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学科建设服务

2024-10-12

重点学科建设服务(共12篇)

重点学科建设服务 篇1

一、高校资料室为学科建设服务的优势

1.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势。重点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基础, 是高校各项工作的核心, 是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基地, 它在高校教改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 重点学科建设需要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来支撑, 高校资料室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 而高校资料室与图书馆相比, 拥有重点学科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的收藏优势。更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如笔者所在学院拥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设有七个博士学位授权点。资料室为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 藏书总量达几万册。其中图书上万册, 相关的工具书二千余册, 外文图书一千多册, 期刊合订本二千余册, 现刊百余种, 可为重点学科提供高效、优质的信息服务。其次, 高校资料人员与教学科研人员零距离接触, 有条件直接参与他们的科研活动, 可以经常通过调查与交流了解教研人员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科研立项开展情况等, 便于为他们提供定题和跟踪服务。其三, 高校资料人员经过长期对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筛选和提供, 对各类文献的收集了如指掌。资料人员在为教研人员提供原始文献的同时, 能够根据学科建设需要, 在广征博收的基础上为教学科研人员提供二、三次文献, 提供更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

2.地理位置的优势有利于提高文献利用率。高校资料室一般都设在教学楼内, 使教师和科研人员充分利用空闲时间随时查阅资料, 让教师和科研人员不仅感到利用方便, 而且得到文献信息快捷、内容新、利用价值高。资料室全部实行开架式阅览, 这种方式直接向读者展示室藏, 这样做既节省了教研人员许多时间, 同时也提高了高校资料室的利用率和流通率, 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教研人员的不同需求, 为教学科研人员提供最新的有针对性的文献信息。

二、现有高校资料室为重点学科建设服务存在的问题

1.经费不足。经费短缺制约了高校资料室的发展。相比图书馆而言, 资料室建设缺乏专项经费的支持。从购书经费来源看, 一方面由学校按各专业的多少单独列入预算, 另一方面资料室的经费大都由院里收入来划拨。但各院创收收入不多, 科研经费又极少, 订阅书、报、刊的费用一涨再涨, 无法采集购进教学科研急需的文献信息, 专业特色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高校资料室在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及文献信息利用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图书馆, 造成有些资料室多年不再购进新书, 有些理论学术价值和专业较强的图书和期刊订购少之又少, 这对高校的教学发展十分不利。同时, 由于认识上的偏差, 人们对高校资料室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 也导致了资料室图书入藏量逐年减少和图书资料陈旧率越来越高, 使高校资料室无法满足教学科研的需求, 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应用的价值大大降低。

2.管理人员专业水平较低。目前, 高校资料室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普遍偏低, 由于领导对资料室地位作用认识不到位, 加上对图书情报领域不了解, 对资料室工作的认识仅停留在文献信息的收藏、整理及借阅登记层面。在资料室岗位设置上往往对管理人员素质要求不高, 一些高校一直把图书馆和资料室当成安置基地, 人员中既不熟悉专业教学又不懂图书情报专业, 根本不会用中国图书分类法, 不能进行标准著录的情况很普遍, 大多数是非专业出身, 有的还身兼数职, 造成高校资料室不能为教学科研重点学科建设提供优质的服务, 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3.管理手段落后。现阶段, 高校资料室大多数都配备了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但这些设备都没有物尽其用, 因为种种原因高校资料室不能与校图书馆联网, 所以管理人员还是用手工方法操作管理, 无法建立文献数据库, 无法打印信息详细书刊全文, 更无法进行查询和统计。教研人员虽然可以用计算机查询网络知识, 但无法查询室藏内部文献信息。

三、构建重点学科文献信息保障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1.加强重点学科建设规划。为了更好地配合重点学科建设, 增强文献信息保障能力, 提高重点学科文献信息收藏水平是关键。高水平的收藏具有覆盖面宽、动态性强、多载体化等特点。重点学科带头人承担着重点的科研课题, 迫切需要跟踪国内外最新的学科发展动向, 通过利用别人的科研成果, 从而加速科研进程。因此高校资料室做好重点学科资源规划工作, 确定重点学科文献资源收藏范围和数量。要收藏与学院重点学科有关的国内外检索性书刊和核心期刊, 要围绕学院重点学科建设, 购进相应的重点数据库光盘、磁盘及声像资料, 为重点学科建设的发展提供信息资源保障。经费是保证重点学科文献建设的物质基础, 高校资料室应加大对重点学科文献建设的经费投入力度, 确保重点学科文献收藏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2.掌握好重点学科动态。学科动态是重点学科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它将约束并带动学科建设的其他各项工作的发展。学科动态掌握不准, 就难以出好成果, 很难有强有力的竞争力。在选定重点学科时, 应依据本学科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发展趋势和自身条件, 确立至少掌握三个稳定: (1) 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托的学术研究动态, 进而形成具有自己科研特色的重点学科; (2) 重点学科所确立的研究方向应以坚实的学术理论作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学术风格, 开创性的学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思想; (3) 要有高层次的学科研究课题和丰厚的学术成果做支持, 并在学科建设中紧紧盯住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学科前沿的动态, 坚定地掌握学科建设的目标, 使学术研究方向在学科建设中不断创新, 更具有特色。

3.突出资料室专业特色创新服务。首先, 高校资料室作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延伸和补充, 资料室不需要追求大而全, 应当把专业特色建设定位在专业对口与重点学科急需上。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 不仅要保留本学科专业领域发展的历史资料, 更要及时补充和更新学科专业领域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前沿信息。高校资料室特色文献既要反映专业性、学术性, 还要体现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重点学科文献特色。并真正体现校内文献共知、共建与共享, 进一步提高文献信息资源利用水平。其次, 高校资料室处在教学科研的信息前沿, 要改变以往仅局限于提供文献信息的现场查询借出还入等传统信息服务模式, 逐步培养专题特色主动服务功能。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应具备文献信息的二、三次文献开发和编研能力。管理人员要增强驾驭信息的主动性, 撰写有价值的综述材料, 专题调研报告等, 做到有的放矢地提供文献信息。其三, 高校资料室建立重点学科科研档案库, 选定重点学科课题作为重点学科服务对象, 开展特色创新服务。重点学科带头人大多数都承担着重点科研项目, 高校资料室人员与学科带头人应加强沟通与信息交流, 了解他们的研究方向, 掌握其文献信息需求状况, 然后依托高校资料室的专业特色资源, 通过数字平台, 主动提供高效、便利、快捷的网络信息, 传递文献数据库检索服务。

4.建立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库。信息导航是一种新型的服务形式, 它能够指引用户到特定的地址获得所需信息的数据库。信息导航就是把网络上与某一主题相关的结点进行集中, 按照方便用户的原则组织起来, 向用户提供这些资源的分布情况, 指引用户进行查找。导航技术可以为重点学科的教学科研人员提供高效优质的定题跟踪服务。为重点学科建立需求档案, 利用导航技术将分布在网络各信息点上的相关信息集中、分类、整理、加工, 然后定期向重点学科带头人提供各种文献信息。如学科发展动态、专题论坛、综述述评和研究报告等。高校资料室要搞好这一服务的关键是建立自己的主页, 还要在主页上为重点学科的需要建立各种特色数据库。如专题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等。专业导航库的建立能够整合分散的学科信息资源, 提高重点学科资源的有序化程度。

5.做好重点学科跟踪服务。重点学科带头人教学任务重, 科研项目多, 他们对文献信息需求越来越广泛, 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此前提下, 高校资料室可利用自己特有的条件和优势, 为他们提供文献信息的全面性、专业性、及时性和连续性等重点学科跟踪服务, 使他们在教学科研课题立项的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 定题跟踪服务应该成为高校资料室的工作重点。为提高重点学科开展科研工作的效率和积极性的发挥, 推动重点学科建设的发展, 高校资料室要为重点学科带头人当好参谋, 积极探索学科建设对文献资源需求的特点, 及时组建专题信息网页, 融入课题研究活动中, 为申报国家、省级、校级课题的教师提供大量的第一手信息, 为重点学科选题、定题阶段的研究, 结题和成果转化, 提供全方位的跟踪服务。

参考文献

[1]黄玲.高效图书馆与资料室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的作用探讨[J].图书馆事业, 2009 (4) .

[2]罗群英.发挥专业资料室优势为高效重点学科假设提供服务[J].河北科技图苑, 2006 (1) .

[3]违伟.关于高校院系资料室为学科建设服务的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9 (11) .

[4]刘微.信息时代高效专业资料室特色化建设初探[J].昌古学院学报, 2009 (2) .

重点学科建设服务 篇2

为加强重大项目建设工作中的协调配合,龙南县建立“五项制度”为重大项目建设专项效能监察“铺路”。

一是建立月巡查制度。县效能办会同县推进办、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每月组织工作人员对存在问题的重大项目建设情况开展效能监察工作。采取现场察看、走访业主、开会座谈、查阅资料、跟踪核查等方法,全面掌握重大项目在引进落地、审批办证、工程建设、竣工投产等各个环节的实施情况。

二是实行工作情况台账管理制度。县效能办、县推进办建立监督检查工作台账,集中反映项目的基本信息、投资进度、工程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情况。对台账上出现的负面信息,及时向相关责任主体作出反馈,督促相关单位采取得力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项目顺利实施。

三是建立项目建设情况月报告制度。每月月底,县效能办、县推进办梳理月巡查所掌握重大项目建设的情况,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报告。

四是建立投诉督办制度。县效能办、县推进办在项目监察过程中将整合力量,严明工作纪律,加强与项目业主的联系,通过公布投诉电话、受理投诉、收集、汇总、梳理项目业主所反映的各类急需解决的问题,适时召开项目建设情况工作协调会,强化督办措施,确保相关措施得到落实。五是建立效能责任追究制度。对重大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工作不力、服务不周、效率不高等问题,将下发《整改通知书》督促整改。对整改措施不力、效果不明显的单位和相关责任人,将依据《龙南县机关效能“扣分预警”管理办法》和《龙南县优化发展环境机关效能责任追究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预警扣分和效能责任追究。(曾 勇)

为加强重大项目建设工作中的协调配合,龙南县建立“五项制度”为重大项目建设专项效能监察“铺路”。

一是建立月巡查制度。县效能办会同县推进办、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每月组织工作人员对存在问题的重大项目建设情况开展效能监察工作。采取现场察看、走访业主、开会座谈、查阅资料、跟踪核查等方法,全面掌握重大项目在引进落地、审批办证、工程建设、竣工投产等各个环节的实施情况。

二是实行工作情况台账管理制度。县效能办、县推进办建立监督检查工作台账,集中反映项目的基本信息、投资进度、工程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情况。对台账上出现的负面信息,及时向相关责任主体作出反馈,督促相关单位采取得力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项目顺利实施。

三是建立项目建设情况月报告制度。每月月底,县效能办、县推进办梳理月巡查所掌握重大项目建设的情况,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报告。四是建立投诉督办制度。县效能办、县推进办在项目监察过程中将整合力量,严明工作纪律,加强与项目业主的联系,通过公布投诉电话、受理投诉、收集、汇总、梳理项目业主所反映的各类急需解决的问题,适时召开项目建设情况工作协调会,强化督办措施,确保相关措施得到落实。

浅谈图书馆员学科服务能力建设 篇3

[关键词]图书馆员;学科服务;能力建设

1.引言

随着各行各业图书馆的逐渐建立,目前对图书馆员的学科服务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图书馆员高素质的学科能力能给相应的图书使用者带来不同凡响的效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相应服务水平状态。如何使图书馆员的学科服务能力得以提高,是目前探讨的重点。

2.图书馆员学科服务存在问题

目前来看,图书使用者对现阶段的部分图书馆员的服务态度以及服务能力不太满意,主要表现在部分图书馆员自身的服务知识理念落后,新的信息技术未转化成相应的信息产品,新的服务项目暂未开展等方面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图书馆员学科的服务能力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1)单一的服务方式及内容

现阶段,仍有许多图书馆在服务方式上依然采用传统的图书检索、图书借阅等形式。除了这些传统服务方式以外的新的服务方式基本上未普及,如专家讲座、专家咨询、专家解答等新的服务方式。图书馆在服务内容上,仍旧采用纸质图书或文献为主,以原文数字课件或资料为辅,为图书使用者提供加工转换并分析后的知识内容基本上很少,远远达不到社会进步的需求。

(2)匮乏高素质人才队伍

图书馆员学科服务是一个综合的服务,单一专业人员基本上不能满足现在图书馆员学科服务的要求。因此,急需要培养和引入综合性、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既拥有综合的专业知识,又拥有相应的工具技能,同时还具备其服务理念,为图书使用者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服务。

(3)陈旧的服务意识

传统的图书馆依然以藏书量以及电子数据库为着重点,更加强调图书馆藏书量以及电子数据库配套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的管理和后期的运行维护。其服务意识仍然以传统的“你来我借”为主。

3.图书馆员学科服务能力建设相关策略

针对上述探讨出的图书馆员学科服务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建设好图书馆员学科服务的相关策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高素质学科服务队伍,二是创新型服务能力,三是信息化服务能力,其详细探讨如下:

3.1 高素质学科服务队伍要为图书使用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高素质学科服务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引进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学科服务人才队伍进行了分析:第一方面是图书馆员相关专业知识能力,不仅包括其相应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对专业的某个方向有着自身独特的见解,同时对专业目前的进展情况有着相应的掌握。第二方面是图书馆员的综合能力,不仅包括图书馆相关业务方面的掌握,而且还要对其掌握各种文献资料的检索技巧,同时还应当具备相应的使用数据库或工具的方法。第三方面是具备一定基础的外语水平能力,不仅包括专业外语术语识别能力,而且具有翻译外文能力,同时最好具有口译或交流能力。

3.2 创新型服务能力

要想为图书使用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创新型服务能力也是发展良好的图书馆员学科服务不可缺少一部分。创新型服务不仅要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服务理念,同时还要引进新的服务观念,既能做到为图书使用者提供表层的服务,同时也能为图书使用者提供深层的服务。

(1)打破传统的服务理念。随着现代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对图书馆员的学科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其打破传统的服务理念。从传统的“以来我借”、“以藏书量为主”服务理念向现代化的“以使用者为主”“服务第一”服务理念转变。图书馆员应当借助各种信息手段主动的加入图书使用者的信息网,而不是静坐等图书使用者上门推送。使用这种新的服务理念较好的重庆市开县图书馆,利用相关新服务工具,如采用现在比较流行的沟通软件即微信,通过微信对开县图书馆内的资讯、读书相关活动以及系列新书推介等信息分门别类的提供用户,同时针对用户的不同需要,对其的信息进行了必要性的处理,同时也配设有专门的新信息咨询台。这种服务理念不仅使知识得到了有效的传播,同时也使使用者得到了更多的知识增值服务。

(2)引起新的服务观念。图书馆员可以引进现代化的知识营销理念,把知识与用户相结合,深层次的开发使用者的需求,使图书馆与使用者达到共同进步的一种新的服务理念。

3.3 信息化服务能力

信息化服务能力是处于信息化社会中的图书馆员不可忽略的能力。信息化服务能力主要是指获得信息的能力,图书馆员获得信息的能力能体现出其服务能力的优劣,获得信息的能力越强,其提供给使用者的服务能力越优秀。图书馆员的获得信息的能力是通过对相应的图书、电子资源或文献资源进行相应的分类、检索等加工后,形成对应的知识产品,既包括查新报告、行业报告、专业报告、文献进展报告等,同时也包含支持使用者所需的其它的资源以及科研立项等。

4.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各行各业都逐渐拥有自己的图书馆,因此,图书馆员具有良好的学科服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给使用者提供了优质、高效、全面的服务,同时还能使图书馆的资源服务具有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今芳.个性化知识服务体系下的图书馆员素质与能力思考[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 (2):109-111.

重点学科建设服务 篇4

一、做好文献情报服务的基础保障工作

1.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特色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具有特色的高质量的文献保障重点学科建设处于高起点和高水平状态。因此, 把资料室建设成为具有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的资料室, 使之更好地为重点学科服务, 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特色文献的核心是全面而系统地收集某一学科或领域的文献信息资源, 使其充分体现专、全、深、新的特点, 形成以资料室核心学科为主, 辐射相关学科的多学科、多层次、优势互补的文献信息格局, 并加以科学合理的利用, 满足重点学科对文献信息的不同需求, 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资料室建设的鲜明特色表现在: (1) 突出专业特色。发展和着重收集本院重点学科的核心资料, 酌情收集边缘学科的有关资料。 (2) 重视价值高的内部文献资料收集, 作为资料室特色文献收藏的补充。 (3) 集中本单位教学和科研成果。

2.建设重点学科特色文献数据库, 加快特色文献的数字化, 将纸质特色文献转变为计算机可读的数字文献, 实现资源共享, 方便重点学科的专家和学者自由地检索、浏览与下载存储所需的信息资源。特色数据库是特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把特色文献推向新的发展高度。要向专家和学者提供具有特色的、学术价值含量高的特色专题数据库。[1]可购置有学科特色的专题文献数据库, 也可以是以资料室的特色文献优势为依托开发建立数据库。

3.加强经费制度建设, 加大对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的投资力度。经费是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物质保障, 要根据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制定周密、切实可行的预算计划,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确保重点学科文献资源经费长期、稳定的供给。

二、深化重点学科建设中的文献情报服务

1.开展常规化的跟踪服务, 增强为重点学科服务的功能。

重点学科要求紧跟学科前沿, 只有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发展状况和研究成果, 才能掌握学科的发展方向, 这就需要随时获取最新的学科前沿信息。为此, 资料室管理人员应深入到本院的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中, 深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 了解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需要, 根据专业设置和科研项目需要进行全程跟踪和重点服务, 对重点课题、重点对象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2.开展科研课题定题情报服务, 最大限度地满足科研人员文献信息需求。

针对某一特定课题, 资料室管理人员主动、及时、连续地提供文献资料, 搜集情报信息和数据, 最大限度地满足科研人员文献信息需求。文献情报服务随着课题研究的进展, 从选题、立项、研究到鉴定阶段, 随时提供具有指导性和建议性的情报资料。

3.强化编研职能, 深度开发二、三次文献。

针对重点学科, 把分散的文献、信息加以收集、整理, 加工成主题文献信息, 形成学科文献综述、述评、研究报告等二、三次文献。资料室把收集的文献资料、情报信息进行筛选、归纳、提炼, 使之有序化、系统化, 编写出目录索引、文献汇编、文摘、综述和分析报告等二、三次文献, 帮助各教研室和课题组了解学术动态和最新信息, 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具有较高价值的情报服务。如期刊资料, 将重要的论文和其他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分门别类编制成目录索引和卡片, 便于检索。要注重积累, 将历年的二、三次文献汇编起来作为典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予以长期保存。

4.主动参与网络资料的编目工作。

资料室管理人员要针对重点学科的需要及时下载有价值的知识信息, 使之成为本资料室的信息资源, 并对网络资源进行编目, 把无序的网络空间变成有序的数字图书馆, [2]帮助教师和科研人员更好、更方便地利用网络信息。

5.重视科技论文索引的检索服务工作。[3]

科技引文索引能够为学科前沿发展、学术评价以及订阅核心期刊等提供参考依据, 应重视利用这些检索系统。尤其近几年, 国际公认的四大检索系统 (SCI、ISTP、ISR、EI) 对发表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被引用的情况所作的年度统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科对国际科学发展的影响, 越来越受到重视。

6.开展用户教育。

目的是提高重点学科的专家和学者的文献信息意识, 培养信息能力:一是帮助他们了解和熟悉资料室的文献信息资源情况和服务;二是帮助他们熟悉、掌握专业文献检索与利用的知识和技能, 达到自如应用、最大限度利用文献信息资源;三是要培养他们掌握情报分析和研究的方法, 提高对信息的吸收、选择和综合能力。[4]

7.资料室管理人员主动与重点学科的专家和学者进行有效沟通。

重点学科的专家和学者最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和学科的最新发展状况, 资料室管理人员应不断创新服务观念, 增强服务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深入到专家和学者之中, 进行有效的、经常的沟通, 熟悉其对资料、信息需求的广度和深度, 以便有针对性的服务, 发挥更大的作用。沟通是资料室了解掌握专家和学者需求、建议和深化与其关系的一个有效形式。通过沟通, 提高资料室服务质量, 满足需求, 进而体现资料室的存在价值和管理人员的人生价值。

三、深化文献情报服务对资料室管理人员的要求

1.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

这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技术被大量运用, 要求资料室管理人员熟悉本专业基本的工作程序, 掌握基本的工作方法和基本技能, 并具备良好的判断能力, 可以从浩瀚无序的信息源中找到有价值的情报信息, 成为真正的重点学科文献情报“导航员”, 实现服务工作的飞跃。

2.熟悉重点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

为重点学科开展文献情报服务, 服务对象是学科领域的专家和学者, 要提供有效的文献情报, 就要准确地甄别文献情报的质量和利用价值, 把握住专家和学者的需求, 这就要求管理人员熟悉涉及到的重点学科知识, 以便准确地向重点学科提供情报信息。

3.熟练地掌握外语和计算机操作技能。

资料室管理人员应至少掌握一门外语, 尤其是英语, 运用这一工具获取外文信息资源, 了解国际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 为重点学科服务。管理人员在计算机图书管理系统下进行编目、借书和还书;熟练操作计算机和相关外部设备进行基本的网络操作;掌握信息存贮及信息处理技术, 对数字信息进行筛选、加工、整理和检索, 以提高有效信息的利用。

4.加强继续教育, 更新服务内容。

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更新速度加快, 加强资料室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势在必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文献和情报工作领域的应用, 日益改变着资料室文献情报服务的工作方式和服务方式, 这就使得资料室管理人员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 不断地更新服务内容, 满足不断变化的重点学科建设的情报需求。资料室管理人员要结合工作实际情况, 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学位晋升教育和高新技术教育, 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

参考文献

[1]李琦.关于高校系资料室为教学科研服务创新的思考[J].前沿, 2000 (5) :50.

[2]石向实, 刘晨.图书馆知识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38.

[3]陈敏娟.高校资料室重点学科建设中的信息服务[J].图书馆学研究, 2002 (10) :74.

重点学科建设服务 篇5

我县突出发展主题,始终将“打好重点项目建设攻坚战”列为全县整体工作和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去年明确提出推进城郊经济战略性调整,全面实施以培育服装、铸造、机电、建筑建材、商贸、城建综合开发等九大主导产业为主要内容的“九龙腾飞计划”以后,进一步将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培强培壮各个主导产业的重要载体,作为积蓄发展后劲、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突破口,作为全面提升县域经济规模、速度、质量、效益的主要途径。面对新形势下项目建设投资主体由公有向民营转变、投资方式由计划向市场转变、投资领域由单一向多元转变的趋势。尤其是针对过去在项目建设上存在的投向不明确、政策难兑现、办事门坎多、建设困难大,致使“项目引不来、客商绕着走”的问题,我们提出“大力谋划项目,大上民营经济、大举筹融资金、大搞内外开放”的项目建设工作思路,并把营造有利于项目建设的大环境摆在突出位置,以“一切服务投资,一切方便客商”为宗旨,以确保“快批办、快建设、快投产、快见效”为目标,在全县上下形成了人人维护环境,事事创造环境的浓厚氛围。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合理布局,科学谋划,确立投资导向。我们根据县情特点和现有的产业基础,重点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方面,研究制定项目建设区域布局规划。重点规划了四个项目区:一是环城区,按照把我县建设成为新兴商贸流通中心的构想,重点引进和发展三产项目,尤其是着重引进市场建设项目;二是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新、尖项目;三是乡镇工贸小区,重点发展工业规模项目;四是农业产区,重点引进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和加工型龙头项目。再一方面,明确项目谋划和投资的方向、重点:一是围绕“九龙腾飞计划”中重点培育的九大主导产业谋划建设项目,实施“双千万”工程,即每个产业至少要谋划一个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每个产业要通过重点项目建设新增税收1000万元以上;二是依据国家产业政策谋划项目,在全面限制、取缔 “十五小”的同时,谋划建设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传统产业规模项目。三是围绕邯郸市区企业“退城进郊”,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思路,谋划和引进市内优势企业项目。四是“跑部进厅”,谋划争取国家扶持、投资的各类项目。通过合理规划,科学谋划,明确项目建设导向,不仅极大地方便了客商选址选项目,增强投资与合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且使我们能够集中财力物力完善基础设施,有的放矢地开展项目招商,进一步吸引投资。

二、健全机制,用好政策,激活投资主体。一是完善政策落实机制。我们针对一些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对前几年制定的各项政策规定进行集中清理,按照我县的实际情况修订完善,只定一套规定,能兑现的保留,不能兑现的条款全部删除。同时明确重点项目主管部门为政策落实的责任主体,根据项目建设进度,随时进行核查验收,做到该让的利让,该奖的钱奖,随时兑现,不搞年终总算帐。去年,民营企业三联铸造210立方米高炉项目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投产,我们依据规定一次性奖给该企业4万元奖金,在全县引起良好反响。二是联系促动机制。近年来,我县居民存款余额始终保持在25亿元左右,这些资金大部分集中在一些中小私营企业主手中,为了启动这笔巨大的资金,我们连续三年实行县级领导联系企业家和经济能人制度,通过登门上户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制定政策进行鞭策鼓励,尤其是实实在在帮助他们协调解决信息、项目、资金、土地等困难,激发他们二次创业的积极性,效果明显。联系企业家制度实行以来,全县共启动民间资金4亿多元,新上项目65个,其中西部小煤矿“地下转地上”新上项目占60%以上。三是互助合作机制。组织全县民营企业50强,成立民营企业家协会,建立例会制度,定期开展学习、研讨、观摩和招商活动,不仅为民营企业互相激励、互通有无、互助协作搭建了一个制度化的平台,也为政府与企业之间加强协作与沟通建起了一座桥梁。四是常效开放机制。将过去以政府组织、会议招商的开放模式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体,会议招商、小分队招商、专业对口招商、网上招商并举。尤其在对内开放上,采取召开联谊会、恳谈会、推介会、专题项目发布会和建立本县籍同乡和友好人士“经济热线点击网”,开展“互惠双赢”大协作活动,大力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使招商引资活动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连续不断,常年收效。目前实施的50多个重点项目中,36个为引进项目。

三、抓住关键,疏通关隘,完善全程服务。上项目,打攻坚战,涉及项目的谋划、论证、立项、审批、选址、建设、验收、运营等各环节。为加快项目前期运作和缩短项目建设周期,避免和减少各个环节中的“中梗阻”,我们力求在健全和完善全程服务体系上取得突破。重点是搞好三个服务:一是搞好审批服务。我县在去年首家成立“项目审批服务中心”以后,为强化中心职能,杜绝个别部门搞“二次审批”,对中心的职责、任务、权限等做了硬性规定,坚决做到进一个门办好,交规定费办成,在承诺期办结。到目前,“中心”共受理项目71个,办结项目58个,每个服务窗口平均办理时间为6.2天。其中,合资项目巴罗拿玩具公司从立项到开工建设仅用20天。二是搞好协调服务。征地进地是项目建设中的老大难。协调项目用地,我们始终坚持两条:一条是坚持兼顾农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做到舆论宣传先行,思想政治攻坚;再一条是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辅之于适当的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做到依法办事。鑫磊油气混输泵项目进地时,征地资金暂时没有到位,经积极协调,县政府多方筹资400万元先予群众垫付,确保了该项目顺利进地,如期开工。裕泰机制焦项目征地时,经反复协商,挨家挨户为群众算大帐,算长期受益帐,地价由每亩7万元降至5.7万元,仅此一项为企业节省投资300多万元。今年以来,还先后多次协调明珠花园、CL建材、师专迁建等一批项目的用地、拆迁问题,群众情绪基本稳定,保证了这些项目的顺利实施。三是搞好跟踪服务。对县以上重点项目,我们全部实行项目建设跟踪卡制度,明确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对项目运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限期帮助解决。对出于部门、小团体、个人私利影响,干扰甚至阻挠项目建设的,坚决依法依纪查处。去年以来共查处两个单位和7人,其中2人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四、强化督导,夯实责任,确保建设进度。为努力使项目引一个上一个,建一个成一个,我们提出“抓落实就是营造环境,保进度就是完善服务”,建立起系统的责任落实机制。一是实行捆绑责任制。对每个重点项目,都建立一个由县领导牵头,责任单位和项目业主参加的责任共同体,制定有限目标,细化任务内容,落实责任到人。每月一调度,每季一排队,完成进度情况随时向全县通报。二是实行督导测评制度。我们坚持每半年和年终两次组织县四套班子领导、乡镇党委书记和责任部门一把手,采取“一听,二看,三评,四公开”的方式,对重点项目进行大督查,看项目形象进度,查帐卡票据,现场点评,分类打分,排出名次,当场公布。三是实行重点指标(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考核制。把重点项目建设突出出来,作为五项重点考核指标之一,坚持做到考实、考真、考准、考严,将考评结果作为全年干部实绩考核的一个主要依据,真奖实罚。去年,有2个乡镇因没有完成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在评先中被降低档次,6名干部因此被取消评定实绩突出干部资格。

重点学科建设服务 篇6

一、引遵国外音乐学研究的新成果,为中国的音乐学学科建设提供借鉴

由于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的音乐学学科建设是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开始的,其学科建设的理念、理论基础、架构模式、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其分支学科的设置和建构等都需要从欧美地区的音乐学学科建设中引进范式、经验,以资借鉴,所以在上世纪前半叶,中国音乐界或者是有大量的留学生赴欧美留学,学成归国,在实际研究、教学工作中传播欧美各国的音乐学学科理论,或者是大量译介欧美学者的音乐学研究成果,运用在教学、研究工作之中。人民音乐出版社于1954年成立以来,在译介欧美学者音乐学研究成果方面的贡献是显著的。

建国初期,在“一边倒”的政治背景下,人民音乐出版社主要译介的是苏联和欧洲社会主义国家如: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东德等国的音乐学理论著作,如苏联的A.康津斯基等《西洋音乐通史(第一、二册)》、IO.凯尔第什《俄罗斯音乐史》、克列姆疗夫《音乐美学问题概论》、玛采尔《论旋律》、加拉茨卡娅等《外国音乐名作(1-4)》、斯波索宾等《和声学》、《曲式学》、斯克勃列科夫《复调音乐》、瓦西连科《交响配器法》、阿拉波夫《音乐作品分析》和匈牙利的B.萨波奇《旋律史》、波兰的丽莎《音乐美学问题》等。为对西方音乐史学、音乐美学、作曲技法理论、旋律学的研究提供了参照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i为音乐史和作曲技法理论的教学提供了相关的课程教材,有利于专业音乐学校和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扩大和频繁,人民音乐出版社对国外音乐学名著的译介不仅地区、国家增多,而且领域、品种也日趋丰富。出版了美国的H.朗格《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P.汉森《二十世纪音乐概论》、E·索森《美国黑人音乐史》、N.斯洛尼姆斯基《拉丁美洲的音乐》、D.柯克《音乐语言》、萨姆·摩根斯坦《作曲家论音乐》、佩尔西凯蒂《二十世纪和声——音乐创作的理论与实践》、莫·卡纳《当代和声——二十世纪和声研究》,米盖等《理解后调性音乐》、艾伦·帕·梅利亚姆《音乐人类学》、约翰·布莱金《人的音乐性》、贝内特·雷然《音乐教育的哲学》及《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克尔曼《沉思音乐——挑战音乐学》、格劳特·帕利斯卡《西方音乐史》(第六版);奥地利的E.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E.托赫《旋律学》;法国的郎多尔美《西方音乐史》、R.罗兰《贝多芬传》、查·柯克兰《对位法概要》、TH.杜勃瓦《赋格与对位教程》、维多尔《现代乐器学》、科尔托《钢琴技术的合理原则》:德国的H.迈耶尔《音乐美学若干问题》、F.魏因伽特纳《论贝多芬交响乐的演出》;英国的D.F.托维《交响音乐分析》、温奈斯特朗《二十世纪音乐精萃》、布克《音乐家心理学》;匈牙利的Z.柯达伊《论匈牙利民间音乐》、魏纳·莱奥《器乐曲式学》;日本的岸边成雄《古代丝绸之路的音乐》、星旭《日本音乐简史》、属启成《音乐史话》、林谦三《东亚乐器考》;加纳的J.H.克瓦本纳·恩凯蒂亚《非洲音乐》;朝鲜的文河渊《朝鲜音乐》;埃及的哈菲兹《阿拉伯音乐史》等。这些译著从不同视角介绍了音乐学的学科理论、作曲技法理论、各相关国家的音乐发展历史,为中国的音乐学研究者开拓了思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其中,《音乐人类学》和《音乐教育的哲学》的翻译出版,对中国音乐学术界了解、理解和研究该两门学科及其理论、方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并推动了该两门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对西方现当代作曲技法理论的译介,开阔了我国音乐创作界的视野,引起了音乐界的普遍关注,有利于音乐创作界打破思维定势,追求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不断创新。

二、大量出版高质量的中国学者写作的音乐学专著,大力支持中国的音乐学学科建设

在中国音乐学的学科建设过程中,许多有识之士从一开始就立足于中华民族音乐的基础,借鉴国外的科学方法,致力于中国人的音乐学术研究工作,已经和正在出现一批优秀的成果。在这60年来,人民音乐出版社对这些成果是十分珍惜、爱护和支持的。

首先,对有突出贡献的老一辈音乐研究家的研究成果高度重视,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来认识,以出版物的形式对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予以继承,既出版他们自身的研究成果,又出版对他们的研究历史、研究方法、研究贡献的研究成果。如:出版韩立文、毕兴编的《王光祈年谱》、王光祈《东方民族之音乐、东西乐制之研究(二种)》、本社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家的故事》,陈伯吹、沈家英编著《中国古代音乐家故事》、育辉《刘天华音乐生涯》、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河北定县管乐曲集》,杨荫浏、阴法鲁《宋·姜白石创作歌曲研究》、廖辅叔《中国古代音乐简史》、查阜西编篡《存见古琴曲谱辑览》、缪天瑞《律学》《缪天瑞音乐文存》、傅惜华编《古典声乐论著丛编》、邱琼荪《白石道人歌曲通考》、吕骥《吕骥文选(上、下)》、李焕之《音乐创作散论》、李凌《音乐漫谈》、吉联抗译注《古代音乐论著译注小丛书——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论音乐》、李纯一《先秦音乐史》、[明]朱载口撰,冯文慈点注《律学新说·中国古代音乐文献丛刊》、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黄翔鹏《传统是一条河流》《溯流探源——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等,对以上这些为我国的音乐学学科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前辈音乐家和他们的著作进行出版具有音乐文化传承保存的意义,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音乐文化财富,成为我国音乐学学科建设的奠基之作和后人继续推进相关研究的重要的基础性经典性参照。endprint

第二,及时关注各历史时期各研究者的优秀研究成果,通过出版给予支持,使之得以传播、推广,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例如:在音乐美学、音乐批评学、音乐史学方面,出版了于润洋《音乐美学史学论稿》《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何乾三选编《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张前《音乐欣赏心理分析》、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国音乐美学史论》、许健《琴史初编》,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论》、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明言《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导论》、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交响音乐博览》、中国当代音乐学课题组《中国当代音乐学》、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音乐史学研究与音乐史学批评》,刘东升、袁荃猷《中国音乐史图鉴》:在民族音乐学和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方面,出版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概论》、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杜亚雄《民族音乐学》、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曾遂今《中国乐器志——气鸣卷》,王同、丁同俊、温和《汉魏乐府新考一汉乐府相和大曲及魏晋清商三调研究》、易存国《中国古琴艺术》、庄裙华《音乐文学概论》、郭树群《中国乐律学百年文论综录》、王耀华《音乐中的中国人》,王耀华、郭小利《文明古国的历史回响》,王耀华、王州、刘富琳《中华民族的心声》等。其中的《音乐美学史学论稿》《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中国音乐美学史》等,代表了当代中国音乐学相关学术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起了树立研究标杆的样板作用,无论是在研究视野或者是研究方法方面都给读者予以深刻的启示,引领着音乐学学科建设的前进方向。

第三,以深邃的历史、文化眼光,组织编撰多部音乐学系列丛书,进行文化积累。其中,比较重要的系列丛书有:1.祖振声、袁静芳、王耀华总主编《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研究文献综录系列》,含田青《佛教、基督教、少数民族宗教音乐》、史新民《道教音乐》、王耀华《20世纪新兴学科卷(上、下)》、袁静芳《传统器乐与乐种论著》、肖学俊《传统器乐与乐种论文综录(1901-1969)》、吴晓萍《传统器乐与乐种论文综录》(1970-1989),张伯瑜、谷雅《传统器乐与乐种论文综录》(1990-2000),李诗原、齐柏平《音乐表演艺术与作曲理论》,汪毓和、胡天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901-1949)》、梁茂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950-2000)》、伍国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樊祖荫《中国民间歌曲(上、下)》、姚艺君《中国戏曲音乐》、杨民康《民间歌舞》,冯光钰、李明正、周来达《曲艺音乐》等,从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各种体裁形式、各个历史时期音乐发展状况的研究角度,来总结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研究的成果,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综合性历史记录。2.戏曲音乐研究丛书,含:刘吉典《京剧音乐概论》、武俊达《昆曲唱腔研究》、《京剧唱腔研究》、广东省戏剧研究室《粤剧唱腔音乐概论》、武兆鹏《晋北道情音乐研究》、路应昆《高腔与川剧音乐》、黎建明《湘剧音乐概论》,张九、石生潮《湘剧高腔音乐研究》、王基笑《豫剧唱腔音乐概论》、时白林《黄梅戏音乐概论》,刘荣德、石玉琢《乐亭影戏音乐概论》、何为主编《评剧音乐概论》、高鼎铸《山东戏曲音乐概论》、韩溪《唐剧音乐创论》等,各书分别对各剧种音乐、唱腔的渊源、流变、发展、音乐结构、旋律特点及其唱腔创腔规律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论述。此外,还有《21世纪中国音乐学文库系列》《音乐文集、传记系列》《西方音乐经典译著文库》、建国10周年纪念《音乐建设文集(上、下集)》等,均对相关领域的音乐文化积累起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三、创办和办好各种音乐期刊,及时发表音乐学学术研究成果,促进音乐学术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民音乐出版社在经过“文革”的停办于1977年恢复后,共出版7种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期刊,包括:《人民音乐》《音乐研究》《音乐译文》《音乐创作》《歌曲》《儿童音乐》和1980年创办的《词刊》。其中,除《音乐译文》于1983年停刊之外,其余6种期刊一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到1986年底,1987年初转交中国音乐家协会杂志社出版。至1987年9月,《音乐研究》又再次由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出版,1988年10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创办了《中国音乐教育》,1996年2月创办《钢琴艺术》,2011年1月更名为《歌曲艺术》并于2014年1月改为《歌曲世界》,现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共有四种期刊,分别在综合性音乐学术研究、音乐教育研究、钢琴艺术研究与声乐艺术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促进作用。尤其是《音乐研究》以其所刊载学术论文的高质量水平,审稿、编辑、出版的严谨规范,社会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获得了学术界的高度赞誉和业界的崇高评价,现已成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成为国内外音乐学术期刊的佼佼者,对音乐学学术研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四、重视教材和工具书的编辑、出版,为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基础理论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人民音乐出版社从成立开始,就重视对音乐教材的编辑、出版,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李重光的《简谱乐理知识》《基本乐理简明教程》《五线谱入门》等乐理、识谱教材,几经修订、数10次重印,已经被几代人使用了几十年,成为一致公认基础音乐教材;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廖辅叔《中国古代音乐简史》、张洪岛《欧洲音乐史》等,已经成为专业音乐院校的基本教材,在音乐教育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尤其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在上世纪60年代集全国民族音乐教育界之力编撰的《民族音乐概论》,成为我国音乐教育中的第一部有关民族音乐理论的教材,具有重要的民族音乐理论学科建设的开拓性意义,几十年来,被全国各音乐学院、师范院校音乐系(科)采用为大学本科、研究生教材,它所创用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五大类分类法,至今仍然被民族音乐界广泛使用,对民族音乐理论的学科建设起了开拓促进作用。此外,还出版了一系列教学用书,如:[苏]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茅原、庄曜《曲式与作品分析》,姚恒璐《作曲的基础训练》、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段平泰《复调音乐》、陈铭道《复调音乐写作基础教程》、施咏康《管弦乐队乐器法》、樊祖荫《歌曲写作教程》等。另有:《音乐自学丛书》19册、“音乐赏析”系列丛书、《伟大的音乐》10套、《国韵华章》10套、《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53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教材》20册等。endprint

人民音乐出版社对中小学音乐教材的重视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并且逐渐往数量多、种类丰富的方向发展,至上世纪90年代,已包括:地方性音乐教材6种、统编的全国通用音乐教材4种、中小学音乐教师用书12册,《全日制初级中学教育小学五六年级课本·音乐》(简谱、五线谱版)及相关配套的教师用书若干册,以及中小学音乐教学卡片、音乐教学挂图等。进入21世纪以来,人民音乐出版社组织团队主持、参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研制、修订和《“课标”解读》的编写,出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教材》(简谱、五线谱版各18册),并且以居于前列的编撰、出版质量拥有较大的市场占有率,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喜爱,对提高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教学的质量水平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重视工具书的编辑、出版,是人民音乐出版社的一个优良传统。从1963年开始,该社就设立了音乐词典编辑室,进行词典等工具书的编辑、出版工作。50年来,已编辑出版数十种词典、工具书,如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音乐词典》和《中国音乐词典(续编)》、缪天瑞《音乐百科词典》、[英]肯尼迪《牛津简明音乐词典》、张伯瑜《中国音乐术语选译900条》、陈建华《音乐由来事典》、[日]属启成《名曲事典》、张广和《音乐表情术语词典》、陈国顺《英汉电子音乐词典》等。这些词典、工具书的编辑、出版,为普及音乐知识、统一音乐学术基本名词术语概念,为社会音乐基本理论建设起了促进作用。其中的《中国音乐词典》和《中国音乐词典(续编)》是历史上第一次对我国音乐学术领域的名词术语进行系统全面阐释、介绍的辞书,它既总结了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在传统音乐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又是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工具书,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奠定了基础。《音乐百科词典》是一本真正中国的综合性音乐百科词典:它覆盖面广,集中外古今于一书,该书无论是条目的取舍还是内容的写法都充分考虑中国读者的需要,对中国的内容予以足够的重视,也为有兴趣了解中国音乐全貌的外国人士提供了参考;在“地区音乐”部类,书中收入日本、东南亚、印度和非洲国家的音乐理论、音乐家、乐器和作品,在西方的工具书中,这些内容是很难找到的;在西方传统音乐部类,则力求适合中国读者的需要,深浅适度,繁简得当。

重点学科建设服务 篇7

“学科馆员”是指图书馆内既有某个学科的专业学历、又有丰富图书情报方面知识的馆员, 利用所具备的专业学科知识围绕对口专业学科领域开展一个或几个方面的文献信息服务。

学科馆员制度最早发原于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级大学图书馆。1981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图书馆也相继推出“跟踪服务”, 俄亥俄大学图书馆也相继推出“网络化馆员免费服务”。具体措施是图书馆设专人与某个院系学科专业作为对口单位建立联系, 在院系内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相互沟通, 主动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文献信息服务。

20世纪70年代, 美国等西方国家开始把学科馆员制度引入到高校图书馆。近年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高校教育远远不能满足读者对信息资料的需求。同时学术性、个性化、网络化、数字化、一站式远程传输等多种服务形式在许多高校图书馆应运而生, 并得以迅速发展。在这种多元化服务的环境下, 学科馆员制度陆续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少数图书馆引入并开始实施, 初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应当说,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 对促进图书馆信息资源交流, 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实现图书馆服务创新, 提高图书馆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水平, 有着重要意义。然而, 我国目前尚有许多图书馆还没有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因此, 如何建立和完善学科馆员制度, 如何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便成了许多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

2.1 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需要

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 担负着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任务, 是促进学校学科建设、教学与科研发展的重要力量。图书馆必须紧跟学校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的发展变化, 进行馆藏资源建设及提供有特色的、主动性信息服务。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由学科馆员深入了解对口服务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对专业文献的信息需求, 从而为服务学科的读者提供深层次、有针对性的服务, 是促进学校教学与科研上水平、上层次的重要措施。

2.2 实现“用户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的需要

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等用户上门的被动局面, 通过学科馆员的信息推送服务,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学科馆员深入了解对口院系的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 通过电话、电子邮件、通信、面对面交谈等多种沟通方式密切联系, 定期与不定期交流信息。向读者发布对口服务学科的最新文献信息和科研动态, 提供有关学科建设方面的信息, 为读者了解国内外本学科学术研究前沿及进展情况提供服务。学科馆员在于用户交流的过程中, 研究和判断用户的信息需求, 有针对性提供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 节省读者查找文献信息的时间、精力、满足其信息需求, 从而体现“用户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

2.3 有利于提高文献的利用率

学科馆员要善于利用自已所掌握和精通的学科知识、向有专题需求的读者或信息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文献信息资源, 并能从海量的馆藏文献资源中提取有价值的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供读者使用, 及时向读者通报, 宣传图书馆新增加的文献资源和专业服务, 促进对图书馆资源和专业服务的充分利用。

2.4 有利于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专业读者的需求

在学校, 由于教学科研任务重、时间紧, 读者到图书馆来都希望能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专业文献信息, 因此为他们提供研究型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科馆员制度就是为广大师生量身定做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之一, 因而深受专业读者的欢迎。图书馆工作人员除了一部分毕业于图书情报专业外, 大部分来自各种不同的专业, 有着不同的技术特长。图书馆应设法发挥他们的业务特长, 鼓励其钻研各学科业务, 并有针对性地对读者提供专业技术服务, 以满足各方面读者的需求。图书馆是信息收集、存储、管理、分析、发布、加工和服务的重要部门, 图书馆的学科馆员, 正是利用自已的专业知识和图书馆学知识, 帮助读者广、快、精、准地获取所需的信息。因此, 在图书馆中设立学科馆员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2.5 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可以提高学校师生对图书馆资源、服务和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了解和认同, 通过互动交流, 读者能及时了解图书馆的资源、服务方式、服务项目等, 感受到图书馆人的主动服务的热情和诚意, 从而提高图书馆在学校的地位和影响力。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 可以使馆藏资源结构更加科学和合理, 通过学科馆员与院系的读者沟通、了解、掌握对口服务学科的设置和科学研究的需求情况, 从学科建设出发, 向图书采购人员提出馆藏建设的合理化建议, 对文献资源作出合理化的选择, 提高文献资源的保障能力。学科馆员的实施, 使图书馆具有支持学院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能力。针对读者的需求, 为学校科研提供针对性的、高层次的信息服务, 有肋于图书馆在学校中的学术地位。

3 学科馆员的主要职责

3.1 为学科建设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核心, 图书馆作为学科建设的基础资源之一, 应主动为教学科研人员服务, 积极地为他们创造良好的信息支持环境。

教学科研人员对文献资料的要求, 一是针对性强, 二是资料的内容新, 提供及时。教学科研人员迫切需要随时了解与其所承担课题有关的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 这就要求学科馆员除了掌握专业数据库的检索功能和指令, 还要深入了解他们的特色。除了提供深度的文献标引, 还能够定制个性化服务, 根据设定的研究课题、论文引文链接, 自动提供所需要的最新文献资料。

选定对口学科的有关研究课题作为重点服务对象、深入其中, 从课题立项到成果鉴定, 自始至终进行跟踪服务。在课题立项阶段, 及时收集该专业的发展动态、研究成果、热点和难点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供选题服务。在课题开展阶段, 围绕科研进展情况, 设计定题服务方案, 制定检索策略, 建立定题服务数据库。在课题收尾阶段, 主要提供科研成果查新、专利申请、核心期刊投稿等服务。

建立网上学科咨询站, 提供在线咨询服务。学科馆员直接从网上与用户进行交互式咨询解答, 或以电子邮件的方式与用户共同探讨有关问题, 介绍本学科信息资源的特点、内容及检索方法、定期或不定期发布最新文献信息和科研动态, 为用户了解国内外学术研究前沿及发展情况提供在线帮助。

3.2 为学科建设提供有效的文献保障

图书馆应将文献建设发展与学科建设发展紧密结合, 建立起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学科文献体系, 为教学科研人员提供一个畅通的学术信息获取和交流的渠道。

任何图书馆不可能将每一学科的文献资料收集齐全, 所以应在照顾基础学科的前提下, 加强那些优势明显、发展迅速、成果颇丰的重点领域文献的收藏, 保证重点学科在学校的教学科研中发挥龙头作用, 带动其他学科快速发展。

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导航库, 将丰富的馆藏资源与网络资源有效地组织起来, 有重点地进行收集、筛选与整序, 使无序的资源变得有序, 分散的资源变得集中, 最大限度地节省检索到所需信息的时间, 为教学科研人员提供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导航。

3.3 开展专业文献信息检索教育

现代技术的应用图书馆日益普遍, 但一般读者对图书馆利用还停留在传统服务模式上, 对新的信息获取方式、技能感到陌生、难以入手。因此, 要以不同形式开展信息检索教育, 通过举办专题检索讲座, 短期培训等、进行国际互联网入门、光盘检索、常用网络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 网络信息的类型与特点、网络信息的鉴别、网络通讯方法等教育, 帮助用户掌握检索、获取利用信息的技能, 提高用户的自我服务能力, 快速、准确、及时地查找到自已需要的文献信息。

4 学科馆员制度的完善

4.1 明确学科馆员的岗位职责与地位

首先, 设置学科馆员岗位, 明确具体职责。结合岗位聘任, 设立专职或兼职的学科馆员岗位。

其次, 确定学科馆员在图书馆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给予设备、资金等方面支持, 提供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 鼓励学科馆员不断更新学科知识, 提高对信息资源获取和开发利用的能力, 使他们有能力、有信心胜任学科馆员的岗位职责。

4.2 建立一支合格的学科馆员队伍

按照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要求, 学科馆员通常应该由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资深馆员担任, 要求学科馆员必需具有大学程度的学科背景和大学程度的图书情报专业知识。但是, 长期以来, 由于高校图书馆在高校内的地位普遍偏低, 导致馆内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高素质人才凤毛麟角。加之机制陈旧, 工作人员缺乏学习和深造的机会, 没有形成良性的人才引入与流动机制。从而使得人才外流现象日趋严重。目前, 国内除了少数一流图书馆人员素质较高外, 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人才现状与学科馆员素质要求相差甚远。这种状况给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造成了极大困难。因此,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 是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重要问题。

(1) 在本馆现有的馆员中, 挑选一些基本符合学科馆员的骨干, 作为预备学科馆员, 给他们压担子, 使之有紧迫感, 自觉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同时, 让他们经常有机会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加强交流、获取各方面的信息, 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又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

(2) 选派一些有专业特长, 综合素质较高的馆员进行图书情报专业的中短期脱产进修、系统地学习图书情报理论, 提高收集和处理文献信息的能力;或者让他们在职参加图书情报专业的函授学习, 获得较系统的文献资源开发、信息服务方面的知识, 提高业务水平。

(3) 对学科馆员的培养, 首先应注重工作责任心的树立。其次, 要培养和选拔综合素质高的馆员担任学科馆员工作。

4.3 建立学科馆员考核评价制度

图书馆建立明确、科学、合理的学科馆员岗位职责, 并进行经常性的考核与评价, 考评制度尽量做到科学、全面、规范、公正。这是使学科馆员发挥应有作用的制度规范基础。考核内容可以包括参与课题研究情况, 培训、讲座、咨询等活动的数量, 网络导航与网页的建立与维护, 用户反馈的意见等等。考评后实施必要的奖惩制度, 业绩突出者给予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 不合格人员重新评聘。通过竞争和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使学科馆员在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 作为一种以学科为对象的工作模式, 学科馆员制度对现代高校图书馆提出了新要求, 这一全新的服务模式还处在探索和尝试阶段。因此, 各高校图书馆在引入学科馆员制度的时候, 要结合本馆的实际情况, 切不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 盲目地一哄而上。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与提高。我们深信, 随着学科馆员工作的不断开展和深入, 学科馆员制度将不断地得到完善。这项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必将提高高校图书馆在学科建设中信息资源的服务水平, 进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摘要:学科馆员制度是适应高校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以及广大师生的学习需要和图书馆自身发展等诸多方面需求而建立的, 是高校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重要举措, 本论述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从如何提高学科馆员素质、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方面加以探讨。并进一步阐明了这项管理制度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徐迈.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探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社科版) 2006 (4) :341—343.

[2]江梅, 徐庆宁.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措施[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5 (3) :49—51.

[3]夏建民关于高校图书馆建设学科馆员制度的思考[J].图书馆学刊, 2006 (4) :56—57.

[4]贾伟.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冷思考[J].图书情报知识, 2003 (5) .

[5]曾建平.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研究述略[J].图书馆学研究, 2004 (1) .

[6]吴湘萍.大学图书馆设立学科馆员制度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 2004 (1) :47—48.

重点学科建设服务 篇8

关键词:护理学科,信息平台,服务

医院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护理学科信息服务平台, 不断创新护理服务模式, 更好地为医院护理事业服务是医学图书馆的重要任务。随着医学的迅速发展, 每天均有大量护理论文发表, 也有许多新学科证据产生。临床护理人员必须熟知和应用这些证据, 才能不断提高疾病诊治和护理水平, 但她们很难做到这一点, 主要是工作忙, 很少有时间查询信息以及不熟悉信息查询方法[1], 所以建立护理学科信息服务平台, 推广经专家评估过的证据概要和专家制定的临床指南, 使她们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学科新进展、新成果[2], 为临床实践和医疗护理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证据, 成为馆员的重要任务。

1 医院图书馆建设护理学科信息服务平台的意义

1.1 护理学科建设的需要。建设医院护理学科信息服务平台能加强护理人员技术水平, 为创建护理特色学科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使护理学科的建设从理论到实践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1.2 图书馆改进服务模式的必然。护理信息服务方式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知识化的特色, 因此信息服务人员必须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丰富的信息资源, 建设护理学科信息服务平台, 为临床护士提供更有价值、更系统、更全面的信息服务。护士工作忙, 很少有时间到图书馆来[3]。有一个专业的护理信息服务平台, 护士就可以在家和病房随时查询和学习, 更快捷、方便地找到自己所需信息资源。1.3促进知识创新。护理实践的核心是人。现代医疗服务强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 关注人的价值和需要。以恢复患者健康为目标的服务模式是医院护理模式改革的必然结果。要了解不断产生的网络护理信息资源, 也需要建设护理学科信息服务平台。

2 医院护理学科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

2.1 服务平台构建模式。医院护理学科信息服务平台主要基于数字图书馆, 综合应用计算机智能技术、知识处理技术、海量数据处理技术以及数字加工技术, 建立护理特色信息数据库, 构建一个成熟的文献整理研究模块。用户可以通过图书馆主页的护理专栏进入, 再点击相关链接浏览[4]。

2.2 设计护理学科信息服务平台的标准。在数字化发展的今天, 医院护理学科信息服务平台应该以数字化形式存在, 具有搜索引擎的功能, 界面清晰易操作, 重点突出, 内容的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文字、图片、幻灯、视频、音频等综合使用。只要有账号和密码, 无论在哪里上网都可以查询信息。设计标准尽量和国际标准接轨, 所包含的内容使用英汉双语版, 有利于护理人员更快到达学科前沿[5], 同时要有专人维护, 及时更新。投入使用之前进行相关培训, 使服务平台更方便为临床所用, 同时使医院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得到有效的延伸和发展。

3. 护理学科信息服务平台包含的内容。护理人员的信息服务平台应该是全面、具体、实用的知识体系, 它不仅包含疾病专科知识和专科护理, 还应包含护理程序、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知识、临床护理应急处理流程[6], 对生命体征、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异常值有警示系统、有预见性处理步骤的提示和引导, 包含常用药物及特殊药物的使用知识、护理管理制度、服务流程、操作标准、仪器操作指南、护理病历书写、护理科研、护理教学和法律法规等。

4. 参与平台建设人员的水平。平台建设是医院护理模式改革的必然结果, 但建立完善、实用的护理学科知识服务平台是比较难的, 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其疾病的复杂性、护理工作的细化标准, 工作量大, 而且医院图书馆员应具有较深的医学基础知识、计算机检索知识和外语知识, 因此医院图书馆要配置综合素质高的学科馆员, 要有高级职称、有丰富临床护理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研究编制。由于疾病的复杂性, 可根据医院疾病收治范围, 注重建设专科特色护理信息, 按科按类设立标引, 建立数据平台规范档并进行有效的后控, 以提高检索效率[7]。

5 医院护理学科知识服务平台建设的展望。现代医疗服务强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 关注人的价值和需要, 以恢复健康为目标。医院图书馆要更好地服务于护理学科建设, 需要引入护理学科知识服务的理念和模式, 深层次地服务护理学科, 逐步健全、完善护理学科知识服务平台建设, 使护理人员具备高超的医疗护理技术, 在抢救危重病人和治疗护理中更好地服务病人。

参考文献

[1]陈春英.医院图书馆与循证医学[J].现代医院, 2007, 7 (4) :138-141.

[2]张玉, 张文举, 李娜.循证医学实践数据库的实现[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09, 30 (1) :36-39.

[3]王小亮.对护士读者群的分析与思考[J].2009, 30 (3) :79-81.

[4]周威平, 钱智勇.试论学科馆员重点学科知识集成服务[J].情报资料工作, 2005, (6) :87-89.

[5]尚武.医院双语教学与图书馆信息服务[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09, 30 (4) :77-78.

[6]王薇等.护理人员对护理知识库需求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8) :742-744.

重点学科建设服务 篇9

河南工业大学是亚洲唯一专门从事粮油食品教学和科研的高等院校, 2010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粮食局签署共建河南工业大学协议。多年来, 学校紧紧围绕满足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需要, 构建了全面系统的粮油食品学科群, 尤其是在粮食储藏流通、粮食产后加工、粮食信息技术等领域凝练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方向, 汇集了实力较强的学科团队, 打造了一批高端学科平台, 并取得了一批原创重大研究成果, 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校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等一级学科硕士点1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04个;有食品科学与工程等5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等12个省级二级重点学科, 省级二级重点学科25个;拥有“小麦和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和“粮食储运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国粮食物流研究培训中心”“粮食信息处理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粮食储藏与安全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6个省部级以上学科平台, 为粮食储运、加工、流通、粮食信息等领域开展交叉与结合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高层次平台支撑。2009年以来, 学校连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 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国家粮仓基本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和“国家粮食储备‘四合一’新技术研究开发与集成创新”项目的推广应用, 每年为国家减少粮食损耗171万吨, 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大豆磷脂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开发”项目中, 磷脂加工技术不仅使大豆磷脂产量大幅提高, 还消除了油脚废弃或生产黑脂酸带来的环境污染;“高效节能与清洁安全小麦加工新技术”项目成果被推广到越南、新加坡等国家, 使小麦出粉率显著提高, 生产耗电量大幅下降, 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节能环保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些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获得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学科特色和优势, 彰显了学校的实力, 有力地推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 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家对中原经济区赋予了极其丰富的内涵, 为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对促进高校特色学科的发展、创建高水平大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河南工业大学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校, 今后要以中原经济建设的需要为导向, 优化学科结构, 组建科研团队, 搭建学科研究平台, 推进特色学科建设,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一、实施“学科引领”战略, 突出特色, 不断优化学科结构

河南是国家粮食主产区, 肩负着全国粮食安全的重任。不能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代价是国家对河南不可改变的基本定位。作为一所省部共建的以粮食为特色的高等院校, 河南工业大学理应以中原经济区建设需求为导向, 在种特色定位中找到最适合学校发展的优势, 服务于粮食核心区建设的结合点, 牢牢抓住国家粮食核心建设中粮食产后环节的诸多科学理论和重大工程技术问题, 做好顶层设计, 凝练学科方向, 按照“按需布点、突出特色、重点建设、注重实效”的原则, 统筹规划调整学科结构。一是以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 完善以粮油食品科学与工程为主体, 以粮食储藏、粮食厂仓建筑、粮食机械、粮油精深加工、粮食流通及粮食经济等为支撑的省级重点学科体系, 进一步优化重点学科结构和布局, 提升学校整体实力。二是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学科体系, 积极培育新兴交叉学科, 在重点突破的同时, 推动学科整体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 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学科框架与结构。

二、实施“科技强校”战略, 提升科研实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 河南工业大学要紧紧围绕省委重大工作部署以及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规划, 针对粮食核心建设及主食品工业化过程中的国家和市场需求, 不断加强科技开发研究工作, 以项目为载体, 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 实现与企业需求的对接, 全面推动产学研结合, 为解决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与科技支撑。一是要发挥粮油食品学科完备、成果丰富的优势, 全面推进产学研用结合, 充分利用河南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产学研合作平台, 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基础, 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 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 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 不断深化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地市的合作, 解决中原经济区建设有关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研究, 努力使学校成为高水平决策、咨询和服务的基地。二是要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 不断提升科研实力, 瞄准重大战略需求, 积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了解市场和企业需求, 重视实验室的创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在农业、粮食安全、食品、物流、超硬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积极争取承担更多高层次的重大科研项目, 保持传统特色学科领域立项方面的领先地位。

三、实施“人才兴校”战略, 打造高水平学科团队

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 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学术造诣深厚的科研团队, 是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河南工业大学经过多年建设, 培养和会聚了一大批行业知名专家和教授, 在众多国际、国内行业学术组织或机构中, 均有学校教师担任重要职务, 在行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领导作用。学校教师是参与国家粮食宏观决策咨询、实施重大工程项目、制定粮油食品国际和国家标准的一支重要力量。

学校继续大力实施“人才兴校”战略, 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引才与引智并举、数量与质量协调、使用与提高衔接、人才引进与团队建设相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队伍建设相结合, 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学校紧缺人才的引进力度, 面向海内外重点引进一批大师级专家学者和学术带头人。积极引进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人才, 尤其是注意引进具有工程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应用型人才。加大高层次创新团队培育力度, 努力形成“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创新团队”的人才队伍组织模式。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凝聚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的组织模式, 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四、夯实学科平台, 打造科学研究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阵地

学科开发研究平台的数量和水平是大学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 是推动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条件。河南工业大学注重学科研发平台建设, 形成了粮油食品特色鲜明、聚合度高、互补性强的国家、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多层次的学科平台体系。学校将进一步优化现有的学科基地, 充分发挥基地平台的聚合作料及制品、生物质资源化工等省部级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整合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工、电气工程、信息科学与工程等方面的力量, 开展国际合作, 大力开展新能源、新材料方面的研究, 以形成新的研究增长点。三是以河南省重点人文社科基地——物流研究基地为平台, 整合经济贸易、工商管理、法学、外语等方面的力量, 紧密围绕粮食物流、农产品贸易、农业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开展研究, 争取在粮食物流规划、粮食贸易、产业政策制定等方面开展宏观政策研究,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重大理论问题提供决策依据和咨询服务, 进一步彰显学校的人文社科学科实力, 与理工科形成相互支撑。四是加大学科基地的开放程度, 促进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共建学科研究平台, 使其成为教学科研、对外宣传和经济发展的产业开发用, 促使集成性重大成果的产生, 提高学科基地承担国家、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培养创新人才阵地。一是整合“粮食深加工”“粮食储运”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省部级相关学科研究平台, 集中粮油食品、土木工程、机电工程、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等方面的力量, 紧密围绕粮食加工及转化增值、粮食物流及储藏减损、粮食信息安全、粮食加工及检测装备等关键科技问题, 申报国家和省部级重大课题, 协同攻关, 进一步巩固和彰显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 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是整合与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合作的欧盟框架项目——清洁能源汽车研发基地、超硬材基地, 为汇集高端人才、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推进成果转化、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

学科化服务的图书馆建设模式研究 篇10

一、建设为重点学科服务的现代图书馆的必然性

图书馆为重点学科提供服务已经成为了当代图书馆建设的必然要求。一方面, 图书馆的性质尤其是作为支撑学术资源发展的文献中心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 高校图书馆的内在发展也必然要求自身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不断顺应新时代高校重点学科的发展趋势。

1. 图书馆的性质为重点学科建设服务提供了可能性。

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机构自诞生起, 就一直作为人类优秀文化的保存者和继承者而存在。它纵向继承和发展了人类创造的智慧结晶, 横向贯通了知识图书馆作为图书贮藏和收存的场馆, 同时也通过馆内的藏书和格式文献成为一种媒介, 不断地将各种学术性信息和知识传播到各种层面的读者群中间, 使图书馆这样一个固定的场所起到交流知识与学术信息的动态功能。图书馆本身所具有的性质是独一无二的, 从大的方面来说这些性质主要包括了前面提到的服务、学术、学科等各个性质。

(1) 学术性。每一个做过学术研究的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体会, 一个学术研究所必须的前期准备工作, 往往是在图书馆中完成的。图书馆中所贮存的各类学术文献和书籍都是各个学科研究的基础, 其本身也成为了学术研究的根据地。作为学术研究进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图书馆从多方面体现出了它的学术性。图书馆本身具有其自身的工作流程, 图书馆的工作主要是针对各类文献和书籍的分门别类、合理贮存、有序整齐以及其他服务项目, 而这些项目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学科研究性。图书馆的工作流程依据它特有的理论体系和科学方法, 这些理论和方法确保了在相应的技术与理论条件下管理的图书馆能够为各个学科提供有力的帮助, 从而进一步彰显出其独特的学术性。

(2) 学科性。图书馆学作为一门综合学科, 它既包含了研究文献信息和利用相关工作的学科, 又包含了多种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信息管理学等, 这些特性决定了其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建设的可能性。

(3) 服务性。图书馆作为知识的源头和知识径流之间的纽带, 这个纽带作用表现在图书馆作为社会知识交互体系里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中介性和服务性。图书馆自身并不能创造书籍文献, 同样也不能通过自身使用书籍。但是图书馆具有集中、分类、加工文献的作用, 这些是学科基础服务的先决条件和现实基础。图书馆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发掘书籍文献的功能, 从而使读者和学科建设千差万别的需求得到满足。

2. 服务于重点学科发展是图书馆的必然要求。

图书馆的发展固然有其内在的轨道, 但随着时代的变化, 图书馆的功能也在不断变化。当代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重点学科发展上, 作为高校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图书馆, 必然也要为学校的重点学科发展做出努力和改革。 (1) 由为读者服务向为学科服务转变。当下高校图书馆更多的以读者为中心, 服务于读者, 不断满足读者自身的变化要求。但高校的重点已经开始向科研尤其是重点学科的科研靠拢, 由为读者服务向学科服务发展已成为必然, 只有立足于学科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 不断发展壮大。 (2) 由“服务管理”向“学科管理”转变。高校图书馆目前的管理模式更多的是“以服务为心”的模式来管理图书馆的日常工作, 包括图书的购买、排序, 工作人员的职位安排与性质, 这些对图书馆本身的发展存在一些滞后的因素。图书馆管理模式应将学科的发展和图书馆的管理综合起来, 以“学科为核心”来安排工作人员和图书的分类、排序和存储,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促进图书馆的发展。

二、高校图书馆服务于重点学科建设研究的现状

1. 现状。

我国高校的图书馆在学科性服务实践中进行了持续很久的摸索、改良和创新。总体看来, 学科化服务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第一代学科管理员的学科化服务, 二是第二代学科管理员的学科化服务。第一代学科管理员的学科化服务主要的工作是改善制度、建立平台、成立学科导航库, 为以后想要开展学科化服务的其他高校图书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第二代学科管理员的工作进一步延伸, 深化和加强了第一代学科管理员工作。第二代学科管理员的工作在服务的环境、服务的态度、服务的内涵、服务的责任、角色的调整和服务的方式等方面, 都与第一代学科管理员有着本质的不同。然而, 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问题, 如一些高校图书馆对学科化服务内涵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单纯地认为拥有一些高学历、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馆理员就能展开学科化服务, 通常是任务布置下来了才集中突击开展, 任务结束了又各自准备自己的事, 没有较好的纪律性性, 缺少稳定的组织、引导和管理, 没有完善的考察和奖励制度。据龚主杰等对100家211高校图书馆网站的调查, 截至2010年底, 有32家图书馆设立了学科管理员, 占被调查图书馆总数的28%。在这32所高校图书馆中, 共有学科管理员320名, 平均每所图书馆有10名。但以上只是211高校的图书馆情况, 一些普通高校图书馆虽然也开展了面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各种教学体系、重点学科的服务, 建立了重点学科导航库、学科服务平台等, 但都是一些实验性的低层次服务, 服务对象也不全面, 大多数还没有纳入学科化服务的范畴。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图书馆属性不明确, 缺乏长远的设计与规划。受普通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图书馆指标体系的影响, 一些高等院校的图书馆过分重视建筑面积、馆藏书的数量和种类、自动化平台建设等硬件性指标的投入, 忽视了资源利用率和队伍建设。以浙江万里学院图书馆为例, 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 本校投入数量为多的资金来购买文献资料, 由于学校的管理层对图书馆的定位不准确, 使得对图书馆缺乏长远设计和规划, 多数的学科化服务都变成了形式, 难以正常的实施。 (2) 学科馆人员数量偏少或质量不够高。图书馆是高等院校教学中, 重要的辅助性机构, 其人才的建设以及管理却得不到上级领导的重视与关心, 造成专业性人才短缺、结构不够合理。部分图书馆引进的专业人才也因为待遇不够理想或工作得不到重视而流失。大学图书馆中, 能适应学科化服务的高素质馆员并不多见。有些虽然拥有丰富的图书情报知识和工作经验, 但是对学科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有些虽然了解某方面的学科专业知识, 但与图书管理有关的专业知识不太了解。建设一支学科化服务团队已经成为当前图书馆面临的严峻的挑战。例如浙江万里学院图书馆几乎没有图书情报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兼具的人才, 但是管理层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如送出去进修或在岗培训, 来解决图书馆所面临的难题。可惜的是, 图书馆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要么被其他部门挖走, 要么自己跳槽到其他部门。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学校对图书馆的人才队伍建设给予的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图书馆与教学部门、科研部门的岗位津贴、福利差别较大, 人才的个人价值在图书馆得不到充分的体现, 学历高或能力强的人不愿意留在图书馆工作。

三、高校图书馆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强大资源服务系统

立足于重点学科发展和重点学科用户群需求的现状, 图书馆才能明确自身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从而更好地围绕重点学科的建设发展要求来进行自我完善, 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文献资源保障和服务体系。本文结合浙江万里学院在图书馆建设, 尤其是在图书馆服务于重点学科建设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原则, 来探索新形势下图书馆建设与重点学科建设服务的体制。

(1) 图书馆针对重点学科建设提供服务需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基于高校图书馆在学校重点学科建设中的有利因素和条件, 从客观上讲, 它为高校重点学科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保障。但是如何真正发挥图书馆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后盾服务的作用?首先, 学校各级领导必须从思想观念上意识到图书馆建设对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辅助作用, 对图书馆的建设要更加重视, 并且一以贯之地关心扶持图书馆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使图书馆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 最终使得图书馆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真实有效的服务。图书馆的发展是长期的, 虽然它是学校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 但较之教学和科研, 其作用并不显而易见, 更不是依靠短期投入就可以建设完善好的。图书馆重点学科文献信息的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是因为申报了一项重点课题, 发现缺少有关方面的资料, 就大量投入资金购进一批中外文献资料就能达到目的了。文献信息的收藏有它自身的规律, 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具有连续性、全面性和多载体性。而且图书馆除了要连续收集公开发表的各种报刊文献和其他非纸质的文献之外, 还需要收集与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灰色文献”, 如会议论文、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等。现在社会已经逐渐走向资源网络化, 图书馆的发展更应该适应新的形势, 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于多种类型的文献信息资源收集, 各级领导一定得有长期可持续性发展的观念, 只有这样图书馆才可能呈现持续发展的态势, 最后完成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后盾服务的任务。

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不仅是文献信息资料的建设, 也是一个人力资源建设的过程。图书馆所提供资料的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图书馆为重点学科服务的质量的高低。目前在全国的许多高校, 图书馆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并不被重视, 图书馆管理人员的选取很多时候有失偏颇, 高校要引进高级人才而带来的家属安置问题就成了图书馆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最大障碍。那些高级人才的家属很多被安置在图书馆。学校某个单位要撤消了, 撤下来的人员也往往被安置在图书馆。这些做法充分说明高校领导并不重视图书馆的发展和建设, 最终势必影响图书馆对于重点学科建设服务的质量。领导重视了, 才能在资金投入、人才调配、馆员培训、图书馆馆员待遇等各方面提供有力的扶持政策, 为图书馆的发展创设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2) 为重点学科强化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中的制度管理。重点学科文献收藏的质量是文献资源建设中最关键的一环。对重点学科而言, 高水平的藏书应具有覆盖面宽、动态性强、多载体化的特点。具体而言, 一是要优化馆藏结构, 网络环境下的馆藏结构不仅包括现实馆藏 (印刷型文献、磁带、光盘、软盘等电子文献) , 还包括虚拟馆藏 (网络信息资源) ;二是要选购国内外有影响、信息密集的检索性书刊;三是要围绕本校重点学科和专业, 收集与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能反映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的学科信息资源, 它不仅包括公开出版的核心期刊和专业书籍, 还包括内部刊物、总结报告、非正式出版的学位论文、会议资料、翻译手稿等, 使得收藏的重点学科文献资源更具专业性和特色性。为了切实满足这种文献收藏的要求, 图书馆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 来保障这种要求的真正落实。具体讲, 可以通过以下的制度来落实。第一, 建立重点学科的文献信息资源保证制度。其一, 学校需要树立一种长期发展的理念, 依据重点学科的级别, 分别有所侧重并加大对重点学科的资金投入, 建立一种重点学科文献资源收集的优先保证制度, 凡是重点学科所需的文献信息资源, 都要优先满足。其二, 确立重点学科文献人员保障制度。重点学科文献工作者应选用综合素质高, 懂专业、外语水平好、精通计算机操作的专门人员来担任。只有这样, 才能使重点学科的发展真正起到龙头作用, 带动和促进其他学科的整体进步。第二, 建立学科带头人的参与制度。比如图书馆各学科核心期刊的确定、专业图书的选订、网络数据库的筛选等, 还有重点学科文献采访和其他活动都必须要有各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参与。而且图书馆要经常召开学科带头人参与的座谈会、意见会, 倾听他们对于学科文献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定期沟通意见并将这些意见真正贯彻落实, 只有这样学科带头人才愿意提出意见和建议, 达到图书馆和学科之间的良性互动。第三, 建立学科馆员制度。选择具有学科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强、外语水平高的人才担任学科馆员, 学科馆员必须经常深入到院系之中, 与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教师交流、沟通, 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 进行读者调查, 召开读者座谈会等, 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科教学计划、科研动态、发展规划及读者需求, 并对重点学科研究人员及时进行网络操作技能的培训等。第四, 图书馆馆长与学科馆员参与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制度。图书馆要真正为学校的重点学科服务, 必须了解学校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规划、进展情况和各方面的动态, 只有在了解服务对象的前提下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 增强工作的针对性, 减少盲目性。所以学校定期召开的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会议应该邀请图书馆的馆长和相关的学科馆员参加, 并成为学校的一项固定的制度, 这也是重视图书馆的发展的真正体现。一般来说大学图书馆的馆长必须是学校的学科带头人之一, 这样才能引领图书馆的发展, 真正使图书馆成为学校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

3.高校图书馆为重点学科的建设提供优质的创新型服务。图书馆为重点学科的建设服务, 在服务方式上要力求创新, 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 开展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建设图书馆联盟。图书馆联盟,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图书馆为了达到信息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目的而组织起来的并受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制约的图书馆联合体。美国是图书馆联盟的发源地。我国的图书馆联盟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 并在2000年后得到迅速发展。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简称Calis, 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高等教育“211工程”、“九五”、“十五”总体规划中的三个公共服务体系之一, 是有国家经费支持的高校图书馆联盟。Calis的建设水平代表了我国图书馆联盟的发展水平。目前Calis所提供的服务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联机馆际互借、数字化全文传递、在线数据服务、网站综合服务等。以Calis的服务体系为平台, 我国高校图书馆基本上可以在此平台上实现各馆之间的资源共享, 相较于传统图书馆, 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传统图书馆收藏的文献资源, 为高校重点学科创新型服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四、结语

重点学科建设与高校图书馆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高校图书馆为重点学科服务是其生存需要, 也是其发展的需要。高校图书馆为重点学科的建设提供优质的创新型服务, 是机遇, 也是挑战, 做好这一工作, 离不开各级领导的支持与关怀, 也需要各高校图书馆同行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郑重.信息时代高校名牌专业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J].情报杂志, 2004, 23 (10) :108-109.

[2]廉清, 张太洪, 陆建芳.关于高校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J].河北科技图苑, 2002, 15 (2) :43-45.

[3]于跟东.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3, (1) 52-53.

[4]樊俊荣.论新形势下高校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模式[J].河北科技图苑, 2001, 14 (6) :32-34.

[5]涂小峰.信息资源建设——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核心[J].江西图书馆学刊, 2002, (3) :42-43.

[6]韩子军.关于高等学校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J].津图学刊, 1999, (1) :76-77.

[7]夏登武.试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特色化建设[J].现代情报, 2003, 23 (5) :98-99.

[8]任通顺.高校图书馆参与重点学科建设之探讨[J].图书情报知识, 2003, (2) :62-63.

[9]吴晓燕.现代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为重点学科建设服务的探讨[J].现代情报, 2002, 22 (4) :128-129.

安全是根本 服务是重点 篇11

烟台交运集团2005年以来,营业收入、利税、利润、员工年人均收入等均大幅度提高,其中2007年实现利润较2005年提高71.3% ,年平均递增35.66%;2007年人均收入比2006年增长11%;2007年末,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到108%。

烟台交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周建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经过近60年的发展,烟台交运形成了以客运、物流和物业地产三大龙头产业。近年来,集团在抓好企业生产经营和改革改制的同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全局,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企业文化建设融入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管理中的约束功能,在生产经营中的激励功能,使企业在安全生产、优质服务、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建设安全文化体系

保安全第一

安全是道路运输企业的生命,烟台交运集团始终以运输安全为第一要务,高度重视安全文化建设,采取多种手段保证安全生产。

提高员工素质,推进企业安全文化行为建设。安全文化建设第一要素是人。以倡导安全文化建设、普及安全文化知识为重点,从提高一线职工安全自防自保意识和业务素质入手,强化职工安全培训,定期组织职工学习安全法律法规常识,安全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广泛开展职工业务技能培训和安全技能培训。在广大驾驶员中全面推进上岗前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他们自身业务技术素质能力和安全意识。公司每年都要在各个黄金周、春运等运输高峰来临前召开安全工作会议,专题部署安全工作。对参加运输人员实行严格考核持证上岗制度,对达不到要求的一律不准发证上岗。通过教育、制度规范工作的开展,增强了职工按规律办事、按制度办事的自觉性,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逐渐成为广大职工的自觉行动。

烟台交运集团努力营造安全警示文化氛围,将每年的12月30日定为集团公司的安全警示日,在集团广大职工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公司深入开展“交通安康杯优胜单位”竞赛、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充分阐释安全文化,大力传播安全文化,使广大职工从根本上提高安全意识,实现人人讲安全、人人为安全、人人会安全,不断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

整章建制,推进安全文化制度建设。烟台交运集团不断加大力度建设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机制和规章制度体系,构筑和完善了安全评价管理体系、监督体系和制度体系,制定了安全生产管理组织结构及职责标准、生产安全管理标准、安全检查管理标准、行车事故评估工作程序等管理标准和程序,将各项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活动中涉及安全的内容,分岗位按标准和程序,进行标准化、规范化作业,并做到实时监控,及时加大对薄弱环节的整改工作力度,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全面提高了生产经营的安全水平。

成立GPS监控中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保安全。烟台交运集团在所属客车、货车安装GPS安全监控系统,专门成立了GPS监控中心,建立了翔实的记录台账,对运行车辆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根据监控出现的情况和天气情况,适时向车辆发出安全警示信息,及时提醒驾乘人员注意行车安全,同时实行定期稽查与不定期稽查,灵活运用明查暗查等手段,严格控制超速超载等违规行为,大大减少了行车事故发生率,增强了安全行车砝码。

规范服务文化

打造“烟台交运” 强势品牌

交通运输业是服务性行业,只有不断提供优质的服务,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为此,烟台交运集团全力提升服务质量,打造“烟台交运”强势品牌,着力在企业中构建厚重的服务文化。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服务意识。通过组织职工外出参观学习、服务专题讲座、内部相互交流、开展服务竞赛等方式,大力加强“真心永相随”的服务品牌、“待人诚心、做事用心、服务细心”等服务理念的灌输和渗透,使集团的服务理念根植于职工心中,成为全体职工的自觉行动,促进了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获得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客户的高度评价。

树立典型模范,规范服务标准。典型是一面旗帜,是一种精神力量。多年来,集团十分注重发挥先进典型对职工的示范引导作用,用典型引导职工向规范化服务目标迈进,连续开展了文明职工、“七岗十佳”、“服务明星”竞赛、驾乘人员技能大赛等活动,将集团的优质服务人员选树起来,在集团内形成比、学、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在服务竞赛中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打造烟台交运规范化服务人才系统。

烟台交运集团根据企业管理的实际和打造强势服务品牌的需要,选定7家成员企业的12项主营业务实施标杆管理,对照主营业务标准化管理标准和规程,对自身业务进行优化设计,重点培育了服务的规范性、流程化和制度化。在完成固化后,他们又在集团层面的各个成员企业中进行了推广,使集团在统一服务规范标准的约束下开展各项工作,为集团服务品牌的建立和服务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实施联网售票,加强客户服务系统建设。烟台交运集团为解决旅客出行高峰期间购票难的问题,集团积极开展联网售票业务。在烟台市区主要地段和人员密集区、烟台各县市区集团所属汽车站、大连、威海等地共设置了37个联网售票点,旅客在任何一个售票点都能购买到集团所属车站的始发车票,并且在烟台部分县市区在内的11家汽车站开通了远程双向联网售票业务,为旅客提供了最便捷的购票服务,极大地方便了旅客出行。

2007年集团设立了独立的客户服务中心,负责集团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服务产品质量控制和督导,做好客户调查,组织处理客户意见和建议。集团开通了全省统一客户服务热线,极大地方便了客户投诉、查询,增强了为客户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如今,烟台交运集团在“致力行业领先 铸造百年交运”的企业愿景下,弘扬“安全诚信、务实创新”的企业精神,结合企业改革发展和生产经营的实际,以“为社会创造财富,为顾客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机会,为企业创造未来”企业使命,必将创造出一个辉煌百年的交运集团。

重点学科建设服务 篇12

顺应汽车服务产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要, 2002年, 教育部首先批准了武汉理工大学设置汽车服务工程 (080308w) 本科专业;2003年同济大学开设此专业;2004年吉林大学等10所学校获准设置汽车服务工程专业;2005年昆明理工大学等16所高校获得批准。此后, 每年获得批准设置该专业的学校大约有10所。到目前为止, 全国共有75所院校经教育部备案设置《汽车服务工程》本科专业。另外, 还有多所院校以专业方向设置了此专业方向, 普遍设置在交通运输或车辆工程专业之下,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学科门类是工学 (08) 、机械类 (0803) 中的目录外专业 (080308w) 。其发展溯源可以追溯到1957年我国在原吉林工业大学设置的第一个汽车运用工程专业。随着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 经历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1984年以后) 、交通运输 (1998年以后) 的演变。其变化是由我国经济社会所处发展阶段对人才需求与培养需要所决定,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意义与特色

2.1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设置的意义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是支持汽车工业发展、促进汽车产业链延伸, 支持内需增长的经济发展需要;是扩大汽车服务市场规模、提升服务质量和增加就业空间以改善民生的需要;是保持汽车以安全、环保、节能的技术状况运行, 减少交通事故、改善空气质量及降低能源消耗的技术支持需要。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人才需求贯穿汽车行业整个产业链。如售后服务工程师、维修工程师、汽车评估师等。2007年5月, 国家经贸委、人事部、教育部联合发布目前我国最紧缺的人才, 排在第一位的是汽车服务型人才, 缺口120万人。目前, 全国已有80余所本科高校开办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 每年的招生规模近5000余人, 最早设立该专业的学校已有6届毕业生。按2012年全国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排行,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排在第8位。

2.2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汽车服务工程是根据汽车制造商和使用者为实现汽车产品的商品价值、使用价值以及权益价值等需求所进行的各种具有服务性质的技术应用活动。其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是以工科人才素质培养为目标, 在具有汽车应用技术与理论的基础上, 掌握实现汽车商品价值的合理方式、保证汽车使用价值的合适方法和保护汽车消费权益的合法程序等专业知识, 能为汽车消费者的技术服务需求和道路运输保障提供技术支持的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3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建设的重点任务及实施途径

3.1 专业建设的层次结构分析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建设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结构。

第一层次是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通过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做好专业建设顶层设计, 即制定出科学、合理, 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第二层次是以课程建设为核心, 以实践条件建设为重点, 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通过研究制定教学大纲, 规划教材建设、教学改革, 选择重点课程等一系列工作, 以指导专业建设的具体实施。

第三层次是以落实专业建设规划的具体任务为重点, 通过专业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 以保证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专业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是一所学校专业师资水平、课程建设及教学实践条件等综合实力体现。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还必须解决好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问题。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

3.2 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及实施途径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结合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同时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 教学过程中能够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实施途径:加大人才引进, 为人才战略完善提供保障;选送骨干教师研修, 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 达到双赢;加强智力引进, 聘请企事业技术人员入校讲座或承担选修课程, 活用活学。

2) .多方调研, 制定出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

综合比较各高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专业定位, 多方征求相关人士意见, 请相关专家进行论证, 制定出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

3) .提高教学质量, 优化课程体系

一般来讲, 高质量的课程应具备下列条件: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合理的教学计划 (包括学期或学年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等) ;规范的教学大纲;优质的教材;精炼的讲课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适应课程特点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完善的实验和实习条件;广泛的参考资料和深入的复习思考题;有效的考核方法;科学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和严格的监督管理方式。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体现在学生的考试成绩, 而且还要重视同行和学生对课程教学的评价、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因此, 要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必须保证课程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而且, 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是一个教师所能全部完成, 它是课程教学全过程、全员参与的一项系统工程。

4) .重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教材建设。

应系统介绍相关的应用基础理论, 能充分反映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的新知识。同时, 在教材建设过程中, 还要统筹各门专业课教材的编写大纲, 规划各门课程教材的编写内容, 以保证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延展性, 尽量避免相关专业教材在知识内容上的重复编写。另外, 实验指导书应针对演示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等不同类型实验的特点进行编写;实习指导书应能够反映企业生产实际, 为使学生能加深对实际生产过程的感性认识, 应具有引导性和启发性。

5) .积极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在专业实践条件建设过程中, 应首先解决课程教学实验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汽车构造、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汽车故障诊断、汽车排放检测等数量足够、类型齐全、技术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 以满足汽车构造认识与拆装实习、基本工作原理验证实验、故障现象识别与诊断以及汽车性能、发动机性能的检测等要求。在其他教学实践环中, 限于现有的实习条件, 在实习场地的选择上, 应协调解决与企业的生产安排、场地空间、实习安全和法规制度等各方面的限制, 从而为使学生在了解实际生产或运作过程的基础上, 创造条件参与生产或服务的实际工作。即使是采取分散实习的方式, 也应加强实习过程的指导和监督。另外, 在实习基地的建设过程中, 要力争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建立起长期深入合作的机制, 为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毕业生的就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被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 》中的352种基本专业之一, 其专业人才培养对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满足汽车消费需求具有重要的支持和保障作用。把握专业建设的重点环节, 不断地推进和深化专业建设。在符合培养目标与要求的系统化顶层设计基础上, 按层次、全方位、并行开展各项工作, 可以加快专业的建设步伐。

摘要:汽车服务工程是对汽车运用工程技术体系的继承, 在分析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发展溯源的基础上, 阐述了设置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意义和人才培养特色, 分析了专业建设层次结构、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及实施途径, 研究有益于加强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建设工作。

上一篇:市政工程企业下一篇: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