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化

2024-06-24

语文化(精选12篇)

语文化 篇1

一、引言

在第二语言学习中, 关于学习者对于第二语言的掌握程度或俗称外语水平 (Foreign Language Proficiency) 的界定, 在语言学与语言教学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 学者们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为许多人所接受的说法是:二语习得者应具备听、说、读、写四种技能, 即语言能力。Hymes于1972年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 并指出“语言能力”只是一种语法能力, 而“交际能力”实际上是对二语习得提出了一个更高的目标, 即:既要具备语言能力 (掌握语法规则) , 又要具备在一定情景下能灵活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

二语/外语学习者在交际时所使用的语言既非母语, 又非目的语, 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语言体系, 即“中介语” (interlanguage) 。相应地也产生一种区别于母语文化及目的语文化的“中介文化” (inter-culture) 。关注“中介文化”对于目的语文化习得具有一定启示。

二、“中介语”及“中介文化”

(一) 中介语

1.中介语的概念及理论

中介语 (interlanguage) 是指存在于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 由学习者创造, 介于母语与目的语之间, 具有独立性、合法性的语言系统。它反映所有外语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认知发生和发展的特征, 是一种普遍的、抽象的中介语语言体系 (the interlanguage continuum) , 也称“中介语连续体”。它兼有母语和目的语双重特征, 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但永远不能成为目的语。现在外语学习者的外语普遍被称为“interlanguage”。

2.中介语形成的原因

中介语的形成原因可能是几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语言迁移 (Language transfer) 。迁移是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 甚至是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涉及到语言习得, 语言迁移即指学习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在运用已掌握的母语知识来帮助习得新的语言主。学习者在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 会试图借助于母语中的语音、词汇、语义、句法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母语的影响, 可能是积极的, 也有可能是消极的。积极的影响称之为正迁移 (positive transfer) , 它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而消极的影响会阻碍学习者获取目的语知识, 称之为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 。

对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 (Overgeneralization)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 外语学习者常常会把一些规则当作普遍的规则来使用, 将目的语的语言结构简单化, 从而创造出一些目的语中没有的结构变体。这种结构变体没有母语的特征, 却反映了目的语的特征。例如, 有的外语学习者会错把动词过去式形式-ed加在go之后, 写成goed。

训练转移 (Transfer due to the effects of teaching) 。通过教学使学习者习得某一规则, 倘若讲解或训练不当, 就会使学习者出现中介语偏误。例如, 有的教师自身英语发音不准, 会导致其学生在发同样的音时也会不准确;在练习中过多地使用he, 而she的使用频率较低, 会使学习者在应该用she的地方无意识地用成he。

学习策略 (Learning strategies) 。学习策略是指外语学习者在学习某种语言时, 他们的语言能力还没有达到熟练运用 (proficiency) 的程度, 却试图对该语言进行策略性处理。最常用的策略是将目的语简化, 最明显的简化体现在语法上, 如冠词的添加、复数的使用及时态的运用等。

交际策略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交际策略是指说话者在遇到交际困难时运用的一套成系统的技巧。随着目的语知识水平的发展, 外语学习者会从以母语为基础的策略转到以目的语为基础的策略。外语学习者在真实的语境中使用语言, 从而不断构建、审视和调整那个新语言的心理模式, 沿着中介语连续体的路径, 从母语转化到目的语。

(二) 中介文化

1.文化定型与中介文化

“定型” (stereotype) , 最初是社会学家研究的对象, 指某群体成员对另一群体成员简单化和固定的看法。美国社会学家Lippmann早在1922年出版的Public Opinion一书中就对其作出了界定。他指出, 人所处的环境, 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 都太复杂了, 以至于不允许他对世界上所有的人、事、物逐一地亲自进行体验和认知。为了节省时间, 人们便用一个简单化的认知方法, 将具有相同特征的一群人或任何民族、种族塑造成一定的形象, 这些形象, 就是所谓的定型。从心理学上讲, 定型是人类认识他人他物的基模, 以此为基础解释他人的行为。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的形成主要与迁移有关。但迁移不仅出现在语音、语义、语法等语言系统本身的层面上, 在文化的层面上也时有发生。即迁移同时也是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一种文化迁移。而二语学习者母语的文化定型对这种文化迁移的发生起了重要的决定作用。由于受母语文化定型的影响, 人们在学习二语或使用二语进行交际时往往会无意识地从母语文化出发, 机械地采用与母语形式相对应的目的语中的语言形式来理解或表达思想, 于是便产生了形式是目的语文化的形式, 而意义却是母语文化意义的交际行为, 这种言语形式就是上文中提到的中介语, 它所承载的便是一种中介文化。

2.中介文化的分类

由于在不同民族或社会文化中, 相同的形式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 不同的形式也可表示相同的意义, 因此, 在中介语系统中也会出现形式相同而意义不同或形式不同而意义相同的中介语和中介文化现象。

形同意不同。以对于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为例。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 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 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 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 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具有贬义外, 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 常用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 ,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 等。所以, 当英语国家人士想向中国人表达羡慕之情而说:You are a lucky dog时, 中国人往往是不会领情的。这是由于不同语言文化中相同的形式所表示的不同意义造成的, 在二语的初学者中常见, 也是产生误解或曲解的重要原因之一。

形不同意同。以招呼语为例。中国人见面经常用“吃过了吗?”来打招呼。有些外国留学生便将“吃过了吗?”当“How are you?”广泛使用, 但他们有时会抱怨, 为会么有时问吃会不灵验。如, 在洗手间见面时, 如果仍用“吃过了吗?”当“How are you?”就会造成一种很尴尬的局面, 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这也是文化定型在日常交际习俗的概括中产生负面影响的表现。

三、中介文化对于目的语文化习得的启示

(一) 正确看待文化定型及中介文化

在二语学习中, 为了帮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相互了解、概括文化差异, 必然要建立某种文化定型, 但是这些定型对于差异的过分概括或标签化又可能人为地制造障碍, 促使中介语和中介文化的形成, 妨碍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因此, 对于文化定型和中介文化, 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文化定型有正确的也有片面的, 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应具体分析, 区别对待。承认文化定型和中介文化的存在, 同时也应大胆而谨慎地建立定型, 促使中介文化向目的语文化的转变。

(二) 重视二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因素的导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 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际,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因此, 文化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其是否能与语言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英语学习为例, 进行文化教学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揭示词汇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个民族文化特有的概念很多通过词汇和短语 (包括惯用语、成语、俗语、俚语、谚语、典故等) 表现出来, 因此, 外语教师应该正确理解其语义并帮助学生提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词汇教学的难点也正在于某些词语的文化内涵。比如Hello/Sorry/Thank You/Pardon等形式上很简单的表达, 困扰学生的不是如何准确发音和正确拼写, 而是如何得体地运用。对于此类词语, 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使学生不仅仅知道它们的字面意义, 更能把握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2.挖掘语篇中蕴含的文化信息

现行的许多英语教材选材广泛, 大部分语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 特别是一些文学作品, 为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提供了鲜活的材料。在语篇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 学习一定的语言知识, 提高语言技能, 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挖掘语篇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 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3.创设文化语境, 模拟真实交际

人们在不同的交际场合, 由于人际关系、礼仪习俗、价值观念等不同, 最易引起跨文化交际的失误。教师可以通过两种不同文化在招呼与问候、道谢与答谢、敬语与谦词、恭维与称赞、禁忌与委婉以及称谓方面语言使用的差异进行对比, 创设一定的文化语境, 模拟真实的交际场景, 使学生能够尽量体会真实自然的交际, 从而能够运用得体的语言减少甚至避免今后在真实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在英语教学中, 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 如可根据对话或课文鼓励学生进行角色表演, 或是给出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经验, 自己充分发挥, 自编、自导、自演学生喜闻乐见的英语小话剧等。播放英语国家风土人情的影片, 不出国门, 学生也可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有可能, 和英语国家人士交谈, 体会真实的英语交际。

四、结语

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 ……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 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 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教师在二语教学中应注重目的语文化的导入, 学生在学习二语和二语文化时, 应努力克服文化定型及中介文化对二语习得的负面影响, 最终形成较强的文化适应能力, 减少中介语形式的出现, 促使中介文化向目的语文化的转变, 从而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二语习得的最终目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建立起了不同于母语和目的语的中介语, 而母语的文化迁移和文化定型也使得二语学习者构建起一套中介文化体系。中介语及中介文化的研究对于目的语文化习得具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中介文化,目的语文化,文化定型,文化迁移

参考文献

[1]Stern, H.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3]Selinker, L.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J].NP:Longman, 1992.

[4]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5]胡文仲.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5, 4.

语文化 篇2

[企业经营理念]:

1、诚信正直,以人为本,团队协作,持续增长。

2、诚信为本,追求卓越,互利共赢。

3、争做一流员工,打造一流服务,同创一流企业。

4、务实经营,追求卓越。

5、诚信、专业、稳健、创新。

6、务实求新、开拓进取。

7、市场导向、开拓创新、合作共赢、稳健持续、科学管理、与员工共同成长。

8、诚信、简约、合作、共赢。

9、信守于胸,惠至于人。

10、细心于我们的服务,专心于我们的专业。

11、眼睛盯着市场,诚实守信;功夫下在现场 实事求是。

12、同岳融资租赁,与您携程同悦。

13、诚信、创新、服务、共赢。

14、行业领先,专业追求,诚信经营,稳健发展。

15、诚融天下资,信守千金诺。

16、杰出表现,如您所愿。

17、效益与规模并重,质量与速度并重,风控与发展并重。

[企业服务宗旨]:

1、以服务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

2、诚心诚信、同心同行。

3、诚信、快捷、灵活。

4、贴心的服务、诚心的`交流。

5、贴心、贴近、及时、周到。

6、以诚待人,以信处事,同岳租赁,助您成功。

7、关注客户需求,追求客户满意,是你我的责任。

8、信用为本,客户至上,真诚沟通,平等用心。

9、客户第一,诚信为本。

10、诚实、诚心、诚意。

11、用心服务,尽善尽美。始于用户需求,终于用户满意。

12、持诚信互利共荣,以厚德载物。

13、用心服务,伴你成长。融资租赁,尽在同岳。

14、亲历亲为为亲人、全程全面全满意。

15、致力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系列化的全方位金融服务。

16、你有难我伸手,肩并肩向前走。

17、专业、专心、诚心。

18、诚信为立足之本,创新为生存之源,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19、与诚信的人们一起创造和分享价值。

[企业基本价值观]:

1、齐心协力,为同样事;风雨同舟,做同岳人。

2、忠诚、团结、务实、高效、创新。

3、诚信、协作、创新、发展。

4、团结、进取、友善、和谐。

5、与行业同成长,和社会共进步。

6、诚信、信心、进取、高效。

7、自豪源于信赖、发展始于诚信。

8、共同开拓,悦(岳)达天下。

9、爱岗敬业,与公司共命运;开拓进取,创企业新局面;同岳租赁,你我共同的家。

10、服务客户,精准求实,众志成城,致和致远。

11、诚信立业、勤勉立身。

12、诚为本,和则兴;技至精,业竞成。

13、供一流服务、建一流企业、树一流形象。

14、诚信、创新、进取、共赢。

15、全心全意、客户满意;尊重平等、员工满意;体恤团队、公司满意。

16、真诚、善意、合力、精致。

17、认同企业使命,全情投入工作,铸就公司辉煌,促进个人发展。

18、创造社会价值、实现自我增值。

[企业社会使命]:

1、融资・融物・融情,同心・同德・同岳。

2、为客户创造价值,为股东创造利益,为员工创造前途,为社会创造繁荣。

3、投资社会、服务社会、回报社会。

4、向每一位客户输入财富、责任和文化。

5、开拓新的金融服务体系、创建多种融资租赁渠道。

6、推动租赁产业,创建和谐社会。

7、自我提升,良性竞争,互利共赢,助您前行。

8、为客户创造价值,为社会创造繁荣。

9、创建融资租赁民族品牌。

10、为客户创造价值,为股东增添财富。

11、服务客户,回报股东,同心协力,奉献社会。

语文性、语文化、语文味 篇3

【关键词】语文性 语文化 语文味 阅读教学

【分类号】G633.3

张志公先生在《掌握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一文中指出“语文课”,它的特定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语文教师应该立足语文教学阵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引领学生品味语言,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实践中,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切实将语言文字工作落实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去。

时下,越来越多的老师感叹:“语文课,我越来越不会上!”当今的小语界,教学流派层出不穷,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令我们的一线老师无所适从,越来越感觉语文课不知究竟该怎么上,而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如何把好阅读教学这关呢?

笔者静静地思索,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自我反思,回归本真,必须直面三个问题: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樣?笔者以为,要回答以上三个问题就要恪守“语文性”,彰显“语文化”,享受“语文味”,才能实现语文课堂的真、实、美。

一、恪守“语文性”求真

何谓“语文性”?要弄清语文性,首先要说到一个概念——语言。语言在一切学科中具有普遍性,但语言在所有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完全一样的。我们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是从语言入手,直指人文内容(知识和精神),然后再回归语言,它是一种不断互逆的运动。而其他学科虽也是从语言出发却并不一定要回归语言,并不一定要经常进行语言与人文内容的“互逆”运动。它是单向的,不是双向的。这种语言与人文之间“单向”的运动特点决定了非语文学科的属性,“双向”运动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属性。语文学科这种特有的属性,我们称之为“语文性”。简而言之,即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所特有的、本质的属性。只有恪守“语文性”,咬定语文的青山不放松,语文才能回归本体,固守本位,显现本真。只有恪守语文性,语文教学才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1.“语文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最佳支点

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精、气、神”之所在,离开“工具性”来谈“人文性”,有舟无水,寸步难行;同样,只有工具性,没有人文性,有水无舟,亦无法欣赏到“小小竹筏江中游,悠悠青山两岸走”的绝妙景致。教学实践证明,只要坚守“语文性”,就能使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得到充分的展现,人文性也会在工具价值的实现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流淌,疏疏朗朗地呈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无缝焊接,能使学生既得到语文能力的历练,又获得浓浓的人文关怀。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让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

语文教学要恪守“语文性”,就是坚持从语言文字入手,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在感悟、体验、探究、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体会到文本的思想内容,吸收人文内涵,培植人文精神。

叶澜教授指出:“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我想,要真正发挥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作用,我们教师就要善于把“文本语言”与学生的“精神世界”链接,引导学生用感性的方式掌握它,相信在启发学生思维时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二、彰显“语文化”——求实

就是用语文的眼光看语文,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让语文再语文一些,(成尚荣语)让语文课成为真正的语文课,而不是关于语文的课。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曾经经历过与思想结深缘、与政治贴密心、与精神攀近亲以及把语文作为一种纯工具的尴尬之后,浮华汰尽显本色,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语文的道路上来,用语文的眼光看语文,用语文的方法解决语文的问题。语文课要“消肿”、“减肥”、“瘦身”,舍弃那些关于语文的、非语文的东西,认认真真地种好自己的“试验田”。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地教语文,还语文本色,教本色语文,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语文教学要彰显“语文化”,教师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

1.朗读——阅读之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语文教学要真正归还学生的“读者”地位,让朗读在语文学习中大放光彩。要彻底摒弃传统教学中重讲解,轻朗读的现象,要知道讲解是分析,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平,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中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书声。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

2.感悟——阅读之神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语言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感悟过程。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繁琐讲解和分析能达到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对语文学习的感知和领悟。重视感悟,就要靠主体自己充分调动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等去触摸语言材料的整体存在,化语言文字为敏锐的语感。所以,重感悟实质上就是注重练“内功”,这是发挥主体能动作用,防止繁琐分析的有效手段,是学习语文的一条重要的经验。

3.积累——阅读之路

积累的内容丰富多彩,积累的方法灵活多样。通过朗读、诵读、背诵,通过丰富多彩的读写听说实践活动,通过整体感知、把握、体味、揣摩、感悟,通过与教材对话、与生活对话、与文化对话、与心灵对话,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建构学生的语言模型,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培育学生的悟性和灵性,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欣赏和表达的水平,进而怡人性情,涵养人格,使学生既有底气,又有灵气。endprint

4.运用——阅读之目的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教学必须打破课堂界限、学科界限、课内外界限,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运用语文。培养学生“留心处处皆语文”的意识,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提高语文素养,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三、享受“语文味”——求美

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语文课所特有的个性、本色、本体和滋味。语文味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结晶,是言语和精神熔化的滋味,是语文的积淀、精髓和灵魂,是语文所特有的气质、氛围、品位和境界。语文的个性魅力就是淋漓尽致的“语文味”之中。

1.生趣——“趣”味盎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学得有趣,趣味盎然、妙趣横生。语文教学激发兴趣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趣,让学生在艺术化、情趣化的学习活动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二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让教材生动起来、活泼起来,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喜欢语文,爱上语文。

2.生情——“情”味浓浓

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就栖居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感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因此,语文教学要让情感复原,让感情流淌,让课堂充溢著浓浓的人文情怀。

3.赏美——“韵”味无穷

语文课堂最讲究韵味,美的韵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为此,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灵,创造美的双手,让学生穿越美丽的语言丛林,走进美妙的课文情境,感受美的韵律,发现美的精华,拓展美的视野,领悟美的意义,在赏心悦目中提高对语言文字的融会贯通能力,增加深厚的文化底蕴。

4.悟理——“意”味深长

语文教学不仅是表面的字词句章,也不单单是形式上的听说读写,而是通过有深度、有广度、有内涵、有灵魂的精神交往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达到培养人、发展人、塑造人、完善人的目的。另外,语文教学不仅仅的建构知识的过程,更是建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故应让儿童在“意”味深长的语文学习中逐渐积累“精神的快感”,打下精神的“底子”,凝结成灵魂的“心根”。

5.语言——“语”味奇特

语言是人存在的精神家园,人存在于语言之中(海德格尔语)。语文课的实质——就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对典型“言语作品”的剖析、玩味和模仿,在丰富多彩的“言语实践”中,不断内化多种营养,并较为成功地外化为各种“言语作品”,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以运用于广泛的社会生活的“言语行为”之中。让语文课弥漫着独特灵性的“语”味,就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获得语文所传播的信息的同时,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在各种言语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使学生拥有敏锐的语感图式,鲜活的言语范型,灵性的言语智慧,幸福地栖居在言语的精神家园中。

参考文献:

1.杨金林编.《为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

语文化 篇4

一、习语及语用失误的含义

关于习语, 至今仍然存在多种定义。这里, 为研究方便, 我们采用骆世平的观点:习语是结构相对固定的词组或短句, 它的意义不是其构成词意义的简单相加。这是一种相对广义的习语定义, 它不仅把约定俗成的短语包括在内, 还涵盖了意义稳定的短句。

对于语用失误, 英国语言学家Thomas把它定义为“不能通过听到的话理解其含义”, 并将其分为两种: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是因为语用者缺乏正确理解或恰当使用会话双方当时共同的语言形式和语用功能来表达用意的能力而产生的失误;社交语用失误是由于说话人不能在不同的说话场合, 根据不同文化背景和交际者的语言习惯和特点, 得体地使用语言而引起的语用失误。

二、跨文化交际中英语习语语用失误实例分析

我国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英语习语语用失误也可大体分为两类:习语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和习语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

1. 习语语用语言失误

(1) 只理解习语的字面意义并不知其真实含义而引起的语用语言失误。

英语中的大部分习语是隐喻习语, 其真实意义与字面意义不等。这一特点使习语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成为理解对方话语真实含义的障碍。例如, 临考前, 美国教授问他的一位中国学生:“Did you burn the midnight oil last night?”学生听后, 非常吃惊, 不解其意地回答道:“No.It is also not allowed to burn the oil in the dormitory.”显然, 学生是按照字面意义去理解burn the midnight oil, 并不知道这是个习语, 意思是“开夜车”, 结果导致误解了对方话语的含义。

(2) 将英汉习语等同而引起的语用语言失误。

英汉习语中, 意义与形式完全等同的习语寥若晨星, 绝大多数只是部分对应, 或毫无相同之处。在跨文化交流中, 对于一些貌似相识的习语, 我们有时会直接将其套用到本族语的某个习语上, 结果产生了语用失误。例如, 一个美国人在聚会中碰到了他很久没见的中国朋友, 他说:“Your appearance here today is really a bolt from blue.”这位中国朋友听了很生气, 没多久就离开了, 因为他把“a bolt from blue”与汉语成语的“晴天霹雳”等同了起来。汉语“晴天霹雳”常用于贬义, 比喻不幸的意外事件。而英语“a bolt from blue”是中性的, 可以比喻不幸或高兴的意外事件。事实上, 这个美国人的本意是“你今天出现在这真让我始料未及, 喜出望外。”

(3) 误用习语引起的语言语用失误。

在跨文化交际中, 有时, 我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用到了某个英语习语, 并想当然地认为对方能充分理解自己的话语, 而此时若此习语使用得并不恰当, 就会使听话人误解话语意义, 导致交际中断。例如, 一位中国护士在给一个美国高龄老太太喂药时说:“Open your big mouth, please.”不料老太太很生气, 大声喊道:“You have a big mouth.Leave me alone.”原来“big mouth”在美国习语中指的是喋喋不休、多嘴多舌的人。这个护士应该说:“Open your mouth wide.”

2. 习语交际语用失误

(1) 误解表示社交语意的习语而产生的交际语用失误。

英语中表问候、告别、祝愿、慰问等社交语意的很多程式化短句, 结构简单, 形式固定, 有助于建立交际双方的亲和关系, 如“how do you do?”“let’s call it a day.”“all the best.”等等。而在跨文化交流中, 非本族语者对这些表达方式往往比较生疏。例如, 一个美国人与他的中国同学见面时说:“How are you doing?”这本是一句随意而亲切的问候, 意思和“How are you?”一样, 而中国同学却回答:“I am reading a novel.”显然他把习语“How are you doing?”误解为“你在干什么?”, 结果答非所问, 影响了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

(2) 误解表态度的习语而产生的交际语用失误。

一些英语习语能有效地表明说话人的各种态度, 如表示赞同的“You can say that again.”表示反对的“beg to differ”, 表示不确定的“up in the air”。但若仅按字面意义理解, 就无法准确把握说话人的态度。例如, 一个中国姑娘与她的美国男友讨论男女平等问题时, 其男友说了句:“Now you are talking.”中国姑娘立刻回应:“Of course.I’ve been talking for hours.”男友满脸困惑。因为男友的本意是“你这样说就对了”, 而对方误解了习语“Now you are talking.”的意义, 做出了无关的回应, 导致交际无效。

(3) 应答中误用习语而产生的交际语用失误。

在跨文化交际中, 当英美人向我们表示感谢、道歉、请求、赞美等各种社交语义时, 我们时常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文化、道德、价值观念套用到应答中而误用英语习语。例如, 用“never mind”回应感谢;用“don’t mention it”回应道歉;用“It’s my pleasure”回应请求, 用“just so so”回应赞美, 这些习语的不恰当使用都违反了英语本族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never mind”意为“没关系”, 应用于回应道歉;“It’s my pleasure”和“don’t mention it”都相当于“别客气”, 常用于回应感谢;而对于赞美, 英美人常欣然接受, 并回应“Thank you”。

三、英语习语语用失误的应对策略

1. 寻根探源, 掌握习语的真正含义

从以上分析可见, 在跨文化交际中, 我们误用误解的英语习语大部分都是字面意义与真实含义不符的习语。因此, 要克服习语语用失误, 就必须对习语的意义进行研究, 寻根探源, 了解其意义理据, 从而有效地掌握其真正含义。一方面, 英语习语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 从英语民族的历史发展、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中往往能探索出它们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理论, 许多习语产生于人的认知结构, 具有大量的系统概念理据, 隐喻、转喻和规约常识是习语产生的三种基本认知机制。因此, 很多无从考究的习语可以通过以上三种认知机制找到合理的意义理据。有了意义理据, 我们对这些约定俗成的习语才能既“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 从而使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更为准确地理解和使用习语。

2. 通过语境洞悉习语的隐含意义

语境, 即语言交际所依赖的环境。在跨文化交际中, 当对方话语中出现了不可理解的习语时, 我们作为非本族语者, 可以尝试着通过习语使用的语言语境、社交语境和交际情景来推测它的隐含意义, 了解说话人的真正意图, 进而调整自己的交际策略, 恰当地做出回应。因为任何语言的使用都不可能脱离一定的语境, 即使是同一习语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意义也可能不尽相同。语境规定着习语的语义, 制约着习语的语用, 对习语真正含义的理解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们平时就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语境认知能力, 学会如何联系语境准确理解交际中习语的隐含意义, 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尽可能地使交流通畅。

3. 加强文化渗透, 开展中英文化、中英习语对比研究

习语在跨文化交际中之所以会产生语用失误, 从本质上讲, 是因为习语是最能体现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语言现象, 而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 要减少习语语用失误, 还应加强对西方文化的学习。目前, 英语教学必须同时教授文化已是我国英语工作者的共识。教师应从多方面向学生渗透英美民族的文化知识、社交模式、价值观念、思维特点, 并积极开展中英文化、中英习语的对比研究, 将习语融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对于学习者而言, 当然更应自觉地通过听说读写多种手段提高自己的文化意识与交际能力。这对于克服习语语用失误将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 在跨文化交流中, 导致习语语用失误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缺乏对英美社会文化的了解, 缺乏对习语文化差异的洞察力和领悟力。因此, 一方面, 我们有必要认真系统地学习英语习语, 另一方面, 要真正重视对英美民族文化的了解。英语学习是语言技能与文化技能的双重能力的学习, 只有将这两种技能完整地结合起来, 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习语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Thomas 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Applied Linguistics.1983.

[2]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企业文化口号宣传语 篇5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口号都不陌生吧,口号是指挥一个团队共同行为的指令。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口号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企业文化口号宣传语大全,欢迎阅读与收藏。

企业文化口号宣传语大全1

1.创新不止,自强不息。

2.抓企业班组,抓标准建设,抓细节监督,抓长效规范。

3.有人负责,有人监督,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4.抓好班组安全管理,强化安全生产基础。

5.实现班组安全管理规范化,标准化。

6.落实安全规章制度,强化安全防范措施。

7.关爱生命,安全发展。

8.人人讲安全,安全为人人。

9.产品质量无缺陷,顾客服务无抱怨。

10.做无差错能手,向零缺陷迈进。

11.质量意识在我心中,产品质量在我手中。

12.产量诚可贵,质量价更高。

13.质量认证,企业全球化的通行证,也是企业管理的起点。

14.冒险是事故之友,谨慎为安全之本。

15.不怕千日紧,只怕一时松。

16.一个疏忽百人忙,人人细心更顺畅。

17.遵纪守则,安全生产,为你为我为他。

18.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用户是我们的上帝。

19.作业标准记得牢,架轻就熟除烦恼。

20.热爱工作,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

企业文化口号宣传语大全2

1.遵守厂规厂纪,争当优秀员工。

2.质量第一,确保安全,文明施工,艰苦创业!

3.培育合作员工,创造合作团队!

4.每项操作求质量,产品质量有保障。

5.团队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6.优质建设,以质为根。

7.讲职业道德,爱本职工作,树企业形象。

8.敬业从心开始,贡献从行出发。

9.要有好的灌溉,才有好的成果。

10.卓越的领导人,企业成功的保证。

11.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

12.营造团队精神,塑造人的品质。

13.员工以厂为荣,生活因拼搏而存在。

14.检验记录要可靠,统计分析才有效。

15.带头人需带头做,一把手勿一把抓。

16.努力营造创新环境,全面推进自主创新。

17.今天的事不推到明天,遵循必要的工作流程。

企业文化口号宣传语大全3

1.创立精品工程,回报XX人民!

2.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

3.望今朝踟躇满志,盼明朝硕果累累。

4.仅有步入国际标准的轨道,才有无限延伸的空间。

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6.迎接变化,勇于创新。

7.坚持团结稳定,齐心协力干事业。

8.成就团队辉煌,助我人生成长。

9.整理整顿做得好,工作效率步步高。

10.企业以人为本,员工以厂为荣。

11.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

12.敬业从心开始,贡献从行出发。

13.关爱生命,保护环境,预防为主,持续改善。

14.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15.心态正,事业成,不成也成。

16.做好品质记录,打好品管基础。

17.上下沟通达共识,左右协调求进步。

18.高效运作,默契配合,精英团队,活力无限

19.遵章守纪,杜绝隐患,落实职责,保障安全。

20.没有措施免谈管理,没有计划如何工作。

企业文化口号宣传语大全4

1.质量意识在我心中,产品质量在我手中。

2.吸引急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

3.没有完美的个人,仅有完美的团队。

4.别人从零起步,而我从负数起步(牛根生)。

5.诚信—诚信是发展的基础,信守诚信企业的责任。

6.顾客满意是我们永远不变的宗旨。

7.百川汇海可撼天,众志成城比金坚。

8.遵守厂规厂纪,争当优秀员工。

9.事不三思总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

10.培养优质素养,提高团队力量。

11.效率成就品牌,诚信铸就未来。

12.适应公司的日常变化,不抱怨。

13.整理整顿做得好,工作效率步步高。

14.做全行业的榜样,收获金色的期望。

15.安全是一种职责为己为家为他人。

16.心态正,事业成,不成也成。

17.面对变化,理性对待,充分沟通,诚意配合。

18.你提议,我提议,开展会议有成效。

19.自检互检,确保产品零缺点。

20.沟通与合作,带给你完善紧密的`联系和无限的效益。

企业文化口号宣传语大全5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2.我们的理念是:没有,只有更好。

3.全员参与力量大,产品控制靠大家。

4.百川汇海可撼天,众志成城比金坚。

5.严谨思考,严格操作,严格检查,严肃验证。

6.质量第一,确保安全,礼貌施工,艰苦创业!

7.做好品质记录,打好品管基础。

8.贤者上,能者中,立者下,作者侧,庸者退。

9.今天的事不推到明天,遵循必要的工作流程。

10.互帮互助像螺母,松里松外靠不住。

11.自我检验不放松,质量标准记心中。

12.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求是创新,奋发图强。

13.不断设定更高的目标,今天的变现是明天的最低要求。

14.时时寻求效率提高,事事讲求方法技术。

15.行动是成功的开始,等待是失败的源头。

16.强化竞争意识,营造团队精神。

17.超越自我,敬业创新。

18.要想不被淘汰,仅有跑在前面。

19.丰收田野新理念,真情服务是关键。

企业文化口号宣传语大全6

1.管理的第一个功课,就是先管好自己。

2.一个疏忽百人忙,人人细心更顺畅。

3.吸引急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

4.优秀的职员:忠于公司忠于职业忠于人格。

5.善行是德行的本质,正义乃道义的核心

6.提高企业效益的保证!

7.严守标准,履行合同,工程优质,信誉至上。

8.得客户者得天下。

9.供给一流的服务,树立一流的品质意识。

10.敬业——专业执着,精益求精。

1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12.提倡巧干不甘落后苦干,鼓励做好不是做了。

13.品质是生产出来的,不是靠检验出来的。

14.重视合同,确保质量:准时交付,严守

15.培育合作员工,创造合作团队!

16.用双手开拓进取,用本事创造未来。

17.质量是水企业是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8.自我检验不放松,质量标准记心中。

19.品质,企业未来的决战场和永恒的主题。

20.风起云涌,人人出动,翻箱倒柜,拜访进取。

企业文化口号宣传语大全7

1.善行是德行的本质,正义乃道义的核心

2.人生百年,只争朝夕。

3.讲究实效.完善管理.提升品质.增创效益。

4.以厂为校,以厂为家;互相学习,互相关怀。

5.得意时应善待他人。

6.产品与产品的差异在于细节。

7.顾客满意是我们永远不变的宗旨。

8.品质为本,财富为果

9.效率成就品牌,诚信铸就未来。

10.团队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11.等待是失败的源头,行动是成功的开始。

12.带头人需带头做,一把手勿一把抓。

13.我与公司荣辱与共,公司与我共同发展。

14.培育合作员工,创造合作团队!

15.求生存,敬业爱岗与公司共命运;谋发展,开拓进取创企业新局面!

16.人才第一,追求一流,引领变革,正道经营,共存共赢。

17.争取效益,创优质品牌。

18.品质管制人人做,优良品质有把握。

19.工作的时候全力以赴,玩乐的时候痛快淋漓,这就是欢乐和健康之道。

20.效益靠质量,质量靠技术,技术靠人才,人才靠教育。

企业文化口号宣传语大全8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2.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3.以厂为校,以厂为家;互相学习,互相关怀。

4.精品意识在我心中,精品工程在我手中。

5.不昧己心,民生为本。

6.日常记录好习惯,追溯分析利改善。

7.建设节俭型企业从我做起,节俭就是效益节俭就是增效。

8.没有品质,便没有企业的明天。

9.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

10.人在一起是聚会,心在一起是团队。

11.团队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12.培育礼仪员工,创造文明团队。

13.用好现有人才,稳住关键人才。

14.产品与产品的差异在于细节。

15.助我人生成长,立足新起点。

16.工作的时候全力以赴,玩乐的时候痛快淋漓,这就是欢乐和健康之道。

17.人人有改善的能力,事事有改善的余。

18.有品质才有市场,有改善才有进步。

企业文化口号宣传语大全9

1.敬业——专业执着,精益求精。

2.遵守厂规厂纪。

3.增强科技创新意识,投身科技创新实践。

4.绿色供暖,环保小小的你,温暖大大的家。

5.品质为本,财富为果。

6.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

7.诚信—诚信是发展的基础,信守诚信企业的责任。

8.居安思危,自强不息。

9.热爱工作,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

10.贤者上,能者中,立者下,作者侧,庸者退。

11.创立南电网络,追求完美生活。

12.机制激励人,文化塑造人,感情温暖人,事业凝聚人。

13.领导不是十项全能的人,而是总分比别人高的人。

14.生产管理高效率安全生产排第一。

15.助我人生成长,立足新起点。

16.关爱生命,保护环境,预防为主,持续改善。

17.不绷紧质量的弦,弹不了市场的调。

18.培育合作员工,创造合作团队!

19.培育礼仪员工,创造团队精神。

企业文化口号宣传语大全10

1.创优质品牌,铸一流形象。

2.人生百年,只争朝夕。

3.创造变化,并带来绩效突破性地提高。

4.塑造人的品质,建立管理根基。

5.以人才和技术为基础,创造产品和服务。

6.事不三思总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

7.争当优秀员工,只有勇于承担责任,才能承担更大的责任强化竞争意识。

8.累积点滴改善,迈向完美品质。

9.遵守厂规厂纪。

10.追求卓越质量,创造世界。

11.超越自我,敬业创新。

12.优质产品,丰厚成果。

13.勤俭节约.爱护公物,以厂为家,共同发展。

14.顾客的难题,就是我们开发的课题。

15.技术是基础,管理是动力。

16.培育礼仪员工,创造礼貌团队。

委婉语的中国文化传递 篇6

关键词:委婉语;中国文化;文明社会

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135-02

委婉语,不管从修辞学的角度,还是从语用学的角度,都在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文化。从本质上来讲,委婉语属于一种语言高级替换,即将我们不愿意听到的直白的粗糙的言语,转变成另外一种心理上更加容易接受的悦耳的语言来表达。语言通过变异或者转换,展现了新的内涵和文化。委婉语的产生也与交际礼貌、避俗求雅等社会规范有关。委婉语不但在众多语言中普遍存在,从更深的角度出发,它也体现了一种文化素养。作者拟从委婉语与文化的之间的关系和影响着手,阐述委婉语的古老文化渊源及其语用特征,从而实现委婉语的社会文化语用功能。

一、委婉语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定义

在希腊语中对英文“euphemism”的解释是一种表达上比较善意的语言形式。在《语言与语言学辞典》中,对该词语的定义是:“是指以一种不明指的,从心理上能够让人更容易接受,更乐于接受的语言表达形式来替代一种直接的,容易引起别人不快或者误会的表达形式,以达到有效交流沟通的目的。”[1]换句话讲,委婉语就是指,因为某些言语容易使人产生不愉快的感觉,导致矛盾产生,为了交流沟通的顺利进行,必须要转变一下,用一种相对婉转的表达形式将其表达出来。将汉语辞格“婉曲”与“讳饰”进行融合以后就是英语辞格“Euphemism”,为了方便实用,将其定义为“委婉”二字。委婉语不仅是最常用的一种修辞形式,也是我们日常用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文明中华来说,它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委婉语的表达对于家庭和谐,社会均衡,民族团结有着更加积极的凝聚作用[2]。

二、委婉语与中国传统价值观

在众多的修辞艺术手段中,委婉语的发展历史可谓由来已久又经久不衰,这是一种通过比较含蓄的、婉转地形式来传达说话者用意的言语表达。在汉语修辞中我们又可以将其称作为委曲、婉曲、婉转、曲语,也就是有目的地掩盖最真实,最直接的用意,通过一种委婉、曲折、含蓄、不太直接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看法。这种表达策略从古至今,在众多的关键交际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的形成以及发展长期以来备受亲睐,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与我国的人文礼仪习俗,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在很早以前应用而生,同时又成为了现代汉语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委婉语我们可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发展史。因此,要认真探讨这一修辞形式,挖掘它在语言交际中的潜在魅力,确保日常交际的有效进行。

委婉语就是好的话。“好的话”里面包含的内容很多,他是指:不明说,让人感到愉快,尊敬,理解,礼貌,有礼节。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仁,义,礼,智,信。文化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从古至今,在我们的语言文化,文学典籍中慢慢延续下来。彰显中华文明,维系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美好价值观也是通过委婉语来实现的。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说: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一起谈有价值的话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一起做有意义的事情[3]。出言便破坏礼仪,这就做残害自己;认为自身不能居心仁厚,不能实现道义,这便叫做抛弃自己。仁,是人类最安适的住处;义,是人类最正确的道路。从孟子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先贤对于语言的标准和要求,他们认为说话合乎礼仪,言行得体才能合乎道,顺应理。所谓言为心声,语言作为思想灵魂的载体,若想实现精神层面的道德标准,就必须从语言上下功夫[4]。

三、委婉语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

委婉语的现代使用,涵盖了日常生活,文化,社会交往,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或者说一种隐喻表达,委婉语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任何一种社会或者时代,其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和都需要道德规范和情感维系,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宗旨,委婉语的使用和发展与国人普遍奉行的中庸理论不谋而合,同时也符合当下所倡导的建设和谐社会的需求。委婉语修辞最基本的属性,就是通过婉转曲折的表达形式来避免由于表达过于直接而引起矛盾的发生,其效果要从语气语调的控制与隐喻表达上展现出来[5]。

(一)文化语言方面的委婉语

1.比如说“好”这个字,在中国文化中,也有一些委婉语的用法。虽然这个词字面上极其简单,但用法和意义却很多很丰富。人们经常说“我们很好”,这意味着俩个人的关系非常不一般。还有说法“他对你好吗?”隐含的意思是他爱你吗,或者他喜欢你吗?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比较含蓄保守,尤其是在表达感情方面,也就是所谓的中庸之道,恪守中庸之道的中国人对表达感情上讲究在“过”与“不及”之间的一种平衡亲切状态,而“爱”或者“喜欢”就太直接,太明了了。

2.“大尺度”现在经常听到的一个词,是说女性穿着过于暴露,有失大雅,不符合大众所接受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委婉语。“大尺度”一词就含蓄的表达了穿着不雅。

3.“贪杯”形容爱喝酒没有节制的人,此词含蓄的表达了喝酒成瘾的特点。

4.“个人问题”隐讳指婚恋情况,一般属于个人隐私,不好直接询问,所以中国人一般都会问你的“个人问题”如何来取代。

5.“美中不足”中国人在批评别人或者给别人提意见的时候,为了给别人留面子,常常要说“我觉得一切都不错,美中不足的是……”来给别人留有余地,以比较客气礼貌的语言向别人征求意见,这样比较容易得到理解和接受。

(二)社会经济方面的委婉语

我们常用“经济回暖”来说明经济复苏,经济环境得到改善。用“焦虑哥”,“蚁族”“蜗居”委婉的表达了城市年轻人艰辛的生活状态和对生活的无奈,“海龟”与“海归”同音,指从海外留学归国发展的人士。“海带”同音“海待”,指从海外留学归来但尚未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的人。用“杯具”委婉表达“悲剧”,略带一点戏谑的意味,却增加了时尚的色彩。用“下岗”间接说失业,而且是暂时性的,有可能会很快的再上岗。用“出柜”间接的表达同性恋身份,比喻不再隐藏自己的身份,向社会公开承认。为了让整个交流沟通在一种双方都很愉快的状态下顺利进行,可以巧妙地使用委婉语里中的一些花哨、委婉而动听的形式来凸显对方的重要性,减轻对方由于自身某方面的不足而心生的拘束感、自卑感,以及其它一些顾虑,以缓解尴尬的氛围,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使得交流沟通更加融洽,顺利。

(三)政治军事方面的委婉语

政府机关单位是委婉语使用频率最高的地方。最常见的就是在一些公共事务中,政府部分为了掩盖自身决策与行为的不当,为了凸显一些政绩,达到维稳效果,就会采用这种修辞手法,在语言学家的研究中,将这种语言形式统称为“官话”。

在中国开会的时候,经常能听到这样的措辞,“其实绝大部分公职人员是廉洁自律的,而这种败类在我们的红色队伍中只是极个别,不过虽然他们有选择失误的时候,但我们还是应该重视他们的业绩……”这是中国政府典型的官话!还比方说,“彼此就这一问题开展了建设性的会谈,就共同目标的实现坦率地交换了看法,总之,这次会谈具有很大的意义”其中“建设性”“坦率地”“很大的意义”的都是政治委婉语,听话人还是听不出来具体的内容是什么,但是比较“悦耳”。还有2005年通过的《反分离国家法》中提出“必要时将通过非和平手段”这里的“非和平手段”(non-peaceful)指的是战争“war”.在这短短的半句话中一共出现了两个政治委婉语,“必要时”和“非和平手段”表达了我国将竭尽全力通过和平手段实现统一的愿望。

四、委婉语与构建现代和谐社会

在呼吁世界和平的大背景下,当今中国社会,正在寻求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它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宗旨。构建一个和平,正义,公平的文明社会,一定离不“人”的和谐,从某种意义上说,构建和谐社会是在寻求更好地完善人格和更高的道德观念。一句话,“和谐社会”离不开“人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离不开“语言的和谐”。而“语言的和谐”取决于人们道德理念的认知程度,文化素养,礼仪制度。只有在这些条件都具备的基础之上,人们的语言观念才能和谐优雅,而语言观念上的和谐规范往往是通过这一古老而又悠久的修辞方法——“委婉语”——来实现的。“和谐”一词,本身就是一种相对均衡、统一、协调的状态。而委婉语的说话方式是温和而曲折,小心而婉转,曲折而不直言,恰恰符合了现代“语言和谐”的要求。这种语言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庸之道”的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恰到好处,在矛盾两极间找到最佳途径,在诸多可选择的可能性中取得最佳的,最合情合理的选择,充分体现了人性的善意,理解,不张扬,谦逊,遮掩人过的优点。总之,在当代社会,大量的使用委婉语,会大大地降低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减少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冲突,对促进社会的文明健康发展起到良好的润滑作用。同时,大量委婉语的使用也是个人素质与文明的标志,对人格意义上的完善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起到了积极的推进和促进作用。理解掌握委婉语也将会对全球的和平与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6]。

总而言之,委婉语的形成由来已久,直到今天仍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深入研究该种语言形式的形成与发展,其实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礼仪制度的发扬继承。委婉语修辞方式的产生、发展以及应用完善,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环境下所倡导的大众性格发展需求,在很大的程度上,引领并发扬了社会交际中的掩饰习俗,符合当下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同时,它还增加了汉语言词汇的丰富多样性,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礼貌交际,让语言表达温暖而饱含情谊。而且,委婉语的表达方式强化了中庸、和谐的文化发展特点,实现了文化——委婉——人性——文化的良性循环,体现了语言修辞与社会发展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委婉语,作为一种影响着中国民众礼仪习俗的重要修辞手段,祖国文化遗产中浓墨重彩的不朽篇章,将以其不可替代语言生命力继续成为中华语言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刘纯豹.英语委婉语辞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2〕何木英.语言选择与文化取向——解读谭恩美《喜福会》的语码转换功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10).

〔3〕陈蒲青.四书注释[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

〔4〕李军华.汉语委婉语的社会文化构成及语用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2005(12).

〔5〕杨文全.语言禁忌与汉民族俗信文化心理探赜[A].中华文史论丛,第七十五辑.

〔6〕钱冠连.语用学:统一连贯的理论框架——J.Verschueren《如何理解语用学》评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3).

汉语委婉语及其文化成因 篇7

“委婉”一词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有两种, 一种是形容歌声抑扬婉转, 另一种是形容言辞曲折婉转, “委婉语”中“委婉”的含义应当取第二种。因此, 委婉语就是“用一种不明说的, 能使人感到愉快的含糊说法, 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不够尊重的表达方法” (《语言与语言学词典》斯托克等编) 。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 是人们在日常交际中经常使用的重要手段, 能够用温和的方法避免交际双方的言语碰撞, 从而传达信息, 交流感情。委婉语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它的产生就是由社会文化因素所决定的, 避讳、宗教、交际原则等都是委婉语产生的原因。

2. 避讳

张拱贵先生说:“语言禁忌是产生委婉语的最根本的原因。”因为有所禁忌, 有些话不能说或者不好说, 所以才会产生避讳。大多数人都会把语言符号和它所指称的事物等同起来, 一说出那个词就想到那个事物, 将那个事物的属性转移到语言符号身上了, 比如人们一说到“死”, 想到的就是生理上的毁灭;一说到“吃喝拉撒”中的“拉撒”, 就认为那是粗俗不堪、拿不上台面的事情, 因此就产生了避讳。避讳也有很多种, 比如对不好的事情的避讳, 对粗俗事物的避讳, 对君主或长辈的避讳等等。

2.1 对不好的事情的避讳

人们总是不愿意去说那些不好的事情, 认为祸从口出, 好像只要一说, 灾难必定会降临、坏话必定会灵验,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死”。

“死”指的是生理上的灰飞烟灭。人们始终在追寻长生不老的道路上走走停停, 古有秦始皇派徐福寻访仙丹灵药, 今有克隆技术妄图克隆细胞增加人类的寿命。虽然这样的尝试颇多, 但长生不老是不可能实现的一个梦。于是人们对死亡就更加避讳, 不能说, 不可说, 说了之后万一让阎王爷听见了, 黑白无常就会来找你, 勾你的魂魄。但是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会有生老病死, 怎么可能一点都不提到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些委婉语来代替死。张拱贵先生主编的《汉语委婉语词典》中, “死”的委婉语就有683个之多, 更不用说还有一些与“死”相关的事, 比如丧葬、死者、地狱等等。我们常用的关于“死”的委婉语有比如“安息”、“长眠”、“走了”、“去了”、“过世”、“去世”、“归西”、“临终”、“升天”、“翘辫子”等等。采用如此多的说法来代替“死”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死”这件事情的避讳, 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死者的一种尊重。比如家里有某个长辈去世了, 我们不会直接说“他死了”, 而是用“他走了”或者“他去世了”来代替, 直接说“死”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不好的事情除“死”之外还有很多, 比如失败。古时候秀才没考中状元, 我们会说“名落孙山”或者“落第”, 不会直接指明对方的失败;现代考试没及格不会说“不及格”, 而是说“没过”或者“挂了”, 而且考试期间打电话时不能说“我挂了”、“你先挂”等语言, 因为这些语言在考试期间是不好的兆头, 敏感的人对这个“挂”字非常在意, 就好像一说“挂”, 考试真的会不及格一样。另外, 像疾病、灾难等事情也由于其不吉利的属性而拥有为数不少的委婉语。

2.2. 对粗俗、不可告人事物的避讳

不管是封建严谨的古代社会, 还是思想较为开放的现代社会, 对于一些人们眼中较为粗俗的事物, 古人和现代人都采取了避讳的手法。

污秽的事物总是被人们刻意回避, 比如对于排泄这件事, 古人会用“去茅房”来代替, 而我们现代人则大多说为“上厕所”、“去洗手间”等较为文明的说法。再比如女性的生理周期, 生理学上称其为“月经”, 古时称“月信”, 而我们一般称其为“大姨妈”, “月信”和“大姨妈”都是“月经”的委婉语。

难以启齿的房中私事一般也有委婉语。“性”是人们一直以来避免谈论的问题, 因此男女交配之事就产生了很多委婉的说法, 比如“颠鸾倒凤”、“翻云覆雨”、“鱼水之欢”等等。

不可告人的事情也有委婉语。因为不可告人, 但有时候又有不得不说的情况, 一方面为了遮掩, 另一方面又要能够让对方明白, 所以就产生了委婉语。比如“绿帽子”实际上指的是男人的老婆有了外遇, “断袖”指的是同性恋, “风月场”指的是妓院或卖淫的地方等。

2.3. 对君主或长辈的避讳

对于君主或长辈, 我们一般都不能直呼其名, 而是有特定的称谓。虽然这些称谓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 但它们其实也算得上是委婉语。古时对于君主的名讳是不能说的, 一般都称君主为“皇上”、“陛下”、“主子”等, 就连起名字或者写文章的时候, 遇到君主的姓名, 都要换一个字或者直接空去不写, 这就是对君主的避讳, 体现了我国古代的礼制和封建等级制度。对于父母长辈, 都有一个固定的亲属称谓系统, 比如妈妈、爸爸、爷爷、奶奶、舅舅、姑父等都是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笔者认为, 称谓系统也是委婉语的组成部分。

3. 宗教

宗教元素由古至今贯穿我国文化始终。在我国最为盛行的宗教是佛教, 其次是土生土长的道教。不管是哪一种宗教派别, 都或多或少对委婉语的形成起到了一定作用。佛教宣扬“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一切皆苦”, 因此它认为死对于人来说是一种解脱, “死”在佛教用语中就有了超脱而美好的含义, 比如“圆寂”、“成佛”、“坐化”等。而道教是从老庄的道家思想发源而来, 向往死后成仙, 只有这样才能不理人事纷扰, 因此道家对死则有成仙的寄托, 比如“羽化登仙”、“仙去”、“仙游”等。

4. 交际原则

我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都必须遵循一定的交际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让对话顺利和谐地进行下去, 这样的原则有两个, 一个是礼貌原则, 一个是合作原则。委婉语是为了实现礼貌原则, 而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特殊手段。因此说委婉语的原因之一就是出于礼貌。

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提出了礼貌原则, 包括六条次则:策略、慷慨、赞扬、谦虚、赞同、同情, 可概括为三项, 即损毁准则、褒贬准则、求同准则。它们所表达的就是:有意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婉转含蓄, 因而也就减低贬损、增加褒惠、取得求同的预期效果, 以满足受话者心理求同的需求, 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委婉语之所以产生, 有一定的原因是礼貌原则的需要。比如上文提到过的亲属称谓系统, 再比如对死的避讳。

5. 结语

委婉语的形成与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在汉语中, 委婉语的产生与避讳、宗教、交际原则等方面有着割不断的联系。而委婉语也蕴含着我们汉民族注重礼貌、讲究等级制度、礼法观念等的传统思想。二者之间相互影响, 体现出语言和社会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摘要:委婉语是社会交际中必不可少的手段, 汉语委婉语也已产生并使用多年, 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论文将从避讳、宗教、交际原则等方面出发, 对汉语委婉语的文化成因进行探讨。

关键词:汉语委婉语,社会文化,成因

参考文献

[1]张拱贵主编.汉语委婉语词典[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6.

[2]庚桂兰.委婉语语用功能解读[D].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

[3]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0.

[4]包丽虹.汉语死亡委婉语之文化成因探[J].内蒙古大学学报, 2000.

英汉禁忌语文化对比分析 篇8

关键词:禁忌语,英汉对比,文化差异

禁忌语就是指在日常交际中所不能涉及到的特有话题, 可以说凡是在交往和公共场合中那些引起对方或公众反感或不快的一些词或表达方式都属于禁忌语的范畴。在英汉禁忌语存在不同的表相下, 反映的是文化的差异。地方文化根植于禁忌语中, 使其成为直接反映本土特色的载体。

一、英汉禁忌语的定义、起源与发展

在英语中, “禁忌” (Taboos) 一词源于波利尼西亚语, 原意指“神圣的”和“非凡的”, 后引申为“禁止的”和“危险的”。夏威夷语指导禁忌读作“卡普” (Kapu) 。在波利尼西亚文化中, 禁忌是指“任何与帝王有关的而普通百姓接触后会有危险的事, 或者帝王碰过后, 从而变得具有威力的任何事”。甚至帝王的影子对他来说也是危险的。除此之外, 波利尼西亚人还对其他一些显示力量的地方和事物用禁忌予以表示, 例如某些食物、山脉或泉水。

在某种意义上说, 禁忌是与另一个波利尼西亚语“马纳 (mana) ”联系在一起的。马纳意指“能对过分靠近它的人产生危害的一种神秘力量”。后来, 这一意思也被进一步引申, 指有些事是禁忌的, 因为它具有这样一种力量, 任何随随便便处理这些事情的人都可能受到它的危害。正如心理学家E.格雷戈里所说:“不论是卡普还是马纳, 禁忌基本上是对人的, 而不是对神的。因此, 神授的帝王或首领是不受禁忌伤害的, 不具神性者却是需要禁忌的”。

“禁忌”这个词历史悠久, 在各类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汉王符《潜夫论·忠贵》:“贵戚惧家之不吉而聚诸令名, 惧门之不坚而为铁枢, 卒其所以败者, 非苦禁忌少而门枢朽也, 常苦崇财货而行骄僭, 虐百姓而失民心尔。”汉应劭《风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今俗间多有禁忌, 生三子者、五月生者, 以为妨害父母, 服中子犯礼伤孝, 莫肯收举。”《后汉书·郎顗传》:“臣生长草野, 不晓禁忌, 披露肝胆, 书不择言。”唐苏拯《明禁忌》诗:“阴阳家有书, 卜筑多禁忌。”

在西方历史上, 黑人是最受歧视的种族, 因此很多带有浓厚歧视色彩的词汇出现了。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权与民族平等思想的深入人心, 这些种族歧视语成了英语禁忌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的, 在中国禁忌语也在发展变化。很多有关迷信、宗教的禁忌逐渐消失, 对女子各种严苛的禁忌也都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比如在中国人的俗信中, 以为人的影子既和人的身体相像又和人的身体相关。身体为阳, 影像为阴, 觉得影子大约就是自己的灵魂, 所以古代有禁忌别人踩踏自己的影子。而现在, 这种说法已经少为人所知了。

二、英汉禁忌语的文化相似性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 文化是语言的管轨”, 每种文化都有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禁忌, 反映在语言上, 就形成了语言禁忌。虽然中西文化有很大的差异, 但同时也有相同相似之处, 这造成了部分英汉禁忌语内涵的不谋而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死亡。

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 人们不约而同地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使用“死”这个字眼。中文中表达“死亡”这个意思的原词是“死”, 在英文中则是“die”, 都很少被直接用在交际、生活中, 取而代之的有“逝世”“驾鹤西去”“pass away”“to see the God”等等。2.疾病。对于死亡的恐惧与禁忌蔓延的结果就是人们对于疾病也非常忌讳, 这些又都反映在了语言上。例如在英文中, “cancer”被“the Big C”替代, 汉语中生病常常会说“不太舒服”。3.神灵或者名人的名字。在中西方, 随便提及神灵或者伟人的名讳都被视为对其的亵渎, 在中国古代, 皇帝的名字更是禁忌。比如英语中用“gosh”来代替“God”, 后晋的石敬瑭名中有“敬”, 于是所有姓“敬”的人被迫改姓“苟”或“文”。4.人体排泄方面的禁忌。除了流泪、流汗, 其他身体排泄方面的词语都会让人尴尬, 随着文明的发展, 在公共场合提及这些词语更被视为极为不文明的行为。英语中对于“上厕所”这个意思的替代语数不胜数, 比如“go to bathroom”“go to the powder room”等, gezudna (goes+under+“床下放”, 即夜壶) 。汉语在这方面也有严格的禁忌, 比如在用餐时是不能提及大小便。5.咒骂、骂人的语言。在绝大多数文化中, 带有侮辱意味的话语都是不受欢迎的, 被人们所避讳, 英汉也不例外。英语中的“four words”是一类禁忌语, 包含有“fuck”“damn”“shit”等词。中文中的“他妈的”“该死的”也是要禁忌的。在现代社会, 为了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 禁止使用带有辱骂性质的词语已成为一种共识。

三、英汉禁忌语的差异

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在一个民族的语言中折射出来, 语言禁忌亦不例外, 其背后潜藏着一定的文化。汉英禁忌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个人隐私。

在西方国家最大的禁忌就是个人隐私。在英语中有句谚语:“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1.” (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 意思是:一个人的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未经许可, 不得入内。又比如谚语“It's not your business” (不要多管闲事) , 均体现了西方人对个人隐私强烈的保护欲。询问关于个人的年龄、财产、工资收入、婚姻、恋爱、宗教信仰、政治倾向等私事, 就是对他们禁忌的冒犯。诸如“How old are you?”“What's your income?”“How much did that dress cost you?”“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Are you a Republican or a Democrat?”“Are you Catholic?”这类问题是应该要避免的, 都属于是禁忌语。而在汉语中则没有这一方面的体现, 像“你是共产党员吗?”这种问题非常常见。但值得一提的是,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 日常交际中随便问年轻女子的年龄或其他私人情况也逐渐成了一种禁忌。2.称谓。在西方国家, 尤其是美国, “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深深地积淀在人们的文化心理中。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 美国人无论地位的尊卑、辈分的高低、年龄的长幼, 都喜欢直呼其名, 以示平等、亲切和友好, 父母与子女间也是如此。而中国, 则自古有着“礼”的约束。在“礼”的要求下, 中国社会中形成了“为亲者讳, 为尊者讳, 为长者讳”的道德取向。晚辈对与祖先、长辈的名字相同或同音字有所避讳, 更不能在名字中出现这些禁忌词。晚辈称呼长辈一般要以辈分称谓代替名字, 比如“爸爸”“奶奶”“叔叔”等。3.颜色禁忌。不同的文化会赋予各种颜色不同的意义, 因而英汉中虽均在特定的场合下对一些颜色有所禁忌, 但内容上却大有不同。比如白色在中英文中都有纯洁之意, 但是中文中一般取其“哀悼”之意, 广泛用于丧葬中, 所以禁忌出现在喜庆场面;而英语国家, 白色则被用于婚礼上, 表达祝福, 代表幸福;明黄色在中国古代是皇帝的专用色, 也就成为了禁忌色, 而在英语国家, 代表着懦弱和背叛, 具有贬义。4.数字禁忌。如同颜色一样, 不同的文化也赋予了一些数字特殊的意义, 从而成为禁忌。在中国的很多地方忌言73、84和100。传说中是因为孔子73岁死, 孟子84岁死, “百岁”常指寿之极限, 所以一个百岁老人被问及年龄时会说99岁, 以讨吉祥。5.送礼。在中国, 送礼是一种文化, 自古就有“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等说法, 送礼也是一种社会形态。而在英语国家, 送礼则存在着很多禁忌。比如在商务活动中, 就非常地忌讳送礼, 以避受贿之嫌, 又比如禁忌在公众场合收礼, 也忌讳众多人中只给其中一个 (或几个) 人送礼。

四、结语

禁忌语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 还是一种社会现象, 充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交际来往中。英汉禁忌语的差异则反映着不同社会环境下不同的社会形态, 而随着中西文化的互通, 禁忌语的发展也因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融合而有了趋向性, 为中西两个世界所接受。研究英汉禁忌语的异同, 尊重对方禁忌, 对于了解西方国家文化, 融入西方世界, 促进中西交往的和平友好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刑福义.文化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0.

[2]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文化语用预设和跨文化语篇的理解 篇9

1. 文化语用预设

预设是人类语言交际的自然现象。在语言交际中,为了减轻说话者的表达负担,也使得听话者免去理解话语时的许多辛劳,在言语交际中人们往往把已知的、熟悉的信息加以预设。而这些信息往往与交际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信息紧密相连。生活在同一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成员都具有关于同一社会的共同文化知识,正是因为他们对于自己所处的社会与文化有着独特的敏感性,在实际的语言交际过程中,根据语用的经济原则,说话者和作者都不会把文化预设的含义的具体内容说出来。我们把在言语交际中那些已知的、互明的有特定文化身份的信息进行预设界定为文化预设。

文化预设是诸多语用预设的一种,它表现为文化现实与包含在语句间的文化背景之间的联系。两种不同语言的文化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也可归结为不同文化环境下的语用预设的差异。文化语用预设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文化预设是由词汇隐喻修辞手段诱发的隐含命题,是语用推理的条件;2)文化预设是实施一个言语行为所需的恰当条件,或是使一句话语具有必要的社会合适性必须满足的条件;3)作为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所共有的背景信息,文化预设是说话人对语言环境所做的设想。因此,借助于文化预设,读者能更准确地理解语篇。文化预设可在合理编排信息和优化语篇效果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如简化语篇表达,突出语篇信息,产生幽默效果,等等。

2. 文化语用预设与跨文化语篇的理解

语篇是人们利用语言系统进行交际的意义单位,语篇的预设与说话人以及其它语言外在因素有密切关系。就理解而言,“语篇是否被接受并不取决于它对真实世界所指的正确与否,而是取决于特定语境中接受者对它的信任程度和认同程度”(de Beau Grande, 1983:179),也即人们对信息形式和内容的理解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读者已有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在语篇交际中正确识别理解语篇预设,对成功的交际是十分重要的。而语用预设的识别与理解对跨文化语篇交际的成功与否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认知角度讲,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语言环境中生活的人在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方面存在着差别,这些差别影响了他们在获取来自外界的信息的意义时所进行的诸如分析、推理、评估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进而造成在进行言语交际时对同一语篇理解上的差异。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外语阅读的文化差异问题包括语言内的和语言外的两方面问题。语言内的问题指语言系统本身的差异,包括语言的音系层面、词汇层面、语法层面、句子的上下文语境层面等方面的问题。语言外的问题指与话语意义相关的社会习俗、观念、社会关系、器物、特定的自然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而后者往往是更深层的、根深蒂固的却又更难以察觉的东西,由此产生的文化差异、文化鸿沟问题成为影响语篇理解的最大障碍之一。

教材主要是一种书面语篇。书面语篇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远距离的交际,它可以跨越时空的距离,作者在构建语篇时面对的是并不在场的读者,他的共有知识是建立在他对期待中的读者的假设之上。因此,在“阅读”这种特定的交际场合下,如果读者不具备作者以为他应具备的各种背景知识,他是无法要求作者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的。由于对预设在语篇中的隐含的、特有的文化知识无法识别,缺乏自己认同的预设,读者会感到文章不连贯,因而无法准确地获得作者想传递的信息。因此如何正确识别和处理书面语篇中文化语用预设对跨文化语篇的理解起着关键作用。

3. 人教版中学英语新教材中的文化语用预设的有效处理

联系到中学英语教材中跨文化语篇的理解,语篇中的文化预设是如何以恰当的方式贯穿于全文的,有哪些促发机制,教材是否对其有恰当处理,学生能否理解并且是如何理解这些文化预设的,教师又该如何让学生领会这些原作者眼中不言而喻的文化预设,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限于篇幅,笔者拟对现行人教版中学英语新教材中的文化语用预设的有效处理提几点建议。

总体而言,增加共有知识是提高跨文化语篇交际,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根本方式。增加共有知识可以有效避免交际失误和有效处理交际失误,是进行成功交际的前提。文化预设因民族语言的不同而异,跨文化交际语篇中文化预设的理解基于各种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听话人(读者)只有很好地掌握这些文化背景知识,才能在交际中与作者达成共知,理解作者的思路,洞悉作者的意图,领会作者的写作手法,从而正确理解篇章。体现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1)在系统学习课文之前教师给学生介绍相应文化背景知识点。教师课前应认真识别、分析课文中文化语用预设知识点,仔细查阅相关知识并进行整理,结合学生当前英语水平和认识水平备好文化预热这一环节的课。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简单讲解,也可以科学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感受体验与中国文化不一样的西方文化。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感受和理解,有助于其更好地理解掌握课文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组织学生了解呈现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建立在充分的感受、体会和领悟上,为了让学生更充分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点,教师可鼓励学生自己查阅相关信息,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介绍呈现。通过查阅、整理、介绍这一系列活动,学生不仅会对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点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能锻炼信息检索、资料整理、口头表达等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3)围绕相应文化背景知识点进行一些课外活动。教师根据课程安排和实际条件,对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化语用预设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成几个主题,科学设计一些主题活动,如电影赏析、辩论、短剧表演等,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相应文化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4. 结语

文化语用预设在跨文化语篇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何有效处理新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语用预设,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值得广大英语教师深入思考。本文在梳理文化语用预设和跨文化语篇交际的密切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对加强中学英语教学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语文新课程文化教育浅论 篇10

语文教学重视语言 (言语) 的学习运用, 这无疑是对的, 但若把这作为语文教学的唯一任务和目标, 那就有些片面了。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综合性课程, 语文教学中, 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 而且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性和健康的审美态度。有关教学论认为:“教学是旨在促进人的文化生成的师生特殊交往活动。” (1) 为语言 (言语) 而学习语言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也是不符合学习实际的, 因为语言毕竟只是一种符号———思维的、文化的等等。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论,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先生就曾指出:“语言与文化关系之密切, 也许可以用‘水乳交融’来形容。”他说:“语言是文化的符号, 文化是语言的管轨。”“文化包括语言, 语言是文化中的一种特殊文化。” (2) 在这里, 什么是文化?比较多的学者认为, 文化即“自然的人化”, “凡是超越本能的, 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 都属于文化”。 (3) 语言既然是记录人类这种活动及其结果的符号, 所以, 学习语言实质上还是在学习和传承一定的文化, 是在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文化实践活动, 从而达到以“文”来化人育人的目的。与此同时, 我们还必须看到, “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人的教育, 是精神教育, 是一种通过语言指向人的心灵的教育”。 (4) 这种教育若只是在语言感知和技能训练的层面展开, 那显然是达不到目的的。由此可见, 语文教育教学中不是要不要文化教育的问题, 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去合理有效地实施文化教育, 亦即如何把文化教育寓于语文的听、说、读、写之中, 使学生既达到对语言的感知、积累、运用, 又实现对文化的认知、体验、创造。笔者以为,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作用和帮助。

第一, 在语言学习中增强文化认知。汉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表意的符号系统, 许多字词在其形、义之中就承载着一定的文化信息和意义。例如, 汉字中凡是跟财货有关的字皆从“贝”, 如“货、贡、资、财、贮、贪、贩、贵、费、贷、贸、赃、贾、贿、赁、赊、赋、赚”等, 这是因为我国古代曾把贝壳作为货币来使用, 贝壳在一定的时期乃是财富的标志。了解这一制度文化是有助于学生对以上汉字意义的理解和掌握的。又如“闾左”一词, “闾”是里巷的大门, “左”即左边, 而该词表示的意义是“平民”, 原来这里边也包含着古代的一种制度文化, 即以右为尊, 以左为卑。学生若了解了这一制度文化后, 就可以推断出“豪右”、“右族”等词的意义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 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文字, 必然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出许多的新词新语, 如“网络、黑客、克隆、白领、快餐、义工、蚁族”等等。教学中, 我们既要让学生了解掌握这些词语的意义, 又要让学生认识这些词语所表现的当代文化现象和文化心态, 从而更加准确的理解和运用这些新词新语, 并领会流行文化、通俗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和意义。

第二, 在阅读鉴赏中丰富文化感受。文化不仅包括语言, 而且包括文学乃至科学技术。中学教材选有许多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表现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文化风貌。在文学作品的鉴赏中, 既要注重对作者思想情感的体悟把握, 又要重视对作品所涵载的文化背景文化精神的领会, 让学生在一定的文化时空中加深对作品形象和意义的理解把握, 并在心灵上受到一定文化的熏陶和启发。比如, 李白诗和杜甫诗在内容与风格上有明显差异, 前者超然世外豪放飘逸, 后者贴近现实沉郁顿挫, 造成这种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二人所接受的文化影响文化精神不同。李白在遭受挫折和打击后便以道家文化思想为自己的精神慰藉, 而出身于世代“奉儒守官”之家的杜甫却始终把儒家兼济天下、推己及人的文化思想贯串于自己的作品之中。可见在对李杜诗的阅读鉴赏中, 既要从文学的视角读出其情感意韵, 又要从文化的视角读出其精神品性。我们知道, 儒、道文化思想对我国古代文学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因此脱离文化背景文化精神的古代文学鉴赏显然是肤浅的、狭隘的。再例如, 郁达夫的散文名作《故都的秋》, 我们读来之所以感到意蕴丰厚, 就是因为这篇文章处处都浸润在文化的汁液之中。试看“陶然亭、钓鱼台、潭柘寺、西山、玉泉”, 这任何一个名称不都会让人感受到一种浓厚的文化气息吗?还有那“着着很厚的清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的动作言语, 又给我们展示出了什么呢?那可是皇城根下平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份自在与悠闲,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养育着一方人啦!欧阳修、苏东坡也被作者请来, 陪伴我们在文化的时空中一起去领略“秋的深味”。还有那蟋蟀的叫声也是有文化的, 蟋蟀本是鸣叫, 可作者说这北国的蟋蟀是“嘶叫”, 汉语中不同动物的叫声有不同的形容符号, 如虎吼、狗吠、鸡啼、马嘶、牛哞、猪哼、羊咩。作者用一“嘶”字, 勾起人们的文化联想, 这蟋蟀的叫声之大就可以想见了。从文化的视角进行文学鉴赏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作者作品的认识理解, 发掘语言的深层蕴含, 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比较感知, 从而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丰富其思想, 养成良好的品性。

第三, 在作文训练中进行文化体验。许多中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 思想肤浅, 语言干瘪, 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文化底蕴。文化作为人类实践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它总是呈现在我们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 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我们也注意到, 一些优秀作文就在于能够从文化的视角来观察和表现现实生活, 从而给人以真实感厚重感。比如, 同样写“母语”一题, 有的学生只能东拼西凑, 浮光掠影, 空发一些议论, 而有的学生却能写出母语 (汉语) 既是我们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 又是陪伴我们成长的星星月亮。我们正是在外婆的童谣母亲的故事和老师的“子曰诗云”中渐渐长大成熟的。这样的作文由于浸含着一定的文化因素, 所以不论在思想情感上, 还是在语言表达上较之前者都要深刻丰富得多。我们的确不赞成在作文中动不动就贴上一些文化标签, 如一说到磨难与坚持就少不了司马迁, 一说到理想与爱国就少不了屈原, 因为这样的作文并不能真正表现出充实的文化蕴含。要知道, 文化与生活是盐溶于水的关系, 文化名人的意义不在其“名”, 而在其行为经历、操守品格。因此, 要提高学生作文的文化含量, 首先要加强他们对文化 (传统的、当代的, 本国的、外国的) 的认知、感受和体验。这中间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多读书, 厚积薄发。以读促写, 以写带读, 文化的感受和作用便在其中矣。

第四, 在活动探究中尝试文化建构。文化不只是历史遗迹和制度习俗, 它更是人们在现实中的智慧实践。英国学者雷蒙德威廉斯说:文化可以指“某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 也可以指“智慧、特别是艺术活动的成果和实践”。 (5) 从文化建构的角度开展探究性学习应该是新课程语文的最大亮点。人教版新课程语文教材, 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积极地探索。教材中不仅专门设置了“梳理探究”、“名著导读”这样的内容版块, 而且在课后“练习”中也设计了许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题目。如高中语文必修 (2)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课后“研讨与练习”四:“北京大学是中国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你了解它的历史以及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吗?课外搜集有关资料, 并与同学合作, 以‘我所了解的北大’为主题, 办一期墙报。”此题意在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 了解北大的历史和精神。这样不仅锻炼学生搜集资料、组织文字的能力, 而且也是一种文化建构, 使学生在北大历史精神的感召下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对于社会的使命和责任。这样, 外在的文化活动, 就会变成学生心灵升华的力量与源泉。在教材的学习之外, 像课外开展的读书会、朗诵会、辩论赛、书法赛等等, 都是有益于学生的文化建构的。因为一般的学习活动往往是平面式的“导学”活动, 而自主探究活动更主要的是一种多维度的文化实践活动, 它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个性、思想、情感、心理都会有着积极地影响和锻炼。所以, 有人说:“教育是通向文化的光明大道。” (6)

注释

1 裴娣娜:《教学论》, 第12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年。

2 邢福义:《文化语言学》, 第1页。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1年。

3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第4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4 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学》, 第1 1 0页。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6年。

从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篇11

【关键词】习语 文化差异 自然环境 生活习俗 宗教信仰

在一种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固定短语或是短句会因其在使用过程中的特有效果而被提炼出来构成了该语言中的习语。习语通过其含蓄性、幽默性、生动性等特点使得其所要表明的意思更具语言效果,有时候必须要根据上下文的具体情况来明确其意义。而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都拥有着历史悠久性,自然也会都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因此,英语学习者往往可以从英语习语的学习中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和学习,这对于其真正把握英语这种语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以英语习语为研究对象来探究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一、基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因为每种文化都会随着其所处地域、气候环境的特点而具有不同的特征,而作为独特文化基因的习语更是将这种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充分予以融入。换言之,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会使得文化在形成和应用中也具有了差异性,可以说,特定的地理环境是造就特定文化的基础,这就使得该种文化中的语言会通过不同的习语来进行表达。一方面,由于英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岛屿国家,其经济发展中势必会注重渔业、造船业、海运业,因此,英语习语中自然会有很多有关海上的事物。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陆地国家,自古以来农业在其生产和发展中都占有着重要地位,因此,汉语习语自然会与陆地关系密切。例如,英语习语中的“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钱如流水)”是用来比喻花钱浪费和大手大脚的,而汉语习语中却是用成语“挥金如土”来表达此种含义的;英语习语中的“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在恶魔与深海之间)” 是表达汉语习语中的“进退维谷”的意思的;英语习语中的“have an oar in everyman's boat (把桨放到每个人的船里)”是用来表示汉语汇习语中的“爱管闲事”的意思的。类似的有关船和水的英语习语还有:“to keep sb’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miss the boat(失去机会)”,“rock the boat(捣乱)”,“all at sea(不知所措)”,“to feel at sea(迷茫)”,“in the same boat(处境相同)”,等等。此外,英汉习语也反映了中西方天气气候的差异。此外,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英语中的“西风”(west wind)相当于汉语的东风,正如英语著名诗人雪莱在其“西风颂”诗篇中歌颂西风一样,在英语中西风具有温暖、和煦的含义,而在汉语中西风却是萧瑟、凄凉的“寒风”。

二、基于生活习俗的差异性

生活习俗的差异性往往也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不同国家具有英各自的民族风俗、习惯的差异性,在对待很多事物的态度和观点上也是具有极大差异性的。

西方文明具有向外探寻以及强烈的战胜欲和征服欲的特点,这就形成了英美人重开创、求进取以及大胆冒险的人生观,这就会在诸如“Knowledge is power( 知识就是力量)”的习语中得以体现。而英语习语中的“Bread is the staff of life.( 面包是基础)”就体现其实用主义的生活观,“Money talks(钱是一切”则体现了其追求物质利益和功利主义的特点。而在汉语习语中,往往是要强调“集体主义”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与英语国家人的不同之处。再以对待动物的态度上为例,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往往受到人们的喜爱,因此,就会出现很多有关“狗”的英语习语,例如:“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时)”、“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rain cats and dogs (下倾盆大雨)”、“the dog days of summer (三伏天)”、“work like a dog (努力工作)”,等等。然而,在中国文化中,由于“狗”常常当成是一种卑微的动物,其在汉语习语中就会常常被赋予贬义,例如:“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狗口里吐不出象牙”、“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丧家之犬”,等等。在中国习语中往往会发现诸如“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这样赞美兔子聪明和敏捷的例子,然而,在英语习语中兔子成为了胆小的代名词,因此,“as timid as a hare(像兔子一样胆小)”就会用来表达汉语中的“胆小如鼠”的意义。再如,英语习语“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是用“打”来的概念来表达汉语中的“半斤八两”之意的,这些都是英语和汉语的生活习俗差异性所造成的。

三、基于宗教信仰的差异性

宗教的一种具有伦理观点的代表,它是维系一个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该社会特定文化中的重要核心。每个国家的宗教信仰也具有极大的差异性,这就在该国语言中得以体现和反映。在西方许多国家,长期以来它们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因此,基督教巨作《圣经》是很多英语习语的来源。例如:“Adam's Apple(喉结)”,“the apple of the/one's eye(掌上明珠)”等等。而汉语中的习语往往会凸显其佛教信仰的特点,诸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等等都是一种很好的体现,可见,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力已经根深蒂固了。

综上所述,对于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不能仅仅是局限于对于其语音和语法知识的学习,还应该是包含于对于这种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及社会风俗习惯等知识的获取。而习语的学习正是凸显其语言精华之所在,如果不清楚习语的文化背景或是仅仅从字面上进行解释和翻译,就不是真正得以把握。

参考文献:

[1]车庆华.从英汉动物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J].中国校外教育,2011(6).

浅析中英问候语文化差异(英文) 篇12

Language is the supporter of cultures and Daily Greetings exist in every language.Greetings occur in all languages (Brown and Levinson 1978, 1987) .As a common phenomenon of human languages, greetings are used in everyday conversation when people encounter each other.Sociolinguists believe that speech acts in communication have their fixed patterns.Although greetings appear to be discussed in their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they are in fact highly complex interactional phenomena.Therefore, much research on language contact and culture needs to be studied.This paper, therefore, explores some common properties of greeting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iming to compare the nature of greeting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2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Dai-ly Greeting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1)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Daily Greeting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broad

Goffman (1971) prefers to characterize greeting exchanges as“access rituals”consisting of two types, passing greetings and engaging greetings.Ritual refers to“conventionalized act through which an individual portrays his respect and regard for some object of ultimate value”.Passing greetings and engaging greetings functions are similar to switch that opens or closes relations.

Firth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greetings.He agrees that greetings are a system of signs that convey other than overt messages;that is to say, greetings can be used as illocutionary acts.He also suggests that greetings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spontaneous emotional reaction to the word of the people he or she meets.

Brown and Levinson put forward their model of politeness.Influenced by Durkheim’s distinction between negative and positive rituals, they divided them into two components of face:negative face and positive face.

From analyses mentioned above, it is clear that a greeting is a part of face-to-fac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peaker and the listener.The major functions of greeting are linguistic,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As a linguistic behavior, the major function of greeting is to initiate an interaction that is about to follow the interaction prepares and explores the“working census”so as to facilitate the interaction (Goffman, 1971) .

2)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Daily Greeting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t home

In China there are few studies directly addressing greetings.Chen (1997)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life and models of greetings.In the Chen’s point of view, the forms and contents of greeting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cial background.Hu (1997) makes a comparison of the greetings in Chinese and English.He divides greetings into three types:family register, social interactional register and the refined register.He believes that politeness is a principle that governs the patterning of greetings.

As we can see, the studies done by the Chinese scholars need to be expanded and developed in at least the following aspects.First, the size of research should be enlarged.Second, the researchers must develop more detailed and specific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greetings.Third, as a conventionalized episode of interaction, greetings are governed by basic norms and principles.Up to now, however, there has been no research that has summarized these norms and principles.

3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Daily Greetings

3.1 Similariti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daily greetings

Chinese and English belongs to different language families, and their differences are much more than their similarities.So, here I mainly talk about similar func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greetings.

Greetings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have similar function.In a word, they express the meaning that“I meet you and I do not ignore you”and they are also expressions of politeness to your partner.“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in English is a kind of greeting.In Chinese there is rare corresponding in daily greetings, but radio and television use“Good morning”“Good evening”to greet listeners and audience.And these expressions directly translated from English have not been accepted by common people.“Zao!”“Nin Zao”“Laoshi Zao”used by many people may be predigested from“you get up very early”.

3.2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daily greetings

1) Different content

Content differenc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greeting.In the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people often talk about the weather as a greeting, such as“Lovely day.Isn’t it?”“It's so cold today, isn’t it?”.The phenomenon is mainly due to the changeable weather in the UK.

Chinese greeting can talk about the contents of the relationship, situation, psychological state, etc.Chinese Culture is accustomed to using such expressions as“What are you doing?”, “Where are you going?”and other traditional greetings.The purpose of this greeting does not mean to ask the listener’s plan, but only the expression of the speaker’s concern.The hearer can use some vague words such as“busy”, “out”, “emergency”in reply.In English culture, some personal information is treated as privacy, and very close friends only together will start.And the contents of the greeting in English had a great binding.Chinese, “What are you doing?”or“Where are you going?”in English Culture will be as a violation of personal privacy.This shows that a language greeting in other languages may not be suitable.

2) Different structures

Greeting in English sentence structure is also different from that of Chinese.For example, Chinese people also have weather as the greeting, but Chinese people usually use exclamation, such as:“a nice day!”or“What bad weather!”to express the delight of good weather or discontent of bad weather, while in English antitag questions are commonly used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 such as:“Lovely day, isn't it?”, “It’s extremely windy today, isn't it?”, which in Chinese are extremely rare.There are a lot differences like that in Chinese which prefers to use“yes”or“no”to answer the other’s greeting, and some greetings are like“Go to school ah!”, “go out?”, “Washing clothes ah?”But in English there is no similar greet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Chinese greetings tend to simplify in a number of occasions.When acquaintances come across on the road, if they have no important thing, they would greet each other using expressions like“Hey!”or“some other day I will find you!”, “I will call you someday!”On the other hand, more fixed form of English greetings is used, with more formal replies.For example, A:How are you?B:Fine, thanks./I'm fine, thanks, and you?

3) Different titles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greetings are also reflected in the titles.First Chinese pronouns are richer than those of English.There are two second persons“Ni”and“Nin”in Chinese, but English only has“you”which has the same form for both singular and plural.What’s more, Chinese people use modesty words more frequently than English people.For example, they address others as“Jun”“Sir”“Your Excellency”and themselves as“I”“next”“disciples”.Although Chinese pronoun is richer than English, in Chinese greetings pronoun is used less frequently than in English.We can see the difference through the following examples.1) How are you?2) How is your work?The title“old”is commonly used in Chinese to express your respect for others who are older or have a higher status.

Besides, Chinese has a complex kinship system.The English word“aunt”, in Chinese there are a number of corresponding words such as“Yi”“Gu”“Shen”and so on.In Chinese it not only refers to a member of kinship of their own, but also refers to unrelated people even strangers in order to narrow the distance between people.In English, however, those titles are only linked to relatives, and for non-relatives they use“Sir”or“Miss”.

4 Conclusion

After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daily greeting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his thesis has found out that greetings in the two languages are different in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content, the use of pronoun, structures, titles humble terms of address, etc.These differences can be the result of cultural factor such as beliefs and values, power distance, etc.It has also been found that these differences in greetings in the two languages can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s, even offence and insult.

参考文献

[1]Brown P, Levinson S.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Usage[M].Cambridge:CUP, 1978.

[2]Firth J R.Verbal and Bodily Rituals of Greeting and Parting[M].In J.S LaFontaine.The Interpretation of Ritual, 1972.

[3]Goffman E.Interaction Ritual:Essay on Face to Face Behavior[M].Garden City, New York, 1971.

[5]Milton Kay.Meaning and Context:The Interpretation of Greet-ings in Kasigau[M]//Parkin D.Semantic Anthropology.London:Academic Press, 1982.

[6]陈立平.英语问候语的社交一语用分析[J].解放军外语学报, 1997 (2) .

上一篇:矿质营养元素下一篇:群众音乐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