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传播规律

2024-09-18

遵循传播规律(精选3篇)

遵循传播规律 篇1

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 是为未来的阅读与写作打基础, 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识字方法的培养, 让学生能够具有最基础的识字、写字能力, 这样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

一、要遵循识字规律

1.在传授识字知识的课堂中, 应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并遵循这个规律对学生进行识字写字的训练。 (1) 联系实际生活。在对学生进行识字训练的过程中, 要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学习中增长见识, 了解物与物之间的关联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2) 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 每天都与汉字打交道, 所以他们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一些汉字, 教师应该利用儿童强烈的好奇心, 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授课, 保持学生对学习汉字的兴趣。 (3) 汉字是一种有着丰富内涵的文字, 所以在教学生识字的过程中, 要给他们讲述汉字的含义, 这样儿童会更感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根据这些心理学上的规律, 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授课, 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根据汉字规律科学教学。 (1) “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是汉字造字的基本方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根据汉字的造字方式, 分析字的结构, 不应不顾字理乱解汉字。 (2) 对于那些结构简单的汉字, 教师就不必为学生讲解字理。那种字字讲“理”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对于一些经过简化的字, 已经很难解释其含义, 就更不应该对其中所蕴涵的道理进行深入的探究。 (3) 既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 又要与相应的字理进行结合, 找到能使学生学习效率提高的新方法。

二、创造趣味性的学习环境

1.在教学中,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学习, 是教师教学的最好方式。我们应该吸收其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好方法, 然后加以灵活运用, 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识字教学, 如分组识字、根据图画进行识字、在一定的情境中识字等。在教学中, 变换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识字训练, 可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联系实际生活识字。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 更多的是联系生活识字, 而减少写字的时间。低年级学生应该利用更多的时间去识字, 以便尽快地凭借汉字阅读。识写教学要与听话、说话、写话结合, 不能与实际生活脱轨。识字写字与读书相互联系, 会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三、让学生感受汉字的美

识字写字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 让学生接受美的感染。《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在写字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汉字的美, 让学生对汉字产生喜爱之情。学生在练习书写中, 可以感受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是一个让学生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在教授写字的过程中, 注意纠正学生不正确的书写姿势,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认真负责的精神。

总之, 我们要掌握识字写字教学的有效性、趣味性、艺术性, 让学生从跨入小学大门的那一刻起, 就真正地热爱学习, 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遵循传播规律 篇2

通用技术课程作为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中一门充满使命、充满挑战的新课程,有其独特的课程特性与教育价值,课程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技术素养。对技术课程的重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用技术课程强调学生由“简单动手做”走向“手脑结合”,由“丰富的感性”走向“深刻的理性”。1.我遵循的规律

要达到心灵的和谐就需要“仁”、“识”、“知”三个方面能力持续的发展和提升。

“仁”就是对他人的关爱;“识”,就是对自然法则的认知和识别;“知”,就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自知和自省。

设术设计要关注技术伦理,关注已有技术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该技术对人类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影响。这种关注就是“仁”——对他人,对人类,对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关爱;

自然科学理论产生技术,技术反过来又成为科学研究的基础,技术要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我们的生活世界,这就是“识”——对自然以及我们人类生活世界的认知和识别的能力;

技术设计要关注设计者设计过程中情感上的体验与感悟,在内化这种美好体验与感悟的过程中,达成对自我的自知与自省,这就是“知”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才能促进每一个设计者技能学习与智能发展、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持续和谐发展。2.案例

我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关注过咱们学校的校园文明警示语?有的学生在摇头,有的学生想了想说:进校门的路两旁,后小院墙上好像比较多。于是,我接着问:那谁能记得其中的内容吗?这时,我教的四个班都会说到这样一句话:来也匆匆,去也冲冲。

任务,五人一组搜集学校内的文明警示语,大家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纸笔记下来、手机、照相机„„而这恰好是书上的知识点:采集信息的工具。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我的同事说时常能看到学生在后小院抄录着什么,那些一定是我的学生!在那一个周末,我收获了开学一周的第一个惊喜:每个班都有学生把拍摄的照片做成了PPT,上面注明了地点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内容过长、警示语牌不够漂亮等等。于是,我引出我们本学期的一个任务:重新设计我们的文明警示牌,最好内容和设计都是原创。很高兴这个做法得到校长的支持,并给了我们很好的建议。

与他们分享我儿子制作画册的经历:自己完成每个版面的设计,只是拿出去印刷而已,物有所值,而且独具特色!我们就这样开始着我们每一个阶段的设计,每一次呈现给我的作品,都是一份份喜悦,我想这就是宁教授时常说的学生有期待的获得,也只有这样的获得才是幸福的!

最近,我的包里时常背着《教学勇气》、《从信息到转化:为了意识进展的教育》、《教学与社会变革》。我在反复读,之所以要反复读,是因为第一遍实在是有些地方没有看明白,索性就跳过去读后面的内容;再读就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于是,选择读第三遍,希望能对自己有更多的冲击。事实证明,我有种被唤醒的感觉。在教学进入第二十个年头的时候,我又重拾教学勇气。3.特色

为着这样的目标努力:把学科的“宏大故事”跟学生生活的“微小故事”交叉起来,这样可以唤起学科的精神。学生们在着手用Photoshop设计校园警示牌,用word完成了《信息安全》小报的设计,用Photostory讲述着各自不同的故事,用网站记录着整个学习阶段信息素养提升的点点滴滴。为了转化的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努力,鼓励我们的学生直接而开放地面对世界和他们自己!还有一个设计让我记忆犹新,它出自我们组张老师。学习Flash动画“添加引导线”一节的第二天,恰逢学校的开放日。她为此调整了教学设计,找到学校的校园平面图,完成了“引导员”的动画。我还清楚地记得那节课,孩子们都快乐的忙碌着,离开机房时意犹未尽。

在对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认识中,一直关注于对“任务”的理解,强调任务的设置是否合理,是否能够使各个任务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但是这样算是真正意义上任务驱动的内涵实质吗?

任务驱动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面对任务时,能够先猜想出任务执行后的效果,也就是先建构起任务执行的理论效果,使学生心里有了探究的目标,明确了探究的方向,经过独立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在任务的驱动下,在探究任务与自主实践的过程中,在讨论与协作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最终独立完成任务,从而验证实践效果是否与先前猜想的理论效果一致。任务驱动法的实质是驱动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的过程。

二、让学生走进生活的语文教师——清华附中邱晓云

1.案例 本课在“亲情”系列的大专题下。亲情专题在初一的时候定为“我的父亲母亲”,所讲篇目见下;初二的续集定为“亲情的美好延伸”,所讲篇目见下。本课是续集中“兄弟情”的定篇,以本篇带起王氏兄弟、苏氏兄弟、曹氏兄弟的相关文本,以锻炼学生诵读浅议文言文的能力,亲近人物形象,感受美好的亲情。初一“我的父亲母亲”专题

定篇:《背影》朱自清,《背影》三毛

选篇:丰子恺的《我的母亲》、张晓风的《母亲的羽衣》、史铁生的《合欢树》、季羡林的《永久的悔》、老舍的《我的母亲》、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郭敬明的《无论走过多少荒芜》,以及我自己写的散文《秋叶》。初二“亲情的美好延续”专题(1)再读父母

定篇:《爸爸的最后两天》舒乙

选篇:《一碗阳春面》栗良平,《儿女》朱自清,《生日卡片》席慕容,《读懂父爱》陆川,《继父节》作者不详,《高老头》(节选)巴尔扎克。(2)祖孙情

定篇:《老海棠书》史铁生 选篇:《童年》(几段节选)高尔基(3)兄弟情

定篇:《人琴俱亡》刘义庆,《风筝》鲁迅 选篇:《手足之情》康震,《七步诗》作者有争议(4)专题总结篇: 《目送》龙应台(5)专题读写结合课:

人琴俱亡——授课教师:清华附中 邱晓云

提问1: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伤逝》,请寻找“伤”情之语。扩展阅读(齐声诵读)时二人俱病笃,有术人云:“人命应终,而有生人乐代者,则死者可生。”徽之谓曰:“吾才位不如弟,请以余年代之。”术者曰:“代死者,以己年有余,得以足亡者耳。今君与弟算俱尽,何代也!” 提问2:从子猷奔丧时借琴抒怀你还能读出什么? 扩展阅读(猜词填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乃破琴()弦,终身不复()。请寻觅知音之语。

魏晋时代士人独特的情感追求——他们注重真性情,追求个性的自由飞扬,同时又力求能摆脱世俗的一切利害得失、荣辱毁誉,寻求一种超然的风度。为此尽管子猷很悲痛,却还是要强自抑制。

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武子丧时,名士无不至者,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哭毕,向灵床曰:“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

由于时差原因,评委会宣布门罗获奖时,加拿大正是午夜,门罗早已入睡,评委会没能在第一时间与她取得联系。后来,门罗的女儿将她叫醒,激动地告诉她这个消息,门罗不无淡定地说:“现在正是午夜,我早就忘记这件事了。” 延伸阅读

苏轼对苏辙

《满江红 怀子由作》 “夜雨对床” 二苏坟

作者身份? 为何抒怀? 一字诗眼? 作者希望?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馀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104首诗

苏辙对苏轼——扩展阅读(译读)

手足之爱,平生一人,幼学无师,受业先君,兄敏我愚,赖以有闻,寒暑相从,逮壮而分。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蹇裳先之。

兄弟情深

苏辙在《东坡墓志铭》上说:“扶我则兄,诲我则师。”

苏轼在绝命诗两首寄子由时说:“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世未了因。” 苏轼说苏辙:“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

水调歌头——谢屯洋

吾有一妹,现已十岁矣。作此词,忆与之“恩仇”。

长子幸运否?把笔问青天。家有公主一位,降世已十年。吾意总欲揍之,又恐向妈检举。切齿怒目圆。每斗必我错,叫苦却无言。

虽打架,“怨仇”深,亲情绵。怒目含恨,心中却将对方念。平日互帮互助,战时不共戴天。此事古难全。愿她快懂事,闯出一片天!

新七步诗——记我和我的弟弟

山青绕家园,滢滢水浮莲。手捧一片天,足踏一方田。情重意永连,深深铭心间。

注:我叫高江滢,我弟的名字是高江山。这是一首藏头诗哦 儿子们:

五行中木克土,所以名字里带“山(土)”即被“林(木)”压制,可取。又因树在“山”上可成“林”,所以取五岳。同时,起名五岳,也是希望儿子们能像山一样有宽广的胸怀,并像五岳一样成大器。老大:林泰岳 老二:林衡岳 老三:林华岳 老四:林恒岳 老五:林嵩岳 女儿们(不分大小)

因为儿子们的名字中皆以“岳”结尾,所以女儿们的名字,选“玥”字结束。“玥”字,即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珠,也是希望女儿们能像神珠一样发光异彩。中间的字,皆带雨字头,与儿子们的“山”相对,亦为五行中生“木”之物,且这些字字义上也不错。林霜玥 林霞玥 林霓玥 林霏玥 林雯玥 2.特色与规律 1.以文解文,阅读量大——学得带习得 2.温故知新,古今联系——文化传承 3.联系生活,激发兴趣——关注做人 3.语言的哲学取向

遵循规律,有趣有效 篇3

一、抓住矛盾,引发兴趣

在《变色龙》一文中,作者对变色龙有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开始觉得它很迟钝,后来亲眼目睹了它捕食彩蝶的精彩表演,才发现变色龙其实很灵敏。抓住这一矛盾,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例1]

师:同学们,当大家兴致勃勃地端详完变色龙的尊容,他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变色龙表现得很迟钝。

师:此时他们担心的是什么?

学生1:变色龙这么迟钝,它能捕到食物吗?

学生2:它能逃脱得了天敌的追捕吗?

师:其实就是担心它能不能生存下去。他们的担心有没有道理?

学生1:有,书上写道:尽管我们对它大喊大叫,对着它指手画脚,它却依然一动也不动。

学生2:我们一看见它就大叫,指手画脚地端详了它半天,说明它的听觉和视觉都不灵敏,这样的动物怎样活下去啊!

师:那我们赶紧往下看看变色龙有什么生存绝招,好吗?

通过老师的巧妙引导,学生发现了文章中的矛盾点,思维和情感都被激发起来了:呀,它怎么生存啊?带着孩子特有的好奇心和同情心,顺势进入课文变色龙“捕食”和“变色”两大本领的探究环节。

二、品味语言,揣摩表达

杨再隋教授强调“要在课文中走个来回”,即:既要重视对课文情感、内容的感受理解,还要重视对课文表达方式的揣摩。这篇课文表达的特点非常鲜明,即:清晰、准确、生动。可以精选3个例子让学生感受揣摩,起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1.品析描写变色龙外形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清晰性。

由于作者第一次看到变色龙,所以把它从头到脚“端详”了一番。外形写细了,往往给人零乱繁琐的感觉,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多层描述法”:先把变色龙分成全身、头部、身躯3部分。描述头部时着重抓住“眼睛”、“嘴巴”;描述身躯着重抓住“背”、“脚”、“尾”。这种方法层次清楚,化繁为简。教学时,先出示文中的插图,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细致描绘,再和文中的方法比较,体会作者表达的独具匠心。

2.推敲介绍变色龙眼睛的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的准确性。

作者在借中非工人的口介绍变色龙的眼睛时,分别用了“单独”、“分别”、“同时”这3个词语。别小看这3个普普通通的词,缺一不可。如果少了前两个,变色龙两只眼睛能单独工作的特点就没讲清;如果少了“同时”这个词,读者就会产生变色龙能同时锁定两个捕猎目标的误解。教学时,运用删减法,让学生读读去掉这些词语后,句子意思有什么变化,从而领会表达准确的重要性。

3.赏析描绘变色龙捕食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生动性。

作者对变色龙捕食的一系列动作的描述非常生动,值得让学生细细品味欣赏。学生读相应段落。

师:变色龙捕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学生:又快又准。

师: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学生1:你看,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雷声来得特别快。都来不及捂耳朵。

师:以生活中现象作比方,让人容易体会。

学生2:还有“唰”,这声音也说明快。

师:让人如闻其声。

学生3:“刹那间”说明时间极短。

师:把手当作变色龙的舌头体会一下。感觉怎样?

学生:(边做动作边体会)真是快如闪电,干脆利索呀!

当真在这里预设了语言品味活动,就下足力气,让学生通过读、说、做动作,真真切切体会到语言表达的生动,领略到语言的魅力。

三、循序渐进,深化认识

这是篇说明文,我们很容易把它上成知识加表达的课,就是上完后,学生收获的是一些有关变色龙的知识,以及作者怎样表达的一些方法。我觉得还不够。我认为在方法和过程层面,我们更为关键的是引导学生把变色龙放在自然界的大背景中,认识它是怎么去适应环境学会生存的,从而把握一切生物都有它独特的生存本领这一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自然生物的身体特点和生活习性。

教材钻得深了,如何在课堂上去实现它呢?一定得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图文结合认识变色龙的身体特点。第二步抓住“变色龙这么迟钝,它能保护自己,捕到食物吗?”这个问题,展开对变色龙生存能力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变色龙能捕到食物,主要是能变色隐身和捕食能力强。而捕食能力强得益于它的舌头和眼睛长得很有特点:舌头特长且灵活迅捷;眼睛搜索范围大。且能形成立体感,判断与猎物之间的距离。至此学生认识到变色龙虽然行动迟缓,但它善于变色的皮肤能帮助它很好地隐藏自己,它的眼睛和舌头能帮它饮食无忧。有了这样的认识,第三步就是水到渠成了。请看:

师:同学们,还记得变色龙的眼睛长什么样吗?

学生:两眼突起。

师:为什么长成这样呢?

学生1(略作思考):哦,它要观察四面八方的东西,不突起就无法观察到这么大的范围,

学生2(顿悟):老师,变色龙尾巴又细又长,可以缠住树枝,稳定自己。

师:对,你真棒!特别是长舌头出击的时候。可不要“出师未捷身先掉”啊。那它两只短脚不是没进化好吗?要有青蛙那两条健壮的腿多好呀!

学生1:不行,变色龙是在树上活动,主要要能巴住树枝才行。

学生2:变色龙有变色隐身这个绝技。爬慢点也可以生存。

学生3:青蛙没有变色的本领,它只能四处活动寻找食物。再说,它的舌头远远没有变色龙长,它只能用跳跃来弥补一下了。

循着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逐渐从表面深入到本质,从知识上升到规律。这才是引导学生学到了最有用的知识。

四、读写结合,拓展研究

上完课后,学生对课文还有许多疑问,如变色龙为什么会变色?变色龙真的这么迟钝吗?变色龙为什么全身冷冰冰的?这为课后展开语文综合性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拓展阅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

在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后,老师请同学们利用课文中介绍变色龙外形特征、捕食和变色本领的知识,以及在解决问题时搜集的相关资料,用第一人称“我”的语气来给变色龙作自我介绍,注意把书上的书面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口头语言。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内化语言、加工语言的机会,又能把学生得到的课外新知识展示出来。

上一篇: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下一篇:班级教室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