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表达

2024-09-23

特征表达(共10篇)

特征表达 篇1

引言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地理位置十分接近, 历史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文化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现在学习日语的人越来越多, 而在这些学习者当中, 很多人都认为日语很难。其实, 所谓日语难, 难在日语表达过于暧昧、委婉、不那么直截了当。尤其在口语中, 日本人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 对事物的判断是肯定还是否定, 的确不易把握, 而要因人而异、恰如其分地表达尊敬、郑重和自谦, 语气就更难了。相对于“Yes”、“No”这样硬得象方砖一样的表达方式, 日语被西方学者称之为“豆腐语言”, 它所折射出的日本文化被称为“猫背文化”。外国人与日本人之间, 彼此不易理解、不能顺利交际的根本原因, 在于外国人与日本人之间存在着各自不同的文化, 而这种不同的文化的影响潜伏在语言表达方式的内部及语言心理中。某一民族的成员同另一民族的成员进行交际时, 往往是用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去衡量他民族的语言现象。如果彼此不了解对方文化, 也就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

日语的特征很多, 限于篇幅和水平, 笔者不可能对日语的特征逐一表述, 而是拟从文化的视角, 以日语中的“暧昧”、“委婉”、“省略”等语言现象为中心, 主要阐述在“日语中所见到的日本文化特征”以及“通过日语所感受到的日本人”。

1 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在日本人的意识中缺少“Yes”、“No”的对立概念, 因此他们不习惯二者择一这样的对立性选择。在语言使用上较少出现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也是出于回避对立的潜意识。比如, 吃饭后的一段对话:

Aおいしかったね。

Bええ、そうですね。

这种“そうですね”是日本人经常讲的话, 把它一译成中文是“是那样, 是的”之意。可是在上面对话中就比较令人费解:也许B并不与A有同感, 这即表“是的, 很好吃”之意;也许并不觉得好吃, 只不过无意去冷落对方或无意向对方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而作出的应答。正如柴田武所讲的:“……乍一看似的意味, 实际上不是‘Yes’, 也不是‘No’, 而是一种暧昧的表现”。 (1) 请再看下面的例子。男 (山下) 在邀请女同事 (洋子) 时, 有如下的对话:

山下:ねえ…おいしい店つけんだけど…

あした、食べに行かない…。:あした

洋子:あした。

山下:うん、仕事がわってから。6ごろだけど。

洋子:あしたねえ…。

山下:都合がいの。

洋子:ええ、まあ…。

山下:そう、じゃあ来は

洋子:そうねえ、食べに行ってみたいんだけど…。

山下:そうか、じゃあ、またにしようか。

洋子:ええ、せっかくだけど。

在上述的例句中, 洋子未使用任何表示拒绝的字样, 即便如此, 她还是拒绝了对方的邀请, 并给了对方面子。她用了“だけど”、“まあ”和“ねえ”等来婉拒, 这种暧昧的表达是充分顾虑到对方的感受, 经过推敲之后才说出来的。

当你有事情请求日本人帮忙而对方又感到为难时, 他们会用 (让我再考虑考虑吧) 和 (等下次再说吧) 等来委婉地拒绝。当介绍对象不成功时, 通常日本人也会委婉地说 (到底是缘分未到) 之类的话。这些都充分说明日本人在与人交往时, 都非常小心谨慎, 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顾及对方的心情, 力求不伤害对方, 再三推敲措辞之后才表达出来。因此, 不直接说出好与坏、对与错、赞成或者反对, 避免使用刺激性强、或者容易造成自他对立的表达方式。

那么, 为什么日本人如此钟情于暧昧表现呢?在这些暧昧表现的背后到底潜藏着怎样的心理?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日本是岛国, 自古以来日本人生活在非常狭隘闭塞的空间里, 自然地人与人之间处于相互监视的状态, 集团对个人具有极大的约束力。日本人害怕当发生问题时追究个人的责任, 受到他人嫌弃甚至被逐出集团。因此, 人们便尽量使用模糊不定、暧昧含混的说法, 经常为自己准备退路, 以便发生问题时逃避责任。换言之, 日本社会在表面的纵向构造之下, 是通过“暧昧”文化所产生的个人与个人的结合, 它构筑了日本最基本的横向社会。二、“暧昧”的表现形式源于日本人的心理。所谓是指日本人在人际关系中对他人的感情活动极其关心、在意。在人与人的交流中, 日本人相互间都关注对方的情感变化, 存在一种顺从、附和对方意志的倾向。因此, 暧昧表现正好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意志而又不伤害对方的感情。从这个意义上说, 暧昧表现还是人与人之间利害冲突的润滑剂。

2 委婉的表达方式

2.1 句尾决定论

日语的一大特征是语序跟汉语和英语不同, 即句子中重要的谓语部分位于句尾。一席话或一篇文章不到最后, 往往不可能知道说话者或者作者对事物的判断和想法、所持的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等等, 这种现象在日语中被称为句尾决定论。日本人说话时, 特别注意与听话对方思想上的调和, 观点上尽可能保持一致, 感情上极力避免挫伤对方。他们的这种心理反映在语言不到形式上, 就是尽量多用委婉的口气, 少用肯定的口气。句尾频繁地出现“であろう、でしょう、だろう、と思う (思われる) 、かもしれない、ようだ、そうだ、らしい、みたいだ、かしら、かな”等, 避免了说话时的简单生硬。

例如:A:田中さんならそうはおっしゃらないでしょう。

说话人本意是“我了解田中”, 但句尾加上“でしょう”, 就使人感到说话人似乎也不肯定。

B:忙しいので、明日来られないかもしれません。

这句话似乎使听者不那么失望, 其实来的可能性极小。

2.2 否定的表达

日语属于高环境依存 (high context) 文化, 人们依靠密切的人际关系联系在一起。讲话时欲言又止, 闪烁其辞, 淡化语言的逻辑性, 以免使另一方陷入尴尬。同时希望对方从含而不露、隐而不发的言语信息中察觉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听出弦外之音。使用否定式表达, 这种倾向尤其明显。例如:

ベルトを反対にお通しになった方がよいようではないかと思いますが。

这句话中反映的情况是空中小姐在飞机上看到某乘客系安全带方向搞反了, 空中小姐要表达的意思是明确的, 要求机上所有乘客, 必须按要求系上安全带。但为了不伤害那位乘客的自尊心, 便采取了带有否定的十分委婉的表达形式「…方がよいようではないかと思いますが」 (是不是这样系更好些) 。

2.3 反向思维与语言的反向表达

日本人多忧患意识, 思考问题时常作反向思考因而在语言上经常出现反向表达, 常见的就是用“双重否定来表达肯定”。例如:

A:すいかは夏に食べると次の夏までは食べられない。 (要在夏天吃西瓜的话, 不到来年夏天是吃不到的。)

B: (下周怎样?)

(不到那时是不知道的。)

按照中国人的语言认知方式, 这两句中的反向表达译为汉语时应为:“要到来年夏天才能吃到”、“到时候才知道”。显然, 二者均为正面表达。因此, 所谓“地道的日语”, 仅仅做到语法正确是远远不够的, 诸如文化背景下的反向表达也是“地道日语”的标准之一。

日语中的委婉表达是日本人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 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日本人特有的语言心理。一、日本民族长期生活在四面环海的孤岛上, 国土狭小, 资源贫乏, 交通不便, 自然恶劣。每个自然村形成一个部落, 在这一个个封闭的社会里, 社会结构简单, 人际关系也单纯。部落内的人相互熟知, 对周围的事也是相当熟悉, 形成了敏锐的洞察力和敏捷的理解力, 一举手一投足对方即可以心领神会, 不须明言, 形成了语言上的默契。二、日语中有一句谚语, 其意思是“真正会讲话的人, 必须是善于听话的人”。交谈时要求说话人必须优先考虑听话人。说话时一方面注意听话, 另一方面要用眼睛密切观察对方的表情动作。日语交际中特别强调 (体贴、关心) 和腹芸 (内心表情) 的作用。即主张除了通过直接的言语活动外, 还要通过“观色”了解对方的思想情绪。日本人之间的交谈往往是以听话者的言语和意见为中心进行的。在日本人看来, 给对方某种含蓄的暗示, 隐而不露, 含而不发。如果直截了当地说透了, 就不符合日本人体恤他人的文化心理。然而, 如果不留下一点余韵供对方回味、揣测, 对方就无法读解出其中的奥秘。

3 省略表达

省略是任何语言中都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 一般来说, 讲话中往往省略大家共知的部分, 以求简明扼要。由于日语特有的语言氛围和日本人独有的“以心心”、“腹芸”的文化背景, 日语中的省略现象尤为突出, 古典文法学家松尾治郎把省略作为日语三大特征之一, 著名国语学家金田一春彦也认为日语具有“中国語以上の省略表”。 (2) (比中文的省略更多) 。常见的省略形式有:

3.1 委婉的省略

作为委婉表达方式的省略, 有时出于礼貌, 有时出于自身为难, 故意将后半句省略。这种省略往往出现在诸如向对方提出不满, 拒绝对方或请求对方帮助等不说不行但说了又怕给对方带来不快或伤害的场合。比如:请求帮助时说“がありましたら…”、“ご面倒でなければ…”;提出不满时说“あのう、申しありませんが、あの、ステレオですが、音が…”、“何回も明したのに…”;拒绝对方时说“明日はちょっと…”、“お手いできるといいんですが…”等等。用省略的方式将自己不讲或不愿讲的话巧妙地“移交”给对方, 看似模糊, 听者稍加留心便知其所言。

3.2 主语的省略

这里可分为几种情况: (1) 省略主语 (2) 主语模糊 (3) 主语中途变换

(1) 邪を引きましてね。 (<我>感冒了。-主语省略)

(2) れたにしても、もう来るだろう。 (虽然错过了电车, 但<他或她>已经来了吧。-主语模糊)

(3) 中年の女性がに?あのう、ちょっとおたずねいたしますが、に行くには何番ったらよろしいのでしょうか。 (<我>看见中年妇女在向车站工作人员询问:“请问, 去东京站乘几路电车好呢?”-主语中途变换)

由于主语的省略, 有时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应仔细斟酌。

3.3 人称代词的省略

按照日语的习惯, 尽量不使用人称代词。

例如:A:兄にれてもらったのがきっかけで、りが好きになった。

B:ここまで送ってもらえばもう一人でれる。

C:秘密にしてくれと言われていたのに、つい人にしてしまった。

以上各句均未出现人称代词, 但译成汉语时必须补译出来。分别译为A:哥哥带我去钓鱼, 引起了我对钓鱼的兴趣。B:你送我这里, 我一个人就能回去了。C:尽管他要我保密, 我还是告诉了别人。

3.4 省略双方共知的部分

日语语法界有名的“ぼくはうなぎだ。” (我要鳗) 的句子即属此列。此类省略产生的条件是需要有特定的场合, 若离开当时当地则很难理解。所以有人称日语为。 (3) 如该句的地点是“レストラン”, 背景是服务员来问顾客“何になさいますか”。一客人回答:“私は牛どんにします”;一客人回答:“ぼくはうなぎだ”, 这是顺理成章、脱口而出的话, 毫无不妥。

日语中大量存在的省略现象, 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a.自然地理与生产方式使日本人养成配合默契的天性。

日本是四面环海的岛国, 与外部世界的长期隔绝, 使日本人内部形成了一种统一的国民性格。自古以来, 日本又是以农耕、渔业为主的民族, 在海上捕鱼, 在山间种植水稻, 都要求劳作者必须要有集体观念, 重视整体协作, 密切配合, 才能有所收获。在交流思想时, 不必用太多的语言, 只凭眼神、表情、手势就足以相互理解。

b.传统文化的影响使日本人之间心有灵犀

日本的传统文化就是在前述自然环境与生产方式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谈到传统文化, 在日本人的头脑中有许多约定俗成、不言自明的成分。比如:“雪”这段乐曲是日本传统音乐中著名的, 日本的民族音乐几乎总是用它来表示降雪。所以, 只要一出现这段旋律, 日本人的眼前便是一片冰天雪地, 文学作品也是如此。“蛙”可以使所有的日本人联想到春天;“水鸟”可以使所有的日本人联想到冬天。至于传统舞蹈中右手放在嘴的右侧表示叫人, 放在左颊表示酒醉等类的动作更是尽人皆知, 无须解释的。语言是文化传递的主要形式, 传统文化的这些特征, 就是日本人之间言简意通的文化背景。

c.不刻意求全的审美观, 使日本人以寡言为美德

日本有一句著名格言“九分は足らず、十分はこぼれる”, 这句话作为一种处世哲学日本人推崇备至而世代相传。其中蕴涵着一种以缺陷为美的价值观取向和不完全主义思想。日本人认为他们是不善于说的民族, 或者不重视说的民族, 他们重视的是“本音” (心里话) , “” (语言) 仅是“立て前” (套话) 。在日本, 通常是将寡言少语视为美德, 而把那些一切都溢于言表的行为视为恶习。在日本人的内心深处“言葉余って心足らず” (言有余而心不足) 令人鄙视的, 而“心余って足らず” (言不足而心有余) 是受人推崇的高雅行为。再如“沈は金、雄弁は” (沉默是金, 雄辩是银) ;“口はの元” (祸从口出) ;“言わぬが花” (不说为佳) 等谚语都体现了日本人重态度轻言辞的语言观。“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这样一些古老的中华思想在日本现在还颇有市场。

结束语

任何语言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共变”关系决定了语言研究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发展下去。我们既不能脱离语言去空谈文化, 但同时也不能无视文化熏陶而固守てにをは。日语里的诸如“暧昧”、“委婉”、“省略”的表达形式, 反映了日本的社会结构和特征, 蕴涵着日本的文化背景, 折射出日本人的语言心理和国民性格。要学好日语, 不仅在于日语结构本身, 而且更要了解日本文化、日本人的语言心理、言语习惯等语言以外的内在东西。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它承载着的不仅是语言文字的外部结构, 更重要的是其深层文化的民族精神。试图将暧昧、委婉、省略等几个日语表达的主要特征作为切入点, 从文化的视角, 对日语表达所隐含的日本文化进行粗浅地考察, 加深对日语及日本人的语言心理特征的了解, 以利于跟日本人的交流。

关键词:日语,暧昧,委婉,省略,语言表达,日本文化

参考文献

①王毅“试论日本语的朦胧风格及翻译上的处理”《日语学习与研究》1982/6 23

②金田一春彦『日本語』岩波新書1992 273

③姚俊元“谈谈日语的暧昧性”《日语学习与研究》1984/4 83

[1]鈴木孝夫.ことばと文化[M].東京:岩波書店1993:93-95, 211-212.

[2]金田一春彦『日本語 (新版) 』[M]東京:岩波書店198869-72.

[3]青木保『?日本文化論?の変容』[M]東京:中央公論社199047-48;63-64.

[4]加藤周一等『日本文化のかくれた形』[M]東京:岩波書店1991129-131.

[5]外山滋比谷『日本語の個性』[M]東京:中公新書199753-55;183-184.

[6]刘宗和, 王光辉, 杨行夫.日语与日本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57-59.

[7]王健宜.从语言文化论的观点看日本文化[M].北京:日语学习与研究, 1991/2:9-10.

[8刘志荣.从表达方式看日本人的语言心理[M].大连:日语知识, 2005/5:18-19.

特征表达 篇2

尽管中国与日本有着很多相通的地方,但是,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日两国之间实际上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尤其是在语言文化方面更是有着较多的不同之处。尽管说在中日两国交流过程中,日本从中国吸收了较多的语言文化元素,呈现出一定的中国特色。然而,日本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多方面都与中国不同,其语言文化必然有着自身的独特性。事实上,日本语言是日本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反映了日本这个民族的个性与历史。因此,日本语言文化具有较为鲜明的表达特征,即暧昧性,它是日本民族独特的思维习惯决定的,并通过此特点与其他国家语言文化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

2、日本语言文化形成的独特背景

日本人有着谦逊和含蓄的个性特征,在工作和生活中崇尚团队合作精神,处处以谦让为主,充分体现了“和为贵”的为人处事原则。这些性格特征与处事方式决定了他们的语言文化特点。当然,他们的语言文化形成还与所处的四面临海的地理环境和传统生产方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1)独特的地理环境。日本是一个四面临海的岛国。早期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很容易与其他国家民族产生矛盾和冲突,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一种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但是,它的地理环境又让它的经济发展以农业和渔业为主,而这些劳作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必须强调合作性与默契性的。久而久之,日本人就开始重视团队合作精神,并崇尚团体合作方式。此外,日本又是一个在山地上进行种植的国家,如果农户间不协调好关系,很容易产生矛盾。因此,日本人在长期的劳作中又形成了集体观念和换位思考的方式;

(2)传统的“和为贵”思想。在日本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为了协调内部民众间的矛盾与冲突,日本人开始重视良好关系的构建问题。这表现在语言文化中,就是他们更倾向于使用那种含蓄和委婉的表达方式。如果一个个人做出了一些与集体思想相悖的事情,将会被其他人耻笑甚至排斥。因此,日本人十分重视与周围人的关系,有时甚至把别人的观点看的比自己都重要。他们在这种道德标准的引领下,已经形成了一种强调个人与集体关系的良好氛围,并进而在语言表达中呈现出一种更为谦逊的发展趋势。

3、日本语言文化的表达特征

日本语言文化的表达特征实际上就是日本人思维模式的集中体现,也是他们性格习惯的根本反映。日语学习者只有很好的了解日本语言与日本文化,才可能真正学好和运用好日语。就现有的状况来分析,日本语言文化最为显著的表达特征就是它的暧昧性,这是日本人克制含蓄的生活态度与行为习惯决定的。接下来,我们将具体分析下日本语言文化的暧昧性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强烈的内外意识。日本这个民族有着较为强烈的内外意识,因此,他们的语言中很少使用你、我这样的词汇来进行表达,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代词显得有些生疏和死板。换言之,日本语言中常常会使用一些内外分明的措辞或者敬语词汇来表达你我之分。有时,日语中也会通过授受关系句型来表达你我之分。然而,这与中国语言之间的差距性较大,因为我们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当然也就没有相应的词汇。这主要是因为中日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造成的语言表达差异。当然,日语中还有很多关于天气等礼节性的寒暄语,这在汉语中也是没有的语言表达方式;

特征表达 篇3

关键词:语用学;语用学转向;作用

作为语义分析理论的奠基者,弗雷格认为人们日常使用的自然语言很不纯洁,常常是语义含混、词意不清,极易产生误解,如何从逻辑上对之进行净化并建构一种理想的人工语言,就成为当代语言哲学研究语义问题的着力点。在他看来,语言哲学的根本任务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没有对语言的逻辑分析就没有哲学的发展,逻辑分析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根本方法,其根本旨趣在于打破传统语词对人类精神的桎梏,揭示原来普遍语言用法关于概念关系的种种欺骗,把思想从语言表达方式的负面影响中解放出来。因而,语义问题是语言的核心问题,语义不明抑或词句含混,均会失去对语言的正确理解,而缺乏正确的理解也就不会有正常的双向交流,只能自说自话,互不关涉,误读与误解就在所难免。对此,他提出了语言使用的“语境原则”和“整体原则”,认为单个的词并无实际意义,它并不能用于进行判断,形成推理并产生思想,它只有在一个实际的语句中,在实际语境中用之表达某种思想时,它才具有意义。语词只有在命题中才有意义,不能从孤立的词中而只能从命题的语境中找寻语词的意义。

罗素在实证主义基础上继承并发挥了弗雷格的语义分析思想,认为认识只能局限在经验之内,超经验的东西不能述说。因而,科学的任务就是按照思维经济原则对经验材料进行化繁为简的逻辑整理工作,而语言哲学的任务就是对科学的陈述再进行逻辑分析,分析各种科学的化繁为简之逻辑净化工作中是否完全遵照了逻辑法则,是否因逻辑混乱而造成了语义迷失、思想混乱和理智困惑,以便保证科学论证的逻辑严密性与正当性。可见,语言哲学的根本问题不是什么心物关系问题,而是逻辑简化或者净化问题,逻辑分析就是语言哲学的本质。他分析说,哲学历史上向来争论的许多问题,其实都不是真正的理论问题,而只是由于语言中的逻辑混乱或者语义不清而造成的伪命题,对之进行探讨没有任何意义。这类伪问题,事实上都可以归属于语言学的句法分析问题,换言之,只要从逻辑上对之进行必要的句法分析,给予必要的逻辑诊治,使之语义得以澄清,其误解就会迎刃而解。罗素与弗雷格一样都遵循语言的整体性,认为一个孤立的词语没有任何意义,它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由几个语词构成特殊的语句,才具有真实的意义。语句而非语词,才是语言学的最小单位或者原子命题。由几个原子命题连接起来就成为分子命题,而由许多原子和分子命题以逻辑法则进行推理就形成了语言系统。同样罗素与弗雷格也都遵循语言的实证性,主张任何语言都有经验蕴含,都表述一定的经验事实,原子命题表述原子事实,分子命题表述分子事实,语言系统表述经验世界。原子命题的表述是否恰当,取决于它的经验蕴含,即是否如实地表述了特定的经验内容,意义的划界标准是经验事实。对于分子命题来说就无须如此,只要它符合特定的逻辑法则,它就是有意义的,意义划界标准是逻辑分析,这种逻辑的必然性不是来自经验而是先天的。

在石里克看来,由于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述的,有否及有何意义也是借助语言来送达的,因而语言的意义问题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语言哲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依据其经验蕴含和逻辑句法对一切表述进行治疗,并以之做出意义划界:有意义的语句就是真命题,构成语言哲学研究的对象;没有意义的语句就是假命题,应当从语言哲学中清除出去。有意义的命题分为两类,即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分析命题就是意义反复的重言式命题,它没有表述任何经验内容,它是先验的、逻辑永真的、不具有任何经验蕴含的纯粹形式,它只具有形式逻辑上的意义而不存在经验事实上的意义,对之及其语义不能进行经验划界而只能进行逻辑划界,换言之,虽然并不表述经验但是只要符合逻辑句法,就是有意义的真命题。与分析命题不同,综合命题都有经验蕴含,都来自对经验事实的综合,都有真假之分,其真实意义来自对经验的如实刻画,这类命题的意义在于它的实证方法,凡是能够被经验证实或者证伪的就是有意义的命题,否则就是伪命题。传统哲学中的形而上学问题就属于这种伪命题,它们不能传达任何知识,应将之拒斥在认识论之外。语言哲学上的一次伟大转折就是分析方法的重新发现,语言哲学不从事科学建构或者知识累积,而是一种确定或者发现命题意义的语言学活动。科学只能使命题得到实证,而哲学才能使之得到真正的澄清;科学在于寻求知识,而哲学在于澄清科学知识的意义并鉴定真伪;哲学不是科学,却是科学的女王。

参考文献:

[1]崔凤娟.日常语言哲学视域中的语用学[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

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概念与特征 篇4

一、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概念

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系指由某一民族或区域群体 (或反映该群体传统艺术取向的个人) 所创作并维系, 构成传统文化遗产之组成部分, 反映该民族或区域群体历史渊源、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风格、文化传统等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艺术性表达形式。包括:一是言语表达形式, 诸如民间故事、诗歌、神话及谜语;二是音乐表达形式, 诸如民歌、民间说唱音乐及器乐;三是活动表达形式, 诸如民间舞蹈、戏曲、宗教仪式及杂技艺术;四是有形表达形式, 即固定在物质载体上的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形式, 诸如民间剪纸、绘画、雕刻、蜡染、刺绣等。有的学者认为保护对象不包括有形表达。笔者认为有形表达依附有形载体的特性不妨碍其成为受保护对象。有形表达保护的剪纸等“体裁”和前三类保护民间故事等“体裁”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只是有物质化的形式要求。民间文学艺术表达是尚未固定在任何有形载体上, 但可就相同主题, 以人的动作、言语或艺术品为载体传达的模式化信息。

民间文学艺术表达不同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和民间文艺衍生作品。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民间世代相传的, 长期演变, 没有特定作者, 通过民间流传而逐渐形成的带有鲜明地域色彩、反映某一社会群体文学艺术特性的作品。

民间文艺衍生作品具有明确具体的作者, 是在借鉴素材、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或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基础上创作的, 受著作权法保护的, 能够以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劳动成果。包括:一是受民间文学艺术素材的启发创作的具有原创性的作品;二是吸收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质, 进行艺术再创作形成的改编作品。这类作品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质进行创造性加工, 又没有失去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之艺术精髓。如在赫哲族民歌《想情郎》、《狩猎的哥哥回来了》原主题曲调的基础上, 运用现代音乐创作手法, 进行旋律改编形成的作品《乌苏里船歌》;三是以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模式为内核创作的作品。此类作品在借用民间文学艺术主题、传统表达风格或者民间文学艺术体裁 (如剪纸、刺绣等) 的基础上, 融入作者的丰富阅历、审美情趣创作完成。如白秀娥利用剪纸体裁, 根据“蛇”这一母题的基本造型和图文样式, 创作的蛇年生肖邮票。

二、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特征

民间文学艺术表达是沿袭共同传统文化的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表达, 具有以下特征:

1. 创作主体的群体性。

群体是生活在一起, 具有共同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追求, 沿袭共同传统文化的人群集合体。民间文学艺术表达, 无论是群体无意识的创作, 还是个人创作、反映群体价值取向、为群体认同吸收并发展的创作, 都是群体的智慧结晶, 其创作、流传和保存, 都鲜明地打上了群体智慧的烙印。

2. 创作活动的传承性。

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创作具有永动性, 促之发展的是群体固有的特质。创作是群体生产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是各群体独特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民族信仰传递的天然工具。因此, 创作活动延续不断。群体的特质促使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在流传过程中保持“内核”的稳定性。“内核”的稳定性保障创作的传承性。

3. 流传地域的相对性。

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创作、流传深受流传地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对于疆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而言, 民族文化的差异可能会导致某一群体的传统文化不被其它群体认同, 民间文学艺术表达从而带有地域性色彩。然而, 地域性不是绝对的, 群体文化被其它群体认同后, 就会产生跨地域的流传, 甚至在国家之间产生共鸣。

4. 保护期限的无限性。

民间文学艺术表达伴随着群体的日常生产生活, 是群体传统文化、精神信仰的外现, 由此决定群体根据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精神需求的变化, 相应地改造加工民间文学艺术表达。这意味着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创作是一个只有“始”, 而没有“终”的流动过程, 因此, 应无期限地保护。

5. 保护内容的模式性。

民间文学艺术表达是特定信息的模式化表达, 核心是具有传统艺术特色的、特定的模式化信息, 由众多群体特质汇集在一起作为模式体现。模式是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灵魂, 体现为相似母题的组合或相似的表达形式, 是群体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的反映。

三、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权利内容

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来源是群体重视的精神权利、文化认同感的满足。尽管群体也关注经济利益, 但更注重文化能否受到尊重和认可, 并得到持续发展。

公开权, 即有权决定是否将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向群体之外的公众公开的权利。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创作的延续性决定其不属于公有领域。发达国家主张归入公有领域是其无偿窃取、进行商业化利用的托词。传统背景和习惯范围内的使用, 使之更多是在群体范围内流传。公开权针对仅仅在群体范围内流传和虽超出群体范围、但尚未超出我国领域, 尤其是具有神圣和神秘色彩的民间文学艺术表达。文化尊严权, 即保护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形式和内涵完整, 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 维护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原生态, 积极弘扬民间文学艺术表达。

专有使用权, 是群体在传统背景和习惯范围内享有的固有权利。群体作为创作者、传播者和保持者, 作为私权主体, 固然享有专有使用、拒绝他人未经许可使用的权利。

许可使用权, 即允许群体之外的个人或组织以营利为目的的使用, 并获取报酬的权利。许可使用的方式包括复制、展览、表演、摄制、改编和翻译。以艺术创作为目的的使用, 只要不侵害权利主体的其它权利, 都是允许自由使用的。

特征表达 篇5

关键词:室内设计 地域文化 批判性表达

任何空间设计都脱离不了“地域”背后各种内在或外在的自然约束力,室内设计同样如此。研究地域文化在室内空间中的批判性继承,将有助于地域文化与其他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和而不同”,有益于地域文化与现代技术之间的融合,有益于提升室内空间设计中的文化品位,为设计工作者打开灵感之门。

一、影响室内地域特征形成的要素

深入分析影响室内设计地域性特征形成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主要的方面:

(一)地域物质文化

建筑,是人类在自然界生存的庇护所,必然受到自然界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影响室内设计地域性特征形成的物质文化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历史环境等多个方面,这是制约建筑设计最为直接的因素。首先,地形地貌是影响建筑形式和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生存空间区位和自然条件,不同的民族生存智慧,孕育着差别巨大的地域文化;其次,从气候条件来看,我国各地区民居为适应不同气候条件做出直接反映。如在降雨、降雪量大的地方,建筑屋顶坡度较大,以达到加快泄水和减少屋顶积雪的目的。再次,自然资源是影响建筑形式和室内装饰地域性特征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土质、水质等的差异,不同地域的自然资源也有所不同;最后,建筑的营建总是处于某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并受到该历史时期的技术状况、经济基础等的影响。建筑既是文化现象,又是商业现象,它不但受文化发展规律的支配,也受经济发展规律的支配。

(二)地域制度文化

相对于物质文化是自然存在或人类创造的有形环境而言,地域制度文化是由于人类活动而形成的无形环境,它是人为的、社会的、非自然的民族精神,包括家庭关系、等级制度、民俗民风等几个方面。首先,建筑的存在除了满足人类生理需求之外,也承载着调节、转换人与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人际关系的作用。因受到不同的婚姻家庭类型、生育制度、社会习俗、生存技术手段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产生了特色鲜明的民居建筑制度文化。其次,在等级制度方面,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等级社会中,不同等级的建筑形式,其屋顶样、色彩装饰、方位朝向、建筑用材、群体组合等,几乎所有的细则都有明确的等级规定,让建筑成了传统礼制的象征与载体。再次,民俗民风是地域文化的主要部分,是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文化标志,如在侗族村寨的鼓楼建筑、北京四合院等,就是传统民俗文化的象征。最后,宗教信仰是历史上形成的意识形态,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精神风俗。世界上不同宗教的建筑有不同的风格,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着几乎所有的宗教建筑。

(三)地域意识文化

论郁达夫小说情感特征的艺术表达 篇6

一“自叙传”的色彩

郁达夫始终坚持“文学作品, 都是作家的自叙传”的创作主张。他对这一主张的忠实贯彻, 已形成了他的小说的独特风格。翻阅郁达夫几十篇小说, 可以发现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自叙传”形式。这种“自叙传”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作家的生活实录, 二是作家的自我表现。

所谓作家的生活实录, 即用第一人称写“我”, 基本上是作家的生活原貌, 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爱好、习惯等真实地毫不隐讳地安排在作品里, 甚至达到细节真实的程度, 有时还将自己的外貌作为作品主人公的肖像。

在早期作品《沉沦》中, 主人公的身世、际遇、教养以及所感、所思、所欲, 基本上就是郁达夫少年时期的自传, 尽管有些地名采用了英文字母代替, 但基本上都是郁达夫到过的城市的第一个日文发音。在《茫茫夜》中, 他以自己的相貌塑造了主人公的肖像, “一个二十五六岁的青年……颊上有一层红潮, 同蔷薇似的罩在那里。眼睛里红红浮着的, 不知是眼泪呢还是醉意, 总之他的眉间, 仔细看起来, 却有些隐忧含着, 他的勉强装出来的欢笑, 正是在那里形容他的愁苦”。这个带着忧愁面孔的文弱青年, 在郁达夫的大部分作品中都出现过, 这就是读者所熟悉的“零余者”形象。“零余者”的啸傲山水、饮酒狎妓、变态心理、忧郁症等也多是郁达夫所曾有过的实情实事。

郁达夫的“自叙传”成分, 可以在其大部分作品中得到证明。在郁达夫作品的主要人物性格中, 我们不但可以找到客观事实的“自叙传”特征, 而且能找到作者内心世界的自我描绘。他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实际上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典型。在这些人物身上, 自然地存在着作者通过他们表现自己性格的事实。主人公的形象, 就是郁达夫自身的典型化。

二 纤细的心理描写

郁达夫是一位擅长于心理描写的作家, 他对他小说中病态人物的心理分析, 充满了同情、关切, 而又真实、深刻, 因而他的作品深深地打动了现实生活中众多“零余者”的心。他们赞赏、同情这些可怜的“病人儿”的热爱祖国、希望民族强盛的赤子之心, 同时也咀嚼和品味着对黑暗社会的失望以至于走向自戕道路的苦涩和悲哀。然而, 他们无论是同情或是悲伤, 竟都是那样亲切和热烈, 像是对待自己的兄弟和朋友, 因为他们融入了自己的深情。

郁达夫小说的触角独特地集中于主人公们的心态, 展现主人公们的心理现实世界是他小说心理描写的一个重要特征。主人公们的行动、感觉、情态是读者最感兴趣的, 这可以从《沉沦》的第一阶段得到明显印证。“他近来觉得孤冷的可怜。他的早熟的性情, 竟把他挤到与世人不相容的境地去, 世人与他的中间介在的那一道屏障愈筑愈高了。”这仅仅是主人公精神领域的活动的开始。而后在“他”害了忧郁症, 感到孤独难耐的时候, 便以大自然来慰藉自己的心。秀美的大自然, 在孤寂者的心中, 是朋友、母亲和情人。

郁达夫的景物描写并非客观的描写, 他更注重展现人物的心理冲突, 以心理冲突来反映他们与社会的冲突。郁达夫对于“零余者”由于社会的压迫所造成的矛盾心理——变态心理的描绘是纤细的:他们过分敏感, 内心寂寞、凄楚, “性的苦闷”和“生的苦闷”时时围绕着他们, 人们仿佛看到“零余者”们那一颗颗鲜活跳动的心。

表现心理幻想世界的矛盾是郁达夫小说心理描写的又一特征。心理幻想世界的矛盾是由幻想的幸福与内心的痛苦冲突造成的, 它构成了“零余者”内心矛盾的又一层次。这些人物热烈地向往美好的生活, 在幻想的世界里给自己塑造了无数个天堂。但是黑暗的社会与软弱无能的本性又给他们内心造成无数的痛苦, 这种痛苦是现实痛苦在内心的折射。幸福的幻想同样也是现实痛苦生活的折射, 只不过是一种扭曲的、变相的折射罢了, 而对现实痛苦的分外敏感使其内心的痛苦与幻想愈来愈强烈, 冲突必然趋向尖锐。在幻想的幸福与内心的痛苦之间, “零余者”们无法平衡这两个世界, 解决这一对矛盾, 所以他们大部分人都走向死亡——精神的或是肉体的。

在《还乡记》里主人公有过这样的自白:“我平生感得幸福的时间, 总不能长久, 一时觉得非常满足之后, 其后必有绝大的悲怀相继而起。”《还乡记》的主人公就生活在不可调和的、幻想的幸福与心理现实的痛苦之中。

捕捉心中的闪念是郁达夫小说心理描写的第三个特征。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中, 当“我”为二妹的天真、富有同情怜爱之心而“起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感情”时, 理智却命令“我”放弃这个念头。“我”把眼睛闭上了几秒钟, 等听了理智的命令以后, 才把眼睛睁开, 这时, “我觉得我的周围, 忽而比前几秒更光明了”。这就是“我”在几秒钟内的心灵闪念。贫苦文士的清苦、潦倒而又正直、善良以及对二妹的深情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而这一对近邻, 一个是受压迫的女工, 一个是失业的文士, 他们相互同情、劝慰、关心帮助, 都变成了从社会底层发出的对黑暗社会现实的诅咒和控诉。小说的主题, 在这闪念之后更加清晰。

三 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

郁达夫在《小说论》里谈到:“小说背景的中间, 最容易使读者得到实在的感觉, 又最容易使小说美化的, 是自然风景和气候的描写。”自然景物与气候是烘托艺术氛围的重要手段, 郁达夫是这方面的描写能手。他的小说常常用优美的绘声绘色的自然景色的描写, 渲染出一种富有诗意的意境。他往往把写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 使人物的性格融入自然美景中, 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

郁达夫的小说对自然景物的描写, 总是力求在敏感地捕捉景物变化时, 与人物内心情感的起伏相互映发。

在郁达夫的小说中, 月光常常被用来衬托主人公的心境, 例如《银灰色的死》。古人常把月色和思念联系在一起, 因此, “月色”这一意象就无形中带上了淡淡的哀愁, 再加上“银灰色”三个字, 就更加突出了它的凄冷色调。Y君眼里的明月, “同银盆似的浮在淡青色的空中”, 四下里“都洒满了同霜也似的月光”, 如此的凄清寒冷使他触景生情, 觉得自己“好像同遇着了风浪后的船夫, 一个人在北极的雪世界里漂泊的样子”。这孤冷的情怀又岂是三杯两盏浓酒可以排遣的?作者因情写景, 再让人物触景生情, 望月思乡, 怀念亡妻, 不禁感伤。

郁达夫还善于运用形、声等意象来烘托氛围。在《离散之前》的开头, 仅用了“萧索的秋雨”和“嗒啦嗒啦”的雨声, 从形和声上传达出悲凉凄楚之情。作者巧妙地运用这一内涵丰富的意象, 既写了环境, 又写了心境, 同时还渲染出刊物停办、朋友离散的惜别感伤的气氛, 这环境、心境、气氛三者的有机结合, 便构成了一个“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艺术境界, 使感伤的情调愈发浓烈。

以山光水色等环境因素来表达主人公的心情是郁达夫小说的又一特色, 如《还乡记》中的黄昏日暮。残破的城垣、古寺的钟声、清冷的长街、稀淡的灯光、胡琴夹在灰冷的空气里的哀音, 以及江南水乡如诗如画的山光水色和北国古都的雄浑阔大的晨曦夕晖等, 都很有意境。郁达夫利用美丽和谐的自然景物的描绘, 反衬出主人公遭受打击后的痛苦心情。

郁达夫笔下鲜明生动的景物描写, 不仅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同时也有助于对主人公情感体验的进一步理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昔人论诗词, 有景语和情语之别, 不知一切景语, 皆情语也。”郁达夫小说的“景语”就尽皆是“情语”。

纵观郁达夫的小说, 可以看出贯穿始终的情感是寂寞、怯懦、感伤、忧郁、苦闷、率真, 这些构成了其小说的情感特征。他的小说大都以人物情绪起伏变化为灵魂, 具有诗的意境, 无论写景、抒情、叙事、写人, 情至无不曲尽, 因此人们常把他的小说称为“抒情小说”, 而这流动于字里行间的绵绵不断的“情”, 是郁达夫所独有的浓郁的苦闷感伤之情。

摘要:郁达夫将其自身经历、内心体验融入小说, 小说中的人物既是他对生活的创造也是他对生活的直接表达, 更以“零余者”的形象打动了生活中的志同道合者。其作品细腻的内心描写与情景交融的叙述手法, 既凸显了人物的鲜明性格和作品忧郁感伤的情感基调, 也成为郁达夫小说创作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自叙传,心理,情景交融

参考文献

[1]郁达夫著、赵李红编.郁达夫自叙[M].北京:团结出版社, 1996[1]郁达夫著、赵李红编.郁达夫自叙[M].北京:团结出版社, 1996

[2]郁达夫著、朱栋霖编.沉沦.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第一卷)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44[2]郁达夫著、朱栋霖编.沉沦.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第一卷)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44

[3]郁达夫.沉沦——郁达夫早期作品选[M].广州:花城出版社, 1982:238[3]郁达夫.沉沦——郁达夫早期作品选[M].广州:花城出版社, 1982:238

[4]郁达夫著、严家炎编.中国二十世纪小说理论资料 (二卷)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445[4]郁达夫著、严家炎编.中国二十世纪小说理论资料 (二卷)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445

特征表达 篇7

关键词:线造型,骨法用笔,审美特征,情感表述

线造型作为中华民族绘画的表现手段, 是构成中国画表现形式的重要因素, 也是体现我们民族审美文化及情感表达的最佳载体。线作为绘画艺术表现形式的源远流长, 其所呈现出来的独特审美意识, 是我们先辈从复杂自然的物象中提炼概括出来的绘画语言符号, 是一种高度抽象的形式, 凝聚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 也融入了我们民族对宇宙自然的感知认识和向往。

线造型是人类最为古老的造型语言, 它以其组织形态、结构及形式美感等因素作为最基本的表现特征, 体现出很强的概括性、简练性、抽象性和直观性。中国画强烈追求客观物象的主观自我表现意识, 早在魏晋时期, 谢赫就提出“骨法用笔”的理论, 后人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了“十八描”的线的表现形式。既体现出了“曹衣出水, 吴带当风”的绘画风格表现, 又有书法上的“力透纸背、如锥划沙、屋漏痕”的精妙概括。在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长河中, 线造型作为绘画艺术的重要载体, 成为中国画艺术的符号象征, 承载了民族艺术对自然宇宙及社会历史的探索与提炼。

中国画始终保持着以线为主的造型特点, 与民族文化的思想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 并受到审美意识的支配。表现在画家作品中追求的绝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的真实瞬间, 而是借此为观者提供一个心灵游居的世界。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的理论, 也是对荀子“形具而神生”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有人把中国画比作是“点和线的协奏曲”。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以线为造型手段的绘画形式, 体现了中国艺术家对客观对象传神、状物、概括、提炼的能力。“在中国画的造型上的特殊面貌, 由于线以人为假定性、象形性以及平面的非真实性, 使得中国画是以线为主、面为辅的‘意象造型’, 因此, 线无疑是联系笔墨语言与真实之间最适合的中介因素, 线比笔墨更接近真实, 同时又比真实对象更能容纳笔墨”。 (1) 线造型以其便利性和直接性,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高级造型语言, 也就是中国画造型的“骨”。在中西方绘画造型表现方面的对比, 可以看出都有以线为造型的情形, 但因其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 而导致线的本质含义的区别。在西方绘画中, 有很多大师对线情有独钟, 使之成为界定对象轮廓的重要手段, 并有相对的独立笔触感。

作为传统艺术的代表形象, 中国画自其产生就被赋予了强烈的时代烙印, 承载了政治、审美、文化的使命。中国画的认识方法是触景生情, 有感而发, 是主客观统一的合二为一。对于意象来说, 线是在中国画中落实意象的最佳手段, 只有用线作为造型手段, 才能够在宣纸上最自由地“造物在我”, 才能落实到由眼到心中的意象的独特造型手段。在传统绘画中, 无论表现神仙鬼怪、历史人物或是花鸟翎毛, 再或者是屋宇瓜果, 线条或单纯明快、或遒劲连绵、或轻松淡雅、或工整繁密、或热烈愉快、或肃穆庄重, 皆能形神兼备, 通过用线的长短、强弱、轻重、曲直、顿挫、虚实塑造出多姿多彩的自然物象。

最初, 中国画被赋予沉重的历史责任与政治功能, “夫画者:成教化, 助人伦, 穷神变, 测幽微, 与六籍同功”。 (2) 线在这里不仅仅是作为一种造型手段, 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政教功能。无论是高古游丝描, 抑或是其他的手法, 它在表现对象意象美的同时, 更表达出统治阶级对人民“明劝戒、褒忠贬奸”的警示作用, 同时也为后来的绘画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绘画更多地作为艺术供人们欣赏时, 线造型的手段和功能得到了质的提升, 无论是“传神写照”, 还是“骨法用笔”, 都开始被画家们融入到更多的精神含义和审美取向。顾恺之在《洛神赋图》中用高古游丝描, 表现了凄美的爱情故事;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则展现了欢快愉悦的踏青郊游的贵族生活;一幅幅线条流畅, 画面精美的人物形象, 展现了那个遥远时代绚烂以及留给后人的无限遐想, 也使作品的画境产生出超越时空的艺术活力。

对于线造型的形式探索, 历经各朝各代的继承发展, 在宋代花鸟画的写实发展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 使得从中国画艺术到写真的过程中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革命。其含义与性格都折射出中国人观察事物的独特眼光, 更加阐明了中国绘画艺术注重客观的理性精神。即“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尤其是北宋李公麟的白描作品, 对线的发展可谓提升到了一个新的认知高度, 即把线本身作为一种审美要求加以表现, 同时使线成为绘画造型的骨得以体现。谢赫的“骨法用笔”成为对线的优劣品评标准的金科玉律, 并逐步延伸到山水和花鸟画, 也延伸出“入木三分”、“力透纸背”、“骨气”、“笔法”的理论观点。即线的形态是对物象本身特征进行综合感觉的符号抽象———程序:一类是压力均匀, 线型变化粗细微妙, 如高古游丝描、行云流水描等;另一类实行比较快, 压力不一致, 线型的变化较为丰富。无论是尚工或尚意, 最终都归结为“画者从于心者也”的有我之境, 都是对线在绘画中作为造型手段而总结概括出来的。所以, 以线造型的中国画既体现出强大的视觉表现力的宽容性, 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本质特征提炼与概括。

中国画讲究“骨法用笔”, 不同的笔迹亦体现出不同的视觉传达和心理效果。中国画的线在描绘客观对象世界时, 既不能如实地表现光感明暗, 又不能反映丰富多彩的色彩变化, 亦不能如实地表现出物象自然虚实强弱真实的空间状貌。它只能作为一种指示性符号手段, 去表现事物对象的形状、结构关系, 去揭示出所表现物象背后的本质性的东西———“骨”。这种特点决定了他们必须越过事物表象, 去直接达到本质, 最终使画面达到所创造的“第二自然”的理想境界。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及审美意识习惯与造型风格所共同决定的。

“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特殊的尖头毛笔的作用, 是中国人从本能‘视觉节选’的深度方面充分发掘出‘线’的内在潜力。线意识和笔墨意识的不断变化与沉淀, 使中国画始终没有脱离具有丰富内涵的‘线’的表现范畴”。 (3) 正如张彦远所说:夫物象, 必在于形似, 形似须全其骨气, 骨气形似皆立于本意而归于用笔。即立意须造型, 造型则是以线的形式出现的。也是中国画线状物功能的最基本品格之一, 才能达到所谓的立意目的。而中国人特殊的审美方式及特有的“线”的观念。同时又与书法艺术的高度发达有密切关系。正如古人所说“书画同源”之理论, 二者以一样的工具材料来表现, 早熟的中国书法艺术在不断地为绘画用笔提供种种技巧和方法的同时, 其审美观念和形式也深深地影响着绘画艺术。书法的点、线的断连、粗细、长短、疾缓、枯润等所形成的艺术效果, 和由此所产生的生动节奏及韵律, 都为中国画线造型的最初形态提供了最直接的借鉴。为中国画对“气韵生动”、“形神合一”的追求提供了典范。书法艺术的情与理、形与神、意与美、生动、丰富和谐的认识上, 与中国画意境追求取得了一致, 那么, “书画同源”的间接出现是自然而然的。再者, 古人“工画者多善书”, 使得线条在书法笔力和技巧的参与下已完全深入到绘画的审美性格中去。

中国人追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是和谐相处的哲学观。在以线为造型的中国画里, 造就了线条本身独立与塑造物象之外的自身审美价值, 以及特有的品格和丰富的内涵。线条的运用体现了中国艺术家对客观形象的概括提炼和理解能力, 体现了他们驾驭物象的巨大创造力, 使得线作为中国画的造型手段, 成为高于生活的艺术化和装饰化的手段, 它比忠实的描摹物象具有更强烈的主观因素。中国画的线造型, 不但完成了物象外部轮廓的特征勾勒, 而且以其本身的艺术变化去体现出物象的构成力度。

中国画的一笔一墨都体现着作者的艺术修养和造诣, 也体现出艺术家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理解与探索, 这样, 才能创造出更生动传神的作品, 更能符合大众的审美口味, 也才能展现出线作为中国画造型手段的丰富形式和艺术魅力。

中国画是以线为造型的艺术, 自远古的图腾崇拜, 到民间的年画艺术, 再到绘画艺术, 都展现了线条的永恒魅力。它把绘画的意境和文化哲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把民族文化以一种高度抽象概括, 却又精微绝妙的造型方式浓缩提炼, 既达到了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的绘画标准, 更深刻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面对当今中国画的继承发展, 我们还必须从传统中来, 到传统中去, 对中国画艺术的线造型艺术继续探索、认知和发展, 并在不断的学习中赋予它更新的艺术魅力, 创造出更符合我们大众审美要求的艺术作品。

注释

1 毕建勋:《万象之根——中国画基本原理与方法》, 河北美术出版社, 1997年版, 第104页。

2 俞建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历代名画记叙论》,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年版, 第27页。

特征表达 篇8

民族声乐是一门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科学性”的艺术。民族声乐演唱中音色大多明亮、清脆、透明。民族声乐经过多年的发展, 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实践, 已经形成自身一套科学的发声体系。声音、语言、情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首先, 在声音方面。气息的自如运用, 共鸣腔体的协调配合是发声技巧最基本的要求。其次, 由于我国语言的特殊性, 正确的咬字吐字, 收声归韵对作品风格的表达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 中国的民族声乐作品种类丰富, 风格变化多彩。民族声乐歌曲有地方民歌、地方戏曲风格的歌曲, 创作歌曲、古曲、创作风格的古曲、歌剧等演唱形式, 它来源于中国的戏曲音乐、曲艺说唱和民歌演唱。因此, 每首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风格都有所不同, 演唱者应准确地分析词曲作者创作的意图, 思路, 风格, 思想等, 然后根据演唱者自身的理解进行作品的二次创作, 把握住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让作品的风格得以完美的表现。

民族声乐演唱中, 发声技巧, 语言特点、文学修养和情感的把握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承, 不可分割的。发声技巧中气息的运用, 共鸣腔体的协调配合, 准确地咬字吐字、正确理解内容是演唱的基础, 更是演唱者游刃有余地表达歌曲的情感的基石。情感的宣泄、抒发, 要通过声音、歌唱传达出来, 恰当地把握民族声乐演唱中情感尺度, 能为演唱者在演唱作品时发声技巧的协调运用以及语言风格的正确体现起着积极带动作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特有的高级复杂的内心体验, 如:喜, 怒, 哀, 乐等。声乐演唱中不仅要有圆润优美的音色, 科学的发声技巧, 清晰准确的咬字吐字, 更关键的是通过这些一系列的技巧传达演唱者将要表达的情感。情感的表达是歌唱的最终目的, 演唱者的一招一式, 一声一字都是为情感的表达服务的。声音是表达情感的载体, 演唱时应该以情带声, 以声传情。歌唱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声, 更重要的是情感的表现。著名声乐教育家、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教授曾说过:“所有的歌唱技巧都是为声乐作品服务的, 你演唱什么风格、什么内容的作品, 你就用与之相适应的技巧、声音、情感去表达就可以了。”如果在演唱一首歌曲的时候没有情感的表达, 那就失去了歌唱的意义与目的了。不要为了唱而唱, 而要做到有感而发。否则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驱壳一样, 这是很可怕的, 更何谈美了。

情感的表达是有尺度的。声乐艺术中情感的尺度, 是指在歌唱中把握情感的标准。具体来说是指在演唱中“中庸之道”, 尺度“多一分”与“少一分”均会对二度创作造成失衡。我国的大教育家沈湘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中也得到了验证, 他说:“任何事情过了头都是荒谬的, 在唱歌方面尤其是这样”。如果演唱者的感情投入太多, 太过悲愤, 在演唱的时候就会哽咽住, 从而影响歌曲内容和风格的表达。反之, 如果想方法、想技巧, 理性控制太多感情投入太少, 歌曲渲染力不够就不能打动听众。所以在演唱中正确把握情感的尺度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在演唱中我们为了表达“悲愤”情感, 而这时演唱者情感尺度过了份, 就会造成声音的哽咽, 影响整体演唱效果。而如果演唱过程中情感把握的尺度少了, 就会使歌唱者成为只演唱声音的“歌唱机器”。因此如何掌握拿捏情感表达的尺度对于歌唱者是非常有必要进行研究、分析, 并应用于歌唱中。

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中, 如何把握的情感尺度问题应紧扣“适度”二字, 把感性和理性合二为一。不同的声乐作品的情感把握因作品而异。不同作品由于地域不同, 时代不同, 内容不同, 所需要表现的情感尺度也有所不同。情感把握到位的演唱要求情绪连贯, 风格性强, 具有感染力, 让观众产生共鸣。如何把握不同作品的情感尺度呢?首先, 演唱者要正确理解歌曲内容, 创作背景以及作品文化风格。第二, 需要演唱者自身具有科学的声音技巧, 准确地咬字吐字, 深厚的语言功底以及良好的文化修养。第三, 在理性与感性, 风格性与科学性, 整体性与局部性, 时代性与传统性中寻找平衡点。由此才能酝酿出准确到位的情感, 发出有感染力的声音。

特征表达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009年2月~2011年2月在北华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有完整病案资料、CT扫描片、术前未予放疗或化疗, 且有满意的石蜡包埋手术标本的周围型肺癌60例, 其中, 20例含正常肺组织、癌旁肺组织 (取材位于癌周组织的10mm内) 、肺癌组织 (取材位于癌中心5mm内) 各1块作为研究对象;另外40例仅取材于癌块组织。其中男30例, 女30例, 年龄38~78岁, 平均58.3岁。

1.2 检查方法

1.2.1 螺旋CT扫描

全部病例采用SIEMENS公司螺旋CT机自肺尖至膈顶常规平扫, 层厚10mm, 层距10mm, 瘤体中心层面加用5mm或1mm薄层HRCT扫描, 然后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100ml, 动态增强扫描, 层厚2~3mm。平扫观察指标包括肿瘤的大小、瘤体的轮廓 (分叶征, 棘状突起) 、瘤体边缘特征 (光滑, 毛刺征) 、内部特点 (空洞, 含气支气管征, 钙化) 、周边特征 (血管集束征, 胸膜凹陷征) 及肺门或纵隔淋巴结有无肿大。增强扫描观察肿瘤强化的程度和模式, 并选择其最大层面实质中央区取圆形感兴趣区 (ROI) , 直径占病灶直径60%, 尽可能避开钙化、坏死区, 分别测量增强前后的CT值, 取各病灶每次扫描增强前后差值的平均值。

1.2.2 P53检测

所有标本均经10%福尔马林液固定, 石蜡包埋, 切片厚0.4μm, 常规HE染色, 光镜下行细胞形态学观察, 以确定病理诊断及分组。免疫组化染色采用S-P法, 按说明书操作。阳性对照片为已知肺癌阳性片, PBS代替一抗为阴性对照片。免疫组化结果P53染色为细胞核呈清晰棕色颗粒弥漫分布型表达。P53免疫组化结果判定:按其染色有无及强弱程度划分为:无阳性细胞为阴性 (-) , 阳性细胞<25%为弱阳性 (+) , 阳性细胞26%~50%为阳性 (++) , 阳性细胞51%~75%为较强阳性 (+++) , 阳性细胞>75%为强阳性 (++++)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本研究选择3cm作为肿瘤大小的分界, 是依据1985年与1997年国际抗癌联盟 (UICC) 所定的TNM分期法[1]。当CT测量肿瘤最大直径>3cm, 形态特征中短毛刺、深分叶、棘状突起的出现及出现淋巴结转移时, 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明显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肿瘤形态内部征象及周边特征与P53蛋白表达没有明显关系,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P53基因定位于17号染色体短臂 (17p13.1) , 基因组DNA长约20 kb, 由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组成, 编码长度为393个氨基酸残基的P53蛋白。P53基因具有多种功能, 如调节转录、稳定基因组、抑制细胞周期进展、促进凋亡, 甚至还可能抑制血管形成[1,2]。P53蛋白主要功能是维护细胞基因组的稳定, 在正常细胞内呈低水平表达, 与促进细胞生长转化的癌基因MDM2结合成复合物, 无活性。当细胞DNA损伤和 (或) 缺氧时, P53蛋白活化, 脱离MDM2基因的束缚, 通过P16/Rb、Cdk4和P21途径阻滞细胞周期于G。/S期或G:/M期, 上调P53 R2等基因的表达, 修复损伤DNA;如果DNA损伤较大不能修复, 则上调促凋亡基因Bax、Fas、P53 AIPI、NOXA等的表达, 下调抗凋亡基因Bel-2的表达, 启动细胞凋亡程序, 诱导细胞凋亡, P53蛋白也可直接激活Bax蛋白或Caspase-28, 不经转录调控途径而直接启动凋亡程序[3,4]。近年来,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 基因与影像对比研究已成为肿瘤早期诊断领域研究的焦点[5]。本研究结果显示当CT测量肿瘤最大直径>3cm时, 恶性度较高且预后较差, 在肿瘤的形态特征中短毛刺、深分叶、棘状突起的出现时, P53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增高 (P<0.01) , 提示肿瘤具有较强的增殖与侵袭力, 是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发现肿瘤形态内部征象及周边特征与P53蛋白表达没有明显关系 (P>0.05) , 提示它们不是肺癌组织特征性表现, 但对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当出现淋巴结转移时, P53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53蛋白表达与CT有机结合使我们了解肺癌的恶性程度和预后的生物学因素与肿瘤生长方式和形态学表现的相关性。由此, 我们认为无典型CT表现如短毛刺、深分叶、棘状突起的早期肺癌, 如能将CT表现与P53蛋白表达指标相结合, 有助于肺癌的早期诊断。

参考文献

[1]闰圣杰, 朱运奎.抑癌基因P53与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0, 3l (2) :126-127.

[2]Stiewe T.The P53 family in diferentiation and tumorigenesis[J].NatRev Cancer, 2007, 7 (3) :165-168.

[3]Rho JK, choi YJ, Ryoo BY, et al.P53 enhances getitinib-inducedgrowth inhibition and apoptosis by regulation in non-small cell lung-cancer[J].Cancer Res, 2007, 67 (3) :1163-1169.

[4]马军莉, 胡云衢, 蒲志贤.P53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的研究现状[J].医学综述, 2010, 16 (22) :3399-3402.

特征表达 篇10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来源

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住院手术治疗的60例液氮冻存宫颈癌组织标本,其中HPV高危型感染56例,无HPV感染4例;临床分期Ⅰ期19例,Ⅱ期41例;宫颈鳞癌45例,腺癌15例。以子宫肌瘤患者行子宫全切术后的正常宫颈组织60例作为对照。对照组织术前行宫颈脱落细胞液基细胞学检测及术后病理检查无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组织均经病理检查证实。所有宫颈癌患者术前未经化疗或放疗。临床分期标准按照2000年FIGO 标准,以两位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行妇科检查后判定患者分期。病理分级按照WHO标准界定。

1.2 试剂

FANCF基因的引物序列由上海博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序列设计参考文献[3]。RNA提取试剂Trizol为美国Gibco公司产品;逆转录AMV酶、聚合酶链反应Hot Start Taq酶购于日本Takara公司;羊抗人FANCF蛋白抗体为美国Santa Cruz公司产品;辣根酶标记的马抗羊抗体来自Pierce公司;PCR仪、Western Blot仪为Biometra公司仪器。

1.3 方法

1.3.1 FANCF mRNA表达检测

按照美国Gibco公司RNA提取试剂Trizol试剂盒说明书提取总RNA,测定RNA的浓度、纯度符合要求后,进行逆转录。cDNA合成反应体系中加入5×逆转录缓冲液4 μl(含Mg2+10 mmol/L),三磷酸脱氧核苷混合液(dNTP)2 μl,OligodT 1 μl,RNA酶抑制剂0.5 μl,提取的RNA1 μg,AMV逆转录酶2 μl以及双蒸水5.5 μl。反应条件为25℃ 10分钟、42℃1小时、冰上冷却2分钟。取产物用PCR技术扩增出FANCF mRNA部分片段,FANCF基因引物序列:上游5′-TTCGGAAGTCTTTGCTGCCT-3′,下游为5′-AGTAATAACACAGCATTGCC-3′,扩增出413bp的片断; 以β-肌动蛋白(β-actin)为内参照,序列上游5′-AAGAGAGGCATCCTCACCCT-3′,下游5′-GGAAGGAAGGCTGGAAG-3′,扩增出619bp片断。循环条件为:94℃4分钟45秒,然后94℃45秒,55℃ 1分钟,72℃1分钟,循环29次,最后72℃延伸5分钟。1.2%的凝胶电泳并摄像,存入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对电泳条带净密度进行分析:FANCF相对含量=FANCF条带密度/β-actin条带密度。实验重复3次。

1.3.2 FANCF蛋白的检测

提取组织中的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种细胞的FANCF蛋白表达。用Bradford法进行蛋白定量,取60 μg蛋白样品行15%SDS-PAGE分离蛋白,积层胶采用恒压100V,待溴酚蓝至分离胶与积层胶的交界处,换用120V恒压,直至溴酚蓝条带距胶下缘约1 cm时结束电泳。使用标准湿式转膜装置转移分离后的蛋白,按0.65 mA/cm2接通电流,约90 mA电流电转2小时,干燥NC膜后用丽春红染色3分钟,然后用去离子水洗数次。将NC膜置于封闭液中,于室温下置摇床平缓摇动2小时,用羊抗人FANCF单抗(浓度为1∶200),室温下置摇床孵育1小时后,放置于4℃过夜。洗膜后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马抗羊IgG(浓度为1∶2000)室温下摇床1小时。最后加入电化学发光剂显色,用成像扫描分析系统保存图像,以GAPDH为对照。实验重复3次。

1.3.3 HPV检测方法及结果判定

妇科检查时采用特制细胞刷于宫颈管内采集标本,采用HC2仪器进行HPV检测,任一类型高危型HPV或多种高危型HPV出现阳性者均判定为高危型HPV感染。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用t检验及校正的四格表卡方检验。双侧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FANCF mRNA表达情况

60例宫颈癌组织中有49例FANCF mRNA表达缺陷,其中10例表达缺失,39例表达下降,表达缺陷率为81.7%。宫颈癌组织中FANCF mRNA相对表达值为0.56±0.12,与正常对照宫颈组织相对表达值1.48±0.09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

FANCF扩增出413bp的条带,β-actin为内参照,扩增出619bp的条带,可见宫颈癌组织C1、C9、C15、C34中FANCF表达下降,C2、C14中表达缺失,C3表达正常。M:Marker;N:正常宫颈组织;C:宫颈癌组织

2.2 FANCF蛋白表达情况

FANCF基因表达42 kd的蛋白。Western Blot检测FANCF蛋白的表达,发现与FANCF mRNA检测结果一致,49例FANCF蛋白表达缺陷。10例FANCF mRNA表达缺失的宫颈癌组织其蛋白也未表达,39例FANCF mRNA表达下降患者蛋白表达也明显下降。宫颈癌组织中FANCF蛋白相对表达值0.16±0.03,与正常宫颈组织中相对表达值0.98±0.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2。

36 kd的GAPDH作为内参照,42 kd的FANCF为目的蛋白。宫颈癌组织C2、C14、C19中FANCF蛋白表达缺失,C1、C9、C15、C34中表达下降,C3表达正常。C:宫颈癌组织;N:正常宫颈组织

2.3 FANCF表达缺陷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

不同FIGO临床分期、WHO分级、肿瘤大小及有否脉管转移、是否高危型HPV感染者FANCF表达缺陷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FANCF表达缺陷与宫颈癌患者FIGO临床分期、WHO分级、肿瘤大小及脉管转移、高危型HPV感染有关,而与年龄、病理类型无关。见表1。

3讨论

液基细胞学的开展为早期发现宫颈癌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但涂片的假阴性过高。宫颈癌检测从此由第一代的宫颈涂片检查、第二代的HPV筛检,迈入第三代的基因筛检。有针对性地筛选那些在感染和癌变过程中起作用的基因多态性成为研究的热点[5]。

作为FANC-BRCA通路中重要的一员,FANCF表达对保持FANC-BRCA途径完整,发挥细胞DNA修复功能起重要的作用。FANCF基因的表达下降或缺失会导致FANC-BRCA信号传导途径缺陷,细胞DNA修复受损,基因发生高度复杂的染色体重排,肿瘤发生[6,7]。在作者既往的研究中也发现FANCF表达缺失的宫颈癌细胞系SiHa及FANCF缺陷表达的卵巢癌细胞系OVCAR3中FANCF甲基化[8]。本文结果也提示宫颈癌组织与正常宫颈组织相比FANCF mRNA、蛋白相对表达值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FANCF表达缺陷在宫颈癌的发生过程中有一定的意义。

目前,较为明确的宫颈癌高危因素是高危型HPV感染。高危型HPV感染后,主要致癌物质为其分泌的癌蛋白E6和E7,E6/E7蛋白共同作用破坏宿主细胞生长负调节途径,最后使细胞异常增生、癌变[9]。但E6/E7引发宫颈癌的作用机制还有很多不清楚之处。HPV即使检出呈阳性反应,也不代表罹患宫颈癌,而且HPV感染在宫颈正常组织细胞中的存在和HPV高感染区也仅有少数人最终发展成肿瘤,不同的正常人群中HPV感染率也不同,均强烈提示遗传易感性在HPV感染前后的癌变过程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那么FANCF与HPV之间是否具有协同作用呢?本文研究56例高危型HPV感染者,48例存在FANCF表达缺陷,提示 FANCF的表达缺陷与高危型HPV感染在宫颈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两者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中起协同作用,其中的协同机制需进一步进行研究。

本研究分析FANCF表达与宫颈癌临床特征关系发现,FANCF表达缺陷与临床特征中的FIGO分期、WHO分级、肿块大小、脉管转移有关。不同FIGO临床分期中Ⅱ期FANCF表达缺陷率高于Ⅰ期;肿块≥4 cm者FANCF表达缺陷率也明显高于肿块<4 cm者,有脉管转移者FANCF表达缺陷率高于无脉管转移者。随着病变程度及侵犯范围的增加,FANCF表达缺陷更明显。由此可见,FANCF表达缺陷与宫颈癌的恶性进展有一定关系,可能正是由于FANCF逐步下降,细胞的保护机制逐渐丧失,使细胞抵御外来损害的能力下降,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同时增殖侵袭能力增强,进一步侵犯周围组织和发生转移。但本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大,FANCF基因表达下降虽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FANCF表达缺陷与年龄上升无关,而是作为一个易感基因发挥致癌作用。不同的病理类型(鳞癌和腺癌)中FANCF表达缺陷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宫颈癌发生中细胞来源并不重要,这可能与宫颈癌发生中宫颈的储备细胞有同时向腺癌和鳞癌发展的机制有关,也提示了在宫颈癌的不同病理分型中,分子生物学改变差异可能并不明显。

摘要:目的:研究FANCF基因在宫颈癌的表达缺陷与高危型HPV感染及宫颈癌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逆转录聚合酶链技术(RT-PCR)及Western Blot分析检测60例宫颈癌组织标本及6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FANCF mRNA及蛋白的表达,并检测高危型HPV感染情况。结果:49例(81.7%)宫颈癌组织中FANCF mRNA和蛋白表达缺陷(下降或缺失)。宫颈癌组织与正常宫颈组织相比,FANCF mRNA、蛋白相对表达值均下降(0.56±0.12vs1.48±0.09和0.16±0.03vs0.98±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ANCF表达缺陷与宫颈癌患者FIGO临床分期、WHO分级、肿瘤大小及脉管转移、高危型HPV感染有关。结论:宫颈癌患者FANCF表达缺陷。FANCF表达缺陷对宫颈癌发生、进展有一定的作用。FANCF表达缺陷与高危型HPV感染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中起协同作用。

关键词:宫颈癌,FANCF基因,人乳头瘤病毒

参考文献

[1]Forouzanfar MH,Foreman KJ,Delossantos AM,et al.Breast and cer-vical cancer in187countries between1980and2010:a systematic a-nalysis[J].Lancet,2011,378(9801):1461-184.

[2]Taniguchi T,Tischkowitz M,Ameziane N,et al.Disruption of the fan-coni anemia-BRCA pathway in cisplatin-sensitive ovarian tumors[J].Nat Med,2003,9(5):568-574.

[3]Tumini E,Plevani P,Muzi-Falconi M,et al.Physical and functional crosstalk between Fanconi anemia core components and the GINS rep-lication complex[J].DNA Repair(Amst),2011,10(2):149-158.

[4]Swisher EM,Gonzalez RM,Taniguchi T,et al.Mthylation and protein expression of DNA repair genes:association with chemotherapy expo-sure and survival in sporadic ovarian and peritoneal carcinomas[J].Mol Cancer,2009,8(1):48.

[5]Leal Rojas P,Anabalón Rodríguez L,García Muoz P,et al.Promoter hypermethylation gene patterns in gynecological tumors[J].Med Clin,2009,132(10):371-376.

[6]Van de Vrugt HJ,Koomen M,Bakker S,et al.Evidence for complete epistasis of null mutations in murine Fanconi anemia genes Fanca and Fancg[J].DNA Repair(Amst),2011,10(12):1252-1261.

[7]Ganzinelli M,Mariani P,Cattaneo D,et al.Expression of DNA repair genes in ovarian cancer samples:biological and clinical considerations[J].Eur J Cancer,2011,47(7):1086-1094.

[8]李敏,王泽华.人宫颈癌发生中FACF表达缺陷与甲基化的关系[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8,33(4):385-389.

上一篇:大城市病下一篇:验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