罐头生产线5条,产量可达3万吨以上,促进我省软罐头出口量达到全国第一。推动了农产品加工集群创新,形成了安吉的竹制品、临安的水煮笋、台州的水果罐头、仙居杨梅加工、玉环海洋生物制品、遂昌的竹炭、诸暨的珍珠、舟山和台州的水产品等一大批加工产业集群和加工龙头企业。同时还带动了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科技学院、浙江省农科院、浙江海洋学院、宁波大学、万里学院和浙江医科院、浙江农科院、浙江林科院等一大批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及精深加 工科技创新团队,省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精深加工研发水平向分子和基因水平层次提升,向化学和生物加工纵深推进。
2、产业发展现状。一是农产品加工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的地位稳步提高。果蔬、水产、畜产品是浙江省主要的效益农业产品之一。据统计,2009年全省水产品加工产量为280万吨,创产值480亿元,出口43.4万吨,创汇17.1亿美元,约占全省农产品出口的30%左右,已连续几年成为我省农产品出口的第一大产业,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2009年全省畜产品产量肉170万吨、蛋41.4万吨;液态奶总产量2009年29.0万吨。到2010年,我省包括肉、奶、禽蛋等畜产品加工产值将达1220亿元。二是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格局逐渐形成,区域经济特色明显。出现了以台州为主的果品加工产业集群、宁波的柑橘罐头出口基地、金华衢州一带的畜牧、柑橘加工集群、慈溪的蔬菜加工、余姚、萧山、桐乡的腌制蔬菜加工集群。水产品加工区域特色更明显,台州、舟山、温州等地已形成全国等具规模的水产品加工集群。三是生产技术不断改进,新产品开发前景喜人。如柑橘罐头年产糖水橘片罐头达40万吨,出口20多万吨,占世界贸易的60%。柑橘皮渣提取黄酮类物质、生物碱、加工香精油等产业亦在全国处于前列。杨梅加工技术有了质的突破,相继建立了杨梅NFC果汁示范生产线和浓缩果汁生产线,产品出口欧美。果渣和果核的综合利用技术亦相继有了突破。低温连续杀菌技术和连续化去囊衣技术及EVOH包装材料已应用于果蔬罐头生产。真空冻干技术生产、微波干燥和远红外干燥技术在高档脱水蔬菜生产企业中得到应用。国产真空冻干技术设备,部分工艺技术达到了国外同类设备的先进水平。四是初步建立了食品的物流平台,为进一步国际化奠定基础。“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借助于强大的市场经济基础,初步建立了农产品的物流平台。如杭州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冷冻食品流通中心。宁波、温州等大中型城市均建立了规模大、质量好的冷冻冷冻食品流通中心。五是食品机械研发和生产蓬勃发展,数量和质量全国领先。已经生产出了可以替代进口的灌装机、制袋充填封口包装机、热收缩包装机、贴标机、打码机、喷码机、真空包装机、多功能枕式糖果包装机、高质量乳制品无菌灌装机、PET吹瓶机等。初步形成宁波、绍兴、温州的综合食品加工机械基地,杭州的乳制品、肉制品机械基地。
3、存在主要问题。一是加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与科研院校关联度还不高,企业整体的科技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二是产品精深加工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大部分仍以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产品的比例不高,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三是传统加工业的机械化程度还较低,有待开发新的加工生产线;四是节水减 排技术和节能降耗技术体系远未形成,集成度更低,离低碳经济还有很大差距;五是综合利用还不能起到带动产品增值和降低环境污染的作用;六是加工品的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以及生产过程中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也亟待提高。
二、基本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基本思路
贯彻“面向未来、整体设计、立足现实、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突破关键、支撑发展”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科技发展战略,按照“突破前沿技术、创制重大产品、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主导产业、服务民生产业”的基本思路,紧紧围绕制约我省农产品精深加工食品产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聚集优势资源,以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紧迫性的产业共性关键技术与重大产品产业化开发研究为突破口,培育现代食品设计与制造、现代食品生物工程、功能性配料与食品添加剂、农产品精深加工装备研制、食品物流与安全技术5条新兴产业链;提升粮油、果蔬、畜产品、水产品、森林食品5条加工主导产业链;培育发展一批创新型科技龙头企业,创建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其产业集群示范园区(基地)、与省现代农业园区加工功能区基本配套。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立足前沿先进、节能高效、生态环保;装备开发立足产业急需、先进配套;产品开发立足方便、惠民和农业产业链延伸。
(二)发展目标
1、产业推进目标。“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推进目标是,创建涵盖原料生产、加工、精深加工、装备、品质控制、包装与物流各个环节整合,环环相扣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多学科交叉研究更加深化,食品设计与加工理论体系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加工产业中新兴产业培育明显加快,充分发挥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精深加工产业在保障国民营养健康、拉动内需消费、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到2015年,科技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以上,实现利税600亿以上;加工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左右,精深加工新兴产业产值占食品工业总产值20%以上,部分关键技术和设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单位产值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15%,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1.7:1。
2、科技发展目标。围绕做大做强10个农产品精深加工的研发链、产业链和市场链三链整合的产业全程创新,突破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示范与推广三条技术路线的集成创新,主动设计并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重点产业科技创新项目,并通过项目带动科技企业、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建设,用科技示范带动产业提升、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和地方财政增收。到2015年,力争打造一支5000人以上规模的产业科技创新队伍,其中 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0人以上,中青年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100人以上,规模以上企业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4500人以上;组织实施各类各级精深加工研发和成果推广1000项以上;发展1000家以上企业科技研发机构、培育1000家以上创新型科技龙头企业;制订500个以上企业和产品生产技术标准;研发500个以上新产品、新装备、新工艺,申请500项以上专利。
三、发展重点与主要内容
(一)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
1、食品设计与制造技术。针对我省居民特有的遗传基础以及营养需求,重点研究健康和营养食品设计(NHFD)技术、重要靶向基因营养调控食品设计及制造技术,提出基于我省国民健康和营养需求的食品设计理念,引领未来食品设计和制造技术。开展我省人群的营养调查研究,研究膳食模式及营养素摄入水平,确定我省大宗人群和特殊人群的营养素构成。在此基础上,研发大宗食品和特殊的个性化成品,研究营养配餐技术及品质保证措施,开发村镇供应的营养配餐,并实现产业化制造。对目前基础较好的功能性食品如增强免疫食品、降低体重食品、降血脂和降血压食品进行产业化转化。建立果蔬功能食品、海洋功能食品和畜产来源功能食品的产业化基地。
2、现代食品生物工程技术。重点开展食品微生物的自 动化高通量选育及细胞高效定向转化方法和技术系统的研究,突破生物转化、代谢调控、高密度发酵等关键技术;开展利用蛋白分子设计与定向优化改造手段的创制并改进食品加工新酶的功能研究,突破酶分子改造、循环高效应用及定向催化等核心技术;开展利用酶催化改性技术对蛋白质进行修饰与功能改造研究,突破高效定向水解、分子修饰、品质保持等关键技术;开展利用生物加工与高效分离技术制备功能性糖的研究,突破解聚转苷、异构转化、糖链设计、色谱分离及辅助提取等核心技术;开展食用油脂的生物改性与重组技术研究,突破连续定向催化酯交换、结构修饰、非水相催化等关键技术。研究生物防腐剂及其中试产业化,研究功能糖醇及中试产业化,研究天然乳化剂及中试产业化、研究生物增稠剂及中试产业化,研究特色功能蛋白质和氨基酸生化制造关键技术及中试产业化,研究特色功能油脂类产品及其生化制造关键技术,研究生物源活性常微量元素生化制造关键技术及中试。研究农副产品生化制造活性多糖及中试。研究农副产品加工安全与活性评价共性关键技术及新产品开发。
3、功能性配料与食品添加剂研制。针对与食品产业创新发展和食品安全密切相关的功能性食品配料和添加剂绿色生产“瓶颈”技术,在产业化共性技术方面,突破生物合成、天然产物高效分离提取、功能强化与活性保护、标准化 等绿色食用添加剂制造关键技术,并进行产业化示范。充分利用各种加工副产物,进行增值加工技术研究,开发功能性配料的关键生产技术,包括各种蛋白水解产品和美拉德反应产品,果蔬、谷物来源的食品配料。研究开发各种食品香料原料及香精产品、开发天然色素、功能甜味剂、防腐保鲜剂、抗氧化剂和品质改良剂等重大新产品开发。
4、农产品精深加工装备研制。重点开展:食品的微波流态化干燥、射频干燥、红外干燥、新型太阳能干燥以及多种联系干燥等高效节能干燥技术与装备开发,油脂加工膜脱溶及食品加工膜分享技术与装备研发,食品加工改性及物性重组技术与装备研发,家禽取内脏仿生机械手系统装备及食品高速搬运机械手等自动化装备研发,果汁冷冻与膜组合浓缩技术与装备研发,制检装备中降低翅片表面结霜技术研发,食品流通过程中全程环境参数跟踪监控技术研发,微波与电磁波杀虫灭菌技术与装备研发,近红外光谱技术装备研发,计算机视觉检测技术装备研发,多组分超临界萃取技术装备研发,纳米超高压均质技术与装备的研发,食品加工超微粉碎技术与装备研发,食品质量安全检测食品的研发,农产品加工通用装备重点产品研制,农产品专用装备重点产品研制,农产品加工包装装备重点产品研制。
5、食品物流与安全技术。果蔬物流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及其示范。以大宗果蔬为对象,开展产地快速预冷技术及 其设备研究;研制减振防振的新型包装材料及新型真空隔热材料,研究物流期间减振防振和防热防冻等技术对果蔬品质维持的影响;研究果蔬物流期间温湿度精确控制;研究果蔬物流期间产品品质与损耗变化规律及其控制技术;进行技术装备集成示范推广。水产品物流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以水产品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条件下影响产品保质期的主要生物因素以及控制品质劣变与损耗的技术;研究速冻条件对冻品品质和冻结能耗的影响,优化速冻过程工艺参数,制定速冻操作规程,开发速冻品物流配套装备;研究水产品无水保活运输的工艺参数并研发相关装备;研发微冻保持水产品品质的关键技术;进行水产品物流关键技术与装备的集成示范。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研发及其设备研制。研究基于多传感器智能融合的农产品追踪与溯源信息采集技术,研究基于多通道通信有机集成的农产品物流信息传递与交换技术,研发基于互联互通的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并进行上述相关技术研发和集成示范。农产品物流技术集成综合示范与物流期间质量安全监控技术研究。重点开展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超市货架技术示范;研发物流农产品有害化学投入品快速和精确测定与实时监控技术以及物流农产品有害生物监控与防治技术,建立农产品物流食用安全快速反馈与反应机制,确保农产品物流全过程的卫生安全。
(二)传统农产品加工产业技术提升
1、畜产品。通过生物、过程工程和营养配伍等技术,开展母乳和婴幼儿配方奶粉常微量元素、乳蛋白生物功能、乳脂肪球膜、脂肪酸结构和功能等母乳化技术,牛乳及初乳蛋白肽、β-酪蛋白、溶菌酶、乳过氧化物酶等生物功能及配方奶粉应用,奶酪、益生菌发酵、ESL(延长货架期)奶、功能性液体奶及饮料、乳品低温或膜分离浓缩低碳技术等加工共性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研究。开展中式肉制品加工技术和创新产品的研究,进行调理肉制品、适应特殊环境和人体营养需求肉制品、特种动物精深加工产品、中式肉品生产链品质与货架期安全控制等技术,肉中左旋肉碱、血蛋白肽、骨胶原肽、硫酸软骨素、多肽钙、腌腊(发酵)肉制品功能肽等提取及动物脂肪酸改性与胆固醇脱除,肉制品色香味调节等共性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研究。进行与安全相关的生物、化学、物理等因素评估,形成蛋与蛋制品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利用生物、过程工程等技术对浙江特色蛋和蛋制品的活性功能成分进行分离提取,开发功能性专用蛋粉、蛋白多肽、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等高附加值产品;进行液态蛋及中式蛋品现代化加工与装备关键技术和禽蛋快速检测与物联网等技术的研究。开展动物油脂高值利用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研究,建立健全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标准与评价体系,建设一批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示范基地。
2、水产品。低温快速冻结技术研究及设备研发,主要 研究水产品质构破坏极小、色泽好、口感佳的快速冷冻加工与生产工艺技术,研究速冻设备及水产品保质加工技术集成操作规范与示范应用。水产品加工新技术研究及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主要研究低值海产品(鱼、虾、贝、藻)和大宗淡水鱼加工新技术,开发既能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又能满足消费者对产品色、香、味的要求的加工工艺、配套设备及高附加值产品。水产品生物活性物质研究及功能食品开发,主要研究水产品生物活性物质的制备、分离、纯化技术,重点研制海洋生物肽、多糖及多不饱和脂肪酸制品,珍珠功能性材料及产品。鲜活水产品食品流通过程中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体系研究,主要研究鲜活水产品中化学及生物危害因子的检测与监控,质量控制与溯源体系的建立和示范。水产调味品加工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主要研究水产品内源性蛋白酶和外源性蛋白酶相结合的酶解技术,研究水产品蛋白质水解物的生物脱腥技术和风味改良技术,开发高营养、高鲜度的以鱼酱油、鱼精、海鲜酱为代表的系列水产调味品。
3、粮油产品。重点研究包括以米胚为原料,采用现代提取分离技术和生物技术制备活性多肽,如抗氧化肽、抗菌肽等,开发为食品添加剂;以米糠为原料,研发米糠系列产品的深度利用和加工,应用现代提取分离技术生产高纯文秘助手糠蛋白和高质量米糠油,探索谷维素和阿魏酸等系列产品的加工工艺。开展菜籽和茶籽精深加工利用技术研究,开发高 附加值产品,建立示范生产企业,开展相关产品应用推广。重点研究利用菜籽油水化油脚生产磷脂,开发磷脂系列产品,形成食品级磷脂、饲料级磷脂、药用级磷脂、磷脂皮革加脂剂等生产企业;探索新的木本油料作物原料并评估其安全性,研究新型茶籽制油工艺,提高茶籽油品质和保健价值,形成浙江省的产业优势。运用近红外光谱等现代检测技术,建立先进的粮油品质及掺假分析检测方法,完善粮油品质质量安全体系,保障我省粮油的消费安全。
4、果蔬产品。进一步开发杨梅NFC果汁和浓缩果汁产品的品质改进及其二次加工产品。研究并推广无防腐剂的新型腌制蔬菜新产品,并进行产业化。研究果蔬糖果制品的新型加工技术和关键装备,解决中等水分产品的防腐剂超标难题。研究罐头的“绿色”加工工艺,降低环境污染;研发果蔬罐头加工节水减排和脱水加工节能降耗成套装臵并进行产业化示范;开发节能型果蔬干燥技术与关键装备;开发高效的柑橘罐头成套生产线。改善长期以来仅有桔子马口铁罐头单一品种的局面,促进柑橘等果蔬软罐头的出口,提高产品附加值。重点开展柑橘类果实小果劣果的深加工研究,全面提高柑橘、杨梅综合利用水平;研究青梅、枇杷、蓝莓等特产果蔬的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使我省在柑橘、杨梅、果品深加工技术水平达国际领先水平。重点开展食药用菌多糖的规模化高效分离新技术研究,食药用真菌副产物精深增 值加工技术研究;珍稀食药用菌的快速深层发酵及有效成分分离提取研究;食药用真菌提取物在大宗农副产品及其他民用品中的应用,开发成套生产线,并成功实现产业化。
5、森林食品。以我省大宗林特产品竹笋,山核桃和香榧为主珍稀干果,油茶为主的木本油料,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及其精深加工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竹笋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其设备研制;油茶等传统木本粮油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其设备研制;珍稀干果香榧南扩、山核桃西进和地方柿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建设,以及精深加工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制;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及其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制。同时围绕林产食品新资源开发、规模化生产、功能性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以及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等方面的重大关键问题进行技术攻关。包括新资源真实属性表征技术、非食品用原料的识别技术、功能成分及活性体分子设计技术、结构修饰技术,以及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等。
(三)新型创新主体培育及其产业集群创新
1、新型创新主体培育。通过承担科技项目攻关,产学研合作研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引导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创建企业研发机构,做大扶强三个层次的农产品加工科技企业,并成为农业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创新的研发主体。第一层次是优秀农产品加工高科技集团企业。主要由规模较大的企业构成,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资本实力,有独自企业研发 机构;具有自主进行发明性创新能力,其创新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进行技术扩散、引导和带动其它企业发展的能力,是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第二层次是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小型巨人。这些企业具有独自的研发机构,或有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办的研发机构;具有较强的引进吸收消化创新能力,其创新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或领先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成长优势的新兴产业;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号召力,具有一定的技术扩散能力,是我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的中坚力量。第三层次是中小型农产品加工科技企业。这些企业技术力量较强,科技人员比重一般在30%以上,R&D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在5%以上,产品档次、质量和附加值高,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接近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具有创新发展能力,是我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的新兴力量。鼓励三个层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借鉴国内外融资经验,利用资产重组、控股、参股、兼并、租赁等多种方式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企业实力。
2、产业集群创新。产业集群的优势在于各个企业既竞争,又合作,而且可以共享各种优质的资源,其目标是:攻关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经济增长点,推进一批知名品牌,培养一批创新创业人才,创建一批企业研发机构,造就一批高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产业集群创新牵头单位均 为同一产业集群中的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或经济管理部门,参加单位均为同一产业集群的众多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形成科技产业链和产品市场,实现科技对产业的振兴。我省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产业基础较好,呈现出明显的产业特色。一是水产品加工。舟山市近两年的水产量保持在130万吨上下,加工业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涉及水产捕捞、养殖、加工、运输、销售等产业链从业人员25万左右。温州的乐清、洞头、平阳、苍南、瑞安等县(市、区)海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很快。台州市在温岭、玉环、黄岩一带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发展势头好,在鱼糜制品、冷冻产品等各方面均有较大的进步。二是果蔬加工。柑橘与杨梅是浙江省的特色果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其中传统的糖水橘片罐头占世界市场的60%,达20-30万吨,产值达20-25亿元。随着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今后的五年,企业的投资和生产逐步从省内转向周边省市,从台州转向金华和衢州的趋势。因此急需在科技上加以引导,实现综合利用的升级,实现高附加值产品的产业化。杨梅加工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对果农的保护作用显行特别明显,有必要进行大力扶持和发展。三是畜产品加工。以金华为中心的县市是我省传统畜产品加工的主产区,同时亦是我省最大的牛奶生产和加工区,金华火腿是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原料生产上奶牛、生猪、灰鹅、土鸡和蛋鸭等均有很大的优势。在火 腿加工方面将研发大规模的产业化关键技术,并实施产业化,研究火腿的风味形成机理并改进产品。在传统蛋制品加工方面进行品质改进并实施深加工产品的产业化,奶业方面则继续开发新的加工制品。四是传统发酵制品。绍兴市及周边地区的传统发酵制品中外闻名,主要产品有各种酱制品、发酵豆制品、绍兴黄酒等。黄酒产业年产量40余万吨,年销售额30多亿,酱油和米醋产业作为日常生活用品更是必不可少,绍兴腐乳和臭豆腐亦有发展的趋势。今后将加大科技投入,研究黄酒的氨基甲酸酯类并实现安全生产,研究各种酱制食品及传统发酵产品的安全性,开发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及先进装备。五是食品配料。我省的食品添加剂行业在全国占有明显的优势,实现税利总额达1O多亿元以上,在全省工业各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其中杭州市周边的食品香精香料为特点的产业尤其明显。但由于企业的规模不大,产品同质化较严重。今后应加强新产品开发,加工不同产品的应用研究,同时加强对原料的质量控制和产品开发。除了上述不同的产业为特征的产业集群之外,我省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在全国亦有特色,如湖州的农产品加工园区、金华和衢州拟建的台湾加工园区、萧山的蔬菜加工产业、诸暨的农产品加工园区等。这些园区的建设将为今后的农产品加工提供一条全新的思路和建设途征,具有明显的可持续性,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支持。
四、加强源头创新核心主体建设
(一)新型科研院所或重点实验室建设
“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围绕做大做强10个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加快创建一批研究方面以“促进学科发展”向“满足产业科技发展需求”的产业科技研究院所或重点实验室,重点突出成套技术的集成和攻关,强调从工艺到装备的成套技术开发,着重于从种植(养殖)、加工、深度增值利用到市场销售的系统工程技术开发,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在组织实施上探索跨院校的合作、产学研结合、多学科交叉的新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扶持若干个农产精深加工及相关领域的新型科研院所或重点实验室。建议“十二五”期间在浙江大学建立食品制造与物流科学研究院,浙江工业大学食品生物工程科学研究院,浙江工商大学建立水产品加工科学研究院,浙江省林科院建立森林食品研究所,做大做强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农产品加工科学研究院等。
(二)创新团队建设
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针对本专项所列的10条产业链,拟建立5个以上创新团队,形成一批以产业链和相关学科领军人物为核心,以科研骨干为主体,专业人才和科研辅助人员相配套,院所与企业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的紧密型创新研发群体。打造10个在本产业领域具有明确稳定的主攻方向,特色鲜明、竞争有力,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和发展潜力的 科技创新团队,其中50%左右的团队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每个团队成员在50人左右。带头人拟培养成我国食品学科知名的国家级人才。核心成员将培养成我国(或省内)该研究方向(领域)的国家级人才。其他成员中若干名成员培养成浙江省乃至国家该研究方向的科研骨干。培育更多的企业技术骨干成为在各大食品加工领域的企业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从而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产业联盟建设
根据我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现状,在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团队建设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加工企业创建企业科研院所,培育创新型科技企业的同时,力争创建果品、蔬菜、茶叶、森林食品、畜牧、水产、蜂业、食用菌、中药材等一批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一批以产业化为主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创新机制灵活,持续创新能力强,创新绩效明显,具有国内领先或部分国际领先水平的省和国家级农产品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五、加快创新型科技龙头企业培育
(一)引导加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组织成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加大对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投入,支持加工企业联合高校科 研院所组织申报科技计划项目,研究开发新产品、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在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发经费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二)加快加工企业科技研发机构建设
着眼于国家水平和企业乃至行业的未来发展,支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吸引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专职科技人员带项目、带技术、带成果到企业参与研发机构的创建,建设一批整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企业科研院所。重点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10个产业的各类企业创建企业研发机构,不断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发挥其对产业发展的领域和促进作用。
(三)加快高新科技企业培育与发展
研究制定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10个产业做大做强做优的发展战略及其实施规划与产业技术政策等,加强精深加工高科技产品和企业扶持政策的研究和认定,培育一批符合高科技产品和企业标准的农业高科技企业或农业科技企业或科技型中小企业,对被认定为农业高科技企业的,按照税法规定减除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鼓励和支持各类农业科技企业引进各类创新型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四)加快加工产业科技园(基地)建设 围绕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拟选择一批农产品加工基础较好、符合条件、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园区(基地),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创新,除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外,拟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股权和分红权激励试点;标准化研究和标准制订工作;支持产业科技园(基地)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创建农产品精深加工孵化器,引进一批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加快建设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鼓励民间资本在产业园(基地)投资组建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支持产业园(基地)内科技企业在创业版上市;稳步推进农畜产品期货品种的上市工作;支持产业园(基地)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鼓励产业园(基地)内设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支持开展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试点和保险业创新试点;优先安排从国外引进加工设备、技术、工艺、产品在国内示范,在条件成熟后,产业园(基地)内可设立加工功能区、商品期货交割仓库和开展股份报价转让试点。
六、保障措施
(一)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 鼓励和支持创新领军人物带领创新团队,承担重大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在政府各类与农产品精深加工相关的科技计划项目评审、验收等综合绩效评估中,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的考评指标。实施“百千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计划”,着力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科技创新人才群体培养,打破论资排辈,完善学术交流制度,健全同行认可机制,促进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鼓励成果完成人与项目承担单位以入股、转让等形式,直接进行成果产业化。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与成果转化推广奖,奖励一批对培育和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有突出贡献和成果转化推广成效显著的科技工作者,特别是科技人员。引导科技人才到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事科技开发工作,创办农业科技企业。
(二)多渠道筹措经费
充分发挥各级财政对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产业集群创新及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项目经费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鼓励以加工企业为主体建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公司和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各类金融机构要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广优先提供融资、担保和保险等服务,创新信贷品种,对符合条件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基础设施提供信贷支持,积极探索利用贴息小额贷款等方式,加大有效信贷投入。支持农产品加工高科技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在中小企业和创业版上市筹资;具备条件可进入证券公司代办系统进行股份转让试点,推进未上市农业高科技企业股权的流通,拓宽 创业投资退出机制。
(三)实施农业科技知识产权、标准化和品牌战略 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知识产权工作,引导加工企业、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发、申请、拥有专利技术特别是发明专利技术,把发明专利作为科技项目立项和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加强区域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品牌培育,鼓励注册使用农产品加工证明商标和原产地标识,鼓励加工企业申报省知名商号,在全省范围内享受跨区域、跨行业的商号保护政策。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标准工作,引导产学研用联合研制精深加工技术标准;跟踪研究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和本省农产品加工产品主要出口贸易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增强应对技术壁垒的能动性;鼓励加工企业和行业组织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
(四)组织与管理
黑龙江省农产品 篇6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封闭供应链 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6-0059-02
浙江在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发展,它的发展壮大保证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农产品供应链,成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为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控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民以食为先”的食品安全管控背景下,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的运行实践,运用供应链封闭化运行策略,构建封闭化的供应链运行模式,让农产品实现从“田间到餐桌”供应链全程统一监管,在质量安全管控问题上可以做有益的探索。因此,基于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视角来研究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控制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1 浙江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运行现状
根据浙江省农业厅公布的资料,2013年3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获浙江名牌农产品,占全省2013年认定浙江名牌农产品总数的36.7%。这说明,农业合作社在农产品供应链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目前,浙江省农产品供应链上,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供应链主体的趋势发展比较明显,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产业集群,或者通过契约或中介组织采用类似于农业龙头企业的管理方式,引进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让农民合作社成为农产品供应链上较重要的农产品供应链主体,这对浙江整个农产品供应链运作体系的发展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从而可以像农业龙头企业那样带动农户走向农产品供应链,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和物流效率。
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大致形成了三种模式:一是农民自发型的组建方式。这种模式中一般都有一个农村致富能手,在农村中具有较好地经营市场的能力,他在农产品走向供应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农户愿意以此为中心建立合作社组织。二是政府推动型。即由政府部门牵头,通过发动农民、选举理事等一系列形式成立合作组织。这类组织行政色彩浓,农民主动性相对低。三是民办官助型。即由农民发起,借助政府力量,而非政府主导。如浙江长兴林城镇养鸭协会是由养鸭大户杨大元提出,得到了镇政府的支持,筹备工作由镇政府包办。
2 浙江省以大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为主导的农产品封闭供应链运作模式构建
基于质量安全控制考虑,发展以大型农民合作组织为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流通模式应是浙江省农产品供应链创新发展的一个方向,它为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提供了组织保证及利益牵制,从而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为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经营战略的选择上,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型)类似于农产品生产加工型龙头企业,它们有自主的品牌,而且这些品牌要素中包含了农产品产地特征信息。从经营范围来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种养的产品品种较为单一,但是产品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而且这种特色在市场上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效应,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近些年来,浙江省内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很快,这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成为某些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创造了条件。一般来说,能够成为核心主导企业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其生产规模较大,合作组织拥有的成员数也较多,能进行标准化生产,其产品有较强的知名度。当然,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要在市场上保持良好的市场竞争力,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必须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问题放在首位,在政府的监管下,政企共同控制供应链上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基于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在供应链上(尤其是在种养环节)的主导作用,本文认为,围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型)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实现整体封闭运行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如下图1所示。
3 实施对策与政策建议
3.1 实施对策
要发挥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封闭性作用,需要对封闭化运行方式进行有效整合,使其形成整体封闭效应,降低农产品在供应链上的质量安全风险,而且还需要在农产品供应链的内外进行各封闭方式的协调,使其各封闭方式不至于发生冲突和矛盾。一是实现市场准入与质量追溯封闭方式的有效协调。二是实现专业合作社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上的多极检测与质量追溯封闭方式的有效協调。三是实现专业合作社主导的供应链上的农产品市场准入与多极检测封闭方式的有效协调。四是最终实现专业合作社为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上的三种封闭方式的有效协调,在实施主体上涵盖政府质量监管部门、合作社成员和消费者,以此形成无缝链接的供应链封闭体系,达到控制农产品供应链上质量安全的目标。
3.2 政策建议
农产品是典型的公共产品,保障消费者能消费到安全可靠的农产品,是浙江省各级政府的责任,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可以有效的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全过程监控,从而为维护整个农产品供应链流通领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发挥积极作用。各级政府应该通过相应的政策支持,促进封闭供应链的构建和运行。相关的政策可以从市场准入封闭、多级质量检测封闭和质量追溯封闭三个方面入手,制订相应的支持政策,以保障封闭方式的有效实施。一是构建和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的政府政策。包括构建并逐步实施以无公害农产品为基础的强制性市场准入制度;建立以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为条件的产地准出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保障措施;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等政策措施。二是构建和实施多级质量检测体系的政府政策。政府要大力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加大多检测体系的检验能力建设投入,有效整合检测资源,形成覆盖供应链全程的多级检测网络。三是构建和实施质量追溯系统的政府政策。浙江省政府应实时推出质量追溯法规,确保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有效性;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在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出台政策积极鼓励大型专业合作社建立合作社主导的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由政府出资建立统一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信息共享平台等支持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1]孙艳华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增收绩效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2-24.
[2]浙江省农业厅课题组.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体系初探[J].农村经济理,2008(10):31-33.
[3]赵佳荣等.农民专业合作社:一个三重绩效评估模式[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2-34.
[4]孙亚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机制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9:150-158.
黑龙江省农产品品牌体系建设研究 篇7
农产品品牌化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发展成果的集中体现。2014年《中国农产品品牌发展研究报告》新闻发布会提出推进农业品牌化发展, 构建品牌农业制度体系。报告指出:农产品品牌化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标志。推进农业品牌建设, 已成为转变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式。该报告对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农产品品牌化的重要意义
(一) 农产品品牌化将促进和引领消费
耳熟能详的品牌对消费者具有强大的亲和力和诱惑力。在食品安全和转基因食品等问题尚未得到全面解决之前, 具有良好品牌美誉度的农产品必然成为消费者首选的商品。同时, 还会吸引更多有条件的消费者加入这一行列, 不断养成品牌农产品消费习惯。由此可见, 农产品品牌化是现代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 对农产品质量和品位内在要求的体现, 也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消费者消费选择的必然结果。
(二) 农产品品牌化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农产品品牌化过程实际是农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控制、规模化种养、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过程。农产品品牌化对当地产业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依托技术和营销能力可以不断扩大规模, 变初级农产品为高档农产品, 实现农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同时实现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目的。
(三) 农产品品牌化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品牌是技术、文化、信誉等因素不断汇聚凝结成的产物, 是经过市场考核后形成的企业无形资产。而品牌这一无形资产的价值最终还是要通过商品来得以体现, 而且较好的品牌在商品价格上体现尤为明显。农产品品牌化将给农民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而且在同行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在农业大国, 农产品品牌化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和必然选择。
(四) 农产品品牌化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 进口食品充斥着各地超市, 仅具有非常高的附加值, 而且是生活高品味的象征。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角度来说, 国际流通的农产品无疑是拥有最好的品质, 同时也拥有享誉世界的品牌。由此可见, 高端的农产品品牌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二、全国农产品品牌发展情况
(一) 农产品品牌意识不断增强, 但品牌思想体系尚未建立
当前, 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已经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 开始着手品牌建设, 商标注册数量明显增加。广大消费者品牌意识大幅提高, 不仅追求营养等外在的东西, 而且要吃的踏实放心。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也对生产和经营者具有很大的监督和激励作用, 质量和品牌也将越来越成为农产品生产企业的两条生命线。虽然部分消费者、生产和经营者对农产品品牌重视, 但就全国而言, 农产品品牌思想体系还尚未建立, 在县城或村镇居民对农产品品牌尚未有相关意识, 对生产环节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 农产品品牌数量增长迅速, 产业规模不大
2008年以来, 我国农产品品牌注册数量由80万增长到近200万, 但是很多企业只是注册了相关品牌商标, 其产业规模不大, 农产品质量体系不健全, 市场增加值小。很多企业注册商标之后对自身发展并没有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而且对品牌推广方面的投入很小, 甚至无相关投入预算。同时, 能够跨区域、跨省的农产品品牌数量极少,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寥寥无几, 而国外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三) 品牌保护制度体系尚未建立
随着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品牌消费的重视, 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由于农产品品牌保护制度体系尚未建立, 农产品品牌生命力相对脆弱, 发展艰难。市场对品牌的要求很高, 一旦出现任何问题将功亏一篑。由于品牌保护制度体系不健全, 不法分子制造假冒品牌农产品给品牌所有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也直接破坏了农产品品牌的整体形象和公信力。
三、黑龙江省农产品品牌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 缺少整体规划和合作
黑龙江省有北大荒、黑森、寒土黑地等知名品牌, 不仅拥有自己特有的农产品, 而且在省内具有较高的享誉度, 不过在全国市场份额上却不尽人意。其重要原因就是黑龙江省农产品品牌缺少整体规划, 企业各自为战, 未能强强联合抢占全国市场, 以合作的形式提升品牌价值为核心竞争力的营销行为较少。
(二)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滞后
虽然黑龙江省发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条件最为成熟, 可在实际运营中, 黑龙江省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十分落后, 还未被政府和企业重视。根据2012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统计情况发现, 各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分类中也都鲜有黑龙江的身影。例如, 大米公用区域品牌包括:盘锦大米、蕲春珍米、仙桃香米、射阳大米, 并没有黑龙江省大米区域公用品牌。
(三) 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创新能力、优势资源开发较差
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较低, 企业对农产品的精、细、深加工都较低, 导致黑龙江省在高端农产品品牌市场的占有率较低。这也是导致农产品品牌价值低的主要原因。黑龙江省优质的农产品资源利用率较低, 主要是技术限制, 同时企业不愿加大技术方面的投资, 又满足于现状, 特有农产品多是以原材料的方式销售给国内和国际食品加工企业。
(四) 缺乏雄厚的资金支持
黑龙江省农产品企业多数是合作社或乡镇级农户发展起来, 所以在发展理念和管理方面都有很大局限性, 规模普遍较小。当需要进行品牌推广时, 企业资金实力有限, 不能进行有力的品牌推广, 有潜力的农产品品牌被埋没或在企业发展中夭折。农产品企业融资也相对困难, 缺少有力的政策支持。
四、黑龙江省农产品品牌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 创新理念, 走区域品牌之路
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与农产品产地有密切关系。充分利用当地地理特征、资源优势和人文资源内涵, 依托龙头企业, 创新发展理念, 统一生产标准, 实施区域品牌, 把分散的企业、农户生产经营聚焦在虚拟的状态下, 使区域内的农事企业、农户获得聚集效应, 保障品牌产品质量, 形成良好的区位品牌形象, 增加农牧业产业支撑能力, 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例如用“寒地黑土”品牌承载黑龙江的优质物产, 既体现了具有寒地黑土物产特有的营养品质、口感和外观特征的绿色、天然、有机食品的区域特色, 同时也蕴含了寒地黑土区域文化, 使区域农产品聚集发展, 保证了农产品质量水平, 打造良好品牌形象, 提高农产品持续供应能力。以资源优势理念创品牌, 黑龙江森林覆盖率高, 树种丰富独特, 林下经济产品质量好、品质高, 极具市场竞争力。黑龙江省不断创新理念与区域特点结合创造公用区域品牌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 整合品牌, 走聚集发展之路
分散的企业、品牌、农户难以创造区位品牌, 必须坚持以资源和比较效益整合品牌的思路, 依托体制优势、龙头企业、标准化体系, 走“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品牌整合与企业整合相结合、品牌整合与市场细分相结合、母品牌和子品牌相结合”之路, 整合涉农品牌, 实现聚集发展, 提升品牌实力。突出表现在:一是依托龙头、品牌体制化整合。黑龙江可以依托供销系统体制优势, 实现发展潜力大的品牌与供销合作社农产品经营业务嫁接, 同时, 其它企业通过申请加入和层层审核, 使用特定品牌, 建设企业联盟, 实现区域内同类产品、同类品牌、同类企业整合发展, 实行统一标准、统一商标、统一价格、统一宣传、统一开拓市场, 实现品牌、资源、资本、市场、人力等方面的整合, 取得较快发展。
(三) 完善体系, 走标准化发展之路
标准化是农产品品牌发展的质量基础和保证, 要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发展, 按照“一个产品一个标准、一个品牌一个标准”原则, 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赢得区域消费者认同。在产品生产环境、物产框架、专业术语方面进行统一, 还细分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林业标准体系, 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例如森工总局制定了元蘑、猴头蘑、榛蘑干制品、刺五加茶等14个“黑森”系列产品的行业标准。
(四) 创新经营模式, 走富农强企兴业之路
富农强企兴业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目标, 产业是品牌发展的保障, 农民是品牌发展的基础, 企业是品牌发展的主体, 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上联企业、下连农户, 关系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品牌发展过程中需要完整的、科学的、具有现代化农业发展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 实现农民、企业、产业、专业合作组织利益均沾、合作共赢、跨越发展, 走富农强企兴业之路。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协会+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二是“企业+农户”模式;三是“企业+农户+合作社”模式。其核心是品牌的拥有者和经营者分离, 打造和管理品牌, 负责控制生产过程、监督企业产品质量等, 并通过专业合作社实现与农户对接, 实施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等。做好生产的同时做好品牌营销。酒香也怕巷子深, 好产品、好品牌也必须走出去, 开展品牌推广, 推进市场开拓, 积极做好市场开拓, 走品牌推广之路:一是商超和网络覆盖推广;二是重点城市布局推广;三是文化、旅游借壳推广。
(五) 加强农产品品牌保护制度体系建设
“黑龙江名牌”是无形资产, 要注意保护其知识产权。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在国内外经济交往中, 必须保护自己的品牌, 防止被他人冒用或仿制。获得“黑龙江名牌”称号的产品, 要严格执行《黑龙江省名牌产品标志使用管理规定》, 正确使用“黑龙江名牌”标志。未获得“黑龙江名牌”称号的产品不得使用名牌标志。对假冒名牌产品的企业, 一经发现, 省质监局将组织有关部门,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处。
参考文献
[1]王玉莲.黑龙江省农产品品牌化建设与政府支持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8 (4)
[2]李庆娟.加强黑龙江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思考[J].科技与管理, 2012 (9)
黑龙江省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选择 篇8
关键词: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选择
一、黑龙江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
据省农业信息中心统计, 全省120个市、区有85%以上的单位建立了机房, 一半以上单位建立了网站。据统计全省涉农网站近1 000个, 涉农电子商务网站200多个;市 (地) 、县 (市、区) 、乡 (镇) 、村四级共有专兼职信息人员12 000余名。通过采用计算机网络、机顶盒、电视等多种形式, 全省农业信息服务网络覆盖率93%以上, 基本上建立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平台系统, 并有效地利用该平台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活动, 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截止到2007年12月底, 我国网民已达2.1亿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16%, 农村网民数量达5 262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7.25%, 黑龙江省网民达476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12.5%, 据推算黑龙江农村网民数量有100多万人, 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略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调查数据显示, 全省200多个涉农电子商务网站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大体上有四类:一是政府部门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站, 二是农业企业间的电子商务模式 (BtoB) , 三是农业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模式 (BtoC) , 四是第三方交易市场模式。黑龙江省非常重视农产品电子商务问题, 省农委下发《关于做好农产品网络促销工作的通知》, 确定了网络促销的目标和具体措施。通过几年的快速发展, 已经培养了一大批中高级电子商务人才, 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扶持。
二、黑龙江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的主要模式
1. GtoB、GtoC模式, 即政府商务信息服务模式。
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黑龙江农业信息网及各地、市、县农业信息网, 由政府部门、农业行业主管部门以及与农业有关的科技、教育等部门主办, 提供农产品价格信息、市场信息、交易信息、政策法规等服务。
2. BtoB模式, 即涉农企业间的电子商务模式。
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黑龙江中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所建立的中国大米网, 采用BtoB模式, 是中国米业第一门户网站, 主要提供市场行情、供求信息、科技信息、策划营销、业内动态、止网企业、米业包装信息、网上短信等服务。
3. BtoC模式, 即涉农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模式。
目前这种模式主要包括两种形式, 一是农产品销售的综合性网上超市, 二是专门的农产品网上商店。如:中国伊春农产品网上大市场、肇东农产品大市场等。
4. BtoB+C模式, 即涉农企业对企业与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模式。
主要是指涉农企业对企业和农户进行的农产品或农业生产资料的电子商务模式。如, 北大荒农产品农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专门从事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网上销售服务;再如北大荒粮食交易电子市场网通过电子订单交易、电子现货交易、电子竞买交易、电子竞卖交易多种交易方式和按期交收、提前交收、协议交收等多种交收方式, 最大限度地满足交易商的个性化要求。
5. 第三方交易市场模式。
该模式是由农产品中介机构建立的电子交易市场, 它主要服务于那些打算把网络营销交给第三方的农产品企业和农户。如:中国农贸交易网是由齐齐哈尔市北方公交集团和中国网库联合创办的一个实实在在的农产品在线交易平台, 它为广大涉农企业和农民提供一个出售优质农产品的高效通道。
三、影响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1. 交易主体的影响。
交易主体参与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意识和能力是制约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选择的首要因素, 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交易主体的电子商务观念落后。由于黑龙江省农村教育相对落后, 造成了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加上传统观念的束缚, 对电子商务没有足够的信心;涉农企业对应用电子商务所带来的巨大商机缺乏前瞻性的估计, 认为农产品电子商务风险大、投资周期长, 这种观念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 进而影响了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的选择。
2. 交易对象的影响。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交易对象是自然的农产品, 许多农产品具有季节性、不易存储的特点, 在保鲜、运输和后熟处理上较为困难, 严重影响了电子商务模式的选择,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没有形成优势, 产品质量无保证等, 降低了网上交易成功的机率,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模式的选择;二是分散式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不利于农产品的分类与质量控制;三是农产品标准化尚未普及, 虽然黑龙江省建立了1 000多个农产品质量标准, 但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有标不依、执标不严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农产品交易;四是农产品生产缺乏品牌意识, 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在全国有了一定的影响, 但对品牌的培育观念淡薄, 存在着以次充好的现象, 影响了黑龙江农产品的品牌形象。
3. 交易平台的影响。
农产品电子商务离不开先进实用的网络信息平台。尽管黑龙江省建立了很多网站和信息服务站, 但仍然满足不了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涉农网站数量少, 且缺乏专业水准, 多数网站信息以宣传和为领导服务为主, 真正从事农产品交易和为交易服务的比较少;二是农业信息分类标准体系不健全, 缺乏专业管理人才, 许多涉农网站信息更新慢、内容抽象、缺乏吸引力, 使得本来对电脑和网络不熟悉的农民难以迅速在庞大的网络中搜索到交易信息;三是网络安全存在隐患, 致使网站经常会受到各种病毒的攻击, 威胁到网络的安全, 还有网络上的间谍软件盗取网上银行账号和密码, 再加上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成为影响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因素。
4. 交易环境的影响。
一是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 多数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没有相应的物流配送体系, 多借助其他物流公司来进行农产品配送, 农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实物商品, 对运输要求极为严格, 影响农产品交易;二是农产品交易的电子支付体系不够完善, 大多数地区的农村信用合作机构还没有开展电子支付业务, 即使开通了电子支付业务, 农民对这种支付方式还不是很认同;三是农产品电子商务中的信用问题, 由于交易双方存在交易信息不对称问题, 农民不了解交易对方的背景以及信用状况, 担心农产品销售出去后拿不到货款, 购买者担心交易的农产品品质出问题, 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交易。
四、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选择的对策建议
1. 建立第三方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模式。
以龙头农贸企业和农产品批发企业为依托, 以农村信息网站为基础, 建立第三方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将是一种有效的手段。第三方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以区域为中心, 辐射周边区域, 可以有效地为农户提供电子商务服务与支持, 包括农产品需求信息、价格信息、物流配送、农资信息等。
2. 加快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
黑龙江省现有农民经纪人约20万人, 为使农村“能人”在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中发挥更大作用, 政府部门应积极撮合并给予一定的扶持组建各类农产品经纪人协会, 使大批农民经纪人变成有组织的队伍, 提高农民的信任程度, 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
3. 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
一是要尽快建立范围更大的农产品绿色通道, 减免相关费用;二是要扶持一批农产品流通企业, 特别在省外建立的绿色食品专营销售市场企业, 在政策和资金上要重点倾斜和扶持;三是要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合作组织, 提倡成立农民销售合作社, 使其成为农民进入市场的主要方式;四是要认真研究农产品的包装技术, 提高农产品的包装质量, 尤其是要提高农产品的保鲜程度。
4. 加强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
农产品具有品种多, 级别多, 地域差异大的复杂性特点, 如果没有一套权威而完整的信息标准体系, 用户很难有统一的语言和产品标准, 很难有效地实现信息定位。黑龙江省已初步建立起以国家和行业标准为骨干、地方标准为基础的农业标准体系。黑龙江省现已制定各类农业地方标准1 200多项, 这些标准基本涵盖了黑龙江省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主要过程和环节, 但这并没有涵盖整个过程和所有环节, 仍需进一步完善, 并严格按照这些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推动上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标准化、包装规格化。
5. 抓好农产品电子商务典型模式的试点工作。
黑龙江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要有效推动其发展, 采取以点带面、先行试点、再行推广的方式是行之有效的一项措施。政府要选择一批有一定的文化和商务知识, 接受新技术比较快, 比较富裕的农户和企业作为试点, 给以技术上的支持, 甚至给予物质上的扶持, 让他们率先开展电子商务并取得经济效益, 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 影响和带动周围农户开展电子商务活动。
参考文献
[1]陈小梅.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研究[J].北方经贸, 2007 (7) .
黑龙江省农产品 篇9
( 一) 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的内涵
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面向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开发并应用各种绿色金融产品,从而减少或抑制农产品物流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净化农产品物流环境、充分利用物流资源,将农产品绿色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进行有效组织和调剂的金融活动。例如, 发生在农产品绿色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储蓄、信贷、投资、 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金融信息咨询以及各类涉及农产品绿色物流产业的“融资结算、分散风险、理财服务”等中间业务。
( 二) 运营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的必要性
1. 实现重要的社会价值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业务的核心理念,开展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业务,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效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农村”、“绿色农村物流”、“绿色农村金融”等各项产业和事业,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保障,从而实现重要的社会价值。
2. 体现重大的经济价值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尤其是粮食作物,201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114. 1亿斤,跃居全国第一,其它各种农产品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农产品绿色物流成为带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而大力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离不开金融手段的支持。开展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业务有利于提高绿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品牌价值,延长农产品市场生命周期,节约原材料资源,降低物流成本, 打破绿色贸易壁垒,从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 彰显生态环境价值
近年来,农产品物流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明显,如尾气排放造成的废气污染、车辆噪声污染、交通堵塞、货损造成的资源浪费以及废弃物增加等,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说开展农产品绿色物流势在必行。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业务,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可避免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达到物流、金融、生态环境三者协同发展的目的。
( 三) 运营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的可行性
1. 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
近年来,黑龙江省政府把金融及物流产业作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之一,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促进金融能量有序释放,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政府在扶持困难企业脱困、中小企业成长中的作用。
2. 第三方物流作用日益凸显
黑龙江省农产品企业以中小型为主,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在无法充分了解和监控农产品企业的质押货物的具体情况下,选择放弃放款业务; 同时,农产品企业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缺乏合适的抵押物,融资方面存在极大的困难,严重制约了企业和农产品产业的发展。但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中的第三方物流起到了中间平台作用,为农产品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问题。
二、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运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缺乏独立和专业化的金融运营机构
随着农产品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 如建行、 工行等) 为了抓住农产品物流发展带来的新商机,推出一系列绿色物流金融服务业务。例如,2003年广发行率先推出“物流银行”业务,深发行随即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但这些金融机构大多受自身经营等条件限制,服务对象以大型物流企业为主,只有少数中小型物流企业可以从中受益。尽管2010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代表物流业向发改委提出了建立“中国物流银行”,针对专门行业提供融资新渠道,资金方面则由相关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实力企业共同筹集的建议,但至今仍未执行。
( 二) 物流企业融资困难
物流企业运营网络建设、信息系统升级等资金需求量大,向银行贷款又缺乏相应抵押物,并且在服务过程中企业经常要为客户垫付货款,一般回款周期为1 ~ 3个月,有的甚至长达6个月,这些客观因素加大了向金融机构融资的难度,进而制约绿色物流金融业务拓展。
( 三) 绿色物流金融运营产品短缺
由于目前黑龙江省金融市场体系存在层次不清晰、 结构有序性不足、金融服务机构组织制度不健全以及业务混乱等缺陷,金融机构在“利益驱动”下,更多遵循“安全性”、“谨慎性”原则,对“绿色农产品融通仓”、“绿色农产品保兑仓”、“绿色农产品证券”、“绿色农产品基金”、“绿色农产品物流银行”等金融产品开发不足,绿色物流金融运营产品严重短缺。
三、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制约因素
(一)经济与政策环境不优
从短期收益看,相对于房地产等行业,农产品绿色物流业的整体收益水平偏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金融机构更偏向于与投资前景好、短期收益高的产业合作,导致农产品绿色物流业融资困难、发展缓慢。此外,目前我国尚未出台支持农产品绿色物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加之对金融产品的监管水平较低,限制条件较多,进一步阻碍了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业发展。
( 二) 信用环境不完善
目前黑龙江省信用秩序较为混乱,信用缺失现象比较严重,债权债务案件逐年上升,失信导致合同失效现象也频繁出现。信用环境不良、信用制度不规范、不完善导致金融机构惜贷严重,严重影响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业金融发展。
( 三) 金融市场机制不健全
受市场的逐利性特征影响,相对于发达省份黑龙江省物流金融机构欠缺,各地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全省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整体竞争力较弱。此外,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银企合作处于初级阶段,成熟度不高,资金流动受市场自发性影响较大,直接导致中小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融资成本升高。
四、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对策
( 一) 创新运作模式
为满足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对金融服务的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应在以下方面开展创新: 第一,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银行。2009年起在成都试行的“土地银行”是我国创新的一种农产品物流金融运作模式,既扩大了农产品金融机构的中间业务,也解决了中小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促进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的有利保障。创建独立、专业的农产品物流银行,积极开发适合于中小型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的金融项目。第二,积极拓展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是银行以农产品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为出发点,辐射其上下游企业,提供能够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政府应帮助农产品供应链的企业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使资金能够进入供应链灵活运转。
( 二) 优化运营环境
第一,政府应加大对中小型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为其提供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并帮助其搭建融资平台。第二,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可通过“互保”或“联保”等形式参与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同时,金融机构通过构建信息评估系统和绿色项目评价机制进一步优化黑龙江省信用环境。第三,绿色物流金融行业协会应进行制度创新,通过“绿色金融中心”吸引政府、银行业等金融机构投资入股,还可以以企业协作等方式共同担保融资,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 三) 培育壮大物流企业
黑龙江省应发展壮大一批基础设施完备、信息系统建设合理、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较高的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作为行业领军者。第一,鼓励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借鉴银行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的经验,对客户进行信用管理,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对服务项目进行风险评估等。 第二,鼓励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农产品绿色物流运营流程、客户运营状况、库存商品市场价值进行实时监控,有效降低运营风险。
摘要: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业是黑龙江省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及生态绩效新的增长点,可极大促进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基于阐述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影响其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创新运作模式、优化运营环境、培育壮大物流企业等发展对策。
黑龙江省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研究 篇10
1 黑龙江农产品营销中的问题
1.1 农产品结构的变化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
黑龙江省是传统的农业结构地区, 农产品的种类, 质量都不能满足现代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结构不合理。
1.2 农民对市场需求信息把握不敏感
农民缺乏农产品销售市场的有利信息, 同时也缺乏捕捉农产品销售信息的能力, 保持着传统的销售模式, 收入的多少完全取决于市场需求量。
1.3 传统农产品营销运输成本高、效率低
农产品的运输能力薄弱, 受到多层次农产品交易方式的影响, 产品的竞争优势明显减弱, 无法及时准确地反馈市场信息, 也就无法有针对性组织有利的农产品结构, 更不利于形成价格优势去抢占市场。
1.4 传统的农产品交易易受市场管理秩序影响
传统农产品交易方式一般是现货交易, 高效的现代化交易模式无法普及, 市场的管理不规范, 导致一些经营者违规竞争。
1.5 农产品物流体系不完善
黑龙江省地域广阔, 交通网络庞大, 专业运输农产品的物流组织匮乏。与庞大的农产品产量相比, 相应的配货站、供货中心数量少且分布不均匀。
1.6 农产品销售结构不合理
黑龙江省分散的农户经营方式无法集中力量、发挥自身优势进行市场竞争, 同时农户缺乏促销意识, 不能科学合理的调节农产品的价格, 无法与市场即时连接起来, 供不应求与产品积压的现象时有发生。
2 推进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的动力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 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 我国已经逐步跨入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时代。网络的发展影响着我们的生产以及生活。
2.1 农产品信息量大且全面
生产者与经营者可以方便快捷的通过网上查询, 阅览, 收集大量的农产品生产销售信息, 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减少经济损失提高效益, 增加收入。
2.2 交易信息流通快
互联网为生产者与经营者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平台, 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
2.3 满足不同的消费人群
网络营销的好处在于它可以使消费者选择商品的范围扩大, 消费者依据个人喜好、个人需求选择自己想要的商品, 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
2.4 销售环节少, 节约成本
互联网为销售商和生产者提供相应的信息平台, 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对所需的商品进行搜索选择, 农产品销售者可以有针对性的调整供货结构、运输方法, 减少中间商环节, 使农产品在市场上具有更大竞争力。
2.5 促销范围大、针对性强
互联网利用自身快捷的信息传播、搜集优势, 将农产品信息传播到网上面对最大的消费群, 同时给客户提供相应经营者信息, 为消费者提供数字、影像、声音信息, 使经营者、消费者、生产者可以直接沟通, 加深了解与信任。
3 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创新模式
网络营销是在传统营销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营销模式, 它弥补了传统营销模式的缺点, 是营销手段的新形式。农产品网络营销有几种创新模式:
3.1 网上市场
利用网络信息的交互性、快捷性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产品, 扩大消费者的选择权。同时网络市场可为消费者提供产品的图片、价格、销售情况, 消费者可以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市场上的具体情况。
3.2 网上专业批发市场
将农产品批发市场移植到网上, 同时对网络市场进行扩大, 分类对所销售的农产品的来源、状况进行登记记录, 客户就可以灵活的对所需产品进行选择。
3.3 网上连锁店
特点之一就是可以将农产品进行统一管理, 统一确定产品的价格, 统一服务质量, 具有极强的标准化和一致性, 将配货发货联合起来统一到连锁经营当中。
4 促进网络营销的措施
4.1 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紧密联合
充分发挥网络营销优势的同时也要将传统的经营模式结合起来, 利用传统模式的市场经验为消费者做好售后服务。
4.2 建立健全配货物流机制
网络营销都要涉及产品流通, 农产品通过运输才能到达顾客手中, 因此要完善配货机制, 健全物流模式, 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
4.3 恰当处理与客户的关系
消费者是个性化的群体, 在网络营销中要把消费者放在主体地位, 减少网络垃圾广告, 强化真实性, 解决网络交易不见面的不信任感, 尊重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
5 结语
本文对黑龙江省农产品网络营销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 指出问题存在的根源。结合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特点及优势对现代农产品市场的营销提出建议。分析现代消费者的需求、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情况, 提出将网络营销市场同实体市场相结合, 利用网络市场信息互相通性强、传播快的特点, 依靠实体市场已经形成的规模和可靠的物流运转保证, 创新出新型的交易模式, 带动经济的发展, 以达到科技支持农业, 农业反哺科技的良性循环。
摘要:不同于传统的销售形式, 网络营销可以最大限度地将农产品销售的成本降低, 大大提高了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 更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本研究简要指出了黑龙江省农产品销售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动力, 然后着重构建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模式, 提出了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营销,模式,农产品,黑龙江
参考文献
[1]冯英健.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2]周曙东.解析网络营销八大模式[J].商业研究, 2003, (22) .
[3]陈淑祥.农产品网络营销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5, (3) .
黑龙江省农产品 篇11
农产品物流问题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团结的重大民生问题,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 已经连续多年粮食总产量和商品粮调出量稳居全国第一位。但粮食高产却未换来地区经济大幅度增长和农民高收, 其中重要原因是农产品物流业发展明显滞后。
一、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
黑龙江省位于祖国东北边陲, 是传统的粮食生产大省和商品粮调出大省, 享有“北大仓”的美誉, 其生产出的五常大米、克山马铃薯驰名中外。经过改革开放后的多年发展, 黑龙江已经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发达的立体交通网络, 对国内已全面开通空中、铁路、公路的全覆盖交通网络, 对外已开通覆盖俄罗斯、美国、日本等30几个国家航线, 特别是十几个对俄贸易口岸更使黑龙江发展农产品物流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黑龙江省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出台, 为黑龙江物流业发展指明前进方向。规划指出, 到2015年, 物流业将成为促进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产业和优势产业, 黑龙江省也将借助于物流业发展成为东北亚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核心区域之一。此次规划, 把黑龙江独特的地缘优势上升为产业发展优势, 即所谓“沿边物流带”:根据不同国界区域, 提出了以绥芬河 (东宁) 为节点, 辐射穆棱、宁安、林口、虎林、密山、鸡东等县 (市) 东部沿边物流带;北部沿边物流带, 以黑河 (漠河) 为节点, 辐射呼玛、塔河等县;江沿边物流带以同江 (抚远) 为节点, 辐射富锦、桦川等县 (市) 。黑龙江省的农产品物流得到迅速发展, 具有了一定的产业和政策基础, 发展的前景一片光明,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二、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 物流装备落后
黑龙江省是我国纬度最高的省份, 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长严寒, 夏暖多雨, 全年有近半年的平均气温低于摄氏0℃。这对物流中的冷冻保鲜技术要求非常高, 但黑龙江省物流业中冷藏保鲜的物流装备还十分落后, 缺少冷链保存的基地和设备, 造成了冬季新鲜蔬菜和水果在运输过程中冻害, 有效运输量减少, 制约了农产品的正常流通, 提高了成本。
(二) 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
农村交通网络欠发达, 黑龙江省农村地区由于历史和资金条件的限制, 村村通道路的建设情况差异很大, 普遍存在道路建设年久失修, 造成路基变形、路面破损等现象。此外, 某些边远地区尚未做到村村通公路, 还有部分地区由于交通设计问题造成时常拥挤堵塞, 使农产品物流不能做到物畅其流。地方保护和关卡收费等问题仍然存在, 这些都无形中增加了物流成本, 加大了农产品物流环节的经营风险。
(三) 物流管理落后, 专业人才匮乏
物流行业受到天气、运输、车辆维修、罚单等因素影响经营风险较高, 特别是农产品物流利润更是微薄, 吸引人才聚集的能力有限。目前, 农产品物流从业人员仅仅停留在司机、搬运工和仓库保管员的阶段, 几乎没有职业经理人进行管理, 这不利于农村和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此外, 黑龙江省在物流方面的专业和技能教育还非常落后, 拥有该专业本、专科办学资格的单位寥寥无几。此外, 专业农产品物流从业人员的培养需要大量的实践做基础, 企业在这方面培养力度不够, 吸引高端人才的能力十分有限。
(四) 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程度低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物流行业管理的重要支撑点, 可以说没有信息技术就无法管理现代物流, 更无法实现物流的企业和社会价值。黑龙江省传统的物流企业信息化系统依然停留在记账式的模式, 对物流信息统计、双向物流分析、价值产出、人员和车辆分配等模块开发和使用还处在相对空白的阶段。其原因:一方面是信息化硬、软件建设落后, 由于人才、技术等原因, 大多数物流企业没有配备专业的信息人才, 更不舍得在信息化方面投入;另一方面是对农民和农产品的信息服务不到位。虽然政府以及农产品物流龙头企业建立了农业物流信息网络, 但是网络在乡以下出现了断层, 农民获取信息数量少, 加之大多数农民缺乏对有效信息分析和判别能力, 造成农产品信息化在农村基层成了空摆设, 没有发挥其在引导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大型物流园区功能不完善
黑龙江省目前大型物流园区的功能依然以农产品批发为重点, 其交易、物流、展览、旅游和培训的功能尚不健全, 因此它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明显。其表现为各大农产品物流园区早上车水马龙甚至造成交通拥堵, 而到了下午却人去楼空, 整个园区人数寥寥, 大型农产品物流园区对经济、社会和带动农民致富应有的作用显现不够突出。
三、发展黑龙江农产品物流的对策
(一) 提高农产品物流技术装备水平
在漫长寒冷的冬季, 农产品物流装备技术的提高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和提升效益的重要支撑。对于黑龙江农产品物流业而言, 目前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加工包装技术。包装是物流重要要素之一, 它是生产的终点, 物流的起点, 在储存、运输、销售过程中具有保护功能、定量功能、标示功能, 主要目的在保护其使用价值, 以防污染或腐烂变质, 也便于在柜台上零售时提高工作效率。黑龙江省的农产品物流, 要改变过去那种散装、裸装运输方式。应根据不同产品的特性, 不断改进包装, 发展农产品包装的标准化、礼品化、系列化。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的防冻、冷冻保鲜技术。冷链物流是目前较为成熟的适合黑龙江季节气候的现代物流方式, 但其成本较高, 需要形成规模以上经济才能有所产出, 因此应培育和发展本地化物流龙头企业, 加大冷链物流扶持力度。
(二) 加大政府对农产品物流的投入
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 其农产品的种类多和质量好有目共睹, 如何将好产品卖上好价格, 这需要政府在农产品物流方面加大投入。一是要加强农村道路建设, 特别是特色农产品产地地区, 不能让一粒粮食因运不出去而坏死在田间地头。二是扶持现代物流龙头企业。企业发展需要政府政策支持和引导, 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在产业项目上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引导资本向现代物流龙头企业聚集, 再发挥龙头企业引领示范作用, 增大辐射面, 带动更多企业投向农产品物流产业。三是要设定准入门槛, 加大对检测等现代物流设备的投入。农产品冷藏保鲜物流, 降低储运环节的损耗率, 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 政府须设定农产品物流行业准入门槛, 达到门槛的企业必须具备相关冷藏保鲜货运车辆和农产品检测仪器等现代物流设备。
(三) 大力引进和培养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
农产品物流人才的紧缺是由于行业发展时间短, 既懂农产品又懂物流的专业人才培养时间长和目前农产品物流行业利润不高无法承受高工资等因素叠加造成的。为解决目前的人才困境, 应采取政府、企业和高校联合培养的模式。一方面, 地方财政应拨付专项经费用于建立多层次的物流专业学历教育, 培养大批面向农村的研究生、本科生和职高生, 加强物流专业学科建设, 增设物流专业教学点。另一方面企业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 并加强人才的培训和薪酬的提升, 形成企业人才梯队, 加强人才的引进和流动, 发扬五湖四海的用人原则, 不拘一格的使用好人才。
(四) 加快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建设
政府在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方面应启到“搭建舞台”的作用, 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向公共事业机构购买已经建设完备的物流信息化平台, 以市场为导向, 做好农产品市场交易信息采集和发布工作, 建立农产品物流科技和新产品开发信息的普及、指导、规划、组织一条龙的信息交流和服务体系。将农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售后等诸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解决农业生产与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有效避免盲目发展带来的对农村的不良影响。以信息技术和业务流程为重点, 加快建设覆盖全省各大主要城市的大型物流园区的信息中心, 做到统一界面、统一管理和统一发布, 尽快形成全省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框架。
(五) 完善大型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的功能
黑龙江省大型农产品物流园区在面对当前市场需求时已经无法依靠传统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重新寻找农业发展之定位转换资源依托已成必然。新的物流园区将以市场、信息、科技为依托, 以完善园区功能为手段, 以农产品物流为基础, 全力构筑交易、物流、展览、旅游和培训为一体的新型模式。
完善农业物流园区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现代化、高效率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把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各部分供应商汇集在一起建成综合性的农产品展销、交易、运输基地, 形成农产品产业集聚效应。二是建立大型特色农产品超市, 实现农超对接, 并提供全天候的农产品交易平台, 这样既方便了批发商客, 又方便了以自驾为主的城市百姓。三是引进专业农产品拍卖公司。农产品物流园区的拍卖可开发成两种类型, 一种是专业拍卖, 方便大型农产品购货商进行直接交易;另一种是带有娱乐性质的拍卖, 这样可以吸引旅游者和零散消费者。前者拍卖可事前通过网络、电话进行预告, 这种拍卖具有货物量大、专业性强的特点。后者拍卖不必事前预告, 是一种带有娱乐性、旅游性的常年商业活动, 每次拍卖的数量很少, 但品种很多, 拍卖时可以简单介绍农产品的性能、观赏点和食用方法, 用动态商业营销方法吸引消费者和旅游者。四是引进期货交易。期货交易可以使农产品生产和贸易保持连续性, 减少农民和贸易商的经营风险, 吸引大型金融企业进行风险投资, 此外还可运用现代化电子交易手段和网络信息服务方法进行场内和场外的农产品交易。
参考文献
[1]陈思云, 沈思敏.湖北省农产品物流问题研究与对策[J].物流技术, 2006 (8) :17-18
[2]梁波.关于完善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对策建议[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6 (5) :121
[3]李正友, 龙文军.我国现代农产品物流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 (20) :4501-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