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功能

2024-08-29

社区功能(精选12篇)

社区功能 篇1

社区图书馆是最近几年由公共图书馆派生出的一种图书馆办馆模式, 它可以看作是公共图书馆的派出机构或延伸分支机构, 是公共图书馆的补充或某项功能的强化, 形成了以公共图书馆为总馆、社区图书馆为分支的基本模式, 也称总分馆制。其目的是通过建立社区图书馆, 为市民提供公平、便利的阅读环境, 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实现“所有知识为所有人服务”, 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和文化品位, 并借助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 达到公共图书馆与社区图书馆的优势互补, 进而使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上规模、上档次, 服务阵地布局分散化、小型化和网络化, 扩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面、受众面和读者群体, 带动并推进本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整体向前发展。

由于社区图书馆受办馆规模、读者群体、经费投入等因素的影响, 不具备公共图书馆所具有的馆藏图书和科学情报传递功能, 仅具有提供文献信息资源、平等阅读、社会教育三项功能。对于社区而言, 图书馆的首要职能就是提供文献信息资源, 满足社区居民对文献资源的渴望, 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其次是平等阅读, 为所有社区居民提供终身学习场所, 提供继续学习的资讯, 满足社区居民获取新知识的需求;再次是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开展社会教育。

1. 提供文献信息资源。

社区图书馆收藏人类所创造和积累的各种信息资源。现代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 为社区图书馆获取及提供文献信息资源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社区图书馆既可通过互联网收集开展提供服务的文献信息资源, 又可通过互联网开展网上文献信息资源的提供利用, 使社区图书馆既成为收集、整理、存储、开发、传递与利用文献信息资源、为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服务的机构, 又成为广泛进行教育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为广大群众提供精神食粮的场所,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支持。社区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其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应有职能, 采用人文化的管理模式, 充分利用文献信息资源为社区居民开展好阵地服务, 实行借、阅、藏一体化服务, 为社会发展提供文化信息保障。

2. 平等阅读。

社区图书馆通过保障社区每个居民拥有平等的读书权利和获得知识的机会, 以形成和谐的文化生态, 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成员之间追求的公平和正义, 既包括经济生活的需求, 也包括文化生活的需求。社区图书馆的事业性质就是要保证社区居民阅读及获取知识机会的平等, 满足社区读者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 努力提高社区读者的科学文化素质, 改善社区读者的文化生活状况。社区图书馆应坚持平等服务的原则, 无偿地、公平地为读者服务, 尤其是为弱势群体服务, 重视读者群体公平, 将图书馆服务深入社会基层群众, 让每一个人都有书读。如关爱农民工, 为社区所辖农民工提供送书上门等服务, 满足农民工的读书与文化需求, 使农民工有机会走进社区图书馆阅读学习;关注老年读者, 为老年读者提供花镜等物品, 通过人性化的特色服务, 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走进社区图书馆。

3. 社会教育。

社区图书馆作为广受社区居民欢迎的公共文化场所, 具有很强的社会宣传教育功能, 在传播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弘扬优秀文化和科学文化生活, 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提高公众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图书馆应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读者活动来丰富社区读者的业余文化生活, 满足社区读者的阅读需求。如社区图书馆可以依托公共图书馆以全国图书馆宣传周为契机, 开展读书宣传活动宣传社区图书馆, 使更多的读者了解社区图书馆, 进而走进社区图书馆、利用社区图书馆;开展“4·23世界读书日”宣传活动, 以此为契机加强宣传, 推进全民阅读, 使社区图书馆成为沟通文化和读者的桥梁;加强未成年人读书教育, 组织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活动, 充分利用社区图书馆在传播知识、开发智力等方面的资源优势, 可开展青少年读书活动、演讲比赛、举办庆“六一”儿童绘画展等;加强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举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演讲比赛等活动, 使同学们深刻领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丰富内涵, 接受如何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教育;注重发挥宣传媒体作用, 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社区图书馆的职能、作用, 让社会公众进一步了解社区图书馆, 拓展社区图书馆知识阵地范围, 更好地为社区居民及全体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当今社会已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经济的腾飞、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观念也日趋多元化。社区是社会组织最基本的细胞, 社区图书馆是最前沿的思想阵地, 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战场。切实发挥社区图书馆的职能作用, 引导社区居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培养爱国主义时代精神和树立科学发展观, 是社区图书馆的时代使命。

参考文献

[1].周大海.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与问题[J].新世纪图书馆, 2004.6

[2].王流芳.关于社区图书馆建设若干问题的讨论[J].图书馆建设

[3].张玲.社区文化与社区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

社区功能 篇2

一、我区推进社区民主自治的主要做法通过近几年来的实践,我们深深感到,要加快推进社区民主自治的进程,必须要建立民主自治的有效平台和硬件设施,架构合理的社区组织体系,夯实社区自治的群众基础,完善政策、服务和保障,培育社区中介组织,打牢自治的物质和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工作。在强化社区民主自治工作中,我区从积极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入手,把着眼点放在体制和机制创新上。先后选择民政、计生、市容、司法、劳动等10个与社区关系密切的政府部门,进行了“理顺关系、转变职能、创新机制”的试点,展开了社区民主自治的探索之路。

1、理顺关系,转变职能,探索社区管理和运行机制。我们围绕政府职能转变,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以理顺关系为突破口,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方式。明确三个关系,即:明确政府部门与社区的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明确街道办事处对社区的指导、协调和服务的关系;明确社区居委会与物业管理单位之间指导与监督的关系。界定三方面职能,即:界定政府部门、街道必须独立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社区自治的职能以及部门主办需要社区协助的职能。二是以简政放权、转变作风为重点,建立新型工作运行机制。我们结合政府机构改革,按照“政事分离、政社分离,责、权、利相配套”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与社区互动的具体运行机制。实施社区计生管理体制改革,为社区配备计划生育专干,实行计生工作重心下移;设立37个社区卫生医疗站,实现卫生服务进社区;在10个街道建立劳动保障所,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区劳动保障体系;推行社区警务战略,建立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治安队伍,确保一方平安,维护了社区的稳定。同时,区政府明确规定:社区居委会不再从事与社区服务无关的经济活动,社区居委会工作的重点是为群众提供服务。三是以培育社区自治为目标,开展社区居委会的“减负”工作。结合社区体制创新,我区对社区存在的牌子多、台帐多、考核评比多等问题进行了集中清理。明确规定,社区只挂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两块牌子,部门和街道不得另设机构、另挂牌子。将过去的72本台帐精减为“5+1”本,并且只作为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资料,不作为任何考核依据。从而淡化了行政色彩,为社区自治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2、强化社区民主自治,提升社区建设水平。我们围绕强化社区民主自治,提升社区建设水平这一目标,在这样几个方面狠下了功夫:一是抓制度建设,为强化民主自治构筑有效载体。各社区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来强化自治功能。如:社区党组织建设、社区居民选举制度、社区民主决策制度、社务公开制度、社区服务承诺制度、社区工作评议制度以及居民代表联系制度、社区居委会定期向居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制度等。如:止马营街道在社区普遍推行了社区“听证会”制度,建康路街道致和街社区开设了居民“议事园”,通过民主的形式,自己的事情自己议,大家的事情共同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社区各项管理与服务工作体现了社区群众的要求,激发了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了社区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逐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二是抓硬件建设,为强化民主自治创造必要条件。近年来,我区加大对社区居委会建设的投入,按照“六有、六统一”的标准,实施“精品社区居委会”工程,完善了60个社区居委会的改造出新。各社区基本做到了有符合标准的办公用房和办公设施,有功能齐全的社区活动室,有较为完善的社区服务设施,有集文化、娱乐、健身为一体的休闲文化广场。三是抓队伍建设,为强化民主自治提供组织保证。全区360多名社区工作者全部经过专业化的职业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其中180名社工经民主选举后当选为社区主任。在2000年游府西街社区3000名居民直选社区居委会组成人员获得圆满成功后,2003年又在全区采取户代表直选方式选举产生了第二届社区居委会,架构了新型的社区组织体系,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领导层”、“决策层”、“执行层”,并在工作方式和运作机制上进行创新。同时,注重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各项生活待遇,先后两次大幅度提高了社区工作者的工资待遇,并为符合条件者办理了养老保险,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四是抓社区服务,为强化民主自治建立有效的平台。我们始终把社区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龙头,开发了一批贴近居民、贴近生活,能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的服务项目。近一年,我们在打造提升洪武路“社区功德录”和“爱心驿站”、苜蓿园“特殊家庭子女教育辅导站”、五老村下岗职工“解忧亭”等老品牌的基础上,又创出了马府新村社区“康爱百姓服务站”、致和街“好嫂子靓汤服务社”、五老村“爱心求助门铃”、蓝旗新村“居民爱心互助超市”、卫桥南航“社区110”等一大批新的品牌和服务亮点,提高了居民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

3、不断创新实践,推动社区自治的进程。一是抓规范运作,为强化民主自治打下良好基础。由我区与南京师范大学联合研制的《社区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得到了国家民政部的肯定。通过评估体系这一有效载体,既规范了社区工作,又明确了社区工作的努力方向和目标,促进了社区建设的发展和社区民主自治的进程。2003年,我区又承担了国家民政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进行的“促进中国城市社区地方治理”课题项目,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圆满地完成了“社区选举指导纲要”、“城市基层体制改革试点”、“扩大社区参与”三个子项目的课题。并成功的举办了“全国社区居委会直选培训班”,来自全国各地近500人参加了此次培训,并现场观摩了卫桥南航社区居委会的直选,受到了联合国项目官员和国家民政部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二是转变街道职能,积极探索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新路子。为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方式,减少管理层次,发展社区自治,逐步建立适应“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2002年,区委、区政府决定成立“淮海路社区行政事务受理中心”,按照“费随事转,权随责走”的原则,把属于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的57项职能全部移交给13个职能部门;属于社会性、群众性的工作,由社区全面承接。改革以前,社区居委会工作对街道办事处的依赖性很强,每星期街道办事处都要召集社区居委会干部开例会布置工作,按照社区居委会干部的话说是:“灌了一脑子、记了一本子、装了一袋子(材料)、忙乎一阵子”,撤销办事处后“婆婆下岗了、胳膊伸长了、工作主动了、基础做强了”。意思是说,街道办事处撤销后,政府部门的工作直接延伸到了社区,社区自治的基础更扎实了,社区居委会独立工作的主动性增强了。三是推进社区建设,大力培育社区中介组织。大力培育社区中介组织,是推进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居民自治、深化社区服务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通过近年来的培育和发展,我区社区中介组织已呈现出三种类型:活动类,其特点是以休闲或文化娱乐为主。如朝天宫街道陆家巷社区群众自发组织的3支老年活动队,即:腰鼓队、合唱队、健身队等,发挥了社区联系群众、扩大居民参与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使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权益类,主要是在于居民合法权益的表达和维护。如五老村街道三条巷社区的计划生育协会,会长由住在社区的医院退休妇产科主任担任,为辖区内育龄人群提供避孕节育、生殖保健和优生优育优教服务。对因节育方法不当造成的医疗责任事故或后遗症,积极帮助治疗,呼吁司法保护,切实维护育龄妇女的合法权益。服务类,其功能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服务。如洪武路街道马府新村社区的“康爱百姓服务站”,依托社区社会工作站这一平台,将社区居委会与社会工作站工作相剥离,社区居委会逐渐从管理者变为指导者,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通过服务,变输血为造血,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当前社区民主自治建设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近年来,我区社区民主自治建设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也不容忽视:

1、社区居委会负担仍然过重。一是社区台帐多。除区里统一制作的“5+1”本台帐外,不少职能部门又另设台帐,要求社区填写的名目多、条目细、要求高。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台帐有8本、23项内容,流动人口台帐有6本。二是检查评比多。来自各个层面,各个方面的,经常性的、临时性的、计划中的、随意性的检查难以计数。三是各类调查统计多。自去年年底至今,强加给社区的各类调查统计不下9种。如:劳动力资源调查、工会单位普查、残疾人情况普查、非公经济组织调查等。四是会议多。各职能部门召开的会议都要社区主任参加,有些会议与社区工作根本无关,但也要主任们参加,有撑场子、填位子之嫌。据统计,自春节以来,仅社区居委会一把手主任参加的各种会议就有10个。五是社区盖的公章多。现在各行各业、居民办各种事情都要到社区盖章,初略统计竟达30种之多。如:未婚证明、公证证明、购买私家车证明、银行贷款、购房按揭证明、储蓄卡挂失证明等。凡此种种,对社区居委会的三、五个干部来说,真是不堪重负,忙于应付,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也应运而生,在群众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不少社区主任幽默地说:“年年喊减负,现在是越减越‘富’。”

2、社区工作者待遇仍需提高。调查中,社区工作者呼声较高的是他们的待遇问题,收入与他们的付出不相适应。依照南京市宁委办发[2002]20号文件规定:“社区工作者的工资待遇要不低于当地职工年平均水平”的要求,差距仍然较大。社区资源整合之后,原有151个社区居委会调整为60个,最大的社区多达5054户,占地0.193平方公里,工作量比过去增加了几倍,工作量与实际工作待遇不成比例。这些社区工作者大部分是下岗、失业人员,且家庭收入状况都不太好,他们承担着抚养家庭的重担,真正年纪轻、文化程度高、有能力的人才,就目前的工资待遇很难留人。极大地影响到这支队伍的稳定,因此适当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是稳定队伍的一个有效措施。

3、工作落实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不到位”,即:一是职能部门工作延伸落实不到位。一些部门习惯于把社区当成自己的“腿”,发号施令,本属于自己本职范围该干的事,也交给社区代劳,并“权不随责走,费不随事转,责权利不统一”。二是社区工作经费与人员配置不到位。有20%的社区,工作人员、工作经费配置尚有缺口,区财政是按户籍人口配置人员、下拨工作经费,而实际工作是按属地管理的办法,不少外来打工者、户籍不在社区的人员仍属于管理范围。如光华路街道6个社区大多有这种情况,外来人员和户籍不在社区的人员约占全街道总人口的1/3,按现行规定,工作经费与人员配置悬殊较大,急需解决。三是财务独立不到位。现在全区社区居委会有独立帐户的仅有18个社区,还有42个社区居委会财务支出仍由街道掌管,社区缺少财务支配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民主自治的进程,制约了社区建设的发展。

三、增强社区自治功能、推进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对策设想实践证明:增强社区居民自治功能,是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城市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加强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我区社区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具有本区特色的社区居民自治的发展规律,努力把我区社区居民自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正确处理政府依法行政与社区依法自治的关系。首先,充分认识社区居民

社区功能 篇3

康复医学的发展为广大患者带来了提高生存质量的希望,康复治疗的有效性在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中已经达成广泛共识。在我国目前人口多,医生少,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社区康复无疑是最佳的一种方式。因此,依托社区卫生服务完善社区康复功能,建立完善的社区康复运作模式十分必要。

本文探讨依托社区卫生服务完善社区康复功能的运作模式,并对社区康复进行实践和对策研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者“六位一体”的功能,其中康复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区康复的发展和完善符合现代社区医疗发展方向和医学教育发展需要,在我国目前人口多,医生少,需要充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社区康复无疑是最佳的一种方式。

整合社区资源,推广社区康复工作,形成整合的社区康复模式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将残疾人的社区康复作为重要工作内容,扎实落实包括社区康复在内的社区卫生“六位一体”功能,要基于社区将其融为一体。因此,整合的社区康复模式是指将残疾人社区康复中的各项服务内容整合到社区建设的各个项目之中,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该模式既符合卫生事业和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要求,又符合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需要,具有更理想的可持续发展潜力。资料表明,我国社区康复目前已形成了大发展的趋势,而这大发展的特色将是由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开拓社区康复的新局面[1]。

建立“医学-心理-社会”社区康复模式,构建社区康复网络

现代医学区别于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医学与心理学、社会工作的有机融合。综合运用多学科的视角进行有效整合,在技术上多方面提供弱能人士在日常生活、工作、社交、休闲、治疗、护理、心理及人际支持、政策关怀等诸多方面支持。建立起“医学-心理-社会”社区康复模式。

借鉴香港社区复康网络,采用高校培养、机构培训、义工加盟和志愿服务等方式建立社区康复支援网络。其服务目标是帮助慢性病患者建立自我管理及自助互助能力,全面提高生活质量,争取平等机会,促进社会融合[2]。

推行自我管理模式

自我管理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患者教育中心于1993年提出的一个患者教育课程。课程的目标是让患者学习如何积极正面地面对长期健康问题,并采取积极配合的态度与医务人员合作。2005年,自我管理在国际会议上被定义为“任何有长期健康问题的人士可以通过自我管理制定目标或方针去面对及处理因健康导致的处境并与它共存”。

实行分类康复服务,拓宽康复服务对象

有统计称,近90%的脑卒中患者患病后无职业或者离退在家[3],脑卒中的病后康复必将成为肢残康复指导中心调整后的主攻方向。同时有资料显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社区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因素,康复的推广能有效地改善慢性病患者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4]。实行分类康复服务,针对脑卒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伤科及精神疾患等开展信息化管理,健全康复管理网络和技术指导,实现预防、治疗、康复、回归社会的一体化管理。推动康复服务对象的扩展,在制定具体政策以及实施过程中,将目标人群的范围拓宽,在重点服务残障群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涵盖了老年人以及慢性病患者等,把他们的康复需求与服务纳入社区康复的总体规划中,对潜在的服务对象提供预防性服务。

规范双向转诊制度,提高转介服务质量

双向转诊制度是根据病情和人群健康的需要而进行的上下级医院间的转诊。在康复过程中,康复对象需求的多样性,康复诊断的复杂性及康复对象参与社会生活的全面性,决定了康复目标的实现需要社区内外多部门和多专业的横向及纵向转介。据资料显示急、危重及抢救患者社区上转率为100%,而术后或恢复期下转社区继续治疗的患者只占5%[5]。因此在我国,慢性病患病率的增长和人口老龄化促使双向转诊制度的加强尤为必要,所以早在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要建立双向转诊制度”。

灵活拟订康复计划和目标,承担各类病伤残人的康复治疗训练

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改善社区卫生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社区康复治疗方案,灵活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和目标。社区康复治疗方法要注重康复实用技术,注重技术的普及化、简化,在家庭许可范围内就可以进行康复训练,不需要很复杂的康复器械,利用家庭中可获得的装备进行改造后完成基本的康复训练。创立适合社区应用的实用的社区康复治疗方案仍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符合我国的国情[6]。

加大康复知识培训及康复技术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开展康复医学的教学和培训,与医学院校联合(定向)培养康复技术实用型人才,以补充康复技术专业人才的不足。同时为全科医师开展康复医学和社区康复知识培训,明确全科医师在社区康复中的职责范围。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已明确要求熟悉社区康复的概念和要素、工作任务、组织结构、社区康复与机构康复的关系,熟悉社区康复的模式,工作程序与制度,社区康复工作与人员的培训。

讨 论

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的国策,我们都要積极开发这一机遇,积极研究和探讨社区康复的运作模式,有效地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已有的优势,推动社区康复工作的发展。构建和谐的社区康复环境,社区群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群众自发的集体健身运动和日益重视的残疾人合法权益等,这些都是康复医学发展最强有力的动力,也预示康复医学发展的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 卓大宏.社区康复与社区卫生服务[J].中国全科医学,2002,5(5):337-339.

2 王荣丽,谢斌,王宁华.香港社区康复的借鉴与启示[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9):897-898.

3 田然,陈立典,陶静.福州市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现状调查分析[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9,19(6):46-48.

4 励建安.康复医学在21世纪的发展趋势[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7,4(4):1-3.

5 俞晓利.双向转诊“梗阻”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医院,2010,14(3):52-53.

社区功能 篇4

1. 社区教育

美国社区教育协会认为,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哲学理念, 是建立在社区学校的基础上的, 它致力于为每一个社区成员 (包括个人、学校、工商界、公众和私人组织) 创造机会, 满足每一个成员的多种需求。在我国, 社区教育概念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 以全体社区居民为教育对象开展的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 优化社会环境, 密切人际关系, 促进社会稳定,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建立学习化社区, 促进社区建设和发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2. 城市社区教育中心

城市社区教育中心指在省、市、区或街道层面设立的各种类型的社区教育专门机构, 包括设立的社区学校、社区教育学校、街道市民学校、市民教育中心校、社区学院分院等。社区教育中心按照其投资来源可分为自建型和依托型两类;依据其是否具有独立法人身份, 可以分为法人型和非法人型两种类型。非法人型的社区教育中心在街道层面属于街道的内设科室或部门。在社区教育网络中, 社区教育中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社区教育开展的桥梁和纽带。

3. 社区学院

社区学院 (也叫社区大学、社区教育学院或区级社区教育中心;在中小城市市设立在市级) , 指的是设立于社区、由地方教育行政机构认可并接受其督导的、主要为所在社区成员提供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或社会性的文化生活教育等方面服务的教育、培训实体。社区学院是在优化整合区域内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资源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 其前身大多是区属成人高等学校, 如业余大学、电大分校、成人学校等。这些区属成人高等学校面向全区居民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 同时以市民教育、中小学校外教育为主, 开展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各类社区教育。

二、社区学院与城市社区教育中心在不同时期的功能定位

20世纪90年代中期, 我国大城市出现了第一批社区学院。此后,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教育行政部门明确提出, 要大力推进社区教育培训基地和网络建设, 夯实社区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综观社区教育的发展脉络, 社区教育中心与社区学院的功能定位是不断充实和拓展的, 其功能和定位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 形成三级社区教育网络, 明确各自层级定位

《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04]16号) 明确指出:“要在整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 形成以区 (县) 社区教育学院或社区教育中心为龙头, 以街道 (乡镇) 社区教育学校为骨干, 以居委会 (村) 社区教育教学点等为基础的社区教育网络, 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自此, 全国各地陆续建立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育相互衔接、贯通的教育体制和更为开放、灵活的学校制度, 形成以社区学院为龙头、以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和各类中等学校及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为主体、以居委会市民学校为基础的“三结合”的社区教育网络。社区教育中心成为实现区域社区教育目标的平台, 社区学院逐渐明确定位, 关注全区社区教育发展, 以满足社区居民较高层次的学习需求。

2. 深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 发挥网络整体效应

2007年, 北京市发布的《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首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决定》和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2007]18号文件《关于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意见》都提出, 构建以社区学院为龙头, 以街道乡镇社区学校为骨干, 以社区内中小学校、居民小区办学点、村民学校为基础的社区教育三级网络。社区学院在社区教育中担当重任, 它既是市民终身学习的平台, 又是指导本区域开展各种学习活动的平台。换言之, 社区学院既是办学机构, 又是指导机构。社区教育中心是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主体和基地, 在区、街、居三级社区教育培训网中居于承上启下的核心位置。社区教育中心在社区教育活动中发挥着组织管理、整合资源、开发课程、开展培训的骨干作用, 是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重要的组织基础和载体。围绕新时期的社区教育任务, 全国各地纷纷开展社区教育实验, 在实践中夯实社区教育三级网络, 推进社区教育深入发展。

3. 立足学习型城市建设, 拓展多项社会教育功能

京教职成[2011]3号文件提出, 社区学院是推动学习型城市的重要力量, 是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基地, 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的社区学院建设应着眼于这样三个基本功能, 即服务市民学习的教育机构、统筹区域学习资源的协调机构、市民学习成果的管理机构。从上述功能定位可以发现, 社区学院在新时期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延伸出协调和管理职能, 而位于三级网络中心地位的社区教育中心在街道层面也有这三大功能。社区学院功能的拓展增加了三级网络纵向吻合度和关联度, 以及横向整合度和社会影响力。社区学院和社区教育中心功能定位的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 为二者在实践层面的探索提供了依据。2011年以来, 全国各大中城市掀起了社区教育发展的热潮, 实验基地、实验项目不断推进, 社区教育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效果明显。一些小城市也开始成立社区学院, 发挥社区学院的统筹作用和社区教育中心的主体作用。

三、新时期社区学院与城市社区教育中心在实践中的功能定位

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的社区学院和社区教育中心在新时期都有明确的功能定位。而在这一功能定位的框架下各地社区学院和社区教育中心功能作用的实际发挥, 则受到依托平台、自身实力、本地需求、网络体系等因素的影响。

1. 在实践中依托广播电视大学, 拓展社区教育功能

从全国各地的发展看, 上海、常州、泉州等地依托广播电视大学成立市级社区教育业务机构, 这些机构发挥指导、管理、考核、统筹、资源建设和教育研究的多重功能。比如, 上海社区教育专门机构可以概括为“1+3”的体系。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依托上海远程教育集团、上海电大, 成立市级社区教育业务机构, 以指导社区学院、街乡社区学校、学习点或村民学校开展工作。社区学院承担了大量的社区教育工作。作为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的关键力量, 社区学院发挥开展多层次、多规格、多类型教育服务的功能, 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 以及参与社区经济建设的功能, 即依托普通高校, 发挥社区人才、科技、网络的优势, 承担科技开发、咨询、研究, 推动社区经济建设。福建泉州社区大学是依托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泉州分校成立的, 集终身教育教学、指导、管理、研究、协调于一体的远程成人高校和办学机构, 其功能定位为泉州市终身教育指导中心、信息中心、研究中心、资源中心。江苏常州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依托建立社区大学, 并以此为引领, 借助电大系统办学优势、电大远程教育网络学习资源、推进社区教育工作, 发挥管理、协调、建设、推广职能, 着力推进四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

2. 在实践中依托成人教育渠道, 深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

最早成立的社区学院是在优化整合区域内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资源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 其前身多为区属成人高等学校, 如业余大学、电大分校、成人学校等。这些区属成人高等学校面向全区居民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 同时以市民教育、中小学校外教育为主, 开展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各类社区教育。例如, 北京市朝阳社区学院按照以学历教育为基础、以非学历教育为重点、以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为特色, 整体推进学院发展的基本思路, 主动对接社会需求,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服务, 努力向“居民学习服务中心、社区教育指导中心、课程教材开发中心、社区教育理论研究中心”四个中心发展, 突出自身教育的综合性、职业性、社区性特点。杭州市的社区学院则定位于“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为市民服务, 指导基层社区教育, 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应起到的作用”。以成人高校为依托的社区学院充分利用成人教育渠道的优势, 通过三级或四级网络中社区教育中心的中转服务, 把课程、网络资源等送到各个教学点。社区学院和社区教育中心在课程开发、教育培训和研究创新方面的链接不断深入, 渠道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

3. 成立省级社区教育中心指导统筹区域社区教育

近几年, 长三角地区相继成立省 (市) 级社区教育中心, 旨在突破资源开发整合、学分互认、政策咨询等方面的瓶颈。2008年, 浙江省成立了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 江苏省也于2009年初成立了省社会教育指导服务中心, 这些中心的功能定位是:加强统筹规划, 指导建设富有区域特色的适用资源;指导建设规范的社区教育平台;协调资源整合共享, 建立数字化学习服务体系;引入市场机制, 建立市场化的教育“淘宝网”;拓展学习服务功能, 探索构建学分互认系统。

在这一定位之下, 省级社区教育中心探索了“联合办学、资源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新型教育模式。在省域内统筹社区教育资源, 实现横向的沟通联合和纵向的衔接融通。在这一构建之下, 社区学院依然发挥了教育的关键作用, 而它对其他各类社区教育中心的业务指导也更加顺畅。

四、如何发挥社区学院和社区教育中心的功能

无论在政策层面, 还是在实践层面, 新时期社区学院都被赋予服务市民学习的教育机构、统筹区域学习资源的协调机构、市民学习成果的管理机构等三个基本功能。社区学院已成为集学历或非学历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的教学、服务与管理于一体的市民身边的大学。

社区学院三个基本功能的实现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社区学院加强三级网络的紧密联系, 弱化社区教育中心的行政职能, 强化其教育职能和辐射作用。同时, 在三级网络建设中, 社区学院要在社区教育发展和学习型城区建设中确立自身的关键位置。二是加强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综合教育协调服务能力, 能够依靠实力聚集社区教育中心。

1. 构建社区教育多中心治理模式的关键位置, 发挥社区学院的辐射作用

当前, 我国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学校—行政型”教育管理体制。这样的体制便于统一管理和调动学校系统的教育资源, 但不利于整合社会各类教育资源。未来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将由自上而下型向均衡合作型转变, “学校—行政型”逐渐向“社区—社会型”转化。以社区为居民学习、发展的空间, 促进教育和社会的一体化, 实现社区教育与社区建设的沟通与互动。以奥斯特罗姆夫妇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多中心治理”的理论, 强调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模式, 认为这样的治理模式是充满竞争、富有成效和活力的。

社区教育多中心治理模式的治理主体包括政府部门、教育培训组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居民委员会、非政府组织、私营企业等。在社区教育发展中, 各个主体由于角色不同, 在互动合作中互相依存。在主体间上下结合的互动中, 社区学院确定自身在这个互动网络的关键位置, 在各种协调机制基础上, 通过共同参与、互相合作、民主协商、平等竞争, 建立多元化互动管理网络, 实现服务与管理的辐射功能。

2. 提升社区学院综合能力, 发挥社区学院的龙头作用

社区学院龙头指导作用的发挥依赖于社区学院的综合实力。在学习型城区建设中, 完善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社区学院依法自主办学的办学模式, 有利于提升社区学院的生存发展能力。第一, 社区学院要树立良好的公信力和社会形象, 以提升整合和统筹能力。第二, 要立足国内外社区教育的发展趋势, 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社区教育理念、教育形式、方法和手段, 开展国内国际社区教育合作交流, 提升社区教育项目运作和开发评估能力。第三, 要依托三级网络构建互动平台, 发挥社区学院人才优势, 增强发展创新能力。第四, 要提升教育培训服务能力和终身学习服务能力。社区学院的龙头作用既可以在社区教育三级网络中发挥, 也可以在多中心治理模式中发挥, 还可以在多边合作中发挥。引领来自于实力, 统筹来自于资源。只有社区学院的综合实力得到社会的认可, 聚集效应才会产生。

3. 立足区域发展, 发挥社区学院的协同整合作用

开展社区教育、创建学习化社区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市民素质的重要措施, 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重要途径。以社区教育中心为衔接点, 社区学院要统筹协调区域学习资源, 将学校、社会组织和文化场所教育资源有效纳入到社区教育发展网络中。社区学院在社区教育三级网络中, 通过社区教育骨干培训、教材开发、科研指导和项目的评估等方式, 充分发挥社区教育中心承上启下的作用, 借助区域优势实现横向组合与纵向联合。社区学院要立足区域发展, 融通三级社区教育网络, 协同整合人力资源, 建立师资库, 服务区域师资需求;协同整合网络资源, 建立数字化学习平台, 服务区域学习需求;协同整合区域优秀人才, 加强人才的流动与培训, 发挥自身整合功能, 服务区域发展。

摘要:社区学院和社区教育中心的功能定位直接决定着其在社区教育网络中的影响力。文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实践的角度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社区学院和社区教育中心的功能定位, 提出了新时期如何更好发挥其功能的策略。

关键词:社区学院,城市社区教育中心,功能定位

参考文献

[1]刘维俭.终身教育视野下社区大学的功能定位与时代内涵[J].继续教育, 2012 (3) :16-19.

[2]杨淑珺.省级社区教育中心指导资源建设的功用探析[J].成人教育, 2010 (6) :47-48.

[3]杨永清.地市社区大学开展社区教育的功能定位与模式选择——以泉州社区大学的社区教育模式实践为例[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6) :28-31.

社区矫正的具体功能 篇5

● 实时位置查询:在设定的时间内了解社区矫正对象是否离开安全活动范围,并提供考核依据。

● 随机查询功能:根据特别的授权可以对矫正对象进行随机查询

2: 警示告知

●越界告警:当矫正人员超出安全活动区域,系统自动报警,自动备案,自动发送信息通知矫正管理人员。

●腕带拆卸报警:矫正对象佩戴的创羿腕带标签被非法拆卸时会自动发出报警信号。

●到期提示:社区矫正对象在矫正期满前7天,系统会自动发出警示,保证矫正对象能在规定的期限准时解矫。

●审核提示:社区矫正对象在矫正期满前15天,系统会自动发出警示,提醒工作人员对矫正对象期满鉴定表提交。

●宣告提醒:社区矫正对象在矫正期满前30天,系统会自动发出警示,提醒工作人员对矫正对象解矫前资料整理。

3:信息交互

●资料查询:矫正工作者、矫正对象均可通过手机查询每月的考核情况。

●信息传递:通过系统平台下发教育文件、教育通知等各类信息。:档案管理

●个人信息:建立矫正对象个人信息库(年龄、住址、矫正内容、心里类型等基本信息),对矫正对象监控等级进行设置。:考核管理

虚拟社区对家庭功能外化影响研究 篇6

关键词:虚拟社区;家庭功能外化;电子家庭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09)04-050-03

一、引言

研究意义:时代的发展和变化给每一种学科中的家庭问题研究带来新的挑战。家庭领域中传统观点和理论解释都面临重新思考的过程,对于家庭功能的研究也步入了新的阶段。在以互联网为主导的现代化信息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社会剧烈变迁,网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于家庭功能逐渐外化也存在内在的联系,这对未来家庭发展的研究不仅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研究路径:包括以下内容的研究;现实社区功能及对家庭的影响联系;虚拟社区的产生及功能与虚拟社区的社区结构研究;家庭功能及功能变迁的研究;虚拟社区对现实家庭的影响关系。总之,作者通过对网上若干虚拟社区的追踪调查即深入的访谈,结合所搜集的文献资料,对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以探讨。

二、关于虚拟社区的简述

(一)虚拟社区的定义

虚拟社区是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求的人们,利用网络传播的特性,通过网上社会互动满足自身需求而构筑的新型的生存与生活空间。参与者着重于相互的交流、沟通与互动。进而产生的相互间的紧密和认同关系。最早的虚拟社区是1980年代早期,美国一个连接各大学电脑中心的网络USENET,它的主要目的是传播不同主题的新闻。形成一个交流经验、分享兴趣的虚拟社区。到了1990年代中期,网际网络的普及及其开放又隐匿的特性.让虚拟社区的发展更加快速。

(二)虚拟社区的功能

(1)信息交流,情感沟通。某些社区为居民提供了电子信箱,居民可以使用该信箱收发邮件,相互通信,有利于非同时在线时居民的交流。有的大型论坛提供手机短信发送功能,更方便了网民之间的交流。有的虚拟社区为居民提供了两种实时交互的聊天服务,聊天时除了用文字表达以外,系统还预设了丰富的表情和动作供调用(有些还能用语音进行实时交谈)。

(2)消费娱乐,购物馈赠。虚拟社区一般分为诸多版块,在许多社区都有社区商店,里面商品种类齐全,琳琅满目,分类细致。如阿里巴巴淘宝社区的商品,包括电脑通讯、男士和女士用品、书籍音像、运动用品、游戏装备等,安全性能高,价格较优惠,交易也比较方便,小到一根笔芯大到一辆汽车,其商品无所不包。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网上购物者的行列,网上购物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据相关调查,56.8%的被调查者表示在网上购物的欲望一般;27.8%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很愿意参与网上购物}12.9%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没有兴趣;2.3%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必要网上购物。此外,调查显示,有58.5%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偶尔体验过网上购物消费;22.1%的被调查者表示经常体验网上购物;17.0%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从未体验过网上购物;另外还有2.4%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不打算体验网上购物。

(3)张贴讨论,切磋文艺。这是虚拟社区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功能之一。“网民”可以在社区中主要以文字的形式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如提建议、讨论、提问、回答问题等,这些最终都以张贴文章(帖子)的形式出现。

(4)民意调查。民主公平。投票网民在社区就某一问题发起投票或进行投票,从而对社区网民进行民意调查。同时网民在投票的过程中也张贴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这种投票要比现实的投票透明,民主,公开。其结果也真实地反映了网民的偏好。

(5)网络平台,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是指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主要采用多种媒体手段进行远程教育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它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

(6)生产经营,自主管理。现代家庭的生产除现实社会工作岗位带来的收益外,许多人开始操作网络经营。如股票、证券,网上店铺等。如“东方财富网”立志于打造中国人气最旺的股票主体社区。炒股已在我国成为一种趋势,也有人以此为主要谋生方式,传统的家庭经营生产在虚拟社区中逐渐发生转变。形式也开始有新的前景。网上店铺更是繁多,店主通过网络以远程进行生意操作,完成交易。

(三)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的区剐

相同之处:他们都是由众多的成员一起参与、组成的。除了基本的信息沟通外,同样可以传达情感,而沟通的方式除了个人之间的沟通,也包括了集体的公共联系,遭种新的沟通型态是网络社会之所以被称为虚拟社区的重要原因。

相异点:虚拟空间具有跨地域性(空间的距离不再是阻碍)、去时间性(获得即时的互动及资讯)、互为主体性(以独立个体的身分进行沟通,而非传统媒体社会的单向传输性质)等特质,且虚拟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其实是电脑与电脑之间的连线),较少有社会面貌的接触(更可能是完全的陌生人)。因此,基本上虚拟社区的沟通方式是较少道德束缚或社会规范的,而且是比较具有创意的(因为较无常规可循,比方说创造出一些代表心情、喜怒表情的符号——微笑、眨眼…);但也因此是比较原始(较少掩饰)、粗鲁而直率的。虚拟社区的信息传播快,影响较集中化,同类信息接受的群体较有共同性,拥有共同的志趣或共同的职业等等。

三、虚拟社区与家庭功能外化的联系

(一)家庭功能及外化

1.家庭功能及家庭功能外化。

家庭对个人的成长及社会的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传递更是有着不可忽视的功能。所谓家庭功能,是指家庭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即家庭对于人类的功能和效能。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概括和分类,但总的来说,都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功能,如生理需求的满足,生育繁衍。抚幼偕老等。(2)心理功能,如情感的慰藉,安全的需要。(3)经济功能,如物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功能。(4)政治功能,如家长权利。(5)教育功能,如个人的社会化。(6)娱乐功能,如家庭成员的闲暇休闲生活。(7)文化功能,如宗教的学习、传授。

一般说来,家庭功能外化指的是家庭的个别社会功能作用的削弱。主要体现在某些社会机构功能取代了家庭的某些功能。如:学校担负起家庭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传统社会,家庭是主要从事社会生产的单位,而现代社会工厂已经具备了这样的功能;宗法社会中家法是很严厉的,常言道:“国有国法,家有

家规”,充分体现了家庭的社会地位,一些家庭成员之间的纠纷长辈是有权处理的,而理智社会、法院、街道办担负了管理家庭纠纷这样的功能;敬老院、孤儿院等福利机构逐步完善管理,从而为部分家庭担负起赡养、抚养等功能。引起家庭功能改变的主要因素概括而言,作者认为主要有四点:(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这是影响家庭整体变迁的决定因素,也决定了家庭功能的改变。如家庭的生产功能,在农业社会主要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在工业社会,这种单位逐渐被工厂、企业等社会组织所代替。(2)社会制度。在现代工化高度发展,法制体系日渐完善的法理社会,进入个人自由、思想开放的社会系统中,家庭的政治功能也在衰弱。(3)社会规范。当今社会,我们呼吁道德的建设,开始寻求和谐的社会。道德危机,老人赡养问题,越来越多的流浪儿童,家庭抚养赡养义务在缺乏社会规范的现状下越来越严重。(4)文化制度和价值观念。邓伟志、徐榕编著的《家庭社会学》中指出,不同社会的生育制度、宗教环境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家庭各种功能的发挥程度。

(二)个别家庭功能外化与虚拟社区的联系

1、经济功能。经济功能是家庭功能的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家庭维持的方式也在逐渐增多,不再局限于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社会专用功能机构的建设提供了许多的岗位,社会分工细化人们的交流不再局限于家庭成员之间。信息时代让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紧密。虚拟社区的出现,为个人生产、消费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足不出户可以进行交易,这种便捷方式正在快速地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炒股,买基金,网上开店等,家庭经济功能变迁又多了一个主导因素,但这种作用是积极的。可以加强家庭的生产功能。

2、心理慰藉功能。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虚拟社区能带给他们快乐和心理慰籍。许多人在虚拟空间写个人日志,越来越多个人“博客”的开通,各种主题的论坛和社区为现代人提供了展现自己的平台,为他们提供了另一种情感相互交流的空间。

3、娱乐功能。虚拟社区现在也为许多商人提供了商机,网络游戏吸引了不少的玩家,玩家们自己建立论坛,建立社区,不仅可以互相谈论经验,有的还可以在虚拟空间结婚,领养孩子。许多功能与现实生活非常相似,玩家们一般是非常投入的。如最普及的腾讯空间,主人不仅可以建立好友群还可以领养植物和宠物。现今非常火爆的开心农场成为许多自领不可或缺的娱乐项目。

4、教育功能。虚拟社区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在虚拟空间可以制作出虚拟校园、虚拟多媒体教室及其各种虚拟教学模型。用户在网络虚拟环境中。不仅能浏览真实的校园环境,还可以在虚拟教室通过虚拟模型进行学习。并与虚拟教师沟通各类知识,感受全方位的立体教学及校园文化。虚拟网络技术将带给我们崭新的教育思维,给教育带来重大变革。

四、未来虚拟社区和家庭功能发展的趋势预测

(一)技术革命成为主导因素。虚拟社区对家庭功能外化产生的影响主要是以技术革命为物质基础和条件的,在以电子、信息科学为基础的时代,已不再需要强制人们必须在工厂和办公室里完成工作仃务.家庭将重新成为工作单位,家庭的生产、消赞等功能有了新的发展空间,通过计算机控制、远距离监测,在家庭中就可以从事生产劳动。“未来的技术将扩大在家庭中的工作量,家庭将重新成为工作地点。这种家庭权可称之为‘电子家庭’。”

(二)文化、价值观取向发挥潜在力量。面对现代社会的家庭危机,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身心疲惫,渴望传统家庭精神支柱的保护与安慰。人们开始向往小城镇和农村的纯朴生活。发达的信息社会,虚拟社区的存在为保持与外界的联系与沟通奠定基础,创造条件,家庭娱乐功能,心理功能也会加强,这在不久的未来会成为可能。

“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的德育功能 篇7

什么样的活动才是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社区实践教育活动该选择什么样的活动内容?社区实践教育活动能给孩子们留下什么?……都是笔者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一、“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的内涵

目前, 对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缺少正确认识的现象普遍存在, 有很多人机械地认为社区实践教育活动就是学校与社区合作开展的面向中小学生的活动, 显然不是!社区实践教育活动应纳入到学校原有的综合活动课程体系。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其主要内容包括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由此可见, “社区实践教育活动”似乎可以被认为隶属于综合实践活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社区教育定义为:“基于所有教育起始于社区, 且并不是以获取社区的利益为目标, 而是以提高社区住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原理, 因此实现这一原理的活动即为社区教育。”据此, 社区教育的称谓好像又更加合乎该活动的本意所在。但在我国社区教育已被重新定位以社会全体成员为主体开展的社区教育, 它包括的方面很广, 不仅仅包括针对中小学生开展的教育。

综上分析, “社区实践教育活动”可以理解为以“综合实践活动”提供的活动方式来探究“社区教育”方向提供的内容, 对于儿童来说, 就是借助“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中得到的活动经验和活动技能, 自主探究解决社区相关问题的教育活动。例如, 我校和虹桥社区合作开展的社区实践教育活动《新村里的铁皮棚》, 该活动就是以解决社区铁皮棚泛滥、严重破环社区环境为目的开展的, 儿童经历了从问题产生、探讨、解决的整个过程, 活动中孩子们通过民意调查、实际测量占地面积等途径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由此可见, 理想的“社区实践教育活动”应该凸显“综合实践活动”和“社区教育”双方面的特征, 孩子们确确实实以提高社区住民的生活质量为目的参与活动, 不断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不断提升孩子们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 使学生人格不断臻于完善。

二、“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的内容

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的具体内容是由学校和社区根据实际充分发挥创造性和儿童主动性产生的。选择内容时, 应该体现学校和所在社区的特色, 并且善于引导儿童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 所有的活动都是以分析和把握学校特质为前提, 以大力实践学校德育核心理念———“无痕德育”为目标, 选择以“公民教育”为重点的活动内容, 组织引导儿童以“小公民”的身份参与活动, 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民主生活、锻炼实践能力……下面结合今年暑假活动内容谈谈具体做法:

(一) 做“热心”小公民的角色体验

为了让儿童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做一个关注社会的“热心”小公民, 我们积极指导孩子们从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寻找岗位、扮演角色, 在实践中获得感受、明白道理、养成品质、掌握本领。例如组织学生前往消防特勤中队开展“我是小小消防员”体验活动;与结对社区合作开展“我是小气象预报员”活动, 组织孩子们参观气象局, 了解了相关的气象预报知识, 借助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努力开展学校的小气象站活动, 并计划在社区通报天气预报。

(二) 做“现代”小公民的实践活动

为了促进儿童成长为一名“现代”小公民, 我们非常重视引导儿童关注时事、紧跟时事, 以时事为大背景开展面向社区倡导健康文明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实践活动, 如与虹东社区居民合作开展了“全民健身知识PK赛”;与虹桥公园社区合作开展了“左撇子”运动会等。

(三) 做“勤劳”小公民的服务活动

为了落实公民道德建设中“为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 我们组织学生参与到服务家园的活动中。如高年级同学争当小小交通协管员。孩子们还手持创文明宣传标语对社区内临街的店铺进行宣传。

(四) 做“好学”小公民的教育活动

由社区五老组、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社区志愿辅导员, 利用节假日开展诵读、讲座、辅导班等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 帮助孩子们体验社会生活、陶冶情操、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如与虹东社区合作, 请派出所警官为学生做了主题为“珍爱生命”的安全教育讲座;组织家住虹桥社区附近的学生聆听“孙爷爷”谈心室校外辅导站举办的“爱我家乡———文明南通”报告会。

(五) 做“幸福”小公民的亲子活动

为了增进亲子之间的交流, 增进理解, 消除隔阂, 由班主任通过电话耐心引导、诚挚邀请, 力求让家长和孩子在互动中交流、在交流中理解、在理解中共度幸福生活!如与虹桥社区合作开展了“亲子共乐老游戏、益智怡情两代人”活动;与光明社区合作开展了“叶脉书签”亲子制作和读书活动, 活动中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场面令人感动。

三、“社区实践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

为了杜绝出现仅仅是为了留下照片、被媒体报道等面子性、任务型活动, 我们应当坚定地认为活动面向的是儿童, 儿童应成为活动的主体, 活动方案的设计应当是落实儿童主体性的根本途径。在设计方案时要充分关注到儿童, 让儿童参与社区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整个过程, 使儿童在活动中得到充分锻炼。对于儿童来说, 就是以小主人的身份开展活动, 而不仅仅是参与者、接受者的被动角色, 下面以“左撇子运动会”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 关注由儿童发现的社区问题

8月13日为国际左撇子日, “左撇子”在学校和社区都有存在, 他们是不是正遭受着歧视和不公正待遇?是不是仍然不能得到应有的理解……作为“小公民”应该做些什么?三 (2) 班的孩子们在生活中发现了此类现象并向我们提出建议成立“左撇子”沙龙, 旨在改变身边人对“左撇子”的误解。学校德育处在和虹桥社区商量后, 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公民道德教育契机, 是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的良好选题。于是, 我们和虹桥社区成立了“左撇子”沙龙, “左撇子运动会”就是该沙龙的首次活动。

(二) 采用由儿童探究的活动方式

“左撇子运动会”活动参加对象为三年级家住虹桥社区范围内的学生, 我们以班级为单位分成5个小组, 由学生推选出小组长和沙龙主持人, 活动方式紧扣“由儿童探究”, 引发儿童在活动中得到充分体验和感受, 过程如下:

1. 调查汇报

了解社会上对左撇子的片面看法、左撇子的生存心理压力、左撇子生活中的尴尬遭遇等现实情况, 形成调查书面材料。

2. 交流感受。

3. 左手比拼:左手夹豆、左手穿针、左手剪纸、左手写字、左手拍球、左手托球接力。

4. 评选单项奖和集体奖, 宣布比赛结果。

(三) 重视由儿童总结的收获感想

活动中, 应当重视由儿童总结的收获感想, 积极引导儿童展开讨论和交流, 从而深化活动效果。上述活动中, 小主持人在活动结束部分提出以下问题:

1. 在惯用一只手的情况下, 用另一只手比赛有什么感受?

2. 对于生活中出现的家长逼迫孩子改变使用左手习惯有什么看法?

3. 对于惯用右手的人群来说, 锻炼左手是否有必要?

4. 你对下一次沙龙活动主题有什么建议?

四、“社区实践教育活动”效果的反思

我们从外界反馈和自我反思两个方面着手努力, 以达到“回头看”的目的。下面同样以“左撇子运动会”社区实践活动为例, 谈谈笔者在反思中的实践经验。

(一) 活动达到目标了吗?

此次活动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 展露了“小公民”的行动风采, 达到预期目标。活动中, 孩子们能关注学校里和社区中的“左撇子”人群, 通过问卷、访谈、查阅资料等调查方法, 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能积极主动参与社区活动, 以“小公民”的责任意识参与社区问题的探究和解决,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公民道德标准。活动结束时能通过积极反思, 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不断增强对“左撇子”人群的理解和支持, 并努力改变周边人群的片面看法, 形成公正对待惯用“左手”和惯用“右手”的平等态度, 消除了歧视行为。

(二) 活动中有哪些生成性的精彩之处?

在左手比拼环节, 我们设置了一定的障碍, 在大家都习惯用右手的情况下, 要求选手们使用左手来完成各个项目的比赛。活动中, 孩子们热情高涨, 个个跃跃欲试, 加油声、呐喊声此起彼伏, 好一番左手能力大战!有趣的体验让孩子感到新奇, 更对惯用左手的人给予了理解。孩子们也渐渐明白, 既然有习惯用右手的, 也有喜欢用左手的, 左右手各司其职, 有助于开发大脑。有同学感叹道:“我们班有个同学一直习惯用左手写字, 老师总纠正她要用右手写, 看来想一下子改变习惯很困难。今天让我用左手写字, 做起来真不容易。”活动虽然短暂, 但深深地影响了这群孩子, 有的孩子就约好锻炼一段时间再比, 有的孩子计划通过多种途径让更多的人对“左撇子”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活动还取得了难得的社会反响, 被《人民日报》、《江海晚报》、南通电视台等媒体报道。

(三) 活动能给儿童留下什么?

高校学生社区育人功能初探 篇8

一、高校学生社区观念的转变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传统的高校学生社区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应该对其功能进行重新定位, 改变以前对高校学生社区的认识, 树立“高校学生社区”的新观念, 是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高校学生社区”概念的提出和确立, 主要基于以下四点: (1) 高校社区的内涵和功能不断改变, 不断丰富。学生以社区为单位的各种活动日益增多, 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 影响也越来越大, 高校学生社区的内涵、功能也发生了变化。 (2) 高校教育管理变革的需要。高校教育管理要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3) 高校社区建设发展的现实需要。 (4) “以人为本”的现代高校育人理念的要求。高校应时时处处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来考虑,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1]。

二、当前高校学生社区育人功能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各高校不断扩招, 大学城的建设, 共同生活社区的产生, 为高校学生社区功能的转变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 在高校学生社区发挥育人功能的过程中, 存在着从实用的功利主义角度来理解和实施高校学生社区育人功能的问题, 主要表现如下。

(一) 在思想认识上对高校学生社区育人功能存在误区

许多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高校学生社区育人功能的作用及其重大意义, 普遍认为高校学生社区只是宿舍, 只是承担学生休息和生活的场所, 没有把高校学生社区作为育人的重要阵地来看待;在建设上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 即重物质建设, 轻教育引导功能、管理功能的强化。

(二) 高校学生社区组织建设和学生自我教育管理队伍建设不强

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开放, 高校学生社区内大学生在自由、互动的气氛里, 越来越不能抵挡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诱惑。因此, 必须加强高校学生社区组织和学生自我教育管理队伍建设, 并发挥其在学生中的示范作用。

(三) 对高校学生社区育人功能的理论研究不够

大学生作为活跃的社会群体, 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他们正在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 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他们学习、生活在特定的社区中, 社区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因此, 对高校学生社区育人功能的研究应该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 目前高校对学生社区育人功能研究不够, 研究成果较少, 对其育人功能缺乏科学的认识, 导致学生社区育人功能总体水平较低, 不能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社区的育人功能。

三、加强高校学生社区育人功能的途径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 学生工作的重心向学生社区转移, 要树立强化高校学生社区育人功能的观念。除了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高校学生社区, 还要改革管理体制, 提高服务水平, 加强高校学生社区党团组织建设和学生自我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等。

(一) 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高校学生社区, 加强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沪教委德[2007]1号) 文件指出, 随着高校学分制、选课制的实施、学生社区规模的扩大, 高校学生社区日益成为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新平台、新阵地、新领域。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 上海电力学院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加强高校学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不断实践中研究探索一条高校学生社区化管理新模式。上海电力学院安排所有思政辅导员入驻学生宿舍, 并为每幢楼分配了一名住楼辅导员, 并且实施辅导员“三同” (同吃、同住、同学习) 工作制度, 开展细致入微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指导学生党团建设, 开展学生社区文化活动, 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2]。

(二) 加强高校学生社区的组织建设

1. 加强高校学生社区党团组织建设。

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 在高校学生社区建立党组织, 成立“党员宿舍”等, 建立一个由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干部和团员共同组成、能有效了解高校学生社区学生思想动态的学生骨干组织。上海电力学院在高校学生社区建立了党员服务站, 发挥党员在高校学生社区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充分发挥党员在高校学生社区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 达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群人”的效果。

2. 加强高校学生社区学生自我管理队伍建设。

为了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上海电力学院成立了学生社区宿舍管理委员会 (简称“楼管会”) 。“楼管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组织和发动学生参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参与宿舍的民主管理, 创造文明、舒适的住宿环境。自“楼管会”成立以来, 该组织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利用黑板、宣传栏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重在正面引导, 表扬好人好事, 树立新风, 对不良行为和风气开展批评帮助。同时, 协助辅导员搞好宿舍楼内的学风、文化建设等活动, 在高校学生社区日常管理和文明养成、高校学生社区育人功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 加强高校学生社区制度建设

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 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更好地发挥高校学生社区的育人功能, 把高校学生社区建设成集“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建设”等功能于一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学生社区规章制度的制定必须坚持科学性、可行性和教育性。一方面, 要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 严格执行有关部门制定的行政法规;另一方面, 要根据各高校学生社区的实际情况,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此方面, 上海电力学院制定了《上海电力学院大学生学生社区管理制度》、《园区宿舍安全制度》、《园区学生行为规范》、《上海电力学院大学生园区学生楼管会工作章程》等。这些制度的制定和执行, 使大学生明确知道在高校学生社区里哪些是禁止的, 哪些是提倡的, 从而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行为、体育健身行为、审美娱乐行为和生活卫生行为等。上海电力学院还在大学生社区开展“学生之家”建设活动, 通过活动鼓励全校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扬团结、友爱、和睦、互助的精神, 在各项活动中积极展示自我, 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展示大学生良好风貌。同时学生在社区内的日常表现是全面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通过将学生在社区表现的考评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直接挂钩的办法, 使学生在社区的考评结果与各类奖学金、优干评定等有效挂钩, 对学生在社区的日常行为进行引导、评价,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行为养成和基础文明教育[3]。

(四) 在高校学生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提升学生社区的生活品位

对大学生开展课余活动, 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合理利用课余时间的各种能力, 特别是独立支配课余时间的能力。

1. 为了切实加强高校学生社区的育人功能, 增强

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公民意识, 促进学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 上海电力学院在学生社区设立了国旗广场, 并将升国旗作为学生社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持续开展, 并且成立了“上海电力学院大学生学生社区国旗班”,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相关规定开展大学生学生社区升降国旗的活动。

2. 在每幢楼设立宣传栏、公告栏。

公告栏用于张贴各类活动信息, 管理规范, 信息发布方便快捷, 是高校学生社区的一道亮丽风景。

3. 开展“我爱我家”大学生学生社区文化节, 进行相对集中的文化宣传、思想教育活动。

学生在这种自我管理和参与高校学生社区建设与服务的过程中, 承担起了高校学生社区物质、文化和环境建设的责任, 其精神境界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升华。

4. 评选“星级文明寝室”、“文明示范楼”。

以创建安全、整洁、文明宿舍为基础, 评选出文明雅舍, 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生活行为习惯。

(五) 提高学生社区管理和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工作人员基本来自后勤, 还有一部分是临时工, 他们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管理与服务水平同学生的要求间存在一定差距。所以, 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是当务之急, 应挑选高素质人员进入学生社区管理人员队伍, 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在实际的管理、服务工作中对大学生进行渗透教育, 给大学生以正面的示范作用。

(六) 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区育人功能的研究

高校学生社区育人功能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目前高校学生社区育人功能的研究成果还很少, 因此, 必须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区育人功能的理论研究和探索, 以指导高校学生社区育人功能的发挥, 在实践中提高高校学生社区育人功能建设的水平。

高校学生社区是学生集体居住的公共区域, 是学生各种思想和行为问题表现最直观、交互影响最大的场所。加强高校学生社区育人功能, 既是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 营造和谐校园环境,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更是把高校学生社区建设成集“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建设”等功能于一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的必然要求。只有高校持之以恒, 树立常抓不懈的建设理念, 动员全校各方力量, 依照高校学生社区育人功能的潜在规律制定有效途径加以建设, 不断去开拓、创造和传承, 才能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社区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轩明飞.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对社会学概念关系的界定与阐述[J].科技与经济, 2002, (4) .

[2]曹宁华.铸就理想之魂培育时代新人——上海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 (上半月综合版) , 2004, (10) .

社区功能 篇9

社区报与社区政治之间的关系, 一直是是社区管理者、社区报及社区居民共同关心的话题。在近来关于媒体与政治关系的研究中, “中介”这个概念极为引人注目。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社区报政治中介”作为关键词进行全文检索, 结果表明, 目前还没有研究者对社区报的政治中介功能进行研究。因此, 本文将以《大石化社区报》为例, 对社区报的政治中介功能进行探讨。

一、概念辨析

(一) 作为政治中介的媒体

马佐莱尼和舒尔茨认为“中介”是指“不同行动者、集体或机构之间的任何介入、传达或协调行为”。在这种意义上, 大众传媒是“一个中介性或中介性媒介, 其功能是从传播者向受众或在传播参与者之间传达意义”。[1]媒介理论教父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媒体是一种工具, 实际上媒体是“人的延伸”。

在政治生活中, 政治人物的话语或者政府部门的决策通过媒体传递给民众, 民众通过媒体获取政治信息, “媒体成为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中间最重要的信息来源和传播载体”。[1]因此, 媒体是一种政治中介。

(二) 政治中介的双重功能

中介功能是联系功能和阻隔功能的辩证统一。中介的联系功能是指中介本质具备的使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要素之间, 保持过渡转化性趋势和存在的规定;中介的阻隔功能是指中介具备的使事物、现象之间及内部要素之间, 保持分离趋势和存在的规定。中介功能的二重性普遍存在。[2]

作为政治中介的媒体, 它可以通过准确、及时、客观、公正地传递信息, 来加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联系, 成为双方沟通的桥梁以及意见交流的平台, 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联系功能。反之, 如果媒体不能进行有效的传递信息, 则可能成为政府和民众有效对接的阻碍。

社区报作为社区媒介的组成部分之一, 是否具有社区政治中介功能, 如何充分发挥这一功能, 为社区发展服务, 笔者将在接下来的内容中以重庆《大石化社区报》为例一一解析。

二、《大石化社区报》概况

《大石化社区报》由《都市热报》创办于2014年1月17日, 是位于重庆“大石化”地区的一份社区报。“大石化”地区由大坪、石油路、化龙桥三个街道组成, 面积8.37平方公里。该报是重庆市内第一份区域性的社区报, 每逢周二、周五出版。主要面向的读者是“大石化”地区的近30 万市民。[3]

(一) 内容设置

该报栏目丰富多彩:

如表1所示, 该报常设板块主要有:资讯台、直播间、帮你办、身边事、文化城、跑社区、拍客秀、互动、折扣超市、货比三家等。

(二) 采编及发行

《大石化社区报》由采编、发行、经营、行政、财务和网站6个部门组成, 除负责采访的部门独立办公外, 其余部门与《都市热报》共享。《大石化社区报》的经营与《都市热报》分开。

该报采访部门由1名采编主任和6名记者组成。发行部分由1名组长、1名押运、13名全职派发员和3名兼职派发员组成。报纸共有16条派发路线, 免费向社区订阅居民发行, 发行量约为40000份。主要订阅方式包括:派发员登记、微博、微信、热线、邮箱。另外, 通过发行投诉电话也可以进行订阅。周二和周五中午, 报纸也在大坪地铁口和袁家岗进行随机派发, 最大程度地满足社区居民的读报需求。

三、社区报政治中介功能的实现

社区报政治中介功能的的实现与社区报的独立性密不可分, 报纸只有内容独立才能独立于政府或个人, 真正实现其中介的功能。社区报通过传递政务信息, 为社区提供信息传播环境, 影响社区居民的政治参与, 实现其政治中介功能。

接下来, 笔者将以2015年3月的《大石化社区报》为例, 利用内容分析法对社区报的政务信息传递功能进行解析。3月份共有报纸7期, 出版日期分别是3月3日、6日、10日、13日、17日、20日、24日。

(一) 《大石化社区报》的独立性

《大石化社区报》是一种独立的社区媒体, 它的独立性在于报道内容的独立。《大石化社区报》的创办和经营并不依附于大石化社区管委会,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 但是也在接受政府资金扶持时就签订协议, 保证其不能干涉报纸的内容, 所以报纸并不会受制于政府部门。只有内容和经营独立的报纸才是真正独立表达意见和传递观点的报纸。

社区报的独立性是其独立和公正的传播社区信息的保障。因此可以说, 社区报不是政府部门的喉舌而是中介, 它平等地为政府和社区居民传递信息, 其目的是为社区发展服务。

(二) 传递政务信息

传递政务信息是社区报政治功能的重要体现之一。社区报将行政机关及有关职能部门的路线、方针、决策及决议及时传递给社区居民, 让社区居民能尽快知晓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信息, 保证社区居民的知情权, 为社区居民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

《大石化社区报》承担传递政务信息的板块主要是“资讯台”。这部门内容主要是报道社区管委会和社区街道的一些政务信息。

3日咨询台的头条为《渝中区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今天开幕, 渝中区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明天开幕》, 编辑用加红加粗的方式进行强调。6日“资讯台”推出特别版“看两会”, 主要介绍了大石化这一年即将迎来的新变化, 结尾部分摘录了渝中区今年工作目标。10日的“资讯台”头条是关于大坪街道“社区保障服务平台”的建设。13日的“咨询台”头条为《大石化设立12个“12315”维权站》的报道。17的“资讯台”头条为《石油路今年拓宽为双向四车道》。20日的“咨讯台”头条为《化龙桥街道探索打造“红岩村国际化社区”》。24日的“资讯台”头条为《大坪英利国际拆除“重庆海拔最高违建”》。

从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出, 3月份的社会报主要是对大坪、石油路、化龙桥以及整个大石化地区的政务信息进行的报道, 且都是与社区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政务信息。另外, 由于大石化社区位于渝中区, 渝中区的决议和政策将直接影响大石化社区, 因此报纸也关注了渝中区的政协和人大会议。这报道过程中, 《大石化社区报》实现了政务信息传递的功能。

(三) 影响社区居民政治参与

政治生活的组成并不是政府部门的独角戏, 民众是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政治才是完整意义上的社区政治生活。影响社区居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是社区政治文化, 即居民对社区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以及他们在社区中对自己的角色定位。[4]

社区报为社区居民通过认知社区的途径, 并且通过报道影响社区居民对社区的情感和评价, 进而影响社区居民的政治参与。《大石化社区报》通过给职能部门反应社区居民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并帮助解决困难, 增加居民对社区的认可。另外, 社区报也通过组织活动的方式, 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 增进情感。

“帮你办”板块是《大石化社区报》以解决社区居民困难为宗旨的栏目。

3日为《不动产登记工作实施, 已有三房, 还买明智吗?》, 6日为《电梯修好迟迟不通电, 还未实用就变旧电梯》, 10日为《六店子公交改道, 附近居民换成不方便》, 13日为《小区发发200元提货卡, 为何大部分业主拒收》, 17日为《“爱心制氧机”再次传递》, 20日为《石油路的泡桐树为何被砍?》, 24日为《三轮挡在车站前, 乘客路中间上车》。

这些报道有一个共同特点, 即, 据某某社区居民向记者反应某某事情。社区居民通过向社区报反应问题, 解决其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好感和信任, 形成对社区的情感和评价, 进而影响社区居民的政治参与。因此, 社区报具有影响社区居民政治参与的功能。

综上, 社区报具有联系社区居民和政府部门的功能。当然, 如果社区报不能独立地传播信息, 为社区信息提供良好的传播渠道, 营造良好的传播环境, 那么社区报也会阻碍社区发展, 从而影响社区建设。

四、社区报如何发挥好政治中介功能

(一) 做“中介”而不只是“喉舌”

在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发展史上, “喉舌论”论是规定报纸性质的重要内容。“喉舌论”在无产阶级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 激励和鼓舞了全党和全国人民, 制定的一系列办报举措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新闻媒体的“喉舌”作用被确定为党和国家的一项新闻政策。[5]

笔者不否认社区报有“喉舌”的功能, 但在社区发展的过程中, 尤其是在政治被“中介化”的传媒大环境中, 社区报更多扮演的是中介的角色。处于中介两端的是两个平等的群体, 而不是上下级的关系。社区居民和政府部门处于平等的地位, 有利于实现社区的良性发展, 为社区的长期健康发展服务。社区报作为联通社区居民和政府部门的桥梁, 应努力营造良好的社区信息传播环境, 扮演好“中介”这一角色。

(二) 充分发挥社区报的联系功能

中介具有联系和阻隔的双重功能, 社区报作为一种政治中介同样具有联系和阻隔的双重功能。如果社区报能保持其独立性, 很好地联系政府部门和社区居民, 为其提供公开、平等、透明的信息交流平台, 传递真实而准确的信息, 那么社区报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社区的发展。反之, 如果社区报偏向任何一方, 都将阻隔社区居民和社区部门, 影响社区的正常发展。因此, 社区报应充分发挥报纸的联系功能, 营造良好的社区信息传播环境, 为社区发展服务。

(三) 提高社区居民政治参与度

影响社区居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既包括政府与社区的关系, 又包括社区居民是否具有参与的意识。[5]政府与社区居民之间保持和谐的社区关系, 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增强, 都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政治参与度。

社区报可以通过上情下传和下情上达的方式, 催生良好的社区政治环境, 促进政府和社区居民之间和谐关系的形成。社区报通过社区信息的传递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知程度, 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责任感和信任感, 使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得以强化, 唤起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 提升社区居民的政治参与度。

参考文献

[1]黄敏.新闻话语与政治的中介化——奥巴马首次国情咨文讲话的媒体报道[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0 (5) :27-28.

[2]尚东涛.论中介功能的两重性[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 1997, 18 (4) :4.

[3]华龙网[DB/OL].http://cq.cqnews.net/html/2014-01/17/content_29483466.htm, 2014-01-17.

[4]朱萌.我国城市社区居民政治参与比较研究——社区政治文化与政治参与关系之间的个案分析[J].行政与法, 2013 (7) :15, 20.

浅析台湾公用频道的社区发展功能 篇10

台湾行政当局依据其《有线广播电视法》第25条第2款之规定, 在2004年12月13日颁布有线电视频道规划与管理规则, 其中明确规定各有线电视的第三频道为公用频道, 以落实社区民众“媒体接近使用权” (1) 。其目的是为了保障言论自由, 为民众提供能够表达意见的媒体渠道, 催进社会的民主进程及多元发展。

一、公用频道推进社区发展的理念

台湾公用频道设立的理念, 是希望市民更加关心社会时事、自由地发表他们对社会实务的意见, 以言论自由、民主自由和增加沟通为方向, 最终达到推动社会、改良社会的目的。公用频道的经营目标可分成两部分, 即“公共利益”与“媒体近用”。就公共利益而言, 公用频道以地方之利益、福祉为前提, 以社会教育为方针, 提供市民了解公共事务的参考渠道, 以推动地方自治。

公用频道展现的是对小区文化的关怀, 维护地方上的特有文化, 并让小区中的每一个人和团体组织都可以自由地近用媒体并发表意见。学者刘幼璃指出:公用频道设立之精神在于以地方之利益、福祉为前提, 以社会教育为方针, 提供市民了解公共事务的参考管道, 以推动地方自治。她提出, 公用频道的规划理念有六个原则: (2)

1、切合地方所需, 以地方的人事物为诉求, 唤起民众对所处环境的认同和关怀。

2、落实本土文化, 保存地区特色。

3、发挥地方媒体功能, 提供民众媒体接近权。

4、反应民众意见, 实践地方自治。

5、提升民众的艺术文化涵养。

6、增加民众的社会教育机会。

而小区的草根民主建构即是实现社会民主及言论自由最为有效的途径。在新兴媒体发展的背景下, 更多的有线电视媒体提供给民众直接参与地方事务以及公共领域的渠道和机遇。作为小区公益媒体的公用频道不仅会增强民众的小区意识, 而且会使民众在共同意识形态下为小区、地方事务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尽一分心力。这种共同的意识正是席姆所谓的“共同的意识形态”, 即我们一般所说的“同体共感”。 (3) 也就是当小区居民对小区的认识、记忆、知觉、情感及评价的个别差异逐渐减少时, 将会增加小区居民对小区及地方事务的认同、参与和关怀, 社区民主意识就比较容易凝聚和提升, 公共事务也比较容易推动。

因此, 公用频道对于小区意识的凝聚和草根民主的实践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透过公用频道, 公民即可顺利表达民主意识, 参与小区活动及地方事务, 从而推进社区民主发展的进程。

二、有线电视公用频道的区域媒介特性

有线电视的历史沿革与小区共同天线有着紧密的联系, 其目的是改善地方上对无线电视收视不良的情形。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第四台时期”后, 台湾于1993年通过《有线电视法》 (4) 。按照该法规, 台湾有线电视经营区域划分原则, 是依照行政区域、自然地理区域、人文分布、经济效益等四项原则为划分标准, 以“一区一家”为原则。依据台湾新闻局1994年颁布的公告, 全台被划分为51个区, 有线电视系统业者不能进行跨区经营。就有线电视公用频道的媒体属性而言, 公用频道是每个有线电视系统让渡的一个频道, 在根本上具有区域媒体的特性。

因此, 不论从其传播方式还是经营区域而言, 有线电视公用频道都属于一种重要的区域性媒体, 既可以说有线电视公用频道是一种地方媒体, 也可以说它是一种社区媒体、小众媒体, 与地方民众关系密切且相互依赖。

小众媒体和大众媒体之间最大的差别不只是单纯的媒介与受众之间的关系, 其更加深层的区别在于:社区媒体与收视观众之间有着更为紧密的关系, 并能进行频繁互动。更为重要的是, 有线电视公用频道一直被认为是实践草根民主的重要渠径, 更有学者指出公用频道堪称地方的公共领域, 可作为在地的公共论坛, 具有在地参与的民主精神。

三、公用频道实践社区发展的运作方式

公用频道是有线电视系统与社区关系最为密切的公益性频道, 也是在商业性有线电视产业中最能发挥媒体公共服务责任, 体现媒体多元化理念的、最具地方特色的频道。 (5) 在此, 台湾行政院新闻局多次修法, 为公用频道实践社区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并确立公用频道的运行方式:

1、频道提供

公用频道由有线电视业者免费提供, 该频道不允许与其他频道合并, 并规定必须与传播政府施政内容的频道或系统业者经营的具有商业属性的频道相区分。

2、规划、经营

公用频道目前的规划经营, 有政府部门、系统业者、第三部门 (独立于政府、企业部门之外的部门) 三种组织规划形式。

3、节目提供及频道使用公用频道是完全对民众开放的

频道, 也就是说, 机关、学校、当地居民、艺术文艺团体、公益团体以及非营利组织, 只要申请播出的节目合乎法律规定, 都可以依据“先登记先使用”的原则, 委托公用频道组织规划部门传播其具有公益性、艺术文艺性或社教性的自制节目。

4、资金来源

公用频道运营所需资金, 大部分为政府部门提供, 系统业者并不能将经营公用频道的成本转嫁于客户。

目前, 台湾公用频道的社区公益性运作方式已在立法中有明确规定, 但因有线电视公用频道具有较强的地域性, 各县市出台的法规也不尽相同, 故而各地公用频道具体运作的情形及实践社区发展的现状也有所差别。

四、公用频道社区发展现状

台湾公用频道社区化发展功能近几年来取得了相当的发展成效。以台北市公用频道为例:1、台北市公用频道基本落实媒体近用理念, 在整个频道的运作过程中并无商业化痕迹, 在完全不营利的情况下, 使公用频道成为政府与市民沟通的平台;2、依据新闻局2005年委托世新大学所作台北市民对有线电视系统业者满意度调查报告, 市民对台北市公用频道内容满意度为21.8%;3、台北市公用频道为社区公益团体提供媒体渠道, 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媒体民主化的平台;4、节目内容与社区发展相融合, 诸如“欢喜见越南”、“轻松学英语”等节目, 不仅关注、照顾了社区新移民, 并且促进了社区文化的多元化。 (6)

虽然台湾已将推进社区民众媒体近用权作为公用频道的立法精神, 但就目前的运作情形而言, 因各县市运作方式及相关法规制定、实施情况不同, 社区功能的实践成效良莠不齐。诸多县市的公用频道沦为地方政府政令倡导的平台, 对社区民主建设置若罔闻;而南投县及台中市地方有线电视第3公用频道至今仍闲置未启用。经过对台湾各县市公用频道使用情况的调查, 对公用频道经营方式、节目来源、设立公用频道使用规范情况总结如下 (7) :

1、设立公用频道使用规范

除台北市、高雄市、新竹县、台中县、彰化县、台南县、高雄县、台南县、宜兰县设立有公用频道使用规范, 基隆市、台北市、桃园市执行新闻局规范外, 其它县市的公用频道均无相关使用规范, 可见公用频道的法制规范有待完善。

2、节目来源

除了社教性、公益性、艺文性等节目外, 政令倡导为其重要一环, 台北市、高雄市、桃园市、新竹县、新竹市、台中县、彰化县、嘉义县、台南县、台南市、高雄县、花莲县、澎湖县等均有专属时段播出。除了个人、社团、组织申请使用播放外, 中央部会、县市政府委制及自制倡导带、地方首长地方建设倡导内容以及业者自制影带为公用频道的节目来源。

3、公用频道经营方式

除了台北市、高雄市、桃园市、彰化县等四个县市政府以成立频道推动委员会或基金会方式委外经营, 台南县与台中县由地方政府自行经营, 台南市与系统台业者合作外, 其余县市均由业者自行经营, 其中, 南投县与台中市地方有线电视第3公用频道迄今仍未使用。

由此可知, 台湾公用频道社区发展遭遇诸多困难, 首先, 公用频道的社区发展还没有被建立在良好的法律环境之中;其次, 公用频道的节目申请及使用, 应有更多的服务提供给社区民众及非营利组织;再次, 由于政府自身的政治属性及系统业者的商业属性, 对经营规划公用频道、推进社区功能的实践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台湾目前以成立频道推动委员会或基金会方式委外经营地方, 只占小部分比例。

五、公用频道社区发展的建议

台湾公用频道的社区功能发展虽遭遇种种瓶颈, 但其先进的理念定位及快速发展的趋势已成为公用频道发挥社区功能的前提保障。台湾公用频道的发展可从法制环境、经营发展、跨部门治理四个面向 (8) 加以改良, 本文就其社区发展功能,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研修相关法规良好的法制环境是公用频道社区化发

展的前提保障, 因此, 建议地方政府、媒体专家、社区代表、系统业者共同设立独立、客观的节目审查机构, 以保障公用频道的独立性及公益性。与此同时, 明晰公用频道社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及法案, 给公用频道社区化发展提供完备的法律依据。

2、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台湾《有线广播电视法》规定:系统经营业者每年应以当年营业额的百分之一提缴中央主管机关成立特种基金, 作为从事地方文化及公共建设之用。但由于各地情况不一, 部分偏远山区及离岛的业者可能由于经费与收视户太少的因素, 无力自制小区节目, 因此, 建议政府能拨款补助业者运作公用频道, 以免该地区的弱势群体及非营利组织因业者无力制播地方性节目而丧失平等的发展社区文化、实现草根民主的平台。

3、增强频道与小区的互动性公用频道应发挥其地域性

优势, 开展多种小区活动, 深入各地方阶层, 发掘小区内的公共议题, 制作与小区事务相关的节目服务社区民众, 实现社区民主的参与性, 使之成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桥梁。

4、倡导社区居民参与节目制播不仅应倡导社区民众关

注公用频道的节目内容, 更应鼓励社区民众主动参与小区公用频道节目的传播, 提供自制的公益性节目, 或与系统业者合作, 实际参与节目制作、决策计划, 并监督、管理公用频道的运作。这样, 才能更好地凝聚小区意识, 促使公用频道的社区发展。

总之, 正因为有线电视公用频道有着较强的地方性特征, 这种小规模的公共传播体系才可以进行社区意见的交流与沟通, 成为小区的公共论坛, 进一步促进地方民主的发展。在整个台湾公用频道社区发展的进程中, 诸如县市议会定期会、小区发展事务、校际比赛、乡政座谈、政府招标案等, 皆可以公共频道作为小区互动的公共领域促进公民参与公共事务。

摘要:本文对台湾公用频道的设置理念、媒介特性、运行方式、发展现状作了初步探讨, 并提出推动小区发展的建议, 希望能对公用频道成为发展小区文化的重要媒介有所参考。

关键词:公用频道,社区发展,草根民主

注释

1 台湾行政院新闻局广电处:《有线电视公益性、艺文性、社教性等节目使用频道规划要点》, 1996

2 刘幼璃:《有线电视经营管理与频道规划策略》, 台北:正中书局, 2004

3 许瑞弘:《社区报纸的社区公共事务功能---以〈今日美浓〉与美浓於农自救运动为例的研究》, 国立中山大学公共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2004

4 翁秀琪:《大众传播理论与实证》, 台北:三民书局出版, 2002

5 郑凯方:《我国有线电视公益频道经营之研究》, 台北:国立示范大学社会教育学硕士论文, 1993

6 《新闻处工作报告》, 《台北市议会公报》, 第74卷, 第9期, 2006

7 江雅慧:《我国有限电视系统公用频道节目内涵之研究---以台北市公共频道为例》, 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广播电视学研究硕士论文, 2005

试析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功能与作用 篇11

【关键词】青少年 社区教育 功能 作用

引言

青少年社区教育一般是指在校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教育。本文旨在通过社区、学校、家庭这三维视角探析青少年社区教育的主要功能与作用,使社区、学校、家庭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少年校外教育,从而达到提高青少年科学人文素质的目的。

一、基本功能

青少年社区教育是青少年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与主要阵地,是社区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社区教育主要有以下五大基本功能:丰富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完善青少年的知识结构、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情操、打造青少年的健康心理、开拓青少年的社会意识。

1. 丰富青少年的精神生活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精力最旺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青少年往往精力过剩,如果缺少正当引导与教育,青少年比较容易误入歧途,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可以使他们摆脱各种不良思想与行为的诱惑,有利于培养他们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与健康高尚的精神生活。

2. 完善青少年的知识结构

青少年在学校学习的内容,基本都是理论知识;而青少年社区教育则是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以培养青少年动手能力为目的第二课堂教育,两者正好形成一种互补关系。它可以完善青少年的知识结构,为青少年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结构基础。

3. 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情操

一个人的道德情操培养,不外乎理论与实践两个主渠道。青少年道德情操的培养不仅仅在课堂内说教,也应包括在课堂外的社会实践。一条腿走路总是有缺陷的,古人云:“事必躬耕方觉浅”,有些道理让他们多接触一下社会实践就很容易明白。因此,两条腿走路才更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美好的道德情操。

4. 健全青少年的健康心理

打造青少年的健康心理、是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单纯的课堂教学,局限于“书本上的说教”,在许多方面往往效果不大;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于无声处逐渐培养起学生积极向上、活泼乐观的健康心理。以上这些是单纯课堂教学很难企及的。

5. 开拓青少年社会意识

开拓青少年的社会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不在教室内,而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让学生在暑寒假期间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为他们将来踏上社会奠定良好的心理准备与思想基础。

实践证明:在学生时期比较活跃、接触社会实践较多的学生,往往综合素质较高,社会适应能力也较强,在以后激烈的职场的竞争中也比较容易胜出。

二、主要作用

1.青少年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必要的、重要的补充与完善

青少年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必要的、重要的补充与完善,是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第二教学课堂。学校教育基本上是以理论教学为主,都是固定模式的学制学历教育。任何学制学历教育都有一定局限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被动的、无可选择的教育;而青少年校外教育的主动性、选择性正好可以拾异补缺,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有利于充分发挥青少年兴趣爱好与特长,是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是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与行之有效的方式。

2.青少年社区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社区可以利用辖区内的各种资源,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中心、举办心理健康知识展览、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参观游览人文历史景点、开展讨论会等多种形式对青少年进行生理健康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从而达到培养青少年健康心理的目的。

青少年大多处在敏感的年龄段,再加上大多数青少年生理与心理发育不同步,以及心理期望与社会现实差距所引发的各种困惑与矛盾,这些困惑与矛盾,在现实社会中很难得到圆满的解决,所以最现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社区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部门,通过释放压力、赏识教育、心理暗示、行为矫正、目标转移、正面教育等一系列心理疏导与心理矫治的方法与手段,转移与化解各种困惑与矛盾,必要时还可以联合专门的医疗机构予以药物治疗,使青少年心理得以健康成长。

据不完全统计,脱离了学校,而尚未踏上社会的那部分青少年,占犯罪青少年比例约70%,他们是犯罪的高危人群,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减少他们不良行为发生,降低他们的犯罪率。

3.青少年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共同构成青少年全面素质教育的相对完整的体系

青少年教育是维系社区、学校、家庭的纽带与桥梁,是社区稳定与和谐的基石。社区主要承担社会性教育,学校主要从事知识性教育,家庭主要进行生活养成、伦理道德教育,三者从不同角度承担着青少年全面素质教育的重任,共同构成了一个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互相完善的综合教育网络体系。

只有学校教育或只有学校与家庭教育还是不够全面、有所缺失的教育,所以必须实现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者结合,在这其中,青少年社区教育顺理成章地成为维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纽带与桥梁,三者共同构成相对完整的青少年全面素质教育体系。这个体系是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

4.青少年社区教育是促进社区稳定与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

青少年通过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社区教育,从而在思想上、认识上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增强青少年抵御不良思想与行为的影响、诱惑与侵蚀,有效地减少社区内青少年的各种不良行为的发生,降低违法犯罪率,成为促进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

5.青少年社区教育是培养青少年的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与方式

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解放几十年来我国学校教育的最大弊病就是“学生动手能力差”。对于这个问题,我国有不少教育家开出许多“药方”来治疗这种弊病,这些“药方”也的确有一点疗效,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这种状况。

社区是青少年培养自己动手能力的实验基地。各地开展青少年社区教育实践证明:青少年可以通过社区教育,选择自己兴趣爱好,学习音乐、美术、手工制作,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公益活动等等,在“润物细无声中”中逐渐培养青少年的动手能力。

6.社区是青少年熟悉社会、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是培养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活动能力的实习基地

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是“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共处……”。从学校到社会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无数鲜活的事例证明:有许多学生并不是由于缺少知识与能力,而是因为不能一下子适应这种角色的转换而被社会所淘汰。如今有了这样一个社会实习基地,就可以使我们许多同学,在未踏入社会之前,就能逐渐地熟悉社会、了解社会;比如,通过参加社区公益劳动、进行社会问题调查、外出参观访问、小手牵大手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于无声处”逐渐地熟悉社会、了解社会,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活动能力。

7.青少年社区教育是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有力的抓手

社区教育从年龄段上来分,大致可以分为婴幼儿教育、青少年社区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这四个阶段,而这其中,青少年社區教育是社区教育中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基本板块。

现代社区教育发端于青少年社区教育,因此,无论什么时候这个根不能丢。社区教育工作千头万绪,可以积极尝试从开展时间最久、情况最为复杂、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青少年社区教育为抓手,并以此来引领社区教育,从而更好地带动当地社区教育的深入开展。

青少年是最富有生命活力的群体。青少年的社区教育实践证明:只要能结合当地社区教育实际,建立起社区、学校、家庭三维或多维互动的组织体系,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青少年社区教育活动,就能为整个地区的社区教育发展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为当地社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必要的组织基础、资源基础、人文基础。

总之,青少年社区教育不仅仅是社区教育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是社区教育发展的有力的抓手,对此我们务必有足够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叶忠海,朱涛. 社区教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缪建东. 教育社会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崔丽丽,尹亭亭. 社会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陈乃林,张志坤,黄云龙. 社区教育管理理论与实务.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社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功能初探 篇12

关键词:社区,未成年人,教育功能

社区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 以往人们大都把社区环境看作提供吃、住、行、购、玩的相应地域, 不太关心附着于它的对人们、尤其是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政治观念所具有的重要影响。因此, 作为一名社会教育工作者更应注重对环境加以利用和改造, 创造良好的健康的环境, 发挥其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积极寻找可行性途径与社会各方面达成共识, 达成协调统一。

一、社区及其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功能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正在探寻的新的教育形式, 其功能性的探讨对于我们给予其适当的定位, 理顺其在教育系统的地位和作用, 以至寻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 社区教育承担着以下四个功能。

1.政治功能。

社区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是通过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培育社区未成年人的闲暇时间, 满足未成年人的成长需求, 从而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政治、法律法规等教育, 维护社会的稳定健康的发展。

2.文化功能。

无论是良好的社区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 还是居民之间的积极互动的人际环境, 都是社区教育中用隐性课程的实施和加强来实现的。社区教育利用这些场所, 对社区未成年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的辅导和讲座, 极大地传播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社区文化, 从而发挥应有的文化功能。

3.教育功能。

社区未成年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育人, 社区教育对于社区未成年人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养、文化水平和公德意识来实现的。社区教育通过对社区未成年人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等, 培养社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意识。

4.服务功能。

社区教育的服务功能主要是通过服务社区未成年人, 落实社区未成年人的现实需要及将来需要, 发挥辖区单位及青教组织的作用, 切实为未成年人做实事, 做好事, 做成事, 将教育内容的现实性和前瞻性相结合, 从而促进社区建设, 拓展社区服务领域来实现的。

二、当前, 社区对未成年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综合素质不高。

社区综合素质是社区居住环境好坏的重要体现, 包括社区日常生活条件、日常生活管理、治安状况、流动人口情况、居民素质、社区氛围等, 社区综合素质不高会影响未成年人正常的生活, 对他们的个性产生消极影响, 或者会进一步发展他们在家庭环境中已经形成的不良个性品质, 甚至促使他们逐渐产生违法犯罪心理。

2.社区文化市场环境不良。

根据相关调查表明, 在社区文化环境中, 如果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经常充斥着暴力和色情内容, 甚至经常通宵达旦营业, 致使一些未成年人有家不归, 终日痴迷于游戏中的惊险刺激和录像中的男欢女爱, 久而久之, 未成年人在不良文化的熏染下, 沾染不良习性, 降低学习兴趣, 出现厌学、逃学的现象, 乃至走入歧途。

3.社区中的人际交往不良。

社区中的不良人际交往, 特别是未成年人群体内的不良交往, 不仅使错误的社会意识、不良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等得到强化, 而且还可能形成地域性的不良群体或犯罪团伙。

4.社区教育工作不到位。

社区不仅给人们提供一个居住、休闲和娱乐的环境, 而且还承担着对社区未成年人进行教育指导的重要任务。社区教育工作做得全面、细致, 能够提高社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养, 为未成年人的成长营造文明健康的环境。相反, 则反之。

三、发挥社区教育功能的有效举措

1.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素质。

整合社区内的政府职能部门资源, 建立一支能够长期开展工作的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队伍, 配备从事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方面研究的专门人员, 为未成年人做好智力支持和实际服务。

2.加强社区环境综合整治。

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建立未成年人档案数据库, 了解未成年人的思想动态, 对出现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及时帮教, 并提供矫治不良心理的机会, 构建家庭、学校及社区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通过家长引导、学校教育和社区帮助, 促使未成年人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深入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活动, 净化校园周边环境;深入实施进城务工青年培训计划, 积极做好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的救助管理工作, 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3.利用阵地加强主题教育。

一是注重发挥各类教育基地的作用。在两假、节假日和重大节假日期间, 组织社区未成年人到文化、教育等部门提供的就近活动场所, 通过讲座、等多种形式,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党史和长征历史教育;二是充分发挥辖区内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开展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 使未成年人接受积极向上的文化熏陶,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三是有效发挥社区内的宣传栏、黑板报等作用, 在社区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 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4.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未成年人社区活动。

一是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提升青少年学生文化品位:通过开展拥军优属、扶弱助残等活动, 在青少年学生中倡导社会公德, 家庭美德, 引导他们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 在家里做一个好孩子, 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通过义务劳动、志愿服务、道德评议等实践教育活动, 培养青少年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通过素质拓展、生存自救等综合素质拓展实践活动, 培养青少年团队精神, 磨练青少年意志, 强化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二是通过专家授课、青春期教育、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 向广大未成年人普及自我保护知识。引导未成年人遵守《网络文明公约》, 不迷恋网上游戏, 不沉迷于网吧, 培养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上网意识和网络文明行为。

总而言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 不管社区环境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道德品质教育环境论为指导, 在看到社区对未成年人教育作用强化的同时, 也要看到社区未成年人能动地改造环境的作用也在强化;在承认社区环境对社区未成年人教育影响和冲击加强的同时, 也要充分发挥社区未成年人教育影响和改造社区环境的作用, 使社区未成年人教育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发挥“生命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正良.社区环境对青少年的德育效应.宁波大学学报.

[2]邵连展.关于加强社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探讨.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3]王富贵.正确认识德育教育中的“大气候”与“小环境”.济南大学学报.

[4]叶金生.社区经济论.企业管理出版社, 1997.

[5]黄利君.社区教育概论.沈阳出版社, 1992.

[6]厉以宁.21世纪我国社区教育的路子如何走.社区教育.

[7]胡秀锦.论社区教育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成人教育, 2002, (12) .

上一篇:校园植物信息系统下一篇:利用蚯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