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牙缺失(共3篇)
恒牙缺失 篇1
先天性牙齿缺失是指临床检查牙齿部分或全部缺失, 既往没有牙齿脱落史或拔牙史, X线检查未见该缺失牙的牙胚。先天性缺牙可分为单纯型或非综合征型和综合征型两大类。先天性缺牙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人群中的发生率为2.6%~11.3%不等[1]。患者若缺牙数目较多, 常伴有咀嚼及语言功能障碍、错畸形, 甚至继发颅面形态异常和不良的自我评价等[2], 因此, 对于先天性缺牙患者需及早诊断和治疗。本文通过收集的48例病例资料, 分析单纯型先天性恒牙缺失的人群特点、临床特征及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口腔正畸科1999-01~2011-01就诊的先天性缺牙患者, 共51例。其中2例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毛发和汗腺分泌异常, 诊断为外胚叶发育不良。其中1例伴有智力异常 (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明显异常) 。根据诊断标准[1]和纳入标准, 纳入本次分析的单纯型先天性缺牙 (不包括第三磨牙, 下同) 病例共48例, 其中男性17例, 女性31例。
1.2 纳入标准
(1) 确有恒牙先天缺失, 缺失的恒牙牙位可以确定, 不包括第三磨牙; (2) 同时有明显的牙颌面畸形; (3) 不伴有其他系统性疾病和明显生理形态异常。
1.3 评估与治疗
每例患者均进行详细的口腔检查, 留取记存模型, 拍曲面断层X线片及头颅定位侧位X线片, 询问系统病史及家族史;通过以上检查明确恒牙先天缺失患者缺牙牙位并做记录, 同时记录错的分类。根据Angle错分类法分别确定AngleⅠ、AngleⅡ和AngleⅢ类, 并根据上下颌错的主要症状分类。根据缺牙数目和位置、牙列形态和错分类, 结合患者的实际要求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48例患者均经过18~30个月的直丝弓矫治技术, 后给予Hawley保持器保持, 随访1年。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处理, 以χ2检验比较缺失牙的上下颌、左右侧分布。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
2.1.1 男女比例
病例48例中, 年龄10~36岁, 中位年龄15.3岁。男女比约1∶2 (17∶31) 。
2.1.2 个体缺牙数
48例患者共缺牙122颗, 平均每例患者缺牙2.54颗。少数牙缺失 (缺牙数目在1~5颗) 39例, 多数牙缺失 (6颗牙以上) 9例, 无全牙列缺失患者。
2.1.3 缺牙牙位
本组患者中最常见缺失的恒牙是下颌第二前磨牙, 共缺失30颗, 其次为下颌侧切牙, 缺失24颗, 最少缺失的是上颌第一磨牙 (共缺失1颗) 。上颌共缺牙39颗 (31.97%) , 下颌83颗 (68.03%) , 下颌缺牙发病率明显多于上颌 (χ2=15.869, P=0.000) ;左侧共缺牙60颗 (49.18%) , 右侧62颗 (50.82%) , 左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32, P=0.856) , 双侧均有缺失者有33例, 占总数的68.75% (33/48) , 缺失牙位多呈对称分布。
2.1.4 Angle错分类
根据Angle错分类法, 本组48例患者中, AngleⅠ类有18例 (37.5%) , AngleⅡ类有20例 (41.67%) , AngleⅢ类有10例 (20.83%) 。
2.1.5错的主要症状
48例患者中, 牙列拥挤20例, 深覆、深覆盖15例, 牙列间隙7例, 反6例。
2.2 治疗方法和效果
本组48例患者中, 有15例采用减数包括拔除滞留的乳牙, 后经直丝弓矫治技术;11例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集中间隙后, Hawley保持器保持半年, 然后义齿修复;4例保留了乳牙E后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10例患者先一期矫治6~10个月, 主要的功能性矫治器为Twin-block、矫形力矫治器 (前牵引器和上颌腭中缝扩展器) , 待一期稳定后再进行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其他病例则直接直丝弓矫治:排齐、整平、调整咬合。48例患者完成后, 其中有36例磨牙达Ⅰ类关系, 前牙基本为正常的覆覆盖;5例磨牙达Ⅰ类, 前牙为偏深的覆覆盖;4例磨牙为Ⅱ类偏尖对尖, 前牙为正常的覆覆盖;3例磨牙达Ⅲ类, 前牙为正常的覆覆盖。48例患者完成直丝弓矫治后均给予Hawley保持器保持, 随访1年, 随访期间每3月复诊1次。其中有2例失访, 3例因不按医嘱佩戴保持器而有一定的复发:重新出现前牙间隙和前牙不齐。其余43例均表现为稳定的矫治效果。其中在11例需要进一步修复的病例中, 有2例成人患者保持半年后采用种植修复, 另9例则给予可摘义齿修复, 待其成年后再考虑固定修复。
3 讨论
先天性牙齿缺失是指临床检查牙部分或全部缺失, 既往没有牙脱落或拔牙史, X线检查未见颌骨内该缺失牙的牙胚。根据缺牙数目可分为少数牙缺失、多数牙缺失和无牙症。缺牙数目在1~5颗的为少数牙缺失, 6颗以上为多数牙缺失, 全口缺失的定义为无牙症[3]。对于先天缺牙患者性别间有无差异的报道各有不同, 吴华[4]与李军等[5]的报道显示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王以玲等[6]的研究报道女性较男性更易罹患, 男女之比为2∶3。本组48例病例中女性约为男性的2倍 (31∶17) 。但是, 究竟是患病率较高还是就诊率较高, 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流行病学研究。
从本组病例中先天性缺牙的部位分析, 与梅预峰等[7]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显示恒牙先天缺失在下颌明显多于上颌, 而左右侧的缺失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在Muller等[8]的研究曾指出, 当1或2个牙齿先天缺失时, 侧切牙是最容易缺失的牙位;而当先天缺牙数目大于2个时, 第二前磨牙成为最多缺失的牙位。本组病例中发现最常缺失的是下颌第二前磨牙, 且大部分为2个以上缺失, 与Muller等的结果一致;当缺牙数目超过2个时, 第二前磨牙缺失超过上颌侧切牙, 成为缺失频率最高的牙位。单纯磨牙缺失很少见, 本组中缺失磨牙的患者均伴有其它牙齿的缺失。
先天性缺牙大多数并不仅仅表现为牙齿的缺失, 往往同时伴有牙列异常, 包括牙齿大小形态异常、牙错位和牙槽骨发育异常等[9,10], 因本组病例均为正畸病例, 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错畸形, 主要表现为牙列拥挤, 其次为深覆、深覆盖。临床表现往往是多种表现的综合, 牙列拥挤者往往有相应的乳牙滞留, 一颌为牙列拥挤、深覆、深覆盖, 而对颌却表现为牙列间隙, 这往往与缺失牙的位置及乳牙是否滞留有关。
中切牙和侧切牙的缺失对于患者的面部美容的影响较大, 所以也成为患者就诊和治疗的主要诉求。设计治疗方案时, 不仅要考虑到缺失牙的牙位, 如前牙缺失者多以恢复美观为主, 后牙缺失者则以恢复咀嚼功能为主要目的, 还要考虑到同时伴发的牙列异常情况。对于前牙先天性缺失者, 由于前牙Bolton指数不调, 上下关系很难达到Ⅰ类, 因此治疗目标应以个体正常或功能为标准。对于4~5个后牙缺失者, 往往正畸后需修复治疗, 以期恢复良好的咬合及咀嚼功能。对于乳牙滞留者, 乳牙无龋, 无松动, 牙根无吸收, 牙周良好, 考虑拔除后间隙不能关闭者, 应尽量保留乳牙。尽管通常将种植义齿作为最终的修复方式[11], 但是由于患者年龄、缺牙数目、余留牙条件、经济状况等因素而受限。
关于先天性缺牙的病因最多的解释是多基因多因素的病因模式。多个基因参与牙的发育, 一个或几个基因突变都会引起牙发育异常, 甚至停滞于某期, 停止发育的牙胚凋亡, 最终导致相应的牙缺失[12,13]。对于口腔正畸患者中的先天性缺牙者, 需要认真仔细的检查和全面分析, 合理的设计治疗方案, 多科室的协同治疗, 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摘要:目的:分析单纯型先天恒牙缺失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8例单纯型先天恒牙缺失患者采集一般资料, 根据Angle错分类法分类, 分析比较其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和疗效。结果:本组病例中女性31例, 男性17例;平均每例患者缺牙2.54颗;最常见缺失的恒牙是下颌第二前磨牙, 缺失牙位多呈对称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牙列拥挤、深覆及深覆盖、牙列间隙等。根据Angle错分类法分类, Ⅰ、Ⅱ和Ⅲ类分别为18、20和10例。根据缺牙数目、位置和牙列形态, 结合患者要求确定相应的正畸治疗或/和修复治疗方案, 疗效满意:治疗后达Ⅰ类咬合关系41例, Ⅱ类4例, Ⅲ类3例。结论:对单纯型先天性恒牙缺失患者根据其缺牙特征和分类, 及时采取合理正畸及修复治疗, 可达到较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单纯型,先天性缺失,恒牙
恒牙缺失 篇2
1病历摘要
2讨论
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的致病病因对研究牙齿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不同国家地区的患病率在2.6%~11.3%不等[1]。研究发现,其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其中肌节同源盒基因和成对盒基因突变与非综合征缺牙中磨牙、前磨牙缺失相关,但患者中针对二者基因突变的检出率较低,而牙萌出是牙胚、牙槽骨及诸多细胞、分子相互作用的复杂有序的生理过程,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非综合征先天缺牙是一种受环境等后天因素综合影响的多基因遗传病[2]。
虽已证实基因突变与先天缺牙有关,但缺乏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临床上仍以修复治疗为主,重要的是选择正确的修复时间、修复方法及做好完善的修复前准备。更应珍惜残留乳牙,予以龋坏牙完善的牙体牙髓治疗,必要时结合正畸治疗,集中间隙,尽早进行活动义齿修复,以恢复咀嚼功能,促进颌骨生长发育,保持牙槽嵴的丰满度,为将来可能进行的种植治疗创造条件,同时应注意修复体每年更换,以免妨碍患儿颌骨发育。
图片电子版请登录中国农村卫生协会·中国乡村医药(w w w.n c w s xh.o rg/c rm p)“读者·作者·编者”栏目
参考文献
[1]冯海兰,张晓霞,吴华.先天缺牙的研究进展[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9(1):13.
恒牙缺失 篇3
先天性缺牙是牙齿数目异常的常见病, 可见于乳牙列, 亦可见于恒牙列, 其中以恒牙列个别缺牙多见, 最多见于缺失第三磨牙, 其次为上颌侧切牙和下颌第二前磨牙缺失, 且常呈对称性。全口多数牙缺失常为全身性发育畸形的部分表现, 且多数牙缺失通常伴系统性异常或某些综合征的表现, 但该患者均未出现上述情况, 尚属少见。
患者, 男, 15岁, 因多数乳牙未替换就诊。口腔检查:混合牙列, 牙齿排列情况尚可, 无明显畸形。曲面断层X线片显示牙胚缺失。相应的乳牙牙根均无明显吸收 (图1) 。
患者营养情况中等, 身体发育尚可, 四肢、心、肺、脊柱未见发育异常, 智力正常, 口腔黏膜、皮肤、毛发、指甲、皮脂腺、汗腺无异常。父母非近亲结婚, 其父母家族两代内均无先天缺牙病史。患儿在幼儿 (3~5岁) 时身体状况欠佳, 抵抗力较弱, 易患感冒、扁桃体炎、肺炎等常见病。本病例为无家族史的散发病例, 其发病原因可能为药物或病毒导致基因突变引起。希望通过此病例对婴幼儿牙齿健康保健提供指导, 具体原因尚待通过基因定位检测加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