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企业融资问题(精选12篇)
新形势下企业融资问题 篇1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生存与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障碍与挑战,管理的内外部环境日益严峻,国有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弊端也显现出来,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有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国有企业面临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分析了国有企业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模式缺乏创新、机构设置不合理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包括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管理模式、推进管理组织创新等,以促进国有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有企业全面的发展。
一、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必然性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这要求国有企业必须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要求进行局部或整体调整,以使管理活动有序地进行,并实现管理的目标。
1. 企业内部因素
(1)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自主权也随之扩大了,一方面这给国有企业创造了较好的管理环境与条件,但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又会出现很多新课题、新状况,使管理工作面临更多挑战和压力。
(2)员工队伍年轻化,对管理的要求不同于老员工。国有企业的员工已经变为文化素质较高的青壮年,而原先的老职工已经基本退出国有企业舞台,年轻的员工成为国有企业的新群体、新主体。职工队伍素质的变化,导致员工的需求发生变化,这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管理思想已经不再适应国有企业,而以人本管理为代表的先进管理思想成为国有企业创新管理的趋势。
(3)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国有企业提出新的挑战。先进的技术与落后的管理形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企业必须跟上科学技术的进步,否则将会被淘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国有企业的管理面临更大的挑战,在客观上迫使国企必须进行管理创新,通过创新,适应技术进步和促进技术发展,迎接挑战。
2. 企业外部因素
(1)市场发生变化。随着国有企业改制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与国家的关系、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这迫使国有企业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具备市场意识,这要求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必须做足相应的变革或创新。
(2)竞争环境发生变化。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国有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也更加严峻。国有企业面临新的环境,主要体现在:一是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开放性更加明显,国内外企业在同一的市场上进行竞争,国有企业必须改革,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二是新型企业不断兴起,对国有企业产生巨大的冲击,新型企业在管理观念、新型产品和管理方式方面比较超前,这使国有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管理环节,以应对严峻的竞争;三是由于竞争的激烈,企业之间还得通过战略联盟来共同抵御竞争,它们之间的关系变成既有竞争还得有合作,需要协调。
二、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管理问题分析
1. 管理体制不健全
国有企业改革以来,不少国有企业引进了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是,仍然有部分国有企业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如一些国有企业热衷于盲目跟风,只注重学习先进经验而没有去实践,在管理上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发育健全的管理职能组织,造成实际效果比较差。又如,有些国有企业盲目多元化发展,追求眼前利益,使后期管理跟不上,导致严重的经营管理后果。另外,一些国有企业存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受传统国有企业的影响,国有企业追求稳定发展,不愿接受竞争和挑战,不能彻底改革和适应,导致国有企业执行力较差。
2. 管理模式缺乏创新
企业经营强调经济效益,但国有企业的管理复杂的多,很多国有企业行政性气息明显,在管理中走程序、走过场,缺乏市场意识。从国有企业的外部管理来看,国资委是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为了便于进行市场化运作,在国资委之下又设立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但这使本来环节太多的管理链条更长,形成了全民一政府一国资委一国有投资公司一企业等诸多环节,不仅使管理成本增加,而且使管理的有效性成为问题。从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来看,员工参与管理欠缺,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
3. 机构设置不合理
机构设置关系到企业的运作效率。因此,企业组织建设的重要一项工作是机构设置。科学合理的机构设置能够提升国有企业的运作效率,促进组织长远目标的实现。但是,我国的国有企业组织管理机构臃肿、管理的幅度普遍过大成为制约国有企业的重要瓶颈。这将造成传递信息速度慢、信息不准确等问题,不利于国有企业的决策管理。近年来,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过程中,对国有企业的机构设置进行了改革,缩减了部分机构,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国有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也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三、提升国有企业管理水平的对策
1.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企业制度管理是我国进行企业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作。国企的传统企业制度存在着政企不分、政资不分、产权模糊、企业无自主权、管理体制不科学等诸多弊端,虽然经过近年来大规模的国企改革,这些现象有所好转,但是仍有一些国企改制未转制,董事会、监事会等形同虚设、职责脱节。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对国企的传统企企业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改造,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管理制度、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使国有企业富有活力,最大限度地利用内部和外部资源,形成高效运作机制,从而使国有企业步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的轨道。
2. 创新管理模式
从外部管理模式看,大体而言,当前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契约模式”,一种是“行政模式”。我国是典型的行政化管理模式,行政色彩浓厚。这种管理模式具有一些弊端:一是市场化运作机制受限;二是专门机构集中管理模式会造成国家与国有资本企业沟通的瓶颈;三是约束力差,易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因此,要改革管理模式。如实行“产权支配型”管理模式,即考虑撤销国资委,组建国有资本经营公司,以股权关系为纽带实施管理,寓管理于市场运营中。从内部管理模式看,实行职工普遍参与的民主化管理是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通过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3. 推进管理组织创新
针对当前国有企业组织机构设置存在的机构臃肿、管理幅度大等问题,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必须推进管理组织创新。在提升管理水平的同事,国有企业必须加强组织机构的合理设计,改变传统的行政式的组织结构,改变直线制、职能制的组织机构,采用新型的网络型、矩阵型的组织结构,实现组织机构的柔性化和扁平化。推进管理组织的创新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管理组织体系的设置把握“精兵简政”的原则,要以市场为导向,减少国有企业的管理机构、管理层次和管理人员,从而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效率,最终提升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二是要结合生产水平和市场需求来构架新的内部组织结构,以此来增强国有企业组织机构对市场的反应灵敏度和适应能力。因此,国有企业要强化市场前期研究管理机构、生产管理机构、技术研发管理机构、产品后期销售管理机构。三是针对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国有企业要加强信息化管理,通过信息的共享,缩短管理流程,强化组织的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雷蕾.新形势下国企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3):28.
[2]杜久增.关于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管理问题的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9):11~12.
[3]李振宇.试论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J].生产力研究,2010,(12):253~254.
[4]王永.转型时期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特征与动力机制研究[D].江苏:江苏大学,2011.
[5]方伟伟.浅析国企改革与企业管理[J].科技资讯,2007,(4).
[6]谢丞,谢利坤.国企改革中的管理创新探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72~174.
新形势下企业融资问题 篇2
五公司王景亮
当前,随着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效能监察不断融入到企业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等活动中,是一项旨在促进管理,增加经济效益,促进廉政建设,增强各级干部和管理人员勤政廉政意识和责任,适应企业自主发展需要的再管理、再监督工作。但是,如何提高新形势下效能监察的质量,通过效能监察发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漏洞,发挥其约束促进双重作用,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现就新形势下企业效能监察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相应对策谈一下感想。
一、当前企业效能监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效能监察内部管理失控,机构形同虚设。
不少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效能监察部门内部管理失控情况,其主要表现是:没有人员编制,个别监察人员不作为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领导不重视,认为效能监察部门无关紧要,设臵与否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二是个别监察人员思想上有偏差,对于自己的工作认识不清,业务不熟,办法不多,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惰性。三是效能监察部门制度不全,缺乏有力的监察举措,不能及时发现问题,使得效能监察工作开展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2、效能监察监管手段不严,缺乏硬性操作。
企业效能监察是一项重要工作,企业也出台了不少相关规定和要求,但是原则性的东西居多,实际的内容较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把握。有时人情因素也会影响监察的效果,使得一些制度和政策的执行出现“因人而异”的现象。
3、效能监察监管制度执行乏力。
企业效能监察制度缺乏标准化、合理化的内容,执行起来困难重重,很难收到制度的约束功能和作用。有些单位和企业虽然也制定了相关制度,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往往是“花架子”,关键时刻还是“一言堂”,制度最终成了一种摆设,失去了其原本应有的作用。而且制度的执行缺乏有效监督,人们往往只重视最后的结果,却忽视了过程的重要意义和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正因为如此,才致使一些企业管理混乱,单位财务帐目不规范,一些企业领导大肆进行权钱交易,贪污受贿。
4、效能监察查处力度不到位,“老好人”太多。
有了好的效能监察监管制度,关键是要组织有效的实施和执行。但是有些地方的效能监察查处很不到位,其原因之一,就是好人太多。首先是怕查出问题给单位抹黑,该下大力气查的问题,不安排人去查,直至把问题拖“黄”。其次是职能部门原则性不强,在效能监察和查处采用“双重”标准。
二、克服监察监管存在问题的主要对策
为使效能监察与企业生产经营同时进行、同步发展,按照效能监察工作的自身规律和特点,必须抓好以下几个重点:
1、选准效能监察的“切入点”,做到工作有针对性。选准效能监察的切入点,要注意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统一认识,明确选题的着眼点。在部署效能监察工作时,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结合企业实际,贴近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把职工普遍关注的热点、企业管理工作的难点作为效益监察的重点,避免因为怕麻烦而选一些内容空泛、没有实际意义的课题,并要有可行性分析,提出预期目标。
二是进行调研分析,提高选题质量。首先确定效能监察选题范围;然后组织必要的调研,要深入到基层全面了解情况,结合自身实际,摸清底数,在此基础上认真进行分析讨论。
三是严格按程序立项,增强选题的严肃性。要注意严把选题质量关,在课题确定之后及时填写公司统一设制的“效能监察选题立项表”,经本单位行政领导审批,连同可行性分析和预期工作目标等材料上报备案。
2、抓住“关键点”,增强效能监察工作的规范性。
企业效能监察要保证质量、达到预期效果,关键是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为抓好这个“关键点”,应坚持“两到位”、“四查清”。
“两到位”即组织保证到位和工作实施到位。组织保证到位,指的是开展效能监察一定要充分体现“党政主要领导齐抓共管、纪监部门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依靠职工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工作实施到位,指的是开展效能监察的实
施方案要做到“四个明确”,即:方法步骤明确;工作分工明确;工作标准明确;责任要求明确。
“四查清”,即对效能监察项目所涉及人员应负的责任要查清;以确保工作不走过场。对不负责任、有章不循、管理失控等问题。开展效能监察工作中要有力度,做得实,情况说得清,问题找得准,原因分析得透,处理措施果断可行,充分体现在参与中监督,在监督中服务。
3、把握“延伸点”,注重效能监察工作的连续性。
效能监察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作,不能简单地认为经过检查阶段、实施了必要的奖惩、提出了整改建议,整个工作就大功告成了。还有一个重要环节不可忽视,这就是必须把握“延伸点”,抓好对受监察单位整改情况的跟踪检查,使效能监察工作善始善终,使企业存在的漏洞和问题能够得到有效整改,确保达到预期目标。如何把握“延伸点”,一是抓好跟踪监察。比如对各单位在下发效能监察通知书、提出限期整改建议后,要定期听取单位整改措施的专题汇报,对整改效果进行跟踪监察。二是搞好终结报告,及时反馈信息。三是在下个课题或次年效能监察开始前组织回头看,对往年的效能监察项目和工作进行回顾再分析,通过举一反三,总结经验,拓宽思路,把效能监察工作引向深入。
4、注意“结合点”,提高效能监察工作的实效性。
新形势下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探析 篇3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问题;对策
一、当前企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
1企业资源计划日盛
企业资源计划是一种企业内外部资源计划系统,它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并对企业各种营运环境和区域运行状况施以最有效的管理和监控。并对市场决策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带来全面提升影响,则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十分注重企业资源计划的实施。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企业资源计划仍有较大难题,目前国内也不乏操作失败的案例,尽管如此,企业实施企业资源计划已然成为未来企业发展方向。这一计划的实践,有助于企业实时了解、把握收支状况,提高企业结账速度;有助于企业及时掌握用户需求,并将相关信息向有关部门加以传递,为用户提供更好服务、为企业赢得更稳固的市场;有助于企业实时查阅存货数量、型号、进出库情况,降低存货成本;有助于企业了解市场供求状况,适时推出适应性产品和服务;有助于企业掌握客户欠款支付情况,最大程度上消除呆坏账的存在。
2电子商务发展迅猛
知识经济时代,网上贸易额在全球贸易额中所占比例迅速上升,电子商务贸易额的逐步扩大对全球化贸易产生促进作用,作为一种无纸化、无场所化的新兴产业,电子商务行业快速发展推动着企业内部控制的迅猛前进,并滋生出一系列内部控制问题。传统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下,企业内部各个单位和个人,包括从事生产、销售、对外劳务等具体部门,均须在一定的手续和批准下方可进行经济交易,但电子商务以虚拟的市场为基础,使多数产品或劳务的交易仅仅与某个网站或某些软件有关,产品或劳务提供者与互联网上个人信息并无必然性联系,这对网上交易安全性提出挑战,对企业内部控制更设置了多重障碍。
3企业观念革新渐进
时代在变迁,企业经营观念在变革和创新,现代企业经营思路主张以企业财务监控为切入点,以企业经营成果为依据,构建企业效益监控体系,实施企业内部控制策略。新的经济条件下,规避传统经济中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缺陷,建立健全对企业经营全过程做出真实反映的会计核算制度,构建一套科学化的会计核算指标,这成为新的内部控制观念的核心内容。我国企业应积极学习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先进性网络公司、高科技企业的经营观念,使企业内部控制更具投资意义和全球经济意识,并对各类新生事物的价值产生敏感、新型认识,比如域名价值、品牌价值、互联网价值、纳米技术价值、生物工程价值等。
4员工价值逐步提升
新形势下,企业内部控制应对员工价值给与充分的关注和重视,内部控制机制应在市场经济规律指引下,促使企业员工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保持较高的流动性和较高的素质。针对市场经济所必须的流动性要素,企业应财务市场战略眼光衡量员工自身价值,以完善的内部控制措施,切实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热情。据内部控制理论,内部控制组织具备高效率成为企业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先决条件,企业诸多重大决定均应注重固定成本即沉没成本的限制,企业随时可能遇见的经营风险,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科学性提出更高要求。
5内控两大体系建立
在当前国际形势与社会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控制企业资源,企业内部控制应加强自身制度体系和能力体系的建设。制度建设即立足于企业产权关系或财产权利的一系列法律、规范、制度、规则、条例等方面的制度安排;能力体系即在利用智力资本前提下,企业拥有的变换、整合、创新等方面的系统能力。制度体系可促使企业享有、使用某些权利,为企业进行活动时支配和应用相关资源提供保证;能力体系则通过对企业已有资源在配置上的附加或放大,提升企业资源利用的高效率和最佳配置效果。合理构建制度体系和能力体系,成为新经济形势下的一大课题,并对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起到重要作用。
二、企业内部控制及内控制度的构建
1企业内部控制基本概念
广义上分析,企业内部控制即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系统,其表现为立足于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就其定义来讲,内部控制即企业在确保业务活动有效运转、保证资产安全与完整、确保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和完整、预防并发现以及及时纠正错误和舞弊的目的之下,所制定并实施的政策、措施和程序;从目标而言,内部控制重在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效果性及效率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及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2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作用
根据控制目的的不同,企业内部控制应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会计控制即和保护财产物资安全性、会计信息真实性、财务活动合法性等相关的控制,管理控制即和确保企业经营方针与决策有效贯彻执行、提高企业经营活动效率性与效果性及经济小、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等相关的控制。无论是会计控制还管管理控制,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均起到显著作用,其表现为提高企业各项资产完整性和安全性,促使管理者更好地实施企业经营方针和目标,确保企业业务经营信息及财会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慎防企业各项资产流失,保障企业内部财务活动合法性等。
3新形势下新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
随着信息化日益发展和高科技不断创新,企业在新经济环境中应建立起新型内部控制制度,其中包括如下方面:
构建新型资金供给制度,尽可能满足企业经营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中对资金的较大需求,既要从资金上支持存在市场价值的一切创新活动,又要促进企业资金供应渠道更加多元化、获取更大风险投资基金。构建新型成本及费用控制制度,即改变传统成本和费用控制制度,在开放式、竞争性市场基础上,关注企业科技成果的创业和产业化,使成本和费用控制制度更加适应未来市场的发展走向、更能与产学研产生良性互动。构建新型投资控制制度,即企业应注重投资风险,投资的最终价值等问题,使企业投资控制逐渐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使投资方案兼顾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促进投资对企业未来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带来的积极影响。构建新型分配控制制度,即大胆改革创新企业分配控制制度,加强对企业员工、创新、资本、无形资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各个方面的分配工作,使企业分配控制制度满足对企业各种资源附加价值的科学测评,合理控制新增价值的再分配。
4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效果的有效措施
为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产生良好的实施效果,企业应积极采取加强内控制度实践的措施:
浅议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篇4
在我国, 改革开放以来, 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人民广大参与, 大量的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给我国30年的经济飞速发展增添了浓厚的一笔,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共有430多万家中小企业, 涉及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 特别是第三产业的中小企业数量还在急剧上涨, 创造了我国一半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 是扩大社会就业的主要载体, 也是我国财政税收的重要贡献者, 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 信贷制度的革新、新一轮国际金融震荡以及国内生产成本的普遍增加, 导致众多的中小企业面临融资困难、融资渠道不通畅的问题, 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也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亟待分析和解决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现状
1. 中小企业需要二次融资这一资金需求特点增加了银行贷款的难度。
众所周知, 我国的中小企业再经过了建立初期的摸索磨合阶段, 积累了一定的客户资源, 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也有了稳定的上升, 如果想如破瓶颈, 进一步发展, 就必须增加设备或者人才、扩大规模、提高效率, 而这些, 不仅仅是靠企业制度、企业管理能解决的, 刚性的需求就是二次融资, 而我国的信贷制度尤其是利息较低的银行贷款, 在手续和程序以及制度上, 对于中小企业的二次融资, 都有诸多限制。
2. 融资方式受限, 不受金融市场重视。
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 无论是证券、债券还是银行信贷, 都把主力放在了大中型企业上, 它们更看重大企业的稳定性和信誉, 所以融资体制限制了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收到了很大限制。
3. 银行信贷管理机制直接限制了中小企业融资。
中小企业无法顺利融资, 直接原因就是, 中小企业没有满足现行的银行体制下贷款的诸多条件。如需要实物或者房产抵押, 需要繁杂的申请手续, 需要非常“合适”的担保人等等。
二、新形势下如何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1. 中小企业充分发现利用有利时机发展壮大自己, 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完善自己。
中小企业规模小, 营灵活, 利用有利时机发展壮大自己。例如进行产品的解构调整和优化, 同时响应政府号召, 利用政府和银行出台的政策机制, 通过各种方式最大限度的取得急需资金。
2. 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和担保的完善制度。
中小企业在金融机构信用等级评价体系中等级较低是其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成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担保的机构是解决其问题的途径之一, 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资金支持, 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 鼓励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和贷款, 将担保公司和贷款金融机构组成利益共同体, 共担风险, 共享利益,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3. 规范民间融资, 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在我国, 存在很多民间放贷现象, 很多中小企业再尝试了其它融资途径碰壁时, 往往选择民间借贷, 而民间借贷的利率往往偏高, 增加了融资成本, 所以应该通过制度创新, 规范民间融资, 让符合条件民间借贷合法化, 从半公开走向正规化, 鼓励成立以民营资本为主的中小型金融机构, 如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多更方便的选择, 做到切实有效的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提高其竞争力, 促进中小企业稳定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归纳了中小企业现状存在的融资困难的现状, 并深入探究其原因, 并结合当前的信贷机制、政府政策, 提出了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胡冯珠.新形势下浅议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09, No.28320:98+100.[1]胡冯珠.新形势下浅议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09, No.28320:98+100.
[2]王强.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融资创新研究[J].现代商业, 2011, No.25223:167-168.[2]王强.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融资创新研究[J].现代商业, 2011, No.25223:167-168.
[3]高尚.当前形势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探究[J].商业会计, 2011, No.47834:47-48.[3]高尚.当前形势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探究[J].商业会计, 2011, No.47834:47-48.
[4]何康.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贸, 2012, No.53510:167-168.[4]何康.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贸, 2012, No.53510:167-168.
[5]王建新, 曾万平, 欧阳力胜.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及破解对策[J].地方财政研究, 2012, No.9105:48-52.[5]王建新, 曾万平, 欧阳力胜.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及破解对策[J].地方财政研究, 2012, No.9105:48-52.
新形势下企业融资问题 篇5
引言
伴随时代的发展的需求,我国从未放松过对经济体制的改革,在此大背景之下不断加速社会结构的变革,以推动市场环境良性发展。伴随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公司发展法案、审计准则等文件的推行,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要有所突破,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博得一席之地。为此,企业需要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对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改良,使之跟上时代的发展的步伐;与此同时,还要对企业现有的管理机制进行完善,对现有漏洞采取弥补措施,规范员工行为。除此之外,企业还要重视财会管理工作,对企业经营现状进行全局把控,合理转换管理模式,避免落后的财会管理方法拖企业发展的后腿,使之能够跟上市场发展的节奏,帮助企业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总而言之,在目前的发展环境中,企业的财会工作是极为重要的,需要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上进行规划,扫除这方面的障碍,用高效准确的财会管理工作推动企业的进步和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企业如何加强财会管理工作,采用怎样的方式推动企业目标成为现实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1、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会管理的特点
1.1先进的财会管理理念
经济发展初期,我国推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主要目的是规范市场行为。而在这样的体制要求下,企业并不具有自主经营的权利,市场缺乏必要的竞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发展缓慢,相应的,所面临的风险也是非常小的。然而随着经济的进步与市场的发展,企业对财会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大多数企业的财会制度都有一定的漏洞需要完善。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在财务管理方面同样要充分发挥信息的作用,抛弃过去传统的人工会计核算法,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中。多途径的使用计算机、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推动财务管理向着更加数字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财管管理只需要在会计核算的原则上合理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即可,准确的说,就是将企业的财务信息收集起来,并对其进行数据化的处理,导入到企业的财务数据库当中进行信息化计算与处理,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减小误差的目的。与此同时,大范围应用信息技术还能够避免人工错误,提高准确程度。总的来说,在当下经济环境中进行财务管理,要以数字化、效率化为发展目标。
1.2企业财务管理对象的多样化
在过去的经济体制中,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是相对独立的,管理对象也极为单一。如今却大有不同,其管理的对象已经从公司财务拓展到了其他领域,正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以更好地迎合市场需求。在行业、企业以及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对象都不再像过去那样局限。除此之外,企业财务管理的模式也得到了优化,企业的整体利益得到了重视。在对财务进行管理的同时,工作人员同样要关注利益相关者以及行业内的财务动态,做好风险预警和潜能挖掘,以充分发挥本企业的竞争优势,及时抢占先机。
2、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会管理现状及的存在问题
2.1企业财会管理落后
尽管经济发展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部分企业仍然未对财会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使得企业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随着信息量的增大,企业财会管理的压力也日益增大,过去低水平的财会管理方式根本无法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需要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2.2企业财会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财会管理制度都存有一定的漏洞,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对其进行系统化的管理,引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避免出现因管理制度落后而拖企业发展后腿的情况。
2.3企业财会管理体系不完善
对于企业而言,利益是永恒的追求,却不是唯一的目标。不能一味的追求利益而忽视其他有价值的事情,为此需要明确企业发展的目标。为达成目标而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让各个环节能够有序联结起来。
2.4某些企业财会管理人员观念落后
时代的发展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空间,这也造成了各个行业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财会管理部门也同样如此。与此同时,部分工作人员缺乏上进心,不愿接受新的知识和理念,对知识的领悟能力较低,这也会阻碍财会管理工作的进步。
3、新经济背景下对企业财会管理的影响
3.1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迫切要求企业提高现代化水平
当下我国企业的财会管理能力普遍较低,主要体现在无法大规模应用先进技术上。伴随着待处理信息量的增加,企业必须提高处理能力,用科技解决问题。
3.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企业财会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经济的发展已经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这是任何人都不可否认的,企业要想获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适应这个潮流。这既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遇,同样也是残酷的挑战,胜者获得成长,而败者必将被淘汰。为此,企业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借鉴优秀企业的管理理念,全方位提升企业的综合素质。
3.3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经济风险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中,企业被动接受命令,几乎不存在经济风险。而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中,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价格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出现较大波动,造成不可避免的风险。企业身处其中也无从逃脱,况且我国尚处发展阶段,在各个领域都不够成熟,因此企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
4、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会管理的创新策略
4.1企业财会管理的创新管理理念
尽管处于新的发展时代,大部分企业在财会管理方面仍是固步自封的,这给我国的财会管理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唯有吸纳新的管理理念,抛却过去错误的理念,才能够有所发展。只有冲出固有体制的桎梏,才能够迈出新的发展步伐。
4.2明确的财会管理目标
在目前的经济背景下,只有有的放矢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因此企业必须确立明确的目标。除了获取最大的利润,还应当在其他方面有所建树。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应当做好规划,脚踏实地的完成一个个阶段性小目标,最终实现终极目标。一蹴而就的成功只会将企业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对企业造成不利的影响。
4.3加强技术革新
在信息爆炸性增长的当今时代,只有合理应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数据的处理,才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有效达成目标。为此,需要不断加强技术革新,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4.4建立完善的企业财会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企业财会管理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个人,采用专部专管的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并对其进行监管。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并形成权力制衡的格局,加强合作与监督,保证财会管理的安全性。如此便能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减少成本支出,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结束语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对于国家的繁荣昌盛及社会的和谐稳定是极为重要的。而企业的财会管理又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其管理结果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直接关系到企业目标的达成。为此,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就要不断提升企业的综合素质,借鉴吸收先进企业的管理经营,并在结合自身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加以应用,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梁建国.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财会管理[J].财经纵横,,2(23):101.
[2]纪玉珊.关于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会管理创新问题的探讨[J].财会研究,2011,10(250):103~104
[3]张春霞.新形势下企业财会管理工作浅论[J].会计之友,1,35:15~16.
[4]张莹.简析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会管理创新[J].当代经济,(26)
新形势下企业融资问题 篇6
关键词:政工工作企业问题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的转型期,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单元,也必然面临着层出不穷的各种挑战。这就要求企业在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转变和更新,以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求得发展的空间。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政工工作对于企业来说意义重大,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构筑自身核心优势的重要一环。探讨新形势下企业政工工作的问题和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一、 企业政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政工队伍建设不足
在许多企业政工队伍建设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的现实面前,政工队伍普遍存在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定位不准、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这给企业政工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现阶段部分企业出现年轻的企业政工越来越少,政工的队伍呈现出后继缺人的状态。企业的政工人员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不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的理论方面水平不高和文化素质偏低两个方面。企业政工工作性质导致很多企业在对员工的政治思想工作定位的问题上普遍存在不够准确的现象。由于企业对政工工作的重视不够,导致一些政工人员在进行相应的工作中能够少做的事则会尽量的少做,不愿意对各自的工作进行一定的拓展,使得企业的政工工作在开展过程中缺乏创新性。
2.企业政工工作制度保障不足
政工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应该对企业的所有部门进行管理。但许多企业因为没有政工管理工作方面的制度,使得政工管理工作者对工作不重视,导致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和沟通,让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从现状看,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的地位较低, 企业在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的时候,往往把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政工部门作为重点精简对象。工作岗位的不稳定,导致参加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越来越少。另外,针对政工部门,企业缺少激励机制,致使优秀的政工人员得不到表彰,严重地打击了政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由于缺少相关制度的监管,政工内部的各个部门较为分散,缺少有效的沟通机制,导致工作开展缓慢。
3.企业政工工作的工作方法创新不足
企业政工管理的创新性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但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因为对这方面的认识不到位,不对政工管理的创新进行有效地投资,导致企业政工管理模式落后,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脱轨,最终沦为企业管理中的摆设品。如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信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网络已经改变了多数人阅读的习惯。而企业没能很好地利用网络平台,仍停留在以发表党报,学习文件等为主的宣传模式来开展工作, 导致上令不达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政工人员到企业基层进行实际调查的时间和次数较少,与职工群众之间缺少沟通,不了解职工真实的想法,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没有针对性,工作效率低下。
4.企业职工对政工工作了解不足
企业职工对政工管理工作缺乏了解,现代企业在政工管理方面都有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企业职工对政工管理工作缺乏了解,不知道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导致政工工作得不到职工的重视,以至于政工管理工作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节奏。在开展政工管理工作时,因为工作人员对工作既没有创新意识,又不能与实际工作情况相结合,致使工作内容和方式过于简单,通常是敷衍了事,很难让政工工作的真正作用得到发挥。这就使企业在管理方面出现了漏洞,会阻碍企业的发展速度
二、新形势下提升企业政工工作水平的对策
1.提高政工工作的认识水平
在党的建设中,很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并且把它作为党联系群众的一条重要途径。企业管理者要从根本上认识到企业对员工的政工工作开展的必要性,并且意识到员工的思想动态对企业的发展是很重要的。企业只有定期对员工进行政工工作,和员工交流近阶段的思想和看法,才能真正了解员工内心的想法,更好地管理员工。企业要把对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放在和企业的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促成政工工作和经济建设同时发展。同时,企业还要加强政工工作的宣传,使广大员工对政工工作形成共识,更有利于企业和员工的双向互动,有利于政工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更有利于良好的企业和员工关系的形成。
2.加强政工队伍建设
針对目前企业政工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应当从加强队伍培养培训、完善队伍激励机制、保持队伍良性流动、塑造良好文化氛围等几个方面来加强政工队伍建设。通过培养来解决政工队伍年龄结构失衡、综合素质较低、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通过培训来解决政工队伍能力不足、理念滞后等问题。通过构建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政工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推动政工工作效果的提升。政工队伍应保持一定的流动性,这有助于队伍新陈代谢,通过不断的补充新的政工工作人员,可以带来更多的新思想、新方法,对保持队伍活力来说是一个好手段。根据政工工作的具体内容,塑造以人为本、团队合作、平等沟通的良好企业文化,让政工工作人员在良好文化氛围的熏陶下,能够自觉自愿的按照文化的要求来正确的开展政工工作,是一个行之有效、关乎长远的战略。。
3.健全政工管理制度
建立全面的政工管理制度应主要从明确政工管理的标准工作制度和建立政工管理人员考核制度两个方面入手。企业想要建立全面地政工管理工作制度,需要明确政工管理相关工作的标准制度。首先要建立政工管理队伍,确定这只管理队伍所属的部门,明确政工管理人员的薪酬问题。此外,还要明确地规定政工管理工作计划、任务、模式、奖惩和监管等方面的标准制度,为政工管理人员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企业应建立政工管理人员考核制度,对员工的工作能力进行考核。尤其是对兼职政工管理人员来说,政工管理人员考核制度能很好的反映其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还可以作为对员工进行奖惩和选拔的重要依据。这种制度的监督和评判人员可以让企业普通员工担任,普通员工可以根据亲身经历情况对这项制度提出修改意见,用以完善这种考核制度。
4.创新政工工作模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行为也在发生着改变,传统政工的工作模式传播信息慢,而且信息容易失真和过时,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了。因此,企业的政工人员有必要运用网络、多媒体等全新的技术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如在企业的官网上建立专门的政工服务网站,把枯燥、抽象的思想政治内容转换为具体、温馨的信息传达给企业其他职工,使其乐于接受。此外,在日常工作中,企业的政工人员还要积极与其他职工接触,在传达党的新思想的同时,了解他们的工作状况和实际需要。此外,企业可以建立一个互动式的工作平台,加强政工工作人员和普通员工之间的交流,将政工管理工作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创造新的工作模式。
三、结束语
新形势下企业融资问题 篇7
据商务部2010年的统计数据, 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 创造了60%的经济总量和50%的税收, 提供了80%的就业岗位。另据银监会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2年3月末, 我国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3260亿元, 较上年同期保持了20%左右的增速, 但总体不良贷款余额却上升至4382亿元, 较去年末的4279亿元增幅达2.4%。从区域来看, 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主要源于民间借贷及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的问题, 贷款风险偏高仍是中小企业的明显特征。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国内经济环境的制约, 当前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经营压力大、成本上升、融资困难等相关问题。上述现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由于证券市场门槛较高, 中小企业很难从事股票、债券的投资运作, 基本上都是通过商业银行贷款来运行和发展自身的企业。第二, 商业银行由于内部制度的严格限制等原因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对于商业银行而言, 开展信贷业务要求贷款者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 并且要求担保, 能够提供抵押、质押等资产, 而中小企业自有资本少, 没有强大的资金做后盾, 缺乏足够的抵押品或质押品, 难以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第三, 由于中小企业的毛利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讲就是九牛一毛, 虽然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小企业给予了税收优惠, 但税负依然很重,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资金使用限度。第四, 中小企业普遍面临信用问题, 诸如制造假冒伪劣商品、偷税漏税、走私欺诈等现象, 这些违反诚信体制的现象已成为制约这些企业融资和发展的重要障碍。
通过以上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不难看出, 导致企业融资难问题产生是多重原因, 既有外部因素的影响, 如缺乏政府、金融机构的支持等因素, 也有内部因素的影响, 如企业自身缺乏税收筹划等因素。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1. 政府、法律、法规等宏观因素
(1) 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不够, 缺乏完善的扶植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在我国, 长期以来, 针对大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区别对待。对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财团制定和实施了不少支持政策, 使其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上得到了解决, 从而推动了其快速稳健的发展, 而对于中小企业发展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 没有大范围地给予它们在税收、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上的支持, 导致它们较之国有企业在金融、证券市场上获得的信息不对称, 进而不能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 错失投资良机。
其次,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2012年5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颁布实施的《关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关准备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以及财政部和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虽然国家推出了相关法律维护中小企业权利, 但由于种种原因, 诸如有些地方政府在执行国家政策的过程中, 为了一些短期的利益默许甚至纵容个别企业逃避银行债务, 导致相关法律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贯彻执行, 使其信用评级情况愈加恶化, 造成融资难问题的加重。
(2) 政府尚未建立起健全的中小企业信用监督机制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是中小企业守信的根本保障。虽然有些地方政府已经建立了相关信用监督机构, 但由于起着外部监督职能的政府机构引导力度不够等原因, 其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至今, 政府机构尚未建立一个健全的可以通过对契约责任的履行、市场体制的完善以及行政法规的执行, 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保护守信的企业的信用机制平台, 从而造成中小企业法律地位和权利的不平等。
2. 经济环境下金融体系因素
(1) 国有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在于追求贷款规模效益, 从而降低了中小企业获得间接融资的机率。
长期以来, 在我国现行金融体系中处于垄断地位的四大国有银行, 将其服务对象定位于国有大型企业和集团企业, 并且双方已经形成了较为牢固的伙伴关系, 而对于中小企业缺乏大力的支持力度和一些鼓励政策, 致使其贷款难、发展缓慢, 很难和大型企业竞争。另外,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 对客户的风险评估和信用评级一般都是根据对客户的全面了解, 比如企业的规模、行业的地位及发展状况等。然而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缺乏较高的科技含量, 利润较大企业要低很多, 因此它们并不符合商业银行的贷款要求。
(2) 国有商业银行集权式的风险管理机制极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小企业的贷款。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和完善, 在吸取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贷款风险, 我国银行开始采用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 实行了集权式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凡是较大数额的贷款都必须经过省级或总行审核通过才行, 而对于地方银行而言, 弱化了其给中小企业贷款的功能, 从而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贷款权限, 造成中小企业贷款权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 致使其错失了商机。
(3) 银行系统缺乏创新管理机制
现代商业银行普遍存在操作流程、环节多, 要求高等问题, 难以加快中小企业资金周转, 发挥它们灵活应变的特点。例如, 中小企业在向商业银行贷款过程中, 需要提供一定的抵押或质押等物品做担保, 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由于可用抵押物不足, 加上银行承认的主要抵押物只有土地、房屋等不动产, 而多数中小企业实力有限, 用于经营的土地、房屋多无产权证, 无法进行抵押担保。并且其间操作流程复杂, 消耗时间长, 很可能使中小企业错失资金使用的最佳时期。另外, 商业银行在衡量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和收益方面缺乏一个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贷款融资的合理定位。因为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规定了基准贷款利率, 而且上下浮动的范围较窄, 致使商业银行不能对处于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的中小企业贷款得出一个合理的衡量标准。
3. 企业自身的因素
(1) 中小企业信用较低和抵押担保的财产缺乏
中小企业信用较低及抵押担保的财产缺乏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种原因:第一、基于中小企业财务报表过于简单, 经营稳定性和资产可靠性比较差、抵押品不足等, 致使商业银行很难了解其资金使用状况及进行准确的资信评估, 从而使中小企业很难达到银行放贷的条件, 这就需要花费较高的融资成本, 进而很大程度地限制了其发展。第二、中小企业的经营场所和人员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企业法人代表变动频繁。在企业经营管理上, 由于缺乏受过正规培训的专业管理人员以及专业的高素质的财务人员, 再加上核心技术人员的流失, 致使其经营管理严重不规范, 为中小企业获得贷款制造了障碍。
(2) 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
在我国, 从组织结构形式上看, 大多数中小企业仍然实行合伙制或者单一的业主制, 并未建立起规范的公司制度。由于我国中小企业主要是家族式企业, 在企业管理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我国中小企业经过前几年的粗放型快速增长后, 仍停留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上, 加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 内部组织机构涣散, 人才流失严重, 从而滞碍了其长远发展。
综上所述, 导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并不是某一方面的原因, 既有政府、金融机构外部环境的影响, 又有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 我们须从多方面分析, 通过自身的努力及外部因素的有力支持, 才能找出缓解其融资难困境的措施。
三、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要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政府要完善对中小企业的监督管理机制
政府机构作为外部监督的主要力量, 应大力发挥新闻媒体的引导作用, 建立媒体的监管机制。通过新闻媒体的力量, 对那些讲诚信的、稳定发展的中小企业进行宣传, 并且建立激励机制 (比如可以成立‘中小企业诚信基金’、增加信用等级) 。同时以经济奖励方式来支持中小企业逐渐向大型企业方向转变。还应鼓励其它中小企业向其学习成长经验, 从中找到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方案。
2. 政府应完善企业征信体系和健全法律体系
信用征信是解决中小企业信用等级的有效方式, 因此要建立中小企业征信系统, 评定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 并在一定程度上倡导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讲求诚信, 讲究“以信治企”。从组织形式上看, 建立健全的征信系统, 需要成立相关征信的职能部门或征信中介机构, 通过信用登记、信用征集、信用评估和信用公布等程序, 从而建立起全国性的征信联网系统。其次, 国有银行在政策上也应给予中小企业帮助, 每个银行可设立“中小企业贷款专项基金”用于中小企业贷款, 贷款额度根据中小企业的各项指标制定, 选择性的在个别地区试点, 逐步推广到全国。
3. 商业银行应加强金融内部监管力度
商业银行应针对金融服务的不合理收费现象进行严厉打击、清理及纠正, 颁布一些对于金融服务乱收费现象的法律、法规, 例如颁布《关于商业银行不合理收费违规处理办法》。禁止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不合理收费, 例如收取承诺费、咨询费等。其次, 还要加强打击力度, 将法令贯彻执行下去, 杜绝类似现象的发生, 从而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4. 通过直接融资的方式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国家推出的创业板市场进行融资发展, 大胆尝试股权、债券、基金等证券投资工具, 抓住机会, 认真准备, 积极稳妥地进行创业投资、股权投资, 改善自身股权质押融资环境, 争取通过资本市场融入更多的货币资金, 加快企业的发展, 创新自身技术。中小企业作为一个整体, 投资于债券、基金等融资工具, 具有风险小, 安全性高等优点, 是中小企业融入资金的不错选择。
5. 建立中小企业风险理财融资公司
中小企业风险理财融资公司是一种将中小企业作为理财服务对象, 为其提供风险融资服务以确保其获得一定投资收益的中介公司。它包括的业务主要有综合风险理财融资业务和企业理财咨询业务, 其中综合风险理财融资业务又包括保本收益业务和非保本收益业务。通过建立这种中介公司, 来保证中小企业有效地融入资金。
6. 从税负角度减轻中小企业负担
目前中小企业的税负压力很大, 因此必须考虑通过结构性减税来降低企业的税负压力。从2012年1月开始, 个别地区开始实行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政策, 这对于节能环保的中小企业, 其用于改善环境的相应支出可由政府部门承担一部分, 同时给予税收折扣并存档入册, 增加企业的信誉程度。
7. 规范民间资本融资
近几年, 在银行贷款艰难的情况下, 民间融资已成为中小企业填补资金空缺的方式 (尤其对于我国经济较为发达, 民间资本充裕, 手续简便、利率相对较低的沿海地区) , 国家应鼓励发展民间借贷, 但前提是有相应的法律制度约束, 使民间借贷规范化、透明化、合法化。
8. 整顿和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素质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素质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家族式企业, 产权不明, 组织机构涣散, 管理制度不健全。因此, 中小企业应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先进经验, 不断地完善企业内部各项制度, 提高企业整体的素质, 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中小企业是提供就业岗位的主渠道, 是企业家创业成长的主要平台, 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科技创新与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中小企业的充分发展, 经济的活力就失去了广泛的基础。因此, 只有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 不断完善中小企业的诚信体系, 不断改善中小企业的市场环境, 使中小企业融资得到充足的资金, 才能发挥其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为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晓红, 郭声琨.《中小企业融资》[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2]单华军.中小企业信用危机与融资壁垒[J].统计与决策, 2005 (7)
[3]武巧珍.《中国中小企业融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杨大楷, 蔡菊芳.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及其融资研究[J].世纪期刊, 2010 (05)
新形势下企业融资问题 篇8
根据全国工商联数据统计, 大约90%的中小企业没有和银行发生过任何借贷关系, 这些由于资金链断裂引发的企业倒闭和“老板跑路”的现象正是温州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所引发的结果。同时, 转向民间借贷反而是温州企业的无奈选择, 然而缺乏规范金融监管的民间资本利率过高, 同样把中小企业推向了“停产、半停产”的深渊。时至现在, 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 正规金融机构融资能力有限, 民间借贷成为现实选择, 这也成为其近年来迅猛发展的原因。2011年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的统计数据显示, 2010年全年民间融资需求总共才800亿元, 但到了2011年, 资金需求便已经达到了1200亿元, 仅仅一年时间, 温州民间融资需求就增加了50%, 温州中小企业对民间资本的巨大需求和依赖折射出该地区信贷资金缺口大、融资渠道单一的现实问题, 该问题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温州整个社会资金运行情况不稳定, 资金运行成本不断上升, 企业转向民间借贷的行为增多, 所引发的金融纠纷也不断地增加, 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运行。另外今年, 根据对温州市100多家中小企业资金面运动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 有将近2成企业表示一季度企业所需的流动资金“非常紧张”, 近5成认为是“有点紧张”, 近3成反映资金需求趋于中性, 没有一家企业表示资金状况宽松。以上这些现象正折射出温州中小企业总体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融资瓶颈和障碍。
1 温州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分析
1.1 金融市场不健全, 融资担保困难
目前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还不完善, 金融体制还不健全, 金融市场的融资水平和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方面与英美等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国家相比, 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尽管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 可供中小企业选择的融资渠道也慢慢多样化, 但受制于企业经营规模、企业信用和还贷能力, 以及国家层面的制度约束等多方面因素, 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仍然较为单一, 商业银行的贷款融资方式仍然是企业外源融资的主要来源。但是相比于国家大型企业,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方面存在着某些先天不足:比如由于企业规模小、资产少, 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往往无法提供符合要求的抵押物, 或者因为自身资信不足而难以获得第三方的担保等原因, 使之信贷融资风险较大, 导致现实经济生活中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规避行为越来越多, 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 也常常造成明明有市场、有订单, 却无法获得必要的融资支持的状况。所以, “担保难”一直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症结所在。
1.2 民间借贷发展迅速, 但利率过高
当前, 民间借贷发展迅速, 作为国家金融市场的一种存在类型和融资方式, 其作用在于辅助正规金融机构的职能发挥, 完善金融市场, 使其健康发展。但是在温州此次的信贷危机当中, 恰恰是民间借贷市场发展不健全成为了最为关键的一环。在借贷门槛较低、需求量大, 并没有明显外部强制约束的情况下, 形式单一的民间融资渠道必然会造成在资金市场里面, 贷方市场更容易达成统一的标准, 从而成为资金使用价格的制定者和主动者, 而借方市场则只能成为其使用价格的被动接受者, 这些因素就引发了民间借贷中利率过高的现象。根据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温州支行统计数据显示, 温州有将近6成的企业以及9成的家庭个人涉足民间借贷, 整个民间借贷规模高达1100亿元, 民间借贷年利率平均水平将近25%, 相比2010年, 上升了将近4个百分点, 而且由于民间借贷市场虽已形成一定规模, 但是缺乏统一的市场标准, 各个子市场之间利率价格的差距较大, 这种差距尤其表现在社会融资中介机构的收益偏高, 客观上进一步助推民间借贷利率不断提高, 目前最高的民间借贷年利息甚至达到180%, 折合月息超过5分, 远超一般生产制造业年利润率, 这不仅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而且造成了企业的生产困难。所以, 这个“温州现象”凸现了我国经济的一个结构性缺陷, 即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 如果金融市场的规范化发展不能跟上, 民间闲余的资金不仅不能帮助实体经济的发展, 还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1.3 大量融资资金并非投向实业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蓝皮书 (2012年) 称, 在这1100余亿元的温州民间借贷资金中, 最后用于一般生产经营的仅占34%, 不到4成, 而用于房地产投机和发高利贷等非生产经营的资金占比却高达60%, 因此可以看出, 整个民间借贷虽然数目巨大, 但是并没有产生与之相匹配的、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作用。这就产生了一个明显的矛盾:一方面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融资渠道单一,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融来的资金没有用于正确的方面, 没有用在自身的生产经营过程中, 而是脱离了实业, 大量流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房地产、矿产以及民间高利贷等非生产性行业上来。这两个方面的事实进一步说明: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 其融资成本过高, 远超企业做实业所能得到的利润, 使得有些企业不再专心于生产经营, 而是不断的“击鼓传花”, 推高民间借贷利率, 并企图从中获利。如果民间融资不能服务于实体经济, 那等同于破坏了金融自身的职能和作用, 这严重地阻碍了经济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2 解决融资瓶颈的对策与建议
要解决温州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和障碍, 一方面要合理规范民间信贷、健全民间金融市场机制, 另一方面还要完善多元化融资渠道, 并将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两种手段相结合, 推动中小企业不断发展。
2.1 创新融资模式, 解决担保难题
为了解决目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担保难”问题, 银行业应大力推广供应链金融模式, 依托真实可靠的交易与债项, 通过贸易融资等创新方式为广大小企业解决担保难题。与传统流动资金贷款以企业资信为核心的主体准入控制不同, 贸易融资更加注重融资业务与交易全过程的严格匹配, 主要关注交易本身的物流及资金流, 特别适合小企业资产规模小、抵质押物少以及资信较低的现实情况, 并在贷款期限、授信金额及使用条件、担保方式等方面更具灵活性。例如, 针对上游加工型小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中经常有资金垫付的情况, 贷方银行可以大力推广应收账款融资业务, 以“购销双方资信状况和应收账款状况”为依据, 客户只需提供买卖双方的购销合同和增值税发票, 即可在一定条件下免担保办理保理、订单融资等业务, 既加快了企业应收账款的回笼速度, 又缓解了“担保难”的问题。另外, 针对部分企业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因为阶段性库存占用大量流动资金导致周转困难, 想申请贷款又因无法提供不动产抵押而难获融资的情况, 银行业可以推出以大宗商品存货或者货权作为质押提供短期贷款的商品融资业务, 帮助小企业盘活库存, 将“死钱”变成“活钱”, 有效地缓解这一类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2.2 加快金融机构改革, 规范民间资本准入机制
2012年初, 温州市政府提出了《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点方案》, 为温州民间资本进入正规金融体制起到了规范和推动作用。该方案明确了在温州要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 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 依法建立或参股例如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金融组织;鼓励城市商业银行、农信社、股份制商业银行设立分支, 跨域兼营小微型金融业务, 坚守基层、服务中小企业的金融方向。要大力发展专业于地域、专业于社区、专业于特色产品的市场化中小银行体系, 主要注重三个方面。
一是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银行业金融机构重组和兼并进入国家间接融资体系, 成立一批像温州银行、浙商银行这样的以民间资本为主发起成立的民资商业银行, 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商业银行增资扩股, 参与城信社和农信社改制或股权融资, 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农村新型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合作社和互助社。
二是建立以民间资本为主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直接融资体系,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基金, 发展场外市场和股权交易市场, 引入海外优质股权交易基金。
三是严格民间资本监管, 规范民间资本发展, 规范地下标会、票号。坚决取缔违法地下金融行为, 严厉打击民间借贷高利贷化、黑社会化。建立民间借贷服务中心, 为民间借贷提供登记、结算、评估、公证、法律等服务, 加强民间资本监测, 掌握民间资本规模、发放对象、利率、风险等情况, 促使民间金融阳光化。
就温州而言, 作为我国重要的民营企业发展基地, 在信贷供给方面更应该给予一定的支持, 例如温州银行就建立了中小企业服务部门, 专门承接符合中小企业“短、快、频、急”特征的贷款, 降低审批程序, 提高资金发放效率, 以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
2.3 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化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局
要化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局, 就要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 必须采取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
一要努力提高监管水平和效率, 使监管体制适应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的要求, 要强化投资者保护机制, 使投资者得以分享中小企业发展和经济转型的成果, 推动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二要建立和完善融资机制, 吸引长期资金入市, 加大资本市场资金的自由流动, 发展专业机构投资者, 有效地促进中小企业从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 推动生产性企业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发展。
三要壮大和发展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 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不断完善新股发行机制、再融资制度、退市制度和并购机制, 推动上市公司做大做强, 完善治理机制, 增强市场透明度。
四要规范发展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完善规范性准入制度, 保护投资者权益, 建立和完善监管体系, 推动行业规范发展;加快发展公司债券市场, 加快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发展步伐, 为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债券融资渠道。例如, 已经登陆A股资本市场的温州上市公司借助于资本市场, 一直保持着充裕的资金流, 这就是资本市场带给温州企业优势的具体表现。
2.4 增强自身建设, 提高企业内源融资能力
在市场经济中, 企业融资方式总的说来有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由于内源融资是企业内部挖潜, 是对企业原有闲置资产的利用, 并不涉及企业资金所有权、控制权的变更和转移, 所以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融资方式。在资本成本相当高的今天, 利用内源融资对中小企业非常有利, 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灵活地进行, 从而大大提高了融资效率。要提高温州中小企业的内源融资能力, 一方面, 温州中小企业要不断地积累自身信誉, 强化风险意识, 不应为贪图高回报就将生产经营弃之不顾, 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 稳定企业的生产才是正途;另一方面, 中小企业要加强主营业务的生产经营水平, 明确发展方向, 积极寻求符合企业自身条件的转型创新之路。从长远来看, 这样不仅能为企业降低成本, 还能够更好地与市场接轨, 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融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德文.温州金融改革——为中国金融改革探路[M].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2]金雪军.融资平台浙江模式创新[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3]王淑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02) .
新形势下企业融资问题 篇9
2015年4月21日, 中国 (福建) 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 福建能跻身于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 得益于其独特的对台优势。多年来, 福建作为对台合作的先行先试点, 先后成立了台商投资区、平潭综合改革试验区、厦门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 在促进两岸经贸关系中发挥了战略桥头堡的作用。中国 (福建) 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立, 对两岸关系的深入发展必然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两岸企业如何深入开展交流与合作, 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推动两岸经贸合作向更高水平、宽领域的合作值得深入研究。
本文认为, 在中国 (福建) 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的新形势下, 两岸应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框架协议下, 充分发挥两岸产业、人才、资本、资源的优势, 将大陆的广阔市场与台湾的创新经济相结合, 利用台企在国际供应链的优势, 结合大陆市场规模, 形成两岸企业合作“走出去”, 共同开发国际市场的全球布局。
二、新形势下两岸企业合作“走出去”的现实意义
1. 对台湾的意义
重塑台湾在全球的经济地位。当前两岸经济发展存在着微妙的竞争合作关系, 台湾经济正进入后工业化时期, 面临着经济转型和部分产业外迁的趋势, 台湾企业竞争压力空前加强。与此同时大陆已由世界工厂转向世界市场, 特别是金融危机后, 大陆在对外经贸关系中综合实力稳步提升。随着中韩、中澳自贸区协议的相继签署及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挂牌成立, 大陆向自由化市场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 台湾经济边缘化趋势进一步加剧, 因此借助中国 (福建) 自由贸易试验区, 两岸企业能否合作“走出去”, 实现共赢, 对台湾能否维护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经济地位影响重大。通过两岸企业的合作, 一是可以使台企优先享受自贸区内各项法规制度, 扫除体制障碍。二是可以利用大陆丰富的劳动力, 建立“前店后厂”的大陆生产基地。三是可以建立总部经济, 与大陆共同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 构建全球供应链。四是可以利用大陆广阔的市场, 成为亚太地区在中国运营基地, 摆脱台湾岛内市场过小的困境, 强化在亚洲乃至全球经济的经济地位。
2. 对大陆的意义
帮助大陆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大陆企业提出“走出去”战略已有数年, 多数通过境外设厂、收购兼并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 但由于因信息不畅、经验不足等原因, 大陆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较为艰缓, 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还远远不够。台湾中小企业众多, 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 这些中小企业在闯荡国际市场的过程中, 科技创能力强, 国际管理经验丰富, 因而在“两岸合作型自贸区”的构建中, 充分利用台湾中小企业的丰富经验和深厚人脉, 实现两岸企业抱团“走出去”, 共同打造跨国企业, 对两岸经贸合作意义重大。此外, 台湾经济开放程度较早、水平较高, 与西方文化融合较好, 在西方对大陆崛起深表忧虑的今天, 实现两岸企业联手走出去, 会减少大陆与西方国家的文化冲突, 创造良好的海外投资环境。
三、新形势下两岸企业合作“走出去”的战略选择
1. 实现优势互补的产业对接, 形成各具特色的自贸园区
在市场及资源的双重约束下, 随着当前台湾岛内产业的不断升级, 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石油石化等部分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正加速外移, 台湾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迫切需要新的市场出口;同时智慧物流、教育创新、国际健康、农业加值、金融服务等技术密集型产业, 已成为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重点扶植发展的战略新兴行业。大陆因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较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 能较好承担起台湾传统产业外移的任务, 同时, 台湾的创新意识和高新技术可以提高大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两岸产业具有良好互补性, 因此可在中国 (福建) 自由贸易试验区内, 进行重点产业对接。平潭园区应强化两岸总部经济示范区的功能定位, 用好自贸区与综合改革实验区的叠加效应, 在台湾技术密集型产业面临外迁的形势下, 重点打造低碳科技区、港口贸易区、保税港区, 为台湾到大陆投资建厂提供便利化的通关保障。福州园区应强化加工制造与物流的功能定位, 打造长乐空港、江阴港、马尾保税港区几大港区, 与台湾在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金属深加工业、食品加工业等产业进行深入合作。厦门园区应强化现代服务业中心及区域金融中心定位, 利用强大的科技优势, 与台湾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进行合作, 打造集研发、生产为一体的计算机及网络产品产业链及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2. 通过前店后厂打造总部经济, 携手抱团共同进入海外市场
两岸企业合作, 除在两岸优势互补的产业进行对接, 开发两岸市场外, 还可在当前“一带一路”的背景下, 以直接出口、东道国设厂等方式, 共同开拓东南亚、南亚、中东、中亚等新兴海外市场。首先, 可有效借鉴台湾“前店后厂”模式和“虚拟特区”经验, 打造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内的总部经济。依托中国 (福建) 自贸试验区融资的便利、利率的降低、人才的集聚, 吸引台资企业在自贸区内建立中国大陆区域总部, 促进自贸区内相关企业成为总部的委托生产加工区或物流配送中心, 形成总部规模效应。如自贸区内企业从国外进口某些关键零部件, 通过委托加工连接区外上下游厂商, 上下游厂商进行加工或组装等较深层次的加工, 再将产品运回自贸区增加附加值, 输往国际市场, 进而分享供应链利润。其次, 在“前店后厂”取得成效后, 两岸再共同将半成品或产成品出口到海外市场。如若出口产品为海外市场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半成品, 则可采用柔性供应链的方案, 在海外设立组装厂及物流配送中心, 形成完善的海外生产供应链, 分享上游供应链利润。若出口产品为海外市场所需的产生品, 则要建立起高效的海外营销网络, 运用海外代理、连锁店、专营店、专卖店等方式, 在下游供应链中抢占海外商机。在两岸联手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福建丰富的海外华裔资源, 在市场信息获取、商业伙伴建立、东道国关系处理上获取便利。
四、新形势下两岸企业合作“走出去”的政策建议
由于两岸的经济自贸区都处于起步试验阶段, 长期以来两岸经济体制、思想文化、开放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台湾“全面开放”的经济架构与大陆“政府管制”的经济体制存在冲突, 新形势下两岸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自由化方式及规范标准上缺乏共同原则, 因而为保障两岸企业在公平互惠条件下, 携手抱团顺利进入国际市场, 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 成立合作领导小组
成立两岸合作领导小组, 成立合作同业公会, 充分发挥政府机构、工商团体、行业协会在促进两岸合作中的作用, 建立工作联动机制, 在两岸企业合作上给与项目指导及资金支持, 通过企业参观走访、轮岗、座谈、电子商务等方式带动两岸企业间的经贸往来, 提供便利信息及通畅渠道帮助两岸企业赴海外寻找投资合作对象, 通过股权投资、兼并控股、海外设厂等方式, 扩大与“一带一路”中的相关国家合作,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2. 试行两岸金融改革
自贸区内允许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 在利率、汇率等方面放宽限制;实施优惠的财税制度, 对自贸区内台商企业投资所得税分期缴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率先实行全额退税, 对注册在自贸区内的物流企业免征营业税;放宽外币使用限制;简化跨境人民币支付流程, 取消境外融资审批相关流程, 鼓励台湾金融机构落户自贸区,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3. 全面开放负面清单
放宽台湾生产制造型企业、服务性企业、贸易型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的市场准入条件, 对其实现高度开放的负面清单, 扩大服务业开放领域,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以吸引台湾企业来自贸区内建立区域中心, 实现集研发基地、生产基地、销售网络、物流配送于一体的总部经济。
4. 实现通关便利化
加大台商出口产品的网上审批力度, 减少审批程序, 对于在台湾检验检疫部门检疫过关的产品, 给与直通放行政策;建立电子政务, 通过信息库的建立, 建立台商名单, 实施绿卡保护, 落地签证等制度, 实施无纸化通关;改变传统签证流程, 只要台湾企业持有有效身份证件或电子证件, 即可不通过签证手续直接进出自贸区, 节省签证时间。
参考文献
[1]李月.新形势下两岸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的机遇与模式[J].亚太经济, 2010, (2) :135-138.
[2]周元鹏, 丁全荣.关于昆山深化海峡两岸产业合作的思考[J].科学发展, 2014 (2) :79-83.
[3]林翊, 林卿, 林瑞香.从“资源互补”迈向“高端融合”——闽台农业合作发展战略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 2008, (8) :473-479.
新形势下企业融资问题 篇10
一、新形势下的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意义
为了能够帮助企业营造更良好的治安环境, 切实做好内部安保工作, 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在安全稳定的空间内运营, 为企业谋求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为企业正常生产和经营做出保障, 营造良好的内部治安环境, 可以帮助企业挽回不必要的损失, 帮助企业获得最大化的效益。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治安防范能力, 紧密结合公安机关, 对企业内部出现的盗窃和破坏行为进行打击。强化治安防范措施, 打击不良犯罪分子, 防止恶劣的犯罪行为的发生, 实现企业生产经营利润的最大化。
为职工队伍的工作稳定性提供保障,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 治安工作的好坏密切联系着职工个人。只有实现了企业内部的安定, 才能够更好的保证企业职工和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 才能保证生产经营的稳定和安全, 实现整个企业的正常和安全稳定运行, 企业才能够获得长远的发展。
二、新形势下的企业内部安保工作问题
1. 企业领导在思想上的不重视
目前, 很多企业领导在思想上对内部安保问题不能够全面认识, 单纯认为保卫工作仅仅是要看守好大门即可, 并不存在一定技术含量, 因此无需重视安保工作, 更不需要在安保上投入较多的人力及物力。甚至在安保工作岗位上安排年纪较大、身体及个人素质较差的人员安置在相应的保卫岗位工作中, 甚至撤销或合并安保部门。
2. 保卫人员工作环境枯燥、危险, 工资待遇差
当前企业的保卫人员工资待遇低是比较普遍的, 保卫工作不但耗费体力, 同时还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和矛盾性, 在遇到案件后保卫人员需要加班, 尤其是在节假日和夜间, 人们都已经休息了, 但是保卫人员需要加强警惕进行值班巡逻。相关单位和企业在岗位分配和改革后, 企业在工资待遇上较为偏向一线工人。个人待遇差但是劳动风险高的反差使得素质高的职工难以留任。这一情况严重制约了保卫部门职能的有效发挥, 难以形成稳定的安保队伍
3. 缺少激励制度, 保卫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多数企业对保卫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并且没有建立相应的保卫工作激励制度, 通常是换了领导不换兵, 很多基层保卫人员能力好但是得到不到提拔, 严重打击了其工作积极性。
三、新形势下的内部治安保卫加强措施
1. 强化法制建设思想
在管理中要重视企业的安保工作, 按照相关部门颁发《企事业单位内部的治安保卫条例》预防为主, 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事件, 突出保卫工作内容, 保障各项安全方针有序开展。
2. 适当提升工资待遇
企业领导对保卫工作的重要性要具有充分的认识, 在选拔保卫工作人员中, 注重保卫人员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保卫工作十分危险, 并且工作强度大, 工资待遇低, 对此要很好的解决保卫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待遇等不利于保卫人员忠实工作的情况。此外还要提升保卫人员的业务技能, 使其熟练掌握并且可以很好的运用治安保卫法律法规, 依法办事, 依据单位生产经营开展相应的保卫工作。
3. 建立竞争与激励制度
在企业管理中建立良好和高效的机制是十分重要的, 将竞争和激励机制引入保卫人员管理工作中, 打破干部和工人之间的界限, 根据竞争结果及个人贡献, 实现安保人员的上岗和分配, 依据其个人业绩对保卫人员的定岗定职, 在保卫工作岗位上配置能力强、素质高的保卫工作人员。
4. 实现保卫工作对生产建设的紧密围绕
实行安全防范检查, 依据业务的不同分工, 有效防范企业的要害部位, 针对防范的重点和企业生产做出重点防范;在重要节假日内切实增加治安工作人手, 提高警惕, 坚决打击犯罪分子的不法行为, 预防并减少治安问题的发生, 消除生产中出现的火灾隐患。构建三位一体治安防范网, 在新形势下, 人为防范不能很好的达到有效防范目的, 随着犯罪手段的层出不穷, 犯罪工具不断更新, 单一化的人防无法有效遏制犯罪。因此需要因势利导, 研究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不断研究出新的防范措施。丰富单一化的人防, 建立立体防范网络。不断完善视频监控系统, 成立应急监控中心, 实行监控中心的24小时值班制度。
5. 构建内部安保新型工作机制
建立上下结合, 内外协调、灵活变通、责任明确的安全保卫工作创新机制, 切实保证企业顺利开展生产和运行。建立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单位责任制, 有效落实各项管理制度, 以查找全面基层组织隐患为首要防线、安保队伍的第二防线和单位综合治理的第三防线, 以公安部门相关职能部门的第四道防线。建立和地方公安机关共同打击犯罪的长效机制, 净化企业周边的环境, 营造良好的安全风气。
四、小结
总而言之, 在当前企业持续深化改革和转换经营方式的背景下, 针对性的做好防范工作十分重要, 对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关注企业安保中存在的问题,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保证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摘要: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等的颁布和实施过程中, 企业内保工作面对着全新考验。基于企业内部保卫工作不具备公安职能, 这种情况下怎样做好新形势背景下的内部治安保卫工作, 是企业需要关注的问题, 同时还是企业安保人员需要不断研究的问题。对此, 文章就保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企业保卫,企业内部治安,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国栋.新形势下的企业治安保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与企业, 2012, (14) :97.
[2]王文光.新形势下加强企业内部保卫工作的思考[J].电子制作, 2014, (18) :291-292.
新形势下企业融资问题 篇11
关键词:新形势;企业财会管理人员;素质问题
财会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企业财会管理人员的素质显得特别重要。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经济活动也越来越多,对企业财会管理人员的各种方面都提出了更加高水平要求。特别对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以及对提高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都有很大的好处。但是目前企业财会管理人员素质低,妨碍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目前企业财会管理人员存在的素质问题
(1)理论知识欠缺。企业的财会即使在企业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位置,当中的管理人员参加到企业经济活动中,由于财会管理人员书本知识欠缺,许多的人没有受过完整的管理方面的培训,工作能力相对不高,使得企业可持续发展。在现实工作中,企业财会管理人员对书本知识了解不全,仅依靠经验对付财务核算方面等的问题,这对企业财会的正常运行带来影响,严重则会出现决策上的错误,不利于企业的发展。(2)业务素质低下。企业财会管理人员大都是会计专业,仅仅只会处理审计核算基础任务,若遇到其它经济活动,便不能正确处理。除此之外在一些账务收据中,经常会出现别字错字,从而致使企业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3)职业道德水平不高。企业内部的有些财会人员缺少责任心和敬业责任,在工作中态度中不积极,经常会发生比较严重的错误。有些企业没有察觉到是管理人员企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在任用财会管理人员的时候,要求太低并且很难到达职业标准。所以在工作中,常常出现管理人员对工作认识不明确,甚至影响企业的工作进程,这和职业的职业道德对管理人员的要求符合还相差很大。
二、新政策下企业财会管理人员素质提高要求
(1)树立准确的管理意识。 树立准确的管理意识对于现实的企业财会管理工作具有很大的作用,只有全面了解到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够致使企业的进步,并且为企业产生更加深厚的经济价值。面对企业未来面临的问题采用集中专业的管理技能,才可以确保企业发展。(2)财会管理的业务技能需要提高。提高财会管理的业务技能,是将来计划实行财会管理工作目标的重点方式,也是提高企业必须提升的专业技能。(3)培养管理人员优秀的职业操守。持有优秀的职业操守既是企业便于完善和管理的优越条件,也是完成企业发展和进步的便捷方式。培育管理人员优秀的职业操守,为了让财会管理工作人员完全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全力尽到自己的责任。
三、企业提升财会管理人员素质的措施
(1)将财会管理人员的录用标准提高。在新形势下,只有提高对选拔录用的标准才能提高财会管理人员的素质。企业中一部分人员理论基础薄弱,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财会管理人员被录用的标准就不大一样,因此素质差异较大。所以录用管理人员时要制定统一的标准,择优录取,能够选择出真正懂财会、会管理的人才加入到企业财会的大家庭中。选择高素质的人才,并在一定周期内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指导,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录取财会管理人员时,对其思想品质要进行认真地观察与考验,要考虑到被录用者的思想道德水平,保证财会管理人员兼具良好的道德素质与业务素质。通过提高对管理人员的录取标准,为财会管理的长远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2)建立健全财会管理人员的考核、奖罚制度。为了督促财会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提高录用标准的同时,也要对在职的财会管理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及时将工作不负责的人员予以辞退,保证财会工作高效稳定运行。通过严厉的处罚,让他们在工作中不敢失职和造假。对一些工作效率高、依法办事,表现出色的管理人员给予相应的肯定和奖励,为他们提供工作的动力,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财会工作中做出自己优异的成绩。(3)不断改变财会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在传统思想中,企业把财会工作简单称为有关会计、账务一些普通的会计工作,但是这些并不能满足当代情况下对财会工作的规定。现代财会工作更加注重了自己的管理技能,所以企业财会管理人员需要加强自身的管理意识。通过对融资项目的管理不断要求企业做强做好。在形式改变中,做好财务的预测与分析,做到万无一失,为企业的稳定运转提供保证。
结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愈来愈多地到碰到经济活动,成功的举办经济活动都与企业财会有很大联系。企业财会的重要位置决定了企业财会管理人员的选拔特至关重要,但就现在来看,企业财会管理的素质还不能配合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因此企业不得不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加强财会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并且在实践中吸取更多的教训与经验。
参考文献:
新形势下企业融资问题 篇12
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与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互相渗透, 互相促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理顺矛盾和情绪, 提高人的思想觉悟, 对各项工作能起到非常直接的促进作用。所谓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一个直接的重要方面, 就是表现在对工作的促进上。要想把本部门的工作做好, 就必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自身实际做思想政治工作, 就能有的放矢。比如:每年评奖、评先进等, 本来纯属好事, 但弄不好, 反而会惹出一大堆矛盾和意见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除了办事公道、程序规范外, 很重要的一条, 就是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工作做实了做细了, 道理讲通了, 关系摆平了, 矛盾也就减少了, 这样好事才能真正办好。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离开物质利益这个原则, 我们要看到观念的背后是利益, 观念受物质利益的制约, 利益得失是观念转变的重要动因。因此, 要在职工中大力宣传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思想, 并用制度来加以保障。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单纯地就事论事, 抓职工的观念转变要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增加国家、企业、职工的共同利益为目的。以此来引导职工观念的转变。
2“细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
在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注重针对性。针对性是实现经常性的具体细化, 实践中把握思想工作的针对性, 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针对任务定内容, 旨在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企业生产建设、业务发展任务均十分繁重, 在每完成一项任务中, 把握宏观控制, 在做好动员的基础上, 及时宣传先进, 表彰好人好事, 提倡奉献和奋斗精神, 形成人心向上的好风气。有针对性的开展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 调动职工的积极性。针对容易出现的问题, 提前预测组织教育。针对不同人员的情况, 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在做好旨在加强整体素质建设的同时, 也必须做好具体人的工作, 而且要真正做到点子上, 应掌握具体方法和正确处理几个关系:一是细心观察分层次, 调查研究讲方法。职工年龄大小、知识结构、个人经历, 男女性别这些不同方面带来的思想问题也是千差万别的, 思想问题所表现的形式也是不一样的, 应细心观察, 采取不同方法。二是大道理和小道理的关系。坚持大道理管小道理、小道理服从大道理, 该讲大道理的时候, 必须要讲, 只有在道理上讲清楚, 才容易收到好的效果。三是处理好主动做与被动做的关系。针对不同情况给予疏导、解释、批评、鼓励。对于不能马上解决和答复的, 要研究后认真做好善后工作。
3“情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条件
情, 是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起点, 是协调人际关系的动力。在新形势下,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环境、渠道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思想政治工作除了从内容上加强针对性外, 还必须从方法上加强和改进。要强制性、指令性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参与性、指导性。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建立起与员工深厚的感情, 要真心实意, 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做工作, 象对待自己亲人那样无微不至地关心人、体贴人, 使对方切实感受到温暖, 感受到"你为他好"。要学会换位思考, 倾听不同意见。思想政治工作虽然最终是要让人明白大道理, 但最好是把大道理贯穿和渗透在小道理中, 转化成与具体的、感性的人贴得很近的小道理, 以小道理的形式出现, 娓娓道来, 让人感到平实可亲, 听得实在, 觉得有理。思想政治工作着眼的是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 但同时也是对每一个个人的关爱。这本身就是很有人情味的事情。如果忽视这一点, 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官僚主义的态度, 就会让人感到思想政治工作似乎都是生硬的、强制的, 反而失去了人情味。尽量设身处地地为人着想, 帮助解决具体的困难, 从实际的思想认识问题出发, 有的放矢地讲明道理, 解开疙瘩, 提高认识, 在温暖和煦的气氛中促进人的内心世界的升华。讲道理最好多用讨论式, 少用训诫式。在某些情况下, 如果简单地用是非对错、非此即彼的方法, 用我对你错、我讲你听、我训你受的方法, 就不仅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还可能起到反作用。
4“帮助”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不可少
为了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注意在"帮"上下功夫。帮助员工正确认识形势, 增强信心。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应多到员工中去, 通过举办各种报告会, 对员工进行形势教育, 引导员工站在宏观的高度, 从社会发展大趋势、改革开放大格局、企业生存的大环境中知形势, 增强工作的干劲。最重要的是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干部员工。注意把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同学习十七大四中、五中精神紧密结合起来, 帮助员工了解具体政策, 增强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具体政策是党的路线、方针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 与员工切身利益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随着改革一系列具体政策陆续出台, 帮助员工学习这些政策、掌握这些政策、用好这些政策, 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每一个干部都应深刻领会政策, 并把政策原原本本地交给员工, 帮助他们了解政策出台的背景, 掌握和熟悉政策内容, 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首先要重视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对员工反映的实际困难, 不管能否解决, 都不能回避, 应当满腔热情、主动关心。特别是事关企业、员工利益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 我们更应该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 清理各类需解决的问题, 尽最大能力创造条件加以解决。
5“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 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形势下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变化的新情况, 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在思路上, 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在内容上, 由单一的思想教育向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转变;在形式上, 由集中、统一、大型的活动向小型、灵活、多样的方式转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 专职政工人员要消除工作的“时间差”和滞后性, 要以平等的态度待人, 加强和职工的沟通和交流, 做到以情感人, 让职工产生信任感、成就感、温暖感和舒适感;要坚持做到让思想政治工作进车间、入班组、上一线、到现场, 及时把握职工的思想动态, 针对职工中出现的思想实际问题对症下药, 有的放矢, 引导职工做好本职工作。应当肯定, 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 我们的许多探索和创新已经取得明显的成效, 抓住了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但也要清醒地看到, 这些探索还需要继续深化和拓展。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和切实贯彻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紧密联系实际, 积极开拓创新, 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探索新方式,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 努力开创一个生动活泼、扎实有力、促进企业长久发展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要采用新工作方法, 以"换位"的方式思考问题, 想职工群众之所想, 急职工群众之所急, 多做得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少说大道理, 多做实事。这样, 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会更有说服力, 感召力。
总之, 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只是简单地重复过去的老办法是难以奏效的。我们应与时俱进, 在创新上、“适应”上多动脑筋, 使思想政治工作在为生产经营服务中体现“生命线。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如何引导人、教育人、塑造人、培养人的工作, 是企业必不可少的“生命线”。随着经济发展, 职工的活动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 方法方式和对象也发生了变化, 如何面对错综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 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 是亟待我们认真研究和努力实践的问题。
【新形势下企业融资问题】推荐阅读:
新形势下企业员工对策05-21
新形势下企业财务分析08-27
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10-10
新形势下企业观念创新的途径08-25
新形势下企业党建工作的思考12-14
浅论新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融07-14
新形势下油田企业管理的创新研究12-20
浅议新形势下企业工会工作如何创新08-29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