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价格政策

2024-10-23

目标价格政策(精选12篇)

目标价格政策 篇1

以下内容据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大豆目标价格补贴的指导意见》整理:

一、何时启动补贴

当大豆实际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 不启动补贴;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 国家对农民进行补贴。

二、补贴对象是谁

补贴对象为试点省 (区) 大豆实际种植者, 包括农民及企事业单位等。

三、目标价格怎么确定

目标价格由国家确定, 试点期间1年1定, 2014年大豆目标价格为4 800元/吨。

市场价格分省确定, 为采价期内该省 (区) 大豆平均收购价格, 采价期为当年10月至次年3月。

四、补贴方式有哪些

试点省 (区) 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确定补贴方式, 具体可选择按实际种植面积、产量或销售量补贴。

五、补贴资金怎么发放

补贴资金纳入粮食风险基金专户管理, 与专户内其他补贴资金分账核算、单独反映, 不得相互混用。启动补贴时, 中央财政根据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价和国家统计局调查的试点省 (区) 大豆产量测算补贴资金总额, 一次性拨付给地方。试点省 (区) 要及时下拨补贴资金, 并采取“一折通 (一卡通) ”的形式将补贴资金于次年5月底前兑付到位。

来源:《农民日报》

目标价格政策 篇2

社会优抚是针对军人及其家属所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政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军队的建设和我国民政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保障优抚对象的生活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社会优抚制度的建立,对于维持社会稳定,保卫国家安全,促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优抚社会工作优抚政策对策

优抚指的是优待和抚恤的简称。在中国,指国家和社会对为人民利益作出牺牲或有特殊贡献者给予的良好待遇。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即给予政治上的荣誉或精神上的安慰,也予以钱物等照顾。优抚工作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法对军人及其家属为主体的优抚对象实行物质照顾和精神抚慰的一项特殊社会工作。社会优抚事业是国家稳定与发展的保障,是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措施,是鼓舞士气、焕发民族精神的重要环节,是兴国安邦的后盾。

一、军人优抚对军队现代化的建设,实现强军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1.军人优抚是抚恤有待军人以及家属的需要。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优抚工作有利于解决官兵及家属的现实生活困难与问题,从而提高了家属支持军队工作的力度,也解决了现役官兵的后顾之忧,保证了他们在部队安心服役,认真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激发习武热情、积蓄强大后备力量。因此,唯有完善军人优抚制度,健全军人社会保障体系,才能确保官兵思想稳定,推进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2.军人优抚是实现我国强军计划,建设现代化军队的需要。当前,我国处于深化经济体制的攻坚阶段,我国国际地位也显著提高,但是国内外形势仍然复杂,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维护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必须以强大的军队和国防建设为坚强后盾。军人作为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重视和加强军人优抚工作,保障军人的各项权益,对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3.军人优抚是建设和谐社会,协调好各方利益,实现社会公平的需要。社会公平和正义首先体现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优抚社会工作是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军人优抚工作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体现了社会公平的价值理念,有利于部队吸引和保留优秀的军事人才,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军营环境、融洽的军民关系。

二.、我国现阶段军人优抚政策的不足与问题

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对退伍军人的安置、就业、优抚相关方面的政策的制定得了质的突破,并且不断地与时俱进的完善,但是由于我国政策制定者的特点,即政府一手包办,所以我国现阶段军人优抚政策依然存在着不足与问题。

1.缺乏军人优抚的基本立法,地方立法权威性差。我国在军人家属优抚制度方面还缺乏完善系统的国家立法,尤其是缺乏军人优抚的基本法。我国现阶段的军人优抚制度虽初步形成了一套以国家立法为基础、地方性法规为补充的多层次的体系,但针对优抚相关的立法都比较笼统,而地方性的权力超限,所以在具体的政策落实中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由此导致军人优抚的立法权限和内容不明、因此导致政策落实的不精确性。

2.军人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偏低。主要体现在:一是“看病难”的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虽然我国大部分地区针对军人建立了优抚医疗保障制度,缓解了优抚对象医疗费看病报销难的问题,但军人保险滞后于社会保险,“看病难”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而且大多数优抚对象患有慢性疾病,年龄偏大,基本靠药物来维持治疗,所以超额的医药费早已超出他们的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变相的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标准。二是缺乏针对军人的保险制度。相比普通的社会保险,针对保障军人优抚权益的保险种类相对较少、水平低。

3.军人的优抚政策落实不到位。《军人抚恤优待条例》是对军人的一种关爱,但其存在的不足也很明显:一是细节不够。在每一条中,虽然都规定了要优待什么,但在具体优待条款后,地方应该怎么优待,具体的实施措施是什么,没有明确要求,这种笼统的、没有明确规定的政策,不可避免的引发军人优待落实难现象;二是法制性不强。也就是监督的问题,条例虽然规定了优待的项目,但缺乏具体的监督机构,是否落实全凭地方政府对优抚工作的关注程度。

三、健全与完善我国优抚制度的对策与思考

1.加强国家立法,重在健全军人优抚制度的基本立法。在《军事法》和《兵役法》的指导下建立军人优抚工作方面的基本法,明确了各方主体在优抚工作中的任务和职责,这样就保证了军人及家属的权益落到实处。

2.发挥军人协会、社会公益组织的辅助以及监督作用。在我国,由于政府一手包办的特点,所以民间社会组织大多认为优抚工作是政府的政务,不干涉这一领域。所以应发挥社会各方力量,齐心协力、出谋划策,深化改革我国的优抚社会制度,完善优抚政策。

3.增加国家专项资金的投入与扶助。军人家属优抚制度的内容还不够明确,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预算的多少取决于各地方政府对优抚工作的重视程度,所以要加大国家专项财政资金对优抚工作的扶持力度。

4.切实提高军人的优抚待遇的水平。在保障军人家庭基本生活标准的前提下有所提高,并且大幅度提高部分重点优抚对象的定期定量生活补助标准,扩大军人家属优抚政策的范围,建立涵盖就业、安置、医疗、教育、养老等多方面的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目标价格政策 篇3

(一)大豆产业发展情况。大豆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最近几年来,由于受进口转基因大豆价格比较优势较强、国内种植大豆比较效益较低和加工企业亏损因素等影响,我国大豆进口呈逐年递增趋势,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2010年至2012年进口大豆分别为5480、5263和5838万吨,占我国大豆国内需求量的80%以上,占全球进口量的40%以上。从2004年起,我国在全面放开粮食市场的同时,建立了政策性收储、农业补贴及进出口调节为主要内容的价格调控体系。在市场和政府调控的双重因素下,全国粮食生产实现了“九连增”。在此背景下,我国大豆产业在发展中却遇到了十分严峻的形势。

(二)大豆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连年下降。由于种植比较效益明显低于其他主要粮食品种(大豆亩均净收益为113元,玉米净收益为191元,水稻净收益为435元),农民对大豆的种植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同时,随着玉米种植技术的改进和新品种耐寒等适用性的增强,原4、5积温带种植的大豆逐渐被调整为种植玉米,使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以黑龙江省为例,2010年大豆种植面积为5321.8万亩,产量117亿斤;2011年种植面积减少到4802.6万亩,产量为108.3亿斤;2012年种植面积下降到3995.7万亩,产量为92.7亿斤,2013年下降到3645万亩,产量为77.3亿斤。

二是加工企业举步维艰。由于进口转基因大豆价格较低,含油量较高,使国产大豆加工企业效益下降,加之粮油加工企业市场竞争激烈,大豆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企业发展缓慢,因此,黑龙江省绝大部分大豆加工企业出现亏损状况。由于受进口大豆冲击等因素影响,本地大豆油脂加工企业开工不足,大部分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经测算,按目前国内大豆临储收购价格2.3元/市斤(进口转基因大豆到岸价格为2.10元/市斤左右),大豆油销售价格9200元/吨,豆粕销售价格4150元/吨,三级豆油产出率16.5%,产品得率豆粕80%,加工费280元计算,加工1吨大豆亏损30—50元,如果按网上竞拍每市斤2.40元计算,加工每吨大豆将亏损230—250元左右。据统计,2012年1—11月,黑龙江省加工大豆294.4万吨,实现利税9790万元,吨大豆利税仅33.25元。2012年大豆加工量比上年减少100万吨,产值减少30亿元。

三是初级加工产品多。目前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多以油脂加工为主,而且中小油厂产品以初级油和散油为主,主要加工产品依旧是豆油、豆粕,产品结构单一,加工后的副产品利用率不高。

四是非转基因大豆优势没有体现。黑龙江省非转基因标识不明显,缺乏对非转基因食品的宣传,导致消费者对非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度低,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大豆产品在市场中区分不明显,价格趋同。在此期间,一些大豆加工企业被外资企业收购。为上述形势所迫,黑龙江省九三等一些大型大豆加工企业被迫转向沿海地区办厂,生产转基因大豆油,严重影响了黑龙江省非转基因大豆产业和民族工业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大豆加工企业中,内资企业(153家)年产值225亿元,仅占全部加工企业总产值的20%。外资企业不仅控制着大豆加工的绝对份额,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大豆、豆油和下游产品的供求和市场价格。

二、当前对大豆生产主要扶持政策和实施目标价格补贴的必要性

(一)大豆生产主要扶持政策。2004年起,我国全面放开粮食市场,近年来在扶持大豆生产发展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政策。

一是粮食补贴。为了减少由于农药、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农民种粮支出的影响,保证种粮农民收益,国家于2004年和2006年先后实施了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两项强农惠农支出,习惯统称为“粮食补贴”。按照黑龙江省“有税有补、无税不补”的基本原则,全省粮食补贴面积为1.78亿亩,全省平均每亩补贴标准为70元,种植大豆的耕地基本纳入粮食补贴范围,享受国家粮食补贴。

二是良种补贴。2005年国家为了促进粮食良种化发展,对水稻、玉米、大豆、小麦四个主要粮食品种,实施了良种补贴政策,黑龙江省良种补贴基本是有种有补,使用优良品种种植四大粮食作物的耕地全部享受良种补贴,补贴标准为水稻每亩15元、大豆等其他三个品种每亩10元。

三是中央储备粮收购政策。为了保证对粮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保证粮油市场供应和市场价格的稳定,由国家粮食局等有关部门制定下达包括大豆在内的中央储备粮收购计划和具体收购价格,由中储粮公司在大豆主产区组织收购并调往销区销售。

四是临时收储政策。为了保障种植大豆农民的利益,在大豆主产区出现农民生产大豆销售困难的时候,国家粮食局等有关部门下达大豆临时收储计划和临时收储价格,由粮食主管部门和中储粮公司组织收购。近年来,我国大豆临储价格一路攀升, 2008年为每斤1.85元、2010年为每斤1.90元、2011年为每斤2.00元、2012年为每斤2.30元。目前黑龙江省大豆库存为715万吨,其中中央储备、临时收储等政策性库存620万吨占86.7%、商品库存95万吨占13.3%。

五是地方储备收购政策。为了增强地方政府对粮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黑龙江省建立了省、市两级地方粮油储备机制,在粮食收购价格方面,水稻执行国家最低收购价,玉米和大豆执行国家临时收储价格,总体粮油储备规模150万吨,其中大豆最高储备库存25万吨以上。

(二)存在的问题。上述政策的实施,保护了种植大豆农民的利益,一定程度增强了国家对大豆市场的调控能力。但由此也带来了市场机制运行不顺畅的问题,一方面市场收购主体单一,政府收储和财政支出压力较大;另一方面,政策性收购价格与市场价格出现倒挂。使作为我国大豆主产区的东北地区,大豆加工企业普遍加工亏损,绝大多数停产,大豆加工产业举步维艰。

(三)实行大豆目标价格补贴的必要性。在东北地区实行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政策,对大豆产业发展和粮食补贴政策导向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一是有利于调动农民大豆生产积极性。国家实施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在确定大豆目标价格时,既考虑农民大豆生产成本,又考虑相应的收益水平,同时由于对目标价格提前向社会公布,让农民对种植大豆收益有了一个提前预知,能够调动农民种植大豆积极性,让农民有更加充分时间做好土地整理等大豆生产准备工作。

二是有利于大豆产业链条顺畅运转。目前,我国大豆产业链条连接运转不畅的主要原因,是大豆与成品油价格倒挂,加工企业按市场价格购买原粮大豆,加工销售豆油体现亏损。实施大豆目标价格补贴,一方面取消现行大豆临时收储政策,不再执行目前大豆每斤2.3元的大豆临时收储价格;另一方面对大豆实行市场定价,国家对种植大豆农民按目标价格给予补贴。这样大豆就可以真正按照市场需求形成市场价格,加工企业就可以从市场上按照市场价格拿到原料大豆,按照市场价格销售加工产品,从两个市场价格之间获取相应利润,保证和促进大豆产业链条顺畅运转。

三是有利于减轻财政负担。目前,国家所实施的国家储备、最低收购价收购、临时收储价收购等项政策,虽然起到了保障种粮农民利益,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作用和目的,同时,也促使粮食价格逐步攀升到历史、国际最高水平,而且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执行国家粮食敞开收购政策,使大量粮食集中到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造成粮食库存爆满。目前,黑龙江省粮食库存达到历史最高的1300亿斤,已严重超出粮食购销企业实际储存能力,相当一部分露天坐囤存储,调出、销售十分困难,给2014年新粮收购带来极大难题。国家财政部门负担大量储备费用和贷款利息,同时还支付巨量的粮食补贴资金。实施目标价格补贴价补分离后,粮食按市场价格走向市场,国家对农民在实施目标价格补贴的前提下,逐步取消粮食补贴政策,可以减轻大量的存储费用、贷款利息和粮食补贴资金,集中用于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发展,进一步从基础方面支持和促进粮食生产发展。

四是有利于推进粮食调控政策价补分离。目前国家对粮食调控政策,一方面为了减轻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给农民粮食生产带来的增长因素,拿着巨额的粮食补贴资金;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农民种粮收益水平和粮食销售,实行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价等价格收购保护政策。在支付巨额粮食补贴资金的情况下,并没有能够稳定粮食价格,而是逐步将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价推升到历史最高水平,使有关生产企业难以接受。实行大豆目标价格补贴,大豆价格按市场供需情况随行就市,真正体现市场决定价格,既可以促进大豆流通和产业发展,也为农产品价补分离探索积累了经验,将有力推进农产品价补分离工作的进程。

三、对实施大豆目标价格补贴的政策建议

(一)关于大豆目标价价格确定。研究和实施大豆目标价格的目的是深化粮食补贴改革,既要考虑大豆生产又要考虑农民利益,应充分考虑农民种植大豆投入种子化肥各项生产资料、人工机械费用等生产成本和合理利润等因素。鉴于各省区由于地理条件不同、大豆产量差异和生产成本的不同,我们认为国家对试点省份以分省确定目标价格为宜。据省统计局初步调查统计,2013年黑龙江省大豆种植成本每亩620.24元,每亩产出大豆262.9斤,每斤成本为2.36元。如按8%的收益测算,2014年黑龙江省目标价格应为每斤2.55元。我们建议,在大豆目标价格试点阶段,继续保留现行粮食补贴和良种补贴的前提下,可参照每斤2.55元标准核定目标价格。

(二)关于大豆市场价格确定。根据黑龙江省大豆市场销售情况,大豆市场价可按照市县价格采集点加权平均确定。价格采集点选取有代表性的大型批发市场和加工企业等收购主体,建立价格直报监测系统。价格采集时间以大豆收购期为宜,一般应为当年10月至来年4月。

(三)关于补贴范围和对象。从调查中各级政府和村屯、农户反映的意见看,大家都比较倾向于“有种有补”原则,即只要种植大豆、土地不违法就应给予补贴;补贴对象应该补给大豆种植者,不宜补给土地所有者。

(四)关于补贴方式。大豆目标价格补贴的方式,主要应包括按产量补贴、按销售量补贴和按种植面积补贴等,各级政府应结合实际情况和特点,采取不同的补贴方式。从目前大豆产销情况看,由于大豆市场销售情况比较复杂,销售对象既包括核算比较规范的国有和集体企业,也包括没有核算手续的小豆腐坊、小酱菜厂和小饲养场等,根本没有渠道和办法准确调查统计大豆销售量。因此,实施大豆目标价格补贴主要方式,基本就是按产量补贴和按种植面积补贴两种方式。

一是国家对试点省补贴。目前,国家对试点省基本思路是按统计年鉴粮食产量补贴,从理论方面看统计数据具有法律效力,依据比较充分,也比较简单。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国家统计粮食产量与各地实际产量存在一定差异,例如:近两年国家统计认定黑龙江省大豆产量比黑龙江省实际收购入库大豆数量少20亿斤左右,基本占20%。如果国家对黑龙江省按国家统计大豆产量分配拨付补贴资金,黑龙江省在对市县按实际产量分配资金时,必然造成摊薄分配,降低补贴标准,引起农民不满。因此,建议国家在分配拨付补贴资金时,按实事求是原则相应考虑试点省核实认定的大豆实际产量,保证上下补贴标准相一致,保证种豆农民利益。

二是省对市县补贴。目前,在省对市县目标价格补贴分配方式上,主要意见:一是按大豆种植面积补贴,二是按大豆产量补贴,三是按大豆种植面积和常产补贴。我们认为应根据国家拨付的补贴资金总额和各市、县(单位)大豆产量确定补贴标准和分配拨付补贴资金。主要理由是,一是国家对省按产量分配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资金,省里对市县也应按产量分配,使上下分配口径一致,利于理解和掌握。二是如果按面积全省确定一个统一标准进行分配,即将国家分配黑龙江省的补贴资金按黑龙江省确认的大豆种植面积进行分配,确定每亩补贴标准,可能会产生每亩补贴标准与产量不匹配问题,如差异较大,会引发农民上访。三是大豆种植面积核定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情况复杂、变化频繁,各地难以准确核定。四是按大豆产量分配办法,也考虑了各地大豆产量差异因素,体现了多产粮多补贴的原则。

三是市县对农户补贴。考虑黑龙江省各市县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差异性比较大的实际情况,省里对市县对大豆种植农户的补贴方式不宜强行要求一致,应该给市、县自主选择权,允许各地根据具体情况,依据实际种植面积、产量或销售数量等自主选择分配方式,将补贴资金发放给实际种植者。从简便易行的角度,我们感到市县对农户补贴方式,以大豆种植面积为宜。大豆种植面积是大豆目标价格补贴的关键,有关部门应采取农户申报、村级现场核实、乡(镇)全面核查、县(市)重点抽查等方式,以土地台账和土地承包合同等作为土地来源基础依据,把每个农户大豆种植面积核实核准。

(五)建立应急收购机制。随着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实施,国家将取消大豆临时收储政策。为了保证大豆销售市场的畅通,保证不出现大豆种植农户卖豆难问题,政府应在大豆上市前制定好托底预案,采取必要措施鼓励和引导具备一定加工、仓储和资金实力的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大豆收购,确保农民将种植的大豆及时变现,满足农民生活和再生产需要。

(六)执行公示制度。为了保证对农民发放大豆目标价格补贴的准确性和公平性,对种豆农户的大豆种植面积或产量等补贴基数及具体补贴标准、补贴数额等主要补贴信息,应分别在大豆种植面积(产量)核实和补贴资金发放两个环节,在村(屯)和乡(镇)政府或农场(单位)张榜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增加补贴透明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确保把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经贸处)

农产品目标价格试点政策有弹性 篇4

去年, 根据中央的部署, 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启动大豆目标价格试点, 新疆进行了棉花目标价格试点。韩俊介绍, 试点后, 对试点的评估、跟踪一直在进行, 现在试点中遇到的问题在设计方案时都想到了, 解决这些问题也有预案。比如棉花, 市场价为每吨1.3万元~1.4万元, 目标价格是每吨1.98万元, 相当于每吨棉花财政要补贴6000元左右。

“制定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的最大变化是棉花、大豆的价格向市场的均衡价格回归, 市场真正开始发挥价格形成的决定性作用。”韩俊分析, 目标价格试点有利于控制库存的过快增长, 避免产生巨额的潜亏。统计数据显示, 2013年我国棉花的库存已达到1148万吨, 占全球棉花库存量的60%, 财政负担非常重。

韩俊进而指出, 农产品价格的天花板并非钢板一块, 这个天花板是可以调控的, 可以降下来的, 现在棉花天花板是降下来了。

价格调控目标责任制实施意见 篇5

为落实《关于省 2020 年价格调控目标责任制的实施意见》(价调联〔2020〕1 号),确保我市居民消费价格运行在合理区间,努力实现年度全市价格总水平预期调控目标,切实为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营造良好的价格环境,经市政府同意,现就 2020 年市价格调控目标责任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价格总水平预期调控目标

2020 年全市价格总水平预期调控目标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年度涨幅控制在 3.5%左右。

二、目标责任分解

(一)各辖市(区)、经开区价格调控工作任务

1.保障重要商品生产供应。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办法》和我省实施办法要求,统筹抓好生产发展、产销衔接、流通运输、市场调控、质量安全等各项工作,切实增强“菜篮子”商品的生产能力、市场流通能力、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调控保障能力。加大重要民生商品的储备、调运力度,落实冻猪肉增储任务,根据市场供需和价格情况,及时投放粮油、猪肉等重要民生储备物资,保障群众生活,稳定市场价格。结合地方实际,切实发挥农产品平价商店稳价惠民作用。全力做好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用品的生产调运,保障口罩、消毒液等疫情防控用品的市场供应。

2.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和价格调控。完善价格监测预警体系,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监测分析和预警预报,强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重要民生商品和疫情防控用品价格应急监测,及时发现价格异动的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落实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粮食价格。稳慎推进价格改革,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措施,以及促进疫情防控期间重要生活物资生产供应和价格稳定的优惠扶持政策措施,切实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减轻企业负担。加强辖市(区)价格调节专项资金的预算安排和使用管理,充分发挥省、市、县(市)价格调节专项资金的效用。根据《省价格异动应急预案》及市要求,修订完善价格异动应急预案,及时处置个别商品价格异动,有效防范各种风险和极端情况发生。

3.强化市场价格监管。加大市场价格监督检查和专项整治力度,规范市场价格秩序,强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重要民生商品和防控物资价格监管,严厉打击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串通涨价等违法违规行为。深入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和反价格垄断执法,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切实维护良好的市场价格秩序。

4.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坚守民生底线,认真落实

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按照国家、省、市部署要求,提高疫情防控期间价格临时补贴标准,当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达到启动条件时,立即启动联动机制,并确保在指数发布当月内将价格临时补贴发放到位,努力缓解价格上涨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影响。在推进民生价格改革过程中,把握好改革方案出台的时机和力度,同步出台配套保障措施,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5.加强正面宣传和预期引导。做好“发改·价格通”平台等民生价格信息发布工作,创新方式方法,及时发布市场动态和价格信息,主动引导市场预期和群众的消费心理。全面、准确、客观解读价格政策,增强政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积极回应社会和群众关切,及时应对和处置价格舆情,切实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市各有关部门价格调控工作任务

1.促进重要农产品和疫情防控用品生产。推进粮食和绿色蔬菜高质高效创建,全市粮食面积稳定在 144 万亩左右,其中水稻面积稳定在 78.2 万亩左右。加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新建园艺作物标准园 10 个。加快恢复生猪产能,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达 80%,按照国家确定的 4 年生猪稳产保供任务 3 年完成要求,2020 年完成 80%的目标任务。根据疫情防控期间生活物资保障机制职责分工,积极做好口罩、消毒液等疫情防控用品的生产、供应等工作。(市农业农村

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保障粮食市场供应。认真落实国家粮食购销政策,按省统一部署及时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切实保障粮食市场供应。有序安排各级储备粮食轮换,加强粮食产销衔接,调节市场供求。完善粮食应急预案和应急机制,全面提升应急保障水平。(市发展改革委)

3.强化“菜篮子”商品供应。加强流通基础设施特别是农产品仓储冷链保鲜物流设施工程建设,发挥凌家塘市场、浙皖边界市场等重点批发市场的保供作用,增强收储冷藏和调节市场能力。认真落实《省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实施细则》,加强市场研判,实施精准投放。以完善信息化管理为重点,加强市级政府猪肉储备动态调整和质量管理,做好常态和投放期间监督管理审计工作。做好政府猪肉储备数量统计上报工作,监督核查各辖市(区)政府储备猪肉数量、质量落实情况及储存安全。按省要求,制定“菜篮子”市场供求应急调控预案,加强重要“菜篮子”商品储备,落实冻猪肉增储任务,确保发生极端天气和突发公共事件时,重要“菜篮子”商品不断档、不脱销。(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

4.畅通重要商品流通渠道。认真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和促进疫情防控用品流通的相关政策,积极落实疫情防控期间免收车辆通行费和调整货车通行费计费方

式等政策,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积极推动供销合作社系统连锁企业、批发市场、行业协会与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种养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的对接,建立稳定可靠的产销合作关系,组织农超、农企、农校对接,举办多种形式的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以农产品销售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畅通农产品销售进城渠道,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合作总社、市发展改革委)

5.加大财政支持保障力度。落实好重要农产品、“菜篮子”商品和疫情防控用品的生产、储备、供应等财政支持资金,加强财政资金的使用管理。认真落实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强化价格调节专项资金预算安排和使用管理,提高价格调节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

6.强化价格监测和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大“菜篮子”商品和疫情防控用品价格监测监控和市场巡查力度,高度关注个别商品价格异动,及时发现价格异动的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加强重要民生商品和工业品监测预测预警机制,健全价格总水平和重要商品形势分析制度,深入开展价格政策效应监测和价格改革专项监测。加大价格监管和反垄断执法力度,进一步推动价格收费监管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工作创新,深入推进重点行业价格专项整治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落实。强化粮油、肉菜等重要民生商品和新冠肺炎疫

情防控用品价格监管,严厉查处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加强正面宣传和预期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和群众关切,维护市场价格秩序。(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7.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围绕“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落实市政府“分区调控、同城平衡”要求,巩固“分级负责、集中管理”机制,健全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备案管理制度,规范商品住房销售价格行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8.做好有关价格指数及相关指标统计监测发布工作。积极开展居民消费价格、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等指数的调查统计工作,及时发布相关指数运行情况。做好全市粮食、油料和蔬菜播种面积及产量、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数量、猪肉产量等指标统计工作。(国家统计局调查队、市统计局、市农业农村局)

9.落实困难群众生活保障机制。认真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指导督促各辖市(区)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部署要求提高疫情防控期间价格临时补贴标准,及时启动联动机制,并确保在指数发布当月内将价格临时补贴发放到位,做好全市价格补贴发放情况的汇总

统计工作。根据有关要求,健全最低工资标准和失业保险金标准调整机制。(市民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总工会)

10.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按隶属关系,认真落实对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并按照全省统一部署,落实并做好与物价联动的补贴机制,保持学校学生食堂饭菜价格基本稳定。(市教育局、市财政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市政府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政发〔2010〕181 号),市价格调控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负责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具体负责价格调控目标责任制的制订、督查和考核工作。各辖市(区)政府、经开区管委会和各有关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协同合作,形成工作合力,切实把抓生产、促流通、保供应、稳物价等价格调控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明晰工作责任。各辖市(区)政府、经开区管委会和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明确目标任务,细化措施,压实责任,加强跟踪督查,确保各项价格调控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三)强化目标考核。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及时跟踪了解价格调控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组织召开联席会议联络

制定商务政策,达成销售目标 篇6

制定商务政策的原则

一、引导性原则:一般来说,品牌厂家需要通过商务政策来平衡利益最大化和渠道可持续发展两方面需求。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但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可能导致诸多问题。如制定明显倾向于有实力经销商的商务政策,会使其他经销商很难成长起来,或干脆退网终止合作,长期来看,不符合企业的战略需要。这就要求商务政策的制定要合情、合理、合法,公平、公正、公开。

二、合情合理合法原则:合情即合乎市场环境的具体情况,包括市场竞争格局、消费者习惯、商业“潜规则”等诸多因素;合理是指商务政策要符合商业逻辑;合法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

三、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公平指商务政策关联各方权利义务要平等;公正指厂家对待各经销商在态度上要一视同仁;公开指商务政策在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应具有较高的透明度,便于有关各方进行监督,提高公信力。

制定商务政策的方法与流程

为了提高决策的质量,并有效地控制决策的时间及成本,一般是将讨论会与德尔菲决策法相结合。一般企业的讨论会上,由于参会者观点不同,常常发生争执,把握不当可能影响人际关系。有些人出于避免矛盾、敬畏权威等原因,不肯完全坦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有些人出于自尊心,不愿意当众承认自己观点错误或不完善。德尔菲法就是一种可以避免出现上述问题的决策方法。它的一般流程是这样:

1.组成讨论小组。按课题所需要的业务范围,确定参与者。参与者的多少,可根据预测课题的大小和涉及面的宽窄而定,一般不超过20人。

2.向所有参与者提出所要分析的问题及有关要求,并附上有关这个问题的所有背景材料,同时请参与者提出还需要什么材料。然后,由参与者做书面答复。

3.各个参与者根据材料,提出自己的意见,并说明自己是怎样得出结论的。

4.将各位参与者第一次意见汇总,列成图表,进行对比,再分发给各位参与者,修改自己的意见和判断。也可以把各位参与者的意见加以整理,或请身份更高的专家加以评论,然后把这些意见再分送给各位参与者,以便他们参考后修改自己的意见。

5.将所有的修改意见收集起来,汇总,再次分发给各位参与者,以便做第二次修改。逐轮收集意见并为专家反馈信息是德尔菲法的主要环节。收集意见和信息反馈一般要经过三四轮,直到每个参与者不再改变自己的意见为止。

一、决策的内部交流阶段:1.首先收集厂家内部与各经销商对上一年度商务政策的意见,在厂家内部各部门之间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意见收集。目的是让各部门了解到其他部门的需求,并在发现利益冲突的情况下,阐述各自部门利益的重要性,以便平衡和取舍。

2.由负责制定商务政策的小组召开讨论会。会前各成员应充分了解之前收集到的各种材料,通过德尔菲法后如仍有不同意见,可根据争论焦点的重要程度,召开针对争议的专题讨论会,或直接由有关领导进行决断。

3.形成以定性描述为主的商务政策意见稿。

二、决策的外部交流阶段:1.将意见稿发往各经销商,征询各经销商的意见。意见征询共进行三轮左右。由于各经销商不属于同一个利益团体,不可能指望他们的意见达成一致,主要目的是充分沟通,收集经销商的意见,同时淡化厂家与经销商的博弈对立关系,增加与经销商之间的对话机会,淡化厂商矛盾。

2.根据收集到的意见,由商务政策制定小组确定最终的定性意见,再以此为依据,落实有关定量参数,形成商务政策初稿。

3.将初稿发往各经销商,同时拜访意见较大的经销商,积极地进行沟通与安抚工作,收集一二轮意见。根据意见修改商务政策,形成最终方案。

4.召开经销商大会,借此机会对众多有一定不满情绪的经销商进行沟通、安抚工作。经销商大会后发布正式的商务政策文件。

达成销售目标的商务政策内容

一、将经销商分档,给予不同的销售任务:为了保证公平,鼓励有实力的经销商展开良性竞争,同时保护实力较弱的经销商得到正常的发展,企业应对经销商进行分档管理,同一档次内的执行一致的管理方法和评价口径。同时,经销商分档在操作上有较强的灵活性,通過调整个别经销商的分档,化解一些经销商对商务政策的不满。

分档方式大概有以下两类:1.依据经营规模:对实力相近的经销商进行统一的考评口径,保持经销商之间合理的竞争性;2.依据市场环境:根据所处市场的成熟程度和开发的难易程度,给予不同的考评原则,促使不同地区经销商实现各自的市场目标。同时,两个分档方式可以进行矩阵组合,对于新加盟的经销商可以予以一定的保护。

二、进货激励政策:厂家可以将备货决定权交给经销商,这样次年一旦销售不畅,经销商也没有投诉厂家压库的理由。如果厂家主动给经销商一个大的备货计划,一旦次年销售不畅,经销商就会抱怨满腹。这种情况下,厂家可采用激励的方式,根据进货量设定阶梯式递进的进货折扣、进货返利、搭送配件等优惠条件,或对进货大户给予一定仓储补贴或其他支持政策。

三、销售激励政策:1.月/季度奖励,根据每月/季度的完成目标情况,进行返利、补贴、折扣等。2.广告与物流奖励:以某汽车企业为例,广告与物流奖励分为四个季度返回。完成销售计划的季度当期可以获得补贴金额或用于下季度进货,不能完成销售计划的季度则顺延到年终。如果整体销售计划完成80%以上,则可以获得剩余广告补贴;如果整体销售计划完成率低于80%,剩余补贴金额将相应减少。3.金融支持:为经销商解决银行贷款的回购担保,提供贷款利息补贴,还可以对开展分期付款销售的经销商给予资金补助。4.特殊情况应对机制:商务政策应当为经销商保留在特殊情况下打破常规政策限制、向厂家申请临时优惠条件的权利。比如,有行政干预的大批量采购,经销商单方面无法承担优惠价格等。

目标价格政策 篇7

作为大田经济作物, 棉花是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农作物, 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棉花种植在牵动1亿多植棉农户经济收入的同时, 也影响着纺织、服装、医药等多个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2010年开始, 棉花产业行情出现过山车现象, 极不稳定的棉花市场价格给植棉农户的经济收入稳定带来了严峻考验。国家为保障棉花产业稳定和促进植棉农户增收, 自2011年开始, 实施了3 a棉花临时收储政策, 该项政策在稳定棉花生产和价格的同时, 带来了棉花储蓄超负荷和棉花市场价格过高等问题。针对临时收储政策存在的问题, 并为了促进棉花产业链的持续有效发展, 2014年国家提出在新疆试点实施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该项政策意在引导棉花价格趋于市场化、合理化, 以此督促改善棉花价格失真的现状。

2 2015年我国及新疆棉花种植现状介绍

2015年, 我国棉花实播面积为3 799 000 hm2, 比2014年减少了10%;棉花总产量为560.5万t, 比2014年减少9.3%;棉花单位面积产量为98.4 kg/667 m2, 比2014年提高0.8%。2015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为190.4万hm2, 比2014年减少了3%;棉花总产为350万t, 比2014年减少了5%;棉花单位面积产量为123 kg/667 m2, 比2014年减少了2%。截至2015年12月31日, 新疆专业监管仓库累计实际入库皮棉323万t, 加工量为340万t。2015年新疆棉花总产量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62.5%, 与2014年相比提高了3%;新疆棉花单位面积产量高于全国棉花平均单位面积产量水平24.6%, 并且超过内地单位面积产量的66%, 新疆生产优势进一步凸显。但是新疆棉花现状并不容乐观, 2015年自治区通过对全区37个县市、401个调查户的棉花成本及收益进行调查研究得出与2014年相比新疆棉花总体呈现667 m2产量下降、生产成本略增、收购价格下降及收益下降的态势。同时, 中国棉花协会通过调查得出2016年全国植棉意向面积298.77万hm2, 同比下降7%, 其中新疆棉区棉农种植意向下降7.6%, 这是由于2014年新疆受气候影响, 棉花单产下降且收益减少, 棉农植棉信心不足;同时, 也由于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影响使得非宜棉地区农户改种适宜作物。

3 石河子镇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实施现状

2015年我国继续在新疆实施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改革试点, 通过综合考虑棉花生产成本收益、市场供求等因素, 经国务院批准,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2015年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水平为19 100元/t。近期, 新疆已经下发了第一批棉花补贴资金, 首批兑现标准为1.2元/kg。在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实施2 a的情况下, 该项政策究竟给新疆棉农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又存在怎样的问题呢?针对以上问题, 此次选取了新疆第八师石河子镇为调查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石河子镇位于玛河上游, 水资源丰富且土壤肥沃, 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第一产业是其经济主导产业, 耕地正播面积约0.67万hm2, 是石河子市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棉花是石河子镇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近几年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平稳, 是保障农户增收的重要产业。石河子镇共有21个行政村, 其中, 委托东城街道办事处管理4个村。种植棉花的主要有10个村, 其中棉花种植面积较多的主要为努尔巴克村、五工村、四工村、三工村、沙依巴克村和霍斯阿尔克村6个村。

石河子镇2014-2015年, 棉花种植状况如表1所示。通过数据反映, 石河子镇2014-2015年, 棉花种植状况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种植农户人数减少了近70%, 棉花种植总面积和总产量均减少了近99%, 但是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了27%。石河子镇棉花种植状况出现如此大的变化, 主要是因为地方农户对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并没有把握和信心, 这与地方农业自身机械化水平不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与兵团相比, 地方植棉农户因为缺少技术和机械支持, 在棉花采摘过程中依旧主要依靠人力, 而近年来人力成本的不断增加使棉农的收益不断减少。调查显示, 2015年, 扎花厂机采棉属于盈利状态, 手摘棉属于持平或者亏损状态, 这主要是由于机采棉的籽棉收购价仅为4.5~4.7元/kg, 低于手摘棉1元左右, 而皮棉售价仅低于手摘棉300~400元/t, 因此机采棉获利状况可想而知。石河子镇作为地方, 由于受到种植面积规模较小的限制使得其不具备机械采棉的条件, 因此将其划分为不适宜植棉区, 故其棉花生产在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实施的第2年发生了如此巨变。

4 调查结果分析

4.1 石河子镇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 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首先, 补贴资金发放存在不够及时的情况, 这使得农户不能及时还贷, 进而影响来年的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其次, 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在调查中发现有部分农户对该项政策的具体内容并不十分清楚, 这造成农户对政策存有偏见, 且不利于农户对政府人员实施监督。同时, 由于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是新政策, 具有不稳定性和未知性, 这些特点导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不能达到预期期望。最后, 由于销售渠道单一, 存在扎花厂故意压价的现象, 这使得棉花市场价格偏低, 农户利益受损。此外, 新疆乃至全国均存在棉花质量不高、销售受阻的问题。通过调查得知, 最近棉花市场中棉价上升的主要是质量较好的棉花。例如, 新疆产137级长绒棉、新疆产2129、新疆产3129的中高等级棉;棉价下降的主要是质量较差的棉花, 例如新疆产3128、3127及以下品级的棉花。自2014年12月起, 棉花质量问题已经超越资金短缺问题, 成为棉企采购的最大问题。机采棉生产使用的脱叶剂、加工环节增加清花次数, 这些均造成了棉花质量下降的状况。且2015年12月, PMI (中国棉纺织行业采购经理人指数) 较11月相比下降4.7%, 变为39.4%, 其中的新订单、生产量、开机率、棉花库存四项主要指数均出现下降, 只有面纱库存指数有所向好。由此可以看出, 棉纺企业产销形式较差, 这是由于产成品销售价量均跌、企业收缩生产、压减库存和对国家抛售库存棉给予期望等原因造成的。同时, 新疆作为祖国边缘地区, 存在运输苦难以及运输成本高的限制, 公路补贴虽然可以稍稍缓解, 但是因为补贴申请繁琐造成该项补贴未能很好地发挥效用。

4.2 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 首先, 应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使农户深入了解政策内容, 为政策更好的落实和实施提供基础。其次, 应该在现有政策基础上简化政策实施步骤, 缩短补贴发放时间, 缓解农户资金短缺现状。最后, 加大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 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程度, 降低棉花生产成本, 增强农产品竞争力。

目标价格政策 篇8

过去十年间, 为了管理并稳定通货膨胀预期, 各国央行开始采取新的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目标制。中国央行货币政策采取“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多目标制货币政策工具形式也表现为多样化。稳定物价在很多国家是首要的任务, 但是在我国一旦经济出现问题, 首先牺牲的就是物价指数。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 为了保持经济的增长, 我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导致了我国物价指数急剧上涨。我国货币政策有没有可能实现单一目标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开始对我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可能性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

1. 通货膨胀目标制特点

通货膨胀目标制不同于传统的货币政策, 货币当局根据心理学中公众普遍存在的锚定效应直接设立通货膨胀目标值或目标区间, 不再运用中介目标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央行操作过程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未来通货膨胀和公众通胀预期预测的准确程度。首先货币当局设立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值或目标区间作为公众通胀预期的一个名义锚, 其次根据经济系统和相关模型预测未来的通货膨胀率, 最后根据预测结果调整货币政策。如果预测的通胀率大于设定的通胀目标值或目标区间的最大值, 货币当局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如果预测的通胀率低于设定的目标值或目标区间的最小值, 货币当局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而如果预测的通胀率接近设定的目标制或在目标区间范围之内, 货币当局就保持原来的货币政策不变。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有很多, 如消费物价指数、零售物价指数和生产者物价指数。政策由于消费物价指数具有很多其他指标不具备的优点, 因此大部分国家都选用了消费物价指数作为政策中参考的通货膨胀指标, 部分国家采取扣除能源、食品等的核心物价指数作为参考指标。

2.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效果

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后的几年, 几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有了明显的改变, 平均通货膨胀率和通胀率标准差都显著变小。下表为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前后通货膨胀率及其波动率对比。

数据区间内的几年中, 世界上通胀率普遍由高变低, 仅以表中数据的下降无法完全证明通胀率的降低是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结果。但是, 可以通过直接测算通胀预期值来判断政策的效果。瑞典和英国两个国家都有完善的国债市场, 国债市场中存在收益率与预期通胀率联动的债券, 通过这些债券与一般市场中收益率的差值可以测算出预期通胀率的变化。结果证明, 在通货膨胀目标制实行后, 经过短暂的政策公信度认知期, 公众预期通胀率开始下降并开始保持着稳定。这一政策实施的结果证明, 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对于稳定并降低通货膨胀预期, 治理通货膨胀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货膨胀目标制利用所有的信息来进行预测, 进而决定货币政策的选择。设定通货膨胀名义锚并严格遵守承诺使得货币当局的政策增加了透明度, 增加了公众对货币政策的理解, 有利于公众形成稳定的通货膨胀预期。

三、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

根据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09年演讲时对货币政策目标所作的诠释, 即中国的货币政策历来作为宏观调控的一部分, 围绕四个目标来设定:第一是低通货膨胀, 第二是经济增长, 第三是保持较高的就业率, 第四是保持国际收支大体平衡。要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 把握好实现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间的平衡,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但是回顾十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可以发现, 中国货币政策目标基本上是“促进经济增长为主, 兼顾通货膨胀”, 在目标之间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的选择权衡。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汇率政策改革之后, 我国进入双顺差的时代。为了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 央行被动的买入流入的大量外汇, 增加人民币的发行。虽然我国保持了人民币币值的稳定, 但造成了经济中货币流动性的大量增加和物价指数的剧烈波动和上涨。

2001年到2012年期间, 相对于国民收入, 我国物价指数波动明显。从央行采取的货币政策来看, 除2008年初为了治理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而采取“从紧”的政策, 2009—2010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采取“适度宽松”的政策外, 其余9年均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是一个比较模糊的用语, 稳健的政策可以偏紧也可以偏松, 需要根据央行所要达到的政策目标来定。这就表明了我国一直采取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 没有明确的目标, 根据不同阶段的最主要的矛盾给与不同目标以不同的关注度。

这也正是自2000年来我国陷入“两难困境”的真实写照,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又要避免通货膨胀, 这对于货币政策而言经常是冲突的。要保持或加快经济增长需要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 而控制通胀需要减少货币供应量, 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

从图中可以看出, 在08年金融危机爆发期间我国通货膨胀下降, 之后我国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结果就是通货膨胀指数节节攀升, 但我国的GDP在2008、2009年依旧保持9.6%、9.1%的增速。从中可以推测我国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即保持经济的增长, 当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保障时, 才开始着手治理通货膨胀。

我国GDP已经连续三十年高速增长, 其中积累很多结构性的问题亟待解决, 在金融危机后, 政府指出要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这也就预示着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仍然是在多方目标之间寻求平衡, 但通货膨胀这个目标依然被至于不重要的地位。

四、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

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 在改革不合理价格体系的期间, 需要承担一定的通货膨胀。央行必须在当前的目标优化和未来的目标优化之间寻求平衡, 这是改革必经的过程。通胀目标制在我国得以实行的条件还有很多没有达到,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1. 经济体制

政策的实施需要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 保证货币政策顺畅传导。

2. 操作条件

通货膨胀目标制在确定政策目标后, 要有多层次且有效的政策工具进行调节, 达到预定的目标。

3. 央行的独立性

由于政府总目标和央行目标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政策的实施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央行报账政策的顺利执行。

4. 政策的透明度和政府的公信力

通货膨胀目标制最终需要稳定公众的通胀预期, 如果政策不够透明或政府不能够遵守承诺, 公众的预期就会左右摇摆, 加剧经济的波动。

而根据我国的现实状况, 上述要求都不能很好的满足。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顺利实施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首先的问题就是通货膨胀指标的选取, 由于我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不包括房地产等价格, 我国的消费物价指数并不能够综合和准确的衡量实际的通货膨胀指标。其次, 我国正处于改革深化期, 一些领域的价格改革还没有完成, 而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忍受相当的通货膨胀。此外, 我国仍实行较为稳定的汇率制度,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需要与汇率制度相协调。

五、小结

本文介绍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特点, 根据我国近几年采取的货币政策分析了我国的政策目标, 根据政策实施需要满足的条件分析了我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过程中我国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需要完善的条件, 得出了目前我国并不适合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结论。我国仍处在改革转轨阶段, 货币政策考虑多目标是必要的, 必须在当前目标优化和未来目标优化的程度之间做权衡, 动态分析和解决问题。央行需要采取其他措施锚定公众通货膨胀预期, 稳定通货膨胀。

摘要:在大部分国家都实行通货膨胀单一目标制的情况下, 我国仍坚持多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后通货膨胀的记录得到改善, 我国多目标的货币目标依然冲突不断。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 我国再次选择了首要保持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 结果造成了我国2011年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但由于我国正处于改革期, 通货膨胀目标制并不适合我国的情况, 央行要采取其他措施来锚定公众通货膨胀预期。

关键词:货币政策目标,通货膨胀目标制,通货膨胀

参考文献

[1]龙成学.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J].当代经济.2009 (11)

[2]卞志村, 毛泽盛.货币政策规则理论的发展回顾[J].世界经济.2005 (12)

[3]奥特马·伊森, 陈巧娥.通货膨胀目标制:前景及问题[J].中国金融.2004 (05)

[4]胡昆.通货膨胀目标制: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个可选框架[J].海南金融.2007 (01)

[5]孙丽.不同类型通胀目标制:框架划分及其转型规律[J].上海金融.2005 (11)

[6]谢罗奇, 胡昆.西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证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03)

目标价格政策 篇9

一、资本市场价格与货币需求关系的理论分析

对资本市场价格波动与货币供应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析,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货币供应量对资产价格的影响;二是资产价格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货币供应量对股市价格的影响可以通过三种效应实现。1.预期效应。当中央银行准备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能够影响市场参与者对未来货币市场的预期,从而改变资本市场的资金供给量,影响资本市场的价格和规模。2.投资组合效应。当中央银行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增加,但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投资收益)却递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所持有的货币会超出日常交易的需要,结果会促使部分货币进入资本市场寻求收益,导致资产价格的上涨。3.股票内在价值增长效应。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利率将下降,投资将增加,并经过乘数扩张效应,导致股票投资收益提高,从而刺激资产价格的上涨。以上三种效应一般来说都是正向的,即货币供应量增加,则资产价格上涨。

资本市场引致货币需求的途径或机制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财富效应。资本市场价格上涨意味着人们名义财富的增加,在假定收入比股价波动更小的条件下,这也就意味着财富/收入的比率上升。而货币需求函数MV=PY认为,财富/收入比率越高,往往反映为货币/收入的比率越高,或者说货币流通速度的降低、货币需求增加。2.资产组合效应。资产价格上涨反映了风险性资产的预期收益相对安全性资产而言有所上升。在人们的风险偏好程度不变的情况下,这种相对价值的变化将导致风险性资产的风险程度增加,从而人们将会增加其资产组合中相对安全性资产的比重来抵消这种风险,比如说增大持有短期债券、货币等,从而使货币需求增大。3.交易效应。资产价格上涨,交易量扩张,将会产生相应的货币需求来满足完成这些交易。4.替代效应。伴随着资产价格上涨,会吸引更多人投资,从而在投资组合中会将货币性资产转化为股票资产,一定程度上产生对货币的替代作用。总的来说,资产价格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净影响由这四方面的效应共同决定,其中,财富效应、资产组合效应、交易效应对货币需求产生正向影响,而替代效应产生负向影响,因此,资本市场的价格波动对货币需求的冲击方向从理论上难以确定。

二、对我国资本市场价格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实证研究

针对我国证券市场,已有的实证研究大致分为两派:一派认为货币供应量与资产价格间没有联系。如长期范围内货币供给增加并不影响股票价格,货币呈中性。而另一派则认为货币供应量与资产价格之间存在一定的稳定联系。如股票市场确实影响货币需求,且股价对M1的影响大于对M2的影响。由于目前的实证研究所用的数据较早,故笔者试着用最新的数据对资产价格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进行检验。

(一)变量选择与样本数据的说明。

由于上海、深圳两个交易所的市场指数变动存在高度的相关性,故我们仅选择上海证所综合指数(SI)作为其中变量。为了考察货币供应量中不同组成部分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参照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定义,将M2分为四个部分,即:M2=M1+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M0+单位活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因此我们分析变量将分别采用M0、M1、M2三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与上证综指进行相关分析,同时样本数据将采用1992-2005年度的数据。为了消除时间序列的异方差性,所有数据均取Ln值。

(二)ADF单位根检验。

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前提是各变量是否服从相同阶数的单整过程。单整是指变量序列具有自回归趋势。如果一个序列在成为稳定序列之前必须经过d次差分,则该序列服从d阶单整。根据动态经济计量学理论,序列之间要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二者的单整阶数相同。我们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来检验股票指数和各层货币供应量序列的单整性质,其回归方程式为:

其中ΔYt为变量序列的一阶差分,t是时间或趋势变量,考虑到金融时间序列数据往往具有自相关性,在模型中加入了ΔYt-1项以消除自相关性的影响。虚拟假设为δ=0。若检验结果δ显著为0,则说明变量单位是单位根过程I(1);否则,若检验结果δ显著异于0,则说明变量是一稳定过程I(0)。对上证综指、M0、M1、M2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表。

注:检验形式(C,T,L)中C、T、L分别表示模型(1)中的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

由表1可知,以上变量的水平值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接受原假设,而其一阶差分则拒绝原假设,所以以上四个变量均是一阶单整的,具备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前提基础。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当Yt和Xt在统计上是平稳序列时,如果变量Xt过去和现在的信息有助于改进变量Yt的预测,则称变量Xt是Yt的格兰杰原因。常用的格兰杰检验模型为:

模型中αi和βj是常数,εt是白噪声。X是Y的格兰杰原因等价于βj不全为零。

我们用Eviews软件对上证综指(SI)与M0、M1、M2作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检验,得到结果如下: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较长时期内货币供应量M2、M1和M0不是股市价格的格兰杰原因。在资产价格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上,实证结论表明股市价格不是M1和M0的格兰杰原因,但是股市价格在6.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M2的格兰杰原因,该结果表明资产价格变动将会在一定程度对广义货币需求产生影响,但是却没有对狭义货币需求产生影响。

三、实证结果与理论分析相矛盾的原因

(一)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资金流通渠道不畅。

长期以来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分割是造成资产价格与货币供应量关系不明显的主要原因。1993年我国开始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金融管理体制,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参与主体逐渐被隔离。虽然表面上两个市场实施资金隔离的政策,但是在追求利润的动机驱动下,货币市场资金往往通过多种渠道向资本市场转移,资本市场资金也通过企业在商业银行存款形成信贷资金来源而导致两个市场之间的“联通”。这些资金的暗通机制有些是合法的,有些则不尽然,给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带来了一定影响。再加上2002年以前,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并未被计入广义货币的统计范畴,这些情况都弱化了资产价格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

(二)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资产替代性、流动性增强,模糊了货币供应的统计口径。

资本市场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资产结构,但是不同资产间的替代转换模糊了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统计。首先,针对股票与存款,当股票收益率较高时,居民会取款而购入股票,当股票收益后,又将盈利转存银行,使得不同层次货币量处在一个动态的变化之中;其次,托管类金融资产以及外币存款,可以作为资本市场直接的资金供给,与资本市场存在着紧密地联系,但是这些资金尚不能纳入货币供应的统计范畴,从而不能增强我国资产价格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

(三)虚拟资本市场的发展导致实际货币供应量与名义货币供应量的不一致。

以股票发行和交易为例:股票作为一种虚拟资本,具有两重存在,即股票发行筹措的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各部门,形成现实资本,并遵循产业资本的运动规律而进行着价值增值。而股票一旦进入二级市场交易,则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并不直接相关。在股票的交易中,投资者持有股票的总成本减去一级市场的融资总额则构成了该期货币供应量的漏出额。股票市场越发达,市场交易越活跃,股票市值越高,货币的漏出额也就越大。由于漏出的货币并未转化为对经济发展起支持作用的货币资金,从而使名义货币供应量与实际货币供应量之间出现了不一致。

关于新疆试点棉花目标价格的思考 篇10

1 新疆试点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背景

新疆是中国的棉花主产区, 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棉花产量, 都占据重要地位, 过去三年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的实施, 稳定了棉花价格, 保护了棉农利益, 稳定了棉花生产, 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对新疆棉花产业产生了不利影响。为了新疆棉花产业健康发展, 保障国家棉花安全, 取消棉花临时收储政策, 在新疆试点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显得尤为重要。

1.1 新疆棉花生产概况

新疆棉花具有生产条件优越、单产水平高、棉花品质好等特点, 新疆棉区已成为中国棉花种植的主要产区, 种植面积、产量持续扩大;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传统棉花种植区域的棉花种植面积、总产量逐步下降, 新疆棉花生产对中国棉花安全的重要性日益显著。目前, 全疆60多个县 (市) 和110多个团场种植棉花, 约有50%的农户 (其中70%以上是少数民族) 从事棉花生产, 植棉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 主产区更占到50%~70%, 因此, 棉花价格关系到棉农收入和社会稳定。

进入新世纪, 新疆棉花种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总体呈逐步上升趋势, 而全国棉花除了单产上升外, 种植面积和总产量都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增加对稳定中国棉花生产越来越重要。具体来讲, 2013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达171.83万hm2, 占全国棉花种植面积比重为37.8%, 比2000年增加了70.59万hm2和12.7个百分点;2013年新疆棉花总产量达351.8万t, 占全国棉花总产量比重为55.8%, 比2000年增加了201.8万t和21.8个百分点。由于新疆优良的自然条件, 新疆棉花单产一直高于全国棉花单产, 2013年新疆棉花单产达136.5㎏/667㎡, 比全国棉花单产92.4㎏/667㎡高了44.1㎏。新疆棉花生产在全国棉花生产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且棉花产业是新疆的重要支柱产业, 是保障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因此, 提高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和总产量, 稳定棉花价格, 对保障棉农收入和中国棉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2 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的利弊

近年来, 由于棉花价格波动较大, 为保护棉农利益, 中国于2011年出台了棉花临时收储政策, 到2013年, 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已连续实施三年, 基本实现了其预期的政策目标, 稳定了棉花价格, 保护了棉农利益, 稳定了棉花生产, 保障了中国棉花安全, 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

一是棉花市场政策化、市场机制被扭曲。棉花临时收储价格取代了市场价格, 生产、流通、加工各类市场主体正常经营积极性下降, 交储成为唯一目标, 形成了国家的统购统销, 影响了市场机制的发挥, 不利于产业链健康发展。同时, 临时收储政策抬高了国内棉价, 导致国内国际市场价格倒挂, 收储价格与储备棉销售价格倒挂, 阻碍了产业链健康发展。二是造成国家财政负担重。国家制定棉花临时收储政策, 并不限数量敞开收储, 三年累计收储棉花1500万t, 耗费数千亿元之多, 且由于抛储价格高于进口棉价, 导致用棉企业拍储意愿不高, 每年抛储数量有限, 从而又加大了仓储、管理成本。三是农民种棉积极性得不到保障。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实施以来, 为保护棉农利益, 临时收储价逐年提高, 但由于临时收储政策对棉花收购质量要求较高, 且是通过棉花收购企业对棉农补贴, 棉农没有完全得到政策的好处, 导致植棉意愿不高, 影响了棉花生产。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实施三年来, 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增加不大, 中国棉花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 2013年跌破466.67万hm2。

2 棉花目标价格的设计及影响

2.1 棉花目标价格的内涵

首先, 目标价格是政府对棉农进行补贴的依据。棉花目标价格是政府在一定时期内, 为弥补棉农种棉成本、保护棉农合理收入、保障棉花安全的需要而制定的价格水平。棉花市场价格的形成不受政府直接干预, 棉农按市场价格出售棉花, 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 国家对棉花生产者进行差价补贴, 使其收入至少保持在等于目标价格的水平。其次, 棉花目标价格是一种政策性上限价格。棉花市场价格完全由市场形成, 其趋势值和平均值趋向于棉花价值, 而棉花目标价格是服务于国家棉花安全, 其政策目标除了保护棉农收入外, 还应稳定棉花市场供求平衡。棉花市场价格的过度上涨虽然可以增加棉农的当年收入, 但也会误导棉农盲目扩产, 在棉花总体需求基本稳定的情况下, 容易造成“棉贱伤农”, 因此, 目标价格还是政府设置的一种上限价格。

棉花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中国是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 也是最大的棉花进口国。因此, 提高棉花种植面积和总产量, 是维护中国棉花供求平衡、保障棉花安全的重要手段。新疆是中国最大的产棉区, 棉花总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一半以上。正确理解棉花目标价格内涵、合理制定棉花目标价格对保障棉农收入、提高植棉意愿、保障中国棉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2 棉花目标价格构成因素

棉花目标价格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因素:一是棉花生产成本, 即棉花种植、管理、采摘、销售等棉花生产活动中需投入的土地、种子、肥料、农药、人工等费用。如果棉花市场价格低于生产成本, 将挫伤棉农的种棉积极性, 因此, 棉花目标价格应足以弥补其生产成本。二是合理利润, 即棉农出售棉花所得扣除其花费的所有成本后的剩余部分。三是棉花市场供求因素。棉花目标价格应充分反映棉花市场供求变化, 使棉花供给和需求基本保持平衡。四是国际市场棉花价格水平。经济全球化下, 国内棉花价格的形成和变化必然受到国际棉花价格的影响。棉花目标价格应以中国的平均供给成本为基础, 尽量与国际市场价格相衔接。

2.3 棉花目标价格的影响

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实施后, 棉花市场上将存在两个价格, 一个是市场价格, 一个是目标价格, 无论这两个价格孰高孰低, 棉农收益都能得到一定的保障, 从而提高棉农的植棉意愿, 稳定棉花生产。棉花目标价格政策是国家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实践, 将对棉花产业产生重大影响。

一是发挥市场主导作用, 减少人为干预, 促使棉花价格回归市场化。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实施后, 国家不再干预市场价格, 而是制定能够保障农民获得一定收益的目标价格, 棉花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 有利于提高国内棉花的市场竞争力。二是保障棉农收益, 提高植棉意愿, 稳定棉花生产。目标价格补贴实行价补分离, 每年政府预先公布目标价, 农民的收益预期基本被锁定, 不会因为市场价格波动而受影响, 国家财政直接补贴棉农, 棉农收益得到保障, 种棉积极性提高。

3 对策建议

3.1 构建“三元一体”的价格形成机制

棉花目标价格、最低收购价格和市场价格是棉花收购价格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目标价格和最低收购价是政府对市场价格进行裁高截低的上下限控制, 是政府对市场价格的政策性约束。其中政府确定的目标价格是核心, 是衡量种棉收益是否合理的标准;收购棉花时, 上有“目标价格”作为参照物, 下有“最低收购价”托市, 以保护棉农最基本的经济利益。棉花按“市场价”交易, 在市场平均价格达不到目标价格水平时, 政府就对棉农进行补贴;若“市场价”低于“最低收购价”时, 国有棉花部门就按“最低收购价”收购储备。这样, 棉农能够获得一个可预期的、稳定的基本收益, 使农民利益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制度保障。棉农的正常收入有了保障, 其种棉积极性就会持续高涨。

3.2 减少棉花直接补贴, 扩大农业保险赔付

棉花目标价格补贴属于WTO中的“黄箱”补贴, 对生产和贸易会有一定扭曲作用, 受总补贴规模的约束, 农业补贴总量不能超过当年农业产值的8.5%。目前中国综合支持量尚未达到承诺的上限, 因而可适当扩大目标价格补贴额度, 但长期来看, 棉花目标价格补贴仍是中国的一个过渡政策。农业保险赔付则属于“绿箱”政策, WTO协议不限制“绿箱”政策, 不会引起贸易摩擦。

3.3 提高棉花生产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

实施棉花目标价格补贴, 政府要获得棉农生产规模的地理数据, 从而合理确定补贴对象和补贴规模, 而新疆植棉农户众多, 分布60多个县 (市) , 如何降低补贴发放的交易成本至关重要。因此, 一是要成立棉花专业合作社, 国家可以将补贴直接发放给农业合作社, 合作社再将补贴发放给棉农。二是加强土地的流转, 农民进城打工抛荒的土地向种棉能手集中, 同时反对商业资本过多地进入棉花生产领域。

摘要:棉花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原料, 新疆棉花总产量已占到中国棉花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为保护棉农收入, 提高植棉意愿, 稳定棉花生产, 保障棉花安全, 中国于2014年取消实施三年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 并在新疆试点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今后, 政府不再直接干预棉花市场价格, 企业通过市场价格收购棉花, 有利于新疆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通过目标价格对棉农直接补贴, 有效的保障了棉农收益。通过分析新疆棉花生产概况和临储政策的利弊, 说明了实施棉花目标价格的必要性, 并分析了棉花目标价格的内涵、构成因素和影响, 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棉花产业,棉花目标价格,价格补贴

参考文献

[1]狄升.对棉花目标价格补贴的初步认识[J].农业发展与金融, 2014 (8) :25-28.

[2]李林茂, 余耀明.关于粮食目标价格的思考[J].价格月刊, 2011 (4) :1-3.

[3]伍世安, 刘萍, 付兴.论中国粮食目标价格的目标及测算:以玉米为例[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2 (1) :18-27.

[4]彭超.美国农业目标价格补贴:操作方式及其对中国的借鉴[J].世界农业, 2013 (11) :68-73.

[5]刘迪生.新疆实行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的影响与建议[J].价格与市场, 2014 (5) :18-20.

[6]徐雪高, 沈贵银, 翟雪玲.我国大豆目标价格补贴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3 (3) :35-36.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演化 篇11

1979~1983,我国处于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价格的制定、货币投放量完全由政府控制。货币政策的作用完全没有发挥出来。

1984~1997,人民银行开始履行央行的职能,计划体制转变为以国家调控为主的宏观管理体制。

1998~2008,国内面临着急剧的通货紧缩,货币政策的提法经历了“稳健”、“努力发挥作用”、“进一步发挥作用”等阶段,促进经济增长的意图相当明显。

2008以来,考虑到国内自然灾害、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等不利因素,央行灵活运用“三大法宝”。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二战后西方各国的货币政策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盯住利率——“利率处于中心环节,货币政策通过变动货币供给来影响利率"(邵小倩,2006)。利率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通过改变利率来影响总需求,最终影响经济。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滞涨”局面出现,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应运而生。他们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动并不直接影响利率,而是直接影响名义收入和支出,并进而影响投资、就业及物价水平。所以应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

20世纪80年代至今先后有新西兰、加拿大、英国等国家选择了通膨目标制——货币当局确定通膨目标,在此基础上预测通膨走势,将预测值与目标值进行比较,以此决定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整和操作。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及其传导机制

综合以上历史资料,充分说明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必要性在于设定一个名义锚,以便社会公众判断货币当局的言行是否一致,这主要是为了避免货币当局的机会主义行为。但名义锚必须容易控制且便于观察,经济增长率或就业率等最终目标显然不适合,而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关联度和可控性都较强的经济指标就比较适用。从理论上说,利率或货币供应量哪个更适宜作为中介目标取决于一国经济波动的结构。倘若经济波动主要来源是货币需求方面,那么货币供应量就不适合充当中介目标。反之,如果货币需求很稳定,主要是来自能源危机、投资消费结构变化等实质性冲击,此时利率目标就不合适了。

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优点如下:货币供应量的变动直接影响国民经济活动。可控性较强。易于区分政策性效果与非政策性效果。(陈学彬,1999)但是其缺点也让央行无能为力。首先,基础货币投放难以控制,主要是因为我国的汇率制度。我国名义上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实质是一种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容易失效。其次,货币乘数的非完全控制性,即使央行可以控制活期存款和定期的准备金率、但是货币乘数中还有现金比率(取决于社会公众的资产偏好)、超额准备金(取决于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和定期存款与活期存存款的比率(取决于公众的资产组合意愿)。自2006年起,人民币开始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大量外汇占款抵消了货币政策的效果,夏斌和廖强(2001)指出,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针对货币传导机制,王振山,王志强(2000)认为可分为两种即货币渠道与信用渠道。货币渠道可用IS—LM模型说明,即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给的变化使LM曲线移动,引起利率变化,从而改变投资行为,进而影响实体经济。信用渠道是指利率的变化影响资金供给者的借贷行为,从而影响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总量,再通过银行贷款的变化影响实体经济。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引起的信用市场不完全性,所以又引入信息经济学,并把信用总量作为政策的主要中介目标。

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有以下有点:反映货币与信用的供给状态及其相对变化;可控性较货币供应量更强;效果更明显,力度更大;是经济周期转换的指示灯。但其也存在以下缺点:影响实体经济的是预期实际利率而不是央行可以控制的名义利率;利率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依赖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

现在我国实行的是利率双轨制——受管制的存贷款利率和已完全市场化的回购利率两种利率体系。何东,王红林(2011)认为我国采用存贷款基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发达国家是以短期的货币市场利率),更重要的是央行调控的不是利率本身,而是利率的存贷款上下限。这种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官方利率与民间利率间日益明显的背离,构成“资金价格双轨制”,令不同经济主体遭受歧视性待遇。资金价格双轨制导致负利率状况趋于恶化。2012年6月的CPI同比上涨6.4%与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3.5%来简单衡量,负利率达2.9个百分点。面对长期负利率对财富的侵蚀,居民迫切寻求储蓄之外的投资渠道,其结果就是“存款搬家”,从银行转移至房市、股市等资产市场。若不能及时扭转负利率局面,将助长资产泡沫。

综上,刘卫江(2002),夏斌(2001)提出一个可行的选择:放弃任何中介目标,直接盯住通货膨胀率,同时将货币供应量、利率、经济景气指数等其他重要经济变量作为监测指标,即采取通膨目标制。其优点不仅在于可测性和相关性较好,以便于公众形成稳定合理的预期,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且货币当局可以在工具运用上保持灵活性,从而更有效地实现经济增长。当然通货膨胀目标也存在缺点,Masson(1999)指出,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价格数据的历史资料,不存在可靠的通货膨胀预测手段,央行的独立性較弱,所以建立并维持通货膨胀目标制存在较多的困难。

结合我国国内的通胀情况来看,刘利刚认为,我国的通胀压力来自于供需两端。即来自工资、资源产品等供给方面和来自城镇化、能源等方面的压力。姚余栋(2011)认为,在这种特殊时期可以把央票利率可以作为货币政策的综合性指标,即建立央票(短中期)和国债(中长期)相衔接的基准利率体系,逐步把央票利率培育成央行未来的价格型调控工具。

“菜篮子”工程的目标与政策导向 篇12

“菜篮子”工程弱化的原因

“菜篮子”工程没有得到切实落实的要害问题是:近几年来一些城市发展目标脱离了群众根本利益, 其中一些城市的“形象工程”和“土地财政”弱化了“菜篮子”工程的投入建设。

“菜篮子”工程建设是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的为民办“实事”的城市工程, 为什么经过了20多年的建设还没有收到明显的成效呢?笔者认为是“菜篮子”工程建设在目标的确立与政策的导向上产生了偏差。

首先, 在目标实施的过程中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菜尤其是大宗蔬菜是中国消费者的民生中的核心品类之一, 菜价不稳人民的生活就不稳, 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治局面就不稳, 这个建国以来的根本城市的政府领导必须牢记!因此要把“菜篮子”建设作为城市政府执政为民常年的、常态的“实事”的工程, 一刻都不能放松。

其次, 重农副产品的基地建设轻农副产品的现代流通渠道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对于生产的先导性作用越益显现。中国的农产品生产一直没有改变几十年来“多拉多啦, 少啦少啦”的局面, 核心的问题就出在没有好的适应“农村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流通政策与流通形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 “三农问题”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为流通问题。

再次, 缺乏符合城市生鲜农产品流通客观规律的目标导向。世界城市生鲜农产品流通的实践告诉我们, 城市生鲜农产品流通主导的零售形式是连锁超市, 因为第一, 这种现代的商业业态可规模化对接农业包括“小农业”;第二, “农超对接”的流通方式符合生鲜农产品本身要求的渠道短、环节少的鲜度要求与价格控制要求;第三, 组织化程度高的连锁超市对生鲜农产品的安全控制;第四, 符合城市化进程中现代化城市的形象、卫生与安居的要求。

切实落实“菜篮子”工程的建议

为了使城市“菜篮子”工程的建设得到切实的落实, 提出以下的政策建议:

第一, 各级城市政府应将“菜篮子”工程建设的“菜地”保有量列为市长负责制考核的“红线”指标, 由人大来实行监督与考核。

第二, 在大中型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建立以连锁超市为主导, 以标准化菜场为补充的生鲜农产品销售体系。

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政府制定政策推进“农改超” (农贸市场改成超级市场) 和“农超对接”来逐步实现。由于菜场经营者的个体经营者特性, 当政府对市场进行调控之时, “菜场”将成为这种调控的盲区。中国城市“菜篮子”建设工程的“菜场”派和“超市”派之争虽然还可继续, 但“超市”派已经有了成功的实践案例, 而“菜场”派尚不能在中国找到成功的案例。因此, 在城市生鲜农产品销售主渠道政策导向的问题上政府部门尤其是市长一定要树立坚定的目标与信心, 要将超级市场革命进行到底!

第三, 为支持各级地方政府更好地实施“菜篮子”工程, 中央政府应调整税收政策。

超市卖菜现在碰到两个现实的难题:一是到农户田头直接采购农民不可能提供发票 (能够提供发票的农村合作社还处在萌芽发展之中) , 如按现行规定由农村乡一级组织开具农副产品收购证明作为税收抵扣依据在操作中是不可行的, 且又不能在跨地区的异地得到税收的抵扣;二是超市卖菜要向国家交纳13%的增值税, 但超市卖菜的成本要远远高于农贸市场。国家这两项关于蔬菜流通的税收政策必须要进行调整了, 实际上只要将农业税的免税政策延伸到蔬菜的超市销售环节就解决了问题的关键。据测算, 我国一年征收超市等现代零售业态卖菜的税收大约在200亿左右, 今天的国家财政完全有财力来实施这一税收减免政策。第四, 健全以法律为依托的“菜价”调控机制。

世界零售业巨头群聚在中国市场, 由于投资主体的国内外差异。国外企业与国内企业在利益目标、市场责任承担与决策权限上的差异, 客观上存在“菜价”调控对象与实施单位的外资企业“缺位”的真空现象。如何完整无真空地实施“菜价”调控措施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 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不能只要市场利益而不承担市场责任。在当前国家市场干预法律制度尚不健全的条件下, 类似“菜价”调控措施的政策落实要以本土企业为依靠, 同时政府的支持政策也应向本土企业倾斜, 如正在实施的国家对连锁超市的“农超对接”支持政策等。

上一篇:创新思路主动作为下一篇:威尼斯双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