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人文精神刍议(共11篇)
图书馆人文精神刍议 篇1
一、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内涵
自从人类历史上产生了图书馆之时起, 图书馆事业就与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 此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而图书馆始终关注着人类文化的保存和弘扬、发展, 其实也就是关注着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图书馆所固有的人文精神在其中就起到了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
人文精神即人文主义精神, 又名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 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要尊重人的价值。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其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逐和关怀, 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 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 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 (《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 陈旭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而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就是图书馆在整个运行过程中所蕴含的承认、尊重和实现人的价值的精神, 是具体化了的人文精神。其实图书馆的发展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追溯历史, 从原始图书馆为上层贵族服务的封闭式藏书楼走出来, 图书馆逐渐面向各阶层人民群众、饱含着深厚的人文意蕴, 使图书馆和知识成为全人类的财富。在图书馆的发展进程中, 逐渐形成了以人文主义精神为主要内涵的图书馆精神, 也就是说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是图书馆发展永恒的旋律。
二、图书馆倡导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 图书馆事业一味热衷于科学技术的应用, 却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建设, 这给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弊端。人们为了现代化而现代化, 却忽略了图书馆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推动图书馆发展、实现现代化的的原动力。因此, 传统的人文精神不但不能摒弃, 而且更应该倡导和弘扬。
1. 弘扬人文精神有利于实现图书馆自身价值
图书馆始终将提高整个人类社会的科学文化技术及思想道德修养为终极目标。而图书馆所追求的终极社会目标, 就是把人类根本价值的实现作为自身价值的源泉和基础。实际上离开人的价值, 图书馆的价值根本就无从谈起, 人文精神图书馆价值的核心。图书馆作为知识和智慧的象征, 在社会中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化的普及, 和各类信息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诞生, 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受到了冲击。为适应新形势, 图书馆应充分发挥人性化的优势, 弘扬图书馆的人文精神理念, 建立稳定的图书馆精神文化, 加强馆员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 从各个方面充分体现其文化气息, 重建已经淡化的人文精神, 而良好的人文精神不仅能增进图书馆与读者的理解, 而且能优化图书馆形象, 提升图书馆的亲和力, 进而自然改善图书馆馆员的社会地位, 进而大力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2. 弘扬人文精神是实现图书馆社会职能的重要条件
图书馆担负着开发智力资源、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提供文化娱乐、保存、发展弘扬人类文化遗产等主要的社会职能。这些社会职能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靠的就是图书馆馆员的人文主义精神, 即不断地提高馆员的素质和能力以实现新的有效组织、利用及增值, 从而更好地满足读者和社会的各种需求。另外, 图书馆要与其他信息服务提供者相互竞争、互惠互利。图书馆更应该充分发挥其“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 从而吸引更多读者, 取得竞争的强势。图书馆的社会职能除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不会改变之外, 其他社会职能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改善, 才能更好地将人文精神落实于图书馆日常工作中, 从而最大可能地满足读者的各类需求。
三、弘扬图书馆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1. 建立人文关怀制度
在具体业务上, 积极推进人文关怀, , 有利于科学管理、建立一个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服务创新的科学人文关怀制度是燃眉之急。该制度不仅要在业务范围中对馆员的行为、举止、服务程序加以规范, 并且还应该制定读者服务规范、职业道德准则, 以便进一步明确读者权益。从读者的利益和需求出发, 使人文关怀成为图书馆员工的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
2. 加强人文精神教育
任何规章制度都不是万能的, 还必须对人文精神的教育进行大力宣传和弘扬。使图书馆员从思想深处认识到营造一个有爱心、有耐心、有礼貌、令人倍感亲切的人文环境是图书馆工作目标和基本任务, 把发扬人文精神, 给予读者充分的关怀形成一种共识和习惯。
3. 营造人文精神环境
以人为本, 优化服务环境, 图书馆的物质空间环境要使读者感到舒适、安静、优雅。大到图书馆建筑, 小到馆员着装与用语, 都需要充分体现图书馆服务对读者的人文关怀。人性化的图书馆环境可以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效率和兴趣, 人性化图书馆既要方便各类人士的使用, 要尽可能给人以美感, 处处给读者以亲切和关怀, 充分考虑读者的意愿和习惯, 使读者无时无刻体验到舒适、愉快和尊严。这样, 不仅馆员的读者都心情舒畅, 自己的价值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4. 纠正有悖于人文关怀的做法
许多图书馆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预防读者偷窃, 不由自主地把广大读者设想为偷盗者和破坏者, 时时有监督、处处有限制。其实这样大可不必, 图书馆和读者本身是一个互动的体系, 只有给读者充分的信任和尊重, 他们才会在高期望值下表现出值得信任和尊重的行为。因此, 至关重要的还是换位思考、激发人性中善良的一面, 把读者定位于值得信任的位置上, 并以此作为关怀的起点。
通过图书馆人文精神这一独特方式, 在现代图书馆服务中可以拉近馆员与读者的距离, 使馆员的工作热情和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图书馆事业中真正得到体现, 使图书馆在提供丰富知识和优良信息的同时, 水到渠成地成为充满人文关怀的理想精神家园。
总之, 现代图书馆的人文精神是图书馆立馆之本、生存之基, 是图书馆的管理之思想精髓, 是时代高速发展的呼唤、历史车轮运转的必然, 是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的思想保障。
摘要:笔者论述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探讨了倡导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论述了人文精神在图书馆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贯彻执行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图书馆,人文精神,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汤树俭.图书馆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扁桃体”.新世纪图书馆.2009 (5)
[2]王蓉.论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及其构建.图书馆论坛.2009 (6) .
[3]李彩霞.高校图书馆人文环境建设刍议.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 (22) .
[4]龙琼, 浅谈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的构建, 管理观察, 2010年 (22)
图书馆人文精神刍议 篇2
文章以阐述图书馆读者服务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为基点,探讨了读者服务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并加以阐释,论述了在读者服务中体现人文精神的`具体措施与人文精神在当代图书馆发展中的意义.
作 者:李金莲 作者单位:绍兴县图书馆,浙江・绍兴,312030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年,卷(期): “”(12) 分类号:G251 关键词:图书馆 读者服务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指引下的写作教育刍议 篇3
何为人文精神?要理解这个问题,先要理解何为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外来词,中国自古没有人文主义的提法。正由于此,人文主义有多种含义,未予统一。广义的人文主义是来源于古希腊近至二十世纪现代的一种概念,且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基本上是一种着眼于人类为具有真理和正义之源的既有尊严又富理性的哲学观。这样以来,人文主义几乎无所不包。凡是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地位和尊严,倡导个性发展的多种思想、思潮和理论,都属于人文主义的范畴。这种广义的人文主义实质即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指引下的写作教育,其实质就是人本主义的写作教育,是以张扬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尊重人的情感体验、完善人的人格心理品质为基础的活动。
一、坚持人本主义的教学策略
从春秋时代开始,我国的写作教育就强调作者内在的修养,将“文”与“人”、“文”与“德”直接联系起来。最早关于写作本质的论述“诗言志”就是最早的论述写作的诚信本质的。古代诗论强调诗人所抒之情应该是从心底流出的真实情感:“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叶燮《原诗》)因“不违心”,乃是诗人情性的真实写照,它应该符合社会道义的要求,受一定道德规范的制约:“盖诗以道情性,感发所至。心若不正,岂可含毫觅句!”(薛雪《一瓢诗话》)既然如此,就要求写作客体具有高尚的品格,“无高尚伟大之人格,即无高尚伟大之文章”(王国维语)。这些论述写作诚信的本质正是写作教育价值的一个重要所在,当代写作教育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写作客体中的“假、大、空”现象,最简单的表现就是刻意地模仿、无原则地服从和玩弄技巧的花招。手段上更高超的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形式上“看上去很美”,气势上貌似博大磅礴。许多假文章写得好的一个特点就是文字华丽,但它吃的是别人嚼过的馍馍,无法掩盖其内在的苍白无力,贫乏空虚。还有的文章就是喊口号,拼命拔高作品,拔高人物,寻求写作的高立意。浮华的语言、粉饰的语言、高调的语言、矫揉造作的语言忽视了人的心灵,忽视了思考,忽视了美,导致人文土壤的严重碱化!
毋庸置疑,现在的学生受到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过多,文章抒发的是别人的感情。文章本来可以虚构,但虚构不等于作假,作假不仅会带来写作上的问题,而且会带来精神上的问题,也就是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不可等闲视之。
一篇文章、一件作品应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精神世界。是个人思想、情感的真实流露和生动展现。在写作教育中,应首先对学生进行个体意识教育,即文章是每个人独特的精神创造,是自我知识、素质、能力的外化,各自心灵、性格的真实写照,是真正的个性文字。“人各有己”“独抒性灵”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写作中,应教育学生树立个体意识,表达真实自我,切勿为文造情或步他人后尘。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保持自己的个性”,“使自己作为个性的人确立下来”。在写作教学中,还应利用学生想写好的渴求,结合反映高尚人格、真挚情感、坚强意志的典范例文,对其进行情感教育、人格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自立自强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丰厚人文底蕴
人文精神指引下的写作教育的具体实施除了坚持人本主义的教学策略外,还需要丰富教育客体的人文底蕴。
人文精神在于行,却也离不开人文知识。关于增进人文知识,笔者主张精读经典。在旧学的厚土上我们有了堪以自傲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有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有司马迁、王勃,有李白、杜甫、白居易,就是后来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们,以及王国维、陈寅恪、林语堂和再后来的钱钟书、季羡林等学坛巨擘,无不得益于经典的浸染。写作教育的这种经典切入,必然可以为丰厚人文底蕴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形成能代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知识含量和信息含量较高的、人文底蕴丰厚的、又能适应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配套教材体系,弱化机械的技巧性语文能力的训练倾向,突出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征,让学生在多读、多背、多说、多写中,达到欣赏、积累。感悟和习得的目的,从而达到以读促写和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写作能办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长期知识的积累是一个基本前提。没有在大视野中的日积月累,就没有写作能力的潜滋暗长。实际上,我们的古人对“饱读诗书”历来十分重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都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生只有在大视野阅读中去领略那优秀的文学遗产,去涉猎那丰富的现代美文;只有肚子里有了东西,才能循规为圆,依矩为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达到积累词汇的目的,从而切实提高写作造诣。
正像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只有在写作中才能学会写作,至于写作技巧,写作规律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探索出来,讲得太多,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因而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定要分清摆正。我们的写作教育才会在整体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上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物理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刍议 篇4
一、以兴趣为引导, 促使学生勇于探索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有学习物理的兴趣, 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 乐于探索自然, 能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 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及和谐相处的情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最好的礼物。学生处于青春期, 对各种物理现象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倘若学生对物理学习有兴趣, 那么他们就愿意为之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去自主学习, 其效果要比强硬灌输好得多。
教科书上有举不胜举的科学家的科学探索故事, 要充分挖掘、利用这部分人文资源, 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伽利略的比萨斜塔“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试验、牛顿的苹果落地故事和瓦特与蒸汽机的故事等。通过指导学生阅读, 或绘声绘色讲述, 让学生在兴趣中, 不断迈入神奇的物理世界, 这些材料都能给学生以意志、品行的教育和道德情操的启迪。耳濡目染之中, 科学家的顽强拼搏、百折不挠、孜孜以求的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就会在学生的心里扎根, 进而促使学生不断努力探索, 其知识学习与个人素养就会渐渐提高。还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等一些科普书刊等, 或阅读《牛顿传》, 霍金的《时间简史》等一些物理学家的传记, 以扩大知识面, 提升个人素质。
二、培养团队精神, 注重创新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要“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乐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 有团队精神”。由于现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 科学分科越来越细致, 单靠个人的传统方式的单打独斗, 往往难以取得重大的成就;而反观现代重大科技成果, 往往都是团队取得的。现代社会竞争激烈, 各行业都不约而同对人才的团队协作精神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物理作为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精神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在此方面更是责无旁贷。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还指出学生要“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不迷信权威, 勇于创新”。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多进行分组教学, 让学生分小组学习、讨论;在实验课上, 我们可以让学生合作完成实验, 借以感受合作的优势, 在合作中取长补短, 集思广益。如测量教学楼的高度, 学生分小组进行, 探讨多种多样的测量方法, 培养学生不墨守成规的意识。还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 进行小发明、小制作活动, 鼓励发明创造, 如设计、修改学校线路、进行家乡污染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与人合作, 感悟合作的魅力, 为今后工作进行预演, 对学生未来是很有帮助的。
三、关注现实,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物理与生活和社会现实有密切的关系,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学以致用, 是我们学习物理的一个基本要求。《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有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热爱祖国, 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科技在造福人类的同时, 也给人类带来伤害。在物理学习中, 要把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作为重要内容, 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 服务生活。如能源问题, 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能源结构是否合理?我国有哪些能源问题?如何开发新能源?过多开发阶梯水电站是否没有弊端?核电站如何防备污染等问题;讲到我国或世界的航天成就, 不能不提到太空垃圾问题;核能便利人类, 还带来核泄露核战争的危险;此外还有探索如何治理家乡的环境污染问题等等, 让学生去思考, 去探索, 去解决。
爱国主义情感, 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以及人生事业有重大影响。“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了新中国的国防事业, 在戈壁荒漠隐姓埋名几十年, 甘愿青春献祖国等等, 这些科学家的经历中, 都深深地镌刻着爱国的心声。这些例子, 都对学生有深深的影响, 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渗透教育。
在授课中, 除介绍我国古代灿烂辉煌的科学发明外, 还要多讲祖国日新月异的科技成就。如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发射、回收、嫦娥系列卫星的发射、北斗系列导航卫星的发射等等, 可适时组织学生观看, 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浅议图书馆人文精神 篇5
关键词:图书馆;人文精神;人文关怀
一、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的命运,追求人的幸福,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价值,体现人文关怀,提高人的素养和精神境界,使人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是对全面发展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在图书馆的发展史中,正是这种人文精神的思想不仅促使了近代公共图书馆的产生,更使得图书馆在人们完善自我和发掘自我价值以及思想的培养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图书馆也成为人文主义者所极力提倡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图书馆的人文精神的概念,早在1931年著名图书馆学家印度的阮冈纳赞就出版了《图书馆学五定律》一书,其五定律内容就是:(1)书是为了用的;(2)每个读者有其书;(3)每本书有其读者,也就是要求为每本书找到其合适的读者;(4)节省读者的时间;(5)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作为一种机构的图书馆就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图书馆正是由藏书、读者和馆员三个生长着的有机部分构成的结合体。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定律》蕴涵着浓厚的人文精神,它重点强调的是服务于读者,从根本上阐明了图书馆为之努力的目标就是使图书馆真正成为“读者的图书馆”,最终发展为“社会的图书馆”。
制定于1972年、被视为“世界图书馆宪章”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应当随时都可让人到馆,它的大门应当向社会上一切成员自由地、平等地开放,而不管他们的种族、肤色、国籍、年龄、性别、宗教、语言、地位或教育程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1994)指出:“自由、繁荣以及社会与个人的发展是人类根本价值的体现。人类根本价值的实现取决于智者在社会中行使民主权利和发挥积极作用的提高,人们对社会以及民主发展的建设性参与,取决于人们所受良好教育及存取知识、思想、文化和信息的自由开放程度。公共图书馆,作为人们寻求知识的渠道,为个人和社会群体进行终身教育、自主决策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美国图书馆协会1995年发表了《美国图书馆事业发展12条宣言》,宣言强调:“图书馆是改变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基地。……图书馆应不论贫富等级,向社会所有的人平等地提供资料。图书馆尊重个人价值。图书馆要向每一个人、每一种思维方式大开方便之门。”
图书馆是保存和传播文献信息的社会机构,它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社会学派代表人物巴特勒(P.Buffer)对图书和图书馆下的定义是:“图书是保存人类记忆的社会机制,而图书馆则是将人类记忆移植于现在人们的意识中去的社会装置”,这个定义从科学和社会角度研究了图书馆的本质。图书馆的本质是人文的。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就是在图书馆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图书馆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文关怀,其对象主要是读者,通过提供信息服务以实现对读者精神的安慰与关怀,创造一种氛围,一种充满人性,让人感到高尚和神圣的氛围。
二、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人文关怀
(一)图书馆对读者的人文关怀
科学的空前繁荣与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面貌,也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图书馆的工作、管理和思维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计算机编目替代了手工作业,流通管理系统使借还图书变得十分便捷,先进的信息存贮技术使图书馆在有限的空间内能容纳更多的资源,联机检索使信息的获取突破了时空的局限。许多人相信,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必然给图书馆带来彻底解放,图书馆只要用电子计算机武装起来,就会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在图书馆学研究与教育中,技术也成为炙手可热的领域,以至有人认为图书馆学应该建立在“键盘操作”之上。与此同时,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却在不断滑落。图书馆的人文精神是图书馆的本质和内在动力,无论图书馆的工作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本质是不会改变的。
首先,图书馆应树立人文关怀的思想,制定以人为本的规章制度,要坚持图书馆的公共性、公益性、服务性的本质,不断提高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尊重每一位读者,不划分读者等级,让读者更有效、更方便地使用图书馆,而不是仅仅对读者的制约和限制。如流通中的超期罚款问题,罚款不是目的,最好是通过技术手段提前通知快超期的读者,还有工作人员可在借还书时提醒读者,尽量减少超期罚款的发生,对超期罚款的金额规定一个上限,而不是单纯地按天数累加。
其次,更新服務理念,信息技术无论如何发展,其背后是人,就图书馆来说就是馆员和读者,其中馆员是服务员,读者是被服务者。而媒介就是藏书,信息系统只是工具而已。现代科学技术正在改变人类社会的面貌,也在改变着图书馆的面貌。然而,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需要人来管理和操作,图书馆的现代化应当先化人,后化物,即先有具有现代理念的人,才真正能使技术和设备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作为图书馆人,首先应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好地服务于读者,仅仅有微笑和耐心是不够的,还要以读者的需求为导向,提供多元化、深层次、综合化的服务产品,如新书通报、专题报道、信息检索、定题服务、查询服务等等。
再次,创造人文关怀的环境,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是建筑设计上体现人文关怀,传统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是封闭的藏、借、阅分开,体现在图书馆建筑设计上,就是空间小面积的人为分割,不方便读者利用,缺少人性化;现代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是开放的藏、借、阅一体化,这就要求现代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在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上遵守人文化原则,设计上适应大空间的全开架需要,充分展现其开放性、灵活性、智能性,形成“书在人旁,人在书中”的局面。二是图书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要体现人文关怀,外部环境要和图书馆协调,它既是对图书馆建筑的烘托,又是对读者心境的陶冶;内部环境要干净清爽,墙壁上挂点字、画,房间里放几盆鲜花,给读者赏心悦目的感觉。还有图书馆内部设施也要体现人文关怀,在醒目位置设立图书馆楼层分布图,计算机检索系统;提供电子阅览,无线上网服务;借阅台低、矮,便于读者与服务人员面对面交流,书架低矮、轻巧,方便读者取阅等等,总之,一切为了读者,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另外要在图书馆中进行无障碍设计。《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38—99)规定“建筑设计应进行无障碍设计”,方便残疾人利用图书馆。
(二)图书馆对馆员的人文关怀
首先,要确立馆员的主体地位,图书馆搜集、收藏的文献信息是人类活动和智力的结晶,是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物质基础,这些文献信息通过人(馆员)的系列活动后,再服务于人(读者和用户)。因而,图书馆的一切工作、服务和精神都要通过具体操作层面的馆员才能得以实现,图书馆工作的全部,实质上就是从人到人,如此循环反复的过程。不论是传统图书馆时代,还是数字化信息服务的网络环境下,馆员的主体作用是不容置疑的。要尊重馆员,营造公平、民主的馆内环境,使馆员有主人翁责任感,爱岗敬业;还要公正合理安排岗位,做到人尽其才,使他们能在工作中体现自身的价值,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一点非常重要。
其次,要建立公平的激励和竞争机制,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有效的竞争机制能够充分挖掘人的潜力,充分运用竞争机制激发馆员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适应形势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还可借鉴国外制定“图书情报专业资格证书”制度。同时要鼓励支持馆员从事学术研究,积极为他们争取科研项目,使他们能不断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和业务技能;要制订公平公正的馆员培养安排计划,使他们能不断接受新的培训,实现馆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另外对馆员日常生活要关心、照顾,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此外还可因地制宜地多开展一些集体活动,激发馆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使他们以馆为荣,人是富有感情的,这样就有利于增强图书馆的集体凝聚力。
图书馆人文精神就是在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尊重人,实现人的价值,这种人文精神不仅体现在对读者的服务中,而且体现在对每个图书馆人的激励和关怀中。
参考文献
[1]吴志玮.浅议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回归[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6).
[2]肖希明.图书馆呼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图书馆,2000,(1).
[3]吴云霞.浅谈图书馆的人文精神[J].世纪桥,2006,(12).
谈图书馆人文精神 篇6
一、图书馆人文精神现状
在科学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21世纪, 信息和网络成为科技飞速发展的重要手段,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因为受到科技的影响发生着重大的改变。现代图书馆的发展也应用到了科学技术手段, 因此图书馆改变了其原有的工作方式、内容、管理、思维方式以及学术研究, 通过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 图书馆的信息覆盖面越来越广, 不仅可以馆藏本地区的信息资源, 还能通过使用因特网获得国内外所有的信息资源, 在先进的网络信息基础上, 人们将信息电子化, 再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远距离传输, 使读者足不出户就能了解所需信息, 即读者浏览信息更方便。当今的图书馆在各个层面都采用了现代化的科技手段, 并且重视技术以及人才的引进, 一部分学校将培养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当作图书馆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图书馆通过不断研究各种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 使得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这标志着时代发展的进步。但是图书馆的人文精神也存在着失衡的现象:虽然图书馆引进了先进的计算机设备, 由于图书馆的藏书并不是对读者完全开放的, 所以许多读者都无法体会开架阅读的乐趣, 图书馆工作人员虽然都具有高品质的文化素养和娴熟的计算机操作技巧, 但是他们对读者的态度非常冷淡, 甚至置之不理。伴随着科技的发展, 图书馆管理者只注重将计算机系统进行升级更新, 但是并没有在文献的利用率上下功夫, 使得文献利用率不升反降。以上这些现象充分反映了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失衡, 违背了科学健康发展的规律。
二、图书馆人文精神的体现
1. 通过以德治馆激励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积极心态。
图书馆是集合了古今中外所有劳动人民的智慧、辛勤和汗水构建起来的, 也可以说它是人类劳动与智慧的集合地, 一个对图书管理熟练的图书馆工作人员, 必须能够科学规范地运用形体艺术, 给读者营造一个清新、整洁、美观并且便于其行动的阅览环境和空间。
2. 努力探索图书馆人文精神中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图书馆的管理中应该遵循的不可逾越的法则就是以客体适应主体的需求。各图书馆也可以根据其规模开设导读模式, 让读者的文化素养在导读的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在过去人们总是按照一种惯性思路, 他们认为了解和研究读者仅仅只是统计出读者的类型、数量等, 调查并统计读者喜欢的图书类型, 实际上, 了解和研究读者并不是单纯的数字信息的统计, 而是一项长期而又系统的工作, 要靠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对读者进行细致入微地调查、深入地研究和长期地积累才能完成, 同时也要注重对读者需求的综合性和多征, 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一些参考文献, 同时也需要某个具体的事实和数据来作说明, 他们希望在消遣娱乐的同时也能使自身的学习得到提高, 这些需求的热点转化和个性化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这就需要我们跟踪并了解服务过程, 通过沟通加强和读者之间的联系, 让读者踊跃参与到图书馆建设提议中来。
三、图书馆人文精神的重塑
1. 从建筑设计和人文环境上体现。
属于特殊建筑物的图书馆建筑要能体现出图书馆的特征, 在设计图书馆建筑时不能只追求它的象征性和特色性, 而忽略了它的人文特性, 因此在设计图书馆建筑时除了考虑它的固有特性外, 还应考虑其人文特性, 把读者的利益放在首位, 在图书馆建筑上采用通风、采光的良好设计。为使读者身心愉悦地阅读可以在出入口设存包处、茶水供应处等, 在优雅的环境中可以使读者阅读的时候更放松。
2. 从平等、尊重读者上体现。
许多国家都已实行了图书馆自由开放的制度, 但是我国一直都采取凭证入内的准则, 将没有图书证的人员拒之门外, 读者在馆内的活动也受到图书馆管理员的限制, 在借阅书目的数量上也根据不同人的不同身份制订了不同的借阅标准, 统计发现, 我国的图书馆对受教育层次低的人限制更多, 这种行为不仅给读者的自尊心造成伤害, 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者阅读的需求。因此, 图书馆应实施对所有人平等开放的制度, 站在读者的角度多为读者考虑, 为读者营造一个平等的文化环境。
3. 从服务质量上体现。
第一, 图书馆应充分考虑读者的阅读要求保证足够的开放时间。长期以来, 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对读者都有很大的限制, 使得许多学生和工作者无法及时获取所需的资料及文献, 图书管理者应根据人们阅读的需要, 对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作适当调整, 从而更好地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第二, 图书馆要想吸引更多的读者就必须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不应仅仅满足于对读者的微笑服务, 还应对服务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4. 从吸引、培养和选用优秀人才中体现。
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 图书馆可通过建立可靠的人才培养机制挖掘人才的潜质, 在图书管理工作人员的优秀队伍中, 引进能很好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懂得图书管理以及具备较高外语交流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采用奖惩制度激励他们在图书馆的工作中竭尽全力, 将他们的最大才能好地发挥出来, 以便实现图书馆的人文性特征。
参考文献
[1].肖希明.图书馆呼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图书馆, 2000.1
图书馆人文精神刍议 篇7
苏区精神是在革命斗争时期形成的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 这一精神财富在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中成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得以实践, 呈现出了较好的教育效果。笔者从实践角度出发, 从赣南苏区精神引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价值入手, 探讨其在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苏区精神对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 社会因素、人的心理因素对人的疾病和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大, 对医学院学生和从事医学教育工作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仅懂得生物医学知识, 不可能真正掌握现代医学科学, 也不可能正确处理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 以及与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关系。苏区精神对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塑造功能、激励功能。
1. 苏区精神是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
苏区精神从本质上来说, 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 是一种在极端困难的境地中处变不惊、不断超越向上的精神。当代医学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当中, 除了接受本科教育, 绝大多数还要继续研究生教育, 除了理论学习, 还要进行诸多的实习和临床教学活动, 有的学生的学习生涯长达十年甚至十数年。对于医学生来说, 他们接受医学教育就是一种长期的磨炼, 其中充满了困难与挫折, 是其他专业学生无法理解和感受的。学习苏区精神, 使他们感同身受, 理解如何在逆境中求转折, 如何在困境中求生存, 如何克服眼前的困难, 用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憧憬美好的未来。学习苏区精神, 其实是一种良好的抗挫折教育, 这正是我们目前高校人文素养教育中要补的一课。
2. 苏区精神是医学生职业道德的衡量准则。
苏区精神蕴含着对于医学职业道德的衡量标准, 这对于医学生来说, 有着重要的价值。当代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医学界个别工作者违背职业道德, 正是他们导致医患矛盾凸显, 最终爆发恶性事件。苏区精神要求党员密切联系群众, 以身作则, 这对于医学生来说, 既指明了其自身在医务工作中扮演的角色, 又指明了职业道德发展方向, 指向性清晰明了。在学习了苏区精神学习之后, 很多学生能够主动将苏区精神与医者的职业道德标准联系在一起, 用苏区精神比对自己的职业道德准则, 从中获取了新的动力, 坚定了遵守职业道德的信心, 还使得其决心在医学道路上矢志不渝, 这是苏区精神对于医学生的特殊作用。
3. 苏区精神是医学生职业精神的牢固标杆。
职业道德是职业工作者恪守的道德标准, 而职业精神则更为崇高, 是一种能够为职业献身的精神。苏区精神提倡的是一种牺牲精神, 这种牺牲自我的精神, 正是医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要体现。作为医务工作者, 很多人在结束生命之前都愿意将自己的遗体贡献给医院进行研究, 这就是一种职业精神的体现, 也有很多医务工作者选择冲在疫情的一线、冲在灾区的一线, 这也是职业精神的重要体现之一。在苏区精神“无私奉献、不怕牺牲、一往无前、勇于捐躯”的感召下, 很多医学生也受到了召唤, 产生了崇高的职业精神, 坚定了为医学奉献青春与力量的信念。这种职业精神在医学生学习阶段, 表现为对医学学习更加投入, 希望用更高的职业水平回报社会的坚定信念, 这对于医学生自身的成长无疑是有好处的。
二、苏区精神指引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践
苏区精神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和苏区光荣传统, 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主要表现为: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以身作则, 模范带头的工作态度;以实际行动树立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念;大义凛然、英勇不屈的巨大牺牲精神。在苏区精神的指引下,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一是挖掘红色资源,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对医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通过讲授中国的革命历史和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斗争史, 将苏区精神教育有机穿插其中, 推进苏区精神进课堂。还可以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形式, 在革命古迹等地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 通过组织教师到基地开展科研考察, 组织学生到基地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 大大丰富教学内容, 使苏区精神和革命传统形象化、生动化, 使苏区精神入脑入心, 对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积极作用。
二是创新人文教育内容, 引领学生健康成才。为了厘清苏区精神对于当代医学生认识素质教育的意义, 课题组所在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一方面, 组织学生学习苏区精神, 通过对革命故事的重温, 领会苏区精神的实质内容。另一方面, 将苏区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相关活动中, 组织在校学生与临床实习学生及临床医生共同开展一些喜闻乐见的活动、走访红色景点等, 用时空交错唤起学生对苏区精神在当代投射的感知。在实践活动结束之后, 学生对于苏区精神认识得更加深刻, 同时对自身的处世原则、职业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三是完善人文教育体系, 为学生道德成长奠基。医学人才首先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要具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和“患者至上, 崇医尚德”的道德品质。思想道德教育应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为主线, 将“三观”、“三德”教育进课堂, 入脑入耳。使广大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对党的方针政策建立起一种深层次的认同感,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造就对国家、对社会、对事业的责任心、进取心, 完善道德修养。高校要精心设计载体, 开展以苏区精神为主要内容的职业精神教育, 以“争做文明医学生”、“美化校园”为主要内容的行为教育, 形声结合, 耳濡目染, 让莘莘学子亲身体验医技能力与高尚做人的统一。
四是医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医生服务的对象是有生命、充满思维和情感的、完整的、系统的人, 医生以挽救生命、治疗疾病、促进健康为天职。因此, 医学科学教育是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 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以科学发展作为基础和实现目标的手段。虽然苏区精神形成的年代早已离我们远去, 而苏区精神呈现出来的效用在当代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依然表现得淋漓尽致。苏区精神用当下的词汇来说, 就是“充满了正能量”, 同时能够解决当下医学生脑海中的一定的困惑, 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和正确的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
五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拓宽育人渠道。实践活动可以使医学生牢固职业理想, 增强责任意识, 激发其以实际行动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医学生不仅要学习人文知识, 还要到实践中体验, 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实现从人文知识到人文精神的转变。根据现阶段的教育目标和年级特点, 不同年级教育的侧重点不同,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社区、深入基层, 参观一些革命旧址, 开展走访慰问、社会调查、健康咨询、义诊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同时要积极创新活动方式, 增强教育效果, 通过社会实践, 医学生认识自我、体验自我, 唤起他们的责任意识与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黄保华, 赖昌明著.赣南客家与苏维埃革命[M].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5.
[2]廖信伟, 何少华.苏区精神对培育医学生人文精神的若干思考[J].学理论, 2010, 07:174-175.
[3]鲍中义, 田宗远, 黎飞, 阳江鸿.长征精神对革命老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J].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0, 05:520-522.
浅议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建设 篇8
1.1 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建设的内涵
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本为中心, 以人的实际需要出发, 以健康、乐观的人生观为导向, 它提倡尊崇自然, 推崇人性, 从而形成和谐平等、奋发向上的人际环境。人文精神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 强调尊重人, 关心人的命运, 追求人的幸福, 满足人的需要, 实现人的价值, 体现人文关怀, 提高人的素养和精神境界, 使人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指的是在高校图书馆的工作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以人为本, 它不仅仅能实现人的价值, 满足人的需要, 而且能追求人的整体发展, 并且体现人文关怀, 创造和谐、健康的人文环境。
1.2 图书馆人文精神的价值实现是以读者为本, 从哲学上说就是把人作为历史创造的主体, 即一切依靠人, 一切为了人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图书馆一直以来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强调“读者至上, 服务第一”的人本原则, 具体是一切为了学生, 一切为了读者。例如2014年报刊的征订工作, 为了更好的服务全院师生, 图书馆把报刊目录通过金盘系统挂在网上, 实现了大家积极参与挑选自己需要的报刊, 最后由图书馆的相关部门整理、汇总后再征订, 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 真正满足读者的需求。
2 人文精神的建设在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图书馆中的体现
图书馆人文精神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方向, 它体现在图书馆的管理、文化、建设、服务等方面。一流的服务需要一流的队伍, 一流的队伍需要一流的管理, 所以商学院图书馆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一流的管理理念, 为广大的师生提供一流的服务。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管理包括对馆员的管理和对读者的管理。
2.1 本馆对馆员的管理具体体现在:对馆员充分尊重、理解和信任
商学院图书馆不定期的以工会活动的形式, 展开讨论, 或进行有关图书馆方面的知识竞赛等活动, 互相学习, 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馆领导还不定期的采取请进来, 或走出去的方式培训馆员, 全面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比如请云南省图书馆培训部的专家到学校, 为馆员开展每周一次的业务知识培训, 内容都是与大家的工作息息相关的, 业务知识培训让馆员受益匪浅, 受到馆员的一致好评;还有每年本馆选派业务骨干到各地参加业务培训, 先后到国家图书馆、武汉大学信息学院、重庆图书馆等地, 分别参加《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文献分类标引”、“高职高专图书馆馆长暨业务骨干高级研修班”的培训, 都达到要求, 并取得了相应的证书。这样把培训、学习考察和学术交流等有机的结合起来, 扩宽馆员的知识面, 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图书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和自动化的发展。同时加强对馆员进行人文精神的宣传教育, 使得馆员从思想深处认识到, 为读者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是每个馆员的义务和责任。对读者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工作宗旨。
2.2 本馆对读者的管理具体体现在:读者是图书馆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 图书馆的价值是通过读者对馆藏资源的利用才得以实现的
所以图书馆要做读者的朋友, 尊重、理解和关心他们。如在世界读书日邀请部分读者到图书馆参加主题为“图书馆我想对你说”的阅读座谈会, 以此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 并在此基础上, 由馆长牵头, 开展了读者的心灵成长读书会活动, 以张德芬老师的《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为阅读的内容, 理解他们的真实所需, 真正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图书馆人文精神建设不是一蹴而就建立起来的, 它需要长期锲而不舍的培养与熏陶;它是一种管理信念, 随着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源源不断地流向馆员的心里;它又是一种氛围, 弥漫在图书馆的每一个角落;它还是一种文化和使命, 不断地扬利抑弊, 代代相传。拥有这种精神, 能使我们每一个馆员不断完善自我;拥有这种精神, 能让我们时刻谨记把读者放在首位;拥有这种精神, 能使整个图书馆精诚合作, 共谋发展;拥有这种精神, 能使图书馆创造一个又一个发展。
3 建议进一步加强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图书馆人文精神建设
3.1 商学院图书馆坚持以人为本, 重视开发人的价值和潜能以及激发人的创造性, 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图书馆的基本精神, 是图书馆的生机和活力所在
为了更好的服务读者, 提高读者的满意度, 争取零投诉, 追求100%的满意度。在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中, 以“馆员为本”、“以读者为本”, 来健全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 为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服务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和保障。
2008年, 中国图书馆学会通过的《图书馆服务宣言》, 确立了图书馆“对社会普遍开放、平等服务、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认为“图书馆是一个开放的知识与信息中心”, “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阅读权利为天职, 以读者需求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向读者提供平等的服务”, 是“人文理念”在图书馆工作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图书馆人文精神是一个双重载体, 即读者与馆员, 两者缺一不可。作为图书馆工作的主体———馆员, 是联系图书馆与读者的纽带和桥梁, 是图书馆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体现者和实践者。馆员应该得到重视, 对他们的关心培养, 尊重和信任是现代图书馆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必须应保障的。图书馆在面对不同的学科, 不同专业的师生时, 把相应的专业人才用于专业化服务, 提高服务手段和服务水平, 并在整个信息服务过程中认真关照读者, 处处渗透人文关怀, 传播人文精神, 使读者受到人情和友善的熏陶, 增强学习进取的信心, 把图书馆建设成读者理想的高品位的求知、解惑的场所。
3.2 丰富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是构建人文精神的内核
图书馆根据学院所设置的专业, 以经济类图书、财会类图书、文学类图书等为主, 并结合学生的兴趣, 优化图书馆藏书结构, 处理好基础文献与研究文献、休闲文献与专业文献的关系, 全方位、多角度地为大学生提供精神食粮, 是发挥图书馆教育功能的先决条件。首先, 图书采购要严把质量关, 严禁思想内容不健康的图书进入高校。其次, 调整馆藏结构, 重视人文社科类文献的收藏, 增加人文社科类图书。再次, 综合利用网络资源, 大学图书馆的网页上有着大量的电子文献, 图书馆要大力宣传这些资源, 让学生了解和学会使用这些电子资源, 使其在网络环境里也同样能欣赏到优秀的作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文献信息, 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 这是高校图书馆最为基本的生存与发展策略, 也是培育和开发人文精神的重要举措。
3.3 积极倡导人文关怀, 为读者营造人性化的阅读环境
图书馆应努力营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充分尊重读者人格的文化环境, 让读者在平等自由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 心情舒畅地获取新信息。人性化的环境不仅可以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兴趣和效率, 在紧张奋进的氛围中能全方位地感受到环境与人的亲和力, 它还能超越其物质实体性而成为精神的、人为的审美世界, 成为一种可以对读者施以教化的审美的文化环境。
总之, 对人的尊重如果是发自内心的, 如果已经深入图书馆的骨髓, 成为图书馆的灵魂, 那么, 它就必须会细化到具体人群甚至个人, 会渗透融合于图书馆的各种关系中。
摘要: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摇篮, 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 大学的“第二课堂”, 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构建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图书馆,人文精神,构建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5-06-27.
[2]丁西林.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和谐校园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2) .
[3]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服务宣言[J].图书馆建设, 2008 (10) :1.
略议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的构建 篇9
关键词:图书馆,高校,人文精神
高校图书馆是知识的门户,是师生获取知识、学习知识、更新知识的场所,是民族文化和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当前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信息网络普及和信息资源数字化为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提供了物质保障,图书内容由单一的文本式资源向数字化和网络资源转变,丰富了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服务方式由手工操作向计算机和网络转化提高了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时效性,服务对象拓展到社会普通用户提高了读者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要求。
随着社会进步和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师生对高校图书馆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图书馆的资源配置形式、服务方式、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等都发生了变化,对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面向服务师生过程中,有些高校图书馆受市场经济影响,存在注重科技投入轻视人文理念培育,注重经济创收轻人性化服务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一些高校图书馆重视高新科技设备的采购和营运,强调馆舍建设和硬件设备以及先进技术的采用,而放松了人文精神的学习和宣传,忽视了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完善人格的塑造,导致部分高校图书馆歪曲创收本意,巧立名目收取师生钱财;有些高校还乐于提供有偿服务和创收服务,功利取向明显,而对如何扩大人性化服务范围和内容漠不关心,提不出改进服务的范围和具体措施。
追求功利的行为与图书馆服务宗旨和人文精神传统严重相悖,因此,高校图书馆要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积极转变服务理念和服务策略,始终坚持服务原则和效率原则,通过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来把潜在的师生用户变成长期用户,把长期用户变成忠诚用户,从而吸引师生,留住师生的心,使图书馆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1 服务原则
“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一切为了读者”这些指导方针反映了读者工作的本质规律。“一切从读者的根本利益出发,一切从满足读者的需要出发,一切为了读者,为了读者的一切”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是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不同类型的图书馆有不同的重点服务对象,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就是学校师生。图书馆要实现全校师生对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认可,图书馆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广大师生来图书馆看书是为了获取其所需要的信息,而不是有求于图书馆,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摆正位置,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树立主人翁精神,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以优良的作风、优质的服务取代“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官僚作风。通过跟踪了解师生的信息需求,分析服务的优势和不足,加强自身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满足全校师生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信息服务。如建立师生个人信息系统,定期发送电子邮件或网上在线咨询,为师生提供信息播送服务和信息定制服务等,增强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为全校师生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通过强化服务理念,勤勤恳恳,尽心尽力的为读者服务,营造心平气和的人文环境。
2 效率原则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工作人员将不再只是与图书打交道,而是与计算机和网络打交道,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手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将产生新的工作职位,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拥有计算机、数据库、网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网络知识,熟悉各种网络检索工具,懂得常用的联机专业数据库和光盘数据库的检索语言和结构,懂得修改图书馆的联机目录查询,能利用远程登录检索其他图书馆目录等。
图书馆服务的发展目标就是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检索利用到他所需要的馆藏的任何知识和信息。在网络信息极其发达的今天,各种信息铺天盖地,人们发愁的不是找不到信息,而是找不到符合自己需求的最优化的信息。高效率服务的原则就是在高校图书馆在采编、流通、阅览等服务师生过程中,要做到文献流通快、解答问题快、报道快。因此图书馆要善于换位思考,从师生及时获取所需信息的实际出发,尽量简化工作手续,增添必要的现代化设备,节约读者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图书馆的人文精神构建的实质是贯彻以师生为本的思想,以满足全校师生对信息的需求。完善师生的信息需求主要通过师生在图书馆中得到的实际服务效果来体现,图书馆提供开放式服务、特色馆藏服务正是想师生之所想,围绕满足师生信息需求这个中心目标来开展工作的。
3 开放式服务
目前高科技数字化处理技术和网络传播方式广泛运用,使得图书馆朝着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图书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给师生的信息内容日益丰富,服务空间也淡化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随着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高校图书馆资源包括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资源建设是根据师生的需求不断更新和扩充,同时还注重高校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不仅实现了国内图书馆界之间的合作共享,而且也实现了国际图书馆界之间的资源共享,这大大增强了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方面的能力。
在开放式服务过程中,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增加电子类图书的购置比例,优化电子类图书学科购置范围,充实图书馆网站信息内容,开展馆际互借、电子文献传递等服务,以本馆资源服务为主,以合作馆馆藏为辅,同时在网站上增加图书馆导览、服务项目、馆藏资源、新书快报等栏目,开展网络咨询服务,解答师生提出的各类问题,将一些最常见的问题挂在网上,通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让师生24小时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在图书馆网站上查找其所需要的信息。
在图书馆内部开放式管理过程中,对全校师生全方位开放办证,全方位开放书架,延长开放时间,实现资源共享。在传统开放式服务基础上,加强咨询服务,开展导读服务,让图书馆工作人员走出图书馆,开展送书上门服务,举办各种形式读书辅导活动,如开设热门话题讲座、组织读者沙龙、读者论坛等,帮助师生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把知识宝库变为知识喷泉,把“静态”的文献信息变为动态的知识信息,多方位、多层次地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
4 特色馆藏服务
藏书是图书馆的基本要素,藏书建设的基本工作就是选购图书文献资料。大部分院校每年购书经费有限,各个图书馆不可能将每年出版的各种类型和载体的文献全部购买。高校图书馆要根据各自的学校的办学特点、学科设置和专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的发展历史及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确定合理的藏书规模,重点采购利用率高的文献资源和特色资源。
尽管图书馆工作人员每年参与图书采购,熟悉要采购哪些书,不采购哪些书。但是,现代社会信息量大且发展变化快,单个图书采购人员不可能完全清楚哪些书才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切实需要的。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在保证全校师生教学和科研需求的基础上,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资源配置,通过师生参与购书服务和网络在线服务来体现特色馆藏服务。特色馆藏服务正是考虑了不同层次的师生信息需求,不同的阅读目的,不同的阅读爱好,以便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服务方法来满足各种读者的需求。
在师生参与特色馆藏建设过程中,鼓励全校师生参与推荐采购图书,与教学院系专业教师协商购书,有效处理好入藏图书文献资料质与量的关系。在网络馆藏建设过程中,开创性地利用网络技术来构建特色馆藏,即高校图书馆根据师生的情况提供给师生特色个性化馆藏服务,按师生要求定制特殊读者界面,如通过虚拟咨询台,利用网络进行信息咨询、索取资料,获得咨询馆员的帮助。通常的做法是在图书馆的主页上设立专用电子信箱、BBS、留言板等方式,来收集用户的信息需求,由咨询馆员对这些信息进行跟踪、分析和整理后,及时将结果反馈给用户,用户不受时空限制,不论何时何地均可以向图书馆提出咨询请求或索取资料,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层次师生的信息需求,利用馆藏文献对不同的读者提供不同的服务,达到较准确地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使馆藏文献做到“各有所用”,使读者达到“各取所需”的目的。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的文化中心,一切知识、学术、文化的传承,皆以图书馆为主要根基。人文传统和人文精神是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图书馆的本质决定了它是最具有人文关怀、人文氛围的地方。高校图书馆要始终坚持服务原则、效率原则,始终把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作为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整体目标。
参考文献
[1]魏争光等.个性化服务—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的新形式[J].图书馆学研究,2005,(2).
[2][德]哈贝马斯,薛巍等译.再论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13.
[3]Michael Schuyler.Computers and the laze factor.Computers in Libraries,1997,17(2):26-28.
归属感与图书馆职业精神刍议 篇10
关键词:归属感 职业精神
中图分类号: G2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5-0044-04
归属感是一个文化心理学的概念,在统一价值论中,指的是当个人的价值关系依附于或隶属于他人或社会的价值关系时产生的一种感受。当个人感觉到自己归于或属于某一群落、组织、地域或者氛围、时空等等时,他自然就会有一种安顿感或安全感,这便可视为“归属”,而对于这种感觉的不懈追求和不断臆想则为归属意识。人类的归属感、归属意识与伦理道德、人生观、价值观之间有密切的关联。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群体,比如家庭、工作单位等等,这样可以从中得到温暖,消除或减少孤独寂寞,获得心灵的安顿。现代社会的人从事着各种各样的职业,特定的职业,体现出不同的职业价值观及职业精神,并反映出该职业与其他职业的不同。图书馆职业价值观,即图书馆人对自己职业的态度和信念,并在其职业生活的实践基础上形成且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图书馆职业精神的基本要素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知、职业信誉等。对这一职业的整体利益和社会义务的理性总结及概括性认识,便形成承担这一职业的文化自觉,进而积淀升华为图书馆职业精神。
1 归属感与图书馆职业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是现代人本主义人格心理学创始人,他提出了著名的为世界公认的“人生需求五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有五个层次的且需依次满足的需求:一是生理需求,其主要内容为衣、食、住、行、性,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二是安全需求,其主要内容为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用以保证自身的安全;三是归属需求,其主要内容为亲情、爱情、友情,以及为特定社会群体所接纳,用以情有所寄,心有所归;四是尊重需求,也叫尊严需求,其主要内容为讲求自我尊严,追求他人尊重,用以体现自己在社会群体中的价值和地位;五是自我实现需求,这是最高层次的需求,体现的是个人为社会所提供的创造与贡献,以及个人的人生价值及意义。在这五个层次的需求中,马斯洛认为前三个需求,属于人生的低级需求,体现的是人生的基本需求,或者说是生命需求。而后两个需求,属于人生的高级需求,体现的是人生的价值需求和理想需求。
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归属意识,都渴望获得归属感。图书馆人更不例外,因为身处“精神食粮之所在”其心理或许更为敏感,更为渴望心灵深处的满足,对事业的归属意识更为强烈。这不仅仅只是一种能被别人或被社会认可与接纳时心理上的安全感与安顿感,更是一种文化认同。
其一,图书馆职业精神是事业的灵魂和原动力,是没有外力约束和干扰的人心灵世界的信念归属。从一定意义上说,图书馆是社会的一种“奢侈品”,是提供精神食粮之所在。图书馆职业也是一个“点亮他人”、给他人带来光明和希望的职业。现代图书馆更是一种民主制度的高尚理想的产物,是民主社会的一种高层次的大众福利。与其他职业相比,职业精神在推动现代图书馆事业发展中更加核心、更加重要。因为一旦选择了图书馆这个职业,就意味着要甘守清贫,甘受寂寞,甘为人梯,甘于奉献。对此,周庆山先生在《关于图书馆哲学的思考》一文中从图书馆学理论研究面临的问题出发,着重从认识论和价值观的高度,诠释了图书馆职业精神的本质。他明确指出:“我们不必急于建立一门图书馆哲学,并提出它的研究对象、性质、范围、内容等形而上的归纳和推导。图书馆哲学是一种科学精神、职业理想和学术境界,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1]由此可见,图书馆职业精神是图书馆从业者基于图书馆职业使命的要求,在长期职业实践中形成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图书馆这个职业所秉承的价值观;是一种对职业的信念和追求。
其二,图书馆职业精神是社会认可度的基本标准,是一种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归属。图书馆事业发展到今天,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得益于图书馆职业精神的发挥。图书馆共有的行为准则和信仰标准,比如开放、平等和友善、知识处理、永久保存文化、致力国民教育、标志文化水平等等形成了图书馆的时代风尚,蕴涵在图书馆职业精神当中。职业精神成为社会对图书馆事业认可度的最基本的标准。叶继元先生通过对近百年几代图书馆人的考察,把图书馆职业精神概括为“敬业、爱书、利人”等几个方面。[2]事实上,这种精神体现在近百年图书馆精英为中国图书馆事业奋斗的不懈历程当中,他们不计名利、无私奉献,把图书馆职业当作神圣的事业。他们的价值体现在“为人找书,为书找人”的平淡工作中,通过搜集、处理、存贮、传递信息满足了社会的知识信息需求。他们的工作成果凝聚在读者有形的研究成果之中。何以如此?职业精神的高下,体现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理念和对整个社会的影响程度。现代图书馆更加体现出社会性、公益性和服务性的性质。从业者只有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图书馆职业精神,才能使图书馆事业保持与社会发展的同步。当不确定的知识与不确定的读者之间建立起确定关系时,图书馆人才会赢得读者和社会的尊重,才能真正体现出这个职业的价值。
其三,图书馆职业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一种弘阔而广博的人文归属。图书馆职业是一种人文职业,这一职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有了人对知识信息的需求才有了图书馆这一职业存在的合理性。“以人为本”既是图书馆职业精神的特质,也是现代图书馆存在的意义。因此,图书馆职业精神与图书馆人文精神保持了高度一致,其职业价值观也是人文精神的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和公共的开放精神成为现代图书馆职业精神的最高体现。肖希明先生认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应当成为21世纪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他说:“图书馆的职业精神,就是图书馆从业人员在对图书馆整体利益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对图书馆职业所承担的社会义务的文化自觉,是图书馆从业人员的职业观、价值观。”[3]可以这样理解,图书馆职业精神包括: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人文精神;尊重理性,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敬业乐业,矢志不渝的奉献精神。图书馆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充满着人文精神。近代图书馆的形成、公共图书馆运动、资源共建共享、全面开放形象等理论和实践成果都包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光辉。现代图书馆人文精神更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
nlc202309030515
2 图书馆职业精神缺失的最主要原因是归属感的缺失
人所共知,职业精神是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原动力,是现代图书馆事业的灵魂。但是,社会的转型给现代图书馆职业精神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由于主观与客观等方面原因造成其职业精神出现了衰落的态势。近年来,我国各类图书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服务水平不能完全满足读者需求的状况。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焕文先生曾尖锐地指出:“我以为中国图书馆界目前最匮乏的既不是经费,也不是人才,更不是技术,而是精神。”[4]程先生一语中的。职业精神的确是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重要制约因素,缺乏职业精神无法提高服务质量。然而确有一些图书馆从业者对自己的职业认识模糊,少有奉献精神,缺乏创新意识,职业精神缺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图书馆职业道德执行机制上强制性法律规定不足,是造成图书馆职业精神缺失的基本原因。在社会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图书馆事业机制改革相对滞后,导致图书馆从业者责任心和职业荣誉感呈现弱化趋势。图书馆职业的基本价值观“读者第一,服务至上”,只是停留在倡导层面。西方图书馆则不同,它有较完善的立法,尤其是对图书馆服务方面的规定全面细致,其中有许多是强制性的。这就在法律或法规层面上有力地保障了各项服务规范在图书馆实际工作中得以落实,保障了服务质量和服務水平的提高,最终赢得读者的满意和社会的认同。近几年,我国也出台了图书馆职业道德规范和相关规定,但由于缺乏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法律约束力的全国性法律规定,没有制约性较强的图书馆法和读者服务的强制性规范,只是一种在道德意义上的倡导,就显得苍白无力。事实上,强制性的法律或法规层面上的保障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制定严格的尺度标准,制定图书馆职业道德规范,加强执行力度,再倡导职业伦理和行为操守,坚持制度约束和精神自律的有机结合,才能保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真正得到落实。
其二,我国图书馆学专业在教育上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价值观的培养,是造成图书馆职业精神缺失的源头上的原因。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需要教育者真诚的付出,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及图书馆员的后续培训中必须注入并强化图书馆职业精神的内容,而我们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英国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图书馆事业,经费短缺,图书馆员收入较低。然而,职业精神保证了其一如既往地提供着最优秀的服务,图书馆也因此成为英国社会中最受爱戴的文化机构,图书馆职业也因此成为英国最受尊重的职业。这非常值得我国图书馆教育认真学习与借鉴。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职业被动应付,缺乏激情,那么,工作的主动性、自主性和积极性就很难真正体现出来。我们的图书馆学教育不仅要教给学员专业知识,更要培养他们对于这个职业的浓厚兴趣,积极调动他们作为“现代图书馆人”的个性价值和个性潜能,使他们形成坚实的职业精神。也就是要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调整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关系,矫正不安情绪以及某些行为上的偏差,不要因为物质待遇的差距就产生心理失落,也不要由于功利意识而导致浮躁风气蔓延。
其三,图书馆从业者自身归属感的缺失,是造成图书馆职业精神缺失的深层的最主要的原因。职业精神具有深层次的复杂性,需要从哲学层面上探究。笔者认为,归属意识是职业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因素。归属需求可以说是人类精神上比宗教还要强烈的一种需求,因为在这个层次上,人可以获得心理方面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即归属感。由于人类普遍具有伦理性道德要求,就必然会产生对于社会归属的需求。这种需求本质上是一种把自我植入与他人、社会的协调性关系之中,从而找到作为自我生存的社会性安全保障和价值观的社会性支撑的内在自觉理念。人类普遍具有进取性取向的道德需要,就必然会产生关于自我存在的独立性及意义等自我价值意识。一个人有了归属感,他的心灵才能够得以安顿,所以,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人都应该有归属意识,都有强烈的归属追求。现实生活中人为了自己的尊严,总是希望选择令人景仰的职业和生活,总是希望求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的一种普遍而强烈的归属意识,也是人的一种精神内聚力。否则,人若缺失了归属感,他的内心是非常惶恐的,会有一种类似于无家可归者被抛弃或被遗弃的感觉。正如前文所述,图书馆人更为敏感,更渴望心灵深处的满足,更渴望获得归属感。然而,当今时代,由于社会转型,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归属感的缺失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自然,图书馆职业精神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表现出一些不良的精神状态:功利意识膨胀,浮躁风气蔓延;工作缺乏激情,责任感不强;社交圈子狭窄,朋友不多;业余生活单调,缺乏兴趣爱好等等。一些图书馆从业者的灵魂遭到污染,形象错位,放弃了应有的职业价值观,甚至对图书馆事业存在的价值也产生疑问,导致图书馆自身价值和重要性得不到社会公众的完全认同。当然,职业精神的缺失不仅仅存在于图书馆职业当中,就整个社会而言已经显得日益突出和尖锐,推及而论,比如主体失落,信仰缺失,物欲膨胀,精神空虚,情感淡漠,心态浮躁,心理失衡等等。所有这些,从深层次探究,与归属感缺失、归属意识淡漠有关。
3 归属感与现代图书馆职业精神建设
美国学者米切尔·戈曼曾提出具有强烈时代感的“图书馆新五定律”:(1)图书馆服务于人类文化;(2)掌握各种知识传播方式;(3)明智地采用科学技术提高服务质量;(4)确保知识的自由存取;(5)尊重过去,开创未来。[5]这体现了图书馆职业精神的最高价值,为现代图书馆职业精神重建提供了某种导向。近年来国内学界也十分重视对图书馆职业精神建设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早在2005年《图书馆杂志》(2005年第3期)就提出了“图书馆员:职业精神与核心能力”的专题研讨,此后“图书馆职业精神”的讨论一直未曾中断。其中的一些研究成果,延展了图书馆学科理论的思路,拓宽了图书馆服务的领域,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客观而言,进入新世纪后,现代意识使图书馆职业精神发生了新变化,增添了新内涵,这必然为图书馆职业精神建设带来更大意义和价值。因此,图书馆职业精神建设依然是一个重大课题。科学深入地研究这一课题,不仅能够保障信息公平,维护知识自由,提升图书馆的社会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要,同时更能够积极彰显并有效实现图书馆人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中国图书馆职业道德准则》(试行)的出台,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又融入了西方图书馆精神的精髓,是图书馆职业精神建设的里程碑。2011年2月,文化部、财政部又共同出台《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要求于2011年底之前,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院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免,来满足普通老百姓的基本文化需求,这是我国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世界各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成果和经验表明,图书馆职业精神建设不能脱离工作实践。因此,在现代图书馆职业精神重建过程中,我们要坚持走制度约束精神自律相结合的路子,追求自我完善,把提高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化为每一个图书馆从业者的内心需求。这将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实施并完成任务这一项工程,至少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nlc202309030515
其一,努力提高图书馆人的整体素质,并从体制上激活其竞争能力。21世纪,随着空间技术、信息技术、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大量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世界已快速进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尤其是以信息和通信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型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生长点,知识的传输、创新、应用已成为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甚至是疾病的防治,这一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创新和利用。图书馆应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努力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图书馆事业带来的机遇,拓展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空间。图书馆作为一个知识的汇萃之地,要充分认识到职业精神及其建设的重要性,努力提高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包括从业者的仪表、风度、言行、气质等外在形象的塑造。外在形象与学识、专业能力一样,都是整体素质的重要因素,决定着人的思想行为方式以及事业心、责任心和创新能力。整体素质好的从业者,也一定是有职业精神的图书馆人。一个有职业精神的图书馆人,他既是具有熟练图书馆学專业知识的专才,又是具有广博知识、懂得现代新技术的通才;他既具有适应时代变化的能力,又具有面对日益加剧的竞争和诸多挑战且与其他行业公平竞争的能力。
其二,努力提倡和鼓励图书馆从业者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图书馆职业精神本身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承载着强烈的主观需求和明确的价值取向,规定着图书馆职业实践活动的价值目标。服务至上是图书馆以人为本职业精神的最直接的体现。因而,人文主义的思维范式在重建图书馆职业精神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倡导人文精神有利于从业者个人职业定位,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工作的意义、目标、原则和价值取向;倡导人文精神,有利于培养从业者爱岗敬业、甘于吃苦、不为名利所惑,践行“敬业、奉献、尽责”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职业实践实现自已的职业价值。于良芝博士在《图书馆学导论》一书中认为图书馆哲学要讨论的就是图书馆职业的根本问题,她认为,图书馆哲学对职业根本问题的回答不是基于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而是基于一般哲学提供的世界观、认识论和价值观,体现着一般哲学思想在图书馆职业的应用[6]。图书馆职业从根本上说是以满足人的知识信息需求为使命的职业,“人”是图书馆人职业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我国,自上世纪20年代至今,众多图书馆学研究者对图书馆的人文传统和人文精神进行过不懈的探索,认为图书馆职业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以人为本。具体地说,就是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创造美与和谐。
其三,努力维护图书馆人的价值观、职业权利与职业尊严,使图书馆从业者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正真获得一种归属感。现代图书馆职业精神的发挥要有两个方面的保障。一方面,图书馆要求每个从业者能够以高尚的职业精神来看待他所从事的职业,从而实现服务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图书馆员在付出劳动的同时,也期望有所回报,而获得人生满足感和事业的归属感。图书馆职业精神的最高境界是信仰、尊重、致力于保障公民信息权利的精神,未来图书馆职业的社会地位将得到提高,图书馆人的社会角色也将朝着新型知识工作者方向发展。美国一位图情教授每学期都要做一个调查,让学生用三个形容词来描述他们心中图书管理员,结果排在前面的总是这样几个词:有知识的(Knowledgeable),乐于助人的(Helpful),友好的(friendly),专业的(Professional )。可见,就图书馆从业者个体而言,既有对社会承担的职责和义务,又有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完善。古今中外许多图书馆界先贤把图书馆事业看作一种崇高的事业,从国外的爱德华兹、杜威、鲁巴金,到中国的沈祖荣、刘国钧、杜定友,无不对现代图书馆职业充满了热忱和自信,他们以自己的职业精神追求真善美,实现其心灵、人文、事业的归属,实现人生价值。
4 结语
归属意识是人类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其来自于人类面对生存而产生的危机感、忧患意识以及对于安顿的追求。归属问题,也应该是每一个文化和每一个民族都要遇到和正视的问题。在人类意识发展的过程中,归属意识逐渐成为人类精神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成为一种上升到哲学层面的人的价值观问题。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不同的归属意识,并相应产生不同的生命结局。作为人,我们不能回避从何而来又为何而去的问题。生命价值,对于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在现代化的今天,这样的问题对于探究及实践图书馆人的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依然十分重要。客观而言,我国图书馆从业者的职业精神尚未得到很好的展现,可以努力的空间还很大,职业精神建设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们可以不要像比尔盖茨那样有钱,但我们必须要以自己的职业精神诚实付出,让少者有一个远大前程,让老者有一个充实晚年,这便是图书馆的责任所在,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周庆山.关于图书馆哲学的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1997,(11):7-9,64.
[2]叶继元.中国百年图书馆精神探寻[J].图书情报知识,2004,(5):22-26.
[3]肖希明.论图书馆职业精神[J].图书馆论坛,2004,(6):61-63,76.
[4]程焕文.新世纪中国大学图书馆发展之我见[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5):1-4,12.
[5](美)米切尔·戈曼.刘嘉,等译.未来图书馆:梦想、狂想
与现实[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
[6]于良芝.图书馆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65.
作者简介:任庆文(1965-),女,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浅论高校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建设 篇11
众所周知, 高校图书馆管理不外乎两种: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 其管理理念就是充分挖掘文献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 为广大师生和科研人员提供高效便捷的文献信息服务。高校不仅仅是一个承担其特定社会职能的物理空间场所, 更是一个具备文化个性、精神品格和创新括力的学术殿堂。高校有物质的因素, 但更应有精神的追求与超越, 因为高校是“训练和培养人的智慧的机构”。高校是一种邀游书山学海、自由研讨学术的宽松和谐的环境, 是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精神家园, 也是社会的良心、民族的灵魂。
在构成高校的诸要件之中, 图书馆是必不可少且尤为重要的。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情报中心, 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作为依附于母体而存在的高校图书馆, 其专业性和学术性与高校母体是一致的。图书馆和实验室在高校的地位和重要性仅次于人才资源, 之所以重要, 则正因为其专业性和学术性。最能体现高校的人文精神与人文氛围的, 不仅是以高校课堂为依托, 也是以高校图书馆为代表的文献学术机构所形成的学术环境与学术氛围。高校图书馆在很多人的记忆中也就成为了高校的象征, 是高校人文精神最有代表性的载体, 也是高校精神的主要载体。
二、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建设的探索
(一) 高校图书馆的人文精神
图书馆人文精神是指在图书馆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追求人的自由、自尊、自主、平等、价值、发展, 把满足人的需求、保障人的权利作为图书馆管理的宗旨, 说到底就是实实在在以人为本, 对馆员和读者施以全方位的关怀。图书馆具有源远流长的人文传统。自图书馆诞生之日起, 图书馆事业就与人的发展和人类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人类文化的保存、传播和延续从来就是图书馆关注的焦点。人文关怀可以拉近馆长与馆员、馆员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使广大馆员的工作热情和聪明才智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使高校图书馆在提供丰富知识和优良信息服务的同时, 成为充满人文精神关怀的理想家园, 成为读者完善自我的温馨殿堂。
图书馆的发展也几乎就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进步的象征, 贯穿其中的就是图书馆所固有的人文精神。高校图书馆是直接服务于学校教学、科研和广大读者的学术性机构, 其管理理念决定了图书馆服务工作是馆员与读者的双边活动, 要实现这种双边活动的双赢, 最终实现图书馆的宗旨, 就应加强图书馆的人文精神。新时期以来, 随着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和数字化, 图书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和信息服务方式大为改变, 但同时也带来了图书馆倚重科学技术的倾向。在图书馆内部存在着淡化人文教育的倾向, 在图书馆管理中在着见“物”不见“人”, 轻视人文精神的偏颇。因此, 在网络时代, 应强化和弘扬图书馆的人文精神, 加强馆员自身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高。
图书馆人文精神要求在图书馆工作实践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这就是要体现人文关怀, 创造美好和谐的环境, 满足读者的需求, 实现人的价值。首先应加强馆长对馆员的关怀, 以宽容之心待馆员。人皆渴望被人理解、认可和肯定, 所以应给馆员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工作氛围, 让馆员体验到馆长宽容、公正、无私的人文情怀。其次要实施人性化的管理。馆长对馆员的管理如果一味搬用“铁的纪律”就会造成馆员与领导的思想对立, 产生敌对情绪, 而情绪问题会使工作产生负效应。最后应引导馆员走研究之路。如果馆长想让馆员的劳动能给馆员带来乐趣, 就应当引导馆员从事图书馆工作研究, 鼓励馆员参与职称评定。这样能唤醒馆员内在的探究需要, 使馆员自觉地参加到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中来, 形成高校进一步发展的共同愿望。
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与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 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就是它的主人, 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就是它选择书刊的标准。高校图书馆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增加和补充新的藏书门类, 提供更多更优化的文献信息来源作为支撑。高校图书馆不必像公共图书馆那样全面, 但它应该配合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科研需要。使馆藏和服务更系统、更专业, 并以此作为自身建设和发展的依据和动力。同时要以读者为本, 踏踏实实地做好读者工作, 协调馆员与读者的关系。作为馆员, 要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认识到馆员为读者提供周到、耐心、专业的服务, 是馆员的职业范畴。应当换位思考, 从而实现双赢。面对读者, 馆员要投入相当的情感和思考, 对各种“规范”以外的问题, 应给予富于人情味的关注或作出富于创造性的应对。
(二) 高校图书馆的人文管理
高校图书馆的人文建设需要在人文管理中得以体现和落实。在高校图书馆人文化实践过程中, 既包含对图书馆馆员自身的人文化管理, 也包括对读者的人文化服务。所以要提升图书馆馆员的人文素养, 要通过提高全体馆员的综合素质来开发人力资源, 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图书馆领导适应新的形势, 转变管理理念。图书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图书馆人员的人文素养和知识结构, 所以要从对直接有形的物的管理转到对间接无形的人的管理上, 同时了解图书馆馆员的思想观念, 帮助他们提高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应对全体馆员实施人文化管理, 设计各类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 在工作中学习, 在学习中提高。注重提高图书馆馆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做到学有计划、学有目标、学有方向和学有成效。
要加强高校图书馆的人文管理就要构建和谐的图书馆文化氛围。图书馆的人性化设计和管理方式凸显了人文精神的理念, 应从细节抓起, 给读者人性化的关怀。细节表现在馆内提示和馆内环境上, 提示应简洁温馨、贴心得体, 通过设置休闲长廊可以给读者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图书馆的人文品位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程度的外在体现, 高校图书馆从外观设计到内部装饰都应注重风格、个性与人文品位。要力图为师生营造一个既庄严肃穆又宁静平和, 同时充满了高雅情调和人文氛围的环境。以丰富而有特色的馆藏以及人性化的服务创造一种人文感, 这样就可以给读者一种民族自豪感。高校图书馆为了更好地履行其民族认同感和人文历史感方面的教育职能, 也有必要提高收藏经典的人文品位。此外, 还应该提供给读者更广博的世界优质资源, 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培养读者的世界眼光和现代意识, 使读者在图书馆可以放眼世界、通晓古今, 充分显示大学图书馆的魅力。
高校图书馆可以为学生独立思考、深入学习和开展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熏陶, 并为他们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供自由的空间。还可以通过开办展览, 组织读书会、知识竞赛、学术沙龙和学术讲座等人文活动, 发挥自身在大学教育中的优势作用。图书馆馆员要以平等、谦虚的态度, 诚恳、热情的服务对待学生, 认真听取并采纳他们的合理建议以及批评意见, 并帮助他们建立起高尚的人格品质, 使他们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的优秀人才。
三、完善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建设的途径
首先, 物质文化层面是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的载体, 是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孕育的坚实基础。在现有高校图书馆的规模条件下, 应进一步扩大馆藏, 优化资源结构, 提高文献的保障率, 广泛收集特色资源, 为现代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其次, 要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丰富服务内容。为读者提供快速、高效、优质的服务, 让读者徜徉在清幽与人性化的氛围中, 以此来完善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建设。
精神文化层面是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建设的核心和灵魂, 是馆员和读者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图书馆领导应督促馆员在工作岗位上有所创新, 在馆员和读者之间建立起对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建设的认同, 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精神导向作用, 以强大的精神吸引力激励读者投入到人文精神的环境中以享受阅读的乐趣。制度文化层面是介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的中间层面, 是塑造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建设的坚实手段和可靠保障。在制度文化的建设中, 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 并不是规章制度的约束力越强效果越好, 应在图书馆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同时把读者的接受程度也考虑进去。要以读者的需求为导向, 给读者充分的自由空间,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完善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建设。
四、结束语
温馨的人文精神可以给高校图书馆带来无形的资产和精神风貌, 改善馆长与馆员、馆员与读者的关系, 降低服务工作中的纠纷和事故的发生率, 提高读者的满意度, 进而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因此以人为本的人文数据是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优化图书馆管理理念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摘要:高校图书馆是人文精神最有代表性的载体, 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是指在图书馆工作实践过程中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 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则是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是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优化图书馆管理理念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刘艳丽.高校图书馆的人文环境与人文素质教育[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梁甜.大学生人文教育与高校图书馆[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5.
【图书馆人文精神刍议】推荐阅读:
图书馆人文精神11-07
研究基于茶道精神的图书馆人文环境建设论文05-15
数字图书馆建设刍议07-28
高校图书馆审计刍议08-21
个人数字图书馆刍议09-25
图书馆人文建设05-30
刍议高校图书馆纸质文献数字化加工业务外包05-22
公共图书馆精神06-03
图书馆精神文化10-09
高校图书馆的职业精神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