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资产

2024-09-18

银行资产(共12篇)

银行资产 篇1

一、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在社会经济体系中, 中央银行是一个特殊的金融机构, 是为国家宏观经济目标服务的。中央银行负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对国民经济和金融运行进行宏观调控。有效发挥这一职能, 不仅对中央银行是根本性的, 而且对推进中国经济和金融的健康发展也是不可或缺的。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反映了中国人民银行各项活动所引致的资金来源分布状况和资金使用配置状况, 它涉及到诸多复杂的经济活动和金融活动。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由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主编, 历年数据登载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由于数据可获取性的限制, 本章暂不考虑中央银行的非金融资产。

二、中央银行资产项目分析

根据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显示, 2012年底, 总资产达到29.5万亿元人民币, 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资产规模快速增长。1999-2012年, 中央银行的资产总额由35349.8亿元增加到294537.19亿元, 增长了733.2%。而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这一数值分别为257%, 148%和15%。所以, 中国央行资产规模的增长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第二, 如图1所示, 中央银行资产与GDP之比从1999年的39.4%开始逐年上升, 在2009年达到最高值66.7%, 虽然最近两年稍有回落, 但是占比依然接近60%。不断上升的中央银行资产与GDP之比表明, 中央银行资产的增长速度显著超过了持续较高的经济增速和物价增速之和, 导致了货币迷失现象和流动性过剩问题。

第三, 国外资产在中央银行资产结构中的占比快速上升, 基本上主导了资产的变化趋势 (如图2, 3) , 1999—2012年, 国外资产在中央银行资产结构中的比例从41%上升到82%;如图4所示, 外汇在国外资产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92%以上的水平, 外汇总量在1999—2012年间增长了1583%。被动形成的外汇占款已成为长期困扰中央银行的问题。

第四, 由图2和3, 中央银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再贷款的比重呈下行走势。1999年这一比例为43.5%, 2012年降低到5.7%, 这说明中央银行使用再贷款调节其他存款性公司资金的方式在货币政策的使用中越来越少。

第五, 由图2和3, 中央银行对其他金融部门债权数量增加, 1999年—2013年, 从数额上来说增加了161%, 但在总资产中的比重从10.8%下降到3.4%明显降低。这说明中央银行对其他金融部门的资金调控力度减弱。

第六, 由图2和3, 中央银行对政府债权的比重逐步增长。1999—2012年, 央行对政府债权在数量增加了867.5%, 对总资产的占比, 从4.5%上升至5.2%, 说明中央银行在这14年间, 对于货币调控的方式已经从直接调控金融机构渐渐转为间接调控。

三、中央银行负债项目分析

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根据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显示, 2012年底总负债达到29.5万亿元人民币, 由图5, 1999—2012年, 中央银行总负债增长了708.5%。

第二, 在总负债中, 储备货币和债券占比80%以上, 共同主导负债的变化趋势。1999年储备货币为33620亿元人民币, 在中央银行负债中占比约92%, 这一比例在2002—2009年间持续下降, 2007年降至60%, 而央行债券在负债中占比从2002年的2.9%开始逐步上升, 2008年占比达到22%。2008年以后, 随着货币政策工具采用方式的进一步转变, 央行票据对冲政策的使用越来越少, 逐渐被调整法定准备金率的政策所取代, 所以, 央行债券的占比逐渐减少, 储备货币占比在2012年达到86%。

第三, 如图5, 6所示, 1999年—2012年储备货币增长很快, 由33602亿元上升至252345亿元, 增长幅度约为651%。在储备货币结构中, 货币发行总量在1999—2012年间由15069.8亿元上升至60645.97亿元, 在数量上增长了302.4%, 但是对于其在总债务中的占比由41%降至21%, 而金融性公司存款在数量上由14728.5亿元上升至191699.2亿元, 数量上增加了1022%, 占比由40%快速增至65%。所以, 引起储备货币增长的主要原因是金融性公司存款的大幅增长。由此, 可以得出, 中央银行在1999—2012年间主要是通过金融性公司的存款来调节货币市场.

第四, 如图5, 6所示, 在中央银行的总体负债结构中, 发行债券和政府存款两项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债券发行的数量由1999年118.9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08年45779.83亿元人民币增幅为38403%, 近两年来有所下降, 截至2012年末, 发行债券余额13880亿元人民币, 在中央银行总负债的占比由0.3%上升为4.7%。政府存款由1785.5亿元增长至20753.3亿元, 增幅为1062.3%。, 在中央银行总负债的占比由4.9%上升为7%。它们逐渐成为中央银行负债资金的重要来源。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1、存在的问题

第一, 中国央行对金融机构的调控能力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在执行货币政策进行调控时, 美联储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进行, 日本和欧洲央行主要通过对金融机构实行再贷款中国央行在这些方面明显弱于美、日、欧。

第二, 中国央行的资产涨幅高于美国、日本和欧洲央行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外汇资产的大幅度增长以及占比高的原因。美、日、欧央行资产中的外汇占比远低于中国央行。而且, 中国央行的外汇占比在最近两年还有走高的趋势, 这说明中国央行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调控能力还有待加强。

第三, 中国货币发行在总负债中所占比重过低, 而且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央行通过大幅增加金融公司存款和发行债券的方式增加资金, 但是这些方式比起货币发行需要支付较高的利息, 而且不利于促进货币政策间接调控体系的完善。这一现象说明中国央行在落实货币政策的过程中, 可选择的余地有限。

第四, 中国人民银行的总负债增长率和总负债规模明显大于美、日、欧。这种总负债规模扩大和高增长率主要不是建立在货币发行基础上, 而是运用金融手段的结果。与美联储相比, 中国央行的总资产规模小, 但是负债总量却远远超出。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的总负债为207095.99亿元 (大致为30321.5亿美元) , 但同期美联储的总负债仅为22495亿美元;同时, 在总负债数额与GDP数额的对比中, 中国人民银行位居高位, 2008年为68.88%, 而美联储仅为15.84%。以上这些都说明中国人民银行资金的来源和进一步扩展的局限性。

2、政策建议

面对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问题, 要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必须积极改善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及其结构, 对此, 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 针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货币发行在总负债中占比低的趋势问题, 逐步提高发行货币在储备货币和总负债中的占比, 同时, 降低金融企业存款和发行央票在总负债中的比重。加大货币发行的力度, 有利于提高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主动性, 从而提高中央银行对于金融和货币进行宏观调, 从而抑制通货膨胀的能力。

第二, 针对中国央行的外汇资产数量和占比过高的问题逐步降低“外汇资产”的数量及其占总资产中的比例。通过各种方式, 加快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增加对外投资, 以缓解外汇不断流入中国所带来的压力, 从而减少外汇占款在中央银行资产中的比重。同时, 藏汇于民, 以便于多渠道的使用外汇开展多种路径的外汇输出。从而使国内金融部门配置更多的资产, 增强货币政策的调控能力和有效性。

摘要:当一国陷入金融危机, 国家资产负债表陷入困境时, 央行资产负债表就会出现错配。所以, 通过对央行资产负债表进行研究, 可以了解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能力, 判断央行调控经济的力度, 以便于及时调整货币政策, 减少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本文对1999年—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1]Mark Allen, Christoph Rosenberg, Christian Keller, Brad Setser and Nouriel Roubini.A Balance Sheet Approach to Financial Crisis, IMF Working Paper, 2010, 148.

[2]任康钰.次贷危机以来中央银行的作为——对中美两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考察和分析.国际金融研究[J], 2009 (8) .

[3]李扬, 张晓晶, 常欣, 汤铎铎, 李成.中国主权资产负债表及其风险评估.经济研究[J], 2012 (6)

[4]王国刚基于资产负债表的央行调控能力分析, 金融评论[J], 2010, 1

银行资产 篇2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资产分类 第三章

职责分工 第四章

日常管理与处置 第五章

附则

第一章

第一条(目的)

为加强已核销债权资产管理,规范催收处置行为,根据《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2010年修订版)》(财金〔2010〕21号),《不良金融资产处置尽职指引》(银监发〔2005〕72号)及****银行相关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以下已核销债权资产:

1.已核销信贷类债权,具体包括已核销对公类债权和已核销对私类债权(不含银行卡透支);

2.已核销非信贷类债权(不含无债权债务关系的非信贷资产)。

第三条(总体原则)

在已核销债权资产的管理和处置工作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依法合规原则。已核销债权资产管理和催收处置,应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及****银行的相关制度规定。

2.尽职追索原则。对已核销债权资产应当建立资产台账,单独核算,并对已核销债权资产本金及相应利息继续追索,最大限度维护****银行的权益。

3.分类管理原则。按照是否掌握财产线索以及是否保留追索权,将已核销债权资产逐笔开展资产分类,实施差别化管理。4.对外保密原则。核销信息及管理处置信息,应严控知悉范围,严格对外保密,防止因信息泄密导致债务人逃废债务。

第二章

资产分类

第四条(资产类别及其标准)

按照是否掌握财产线索以及是否保留追索权,已核销债权资产分为A、B、C三种类别,具体分类标准如下:

A类资产,是指保留追索权且债务人(含借款人、担保人或其他还款义务人,下同)存在未处置完毕的资产(包括尚未分配完毕的法院执行款、未处置完毕的抵质押物、查封物或其它财产等),或我行掌握债务人的其它财产线索证据的已核销债权资产。

B类资产,是指保留追索权且我行目前暂未发现债务人有效财产线索的已核销债权资产。

C类资产,指我行对债务人已完全丧失追索权的已核销债权资产。

第五条(资产初始分类)

对于经批准核销的债权资产,经办行应于债权核销后10个工作日内组织开展资产初始分类工作。

第六条(资产分类调整)

当债务人财产线索或债权债务关系发生新的变化时,经办行应当对照本办法第四条资产分类标准,重新组织开展资产分类工作,及时调整资产分类结果。

第七条(资产分类流程)

资产初始分类或资产分类调整由负责已核销资产管理处置的资产保全人员填写已核销债权资产分类工作底稿(附件1),报二级分行分管行领导审核确认;一级分行资产保全部门直接经营的已核销债权项目,报资产保全部门负责人审核确认。分类工作底稿应及时归入项目档案。

第三章

职责分工

第八条(总行资产保全部职责)

总行资产保全部为全行已核销债权资产的业务归口管理部门,内设已核销债权资产经营管理专门处室。负责全行已核销债权资产的政策研究、工具开发、业务规章流程拟订、业务计划制定及督导;承担总行本级经营的已核销债权资产的日常管理和催收处置工作;组织开展跨分行已核销债权资产打包委外催收及打包出售等批量处置工作;按照相关规定组织已核销债权资产项目处置方案的审批工作及已核销资产的表外销案工作;负责全行已核销债权资产管理处置工作的组织推进、指导和监督检查工作。

第九条(一级分行资产保全部门职责)

一级分行资产保全部门为一级分行已核销债权资产的业务归口管理部门,内设已核销资产专门岗位。负责组织开展已核销债权资产分类以及表外销案工作;负责权限内已核销债权资产处置方案的申报、审核、审批;承担A类已核销债权资产及其他本级经营的已核销债权资产的日常管理和催收处置工作;牵头开展已核销债权资产打包委外催收及打包出售等批量处置工作;负责本行已核销债权资产管理处置工作的组织推进、指导和监督检查工作。

第十条(二级分行及以下机构职责)

二级分行及以下机构负责本行经营的B类已核销债权资产的日常管理和处置工作;按照一级分行资产保全部门要求搜集整理已核销债权资产表外销案的申报材料,并及时根据上级行通知进行表外销案处理;负责配合一级分行资产保全部门开展已核销债权资产打包委外催收及打包出售等批量处置工作;根据就近原则负责配合一级分行资产保全部门开展已核销债权资产财产线索查找、财产监控等工作。

第四章

日常管理与处置

第十一条(信息管理)

资产保全人员应负责建立已核销债权资产台账,并做好资产信息维护工作,认真核对、补录资产信息,保证资产信息的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经办行应按照相关会计核算规定要求,对已核销债权资产在表外按原欠款单位(人)分合同设户进行明细核算,继续按照合同约定及相关规定计算表外利息,并建立与已核销债权资产业务台账的对账机制,做到“账账相符”。第十二条(时效维护)

经办行应结合已核销债权资产实际情况,加强诉讼时效、执行时效和其他法定期间的管理,根据成本效益原则,采取适当的方式维护时效。

对于丧失诉讼时效的债权,应尽最大可能采取各种补救措施,促使债务人主动履行或重新确认债务。

第十三条(查找财产线索)

对于A、B类已核销债权资产,经办行每年至少应对债务人开展一次财产线索的查找工作,并登记财产线索登记表(附件2)。财产线索包括但不限于债务人的房产、土地、机器设备、车辆、证券、股权、存单、存款账户及其他权利资产等财产信息。

第十四条(财产监控)

对于A类对公类已核销债权资产,经办行每年对债务人、抵质押物、查封物或其他确认落实的财产线索,应至少开展两次债务人财产监控,并及时更新财产线索登记表。对于A类对私类已核销债权资产,经办行每年应至少开展一次财产监控。

对于确认具有变现价值的债务人财产,经办行要及时进行资产保全和处置变现。对于通过行内信息系统查找的债务人存款账户,要按《****银行不良贷款客户存款账户扣收业务操作流程》的相关要求进行账户甄别和存款扣收。

第十五条(依法催收)

经办行应根据已核销债权资产实际情况,在采取电话催收、信函催收、上门催收等常规催收手段的基础上,依法采取起诉、申请支付令、申请债务人破产还债、行使代位权、行使撤销权等法律强制手段清收债权,保全资产。对于已经终止(中止)、终结执行程序的已核销债权资产,在获得财产线索证据后,应及时向法院申请恢复执行。

对于符合规定条件的已核销债权资产,可委托外部合法机构代理催收,具体要求和流程按照《****银行已核销对公类债权委外催收业务操作规程》及《****银行个人类不良贷款委外催收业务操作规程》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制定计划处置方案)

对于A类对公类已核销债权资产,经办行应于资产分类结束后1个月内,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相应运用清收、诉讼、以资抵债、减免息、变更借款人、变更担保方式、调整借款期限、保证责任免除、债权转让等各类不良资产处置手段及其组合手段拟订项目计划处置方案;符合地震灾区、中小企业和涉农不良贷款、国务院专案等国家减免政策的,可按相关政策要求减免债务人贷款本金。除上述国家特殊政策以外,不得对债务人减免本金。计划处置方案至少每年重检一次。

制定计划处置方案时应集体研究,防范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

对债务人及利益相关人的谈判,应由两人以上参加,并形成谈判记录存档备查。谈判的具体流程按照《****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谈判规程》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处置方案申报与审批)经办行将处置方案以正式文件逐级上报,由总行和一级分行负责资产保全业务审批的机构按照授权规定进行审批。已核销债权资产处置方案的申报书格式及申报材料清单见附件

3、附件4。

第十八条(处置方案执行)

处置方案经审批同意后,经办行负责按照批复的方案组织实施。如确需变更、且条件优于原方案的,应逐级上报至原审批机构备案;劣于原方案的,应重新上报审批。有附加条件的处置方案应落实条件后再实施。需要签署处置协议或相关法律文本的,按照相关授权规定对外签署。处置过程中发生的诉讼费等债权性质的垫付费用应增加表外已核销资产。

第十九条(债权受偿顺序)

已核销债权资产发生的回收,若无明确约定,应优先偿还同一债务人其他已丧失诉讼时效及其他风险较大的债权,在此基础上,应先冲抵处置过程中的垫付费用,然后依次用于债权本金和利息还款;债权合同有明确约定还款顺序的,按约定顺序还款。对于在表内尚有不良债权的借款人还款,原则上应先偿还表内债权,再偿还已核销债权。

第二十条(表外销案条件)

已核销债权资产符合财政部下发的《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2010年修订版)》(财金〔2010〕21号)中所确定的债权与债务关系已完全终结的情况的,应按相关规定进行表外销案。债权与债务关系已完全终结的情况包括: 1.列入国家兼并破产计划核销的贷款; 2.经国务院专案批准核销的债权;

3.法院判决终结执行或法院裁定免除责任,并且了结全部债权债务关系的债权;

4.法院裁定通过重整计划或和解协议,根据重整计划或和解协议核销的债权,在重整计划或和解协议执行完毕后;

5.自法院裁定破产案件终结之日起已超过2年的债权。第二十一条(档案管理)

经办行应指定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对已核销债权资产档案实行专柜管理。管理处置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资料,资产保全人员应与档案管理人员及时交接。对于表外销案的已核销债权资产,及债务人已全部履行还款义务的项目,经办行应将全部档案资料移送档案管理部门保存管理。

第二十二条(监督检查)

各级行应加强对已核销债权资产管理处置的监督检查工作。一级分行资产保全部门应按照《****银行资产保全条线业务检查规程》的要求,负责对本级直接经营项目的自查和下属分支机构已核销债权资产管理处置工作的监督检查,于每一结束之后组织落实辖内的资产保全业务检查工作。总行资产保全部通过现场或非现场方式对全行已核销债权资产管理处置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于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整改。对于存在违规失职行为的人员,应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

第五章

第二十三条(实施细则的制定)

各一级分行应根据本办法,制定本行已核销债权资产管理处置实施细则并报总行备案。

第二十四条(生效及解释)

银行非标资产好坏之争 篇3

由于银监会对于理财产品的非标资产进行了规模限制,今后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向企业融资的渠道将被收缩,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商业银行的收益,同时会增加部分企业的融资成本。

对于理财产品非标资产资金来源运用要求一一对应的规定,普遍不被业内接受。根据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要实现每个理财产品与所投资资产(标的物)的对应,做到每个产品单独管理、建账和核算,这意味着,之前的资金池模式将面临清理。

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对《新财经》记者表示:“监管应该疏堵结合,很多业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市场有客观需求,不仅银行需要,客户也需要。从银行的角度说,通过理财产品的方式为企业融资,不仅可以给银行带来可观的收益,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降低资本要求,同时降低贷款额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企业的角度说,目前通胀预期这么高,利率管控又那么严,企业通过间接融资的方式,可以解决贷款难问题;从老百姓的角度,大家也希望资金有很好的收益。”

但是,非标资产的信息不透明问题,的确给银行带来了风险隐患。在非标资产受到限制后,今后商业银行将更多地转向标准化资产,倒逼银行理财产品的转型。

股份制银行最受伤

《通知》对于商业银行理财资金投资于非标资产业务进行了规模限定,短期来看,这种规模限定对商业银行的利润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某国有银行投行部负责人张玉对《新财经》记者表示:“以前我们发理财产品没有规模上的限制,想发多少就发多少,即使收益率低一些,但只要能保证银行能赚钱就行。发行规模限定后,也许理财资产的价格会受到影响,我们肯定会可着价格高的做,这样,企业的融资成本就会提高。”

《通知》发布后,市场反应激烈,银行股大跌。但经过短暂的悲观情绪后,大家还是坐下来进行了冷静的分析。中金公司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末,理财产品余额为7.1万亿元,其中,“非标资产”约为2.8万亿元,按照《通知》所规定的“非标资产”占理财产品余额35%的上限,将有3500亿元的“非标资产”被清理。

曾刚对《新财经》记者表示:“短期来看,《通知》对商业银行会有一定影响,但中国银行业整体的利润规模还是很庞大的,我估计今年银行业利润总额会超过1.1万亿元。在这样的规模下,理财产品的收益比例还是很有限的。我们也测算过,去年理财产品有7.1万亿元的存量,即使60%涉及资产池或非标资产,也就是4万亿元,这个规模能给银行带来的利润最多是百亿元,所以对银行的影响没有市场预期的那么夸张。”

而从上市银行的业务规模来看,中行、建行、农行等国有银行的理财产品余额较小,而兴业、招行、华夏等股份制银行的理财余额占资产规模分别达16.9%、13%和?12%。

曾刚告诉记者:“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各家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是不对称的。少数银行发展比较快,但绝大多数银行的非标资产并不存在超标问题,所以对大多数银行几乎没什么影响。具体来看,最大和最小的银行几乎不存在任何调整问题,而中间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可能压力会大一些。”

数据显示,2013年3月,股份制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占比为33.74%,城商行为29.87%,国有银行为29.05%,农村商业银行为4%,外资银行为3.34%。从数据上看,股份制银行理财产品发行占比最多,所以面临的压力也最?大。

从具体银行来看,兴业银行目前的理财产品在4000亿元?5000亿元,按照银监会的规模限制,理财产品规模可能要压缩至1000亿元?2000亿元。而中信银行截至2012年年底,非标资产规模为1515亿元,占理财产品总规模的64%,与35%的限制规模相比,中信银行几乎要压缩一半以上的非标资产规模。

争议资金池模式

早在2011年,银监会就向各家银行下发理财产品风险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家银行清理“资金池”,实现每个理财计划单独核算。这次《通知》中要求资金和投向一一对应,已经不是第一次提出“资金池”问题了。

其实,从银行的基本功能来看,老百姓或企业把钱存到银行,目前基本都是短期存款,银行把这些钱收集到一个大资金池中,然后将资金进行一些长期投资。银行之所以可以拿这些资金做长期投资,就是因为来源是短期错配的资金,银行在这个过程中才可以赚到利差,而且,商业银行的基本功能也在于此。

曾刚表示:“银行通过资金池模式,不但可以给客户带来收益,也可以保证银行自身的高收益。由于银行信贷有额度限制,比如有1000亿元的放贷规模,但只有800亿元的授信额度,另外200亿元就可以通过银信合作的方式贷出来。后来银信合作也被叫停了,银行只能拿一个‘篮子’,将这部分资金藏起来,扔到资金池中,用障眼法绕开信贷额度管控。所以说,资金池本身其实没有问题,根本问题在于信息的不透明。”

张玉告诉记者:“资金池的风险也体现在理财产品到期无法兑付上,老百姓在购买理财产品时,银行会最大限度地披露各种风险。从法律的角度说,理财产品一旦无法兑付,银行是没有法律责任的,但会有声誉和道德风?险。”

一段时间以来,外界理解的资金池都是有风险的,因为不清楚池子里放的是好资产还是坏资产。曾刚表示:“事实上我们发现,中国的银行资金池中几乎没有实际违约的问题,它跟美国的次贷不同,美国人是把一些坏资产打包几次,再找评级机构把资产等级评为AAA级,又做了担保,然后将这些打包的坏资产放入资金池中。很多不明就里的人去购买,最后就成了次级债。而中国银行做资金池的目的不是要把坏资产充当好资产,而是为了绕开信贷规模的限制,这跟美国的次贷从性质上说是完全不同的,中国银行的绝大部分资产是好的,是从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转出来的。”

既然中国的资金池资产是安全的,那么,我们可以将监管层的意图理解为:即便现在没有把坏资产放进去,但并不意味着将来不放,这种模式迟早会出问题。清理的目的是预防未来的风险隐患。

向标准化资产转型

近年来,由于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在业务创新方面走在了前面,理财产品规模也不断扩大,所以,《通知》对于这类银行的影响还是较大的。某股份制银行一支行行长告诉记者:“这个政策的确对我们行有影响,但我觉得执行起来没那么快,一定是逐步的,不可能一步到位。而且,理财业务受限制了,一定还会发展新的东西出来承接,不做资金池,我们可以做别的,国家投资有那么多,肯定能配置出新的产品来。”

但曾刚表示:“监管层把原来的模式限制住了,意味着未来需要做一些调整,要么用新的方式继续原来的业务,但这种方式很难做,《通知》里提到了‘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资产、委托债权、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收(受)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这就意味着未来银行发展新业务时,有可能被迅速‘规定’进去,所以这种模式恐怕走不通了。”

既然非标准化模式无路可走,未来可能就要转型到标准化的资产上。曾刚解释道:“所谓标准化资产,就是通过银行间市场和销售市场发行的金融工具,比如最近比较抢手的债券,就是在增加标准资产的持有。未来,有可能的话,这两个市场上会出现一些新的金融工具,比如用资产证券化工具来替代之前的非标准化工具。适度调整银行风险资产的规模,这是很正常的,国外银行都是这么做的,这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业内人士认为,当非标资产规模收窄后,资产证券化或将成为未来信贷转向表外的重要出路,资产证券化的好处是,它是一个标准化的模式,而且发售每一个产品必须要公告,是透明的、连续的、有流动性的,风险相对非标资产要低。

银行资产证券化风险分析 篇4

一、初探商业银行AMBS风险特征

(一)放大传导性

一般整个AMBS过程中不仅包含了商业银行以及投资者,还包含了信用机构以及发起人等等利益相关者。AMBS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任何AMBS环节一旦出现不良影响则均会波及该环节主体以及各个程序。加之证券所具备的衍生以及流动功能,因此也就促使了商业银行AMBS过程能够对风险带来放大传导影响。以往美国之所以出现次贷危机正是由于AMBS对次级贷款较低质量形成的不良影响进行了放大传导进而波及全球经济。

(二)不对称信息性

现今商业银行AMBS流程主要是集中在发起人向商业银行出售证券化的相关资产,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汇集资产形成资产池并以此为支撑进而在金融市场进行证券融资的发行。而上述AMBS流程中融资证券与资产两者之间被分隔,也就是说投资者进行有价证券的实际购买时没有对资产信息予以充分了解。对于基础资产实际质量状况也并没有掌握较为可靠以及准确的信息来源依据[1]。从以往美国出现的次贷危机源头次级贷款来讲,仅仅就其质量可以归属为垃圾债券,投资者如果提前对该种状况予以了解也并不会购买,而正是由于融资证券与资产两者之间的分隔,进而造成了不对称信息的出现,因而投资者对于资产质量仅仅是依据中介机构来判断以及评估,由此出现的证券风险自然较大。

二、探析商业银行AMBS风险管理

(一)严格管理资产池

现今商业银行进行AMBS风险管理首先是集中在资产池的严格管理方面。具体来讲质量较低证券化相关资产往往会加大商业银行潜在风险,而就当前我国证券市场而言资产质量并不理想。因此商业银行在推进AMBS时候则需要对资产池予以较大关注并对资产池予以严格管理。必须要坚持审慎工作原则严格依据AMBS要求进行证券化相关资产的良好选择,如可以呆滞贷款以及汽车方面的消费贷款和相应房地产方面的抵押贷款等作为主要经营对象,但是前提是这些贷款均具有较为明确的债务以及债权关系。此外还需要对确定的证券化相关资产予以科学组合,并严格依据交易主体提出的具体要求以及主体实际资产质量、规模等予以有效分类并科学组合。进而在严格管理资产池的同时将资产质量予以最大化提高。

(二)构建信用保障制度

现今针对银行AMBS方面还缺乏运作规范以及较高水平的信用保障制度,而该种状况也对现今商业银行安全有效实施AMBS带来了阻碍。因此构建商业银行AMBS方面信用保障制度就显得至关重要,而构建AMBS信用保障制度则需要从评级机构入手,针对现有的相关评级机构如税务所以及会计事务所等等,政府需要对其予以统一的管理以及严格规范,强化评级机构实际工作质量[2]。此外还需要在原有评级机构基础上构建新型评级机构,政府需要引进国际先进评级机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设立针对商业银行的专门性评级机构,并严格提高新型评级机构相关服务质量。除了上述内容,信用评级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尤其是需要对信息披露予以不断强化同时对不对称信息予以严格管理。进而通过现有相关评级机构的优化以及新型评级机构的构建等等完善信用保障制度。

(三)创新证券保障体系

商业银行进行AMBS风险管理除了需要严格管理资产池以及构建信用保障制度之外,还需要创新证券保障体系。具体来讲,现今欧洲等发达国家在AMBS方面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同时AMBS也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范围。而我国也需要向欧洲国家不断学习。针对证券保障体系的实际创新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其一是对产品予以良好创新,商业银行需要将传统思维予以打破同时扩大证券化相关资产的实际范围并对产品种类予以不断丰富,对基础资产予以良好的风险防范以及风险管理。其二是对服务体系予以良好的创新。商业银行可以在AMBS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程序服务上予以创新,如对资产回购程序服务进行优化创新或者是对信誉较高客户提供相应的优先权以及回避工具[3],进而通过上述方法真正将证券保障体系予以有效创新,最终起到优化商业银行AMBS风险管理的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分析可知,商业银行AMBS从其本质可以说是具有较强综合性融资业务,而随着我国现今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AMBS对于经济的影响意义也在不断提高。要想良好发挥AMBS应用价值,商业银行就需要对AMBS风险特征予以充分掌握同时对AMBS予以良好的风险管理。进而才能真正的促进商业银行自身开展AMBS的有效性以及顺利性。

摘要:纵所周知华尔街出现的金融风暴之所以能够蔓延全球,资产证券化(又被称为AMBS)起着一定内部推动作用。由此AMBS开始成为国内外企业以及学者关注的焦点。而现今对于AMBS研究则集中在其内在风险以及完善的风险管理方面。本文基于此就商业银行AMBS风险予以研究,从商业银行AMBS风险特征进行着手分析,之后研究商业银行AMBS风险管理。以期为后续关于AMBS以及商业银行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依据,更为商业银行的良好发展献出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商业银行

参考文献

[1]郭桂霞,巫和懋,魏旭等.银行资产证券化的风险自留监管:作用机制和福利效果[J].经济学,2014

[2]陶涛.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篇5

080122406 张 天禹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分为:现金资产;贷款;证券投资;其他资产业务等。

现金资产作为银行流动性需要的第一道防线,是非盈利性的资产,从经营的观点出发,银行一般都尽可能地把它降低到法律法定的最低标准。

现金资产没有利息收入,只要不造成交易障碍,银行总是尽可能少地保留现金。如果银行把腾出的资金用于别的投资,即可获得利润收入,因此过量的现金准备具有较高的机会成本,并且随着投资利率水平的上升,机会成本也随之增加。但是,银行现金准备过少,又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如果银行手头没有足够的现金满足储户的提款需求,就将丧失储户对银行的信任。同样,一家银行必须在中央银行和其它业务往来的银行保持足够的存款余额以补充存款的外流。拥有现金资产太少对清偿能力会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并增加借款成本。故银行现金资产应保持一个合理适度的水平。

所以现金资产是商业银行维持正常经营所必需的,为了避免发生流动性危机,银行总资产中必须保持一定比例的现金资产,现金资产占总资产比率不是越少越好。

现金资产一般包括银行库存现金、在途托收现金、代理行存款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四部分。

库存现金是银行金库中的纸币和硬币,以及同中央银行发生往来但尚在运送中的现金;

在途托收现金指已签发支票送交中央银行或其他银行但相关账户尚未贷记的部分;

代理行存款即存放同业的款项,主要用于同业间、联行间业务往来的需要; 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主要用于应付法定准备金的要求,并可做支票清算、财政部库券交易和电汇等财户的余额。

现金资产是唯一可做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资产项目,也是银行全部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部分,可以随时满足客户的提款要求和贷款请求,因而被称为一级准备。但现金资产基本上是无收益的,因而银行在经营中总是力图在缴足准备金,确保银行流动性的前提下减少现金资产的持有。

贷款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按一定利率和必须归还等条件出借货币资金的一种信用活动形式。广义的贷款指贷款、贴现、透支等出贷资金的总称。银行通过贷款的方式将所集中的货币和货币资金投放出去,可以满足社会扩大再生产对补充资金的需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银行也可以由此取得贷款利息收入,增加银行自身的积累。

银行投资类资产逆市上扬 篇6

中国金融体系内最庞大的银行业资产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宏观经济增速下滑、投资需求低迷导致银行信贷资产扩张明显乏力,生息资产收益率普降的情况下,银行投资类资产规模、收益率却逆市而上,大幅上升。

投资类资产崛起

数据显示,中国银行业的资产正从贷款、同业业务转向投资类资产;其中又以股权和非标投资扩张最快,2015年增速高达56%,规模已达到8.6万亿。非标等投资类资产似乎已经成为信贷业务之外,银行资产配置的主要方向,并驱动一些银行资产、利润实现逆势增长。

从会计角度衡量,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投资类资产主要包括四类科目,即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应收款项类投资,其中,前三个科目项下主要以能够在银行间或交易所市场上市交易的债券、基金、债权等标准化资产为主,而应收款项类投资则主要以非标资产尤其是特殊目的载体(包括理财、信托、基金、资管计划等)的投资为主。

截至2016年一季度,16家上市银行投资类资产总规模达32.6万亿,同比增32.4%,较2015年初扩张40%。其中,5大国有行投资类资产总额19.8万亿,同比增22.4%;8家股份行投资类资产11.4万亿,同比增51.4%,而城商行则有1.4万亿,同比增49.7%。

此外,各类型银行对投资类资产的配置偏好也有显著差异。在投资类资产四大科目中,5大行以持有至到期资产为主,占比54%,属于买入并持有的被动投资风格;股份行以应收款项类投资为主,占比61%,偏好资管、理财、收益权等丰富的投资组合,兼顾流动性与盈利性;而城商行可供出售资产和应收款项类投资相对平衡,占比均在36%-37%左右。

事实上,除上市银行外,整个银行业投资类资产的集中迅猛扩张也是大势所趋。根据央行发布的信贷收支表数据,2015年商业银行的债券投资从14.2万亿上升至20万亿,“股权和其它投资”(资管、理财、各类收益权等)从2015年初的6.5万亿扩张至17.5万亿。投资类资产迅速增长,推动银行委外投资需求方兴未艾,同业理财、券商、基金、私募等资管机构规模呈现前所未有的增长。

投资类资产收益抗跌

2015年由于央行连续降准降息,导致银行贷款、同业资产收益率显著下降,平均回落幅度达45bp和100bp左右;而投资类资产收益降幅非常小,五大行平均仅回落4bp,而中小银行更是逆势反弹,平均上行 43bp达到6.64%,部分银行甚至已超越贷款收益率,尤其经风险调整后的实际收益率,相比贷款、同业资产等的吸引力大幅提高。

受风险偏好、投资策略和杠杆等不同,不同类型银行的投资类资产收益率差别迥异,大行平均在4.1%左右;股份行在4%-5.2%之间,平均为4.75%;而中小银行则达6.6%以上。

相较于大行,中小银行挖潜投资类资产盈利潜力更加积极。Wind数据显示,2015年末5家A和H股上市城商行投资类资产占生息资产平均比重达10.69%。其中锦州银行“投资证券及其它金融资产”占生息资产比重更是一举突破50%,高达54.27%,比2014年猛增了15.6个百分点,显示投资类资产已超越信贷资产,成为该行第一大生息资产。而盛京银行、青岛银行等城商行投资类资产比重分别为38.43%、42.41%,也已经超越信贷资产。

从2011年以来的收益率历史变化和对比看,银行信贷资产收益震荡下行,而投资类资产收益率中枢不断抬升,“信贷-投资类”资产的利差收益持续收窄,经风险调整后的债券和投资类资产相对吸引力明显上升。

综合来看,银行业“大资管化”的演变正逐渐从量变走向质变。2015年以来投资类资产迅速崛起,已成为银行重要的生息资产,部分银行在规模、收益率上甚至全面超越信贷。随着经济下行和“资产荒”加剧,以委外投资为代表的资产脱媒,成为银行重要的资产配置和管理方式。

随着经济转型提速和利率市场化深入,银行既面临着从资金为王到资产为王的“资产荒”挑战,也面临着从负债脱媒到资产脱媒的资产负债管理与风控模式的创新,在可预见的未来,银行的投资类资产扩张仍将领跑其它资产,对机构行为和资产配置均产生深远影响。

“次品车问题”与银行不良资产 篇7

一、次品车问题

“次品车问题”是著名的经济学家乔治.艾克勒夫 (GEORGE AKERLOF) 提出的经典经济学范例, 它阐明了逆向选择的具体特征以及如何影响市场有效运作问题。由于它与二手车市场中的次品车问题相似, 所以这个范例被称作“次品车问题”。

乔治·艾克勒夫 (GEORGE AK-ERLOF) 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 二手车市场的买主常常不能估计车的质量, 因此他们只愿接受介于次品车和好车中间的价格。与买主相比二手车的主人更了解车的好坏, 如果是次品车他自然乐于出售, 如果是好车他就不愿出售。这种逆向选择的结果使市场上很少有运行良好的二手车, 极少有人愿意购买, 市场交易量很小, 二手车市场运作很差, 急需交易媒介, 二手车交易商因此应运而生。他借入资金, 购买大量价格合理的二手车, 再以较高的价格出售给真正的二手车需求者。从而获取利润。银行是金融市场上的交易商, 银行吸取存款, 利用自身信息优势, 分辨信贷风险的高低, 寻找好的企业贷放出去———购买合适的二手车。一定期限后收回贷款并收取利息———一出售二手车并获利。二手车市场上交易商经营的好坏关键在于他是否能够买到价格合理的好车, 而银行经营的好坏关键在于银行是否能够找到好的企业发放贷款并按时收回本息。

二、不良资产的产生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 企业比银行更了解自身的情况, 银行又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来充分了解企业的情况和动态。这样就增加了贷款的盲目性, 如同二手车交易商胡乱在市场上购买汽车, 他获利的希望自然十分渺茫, 更重要的是那些高风险、低收益的公司或个人以各种手段, 不惜一切代价寻求贷款, 他们请客送礼, 甚至以惊人的金额向贷款权人行贿, 使相当大一部分贷款发放给了那些风险最大、最不可能归还贷款的公司。而那些信誉良好, 愿意归还贷款的公司在计算了贷款的种种额外费用后却望而却步了, 这是典型的逆向选择。此外银行还要面对道德风险, 即企业不按照贷款合同约定的用途使用贷款, 而是运用到一些风险很大的项目比如股票、期货、房地产投资。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企业负债率普遍偏高, 流动资金不足, 流动资金主要靠贷款。

三、不良资产的危害

不良资产过多直接导致资本金比率降低, 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主要来自于国家投入和自身积累, 银行不良资产过多导致其盈利能力下降, 同时不良资产又带来很多呆帐、坏帐, 需要用银行资本金冲减, 这使银行的资本金比率与巴塞尔协议规定的国有资本不少于风险资产8%的要求相距甚远。

过多的不良资产还阻碍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前面谈到过多的不良资产必然带来资本金不足, 另一方面不良贷款占用了大量的资金, 而且流动性很差, 使银行无法向社会注入更多的资金, 造成投资萎缩, 使总体经济水平下降。80年代末, 日本的泡沫经济破灭, 形成大量银行不良资产, 银行资本金大幅下降, 大批中小银行倒闭, 正常经营的银行为了达到日本银行的资本金要求, 也为了自身安全的需要, 限制贷款的发放, 致使投资急剧萎缩, 大大延缓了日本经济的复苏。

可供贷放资金减少, 不良资产增加和因此产生的对企业的不信任, 造成了银行的惜贷心理, 导致优质企业申请贷款时, 银行也顾虑重重, 甚至百般挑剔, 以至于常常使优质企业错过生产的最佳时机, 甚至根本得不到信贷支持, 这样给本来不很强大的经济推动力又卸了一把火。就如同在二手车市场上交易商手里压了一大批次品车, 现在即使有很便宜的好车, 他也不敢买, 甚至没钱买, 这样二手车市场自然难以维系。

四、消化不良资产的对策

1、建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建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消化不良贷款最直接、最迅速的方法。国家发行金融债券或由财政直接出资购买一部分银行不良资产。另一部分银行不良资产可以直接转化为其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股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其中发展前景较好有一定基础的同行业企业合并重组, 将难以经营的企业直接出售或拍卖, 也可以直接将购得的贷款证券化。

2、贷款证券化和资产出售与互换

贷款证券化是指银行的贷款以证券的形式在证券市场出售, 资产出售与互换是指银行间贷款的流动。贷款证券化和资产出售、互换的好处是可以增加资产的流动性, 解决银行流动性不足问题, 增强不良资产的变观能力。另一方面两个银行之间通过贷款互换对各自贷款起进行整合, 也便于银行对不良资产的管理。

3、加强和完善金融立法

金融法律法规必须适应金融市场现状而充实和完善, 还应根据当前经济形式的需要相应改变。比如我们要实现金融资产证券化就一定要有现实的投资者, 贷款证券潜在的购买者只有企业、保险公司和其‘已机构投资者, 而现行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保险法》不允许企业和保险公司购买企业债券及抵押贷款。

4、银行自律与央行监管

我国农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探析 篇8

1. 历史遗留因素

在传统的产品经济时期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阶段, 企业自有资金过少, 支撑企业运营的资金大部分由银行贷款铺垫, 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 市场体系不健全, 金融体制不完善, 社会信用混乱, 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都造成了银行不良贷款, 且没有更多的转化渠道和分散途径, 使银行信贷风险具有普遍性和难控性。农行承担了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成本, 如供销系统企业贷款、农发行划转的贷款、国有农场和国有企业贷款等, 现在都成为农行的沉重包袱。

2. 法制缺陷因素

金融法律体系不健全, 部分法规制度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管理规定》等尚未出台, 导致某些金融活动无章可循、市场秩序混乱;特别是法院有关的司法解释不尽合理或无效, 如国家划拔地抵押登记有关司法解释, 导致了银行、土地登记、房产登记三者间难于理顺, 在企业间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等。这些问题给企业逃废债、金融舞弊、地方干预等留有空间, 增大了银行信贷风险。

3. 市场缺陷因素

由于社会经济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引发市场经济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银企借贷双方很难准确地预测经济发展前景, 使得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加大。此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信息是决策的依据, 银行信贷行为以项目要素来决策, 而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尚不完善, 市场法制不健全, 信贷项目要素的信息不充分必然带来信贷决策的盲目性, 信贷决策所依据的信息的粗略、滞后和失真可能会和经济发展前景不一致、不协调而归于失败, 从而扩大了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性。

4. 道德困境因素

社会诚信的缺乏, 企业以经济利益为驱动力竭力追逐利润最大化, 个人尽力追求收入最大化, 道德良知的约束力显得无力。企业想方设法通过挤占挪用、隐匿资金、拖耗时效、逃脱担保、故意拖欠、恶性侵吞、骗取贷款等形式直接向银行转嫁道德风险, 或以破产废债、分立逃债、合资甩债、承包租赁不理债、转让出售不还债等形式间接向银行转嫁道德风险。另一方面, 银行个别信贷人员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 也有发放人情贷款, 或者以贷谋私, 有的甚至内外勾结骗取贷款, 造成银行信贷资金损失。

5. 管理失误因素

个别信贷人员素质偏低, 风险意识不强, 加上内控机制不全, 管理手段不力, 监督不严, 特别是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措施不力, 使银行成为信贷风险的承担者。如调查资料虚假不实, 调查内容不完整, 审查不严, 抵押登记手续不规范, 贷后检查不及时, 流于形式, 重要贷款档案保管失误, 对企业风险预警不及时等等, 都将导致企业到期偿还贷款能力降低, 甚至债权悬空, 造成银行损失。

二、对不良信贷资产的有效防范措施

1. 健全风险预警机制

严密关注借新还旧贷款, 借新还旧对降低贷款的实际风险程度意义不大, 只能在形式上使贷款保持“正常”形态, 正是这种“正常”形态使贷款的不良属性和风险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建立信贷资产质量报告制度, 由经营行定期向上级行报送信贷资产质量分析报告, 报告不及时或报告质量达不到要求的要予以处罚。

2. 健全风险退出机制

努力提高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行业竞争情况和客户偿债能力的判断, 主动从那些生产能力过剩、经营效益不高、缺乏优势的传统产业、企业提前退出, 既有效防范贷款风险, 优化贷款结构, 又通过信贷资金的转移和优化配置, 促使企业、产业和行业进行结构调整和重组, 做到有进有退, 实现有所为, 有所不为。要大力发展财务顾问、企业并购重组、不良资产集中处置等投资银行业务, 积极推进投资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的有机结合, 创新资产信托品种, 提高信贷资产的流动性, 转嫁信贷风险。

3. 健全风险转化机制

建立清收转化责任制, 结合行长目标责任制的考核, 把清收任务层层分解, 落实到具体人员, 强化对清收的考核, 划出专项费用与各行清收考核挂钩, 确保清收转化目标的实现。发挥信贷效能, 把清收转化不良资产与执行停减免缓利息、贷款呆帐核销、以资抵贷、贷款投放、企业重组等结合起来。依靠各方力量, 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 区别不同企业, 分类掌握, 一户一册予以清收、转化不良资产。

4. 建立健全信贷资产考核新机制

建立一整套科学、严密、可操作的责任追究制度, 使信贷管理做到程序规范化、责任明确化, 奖罚标准化, 通过建立完善的检查、监测、评价体系, 使信贷人员责任明确, 奖罚具体, 充分调动其管理信贷资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基于无风险清偿能力指数的商业银行风险测度实证研究张磊.《金融纵横》, 2007年06期.

[2]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设计.赵伟, 王家传.《中国农村信用合作》, 2007年08期.

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探讨 篇9

(一) 不良资产。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广义上是指在现实条件下, 银行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的资产。狭义上是指处于经营状态较差, 流动性、盈利性欠佳, 难以及时给商业银行带来正常利息收入甚至不能及时收回本金的银行资产。不良资产的本质是对商业银行经营成本的增加。

目前, 国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贷款。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较多。与优良资产相比, 不良资产的特点在于: (1) 不良资产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出入较大。这是由不良资产价值不明确和市场价值波动较大两个原因共同作用产生; (2) 不良资产相关历史资料缺乏完整性。大部分不良资产是由于政策性因素引起的, 操作过程规范性不足, 造成了贷款合同不完整。同时, 对这些贷款的后续跟踪也存在缺陷, 从而导致不良资产的相关历史资料和数据不完整; (3) 不良资产的质量参差不齐。我国省份众多且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一。不良资产的产生原因较多, 内部不存在一致性, 因而不良资产的质量在各个地区间差异较为显著; (4) 不良资产涉及到的相关人在法律层面存在责任不明确情况。我国银行贷款在初期发展阶段时, 存在操作流程不规范、合同不严谨等相关漏洞。这种漏洞的出现, 以及历史资料的欠缺, 形成了在法律层面追究相关责任人权力和责任的不明确。

(二) 资产的证券化。资产证券化的含义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 资产是缺乏流动性的金融资产, 其未来现金流入是可见的; (2) 证券化是基于信用增级工具而发展出来的技术。证券化通过对资产的重新组合, 满足不同投资人的投资需求; (3) 具有资产担保的证券能够在金融市场进行流通和交易。资产担保证券具有稳定收益。其收益来源于该资产组合所产生的收益。投资者购买资产担保证券的目的是为了通过金融市场的交易获得收益。

二、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现状及产生原因

(一) 不良资产证券化现状。在商业银行的改革道路中, 如何处理巨额的不良资产是一个巨大的阻碍, 将使我国金融体系存在风险和不稳定。因此, 为了消除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隐患, 我国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扶持商业银行发展, 其中包括发行特别国债、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剥离等。虽然目前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有所减轻, 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1、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水平较高。根据国际银行业的标准,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应当保持在3%左右的水平。而以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 在资产质量较高的银行, 其不良资产不得高于0.5%, 若不良资产的比重超过1%, 则表明银行资产质量水平较低。根据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来看, 2015 年9 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9%, 这与欧美等国家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标准尚存在一定差距。

2、银行贷款增速快, 信贷风险增加。目前, 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总额和不良资产率正保持“双降”态势, 银行资产质量有一定提升, 但资产质量并不能够对银行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反映。不良资产总额与不良资产率的“双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不良资产的处置造成的, 这与银行日常经营活动并无直接关系, 因此不能真实反映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商业银行未来不良资产涉及范围很可能进一步扩展。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仍存在大量不良资产, 且总额仍在不断增加。近些年, 我国政府对不良资产的清理工作, 以及银行对剩余资产的回收等存在下降的情况, 且回收难度加大。我国商业银行对不良资产的处置任务依旧艰巨。

(二)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是阻碍众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不良资产的产生来自于以下方面:

1、宏观经济运行环境。银行的不良资产情况与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形势以及宏观经济运行的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发展水平起伏较大的时期, 容易引起不良资产形成。银行业发展遭遇挫折, 很大程度上受宏观经济繁荣期与萧条期周期交替影响。我国近些年经济增长速度是有目共睹的, 经济形势良好也是普遍认可的, 但是我国在转型期留下的种种遗留问题同样是不容忽视的。这些经济问题的遗留对企业的发展存在一定影响, 这种影响很大程度上可能会造成企业的资金链断裂, 从而增加银行贷款回收难度增加等。同时, 大量国有企业由于政府投入不足等原因面临负债经营, 只能依靠银行贷款才能维持正常经营。在受到市场竞争和剧烈的价格波动变化后, 大部分国企严重亏损甚至倒闭, 银行巨额贷款难以回收, 加重了银行不良资产负担。此外, 目前我国是世界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日益加深。世界经济环境对各国经济发展影响更为深远, 这就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

2、社会信用。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水平不足, 基础薄弱, 内部存在系统性风险。这种风险, 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银行贷款原则上要求物资保证性, 即申请贷款的企业必须以相应资产进行担保。然而, 我国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贷款通常为无实物抵押的信用贷款。我国社会信用对银行不良资产影响主要有以下内容:第一, 信用体系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企业逃废银行债务惩罚力度不足, 极大地打击了其他企业按时还贷的积极性, 并对社会信用体系造成危害;第二, 全社会信用系统网络化水平不足, 企业违约成本低;第三, 我国信用评级制度不完善, 商业银行对企业信用度评定的准确性存在较大缺陷;第四, 企业本身在经营过程中存在风险, 通过向银行申请贷款, 无形中将经营风险转嫁给银行。

三、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相关建议

(一) 技术策略

1、合理设立特殊目的载体 (SPV) 。设立特殊目的载体是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前提。SPV的设立应当由一部分政府参与, 同时独立于其他专业机构, 达到降低运营成本, 提高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等级, 规范证券运作, 进一步促进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的目的。

2、合理安排不良资产池的现金流。不良资产是资产难以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定额回收, 并非资产本身毫无价值。因此, 在构建不良资产现金池中, 应当注意:第一, 做到资产价值与其证券价值向适应;第二, 做好资产变现与证券偿付之间的衔接工作;第三, 保证证券本息能及时、定额支付, 降低资金流不足的发生率。

(二) 配套制度建设

1、规范并发展金融中介业务。金融中介业务质量的高低, 直接影响我国资产证券化水平。目前, 为资产证券化提供服务的相关资产评估及信用评级的金融中介机构运作规范性差, 整体水平较低。这必然对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带来影响。规范金融中介业务,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 由政府设立专门从事资产证券化的信用评级机构, 或通过政府特许的方式, 选择一家或几家资质和业务水平较高、运作机制规范的金融中介机构加入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之中;第二, 颁布规章制度, 对资产评估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金融中介机构的运作流程进行规范, 有效降低信用评级中道德风险发生率。

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是十分必要的, 没有完善的法律支持, 资产证券化难以得到健康持久的运行。这一点, 我们不妨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学习, 吸收优秀经验, 并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 制定符合未来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法律法规。

四、结语

目前解决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仍处于如何处置阶段, 未来对不良资产的关注重点应当转向如何防范。通过不良资产相关机制的建立, 将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总额和不良资产率控制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虽然证券化能有效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 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 还应当从源头进行治理。

参考文献

[1]张绍光.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3.1.

[2]高鸽.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J].法制博览 (中旬刊) , 2013.2.

[3]朱兰.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2.2.

银行资产 篇10

长期以来, X银行已形成以公司批发业务为主导的业务格局, 截至2013年末公司类贷款余额9286亿元 (含票据贴现) , 占全部贷款余额的81%, 较2012年的7711亿元增长20.42%, 占比较2009年的83.02%下降2个百分点, 但总体余额仍然偏高。这种业务结构固然与X银行的发展模式、考核机制等内在因素密切相关, 但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从行业结构来看, 制造业、房地产、批发和零售贸易三个行业位于前三位。其中房地产行业信贷余额占比较2012年提高1.4个百分点。这与2012年至2013年期间全国房地产市场供需两旺的市场格局密切相关。

从贷款投放的区域结构来看, 排名前三位的区域仍然是浙江省、上海市以及江苏省。X银行创立之时最先布局在长三角区域, 这些地区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 市场容量巨大、客户数量众多, 因此X银行在上述区域一直保持较高的市场份额。

从期限结构分析, 2013年X银行中长期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为47.98%已逐步接近50%的水平, 对该行信贷资产流动性的影响将逐步显现。

总体来看, X银行公司业务信贷资产结构与其经营模式、发展战略以及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二、A银行公司信贷业务资产结构优化目标

1、商业银行公司信贷投向政策的评价框架

目前商业银行信贷结构优化工作主要通过制定信贷投向政策的方式来实施, 然而实践中常常存在各家银行信贷投向政策内容趋同、缺少差异性、政策难以贯彻落实等问题。因此首要问题是如何建立一个对商业银行公司信贷投向政策进行评价的框架体系与评判标准。

一是信贷投向政策是否与银行的经营战略以及外部环境变化趋势能够有机结合。银行的经营目标是一般都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增长, 而在实践中风险控制和业务发展之间常常处于冲突状态, 银行往往采取非妥协平衡的政策导向, 但这往往是以对风险偏好的调整来体现的, 并不是正确的信贷投向政策。正确的信贷投向政策应该抓住业务发展的主线, 以灵活的业务组合模式来体现风险偏好政策, 实现风险控制与业务增长的双赢, 而不是相互妥协。

二是是否建立了完善的信贷投向政策执行与配套机制。很多银行信贷投向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实的主要原因是执行环节缺乏相应的制度。部分信贷政策的执行缺乏配套考核政策, 且执行效果与反馈之间链条过长, 操作中带有较大弹性空间和随意性。部分刚性约束指标调整缺乏配套的操作。缺乏完整的结构优化实施方法, 在明确结构调整目标的情况下, 往往将目标分解到各个经营机构, 但对于具体实施中以何种方式能更好的达成结构调整目标则存在明显的缺失。因此信贷政策执行机制与相应配套措施是否完善是衡量一家银行信贷投向政策是否合理的重要因素。

三是信贷投向政策制度安排是否精细化、科学化。精细化一方面是指采取了行业、区域、业务期限、产品、客户等多维限额及占比的集中度管理, 另一方面是指相关政策抓住了各维度的关键所在。科学化是指应将组合管理的思想体现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 比如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之间的组合管理, 区域与行业之间的交叉组合管理等。

从上述三个层面建立对信贷投向政策的评估框架, 可以为银行实现经营目标指出清晰的路线图。

2、A银行公司信贷业务资产结构优化目标

前述的信贷投向政策评价框架提出了一个高质量投向政策的标准, 绝大多数国内银行按照该标准衡量的评判结果相对不高。按照上述框架标准完善信贷投向政策尚需较长的时日, 目前的资产结构优化只能从实现最基本的调控目标出发。

根据A银行2012年的公司信贷业务结构的相关数据来看, 该银行公司信贷业务资产结构具有两个特点, 一是房地产信贷余额占比高达10.18%, 二是中长期贷款余额占比高达48%。其中房地产行业受2014年政府多项严格调控政策的影响, 行业前景趋于黯淡, 市场需求严重萎缩, 过高的房地产占比必然带来过高的风险敞口, 因此调控该行业势在必行。2011年, 贷款增量多集中于中长期贷款, 新增对公中长期贷款1516.39亿元, 占全部对公新增贷款的80%, 资产、负债期限的不匹配导致该行流动性有所下降, 年末A银行人民币流动性比例为45.49%, 比年初下降约10个百分点。这种期限结构已经严重影响了该银行的资产流动性, 如果不严格管控, 未来出现系统性支付风险的可能性在不断增加。因此该银行2013年确定了两项信贷资产调控目标为房地产余额占比不突破公司信贷资产规模的12%, 中长期贷款规模占比不突破全行信贷资产规模的50%。

三、A银行实施公司信贷资产结构优化的主要问题

综合近年A银行实施各项信贷调控政策的情况来看, 往往是失大于得。表现在:一是常规信贷政策缺乏有效约束机制, 执行效果差强人意。各分行面临巨大的业绩考核压力, 常常以业务发展为理由突破信贷政策限制条件, 使信贷政策沦为一种可有可无的书面文件。二是强制实施刚性调控措施, 易出现急刹车现象, 导致银企关系恶化, 客户流失等负面效应。三是结构优化中缺乏科学统筹考量, 为操作方便简单以数量指标进行衡量, 导致应该被压缩的客户压不下来, 只能选择优质客户进行压缩。四是信贷结构调整仅从风险防范角度进行考虑, 没有发挥通过业务营销角度进行主动调整结构的作用, 易产生总、分行之间的矛盾。

根据分析, A银行公司信贷业务结构优化面临各种各样问题的核心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核心原因为路径依赖与现实环境变化之间的冲突。A银行最初是从长三角地区发展起来的中小银行, 创业之初为迅速打开局面, 招揽大量拥有客户资源的客户经理进行营销运作。这种模式对于一家急需在短时间内站稳脚跟并取得一定经营规模的新设机构是非常适宜的。但是对于已经成立近20年、资产规模超2万亿的股份制银行来说, 这种营销运作模式已经难以支撑该银行对业务持续增长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一是符合要求的营销人员数量增长有限。二是业绩增长压力持续加大, 营销人员难以应付。随着A银行资产规模的基数不断加大, 即便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幅度, 每年的绝对增量任务也呈逐年增加趋势, 持续下去的结果就是大部分营销人员因无法完成任务, 或者完成任务的难度不断加大导致个人收入减少或者寻找机会跳槽, 形成恶性循环。第二个核心原因为当前信贷结构优化工作缺乏良好的前瞻性以及动态调整机制。比如A银行的房地产或中长期贷款占比过高并非一日之寒, 是经过了连续2-3年的快速发展引发的问题, 但在这个过程中的信贷投向政策就没有很好的预见到问题的严重性, 直至问题爆发。

四、A银行公司信贷业务结构优化解决方案

1、A银行公司信贷业务结构优化的基本原则

一是宏观面原则。是否与宏观经济发展大趋势合拍, 信贷结构摆布首先要考虑宏观经济发展趋势, 避免大方向的偏差。二是战略契合度原则。是否符合自身的发展战略, 信贷结构的实质是银行经营方向和偏好的选择, 银行的发展战略是规划信贷结构的最重要的指南, 严格遵守战略规划可以避免因过多关注短期利益而导致长期利益受损。三是专业性原则。是否与自身管理能力相称, 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特长。没有一家银行可以熟悉所有业务领域, 银行必须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 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自身拥有专长的领域, 获得竞争优势。四是适应变化原则。是否适应外部市场的变化, 银行信贷结构要保持对市场的敏感性, 必须能够依据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响应和动态调整, 不能停留在事后的被动应对。

2、A银行实施公司信贷业务结构优化的步骤

一是与营销部门积极沟通。重点结合公司业务营销指引、公司客户分类、市场细分以及产品特性等因素充分考虑区域结构、行业结构的筛选标准完善信贷投向政策, 明确需要严格控制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 对于控制的定量指标如何设定、控制类或限制类的行业如何实施要明确, 以强化政策的可操作性与可衡量性;

二是加强对重点行业审批指引的制度性建设。强化信贷审批工作的把关作用, 从专业化及标准化两个维度引导全行信贷审批工作在方向与标准上能够准确反映出信贷结构调整的趋势;

三是建立信贷结构调整的监控反馈机制。由专门团队负责全行衡量信贷结构优化工作的方向与进度是否符合预期目标, 并可结合反馈情况适时制定或调整相关信贷管理政策;

四是针对公司信贷的存量业务与增量业务, 制定细致的结构调整、退出、置换的具体操作措施。

五、结论

本文研究如何解决商业银行公司信贷结构优化的实践操作与理论关联度不紧密的问题, 为银行公司信贷结构工作提出了优化原则与实施步骤。

1) 设立高标准的信贷投向政策评价体系是提高银行信贷结构优化水平的必由之路。

2) 信贷投向政策的评价体系应涵盖:一是信贷投向政策与银行的经营战略以及外部环境变化能有机结合;二是建立完善的信贷投向政策执行与配套机制;三是信贷投向政策的制度安排要精细化、科学化。

3) A银行信贷结构优化难以有效推动的关键问题为:一是银行业务发展模式过于陈旧, 与经营规模难以匹配;二是信贷结构优化工作缺乏前瞻性规划及动态调整机制。

4) 对A银行实施公司信贷业务结构优化提出了初步解决方案。

摘要:中国银行业自1994年商业化改革以来, 资产规模、盈利能力以及经营水平显著改善, 然而与世界领先的商业银行相比, 中国银行业仍高度依赖信贷资产产生的利差收益, 收益来源过于单一也面临经济波动带来的巨大风险。另外, 现阶段商业银行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资金提供者, 其信贷资产的优劣不仅与银行自身经营状况密切相关, 对于国民经济能否稳健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信贷结构优化一直是商业银行的重要工作之一, 甚至可以说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实质。本文以一家股份制银行A为例, 力图解决理论对实践指导性不强的问题, 着重研究如何构建信贷结构优化理论与具体操作进行有效衔接的初步解决方案, 其目标是寻找能够建立高度协调运作机制的路径和方法。希望本文研究结论能为商业银行的信贷经营实务提供一种新的工作思路。

关键词:信贷结构优化,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经济波动

参考文献

[1]丛红霞;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决策流程优化研究——以农业银行A市分行为例[J].现代营销 (学苑版) , 2012 (7)

[2]黄呈华.信贷资产结构的优化之策[J].中国金融家, 2004 (Z1)

银行资产 篇11

“8号文”原称《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重点是规范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下称“非标资产”),对理财资金投资非标资产的余额设定了比例限制。

文件下发后一度引发市场担忧,A股银行板块受挫明显。但是两个月后再看其影响,似乎已经不那么大了,对于完成指标要求,各银行也各有招数。

非标资产遭热抢

自3月底银监会下发“8号文”后,在证券公司营业部工作的张浩(化名)比以往更忙碌。

“要找银行的非标资产啊。”张浩说。

根据“8号文”内定义,非标资产是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权、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收)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等。

因为前几年对信贷额度和流向的紧张控制,表内融资需求被迫转向表外,非信贷融资开始繁荣,非标资产水涨船高。

在“8号文”发布前,非标资产是构成银行理财资产池的重要部分,游离于资产负债表外,同时与理财产品资金的投向也没有做到一一对应,故存在潜在风险。为控制风险、规范业务,“8号文”应运而生。

对此,很多券商、基金公司子公司认为这是一个“商机”。

“帮助银行为非标资产做包装,我们从中也能赚些费用。”张浩说。

多年来,券商资管一直没有更多的金融创新,很多时候都是抢做银行不方便做的业务。基金公司子公司因为是新成立,还没有更多的业务内容可做,因此对非标资产同样感兴趣。

相较而言,以往在非标资产方面与银行早就有合作的信托,在“8号文”下发后,因为券商、基金子公司的加入,合作优势大为削弱。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非标资产业务,一些自营资金和风险资本额度宽裕的银行也很有兴趣。

“对非标资产感兴趣的机构不少,在拜访客户时经常能碰到其他机构的人。”张浩说。

不过,因为担保问题,也有部分机构对此持谨慎态度。

8号文中第八条规定:商业银行不得为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或股权性资产融资提供任何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担保或回购承诺。

“不能提供担保,如果发生风险呢?我们不能去冒这个险。”上海一位券商人士表示。

但张浩认为无碍。“我们只是提供通道,不负责承担风险,一旦发生风险,我们在合同条款中设有退出机制。”

三种达标途径

无论如何,非标资产超标的银行都要想办法达标。张浩告诉记者:“达标不难。”

首先,一部分非标资产因为期限短,等其自然到期了结即可,这部分不需要太过操心。

第二是通过其他机构渠道包装,比如券商。“做法很简单,就是我们把非标资产打包,通过资产管理计划包装成一个小集合,然后让银行理财资金来认购。”张浩称。

将非标资产包装成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即转换成了有期限、可流通的标准资产,同时银行理财资金认购时也实现了理财产品与投资资产的对应,规避了“8号文”第二条规定“商业银行应实现每个理财产品与所投资资产(标的物)的对应,做到每个产品单独管理、建账和核算。”

以往理财产品资金投向模糊,不知所终,经过包装后,投资者自然认为资金是投向了具体的资产管理计划,但事实上,内容还是过去那些。

除了包装成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另外一种可用方法就是包装成中小企业私募债,“但是这个量很小,试点还没有扩展开。”张浩表示。

其他机构渠道做法与券商类似,无非是充当一个通道作用。“通道费在千分之三到五,并不高。”张浩说。

第三是银行内部以及银行之间的消化。“多数非标资产质量不错,收益也不错,假借他人之手,平白让出部分收益也有些可惜。”一位城商行资产管理部门人士表示。

因此有的银行就用自营资金买自家理财账户中的非标资产,但是如此做法又会造成风险资产额度占用。

于是,有的风险资产额度偏紧的银行选择和其他银行互买,即互相购买对方的非标资产,这种做法较自营资金购买来说,风险资产额度占用较小。

监管目的未落空

既然银行有办法化解难题,顺利实现达标,那么是否意味着监管目的落空?

银行业内人士对此不认同,认为“8号文”更推进了金融创新的发展。

兴业银行董秘唐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在8号文中对非标资产明确定义,实际上是进一步明确了银行能够从事的非标资产业务的范围,它囊括了近年来银行所从事的非标业务的主要种类,相当于为银行过去所从事的各类非标业务正名。

“这些年来,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得很快,但许多非标产品作为表外理财的基础资产,始终没有明确的名分。实践表明,理财业务是为了满足客户的理财需求而产生的,是利率市场化的产物。此次‘8号文’表明了监管机构对近年来银行创设理财产品实践的肯定,以规范文件的形式予以认可。换句话说,这类非标业务可以在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唐斌表示。

“处理非标资产最好的做法我觉得还是要走资产证券化,‘8号文’对资产证券化发展有一定催化作用。”前述上海券商人士称。

银行闲置资产状况分析及改进建议 篇12

一、闲置固定资产及处置状况

什么是闲置固定资产?闲置固定资产是指已停用一年以上, 且不需用的, 或者是已被新购置具有同类用途资产替代的资产。对银行经营管理来说, 闲置固定资产往往是利用率很低的资产, 一般会当不良资产进行处置。

固定资产处置, 就是引起固定资产所有权主体变换、资产占有使用主体变换的行为。固定资产处置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引起经营机构固定资产所有权主体变换的, 如房产、汽车、土地使用权等的拍卖出售行为;二是引起经营机构固定资产占有、使用主体变换的, 如房产无偿转让 (调剂) 、房产出租、置换等的行为;三是客体灭失的, 如资产报废、报损等。

根据金融企业相关财务管理办法, 对闲置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为:对于因客观情况变化出现的闲置固定资产, 各机构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系统内调配重新利用或进行处置变现。对于无法进行出售转让, 或因出售转让损失过大而不宜于处置变现且系统内无法进行调拨的闲置资产, 应尽可能出租, 并加强对固定资产出租的管理。

通过某商业银行固定资产报表数据, 某省分行截止2008年末, 闲置固定资产有700多项, 原值4600多万元, 涉及的相关资产面积3万多平方米。据相关资料记载, 该商业银行全行2009年资本性占用有所下降, 全行6月30日资本性占用比年初净减少76亿元。固定资产净值处置压缩整体计划进展顺利, 压缩结构合理, 但固定资产净值处置压缩计划完成情况不佳, 截至6月底仅完成当年处置计划的14%。说明全行闲置固定资产仍具一定规模, 全国区域间差异较大、资产形态多样、管理手段不尽完善的局面依然存在。

二、闲置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 由于管理要求的不断细化, 以及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本身的复杂性, 一些基于历史原因和现有体制不完善之处而产生的问题逐步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资产调拨手续不规范

突出表现在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调拨资产的口子多, 如保卫、办公室、会计、信息技术等部门的安防设备、办公设备、出纳机具、信息化设备等, 有些是由上级对口部门直接调拨, 其中部分设备相关调拨手续不完备。下级对口部门接到实物后未向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申报, 导致该资产无法入账, 因此造成资产管理不清晰, 给工作上造成被动。

(二) 固定资产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

主要是对资产的使用者、保管者的跟踪检查制度落实不到位, 尤其是过去历史不规范管理背景下形成的账外资产, 管理处于缺位状态, 即使将责任进行了落实, 但有些部门的财产保管者也只是虚设, 没有真正做到专人负责、跟踪监管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等, 更重要的是没有比较完善和详细的责任追究制度来进行约束和监督。

(三) 资产管理认识不够高

表现在一方面资产管理者的责任意识比较淡薄, 认为公家的资产只要自己不带走, 不有意破坏, 就没有其他责任。另一方面在业务处理上, 存在已报废、盘亏的固定资产未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账实不符问题依然存在。

(四) 历史遗留问题难以处理

实行固定资产电算化核算是从2000年开始的, 由于当时对资产的估价不准, 虽然有些可以查找原始凭证, 但更多的则无法查起, 如股改上市分账前的资产、调拨资产, 造成了资产计价价格千差万别。同时, 随着机构、部门的多次改革, 资产的频繁调动, 也给资产的账实核对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五) 闲置固定资产的处置问题

主要表现为闲置房地产及闲置电子设备处置不及时, 处置手续不完备, 程序不规范。闲置固定资产的产生主要源于以下三种因素:一是股份制改造分家时遗留的资产闲置;二是在进行机构改革的过程中, 对部分营业网点进行了撤并, 造成了撤并机构房地产闲置;三是科技进步造成固定资产无形损耗而产生的闲置, 这在电子设备的更新换代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三、闲置资产给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 财务信息失真

大量闲置资产充斥在企业中, 使财务数据不实, 在财务报告上往往表现为资产的“虚胖”, 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的运营状况, 造成虚增资产、虚增利润, 使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 所反映的信息因此也失去其真实性, 这不仅不符合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 也有悖于稳健经营原则。

(二) 管理成本高, 包袱重

闲置资产的管理及人工成本耗费量大、不但使企业包袱沉重, 而且造成大量资源浪费。首先对于大量闲置资产, 银行不但要付出人工费对其管理, 并且对于整体完好的设备, 每年还要进行维修、保养。不仅如此, 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新《金融企业财务规则》的规定, 企业除对已提足折旧的资产以及单独作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不提折旧, 其余的所有固定资产均需要提取折旧费用。其次, 闲置资产同时占用一定面积的场地, 使占用面积的场地丧失了其投资机会。再次, 每年企业的资产清查, 都给工作人员带来了不必要的工作量, 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三) 减弱企业筹资能力, 增加经营风险

由于现代市场的活跃, 资本市场也蓬勃发展, 为企业的筹资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但是由于大量闲置资产的存在, 长期以来, 使得有些经营机构账面很好看, 实际虚赢实亏严重, 导致会计报表充斥水分, 不利于股东、经营者、广大投资者、债权人等信息使用人的经营、投资决策。从而毁损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声誉, 进而影响其筹资能力, 增加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四) 闲置固定资产的寻租、处置会成为滥用权力的“突破口”

机构的撤并造成基层行大量固定资产的闲置, 如撤并机构的房屋、计算机、空调、桌椅等。对这些闲置固定资产的管理, 一般都在二级分行计财部门, 由于管理的固定资产范围广 (包括全部支行) 、数量多, 管理的难度增大, 对于每一项固定资产的现状如何不能及时了解, 如何使用、处置往往都是任由基层行处自己掌握。对于闲置房屋的出租费用往往成为“小金库”的来源, 而其他固定资产的出售, 如不按照正常渠道, 通过拍卖完成, 而是机构负责人随意定价, 会造成固定资产的损失。

四、强化闲置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 如何加强闲置固定资产的管理, 笔者认为, 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 加强固定资产的购置管理

一是对采购的固定资产, 要注重分析和可行性研究, 不搞盲目采购, 避免闲置。二是完善集中采购管理体制及监督机制, 并切实做到集中采购的信息公开、过程透明、行为规范、手续简化。三是要对集中采购机构和工作人员实行全程跟踪监督和管理, 把监督机制贯彻始终, 以确保采购质量。四是固定资产购置, 必须归口管理, 统一购买, 统一调配。

(二) 加大资产日常管理力度

一是各单位应严格执行省局制定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并细化成“申报-审批-购置-核算-管理-处置”基本程序进行分段管理。二是资产调拨应只由一个部门负责, 并做到先开单、后提货, 统一凭财务的调拨手续办理, 不得由多部门分配、调拨。三是杜绝“重采购, 轻管理”的现象。定期对设备进行盘点, 核对账、卡、物, 保证账账、账卡、账物相符。要抓落实, 不搞形式, 不走过场, 真正做到物物有人管, 环环紧相连。

(三) 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

一是对资产的保管者、使用者进一步明确职责, 强化管理责任, 如固定资产登记制度、固定资产保管制度、固定资产的损坏损失赔偿制度等, 实施责任追究;二是对资产的各项调拨、处置、报废、新建、领用、移交等单据、文书统一格式, 实行规范化管理。三是设立专职资产管理员, 建产定期培训制度, 对其进行专项固定资产管理知识的宣传和培训, 增强管理人员对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其业务技能和加强监管的能力。

(四) 加强对闲置固定资产的管理, 把好固定资产的租赁、处置关

固定资产的管理部门应负起相应的责任, 尤其对于机构撤并所形成的大量闲置固定资产, 应制定详细的固定资产租赁、处置办法。牢牢掌握闲置固定资产的租赁、处置权力, 并且实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对外招标、拍卖等, 力争实现固定资产价值的最大化。

(五) 完善资产核算管理体系

以现行资产模块体系为基础,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出租管理模块、租入管理模块、物业管理费模块、车辆及设备租入管理等模块。使其能对租金收入、支出、物业管理费用支出及固定资产租赁、闲置等情况进行定期统计、定期监控, 并能对租赁收支进行较为科学的预测, 为制定各种资本性投入政策提供相关基础数据支持, 从而达到降低资本性占用总量、提高资本性支出投入的效益目的。

(六) 进行政策引导, 积极鼓励处置闲置资产

上一篇:诚信联盟下一篇:有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