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导课方法

2024-10-23

教学中的导课方法(共11篇)

教学中的导课方法 篇1

好的导课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可以说,导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做好心理准备。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收到铺垫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

一、导课设计的原则

1. 导课要有针对性,满足学生听课需要。

导课应当针对的教学实际有两方面:一是指要针对教学内容而设计,使之建立在充分考虑了与所授教材内容的有机内在联系的基础上;二是指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如教学《悉尼歌剧院》一课时,我播放视频,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看,画面上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就是2000年奥运会的举办地悉尼。许多城市都有自己标志,如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而悉尼的标志就是悉尼歌剧院。今天,就让我们来一次假想旅游,跟随作者一起去游览悉尼。”这样,画面上海滨的美景仿佛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刚开始接触课文时,就产生一种美感,他们带着对美的向往顺利走进了课文。

2. 导课要有启发性,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在上课伊始如果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必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热烈探求。如上《用冰点火》一课时,我问学生:“生活中我们用什么可以点火呢?”通过这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集中到新授课的内容中去了。

3. 导课要有新颖性,吸引学生注意指向。

一般说来,导课所用的材料与课文的类比点越少、越精,便越能留下疑窦,越能吸引人。在教《牛顿在暴风雨中》时,我一上课就播放了一段有关暴风雨的视频,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景象来感受暴风雨的猛烈,从而为理解“河水泛滥”“房屋倒塌”“风雨交加”等词语作了很好的铺垫,也为下文体会牛顿对科学执著的探究精神埋下了伏笔。

4. 导课要有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充满情趣的导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师生间往往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默契交流。如我在教作文《记一次——的小实验》时,我拿着一杯装满水的玻璃杯和一个鸡蛋走进教室。这个举动立即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大家纷纷在猜测我为什么要带着这些物品进教室。于是,一堂师生互动的作文课就在兴趣盎然中展开了。

二、导课的基本方法

导课艺术的具体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教师灵活运用、精心设计。下面列举我在课堂实践中常用的基本方法。

1. 温故导课。

各种新知识都是从旧知识中发展而来的。所以“温故知新”的过渡式导课,就成为教师课堂教学常用的导课方式。如在上《智烧敌舰》一课时我让学生回忆学习过的第44课《用冰点火》中的比尔博士是用什么手段点火的,而这课又用了什么手段来点火呢?“温故”只不过是一种手段,导入新课才是真正的目的。

2. 释题导课。

课题是课文的窗户,从课题常常可以窥视全文的奥秘。如果教师从解释课题词语、引发题意入手,不但有助于学生审破题意,了解所学内容的大致概况,而且为学生进入新课铺垫了心理基础。

3. 故事导课。

采取寓意深刻又幽默轻松的故事导课,也是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导课形式。如在讲课文《饭钱》时,为了使抽象的知识能迅速地为学生所接受,我给学生讲了一个阿凡提的故事。故事导课宜短忌长,故事本身要能说明问题,教师还需引导分析,才不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局限于故事本身。

好的导课方法,都是为了吸引学生,使学生对这门学科或这堂课感兴趣。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这是每个教师设计导课的出发点。

教学中的导课方法 篇2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好的设计巧妙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引发学生有效的思维,还可以把抽象的、静态的、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动态的、容易理解的知识,真正把学生引入到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状态中来。不同的教材导课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的,但最成功的导入是建立在熟悉内容,掌握教学大纲,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导课设计已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组织好课堂教学关键的第一步。那么有哪些导课方式呢?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这是导课艺术中最基本的方法。各种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各个学科的知识,都有严密的逻辑联系。历史课也不例外。在上新课之前,我总是将上节课或前几节课所学知识与学生共同复习,在此基础上顺势揭示新课题。这既使学生复习了旧知识,又使学生找到了新旧知识的关联之处,使新旧知识形成一个初步的体系,起到了“架桥铺路”的作用。例如,我在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节内容前,先与学生共同回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及外国侵略者攫取的侵华权益。然后指出:

英法美虽然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但英法没有达到完全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样的导入既达到复习了上一节内容,而且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在联系紧密地结合起来,由此顺利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

二、创设情境,以境育情引领知识的深入

如何在课堂伊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影响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对某些课型,教师可根据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若干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抓住历史人物的心理或事件关键进行精心设问,把学生带进当时历史情境中,发现历史与现实间的融通性,从而激起学生对学习期待,积极的思考并且激起智慧的火花,回味历史。使学生分辨是非、懂得做人道理,达到读史使人明智的境界。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该问题必须引起学生的兴趣,贴近他们的生活,并且所设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争论性,这会有效的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与培养兴趣。例如,学习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派及其思想的内容,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十分抽象和难以理解的问题,学生没法体会当时的社会背景,更不能把已学的知识整合,难以形成意义上知识体系构建。学生面对这样的情形,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死记硬背,另外的就是无奈地丢弃。为

了突破这个瓶颈,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提高学习的兴趣,让在学生初步了解主要学派及其思想,进行系列问题创设情境:“首先,调查现班级里头存在最大的纪律问题是什么?”其次再提出:“如果你是分别代表儒家、道家或者法家等学派,请你提出治理班级纪律的办法。”然后,又提出:“你认为用哪一个学派的思想来处理班级事务更有效?”设计了三个实际的生活问题后,再引导学生回到历史情境中并提出:“你觉得哪一个学派的思想对当时统治者来说是最实用,当时统治者采纳了那个学派的思想,具体的情形是怎样?”通过前三个问题设臵,一下子使各学派思想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了拉近了距离,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各学派人物的角色,运用各学派的思想理论,提出解决班级问题方法。最后通过时空的换转,带领学生回到战国时期,让学生更能设身处地的了解产生“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各学派的思想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获得共鸣。每个问题的提出,要注意对学生的思路引导,开放思维,使学生迸发智慧的火花。

总之,构建问题情境,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从无疑中生疑,发展思维。

三、利用重大事件、历史人物,导入新课

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调节学生学习的气氛,抓住学

生的心理和特点,使学生紧紧地跟着教师的教学进度。在导课中,我们也可利用许多重大事件及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文化大革命》这节内容时,可让学生回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遇难的日子,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在文化大革命中,有许多有功于国家的革命家、政治家、文化名人惨遭以林彪、江青为首的反革命集团的杀害,那么,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的?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了哪些危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节课。这样就让学生始终跟着教师的节奏,学生也全身心地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再譬如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适逢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大召开,那么教师就可利用这一现实的重大事件导入新课,既使学习能够投入学习,又使学习将历史上的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又如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搜集孙中山的生平事迹,用简单生动的语言讲述出来,这不仅有利于课文学习,而且使学生增长了多种背景知识,提高了综合素质。学生由此对孙中山其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起来便水到渠成。

四、静闻故事,在曲折的情节中引领思维的深入

历史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能引发他们的思维,给人们以极大的启发所以,结合教学内容,以历史故事的讲述来展开课堂教学,也不失为一条较好的导课策略。例如:我在讲《秦王扫六合》时,先讲了荆柯刺秦王的故事。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荆轲在献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被杀。荆柯的刺杀虽以失败告终,但它对历史的影响却是巨大的。荆柯刺秦王加速了六国的灭亡,也鼓舞了人们反抗暴政的勇气。

在讲《大变革的时代》一课时,我用 “南门徙木”的故事导入:商鞅变法之初,恐民不信,商鞅把一根三丈之木立于国都之南门,然后宣布能将此木移臵北门者赐10金。搬动一根木头,何须如此重赏,人们自然不信,于是他又下令,将赏金加至50金。有人将信将疑把木头搬到北门,即赏50金,以示不欺。故事讲完后,笔者让学生说出商鞅这样做的目的、意图、作用。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五花八门的回答使学生们达成共识:商鞅在全国人民心目中树立起了令出必信、法出必行的印象,为其变法奠定了群众基础。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被激发,同时也为本节内容的顺利讲述打下了基础

只要我们平时善于积累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有趣的、新颖的小故事,教学时使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课堂上恰当的利用故事

导入新课,可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历史故事是人类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巧妙地利用故事来导课,一方面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愿望;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挥历史故事的教育功能,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升华,达到历史教学的理想境界。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导课艺术 篇3

一、承前启后导入法——前后联系,开宗明义。

此导入法主要是从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自然的把学生引入到新知识内容上,促进学生求知欲的提高。这是教师常用的一种导入方式,它的特点主要是建立在学生已学过或已在生活中了解过的知识,然后深化这些知识,引出新的教学知识。此方法,既可以让学生做到了对知识的温故知新,又促进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思考。例如,在讲授《价格变动的影响》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价格为什么会变动,在变动中又有哪些规律?然后引起新内容:价格变动后,会产生哪些影响?在此种循序渐进的方法下,既让学生温习了旧知识,又有效的引出了新知识。

二、音乐歌曲导入法——渲染课堂气氛,提升课堂主题。

当前的高中生对音乐的喜爱有时是超乎人们的想象的。如果教师利用这一特点,把它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就会让思想政治课堂充满活力,学生对所学内容容易接受。例如在学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时播发歌曲《爱拼才会赢》,并在“人生好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处戛然而止,借用海水潮涨潮落的道理来说明人生道路的曲折坎坷,进而顺利过渡到课堂教学。这样优美的歌声,恰巧和所要学习的内容完美结合,使难懂的理论深入浅出。

三、电视广告导入法——直观具象,增强体验。

事实上,很多电视广告词念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大部分学生都比较了解,部分学生还经常模仿广告语的台词和语调,若引用这些电视广告导入新课,不仅可以活跃学习气氛,还可以快速把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带入到新课学习中,提高学生有效的学习新内容。例如,在讲授《消费心理面面观》的时,我导入了学生熟悉的广告语如:“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等广告词,学生听了这些广告词,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学习兴趣也迅速提高。

四、漫画、诗词、格言、警句、俗语等导入法——针砭时弊,直击社会热点。

漫画、等形式具有强烈的讽刺性或幽默性。作者是从现实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表现为幽默、诙谐的画面,借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这种艺术移入思想政治课堂能寓教学内容于各种有益的活动情境之中,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以此可以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主题和内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给学生展示漫画,内容是是农夫和秀才的对话:“不会耕田,怎让下田”“不让下田,怎会耕田”。引导学生通过漫画分析其中的哲学道理:实践比认识更重要,要学会耕田,只有真正的下田。由此引出本课堂主题“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格言、警句也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恰当地运用,可以让沉闷的思想政治课堂多一些亮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在讲授《量变与质变》一框时,用老子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引出本节的内容,从而既引起学生的兴趣,又直指教学的中心。

五、时政要闻讨论法——提升学生政治敏感性,培养创新思维。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标要求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目光”和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要求新一代具有远大理想与敏锐的政治目光。所以在教学中,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大胆引用材料,紧密联系教学实际,将最新时政引入课堂教学,并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去正确认识、分析社会现象,分析当前国内外的热点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对政治的敏感性与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多鼓励学生看报刊杂志,如《中国青年报》、《参考消息》、《青年文摘》、《半月谈》等,多看电视、关心时政要闻和专题,学会了解时政热点的来龙去脉并评说时政,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实际的良好行为习惯。同时老师要和同学进行时评,在对话中生成知识,让学生在行为上规范,在情感中升华都是我们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性的重要目标。

六、设疑导入法——激发兴趣,引导思维。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学者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课堂教学的开头巧设疑问,让学生带着满脑子的疑问进入新的教学活动中,这样既可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可发展学生的思维。采用此种导入法的基本形式是:在讲授新课之前,提出一个疑难问题,或者提出一个有“头”无“尾”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在学生看法不够统一或思而不得其解的基础上,转入授课正题。例如,在讲授《依法纳税是公民应尽的基本义务》这一框时,我设疑:如果有一天同学们买彩票中奖了,需不需要缴纳税款?这时学生炸开了锅,有的说要缴,有的说不缴,他们兴致勃勃地讨论着。我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通过新知识的学习解决要不要缴纳税款的问题,这样就使学生始而疑之,继而思之,终而知之。

教学中的导课艺术 篇4

新课导入是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是承上启下、温故知新的必然途径, 是课堂教学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前,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1}导课的心理任务在于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启迪他们的心智, 产生学习动机。那么,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去?笔者认为, 作为一次成功的导入, 基本上要符合以下五个要求。

一、导课艺术的针对性是重要维度

“导课的针对性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需要, 又要顾及学生的特点。”{2}授课的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心理状态, 知识能力基础, 兴趣爱好的差异。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还特别要注意大学生个性特点, 适时突出专业特色,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针对旅游专业的学生, 大多好动、爱说, 他们的专业与名胜古迹, 地方特色联系较多, 导入活动就要充分利用这些特点, 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 可采用“free talk”, 即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口头活动, 如:描述一张画、照片、图片等利用学过的词汇和句子, 随意表达。每节课的导入活动由浅入深, 学生们又能感受到学英语实用性, 同时又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紧密相联, 学生们的学习英语积极性自然提高, 另一方面, 又促进了专业学习, 教学效率就会高。

对于以男生为主的电子、机电、化学、数学等专业, 根据男生好动、争强好胜、爱好广泛、大部分男生讨厌学英语的特点, 一般采用游戏活动与竞争意识相结合的导入活动, 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刺激学生学英语。这样教学导入活动, 一方面, 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表达欲望, 同时增强了同学们的竞争意识,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实践证明, 这种游戏或竞争的导入活动自然流畅, 充满活力,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因此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需要设计不同的导课形式, 但必须做到为整堂课服务, 与所教课文融合一体, 对整个学习过程有启迪作用。但首要前提是必须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 为讲授新课作好铺垫。

二、导课艺术的启发性是基本要求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导课正是通过精心设置导言,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启发学生思维, 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教师应该精心设计, 想办法让学生情绪高昂, 智力振奋, 让学生由此及彼, 思维活跃。如在讲授《新视野》第一册Unit6SectionB TheTrashman (垃圾工) 时, 教师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导课。首先老师提出问题:

1.would you li ke t o be a t r ashman, why or why not? (你愿意是一名垃圾工吗?为什么?)

2.why ar e t he t r ashmen always di scr i mi nat ed by many people? (为什么垃圾工常常被人瞧不起?)

让学生展开想象, 各抒己见, 坦陈自己的观点, 相互辩驳, 一番唇枪舌战后, 教师总结一下不同的观点。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 并启发学生得知这样一个事实: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因此, 我们要尊重垃圾工, 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从而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导课艺术的趣味性是生命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事物底蕴的内在动力, 也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兴趣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学习者积极寻求熟悉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 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学生对学习一旦有了较浓厚的兴趣, 就会产生一种极大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有兴趣的导课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 主动思考, 大胆实践。如在讲授《新视野》第一册Unit4SectionA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 (如何给人留下好印象) 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一个场景:设定表演的内容如问路、第一次约会、面试等, 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表演完毕后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 找出优点和缺点, 并提出问题:Whycan’t some students leave a good impression on others?Tell us the reasons.学生只要耐心看完表演应当能做出很好的评价。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参与课堂教学中, 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使得整堂课充满了趣味性, 另一方面学习交际技巧的好奇心必然驱使他们想进一步学习课文中的交际知识, 从而起到导入课文的良好效果。因此, 笔者认为在新课导入阶段的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和表达的欲望, 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自觉主动迎接新知, 探求新知。假如课堂导入充满趣味性, 就可以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流的热情, 降低新内容的难度, 实现新旧知识的自然过渡, 优化学习效果。

四、导课艺术的简洁性是尺度

简洁性是导课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导课的简洁性一方面要求教师要考虑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 另一方面也要考虑课堂教学时间。”{3}它要求教师在导课时, 运用简洁的语言, 缩短师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 把学生带入到课堂教学情境中, 为授课的成功做铺垫。从整节英语课系统而言, 导入只是一个前奏, 所以在时间分配上就应该注意适度, 一般应控制在3~5分钟左右。

导入的时间不宜过长, 形式不宜过于复杂, 应该注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宗旨。关注到每个学生, 不要使孩子产生疲倦以至分散注意力。如果导入时间过长, 就会显得喧宾夺主, 不仅会使课堂导入显得庸俗繁杂, 而且会影响整节课的教学进程。毕竟, 各种课堂导入方式的目的只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 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兴趣, 同时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 使他们“愿意学”、“乐于学”如果导入的时间过短, 又会使课堂导入显得苍白无力, 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因为导入、呈现、理解、巩固和结尾五者是一个整体, 缺一不可。时间安排也有重有轻, 如果只重视课堂导入, 而忽视其它环节, 那么, 再精彩的课堂导入也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反而有点头重脚轻的味道。如《新视野》第三册Unit1SectionB TheRomanticLifeofSecret Agent Albert (特工艾伯特的传奇生活) , 本课介绍的内容主要是特工的生活。教师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Teacher:can you tell me what are the secret agents’characteristics?Generally speaking, they are handsome, humorous, brave, rich, and smart.However, today we will learn an agent who is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others but beyond our imagination.Now let’s begin. (你们能告诉我特工的一些特点吗?一般来说他们帅气、幽默、勇敢, 富有, 而且机警。但是今天我们将会认识一个与众不同的特工, 他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力) 。

老师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引入课文, 没有太多的修饰和渲染, 但朴实、自然、流畅, 给人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同时又激起了学生的的求知欲。

五、导课艺术的新颖性是灵魂

首先, 导课的方法要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导入方式种种, 有提问式导课, 讲故事导课, 解释题目导课, 等等。但老师必须不断更新、不断丰富、不断完善导课手法。用单一, 固定的方法去套用所有课堂教学内容, 是不可取的。无论这种导入方式效果多么好, 如果经常、反复地运用, 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降低导入效果。因此, 导入方法必须灵活、多样, 给学生一种新异感,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 课堂导入的材料要新颖。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富有强烈的好奇心, 而且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他们对新事物都有好奇感, 并急切地想弄清楚。因此, 新颖的富有时代性的信息, 能更加引起学生们的兴趣。这里主要是运用心理学的新异刺激, 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 吸引学生的注意。如果课堂导入能做到方法新, 材料也新, 则必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活课堂气氛, 从而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进入正题, 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如在讲授《新视野》第二册Unit 9SectionAStopBrainDrain (停止人才外流) 时, 教师可以先引入印度每年为培养人才所付出的代价, 但人才外流甚为严重。对此让学生谈谈对人才外流的认识以及人才外流对国家的影响, 然后教师总结归纳。这样的导课方式不仅让学生对印度人才外流有了最新的了解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六、结语

英语课堂导入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如何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是每位教师都必须考虑的技巧。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美导入, 就能直接吸引学生, 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 课堂活动进行的也会顺利一些。因此, 应运用多种导入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启迪学生智慧, 就一定会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为整节课作好开路先锋。

参考文献

[1]刘安喜.英语教学导课浅论武汉大学学报2003.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导课艺术 篇5

关键词:思想品德;导课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114-01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之一,是為了赢得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的目的的教学活动方式之一。导入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能否引起学生对新课的关注,能否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直接关系一堂课的成败。

一、激趣导入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种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原动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通过动画设计、视频剪辑、新闻回放等手段,化平淡为神奇,化抽象为直观,化空泛为实际,从观感上充分激活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再加上教师的富有激情的解说,从而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为进入学习主题做好准备。

二、设疑导入

人的思维活动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疑问是引起思维的第一步。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实践证明,疑问是思维的催化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设置疑问,引起悬念,就是要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愿闻其详的心理活动。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的身份投入到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不断获得新知识。上课伊始,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合理使用声像资料,精心选择,恰当设疑,形成悬念,使学生产生急于求解疑惑的学习动力,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翅膀,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一节课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情感导入

情感是人们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是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应。情感对学生行为会施以动力影响,它能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起到感化作用,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教师的感情对学生起着极大的感染和陶冶作用,学生的情感影响着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双方情感交融,则教学气氛和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学习机制。教学中当遇到需要培养学生某种思想情感或品德行为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能使师生深受感染,产生情感共鸣的教学影视短片播放导入,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不知不觉被带入了知识的殿堂,学生在导入新课的学习中积蓄的情感,必然转化为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为新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四、对比导入

对比导入是在新课进行中,当遇到截然相反的两种事物、人物、事件等课程内容时,为了将这些课程所蕴含的教育内容清晰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图表,选择一些图片,提出一些问题,播放一些视频,用强烈的反差和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心灵产生振动,从而形成深刻难忘的第一印象,为接下来新课的进行做好辅垫。

五、谈话导入

谈话导入,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导入方法。当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或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的导入新课。谈话内容要选择恰当,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谈话可以面对全班,也可以面对某一同学,谈话绝不是训斥学生,谈话时教师态度要和蔼,语言要亲切,说理要透彻,要循循善诱,努力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感,用教师的个人魅力感化学生进而引导学生和教师一起完成学习任务。

六、故事导入

采取意蕴深刻的故事导入就是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习兴趣。教师所讲的故事可以是教师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名人大家或凡人百姓的。在平时的备课中,教师要善于搜集、编写有针对性的故事,在需要用故事导入时信手拈来,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初步领会本节课要讲的内容,使之主动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使用故事导入也要注意不能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一味的讲故事反而会喧宾夺主。故事一定要有深刻性、针对性、启发性,要与所授课程内容密切相关,要能让学生感知新知或提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七、时事导入

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教学必须体现时代性、教育性。教师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了解时政要闻的平台,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抓住一定时期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利用学生对时事新闻、事件的报道较感兴趣的心理特点,给学生讲一些和所授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新闻事件,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明辨是非、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教学所需要的学习情境。

谈谈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导课艺术 篇6

关键词:美术教学,导课,艺术

“万事贵乎始”。新课的开始有出色的“开头语”, 称为导课艺术。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 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导课要有针对性、新颖性、启发性,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听课的角色。

导课艺术讲求的是能“一针见血”, 把讲课的主题精炼化、浓缩化, 直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后边的课上起来也就顺了。开课第一句话最耐人寻味, 必须深思熟虑, 既要切题, 又要带有趣味性, 能引人入胜, 甚至带有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悬念”。

一、导课要有针对性, 满足学生听课需要

好的导课如同桥梁, 承接着新旧内容。美术导课应当针对的教学实际有两方面:一方面要针对美术教学内容而设计, 使之建立在充分考虑与所授教材内容的有机内在联系的基础上, 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累赘。如在教学《设计概论———第一节中国古代的工艺美术》一文时, 导课设计如下:“同学们, 我们先听一下周杰伦《青花瓷》这首歌吧, 听完之后我们来看看以漆器和瓷器为代表的元代的工艺美术。”这样, 很快就导入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兴趣爱好的差异程度进行导课。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乐于接受时, 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可见, 导课必须有针对性。

二、导课要有启发性,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例如教学《设计概论———设计过程与创造方法》一课时, 介绍创造方法之一———反向求索法的时候, 我举例:圆珠笔一开始是很容易漏油的, 后来一位日本青年仔细观察, 发现当圆珠笔写到25000字时, 笔开始漏油。那么, 大家一起想想, 如果这个问题由你们解决, 那么你们怎么办呢?于是学生在判断的时候, 就积极地开动脑筋。当学生的判断产生错误时, 教师适当地点拨, 学生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探究心理, 于是, 学生的情绪高昂, 智力振奋, 很快就以很好的状态投入学习。最后由我揭开答案:日本青年利用反向思维, 不解决笔珠磨损问题, 而将笔芯的容量减少, 使笔写到15000字时, 笔油便用完了。利用这一个非常简单的反向思维方法, 很快解决了悬而未决的难题。课堂气氛非常好, 学生也愿意接受这样的教学方法。

三、导课要有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赞可夫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 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新课开始可讲有关的小故事、小游戏或创设情境等, 适当增加趣味成分,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用故事导课可以说是挺新颖, 很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种导课方式。如在教学《创造活动和创造方法———创造活动的心理机制》一课时, 事先准备一个小故事。大意是:一位家庭主妇在用洗衣机洗衣时, 总看到水面上漂浮着讨厌的棉絮, 她想起儿时在河边捉鱼用的网, 便做了一个小网, 将它放在了洗衣筒的上面, 可以自动捞起这些棉絮。经过数次改进, 试验获得了成功。如今这个吸毛盘已被用在任何一台洗衣机上。这个例子说明:创造并不神秘, 它是有规律可循的。学生喜欢听故事, 生动有趣的故事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这样就顺利地导入了该课的学习。

四、导课要新颖性, 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

赞可夫认为:心理学研究表明, 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刺激”, 可能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 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情感的重要因素。学生情感的触发, 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教师导课时可根据教材特点, 通过图画、实物、音乐、幻灯、电影、录音等手段, 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可感情境, 学生由此积聚的情感, 必须转化为知识的巨大动力。激发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兴奋点, 是促使学生注意对知识的探求, 让思维迸发出智慧火花的重要途径。充满情趣的导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五、导课要有简洁性, 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 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这个见解是极为深刻的。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课环节, 能使这堂课先声诱人, 引人入胜, 为授课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可以“一石击起千层浪”, 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 从而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 主动参与学习, 这样有助于在课堂内达到突破教学重点、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课堂教学的导课要精心设计, 力争用最少的话语, 最短时间迅速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和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 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例如教学《清代工艺美术》一课时, 我用凝重的语气说:“同学们一定知道, 中国清代圆明园文物———当年被法国侵略者盗取的铜兽首, 前几年被大肆宣扬拍卖, 法国人这样做伤害了中国人的民族感情。我们一起来学习下清代工艺美术的艺术特点, 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 好不好?”这个导课因其简洁、巧妙, 成功地激发了学生急切想学习教学内容的强烈愿望。

总而言之, 导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 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做好心理准备。导课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导课设计得好, 就会大面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 “聚焦”学生注意力, 使授课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 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 从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探究倾向。因此, 在美术课教学过程中, 掌握导入艺术, 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导课艺术 篇7

一、地理课堂导课存在的问题

笔者观察发现, 许多高中地理教师在地理观摩课、示范课、评优课等“表演课”中都非常重视教学导课艺术, 但在“常态课”中常常忽视了教学导课的设计, 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 课首没有导课环节

有些高中地理教师认为有没有教学导课形式无关紧要, 甚至认为导课是在作秀, 往往走进教室听到上课铃声响起便开讲起来, 甚至“自我陶醉”, 全然不顾学生的情绪状态。事实上, 教师开始上课时, 有的学生的心思还在上一节课的学习情境中;有的学生还在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有的学生正忙于翻书取笔;有的学生甚至精神疲惫地伏案休息。学生的注意力往往极不稳定, 难以迅速投入新课的学习。这时, 如果教师运用精彩的导入, 便能使学生把兴奋点和兴趣点集中到教师身上, 集中到即将开始的教学内容上。

2. 导课设计缺乏艺术

有些高中地理教师上课也有导课环节, 但往往达不到理想效果。其原因往往是导课缺乏艺术性, 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导课方式单调, 形式呆板, 没有新意, 缺乏感召力, 难以引起学生的听课激情;二是导语过于浅白, 内容过于平淡, 震撼力不强, 难以促成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究欲望;三是导入或转弯抹角, 或过分渲染, 或喧宾夺主, 看似形式新颖, 作用却不明显。由于学生在上课前常常处于冷淡的“被动接受”的心理状态, 再加上一些学生对地理学科不够重视, 学习地理的兴致不高, 导致学生进入上课状态缓慢, 课堂学习气氛不浓郁。这时候, 如果教师能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导语, 就能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课内容产生兴趣和积极的认识倾向, 为新课学习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地理课堂导课的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导课的成功与否, 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效果。好的导课如同桥梁, 联系着旧知和新课;如同路标, 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优秀的地理导课应不拘一格, 要根据不同的地理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课堂环境来精心设计, 切忌千篇一律。但是,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导课方式, 都应遵循一些共同的基本要求。

1. 导课要有针对性

导课设计的目的要明确, 针对性要强。一方面, 所设计的导课内容与方法, 要能较好地切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和考试大纲, 要服从并服务于整堂课的教学任务, 否则, 导课再精彩也会失去其应有的作用与价值;另一方面, 导课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知识基础、年龄特点、心理状态及兴趣爱好的差异程度, 一开始就能把学生的思路带入一个新的特定的情境中, 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与兴趣。

2. 导课要有启发性

具有启发性的导课, 能打开学生地理思维的闸门,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欲望, 促进学生对地理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以帮助学生实现地理知识的迁移与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的应用。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形式, 首先, 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课内容, 借助新颖、独特的导课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调动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其次, 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 启发学生的地理思维, 或进行问题启发, 或进行对比启发, 或进行情境启发, 或进行演示启发, 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励, 以开启学习的门径。可以说,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是进行地理导课设计的核心理念。

3. 导课要有趣味性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 如果学生对所学地理内容感兴趣, 就会表现出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行为, 因此, 保证导课的趣味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导课的趣味性, 并非为了引起学生笑声或耗费学生精力, 而是调控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 使师生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默契交流。要使地理导课具有趣味性, 首先, 教师语言要生动而风趣。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导语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情绪的最直接的因素。其次, 导课方式要新颖。新颖的东西总是能让人感到好奇, 教师要经常变换导课方式, 让学生有新鲜感。再次, 导课素材要新奇有趣。导课素材要能贴近学生生活, 紧密联系社会热点、焦点问题, 如新近发生的自然灾害、规划建设的工程项目、新出台的农业政策、重大的国际环境会议等。

4. 导课要有效益性

所谓导课的效益性, 一是指导课力求简练、省时, 导课时间一般以2~4min为宜, 要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 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 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听课上来;二是导课形式应朴实高效, 能真正起到知识的联结作用, 切忌追求花哨空洞、形式主义, 为设计导课而设计导课。优秀的地理导课, 要有利于学生从导课中快速获取地理信息或生成新的地理问题, 而不能让学生不知所云, 摸不着头脑, 甚至偏离思维方向。

三、地理课堂导课的常见方式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 许多教师对新课的导入都有自己的巧妙之处, 匠心独特的导课设计能深深吸引学生。“教有法, 但无定法”, 地理课堂导课也是如此。地理导课方式与教学内容之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构思、一种创造、一种艺术, 导课的方式应综合考虑教学内容以及学情、师情等因素。地理课堂教学导课方式有很多, 下面试举几例。

1. 复习导入

复习导入是一种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 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 通过复习旧知识进行询问质疑, 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带到新的学习活动中来的一种导入方法, 也是目前高中地理课堂中最常见的导课方式。通过复习导入新课, 一方面使学生通过回顾已学知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另一方面能产生探索新知识的冲动与欲望。在设计复习导入时, 重在恰到好处地选用与新课关系密切的内容。

例如, 在教学高中地理必修1 (鲁教版) 第二单元第二节第五目“常见的天气系统”时, 可提出下列问题进行复习导入新课:“1月份, 亚洲大陆大部分地区受什么气压系统控制?受其影响, 天气状况如何?”学生:“1月份, 亚洲大陆大部分地区受高压系统 (或亚洲高压或蒙古高压) 控制, 受其影响, 亚洲大陆大部分地区为寒冷干燥的天气。”教师接着追问:“在高压系统控制下, 为什么多干燥少雨的天气呢?”学生顿时产生了好奇, 引发了疑问, 个个都想知道问题的答案。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同学们, 要想知道问题的答案, 等我们本节课学习了‘常见的天气系统’内容后, 大家就会明白了!”教师通过复习提问, 引发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 巧妙地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新课学习中来。

2. 情境导入

地理教学中的情境导入, 就是指地理教师根据已经确定的课堂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的地理教学内容, 利用语言、活动、实验、视频、歌曲、图像等恰当手段, 营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 以激发学生兴趣, 诱发学生进入新课学习的方法。在创设地理导入情境时, 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以地理教学目标为导向;二要以对地理教学资源进行开发与重组为基础;三要以真实的地理现象、地理事件、时事新闻或生产生活实例为素材;四要以师生活动为动态载体。

例如, 在教学高中地理必修1 (鲁教版) 第三单元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时, 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先播放漓江、象鼻山、峰林、溶洞等桂林“山水”代表性的景观视频, 并配上简短优美的解说词:广西桂林是一个以山水秀丽著称的风景游览胜地。这里的山, 平地拔起, 千姿百态;漓江的水, 蜿蜒曲折, 明洁如镜;山多有洞, 洞幽景奇;洞中怪石, 鬼斧神工, 琳琅满目, 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 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誉。清代诗人俞廷举赞道:“桂林山水天下无, 青罗碧玉色色殊。突兀一峰冲天衢, 万笏千笋平空铺。”视频欣赏过后, 学生们都陶醉在桂林迷人的山水风景中。这时教师乘势诱导:“同学们一定很想去桂林吧!那么, 你们知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究竟是如何造化出桂林如此神奇的山山水水的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我们会揭开这些秘密。”学生一下子激起了探究欲望, 立即投入新课学习。

3. 实例导入

实例导入是指教师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或某些熟悉的事物、事例为出发点来设计导语, 通过提问、讲解或引导学生发现与之密切相关的新内容的一种导课方式。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 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 集中学生的思想。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运用实例导入新课, 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所选的事例要典型、生动、准确, 并紧扣教学内容;二是所选的事例要隐含许多需要去发现、研究、探索的地理问题;三是所选的事例最好是新近发生的, 如自然灾害事件、环境污染事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国内外重要会议等;四是所选的事例最好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

例如, 在教学高中地理必修2 (鲁教版) 第四单元的单元活动“全球定位系统与交通运输”时, 可利用实例导入新课:“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 美国军方前所未有地使用基于GPS技术的智能炸弹。所有的巡航导弹和大多数的空对地导弹都使用了GPS导航定位技术, 其精度以米来计算, 能准确击中军事目标。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 GPS为美国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坦克编队、扫雷部队、后勤运输车队定位导航, 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GPS系统的应用范围还在扩大, 现在美国所有的军用飞机、舰船、地面车辆、武器系统, 以及单个士兵都已成为它的用户。”学生对上述实例不仅很感兴趣, 印象深刻, 还从中了解到GPS在军事方面的应用情况。这时, 教师进一步诱导:“GPS除了应用于军事方面, 还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其他领域, 同学们一定想了解吧?”学生的胃口被吊起, 自然导入新课。

4. 直观导入

直观导入就是讲课之前利用实物、教具 (如地理模型、地理标本、地理图片、地理教学挂图) 等,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再从观察中设置问题情境, 从而引出新知识的一种导课方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采用直观导入, 一方面, 可以把抽象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另一方面, 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地理想象能力。

例如, 在教学高中地理必修1 (鲁教版) 第二单元第一节第三目“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时, 由于课标要求“结合实例, 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所以, 教学重点应放在“举例”上, 教师可利用地貌景观图片进行直观导入:用多媒体课件连续播放典型的地貌景观图片 (如沙丘、风蚀蘑菇、云南石林、广东丹霞山、日本富士山、陕西华山、向斜山、背斜谷、山前冲积扇、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冰川U谷等景观图片) , 并设置问题情境“这些地貌是这样形成的?”引发学生思考, 自然导入新课。要注意的是, 在新课学习完或新课学习过程中必须解决导入中设置的地理问题, 做到首尾呼应。

5. 实验导入

实验导入是在讲授新课之前先做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观察, 学生观察到某个地理现象后,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的一种导课方式。实验导入不仅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这种导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学生感性认识的不足, 并能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运用实验导入方式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实验设计要科学合理, 实验现象明显, 且与教学内容联系密切;二是实验步骤要简洁, 易操作, 实验时间不宜过长;三是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进行言语提示或说明,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指导学生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四是教师要事先准备充分, 课前进行反复演示, 直至达到理想效果, 以免课堂演示效果不佳甚至失败。

例如, 在教学高中地理必修1 (鲁教版) 第二单元第二节第三目“大气的运动”时, 可利用实验导入新课 (如图1) :在一个封闭的长方体透明玻璃柜内, 放置一只电炉 (有导线连到柜外) 和一盆冰块。在玻璃柜顶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的纸片A, 在玻璃柜底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竖立的纸片B, 教师将电炉通电后,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纸片A和纸片B的偏动情况。学生发现“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 纸片A向右偏动, 纸片B向左偏动”, 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兴趣盎然, 对实验现象都感到好奇, 又疑惑不解。这时教师开始导入新课:“同学们, 我们刚才做的实验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的地理过程, 纸片A和纸片B为什么会偏动?偏动方向为什么又不同呢?等我们学习本节课内容后, 大家就会明白了。”学生立刻集中注意, 进入了上课状态。

6. 时事导入

时事导入就是教师在开讲之前, 通过语言描述或多媒体课件展示或视频播放等方式, 播报一段新近发生的重大地理事件或有较大影响的蕴含着地理信息的新闻事件, 将之巧妙地与新课内容连接, 以诱发学生主动学习新课的一种导课方式。许多新闻事件都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 如环境会议、污染事件、农业政策、区域规划、工程建设、油价变动、地区冲突、自然灾害等等。作为高中地理教师, 我们要做个有心人, 平时在看报、看电视、浏览网页时, 多关注国内外时事, 将蕴含着地理信息的时事素材及时搜集起来, 并按高中地理知识板块将其进行分类, 建立“时事新闻素材库”, 以便于适时利用。学生往往对热点新闻、时事政治很关心, 利用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导入新课, 能扣人心弦, 勾起学生好奇心, 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 笔者每次在讲授“洪涝灾害”这一课题时, 总会利用当年国内或国外发生的重大洪涝灾害事件制作一段视频进行教学导入。每次在播放视频时, 所有学生都会聚精会神地观看, 并不时地发出惊叹。视频播放结束后, 笔者顺势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洪涝灾害有哪些危害?引发洪涝灾害的原因有哪些?人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御洪涝灾害?”问题一提出, 学生立即展开了激烈讨论。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中, 这些问题不知不觉地解决完了, 本课题的学习任务也顺利完成了。

导课是一门充满智慧和挑战的教学艺术。课堂教学导课方式多种多样, 但任何一种导课方式, 都要服务于课堂教学目标, 迎合学生心理需求。作为高中地理教师, 只有开拓思路, 创新导课方法, 充分施展导课艺术的魅力, 才能在第一时间牢牢地吸引住学生,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摘要:导课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 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关。巧妙运用导课艺术, 能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流畅贯通, 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获取最佳的学习成果。当前许多高中地理教师不重视导课的设计与运用, 导致课堂教学效益不高。高中地理教师要充分认识导课艺术的强大魅力,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课堂环境来精心设计导课, 以满足高中学生的心理需求, 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 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导课艺术

参考文献

[1]王彦才, 郭翠菊.现代教师教学技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31-50.

[2]周卫勇.怎样上好课[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88-90.

[3]李家清.地理教学技能训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53-55.

教学中的导课方法 篇8

导课不仅是具有科学性的工作, 需要遵守一般的理论要求, 而且是一项个性化程度很高的工作, 需要教师艺术地创造。尤其在体育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多样化的教育教学功能往往体现在广大体育教师的创造性实践之中, 教师自身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对导课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几年的新课程实施中, 涌现出了众多的体现体育教学新课程特点的导课方法和技巧。

1. 温故导课。

巴甫洛夫指出:“任何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解决的。”现代教育学中的建构主义理论也认为, 学习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是对已有认知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由于体育的技能学习具有一般知识学习的共性特征, 因此温故知新的过渡式导课就成为体育教学中常用的导课方式。

温故导课, 就是在一堂体育课的基本技能学习以前, 教师对学生以前所学过的技能进行复习, 或者对学生已有的与本课新技能有关的生活经验进行提示, 逐步引导出新技能的学习。比如在学生学习跳远以前, 可以用“跳格子”、跳单或双圈等练习作为准备活动的内容。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复习以前学过或体验过的技术动作, 另一方面通过新、旧技能之间的联系, 加深学生对新技能的理解。很显然, “温故”是手段, “知新”才是真正的目的。在具体应用时不可颠倒主次, 喧宾夺主, 否则就达不到“导课”的目的。

2. 创境导课。

学生学习情感的触发, 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 教师在导课时可以根据教材特点, 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 渲染课堂气氛, 让学生置身于有特点的情景中, 深入体验教材的内涵。维果茨基指出:“教育的影响是通过学生心理特点的‘中介’式‘折射’而发生作用的。”“中介”就是学生的内心体验, 这种内心体验像一个三棱镜, 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它的折射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发生作用。比如, 在课的开始, 教师戴上猴面具, 以孙悟空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以活灵活现的神态、惟妙惟肖的动作以及逼真的声音, 带领学生进入课堂。这种巧妙的开头设计, 能将学生的心理导入最佳的准备状态, 为随后的情境展开、情境深入提供适宜的背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模仿力, 体现出特有的教育功能。

3. 直观导课。

在体育课开始, 教师有选择地展示出挂图、事物、模型或做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演示, 有时也可在学生的参与下活动, 这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知识技能直观形象地进入学生头脑的一种导课方式。

教师在直观演示的同时, 可以结合形象化的讲解, 提示学生的思维指向。例如, 在“前滚翻”教学课的开始, 可以用滚动原木和不规则的木块作演示或游戏, 进而提示, 原木为什么能够滚动而不规则的木块则不能?然后引导出前滚翻的基本要领:蹬地——团身——滚动。学生很快就能够明了导语的中心内容, 有重点地进行课堂学习。导语不明了, 不但起不到积极的导课作用, 还会使学生思想涣散, 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不利于技能教学的正常进行。

4. 故事导课。

在倡导主题式教学的新课程实施中, 故事导课成为一种新的导课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特有的作用。由于主题式教学一般都是以一定的生活情境或故事情境贯穿课的始终,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课的一开始就明了课的结构以及各种活动的生活内涵, 在开始阶段可以给学生讲述一段故事, 使学生在心理上更快地进入主要部分的学习, 并更好地理解基本教材的意义。

5. 设疑导课。

实践证明, 疑问、矛盾是思维的“发生剂”, 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有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如障碍跑教学中, 为了提高学生对各种障碍设置意义的认识并对学习越过障碍的方法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教师可以问学生:“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碰到的障碍有哪些?”在学生纷纷回答以后, 接着追问, “你们是如何通过这些障碍的呢?”然后由学生自己按照生活中的事例自己设置障碍, 并自主体验和相互模仿, 谈论最佳的越过各种障碍的方法。

6. 游戏导课。

游戏既是人类社会行为的一部分, 也是体育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游戏在体育课导课中, 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剂, 提高心理准备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克服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惰性, 使机体尽快进入工作状态, 为更大运动量的身体活动做好生理上的准备。另外, 设计良好的游戏, 可以把与主要教材相关的活动内容安排在其中, 从而起到专项准备活动的效果。

7. 幽默导课。

列宁说过, “幽默是一种健康品质。”幽默总是可以给人带来轻松和欢笑。而在体育教学中, 幽默的作用就远不止这些了, 它是体育教师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并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独到的魅力。当然, 情趣总是带有情景性的, 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情趣因素, 设计幽默的语言或身体活动, 唤起学生积极的活动兴趣, 使学生在情感交融的气氛中进入学习状态。

浅谈医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导课法 篇9

导课是一堂课的开端,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虽然仅用几句话或仅占几分钟,但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和阶段。富有艺术性的导课,能牵引整个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3]。通过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具体实例,现介绍如下:

1 以旧拓新导课法

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延伸。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导入时一定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不新,难又不十分难,从而激起学生求知欲。

例如《酸碱质子理论》的引入,最好从学生熟悉的“酸碱电离理论”开始。中学学习的酸碱电离理论认为,凡是在水溶液中解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物质是酸,解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物质是碱。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反应是在非水溶液中进行的,许多不含H+和OH-的物质也表现出酸碱的性质,这是电离理论无法解释的。另外,电离理论把碱限制为氢氧化物,但氨水呈碱性这一事实无法解释。人们长期错误地认为NH3溶于水后,先形成NH4OH,再解离出OH-,因而显碱性。但是人类至今尚未分离出NH4OH,这说明酸碱电离理论有局限性。为了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一个新的理论——“酸碱质子理论”。

2 实验导课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导课法在化学教学中较常见。通过实验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

如讲授《缓冲溶液》一章时可用实验导入,实验方案如下:取纯水、0.1mol·L-1NaCl溶液和0.1mol·L-1HAc-NaAc的混合溶液各1.0L,分别加入0.010mol的强酸HCl或强碱 NaOH,观察各溶液前后的pH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纯水和NaCl溶液的pH改变了5个单位,HAc-NaAc混合溶液的pH仅仅改变了0.09个单位。这说明HAc-NaAc混合溶液对外加的强酸或强碱的抵抗能力比较强,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像这样的溶液叫缓冲溶液。缓冲溶液为什么具有缓冲作用呢?溶液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是缓冲溶液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3 化学史事导课法

在化学教学中,平铺直叙地讲授化学知识,往往会令学生感到乏味,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化学家傅鹰教授曾多次讲过:“一门科学的历史是那门科学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因为科学只能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能给我们智慧。”因而在教学中恰当地引入化学史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他们所学的知识点并不是凭空出现的,不是偶然的,是科学家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得出的,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也是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点的过程。在化学教学中,结合化学史进行讲授,可使学生掌握化学发展的规律,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给课堂教学增添了特色,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对映异构》一章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学生难掌握。教师不妨可以用 “反应停”事件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求知欲,调节学习气氛。1957年,新药“反应停”在德国上市,该药有镇静催眠的作用,主治孕妇早期的妊娠反应。但是到1961年,“反应停”就被强制从世界各地召回,原因是它容易导致胎儿出现“海豹胎”。 “反应停”事件是药物史上的悲剧,仅仅四年间共导致约8000名胎儿畸形。(当学生看到大量“海豹胎”的图片时,情绪都很激烈,迫切地想知道原因。)其实“反应停”的主要成分沙利度胺是一对对映异构体的混合物,其中右旋异构体确实具有镇静的作用,然而左旋异构体却具有选择性使胎儿致畸作用。通过这个事件说明,物质结构上的细微差别就会导致性质上的巨大差异。

4 类比联想导课法

类比就是当两个对象都有某些相同或类似属性,而且已经了解其中一个对象的某些性质时,推测另一个对象也有相同或类似性质的思维形式。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与之相似的另一事物。采用类比联想导入简洁明快,同时能高效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有机化学中《醇》和《醚》的引入,就可以利用水来作类比。因为从结构上,它们都可以看作是水的烃基衍生物。水H—O—H中的一个氢原子被烃基所取代得到醇R—O—H,两个氢原子都被烃基所取代得到醚R—O—R’。同样《胺》的引入可以用氨作类比。氨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被烃基所取代得到伯胺,两个氢原子被烃基所取代得到仲胺,三个氢原子被烃基所取代得到叔胺。

5 设问导课法

这种方法就是教授新课时,巧妙的设问,使学生在想象和探求问题答案时,过渡到新课中,这种导课往往能引起学生高度注意,积极地思考问题。

在导入《糖类》这节课时,教师提问:“大家知道什么是糖吗?糖有什么特征?”很多同学立刻回答:“甜的”。接着教师展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这几样东西:一块糖、一截甘蔗、面粉、几根草、一张滤纸、一小块棉布。教师补充到:“目前大家对糖还只是狭义的理解,其实从广义的糖类来讲这些物质都属于糖类物质或含有糖类物质,而且它们并不是都有甜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糖类》。

6 结合医学导课法

《医用化学》作为医学类高等院校各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与医学有关的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实验技能,为学习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等后续课程奠定基础,为培养具有高素质应用型医学技术人才服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找出本学科在医学专业中的位置,精选教学内容,既突出本学科基础知识,又充实医学知识相关内容;既讲授化学基础理论,又强调医学专业特色。

《溶液的渗透压力》一节就可以结合一些医学知识导入。输液已经成为现代临床治疗中常用的给药方法之一,常用到0.9%的生理盐水和5%的葡萄糖溶液。这些溶液浓度的确定标准是什么?如果不严格控制液体浓度会给病人带来什么严重后果?另外血液透析是肾衰竭的常用治疗方法之一,那么血液透析的原理又是什么呢?今天通过《溶液的渗透压力》的学习,将为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导课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4,5]。导课并无固定不变的模式,全靠教师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创造性设计。总之,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都必须在导课过程中,紧紧抓住趣味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启发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概括性——语言生动、精练并对后面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只有确定了导课在一节课中“抛砖引玉”的地位,才能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服务。

摘要: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简单介绍了六种在医用化学教学中用到的导课法。

关键词:医用化学,教学艺术,导课

参考文献

[1]姚道友.谈化学的导课技巧[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6,16(2):45-46.

[2]李作胜.刍议化学课的导入[J].卫生职业教育,2006(8):76-77.

[3]李珍芳.漫谈化学新课教学开篇艺术[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2):69-71.

[4]刘知新.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再探[J].化学教育,1996(10):5-7.

教学中的导课方法 篇10

一、复习导入法

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即新知识都是从旧知识发展而来的因此,先复习旧知识,逐渐过渡到新知识,是教师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导课方法

二、情境导入法

教师根据确定的教学目标,并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语言、视频、实验及歌曲等有效手段,为学生营造一种与课堂教学相符的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种导入方法称为情境导入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该导入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必须以地理教学目标为导向;应对地理教学资源重新开发与整合;素材中的地理现象、时事新闻、生活实例等必须真实;应以师生活动作为动态载体

三、直观导入法

教师在课前利用教具、实物等,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观察与分析,以此引出新知识,这种导课方法称为直观导入法在开展高中地理教学活动时,采用直观导入的方式,不但有利于将抽象知识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力与想象力比如,在学习《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时,教师可预先寻找一些不同地理区域的景观图,在上新课前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先从感官上直接感受不同地理区域的差异性然后,可让几位同学分别扮演来自上述4个区域的人,并介绍各个区域的情况,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大大提高,从而让教师顺利地进入到新课的教学

四、时事导入法

在开始讲新课之前,教师可利用语言描述、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近期的一些重大地理事件或蕴含着地理信息且影响较大的时事新闻,以诱发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这种导课方法称为时事导入法实际上,许多新闻事件都蕴含着很多地理信息,比如农业政策、污染事件、工程建设、自然灾害、地区冲突等因此,地理教师应在平时养成看报纸、浏览网页、看电视的习惯,多方面了解国内外时事,并注意将素材收集起来,然后对其进行分类归纳,以便在教学中将时事事件与地理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不少学生对热点新闻或时事比较感兴趣,通过时事导入的方式,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

比如,在学习“洪涝灾害”时,教师可将国内外近年来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制作成课件,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也可寻找一些关于洪涝灾害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在观看期间,学生不但聚精会神,偶尔还会发出感叹,并在脑中将之与自己周边环境的情况进行对比观看图片或视频后,教师便可顺势提出问题,如:洪涝灾害都有哪些危害?是什么引起了洪涝灾害?应该怎样防御洪涝灾害?同学们遇到过洪涝灾害吗?……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学习任务也很快完成了

五、故事导入法

中学生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及好奇心,喜欢听故事或看故事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通过插入故事来导入新课比如,在学习巴西的相关内容时,可引用巴西国名的由来而实现新课的导入:5年,葡萄牙航海家率船队远航印度时,受风浪影响航行至现在的巴西东海岸,称该地为葡萄牙所有后来,葡萄牙又有探险队来此勘察,发现了海岸附近的一种坚固耐用、色泽鲜艳的树木,且可从中提取宝贵染料,与东方红木类似,于是将此类树命名为“巴西”(葡萄牙语中为“红木”之意)后来,“巴西”逐渐演变为国名听完故事后,学生便对巴西有了更多兴趣,教师即可因势利导进入到新课程的教学中

教学中的导课方法 篇11

一、新课改背景下常规的初中历史教学导课方式

1. 运用温故导课法

在新课程开始之前回顾旧知识, 这种方式就是传统的导课方法, 也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导课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 有一种被归纳总结的“五步教学法”, 其中第一步就是回顾旧知识, 所谓“温故而知新”。如果把复习与导课结合起来, 将新、旧知识进行对比, 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就有一个大概的思路和印象。像这样在思想上有了准备、在知识上又有了基本认识的情况下, 学生对于新课程的学习就比较轻松了。

2. 运用故事导课法

对于初中生来说, 听故事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在新课程开始之前, 搜集一些与该堂历史课有关的成语故事或者是历史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这样就可以很快地将学生们的思路吸引到即将开展的课程上来。例如:在川教版历史教材中有这样一课, 题目是《春秋战国的纷争》。在讲这堂课之前, 教师可以给同学们讲一个“烽火戏诸侯”的小故事,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所以, 在历史课上运用故事导课的方法, 有利于学生提高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3. 运用诗歌导课法

在诸多文学形式当中, 诗歌是最具亲和力、最活泼的。如果在历史课程即将开始的时候, 教师能够运用诗歌的方式将同学们引入新课中去, 那么, 对于课程的开展是非常有利的。诗歌具有含义深刻、语言简练的特点, 能够很好地调动起学生们的情绪, 而且自然生动、轻快流畅。

4. 运用时事导课法

在新课改的课程标准中提出:课堂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和现实生活世界。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 如果将国内外的时事新闻作为导课来运用, 相信对于历史课的开展也是有好处的。例如:川教版教材中有这样一课———《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在讲课之前, 教师用“南宋被命名为‘南海一号’的沉船出水时, 打捞出很多铜钱和瓷器”这样的当时热极一时的话题来作为课堂的导课, 向学生们说明宋代经济的繁荣程度。利用当时的时代热点作为导课, 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改下初中常规历史教学导课设计应用原则

1. 要具有针对性

只有具有针对性的导课, 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新课改要求教育要以学生为主角, 所以, 导课要针对学生及教师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来选择导课方法。导课方法的选择主要还是以教学内容为依据的。在导课设计时, 需要教师考虑的方面也很多, 如要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 要适合学生们理解和接受, 要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怎样去学习等。只有满足这些要求, 才能设计出符合初中学生心理状态和认知能力的优秀导课。

2. 导课要具有趣味性和简洁性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的导课应该具有趣味性, 吸引同学们喜欢将要学习的课程, 把历史课当成兴趣爱好来学, 只有这样的导课才能让学生们主动地去学习。带有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和教师在愉快的氛围中和谐交流。但是, 不能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使导课的篇幅变得很长, 导课应该言简意赅, 具有简洁性。这样, 学生才不会因为导课内容而感到下面的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导课应该张弛有度、言简意赅。

三、总结

教育要以学生为主, 运用一切手段去引导学生、服务学生,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教学要能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这是教学的重点。在初中历史教育中, 教师应该充分掌握导课这一有效的授课手段, 为学生创造出活跃、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提高常规教学课堂上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瑾.谈初中历史常规教学中的导课技能[J].东方教育, 2011 (8) .

[2]杨桂攀.新课改下学导式在历史教学中的探究[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 2008 (9) .

[3]胡敏.谈初中历史常规教学中的导课技能[J].文理导航 (中旬) , 2012 (3) .

[4]范鹏举.改进初中历史常规教学手段初探[J].新课程 (教师版) , 2010 (8) .

上一篇:交直流反馈下一篇:城区医疗保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