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副产品

2024-09-26

科研副产品(精选8篇)

科研副产品 篇1

农业科研副产品是指农业科研单位在承担科研项目过程中附带产出的,在完成科研(项目合同或课题任务书)的规定任务之外,具有经济价值的有形产品,如在育种过程中产生的良种苗木、畜禽,新品种和新技术试验示范等项目实施过程中产出的初级农产品,以及农业加工技术研究项目实施过程中生产加工出的中试产品等。

目前国家对于科研副产品并无明确的概念界定,在管理上更没有出台相关制度加以规范和约束,因此部分科研单位这方面的管理尚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而农业科研单位所处地域更为分散、试验基地众多,新品种、新学科正蓬勃发展,产出的科研副产品有数量更大、类型更多等趋势,加强农业科研副产品的管理势在必行。

1 农业科研副产品管理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农业科研副产品的特性是:产出的种类和数量具有不确定性,并且产品往往具有鲜活的生命特性,如保存不当,可能腐败或死亡、丧失经济价值。纵观当前国家已发布的规章制度,对科研副产品的处置和收支管理并无专门涉及,只在某些专项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中,针对如何处置国有资产、物资材料的变价收入,在相关章节有零星体现,具体操作时也仅能权作参考。而国内科研单位在科研项目的管理上一般也是“重经费收支管理,轻资产存量管理”,极少有单位专门针对科研副产品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某些单位对农业科研副产品的管理存在处置方式与程序不规范,因此而埋藏下违纪违法的隐患,或未能重视产品处置收入的管理,造成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

1.1 产品处置程序管理存在不规范

目前农业科研副产品具有多种处置方式,以下几种途径虽然能避免浪费、对产品进行有效再利用,但其中存在处置程序管理上的不规范也不容忽视。

1.1.1 用于出售

将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农产品,直接投放市场销售,增加单位和职工收入。国家对销售农产品有严格的资质要求,单位营业执照也必须有相应的营业许可范围。如销售农药、种子等需持有农药、种子登记证,生产许可证,质量合格证等;销售食品类产品需持有生产、卫生许可证等。农业科研单位一般不以营利为主业,难以具备合法销售所要求的各种资质,一旦销售人员法律意识淡漠、无证销售,将酿成违法的严重后果。

1.1.2 用于发放福利

将售价低、难以储存、运输成本高的农副产品,如蔬菜、瓜果类生鲜食品,作为职工福利发放。在当前机关事业单位普遍清理规范津补贴、取消各种福利的情况下,将科研副产品作为福利发放,属于公私不分、将公共财物私有化,是不被允许的违纪行为。

1.1.3 用于赠送或招待

外单位同行来访、交流会议时,作为礼品赠送或进行招待。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和大环境的深刻变化,农副产品用于赠送或招待,将受到政策严格的限制。

1.1.4 继续投入科研

作为中试产品或材料,流转科研、进一步深入开展研究。在目前农业科研副产品的试验流转过程中,实物往往未设专人管理,存在试验对象、数量使用全无计划、凭需要随意取用的现象。如不能建立完善的实物出入库手续和收支台账登记,可能会导致农业科研副产品因保管不善而丢弃浪费、或发生科研人员非法侵占、私存私用等科研监管盲区。

1.2 产品处置收入管理存在不规范

某些农业科研副产品经济价值低,或产生地离单位本部距离偏远,运输、管理成本较高,在处置管理中容易出现监管死角,为个别科研人员隐瞒科研副产品的处置收入、私设“小金库”创造了机会。比如违反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将产品处置收到的现金私下瓜分,以此增加个人收入。或私存藏匿应上缴的处置收入,形成资金收支“体外循环”的“小金库”。而产品处置收入“小金库”的形成,不仅违反国家相关财政法规,更会产生请客送礼、公款吃喝等各种贪腐行为。单位对农业科研副产品处置收入管理失控,将造成国有资产持续隐性流失。

2 加强农业科研副产品处置程序与收入管理措施的建议

我国有中央、省、地市设立的三级农业科研院所1700多个,多数单位是公益性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为围绕政府目标提供公共的农业科研成果、承担非营利性农业基础研究和开展区域优势特色农业技术研究[1]。当前,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是将传统的农业科研单位建成管理科学的现代科研院所,完成由人治到法制的转变[2]。而农业科研经济活动自身具有的显著特性,决定了对农业科研副产品的处置程序与收入规范管理有别于行政事业单位其他的管理措施。

2.1 进一步规范农业科研副产品处置程序的措施

农业科研副产品是使用国家科研经费即国有资金生产出来的产品,其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国家所有,这点不容置疑。目前对于农业科研副产品的处置现状和问题,已在前文作了简要介绍。如何加强对其处置程序上的管理,使其更合法合规,对于提高农业科研单位整体管理水平、提高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预防贪腐、防止资产浪费流失等具有重要意义。

2.1.1 出售

农业科研副产品以出售的方式流入市场,合理发挥其使用价值,避免浪费,所得收入上缴单位财务部门,用于反哺科研、其他事业发展、提高职工收入等[4],是比较合理的处置途径。为避免科研人员因销售而分心、影响研究工作的开展和成果的产出,农业科研副产品以出售方式处置时,应特别注意一切以科研工作为核心,科研骨干不能从事农业科研副产品的销售工作。如何规范农业科研副产品的出售行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1. 1 以企业为平台出售、处置科研副产品

可有针对性地投资、控股一些农业型科技企业,并帮助指导其获取相应种子、化肥、农药、苗木等经营许可和执照。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签署委托销售协议,明确双方责任义务。农业科研副产品的销售收入归入企业账户、成本由企业支出。

2.1.1. 2 重视财务监管,做到收支2条线

科研副产品处置收入属于政府非税收入,应当及时足额上缴财政专户,实行收支2条线管理。根据《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非财政性资金项目中农业科研副产品形成的收入,可通过“科研产品收入”科目核算,发生的成本费用可以通过“科研成本”科目核算,收入用于弥补成本性支出,结余收益用于补充科研经费不足[5]。

2.1.1. 3 处理好产品出售的涉税事项

财务人员应认真学习税法,对照符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的通知范围规定中所列免税或减税项目的自产农业产品,对符合减免税条件的,应积极与主管税务机关沟通协调,主动办理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产品减免税审批或备案事项,做到依法避税[6]。

2.1.2 赠送、示范推广、用户体验测评

科技成果转化,其目标是实现产业化发展,投入市场,获得经济收益[7]。将农业科研副产品直接免费提供给用户,以点带面、示范推广,可有助于推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检验其在市场中的可接受度。通过示范推广反馈回的市场需求、用户体验测评报告,可以获知科技成果的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的可行性。分析归纳返回的用户评价信息,促进科研成果自身进一步完善与提高。赠送给同行专家也不失为一种展示科研成果、相互学术交流、实现科研水平共同提高的有效方式。在目前形势下,应严禁将农业科研副产品赠送给上级主管部门,同行间赠送应严格限制在学术交流范围之内,并尽量扩大对广大农民、市民的赠送范围。在程序上应做到赠送登记手续健全、建立实物收支台账、不收取任何费用,以免产生违纪风险。

2.1.3 作为实验材料或中试产品继续留用于科研

对科研中期产出的良种畜禽、种子、种苗、化肥、农药、饲料等阶段性产品,以及加工、深加工试验中产出的中试产品,为验证、补充相关数据,确定、完善技术规范、产品标准或解决产品工业化、商品化规模生产的关键技术,有时需要投入下一轮试验继续深入研究,或转入新的课题项目作为试验材料再利用。对这几类需继续进行试验研究的农业科研副产品,应在相关部门明确管理的责任主体、设专门的责任人员按科研计划进行管理。产品实物一定要先办理入库,再按审批权限办理领用登记手续。责任部门应及时盘点库存、掌握库中产品的周转情况,对产品要应用到的具体课题、在科研实验中的使用环节、用途、用品数量等如实登记存档。掌握使用规率、提高使用效率,使农业科研副产品在科研中的再利用做到手续齐备、程序合规。科研人员也应在科学实验记录本中对领用产品的使用情况进行相应记录,以便与责任部门核对。

2.2 进一步规范农业科研副产品处置收入管理的措施

2.2.1 在单位内部建立健全农业科研副产品收支管理内控机制

单位应广泛听取科研人员意见、深入一线调研,借鉴成功的同行单位内部收支控制案例,结合国家政策、本单位实际和农产品的生物资产特性,规范业务流程,制定适合本单位的科研副产品收支管理办法。通过加强思想教育、提高相关人员法律意识,合理设置管理岗位,实现互相协作和监督。结合本单位绩效考核办法,完善奖惩机制、调动人员积极性,确保农业科研副产品的收支全部纳入单位财务、实现集中有序管理。

2.2.2 重点加强农业科研副产品实物出入库登记管理

应实行科研副产品实物登记制度,明确仓储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职责、设置科研副产品库存收发台账。工作人员须认真登记农业科研副产品的种类、数量、规格、质量、生产日期等信息,并由2名以上工作人员签字,妥善储存和保管农业科研副产品[3]。规范业务流程,严格按“出入库单”管理科研副产品的出入库和处置(销售、领用、报损)。明确责任主体、完整保存库存台账、出入库单据,并将其作为单位内部管理及接受检查和监督的依据,做到账物相符,防止资产流失。

2.2.3 严格农业科研副产品处置资金收入环节的监管

农业科研副产品的出售收入、以物易物交易等收入,应全部纳入单位总收入,由单位财务统一归口管理。课题组经办人员不能直接收取现金和支票,更不能私下出售科研副产品。应如实将收入上缴财务并存入合法账户,不得私存私分、坐支收入,更不得设立“小金库”。收入票据是记录科研副产品收入的依据,销售农业科研副产品无论金额大小必须填开收入票据,数量金额与仓库开具的出库单据核对无误后,由财务归并记入单位相应账户。大宗产品的交易应签订合同,由财务单门应按照合同金额监督催收应收账款到账情况。单位财务、资产管理部门应及时掌握本单位科研副产品的种类、规模以及收支情况,定期不定期进行库存盘点检查,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杜绝各种违反财经纪律行为的发生。

摘要:在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运行过程中,有科研副产品的附带产出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由于农业科研副产品品种的多样和形式的复杂,概念上无明确的统一界定,管理上至今没有出台相关制度加以规范和约束。本文旨在完善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副产品管理制度,在分析农业科研副产品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规范科研副产品处置程序与收入管理措施的建议,初步探讨了农业科研副产品监管模式。

关键词:农业科研,科研副产品,副产品监管

参考文献

[1]张俊芳,高建,张春红,等.强化农业科研单位内控机制的新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4(4):33-36.

[2]高新华.农业科研单位内部控制现状与改进建议[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5(3):16-19.

[3]朱大威,朱方林.农业科研副产品处置的风险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4(5):43-45.

[4]朱大威,朱方林,姚建中,等.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副产品处置路径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14,26(6):124-126.

[5]李晶.浅析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监管问题[J].中国农业会计,2012(10):44-46.

[6]孙少华.农业科研单位研究副产品的财税管理刍议[J].商,2016(10):116,165.

[7]刘波,杨芮,李娜.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环节:模式、问题及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4(12):128-133.

科研副产品 篇2

农产品加工业科研成果转化项目签约仪式举行

9月6日,第十八届中国农加工洽谈会农产品加工业科研成果转化项目签约仪式举行,10个有代表性的合作项目在会上正式签约。据了解,会前,第十八届中国农加工洽谈会组委会通过向国内农产品加工企业广泛开展技术难题和技术需求征集活动,共征集到163家企业的技术难题和技术需求179项,向国内40多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征集到了农产品加工业科研成果转化项目685项。并通过中国农加工洽谈会官网进行了发布,有效促进了信息的互通共享。各省区市农产品加工业主管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会前积极沟通,进行科企对接,已促成60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与40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达成79个科研成果转化合作意向,并正式签约10个有代表性的合作项目。

科研产品质量管理认识及实践 篇3

1 科研产品质量管理的意义

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是开拓市场的生命线;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提高质量能加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产品质量是形成顾客满意的必要因素, 因此较好的质量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利润回报; 质量管理是企业品牌的保护伞, 严抓质量管理可以提高品牌美誉度。对于采油院来说, 推行科研质量管理, 可以大大提高产品生产效率, 缩短生产周期;可以有效提高产品质量, 减少损失, 控制成本;可以提高科研产品的品质, 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实现不同专业人员的重新组合, 加强专业间的融合, 营造培养人才的良好环境。科研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 提高产品质量能加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2 实施科研产品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仅靠战略选择是不够的[1]。多年来, 采油院围绕油田生产和市场发展的要求, 大力开展科技攻关, 解决技术难题, 使井下工具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 科研项目难度逐渐加大, 一些瓶颈技术难题始终难以攻克, 只有树立现代质量观, 着眼于科研产品质量的长期稳定, 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并监督其有效运转, 对科研进行全过程控制, 才能不断推新品、出精品, 提升采油院技术实力。

3 科研产品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人员质量意识不强

产品质量理念, 已从早期的检验质量发展成当今的全面质量管理。要做好全面质量管理工作, 自然离不开人员。但总有一些人员的质量意识与企业产品的质量要求准则相比, 存在一定的差距[2]。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有:质量理念不够强, 认为质量管理工作只是几个人的事情, 与己无关, 对科研产品质量问题造成的影响和产生的后果认识不足。

3.2 产品设计不完善

“科技是品质的源泉”, 要有好的产品质量, 首要因素是产品的设计水平。多年来, 在采油院的产品研制中, 造就了一批过硬的设计师队伍, 提升了设计水平, 但由于对需求理解的偏差, 设计理念的局限性以及应用条件的改变等, 也可能造成个别产品不能很好地满足使用要求。

3.3 加工环节出现的问题

采油院现有的加工合作厂家在加工能力上基本可以满足要求, 但由于原材料质量控制、加工过程控制、加工人员管理等方面时有疏漏, 有时会导致部分零配件质量不符合要求, 出现返工或返修的情况。

3.4 产品装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井下工具类实物产品的配件安装、零件套装、整机组装到工具的试验等各环节的操作质量对产品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正所谓环环相扣, 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好坏都可能直接影响到整件工具的质量, 尤其是对那些部分性能指标不可检验的井下工具, 操作质量更为重要。所以, 操作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更需要过硬的专业技术。

3.5 产品质量的检验力度不够

科研成果依等级的高低通常会经过由院、分公司、集团公司的多次评审;井下工具产品从装配完成后, 都会经过低压检验、高压试验、高温试验等检验手段验证工具的质量[3]。在实际工作中, 产品的检验频次、抽检数量甚至检验条件达不到要求, 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品质量控制。

4 科研产品质量管理强化的途径

在产品质量管理上, 结合现代化管理模式, 借助精细化管理手段, 严格按照产品质量管理原则, 理顺关系, 明确职责, 严格要求, 认真落实各项管理措施, 确保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通过多年摸索与实践, 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质量管理理念、规范的管理方法、科学的管理模式已经全方位地渗透到科研、生产各个环节, 伴随科研进程的各种资源也得到了不断优化和发展。

4.1 加强规范化管理

1) 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 明确职责分工。采油院根据科研产品管理工作的需要, 成立了重点科研项目协调组, 加强对项目运行的检查、把关, 及时解决项目运行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 确保科研成果高效出炉。对于实物产品进行专人专管, 从产品设计、加工、试验、入库、出厂、应用整个生命周期做到全程监控。

2) 强化科研资料管理, 确保产品资料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按照采油院质量管理体系, 结合科研工作实际, 制定了《科研资料管理规定》、《技术保密规定》, 严把资料审核、收录、借阅关, 对所有科研项目运行资料, 井下工具产品图纸等严格执行三级审查制度, 不定期对各科研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资料进行检查、指导, 确保科研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4]。

3) 加强质量意识及业务技能培训。采油院十分重视提高研究及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业务素质, 强调人与产品质量的关系; 及时召开井下工具产品质量分析会, 针对可能或已经出现的问题研究出相应的对策。针对不同知识需求、不同级别的科研人员进行有针对性、选择性、方向性的培训。

4.2 加强科研产品检测装备建设

采油院井下工具类科研产品的规模近年来逐渐做大,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采油院采用先进的IPMP (国际项目管理) 模式 , 在原有井下工具检测装备基础上, 打造出一套功能齐全、指标先进、智能化程度高的井下工具试验检测系统, 实现了井下工具全规格、高温高压、油气水模拟环境下及拉、压、扭等工况下的原理、性能综合试验, 可检测井下工具及仪器的技术指标、模拟工具在井下的复杂动作和整个管柱的工艺流程, 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科研技术成果及产品研发提供了优良的硬件设施保障。

4.3 倡导精细化管理

结合现代化管理方式, 以精细化管理手段, 狠抓科研成果研发阶段的质量管理, 不断提升井下工具科研成果水平。

4.3.1 设计

采油院以各种形式在员工中灌输精细化管理的理念, 倡导精细化管理的做法。在科研活动中, 细化工作要求, 分解工作内容, 强化责任制。严格抓好科研项目方案制定、资料审批、图纸加工、计划采购、组装试验等各个环节[5]。通过量化、 细化技术管理方案, 以“管理保生产, 科研促上产”为主要管理手段, 不断提高科研人员成本意识, 通过多种方案的设计, 层层审核与筛选, 减少设计上的失误率, 达到降低成本、确保质量的目的。

4.3.2 加工

目前, 加工质量、加工周期、加工成本均成为制约井下工具产品研发质量的重要因素。加工图纸从设计上没有把好关, 或是加工质量问题没有通过早期检验及时发现, 都会造成加工浪费, 延长加工周期。一些工具图纸设计不合理, 加工费时、成本高, 如不及时调整方案, 也会造成项目进度难以控制。为此, 一方面严格图纸设计和审查, 及时组织专家会审, 确保产品设计质量;一方面与加工厂家进行深入沟通, 及时分析加工可行性, 合理安排加工计划, 严格控制加工环节, 确保加工及时到位, 产品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4.3.3 装配

井下工具装配是井下工具产品成败的关键环节。采油院在多年的实践中, 总结出一整套严格的装配流程:在工具装配前, 参与人员都会熟悉产品的装配图及工作原理, 核对各种配件的规格和数量, 并检查是否与图纸一致。装配准备环节, 要对工具所有零配件进行清理, 去除铁屑、灰尘等杂物, 并查看零件表面有无划痕或划伤。装配盘根人员必须检查盘根过盈是否合适。装配中, 要对零配件做到轻拿轻放, 对密封面做好防护, 对盘根、轴承表面等须加润滑油, 所有转动部件要求活动自如, 螺纹连接处严格按要求组装到位。待所有零部件都装配完后, 要进行常规密封性能及整体强度压力检验, 确保每套成品的质量合格。

4.3.4 试验

科研试验对于一个项目研究的成败至关重要。通过多年实践, 采油院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室内试验控制流程, 从试验方案设计到试验准备以及试验的每个环节制定了合理的标准, 明确了试验设备、操作人员、操作规程的要求, 并严格审查试验方案, 确保方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确保试验的数量和质量。对相关试验规程组织全员培训, 将文件内容落实到个人, 确保人员素质与设定要求一致。

5 结论

科研产品质量管理是科研工作的生命线, 采油院在被纳入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单位行列后, 建立了适合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 并在日常质量管理工作中加以运用并持续改进, 全员的质量意识显著提高, 科研项目的领导者及部门也利用质量管理的理念对科研资源进行了优化, 有效促进了采油院整体科研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鲁艳青.精益生产方式下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 2011.

[2]藏红九.胜利油田科研项目管理案例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07.

[3]张秀滨.加强企业质量管理之浅见[J].理论观察, 2003 (1) :81-83.

[4]黄庆森.浅析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的难点及其对策[J].经营管理者, 2009 (10) :85.

科研副产品 篇4

1.1 选题确定与前期研究

产品创新实验室创新项目选题主要来源为产品创新需求, 前期需求可行性研究的科学性和完备性决定了后续研发能否顺利和成功。

1.1.1 需求产生

需求产生方式包括以下几类:第一, 自上而下的需求:通过落实来自监管要求、高管层指示、前瞻性研究、与行业先进客户、高校、外部机构等开展跨界合作创新而产生的需求。第二, 各类市场调查分析、专题研究成果中提出的需求:通过深度访谈、实地访问、专题研究等方式开展市场调查, 了解客户经营模式、运作方式、需求偏好及市场发展趋势变化, 从中发现产品创新机会, 提出创新需求。第三, 同业产品比较的横向需求:开展同业信息调查及收集, 通过体验、比较及分析同业产品的差异性、优劣势, 提出的产品需求。

1.1.2 需求筛选

需求筛选的目的是对需求进行分类, 去除表述不清晰、无效、不规范或可行性较低的产品需求, 筛选出可行性较高和具有转化价值的产品需求, 使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成功机会较大、价值较高的产品需求上。在实际的工作中, 可借助“专家内部打分”和“创新光谱”等方法对产品需求 (或创意) 进行筛选。

1.1.2. 1 专家内部打分

专家内部打分是由相关专家从客户视角、业务发展、风险收益等方面对需求进行评估, 通过对专家意见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和归纳, 对需求进行筛选。

1.1.2. 2 创新光谱

创新光谱是从创新性 (蓝, 依次1分、2分、4分) 、独特性 (红, 依次1分、2分、3分) 、影响力 (绿, 依次1分、2分、3分) 等3个维度对产品创意进行初步评价, 根据得分由低到高的原则, 将产品创意分为改进型、战略型、突破型。评分方法:将3个维度的评分相加得到创意光谱得分。总分1~3分属于改进型创意, 3~7分属于战略型创意, 7~10分则为突破型创意。

1.1.3 需求集成

需求集成是针对内部筛选的优秀产品需求 (或创意) , 通过归类、查分、合并等手段, 进一步丰富、提炼、完善和转换成客户简明易懂的产品概念, 为产品创新研发确定选题范围。在需求集成过程中, 可以通过以下的步骤和流程形成产品概念:需求识别、需求讲解、需求研讨、需求确认、产品概念提炼、产品概念遴选、产品概念形成、产品概念外部测评、产品概念完善。

1.1.4 客户需求调查

客户需求调查是在产品概念外部测评定性研究的基础上, 对客户关于产品功能、价格、购买意愿等进行调查, 帮助实验室人员准确认知客户群体和客户内心真实需求、做出业务预测和定价政策、完善产品概念。主要步骤包括:第一, 实验室人员结合调查需求进行判断, 决定本次客户需求调查是委托专业公司还是自主开展。第二, 实验室人员确定客户需求调查研究工作方案。第三, 实验室人员按照工作方案实施客户需求调查研究, 形成研究报告。

1.1.5 同业产品竞争性评估

同业产品竞争性评估主要是在了解同业相同或类似产品特点和市场反映的基础上, 帮助实验室人员在产品的客户选择、功能确定、产品定价等方面提供借鉴。主要内容包括:第一, 确定产品竞争性评估主要内容。第二, 选定同业具有代表性的竞争对手或产品。第三, 设计同业产品竞争性评估工作方案。第四, 实施同业产品竞争性评估。第五, 拟写同业产品竞争性评估报告。

1.1.6 投入产出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是为了帮助实验室人员系统的分析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营销环境、实施条件、经营成本和投资基础, 预测产品销售量、市场容量, 测算产品可能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收益, 推进项目所需的人员、财务、时间等方面的投入和可能存在的投资风险等。

1.2 原型设计与客户体验

1.2.1 产品原型介绍

原型是指系统生命期开始阶段建立的 (可以是非信息化系统) 原始形态或可运行的最小化模型。产品原型应尽可能模拟最终产品, 模拟交互设计, 尽可能在体验上和最终产品保持一致。

1.2.2 产品原型初步需求

根据产品概念提出原型设计和展示的初步需求, 将抽象概念具体化。主要内容包括:第一, 明确产品原型功能。第二, 确定原型的表现形式。

1.2.3 产品原型细化需求

根据产品原型初步需求进行需求的细化, 明确原型的基本功能和表现形式。主要内容包括:第一, 细化原型功能模块。第二, 细化原型IT需求。第三, 细化原型开发费用明细。

1.2.4 产品原型功能分析

通过对原型功能结构分析, 确定交互事件、场景和行为组成关系。主要内容包括:第一, 产品概念模型分析。第二, 构建功能结构图。第三, 交互流程分析。

1.2.5 产品原型技术实现

产品原型技术实现是指选择适合的技术实现方式, 进行原型迭代开发。主要内容包括:第一, 概要设计。第二, 设计要点说明。第三, 信息架构和原型设计。

1.2.6 产品原型展示

最后通过对原型迭代测试不断的完善原型, 形成最终原型。主要内容包括:第一, 详细设计说明。第二, 设计和逻辑说明。第三, 原型测试。第四, 设计维护 (研发跟踪和设计维护) 。

1.2.7 产品原型客户体验

原型完成后可招募目标客户进行客户体验测试, 测试产品卖点、功能可用性和接受程度及其他需要客户评判或感受的事项。

1.2.8 产品原型迭代优化

产品原型迭代优化指的是完成产品原型开发后, 通过客户测试和内部研讨, 及时收集客户对原型提出的改进意见, 并对原型不断迭代优化改进, 为后续产品研发提供决策依据。

1.3 产品设计与IT开发

1.3.1 确定项目目标

实验室人员依据前期工作成果, 提炼并明确项目目标。项目目标是由客户需求转化来的对产品或服务的功能性量化要求。项目只有达到了目标要求, 才能使客户满意, 项目才算成功。在项目不同阶段逐步明确项目目标基础值、项目需要达到的目标值, 并在项目各个阶段不断追踪, 判断是否达到预期要求。

1.3.2 制定研发工作方案

实验室人员要制定研发工作方案, 阐明项目背景、目标、交付件、交付日、主要/次要指标、范围、产品描述、项目计划、项目组人员配置, 全面启动项目工作, 并就可能影响项目的关键因素与有关利益相关者进行初步沟通和判断。

1.3.3 产品创新风险评估

实验室人员可以使用失效模式与后果分析 (FMEA) 来评估项目研发面临的风险。通过对每一项风险, 从风险发生影响力、风险发生概率、发现风险可能性3个角度进行评分, 对风险重要性进行排序, 提出降低风险的针对性措施。

1.3.4 产品设计与开发

实验室人员根据前期制定的产品研发工作方案, 结合客户需求调查、同业产品竞争性分析等工作成果, 开展产品方案设计工作, 具体内容包括产品总体设计、产品流程设计、产品运行设计、产品人员设计、产品技术设计及产品风险分析评估等。

1.3.5 产品立项

实验室人员在进行充分的原型设计、业务设计及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 会同相关业务牵头部门提请信息委员会立项。

1.3.6 产品原型匹配度验证

实验室人员在科技项目研发过程中, 可基于前期的产品原型, 审核IT阶段性研发成果, 与前期原型进行匹配度比较, 形成差异分析报告, 以此提高后续IT研发成果与客户需求的契合度。

1.4 先行先试与发布推广

1.4.1 产品面市准备

在产品面市前, 需开展产品面市准备工作, 具体包括制定市场营销计划、制定内部沟通计划、制定员工培训计划、制定员工销售服务计划等。

1.4.2 先行先试

实验室人员可根据需要选择部分二级分支行开展新产品试点, 提出试点计划, 如:试点对象、试点目标、试点时间、试点内容、试点支持、试点风控、试点评估、试点监控、试点预算等内容。试点结束后, 参与试点的二级分支行要及时将试点情况总结反馈实验室人员。

1.4.3 发布推广

按照前期产品面市准备工作, 执行内部沟通、员工培训、产品发布、系统切换、市场营销、销售服务等工作。

1.5 迭代升级

1.5.1 面市推广后的需求收集与研究

新产品全面推广上线后, 实验室人员结合市场发展和客户需求变化, 不断进行跟踪, 开展客户走访和客户需求收集与调查, 充分了解市场和客户反响, 发现产品在功能、客户体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开展同业产品优劣势比对分析、产品未来发展趋势研究等工作, 形成产品面市后跟踪评价报告等交付件。

1.5.2 产品原型体验与优化

实验室人员基于已面市产品的模拟体验环境, 邀请外部客户和内部员工对产品的功能、流程、用户界面、客户服务等方面进行体验, 收集客户对原型的意见和建议。实验室人员以产品面市后跟踪评价报告和原型改进建议为基础, 形成产品原型改进优化需求, 联合业务部门、IT部门、外部客户共同开展原型优化改进工作, 确保产品原型的适用性、前瞻性、可移植性。

1.5.3 产品改进设计与IT开发

实验室人员基于优化改进后的产品原型, 在进行充分的原型设计、业务设计及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 会同相关业务牵头部门提请信息委员会立项, 并与业务牵头部门、信息技术人员等组成跨部门的任务型团队, 编写业务需求, 配合开展IT系统开发, 保持原型及生产系统的一致性。

1.5.4 产品迭代升级与发布推广

经迭代优化改进后的产品, 实验室人员可参与新产品的推广, 提供场地、人员, 用于新产品的展示发布、人员培训及营销支持等。

2 产品创新实验室工作方法的意义及适用范围

产品创新实验室工作方法的5部分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涵盖了产品创新选题确定与前期研究、原型设计与客户体验、产品设计与IT开发、先行先试与发布推广、迭代升级5个阶段的全流程工作内容, 提高了产品研发的规范性, 侧重于产品创新实际工作内容、实用方法和工具的使用, 重点突出了原型设计、客户体验、迭代升级等产品创新实验特色内容, 淡化创新活动中涉及的角色职责、审议与审批等管理环节, 因此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范性。具体适用范围如下:一是为各产品创新实验室战略性产品创新研发和日常工作开展提供指导。二是为产品创新项目研发提供技术支持。三是为科研人员产品创新工作提供技术方法与工具。四是为任何参与产品创新工作的人员提供学习、借鉴, 处理和解决日常工作中问题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叶金福, 李正锋.产业集群内知识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 2006, (04) :624-628.

[2]万幼清, 邓明然.基于知识视角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绩效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 (04) :88-91.

[3]沈必扬, 王晓明.基于吸纳能力、技术机遇和知识溢出的企业创新绩效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04) :126-129.

[4]Tseng M M, Jiao J.Customizability Analysis in Design for Mass Customization[J].Computer-Aided Design, 2004, (08) :745-757.

[5]杨育, 郭波, 尹胜.客户协同创新的内涵、概念框架及其应用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2008, (05) :944-950.

[6]梁学栋, 戈鹏, 杨育.基于依赖约束的产品设计功能属性匹配选择[J].中国机械工程, 2011, (02) :227-231.

[7]宋李俊, 杨育, 杨洁.产品协同设计中的任务排序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 2008, (07) :798-803.

科研副产品 篇5

关键词:产品科研,生产过程,质量管理,现状与思考

钟晓锋

前言

产品科研和生产过程是产品制造企业工作的重要内容, 要想保证产品科研和生产取得积极效果, 就要结合企业科研和生产实际, 将质量管理放在首位。从目前产品科研和生产过程来看, 质量管理可以认为是提高产品科研和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但是经过对企业产品科研和生产过程了解后发现, 产品科研和生产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 质量管理并未取得预期效果, 质量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基于这一认识, 我们应认真分析产品科研生产过程中质量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制定具体的质量管理措施, 保证产品科研和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取得积极效果。

1 产品科研生产质量管理过程中的现状及问题

结合企业产品科研和生产实际发现, 在当前企业中虽然质量管理是提高产品科研和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 但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 产品科研生产质量管理过程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其现状及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产品科研生产过程中的文件在制定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

某些企业在制定质量管理过程文件时, 没有对企业生产实际进行详细了解, 而是单方面的采取了引用和借鉴, 导致了所编制的文件不能适用企业自身需求, 出现编制的文件与企业实际两层皮的现象, 不利于文件管理的推行。因此, 这种情况下编制的质量管理文件不利于企业发展。

从企业科研和生产实际过程来看, 为了保证科研和生产能够有序进行, 需要建立健全的文件管理系统, 保证产品科研和生产过程中的文件能够得到有效管理。但是从目前文件管理系统的运行来看, 文件制定缺乏可操作性, 制约了产品科研生产质量管理的整体发展。

1.2 企业的生产记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企业生产过程中, 为了保证企业的产品具有一定的可追溯性, 需要在产品生产中填写比较完善的生产记录, 记录产品的各项性能参数和生产过程。但是从目前企业生产记录的建立和填写来看, 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不但无法实现产品可追溯, 还制约了产品生产。所以, 出于提高产品生产过程完整性的目的, 在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中需要建立完善的追溯机制, 需要建立完整的生产批次记录制度, 保证产品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取得积极效果。但是从目前产品生产过程来看, 批生产记录不完整的问题比较突出, 影响了产品生产质量管理的整体效果。

1.3 产品生产工艺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对于产品生产而言, 产品工艺是保证产品生产过程正常进行的重要手段, 只有建立完整的产品工艺才能满足生产需要, 进而达到提高产品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的目的。但是从目前产品生产工艺来看, 一些企业对生产工艺不重视, 无法制定准确的生产工艺, 导致了生产工艺无法满足企业实际生产需要。从这一角度出发, 我们应重点完善产品生产工艺, 将产品工艺作为提高产品生产质量的重要措施, 采取积极措施, 提高产品工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促进产品生产发展。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 生产工艺是保证产品整体质量的重要措施。但是从目前产品生产过程来看, 产品生产工艺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产品工艺不符合实际需要, 工艺较滞后。另外产品工艺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执行, 制约了生产的正常进行。

1.4 无法准确有效的分析生产过程中的偏差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 受到设备原因和工人操作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产品生产出现一定的偏差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果不对偏差进行控制, 有效消除偏差, 将会导致产品生产过程失控, 进而影响到整个产品生产。从目前企业产品生产过程来看, 对生产中出现的偏差没有合理的认识, 没有认识到偏差的重要性, 导致了产品生产过程混乱。由此可见,

质量管理部门应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进行认真分析, 并从质量管理的角度提出正确的解决措施, 保证生产过程能够有序进行。但是从目前生产过程出现的偏差来看, 质量管理部门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质量管理部门的职责没有得到明确。

2 提高产品科研生产质量管理效果的具体措施

从产品科研生产的实际过程来看, 质量管理是提升产品科研和生产效果的重要手段, 是保证产品科研和生产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因素。基于这一认识, 在产品科研和生产过程中, 我们必须认真分析质量管理特点, 并结合产品科研和生产实际, 从产品科研和生产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入手, 制定具体的质量管理措施, 满足产品科研生产需要, 从根本上提供质量管理的整体效果。为此, 我们应从产品科研生产质量管理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 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2.1 制定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文件管理制度

在产品科研和生产过程中, 文件管理制度是保证产品科研和生产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从目前产品科研和生产过程的文件管理制度来看, 文件管理制度操作性不强是突出问题。为此, 我们应对产品科研生产过程的文件管理制度引起足够的重视, 应从产品科研和生产实际过程出发, 制定健全的文件管理制度, 并保证文件管理制度的有效性, 提高文件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 从根本上满足产品科研和生产需要, 保证产品科研和生产的质量管理取得积极效果, 达到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的目的。

2.2 建立完整的批次生产记录, 满足产品可追溯性需要

目前产品科研和生产过程相对复杂, 制约因素较多, 要想保证产品科研和生产过程满足实际需要, 保证质量管理取得积极效果, 我们就要从批次生产记录入手, 建立完整的批次生产记录, 建立产品生产可追溯机制, 实现对产品生产过程质量的有效控制。从这一角度出发, 我们在建立批次生产记录过程中, 要融入质量管理理念, 应重视批次生产记录的重要性, 应保证批次生产记录能够符合产品生产需要。因此, 我们应建立完整的批次生产记录, 为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提供有力的支持。

2.3 优化产品生产工艺, 保证产品生产有序进行

考虑到生产工艺对产品制造的重要性, 我们在产品生产过程中, 应积极分析现有工艺存在的问题, 应对生产工艺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 应结合产品生产实际, 对产品生产工艺进行积极优化, 为产品生产提供有力的手段保证, 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和整体质量。从目前产品生产过程来看, 生产工艺是决定产品整体质量的重要因素, 工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保证产品生产有序进行的重要手段。为此, 我们应立足产品生产实际, 对现有生产工艺进行合理优化, 保证产品生产工艺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2.4 明确质量管理部门职责, 对生产过程的偏差进行合理分析

在产品科研和生产过程中, 质量管理部门的职责是对产品科研和生产质量进行干预和控制, 并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偏差问题进行合理分析。从目前产品生产过程出现的偏差来看, 质量管理部门采取回避态度是不对的, 不利于质量偏差问题的解决。从这一角度来看, 在产品科研和生产过程中, 我们必须明确质量管理部门的职责, 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进行合理分析, 保证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满足实际需要。

3 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 在产品科研生产过程中, 要想保证产品科研和生产取得积极效果, 就要对质量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 我们应正确分析产品科研生产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制定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文件管理制度、建立完整的批次生产记录、优化产品生产工艺和明确质量管理部门职责入手, 提高产品科研和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戴汇川, 冯国涛.基于QFD的装备成本控制方法[J].兵工自动化, 2006年06期

[2]李奔波, 何利娟, 周海平, 陆位忠.基于质量功能展开的包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 2004年05期

[3]王霜, 殷国富, 何忠秀.基于Kano模型的用户需求指标体系研究[J].包装工程, 2006年04期

[4]李林, 郑长安, 陈赟.公路工程合理质量管理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年06期

[5]张佳, 樊超然, 段志善.质量功能展开方法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家电科技, 2005年03期

科研副产品 篇6

由于GJB9001A广泛适用于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近年来,军队院校也开始建立和实施GJB9001A质量管理体系(QMS),并通过认证。GJB9001A-2001以四步式的质量管理过程模式代替了1996版军用标准中的20个要素,新版标准鼓励组织在制定、实施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时采用过程方法。因此,要保持军队院校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持续有效性,就必须对体系的各个过程进行识别和分析。本文从军队院校建立和运行QMS的薄弱点招手,以军队院校科研产品为研究对象,把军队院校质量管理体系特征作为切入点,从组织特征到产品特征,最后到过程特征,重点识别和分析军队院校科研产品实现的各个子过程。

1 存在的问题

军队院校依据GJB9001A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大多处于初步阶段,在体系的建立过程中,由于对自身的组织特征和产品特征,尤其是过程特征把握不准,科研活动规律不清楚,使其在科研产品实现过程的识别与分析处于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

(1)不能准确识别组织类型、产品特点、产品实现规律,不清楚组织所涉及的过程输入、输出和控制接口,习惯于用地方企业民品研发生产的套路来比照和处理军工产品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生搬硬套标准要求,适宜性较差。

(2)不能准确识别组织、供方、顾客之间的供应链关系,在识别过程中有时出现错位现象。

(3)主要过程定位不准,识别不清。

2 军队院校QMS特征分析

2.1 组织特征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准确识别组织类型、组织特点是前提,军队院校不同于企业,它以教书育人,培养部队急需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为中心任务,同时承担着大量的军工产品研制任务,具有人才密集、技术储备雄厚、创新能力强的优势,产品主要面向单一的顾客(部队)。军队院校特殊的组织结构决定了其要贯彻GJB9001A标准要求,必须立足现有职能部门,分析自身科研活动的特点,依托现行教学科研管理体系结构,正确赋予现有职能部门相应的职责,确定归口管理部门。

我军院校大多施行三级管理体制。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最高管理者对科研生产管理、最终产品质量和顾客负责。最高管理者是指组织的最高行政领导,如院长,负责主持制订和宣传贯彻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确保各部门及各类人员的的职责、权利得到规定和独立行使,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科研管理部门归口管理产品实现各过程的策划、设计和开发、采购、外包和生产与服务的提供。训练部门和后勤管理部门负责教学、科研设备场地等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的保障,并负责科研和质量成本的管理,为产品实现提供支持性过程。第三级各系(单位)负责具体工作的执行,并配合各部门的职责管理。需要指出的是,为了确保履行职责和保持体系持续有效运行的需要,最高管理者指定一名管理者代表并增设质量归口管理部门(如合同与质量管理办公室),其中管理者代表具体职责是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得到建立、实施和保持,并向最高管理者负责,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和任何改进的需求。质量与合同管理办公室(质管办)则具体负责质量检验、质量记录、质量信息及体系文件的管理工作等。院校与企业在建立QMS过程中职责分配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企业模式的质量管理体系,每个过程都有归口管理部门,专职专管,职能分配清晰;而军队院校的职能部门以教学作为中心任务来设置,在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存在职能交叉现象,这也给QMS的有效运行和过程的充分识别带来了难度。

2.2 产品特征

(1)产品类型多,既包括实物类产品,如硬件,还包括流程性材料,如军用油液,同时还包括非实物类产品,如装备巡检寻修服务。

(2)技术创新性强,集成度高,一般具有装备系统庞大、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交装期急、外协配套单位多、批量小等特点;产品主要面向单一的用户(部队)。

(3)质量要求高,军队院校科研类产品大量应用新技术,无论从结构组成到科技含量,从工艺设计到加工制造,其要求是一般民品所不能比的。

(4)产品风险大,每个产品项目都涉及昂贵的经费投资,从产品的研制到设计定型,所投入的费用仅占总费用的15%,但却决定了装备90%到95%的寿命周期费用。其高投入性的特点使其在产品实现过程中风险源众多。此外,最重要的是军队院校产品的顾客是部队,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部队战备、训练和作战任务能否顺利完成,作为军品,其风险被进一步放大[1]。

军队院校作为一种类型的组织,其组织特征决定了产品特征,其产品特征又决定了过程特征,所以,准确分析其组织特征和产品特征,为过程的识别与分析奠定了基础。

3 产品实现过程识别与分析

产品实现过程是一个全过程的概念,包括了策划、设计开发、采购、外包、生产服务的提供等一系列工作。它是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主体。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与测量分析和改进三个过程都是为产品实现过程服务或提供保障的,我们称为支持性过程或管理过程[2,3,4]。

3.1 产品实现的策划

策划,顾名思义即“筹措”和“谋划”,就是为实现所需开发事物的目标而出主意、想办法、定计划的过程。由此,给出产品实现的策划的概念:对将顾客的要求转化为产品要求并加以实现,最终交付给顾客整个过程的筹措和谋划。它包括设计和开发、采购、生产服务提供等各个子过程的策划。军队院校科研产品应用技术新、研制周期短,产品定型后一般转产军工企业进行工程化生产,因此,在进行产品实现策划时,应有所区分和侧重[5]:

(1)确定科研产品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及所需的过程、文件和资源需求。确定产品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是产品实现的首要任务。产品要求集中反应了顾客的要求,包括顾客规定、组织预测、法律法规三方面。质量目标是对达到产品要求程度的表达,是由组织(院校)规定的并作为努力的方向。

(2)在设计和开发阶段,明确职责分工、规定组织和技术接口。所谓接口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实体的连接方式及相互关系。在科研产品的设计开发过程中,涉及到众多的系统和部门,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与分系统之间及各部门之间存在着诸多交叉接口关系,因此,必须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规定信息等资源传递的渠道和方式,确保内部沟通顺畅、有效。

(3)明确关键过程和特殊过程。关键过程和特殊过程的识别是过程分析的关键环节。不能简单的说某过程是不是特殊过程,同样一个过程对A组织而言是特殊过程,对B组织而言则可能不是特殊过程。特殊过程的存在是动态的,它因验证的手段、方法的改变而改变。我们应结合产品质量特性的类型及控制方式,结合产品使用或服务交付后是否会给顾客造成“问题”来识别特殊过程。作为主要面向部队的军工产品,本文认为识别军队院校产品实现的关键过程和特殊过程的最重要原则是分析此过程是不是影响到产品的真正质量特性,即对顾客的产品要求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如,印刷品的胶印、烫金过程。当印制的是画册、书籍等需要较长时间保存的产品时,顾客对油墨、金箔的附着力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油墨、金箔的附着力不高,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就会显现出问题来。而对附着力这一真正的质量特性,在印、烫制过程中,目前一般是无法经济和及时的实施放行检验的,只能通过型式试验验证。因此此类产品的印烫过程就是特殊过程。反之,如果印烫的是包装盒,顾客对产品印、烫的附着力要求不高,而印、烫的附着力在印烫过程中也可用简易的方法随时进行放行检验,换言之,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显现问题,即不会影响产品的质量特性。因此,这类产品的印烫过程不属于特殊过程。

(4)制定可行性方案,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军队院校科研产品应用技术新,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要求高,组成部件多,出现质量问题后果严重。因此,在产品实现过程中风险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必须在全过程进行风险识别与评估,及时制定规避措施。

(5)对产品实现的策划过程及结果予以记录。产品实现策划的结果也就是策划的输出形式,其应适合组织的运作方式。对于军队院校科研产品而言,要以正式文件的形式作为记录,为以后的持续改进提供证据。

3.2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首先,要清楚组织、供方、顾客的供应链关系。GJB9001A-2001标准中对供应链的表述做了更改,术语“组织”取代了GB/T19001-1994所使用的术语“供方”,术语“供方”取代了“分承包商”[6]。军队院校科研产品的顾客主要是部队,有时也包括总部,因此,相关的过程也会有差异。只有充分了解顾客与产品有关的全部要求后,才有可能达到顾客满意[7]。因此,识别的主要内容包括:

(1)顾客规定的要求,包括对交付和交付后活动的要求。如部队对在研装备的技战术指标,全寿命周期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的要求等,一般是通过合同、订单、标书和技术协议的方式提出或部队与院校的直接沟通获得的。

(2)顾客虽然没有明示,但规定的用途或已知预期用途所必须的要求。这些要求顾客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但对规定的用途或已知预期用途是必须的,组织也应加以识别并确定。如设备之间的接口、兼容性、以及零件的通用性、互换性等,必须加以考虑。

(3)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

(4)组织确定的任何附加要求。

在上述与产品有关要求的识别过程中,组织需对这些识别的要求进行评审,以保证自身已经正确理解与产品有关的要求并确保有能力实现这些要求,即交付部队合格的产品。另外,组织与顾客之间还应保持畅通的渠道,保证有效的沟通,确保识别过程的充分性和准确性。

3.3 设计与开发

从质量管理的角度来看,设计和开发是将要求转换为产品、过程或体系规定的特性或规范的一组过程,包括对产品、过程、体系的设计开发。本文所讲的设计开发是指实体产品的设计开发。国家军队标准明确规定:“组织应对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进行策划和控制。”这也是设计和开发过程识别的重点。

3.3.1 设计和开发的输入输出[8,9]

军队院校科研产品设计和开发是一系列过程,输入和输出是不断递进的。一个过程的输出需要原始输入作为基础,前一个过程的输出马上成为下一个过程的输入,直到最终过程的输出。我们可以将其分为识别前的输入、识别的活动、识别后的输出三大部分。如图2所示。

3.3.2 外包过程的识别与控制

军队院校以科研为主,生产加工能力较弱,产品实现过程涉及大量的外包过程,主要是零部件加工,其过程的识别与控制关系到产品质量的好坏和产品实现过程能否顺利。因此,对于军队院校的科研产品,外包过程的识别尤为重要。在不涉及部队秘密的前提下,项目组要对外包方技术交底,坚持现场技术问题处理和质量信息的反馈。

(1)首先要明确外包产品的范围。不同的项目,项目总工程师要清楚哪些外包对产品实现有直接影响,即识别需控制的外包产品范围。如对于硬件产品,需采购的零部件、试验用器材等,对于软件产品(程序开发),需聘用的地方人员或直接予以外包。

(2)加强对合格供方的评定(可以把外包方也称为供方)。合格供方的选择和评价一直是过程控制的难点。不能只依据供方提供的证据仅仅做书面的调查,要深入实地考察,对其质量管理体系所覆盖的产品范围、运行情况、技术能力、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服务的提供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择优“录取”,编制合格供方名录。并且要根据供方的业绩,定期按规定的评价要求进行重新评定,以便对使用的供方进行动态管理,真正做到“优胜劣汰”。

(3)针对军队院校产品应用新技术、新元(器)件多的特点,应加强与合格供方的交流与沟通,保证过程信息的传递与交互。

(4)对外包的全过程与最终产品进行监视测量,必要时向外包方派出人员对加工过程进行监督检查,控制加工质量和重大节点进度,同时要求外包方按要求提供相关的过程控制记录,确保过程和最终的产品满足规定的要求。

3.4 采购

采购是军队院校QMS的重要要素和过程,它关系到:

(1)产品质量:俗话说:“药材好药才好”,原材料(元器件)在产品质量中起着决定性的、不可期待的作用。

(2)产品的交货期:有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原材料(元器件)供应不上,产品的交货期就难以保证。

(3)产品的成本:原材料(元器件)成本、采购成本是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只有不断降低成本,才能充分发挥产品的经济价值和军事价值。

院校在科研活动中采购的产品主要是元器件,为保证产品质量,应确保采购的元器件符合规定的采购要求,对供方及采购元器件的控制类型和程度取决于采购元器件对随后的产品实现或最终产品的影响。

(1)供方管理:在确定评价准则、评价和重新评价准则的基础上,选择合格供方,并对合格供方动态监控,淘汰不合格供方,促进有问题的供方改进。

(2)采购过程管理:确保采购要求是充分的,必要时对采购产品生产过程提出具体要求,并在对供方质量体系提出要求后,实施第二方审核。

(3)采购产品的验证:采购合同应明确放行的方式,尤其在附加现场验证条款时,更应规定放行方式。验证活动的执行在其接口要素8.2.4中进行,因此审核验证的活动也在要素8.2.4中进行。

3.5 生产和服务的提供

生产和服务的提供是按设计和开发提供的有关信息和产品实现策划的安排,使产品得以顺利实现。它是确保产品符合设计和开发要求的最后过程,对军品尤为关键,从某种意义来说,它是对最终军工产品实现过程输出的确认。

根据军队院校QMS的特征,其生产和服务的提供亦有别于地方企业。地方企业生产和服务的提供过程识别与控制的重点在现场,主要有人、机、料、法、环、资、能、信八大要素组成。而军队院校产品生产过程主要外包,服务主要面向部队,因此,应从以下三方面把握。

一是产品在外包时,要提供给外包方相应的产品特性要求,使他(他们)知道通过运作应达到什么样的产品要求,这不仅包括产品本身的属性要求,还包括工作环境、生产过程、生产设备等相关的要素以及国家军队标准中对军品的特殊要求。二是要获得并使用测量和监视设备,实施实时的监视和测量活动。监视应针对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已规定的产品特性(如产品规范、图样等)和工作特性(如作业指导书、工艺卡)的执行情况和达到结果进行,以确保这些规定要求被有效达到并保持适用。三是产品交付部队后,生产和服务的提供以售后服务的形式出现,应提供一系列保障活动:提供完整的使用说明,产品维修说明书;提供技术咨询、备件和配件的供应;巡检寻修;人员培训。

4 结束语

本文结合军队院校的特征,对其产品实现过程进行了初步的识别与分析,剖析了识别中的重点、难点,随着越来越多的军队院校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识别与控制愈发显得重要,过程中风险的识别与分析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摘要:针对军队院校的科研活动和科研产品,从军队院校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薄弱点着手,分析其组织特征、产品特征;运用过程方法,重点识别和分析军队院校科研产品实现的各个子过程,构建以质量管理体系为基础的军队院校质量管理体系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产品实现,识别,分析

参考文献

[1]孙中泉,郑伟.对军事院校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探讨[J].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2005(1):1.

[2]嵇国光,赵菁,龚春香.ISO9001标准解析与应用[M].2008版.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3]赵金玉.学校实战ISO9001标准[M].2000版.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5.

[4]卓岏.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指南[M].2008版.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5]闫宇华,等.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解释提纲与实施要点[M].北京:总装备部电子信息基础部技术基础局,2001.

[6]秦现生.质量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7]毛景立,李鸣.军品的商品属性的特殊性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3):1-2.

[8]凌勇,邵海涛.海军科研所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几点做法[J].装备质量管理,2008(6):2-3.

科研副产品 篇7

该公司研制的“MPA-400系列有源电力滤波器”是一种新的基于大功率逆变器的动态电能质量治理及电力节能装置,它将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应用于电力系统,通过对装置输出电压相位的控制,对电力系统的网络参数和网络结构实施灵活、快速的控制,具有响应速度快、吸收无功连续、谐波电流小、损耗低等许多优点,并具有以下主要技术创新点:具有实时无功补偿的功能,可支持12台及以下无功补偿装置并联运行,最大容量可达1.2MVAR,可将功率因数补偿到0.99以上,具有节能与环保的双重功效;具有自动判断电网相序的功能,提高了设备的智能化水平和可靠性;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提高了电磁兼容性、散热效率和功率密度。

“电控钻机柴油发电机组智能动态负荷分配系统”是该公司在总结过去四十多年钻机电控装置设计制造实践经验和近年来国内外钻机市场发展趋势及要求的基础上,而自主开发研制的一种电控钻机柴油发电机组智能动态负荷分配装置。该系统由三个层次组成,即:最上层为工控机及触摸屏,第二层为通讯处理层,第三层为数据处理层。该系统具有以下主要技术创新点:通过PL1000E客户通讯模块整合Profibus-DP网络、CatDataLink网络和Modbus网络,并通过人性化的软件设计及监控画面,使钻机控制中心实现了对相关设备的全面监控;钻机控制中心通过智能动态负荷分配系统,结合全数字发电柜实现了柴油发电机组功率与电传动系统负荷的动态匹配,按照预设的控制特性,适时的自动投入或者退出柴油发电机组,使钻机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及经济性大大提高;实现了归档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双机驱动软同步下运胶带机控制系统的研制”是该公司自立重大科研开发项目“新一代矿山装备———大功率交直流全数字电控系统装置的研究及制造”项目的子项目。该公司研制的双机驱动软同步下运胶带机控制系统是该公司在总结其已研发成功的单机驱动下运胶带机控制系统基础上,紧跟国际先进技术和国内外市场需求,而自主开发研制的又一项新产品。该系统以四象限能量回馈变频器为基本单元,两台四象限能量回馈变频器通过主从方式控制两台交流异步电机,两台电机分别通过各自的减速机、传动滚筒拖动一条下运胶带工作,具有双机软同步、功率自调整、能量回馈、重载起动平稳、故障柔性制动、远程数据传输、操作界面智能化等优点。该项目产品具有以下技术创新点:采用直接转矩控制技术和自动调节“DROOP RATE”方法,可有效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采用三相PWM前端整流技术,实现了下运胶带机能量回馈功能,并采用了LCL滤波器,有效改善了电能质量,谐波低于IEEE519标准规定限值;在重载运行时,系统能够自动适应张力的变化,起动带速超调小于5%,避免了启动过程中对机械及电网的冲击。

科研副产品 篇8

该公司研制的“MPA-400系列有源电力滤波器”是一种新的基于大功率逆变器的动态电能质量治理及电力节能装置, 它将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应用于电力系统, 通过对装置输出电压相位的控制, 对电力系统的网络参数和网络结构实施灵活、快速的控制, 具有响应速度快、吸收无功连续、谐波电流小、损耗低等许多优点, 并具有以下主要技术创新点:具有实时无功补偿的功能, 可支持12台及以下无功补偿装置并联运行, 最大容量可达1.2MVAR, 可将功率因数补偿到0.99以上, 具有节能与环保的双重功效;具有自动判断电网相序的功能, 提高了设备的智能化水平和可靠性;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 提高了电磁兼容性、散热效率和功率密度。

“电控钻机柴油发电机组智能动态负荷分配系统”是该公司在总结过去四十多年钻机电控装置设计制造实践经验和近年来国内外钻机市场发展趋势及要求的基础上, 而自主开发研制的一种电控钻机柴油发电机组智能动态负荷分配装置。该系统由三个层次组成, 即:最上层为工控机及触摸屏, 第二层为通讯处理层, 第三层为数据处理层。该系统具有以下主要技术创新点:通过PL1000E客户通讯模块整合Profibus-DP网络、Cat Data Link网络和Modbus网络, 并通过人性化的软件设计及监控画面, 使钻机控制中心实现了对相关设备的全面监控;钻机控制中心通过智能动态负荷分配系统, 结合全数字发电柜实现了柴油发电机组功率与电传动系统负荷的动态匹配, 按照预设的控制特性, 适时的自动投入或者退出柴油发电机组, 使钻机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及经济性大大提高;实现了归档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双机驱动软同步下运胶带机控制系统的研制”是该公司自立重大科研开发项目“新一代矿山装备———大功率交直流全数字电控系统装置的研究及制造”项目的子项目。该公司研制的双机驱动软同步下运胶带机控制系统是该公司在总结其已研发成功的单机驱动下运胶带机控制系统基础上, 紧跟国际先进技术和国内外市场需求, 而自主开发研制的又一项新产品。该系统以四象限能量回馈变频器为基本单元, 两台四象限能量回馈变频器通过主从方式控制两台交流异步电机, 两台电机分别通过各自的减速机、传动滚筒拖动一条下运胶带工作, 具有双机软同步、功率自调整、能量回馈、重载起动平稳、故障柔性制动、远程数据传输、操作界面智能化等优点。该项目产品具有以下技术创新点:采用直接转矩控制技术和自动调节“DROOP RATE”方法, 可有效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采用三相PWM前端整流技术, 实现了下运胶带机能量回馈功能, 并采用了LCL滤波器, 有效改善了电能质量, 谐波低于IEEE519标准规定限值;在重载运行时, 系统能够自动适应张力的变化, 起动带速超调小于5%, 避免了启动过程中对机械及电网的冲击。

上一篇:融资内部控制下一篇:QoS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