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气氛(精选12篇)
课堂教学气氛 篇1
自古以来,数学就是令学生惧怕的学科,甚至有的学生到了“谈数色变”的地步,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应该依据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采取合理教学策略,使小学数学的教学气氛变得积极活跃起来,进而促使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得以大幅度地提高。下面,本文就从以下几方面,对活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气氛这一论题进行研究和论述。
一、注重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初始阶段,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准备阶段, 因而这一环节异常重要。如果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能够重视此环节并进行精心巧妙的设计,就能唤醒学生的学习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新知的学习和汲取。所以, 我们要依据不同教学内容,设计恰当、新颖的导入语,借此活跃数学课堂气氛,并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比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中《观察物体》这节内容时,上课一开始,我就对学生说:“小朋友,今天这节课,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你们想不想听?”“想!”学生立即回答道,(具体故事内容略)讲完故事,我继续说道:“小朋友们,你们说这四位盲人叔叔,他们有的把大象摸成了又大又粗的大萝卜,有的摸成了一把大蒲扇,有的摸成了大柱子,有的摸成了草绳,那么他们说得对吗?他们如何才能知道真正的大象是什么样子?”“不对,他们应该把大象全身都摸一遍。”“没错,我们在观察一个物体的时候,注意一定不要像盲人叔叔这样,而是要遵守一定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学完之后,你们就知道该怎样正确地观察物体。”这样,我通过在导入环节为学生讲故事,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我们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二、开展游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人人都喜欢玩游戏,特别是年龄尚小的低年级学生,游戏无时无刻都对他们有着极强的吸引力。而数学知识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单纯进行数学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理解和接受,而且会觉得枯燥乏味,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这时就可将游戏引入数学教学过程中,这样既能使课堂教学变得精彩有趣,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我们还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一年级上册中《分类》这节内容时,课前,我为学生布置了一项活动任务:回家后搜集一些好玩的、好看的、好吃的东西,第二天带到学校。第二天正式上课时,我就将学生四人分为了一组,每组的成员把从家里搜集到的物品放在一起,然后我对学生说:“小朋友们,现在你们从家里拿来的东西都堆放到了一起,是不是看着特别乱?现在我们就来玩一个游戏,游戏方法为:每个小组把堆放在一起的物品进行分类,即把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哪个小组分得又快又准确,哪一组就是胜利的一组,老师会有奖励,好不好?”学生一听要玩游戏,瞬间都变得兴奋起来,而且声音响亮地回答:“好!”然后,都兴致勃勃地投入了这一游戏活动中。这样,我通过在课堂一开始开展游戏,营造了欢快、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且有利于我们的数学教学效率获得提高。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是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在广泛使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它可以使具有高度抽象性特征的数学知识以简单、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实际过程中,就可依据具体教材内容, 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以轻松、欢乐的心态学习数学知识,并树立学好数学的愿望。
如,在学习了一年级下册中《认识人民币》这节内容时,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有关人民币的单位和人民币单位间换算的知识之后, 我们就可将教室进行简单的布置,让学生模拟一次购物活动,即让学生自行经历算钱、付钱、找钱的过程,这样,我就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实践性教学情境,既使课堂气氛变得积极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进而获得高效益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来使如今枯燥呆板的数学教学现状得以转变,使数学教学气氛变得积极、活跃起来,让学生变得乐于学数学、爱学数学,最终促使数学教学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
摘要:常规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总是乐于采取以自身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则始终以被动者、接受者的身份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汲取,这就导致课堂气氛显得沉闷压抑,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数学教学效率也一直处于低下水平。因此,如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就成为目前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热点关注和极力探索的重点课题。
关键词:课堂气氛,教学效率,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气氛 篇2
课堂气氛是活跃在整个课堂内的一种活生生的气息,是一种特有的心理情态。课堂气氛融洽还是冷漠,活跃还是沉闷,将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产生积极或者消极影响。积极的气氛表明课堂情境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特点,它反映出来的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正常和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的成绩普遍会提高,而在紧张、压抑的条件下,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会下降。为此,教师就要投入、倾注一定的情感,上课伊始就要展现、演绎教材内蕴含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启发学生善于探究,鼓励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使课堂气氛始终处于融洽和谐、稳定持久的状态。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活动对学生的认识发展的品行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心理素质的优化、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是创造和维护课堂良好环境的决定因素。
一、塑造良好的形象及人格魅力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前提 教师的形象和人格魅力,在教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往往看到有的同学因为老师的原因而喜欢或厌恶该学科。所以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形象,加强自身素养,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你所教的科目感兴趣。因为学生对这一学科感兴趣是建立良好课堂学习氛围的前提。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其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说服、教育能力,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形成和发展优良个性品质。这样有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维持良好课堂气氛需要好的精神面貌
良好的课堂气氛,表现在师生的精神面貌上,应当是热烈而执着。首先教师必须始终热情洋溢,精神饱满,用自己振奋的神态来感染学生。课堂上,教师自己应有活泼愉快的情绪,手势动作要灵活自然,语音声调要抑扬顿挫,要向学生表现出各种形式的激奋状态。其次,对学生来说,要学而不厌,时时跃跃欲试,处处津津有味,表现出一种对知识,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热爱。教师上课和颜悦色,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心理相融,情感共鸣,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学习积极性提高,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热爱”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前提。传统的教学理论中,提出了主体性、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等。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很重要。不但表现在学生学的方面,也表现在教师教的方面。教师有兴趣,才能热情洋溢,专心致志地教。学生有兴趣,才能情绪高涨,聚精会神地学。总之,在这种气氛中,整个课堂会变得生动活泼。教师不唱“独角戏”,学生不是“旁观者”。
三、教学语言精炼幽默是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催化剂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感情、交换思想的桥梁,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教学语言精炼是教师应具备的良好素质,用词的准确性,用语的严谨性,用句的逻辑性,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形成严谨的良好思维,收到“润细无声”的效果。教学语言幽默是教师应发挥的。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心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语言的幽默并不同简单的说笑话讲故事,而是通过挖掘教材内在的趣味性材料,加上生动形象的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有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活跃课堂气氛关键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只有充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才可能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气氛。有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各种能力。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地进行知识探索过程,在探讨中进行多方面检验和修正,当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其主人翁地位后,就会积极主动地深入到课堂中来,与教师共同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成为我们学习的乐园。中职生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易分散、松懈懒散,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一些实验,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可用新的内容、新的观点、新的教具、新的板书等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促使学生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学习。
创设气氛 愉快课堂 篇3
对儿童的习作指导,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如何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对于提高儿童的写作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的语言要有吸引力,使学生喜欢上你的课
从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求中可以看出,希望老师讲课要有情趣的,占调查学生总数的86.4%,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努力做到深入浅出。教学要洒脱自如,语言要形象、生动、有趣。
二、教师要多一点微笑
从调查中可见,学生希望教师常有笑容。“我们最不喜欢老师一天到晚板着脸孔上课。”这是92%的学生的反映。教师的微笑就是与学生进行友好的情感交流。
正如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所说的:“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身上产生的那种高涨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精神交流。”“教师要得到儿童方面的生动活泼的反响,归根到底还要取决于他自己,取决于他的活动和他对儿童的态度啊!”(《和教师的谈话》26页)有人把教师的面部表情、体态、手势、步态等非言词性思想和情感交流的手段,称为教师的“第二语言”或“体态语言”。
心理学家艾特·莫勒比思列举了这样一个公式:感情的全部表达=7%的言词+38%的声调+55%的面部表情。教师和蔼可亲的微笑的面部表情,温和诚恳的声调,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愉快的气氛。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会做教师。”当然教师的表情应该是真实情和教育性的统一。一方面教师不能随意地、不加节制地流露自己的感情,不能随便地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忧伤、冲动、暴怒、嘻嘻哈哈等肤浅有害的表情;另一方面,教师也不应该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哗众取宠,因为这对学生更有害。总之,教师的表情应该是积极健康、自然真挚的。
教师对学生的表情应该多微笑、多甜蜜、多爱抚、多温柔,当然必要时也可以是严峻、坚毅甚至愤慨,其目的是产生积极有益的教学效果。
三、要运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学习
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除了教师本身语言的魅力以外,还要从儿童年龄特点出发,采用多种方法。比如变封闭型指导为开放型指导,把学生的习作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联系,使学生感到不仅作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而且作文可以为生活服务。
如在全世界戒烟日前夕组织学生写《我劝爸爸戒烟》、教师节写《感谢您,辛勤的园丁》、毕业前夕写《给同学的毕业赠言》,发挥作文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增强了学生课堂习作的兴趣。开放型教学还反映在对“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写”的乏味的作文教学法进行冲击,反映在教学渗透、引进了儿童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指导方法。如做做写写——记一次小实验或小制作;玩玩写写——介绍一个有趣的游戏;演演写写——记一个小节目;现场写作——参观游览的现场作文;人物采访——记一个______的人;先试写,后指导;先指导,后试写,再指导;出墙报、办小报……多种形式、多种方法的指导,创设愉快的写作气氛,能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
对于习作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要给他们创造发挥才能的机会,满足他们更多写作的欲望,增强写作兴趣,使课堂教学的目标具有层次性。
如一次以西湖灯会为题,让学生写一篇记叙文。有一部分学生对一般的参观游记写法已不能满足要求,教师就允许他们用自己认为最恰当的体裁写作。于是有的写科幻故事《天外来客闯灯会》,有的写神话故事《唐僧师徒游灯会》,有的写童话《丙寅虎王灯会显威风》,有的写相声《哥俩逛灯会》,有的写散文《火树银花闹元霄》等
等。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写出了有趣的文章。
四、教师在必要时写点“下水文”
与学生共同学习写作,体会写作的艰辛,交流写作的体会,请学生评价自己的文章,这样做不仅指导了写作,更重要的是密切了师生关系,师生在课堂上平等地、和谐地进行着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产生愉悦感。
对于写作基础差的儿童,要坚持正面引导,鼓动为主,课堂教学时要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充分肯定,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学习写作。学生一旦感到教师对自己热情关怀、具体帮助从而充满信心时,就会对写作增强信心。
课堂讨论活跃气氛 篇4
关键词:课堂讨论,时代性,发展性
初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体现了全面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精神,它充实了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把繁重的教学任务变成教师既能够容易讲透,又能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良好的交流、展示、提高的平台,那么,怎样上出一节令人满意的历史课,是值得广大初中历史教师深思的。根据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我认为;采用“课堂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是良好的解决途径。
课堂讨论就是把每一课的学习内容重新设计、重新调整、重新规划或整合,以课文内容为依据,以课文中主要的线索作为课堂中讨论的主线,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引,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环节,不仅使教学的环节严密、紧凑,富有激情,更便于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有话可说,有题可争,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特别是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把握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把“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变成学生自我探究学习历史知识,在课上尽可能多地安排主题内容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能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逐步形成学习技能,通过课堂中的讨论,我也能够及时获取学生掌握新的历史知识的情况,促使我及时对教学的进程和要求进行调整。如讨论中设计的趣味题、开放题,都是针对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分析、去探究,不但扩大了学生的思路,而且增加了历史知识的储备。
一、历史课堂讨论的质量取决于讨论主题的准备
讨论主题的准备要摆脱旧教学模式的束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初中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对已学的历史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归纳,讨论的主题要鲜明,可以是历史事件、可以是有较大影响力的人物,也可以是老百姓关注的热门话题等。
在准备讨论主题的时候,我主要围绕这些方面:
1.主题围绕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引导学生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比如:主题一:孙中山先生说过“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这句话根深蒂固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
主题二:长期在中国考察研究的澳大利亚当代学者尼古拉斯泰普说“:中国的民族政策是值得令世界上很多国家赞赏和借鉴的”。
主题三:作为学生,我们如何来看待制造民族分裂势力和各类打、砸、抢、烧事件。
2.准备讨论主题的时候要注重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例如:要讨论出相应的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
(1)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 )。
(2)邓稼先勇于挑战,乐于奉献,带头成功地研制出了先进的核武器,被誉为( )。
3.精心准备讨论主题的时代性、实质性、发展性。
主题一: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
(1)讨论:日本方面为何无视大量历史事实,竟声称钓鱼岛为日本的“固有领土”?
(2)日本为何抓住钓鱼岛不放?
主题二:以美英为首的北约没有征得安理会的同意,把南联盟屠杀阿尔巴尼亚族人作为借口,发动了科索沃战争,对南联盟地区进行疯狂的轰炸,造成了无辜的人民流离失所,粮食、水等基本生活用品的短缺。而美国还高举“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真是贼喊捉贼。
(1)美国发动科索沃战争,目的是什么?
(2)我们从科索沃战争中得到什么警示?
4.精心准备讨论主题时,要考虑到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通过所看、所听、所嗅,使学生能够灵活地使用思维的迁移来借鉴和融合所学历史知识,加大历史知识量的储备、进行创造性思维服务。比如讨论:我国在对外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使学生认识到:要复兴我们的民族,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之路。
5.准备讨论主题时首先要注意运用好历史课本和教辅用书,设置出和谐的情境,利用知识储备联系社会现实,同时关注社会的热点、焦点,通过观察社会,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分析,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如2010 年上海世博会是迄今为止举办的最大规模的世博会,它缩小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增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和谐。当一批又一批的中国人和外国人走进世博园的时候,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世界人类文明。而在2010 年,世界各国正处在摆脱金融危机最为关键的一年,这届世博会更加鼓舞人心,给人指明了一条光明大道。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拉动了上海乃至全国的经济,但是,也凸显出了中国企业中的一些弱点,这一弱点,值得我们反思和高度重视。讨论此主题使学生了解了举办世博会对中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对于世博会的启示和感悟更为重要,此讨论题不但关注现实,时代感强,内涵较深,同时也能起到较好的警示作用。
二、历史课堂讨论的前提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充分准备
上课前,对学生公布讨论题,讨论中有哪些要求,讨论后达到哪些目的,同时布置学生准备必读的参考资料,或用笔记、或摘抄,或讲故事,或提供带有启发性的话题,有目的地指定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发言,其他学生也可畅所欲言,尝试解答问题,同时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和点评。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与不好能直接影响着课堂讨论质量的高低,所以教师要拓宽教学知识面,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顺利完成教学各项教学目标。
三、历史课堂讨论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历史课堂讨论中,不管采用哪种手段,我尽量地把课堂时间还于学生,力求改变满堂灌、静静听的陈规陋习,千方百计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的气氛变得更加活跃,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合理有效地参与到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来,在问题讨论中,我提出讨论的“引子”,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当讨论进入高潮时,我或正确引导,或进行讲解,或给予补充,将讨论的问题逐渐明朗化。通过讨论,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讨论中,体现师生之间是和谐、民主、合作的关系,它比其他任何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社会化的影响,都更加有力,两者从结构上存在着互补性,两者有机结合有利于教学全面、充分地开展。
课堂需要什么气氛 篇5
江苏省东台市许河镇中学陈向红
笔者曾听过一堂语文公开课,课上老师的“传道授业”可谓少矣,而学生的活动可谓多矣,个体探究、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勿用举手可起来质疑,气氛热闹、非凡„„甚至有一学生问及一问题令老师“张目结舌”。课毕,一听课者愤然道:“这叫什么课堂纪律?乱糟糟的,成何体统?”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有责任有义务,注重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教学活动中,有的学生会在下面插话,有的同学会在课上窃窃私语,甚至会在课堂讨论时争论不休,让教者难以把握。因而,课堂吵闹问题一直缠绕在我们诸多教师的胸际,成为烙在头脑里挥之不去的阴影。
选择课堂吵闹问题进行研究,是因为这个问题对于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具有一定典型性。因为新课程实施以后,由于加强了课程的综合性、活动性、实践性和情境性,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因而“课堂吵闹”问题会尤为突出。因此,作为教师需要不断地对类似问题进行研究,为推进新课程的具体实施提供必要的前提与手段。
日本广岛大学教授片冈德雄把课堂上积极的气氛称为“支持型气氛”,把消极的气氛称为“防卫型气氛”。经研究他认为:
“支持型气氛”的特征是:(1)自信与信赖:学生和教师都充满自信,教师与学生双方相互信赖;(2)宽容与主动:教师对学生是宽容的,学生采取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3)自发型与多样化:学生自发地进行学习,其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在这种气氛中,学生无需担心集体压力与他人的眼光,不拘泥于惯例与常规。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气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防卫型气氛”的特征是:(1)恐惧与不信任:学生对教师抱有恐惧心理,教师对学生采取不信任态度;(2)控制与服从:教师对学生履行控制,学生对教师被动服从;(3)策略与操作:学生有自己应对教师的策略,而教师则对学生实行操作性管理。在这种气氛中,班集体成员处于不安状态,担心遭到攻击,倾向于采取较为安全的常规型活动。
不难看出“支持型气氛”体现教师崭新的新理念,便于学生的发展和个性的张扬。“防卫型气氛”再现了教师陈腐的旧观念,遏制学生成长和个性的发挥。
课堂出现吵闹原因剖析如下:
积极方面:a课堂气氛的民主与宽松;
b学生思维的活跃(即有声语言);
c多向交流的汇集;
d积极的参与意识(发表意见);
e个体张扬需求的呼声(个体的“小声”汇合为集体的吵闹); 消极方面:a课堂纪律问题;
b教师的课堂管理问题;
c课程安排不当;
d捣乱行为;
e个别学生为获得教师和同学的注意;
对于课堂吵闹,笔者的态度是:课堂确实需要纪律,但课堂气氛尤为重要。我们切不可害怕课堂吵闹而因噎废食。学生正襟危坐,鸦雀无声,专心听讲及时记录;或者教师提问,学生举手如林,然后一个一个起来回答,坐着的认真听,如是这般并非为好的课堂纪律,而凡是影响干扰破坏“井然有序”的课堂纪律,造成吵闹局面的学生则不应遭到批评、警告、呵 口七 和惩罚。否则课堂气氛将是死水一潭,学生的思维将不会碰撞出耀眼的火花,长此以往课堂仍然是教师唱独角戏舞台:学生端端正正、规规矩矩地坐在座位上,发言要先举手且得 教师的“恩准”。教师站在讲台前,可支使学生做这做那,自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的活动在这当中更多地被“忽略不计”了。展示得更多的还是教师的“教”――“教师中心说”。谁都知道这些行为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教育思想。在这种教育思想下,自然要求构建一个确保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纪律,教师调控课堂纪律的目的是保证教师教学过程的畅通无阻,而不管死活地完成教案上的准备内容或纯教本上知识。
马克思曾经说过:“你们尊重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宝贵,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是一种存在的形式呢?”课堂纪律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容纳儿童的不同个性。学生的动作和声音(言为心声)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学校和教师应适应学生的发展,允许学生比较自由地参与。动作和语言(表现为吵闹)是学生情绪、情感的伴随物,在激烈的唇枪舌战讨论争辩中学生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愤怒、遗憾和沮丧。教师要与学生分享这份情感。
针对课堂吵闹,笔者的做法是:(1)“不过分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可适度地保持稍稍的喧闹。彻底改变课堂的权威结构和主体定位,即由教师作为权威的主体和偏向于教师权威结构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师生民主平等的权力结构转变。(2)追求课堂气氛的民主和主动。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
生听,其课堂气氛追求的是“静”;而新课程下的教学倡导的是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创造性地思考和行动;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课堂气氛追求的是学生“动”,自由地畅快地发出内心的呼声。(3)放得开,收得拢。只要能保证教师作为组织者的有效声音的存在,宁愿做导演、策划者,合作者,不苛求课堂气氛的绝对安静,同时也不怕别人为此批评我们课堂纪律。教师与学生不应该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在课堂上应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力求由管理者向指导者转变,由布道者向激励者转变。
为了使新课程得以全面实施,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的学习课堂上有些吵闹,又有何妨?
激活课堂气氛 创设精彩课堂 篇6
关键词:课堂气氛;激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65-01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当前,在农村中学,有些思想品德课教师只顾自己讲课,忽视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没有做好调动学生的“注意与兴趣”的工作,时常叹息“课难教,师难当”。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大多数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学了也没多大用处,考试只有60分而且是开卷考试,考试时只要翻书抄一下,随便瞎吹一通,就能应付。因此,平时不愿意看书,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太注重能力的发,导致成绩不理想。上述原因的存在,造成课堂气氛消极被动、冷漠沉闷,上课有气无力, 学生厌学。
如何才能让课堂回归生活、让课堂活起来?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活课堂气氛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处在情境中,提高学习热情,并在轻松的气氛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创设情境的手段多种多样,有歌曲、故事、小品、图片、游戏、竞赛和学生的亲身经历等。热烈活泼的教学气氛不会自然形成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教师应该运用行之有效的手段来制造和烘托课堂教学的气氛,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自然而然的进入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中去,激活课堂气氛。 例如在学习“我的角色,我的责任”这一 新课的导入时 ,我首先提出问题:作为独生子女,哪位同学想到过责任没有?想到过承担什么责任?为何承担责任?这一问,同学们极其关注,因为许多同学从来没有想过这些,先是沉默,接着是沸腾,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立刻活跃起来,自觉去看书讨论交流。就这样引入了新课,经过讨论、回答,造就了热烈活泼的教学气氛,最后新课题的揭示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中,还要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尽量让学生敢说、多说、想说。特别是从材料悟出的道理,学生个人的经历、看法、想法等,可以尽量让学生自己说,自己思考,自己感悟。教师不要打断,即使学生说错了,也不要指责。这样学生才会说、才敢说,就能激活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走出去,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观察社会现象,感受社会生活,让学生以个性化的视角对教材知识和社会现象进行自我解读以外,更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小品、实话实说、新闻聚焦、课堂讨论、等多样化形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各种虚拟或实境的活动中,产生各种情感体验,进行判断、比较、分析、辨别,从而明白道理,认同、接受教材知识,进而指导自己的行动。
二、引用课本情境材料、激活课堂气氛
思想品德新课本中有许多情境材料和插图,它们有许多是富含哲理、极富趣味的漫画,又有许多是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例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激活兴趣,把空洞的说教变成栩栩如生的场面,把深奥的理论变成通俗、生动的语言,以此来烘托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上“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中的人口问题时,就选用课本中51页的相关链接,让学生了解中国人口数量过多的情景。正好刚过“十·一”黄金周,我就让同学们讲述人多带来的烦恼,大家各抒己见“乘车时的拥挤 ”“街上的人流 ”“超市购好物付款时队伍排得很长 ”等现象。这样使同学们对人口问题就很感兴趣,造就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总之,学生通过看材料,联系实际,相互讨论,揭露本质,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激发了学习兴趣,开启了思维,理解了课本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育,改变了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善用置疑、激活课堂气氛
以往的教学,教师一言堂,平铺直叙,这样使学生感觉上思想品德课太累、太无聊、毫无兴趣,教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听的昏昏入睡。这样使本就偏重理科的农村学生更难取得好成绩,但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我们要改变教课本的现象,而是用课本教。巧用质疑手段有利于烘托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它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当然质疑的方法有很多,有寻因究果法——对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求其“所以然”;有外延探究法——从中心内容发出不同质疑,求其多种可能性;有联系实际法——从理论和实际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中提出问题。如在教“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内容时,我针对社会上的贫富差距以及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向学生提问:这是不是符合共同富裕的原则?怎样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通过设置疑问,激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接着要求学生看书本中实现共同富裕的步骤及过程的相关内容,这些问题学生通过思考后很容易回答,巧设疑问,使学生懂得了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和方法,接着再问;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与共同富裕存在很大的差距,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接班人你应怎么做?怎么才能为日后创造财富作贡献?这样本来枯燥乏味的一堂课由于巧设质疑而使之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在课堂练习中获得成就的幸福感,在讨论中烘托了学习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激活课堂气氛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教师是主导,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首先须平等、民主。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总是想方设法拉近自己和学生的距离,通过和学生谈心、聊天、讨论,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透视他们的思想动态,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竭力融人他们的生活。上课过程中,教师的态度与语气要亲切、随和。通过激励的话语拉近教师与学生们在感情上的距离。事实证明,听取学生的意见,不仅丰富了经验,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更可贵的是使学生融人角色,激发了众多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了课堂气氛,实现了教学过程的互动。其次,构建师生关系平等,也要讲究艺术性,对于课堂上调皮捣蛋、影响纪律的学生,教师应采取冷静克制的态度,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尊重爱护、批评引导的原则,批评但不伤及自尊、惩罚但不体罚的方针,使学生提高认识,克服缺点,奋发上进。
激活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篇7
基于此,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它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的激发,在学生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学习兴趣是学生从事学习的兴奋剂。我在教鲁迅的文章时,先让学生回忆已经学习过的作品,学生大都能回答出来。但是如果让他们按集子、写作先后为序分类,排列,学生就觉得很困难。我把学过的《孔乙己》《药》《一件小事》《故乡》《社戏》《祝福》等课文补充一些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按时间编成一个口诀:“狂人”“孔乙己”吃错“药”是“一件小事”,“故乡”的“阿Q”,看“社戏”(吃错药当然要呐喊)。同时出一题考学生:以鲁迅的小说集填空: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泪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陡然而增。从而在轻松愉快中快速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同时让学生课后试着把所学的鲁迅的杂文,对应他的杂文集编成口诀。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讲到实词“卒”的义项时,出一个谜语:刘邦见之笑,刘备见之哭。打一字。有的同学很快想出来了,翠——项羽卒(死)了,刘邦笑,关羽死了刘备哭。其他同学也恍然大悟,“卒”这个词的义项他们记得很深刻。讲到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时,也是以猜谜导入,谜面是:航空信,打一城市名。学生一时想不起,教师稍作点拨,机灵的学生笑眯眯地脱口而出:高邮。其他同学也笑了。在欢乐愉悦的氛围中,师生共同完成了教学任务。实践证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构成、性格特征。密切联系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以及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抓住契机,刺激学生的兴趣点,能取得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利用可视形象,构建课堂气氛
形象具有可视性、直观性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创造性地设计制作一些可视形象,可以营造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推广应用,多媒体走进了课堂,展示了它的无可比拟的魅力。在讲《冬天之美》时,我做了一个课件,在音乐中,让学生看冬天的景致,听优美的朗读,我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中发现美。学生边听边看边思,最后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有位老师在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选了王菲唱的《明月几时有》作为背景音乐,设计了优美的画面,让学生先听,感受,然后再讲讲诗歌的内容,接着让学生跟着音乐唱,学生唱得很投入。不仅学生唱,连听课的老师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了。我想这些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对这首词,他们也许永远都不会忘记。
在利用可视形象构建课堂气氛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度”的问题,既不能让学生的注意力定格在形象上而淡忘了教学目标,也不能只注重教学效果而淡化了过程。
三、虚拟可视情景,幻化课堂气氛
刘勰《文心雕龙》有“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之句,强调了人的思维力想象力之奇妙。在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我作了积极的尝试。(1)学生先自读三遍;(2)播放录音带,为学生正音;(3)播放吟唱带,学生闭目,展开想象、联想,来感知那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想象:你就是诗人,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列数船只争相行驶。雄鹰在展翅高飞,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面对这一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你会有什么感慨?广阔无垠的大地,谁才是主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让学生自由地去体会去感受那广阔的意境。
另外,有些诗并无多少时代之隔,可以试着让学生以散文化的笔调描摹古诗词的意境。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如果让学生提起笔来:“雨说停就停了,一切都被洗得清清爽爽。山间寺庙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中微微游动……”写作一篇散文,不字字落实,而去营造诗中的意境,那么学生将会调动自己的想象力,既领略诗的美,又感受到现代汉语的魅力,何乐而不为?笔者曾让学生写了些唐诗宋词素描,效果颇佳。
由此可见,虚拟可视情景,有时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中以诗歌、小说、散文的教学尤为突出。
四、讲究教学语言,优化课堂气氛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讲究教学语言的艺术将有助于优化师生的情感,有助于优化课堂气氛,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有些教师上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因为他语言幽默,寓教于乐。
比如有位老师在指出学生对作文的厌烦心理时说:“有的同学拿起笔来就‘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碎铅笔头’,其实对作文不必紧张,作文并不难。”巧妙而幽默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学生自然会在轻松一笑中领会老师的良苦用心,比简单粗暴的批评要好得多。教学幽默,既是一种教学艺术,又是一种教学风格。教学中的幽默语是教师才智的表现,它的合理运用会起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作用。当然也要注意不能为幽默而幽默,如果使用不当或滥用幽默语,都会适得其反的。
优化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 篇8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石。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 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 作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及“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甚至于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学生往往喜欢哪位老师, 也就喜欢他所教的学科, 在课堂上以一种积极兴奋的情感去学习, 从而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因此, 教师应努力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交往, 把真诚的话语、尊重的感觉、和蔼的微笑传递给学生, 用真爱赢得学生的信任, 在师生之间真正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协调、和谐、通畅关系;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从而创造出一种学生学习情绪饱满、精神高涨、听课认真、思考积极的和谐课堂气氛。例如, 教师在课堂提问或组织课堂活动时, 机会要尽量均等, 多给后进生表现的机会, 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上课时, 教师要环视学生, 不要只看好学生, 而使其他学生感到冷落, 或者只看后进学生, 让他们感到不自在而情绪紧张。教师要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 要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和志向要求, 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在老师心目中有一席之地, 感到老师对自己的爱、关心和尊重, 从而变得生气勃勃, 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
二、恰当使用评价手段
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否恰当, 对课堂气氛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正面评价, 那么他的内在价值就得到了外界的承认, 学习成就的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 自尊心和自信心会增强, 会感到一种自我实现的满足感, 学习积极性会渐渐提高, 同时唤起更高水平的需要。相反, 如果学生得到的负面评价过多, 就会产生消极影响。有些学生, 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 自信心会下降。因此, 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 因人而异, 提出不同要求, 使后进的学生觉得有信心学好, 好的学生更好。例如, 教师提问时, 对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 要提些稍加思考就能回答出的问题, 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以加强其自信心。对成绩较好的学生, 可以提些稍难的问题, 在表扬的同时要指出其不足, 以防止产生骄傲情绪。学生回答问题即使错了, 教师也不可以粗暴指责, 而应态度和蔼地指出或加以适当的提示, 以免让学生难堪而破坏课堂气氛。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 使每个学生在既轻松愉快又热烈紧张的状态下, 学习和掌握知识。
三、发挥主导作用, 突出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 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 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要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 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决定着学生兴趣的浓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高低。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教师要研究学生, 要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心理和需要。假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垄断课堂, 教师当演员, 学生当观众;教师照本宣科, 学生洗耳恭听;教师问, 学生答;课堂气氛只会越来越沉闷, 教师越教越吃力, 学生越学越没劲, 最终, 学习兴趣被湮没, 学习动机被窒息。因此, 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兴趣及爱好, 尽量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 贴近他们的生活, 经常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让他们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而不仅仅是参与者。例如,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按照英语教学的原则, 尽量使用英语, 适当使用母语, 给学生创造英语语言环境, 让学生充分接触英语, 运用英语, 突出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发展和提高的过程。
四、善用机智掌控课堂
没有控制就没有教学艺术, 良好课堂气氛的创设, 需要教师进行多方面的控制。一是对偶发事件的控制。在课堂教学中, 不可避免会出现偶发事件, 机智果断地处理课堂上出现的偶发事件是优化课堂气氛不可缺少的手段。教师要及时捕捉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 当偶发事件出现时, 作为这个课堂教学的掌舵人, 应因势利导, 以变应变, 确保教学顺利进行。在处理偶发事件时, 教师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不要激化矛盾, 要“冷处理”为主, 切忌造成师生情绪上的对立。二是教师的自我控制。教师是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关键人物。当教师一踏入学校和教室, 他就应该把个人的所有不快和烦恼留在门外, 因为在学校里他整个人是属于教育的, 他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语言、教态和行为, 主动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活跃课堂气氛营造阳光课堂 篇9
1.教学的节奏
课堂心理气氛首先决定于教学难度。当学习任务为中等难度时, 人的学习动机最强, 太难和太容易, 动机水平都会降低, 要么是望而却步, 要么是觉得乏味。
2.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
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可分为权威式、民主式和放任式。
(1) 权威式
即学生的行动没有自主权, 完全由老师单方面决定一切, 比如学生的学习任务、学习的具体步骤等, 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挫折感, 对教师有抵触情绪,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下降, 老师在场与否, 学生的纪律表现大不相同。
(2) 放任式
即老师对学生不进行约束, 也不给予帮助, 一切都由学生自己决定。这样会导致学生纪律涣散, 学生情绪波动, 相互干扰学习效率等。
(3) 民主式
能带来最佳效果:一方面老师对学生有所约束, 另一方面老师也鼓励学生对活动任务和方式进行讨论, 提出意见。它使师生相互信任, 学生自信, 情绪稳定, 积极性高, 并且学生关心集体、纪律好、学习效率高。
3.集体气氛
集体的成员往往相互影响, 相互约束, 成员间的观念、规范都趋于一致, 因此学生会不由自主地与集体的规范认同, 并在这种舆论压力下, 自觉地与集体行动保持一致。
不良的群体气氛会导致不良的课堂心理气氛。例如, 学生普遍不爱学习, 迷恋明星, 那么学习时就没有动力, 课堂上不能集中精神。营造良好的集体气氛可以通过建设宣传阵地, 树立先进典型等途径来进行。
4.师生的人际关系
在师生人际关系中, 教师是成熟的一方, 是人际关系中较主动的一方, 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对学生的态度。老师应主动对学生表现出爱和关怀, 学生也会以爱和关怀回报你, 这样就能形成良性循环, 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那么, 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活跃气氛, 让孩子的语文生活充满阳光呢?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情感的课堂就是从激发学生情感入手, 以积极的情感为动力, 促进学生认知水平不断提高。
1. 理解需要, 注重“激情”
孩子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趣、好热闹。上课伊始, 学生的情感一般处于静止的“零点”状态, 理解了学生的这种学习需要, 教师就要运用多种方法把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 向课堂内容的情感靠拢, 缩小学生和作者的情感距离。
2. 品词析句, 注重“融情”
情感重在领悟, 贴标签似的简单告诉学生课文表达了什么情感, 揭示了什么现象, 这样学生只能记下一个冷冰冰的概念。因此教学时, 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富有感情的内容, 感染学生的心灵, 陶冶学生的情操, 让学生真正用心去感受、体味文中的感情, 与课文产生共鸣。可见, 教学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 有了它, 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3. 融入生活, 积淀真情
将生活理念融进语文课堂, 让学生在语言的情境中实实在在地学习。在课堂上, 让学生“无拘无束”自我表现地说, 自我陶醉地读, 自我感悟地议……尽显生活真情, 享受快乐语文生活。教师处处撩情、时时激情, 点燃学生心头的情感之花;学生事事积情, 时时存情, 内心世界就会丰富起来, 就会在课堂中淋漓尽致地展现自己的真情。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1. 文本对话, 潜心会文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 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举足轻重, 不可替代。
2. 师生对话, 平等介入
当教师作为对话者, 平等地介入关于文本的对话, 传递自己的理解、情感和价值观, 影响和感召学生, 整个对话的过程就发生了令人兴奋的戏剧性变化。在这样的课堂上, 少的是教师的明确表态, 多的是教师的真诚倾听;少的是教师的激昂陈词, 多的是教师的热情鼓励。
3. 生生对话, 合作互助
教学是一种沟通现象, “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 才有相互间智慧的碰撞, 心灵的交融。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中, 教师要重在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 建立合作式的学习。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 开放心灵, 让学生去“展示自我”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 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教学中, 教师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
2. 开放时间, 让学生去“丰富自我”
学语文重读书, 在巨大数量的语言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 再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便能使知识的源泉“奔涌而出”。《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 尊重多样文化, 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要体现、落实这样的目标, 阅读经典名著、诵读优秀诗文就是最好的选择。经典名著、优秀诗文是伟大心灵活动的结果, 是智慧的结晶。孩子通过读书可以穿越时空, 感悟这些伟大的心灵和智慧。
3. 开放时空, 让学生去“实践自我”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 不仅给学生“松绑”, 更要“放飞”孩子, 让他们接触自然、社会, 在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用语文, 培养其与人交往、分工合作的精神与能力, 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
师生在课堂上是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双向的互动的过程。“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与孤鹜齐飞”, 大诗人王勃给我们带来了经久、广阔、悠远的意境。今天, 我们新理念下的课堂, 也应该充满阳光。
营造课堂气氛,进行有效教学 篇10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教学,自主学习
数学新课程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要具有现实性,富有挑战性,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绝大部分学生进行主动观察、动手实验、猜想、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如何进行有效数学教学呢?下面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谈一点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解决问题
案例1:在教学从三个方向看图像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苏轼的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引导学生探索出:从不同的方向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图形往往是不同的。
案例2:在教学七年级下册“数据在我们周围”时,教师可用先多媒体出示问题:路旁有一个小河,旁边竖的牌子上写明:此小河平均水深为1.5m。王海身高为1.65m,不会游泳。一天,他往小河边经过,不小心掉入小河中,你想结果会怎样?为什么?从这个问题中,你发现“平均数”有什么特点?
分析引导:此案例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并带有一定的趣味性。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说理,从中发现平均数的特点和存在的缺点。学生在经过充分讨论以后,能得出平均数与随机数据的真正含义,同时也会对平均数的优缺点真正地理解。
评注:在教学中,教师应让数学回到“真实的情境”中去,以便让学生在解决这一“真实”的问题时,学会用数学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
二、注重自主学习,培养主动探究
案例3: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先请学生用自备的火柴搭建正方形。同时提问: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搭2个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搭3个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若把它改变成搭正三角形,搭10个这样的正三角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搭100个这样的正三角形呢?你是怎样想到的?如果用n表示所搭正三角形的个数,那么搭n个这样的正三角形需要多少根火柴?你是怎样表示搭n个这样的正三角形需要多少根火柴的? (不论搭成多少个正三角形,最后还要组成一个正三角形)
引导:(1)与同学进行交流。让学生边实践、边画图、边演示、边演算,从而得出解题方法,特别是把此案例变成正三角形,引导学生进行演示,探索解题方法与本案例解题方法是否异同,这是本案例关键所在。
(2)在活动中,学生不仅接触到了用字母表示数,而且了解到为什么要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更通过经历研究数学应用的有效运用的价值。
评注: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激发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合作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两点:一是宏观指导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二是微观指导学习(个别指导)。
三、建立数学模型,训练解题能力
案例4:在教学有理数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苏科版七年级上册P57第14题:邮递员骑车从邮局出发,先向南骑行2km到达A村,继续向南行3km到达B村,然后向北骑行9km到达C村,最后回到邮局。
(1)以邮局为原点,以向北方向为正方向,用1cm表示1km,画数轴,并在该数轴上表示出A、B、C三个村庄的位置;
(2) C村离A村有多远?
(3)邮递员一共骑行了多少千米?
引导学生探索分析:此题是一个实际问题,题目相对较长,数据相对较多,首先要读懂题意,理清数量关系,要画出数轴,寻求要解决的数学模型,在数轴上寻求解决突破口,从而使问题解决。
评注:通过案例的学习,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了解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同时学会了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如此案例就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在数轴上解决问题。
四、活用媒体技术,强化有效教学
案例5:在教学丰富的图形世界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正方体被一刀切去一部分,剩下的部分可能是怎样的立体图形?
分析与引导:此题直接让学生思考难度较大,如果用多媒体展示效果就不一样。我用多媒体分步展示,学生很快得出答案:三棱锥、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四面体、六面体、七面体等。
评注:此案例以超文本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去分析,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同时引领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创新思维,提高了教学效率。
案例6:在教学苏科版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时,我设计了这样问题:解方程:∣X-2∣=3。
分析:对此案例如果直接解法有较大的难度,若用多媒体将它分解为几个有关联的小问题,进行各个击破,则问题就简单化了。
(1) ∵∣3∣=3,∣-3∣=3,∴3与-3的绝对值都是3。
(2) ∵∣a∣=3, ∴a=3或a=-3,即绝对值是3的数是3或-3。
(3) ∣b-1∣=3, 把b-1看作问题 (2) 中的a, 于是,b-1=3或b-1=-3。
同理,对于方程∣X-2∣=3,同样有:X-2=3或X-2=-3,由X-2=3,得X=5;由X-2=-3得X=-1。将X=5或X=-1代入原方程检验,可知,X=5或X=-1是原方程的解。
评注:在教学中,教师活用现代教学手段,把问题的设置坡度舒缓,集文路、教路与学路于一体,就能让学生产生愉悦感,兴趣盎然地接受知识,训练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始终把学生作为主体,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教学相长。这样教师才能使学生更有效地自主学习,把课堂教学质量推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蔡绍稷.信息技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质量 篇11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适应二十一世纪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不断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创造性地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的主要任务已经不是头头是道地讲解算理了,而是应该巧妙地创设各种学习情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载体,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愉快地学会数学,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激发兴趣;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时间合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278-01
一、打破旧观念,激发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过去的数学教学被束缚在一种传统的、单一的、封闭的模式之下,往往以知识的传授以及狭小的分数指标代替了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宏大目标,学生潜能的发展受着一种有形、无形的制约。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课堂教学的改革,决定了当前教育改革的成败。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打破“我教你学”的固定模式。要推陈出新,标新立异,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崭新的观念,活跃的思维,创新的能力去引导、鼓励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选择的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获取智能的开端,追求的先导,理想的桥梁。创设问题情景要有趣味性,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识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直观事物,用游戏、绘画、表演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使学生产生兴趣、疑问,从而激发探索的欲望,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使其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如,我在教学《被除数、除数末尾有零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电脑软件《猪八戒分桃》的童话故事,屏幕上出现声情并茂的彩色画面:一天,猪八戒到花果山去玩,恰好孙悟空不在,八戒就带者30只小猴摘了100个又大又红的桃子,并对小猴说:“你们30人,每人分3个,剩下的一个就留给猪伯伯我吧!”没多久,孙悟空回来了。知道了这件事,斥责猪八戒不老实,欺骗小猴子,吓得猪八戒赶紧求饶,小猴们被弄得莫名其妙。看完故事,老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样用学生熟悉的故事导入新课,给学生创设了有趣的学习情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下面的教学作好了铺底。
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必须立足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开发,引导学生乐于参与,勇于标新立异,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养成,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也必然显著。
二、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揭示知识形成过程
对于小学生来说:“爱动脑、爱玩、爱闹”无疑是大部分同学的天性,借此特点,就应该多鼓励学生在对待问题时有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爱提问题的,提得多的,提的好的给予鼓励和表扬,调动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
在学习新课之前,让学生提出自己对每个数学情景图所了解的问题和教材中遇到的不懂的问题,以便学习本课时达到学习的目标。例如,学生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预习,学生对什么是直角、钝角、锐角都能够提出质疑,教学时老师出示实物“红领巾”、“教科书”,在学生找到它们各自的角后,这时再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上角的形状,接着把实物图像去掉,只剩下角的轮廓,抽象出几何角,这时电脑上同时闪烁锐角、钝角、直角三种角的顶点和两边,帮助学生概括出角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这样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学生能提出问题,可以看出课前学生认真预习了。教学中很显然也有了明确的目标,教学时,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会有的放矢地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学生的参与,也使课堂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课堂时间安排要合理
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聚精会神地学习,教师必须安排好每节课40分钟的授课内容。时间是减轻学生负担的主要内容,教师在课前备课时,按一定的时间安排好教学内容,在班级中按不同的接受能力进行详细编写教案。一节课40分钟,老师固然要在20分钟前下功夫,做到“精讲”,但后20分钟的“精练”也十分重要,应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改变过去那种以讲为主的局面,采取多种形式,避免听课疲劳,让学生在思维广度和深度上得到发展。
例如:教学《求平均数》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合理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参与活动。
1、复习铺垫
(1)口算:(22+38+30)÷3 (52+48)÷2
(2)解答应用题:一个杯子的水深20厘米,把水平均倒在同样的4个杯子里,平均每个杯子里水深多少厘米?
2、实践操作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是6cm、2cm、3cm、5cm,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
3、归纳说理小结
在学生的观察、思考、讲述后,教师进一步追问:怎样使4个杯子的水面高度相等?学生说思考过程后,这时教师小结:把多的给少的,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使学生在操作、观察、探索思考中,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
课堂上通过这些训练,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提高了学生思维变通性。
实际证明,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标准》大胆创新,巧妙运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处理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算真正地把主动权让给学生,才能真正培育出一批批高素质、高质量的新苗。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
[2] 《福建教育》
转变教学观念,激活课堂气氛 篇12
转变教学观念, 倡导探究式学习
《课程标准》中谈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那么应该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呢?
1.要创造一个民主的宽松的氛围。只有在一个民主的宽松的氛围里面, 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 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一个学生如果生活在“专制型”的班级中, 处处谨小慎微, 思想就会受到压抑, 怎能进行自主的探究式的学习呢?所以教学中要有民主的气氛, 允许学生在某些问题上自由发挥。如果教师对学生过分苛求, 甚至吹毛求疵, 一点错误都不能犯, 学生的探索精神就会受到打击。
2.要允许学生向权威挑战。语文不同其他的学科, 它是一门社会性、人文性的学科, 无论是从语言和文学的角度, 还是从文化和信息的角度, 都要求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在这当中, 对一些内容的理解必然存在着个体的差异, 甚至有否定“权威”的一些想法。这时, 教师要力求冷静, 如果教师为维护“权威”而给学生当头一棒的话, 就会摧残学生的逆向思维。教师要保护学生“不畏权威”的思想。敢于向权威挑战是创造型人才的可贵品质, 应支持这种品质的培养与发展。即使学生的观点或主张不对, 教师给他解释或指导时, 也要对他的探索精神给予鼓励。
3.要鼓励学生在语言上的一些标新立异。学生在探讨中、在发言中, 有时会出现一些令教师大吃一惊的有文采的句子, 比如“她是一个很唐诗宋词的人”“今天的天气很美丽”……遇到这种现象一定不要从语法这个角度去批评他, 而是要极力去鼓励他, 他们的一些语言有时在成人看来是很幼稚的, 甚至是荒唐、离奇的, 但却令人耳目一新, 作为语文老师要正确看待这种现象。对于他们的标新立异一要允许, 二要鼓励, 三要引导。允许学生“胡思乱想”、“胡说八道”, 但是不能“胡作非为”。
4.要深入学生中, 防止压抑情绪。在教学中, 有时课堂气氛拘谨, 教师常常流露压抑情绪, 表现为:内心烦燥, 丧失讲课的兴趣。久而久之, 整个课堂毫无活力和生机,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 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针对这种情况, 要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 走下讲台, 深入到学生中间。这样, 既起到了提醒的作用, 又不必打断教学过程, 分散其他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变换情绪的刺激方式和程度, 引起学生的注意, 展开思维。要知道, 面对压抑的课堂, 教师的一个微笑, 一个比喻, 甚至一个玩笑, 常常非常强烈地叩动学生的心弦。
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关键是如何去发现、如何挖掘、如何利用。
1.在课堂中引入音乐, 让音乐为语文教学服务。“文似看山不喜平”, 同样, 一堂好课也应该是波澜起伏、高潮迭出的。通过音乐刺激学生, 能调动他们的情绪, 激发他们的思考。通过音乐的旋律给学生强烈的刺激, 借助形象进行记忆, 这对提高学习效率大有裨益。如在《不朽的失眠》一文的教学中, 笔者在讲授前, 先配上古朴悲凉的音乐诵读张继的《枫桥夜泊》, 把学生带入有着“西斜”的“月亮”, “粗嘎嘶哑”的“乌啼”, “清霜”的“星子”的美丽古城。所以, 那寒山寺的“钟声”不仅敲击在张继的心坎上, 也撞入学生的心海里, 学生浸染在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中, 随着张继由伤心而失眠, 由失眠而不眠, 由不眠而彻悟, 自然而然地把握住了文章的感情脉络。
2.借助广告语进行写作语言训练。广告语具有简洁、整齐、有韵、上口, 让人容易记住等特点, 能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这与广告者的精心策划有关, 更与我们的语文息息相关。它们除了能简明地概括出商品的特征外, 或是巧用了修辞, 或是巧用了成语、俗语, 或是精心设计了一种情境, 以情感人。而在现实生活中, 学生因常看电视对这些接触得多, 已在潜移默化中深受了影响。若能把它引入课堂, 用以辩析修辞、熟记成语等都有意想不到的功效, 一方面, 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理解把握。
3.把表演、绘画搬入课堂。表演、绘画艺术具有直观性的特点, 借助它们, 能把语言形象, 转化为直观的视觉形象, 既加深了学生对文学艺术形象的理解把握, 更丰富了课堂形式,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往往能取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诗歌教学特别是古典诗词的教学中, 要让学生把握诗歌意境, 体会诗词的意境美, 若能让绘画较好的同学上台把他所理解的艺术形象在黑板上画出来, 则既能形象地把语言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 加深了学生对诗歌形象的理解把握, 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中所包含的情感, 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审美再创造训练, 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活跃了课堂气氛。当然, 激活课堂气氛的做法还很多, 以上只是笔者的一些尝试, 旨在抛砖引玉。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教师应积极地转变观念,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激活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气氛】推荐阅读:
和谐课堂气氛舞蹈教学07-31
素描教学中的课堂气氛05-10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10-18
课堂心理气氛10-30
课堂气氛的构建07-24
活跃体育课堂气氛08-03
营造语文课堂气氛09-10
如何调动课堂气氛07-01
课堂气氛的营造09-26
营造良好课堂气氛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