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检测机构(精选12篇)
民营检测机构 篇1
民营医疗机构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新生力量。它可为公共医疗市场引进竞争机制,为我国公共医疗卫生事业注入新鲜血液。它既能解决地方公共医疗卫生资源供应总量不足的问题,又可解决地方财政对公共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不足的问题。民营医疗机构的出现使我国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经济结构更趋于社会化、合理化、公益化。
但是,作为公共医疗卫生领域的新生力量,民营医疗机构在发展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一、民营医疗机构自身的问题
民营医疗机构自身的问题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盲目投资,急于回收,缺乏自律,步履维艰。
民营医疗机构投资者严重缺乏对医院公益性、社会性为第一要素的认识。投资医院,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投资回报是第二位的。多数民营医疗机构投资者对此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在投资公共产品。这是第一个认识误区。
民营医疗机构投资者对投资回收期的认识存在严重偏差。他们最初的认识是利用医院来进行经济运作,认为这里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金库。他们根本不知道投资公共产品是需要有特殊承担能力的,需要首先承担社会责任和公益责任,其次才是投资的回收期问题。公共产品是长线投资,需要10年以上才能有真正的回收。投资时没有这样的认识,进入医疗行业后才发现这个问题,为了急于收回投资,便目无法律,急功近利,自我迷失,使民营医疗机构生存的大环境在起步时就遭遇“认识的寒冬”。这是第二个认识误区。
民营医疗机构投资者对医院的特殊性缺乏正确认识。医院需要有自己的不动产,医院用房是不可以租赁的。否则,公共产品生产就存在严重的先天不足,医疗成本就会被房屋租赁费用拖累得居高不下,影响民营医疗机构的正常生存。这是第三个认识误区。
二、国家对民营医疗机构的政策问题
国家确立发展民营医疗机构,是基于对公共医疗卫生事业投资不足,希望社会资金来补充。但没有制定放水养鱼的政策,出现了发展与政策不同步的局面。用十六个字来概括:社会集资,补缺填空,缺失涵养,政策失衡。
国家政策长期左右摇摆。民营医疗机构一直处于争论和无序竞争的状态。对医疗机构的管理是按照“依赖国家型”还是“市场导向型”,没有明确结论。这是医疗机构急盼国家出台有关政策,促进正常发展的关键。
民营医疗机构准入问题。医院问题是社会民生问题,在准入方面实行只要有资金谁都可以办医院的政策是不可取的。投资医院不同于投资产品,医院属于特殊服务业,关系到人的健康与生命,也是道德行业。办医院的资金来源选择是准入的关键,忽视了这一点就等于放弃了医疗质量,放弃了医院行业管理的根本。故医院资金来源的选择是保证民营医疗机构质量的根本,是民营医疗机构自身环境建设和发展的根本。
人力资源政策问题。医院人力资源评审条件不平等,国家没有统一的评审标准。我国医疗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国际医疗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完全不一样,医生行动权属定位是医院管辖。而世界各国的医生行动权属是自己管辖,医生行动权属定位为自由职业者。
行业管理政策问题。国家对医院行业管理政策不统一,不规范。医院管理检查没有统一的标准。监管的力度不够,没有完整的综合性的管理规范。
三、我国医疗机构发展的共性问题
医疗机构立法问题。我国没有医院法,无法就无序。出台的一些法规缺乏严谨性。
医疗机构的总体规划问题。目前我们的医疗机构总体规划无序、混乱、盲目、重复。要避免在国家公共卫生领域搞“大跃进”,这个问题必须给予重视。
政府对医疗服务提供的公平性和可及性问题。为强化整个医疗服务提供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国家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经费的投入,购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并覆盖全国城市及农村。应根据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及时调整投入比例,提升整个医疗服务提供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舆论导向问题。社会舆论对医疗服务行业中公平、效率、质量、价格、服务等方面的认识出现了扭曲,甚至以偏盖全,伤害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
医疗价格问题。社会发展了,医疗成本连年提高,而医疗价格却不升反降。国家应该根据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每2-3年调整一次医疗价格,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应该与经济发展同步。
四、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方向和质量定位
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应该按如下方向定位:向高新医疗技术发展;向专科医院发展;在医疗资源缺乏地区向综合医院发展;向社区卫生服务和社区卫生高端服务发展。
五、发展民营医疗机构的建议
政策支持。政府要制定民营医疗机构与高新技术企业相同的优惠政策;对定位在医疗高新技术服务的民营医疗机构要给予非营利医院相同的优惠政策;对优质品牌民营医疗机构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对民营医疗机构实行扶上马送一程的政策。
财政支持。凡定位在高新医疗核心技术服务并能解决地区医疗资源问题的民营医疗机构,可实行民办公助;民营医疗机构按企业待遇,根据项目享受财政贴息贷款;凡定位在高新医疗核心技术服务、定位在二甲医院并解决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公共配套问题的民营医疗机构,政府可考虑给予固定资产投入。
加强行业管理。政府要帮助民营医疗机构建立健全完整的医疗法律保障体系、医疗质量保障体系;监督民营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经营的规范化,加强对民营医疗机构医疗经营管理者与医疗服务管理者的培训,以及对民营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的培训。
六、结论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经费都是日趋紧张的,各国为了持续发展公共医疗卫生事业,都采用了国家承担公共医疗卫生重点投入、给社会民众政策自行发展、民办公助、固定资产补贴、投资公司投资入股、公益性支持等政策来解决医疗这个重大民生问题。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压力会与日俱增,国家医疗经费不足的压力长期存在。多元化医疗经济共同体是时代的需求,是民生的需求。我国民营医疗机构在国家医疗事业共同体中会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民营检测机构 篇2
单位:江油康桥医院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林协和
一、资产:(截至2007年底)
固定资产 163.1万元,资金来源(自筹、股份、独资、个人)
业务用房 1600平方米
病床数20张
主要仪器设备:体外电容场治疗仪,LEEP刀治疗系统,电子阴道镜,旋磁电子治疗仪,乳
腺诊断仪,妇科光谱治疗仪,宫腔镜诊疗系统,不孕不育诊断仪
二、人员(截至2007年底)
职工总人数 50人,其中卫技人员数 22人,卫技人员中高级职称 5人,中级职称 2人,初级职称 11 人。
执业医师5人,助理执业医师 4 人,注册护士 8人,药剂师 2 人。检验人员1 人,其他 12人。
三、服务情况(2007年全年)
年门诊量16537人次,年住院89人次,手术 309人次,病床使用率13 % 出院者平均住院日3日
(有可能把建院以来几年列增长比较表)
四、医院收入(2007年全年)
医院总收入154.2万元,其中门诊 146.7万元,住院 7.5 万元
总收入构成中,检查费 2.62万元,治疗费 60.8 万元,药品费70.5万元
床位费 0.04万元,其它20.24 万元
公费和劳保医疗---万元,自费医疗 154.2万元
五、税费负担情况
民营养老机构的政府行为 篇3
关键词:养老;养老机构;政府
中图分类号:DF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52-01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竞争激烈,大部分家庭都是“421”模式。现在由于家庭规模的限制和养老观念的改变,更多的老人开始接受养老院,相对来说选择养老机构养老是最现实也是最好的选择。这就为养老机构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长,为了给他们提供一个更舒适的晚年,应对养老发展困境,要尽快建设我国民营养老机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民营发展比较缓慢,并且也是近些年才兴起来的。目前民营养老机构在发展中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不仅有自身的发展瓶颈还有来自于外部的压力。
一、目前我国民营养老机构所面临的问题
第一,民办养老机构法律不完善。我国关于民营养老机构法律不健全,缺乏法律制度保障。民营养老机构不同同于一般的民营机构,与一般的民营机构相比有自身的特殊性带有公益性。但民营养老机构也不同于公立养老机构,其自身自负盈亏,各方面来看都处在弱势地位。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与老人或家属的纠纷在所难免。由于立法的缺失,在发生问题时也无法借鉴,大部分都由民营养老机构自己解决,严重影响民营养老机构的正常运转。
第二,政府缺乏对民营养老机构的重视。首先,民营养老机构注册审批困难。民营养老机构自身具有福利性和公益性,理应在注册审批时获得优先支持,但现实情况确相反。在现实中,民营养老机构筹建手续非常麻烦。在办理过程中需要单位证明、街道认可、居委会公开信、证明自己身份的资料等一系列手续,需要往返于各个部门多次,一般在审批阶段就要花费两到三年时间。繁琐的注册审批手续,严重阻碍了我国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
其次,政府政策的缺失难落实。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和实行者,我国民营养老机构发展困难很大程度上源于缺乏政府的支持。养老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经营者自身的积极努力,也需要特殊的养老政策配合出台。
再次,缺乏政府资金的支持。民办养老机构作为特殊的社会服务业,所面对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资金紧张,周转困难,严重影响养老机构的正常运营。我国民营养老机构的投资规模较小,一般来自于家庭或个人投资。大部分个人筹资租地自建或者租房改造,设施比较简陋。由于老年人活动能力比较迟缓,自理能力差,对于日常生活环境便捷性要求比较高,民营养老院在提升改造养老院内生活环境和生活设施方面资金缺口巨大。
第三,民营养老机构社会地位低。由于政府忽视民营养老机构,民营养老机构社会地位比较低,无法与公立养老机构竞争。我国养老机构包括公立养老机构和民营养老机构,其中公立养老机构无论在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医护人员等方面要优于民营机构,并且由于政府投资建设,价格要比民营价格低得多。但是,公立养老机构床位非常紧张,一票难求。相反,有些民营养老机构大部分床位却长时间空缺,无人问津。为什么人们都选择公立养老机构,而不去床位宽裕的民营养老机构。很大一部分就是对民营养老机构不认可,对民营养老机构不了解。政府缺乏对民营机构的宣传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对它的的认可程度。政府将大部分的资金都注入到了公立养老机构,并且为公立养老机构在民众中进行大量宣传,而对于民营养老机构大都采取自生自灭。
二、政府促进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的建议
第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民营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国家法律法规的保障。根据现实情况抓紧完善民营养老机构在申请、运营过程中的法律法规,建立规范的养老服务标准。随着社会发展变化需要,及时出台与之配套的专项规定。根据各地的情况,不断修改和完善法规,解决现实问题。尤其是对于民营养老机构中与家属老人的纠纷问题,明确责任制度,严格审查,出台专项法规,做到有法可依。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养老机构的权利义务,从立法和司法角度将民营养老机构并入到法治化的轨道上来。
第二,对于民营养老机构,政府要切实重视起来。
首先,简化民营养老机构的注册审核程序。简化民营养老机构的注册审核,加快政府工作效率。放宽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控制规定,降低准入门槛,增加民办养老机构的自主性。对于民营养老机构的申请应该开设优先办理资格,缩减审核时间,加快各部门之间的协作。统一养老机构的审核机制,规范养老机构的注册要求。
其次,落实优惠政策。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并积极引导民办养老金机构,促进它的健康快速发展。完善机制,为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提供更加优越的政策环境。民营养老机构作为养老事业的主力军,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已经出台未落实的政策要下达各地区相关配合积极落实,减轻民办养老机构的负担。
最后,切实加大对民办养老机构的资金支持。我国目前有关政策法规对民营养老机构的资金支持不到位,民营养老机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严重限制民营养老机构发展规模。
第三,提高民营养老机构的社会地位。无论是公立养老机构还是民营养老机构,都是要为我国养老事业最重要的贡献的,应该尽力缩小两者之间的距离,加大民营养老机构的竞争力,让更多人更愿意选择民营养老机构,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大对民营养老机构的宣传,加深民营养老机构在民众中的印象,提高人民对民营养老机构的认知。积极倡导传媒对正规创办的民营养老机构的正面宣传,鼓励相关部门加快和民办养老机构的联系,开展养老信息服务。政府可以为民营养老机构中提供一定数量的公益岗位,有利于激发民营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服务热情,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进入到养老行业中来。提高养老服务行业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和社会地位,吸引专业人才流入,提升养老服务人员的总体水平。
养老行业作为夕阳事业朝阳产业,民营养老机构由于自身的灵活化。产业化和规模化,适应社会新发展,具有内在的发展潜力应该会成为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主要途径。发展民营养老机构不仅有利于解决我国将要面临的养老难题,还在另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东阳.提升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的有效途径[J].经济研究导刊,2013(20).
[2]肖云.陈涛.老龄背景下民营养老机构护理人员队伍的优化[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3(2).
提升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的有效途径 篇4
一、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的优势
(一) 民营养老机构将拥有更大的市场份额
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数据, 截至2011年, 我国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38 060个, 总床位266.2万张, 收养各类人员210.9万人, 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16.9张, 但仍与发达国家50—70张的平均水平相差甚远[1]。面对大量的老年人群, 我国现有的养老保障体系已显得捉襟见肘, 政府不可能以通过大量建设公立养老机构的形式来解决我国养老机构供不应求的现状, 在这种大背景下, 民营养老机构在我国社会养老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较以福利性质为主的公办养老机构, 民营养老机构面向的消费群体更为广泛, 在未来的发展中, 民营养老机构所占的市场份额自然也会更大, 这是民营养老机构较公立养老机构在发展趋势上的优势。
(二) 民营养老机构更符合未来养老市场发展需要
民营养老机构作为民营企业在企业的运作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获取最大的效益是民营养老机构首要考虑的问题, 在这一点上与公立养老机构有很大的不同。公立养老机构在经营上采用国营模式, 不仅盈亏由国家负责, 而且在经营过程中会得到一定数量的财政补贴, 因此, 节约经营成本的积极性不如民营养老机构, 更重要的是公立养老机构在发展理念更看重养老机构存在的社会效益, 对资源的利用率并不是公立养老机构首要考虑的重点。就资源的利用率而言, 民营养老机构相对于公立养老机构有着巨大的优势, 在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巨大且资源有限的大背景下, 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 我国养老市场将会更青睐于资源利用率高的民营养老机构。
(三) 民营养老机构较公立养老机构具有灵活经营的优势
民营养老机构可根据不同老年人的收入状况分出不同的档次, 以满足不同养老需求。同时, 民营养老机构要突破保障型养老机构模式, 不仅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吃、住和生活照料的服务, 还要满足医疗、学习、社会参与、精神慰藉等多方面的需求, 较公立养老机构民营养老机构面向的老年人群更加丰富。可根据入住老年人自身的身体状况和个人的选择提供访问护理、日托护理、卧床护理, 这种丰富的护理模式是养老资源有限的公立养老机构很难做到的。
二、当前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的困境
(一) 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条件及服务质量较差
民营养老机构的建筑多是由旧楼改造而成的, 无论是在房型建筑、无障碍设计、照明, 还是卫生洗浴等硬件服务设施方面都难以符合老年人行动住宿的特殊需求。在医疗设施方面缺乏先进的诊疗设备和专业的医疗护理人员, 不具备必要的医疗条件。在经营管理方面, 多数民营养老机构照搬了公立养老机构的管理制度, 与现代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相比具有明显的落后性。部分养老机构的管理层人员虽具备一定的现代企业管理技能, 但缺乏与老年学相关的专业知识, 在制定的管理经营策略上没有充分地考虑老年人群的需求特点。这些服务质量方面的不足极大地影响了老年人群入住民营养老机构的信心。
(二) 现有的养老服务人员不能满足养老机构的发展需要
相对于我国庞大的老龄人口数量, 目前老龄工作和服务的专职人员数量严重不足。据2009年《民政统计年鉴》公布, 全国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专职人员是27.9万人, 其中优抚类的收养单位服务人员是3万人, 福利类的收养单位人员是24.9万人[2]。虽有众多的其他社区服务从业人员和志愿服务人员作为补充, 但较之全国1.67亿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来说, 供求差距依然明显。民营养老机构较公立养老机构, 养老服务人员数量不足的同时整体队伍的素质偏低, 受雇服务人员的年龄偏大且多为下岗人员或农村进城的务工者, 这支养老服务队伍的结构上存在先天的不足, 加上后天培训方面的缺失, 日益暴露出整体文化程度偏低, 对老年人生活护理、医疗康复以及精神慰藉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的不足。
(三) 民营养老机构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
我国目前在养老服务方面的立法尚不完备, 民政部虽先后颁布实施了《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 各地也相继颁布实施了类似的规章, 但这些法规的内容并不完善, 没有对养老机构各项服务有明确的服务标准。养老机构并未形成质量管理体系, 虽涉及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纠纷时有发生, 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条文和相应的服务标准, 服务纠纷所造成的性质和所造成的伤害无法明确地确定, 这给老年人维权带来不便的同时给民营养老机构的整体形象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造成民营养老机构在人们心中服务质量较差的形象, 这是导致民营养老机构的入住率低的重要原因。
三、提升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 养老机构软环境和硬环境设计要具有科学性
增强养老机构内部设计的科学性是提升民营养老机构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就养老机构结构的设计而言, 民营养老机构应紧抓老年人群的年龄特点, 尽可能地给予这些老年人家的感觉;在房间的设计上应具有一定的私密性, 给老年人提供一个属于自己不被干扰的空间, 摒弃集体化宿舍的管理方式;养老机构内部应具有清楚的方向性和明确的房间标志, 要给养老机构中记忆力减退的老年人提供活动上的方便。养老机构内部的装饰应具有适度的声光环境以便视力或听力已经减退的老年人活动, 连接养老机构中各活动空间的通道应具有方便的可达性, 要考虑到养老机构中的残障人士, 对于养老机构中家电、运动器械等常用设施在使用上应简便易于老年人操作。
(二) 注重服务细节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提高民营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要从细节入手。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 老年人有着对待周围环境的态度由朝向外部世界转而朝向内部世界的变化趋势[3]。减轻老年人负面情绪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经常与老年人沟通, 民营养老机构应在这方面下功夫, 将这种沟通标准化。在和老年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老人的变化, 说话的语速适当放慢一些, 语气尽量温柔。在每次交流后要有交谈记录, 以便了解老人对养老机构的不满之处, 进而对养老机构的服务进行改进。
在饮食方面民营养老机构应提供个性化的饮食服务并配备专业的营养师为老年人进行合理的饮食搭配, 对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提供不同的饮食指导方案。专业的病人营养师要根据老人疾病的需要随时个性化调整饮食结构, 力求通过膳食调养使老年人的肌体营养达到平衡, 这种食疗可作为养老机构的服务特色来增加养老机构的吸引力。
(三) 提升民营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我国民营养老机构护工缺乏完善的护理知识培训, 护工在护理中只能提供一些保姆式的照料。反观英国、美国的养老机构在聘请养老护理员时, 会对其进行专业的生活照料培训, 以及一定的医疗护理技术培训以便能提高养老护理员的技术含量[4]。因此, 民营养老机构应具备一套完善高效的培训方法来提升机构内部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养老机构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对员工进行分层培训, 分层培训是指按照不同年龄、等级、年龄进行划分的培训教育方式[5], 养老机构要根据护工不同的个人基础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和考核标准, 尽可能地提高护工培训的积极性, 激发护工的潜力, 避免护理人员的重复培训。专业性一般的民营养老机构可送专业化水平较强的医疗人员到专业机构进行培训, 例如送到医科大学学习, 学成后将掌握的医学知识在养老机构内进行推广。
(四) 规范民营养老机构服务的行业标准
规范民营养老机构的服务标准要由政府与养老机构共同努力。民营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法律的保障。养老服务是一项新兴的特殊服务业, 需要制定相应的服务标准, 其中包括护理规范、统一的合同文本等方面的内容, 政府应制定《养老机构服务标准法》, 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养老机构的性质地位、各方权利、义务关系、开办养老机构筹资方式与待遇、纠纷处理机构与理赔等, 从立法和司法的角度将老年服务并入法治化的轨道。民营养老机构方面应建立行业协会来发挥行业的管理作用。在服务方面, 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协调作用, 在沟通方面开展信息交流活动组织学术讲座, 提高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在规范方面, 组织服务纠纷的鉴定工作, 开展行业自律活动。在监督方面, 组织实施行业标准, 对民营养老服务质量进行监督。
摘要:民营养老机构相对于公立养老机构有着市场广阔、资源利用率高、经营灵活等方面的优势, 是未来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力军。目前, 我国的民营养老机构面临着入住率低、亏损经营的困境, 究其原因, 是由养老条件较差、人员素质较低、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造成的。民营养老机构应从完善内部设计、提升服务质量、制定行业标准等多个方面入手, 打造精品服务, 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民营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养老需求
参考文献
[1]秦瑶.对目前我国机构养老现状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 2011, (7) :187.
[2]民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3]See B.L.Neugarten (Ed.) , Personality in Middle and Late Life, Atherton Press, New York, 1964.
[4]黄菲, 张会君.辽宁省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培训现状及需求[J].中国老年学, 2012, (3) :572.
北京市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实施办法 篇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提升政府办养老机构保障效能,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实现养老服务资源优化配置,依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公办养老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的通知》(京政办发〔2015〕8号)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公建民营指政府通过承包、委托、联合经营等方式,将政府拥有所有权但尚未投入运营的新建养老设施运营权交由企业、社会组织或个人的运营模式。
第三条下列养老设施原则上实施公建民营:
(一)各级政府作为投资主体新建或购置的养老设施;
(二)各级政府以部分固定资产作为投资,吸引社会资本建设,约定期限后所有权归属政府所有的养老设施;
(三)新建居民区按规定配建并移交给民政部门的养老设施;
(四)利用政府其他设施改建的养老设施。
第四条市民政部门统筹全市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工作,加强政策支持,明确工作流程,制定合同范本,建立行业规范。区县民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工作的组织管理、具体实施和运营监管。
第二章基本原则
第五条履行公益职能。实行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应当承担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在优先接收有入住需求的基本养老服务保障对象基础上,向本市失能或高龄社会老年人开放;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完善、安全的服务。
第六条确保资产安全。养老机构推行公建民营,应当做到产权清晰,保持土地、设施设备等国有资产性质,运营方不得以国有资产进行抵押、融资、贷款,防止资产流失;要强化机构运营和资产规范管理,加强设施设备维护,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第七条加强政策引导。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立足吸引先进管理理念、专业服务团队和优质服务资本,科学设置公建民营的条件和形式,化解养老机构运营初期和设施设备大修的资金压力,调动运营方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八条健全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养老机构服务、管理和运营监管体系。发挥政府市场监管作用,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度,依法规范养老机构运营行为;发挥行业组织作用,落实行业自律和行业监管,创建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
第三章组织实施
第九条养老机构所有权方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公建民营。其中,市属养老机构由市民政部门组织实施;区县属养老机构由区县民政部门组织实施;街道(乡镇)属养老机构在区县民政部门指导下由街道(乡镇)政府组织实施。
第十条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应当由所有权方制定实施方案,进行需求分析和可行性论证,委托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国有资产评估,出具资产评估报告。
第十一条实施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可由所有权方以公开招投标方式,选择具备相关资质的企业、社会组织或个人作为运营方;也可在所有权方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下,采取品牌机构连锁运营的方式,直接选择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养老服务企业、社会组织作为运营方,保证服务质量和效益。
第四章社会招投标
第十二条按照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养老机构所有权方依照法定程序,自行组织或委托具备招标资质的专业机构组织招标和评标。
第十三条所有权方负责组织拟制招标文件,经征求同级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意见,报区县以上民政部门审核后,向社会发布招标公告。其中,街道(乡镇)属养老机构报送区县民政部门审核,区县、市属养老机构报送市民政部门审核。招标文件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招标方案。重点介绍项目情况,明确运营管理条件与要求、投标人资格、合作期限、收费方式约定、相关资金缴纳额度及方式等。
(二)投标须知。内容包括所有权方和招标代理机构情况、投标人资格要求、招标文件获取途径、报名与答疑安排、投标文件格式、投标文件送达、投标保障金及履约金、开标会组织、投标文件管理、合同签订等相关事项。
(三)投标人资格评审标准。根据设定条件量化标准,逐项评分。
(四)投标文件。包括投标人申请函、投标人资质、投标人财务状况、投标报价、项目运营方案、管理服务团队情况等。
(五)合同文件。主要包括合同范围、双方投入资产、合作期限、合作方式、权利义务、利益分配、附带条件、违约罚则、终止合作等内容条款,并附相关资产明细表。
第十四条投标人应当具有专业养老服务管理经验、经营业绩突出和社会信誉良好;有与承接项目相适应的专业服务团队和注册资金。
第五章品牌机构连锁运营
第十五条品牌机构连锁运营是指为促进本地区养老服务业规模化、连锁化发展和品牌扶持培育,以民办非企业法人形式承接公建养老机构开展运营活动的公建民营模式。
第十六条采取品牌机构连锁运营方式实施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运营方应当在本市或国内养老服务行业具备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和广泛的品牌知名度,机构运营效益明显,标准化服务体系完备,具有成熟的技术输出团队和相应的注册资金保障。
第十七条所有权方与运营方应达成合作意向,运营方需提供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规划发展方案,方案主要包括机构章程、运营方案、管理制度、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管理服务团队组成、经费投入使用计划,以及服务保障和接受监管承诺等,所有权方据此召开专家论证会,对运营方提供的规划发展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
第十八条品牌机构连锁运营应当在区县以上民政部门监督指导下,由所有权方组织实施。合作对象的选择、合同条款的议定,应当在本级财政等相关部门监督指导下实施。
第六章机构责权
第十九条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应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养老服务保障职能。市、区县属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还应承担本行政区域内养老机构示范引领、功能试验、专业培训、品牌推广等职能。街道(乡镇)属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应当拓展服务范围,鼓励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为周边社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服务。
第二十条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应结合实际,科学划定床位比例接收基本养老服务保障对象,一般不低于总床位的20%;其他床位应接收本市失能或高龄的社会老年人。
第二十一条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接收基本养老服务保障对象的基本养老服务收费项目标准,按照保障对象分类收费原则,由养老机构所有权方与运营方协议确定;非基本养老服务收费项目实行市场调节价管理,由养老机构按照非营利原则自行定价;接收其他社会老年人实行市场调节价管理,向上级民政部门报备后实施。其中,街道(乡镇)属、区县属养老机构报区县民政部门;市属养老机构报市民政部门。规范以押金形式出现的收费行为,禁止使用押金从事任何风险性投资。
第二十二条所有权方应当以投资规模、市场规律为依据,以床位数量规模进行测算,充分考虑机构可持续发展、经营规律、运营风险及划定的基本养老服务保障对象床位比例等情况,向运营方收取风险保障金,指导运营方设立机构管理发展资金,在财政部门的指导下,实行专款专用、专项核算。
第二十三条风险保障金由运营方以押金形式向所有权方一次性缴纳,原则不低于该机构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包括设施建设安装费、勘察设计费、大额设备购置费等)的1%;机构管理发展资金由运营方逐年专项留存并专款管理及核算,原则每年不低于国有固定资产投资的2%,运营初期可适当减免或少量留存,发展期逐步递增,稳定期应相对固定留存。所有权方应对机构管理发展资金留存情况进行监督。
运营方参与国有固定资产投资的,或协议期满后变更运营方的,对国有固定资产实施改造和购置设备的投入资金,可在与所有权方协商的基础上,相应折抵风险保障金和机构管理发展资金,或适当延长协议期限,以保证投入资金的回收。
第二十四条风险保障金主要用于运营方造成的设施设备异常损坏的赔偿,运营方异常退出的风险化解等。合同期限内,出现上述异常情况的,所有权方履行相应财务手续后,有权从风险保障金中扣除相应数额;合同期满后,未出现上述异常情况的将予以全额退还。机构管理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本养老机构建设发展、设施设备大修以及区域内养老机构的建设统筹,合同期满后,剩余不予退还,继续用于本养老机构的再发展。
第二十五条风险保障金的管理和使用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财政财务管理规定执行。机构管理发展资金的使用,应由所有权方与运营方通过协议明晰约定,原则须由运营方书面向所有权方提出建设、改造项目资金使用申请,得到所有权方书面认可后方可实施,所有权方负责对运营方的使用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管。
第二十六条运营方负责设施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国有固定资产投资的设施设备大型维修可申请机构管理发展资金实施,不足部分可由所有权方申请财政资金补贴。合同期满后的国有资产以及运营方更新的设施设备归所有权方所有。
第二十七条运营方在正式运营前,向相关部门申办非营利性法人资质。实行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不得登记为营利性法人。
第二十八条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要严格按照非营利性组织财务制度要求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信息向社会公开,管理规范、收支有据、账目清楚。运营收益主要用于养老机构日常设施设备维护、扩大建设和管理服务能力的改进。
第二十九条公建民营养老机构享受与社会办养老机构同等的优惠扶持政策。运营方按规定申请运营补贴、星级评定奖励补贴、养老机构综合责任险补贴、水电气暖价格优惠及相应税费减免等。
第七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条所有权方与运营方按照权利对等原则签订合同。在合同签订后的30日内,所有权方将招标情况、相关合同文件报区县以上民政部门备案。其中,街道(乡镇)属养老机构报送区县民政部门备案,区县民政部门要及时向市民政局报备;区县、市属养老机构报送市民政局备案。
第三十一条所有权方对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管理服务情况实施动态监督检查,委托专业会计师事务所对运营财务状况进行定期审计,保证国有资产安全。
第三十二条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主管部门要制定运营方异常退出时的风险防控应急预案,确保妥善安置入住对象,并做好善后事宜;风险发生时要迅速将情况向区县政府、市民政局汇报,并启动对运营方追责的法律程序。
第三十三条各级民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监督指导,同时积极引入专业的社会组织或机构参与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前期建设规划和后期运营监管。对运营期间发生重大责任事故的,或入住对象满意率调查连续两年低于80%的,终止运营补贴等政策资助,限期整改。出现其他管理服务、安全稳定问题的,依据民政部《养老机构管理办法》(民政部令第49号)等相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四条变更或终止公建民营合同的,运营方应与所有权方进行事前协商。所有权方在办理变更或终止合同后30日内,将相关材料报送上级民政部门备案。其中,街道(乡镇)属养老机构报送区县民政部门备案,区县民政部门要及时向市民政局报备;区县、市属养老机构报送市民政局备案。
变更合同的,一方应当提前30日正式向对方提出请求,在双方协商一致并形成变更合同书前,应履行原有合同规定。
终止合同的,双方应在合同终止60日前正式向实施设立许可的民政部门提交终止合同情况报告及入住对象安置方案,经批准后实施。双方共同委托专业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资产清算,妥善做好资产和账目交接。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五条各级民政部门可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六条实行公办民营的养老机构,参照本办法执行。
民营检测机构 篇6
摘 要:文章通过对民营养老机构现状的分析,发现了民营养老机构融资难的原因,提出了缓解民营养老机构融资困难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民营养老机构;融资难;对策
中图分类号:F8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9-0118-02
我国进入21世纪以后,人口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老年人口数每年以3%的速度不断增长。如何解决高龄、空巢、失能或半失能等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逐步成为国家、社会关注的热点。目前,我国的公办养老院普遍存在门槛高、入住难、一床难求等现状。为进一步缓解养老难的局面,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大力扶持和发展民营养老机构的相关政策,提高了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的步伐。
1 民营养老机构的现状
1.1 机构数量少,服务质量差
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模式基本以家庭为主,养老机构为辅,但随着经济发展与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模式遇到了困境,有越来越多的高龄、空巢、失能或半失能老人选择走进养老机构。如选公办养老机构,会存在费用高、门槛高、机构少等诸多问题,而选民营养老机构,虽然没有门槛限制,并且收费较低,但同样也会面临着机构数量少、服务质量差等问题。民营养老机构的居住条件简陋,护工短缺且专业化水平不高。同时资金的不足,又造成医疗环境及设施无法得到改善,导致入住率低,形成恶性循环,加剧了民营养老机构的经营困难。
1.2 从银行渠道融资艰难
银行贷款是民营养老机构融资的主要渠道,但因民营企业受自身特点和条件的限制,很难获得银行信贷的支持,而那些规模小、自身实力羸弱、无法形成规模效应的民营企业,想要获得银行信贷资金就更加困难。大多数银行信贷的准入条件门槛较高,能够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民营企业较少,大多数还是难以贷款。申请银行贷款还存在手续繁琐,审批流程长,造成民营企业贷款意愿降低。同时,随着买卖市场经济的转变,买方市场占主导时,民营企业的贷款风险也逐渐加大,而银行为减少坏账的大量出现,更加严格要求信贷管理,减少高风险项目贷款,从而使得规模小、信用等级低的民营企业贷款更加困难。
1.3 政府补助资金难到位
民营养老机构属于微利行业,半公益性质,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特别是在收养有顽疾或丧失自理能力的高龄老人时,将会面临更大的风险,这就需要政府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和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扶持。根据国家《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民营养老机构可享受免征营业税,并在此基础上还享受床位补贴和一次性的建筑补贴。但由于个体与政府部门打交道,经常存在推诿扯皮现象,所以影响了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
1.4 养老机构用地落实难
国家大力推进养老事业的发展,使民营养老机构获得蓬勃发展的良机。但是用地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经营者,现如今城市中心地区都是寸金寸土,有些地方政府经常为了追求更高的眼前利益,将用地让位给房地产开发商。即便地方政府为落实国家养老扶持政策,给养老机构建设提供部分黄金地段,其机构性质也是公立的。这些都造成民营养老机构多数建立在偏远的城镇乡村,使其存在人员稀少、交通不便、性价比差等问题,使其发展受到瓶颈制约。
2 民营养老机构融资难的原因
2.1 政府政策配套力度不够
完善的制度和政策既决定着融资扶持的有效性,也是融资支持的重要保障。而现行的养老服务和优惠扶持政策重点强调的是服务本身的福利性及公益性,在某种程度上既否定了社会养老服务的产业属性,也否定了民间资金参与的资本属性,导致投资热情受阻。虽然我国也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但仍存在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大多数民营养老机构在财政、土地、融资等方面,也同样无法享受政府为公办养老机构推出的优惠政策,丧失了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长久以来,民营养老机构的资金来源基本上依靠的是自有资金和银行抵押信贷,而公益慈善建设用地又不允许进行抵押融资,造成抵押资产多为个人资产,高资本投入的经营门槛严重阻碍了民间资本投资的积极性。
2.2 金融市场不完善,诚信体系滞后
完善的金融市场将会给民营养老机构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为其融资带来更大的便利和快捷。近些年,虽然我国的金融市场不断完善,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以及监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各类产业融资都要依托于良好的金融环境作为保障,养老服务产业同样如此,而过于强调“规模化”的信用贷款,增添了民营企业贷款的难度。由于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尚未有效建立,民营企业贷款时无法了解自身的信用等级情况,导致最终放弃正规金融机构融资这一渠道。
2.3 融资成本高,还款压力大
民营企业的不稳定经营,会使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加大,导致贷款利息也随风险的加大而提高。同时,中小型民营企业对比国有企业和大型民企在银行贷款时,需要支付较高的审批和评估费用,使其付出更高的融资成本。另外,由于民营企业贷款困难,贷款审批繁琐和放款速度缓慢等问题,造成其会选择高风险、高利息的民间借贷,致使企业融资成本增加,自身利润降低,并且面临更大的还款压力。
3 缓解民营养老机构融资困难的对策建议
3.1 健全和完善民营养老机构管理体系
3.1.1 提高职工素质,推进民营养老机构职业化进程
社工作为职业,是要求从业者必须建立起一套专业伦理与相关理论结合的知识结构,并经过必要实践从而理解和掌握的一门技术。无论对全员社工进行的普及培训,还是对专职社工的专业培训,都要做到全面系统的覆盖,达到真正思维转换的目的。另外,政府要拨发专用经费促进和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提升民营养老机构职工素质,使其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获得必要的专业培训,并进行职业资格认证。总之,不断推进民营养老机构职工职业化进程,将会为养老机构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高水平职工。
3.1.2 强化民营养老机构产业化观念
市场机制的引入打破了以往福利资源提供由国家垄断的局面,促进并加快了社会福利民营化的步伐,同时,通过市场机制作用的进一步发挥,改变了以往低效率和高成本的福利资源提供状况。产业化观念的形成恰恰是市场化机制促进福利事业发展的突出表现,产业化运作既有利于增加福利资源,也有利于发展福利事业。一句话,社会福利民营化思想重点还是强调福利资源的产业化。
3.1.3 强化政府部门对民营养老机构的管理
虽然社会福利民营化的思想不断成熟,逐步淡化政府角色,但是,政府在福利资源的生产和分配中仍然扮演着多重角色。强化政府部门的管理,为民营养老机构创造公平竞争环境。首先,不断强化政府监督职能,严厉打击民营养老机构出现的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全力制止各种恶性价格竞争;其次,在民营养老机构间资源整合过程中,政府要给予帮助和支持,促进行业内部间的合作经营;最后,政府要建立行业标准和规范,利用规范制度对民营养老机构进行专业化管理。
3.2 完善融资服务机制
3.2.1 建立和完善政府支持体系
养老产业还属于我国新兴的“朝阳产业”,政府要对其加大政策扶持和预算支持,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发展养老事业,同时还要落实财政支持政策,严格禁止专项资金的占用与挪用。我国职能部门需出台相关政策来推动资本市场机制的完善,逐步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并大力促进非银行金融市场的同步发展,鼓励商业银行针对民营企业需求推出可以直接融资的新业务。另外,政府也要加大对信用担保机构的支持力度,在出台扶持政策的同时还要加强监管,对于重点的民营企业由政府出面担保,向银行建议给予其延长还款期限或利率补贴等各项优惠,全方位促进信用贷款处于良性循环。同时,地方政府可通过创建公益性信贷咨询部门,帮助银行承担接待和资质审核等工作,从而使银行的借贷成本进一步降低。
3.2.2 规范资本市场,为民营养老机构融资创造条件
要不断完善资本市场的融资结构,促进和加快债券市场的发展步伐,并做到互联互通,不断扩大债券融资的功能和作用。民营养老机构受其自身中小企业性质和规模限制,无法满足在沪深证交所发行股票的指标要求,很难同大企业在股票交易市场同台竞争。因此,要建立规范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并依据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修改及完善,降低资本市场的入市门槛,积极吸纳具有成长性的公司进入,为具备发展潜力的民营养老机构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
3.2.3 加强银行业务创新,发挥银行融资作用?
民营养老机构属于中小企业类型,在融资方面存在诸多困难,银行作为企业融资的主渠道,必须不断思考和改善融资现状,进行金融服务业务创新。通过政府搭台和政策引导,逐步增强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作用。商业银行要针对中小企业信用贷款成立专门的服务部门,在充分了解中小企业贷款需求和困难的基础上,缕清业务思路和程序,创新推出适合中小企业的银行融资工具,全面助力中小企业的资金运作,逐渐形成“大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全新局面,积极发挥银行融资的主渠道作用。民营养老机构完全可以借用中小企业融资政策和经验进行自我创新,开创出方便快捷的全新融资环境。
3.2.4 灵活运用融资工具,鼓励民营机构上市融资
我国现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的资本体系,民营养老机构可以结合自身规模和特点,选择适合的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运作,同时借力股市资本不断扩大其规模和效益,待到企业发展壮大进入成熟期后,再利用资产体系中的转板机制,最终达到进入主板市场的目标。我国资本市场的融资条件和准入门槛较为苛刻,使得民营养老机构的融资需求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要加快资本市场改革,建立规范有效的资本市场,让真正有融资需求的养老机构实现同投资者的有效对接,促进融资的可得性。
3.2.5 引入社会资本和公益基金
民营养老机构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多方筹措资金,民间资本的参与是良好补充,对于采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以及PPP等各种模式建设和发展民营养老机构的要给予支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养老机构,推动跨区域养老机构的联合和资源共享,搭建异地养老的有效互动,形成一定数量具有竞争力的养老机构。民营养老机构是发展福利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应积极寻求同国内的公益性基金合作,获得它们支持的公益项目,得到宝贵的建设和发展资金。
参考文献:
[1] 张浩田.民办养老机构的困境及其发展的支持因素探析[D].上海:华东 理工大学,2014.
[2] 赵佳寅.民办养老机构运营的确困境与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 学,2014.
[3] 冯禹.沈阳市民办养老机构运营困境与对策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 学,2014.
民营金融机构信用风险控制探析 篇7
一、民营金融机构信用风险控制流程
信用风险控制涵盖了前期评估到减少担保损失再到利用转移机制解决不良资产问题,其流程具体包括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以及事后监督。第一,事前防范,它侧重选择客户。民营金融机构应专门建立信用体系,合理评估客户的信用,从而决定是否为客户提供信用。在销售信用之前,要初步筛选客户,将交易价值较小、风险较大的客户排除掉,并通过民营金融机构的内外部渠道对不确定风险的、有潜力的客户广泛开展资信调查工作,从而保证客户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统一建立管理制度,合理收集、使用、维护客户的信用信息;建立客户数据库,评价、分析客户以往的信用及财务报表。第二,事中控制,它侧重科学决策。民营金融机构应以业务人员收集的信息、销售建议、外部渠道等为基础总结客户资信调查,并专门安排部门、人员分析客户信用,给出信用决策,包括客户在信用周期内的贷款跟踪查询、信用情况监督、信用限额调整等。第三,事后监督,它侧重加大监控力度。具体包括监控客户账款,落实客户贷款的偿还、催收等工作,从而转移风险。民营金融机构还可将企业的应收账款作为债务担保进行贷款融资,以有效控制信用风险[1]。
二、有效控制民营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的保障性措施
(一)基于客户需求设计产品
民营金融机构存在普遍的金融产品同质化现象,创新设计明显不足。但金融创新可增强民营金融机构在整个经济发展环节的作用,并在各个经济领域渗透,从而使民营金融机构与市场经济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民营金融机构要想做到商业化经营,必须转换一成不变的融资方式,从客户需求出发设计更多新的个性化、差异化金融产品,从而不断创新信用风险控制措施,兼顾增加目标客户率、确保贷款质量的二元发展目标,这也是促进民营金融机构有效控制信用风险的核心力量[2]。在设计、销售金融产品的整个过程,民营金融机构均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为控制信用风险提供基本动力,这是民营金融机构分散和控制信用风险的最佳措施。
(二)建立健全贷款管理制度
全面贯彻信贷业务操作流程是民营金融机构有效控制信用风险的根本前提,是确保民营金融机构安全经营的重中之重,也就是合规经营。合规经营要求民营金融机构严格依据业务操作规则开展信贷业务,从最有可能产生信用风险的源头进行管理和防范,针对控制信用风险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民营金融机构还应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尤其是存在于信用违约互换交易环节的信息不对称、信息逆向选择等问题,应加强信息披露,扩大信息披露的覆盖面,保证能有序进行信用违约互换交易。一方面,民营金融机构要定期公示财务状况、经营状况、风险控制政策等;另一方面,民营金融机构要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信息披露的内容与质量标准、程序等,并建立完善的电子交易平台,提高交易的流动性、透明度,促使交易双方获得丰富的、可靠的信息资源,从而顺利达成协议,控制信用风险。
(三)完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
民营企业不管是在资金还是抵押品上都相对缺乏,民营金融机构需针对区域条件设计一套与实际相符的信用评级标准,内容可与普通商业银行类似,只是要注意调整具体的衡量标准。民营金融机构应加大调查客户信用的力度,坚持完善客户信用档案,逐步建立起严密的内部征信体系;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及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民营金融机构的信用评估技术,尽可能避免因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而发生信用风险;在借贷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就要评定信用风险,将优质客户筛选出来,并及时将潜在信用风险排除,做好事前防范工作,从而提高客户的贷款偿还率;针对贷款审批专门设置与贷款发放部门保持相互独立的信用风险控制部门,并落实贷后监测工作,跟踪客户的贷款动态。从长远看,民营金融机构完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能促进信息透明度,促进形成全国性征信系统,从而共享客户资源,提高客户贷款违约的社会成本,加大处罚失信行为的力度,激励、约束客户的贷款偿还义务,从而改善社会信用环境。
(四)提高信贷队伍整体素质
信贷员是民营金融机构发展贷款业务的核心力量,是控制信用风险的重要执行主体,而专业技能娴熟、工作经验丰富的信贷员能在信息的传递、收集等过程发挥显著优势,提高贷款决策效率[3]。为有效控制民营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应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专业技术培训活动,提高信贷队伍的专业化素质。信贷员在面对客户提出的较大规模贷款申请时不但要分析客户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还要分析其现金流量及敏感性;在面对非正式客户的贷款申请时则要注重分析客户的财务状况及其所处社会环境,从而丰富信贷员知识结构、强化业务学习,促使他们运用新技能、新知识控制贷款发放环节的信用风险。
三、结语
控制民营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信用风险存在客观必然性,但它同时也是可测的、可防范和控制的,只要民营金融机构在发展实践中强调对信用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并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控制信用风险,就能提高风险控制水平,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赵晶.金融机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构建方法研讨[J].科技视界,2015(16):175.
[2]仇晓光.金融风险中民营金融机构退出机制规范化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4(11):260-262.
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对策思考 篇8
1 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现状
民营医疗机构恢复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之初,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比较快。从开始允许举办小型的个体诊所到允许举办大型的综合性医院,政策发生了跨越式变化,但民营医疗机构低水平重复、粗放式扩张为主的总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仍处在求生存、谋发展的阶段。目前,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民营医疗机构脱颖而出,但总体上说,无论是床位数量还是技术力量还远远落后于公立医疗机构。就面上情况而言,民营医疗机构呈现以下特点:
1.1 民营医疗机构已成为医疗机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民营医疗机构的数量看,其在医疗机构体系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据《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08年我国有医疗机构约27万所,其中民营医疗机构14万所,将近占了52%。在民营医疗机构中,医院4000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100所、门诊部(所)13.6万所。如果再加上名为村集体办、实为乡村医生自己经营的村卫生室,数量就更为可观了。
1.2 民营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量比较低
从民营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量看,其在医疗服务总量中的比例还比较低。民营医疗机构虽然数量多,但主要还是诊所,医院只占全国医院总量的21%左右,且规模都比较小。在全国288万张病床中,属于民营医疗机构的仅有16万张,占5.6%。据卫生部公布的资料表明,2008年,在我国35亿门诊人次中,民营医疗机构只提供了4.3亿人次,占12.3%;在1.1亿住院人次中,民营医疗机构只提供了约300万人次,占2.7%。
1.3 民营医疗机构的社会贡献突出
从民营医疗机构的社会贡献看,其作用突出。民营医疗机构虽然年提供门诊量只有4.3亿人次,但占了全国门诊人次量的1/10强,更为重要的是民营医疗机构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医疗保障水平比较低的低收入人群和没有医疗保障的低收入人群,包括农民工和流动人口。民营医疗机构已成为低收入人群就医的主力渠道之一,为缓解看不上病和看不起病的问题发挥了独特作用。
1.4 显现专科、专病化特色
从民营医疗机构的特色看,其专科、专病化趋势业已显现。民营医疗机构起步晚、底子薄,但发展空间仍然比较大。在形象上,民营医疗机构注重创建自己的品牌;在业务上,民营医疗机构从形成竞争力入手,突出专科、专病特色,在口腔、眼科、中医科、男科、骨科、医学美容、特需服务等诊疗领域逐步显露优势。
1.5 民营医疗机构的资金总量和规模较小
从民营医疗机构的资金总量看,其规模还比较小。虽然在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深圳、苏州等大城市开始出现投资几亿甚至十几亿的民营医院,但大部分民营医疗机构的投资总额并不高,规模也不大,基本上属于“小本生意”。而且,民营医疗机构在技术水平、知名度、信誉度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相比差距也很大。
1.6 民营医疗机构的分布呈阶梯式
从民营医疗机构的分布看,其呈阶梯式分布态势,表现出很强的拾遗补缺意识。大型民营医院基本上分布在大城市,中小型民营医院主要分布在县城或者大城市边缘地区,80%以上的个体诊所则分布在农村乡镇和城乡结合部。
2 民营医疗机构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民营医疗机构已进入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时期,既具有较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发展质量、发展后劲和发展前途等诸多挑战,特别是随着政策环境的变化,也感受着优势被弱化的压力。目前,民营医疗机构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
2.1 从民营医疗机构内部看,自主创新发展能力较弱
2.1.1 人才缺乏严重。
一是人员素质总体偏低。目前的民营医疗机构主要以个体诊所为主,而个体诊所的从业者又以学历不高、职称较低的人员为主,所以,业务上很难施展开来,这是个体诊所的致命弱点。二是社会对民营医院有偏见,很难引进一流人才,即使引进了,也很难留住。这说明民营医院对人才的吸引力还不强。
2.1.2 急功近利严重。
现阶段的民营医疗机构大部分属于营利性质,虽然不乏素质好、理念先进的经营者,但急于收回投资、尽快赚钱赢利的经营者占了大多数,因而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问题比较严重,突出表现为通过虚假、夸大的医疗广告招揽患者,以过度医疗、诱导医疗的行为挣钱,有的为了降低成本甚至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行医,败坏了民营医疗机构的声誉。
2.2 从民营医疗机构外部看,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有待完善
2.2.1 政策不到位。
目前,民营医疗机构“口碑”不好,除了其自身原因外,也与民营医疗机构被“另类”看待不无关系。一直以来把民营医疗机构仅仅当作公立医疗机构的“补充”,放在“让”其发挥作用的地位,事实上造成了民营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的不平等问题。民营医疗机构在项目审批、诊疗科目登记、科研立项、职称晋升、职工养老和户口解决等方面遭受到差别对待。2.2.2扶持不到位。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需要有一个过程,在这方面除了民营医疗机构自己要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外,政府也应当制订针对民营医疗机构的具体扶持政策。民营医疗机构招揽人才难、进修提高难、对外交往难,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民营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一样,承担公共卫生等公益性服务,执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遵守规定的收费标准,但得不到政府的补贴。
3 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对策思路
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处在新的十字路口。民营医疗机构能否搭上“医改”这辆列车,除了需要民营医疗机构做好自身转型外,还需要政府在规划医疗服务体系和安排医疗保障制度时,解放思想,大胆实践,为民营医疗机构预留发展空间,使公立医疗机构和民营医疗机构相得益彰。
3.1 树立平等理念
3.1.1 要在全社会营造民营医疗机构是医疗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氛围。
一是要重视民营医疗机构的诉求,让民营医疗机构法律上有保障、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二是要关心民营医疗机构的成长,及时表彰民营医疗机构中的优秀医务人员,适时宣传先进的民营医疗机构,激发民营医疗机构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为公民的健康服务的热情。
3.1.2 要把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纳入到医疗服务体系整体建设中去。
一是要正确处理民营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的关系,在医疗机构设置审批、诊疗科目登记、服务人群、服务半径以及工作任务安排等方面,不以所有制性质分先后,而应以服务能力、服务质量、服务态度论短长。二是要把民营医疗机构纳入区域卫生发展规划,根据民营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的特点,确立不同职责,合理定位,发挥作用,实现优势互补。
3.2 优化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环境
3.2.1 要充分发挥政府对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引导功能。
一是大力引导民营医院做大、做强、做精、做久。制定培育民营医院发展的扶持政策,鼓励民营医院采用强强联合、兼并扩张、嫁接改造等方式,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打造若干能对医疗服务市场发挥重要影响的大医院。二是想方设法为民营医院解决社保、税赋等方面的瓶颈制约问题。按照医疗机构功能布局,推进民营医院提档扩容,构筑医疗服务上下游间的协作关系,最大限度地降低对民营医院的差别性措施。
3.2.2 要充分发挥政府对民营医疗机构的推介功能。
民营医疗机构的形象塑造,光靠民营医疗机构是不够的,政府在帮助民营医疗机构推介上有自己的独特作用。一是鼓励和支持民营医疗机构创建品牌,重点培育一批能代表民营医疗机构形象的优秀民营医疗机构。二是下大力气推介具有较高美誉度的民营医疗机构,在扩大有优势的民营医疗机构知名度的基础上,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向上、向善,以进一步推动民营医疗机构整体素质的提升。
3.2.3 要充分发挥政府对民营医疗机构的监督作用和矫正功能。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以行政审批改革为突破口,努力实现行政管理法制化、政务活动公开化、政府运作高效化和管理手段信息化。二是大力整顿和规范医疗市场秩序,依法打击非法行医,发挥政府“有形的手”的作用,切实维护患者和合法经营的民营医疗机构的权益。
3.3 积极探索机制创新
3.3.1 人才流动机制创新。
民营医疗机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但突出的是人才。一是把民营医院院长培训纳入政府计划,努力培养一支锐意创新、适应市场经济和国家卫生工作要求的院长队伍。二是建立规范的人才市场,促进人才在公立医疗机构和民营医院间的合理流动。鼓励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流向民营医院,三是鼓励公立医疗机构为民营医院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帮助他们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
3.3.2 经营管理机制创新。
民营医疗机构管理机制的创新,可以为公立医疗机构管理机制改革提供范例。一是要鼓励民营医院学习国际先进的医院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机制和财务会计制度,完善内部运作,提高管理水平。二是要鼓励民营医院引进和采用国际先进的医院经营方式,建立健全劳动用工制度和激励与约束制度,加快形成民营医院人才成长机制。
3.4 引导和支持民营医疗机构实现内涵和外延双拓展
3.4.1 鼓励民营医疗机构拓展家庭医疗服务。
一是鼓励有能力、有信誉的个体诊所与家庭建立长期的医疗服务关系,逐步建立以个体诊所医生为主体的家庭医生队伍。二是鼓励高学历、高年资的个体诊所医生领办联合诊所,加强技术合作,增强综合实力,形成团队优势,开展家庭医疗服务。
3.4.2 鼓励民营医疗机构拓展现代舒适型医疗服务。
一是鼓励民营医院加快发展。利用民营医院历史包袱少、运营成本低的优势,向社会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二是鼓励民营医院发展面向高收入人群的医疗服务,培养一批医疗设备先进、服务设施舒适的民营医院,以满足高消费的医疗服务需求。
摘要:通过分析民营医疗机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对策思路:营造民营医疗机构是医疗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氛围,把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纳入到医疗服务体系整体建设中去;优化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环境,积极探索机制创新,引导和支持民营医疗机构实现内涵和外延双拓展。
浅谈民营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监管 篇9
1问题
民营医院作为盈利性的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相比在资金来源、经营方式以及医院的管理体制上有诸多的不同, 民营医院自筹资金投资医院,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享受政府补贴。在经营方式上也更灵活多样, 相比公立医院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竞争意识, 在医疗市场赢得一席之地, 但由于普遍缺乏现代医院管理理念, 在具体运营上表现为缺乏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不完善。综合分析,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1 法律法规不健全, 滞后于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
一方面, 无法可依。例如:在法律法规方面, 患者就医后不写病历、不按规定开具处方、恶意诊疗等行为, 没有相关的条款和罚则。另外, 对媒体上以“义诊、讲座、咨询”等方式出现的变相医疗广告也没有做出规定。另一方面, 有法无罚。现有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只对必须遵守的医疗技术规范做了规定,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了病历的保存年限和不得买卖、出借转让、冒用病历、处方等[2], 但对不遵守细则的却没有罚则。
1.2 追求短期效果
为提高生存竞争能力, 民营医疗机构往往将大量资金投入在医院环境改造、设备更新、高薪聘请专家、媒体宣传等各方面, 这使没有政府补贴的民营医疗机构背负很大的经济压力。为尽快收回投入的成本, 有些民营医疗机构采取以牺牲医疗质量为代价, 盲目追求利润的短视行为。
1.3 缺乏现代管理理念
目前民营医院大多数是家族式和经验式管理, 绝大部分医院管理者, 对医院缺乏长远规划, 注重短期赚钱效应, 未树立重视医疗质量、确保医院持续健康发展的观念。
1.4 不重视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
在民营医院, 管理被看作是辅助功能, 应付处理院内一般事务, 相对能够创收的临床技术人员, 管理人员不被重视, 同时收入薪酬相对偏低, 从而造成从事管理人员少, 或者是兼职, 使得有关医疗制度得不到落实, 核心制度难以执行, 难以确保医疗质量。
1.5 忽视员工法律法规的培训
在民营医院, 多数经济指标的完成及创收与员工报酬的分配直接挂钩, 在利益的驱使下, 员工缺乏起码的法律意识, 盲目追求经济效益。
1.6 医务人员频繁流动
医务人员的频繁流动也是医院质量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专业技术人员培养, 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 大部分民营医院缺乏长期发展观念, 追求短期利润, 从而忽视自身人才队伍的培养, 更倾向依赖外聘专业技术人员。同时, 民营医院在职称评定、科研项目招投标的劣势地位, 也是难以留住青年专业技术人员, 无法形成人才梯队的重要原因。专业化的技术人才队伍的不稳定性, 严重限制着医院业务水平和医疗质量的提高。
2建议
2.1 完善法律法规
针对民营医疗机构执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建议政府应尽快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 使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保证其健康发展。
2.2 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民营医院管理
一方面, 发挥卫生行政和卫生监督部门的主导作用, 加大监管力度, 对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水平、依法行医、院内感染、消毒隔离、医疗纠纷投诉、采样监测等方面, 建立质量监测评价体系, 实行量化分级管理[3]。另一方面, 加强与药监、工商、公安和新闻媒体有关部门的协作, 对使用假药、劣药以及涉嫌犯罪等行为移送至相关部门处理。建立预警机制和退出机制, 对行为不规范、服务质量差的民营医院要坚决要求其整改直至退出。逐步引导民营医院实现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确保医疗质量。
2.3 实行民营医院全行业管理
将民营医院纳入卫生行业管理, 发挥各区、市质控组的作用, 动态监测医疗过程质量。通过定期的培训工作和学术讲座及现场指导, 不断提高卫生技术人员业务技能, 规范各种管理文件和操作规程, 促进民营医院管理者和人员质量意识的提高。
2.4 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
针对民营医疗机构存在法律知识匮乏和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 应定期开展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培训。一方面, 要宣传并扶持管理和医疗技术水平高、服务质量好的民营医疗机构, 成为民营医疗机构学习的模范;另一方面, 应及时查处通报医疗机构的违法案件, 帮助民营医院加强医院自律, 提高广大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 建立守法经营、严格监督的约束机制。
2.5 提供政策支持, 保障健康发展
在税收、资金贷款、人才引进、人员技术职称评定和晋升、科研项目招投标等方面, 政府在政策上应给予其与公立医院同等的待遇, 以确保民营医疗机构的人才队伍的稳定。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依法规范执业的民营医疗机构, 逐步授予医保定点医疗机构资格。并在监督管理中, 一视同仁, 公平公正。
综上所述, 在当前医疗卫生体制下, 以卫生行政管理和卫生监督执法为主, 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和协作, 综合整治。同时扶持、服务、引导与督查相结合, 加强和规范民营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 引导其健康有序发展, 发挥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明发.浅谈营利性医院的监管[J].中国医院管理, 2008, 28 (8) :88.
[2]黄世金.我国医疗机构监督管理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4, 11 (5) :257-260.
江苏省民营中医医疗机构现状调查 篇10
1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江苏省所辖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盐城、淮安七个市的民营中医医疗机构为研究对象,通过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织协调,以公文征集的形式给各市的卫生部门发函,向各市所有的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2006~2010年:医疗机构的床位数、医技人员组成情况、医师学历及具备执业医师资格情况、医师年龄分布、擅长主治病种、就诊患者来源、就诊患者年龄分布、经营状况、面临的困难及希望解决的问题。主治病种根据国家标准二级学科分类代码,将各个医疗机构擅长的主治病种分别归属于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骨伤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五官科、针灸推拿科七类。并就面临的困难及希望解决的问题与部分民营中医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进行深度访谈。
2结果
2.1 医疗机构数及床位数
如表1所示,调研的446家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共有床位847张,平均每家医疗机构有床位1.9张。其中以南京和盐城的规模较大,南京的机构数最少但床位数最多,平均每家有8.4张床位,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无锡和常州的规模较小,无锡的机构数最多但床位数最多最少。苏州、南通,淮安平均每家医疗机构的床位数都在2张左右。
2.2 医技人员组成
如表2所示,全省民营中医医疗机构人员组成以医师为主,其中常州、淮安的医师占比最高,南京的护士占比最高,全省平均医护比为1:0.51,南京的医护比最高,常州、无锡、淮安的医护比较低。
2.3 医师学历及具备执业医师资格情况
如表3所示,全省民营中医医疗机构中六成以上医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南京、常州、苏州、盐城、淮安的医师学历较高,苏州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医师最多,无锡的医师以师承为最多。全省医师中具备执业医师资格的医师占八成以上,其中南京、苏州、淮安具备执业医师资格的比例相对较高,无锡、南通的比例相对较低。
2.4 医师年龄分布
如表4所示,全省民营中医医疗机构中有近七成的医师为45岁以上的中老年医师,尤以60岁以上医师为最多,无锡、常州的中老年医师最多,南京和盐城青年医师的比例相对较高。
2.5 擅长主治病种
如表5所示,全省民营中医医疗机构擅长主治病种以内科杂病最多,其余依次为骨伤、妇科、针灸推拿、外科,而擅长儿科、五官科的医疗机构相对较少。各市的情况也基本类似,除中医内科外,无锡、常州、南通擅长骨伤科的医疗机构较多,苏州和盐城擅长中医妇科的医疗机构较多。
2.6 就诊患者来源
如表6所示,全省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就诊患者有近八成来源镇、村,来源于城市的较少,唯有苏州市前往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就诊的城市患者要多于村镇患者。
2.7 就诊患者年龄分布
如表7所示,全省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就诊患者主要以中老年为主,其次为青壮年,儿童相对较少,各市的情况也基本类似。
2.8 经营状况
如表8所示,全省民营中医医疗机构的年收入大多在20万以下,以5~10万为最多。南京和苏州的经营状况相对较好,苏州年收入>20万的最多,无锡、盐城的经营状况相对较差,盐城年收入在5万以下的最多。
2.9 面临的困难
如图1所示,“收入偏低”是全省民营中医医疗机构面临的最主要的困难,“推广特色技术”、增加“交流渠道”和“继续教育”受关注也较多,而以前一直存在较多问题的“行医资质认证”已不再是主要困难。
2.10 希望解决的问题
如图2所示,全省446家民营中医医疗机构中有近一半以上希望得到“政策支持”和“政府重视”,对于“完善医疗纠纷处理体系”、“搭建学习交流平台”等也有一定的希望,另外,个别医疗机构还提出了 “政府控制药材价格”、“抢救和振兴民间优秀中医”、“加大对中医事业的宣传”的希望。
3讨论
3.1 江苏省民营中医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状况
从人员组成看,江苏省民营中医医疗机构的人员组成还是以医师为主,护理人员相对较少,全省平均医护比仅1:0.51,远低于全国公立医院及卫生部要求的1:1以上的平均水平[2],这与这些医疗机构规模较小,以诊所为主,床位数较少有关,也与其普遍不重视护理工作有关。从医师的学历看,多数从业医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但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医师较少,师带徒的传承是传统中医药学的特色,但从统计数据看纯粹接受师承的民间中医师已相对较少,多数师承的医师也通过函授教育等形式取得了一定的学历。与学历相对应,全省平均八成以上的医师具备执业医师资格,医师学历较高的城市其医师具备执业医师资格的比例也较高。从医师的年龄看,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医师老龄化的现象较严重,虽然中医是“越老越吃香”,但民间有许多临床却有疗效的秘方和验方,青年医师的匮乏让这些秘方和验方有失传的危险,不少民间老中医也有一种后“继乏人、绝技妙方断于己手”的忧虑。另外,人才梯队结构的不合理也不利于民营中医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影响医疗机构特色建设和医疗质量。
3.2 江苏省民营中医医疗机构经营和服务状况
江苏省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大多规模较小,尤以诊所居多,因此经营状况总体一般,年收入多在10万左右。其经营状况也与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相关,苏南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其民营中医医疗机构的经营状况也相对较好,苏北地区经营状况相对较差。从服务地区和对象看,民营中医医疗机构服务患者以镇、村患者为主,城市相对较少,人群以中老年为主,这主要是因为镇、村的医疗资源相对城市匮乏,因此其主要开设在镇、村,在分担就医压力和提供特色专科性医疗服务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目前,单纯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难以全面覆盖村镇的医疗,分布在各地的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很多植根于基层,以自身的一技之长服务一方,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矛盾,是我国特色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力量[3]。从擅长主治病种看,江苏省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在在内科杂病、中医骨伤科、中医妇科、针灸推拿等方面具有特色优势,如国医大师朱良春创办的在治疗风湿疾病方面具有特色优势的南通良春风湿病医院和南通良春中医药临床研究所,江苏省名中医邵亨元创办的在治疗妇科疾病方面具有特色优势的常熟市邵氏中医诊所等,这些具有中医特色的专科专病化医疗机构也是门诊量较大、经营状况较好的民营中医医疗机构。
3.3 江苏省民营中医医疗机构面临的困难和希望解决的问题
目前江苏省民营中医医疗机构面临的最主要困难是收入偏低,在与部分民营中医医疗机构负责人的深度访谈中了解到,“医保准入”和“税负过重”是造成这一困难的直接原因。能否成为医保定点单位是一家医疗机构能否增加病源的关键,也直接影响着医疗机构的经济效益,然而,一般民营医疗机构都被核定为营利性医疗机构,没有财政补贴,再加上种种政策门槛的制约,争取成为医保定点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争取到医保病人也就成为不可能[4]。医保准入困难已经成为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在市场竞争中政策上得不到平等待遇的主要矛盾,将民营医院纳入医保体系的呼声由来已久,尽管各地在发展民营医疗机构的有关政策和措施中都要求民营医院在申请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格方面与公立医院享受同等待遇,但在实际执行中,普遍存在公私立医院厚此薄彼的不公平、不公正现象。在税负方面,一直以来,民营医疗机构都必须面对严重的税收压力,营利性民营医疗机构在三年免税期后,必须交33%的所得税和5%左右的营业税[5]。税收负担过重,不仅明显影响到民营医疗机构运营的经济效益和生存发展,还影响到民间资本投资医疗服务行业的积极性,遏制了民间投资行为。医疗服务是公益性事业,无论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疗机构都承担了基本医疗、预防保健等服务,税率不应与企业相同,高昂的税收也不利于抑制医疗服务价格和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政府部门要考虑到医疗行业的特殊性,从发展医疗事业、保障人民健康和支持民营医疗机构的大局出发,制定出合理税率的税收政策。
4小结
总体而言,江苏省民营中医医疗机构无论是在规模、技术力量还是经营状况上还远远落后于公立医疗机构,要提高他们的竞争力,首先从其自身角度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重要的是要明确发展方向,在医疗服务上突出中医特色和中医优势,重点加强在内科疑难病症、中医骨伤科、中医妇科、针灸推拿等专科、专病化特色方面的建设。其次,政府部门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应对民营中医医疗机构进行合理定位,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和措施,着力解决制约其发展的医保定点、税负等方面的瓶颈问题,正确引导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健康发展,为其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着手研究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发展[EB/OL].http://www.satcm.gov.cn/web2010/zhengwugongkai/xingyekuaixun/zhongyifazhan/2010-10-07/2289.html.2008-08-18/2011-3-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网站.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EB/OL].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yzs/s3593/201201/53897.htm.2012-01-06/2012-3-8.
[3]杜艳艳,贾谦.保障农民健康必须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12):3-4.
[4]刘海霞,田考聪.新形势下对民营医疗机构的SWOT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5(10):680-682.
民营检测机构 篇11
他表示,在当前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法治环境建设是决定金融生态环境非常重要的因素。
无论从立法、法律的体系还是从执法的效率和司法的规则等方面来看,中国的金融法治环境与成熟的市场经济要求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在金融市场多元化主体准入,在存款保险、金融机构破产等方面机制尚须完善;金融机构的市场化程度仍然不够,规模偏好仍不同程度存在;产权保护水平、司法效率和司法规范性需进一步提高。
二是处理好政府和银行的关系。
政府和银行之间的关系始终是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在我国过去30年的金融改革中,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取向就是要打破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三位一体的关系,使政企分离、政银分离、银企分离,增强金融机构的商业性和独立性。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现在各级地方政府非常重视金融,重视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但应当说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这几年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地方政府成立的平台公司自身实际上也成为金融资源的重要需求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上其它主体对金融资源的需求,并且一些政府金融需求的行为决策往往并不完全基于商业原则。健康的政银关系是中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重要的决定因素,需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合理界定政府作用的边界,使地方政府行为规范化、法制化和阳光化,构建市场经济下应有的政银关系。
三是要解决金融业态的多元化和金融生态主体的多样性。
民营检测机构 篇12
石家庄市养老工作面临的形势
到2013年底, 石家庄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50.83万人, 占全部人口的15.9%, 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达到20.87万人, 失能老人2.1万人 (民政局数据) 。市区老年人口为41.37万人, 占全市老年人口的27.0%。
目前, 石家庄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初步建立了居家、社区、农村互助、机构养老基本框架, 通过政策推动和多元化投入, 社会养老惠及范围逐步扩大。据统计, 石家庄现有养老机构177家, 拥有床位3.2万张, 其中公办养老院69家, 拥有床位1.26万张, 主要分布在辖区各县, 以收住农村五保户、孤寡老人为主。全市有各类民营养老院108家, 拥有床位1.9万张, 主要是老年公寓。其中市区43家, 养老床位7049张。全部养老床位占老年人口的2.0%, 远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按照入住养老机构意愿3%计算 (石家庄市民政局2010年调查数据) , 需要养老床位4.5万张, 总体有1.3万张的缺口。其中市区需1.2万张, 缺口为0.5万张。但从调查情况看, 调查的养老机构均存在床位空置且未出现排队现象, 表明现有养老机构供应品质尚未满足不同层次老人需要的标准, 同时存在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
石家庄市对民营养老机构的支持力度较大, 各项补贴政策均高于省级补贴标准。对于新建养老院给予一次性的床位建设费补贴, 城市每床补贴5000元, 各县每床4000元。对于正在运营的养老院给予运营补贴, 未享受新建补贴的每人每月150元, 已享建补的每人每月100元, 大大缓解了民营养老机构的经营压力。
城市养老机构运营状况
目前, 省会公办公营的养老机构仅有民政厅所属省优抚医院 (省直老年公寓主体已于2013年建成, 尚未开业) 、石家庄市老年公寓 (2013年8月开业, 为石家庄示范性老年公寓) 。公办民营1家 (长安社区老年公寓) , 其他主要是民营养老机构。本次共调查养老机构9家, 包括省优抚医院老年养护中心、石家庄市老年公寓2家公办机构。抽选民营养老院7家。
(一) 民营养老院多为租赁场地经营, 且多不稳定
为节约成本, 往往租赁的多是一些老旧建筑, 除城乡结合部的一些老年公寓租赁单独院落外, 有的租赁民办卫生学校的单栋楼, 有的是租赁的老国企职工医院病房, 半数没有院落。建筑面积差异很大, 有的单体近万平方米, 小的仅600平方米。有2家于2013年有过搬家行为, 有2家现有经营场所面临拆迁, 民营养老机构面临经营场所不稳定状况。
(二) 床位入住率有很大差异
9家养老机构共有养老床位2692张, 入住老人1712人, 入住率63.6%, 均未住满。省优抚医院入住率达到94.7%, 石家庄市老年公寓试运营期间未全面开放。7家民营养老院由于收费档次和条件的差异, 入住率最高的达95% (留营老年公寓) , 最低的53.3% (祥和老年公寓) , 平均入住率66.2%。其中, 女性老人占55.5%, 总体上与老龄人口分布基本一致, 但从各机构看, 有4家女性老人达69%以上。
住单人间者仅是小部分, 在所调查的养老院中, 仅占入住老人的7.6%。
(三) 经营方式以“医养结合”为主
所有养老机构都本着“医养结合”的经营原则经营, 自有或与卫生部门有着紧密联系, 有一定程度的医疗保障, 一是作为没有自建医院的都建有门诊室有医生护士配置, 基本满足日常需要, 如留营老年公寓、红日老年公寓。二是与卫生机构比邻而居, 可等同自建医院使用, 如康馨老年托管中心、夕阳红老年公寓。三是带自建医院或引进医院卫生人员的, 如祥和、枫叶老年公寓有集团附属医院、石家庄市老年公寓引进市人民医院门诊。四是养老机构作为医院的科室但单独核算运营依托医院医疗保障的, 如仁爱老人院、省优抚医院。无论哪一种形式, 尽管核算方式不同, 一般能满足人住老人日常医护的需要。
(四) 护理人员偏紧
9家养老机构共有管理人员65人, 平均每家7人, 多数在6人以下, 并且均表示能满足工作需要。所调查的9家养老院共有护理人员315人, 平均每人负担5.4人, 其中每名护理人员负担老人最多的为7人, 负担最少的为4人, 多数为6人左右, 除康馨、市老年公寓表示满足需要以外, 其他机构普遍反映护理人员紧张但能运转。
持有证书的护理人员占到8成。其中2家公办养老院的护理人员均持有证书, 民营机构护理人员参差不齐, 枫叶、留营、祥和达到持有证书的达到8成以上, 最低的不足3成, 显示专业护理人员缺口较大。
(五) 养老机构普遍处于勉强维持状态
民营养老机构建立主要以自筹资金为主, 来源包括自有资金、民间借贷和银行借款。由于银行贷款审批较难, 自有资金不足主要靠民间借贷解决, 而民间借贷资金成本较高, 很是期盼银行对养老机构的优惠贷款政策。
养老机构的日常运营主要以经营收入为主, 基本处于微利和持平状态, 其中微利的有2家, 正常运营的留营老年公寓2013年盈利6万元, 枫叶老年公寓由于去年扩建部分房间造成亏损, 另外5家 (包括2家公办机构) 表示持平。总体资金状况呈现“勉强维持, 比较紧张”状态。其中仅祥和老年公寓由于新建分院的关系表示资金短缺, 康馨和市老年公寓资金状况良好, 另外6家处于维持状态。但调查中, 我们了解到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模式的运营, 在养老功能基本做到收支平衡、略有微利的基础上, 能从医疗功能方面获得一定收益, 加之机构养老市场处于起步阶段, 而且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 正是对未来市场的良好预期, 使民营养老机构有一定的信心坚持做下去。正如祥和老年公寓的王平院长所说“我们看到政府对社会养老的重视, 看好养老市场未来的发展”。
(六) 场地租赁和护理人员工资是养老机构的主要成本
除流动成本外, 在设施、人员成本中, 场地租赁和护理人员工资占硬性成本的比重最大, 除祥和 (租赁成本达560万元, 含3家分支及医院部分, 建筑体量大) 、市老年公寓 (2013年建, 新购设施数额大) 以外, 护理人员工资支出占硬性成本开支的50%以上。其次是租赁成本, 除祥和、仁爱老人院以外的其他5家民营机构租赁场地开支占硬性成本的23.4%, 是硬性成本的第二大开支。
(七) 普遍未参加养老机构意外责任险
据反映, 养老机构意外责任险在石家庄尚未开通, 养老机构有参加的愿望。康馨老年托管中心的张志广院长说“我们愿意负担保险费开支, 这个险种是避免养老机构意外成本的重要措施。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多数行动不便, 磕碰难以避免, 在养老院磕碰医保不给报销, 一有事故往往造成经营被动, 意外责任险能解决养老机构的后顾之忧。
(八) 多数民营养老机构有扩充意愿
夕阳红、仁爱、留营老年公寓有扩大规模的计划, 枫叶老年公寓去年刚扩装40个房间, 祥和老年公寓正运作第四家分院, 民营养老机构正平稳扩大中。未来扩大规模时, 主要困难是资金来源和土地限制。民营养老机构的扩张资金主要靠自筹, 用地主要靠租赁, 困难也主要是资金和土地问题。资金方面的突出问题是贷款审批难, 没有优惠政策。
(九) 养老机构设施普遍不高
除石家庄市老年公寓属新建示范性养老院、设施达到三星标准外, 所调查的养老机构均是老旧建筑, 多是租赁的前国企医院, 改造加装电梯, 房屋结构不尽合理。除民营的祥和走高端、市老年公寓新建做到了每个房间有卫生间、浴室、电视外, 其他7家配套设施均不全, 多是设在公共区域, 有的个别房间有独立卫生间、浴室、电视, 这也和养老机构建设起点低、收费标准较低、入住的多数是失能老人有关。
(十) 养老机构接收老人条件较为宽松
所调查的9家养老机构中, 除公办的市老年公寓、民办的祥和要求本市户口以外, 其他养老机构接收老人均不作户口要求。基本条件为“没有传染病”、“精神正常, 不伤害他人、不自残”、“能按时缴费”。无论公办、民营养老机构入住均不需排队, 这与养老床位空置有关。仅2家公办养老院对城市孤寡老人、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老人、子女在外地工作的空巢老人考虑优先接收, 民营机构对此不作考虑, 总体处于随来随住状态。
(十一) 入住老人75岁以上的占67.3%
从调查的9家养老机构看, 收住的主要是高龄老人, 其中80岁以上的占到37.8%, 75-79岁的占29.5%, 70岁以下的不到2成。而民营养老机构表现的更为突出, 80岁以上老人达42.8%, 75岁以上的占到7成多, 机构养老表现为高龄化。而且从调查情况看, 入住老人离异或丧偶的占74.4%, 因家中无人照顾欲享受专人服务、减轻子女负担而入住养老院。这部分人入住后, 从心情、习惯、对服务态度都有较好评价, 大多数较为安心。
(十二) 机构养老主要对象为失能老人
除石家庄市老年公寓硬件条件好、健康老人比重较大外, 其他养老机构收住的健康老人很少, 绝大部分是失去生活能力的老人, 按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粗略分组, 7家民营养老机构收住的生活不能自理老人占到68.0%, 能自理的仅占11.4%。
(十三) 入住老人人均月支出1841元
软硬件设施的差异和服务成本的不同表现为收费标准高低, 新建的石家庄市老年公寓由于环境好、建设标准高, 受到了一些退休公务员、教师等较高收入人群的青睐, 收费标准也较高, 以普通房间为例, 生活能自理的每月2150元, 半自理和不能自理收费标准分别为2600元、3150元。公办的省优抚医院分别为1000元、1200元、1400元。民营机构条件较好的祥和老年公寓收费标准分别为1800元、2200元、2500元, 其他养老机构根据自身条件的差异收费有所不同, 按照入住人员加权平均计算每人月支出1841元。
根据对入住老人的调查, 平均月收入2372元, 基本能满足日常养老所需。81.4%的受访者依靠退休工资养老也印证了入住老人的负担能力。
(十四) 养老机构按需提供必要的服务
所调查的养老机构均能够根据老人需要进行洗衣服务、疾病症状处理, 多数养老院能做到定期体检, 有的还做到了每周一次医护查房 (枫叶老年公寓) 。由于机构养老以失能半失能老人为主, 为老人提供的服务内容相对单调, 自理的老人只能自行进行保健锻炼。休闲娱乐基本以看电视为主要内容, 文艺演出、健康讲座只是不定期, 少有开展, 电影放映只有市老年公寓具备, 多数不组织外出旅游。7家机构养老房间有无线紧急呼叫服务, 绝大多数无互联网宽带服务。机构养老以失能半失能老人为主, 除洗衣、医护要求较高之外, 其他服务少有需求, 机构重视程度也较低。但对于自理、半自理的老人来说, 养老院文化生活满意程度不高。
单位:万元
(十五) 多数养老院有志愿者服务
所调查的9家养老院, 除省优抚医院无志愿者服务外, 其他8家均有志愿者服务行为, 但5家表示服务频次不定期。每周都有志愿者服务的仅有夕阳红老年公寓, 每月有志愿者服务的有留营、市老年公寓。
志愿者服务的主要内容依次是唱歌跳舞、陪老人聊天、送慰问食品、搞卫生、理发。养老机构希望志愿者服务的主要内容依次是陪老人聊天、唱歌跳舞、搞卫生、理发, 与现在志愿者提供的服务基本一致。
养老机构运营存在的困难
(一) 养老机构面临的最主要的困难是招聘护理人员难
这是所调查的养老机构的普遍反映, 反映因为工作辛苦的有8家, 反映工资待遇低的有6家。据枫叶老年公寓的刘素英院长反映, 养老院从开张到现在, 始终面临着护理人员短缺的问题, 工作又脏又累, 辛苦不说, 有时还得不到老人的理解, 还需要忍受老人的谩骂, 一般人干不了, 多数人不愿意干, 收入也不高, 是困扰养老院发展的一个难题。据调查, 9家养老机构共有护理人员315人, 护理人员工资支出为932.62万元, 平均每人年薪仅2.96万元。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负责人反映, 护理人员多数是山区、农村妇女, 年龄大都四十七八岁, 文化程度低, 从事护理工作也是不得已, 尽管如此, 她们也是瞒着村里人, 言说在城里饭店打工, 怕别人看不起。
(二) 资金紧张是多数民营养老机构的共同话题
所调查的7家民营养老院中, 有5家反映资金紧张。紧张原因一是物价上涨, 老人生活成本开支上升过快;其次是收费标准低, 第三是场地租金高。
(三) 租赁养老机构经营地址不稳定
除仁爱老人院附属国企医院不是租赁场地外, 其他6家民营养老机构均是租赁建筑物经营, 其中3家续租 (夕阳红2013年已搬迁一次) 没有问题, 另外的祥和老年公寓有一家分支到期不能续租, 留营老年公寓面临拆迁尚未寻址, 康馨老年托管中心8月到期, 续租存在不确定性。有的如祥和老年公寓、留营老年公寓想买地自建, 但政府没有养老用地优惠政策, 只能租赁建筑物经营, 但又造成单位经营地址不够稳定 (有时处于拆迁范围) , 搬迁时又担心会造成成本上升和入住人员流失。
养老机构的期望
由于养老行业投入大、收益率低、回报期长, 社会资金进入养老领域的积极性不高。多数进入养老行业的经营者起步低, 硬件条件普遍不高, 提升余地小, 且多是租赁老旧建筑场所经营, 又经常面临拆迁、不稳定的局面。民营养老机构在看好远景、帮助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 希望政府和社会帮助解决经营面临的诸多困难。
(元)
(一) 希望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毕竟养老是社会问题, 是各级政府应该认真解决的现实问题, 机构养老是政府建立综合养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营养老机构又是城市养老机构的主体, 需要政府逐渐加大扶持力度, 简化审批环节, 放宽优惠政策, 帮助维持好运营, 使民营养老机构经营稳健, 能获得应有的回报。同时, 建立养老机构意外责任保险机制, 增强养老机构抗风险能力。
(二) 降低养老机构融资门槛
给予民营养老机构财政、信贷资金支持, 优惠贷款利率, 降低融资成本, 提高运营能力。
(三) 出台专门养老用地政策
缓解民营养老机构面临城市拆迁总是搬家的被动局面, 合理规划养老用地, 按照老年人口比例建立养老用地供应增长机制, 鼓励社会资金按示范性老年公寓标准建设养老机构。
(四) 加大对民营养老机构的补贴力度
提高新建、经营补贴标准, 给予养老机构设施设备资助, 鼓励社会捐助, 鼓励企业捐助。
(五) 建立护工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