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截瘫患者

2025-02-01

脊髓损伤截瘫患者(精选10篇)

脊髓损伤截瘫患者 篇1

脊髓损伤伴截瘫是指因意外因素所致的脊柱损伤, 进而引起脊髓损伤所致的损伤平面以下运动、感觉等功能的部分或完全丧失。这类疾病往往发病突然、伤情较重且复杂、并发症多、护理难度大, 因此, 必须加强治疗、护理和康复指导。笔者对10例脊髓损伤伴截瘫患者 (均行前路减压术) 进行了护理和康复指导, 使患者增强了治疗的信心, 减少了并发症, 达到了预期目的,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心理护理

脊髓损伤伴截瘫患者多因意外事故, 如交通事故、高空坠落、跌倒等原因受伤, 患者往往没有心理准备, 在身体上承受巨大痛苦的同时, 还要面临残疾、瘫痪甚至死亡的可能。因此, 患者脊髓损伤后常处于悲伤、恐惧、愤怒、悔恨、依赖、消极甚至厌世的状态。在临床护理过程中, 要耐心、细致地观察患者的言行并做好积极、有效、全面的心理护理, 从而减轻患者的身心痛苦, 激发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研究表明, 与其他疾病的患者相比, 外伤性截瘫患者的心理表现有许多特殊之处, 他们一般都要经过痛苦期、达观期、悲观期或奋发期, 而对其心理反映过程中不同时期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 有助于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健康[1]。另外, 还应时刻关注患者家属的心理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 家属的心理活动变化直接影响着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2 临床护理

2.1 预防高热

颈段脊髓损伤时, 患者常会高烧达40℃以上 (有时呈持续高热) 。这主要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体温调控能力降低有关。体温异常是病情危重的重要体征之一, 可给予头部置冰袋或冰帽降温, 同时可将冰袋置于大血管走行的浅表部位 (如颈部、腋下、腘窝、腹股沟等) ;也可用50%酒精、冰水擦浴, 调节室温且维持在20℃~30℃, 通风, 减少被褥, 可将患者肢体或胸部暴露。必要时可使用冬眠药物进行降温, 但由于患者的适应能力降低, 应注意防止降温过快、过低。张立等[2]研究发现, 急性颈段脊髓损伤可继发低钠血症, 发病率为45%~100%。为了补偿高热时的代谢消耗, 应补充足够的水分、维生素、糖、氨基酸以及电解质等。

2.2 预防呼吸系统并发症

颈段脊髓损伤后, 应及早预防呼吸功能障碍。截瘫患者因咳嗽反射被抑制, 加之长期卧床和痰液引流不畅, 容易导致坠积性肺炎, 此时, 应鼓励其做深呼吸、用力按腹咳嗽, 促进肺膨胀和排痰;同时, 协助患者翻身, 从肺底由外向内, 由下至上叩背, 以利痰液松动, 促进排痰和肺膨胀。咳嗽无力者可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和负压吸引以使分泌物排出。研究显示, 呼吸肌功能受累的程度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呈正比[3]。因此, 要指导患者早期进行呼吸功能训练, 以增加呼吸肌对疲劳的耐受程度。此外, 高位脊髓损伤伴呼吸困难者, 早期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是减少呼吸道梗阻、防止肺部感染和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在临床护理过程中, 应最大限度地维持和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减少致命性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的机会。

2.3 预防泌尿系统并发症

每次插导尿管、冲洗膀胱等操作时均要求严格无菌操作, 预防尿路感染, 每隔4 h导尿一次的间歇导尿法可降低泌尿系统感染率[4], 保持膀胱胀缩功能, 有助于建立反射性膀胱, 还可缩短留置尿管的时间, 降低尿潴留发生率, 恢复自主排尿功能。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膀胱一次, 如有感染改用1:5 000呋喃西林溶液冲洗, 并增加冲洗次数。临床研究显示, 多饮水 (每天2 500~4 000 ml) 、多排尿, 对尿道可以起到自净作用, 因此, 应鼓励患者多饮水[5]。此外, 膀胱功能性训练是泌尿系统护理的重要环节。截瘫为脑部高级神经中枢贯性中断, 而脊髓本身的下级中枢功能犹在, 因此, 锻炼恢复自主性排尿功能, 制订夹开尿管时间表及饮水时间表, 可避免插尿管给患者带来痛苦及尿湿衣物, 同时应指导患者变换体位, 尽量排空尿液, 训练建立自主性膀胱。

2.4 预防消化系统功能紊乱

受伤早期, 患者可因消化功能紊乱引起腹胀, 应适当限制其饮食, 给予静脉输液补充营养。研究显示, 反流是颈椎骨折高位截瘫患者严重而危险的并发症, 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胃肠功能紊乱等有关[6]。健康人的粪便在大肠的平均运送时间是31.5 h, 脊髓损伤后时间延长至 (86.6±17.6) h, 导致了便秘发生的高危险性[7]。因此, 应积极训练患者定时排便, 每日定时刺激, 利用胃结肠反射, 促进排便;按摩下腹部, 刺激肛门区诱发排便;增加患者食物中的粗纤维含量, 合理调配饮食, 促进肠蠕动, 防止便秘。如果出现便秘, 可用通便药物帮助排便。对于大便失禁的患者, 我们采用卫生棉条塞入直肠及定时训练的方法, 以促进肠道肛门括约肌功能的恢复, 效果显著, 这也与既往研究相似[8]。此外, 排便失禁时, 粪便会残留在肛门周围, 易引起皮肤糜烂, 因此, 要及时擦拭和保持局部皮肤清洁, 必要时可涂抹润滑油以保护肛周皮肤。

2.5 预防压疮

预防压疮是截瘫患者始终要注意的问题。由于患者失去皮肤感觉和主动翻身能力, 故应加强对其进行皮肤护理, 定时翻身按摩。保持床单位平整, 凡骨隆起部分需垫以软枕、海绵垫或使用气垫床, 早期每2 h翻身一次, 以后根据病情好转程度逐步改为3~4 h翻身一次;情况允许者可适当变换体位, 仰卧、侧卧或俯卧位交替。保持床铺、皮肤清洁干燥, 每日晨、晚间护理清洁皮肤, 及时处理排泄物, 皮肤易出汗部位可用滑石粉或爽身粉。此外, 应注意患者营养状况, 及时去除压迫因素, 经常按摩受压部位, 以促进血液循环。

2.6 预防关节僵硬及肢体挛缩、畸形, 加强功能锻炼

由于患者截瘫平面以下躯体运动功能丧失, 易发生肌肉废用性萎缩、关节强直或屈曲挛缩、足下垂等, 故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 应每日两次进行肌肉按摩和活动关节, 保持关节功能位置, 如足部用软枕支垫使踝关节保持90°左右, 以防止足下垂。下肢可使用弹力袜, 以减少静脉血液淤滞。待患者神经损害或压迫症状缓解、呼吸平稳后, 即可进行康复训练, 包括肌力训练、肢体功能训练、坐位平衡训练、转移训练、轮椅的使用、步态训练等, 努力使患者完成自身生活需要。

2.7 预防深静脉血栓和肺动脉栓塞

深静脉血栓和肺动脉栓塞常发生在脊髓损伤后1个月内, 其后果很严重, 重者可导致猝死。因此,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 应密切观察患者双下肢是否水肿、静脉曲张等, 同时利用电刺激、针灸等理疗器材, 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 以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和肺动脉栓塞的发生。

3 结语

脊髓损伤伴截瘫是一种严重的损伤, 而对此类患者的护理也被认为是衡量护理水平的重要标准。在护理工作中, 我们认为心理护理和临床护理同等重要, 护理的目的不但是解除患者身体上的疾病, 更重要的是激发患者的斗志, 这样, 才有利于患者尽快、顺利的康复。只有我们医护人员有高度的责任心、爱心以及良好的技术水平, 患者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脊髓损伤伴截瘫,患者,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郭秀兰, 张启兰.创伤性高位截瘫病人心理分析及护理[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5, 26 (1) :62-63.

[2]张立, 阿拉塔, 蔡钦林, 等.急性颈髓损伤病人的水钠代谢变化及尿PGE2变化[J].中国急救医学, 2002, 22 (11) :654-655.

[3]柴翠萍, 谢秀霞.急性脊柱脊髓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6) :541-542.

[4]俞利琴.脊髓损伤的护理和康复指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 (32) :4869-4870.

[5]付友兰, 许玉冰.脊髓损伤患者早期排尿障碍的护理[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07, 28 (2) :156-157.

[6]孙淑英, 孙红玲, 张巧玲, 等.31例颈椎骨折伴高位截瘫患者食物反流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8) :691-692.

[7]王小花.脊髓损伤病人的肠道护理[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7, 6 (4) :88-89.

[8]王春地.护理干预对脊髓损伤后大便失禁患者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7, 4 (1) :40-41.蒉

脊髓损伤截瘫患者 篇2

【关键词】高处坠落;颈椎损伤;高位截瘫;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275-02

高处坠落是指人员从比自身身高高出2倍以上的地方掉落在地面上,由于重力加速度,可造成头部、颈部、胸部、四肢等部位的严重外伤,从而导致患者瘫痪,因此要及时处理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积极防治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本文以16例高处坠落伤患者作为临床资料,总结了高处坠落伤致颈椎损伤伴高位截瘫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16例患者,男12例,女4例,年龄20~50岁,均是高处坠落伤,其中颈椎损伤10例,合并颅脑损伤的4例,肋骨骨折的2例;完全性截瘫6例,不完全性截瘫9例,死亡1例。

2 护理体会

2.1急救搬运

高处坠落伤引起的颈椎骨折如搬运不当极易引起脊髓损伤,因此要强调搬运方法,正确的搬运方法是:一人牵引固定头部,另两人平托病人,保持动作协调一致,使患者的身体保持纵轴直线位,然后用三角枕和软枕妥善固定。在移动患者的过程中严格禁止颈部扭曲或者旋转。【1】

2.2呼吸道护理

呼吸道梗阻和感染是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伤后痛使患者咳嗽和排痰受到抑制,平卧位使呼吸道内分泌物增多,不易咳出,引起呼吸道梗阻,继发感染,缺氧加重,形成恶性循环。【2】鼓励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翻身拍背,同时给予雾化吸入抗生素、地塞米松或糜蛋白酶,以稀释分泌物利于排出,必要时吸痰。

2.3皮肤护理

颈椎损伤伴高位截瘫的患者,由于长期卧床,不能自主改变体位,骨突起部位的皮肤长时间受压,易发生压疮。预防的关键是间歇性解除压迫。防治方法是床褥平整、保持皮肤、衣裤清洁干燥、应用气垫床、翻身,定时按摩受压处皮肤。已发生压疮的,浅表的可用红外线或频谱治疗仪烘烤,压疮深的祛除坏死组织,换药,炎症控制后植皮。

2.4牵引的护理

为了防止颈部损伤加重,迅速给予颈托固定、头颅骨牵引、枕颌牵引治疗。轻度压缩骨折采用枕颌带卧位牵引复位,牵引重量为3kg;压缩明显或双侧椎间关节脱位采用持续颅骨牵引复位,牵引重量为3-5kg。牵引过程中,护士应严格观察其生命体征,每天检查牵引轴线,保持牵引绳与躯干在同一轴线,保证牵引在位有效;【3】告知患者家属勿随意增减重量;行颅骨牵引时,床头可抬高10-15°,每天用75%酒精消毒牵引针眼处2次,并保持颈部皮肤清洁干燥。

2.5泌尿系统护理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感染机会。做好留置导尿管的护理,早期留置尿管持续引流,2-3周后定时开放,每4-6小时开放一次,平时夹闭,以使膀胱充盈,防止膀胱萎缩及感染,并训练自律性膀胱功能。每天用0.1%安多福消毒液消毒尿道口2次,定期查尿常规,必要时行膀胱冲洗,并鼓励患者多饮水,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和结石。

2.6心理护理

此类患者由于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心理负担很大,担心治疗效果,表现焦躁不安,性格改变,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甚至轻生念头。因此我们要加强心理护理,主动关心病人,多与病人沟通,倾听患者内心的想法,经常向病人讲解该病的成功案例,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争取早日回归社会。

2.7功能锻炼

为防止失用性肌萎缩和关节僵硬,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应加强功能锻炼,并循序渐进。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功能锻炼对康复的重要性,使其配合。瘫痪早期,每日3—4次做瘫痪平面以下的肌肉被动活动,包括揉、搓等按摩手法,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肌肉丰满,同时进行瘫痪平面以下的各关节被动运动,保持关节灵活。病情稳定后要锻炼肢体的主动运动,伤后3个月左右使患者练习坐起及用手摇铃、举哑铃等,上肢活动正常者,可逐步训练下床活动。【4】

3 结论

高处坠落致颈椎损伤伴高位截瘫伤情严重而复杂,致残率高。患者常因病程长,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易烦躁,不愿配合治疗,容易并多发多种并发症。因此在护理上有一定的难度。护理人员应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和耐心,认真、细致地完成每一项护理工作,鼓励患者树立信心,积极进行功能锻炼,争取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 包健星.急性颈椎损伤伴高位截瘫患者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2,33(11):2439-2440

[2] 周红玉.颈髓损伤合并高位截瘫病人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前沿,2012,2(17):249-250

[3] 陆婧.颈椎损伤并高位截瘫患者的护理[J].右江医学,2011,39(3):390-391

脊髓损伤截瘫患者 篇3

关键词:截瘫,脊髓损伤,护理干预,并发症,生活质量

脊髓损伤(SCI)临床致残率非常高,由于患者多伴有运动功能障碍和劳动能力丧失,住院期间经常出现腹胀、便秘、尿路感染及褥疮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者的生存质量。SCI患者护理是临床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临床病例分析脊髓损伤截瘫患者康复期内护理干预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44例脊髓损伤截瘫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28例,女性16例;年龄19~77岁,平均62.16±4.27岁;胸腰段脊髓损伤29例,颈脊髓损伤15例;不完全性截瘫36例,完全性截瘫8例。

1.2 护理

1.2.1 心理护理

脊髓损伤截瘫多为突发意外造成,患者思想上一时难以接受,且长期住院治疗进展不明显,患者常有悲观、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影响其治疗积极性;护理人员要给予充分的谅解与包容,加强与患者沟通,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1.2.2 体位护理

(1)卧位:脊髓损伤截瘫患者术后须卧硬板床,颈脊髓损伤患者应保持头颈中立位、平直位或10°~15°略屈位[1];头颅牵引患者应保持头高脚低位,防止颈部向任何方向弯曲。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应在腰下垫薄枕以保持脊柱的生理弧度,防止畸形或加重骨折移位和损伤。(2)翻身:脊髓损伤患者要在家属或护理人员的协助下翻身,禁止独立翻身,翻身时一人扶患者头肩部,一人扶其腰髋部,保持头颈、肩、背纵轴一致,避免脊柱扭转,翻身后摆正患者肢体的功能位。

1.2.3 康复训练

(1)早期训练:脊髓损伤后2~12周属于骨折早期,应保持肢体功能位,改善关节活动度;定期按摩四肢,防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畸形及骨质疏松,促进功能恢复。配合上肢主动锻炼与下肢被动锻炼,活动顺序由大关节至小关节,幅度从大到小,每次都要达到关节正常活动的最大范围[2];锻炼后注意保持肢体功能位,每天按摩2~3次,30min/次。(2)骨折愈合期:脊髓损伤后13周是骨折愈合期,可以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起坐、俯卧撑、腰弓桥、上轮椅等训练,为下床活动做准备;桥式运动[3],患者仰卧位,双腿屈曲,保持伸髋、抬臀姿势完成“双桥运动”;也可将患侧腿屈曲,健侧腿伸直,保持伸髋、抬臀姿势完成“单桥运动”;两种运动可交替进行。(3)生活自理训练:有针对性地帮助患者迅速恢复吃饭、洗脸刷牙、更衣等基本能力,经常给予鼓励,增加恢复信心;病情稳定后逐步增加训练难度,如协助患者完成翻身、坐起、从床移动至轮椅等,随患者病情好转进行站立、行走等训练。(4)按摩:通过按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水肿,刺激患肢的感觉神经,有利于肢体反射功能恢复;按摩时动作要尽量轻柔、缓慢,以免伤及肌肉。

1.2.4 并发症护理

肺部感染:保持患者呼吸通畅,定期对患者进行吸痰及口腔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及对流温度适宜,注意保暖,防止着凉。腹胀与便秘:脊髓损伤患者腹膜后水肿会对腹腔神经节造成持续刺激,导致肠麻痹,会经常出现呕吐、胃扩张、便秘等症状,应指导患者多吃粗纤维食物与绿色水果蔬菜,每天饮水2L,避免腹胀与便秘。尿路感染:保持会阴部清洁,每天会阴护理2次,男患者要彻底消毒尿道口、龟头及包皮,女性患者可用0.5%聚维酮碘棉球消毒外阴及尿道口;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要及时消毒尿管外露部分及尿道连接处,避免上行性尿路感染。褥疮:使用轮椅的患者要每30min抬高臀部一次;卧床患者要将骨突起的部分垫高,每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一次;要指导恢复期患者进行皮肤自检,预防褥疮。

2 结果

44例患者康复护理后平均住院14.47±5.31天,住院期间腹胀4例,便秘3例,尿路感染1例,未见褥疮患者,护理质量较理想。

3 讨论

脊髓损伤是外科临床的常见病,导致脊髓结构及功能损伤,几乎所有患者都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和劳动能力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脊髓损伤截瘫患者康复期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研究表明,采取心理护理、体位护理、康复训练以及并发症护理等相应干预措施,有效减少脊髓损伤截瘫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并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翟剑霜.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期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4(10):312-313.

[2]虎存林.脊髓损伤截瘫患者康复期的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0):2495-2496.

[3]徐淑艳,姜连荚,李亚.脊髓损伤截瘫患者康复期的护理[J].吉林医学,2008,2(4):297-298.

脊髓损伤截瘫患者 篇4

方法:采取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病房环境及设备,护士的语言态度及仪表,护理操作,康复指导,健康宣教。

结果:2010年5月到2012年5月脊髓损伤患者均对优质护理服务方式表示满意。

结论:通过优质护理可使脊髓损伤患者减少并发症,满足其生理,心理需求,促进康复从而提高服务的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维持良好护患、医患关系。

关键词:优质护理脊髓损伤患者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92-02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以病人为中心、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正成为护理工作的重点[1],它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到对减少损伤的护理服务中,提高基础护理和专业护理服务的同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于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外伤导致脊髓损伤患者2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20—60岁,车祸伤10例,坠落伤6例,血管病变4例。完全性损伤15例,不完全性损伤5例。文化程度:大专6例,高中6例,初中5例,小学3例。

1.2调查方法。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病房环境及设备是否妥善,护士的语言态度,护理操作是否合适,指导病人康复功能锻炼,康复宣教。问卷以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为评价结果。

2优质护理措施

2.1为病人创建良好病房环境。病房环境以舒适,安静,整洁,标示应清晰,设立爱心墙,墙面贴上鼓励和祝福的标语。护理人员着装整洁,态度热情,用语文明。主动关心和帮助患者,努力创造温馨舒适的治疗及护理环境。

2.2完善设施。由于脊髓损伤患者生活不能自理,行动需要轮椅或平车的帮助,因此病床与病床之间距离应大,病床高度应可调节,以方便患者上下及与轮椅或平车的转移。病床之间应有窗帘以保护患者的隐私,过道应安装扶手和无障碍卫生间,防止患者跌倒。

2.3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脊髓损伤患者需平卧于硬板床上,由于骨突部位会长期受压,因此应推行轴线翻身,使用海绵垫,气圈,避免受压,完全性损伤患者平卧时用软枕垫于双足部,并保持其功能位置。

2.4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①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nivy.ADL)评定,协同康复治疗师,医生一起对患者进餐,洗浴,穿衣,大小便控制,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等进行评估,制定护理计划,施行患者个性化护理。②BradenScale评分和Morse跌倒评分:由主管护士在患者入院后完成。③家庭支持评估: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环境,家庭成员对患者病情的态度和期望值评估。④出院评估和出院计划:对脊髓损伤患者需康复理疗师对患者出院后的居家环境如厨房,厕所,门槛等家庭设施的改造。

2.5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专业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①根据ADL评定对生活自理能力差者加强基础护理,夯实基础护理,不依赖患者家属或自聘护工护理患者[2]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讲解自我护理的重要性,耐心细致教会其自行清洁间歇导尿,轮椅使用,皮肤护理。对步态不稳者协助使用辅助器具,如拐杖,助行器等。并由专人在旁保护。②根据Braden评分和Morse跌倒评分的分值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压疮评分≤12分者,应逐级上报外,并在床旁挂醒目标识,根据患者情况使用减压贴,行q2h翻身并填写翻身卡,并告知家属和患者。Morse跌倒评分为3分者均为高危患者,应在床旁挂警示牌并加床栏,告知家属加强陪护,以防止跌倒坠床等意外发生。

2.6护理操作应舒适,安全。做任何操作前均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操作时应娴熟而轻柔,关心患者的感受,减轻患者的紧张感,保护患者的隐私。对于肢体疼痛的患者,在操作时应分散其注意力以减轻疼痛,必要时尊医嘱用药。

2.7加强专科护理建设。加强专科知识学习,每季度进行护士长查房,护理技术操作,专科护理讲课,年末进行专科护理知识考核,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及讲课水平。

2.8加强心理护理。由于脊髓损伤患者一般都是突发损伤,没有思想准备,机体承受较大的痛苦,治疗进展比较缓慢,还面临着截瘫的可能,因此患者常会出现忧虑,烦躁,情绪不稳定,不配合治疗及护理操作。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各种行为,了解其心理活动,多于患者沟通交流,解除患者的心理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克服困难的勇气。

2.9指导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每日督促并协助患者活动各关节有效咳嗽,做深呼吸,肌肉按摩。床上可装拉手,以锻炼上肢肌肉,活动量应逐渐增大,时间逐渐增加以防止肌肉萎缩,关节畸形,学会使用轮椅等,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3结果

对20例脊髓损伤患者出院时发放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表进行评估:16名患者对优质护理服务表示满意,占80%,4名患者表示基本满意,占20%,不滿意为0。

4体会

在临床护理实践中体会到:脊髓损伤患者由于生活不能自理而产生悲观厌世,对未来失去希望等心理,只有通过优质护理措施得力,护理工作到位才能让患者生理,心理得到康复,维护其人格尊严,提高其生存的勇气和质量,同时减少并发症及护理纠纷,受到家属和患者一致好评,体现了康复护理的专业性和重要性,从而体现了康复护士的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黄书平.骨科病区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2,7:1775

脊髓损伤截瘫患者 篇5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26例全部采用手术治疗。其中男性20例, 女性6例, 年龄18~60岁, 平均38岁;其中车祸伤6例, 坠落伤18例, 重物砸伤8例, 运动性损伤2例;不完全损伤19例, 完全性损伤7例;病种分布:胸椎骨折伴脊髓损伤8例, 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15例, 并发胸腰椎损伤3例。

2 护理

2.1 入院评估

目前多数研究表明既往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DVT病史, 是DVT发生的高危因素[2]。护士在入院时就根据既往病史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糖、血液流变学等实验检查, 筛选并确定高危人群, 提前做好防治措施。

2.2 心理护理

此类患者多因意外事故致伤, 且常伴有截瘫或大小便失禁, 患者及其家属没有心理准备, 对疾病预后考虑较多, 易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反应[3], 因此良好的心理护理刻不容缓。护士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 力求消除患者紧张, 恐惧心理, 使其树立战胜伤病的信心。同时, 护士还应做好亲属的思想工作, 加强疾病知识宣教, 提高患者及亲属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认识, 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并配合术后的功能锻炼。

2.3 体位护理

患者卧硬板床, 禁忌卧软床;一般取平卧位, 抬高双下肢15°~30°, 避免仅在膝下垫枕, 导致腘窝血管受压进而影响静脉回流;每2h给患者平衡轴线翻身1次, 禁忌伤者身体发生扭曲, 加重脊髓损伤。

2.4 肢体护理

注意下肢保暖, 防止冷刺激引起静脉痉挛, 血液淤积;尽量避免作下肢静脉穿刺, 尤其减少不必要的股静脉穿刺, 如必须穿刺, 尽量保证一次成功;避免同一静脉多次穿刺, 穿刺时缩短扎止血带时间, 减少对局部和远端血管的损害。

2.5 饮食护理

血黏度增高是诱发DVT的重要原因[4]。患者宜以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低脂、清淡饮食为主, 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等降低血液黏稠度的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便秘, 以免增加腹内压, 影响下肢静脉的回流。

2.6 观察护理

定时巡视病房, 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及下肢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注意询问患者有无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心悸等不适, 时刻警惕肺栓塞发生的可能。如病情发生异常, 则及时通知医师, 并积极配合医师进行抢救。

2.7 预防性抗凝治疗的护理

对于高危或已发生DVT患者术后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和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尽管低分子肝素在抑制血栓形成的同时很少影响凝血功能, 但需注意的是两种药均有发生过敏反应的可能。因此, 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凝血功能的变化, 确定有无出血倾向, 及时发现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出血、黑便及尿血等情况。

2.8 功能锻炼

根据脊髓损伤的水平、类型及残存的运动感觉功能, 以及患者的年龄、体质, 有无复合伤, 进行实时全面的评估。

2.8.1 早期锻炼

完全截瘫患者被动进行肌肉的按摩及各关节的运动, 不全截瘫患者鼓励患者进行下肢肌群的主动舒缩和关节的运动。护士或家属给患者按摩下肢比目鱼肌及腓肠肌, 由下向上, 以促进血液的回流。被动伸屈踝膝关节, 并适当做踝部内外翻及环转运动, 以增加股静脉血流速度。

2.8.2 气压泵治疗仪的使用

气压泵治疗仪起到物理按摩、预防DVT的作用。其能加速下肢静脉血流速度, 改善静脉淤血状态, 在减压阶段血液也能充分回流, 并通过周围性加压减压的机械作用产生搏动性的血流通过远端肢体的深静脉系统, 从而改善下肢血液循环, 防止血栓形成, 通常每天治疗2次, 每次30min。

3 结果

本组26例患者经术前评估指导、预防与护理, 术后早期行主 (被) 动功能锻炼, 无1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4 讨论

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是静脉血流减缓、静脉内膜受损和血液高凝状态等。一般而言, 单一因素不能独立致病, 但往往2~3个病因联合作用造成静脉血栓的形成[5]。DVT通常没有明显临床症状, 只有极少数能被临床诊断, 因此对DVT的主动预防十分必要。而且静脉血栓形成也主要与我们认识不足, 针对性及预见性护理缺失有关。因此, 我们对脊髓损伤伴截瘫的患者准确评估, 筛选高危因素和人群, 在围手术期进行针对性、预防性的主动护理, 无1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 对临床治疗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故患肢血运情况的密切观察, 患肢主动、被动功能锻炼, 抗凝药的配合使用, 心理、饮食、气压泵综合护理等, 能够促进远端肢体血液回流, 有效避免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0例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8, 21 (5) :586-587.

[2]唐泓源, 张黎明.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8) :631-633.

[3]李英淑, 隋红艳, 菅晶晶等.高龄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栓塞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22) :214-215.

[4]程素华.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 2009, 2 (19) :97.

脊髓损伤性截瘫的护理体会 篇6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3年12月, 我科共收住截瘫患者21例, 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38岁, 均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 其中4例院外发生骶尾部Ⅱ度压疮, 3例发生肺部感染。

2 临床特征

2.1 截瘫患者的心理表现

由于患者长期卧床, 日常生活受到限制, 正常工作受到影响, 思想情绪容易急躁, 经济压力加大, 怕成为家庭或亲人的负担, 对生活失去信心, 常存绝望轻生念头, 常常不愿配合医生治疗, 本组病例中普遍有上述心理状态存在。

2.2 易引起压疮及多脏器感染等并发症

2.2.1 压疮

压疮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 血液循环不良, 组织缺血缺氧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正常皮肤毛细血管垂直压力一旦超过正常范围额定值, 皮肤等组织中毛细血管灌流被阻断, 引起组织缺血坏死而形成压疮。由于局部神经麻痹, 这部分神经对肢体的支配作用丧失;又因治疗需要长期卧硬板床, 使骨隆突部位长期受压, 再加上患者进食少, 营养状况差等原因, 导致全身及皮肤抵抗力降低, 易发生压疮。压疮一旦形成, 患者万分难受, 随着病情的持续绵延, 易引起继发感染, 严重时因败血症导致死亡。

2.2.2 口腔感染

人口腔中经常存有大量的正常和致病菌群, 截瘫患者由于新陈代谢功能降低, 饮水进食量减少, 致使自身免疫力下降, 口腔不洁等因素给细菌滋养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 易导致口腔感染。

2.2.3 肺部感染

截瘫患者往往有肋间神经麻痹, 尤其是颈椎病变所致截瘫更明显, 患者由于保护性咳嗽反射的传入神经功能丧失, 引起咳嗽运动减弱或消失, 使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 影响正常呼吸。再加上长期患病患者抵抗力下降或因受凉感冒或口腔感染, 极易引起肺部感染。

2.2.4 泌尿系感染

脊髓损伤或脊髓横断造成的脊髓休克, 可导致膀胱平滑肌麻痹, 全部或部分运动反射功能丧失, 出现尿潴留或充盈性尿失禁而长期留置导尿管, 逆行感染的概率随置管时间的延长也增加。

2.2.5 排便异常

截瘫患者由于脊髓神经受损, 大脑中枢对排便意识的传导路径中断而出现排便异常。又因长期卧床, 活动量少, 胃肠蠕动减慢, 排便排气障碍, 易发生腹胀。

3 截瘫患者的护理

3.1 加强心理疏导护理, 增强患者意志

临床实践中发现, 影响截瘫患者康复、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取决于患者本人的心理素质, 截瘫患者的心理护理是护理中的重要一环。由于此类患者病情恢复较慢, 易产生焦虑, 失去康复信心。护理人员要抓住患者的心理特点, 耐心开导, 细心解释, 鼓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帮助其正确面对现实。护士要具有热情、亲切诚恳和富有同情心的语言和态度, 像对待亲人一样关心患者, 增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 让他们感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同时必须负责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 广泛动员患者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 坚持“必胜”的信念, 统一思想、统一意志, 积极配合护理工作。同时, 可让患者和家属参与护理计划的制定, 帮助患者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统, 尽早恢复健康。

3.2 积极护理, 促进原发病治疗

截瘫患者往往发生局部压迫, 通过手术消除压迫因素, 成为截瘫患者能否尽早康复, 并避免发生并发症的方案之一。临床实践中, 医生会结合病情程度加以取舍。因严重并发症会导致死亡, 所以, 日常护理工作中要密切配合医嘱, 准确及时地消除原发因素, 避免或减少并发症发生。

3.3 并发症的护理

由于护理措施不得力的截瘫患者, 很多均有压疮及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1]。有的患者就诊不及时, 或院外护理不当而引起并发症。多数患者在我院就诊后, 经过我科精心治疗和护理, 并发症均逐渐好转。现就并发症防治总结如下。

3.3.1 压疮防治

这是截瘫患者须终身注意的问题:①避免受压, 解除压迫是预防压疮的根本措施。建立翻身卡, 严格按时翻身, 每1 h~2 h翻身1次, 动作要轻巧平稳, 做到轴线翻身, 尽量采取轻扶、轻托的方式, 减少摩擦受损皮肤和二次损伤脊髓。设法给截瘫患者创造清洁、平整、干净等有利于康复的条件。②保护皮肤。清洁受损皮肤, 尽可能保持皮肤完整是护理截瘫患者不可忽缺的步骤。清洗皮肤干燥后, 可适当使用润肤品, 以润滑保护皮肤。每日用50%酒精、红花油轻轻按摩受压处, 每日至少2~3次, 每次3 min, 改善血液循环, 提高皮肤抵抗力。若皮肤擦破, 可用60 W电灯泡照射, 距离患处20 cm~30 cm, 20 min/次, 2次/d, 2 d~6 d即可痊愈[2]。③治疗创面。第一步清洁创面, 第二步去除坏死组织, 保持引流通畅, 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可采用甲硝唑湿敷或用生理盐水清洗疮面后, 涂以嘧啶银、呋喃西林等治疗。④通过改善饮食结构和静脉给予营养液, 全面提高患者营养水平, 以防压疮发生。⑤护理人员要对恢复期患者传授自查皮肤和双手撑举减压方法, 防止压疮加重。

3.3.2 泌尿系感染防治

①截瘫患者易引起尿潴留和尿失禁。护理人员应当训练患者排尿动作, 恢复排尿功能, 减少因人为导尿造成尿路逆行感染因素;同时为防止膀胱过度充盈而引起膀胱破裂和肾盂积水逆行感染, 要正确采取外力压迫方法逼尿。训练膀胱反射功能, 留置导尿管时, 夹闭导尿管, 每3 h~4 h开放1次, 每日冲洗膀胱1~2次, 以冲出膀胱内积存的沉渣。或采用隔4 h导尿1次的间歇导尿法可降低泌尿系感染率, 严格无菌措施消除感染机会, 并每日清洁和护理会阴部2次。男性可用阴茎套接尿器外接。②也可采用其他先进手段, 减少患者残留尿, 防止尿道感染。鼓励患者多饮水, 增加排尿量, 利于尿液的机械冲洗。③每周作做次尿培养, 根据培养结果, 选择有效抗生素进行治疗。

3.3.3 肺部感染防治

①做好辅助治疗, 提高机体抵抗力。②保持病室空气新鲜, 定时开窗通风, 将保暖和通风有机结合。③加强患者漱、刷口腔保洁工作, 防止口腔感染。④帮助患者翻身叩背, 做好体位引流。鼓励患者咳嗽, 保持呼吸道通畅, 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 帮助患者排痰时, 护理人员双手紧压患者肋下部, 运动要随患者呼吸节奏, 可以使患者将痰咳出, 力量不宜过大, 以免加重损伤脊神经或导致脊柱骨折[3]。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时, 可雾化吸入, 选择各种药物加入 (α-糜蛋白酶、地塞米松、盐酸氨溴索等药物加生理盐水) 。⑤一旦发现患者肺部有感染现象, 应当尽早使用抗生素全面给予控制。

3.3.4 口腔感染

嘱咐患者每天早晚刷牙后用醋酸氯已啶嗽口, 不能自理者, 每天进行3次口腔护理。多饮水, 口腔黏膜有溃疡时, 应涂擦口腔溃疡膏, 2~3次/d。

3.3.5 便秘或失禁

做好饮食护理, 适量给予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食物, 适当给予热饮, 以促进肠蠕动。鼓励患者自行排便,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适当服蜂蜜、梅子汁, 以防治便秘, 也可以用中医按摩、针灸技术。每日观察患者大便的性状、量、颜色、排便时间, 失禁时可用收敛药, 并保持肛门皮肤的清洁干燥。

4 结果

本组21例脊髓损伤性截瘫患者, 经过我科对症治疗和悉心护理, 并发症均逐渐好转或痊愈。

5 体会

通过临床实践, 对截瘫患者的护理, 我们护理人员要做到对患者耐心细致。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患者, 精神上给予开导和安慰, 视患者如亲人, 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好转情况, 观察患者全身各个器官的变化, 防止并发症的产生或利于并发症早日痊愈。

耐心做好患者心理疏导是基础;精心细致对患者病情观察是关键;及时周到的护理照顾是良策。

摘要: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性截瘫的护理对策, 规范护理行为,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科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脊髓损伤性截瘫病例的护理措施。结果 并发症均得到痊愈。结论 耐心、贴心做好患者心理疏导是基础;严密细致对患者的病情观察是关键;及时、周到对患者护理是良策。

关键词:脊髓损伤性截瘫,并发症,预防,护理

参考文献

[1]胡志荣.脊髓损伤病人康复护理[J].黑龙江护理杂志, 1998, 4 (6) :42.

[2]武晨鸣.周梅.12例外伤病人伴截瘫的康复治疗体会[J].伤残医学杂志, 1998, 6 (1) :51.

脊髓损伤截瘫患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患者男15例, 女3例;年龄23~64岁, 平均42.5岁;致伤原因包括高处坠落伤12例, 交通事故伤5例, 重物击打伤1例;致伤部位中C4~5椎体9例, C3~4椎体5例, C5~6椎体4例。

1.2 方法

本组2例患者给予药物、牵引等保守治疗, 其余16例患者均给予手术治疗。

2 结果

本组18例患者经保守及手术治疗后, 好转17例, 死亡1例, 死亡率为5.6%;术后发生肺部栓塞1例, 无切口感染、褥疮等并发症。随访结果:6例患者完全瘫痪, 无法正常生活;11例患者四肢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3 护理方法

3.1 心理护理

颈椎骨折患者伴有脊髓损伤者除损伤部位疼痛外, 立即出现四肢瘫痪, 严重时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使患者产生剧烈的心理波动, 容易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勇气。脊髓损伤会造成一系列生理和功能紊乱, 如体温异常、胃肠功能紊乱等, 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手术还会给患者造成另一种损伤, 康复治疗是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患者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所以, 从患者入院开始直至出院都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多深入病房和患者谈心, 安慰帮助患者, 与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避免各种不良语言刺激, 使其保持心情舒畅。同时应做好家属思想工作, 使其了解疾病的发展、转归;很好照顾患者, 尽可能满足其各种需求, 消除思想顾虑。协助其生活、饮食、起居, 逐渐恢复一定生活自理能力。使患者的情绪保持稳定, 能够积极地配合治疗与护理。

3.2 保证呼吸道通畅

严密观察呼吸频率、深度、节律, 判断有无呼吸困难, 必要时用心肺监护仪, 或采用无创血氧饱和度监测仪连续监护, 对缺氧情况及时发现, 及时纠正。一般情况, 氧气吸入时的流量为 (2~4) L/min。观察患者口唇、指甲有无紫绀。备好急救药品和器材, 必要时应用呼吸机协助呼吸或行气管切开, 同时做好气管切开术后护理。颈4以上椎体骨折伴截瘫的患者因咳嗽反射消失, 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 应经常吸痰, 以防窒息或误吸, 必要时行气管切开[1]。为患者定时叩背, 防止坠积性肺炎或肺不张。若为颈5~7椎体骨折患者, 可指导其进行有效的咳嗽、咳痰。方法为患者取平卧位, 嘱患者深吸气, 吸气末停滞片刻后用力咳嗽, 用双手压迫患者上腹部, 反复进行, 使痰液由肺泡周围进入气道而咳出, 可与深呼吸配合进行。

3.3 饮食与体温护理

外伤截瘫后消化系统受到影响, 早期肠蠕动减弱, 大量饮食易引起腹胀, 故伤后一周饮食应给予限制;2~3周后, 代谢趋于正常, 应增加营养, 给高热、高蛋白、高维生素等易消化的饮食, 同时也可给助消化的中西药物。对于出现便秘和肠胀气的患者, 可内服液体石蜡或缓泻剂。避免进食容易产生气体的食物如牛奶、甜食等。鼓励患者多饮水、多食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并为其进行腹部按摩, 促进肠蠕动[2]。颈髓损伤时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对温度丧失了调节和适应能力, 患者常有高热 (达40℃以上) 或低温 (35℃以下) 。中枢性高热反应应及时采取物理降温、药物降温, 调节室温等措施, 防止并发症产生。

3.4 预防感染

截瘫患者因长期卧床, 痰液不易咳出, 易发生坠积性肺炎。应加强呼吸道的护理。保证定时翻身, 更换体位, 鼓励患者咳嗽, 以防肺炎及肺不张。对于呼吸困难者应及时给氧, 禁用吗啡、杜冷丁等抑制呼吸的药物。注意保暖, 避免受凉, 防止感冒。分泌物黏稠时可用雾化吸入, 如分泌物多而不易咳出应用吸痰器吸出, 必要时可做气管切开, 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因神经性膀胱功能障碍、尿潴留, 长期留置导尿管者, 易发生泌尿系感染和结石。因此插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 按时冲洗膀胱, 鼓励患者多饮水, 必要时用抗生素。综上所述, 颈椎损伤伴有截瘫的发生率较高, 临床对于该病的治疗及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在治疗过程中给予针对性护理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改善患者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颈椎损伤并高位截瘫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 提高临床护理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5月-2010年3月收治的18例颈椎损伤并高位截瘫患者的临床资料, 总结临床护理方法。结果 本组18例患者经保守及手术治疗后, 好转17例, 死亡1例, 死亡率为5.6%;术后发生肺部栓塞1例, 无切口感染、褥疮等并发症。随访结果:6例患者完全瘫痪, 无法正常生活;11例患者四肢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颈椎损伤并高位截瘫在临床较为常见, 在治疗过程中给予针对性护理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颈椎损伤,高位截瘫,护理

参考文献

[1]李萍, 钱忆.颈椎骨折并高位截瘫的护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 14 (8) :246-248.

脊髓损伤截瘫患者 篇8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疾病,可造成其受损平面以下的运动、感觉、反射及括约肌功能障碍,不仅会给患者本人带来身体和心理的严重伤害,还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出院准备服务计划主要利用专业人员帮助患者及照顾者在转换医疗照顾机构时,能达到完整且持续性的照顾,以求得到最佳的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1]。我院提供此项服务从患者入院始介入,由个案管理员予以执行,出院计划服务包括评估、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和随访等过程[2],期间需制定完善的出院计划程序或指引,形成格式化的医院和社区间的转介系统,患者及家属参与决定服务计划,有详细的出院计划书写记录,建立全面完善的个案管理档案。

2 脊髓损伤患者的出院计划

本文将对一例颈椎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出院计划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2.1 一般情况

患者男,36岁,车祸致“颈椎完全性脊髓损伤”,在当地医院进行手术处理,伤后5个月转至我院行系统康复治疗。入院后个案管理员予以持续性跟进,针对伤残适应、家庭关系、工伤政策等问题提供服务。

2.2 出院准备服务

2.2.1 出院计划的评估

在患者临近出院的1个月,通过半结构化访谈法进行患者需求评估,评估情况如下:①健康状况。双肩关节和背部疼痛成为影响患者睡眠、情绪的重要因素,四处寻求治疗方法和改善措施。②功能情况。ADL完全依赖。③情绪状态。患者偶感烦躁,易激惹,好发脾气。④家庭情况。患者父母早年离异,伤后父亲在身边照顾,但父子关系较疏离,母亲健康状况不佳,妻子是主要照顾者,已基本掌握照顾技巧;患者担心妻子离开,用“责骂”的方式试探妻子对自己的心意;患者担心返乡后如何面对亲朋好友;患者妻子常有无助感、睡眠障碍。⑤社会资源。居住所二楼,无电梯,房屋内设施基本适合轮椅使用;患者及家属不了解当地针对残疾人的优惠政策,经济维持依靠工伤的伤残补助金。

2.3 出院计划的制订

根据评估结果,由个案管理员、患者及家属共同制订可实现的具体目标及有效措施,具体如下:①具体目标。协助患者习得自我处理疼痛的方法,以减少疼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提高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社会适应能力;掌握家居环境改造的知识;使患者全面了解可利用的社区资源;增进夫妻间的情感交流,鼓励患者与妻子学习有效的沟通方式。②措施。每周一次康复辅导、周期性的小组辅导、脊髓损伤训练营等方法介入。

2.4 出院计划的实施

针对出院计划评估结果提供个体化的出院准备服务,并由个案管理员将各专业人员建议整合,形成书面材料提供给患者。

2.4.1 脊髓损伤训练营

课程涉及体能训练、生活自理、社会适应、伤残辅导等4个方面,以个案辅导、小组辅导、社会适应性训练、知识教授等为介入手法,在此过程中需要各专业合作和配合、“同路人”的示范与支持,使患者重拾生活自信,达成生活重整的目标。

2.4.2 康复辅导

通过专业的辅导技巧进行深入面谈,针对疼痛自理、伤残心理的适应、家居环境改造、长远的生活规划(包括家庭康复训练技巧的指导、日常生活安排表的制定、家庭财政计划及持续性生计的探讨等)提供服务。

2.4.3 家庭关系辅导

针对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进行辅导。

2.4.4 链接社区资源

个案管理员与当地残联联系,获取残联可利用资源。

2.4.5 家居环境改造

通过观看影像资料,了解同病情患者家居环境改造的情况。

2.5 出院准备的评价

①疼痛自理:知晓疼痛原理,清楚疼痛将终身伴随,对情绪的影响减少。②家庭财政计划:患者的劳动能力鉴定等级为一级伤残、一级护理,按月领取伤残津贴,获得伤残津贴满足日常的生活开支。③制定日常生活安排表,进行家庭康复训练。④伤残适应情况:患者可较好地进行压力管理,睡眠情况改善,发脾气次数减少,找到了人生价值。⑤家庭关系:患者与妻子关系融洽。⑥社区可使用资源:当地残联每年提供申请护理补助和免费辅助器具配置。⑦家居环境改造:患者计划重新购置房屋。⑧持续性生计的考虑:投资合适项目。

2.6 随访

患者己出院返回湖南家乡,返乡后一周每天均有亲朋好友探望,患者认为“回家这件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个案管理员通过电话随访,出院后第1个月每周1次,第2个月每半个月1次,第3个月至半年每个月1次,协助患者处理出院后遇到的实际困难。

3 小结

脊髓损伤患者出院准备计划紧紧围绕患者的个体需求提供持续性的医疗服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出院准备服务计划提高了照顾者的准备度,满足了患者和照顾者的需求,提高了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卢珏.出院计划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6)709-710.

脊髓损伤截瘫患者 篇9

【关键词】脊髓损伤;早期;间歇导尿;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048-01

脊髓损伤(SCI)包括脊髓结构、脊髓功能损伤,可使患者的运动、感官、自主神经等功能产生作用障碍[1]。排尿障碍是脊髓损伤患者最为严重的病征之一,若治疗不恰当,还可引发肾结石、肾积水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可发生肾衰竭死亡。我院对患者早期以间歇导尿法进行排尿障碍的改善,取得较好结果,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1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22例脊髓损伤患者作为此次调查对象。其中男患15例,女患7例,年龄为27~58岁,平均年龄为(41.5±6.1)岁。22例患者中。车祸致伤患者4例、高处坠落患者9例、重物砸伤患者6例、其他伤患3例;患者病程为1~15个月,平均病程为(6.2±1.1)个月。

1.2方法 我院对患者实行间歇导尿法,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训练前患者需定时饮水,饮水时间为早8点至晚20点期间,患者可分为早、中、晚3次,饮水总量约1500~2000ml即可。实施间歇导尿时可由患者家属进行辅助,家属手掌置于患者下腹部,按向下向后的顺序对患者膀胱进行挤压,力度适宜,先轻后重;对于可坐立的患者,应向前倾斜身躯,做出相关的排尿动作,对于无法自行排尿患者,可通过叩击耻骨上区、挤压膀胱、摩擦大腿内侧等方法刺激排尿,加强自发性排尿反射。并根据残余尿量对间歇导尿次数进行调整,对于残尿量>200ml的患者,进行4次/d间歇导尿;残尿量为150~200 ml的患者,进行3次/d间歇导尿;残尿量为100~150 ml的患者,进行2次/d间歇导尿;残尿量为50~100ml的患者,进行1次/d间歇导尿;而对残尿量<50ml的患者,可停止间歇导尿。对患者进行1次/w尿常规检查与中段尿培养[2]。

此外,我院还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及心理教育。具体内容包括:①治疗方法的讲解,我院需向患者及其家属对该治疗法的目的、意义及不良情况进行交代,对治疗期间出现疑虑情况的患者,应给予充分解答。②饮水计划,行间歇导尿的患者在治疗期间需由医护人员对其每日的液体摄入量进行控制,患者摄入量(饮用、注射、滴注等)应在2000ml/d以下,对于出现膀胱涨满情况时,应立即实行间歇导尿法,患者需严格按照要求进行。③饮食干预,患者需遵循医嘱,控制流体食物的摄入,避免过分摄入导致排尿量增加过大,对于尿量较少的患者可适当增加患者的饮水量。④心理辅导,由专业人士对患者的心理进行各方面的安抚,帮助患者减少心理自卑感、压力感,积极面对自身疾病。

2结果

3~7个月的膀胱功能训练后,患者的排尿情况有所改善,经检测,所有患者的残尿量均小于80ml,其中有16例患者的残尿量小于50ml,可停止行间歇导尿法。所有患者的排尿功能基本正常。

除此以外,我院还对间歇导尿法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22例患者中,仅有1例患者出现尿路感染,其余患者无明显的不良反应或感染情况。感染几率仅为4.3%。

3讨论

脊髓损伤后,可对膀胱功能产生影响,使患者出现排尿障碍。如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褥疮等针对这一现象,我院对患者推荐实施间歇导尿法进行膀胱功能的改善[3]。间歇导尿法是现今常用的治疗脊髓损伤排尿障碍的方法,该方法简单有效,还可避免因长期排尿功能障碍所导致的逆行性尿路感染,帮助膀胱维持正常的收缩与舒张功能,防止膀胱发生挛缩。间歇导尿可使膀胱的基本功能得到充分的训练,加强自发性排尿反射,减少残余尿量,降低尿路感染几率。同时还可保护患者肾脏。除此以外,我院还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包括对患者饮食、行为习惯等进行干预,减少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减少了患者治疗期间的其他干扰因素。由治疗结果可知,此次22例患者中,所有患者的残尿量均小于80ml,且有16例患者的残尿量小于50ml,停止间歇导尿法后,患者的排尿功能基本恢复,可对间歇导尿法的治疗效果进行肯定。此外,仅1例患者因后期的护理不当出现泌尿系统感染,感染几率明显小于体内置留尿路法。总而言之,间歇导尿法可对膀胱实行周期性的充盈与排空,使膀胱黏膜的正常血流量得到保障,降低减少感染几率,并通过后期的康复护理,巩固了后期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晶.脊髓损伤患者早期行间歇导尿的观察及康复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8):759-760.

[2]刘旭东,勾丽洁,杨晓莲,等.脊髓损伤患者早期间歇导尿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10,50(6):82-83.

脊髓损伤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将2011年1月—2014年12月康复科收治的58例脊髓损伤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对患者性别、年龄,发病原因,损伤部位,神经损伤平面,损伤程度,四肢感觉与运动,并发症,大小便情况,心理因素进行分析。

2 结果

性别:男46例(79.3%),女12(20.7%),男∶女=4∶1;年龄:<15岁3例(5.28%),15岁~48岁49例(84.52%),>45岁6例(10.32%)。发病原因:创伤性原因42例(72.42%),非创伤性原因16例(27.58%),两者之比3∶1。在创伤性原因中,交通事故24例(57.1%),高处坠落8例(19.03%),重物砸伤7例(16.72%),跌倒及其他3例(7.1(%),没有发现枪伤、刀伤。在交通事故中,主要以25岁~45岁为主,共16例(66.6%),高处坠落35岁~50岁为主,共5例(60%),重物砸伤以矿工为主,4例(56%),跌倒及其他主要以老年为主。在非创伤性原因中,血管源性2例(12.5%),感染性3例(18.75%),退行性原因5例(31.25%),占位性4例(25%),椎间盘术后2例(12.53%)。损伤部位:颈椎32例(55.12%),胸段10例(17.24%),腰段14例(24.13%),骶段2例(3.44%);神经损伤平方面:C3~43例,占颈髓损伤的9.3%,C4~510例,占颈髓损伤的31.2%,C5~619例,占颈髓损伤的59.3%。T7~9损伤6例,占胸段损伤60%,T11~12损伤4例,占胸段损伤40%。L1~2损伤5例,占腰段损伤35.7%,L4~5、L5~S1损伤9例,占腰段损伤64.2%;损伤程度方面:用脊髓功能损伤分级,完全性损伤38例(65.5%),不完全性损伤20例(35.5%),不完全损伤中,ASIA分级B级8例,C级6例,D级6例;四肢感觉与运动:完全减退或消失四肢20例,双下肢12例;并发症方面:呼吸功能障碍13例(22.4%),心血管功能障碍18例(31.0%),下肢深静脉血栓10例(17.2%),自主神经功能障碍40例(68.12%),大小便功能障碍50例(86.2%),性功能障碍56例(96.59%),中枢性疼痛42例(72.4%),肌痉挛41例(70.6%),压疮28例(48.2%),异位骨化9例(15.5%),骨质疏松25例(43.1%),体温调节障碍24例(41.3%),心理功能障碍40例(70%)。

3 讨论

SCI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与功能的损害,可造成损伤部位以下的神经功能障碍,是一种会导致终身残疾的损害[1]。因国家和地区不同,其发病率有所差别,美国患病率为90/百万人口,其中创伤性引起20~45/百万人口[2];北京地区发病率为68/百万人口。脊髓损伤以青壮年为主,80%的患者年龄<40岁,男性比女性多4倍。国外脊髓损伤的主要原因是车祸、运动损伤等,我国则为高处坠落、砸伤、交通意外等[3]。在本研究中,从58例截瘫患者的各项数据可以看出,创伤性SCI后截瘫患者发病率高占72.4%,非创伤性占27.6%,创伤性病例中可以看出车祸占到57.1%,这与既往报道中高出坠物、砸伤是创伤性SCI后截瘫的常见原因不符合[4]。随着近几年交通发达,私家车增多,58例病例中,颈髓损伤的大多数为车祸引起,主要是颈椎骨折与脱位,挥鞭性损伤大多数在高速路上,乘车人在睡觉时出现急刹车引起,而且大多数是年龄偏小者,驾车技术不过关,酒后驾车多见。胸段主要以砸伤为主,通常伴有肋骨骨折与气胸,胸腔积液,给康复带来影响。脊髓损伤并发症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出现时间与持续时间长短无明确统计,损伤平面越高,并发症越多,对康复影响越大,预后越差,损伤平面与骨折平面往往不一致。由于大部分患者功能受限,心理受到影响,常常伴有抑郁,同样对康复有不利影响。损伤部位统计中颈髓损伤占多数,这与以往统计一致。58例患者中,完全性的损伤占多数,这与过去的数据一致[5]。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创伤性SCI中,完全性损伤占多数,给患者恢复造成极大困难;非创伤性引起不完全性损伤患者多;交通事故明显高于煤矿砸伤与建筑工地上高处坠落引起的脊髓损伤。呼吁全社会,车祸给大家造成灾难,不论是开车人还是乘车都要以安全为重,车速要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参考文献

[1]吴红瑛,范廷中.151例外伤性脊髓损伤后截瘫患者病医学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18(6):395.

[2]Ditunno JF,Jr Young W,Donovan WH,et al.The intevnationat Standards booklet for neuvologicat and classificution of sptinae cordd in Juvy[J].American spinat Injur Assocciation Paraplegin,1994,3(2):70-80.

[3]范振华,周士枋.实用康复医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507-510.

[4]郭薇.90例民工截瘫患者致残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中国康复,1997,1(2):38.

上一篇:实践教学条件下一篇:超硬材料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