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l教学

2024-07-09

Excel教学(精选12篇)

Excel教学 篇1

1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EXCEL基本知识的初步学习,能够简单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数据进行处理,但是纯文字、数字的EXCEL格式表让学生感觉不再新鲜。一张成功的数据分析表,不但要有数据,还应该有漂亮、直观的图形。EXCEL图表应用的学习内容,就是使学生能够运用EXCEL中的“图表”功能处理数据,通过建立图表来分析数据全貌。课堂教学将贯穿“教、学、做、考(查)”合一模式的各个环节,通过启发式、案例式、任务驱动等教学法,使学生掌握EXCEL图表的基本操作,培养学生利用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2 教材内容分析

EXCEL图表的应用是EXCEL2002中的重要内容,图表功能是EXCEL中的最常用、最重要的功能,它在数据处理分析方面的地位十分重要。

3 学生基础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职学生,学生能够简单运用所学的EX-CEL知识对数据进行处理,但对数据的内在关系不能很好的从表格数据中直观体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教师应注意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课堂中有意识的进行把握,把问题化解在教学的相应环节中,通过教、学、做、考(查)环节教学,使他们能够运用图表来处理、分析数据,提高学习兴趣,达到熟练掌握的效果。

4 教学设计目标

4.1 知识目标

学会在Excel中建立图表的方法,理解图表各个要素的概念;理解工作表中数据与图表之间的关系;掌握图表的常用修改、调整方法。

4.2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恰当、自如地使用图表;掌握EXCEL图表较复杂的操作,深化计算机操作技能。

4.3 素养目标

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给学生思维以方向,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5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图表的建立方法、各步骤选项卡参数设置、图表的编辑、格式化操作;合理设置、选取数据源数据。

难点:根据图表对数据进行分析以建立图表;图表数据的调整;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6 教学准备

(1)教材内容、案例素材、学生任务素材准备。

(2)教师准备演示案例用EXCEL表格做出来,找相应的数据作一个图表。

(3)检查理论-实践一体化多媒体网络教室是否可正常使用。

7 教学方式

贯穿“教、学、做、考(查)”合一模式全过程,采用“案例式+启发式+任务驱动式学习”法组织教学。

8 教学过程

(如表1)

9 教学检测

采用小组评价表进行,课后小组客观评价后交老师,以便掌握教学效果。检测项目及评价如表2所示。

1 0 结束语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的目的,笔者按照“教、学、做、考(查)”合一模式进行的EX-CEL图表应用教学实践,从学习效果和调查问卷来看,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教学班级关于“该内容学习收获如何?”的调查中,70%的学生认为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对课堂活动留下了深刻印象,绝大部分学生有些难懂的知识和技能点在“做”中很容易就掌握了,而且能初步运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有35%的学生认为从该模式的教学中启发了自己的思维,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极大的作用。当然,在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中全面推行“教、学、做、考(查)”合一模式,还有很多的具体细则须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改进,只要教师不断强化高职理念,勇于探索、实践,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将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石明.项目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广州:广东白云学院学刊,2006-01.

[2]欧阳广,付晓霞.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08.

[3]孙慧平,余丽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置研究与实践[J].北京:教育与职业,2007(12)下:27-30.

Excel教学 篇2

关于课前准备的反思

(一)我首先对本节课的知识难易度进行了分析,也对学生前面两节学过的知识进行了总结,从而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设计上做了精心的准备。

(二)教学设计。本节课是学习如何掌握公式计算的基础上学习函数运算,重难点是要掌握如何使用函数向导找到所需函数,选择正确的计算区域得出结果,这里以SUM和AVERAGE函数为例讲解,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引,剩下的函数,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关于教学实践中的反思

(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任务的提出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本节课要求学生先求出每个同学的总分,再求个人平均分,这时就有一个问题出现了:有的同学求平均分时的取值区域选择不正确,以致结果出错,教师就应给予一定的指引: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就是数值区域的选择,即总分也在计算范围内了,同学们就会解决了。这样的过程远比老师演示如何去做好得多,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计算区域应如何选择。

(二)同学们在熟练了SUM函数、AVERAGE函数的使用后,会觉得利用函数运算很简单,也很方便,此时就再提出新的任务,如何将成绩表按总分递减排序?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关于教学实践后的反思

(一)对于教师“教”的反思

在这节课中,重、难点是函数运算时数值区域的选择与排序时的数据选择,教师“教”了前者,然而在细节的地方没有讲解到位:计算矩形数值区域的表示方法为A1:E1,中间是由冒号连接,如再需要计算单个数值应用逗号(,)隔开,这里没有讲解到位,学生就只掌握输入这个数值,未全面理解知识点,了解了知识的延伸。

(二)对于学生“学”的反思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课件并完成其他学习任务,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还没有完全适应,在学的过程中会出现看不懂的情况,或者看懂了又不会操作,这就是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结合的体现,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关于教学行为的反思

Excel教学 篇3

关键词:Excel 2000 教学方法 提高 教学水平

怎样才能快速地掌握和熟练地使用Excel 2000呢?以下是我在教学和使用Excel 2000的过程中得出的一些经验和感悟,说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一、抓住第一次相识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充分认识其界面(窗口)组成并了解其功能

在学习和使用一种软件的时候,关键要抓住第一次认识的机会,通过感性认识让学生直观认识该软件,从相识到逐渐熟悉,这对以后学好该软件是至关重要的。再加上Excel 2000独有的GUI界面和所见即所得的窗口对话式操作向导,对于认识其界面(窗口)的组成元素的名称及功能是非常必要的。任何一种图形化窗口式界面的应用软件,组成其窗口的每一个元素都不是累辍或多余的,它是该软件中功能命令的罗列和操作效果的展示,元素的组成是有规律的。比如,Excel 2000的菜单栏几乎包含了该软件所具备的全部功能命令(按钮);工具栏又是常用命令的按钮形式;在Excel 2000表格的工作区更能体现电子表格的特点,工作区由行和列组成,行和列交叉的地方就是单元格。一方面,单元格本身就是一个隐形表格,而它的整个工作区域就是一个由多个单元格组成的大的隐形表格;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在它的每一个格子中都能输入数字并能够进行运算和数据分析,所有的操作结果都将在这张表格中显示出来。因此,我们只有抓住第一次相识的机会,认清Excel 2000的窗口的组成元素及其功能,才能快速地引导我们学习和掌握Excel 2000的使用,进而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应用学起

在认识了Excel 2000的窗口组成并了解其基本功能后,我们就可以初步使用Excel 2000了。教师要告诉学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操之过急,否则将事倍功半。在电子表格教学中,教师要告诉学生不要急着做数据图表,数据透视表一类比较复杂的数据分析和应用,应该从它的基本功能慢慢学起用起,用心去领会感悟。Excel 2000的基本功能就是能够采集和输入原始信息(数据)。因此,我们可以从信息(数据)的输入和表格规范化来初步学习和使用它。比如,课堂上教师可以可以利用设计一个简单的个人通讯录或者采集几种商品的相关的信息(这里包括表头的设计和原始数据的采集两大部分),通过让学生亲身做这些小练习来体会到什么叫字段、记录以及怎样给表格加边框、哪些是规则数据区域,哪些是不规则数据区域等。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只有顺藤摸瓜,循序渐进,了解Excel 2000的一些简单的基础的应用,才能大大提高学习和使用Excel 2000的效率。

三、理论联系实际,充分挖掘Excel 2000的强大功能

在计算机中,任何一种应用软件的设计总是要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否则就会失去其设计的意义。当然,Excel 2000也不例外,从电子表格的功能介绍中我们不难看出,在现实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凡是涉及批量数据处理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用Excel 2000来完成。小到设计一张表格、制作一个通信录、设计班级成绩表,大到一个公司和一个单位的工资发放或者是产品销售走势的预测等,而且数据分析结果呈现的形式可以是数字或图表等,既形象又直观。不管你想要的什么样的数据分析形式或呈现的方式,Excel 2000基本上都可以做到。所以说,只要你从实际应用的需要入手,Excel 2000的强大功能最终都将被你熟练地操作于手心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Excel 2000的强大功能。当然Excel 2000功能再强大,但它毕竟不是人工智能,所有的结果都是靠人的操作来完成的。所以,在使用Excel 2000之前必须要有清晰的逻辑、思路和方向,决不可想当然而无的放矢。

四、多和电脑进行“对话”,掌握操作规律,实现对Excel 2000的自主学习

面向Windows的可视化、窗口化的应用软件操作命令和操作结果几乎是同时出现的,而且在你要做每一个操作的时候,它总会有提示。比如,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操作或者提示这个按钮的是做什么用的。因此,如果你是初次使用Excel 2000,你必须要做的慢一点,仔细观察,看清提示后再做选择;有时还有窗口对话向导。对于窗口对话向导操作中出现的对话框,你必须仔细看清需要你选择或者输入什么内容;再现的对话框的操作提示和你所希望的操作目标不一致时,你可以立即取消,重新选择其他命令。比如对文件保存,对于首次保存时,软件将弹出对话框,让你从中选择保存位置、给文件取个名字等。当你要对某一表格中数据要进行分类汇总分析或设计图表时,它会让你选择数据区域,并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等。总而言之,Excel 2000总会一步步地给你提示,直到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彻底实现自己的目标为止。除此之外,你还要不断总结并掌握操作规律,学会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把Excel 2000学习经验迁移到其他类似软件学习上,或者把学习其他应用软件的经验应用到Excel 2000的学习中去。比如鼠标指针所指的位置、形状的变化及其相应的功能,数据区域选定的技巧等。这些都是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经过认真观察、思考和总结才可以得到的操作规律和经验。因此,大家千万不可忽视,决不能机械式的、生搬硬套地进行模仿式操作。否则,你的学习和应用将行之不远。

最后,我还充分的体会到,再好的方法和思路也必须要在个人努力和认真思考以及总结的过程中才可能把它转变为行之有效措施。因此,只有用心才能赢得精彩,才能使教学取得成功,有利于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

Excel实用范例教学三例 篇4

“范例”更确切地说就是“好的例子”、“典型的例子”、“学生能够理解的例子”,通常,对于所选的范例应具有针对性,将范例当作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突破点。[1]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内容,Excel的学习对于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而在Excel的教学过程中,范例教学法的使用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而范例的设计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以下就以讲授Excel中函数的应用时所选的三个范例来说明范例教学法的具体实践。

2 身份证信息提取

公民身份号码是特征组合码,由十七位数字本体码和一位校验码组成。排列顺序从左至右依次为:六位数字地址码、八位数字出生日期码、三位数字顺序码和一位数字校验码[2]。在文献[2]中对公民身份证号的验证已有详细的论述,以下主要就在Excel中提取通过验证的身份证号中的出生日期、性别等个人信息的方法进行论述。

在公民身份号码的十八位特征组合码中,三位数字顺序码表示在同一地址码所标识的区域范围内,对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人编写的顺序号,奇数分配给男性,偶数分配给女性。八位数字的出生日期可通过使用MIDB()函数实现提取出生日期,通常要做的就只是在日期格式上进行修饰而已,以上操作效果如图1所示,在这个范例是从身份证号中提取出生日期。

在图1中,D2~D5为身份证号,在C2中输入公式“=MIDB(D2,7,8)”(对于18位身份证号),即可从对应的身份证号中提取生日,而要得到不同的日期格式,可对公式做些小的处理,如果在在C2中输入公式=MIDB(D2,7,4)&"年"&MIDB(D2,11,2)&"月"&MIDB(D2,13,2)&"日",将公式复制到C3~C5,得到如图1所示的日期格式。

对于15位身份证号的处理可作为练习题目让学生思考、完成。

2 金额大小写转换

人民币小写转换为大写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的操作,在图2中,B5为金额合计,在C6中输入以下公式:

可得到图2中C6显示人民币大写形式。

3评分问题

在比赛中,为选手打分、评分是经常要遇到的事情,下例就是使用Excel的函数实现对评委的打分在去掉最高、最低分之后求其平均分的例子。在I2中输入以下公式:

将公式复制到I3~I7,得到如图3所示效果。

4结束语

通过教学实践,不难体会到范例教学法在Excel教学中的优势。对于以上范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将其融入一个综合应用情境时,可产生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52-277.

Excel简介教学设计 篇5

设计者:王映杰(清水县新城乡中学)

一、概述:

学科: 信息技术 授课年级: 七年级

课题来源: 七年级(全一册)/模块六——计算机数据处理/第一节 Excel简介

所需课时:1课时 授课周次:第2周

二、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课堂讲授,启发及实践,让学生初识Excel2003.并引导学生在Excel 2003中设计各种表格;学会设计课程表等各种表格;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表格。使学生掌握单元格与区域的选择,使学生掌握单元格与区域的选择,使学生掌握各种类型数据的录入方法和技巧。

情感教育目标:在教师、同学及学习网站的指引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软件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究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锻炼,动手动脑,勇于实践;通过作品展示、评价,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品质。

教学重点: 1.各种类型数据的录入方法和技巧。教学难点: 1.在工作表中录入分数、班级等类型的数据。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

1、具备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

2、懂得Windows XP的启动、窗口、保存工程和退出。不足之处:

1、打字速度不是很快

2、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够强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从本课教学要求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问题中学习,在探索中学习,并且学会比较,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的各环节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高其信息素养.要注意总结和归纳不同问题解决过程的共同之处和不同特点.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通过合理的探索性分析,发展完成对新工具和新任务的适应,从而达到利用有效迁移的发生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本课在学生比较熟练掌握运用word 2003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初步了解Excel 2003的基本组成及基本操作。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与实践法、任务驱动法。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Microsoft office 2000中的各组件及学校制作的各种表格。

六、教学过程:

导课: 同学们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各种各样的表格,你们常见的有哪些表格?我们可以用哪些软件完成表格的基本操作?对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做哪些操作?那同学们想一想哪个软件处理数据更方便快捷、直观?

新授课:

一、Excel的启动与退出

1.“开始”菜单→“程序” →“Microsoft Excel”; 2.点击“关闭”按钮,“文件”菜单→“退出”。

二、Excel的编辑窗口(看书上第3页,工作簿的组成)

三、单元格与区域的选择

1、选定一个单元格的方法:

⑴、用鼠标选定:将鼠标指针指向待激活的单元格,单击左键,被激活的单元格方框将以粗黑线方框显示;

⑵、用键盘选定:

补充材料: 1.让学生明白,很多软件可以做同一件事情,但是,要找出最合适、效率最好的。就跟学习一样,学习方法很多,但必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直接按住键盘上的方向键将粗黑框移到指定的单元格。⑶ 单元格的命名:列坐标+行坐标。例如:A1单元格等。

2.选定一个区域的方法:

⑴ 选定一个连续区域将鼠标指针指向待选定区域的第一格,按住左键不放,连续向左或向右对角线方向拖动,被选定的区域将高亮显示。

⑵ 选定一个不连续区域选定第一个单元格或区域后,按住 “Ctrl”键不放再激活第二、第三等单元格或区域。

⑶ 选定一行或一列直接用鼠标单击相应的行坐标或列坐标名称。

⑷ 选定整个工作表单击行列坐标交叉处的“全选”按钮。

四、录入表格数据 录入数据时,首先应分析一下表格中各栏数据的类型特征,因为不同类型的数据其录入方法有所不同。

分析题目:考号栏和成绩栏均为数值型数据,姓名栏、班级栏均为字符型数据。

1.序列数据自动填充法

⑴ 先输入第一个考号,将鼠标指针指向选定区域右下角,按住“Ctrl”键和鼠标左键进行拖动。

⑵ 输入前两个考号,然后选定这两个单元格,将鼠标指针指向选定区域右下角,用鼠标左键进行拖动。

2.班级栏的输入选定单元格,输入’01。

3.录入分数一般整数、小数可直接输入,而分数的输入有特殊规定,如:4/5,Excel解释为4月5号,再如:1/34,Excel解释为字符型数据。补充材料(或教后感)2.以实验一为例讲解。

注意:录入分数时,必须在分数前加上0和空格。

五、保存和关闭工作表

1.保存工作表 “文件”菜单→“保存”选项。2.关闭工作表 “文件”菜单→“关闭”选型。板书设计: 第一节 Excel简介

1.同学们常见的表格:课程表、成绩表、体检表等。2.完成表格操作的软件有:Word、Excel等。

3.对表格中的数据有哪些操作:编辑、计算、汇总、排序、筛选、打印。

一、Excel的启动与退出

二、Excel的编辑窗口

三、单元格与区域的选择注意:单元格的命名:列坐标+行坐标。例如:A1单元格等。

四、录入表格数据 1.序列数据自动填充法;2.班级栏的输入:选定单元格,输入’01;3.录入分数时,必须在分数前加上0和空格。

五、保存和关闭工作表 教学反思: 补充材料

七、教学评价设计

成功之处:本节课主要学习Excel软件。教材中提到:excel 2003是专业电子处理软件,具有比word2003更强的表格处理功能。为了让学生理解这句话,我展示了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表格。例如:学生成绩表、课程表、全班成绩表等。通过演示,让学生感受到Excel是一个功能强大的表格处理软件。

1、教学引入设计新颖,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揭示了本 节课的教学目标——在Excel 2003中设计简单表格。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新意识。

3、本节课圆满完成教学目标,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对Excel 2003有了一定的认识。

不足之处:

1、学生自己理解和练习的时间不够。

2、学生机只能装Microsoft office 2000,而教师演示时用的是Microsoft office 2003中的Excel 2003。

八、帮助和总结

从学习来说,关于操作的学习,还是需要反复地练习,并且练习需要及时的反馈,这是掌握动作技能的有效方法。

掌握动作技能并不是信息技术课的最终目标,但是只有在掌握这些动作技能后,才能在其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更高层次地目标,比如灵活地应用这些动作技能,比如具体问题的解决„„

Excel教学 篇6

关键词:任务;问题;完成任务;任务驱动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342-01

一、导入新课环节

首先,新课程导入:提出任务,先展示任务的结果(样本的答案),再看现有的已知条件,然后分析问题,并且搭建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利用授课教师自制的PPT课件,在多媒体教室演示。例如:展示表1:美化后的表格(样本的答案),再展示表2:刚录入完数据的表格,提出把表2美化成表1的任务。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怎样才能表2美化成表1的效果,将学生激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有求知的欲望,想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特别提示:提出的任务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任务:根据下列要求,制作表格,最终取得表1(美化后的表格)的效果,并保存为“美化后的表格”。1、录入数据,完成表2(刚录入完数据的表格)的制作。2、设置标题格式:字体:华文行楷,字号:20,粗体,跨列居中;底纹:红色。3、设置表头和表格左端2列格式:按样文设置居中或跨列居中;表头2行底纹:浅红。4、设置数据格式:“概率”2列数据设置为百分比格式,右对齐;“利润”2列数据设置为会计专用格式,应用货币符号,右对齐。

二、讲授新课环节

讲授新课的目标是传授新知识新技能。依据任务的待解决方案,授课教师能够水到渠成地引入新课的知识点,即完成任务所涉及的新知识,同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要求、应掌握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以及相应的具体操作步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示具体的操作步骤,同时要求学生将新知识点和具体的操作步骤记录下来,以便他们以后做题时查看。另外,解决提出的任务时,针对具体的应用案例,要与学生一起分析新旧知识点的连接,收集学生的疑问,逐个并且逐步地克服障碍,最终实现样本答案。

三、上机实践环节

学生上机实践(实训环节):“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任务)——分析问题——(必要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并且给予提示)技术支持 ——(学生思考)涉及的知识点和具体操作步骤 ——自拟解决方案 ——具体实施——与(样本的答案)结果对照 ——总结操作的过程——反思(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案,寻求最佳解决办法,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怎样实现快速而且准确的解决问题)”。

特别提示:习题的选择和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仅考核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综合型的问题;与现实生活和工作实际相结合的问题;问题的提出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

四、复习环节

1、同一材料合理地用不同形式呈现,用不同的例子讲解,以便使得学生有温故而知新的感觉,能够产生新异感,再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有利于学生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去仔细思考某一个问题、现象,便于全面理解。

2、复习不是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而应是查漏补缺,着重在重点、难点和学生易出错处下工夫,提高复习的针对性。针对IF()函数的调用以及函数的嵌套,老师就以习题为例,引领学生分析问题,提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攻克学生解题过程中遇到的障碍,阐述具体的操作步骤,演示操作,直到学生听明白、掌握方法、学会操作解决问题为止。

3、复习不是原地踏步,做同一水平的循环,而应是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整理,使零散、孤立的知识形成网络,使学生产生新的认识与理解。

Excel教学 篇7

一、沙盘教学系统管理体系及业务流程分析

(一) 沙盘教学系统管理体系分析

ER 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是一种体验式的互动学习, 每个学生都能直接参与模拟的企业运作, 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完成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化。从沙盘教学管理控制角度上看, 可将沙盘教学系统分为教学主体、教学对象、教学资源、课程设计过程四个基本要素。教学主体对教学对象的指导, 对教学资源条件的管理, 对课程运作过程各个环节的控制, 这些组织、管理和控制职能把四个要素紧密联系成一个整体, 形成沙盘教学管理体系, 如图1所示。 (1) 教学主体。任何课程都离不开教师, 教师永远是课堂的灵魂。教师作为沙盘教学系统活动的主体, 存在于教学系统中, 并通过教学系统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管理。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 其角色随着课程展开的不同阶段在发生变化, 并引导课程的顺利进行。 (2) 教学对象。沙盘教学管理是对沙盘教学过程进行管理的活动, 教学管理对象是由学生组成的模拟竞争企业, 教师是教的主体, 学生是学的主体;老师是引导者, 学生是被引导者。学生角色认领后, 需要投放广告, 获取订单, 进行竞单, 经营运作过程中需要获得贷款、厂房与生产线的操作、下原材料订单的操作、应收款的更新、产品的研发、支付租金、行政管理费、计提折旧、市场开拓等操作, 最后录入报表, 在经营过程中, 随着时需要查看订单、报表等信息。 (3) 教学资源条件。教学资源条件是指教学场地、教学设施 (电脑及教具) 、教学用的实验软件、网络等开展正常教学必须要具备的物质条件。 (4) 课程设计过程。课程设计过程是指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模拟过程, 包括组织前的准备工作、基本情况描述、市场规则与企业运营规则、企业经营竞争模拟、现场案例解析等环节, 每个环节的相互联系, 教师围绕“课程设计”的内容和程序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实践管理。

(二) 沙盘教学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沙盘教学管理系统业务流程是指为达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教学主体与教学对象进行沟通、协调、管理和组织教学等活动, 从而确定各位教学主体及对象的职责、岗位分工、沟通协作及工作流程。高职沙盘教学系统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

二、ERP沙盘模拟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一) 业务需求分析

建立一个适应高职会计教学实践的沙盘教学管理系统, 可为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中理论联系实践提供优质、高效的业务管理和事务处理能力。通过沙盘模拟教学, 可以把涉及企业结构与管理的诸多内容能够完全展示在沙盘盘面上, 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 让每个学生都能直接参与模拟的企业运作, 体验复杂、抽象的经营管理理论, 从而使学生的实习内容既丰富多彩又充满乐趣。使得原本千篇一律的实习模式发生了变化, 实习过程趣味性较强。ER 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是一种体验式的互动学, 可以大力推进高职学院的会计教学改革, 推进高职学院实践教学更好的发展。

(二) 用户需求分析

沙盘教学系统用户一般包括课程教学的任教教师及会计专业的所有学生等, 这些用户的需求分析如下: (1) 授课教师。这类人员是沙盘教学系统的使用人员, 部分的操作由其来进行。其需求是随着课程展开的不同阶段发生变化的。主要包括:在课程开始阶段引导学生认领角色后, 进行广告的录入, 进行订单的开单工作, 训练期内每年度进行报表的录入, 及时记录模拟企业各年的经营状况, 以保证训练的公平性, 使得模拟课程得以顺利进行。利用其中存储的数据, 以数字和图形方式进行销售、成本、财务等定量分析和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 (2) 学生。根据课程不同阶段不同角色的扮演, 其角色的需求分析是不一样的。各组学生人员的角色分配为:一名CEO (决策执行官) , 负责协调部门经理间的问题, 必要时要进行决策, 每年年末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向本组成员做经营报告并提出下一年的经营目标。一名财务经理 (CFO, 6人组时配备一名出纳员) , 负责企业各部门所需资金的使用计划的预决算, 负责银行贷款种类的确定 (长期或短期) 和贷款的办理, 每年末负责做出企业经营期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并呈交给CEO审查。出纳员负责具体的资金流动的实施。一名采购经理 (CLO) , 负责生产所必需的各种原材料的采购和人库, 并根据原材料订单期限的不同做出相应的预测采购成本计划。一名销售经理 (CM O) , 负责参加每年末的产品订货会并竞争销售订单, 可选择地开拓除本地市场外的区域市场、国内市场、亚洲市场和全球市场, 申请IS09000和ISO 140000的质量体系认证, 负责销售订单产品和资金的回笼。一名生产经理 (CO O) , 负责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的管理及生产线的选择和购置。

(三) 数据文件结构设计分析

在通用软件中, 数据必须来用数据库的方式保存, 至于采用什么样的数据库, 可由用户或开发者来确定。常用的大型数据库有O racle、SQ L Sever、Sybase, 常用的关系型数据库有FoxPro, V P等。无论采用哪种数据库文件的基本结构都是一样的。数据文件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确定系统需要建立的数据文件、数据文件的组织形式设计和结构设计。数据文件设计的原则, 是在保证可靠性。存取速度等前提下, 使用最少的存储空问, 存储最多的数据。每个数据文件必须有相应的文件结构来存放某一方面的同类性质的数据。本节以订单、凭证及报表为重点进行数据库表设计, 主要包括订单表、原料订单核对表、记账凭证清单、会计报表等相关数据库进行设计, 设计如下: (1) 订单表。市场需求用客户订单卡片的形式表示, 客户订单是按照市场划分的。订单工作表主要保存所有市场的订单信息, 含序号、年份、市场、产品、编号、数量、单价、总价、账期、ISO、交货期等项目;其中可以直接从软件中复制数据, 并手工输入产品型号 (P1用“1”, P2用“2”表示…) ;如果是违约单, 不用输入产品型号即可;如果是紧急采购, 请手工加入相应订单中的数量;交货时间按实手工填写 (第一季填“1”, 第二季填“2”…) 。如果不从软件中复制数据, 就请手工输入“产品”、“数量”、“总价”、“得单年份”、“账期”栏中的数据即可。具体结构见表1。 (2) 原料订单核对表。特别说明:“实际原料订单”数据来自于流程表;“下线数量”请根据生产线情况和订单情况填写;如果要准确生成报表原材料库存数, 请填写好下年度前两季的预计下线数;紧急采购数量系统自动认为一定采购。见表2。 (3) 记账凭证清单。记账凭证清单工作表的作用是保存所有的凭证, 填制凭证时的项目相同与手工要填的项目基本相同 (具体结构见表3) 。凭证清单工作表主要是用以保存凭证内容, 同时利用EX CEL中自动筛选功能实现明细数据的查询 (即按明细科目排列) 。因此, 凭证工作表既是凭证数据保存表, 又是明细数据保存表。 (4) 会计报表。沙盘系统的会计报表主要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综合费用表。每一年经营运作过程结束后, 各企业要编制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 这张表也是进行后续财务统计分析的主要数据源, 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两张主要财务报告中可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通过资产负债表, 可以了解企业所掌握的经济资源及其分布情况:了解企业的资本结构;分析、评价、预测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利润表能正确评估企业的经营业绩, 是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体现。可以利用M S-O ffices本身带的电子报表模板中对报表表内公式进行定义, 只需通过定义工作簿取数公式直接从相关工作表中取数计算。各报表的具体格式参见后面的表4和表5。

(四) 系统用例模型

用例模型用于需求分析阶段, 用例 (use case) 用来描述系统在对事件做出响应时所采取的行动, 描述一个系统 (或一个子系统) 做什么。在U M L中, 一个用例模型有若干个用例图描述, 用例图的主要因素是用例和参与者。它通过用例、执行者以及用例之间的关系来描述系统外在可见的需求情况, 使用户和开发者共同剖析系统功能需求的起点。用例图 (U serCase) 是被称为参与者的外部用户所能观察到的系统功能的模型图, 呈现了一些参与者和一些用例, 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主要用于对系统、子系统或类的功能行为进行建模。用例的本质是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一次交互作用。用例图定义了系统的功能需求, 是从系统的外部看系统功能, 并不描述系统内部对功能的具体实现。 (1) 系统顶层用例。沙盘教学管理系统的主要用例有系统桌面设置、基础数据录入、流程运作、核对管理、查询管理、功能分析等, 其关系如图3所示。 (2) 系统管理用例。系统管理主要由任课教师完成沙盘规则的设置、修改、删除;由学生扮演的不同角色录入经营过程中的贷款、采购、交货、应收款及开发情况等记录;根据报表生成各年度的经营成果等。系统设置用例如图4所示。 (3) 基础数据用例。基础数据录入管理主要由学生扮演的不同角色完成每年度的广告录入, 每季度订单的选择以及经营年度结束后完成相应经营成果的录入等工作。学生与教师都可以查询录入的相关数据资料。基础数据录入用例如图5所示。 (4) 流程记录管理用例。流程管理主要记录经营企业的年初的4项工作、季度的19项工作和年末的6项工作及数据核对等功能, 由财务总监进行控制。数据核对过程主要完成原材料订单核对和生产产能的核对等功能, 学生录入各种产品下线的数量以及自动生成需要的原材料订单, 需要的原料订单数量与实际原料订单数量可以进行相互核对, 可以进行修改。生产产能表的产能源自于原材料订单核对表中下线的数量。学生可以浏览和修改原材料订单与生产产能表。流程管理用例图如图6所示。 (5) 成本计算用例。成本计算用例就是针对ER P沙盘成本项目进行成本计算分析, 采用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来对其进行成本核算。通过计算分析, 可以理解采取不同成本计算方法对报表的影响, 以及不同成本计算方法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管理不同的指导意义, 也使人们更深层次地了解应该如何结合使用各种方法来全面向决策层提供帮助决策的相关信息。成本计算用例图如图7所示。 (6) 查询管理用例。查询管理主要提供订单查询、交易查询、报表查询。查询管理用例图如图8所示。 (7) 功能分析用例。功能分析主要完成经营成果的销售分析、成本分析、财务分析、杜邦分析, 并能提供数据导入和导出的接口。功能分析用例图如图9所示。

参考文献

[1]樊斌:《EX C EL在作业成本法中的运用》,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年第11期。

[2]王颖、朱嫒玲、乔梅:《ER P沙盘模拟实训教学效果分析》, 《长春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3]张辉:《EX C EL在财务中运用》,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Excel教学 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E x c e l2000的功能与特点, 掌握Excel2000的启动与退出;熟悉Excel的窗口组成;初步掌握行、列、单元格的选定。

过程与方法:通过将Excel与Word对比的过程, 实现对Excel有关新知识的迁移;通过尝试练习和分组讨论交流, 掌握工作表中数据的输入、修改和保存等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手工”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对比, 明确“技术”对工作绩效的作用;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 逐步养成大胆表述观点和与他人交流共享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剖析及对策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E x c e l的窗口组成。教学难点则是其中的工作表、工作簿、单元格等基本概念。显然,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若能在教学重点处找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就能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由于Excel的学习在Word之后, 又因二者在窗口界面上有着诸多相同之处, 因而在本课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上机仔细比较, 接着小组内交流探讨、推选代表汇报, 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同样, 对于难点而言, 若能剖析出难点的成因, 则能找出其突破的对策。“工作表、工作簿、单元格等基本概念”之所以成为难点, 主要因为其内容抽象, 缺乏实践经验或参照物作依托。在这里, 我们可以采用先比喻、后讲解的方式来实现。即将工作簿比喻成练习本 (每页都画了一张表) , 工作表相当于练习本中的页 (一张表) , 单元格就相当于页 (表) 中的格子。

三、教学过程构思及说明

从教学论的视角看, 教学过程是一个包括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的活动过程。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的同时, 还应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 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并促进自身的社会化实践。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是: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智能和发展个性。为了体现教学过程的本质, 实现其功能, 我们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块: (1) 创意化引入; (2) 对比化迁移; (3) 模块化实践; (4) 个性化提升。

1. 创意化引入

在新课的引入中, 能否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是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开端。在信息技术的“技术”学习中, 通过新旧“技术”使用的对比, 体现新技术的优势, 则是较成功的做法。为此, 我们从学生的现实出发, 由“期中考试后, 需要对某一小组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作为情境引入。通过学生纸笔“手工”统计和教师用Excel (投影展示) 进行统计来对比分析, 引导学生认识到“技术”可以促进工作绩效, 进而, 激发其对新授课的学习热情。

2. 对比化迁移

通常而言, 新旧知识间往往存在着某种相关的联系。教师若能充分利用这些联系, 并以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 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时就会事半功倍。这节课, 我们采取的设计是, 首先, 教师对Excel进行简短的概述。接着, 在教师的启发下 (包括通过比喻的方式, 讲解工作表、工作簿、单元格等基本概念) , 学生上机对比分析Excel与Word, 通过组内交流探讨, 归纳二者的异同, 进而尝试理解工作表、工作簿、单元格等基本概念。最后, 小组推选代表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集体总结。

3. 模块化实践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学生对新“技术”的学习, 必须经过与新“技术”相配套的模块化训练, 才能有效地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进而提升其运用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据此, 我们设计了“统计班级文艺晚会的物品账目”的任务 (要形成电子表格, 主要涉及输入、修改和存盘等) , 由学生采用自学的方式上机尝试模块化练习。在学生练习中, 教师巡视, 并注意反馈信息的收集。

4. 个性化提升

由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出发, 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 其“技术”上的创新性表现也往往各不相同。教师应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捕捉机会, 善于发现并引导他们, 实现学生能力的个性化提升。因此, 在本节教学中, 我们进行了如下的安排:当教师发现80%以上的学生能基本完成上述模块化练习任务时, 则宣布完成任务的学生可以尝试扩展练习内容 (未完成的, 继续完成任务, 若确实有困难, 可寻求帮助) , 即美化表格。最后, 教师在本节总结时, 就美化表格进行指导性的点评。

四、教学设计意图与评价

根据新课程理念,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掌握新的技术及应用, 还应该让学生在通过具体“技术”的学习过程中, 养成良好的信息习惯, 进而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因此, 在对具体信息技术及应用的教学中, 教师还要及时地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去挖掘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基于上述理解和认识, 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媒体的设计上, 我们也做了精心的考虑。

1. 教学目标的设计

(1) Excel作为人们简单处理数据时最常用的工具。在本课教学中, 教师只有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他们明确Excel的功能与特点, 才能顺利完成对Excel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方面的教学任务。

(2) 建构主义理论表明, 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新技能的掌握, 必须通过其自身的建构来完成。这也告诉我们,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时, 应该考虑学生的主动性和建构过程的内在性。即要多注意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群体内部的互助性, 教师只需做出必要的点拨或少许的帮助。

(3) 新课改理念倡导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则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同时, 还应该有机结合教学内容, 对他们进行情感的引导和科学的价值观的培养。

2. 教学媒体的设计

(1) 新课引入中, 对“期中成绩”的“手工”和“电脑”处理绩效的对比, 是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关键。选择用投影机大屏幕投影, 可以很好地呈现二者对比的效果。

(2) “Excel与Word的对比”是顺利实现新旧知识迁移的关键。教师通过投影进行必要的引导, 将会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在学生自主探究部分选择上机的形式, 则能让学生真正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 通过对比、归纳, 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

(3) 在进行“数据输入、修改和存盘”部分的教学时, 教师采用广播教学的形式, 不仅利于学生在上机尝试完成任务时对照, 也利于教师的抽测和因材施教。

3. 教学效果评价

本节内容是围绕Excel 2000所进行的入门级学习, 涉及的概念等知识性的东西相对较多, 而操作本身较少。如果还是习惯性地沿用传统的讲授法, 学生很难真正体会到Excel 2000的功能和技术特点。这节课, 教师从课例研究的视角出发, 在注重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 运用建构主义理论, 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 缩短了教师的讲解时间, 以便给予学生更充裕的时间进行尝试实践练习。

此外, 在教学中, 我们还利用小组互助的形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在小组中和班级里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并勇于创新。努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Excel教学 篇9

笔者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常常需要仔细校对各种庞大的Excel表格数据,校对的时候,多会选择一人朗读,另一人详细核对数据。或者自己看一段,再对一段。其实这样比较麻烦。我们完全可以利用Excel自带的“文本到语音”功能,让软件通过发声自动给你校对,不仅减轻了工作量,还不容易出错。

在Excel 2003中,我们可以通过“视图”-“工具栏”,选中“文本到语音”复选框来使用朗读单元格功能。由于这个功能在安装Excel时不是默认的,所以在第一次使用时会提示插入Office安装光盘来安装这个功能。

使用的时候打开“文本到语音”工具栏,数据文件中用鼠标选择要朗读的第一个数据,接着根据数据的排列情况来选择是“按行”还是“按列”来进行朗读,设置完成后点击“朗读单元格”按钮就可以了。

如果选择“按回车开始朗读”按钮,还可以一边输入数据一边来进行语音校对,这样在完成一个单元格的输入后按回车,Excel就会自动来朗读这个单元格中的内容。

Excel 2007中也有这个功能,但是不太好找,需要用户自定义设置。下面重点讲解在Excel 2007中如何实现语音朗读功能。

鼠标右键单击Excel 2007左上角的圆形“Office按钮”,从右键菜单中选择“自定义快速访问工具栏”。

在“自定义快速访问工具栏”选项卡中,在“从下列位置选择命令”下拉菜单中选择“不在功能区中的命令”。

在这个下菜单中我们可以看到“按Enter开始朗读单元格”,双击这个命令,把它加到右边的快速访问工具栏中,最后单击“确定”按钮完成操作。

相同方法添加完“朗读单元格”、“朗读单元格-停止朗读单元格”、“按行朗读单元格”、“按列朗读单元格”等朗读功能的命令。

现在我们再回到Excel2007主窗口中,快速启动工具栏已经多出了五个按钮。

保证声卡和音箱或者耳机工作正常的情况下,现在我们选择表格中的某个单元格区域如A2:F8区域,选择“按行朗读单元格”,再点击“朗读单元格”按钮就开始逐行朗读单元格内容了。怎么样,有了Excel语音校对功能,繁琐枯燥的核对教学计划工作立马变得轻松许多了。

如果想对朗读的声音做设置,可以打开“控制面板”的“语音”,在“文字-语音转换”对话框下可以选择朗读的声音和速度。

有了这个语音朗读的小工具,我们就可以在Excel表格大量数据输入和检查的时候轻松一点,眼睛和耳朵一起帮忙,轻松完成数据的校对工作。当然,Excel语音校对功能远不局限于教学数据校对工作,还可运用于财务的语音对账中。总之,涉及文字校对工作的它都可以胜任。

摘要:Excel表格数据校对工作想必很多人都经历过,尤其是学校的教学管理、财务处、资产处等部门。这些数据校对工作主要是通过人工完成的,笔者基于校对教学计划数据的个人工作经验,介绍一种计算机Excel语音校对功能,可以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

Excel教学 篇10

基于此, 我们在教学中尝试利用Excel电子表格。下面就传统的教学和引用Excel软件教授回归直线法做一简单介绍, 以期在不断完善中得到推广。

一、回归直线法的传统教学

所谓回归分析法, 是在掌握大量观察数据的基础上, 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回归关系函数表达式 (称回归方程式) 。回归分析中, 根据研究的因果关系涉及的变量不同, 分为一元回归分析 (一因一果) 和多元回归分析 (多因一果) 。此外, 以因果关系的函数表达式是否线性, 分为线性回归分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

管理会计通常使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 也称为回归直线法。现以成本分解为例来阐述此理论的传统教学思路。由成本性态分类可知, 在一定期间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 成本总额不随业务量的变动而保持不变的成本是固定成本;随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比例变动的成本是变动成本。那么, 总成本就可以用y=a+bx来描述。其中, 业务量用x表示, 总成本用y表示。a代表固定成本部分, b代表单位业务量的变动成本, bx代表变动成本总额。根据过去资料, 采集n对 (x, y) 的观测值 (即不同产量条件下的混合成本数额) , 就可以建立一组决定回归直线的联立方程式, 定有一条由a和b两个数值决定的直线能够使各观测值与这条直线上相应各点的离差平方之和最小, 这条线当然就是离散各点的回归直线了。

传统教学利用回归直线原理解决具体问题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计算n、∑x、∑y、∑xy、∑x2、∑y2的值

第二步:计算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r的计算结果越接近1, 表明x和y关联程度越高, 用此方法计算的结果越接近实际情况。反之, 当相关系数越小时, 用此方法则可能严重歪曲混合成本的真实情况。

第五步:将a、b的计算结果代入方程式y=a+bx。即可解出在一定业务量时总成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数值。

以此理论, 我们还可以进行相关预测分析。如成本预测, 依据过去的资料建立起回归直线方程式, 代入预计的销量就可求出计划期的成本情况。再如销售预测, 假设某家具厂预测明年的销售量 (y) , 通过调查, 家具的销量与居民住房产权证 (x) 有很大的关系, 以过去n期的资料建立回归直线方程式y=a+bx进行预测, 求出a、b值, 建立起预测模型的直线方程。通过此方程, 预测未来的家具销售量 (y) 。

回归直线法利用了微分极值原理, 得到的则是较为准确的结果。但计算比较麻烦, 公式更为复杂。在教学中学生常感到核算枯燥, 因此积极性较差, 为此, 利用Excel表格进行教学。

二、利用Excel表格进行回归直线分析

下面以某企业2014年全年产量与成本的资料为例, 利用回归直线法进行成本性态分析。该企业1--12月份的产量x (件) 分别为120、130、105、100、90、80、70、85、95、110、125和140, 其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混合成本y (元) 分别为900、910、840、850、820、730、720、780、750、890、935和930。

(一) 利用Excel工具进行成本分解和预测

这种方法是利用回归直线原理, 以Excel为工具把成本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建立起回归直线方程式进行成本预测。

第一步:建立表格, 设计栏目内容, 并输入产量和成本的基础数据, 如图1所示。

第二步:输入各单元格的公式:D2=B2*B2, E2=B2*C2, F2=C2*C2;然后利用填充柄向下填充到D13、E13、F13单元格, 如图1所示。

第三步:利用自动求和功能, 计算∑x、∑y、∑xy、∑x2、∑y2, 如图1所示。

第四步:利用系数r的公式, 在B17单元格中输入公式, 计算出系数r的值, 计算公式如图2所示。

第五步:利用a, b的公式, 在D18和D17单元格输入公式, 计算出a, b的值, 计算公式如图3所示。

第六步:将a、b的计算结果代入方程式y=a+bx, 即可解出在一定业务量时总成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数值, 也可进行未来成本预测。

从以上的阐述可以看出, 这种方法比手工操作要简单的多, 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只要基础数据的个数不变, 我们可以利用上述建立的简单模型, 算出系数r、a和b的值, 从而得到成本预测的方程, 根据不同的因变量 (x) 解出自变量 (y) 。但是, 这种方法只是将Excel作为一种简单的计算工具, 来完成成本分解和成本预测, 并没有真正脱离手工操作的思路。下面我们介绍利用函数直接进行成本预测的方法。

(二) 利用函数进行成本分解和预测

利用统计函数FORECAST可以通过一条线性回归拟合线返回一个预测值, 该函数是根据掌握的数据计算或预测未来值。此预测值是已知的X值推导出的Y值。基础资料为已有的X值和Y值, 再利用线性回归对新值进行预测。可以使用该函数对未来销售额、库存需求或消费趋势进行预测。下面仍以上述某企业2014全年产量与成本的资料为例, 如图4所示, 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选中某单元格, 单击工具栏里fx按钮, 在“插入函数”对话框, 选择统计函数FORECAST, 打开“函数参数”对话框, 分别输入各参数的值, 如图4所示:

x为需要进行预测的数据点, 假定产量为115件, Known_y's为从满足线性拟合直线y=a+bx的点集中选出的一组已知y的值, 即混合成本C2:C13, Known_x's为从满足线性拟合直线y=a+bx的点集中选出的一组已知x的值, 即产量B2:B13, 单击“确定”按钮后, 在选中的单元格中计算出了混合成本的值。

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成本预测, 很明显比前一种方法简单、快捷的多。Excel表格可以方便地实现数据的复杂计算、汇总和分析, 利用Excel表格强大的函数功能, 还可以简便、快捷地进行各种财务模型的求解, 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和预测决策分析。

鉴于Excel电子表格在财务领域的广泛使用, 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一般开设《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课程。主要介绍Excel的基本技能;会计核算理论:编制会计凭证、日记账、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引用案例来阐述Excel在现金分析、存货分析、应收账款分析、固定资产分析和利润分析中的应用。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 电子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交叉学科教学在高校应得到进一步的推广。那么, 在管理会计教学中引用Excel表格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极大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对电子表格软件Excel的功能有更深地了解。

参考文献

[1]曹海敏, 朱传华.管理会计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2]葛家澍, 常勋.管理会计[M].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9.

Excel教学 篇11

[关键词]EXCEL图表;综合报告;教学设计

用EXCEL图表处理综合报告教学设计,包括教学实施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一是建立研究的数据报表的主题内容,使学生了解电子表格的功能与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掌握Excel数据处理方法,处理收集的数据,能够合理解释统计数据,用Excel图表直观反映数据的意义。通过对表格、图表进行美化,培养学生的美学概念和对学习的精益求精的作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踏实的科学研究态度。

一、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练掌握EXCEL表格处理软件使用。

技能目标:综合运用EXCEL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及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掌握信息加工和表达技术。

情感目标:使学生扩展思维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激发对信息技术应用学习兴趣。

2.内容分析

“EXCEL图表处理综合报告”属于教学中的“信息加工”技能,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学生应通过学习,掌握信息获取和加工技能,学习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重点难点:学生通过广泛交流合作训练,解决实际问题,包括有效进行小组分工合作,依据收集信息确定需要的数据项以及利用统计数据项说明和解决问题。

3.学生分析

信息技术课学生一般有较高的兴趣。学生解决问题出发,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过程。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4.教学策略设计

对“图表处理”教学单元,着眼于学生终生受用的知识和能力,强调一种主动探索和创新实践的精神,以制作主题作品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用数据说明问题”与现实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学习形式。学习中,不但掌握电子报表(Excel)的相关操作技术,也学会主动参与学习的方法。学生制作主题作品基于以下问题进行设计:一是研究数据报表的主题内容是什么?二是如何收集与主题相关的数据?三是需要进行哪些数据统计工作?四是学习过程中需要哪些相关的Excel技术支持?五是数据统计准备说明哪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等等。

考虑到学生已学习过EXCEL电子表格软件,我们设计出详细的教学过程。第一次课按照以往小组分配,要求组长确定人员分工,协作完成主题确立、解决问题意义、资料收集、数据项确定等。并要求课外各小组完善主题资料的收集整理并填写相应的表格。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去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场所完成学习。第二课展示《主要国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比较》EXCEL综合报告,给出学生主题报告的评价标准。各小组依据评价标准,分工协作完成主题报告的制作。教师依据评价标准来组织展示,评价各小组作品。小组间交流评价作品,学生完善主题作品。过程中教师作好小组过程评价及指导个别落后的小组。

教学实施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同时,实现以下教学目标:一是通过思考建立研究数据报表主题内容,收集与主题相关数据,了解电子表格功能与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使学生掌握Excel数据处理方法,处理收集数据,并能合理解释统计数据,并能用Excel图表直观反映数据意义。三是通过对表格、图表美化,培养学生美学概念和对学习精益求精的作风。四是通过开放性学习,在实践训练层面上掌握Excel的技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严谨踏实的科学研究态度。

二、教学实际过程描述

教学过程包括课外准备和课内实施两个部分。课外准备主要对学生来说,是指学生活动,包括小组确立组员分工,确定“数据分析”学习主题,课外完成资料收集,按时上交相关表格。小组分工可以列表,设置组员、性别、分工、工作几项,工作又包括收集资料、整理资料、问题解决、演示制作、汇报讲演几项内容。另列主题计划表,内容包括小组序号、组长、组员以及制作主题、主题分析等。

课内阶段,总的布置是给出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活动包括对各个小组上交的材料进行总结、提出问题、教师展示EXCEL综合报告、结合报告说明EXCEL主题作品的评价标准。学生活动包括各个小组根据教师总结对其他组进行评价、各个小组成员根据分工对本组进行自评以及提出改进意见等。

我们设置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察,包括作品评价标准表,内容包括在规定时间内上交学习主题占5分、数据与现实生活的相关程度占7分、数据的真实性占8分、数据主题的新颖度占10分、用数据说明问题占30分、工作表的整体美观占15分、Excel的基本技术占15分以及其它技术杂项占10+5分。

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主题作品报告。教师方面包括依据评价标准制作作品、要求如何让作品更有表现力?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填写小组过程评价表。学生方面包括结合教师展示的报告及评价标准、讨论本组主题作品报告的制作、讨论完善需要统计的数据项、依据分工表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完成作品,具体项目有完善数据资料、数据资料的录入、数据统计分析、建立图表、利用统计分析的结果说明主题问题、 美化主题报告。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设计小组过程评价表,根据好、较好、一般、欠缺标准,将综合能力、操作技能、合作精神、探究态度各为4项各以4分制打分。最后是上传作品,小组交流、完善作品。

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参与,学生上传作品到指定地点,小组长组织成员对其他组的作品,进行分析评价,填写意见表,反馈给相应的组,各个小组借鉴其他组的作品及反馈意见修改本组作品。最后教师小结,包括教师做好学生作品的评价和整理,学生填写心得体会,关键环节提炼等。

报表制作前,教师先给出报表的评价标准,展示事例报表。这个标准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制作阶段,依据标准制作完善本组报表。学生互评阶段,学生依据标准评价其他小组的作品。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各组动态,及时作好个别辅导,组织好评价。

三、教学总结与反思

1.关于学生作品多样性

以主题作品制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不但掌握了电子报表(Excel)的相关操作技术,也学会一种主动参与学习的方法。从学生的“你需要多高的鞋跟(人体与黄金分割)”“美化寝室所花的费用情况”“关于个人绿化有关问题调查结果”“本人一星期的作业量”“近几年老家农产品商品化调查表”等学习主题,能够感觉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学生在学习与研究过程中,感到有趣、实用、有成就感,在不知不觉中熟练地掌握了Excel的各种操作技术。内容设计上,应强调让学生确立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主题。根据教材上“综合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完成感兴趣的内容,否则的话,学生不感兴趣参与度不就高,小组间也因为无法相互比较,相互学习。

2.关于问题设计

通过解决问题进行学习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该课中,学生通过主题确立、资料收集和整理,利用整理和统计资料表达等问题的解决。学会如何安排学习进度,分析需求并规划、设计内容,根据需要与创意获取并加工信息,准确表达意图或主题思想。在课外,成员间通过协作、交流,丰富学习生活,促使学生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日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3.关于评价与教学过程相结合

评价贯穿整个过程。学生制作前,要明确作品的评价标准,以此为依据,有效的提高制作质量。为学生开展小组互评提供科学依据。学生制作过程中,组长对各个组员的工作进行评价,教师对小组进行评价,有效的控制学习过程。但在小组的团队建设,单通过教师的过程评价和作品的终端评价及組长的评价还不能很好的控制学生。有些小组出现了,制作进度慢、无法完成作品等现象。

Excel教学 篇12

函数图象是基础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继方程和不等式的学习之后,又一个刻画和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函数图象是原有知识和方法的延续和提高,并且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数学思想,是现代数学的基础.函数图象的基本知识也是学生继续学习的基础和工具.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函数图象教学基本上是靠教师口头的描述进行的,缺乏直观性,对于学习函数图象的学生来说是较难理解的.如果在教学活动中引入Excel软件用于对函数图象的描述,将极大地减轻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描述Excel软件在函数图象教学中的作用,本文将举例加以阐述.

一、利用Excel软件的公式工具进行函数图象生成实验

Excel软件自带了相当数量的数学公式工具,基本上可以满足日常教学需求,不需要复杂的编程即可实现函数变量的生成,并且自带了图表工具,能够很方便地将数据转化为图象输出.

1. Excel软件生成变量的方法

在函数教学中,变量的值是随着自变量的改变而变化的.在Excel软件中,变量的生成主要用到了公式工具.

例如y=x2+4x+4,在Excel软件中我们则需要在相应的单元格内输入=POWER (x所在单元格位置,指数)+4*x所在单元格位置+4,如下图1.

在自变量取值为整数时,增加值为1时,可以通过向下拖动来实现数值的增加,但是要想实现任意值的增加时就需要通过公式来实现.

例如在图1中,要将A2单元格设置为0,以后每隔0.1取一个x值,则必须在A3单元格写入=A2+0.1,然后向下拖动就可形成如图2的效果.

2. Excel软件生成函数图象的方法

上面对函数值的生成方法做了简述,在函数的自变量和变量的值生成以后,下面要做的就是利用函数的变量生成函数的图象.

(1)首先要确定需要显示的函数图象的定义域;

(2)在确定定义域后按照上面关于函数值生成的方法生成函数值;

(3)选择工作表中除第一行标题外的其他数值为数据源,并生成折线图;

(4)将x轴的值设置为工作表中x的值,得到下图3.

该图即为函数y=x2+4x+4{x|0≤x≤2.1}的图象,为了显示函数的更大取值范围的图象,我们可以采取两种方法:(i)增加x的取值数量,即增加A列x值的个数;(ii)增大x值之间的差额,在上图中差额为0.1,我们可以将差额增加到4,或者更大.

在更改差额时,我们就需要用到前面讲到的增加任意值的方法.

在增加了x值的差额后,我们明显地可以看到二元一次函数的图象,但是该图象为{x|0≤x≤84}部分的图象,但是并没有x<0部分的图象,为此我们可以更改A2单元格中的数值来实现x<0部分图象的输出,当A2=-40时,函数的图象显示为图5.这时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函数y=x2+4x+4的图象了.其他函数图象的生成方法和上述二元一次方程图象生成的过程类似,这里就不做赘述了.

二、通过学生上机实践加深教学效果

通过教师对Excel软件环境下函数图象生成方法的演示,可以将函数图象教学的其他内容留给学生自己去解决,例如一次函数、双曲线、椭圆的图象及函数的单调性、对称性等.同时对于函数的有关性质也可以利用上机实践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行学习.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图中不仅包含函数图象,同时还包含函数的自变量和变量的值,数与图的结合,让函数图象教学变得直观生动起来.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不仅可以加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还可以使函数图象教学变得更简单,让人印象深刻.

上一篇:测试工具下一篇:单片机控制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