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图式(精选10篇)
问题图式 篇1
一、问题提出
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经过长期的解题思维训练就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其实不然,随着智育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这些能力并不是单纯地做题训练就能产生,而是一个知识加工的过程。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原理来理解,“解决某一个问题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是一组以图示的形式表征的知识”,因为这一组知识是以要解决的问题为中心的,所以我们称这个图示为问题中心图示。问题中心图示中包括学生已掌握的相关公式、命题、定理等这些教材上现成的陈述性知识,还包括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指导自己该运用哪些方面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程序性知识,最后还包括用来监督、指导、调控学生自身思维活动的策略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有时区分并不太明显,也可以综合在一起理解,就是我们平时教给学生的或学生自己提炼、归纳的答题方法和策略。学生在解题时表现出困惑或者出现错误,主要是因为他们解决问题所需要的问题中心图示中的知识不完整,或者说不能整体呈现、清晰排列。
二、学困生的知识结构分析与补救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人们常说的数学“尖子生”,他们可以自发地记住大量陈述性知识,并归纳总结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因为,首先他们大脑中的基础知识丰富、牢固且清晰,容易和新知识产生联系。其次,“尖子生”在解数学题时学习情绪高涨,容易记住新知识,善于思考和分析灵活运用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而学困生恰恰相反。于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问题中心图式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干预,加强对学生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的培养,以提高解题思维能力。根据上述理论假设,我们采用问题中心图式诊断法,对学习困难生学习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
例如: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我们已经知道,完全平方公式可以用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来表示,实际上还有一些代数恒等式也可以用这种形式表示,例如:(2a+b)(a+b)=2a2+3ab+b2,就可以用图 (1)或图(2)等图形的面积表示。(1)请写出图(3)所表示的代数恒等式( )。(2)试画出一个几何图形,使它的面积能表示(a+b)(a+3b) =a2+4ab+3b2。(3)请仿照上述方法另写一个含有a、b的代数恒等式,并画出与之对应的几何图形。
本题的正确解题思路是在理解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基础上,利用面积等量关系,从更深层次上对完全平方公式灵活运用。全班只有个别同学能答完整。笔者对做错的学生一一进行了个案调查询问,通过中心图式诊断,笔者发现,在第(1)小问上,有近五分之一的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对(a+b) (a+3b)=a2+4ab+3b2这个式子的结构和特点观察不出来,说明这部分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构成的陈述性知识没有掌握好。在第(2) 小问上,有五分之一的学生还不能理解通过计算大正方形的面积可以引出完全平方公式,对公式的认识还是停留在多项式乘法运算法则的层次上,无法获得怎样通过面积的等量关系来解决本题的程序性知识。有近五分之三的学生,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意识相当薄弱,无法掌握从几何解释到代数运算再到几何解释的过程。于是,解答本题的第(3)小问的策略性知识“怎么办”时,找不到切入点或突破口。
针对上述几种情况,笔者在课堂上对全体学生进行了知识分析和巩固练习,让学生知道完全平方公式的构成,使学生形象地记忆它们,掌握住公式的陈述性知识。让学生体会代数运算的几何背景,通过准备一些边长为a的正方形、宽为a长为b的长方形以及边长为b的正方形卡片若干张,学生分小组选取相应型号和数量的卡片,拼出一个符合某个乘法公式的图形,然后小组讨论、总结并画出图形。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过程,使学生掌握住公式的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时,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完成解答。
三、教学策略
教学中,笔者结合问题中心图示理论,针对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在课堂方法上进行了如下调整。
(1)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知识积累。知识是产生解题思维能力的前提与基础。在错误题型讲解时,很多教师都是指出学生所犯的错误,然后明确正确的思路,提出更正方法。笔者在上课时, 先请做对的同学讲解自己的思路,然后由笔者帮助他列出问题中心图式,给出评分标准,让学生根据问题中心图式找出错误之处, 分析错误原因,最后笔者再引导他们进行归纳总结。这可以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深刻认识产生错误的原因。在教学中,让学生意识到知识积累与成绩之间的正比关系,加强基础知识(陈述性知识)的记忆与训练。
(2)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具备一定的知识还不会解题或解题错误,主要是问题中心图示中的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不完整。要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已学知识,正确快速地解题。首先要学会仔细审题,然后分析如何解题,需要运用哪些知识才能解题,把所需公式、性质、定理在大脑中梳理清楚,逐个提取罗列。解题时注意自我监督和检验(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有效进行推理论证, 实现问题的解决。
(3)引导学生体会到学科魅力。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首先,应该从教师自身抓起,做到板书清晰、工整,图示规范、美观,尽量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图像的空间美感和数学公式、语言的简洁明了。其次,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正确回答问题的成功和喜悦,又要让学生在回答错误时不受指责和讽刺,体会数学课的轻松愉快,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再次,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到生活中去发现数学规律与原理,认识数学的价值与意义,激发学习兴趣。
(4)注重教学方法。方法是学好数学的敲门砖。一是注重数形结合。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理、公式,要把理论与具体图形或现实生活中的物象相结合,把背诵的知识具象化, 这样才会记得扎实又牢固。二是注重知识铺垫。学习新知识之前引进与其有相似性的旧知识,通过熟悉的已学知识来理解有相似关系的新知识,实现知识迁移,进行比较记忆,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三是注重知识总结归纳。学完某个知识点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去总结和归纳,将知识进行整理,有针对和区别地分类记忆。明确知识重难点,让学生有所侧重去记忆,做到要点明确,重点突出,使知识在大脑中形成合理有序地排列,以便应用时随时提取。
“图式分层” 篇2
关键词:小学英语;语篇教学;分层问题
在小学英语中,一些貌似简单的语篇,对初学英语的小学生来说其实并不简单。笔者认为,在语篇整体性教学的原则下,由整体到部分对语篇进行分层解读是非常重要的。
一、按并列关系对语篇进行分层教学
以《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6A Unit3 It was there!PartA为例,本课的重点是在一般过去时态之下理解整个语篇。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对语篇进行初读;接着,学生分别由这两件物品形成两条并列的主线,通过对这两条线的进一步提问来引导分层教学。
主层次①:a camera(a)Where was the camera a moment ago?(b)Where is the camera now?
主层次②:the films(a)Where were the films just now?(b)Where are the films now?
通过以上粗细层次问题的引导,学生立刻“顺藤摸瓜”,整个语篇的层次一目了然。
①a camera It was in Su Hais bag a moment ago.
It is in Su Yangs bag now.
② the films They were in Su Yangs bag just now.
They are on the ground now.
通过以上的层次处理,学生对整个语篇的结构已经非常清晰了。通过问句和答句中be动词(is—was/are—were)和时间词(a moment ago/just now—now)的自然对比,学生加深了对一般过去时的语法知识点的理解,能够一举两得。
二、按嵌套关系对语篇进行分层教学
以《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6A Unit1 Public signs PartA为例,本课语篇学习的重点是对公共标志的识别。
在对语篇行进初步听读的基础上,教师由以下嵌套关系问题来理出语篇层次:
显而易见,分层教学提高了高年级英语课堂教学效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语篇做到最准确的理解;同样,他们可以凭借整张嵌套式的关系图清晰地学习语篇以及相关话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这些关系图就清晰地扎根在学生大脑中,从而他们可以毫不费劲地把整个语篇复述下来,而无需长时间去死记硬背。
三、按承接关系对语篇进行分层教学
以《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5A Unit7 After school PartA为例,本语篇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学生课后活动而展开的,我以时间为主线进行分层教学。
①Where is Gao Shan going at first?Why?
②Where is Gao Shan going at last?Why?
根据时间的先后承接关系,同样可以分出两条时间层次的结构图:
按以上关系归纳的两个层次,最大限度地简化语篇琐碎的对话,学生可以顺着这两个层次继续学习其他零散的知识。笔者认为,最终学生会在思路上做到集散为整,想必这就是分层教学的最终目标。
英语学科属于基础学科,就其作为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而言,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我们在解读语篇的时候,采取各种不同的分层策略会潜移默化地为学生所熟悉、接受、内化、掌握,时间一长,学生就自然地构建其自己的学习模式,他们的阅读能力也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问题图式 篇3
1 农村散养户分布图式编号管理模式介绍
本文所称农村散养户分布图式编号管理, 其思路启发来源于片警的辖区住户分布图管理模式。其内容主要由农村散养户分布图、养殖户编号、养殖户基本信息表和养殖户门牌号管理构成。
1.1 农村散养户分布图
从我市的情况看, 全市74个行政村, 最大的村住户可达600多户, 小的村只有100来户, 和龙城区周围几个村和各镇政府所在地村居民比较多, 但养殖户倒是比较稀少。绘图时可参照当地派出所民警自制的责任图。根据当地村的实际自然座落情况, 小的村可以按一个自然屯为基本单元, 大的村以东西南北道路为界可分4个基本单元而画出住户分布图, 一个方框代表一个住户, 村委会、诊疗所、商店和学校等地方可以特别标注。这样, 每个村就有了1~4张A4纸或A3纸住户自然分布图。
1.2 养殖户编号
通过摸底调查, 可以确定村里哪些是畜禽散养户, 哪些是非养殖户。然后对散养户进行编号, 序号可按村民小组顺序或者按自己的方位习惯编排, 从001开始向对应方框内填写号码就完成了。养殖户如有变动, 根据实际情况, 随时可以编号或销号。
1.3 养殖户基本信息表
包括养殖户姓名、联系电话、畜禽养殖种类和养殖数量。散养户的养殖数量一般都是动态的, 禽类变化较快。对规模养殖大户或专业户, 要特别注明, 以便于重视和统计。方框图位置、编号和养殖户姓名必须对应一致, 不能出错。
1.4 散养户门牌号管理
散养户门牌号=动物+养殖户编号, 其样式可以是圆的或是方的, 但全市 (县) 统一为好。制作后粘贴或固定在大门显眼处。
2 农村散养户动物防疫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对散养户饲养情况底数不清
经过几轮村屯合并改革, 现在的行政村覆盖范围比过去大了很多, 尤其是镇政府所在地村区域较大、人员结构复杂、养殖户零星分散, 加上庭院养殖的隐蔽性造成了对散养户饲养情况底数不清的客观原因。村防疫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和村防疫员队伍不稳、更换频繁更是主要原因。外村防疫员负责防疫的一些村底数情况也难以准确。
2.2 对散养户的信息不畅通
与对养殖户情况摸底不清、摸底不用心有关。如果不掌握好散养户的基本信息, 就做不好防疫沟通和组织工作。
2.3 对散养户的动物防疫监管缺失
对散养户底数不清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动物防疫漏洞和防疫死角的产生。
2.3.1 动物饲养中的免疫问题:
有不少散养户观念落后、防疫意识低, 像禽流感、新城疫和口蹄疫等免疫预防项目尽管都是免费服务的, 但是往往因为害怕疫苗不良反应, 影响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对政府防疫工作大有抵触情绪而不愿配合。还有些养殖户居然把自己饲养的畜禽只当做随意能处理的私人财产, 可以自养自卖自食, 法律管不着。村防疫员面对这样的免疫“钉子户”, 一般都不愿意、不敢于得罪处理这些难题, 自然而然就让那些“钉子户”逐渐沦落为“隐身户”。有些位置偏远的和养殖隐蔽的就容易成为免疫漏洞户。免疫漏洞户和免疫“钉子户”就是基层动物防疫最大的潜在隐患, 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动物疫情散发的风险。
2.3.2 产地检疫问题:
按正常程序, 养殖户如果没有搞规定免疫, 不搞报检, 就不能正常出售所饲养动物。从长远看, 散养“隐身户”的存在可以说是动物产地检疫正常推进的一个重要的障碍。
2.3.3 动物尸体处理问题:
在农村乱丢弃各种畜禽尸体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也是动物疫病直接接触感染的一大威胁。如果对散养户底数不清、信息不准, 就很难查找是谁的行为, 也不好进行无害化处理, 更谈不上管教、制约和处罚。
2.3.4 村防疫员考核问题:
从现行的兽医管理体制来看, 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包括县 (市) 、乡 (镇) 和村三级防疫员队伍。对村防疫员一般采用合同聘用制, 其工资报酬还涉及到考核问题。村防疫员的主要工作量在散养户的动物防疫任务上, 如果散养户底数不清、不透明, 就无法准确衡量和落实整个村防疫工作量, 也无法正确评估村防疫员以春秋集中防疫为主的全年工作业绩。
3 农村散养户分布图式编号管理在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中的作用
3.1 农村散养户分布图式编号管理有利于增强基层动物防疫的进一步透明化升级。几张散养户分布图使全村养殖户的基本状况赫然醒目、一目了然;养殖户门牌号既是部门管理标志, 对散养户也有一种守法警示的象征意义。
3.2 农村散养户分布图式编号管理, 有利于构筑基层动物防疫活动的规范化建设。
3.2.1 能够消除强制免疫项目中问题户的问题。
通过新的管理, 村里谁是过去的免疫漏洞户, 谁是消极钉子户, 谁家出现了免疫反应意外情况, 就一清二楚, 更有利于研究攻关和进一步解决相关问题。免疫户的全方位无缝隙覆盖, 也有助于散养户免疫记录、村级免疫档案的建立和完善。
3.2.2能够推动产地检疫项目的落实, 也能达到以检促防的目的。养殖户的户籍有了, 动物免疫档案全了, 散养户的产地检疫也可以搞扎实了。举例说, 某某户饲养的牛出售或运输前有没有报检, 如果没有, 那是为什么, 牛去了哪里, 该怎么办, 这些问题有据可查, 都会有基本答案。养牛人和周围散养户一看, 不搞免疫还真不行, 就连自己养的牛都卖不出去, 马上有了危机感, 认识上去了, 以后的免疫就好搞了, 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以检促防的效果。
3.2.3 有助于散养户动物的无害化处理。
散养户的底数清楚之后, 村民的畜禽尸体乱丢行为容易被追溯, 进而可以监管, 让畜主按规定要求做无害化处理。
3.2.4 能够确保村防疫员考核工作的公平合理性。
散养户底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就是保证村防疫员考核公平合理的前提。
3.2.5 能够迅速提高对散养户的入户宣传率。
有了准确的散养户信息, 只要用心组织宣传, 都能接受畜牧兽医相关法条的宣传教育, 以提高法律意识, 逐步消灭散养户法盲问题。
4 结论
激活图式,高效阅读 篇4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图式
“外语阅读理解也许并不是因为读者缺乏正确的图式会受到影响,而是因为图式未被激活所致。”Carrel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图式被激活,并与相应的文本信息建立联系,阅读才是有效的。对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而言,激活学生脑中的图式至关重要,巧妙的激活图式是一个知识预热的过程,帮助学生做好学习准备,还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奠定乐学基础。笔者建议,教师应该在课堂伊始便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多样策略,有针对性地激活学生脑中图式,为进一步深入阅读做好铺垫。
一、多媒体情境激活法
在这样一个信息开放的时代,网络为教学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无限可能性,与教材相关的图片、视频、音乐等不胜枚举,只要教师用心收集并整理便可以得到最恰当、最丰富、最有趣的教学资源,将其以多媒体的形式引入课堂,将抽象的单纯的文字转化为形象直观的试听感受,往往能有效激发学生脑中的图式,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牛津高中英语Module5 Unit2 The economy or the environment的Reading部分Must we choose讲述了目前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为了激活图式,笔者引入了Michael Jackson的《Earth song》的歌曲和MV,这首歌不仅歌词写得好,提到了很多人类破坏自然的野蛮行为,句句都是对人类破坏自然行为的反思和拷问,MV也拍得极为惊心动魄、感人至深,一曲终了,学生都深受感染,脑海中的图式被激活了,纷纷都陷入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之中,笔者以此为基础自然而然开始了阅读课文的教学。
二、背景知识激活法
利用阅读课文的相关背景知识来激活图式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方式,它没有多媒体那么多样化的形式,但内容同样丰富多彩。所谓背景知识不仅指与阅读内容相关的知识介绍,也包括当今社会上的时事新闻和民间趣闻,还包括与主要语言点相关的旧知识点,甚至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可以作为背景知识引入。总之背景知识的范围非常广泛,在选用背景知识激活图式时首先要忠于阅读材料的类型和内容,其次还要以学生的兴趣点和生活体验为参考,找准切入点,将那些学生在生活中有过类似体验或者感兴趣的背景知识引入课堂,逐步过渡到阅读材料中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例如在学习牛津高中英语Module3 Unit3 Back to the past的Reading部分Lost civilizations 之前,笔者简单介绍了一些逝去的古老文明:宙斯雕像,泰姬陵,庞贝城和布达拉宫等,随后提出问题:What is civilization? Which factors are necessary to civilization? Can you give it a definition? 教师所介绍的是具体的古老文明,但是提出的问题却是抽象的、概括性的,这需要学生充分调用图式,认真概括、总结,方能解答问题,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了阅读内容,还有效锻炼了思维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三、话题讨论激活法
高中生的思维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之中他们渐渐形成了一套对事物的独立看法,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渴望别人听到自己的声音,也迫切地希望得到认同。新课改恰恰迎合了高中生的这种心理,将学生视为课堂主体就是保障了学生的话语权,课堂教学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活跃、民主的交流平台,很多问题都不再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答案,而是在讨论过程中产生很多合理、可信的回答,学生可以自由、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也给课堂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笔者倡导,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设置一个与阅读课文相关的话题,请学生进行讨论,对话题进行全面剖析,相互分享观点的过程也让学生加深对话题的了解,全方位地激活脑中图式。
Module6 Unit3的Reading部分Cultural differences,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Greeting customs are very interesting. If you are a careful observer, you will notice that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 backgrounds have different greeting manners. Do you know the ways that American and British greet each other? How do you treat these differences? 通过对问候方式差异的讨论,并分享对待问候差异的态度,学生很容易就会想联想到一些由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误解,认识到正确对待差异的重要性,阅读材料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充和拓展,学生学习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阅读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图式理论的应用为高效展开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途径。图式的激活是应用图式进行教学最关键的一步,笔者建议教师正确分析学情,密切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采用多媒体、背景知识和话题讨论的方式激活图式,全面激发学生对阅读课文的兴趣,提高学习热情,高效展开阅读。
问题图式 篇5
一、平民生活·适应选择
中国先哲在建筑住宅及环境选择,核心取向即“天人”关系,这与中国千年文明的宇宙观和审美观基本保持一致。在建筑环境布局中早就运用了整体系统论,在对建筑住宅及环境选择中,可以看出人是这个系统中核心的部分,在这个整体系统下自然环境、人、建筑三个子系统之间是以依存、制约、对立、转化的方式存在的。从宏观地把握各子系统的关系,寻求到最佳的组合关系,是中国先民追求的建筑生活环境的终极目标。
房舍·如服
中国的先哲在建筑环境布局中,是以人为中心,这在山水画、界画画面中人物布置可得到印证。《黄帝宅经》有这样论述,“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肤,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严雅,乃为上吉。” [2]房舍如服,李渔在《闲情偶寄·居室部》也有同样的论述:“人之不能无屋,犹体之不能无衣。衣贵夏凉冬燠,房舍亦然。”
“宅,择也;宅择吉处而营之也。”《黄帝宅经》强调:“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凡人所居,无不在宅……故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吉;若不安,则门族衰微。”对屋宅建筑地点选择、构造布局提出了适应性选择。择地而居,选择适宜人类栖息的地方,这是具有明确目的性的适应性选择。确定了自然的生活方式,根据环境的客观性,采取适宜于自身的自然生活方式,房舍如服,建筑如服。把居室如同人的衣服,那么就要与人相匹配,相合适,相适应。李渔在《闲情偶寄·居室部》有这样一个总结:“夫房舍与人,欲其相称。”如明代仇英《人物故事图》 (图1)
1. 明 仇英《人物故事图》图册之三贵妃晓妆图片引自 360doc 个人图书馆 - www.360doc.com - 2015-1-29
观形·察势
在建筑选址落实到具体之处,观形·察势则成为具体要求。清代书籍《阳宅十书》提出:“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重视山形地势,把小环境放入大环境考察。《考工记》中也有论述:“天下之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矣。大川之上必有途矣。”形与势有别,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是远景,形是近观。有势然后有形,有形然后知势。势如城郭墙垣,形似楼台门弟。势是起伏的群峰,形是单体的山峰。认势难,观形易。形的具体要求是厚实、积聚、藏气。
2. 唐 王维《辋川图》图片引自 360doc 个人图书馆 - www.360doc.com - 2014-4-22
从大环境观察小环境,便可得知小环境受到的外界制约。任何一块宅地表现出来的都是由大环境所决定的,只有形势完美,宅地才完美。建筑环境选择是对自然现象的认知,顺天道,得山川,受日月之精华。那么我们在山水、界画图式中这种大势与小形的关系,甚至成为造画成画的一种创作手法。现实的建筑生活理想在绘画图式中再一次得到印证。
建筑·山水
中国是个务实的农耕国家,因地制宜可见一斑。《周易大壮卦》就提到:“适形而止”。人与建筑适宜于自然为第一要则,而自然是以山水作为表象和表征的。依山傍水是典型的外显的方法,而这种建筑布局方式,在山水画、界画图式中随处可见,建筑在依山傍水之处,山体是骨骼,水域是万物之源。依山而建的住宅其形势有两类:一类是“土包屋”,即三面环山,一面开敞,中间地势平坦,房屋隐于树林中。依山而建的另一种形式是“屋包山”,即成群的房屋覆盖着山坡 ,从山脚开始覆盖到山腰。
适中·居中
适中是古老中国的生活哲学也是建筑布局的圭臬。《论语》提倡的中庸,合乎社会正统。在建筑中则以外显的图式的方式展示出来。建筑要选择适宜的地点,采用适当的材料、型制和规模,具适当的位置。建筑的布局在现实生活中演绎为生活礼仪规范图解。《吕氏春秋重已》指出:“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接,此阴阳不适之患也。”尊崇的就是适中。适中,就是恰到好处,尽可能接近至善至美之境。房屋的大与小也要协调,房屋大小和居住人数,房屋和房门大小的也要有适当的辩证关系。清人吴才鼎在《阳宅撮要》指出:“凡阳宅须地基方正,间架整齐,若东盈西缩,定损丁财。”要符合社会规范。
居中也是生活,《太平御览》中就有这样记载:“王者受命创始建国,立都必居中土,所以控天下之和,据阴阳之正,均统四方,以制万国者。”在典型的建筑群中,标准中轴线,起到的就是居中的强调和参考作用。在轴线的掌控下中心明确,附加建筑布局整齐,围绕轴线纵深展开,严格符合社会生活规范,而这种布局方式在界画中表现的更是严格而具体的。
二、畅神悟道·文人隐逸
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文人画的审美价值观长期占据中国古代绘画的主流。深层次原因是中国文化的山水自然观以及古代山水画家人格的社会特质。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作为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和时代心理的引领者,文人的思想与主张远比其他领域的人更有影响力,具文人身份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家更是如此。山水不仅是自然宇宙中的形象表征,更是蕴涵着一切生命现象的运化哲学,通过自然而能够体悟到生命的机理和生命的精神,古代文人通过自然山水环境感悟到存在自然山水中的生命之道,进而探索人生意义与归途的哲理。自古以来,善于以山水入画的,多是文人。中国古代文人画家创作山水画,本来就是一种以“畅神”“悟道”为目地的精神娱乐活动,山水画所追求的“意趣”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山水价值观和生命精神观一脉相承,它不仅是艺术,也是哲学。以“林泉高致”之心的文人山水画也就渐渐成了山水画主流。文人画的开先是王维,《宣和画谱》卷十对王维更是肯定与推崇 , 谓“至其卜筑辋川 , 亦在图画中 , 是其胸次所存 , 无适而不潇洒。移志之于画 , 过人宜矣……”[3]《辋川图》(图二)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画面群山环抱,亭台楼榭以环绕圆融姿态布置。别墅外,水云舟楫,呈现出悠然的意境。在王维的山水画中,这幅《辋川图》所创造的淡泊超尘的意境,是文人精神上的审美愉悦的典范之作。元代汤后士在其《画鉴》中赞道:“其画《辋川图》,世之最著也。”[4]从另外的山水画家刘松年的山水图卷《四景山水》,我们可以得到更为直观的具文人气息的建筑环境文本图式。在对建筑及环境的描绘图式当中,作品中建筑物通常放到低视角的平远的景域中来表现,屋宇楼阁近人亲切,形象刻画具体,画面呈现出宁静隐逸的气息,体现的是古代文人所追求的生活理想。
文人山水画创作中其隐逸的核心部分主要来自老庄思想,画面图式中会表现出文人的隐逸生活场景。“花间隐榭,水际安亭”,计成在其《园冶·亭榭基》对此有过评论:“惟榭祗隐花间?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巅,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或借濠濮之上,入想观鱼;倘支沧浪之水,非歌濯足。亭安有式,基立无凭。”通过对亭榭在绘画图式中的建筑物质符号表现,体现的是一种悠然林下的审美理想。在古代文人心里层面中物质化的建筑,本身就附着了文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况且中国山水画和古典建筑园林的创作皆出自同一阶层即古代文人之手,是古代文人情思的反映和现实载体。
结论 :
口译听力的图式构建 篇6
1 口译听力的特殊性
口译认知加工研究范式的代表人物之一的丹尼尔·吉尔教授所提出的交替传译的认知负荷模式中, 口译分两个阶段执行。 (Gile, 2011:163-64)
第一阶段
口译=L+N+M+C
L听解分析 (Listening and Analysis)
M短时记忆 (Short-term Memory operations)
第二阶段
口译=Rem+Read+P
Rem回忆 (Remembering)
Read解读笔记 (Note-reading)
在这一模式中, 听解分析是口译的第一步,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指出的是, 吉尔教授这里使用的是听解分析, 而非听力。这也揭示出口译中的听力不光是在听, 还要强调对所听材料的分析, 从而理解其意义。关于口译中的听解, 法国释义派的代表人物D. 塞莱斯科维和M.勒代雷曾指出:“译员是个很特别的听众, 他用不着以自己的名义进行干预, 一心只注意讲话人要表达的意思, 领会这意思的种种细微差别。” (2011:4) 这也就是他所说的“集中注意力”, 强调译者在听的时候捕捉讲话人的意思, 做到“得意忘言”。事实上, 口头陈述是转瞬即逝的。我们可以记住听到的大体内容, 但是不一定记得住说话人具体使用的词语。因此, 法国释义派提出在听的过程中, 需要脱离原语语言外壳, 即听的重点在信息而不是在听单词。译员在词语消失的时候记住了自己理解后的内容, 从而摆脱了原语言形式。可见, 口译中的听力过程事实上是一个分析理解的过程。
此外, 吉尔教授还专门提出了口译的理解模式:C=KL+ELK+A即:理解=语言知识+言外知识+分析 (Gile, 2011:77)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 口译员要理解说话人的意思, 除了要运用包括词汇、句法和语篇等语言知识和各种语言外知识, 还要对听到的信息进行积极的逻辑推理分析。刘和平也曾指出口译员在听入信息的时候应该“借助认知知识和主题知识对语言进行阐释和解释, 实际上是在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 这种推理和分析绝对不是对语言的简单辨识, 而是了解语言承载的信息意义。” (刘和平, 2005:19)
由此可见, 口译听力注重的是听信息而非语言形式, 强调语篇分析, 重点在于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使学生学会在短时间内捕捉有效信息, 并有意识地进行记忆。换言之, 学生们要学会如何边听边分析, 边听边记忆。口译中的听力过程其实是一个一心多用的过程。
2 图式理论
2.1 图式的概念
图式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术语。英国心理学家F.C.Barlett在其著作《记忆》中指出:“图式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对过去经验的积极组织” (Barlett, 1932: 67) 。这里所说的图式是指人们在大脑中储存知识的方式。换言之, 图式是一种知识结构, 它能使信息有条不紊地储存在长期记忆中。
2.2 图式理论对听力过程的阐释
图式理论认为听力理解不是简单地对字面语言信息进行解码的过程, 而是“背景知识或图式与输入信息或声学信号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 (李文英, 2005) 。在这一过程中, 如果输入的信息能与其已有图式迅速匹配, 就能较为顺利地实现对语篇的理解, 进而将其储存在记忆中。可见, 听者大脑中已有的图式越丰富, 其理解行为就越快越准确。因此, 口译听力教学的重心应当放在帮助译者建立相关的图式。
3 口译听力图式的建立
总的来说, 译员者应该具备的图式具体可以分为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包括语音、词汇及语法, 强调译员的基础知识。内容图式是指文章的主题, 强调译员的背景知识。形式图式是指语篇体裁, 强调译员的语篇知识。
3.1 建立语言图式, 夯实基础知识
在传统听力教学中, 教师基本会遵循以下的模式:听前讲解新单词;泛听以了解文章大意;精听以了解文章细节;检查词汇掌握。这种固定模式看似对词汇给予了相当的重视, 但是对于单词的分类归纳并不够。口译涉及的词汇不同于英语专业其它课程的词汇, 大多数都是专业词汇。众多的术语往往会影响了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因此, 在听力练习中要加强对专业词汇的分类整理。语音和语法更是听力中被忽视的内容。很多学生的语音知识极其贫乏。而在口译训练和实践中, 学生们往往会遇到来自不同背景的发言人, 他们的英语发音大相径庭。习惯了标准发音的学生遇到非标准的发音, 理解就相当地困难。此外, 口译听力大都是真实语境的录音, 说话人会经常使用连读、弱读、失去爆破等语音技巧, 这些也构成了听力理解的障碍。语法知识匮乏, 导致学生无法分析句子结构。一旦听力中出现长句, 很多学生连主谓宾都无法辨别, 更别说去理解其中的插入语、倒装结构和虚拟语气等。因此, 在口译听力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注意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的语言图式。在语音方面, 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辨认音位、切分语流、辨识不同类型的语音线索等。向学生介绍英音和美音的差异, 并且有意识让学生接触一些非标准发音。在词汇方面, 教师应帮助学生拓宽对词语多种意义的认识, 强化学生词汇分类归纳的意识, 重视专业词汇的积累。在语法方面, 教师应培养学生对语法现象的分析归纳能力, 强调对复杂句型的理解。
3.2 建立内容图式, 积累主题知识
口译涉及的主题众多, 要求译员有丰富的背景知识, 即强调译员内容图式的建立和积累。如果译员有丰富的内容图式, 那么他就可以更好地预测、分析、处理所听到的信息。然而, 学生掌握的背景知识往往有限, 尤其是对科技、财经、体育等和自己专业相去甚远的领域知之甚少。这种内容图式的缺损对学生听力理解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有时即使学生听懂了每个单词也可能无法理解整个语篇的意思。为了尽量减少此类缺损的影响,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避免材料内容过于单一, 要有意识地选择不同主题的文章。如果有条件, 还可以针对不同的主题 (如财经、政治等) 进行专题听力练习, 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该部分知识。在课外, 还要多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辅助阅读材料, 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3.3 建立形式图式, 掌握语篇知识
任何一种语篇都有其固定的语篇结构。语篇体裁的重要作用在于将语篇归类, 并通过不同语篇题材的语篇进行比较与对比, 从微观上把握一类语篇的内在结构及其组织机制, 并从宏观上了解某一语篇题材所发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或语境 (于晖, 2001) 。
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能够理解听力材料的每一句话, 却不清楚文章的篇章结构, 因此他的译文无法像原文一样的条理清楚。这一问题追根溯源要归咎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即只注意字、词、句, 没有上升到篇章层面的理解。如果译者建立了相应的形式图式, 掌握了丰富的语篇知识, 就能提高其听力理解能力。
口译听力中涉及的材料体裁多样, 每种体裁具有各自相应的特点和对听话者不同的要求。根据其体裁的不同, 在听力时的侧重点便各不相同。如在听礼仪致辞时, 要牢记其基本框架结构:称呼→正文→结尾。礼仪致辞多使用比较冠冕堂皇的客套话, 尤其是称呼和结尾祝酒部分。这些特定的表达需要译员事先熟悉记忆。听采访时, 要运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模式, 注意提问人的问题。听人物传记时, 要特别留意时间顺序。无论哪种体裁, 在听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头部分, 找出其中的中心句往往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果听者拥有了该类文体的形式图式, 就能十分容易地推测出文章的下一部分内容, 能更加顺利地理解原文。因此, 在口译听力训练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语篇结构的以上特征, 帮助学生认识并掌握各类语篇的结构特点, 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主题句、中心句、上下文的连接词, 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这样在听力中, 学生就会从整个语篇出发来预测即将听到的信息, 并学会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
4 自上而下激活图式, 提高分析预测能力
在建立了相应的图式之后, 接下来就应当激活图式以重建意义。激活图式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即“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模式。所谓“自下而上”的过程, 是指听力器官接受到语言信息之后, 大脑利用既有语言图式对所听信息本身进行解构、简化、重组的加工过程, 包括将信息流分解成有意义的词和词组, 利用重音、语调和节奏抓住信息重点, 利用语法结构知识理解话语的功能和意图等 (Anderson, 1988:35) 。在这一过程中, 听者是从字词开始, 强调对单词、句子等的听辨。在“自上而下”的过程中, 进入听觉系统的话语信息激活了大脑的既存图式, 听者利用它们来假设、鉴别、揣摩话语的意思, 预测话语内容的发展, 并通过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来验证和修改假设, 从而理解和吸收话语信息, 经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和语言重组活动, 重新构造与听者原有知识结构相吻合的新信息, 也即理解了说话者的意思 (Anderson, 1988:35) 。在这一过程中, 听者从语篇开始, 调动已有的内容和形式图式, 运用背景知识和语篇知识来处理信息。
在口译训练过程中, 学生经常抱怨说单词是听到了, 但是对所听材料的内容却不甚理解。这说明学生在听力时习惯于以单词为基础开始理解全文, 即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来进行信息处理。但这往往造成了他们理解上的局限性, 只掌握了单词, 却忽略了整体, 也就是“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因此学生可能是很多细节基本都抓住了, 但是整个语篇的层次不分明, 逻辑不清晰。而一旦出现听不懂的地方, 学生就会精神紧张, 产生焦虑感, 有的甚至丧失信心, 直接放弃口译任务。这主要是因为学习者缺乏相关的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而事实上, 译员只有上升到语篇层面才能快而准地理解篇章。利用语篇分析模式来分析听力材料,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推理和总结的综合能力。所以在口译听力中更应加强的是自上而下的理解方法。这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宏观语篇上把握所摄取信息的能力, 帮助学生克服听力时只注意单词的坏习惯。此外, 在听力过程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积极运用所得到的信息对语篇的内容进行预测。如果听到的信息与初始预测有出入, 听者应当马上调整错误的预测并重新进行新的预测。
5 结束语
口译中的听力训练从根本上讲是为翻译服务的, 有别于听力课上的教学。口译听力应该从抓主要内容、复述大意的练习开始。然后逐步引入语篇分析的相关知识, 对学生进行语篇衔接和连贯手段的识别等训练。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并丰富各种图式, 教会学生使用“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模式, 识别不同类型的语篇结构, 提高听力水平。
摘要:听力理解一直是我国英语口译学习者的弱项, 这和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长期缺乏理论指导有关。针对这一现象, 该文将图式理论引入口译听力教学, 结合口译听力的特殊性, 探讨了如何通过构建图式来提高口译学习者的听力能力。
关键词:图式理论,口译听力,图式掌握,图式激活
参考文献
[1]Anderson A, Lynch T.Listen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2]Barlett F C.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2.
[3]Gile, Daniel.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Translator Train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 2011.
[4]D.塞莱斯科维奇、M.勒代雷, 闫肃伟、邵炜 (译) .口译训练指南[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11.
[5]李文英.试论图式理论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J].外国语言文学, 2005 (3) .
[6]刘和平.口译理论与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图式理论与文化的翻译 篇7
关键词:图式理论,文化,翻译
1. 图式与翻译
图式以康德的认识二元论为重要来源。康德将认知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他认为:“认识是主体运用其先验认知图式于感性对象, 把各种杂乱无章的感觉经验组织、整合、建构为新概念的过程。”后来这一观念经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和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等人发展成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认知心理学认为, 已有的知识经验是有结构的, 人们在认知的过程中, 通过对同一客体或活动的基本结构的信息进行抽象、概括, 产生包摄性观念, 即形成大脑中的“框图”, 这便是图式。其实, 图式是知识框架和分类系统, 起类别、表征作用。人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需要借助于图式的帮助。而一个人图式的形成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接受教育程度等都有密切关系。一个人图式的形成和图式在人对事物及各种现象的理解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是孤立的、与其他事情毫无关联的。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是沟通各族人民的思想, 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交流的重要手段, 也是学习外语的重要手段之一。翻译也是传播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 促进交际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时翻译是一个涉及两种语言交互的活动, 国内外关于翻译方法、标准等的探讨很多。奈达在描述翻译过程的取向时提出了动态对等理论。所谓动态对等, 是指在翻译中“原文信息转移到接受语言, 译文接受者的反映与原文接受者的反映基本上相同” (Nida&Taber, 1969/1982:200) 。笔者认为, 要想做到译文接受者的反映与原文接受者的反映基本相同, 译者必须承担很大的责任和压力, 而且这种结果完全取决于译者翻译水平和处理翻译内容技巧等方面的问题。因为众所周知, 不论是英语、汉语, 还是其他语言间的翻译活动都不可避免地涉及两种语言在语法词汇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比如把《圣经》用语“上帝的羔羊”译成爱斯基摩语, 译文读者不但不会产生与原文接受者基本相同的反映, 反而会感到很迷惑。但是译者作为两种语言之间的沟通者, 有责任把原文信息传达给译文读者, 同时使译文读者产生正确的反映。因此, 译者对这些问题处理的质量和技巧将直接决定译文接受者阅读译文时所产生的反映。如果这种关系处理得当, 译文读者就将可以达到或接近原文接受者所产生的反映, 使翻译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引入图式理论用来指导和判断译文的质量和效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不同民族文化风俗方面的异同可在语言中体现出来。翻译作为一个涉及两种语言间的活动, 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差异, 在翻译中把原文的文化内容正确地传递给译文读者, 并使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反映, 可以作为译文成功的重要标志。在翻译中调用图式理论可以帮助译文读者构建或激活图式, 从而更好理解文章, 对翻译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图式理论与文化翻译
文化涉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无处不在, 无所不包, 如称谓、习语典故等。称谓, 即人与人之间的称呼。它是语言的产物, 伴随语言的产生而出现, 一般而言, 人类社会往往先有语言, 然后才逐渐产生形形色色的称谓。同时称谓与人类关系密切, 它是人类社会日积月累形成的规则和长期约定俗成的习惯相辅相成的产物。称谓是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生活密切相关, 具有很大的民族特色, 不同民族之间在称谓上有很大的差异, 如汉语亲属称谓注重辈分, 英语则淡化辈分。
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 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 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宗族制度, 同姓宗族大家庭是基本单元。在这种传统的扩散型的大家庭 (extended family) 中, 血亲分为“九族”, 指本人以上四代长辈和以下四代晚辈, 即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孙、曾孙、玄孙。如《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风效戏彩斑衣”中有如下描述:
凤姐儿想一想, 笑道:“一家子也是过正月节, 合家赏灯吃酒, 真真的热闹非常。祖婆婆, 太婆婆, 媳妇, 孙子媳妇, 重孙子媳妇, 亲孙子, 侄孙子, 重孙子, 灰孙子, 滴里搭拉的孙子, 孙女儿, 外孙女儿, 姨表孙女儿, 姑表孙女儿……唉吆吆!真好热闹!……”
His-feng drained her cup and thought for a second.“In the middle of the first month, ”she began, “during the Lantern Festival a family was having a fine lively time, enjoyi ng lanterns and drinking together.There were the great-grandmother, grandmother, daughters-in-law, grand-daugh tersin-law, great-grand-daughter-in-law, grandsons, grandnephews and a pack of great-great grandsons as well as granddaughters and grandnieces on the paternal and maternal sides, and grandnieces on the brothers’and sisters’sides...Aiya, it was really lively.”
这一大堆的称呼, 王熙凤明确数出的就有十五种, 七代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应的称谓, 这正是中国封建大家庭的特色。
而西方社会家庭成员居住较分散, 流动性相对较大, 特别是家庭内部子女, 一旦成年就自立门户, 各自谋生。人们崇尚个人主义, 强调个人的独立性, 因此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在这个核心家庭 (nuclear family) 中, 血缘观念比较淡薄, 亲属关系相对松散。在这个小家庭里, 只有祖孙三代拥有自己的称谓, 即grandparents, parents, grandchildren。如果要表示高祖、曾祖、曾孙或玄孙, 则需要使用形容词great或great重叠使用。即, great great grandfather (高祖) , great grandfather (曾祖) , great grandson (曾孙) , great great grandson (玄孙) 。
为了帮助西方人构建相应的称谓, 了解文章中具体人物及人物关系, 在翻译时特地加上on the paternal and maternal sides, on the brothers’and sisters’sides, 即使他们没有专有称呼, 看到这样的表达心目中也一定能判断出到底是那些人和人们之间的关系, 或许感兴趣的话他们还可以自己画个family tree出来呢。图式理论的核心是图式的激活, 使译语读者的固有知识与输入的信息产生共鸣或交互作用, 上述翻译表达通过向译文读者传达本族语不存在的信息, 激活译文读者脑海中已有图式并结合新知识达到译语读者对译文正确的和原文读者一样的反应。
一个民族的语言发展伴随着文化的发展, 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语言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有关神话、寓言、传说、历史故事等的典故, 有些典故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变化成为经常使用的习语。这些东西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而这些历史知识和文化背景早在原文读者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成为已知信息, 然而对于译文读者而言却是全新的东西。原文读者在读到这些典故或习语时很容易把脑海中的已知信息激活, 但是对于译文读者来说, 却是比较困难。译者在遇到这方面的翻译时要帮助译文读者创建图式, 从而达到理解译文的目的。
“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 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自笑道:“若真也葬花, 可谓‘东施效颦’了;不但不为新奇, 而且更是可厌。” (曹雪芹《红楼梦》)
Version 1:“can this be another absurd maid come to bury flowers like Taiyu?”he wondered in some amusement.“if so she’s Tung Shih imitating Hsi Shih*;which isn’t original but rather tiresome.”
*Hsi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Yung Shih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s. (Yang Xianyi)
Version 2:“can this be some silly maid come here to bury flowers like Frowner?”he wondered.He was reminded of Zhuang-zi’s story of the beautiful Xi-shi’s ugly neighbour, whose endeavours to imitate the little frown that made Xi-shi captivating produced an aspect so hideous that people ran from her terror.The recollection of it made him smile.“This is‘imitating the Frowners’with a vengeance, ”he tho ught, “—if that is really what she is doing.Not merely unoriginal, but downright disgusting!” (D.Hawkes)
以上两篇译文都注重帮助译文读者创造图式, 但是所采用的方法不同, Version 1采用的是直译加注释的形式, 而Version 2在翻译时, 一方面引入了典故的出处, 并且简单地介绍了故事, 另一方面还把在此处的意思表达了出来, 使译文语言表达浑然一体, 我个人认为译文2更容易帮助译文读者理解原文。
同样英语中也有丰富的汉语言文化中不存在的典故, 如:
...and, seizing a rope, he applied it with all his might to the backs of the two traitors, till they yelled no more, but lifelessly hung their heads sideways, as the two crucified thieves are drawn. (Herman Melville, Moby Dick)
说着, 他拿起一根绳子, 用死劲地抽打那两个叛乱者的背脊, 直打得他们再也叫骂不出, 只是毫无生气地斜挂着头, 就像图画上那两个钉在十字架上的强盗。 (注释:《新约·路家福音》第二十五章, 记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 有两个犯人和耶稣被一同带来处死, 一个在左边, 一个在右边。) (曹庸译)
同样的原文读者很容易就看明白原文表达的意思, 但是汉语读者估计会不知所云, 但是注释却起着帮助读者建立图式的作用, 因此译文读者在看完注释之后也会恍然大悟。
三、结语
为实现译文和原文之间的动态对等,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到两种语言中的差异, 及两种语言使用者所具有的已知信息, 并努力在译文读者脑海中构建图式以帮助译文读者熟悉理解原文所传达的信息。翻译中借用图式理论可以帮助译者正确恰当地处理译文, 达到非常理想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F.Ungerer, Schmid, 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 guistic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刘明东.文化图式的可译性及其实现手段[J].中国翻译, 2003, (2) .
[3]姚琴.框架理论与等值翻译——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2007, (10) .
[4]彭建武.认知语言学研究[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5.
[5]秦洪武译.翻译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图式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 篇8
1 图式理论
1.1 图式的概念
图式理论是指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 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 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 输入的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吻合。
图式是由著名哲学家康德最早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后来, 人们把图式理论应用于对文章的阅读理解, 认为阅读是一种主动积极的猜测—证实过程, 是一种读者的背景知识与篇章内容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过程。
1.2 图式的内容
图式并不等同于文化背景知识, 它包括语言图式、形式图式和内容图式。图式理论认为无论哪种图式发生变化都会影响阅读理解的结果。同时, 某一种图式的不足又可以通过其他图式的优势弥补。语言图式, 指的是读者的语言知识结构, 主要包括词汇、句法和语义知识。语言图式是一切阅读的先决条件。形式图式主要指读者关于语篇体裁和语篇连贯手法等知识。内容图式又分为主题知识如法律、经济、文学、化学等;世界知识即人们头脑中关于周围事物运行规律的认识;文化知识。
2 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并形成了相应的模式。第一种为自下而上模式。该模式以传统的语文学为理论基础, 从小到大地译解语言单位 (音、形、义) 而形成语篇意义。第二种是自上而下模式。该模式强调读者的背景知识在理解中的作用, 但过分地强调背景知识的重要性。第三种是交互作用模式。该模式由美国人工智能专家Rumelhart1977年提出, 他认为阅读理解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交互作用、同时加工的过程。
3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阅读理解的实质是读者的背景知识与文本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 英语阅读教学应考虑到文本和读者的背景知识这两个方面的因素。读者的背景知识, 即图式, 主要包括三种: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笔者认为, 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体验其大脑中的图式在阅读过程中如何帮助他们理解文章, 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阅读, 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这就是有的学者提倡的“过程教学”, 下面论述阅读教学三个阶段的具体活动。第一阶段, 读前阶段, 激活背景知识, 丰富内容图式。读前阶段是阅读教学的导入环节。阅读前调动学生已有知识, 帮助他们建立相应的图式知识, 使之对所读材料进行正确的预期活动;当学习者对所读材料已具备一定的先验知识, 教师应在读前活动中采取相应的手段激活他们的知识图式。比如, 可要求学生根据标题、副标题以及与文章主题密切相关的关键词的讨论与介绍来对所读材料进行预测或联想, 以此激活图式。第二阶段, 阅读阶段, 建立语篇结构, 完善形式图式。阅读阶段, 也就是理解阶段, 是图式具体化阶段。在这个阶段里, 要以学生阅读为主。以全面、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为重点。不仅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 还要进行语篇分析, 引导学生识别篇章的整体意义。教师可要求学生逐渐导出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图式。而这种诱导图式的最好方法就是写出文章的摘要。一篇文章中往往含有多个命题, 就应该选择一些特定命题为要点, 定出摘要, 对其它命题忽略不计或作更概括的陈述。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 略读文章开头和结尾, 判断文章的体裁, 快速浏览全文, 领会中心大意, 找出记叙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局。 (2) 查读。 (3) 仔细阅读, 旨在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语篇组织模式进行分析, 找出作者的写作思路及谋篇布局的特点, 从而丰富和完善其形式图式。第三阶段, 读后阶段, 归纳语言知识, 扩充语言图式。 (1) 语法衔接手段分析:时间、地点、照应和替代。 (2) 词汇衔接手段分析:词汇复现关系、词汇同现关系。 (3) 逻辑联系语的分析:增补关系、转折关系、原因关系。当对文章要点建立了图式后,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推论。也就是利用图式变量间的内在联系。推测出隐含的或未知的信息。图式理论的基本组成是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推理, 以便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或内在联系。因此, 教师可以在学生对文章已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 设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给学生。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将所读内容与自己的经历、知识、兴趣和观点相联系。还可以根据所读材料进行鉴赏工评论。品评人物, 分析文体, 让学生相互交流思想, 写出自己的评论、总结等。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还要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组织和辅导。教师有了好的教学方法, 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对学生来说, 要学好阅读课, 就必须多读, 大量地读。多读对巩固提高语言知识十分有利。通过阅读, 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从而达到提高阅读的能力。
摘要:在阅读过程中, 读者的经验和常识, 即背景知识, 是非常重要的。在许多情况下, 语篇所传递的隐含信息需要读者根据背景知识进行推理判断, 然后才能准确地理解整个语篇。如果读者缺乏与个某个语篇相关的背景知识, 就很难连贯地理解它。图式理论解释了在语篇理解过程中读者如何启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对语篇进行推理, 帮助理解语篇。
关键词:图式理论,英语阅读,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Carrel, P.L.et al.Schema Theory and ESL Reading Padagogy[J].TESOL Quarterl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2]Cook, G.Discours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3]Goodman, K.S.Psycholinguistic univer-sals in the reading process[A].In Pinsleur.P.and Quinn, T. (eds) The Psy-chology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1.
[4]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5]张维友.图式知识与阅读理解[J].外语界, 1995.
儒家思想的现代图式 篇9
优秀教育工作者于永兴说:“人生最大的价值不是一时有地位和荣耀,而是自身对事业、理想的追求和延续。”我们在孔维克身上看到了这种延续,也看到了中国画发展的希望。孔维克是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画家。大凡一个人在一项事业上能取得非凡杰出的成就,都有一种执著之心,孔维克就是这样一个人。作为一个责任心强的艺术家,他已经具备了一种生命和文化意义上的自觉,在不断地走向艺术深化的过程中,他明确了自己的艺术探索方向和追求目标,这一目标就是把自己的艺术着力点放在解读中华文明的本源以及儒学文化对本土文明的激活上,努力实现艺术语言的转化。
孔维克这种行为看似个人化,实际上具有文化和精神意义上的双重作用。他是孔圣人后裔,在他的作品里体现出一个生活在当代时空的当代人对孔子儒学文化的认识与思考,并努力以自己独有的作品形式把思维方式体现出来。用现代人的理解去表现不同于孔子时代的新的美学境界,这是他对孔子美学思想的一种弘扬。他于1989年创作的代表作《公车上书》描绘的是清朝末期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这一历史事件,表现的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批知识分子为反对西方的殖民侵略,力图改革封建制度的开始,此事件促使了以康氏为代表的维新派登上近代中国的政治舞台。孔维克在表达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作品里采用横幅构图,把那些群情激昂的爱国人士铺展在画面上,在他们用身躯聚合的长城上,安排了一页放大了的雕版古书,上下相互呼应,给画面增加了一份沉重的历史感。孔维克这幅代表作体现出孔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当年康氏把孔子当作民主和改良社会的化身,欲借孔子做托古改制的旗帜,通过改革来挽救满清王朝。这幅画的画面,给予我们一种震撼,一种对爱国者为真理奋斗献身敬仰的震撼,体现了作者在不懈追求历史的厚度、思想的深度和现实的意义。
孔维克有着较全面的艺术修养,除擅长中国画外,他还涉猎书法领域,几十年来临池不辍,在楷书、篆隶、甲骨、汉简等书体方面用功深研。身为山东美协常务副主席,孔维克有着很强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以及出色的组织领导才能,山东美协近20年来的发展和繁荣与其兢兢业业的工作是分不开的。在长期的艺术历练中,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风格,在传统基础上稳扎稳打。他一向崇古,但不泥古不化,而是倡导推陈出新,他的一系列风格独特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古典文化系列”意境深邃悠远,“孔子文化系列”气韵悲壮雄浑,“乡土文化系列”则表现出缠绵悱恻的梦幻诗情。在艺术创作中,他融传统古典精神、现代意识、乡土情怀与人文思想为一体,将这些物象化为自己的情感符号,寄托在笔墨中表达出来。他把传统和现代文化用自己的方式结合为一体,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语言。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他有着比常人更高明的审美眼光,从他作品的画面上可看出,他很讲究秩序感、韵律感、流动美与节奏美。作品中有律无规的线,横、斜、直、平行交错,构成很多变化无穷的几何体,横式体面和点的对比,组合对打散的统一,角与圆的对比错落,画面上各种形式的组合让人感到一种匠心独运、严肃认真的从艺态度和高古雅逸、清新脱俗的艺术表现画风,这种画风显现出很强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思索。他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基本功扎实和推陈出新的探索精神。他的笔墨是传统的,而审美又是现实的,他承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传统基础上开拓创新。他的一系列作品雅俗共赏,在作品的价值取向中,可以看出深厚浓郁的人文关怀精神。
评价一个书画家艺术好坏还要看他的人品,人品不高,作品难免低俗,反之人品高尚,则作品通常高格。孔维克在中国画坛及书画收藏界有着很好的口啤,这是无需置疑的。我们祝愿这位中国画坛的健将,在自己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再接再厉,创造辉煌!
构建多元图式,促进有效阅读 篇10
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但是现实生活中英语阅读已是教师和学生的“众矢之的”:
首先, 学生对于阅读理解“又爱又恨”。 “爱”是因为阅读理解在考试中所占比例接近20%;“恨” 是因为文章中生词使学生产生敬畏感。 生词量、 阅读技巧缺乏等问题使学生无从下手。
其次, 教师在阅读课堂上往往“只扔石头不见浪”。 由于教师上阅读课时, 侧重语言知识的讲解, 忽略阅读教学方法, 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综上, 针对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笔者提出“构建多元图式, 促进有效阅读”,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技能、培养阅读思维能力。
二、图示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的作用
图式理论认为阅读理解过程归根结底是给合适的图示填充新的信息而使图示具体化的过程。 一个读者不能正确地理解文章, 可能有以下三种原因:1.读者可能不具备适合与文章的图式, 就不可能读文章进行释义;2.读者虽具备适合与文章的图式, 但课文中提供的线索不足以激活这些图式;3.读者所具备的图式与文章作者关于某一事物的图式存在差异, 因此造成对文章的误解。 由此看来, 读者头脑中图示的丰富程度及其结构的合理程度对阅读理解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图示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的运用
一般说来, 阅读能力由三种图式决定, 即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激活学生的已有图式并由此建立新的相关图式, 确保英语阅读持续有效开展。
1.掌握词汇句型, 构建语言图式
“语言图示”说的是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 即语言知识。 语言图示是其他图示的基础。 在阅读中, 学生首先从词汇入手, 如果生词太多, 则无法保证词汇图式处于激活状态, 阅读就难以进行下去。 教师可以通过直观导入、拓展导入和表演导入帮助学生在阅读前构筑学生的语言图示。
(1) 直观导入。 直观导入是指教师运用实物、图片、幻灯片、简笔画、照片、录音等形式直接向学生呈现在文本中出现的词汇。 例如, 讲授7B Unit4 Finding your way这一课的reading时, 文中有很多易混淆的方位介词, 我们可以采取“直观导入”帮助学生理解。
(2) 拓展导入。 拓展导入是指教师精心设计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词汇知识, 使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语言图示与即将学习的文本形成信息网, 教师顺势利用信息网构筑其语言图示。 例如, 讲授7A unit8 Fashion这一课时, 为了使学生对fashion有更深的认识, 就利用图式法对这堂课开展教学。 这一堂课中, 学生不仅学习了本课有关流行饰品的词汇, 还扩展了其他有关fashion的词汇知识, 让学生对于fashion有了很深的认识。
(3) 表演导入。 表演导入是指教师运用肢体语言引导学生对词汇进行猜测和联想。 例如, 7B Unit5 Amazing things中, 教师在描绘不同的词汇giraffe, snake, camel, ant, elephant, goldfish等时, 请同学看图表演或者自己表演, 让学生猜测以活跃课堂气氛, 加深学生头脑中的语言图示。
2.重视语篇结构, 构建形式图式
“形式图示”能够帮助学生熟练地理清文章结构, 判断出段落之间正确的逻辑关系, 能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文章。 可以通过关注文章开头、结尾及每段段落大意等方式, 帮助学生储备一定的形式图式。
例如, 7B Unit5 The ghost in the park一文, 以“顺序排列”的形式整理语篇信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一形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思路, 以免阅读偏离主题;
Put the following into the right order:
a.We ran away quickly.
b.Andy found a little cat in the bushes.
c.We sat under a big tree in the park.
d.Suddenly, we heard a whisper.
e.We turned around but saw nothing.
f.Andy went to the park.
g.I told Andy about the strange sound.
(c—d—e—a—g—f—b)
3.挖掘语篇内涵, 构建内容图式
“内容图示”主要用来理解文章的内容范畴, 即文章中心意思的知识。 初中生经常发现文本中的每个词都没有超纲, 但是自己阅读起来特别费劲。 其原因是学生大脑中内容图示缺乏所致。 所以, 在阅读课堂上, 教师要尽可能帮助学生丰富背景知识, 尤其要注重英美文化差异。 以7A Unit5 Let’s celebrate这一单元的Reading为例,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教师在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应科学设计教学活动合理构建内容图式。
(1) 阅读前, 教师应引导学生广泛猎取各类知识, 增加内容图式, 形成阅读优势。 Let’s celebrate这一课主要讲解Halloween这一西方节日,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寻找有关西方节日的资料, 了解西方人庆祝节日的方式和相关活动, 图式一经激活, 阅读中出现的知识类问题便迎刃而解。
(2) 阅读中, 运用图式复述课文, 细化内容, 使图式框架充实、精致起来。 通过该环节, 教师既可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 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 见下图:
(3) 阅读后, 教师可设计开放性问题, 以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拓展延伸的功能。 Let’s celebrate这一课, 可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中西方节日的异同点,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对本单元话题的兴趣, 通过调动他们的原有图式, 培养缜密的思维和判断能力。 见下表:
总之, 通过读前、读中和读后大量的听说训练, 学生收获了更高层次的认识与理解, 强化了内容图式的构建, 阅读效果显著。
四、图式理论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1.从学生角度来说 ———被动倾听变为自主学习
图示理论培养了学生的预测能力。 在阅读课堂上, 图式理论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学习。
2.从教师层面来看 ———教师的 “teach language”变为 “teach beyond language”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只是就事论事: 就课文提问题—分析课文—讲解语言点—给出答案, 导致学生和阅读材料之间缺乏“亲切感”。 而“图示理论”提倡教师在阅读课上, 除了讲解语言文字本身, 还应讲授并引导学生了解有关的背景知识, 鼓励学生广泛阅读, 扩大知识面。 这一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实现了学习语言的真正目的。
总之, “多元化”的图式理论体现了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理念, 它牢牢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他们思维的火花, 培养了他们的阅读思维能力, 实现了“有效”的阅读教学。
摘要:本文立足于图示理论, 以教材为案例, 根据语言图示、内容图示和形式图示探讨初中阅读课的教学, 意在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图示, 激发阅读兴趣, 培养阅读思维能力。
关键词:图示理论,有效阅读,英语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金爱英.图式理论与高中英语阅读中的导入策略.中学外语教与学, 2005 (12) .
[2]叶未尔.图式理论与阅读教学[J]外语教学, 1998, 19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