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整合相得益彰

2024-08-10

读写整合相得益彰(共7篇)

读写整合相得益彰 篇1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书本内容阅读与欣赏,更要引导学生积极汲取其优秀的语言表达与写作技巧,指导学生高效阅读、有效积累,将读写两大版块有效整合,做到阅读和写作两不误。

一、品尝语言之“美”,在阅读中拓展语言素材

批改学生作文时,我们常常会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存在写法单调、语言枯燥的毛病。其实在语文教材中,尽是描写生动、语句优美、用词贴切的值得学生模仿和学习的范例。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范文中的优美语句仔细推敲品味,拓展语言素材,在欣赏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巧妙地将这些美词美句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从而奠定扎实的语言功底。

例如七年级上册的《为你打开一扇门》,词汇丰富多彩,极具语言特色。阅读本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体味语言的特色,比如作者以比喻的手法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在课文第二部分又以拟人的手法把原本抽象的文学概念以人格化,以对话方式给读者描绘了文学的魅力,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给人以亲切感,更大大提升了文章的感染力。同时,在词汇的处理上灵活多变,丰富多彩,运用比喻、设置悬念、排比等修辞手法,尽显文题美、思想美、语言美、结构美。在开展“美文美读”时可以引导学生选出自己认为最精彩优美的语句作一次鉴赏品析,在小组内交流分享,在赏析的基础上进行仿写。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做引导点拨,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发现、归纳,哪怕只言片语,言之成理、言之成趣即可。

写作是创造性脑力劳动的过程。以书本中的知识资源为依托,引导学生在品尝文本语言之美的同时累积、拓展自己的语言素材,并巧妙地运用于自己的作文创造中,这样才能写出焕然一新的文章来。

二、体会细节之“准”,在阅读中分析写作技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写作也是如此。如果只是为了阅读而阅读,不去思考,那么课文信息永远是别人的,自己不会对文字产生感悟;如果只是思考,而不通过写作检验对语言的运用能力,那么思考也只是存在于理论中,两者的动机永远是“空中楼阁”。教师应利用阅读教学,在引导学生提取课文主旨的同时,细细品味文本的写作技巧,扩展学生的写作知识,并将之作为素材应用到写作中。

比如《孔乙己》一文,从肖像、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进行了细节化的描写处理,使得孔乙己的前后两次出场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刻画,呈现出一个活生生的孔乙己。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欣赏,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在遇到类似的写作主题时,学生也会不自觉地采用细节化的描写,即使是一件平凡的小事、一段简单的回忆,因为有了细节化的描写,同样也能写出真情实感来,收到“于细微处见真情”之效。

三、感悟情感之“真”,在阅读中展开思维联想

阅读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努力挖掘情感因素,借助想象和联想,开展情感体验活动,这不仅能使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情感体验加宽加深,同时在学以致用中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写作技巧充分发挥,在认知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例如在《社戏》一文中,对看戏归航路的那一段描写极具特色:“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老渔父停下艇子来喝彩。”短短的一句话却富含着江南水乡的特色,如“航船”、“大白鱼”、“浪花”、“蹿”、“老渔父的喝彩”,我抓住这些词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性描写,其中一位男生新奇、童话般的想象给我们呈现了一幅美妙的“飞船夜行图”:在璀璨的夜空下,一碧万顷,十多位寻梦的鲁镇弄潮少年,用长篙撑着小船滑向大河深处,竹篙拍打水面的声音融合着航船碰击水流的声音,浪花飞溅,童声琅琅。在寂静的夜晚,那航船仿佛一条嬉闹的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时而向上蹿,时而向下坠,险象迭生……小船划破平静的河面,向青草处划去,一层层的波纹向四周不断地扩散。此时,连风雨同舟几十年的驾船好手老渔父也禁不住停下艇子,拍手称快,不断喝彩。

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抓住景物描写,勾勒出一幅月夜归航的情景,这样的片段作文,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的,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无疑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起着添砖加瓦的作用。

总之,自古读写不分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汲取教材中的语言、细节、情感等方面的处理技巧,在写作练习中做到活学活用,真正做到读和写相辅相成,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结合教学实例,从品尝语言之美、体会细节之准、感悟情感之真三方面阐述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与写作教学做到读写整合、良性互动,以期能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拓展语言素材、掌握写作技巧,促进整体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篇2

关键词: 读写迁移 活学活用 巧妙渗透 有效训练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之。”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渗透写作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领悟到写作技巧,读写结合,相得益彰,逐步提高。长此以往,学生写作变“苦”为“乐”,在读写结合的训练中乘着“愿写、能写”之舟,胜利到达“乐写”的彼岸。“随文练笔”是伴随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材料进行的一种“篇幅小,形式话,出手快”的写作训练,它融读写为一体,以读促写、以写促思,学生负担小、兴趣浓、效率高,因而深受喜爱,收效颇佳。

如何找准最佳拓展点落实读写结合呢?丁有宽老师曾说:“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我们要学会以独特的视角挖掘文本中有利于“写”的因素,并以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写”的迁移训练。

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时,我发现学生对这两段话尤其感兴趣: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

我顺势引导学生进行拓展练笔:等她醒了,又会闹出什么好玩的来呢?请你以“我睡醒了……”为开头展开想象,仿照自己喜欢的文中句式写一写。

这个拓展练笔既为孩子们创设情境,又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既鼓励学生自由写作,又提醒他们运用文中学到的方法。交流时有的孩子能仿照文中句式,活学活用,写道:“我睡醒了,愿意在草地上打几个滚就打几个滚,愿意拔几棵草就拔几棵草,愿意捉几只虫就捉几只虫……”有的把人物动作神态写得活灵活现:“我睡醒了,可祖父还在休息。我把狗尾草伸到他的鼻子底下挠痒痒,祖父笑盈盈地望着我。我又摘下几朵玫瑰花,横七竖八地插在祖父的草帽上……”

这样的拓展練笔准确把握练的时机,练在当练时,练在理解深入处,练在情感共鸣点,把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动笔思维,以“读”促“写”,读写有效整合,充分发挥指尖上的智慧,语言往往格外灵动鲜活。

又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课文《安塞腰鼓》一文时,我认为文章在写法上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教学时我结合课文进行了如下拓展训练:

1.仿照描写舞姿变幻的句子,描写运动会赛场上运动员的排比句。

学生的练笔精彩纷呈:在运动会赛场上,运动员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激情,每一寸肌肉都充满了活力,每一个表情都充满了神圣,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

2.仔细领略《安塞腰鼓》运用大量短句从而营造出来激越的气氛的精彩,描述一个你看过的表演场面。

学生的文字动人心弦:音乐响起,是一段美妙的葫芦丝,忽高忽低,忽轻忽重,忽缓忽急,忽抑忽扬,忽顿忽挫,扣人心弦,动人心魄。盛装而出的舞者,腰鼓轻摇,柔臂轻舒,在彩霞般的灯光下翩翩起舞,宛如一位下凡的天仙,更似一尾开屏的孔雀(《舞蹈表演》)。

3.学习《安塞腰鼓》一文的写法,使用排比、反复、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短句,进行合理的想象,描写一个令你难忘的场面。

学生的语言滔滔不绝:运动会开幕式正式开始,各班队伍依次入场进行行进操的表演。此时进行曲骤然响起,一个又一个班级排着整齐的队形,舞动着手中的道具大踏步向主席台走来。他们个个衣着鲜艳,面带笑容,昂首阔步,展示出青年特有的朝气与活力。这些班级的表演各有千秋,有些和着动感的音乐,手持双筷敲打出清脆响亮的节奏;有些拍打着皮球,犹如欢快聪颖的精灵;有些衣裙摆摆、手握舞扇,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还有些气宇轩昂、手持礼炮,向空中放射出五彩的礼花。他们的表演给整个运动会描上了绚丽多姿的色彩,令在场的师生无不动容,无不欣喜……

从以上课例可以看出,拓展写作空间,让学生学以致用,触类旁通,学生不仅掌握了更多的阅读与学习的策略,而且从中获取了求知的快乐。“大语文教学”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如果深入挖掘每一篇文本的拓展点,学生的读写水平就不愁无法提高。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篇3

一、以读悟写,渗透学法指导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阅读指导中,引导学生紧紧依托文本资源,抓住契机研读文本,适时进行经典句、段、篇等方面的训练,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典型的写作方法,提高读写能力。

1. 品佳句,提高遣词造句之能力

句是构成段的最基本单位。文本中有许多特殊句式,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资源,精心选择阅读材料,进行句的训练。

在《普罗米修斯》一文的教学中,普罗米修斯为了给人类造福,忍受着痛苦的折磨和巨大的灾难———“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我引导学生抓住“死死地”“既不能……也不能”“风吹雨淋”这些关键词来理解。进而,让学生说说普罗米修斯一年四季遭受的折磨,结合学生的说话训练,梳理形成一组排比句让学生反复吟诵:

当烈日炎炎时,普罗米修斯(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烈日暴晒的痛苦。)

当漫漫长夜时,普罗米修斯(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黑暗侵袭的痛苦。)

当大雪纷飞时,普罗米修斯(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雪冷冻的痛苦。)

这样的关联词句的练笔不仅促使学生学会运用与表达语言,而且融理解与积累于一体,融会贯通地掌握了写句的方法,提高了遣词造句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2. 仿构段,体会构思之精巧

片断训练是写作训练的基础和前提,它既是“连句成段”的终点,又是“连段成篇”的起点。教学中,抓住文章的精彩语段,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嚼、反复推敲,理解段落结构和表达方法,找出规律、模仿创造。在教学《搭石》第3段时,理解总分的构段方法和细节的描写技法。第一句“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总领本段,后面3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分别描写了“紧走搭石慢过桥”的动人画面,描写细腻,感人至深。

3. 赏篇章,领悟布局谋篇之诀窍

抓住课文特点,着眼于整篇文章的阅读教学,在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的安排、材料的取舍,顺序的调整等方面训练学生构思成文。如《长城》全文采用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总起段点明长城的险峻和绵长;分述部分描述长城近景写出长城长的特点及由长城展开的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总结部分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教完本课指导学生进行篇章模仿训练,练笔时学生有路可循,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既有效仿,又有创意,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析立意,明确习作之匠心

意胜则文高。“意”是文章的灵魂,是文学之生命!立意是否深远、独到、新颖,是评价一篇文章很重要的依据。教材中许多文章的立意独具匠心,值得学生仿效。在教学《搭石》一课时,引导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感受到人性的美,体会到人间的真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确定主题和表达中心的方法进行练笔,提高学生的立意能力。

二、以写促读,进行写作指导

以写促读,就是以阅读理解为核心,以内化吸收和外化表达相统一为目标,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写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文意。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精心设计写作练习,使学生带着写作任务去读书,在熟读深思的基础去创作。

1. 在习文中写,加深课文理解

对于课文的理解,我不仅仅采用以读代读、以读促悟的方式让学生美读与品读,而且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他的精神与品格,通过写的方式表达情感的宣泄,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普罗米修斯》一文中,普罗米修斯为给人类造福,经受了三万年的痛苦折磨。在学生感悟他的精神世界,体会他的坚定顽强后,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学生心潮澎湃,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于是我安排了——激情练笔:把想对普罗米修斯说的话写下来,把学生对普罗米修斯的情感内化,把读写结合推向深层。这样,创造了有利的心理条件,让学生主动投入写作活动之中。

2. 在习作中写,读范文用技法

小学生写作,不管是话题作文、命题作文,还是自由写作,有时他们往往感到无从下笔,无话可说,无言可写;或者能写其简短的话语,不能表达较高水平的文章。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写作要求,回忆学过的类似体裁的课文,或查阅相关体裁的范文。通过对课文或范文的再读,对文章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技法再学习、再理解、再应用,写出自己比较满意的文章。在学生写好文章之后,还要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这就须要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文章细细品读,字斟句酌;反复阅读,认真推敲,反复修改。这样学生通过写作,促进学生在不熟悉写法时品读范文,应用写作技法;在学生初步写好作文后,认真修改,反复阅读自己的作文,写出自己满意的好文章。

读是写之本,写是读所思,读写同根生,相得又益彰。如果我们抓住阅读教学之契机,让学生充分的读,认真的悟,以课本为范式,创造性的仿,在仿中求新,新中求活,活中求创,就能悟出写作技法,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2]曹鸿飞.语文课堂练笔的落点选择[J].小学教学设计2006.10

读写要结合,相得也益彰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读写结合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写结合,历史悠久。“读写结合”早已不是新鲜话题,却在语文教学中是个常青的话题。阅读教学中结合进行相应的课堂小练笔,不仅是通向作文之路的一座桥梁,而且也打开了学生“手脑并用,听说读写并举”的局面。为此在阅读教学中,笔者也开展了小练笔与阅读“结伴而行”的教学策略,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现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交流如下:

一、以模仿为练笔点,把握语言的规律

对于语言匮乏、遣词造句能力还不强的小学生,仿写是练习写作的一个重要的有效途径。入选教材的课本都是值得模仿借鉴的名家名篇,意蕴深厚,本就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材料库。教师可以巧妙抓住值得借鉴的优美文段进行仿写,引导学生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将阅读与写作教学作个链接,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大有裨益。

以三年级上册为例,课文《让我们荡起双桨》可以进行想象练笔,要求学生针对诗歌中的一个场景进行想象练笔或者是进行文本改写,以小练笔增强学生的角色体验。课文《北大荒的秋天》可以针对文本总分段式的特点进行仿写练笔,引导学生以范文为例,围绕中心句,进行总分结构的片段仿写训练。课文《蒲公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性补写:如果你是太阳公公,会怎样劝告那两颗想落到沙漠里、湖泊里的小种子呢?写景散文《西湖》一文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以诗一般清新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西湖风光的赞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比喻词说句子、进行仿写,培养学生的语感,积累和运用语言。《石榴》一文,文中语句优美地介绍了石榴的生长过程及特点,在教学中可以读中领悟、悟中仿写,仿照课文的写手,写一种自己熟悉的水果。

在阅读教学中,除了反复的含英咀华,也要仔细分析文本中可以用来实践的语言学习训练点,在仿句、仿段、仿篇中增强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把握语言规律,这正是学生自主作文的第一步。

二、以批注为练笔点,学会真情的流露

随堂批注可以摆脱传统教学中一味以“讲”、“读”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让学生在阅读中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带着笔墨、带着思想记录、交流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师可以批注为练笔点,读写结合,安排小练笔,促进学生阅读时的“披文入情”,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理解和感悟,也能让学生逐渐产生表达的欲望,实现与自我的对话。

例如《爱如茉莉》这篇清新淡雅又情真意切的课文,笔者以“批注式阅读”引导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三次专题批注中体会作者的“情动辞发”:

1.课前自由批注:以学生自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初步感知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写下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即使这样的喜好和感受还不够深入,但也能为接下来进一步的深入文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铺设情感基础。

2.课中感知批注:通过课堂学习,学生从原有的对文本的表面理解逐渐加深了,这时让学生写下感知批注,可以让学生感受这篇语句平实的记叙文背后的感人至深,在看似平淡的文字背后感悟到浓浓的“爱”意和人生基本的哲理。

3.课后感悟批注:课文学习结束,学生对文本的思想、认识、情感必然会有新的提高和深化,教师可以给学生的感悟增加一个推波助澜的机会,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每一阶段的批注,都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与文本进行交流、对话,才能写下带有个性化的批语。在批注的过程中,每个阶段循序渐进,不仅可以内化自己的知识,也能促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使批注内容更显完善、深入。

三、以拓展为练笔点,张开想象的翅膀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留白”艺术是作者镶嵌在文章中那一不能点破的韵外深意,往往能给人以遐想。教师可以抓住这些文本留白进行改编扩充,针对每篇文章的各自特色引导学生或改写,或增删情节,找准这些“空白”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将学到的写作知识科学合理的有效迁移,为学生的练笔提供平台。

例如《孙中山破陋习》一文,教师可以针对课文中的省略号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写,还可以针对第2自然段,启发学生想象,被缠成三寸金莲的女子在穿上这种小鞋会怎样?如果没有孙中山,也许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女同学都会被缠足,此刻你最想对孙中山爷爷说些什么呢?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趁热打铁”,抓住这些文本留白,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或补充情节,丰满人物形象,或是续写结果,丰厚文本内容,以补白拓展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感悟文本的意蕴,也能在读写结合中引导学生以模仿作者的口吻把所缺情节的链条补上,改编扩充翻出新意,激活文本的灵性。

在教学中,针对每篇文章或储蓄或简练的特色,让学生依据潜伏信息去想象创造,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迁移,把隐性的因素显性地展示出来,在发展学生个性化语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学创新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开展与课堂小练笔“结伴而行”的策略,具有深化阅读、训练表达、锻炼书写等作用。我们教师应善于捕捉机会,选择好读写结合的有效落点,在形式多样的“随文练笔”中取得读与写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王国生.小学语文随文练笔的有效训练途径[J].江西教育,2014.9:29

读写要结合, 相得也益彰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读写结合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读写结合, 历史悠久。“读写结合”早已不是新鲜话题, 却在语文教学中是个常青的话题。阅读教学中结合进行相应的课堂小练笔, 不仅是通向作文之路的一座桥梁, 而且也打开了学生“手脑并用, 听说读写并举”的局面。为此在阅读教学中, 笔者也开展了小练笔与阅读“结伴而行”的教学策略, 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现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交流如下:

一、以模仿为练笔点, 把握语言的规律

对于语言匮乏、遣词造句能力还不强的小学生, 仿写是练习写作的一个重要的有效途径。入选教材的课本都是值得模仿借鉴的名家名篇, 意蕴深厚, 本就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材料库。教师可以巧妙抓住值得借鉴的优美文段进行仿写, 引导学生遣词造句、布局谋篇, 将阅读与写作教学作个链接, 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大有裨益。

以三年级上册为例, 课文《让我们荡起双桨》可以进行想象练笔, 要求学生针对诗歌中的一个场景进行想象练笔或者是进行文本改写, 以小练笔增强学生的角色体验。课文《北大荒的秋天》可以针对文本总分段式的特点进行仿写练笔, 引导学生以范文为例, 围绕中心句, 进行总分结构的片段仿写训练。课文《蒲公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性补写:如果你是太阳公公, 会怎样劝告那两颗想落到沙漠里、湖泊里的小种子呢?写景散文《西湖》一文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 以诗一般清新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西湖风光的赞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比喻词说句子、进行仿写, 培养学生的语感, 积累和运用语言。《石榴》一文, 文中语句优美地介绍了石榴的生长过程及特点, 在教学中可以读中领悟、悟中仿写, 仿照课文的写手, 写一种自己熟悉的水果。

在阅读教学中, 除了反复的含英咀华, 也要仔细分析文本中可以用来实践的语言学习训练点, 在仿句、仿段、仿篇中增强学生的语感, 帮助学生把握语言规律, 这正是学生自主作文的第一步。

二、以批注为练笔点, 学会真情的流露

随堂批注可以摆脱传统教学中一味以“讲”、“读”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阅读中发挥自己的能动性, 带着笔墨、带着思想记录、交流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因此, 教师可以批注为练笔点, 读写结合, 安排小练笔, 促进学生阅读时的“披文入情”,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理解和感悟, 也能让学生逐渐产生表达的欲望, 实现与自我的对话。

例如《爱如茉莉》这篇清新淡雅又情真意切的课文, 笔者以“批注式阅读”引导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三次专题批注中体会作者的“情动辞发”:

1.课前自由批注:以学生自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 初步感知爱,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写下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 即使这样的喜好和感受还不够深入, 但也能为接下来进一步的深入文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铺设情感基础。

2.课中感知批注:通过课堂学习, 学生从原有的对文本的表面理解逐渐加深了, 这时让学生写下感知批注, 可以让学生感受这篇语句平实的记叙文背后的感人至深, 在看似平淡的文字背后感悟到浓浓的“爱”意和人生基本的哲理。

3.课后感悟批注:课文学习结束, 学生对文本的思想、认识、情感必然会有新的提高和深化, 教师可以给学生的感悟增加一个推波助澜的机会,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每一阶段的批注, 都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与文本进行交流、对话, 才能写下带有个性化的批语。在批注的过程中, 每个阶段循序渐进, 不仅可以内化自己的知识, 也能促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 使批注内容更显完善、深入。

三、以拓展为练笔点, 张开想象的翅膀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留白”艺术是作者镶嵌在文章中那一不能点破的韵外深意, 往往能给人以遐想。教师可以抓住这些文本留白进行改编扩充, 针对每篇文章的各自特色引导学生或改写, 或增删情节, 找准这些“空白”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将学到的写作知识科学合理的有效迁移, 为学生的练笔提供平台。

例如《孙中山破陋习》一文, 教师可以针对课文中的省略号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写, 还可以针对第2 自然段, 启发学生想象, 被缠成三寸金莲的女子在穿上这种小鞋会怎样?如果没有孙中山, 也许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女同学都会被缠足, 此刻你最想对孙中山爷爷说些什么呢?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趁热打铁”, 抓住这些文本留白,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或补充情节, 丰满人物形象, 或是续写结果, 丰厚文本内容, 以补白拓展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感悟文本的意蕴, 也能在读写结合中引导学生以模仿作者的口吻把所缺情节的链条补上, 改编扩充翻出新意, 激活文本的灵性。

在教学中, 针对每篇文章或储蓄或简练的特色, 让学生依据潜伏信息去想象创造,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迁移, 把隐性的因素显性地展示出来, 在发展学生个性化语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学创新能力。

总之, 在阅读教学中开展与课堂小练笔“结伴而行”的策略, 具有深化阅读、训练表达、锻炼书写等作用。我们教师应善于捕捉机会, 选择好读写结合的有效落点, 在形式多样的“随文练笔”中取得读与写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王国生.小学语文随文练笔的有效训练途径[J].江西教育, 2014.9:29

读写整合相得益彰 篇6

一、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积累词句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很好地阐释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 我发现很多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虽然头脑里面很有想法, 但是却在语言表达上面有所欠缺, 不能找到合适贴切的词语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 导致文章缺乏文采。这些都是由于学生没有厚积所导致的, 只有做到厚积薄发, 才能写出更加具有文采的作文。小学阶段是学生写作的初级阶段, 更加应该注重学生厚积, 但是大部分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 对看书没有浓厚的兴趣。因此, 我们老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时就应该加强词、句的理解和积累, 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这样长此以往, 学生所积累学习到的知识越多, 才能达到一个丰富的词汇积累, 写作的时候文章也就自然更加有文采了。

词句的积累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 只有积累了大量的词语, 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因此, 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 注意让学生积累词语, 深切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在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中, 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词语的兴趣。

二、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写作技巧

小学生习作要求做到有条有理, 有详有略, 有情有意。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体裁丰富, 包括写人、记事、写景、状物, 每一篇课文都可以是我们进行写作教学的范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指导学生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并适时地进行小练笔。如:

1. 详略结合。

《北京的春节》一文, 老舍先生以时间为经线, 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 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很多习俗, 活动也很丰富。而作者在众多活动中就详写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的习俗, 其余的略写。这样既让读者感受到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热闹, 又不觉得啰嗦。在教学中, 我以表格的形式让孩子梳理出作者抓住了哪些时间的哪些活动来写, 详略一目了然, 也很直观地感受到略结合的妙处。然后让同学们列举在写哪些文章中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比如写运动会, 联欢会这些活动时就一定要注意详略结合。

2. 动静结合。

四年级上册有一篇巴金先生的文章———《鸟的天堂》, 作者写了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不同景象;第一次作者抓住了榕树静止不动的特点, 写了大榕树的静态美;第二次通过描写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写出了“鸟的天堂”动态的美。

3. 语言准确、生动。

如《一夜的工作》描写总理办公室陈设简单那一句。“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似的房子, 室内陈设极其简单, 一张不大的写字台, 两把小转椅, 一盏台灯, 如此而已。”这句话中量词的应用, 对比的写法, 让我们体会到了总理生活的俭朴。教学这一段时, 我先让同学们读, 谈体会, 并找出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然后让一同学即兴表演专注学习的样子, 同学们马上动笔写, 感受用词准确, 描写生动。

三、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模仿是小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 学生的写作训练不可没有依傍和模仿, 就像儿童模仿大人学说话一样。茅盾说:“‘摹仿’是创造的第一步, ‘摹仿’又是学习的最低形式。”模仿是创造的基础, 创造是模仿的目的。通过模仿使学生具有成就感, 进而促进他们去阅读, 从而更有动力去写作。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当学生对一些重点语句、精彩描写进行品味, 兴趣正浓的时候, 教师及时提出让他们仿写, 此时学生的情感体验正处于高峰阶段, 仿写也就变得轻松容易了。

比如在教《成吉思汗和鹰》一课时, 课文中这一段很好地表现了昌吉思汗懊悔不已的心情:

成吉思汗愣住了。他忘记了口渴, 回头呆呆地看着躺在岩石下的那只可怜的、死去的鹰。

“那鹰救了我的命!”他大声喊道, “可我怎么回报它的呢?我把它杀了呀!”他懊悔不已, 沿着石壁爬下来, 小心翼翼地拾起死鹰, 放进自己的猎袋。

教学中我让同学们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将心理活动形象化的。紧接着, 我就让孩子们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突出“紧张”、“恐惧”或者“惊慌”的心理活动。有了前面的示范同学们就很乐意动笔了, 而且也写得轻松。

四、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写作的源泉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之所以有涓涓清泉, 是因为有不竭的生命活水。如果阅读好比“源头活水”, 那么写作就好比是“如许清泉”。所以, 在阅读教学中, 不仅要学习课文中的表达方法, 还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 开掘写作的源泉, 积累材料, 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但小学生作为写作的初学者, 对于如何摄取生活、采集材料可以说是一窍不通, 往往写作素材单一雷同、写作技巧的欠缺, 导致思维的活跃甚至僵化、思维肤浅贫乏, 有时因为找不到写作的素材而厌恶或者干脆拒绝写作。

于是, 在教课文时, 我们要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是怎样选择典型材料的, 怎样来表现中心的。如《忘不了的笑声》是通过同学们的笑来写同学的特点, 《老师领进门》是通过老师教诗编个故事来帮助我们理解这件事来表现老师对他的影响, 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顶碗少年》通过写少年在失败后沉着冷静最后终于表演成功来告诉我们“失败乃成功之母”。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做有心人, 善于观察, 才能积累素材, 写出好文章来。从而使学生认识到, 很平凡的事情也可以成为很好的题材, 写作的素材无所不在, 只要我们用心观察。

读写整合相得益彰 篇7

一、推动教学转型, 服务专业课程

《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是教育部2004年出台的指导性意见书, 其中针对中职文化课的教学改革有了新的诠释:“调整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目标, 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根据职业学校学习者的实际文化程度和劳动就业的实际需要, 按照有利于学习者发展的原则, 在满足专业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各地和职业学校应对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基础课程实施不同的课程目标, 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学分。积极开发面向不同专业的文化基础课程。在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组织中, 要尊重学习者意愿。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使学习者顺利完成所选定的课程目标。”[1]

根据《意见》可知, 中职语文和其它文化课一样, 都必须为专业课服务。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有一部分中职语文教师, 往往会不自觉地忽视学生三年后就要走上技能岗位的现实, 而执着于“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 是所有学科的重中之重”这一传统观念, 力求把语文讲深讲透。而这样的教学理念因为与社会的直接关联性小, 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也不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因此中职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 需根据学生本专业的特性积极转型发展, 从而以学生专业的角度去挖掘文化所要传达的信息, 从而做到学以致用。

二、调整知识结构, 加强专业文化结合

语文教学要为专业服务, 首先语文教师得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专业素养。语文素养是指人通过语文教育与训练在先天生理条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语文方面的一定水平。它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为主干, 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一般智力、社会文化常识和情感意志等五个基本要素在内的有机复合体。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以语文素养为主干, 包括专业知识、职业素养、育人技能等因素在内的有机复合体。

语文教师完整的知识结构由四部分组成:语文知识, 人文知识, 条件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语文知识是语文教师自身所具有的本学科的专业知识;系统的语文知识是教师完成教学的主要凭借。人文知识是语文教师在本体性知识之外所应具备的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科技、艺术等方面的文化知识;广博的人文知识是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基础。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深厚的条件性知识是教师走进学生内心, 叩问学生需求, 调节教学方式的钥匙。实践性知识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应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 即教学经验。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反思自我的基石, 提升自我的起点。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要在自己的课堂上渗透学生专业素养的教育教学, 除了必须具备以上完整的知识性结构之外, 还必须具备专业素养。而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就必须要在教学生涯中, 虚心了解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 主动熟悉专业对本学科知识的具体要求, 积极整合专业知识和职业实践知识, 认真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和专业素养, 持续提升自己的育人技能。

在整合知识的过程中, 还要正确处理好“博”与“专”的关系, 努力做到广博与专深的统一。这样, 在课堂中, 就能适时拓展, 乘机延伸, 赢得学生的信赖。

三、整合教材体系, 优化处理教材

课改下的语文课程是开放的、多样的、有序的。整合语文学科与专业学科的知识只是渗透教育的第一步, 正确处理教材才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一步。语文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影响着学生对教材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 学生学习的语文不只是语文课本里的语文, 还有教师建构的语文。因此, 语文教师处理教材、建构语文课程的能力直接决定着老师的育人能力。

所以语文教师应该要从专业的角度出发, 以“易沟通, 易理解”的教学思维方式, 根据学生本职专业的特点, 挖掘现有教材中的知识重点, 转化为机具中职特色的语文教学模式, 把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接受, 从而将课堂的互动性、积极性做到最大, 让学生在文化中体会专业, 在体会专业中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 为其今后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工作中, 能更好的凸显自己的专业价值和文化素养, 这样文化可也将成为连接学生专业良性多面发展的纽带, 奠定学生今后的工作基础, 真正做到学有所获。

如针对中职音乐专业的学生, 一些古今关于音乐的名篇名作, 就能作为语文教学的切入点。“山无棱,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的《上邪》出自《诗经》, 这些生涩的诗句, 完全可以以音乐的手段进行教学, 以古时的吟诵等方式进行引导, 让学生通过网络的搜素、音乐史集的查询懂得中国古代文学同自身的音乐专业其实是息息相关的。再如面对美术专业的学生, 则可选取那些描写旖旎风光的散文、诗歌等作品。如吴冠中的《画里阴晴》、王剑冰的《绝版的周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柳永的《雨霖铃》等;如果是园林、建筑专业的学生, 则可选《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等关于园林构造等方面的文章和《林黛玉进贾府》中关于贾府建筑格局的描写章节;如果是旅游专业的学生, 一些游记笔谈、散文等是上好的选择, 如余秋雨的《废墟》、鲍昌的《长城》、冯骥才的《城市的文物与文化》叶文玲的《洛阳诗韵》;如果是酒店管理专业的, 则可选取《列车上的偶然相遇》……综上所述, 中职语文教学就能真正做到专业与文化的完美结合, 是学生深深的爱上文学带给的美的享受。

四、突出专业特色, 创新教学情境

针对现有中职教材中专业特色内容的缺乏, 教师应积极探究现有教材的基础内容和教学目的, 从而挖掘提炼其中的精华, 根据自身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特色取舍之后搬到课堂上, 进行日常的教学。根据各专业学生的专业爱好和专业需要来增删课文内容外, 还要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教学的内容、侧重点和教学方法。

以苏轼的《前赤壁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举例说明, 针对音乐专业可根据“呜呜然萧声”词句, 充分说明作者在写作时的情境是通过丰富的象声词展现赤壁的雄险, 并通过其中丰富的音乐美学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体会和把握;针对美术专业的学生则侧重与“月出于东山之上,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画面的构想;而旅游专业的学生则重点研究古赤壁战场。

“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句是千古名篇《琵琶行》中的名句, 也是千古以来对琵琶音色描写最为绝妙的诗句, 可以挑选一位琵琶专业的学生进行弹奏表演或者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近距离体会《琵琶行》中为何“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千古绝唱;而对与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 对“浔阳江头夜送客”的秋色描写更是一种凄凉的风景画, 感受作者被贬之后的心境更是一幅凄凉的秋色图;“座下泣者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中的“女琴师”对服装专业的学生来说可谓是一种古代服饰的大猜想, 这样一片在学生眼中生涩的古代诗歌, 就成为了自己专业的结合体。

而在教学《列车上的偶然相遇》时, 则可针对酒店管理、旅游、商贸等专业的服务性质, 让学生现场模拟表演小说主人公在列车上是如何认真地尽着服务员的本分, 怎样规范地坚持着自己的工作, 对于服务类专业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在教学《洛阳诗韵》时, 则可让旅游专业的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说一下洛阳的导游词, 讲一讲牡丹花会的故事。

五、重视生产实习, 培养实践能力

对于语文来说, 生活即教材, 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课程资源。所以在中职教学中, 就可以把学生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实习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

在阅读教学中, 要充分发掘教材中关于生产实习的重要性的教育因素, 让学生深刻认识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从而自觉地、积极地参加生产实习与实践活动。如教学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一文时, 就可借闻一多的“只做不说”“言行合一”来强调学生在技能学习中“做”的重要性。

在写作教学中, 要加强对实习实验报告的写作指导, 同时也要通过作文, 大力对各种实践能手进行表扬。

写作实习实验报告, 实际上是写作程序说明文。语文教师必须在学生开展各种实验实习之前, 结合说明文的教学与训练, 集中地进行写作实习实验报告的指导, 要求学生明确:撰写实习实验报告, 必须具有真实性科学性研究性;它的写作过程, 包括实习实验前的准备、实习实验中的观测, 实习实验后的分析。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其格式, 要求有实习实验的名称、遵循的原理、器材的装置 (有的还要绘装置图) 、实习实验的过程 (必须严格按步骤的先后为序) , 实习实验的结果, 收获与体会等。

此外, 在对学生进行记叙文与议论文的训练时, 也要结合生产实习, 进行命题作文。如《我班的实践能手》, 《他摘取了技能比武的桂冠》《我会组装电脑了》, 《维修小记》《第一次进车间》之类的题目, 让学生自己写出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与喜悦, 从而进一步增加实践的兴趣与信心;也可以让学生写作《下水才能学会游泳》、《高分与低能》等论说文, 使其进一步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课外辅导, 也要为生产实习与科学实验活动服务。一是要与专业老师配合, 对学生写作的实习实验报告进行批阅, 发现存在各种语言问题的, 要进行讲评, 或进行个别辅导, 指出他们的毛病, 引导他们修改。二是要广泛收集一些关于实践的名言警句, 不定时地推荐给学生, 从而不断鞭策学生认真参加生产实习与科学实验活动。三是语文教师也可抽时间, 适当参加一些学生的实习与实验活动, 既可以融洽师生感情, 又可以现场了解情况, 进行宣传鼓动或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如何用语言来表达等。这对学校的生产实习与科学实验活动, 也可起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学调查报告这一文体之后, 可以组织学生, 开展一系列的社会调查活动, 对象有乡镇企业、专业场、专业村、乡农校等;还可调查一些优秀的职高毕业生, 然后要求他们写出专题调查报告。这一实习活动的效果很好, 不但能让学生实实在在掌握了社会调查的方法及调查报告的写法, 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 巩固了学生的专业思想与创业意识。

参考文献

[1]周源溟.营构与创造——语文教学策略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8.

[2]周大平.中央提升职业教育战略地位.回应劳动力就业需求[J].望新闻周刊, 2005, 11.

上一篇:数学课堂教学激趣法下一篇:发动机曲轴疲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