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应用能力

2024-11-02

理论应用能力(精选12篇)

理论应用能力 篇1

一、引言

发明与创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动力。在人类发展史上, 创造性活动一直促进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设计本身就是创新, 培养机械创新素质就必须从事创造实践, 结合科研来服务企业。这样才有可能从实践中提炼出更多的创新方法。由此, 就提出了如何培养创新能力的问题。

目前TRIZ (发明问题求解原理) 理论被认为是可以帮助人们挖掘和开发自己创造潜能、最全面系统地论述发明创造和实现技术创新的新理论, 是“超级发明术”。事实上, 阿奇舒勒所创建的TRIZ是发明与创新方法的理论, 是20世纪的伟大发明之一。一般来说, TRIZ理论主要应用于概念设计。

二、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

(一) 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创新能力产生于我们的思维。科学的真谛在创造, 创造的奥妙在思维, 思维的本征体现于想象。创新能力与想象力是孪生兄弟。所以,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要创业就得有创新能力, 创业型人才一定是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一定具有很强的思维创造能力。因此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是一个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特点, 所以培养创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二) 本科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障碍

1.侧重传道授业, 忽视能力培养。目前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传授知识, 教学方法主要是课堂讲授, 学生学得比较被动, 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若主讲教师的思路不开阔, 创造性欠缺, 就可能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影响学生思维, 使他们缺乏变通, 缺乏质疑。而高校评价学生的标准主要是学业成绩, 这也会导致部分学生片面追求成绩, 忽视科研能力的培养, 造成实践活动能力薄弱的后果。

2.专业范围狭窄, 不利于创新。大学专业的设置对培养高等专业性人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专业的束缚与学生的压力依然存在。专业范围狭窄, 专业的束缚对学生的创新也会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虽然近几年许多高校增加了选修课和辅修课, 但由于专业课任务繁重, 学生还是在本专业的狭窄范围内活动, 忽视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以及相邻学科的学习, 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视野, 影响了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

3.重视认知发展, 忽视情感教育。重视学生的认知发展,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但忽视学生的情感培养是不正确的, 忽视最丰富、最有活力的情感因素, 会将教育过程变成枯燥的发展智力过程, 这种过程对培养创新人才极为不利。

4.心理失衡, 阻碍成才。创新人才应该是有理想、有抱负、有决心, 勇于前进, 并能有效地进行自我激励的人。但有些学生会因所在高校不是自己的志愿学校而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 在学习上缺乏动力, 没有明确目标, 专业思想不牢固, 成才意识差, 缺乏创造精神, 这是成才的绊脚石。

综上所述,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教育的深刻变革, 是一项关系到顶层设计的系统工程, 需要在人成长的各个阶段始终贯彻素质教育, 着眼于培养创新素质。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关于本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存在有很多观点及论述。诸如: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方式、营造创新教育环境、长远规划与短期安排相结合、充分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经验、加大投入和改革考试方法等, 这说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有很多种。本文结合教学实践, 将其具体化作为一种探索。具体方案是组织学生参加机械设计创新大赛萌发和激励创新能力, 开设《机械创新设计》选修课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 机械设计制造创新竞赛萌发和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

报名参加这一竞赛的学生, 在自己作品的研制过程中, 会学到课堂上和书本里学不到的知识, 从而启迪思维, 增长见识。

案例1:购买材料时, 市场产品种类和规格很多, 且大多与课程内容相关, 有些产品连教师也很陌生, 但却能使人产生联想, 对改进方案有帮助。于是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的创新能力都能得到了萌发和激励。

案例2:外协加工时, 协作方会根据自己的设备工装条件和制造成本拟定出加工工艺方案, 而师生必须考虑制作成本在市场上多跑几家协作方并拟定出自己最合适的工艺方案。所以有学生说, 在加工和装配过程中, 他们重温了零件的加工工艺、配合性质和装配, 学会了依照具体情况拟定最佳工艺路线, 对重温的知识内容和学到的方法体会很深。很多学生说, 在论证方案和设计阶段, 必须认真去做, 重视每个细节, 因为必须要做成作品, 这可不是课程设计哦!

所以, 开展这一竞赛, 制作机械设计创新作品是一种综合素质培养和综合知识学习的好方法, 参加这一竞赛能够萌发和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开设《机械创新设计》选修课, 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机械创新设计》是针对机械设计创新作品的开发和选题而开设的, 它阐明了普通人也能搞发明创造。学校于2007年初开设这门课程及其实验, 它的内容分为基础知识篇、理论与方法篇和实例篇。基础知识篇涵盖《机械创新设计》的思维基础和技术基础, 这是创新者必备的基本业务素质;理论与方法篇包括机构组合原理、机构演化和变异、机械结构创新、仿生原理、逆向工程、系统运动方案创新和TRIZ理论体系;实例篇以工程中的创新实例来说明创新方法的应用。

课程的理论讲授阶段要求学生完成2个作业 (即专业论文) , 论文中要求有创新作品的案例和自己的理解。实验综合阶段则是进入学校的创新实验室观摩以往的创新作品, 然后完成一项创新作品的综合设计。

实践证明, 开设这门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拓思路, 为参加机械设计制造创新竞赛奠定理论基础。

四、TRIZ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工业化社会以来, 产生了无数的发明创造, 设计制造了种类繁多的机电装备。如门捷列夫找到化学元素间联系与区别的通用规律, 大胆猜想而创造了化学元素周期表那样, 这些发明创造能否具有可以遵循的通用规律。这个问题的解决, 其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创新。G.S.Ahshuller做到了, 他发现在进行发明创新、解决技术难题时, 是有特定的科学方法和规律的。如果掌握了这些规律, 就能主动地进行产品设计并能预测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由此, G.S.Ahshuller毕其一生精力, 创立了现代创新理论, 即TRIZ理论。

(一) TRIZ的理论前提

TRIZ理论是用来进行概念设计的。TRIZ的理论前提是技术系统进化原理和冲突解决原理。技术系统进化原理表达为:产品或技术系统如同生物系统, 是持续进化的, 且进化有规律可循。冲突解决原理表述为:解决冲突是产品或技术系统进化的推动力。进化速度随技术系统一般冲突的解决而降低, 欲使其产生突变, 只能是解决阻碍其进化的深层次冲突。

TRIZ理论的实用性在于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工程冲突常常重复出现, 且彻底解决工程冲突的发明原理易于掌握。实践表明:工程人员所遇到的90%的问题都在以往的其他场合解决过, 若能利用以往的解决办法, 则对研发更加有效。但问题的焦点在于抽取和归纳冲突和与其对应的发明原理。G.S.Ahshuller证明了发明可系统化地导出, 而不必源自尝试错误。

(二) TRIZ的理论体系

创新技法为数众多, 如:头脑风暴法、形态分析法、特性列举法、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联想类比法、反向求索法、组合创新法、废缺颠倒法、5W1H法、检核表法、和田12法、魔球法以及特尔斐设想法等。作为一种开放的思维形式, 今后还会有更多的新技法问世。但这些技法不利于学习和掌握, 其实际表现并不令人完全满意, 有时还会导致失败。以头脑风暴法为例, 它实质上是一种试错法, 所提供的管理模式并不能确保成功, 所产生的效果也要受到团队成员个性和环境的影响。因此, 这些技法被称为传统的创新方法。

TRIZ理论体系包括术语、工具和算法。其术语有:技术系统、功能、矛盾、理想度、资源、效应等。作为用于创新的工具, 其构成有:创新规律、创新方法和创新思维。创新的算法则有九步法、ARIZ算法和自己的算法等。其中创新规律的内容是技术系统的8大进化法则和S曲线。创新方法包括物理冲突 (主要采用4条分离方法来解决) 、技术冲突 (主要采用39个技术特性参数描述的冲突解决矩阵) 、40条发明原理、物场模型和76条标准解法。后来还添加了根本原因分析、功能分析和知识库。创新思维则含有金鱼法、小人法、九屏幕法和STC算子法等。

(三) TRIZ理论的本科教学内容

本科教学中仅学习TRIZ理论的主要内容, 即:技术进化系统法则、技术冲突与物理冲突、分离方法、40条发明原理、冲突解决矩阵、物质—场分析和标准解法。

五、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能活跃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来评论、分析和推理, 提高其应用能力。教学实践证明, 采用案例教学来讲授TRIZ理论, 对培养学生创新观念、活化创新方法很有裨益。

在传统教学法中, 教师是教学主导, 学生是教学主体。因教师教学思维的暗示, 学生容易产生被动的惯性思维, 导致死记硬背, 思维受限而不利于创新。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仅概述理论要点, 主要是提出案例, 然后学生研讨, 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既是主导也是主体, 利于发挥其潜在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1) 教师讲述某一知识点后, 引入案例并介绍有关背景知识; (2) 学生讨论并构建所研究问题的框架, 制定案例的研讨路线; (3) 收集、汇总所有有关信息, 进行分析处理; (4) 形成研究结果, 并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及收获。

对于某些较难的或跨学科的案例, 可以课后详细研究, 鼓励学生间的合作, 留待下一次课上报告结果。

1.课堂案例One:技术系统进化法则2———能量传递法则。

其理论知识点为:技术系统实现功能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 (1) 能量必须能够从能量源流向技术系统的所有元件; (2) 技术系统应该沿着使能量流动路径缩短的方向进化, 以减少能量损失; (3) 如果某个元件接收不到能量, 就不能发挥作用, 这会影响到技术系统的整体功能。

教师举出实例:无传动机构的机械系统。

背景知识:这些机械系统由原动机直接驱动执行机构。如电风扇、鼓风机、水轮发电机以及有直流电机驱动的机械, 大多没有传动机构, 这将使能量传递路径缩短, 能量损失减少, 同时提高了效率 (如图1所示) 。

开展讨论, 学生自己构建出研究问题的框架:技术系统必须有能量传递;自己悟出依照技术系统实现功能的必要条件拟定研讨路线;课堂气氛活跃, 在讨论中收集、汇总有关信息, 自行分析处理;形成各人的案例结果, 发言报告出来, 以供深入研讨。

教师要做的只是温馨提示:技术系统实现功能的必要条件有3个, 这是可以拓展思维的。于是封闭电梯里不能接收手机来电、蜗杆传动的摇头电风扇被鸿运扇淘汰等案例就被学生列举出来了。

2.课堂案例Two:技术系统进化法则4——提高理想度法则。

其理论知识点为:提高理想度的途径: (1) 提高有益的参数; (2) 降低有害的参数; (3) 提高有益参数的同时降低有害参数。

提高理想度法则是所有进化法则的方向。最理想的技术系统 (即最终理想解IFR) 就是作为物理实体, 它并不存在, 但却能够实现所有必要的功能。教师举出实例:虚拟激光键盘。

背景知识:虚拟键盘采用光投照技术, 几乎能在任意平面上投影出全尺寸的电脑键盘。通过蓝牙与智能设备连接后, 就可打开文本编辑程序在桌面上键区内轻松敲击。虚拟键

盘提高了键盘技术系统的理想度, 将来一定能实现“作为物理实体并不存在, 但却能够实现键盘的所有功能” (如图2所示) 。

接下来, 学生构建出研究问题的框架:最理想的技术系统就是作为物理实体, 它并不存在, 但却能够实现所有必要的功能。自己领悟出依照提高理想度的途径拟定研讨路线;收集并汇总信息, 自行分析。于是不需要油漆的彩色家具, 不占据道路和着陆场的运载工具———个人飞行背包, 甚至由一生都不长大的宠物狗联想到草坪上的草不需要修剪, 自己始终维持在一个高度, 从而不需要制造割草机等案例就被学生列举出来了。

六、结语

TRIZ理论教学要求教师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 建立起开放式可扩充的个人知识库。特别是要不断开拓自己的思维, 为教学提供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广泛收集有关创新设计的资料, 尤其要研读有关TRIZ理论的著作, 以充实教学。结合教师自己的科研课题, 也能归纳提炼上升到理论高度, 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素养, 使课堂教学生动活化, 也利于高水平地完成科研课题。

摘要:基于本科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障碍, 讨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途径。TRIZ使创新技法集成为理论体系, 本文在TRIZ理论教学中试用了案例教学法。

关键词:创新能力,TRIZ理论,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江帆, 王一军, 刘晓初, 等.TRIZ理论在汽车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理工高教研究, 2007, (6) .

[2]李俊华.改革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7) .

[3]韩雪.基于TRIZ理论的创新型案例教学法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23) .

[4]张春林.机械创新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理论应用能力 篇2

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理论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高校与教师要革新教学观念,重视理论教学的重要作用,采用各种途径,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作 者:李锋  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江苏,盐城,224051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35) 分类号: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艺术设计理论教学   学生创新能力  

理论应用能力 篇3

关键词:企业核心能力;竞争;建立;维持

一、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发展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信息在全球范围内流通,各行业的边界逐渐削弱,对于创新性的经营理念和模式都会被模仿,使得创新性的企业优势降低,行业进入壁垒降低。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市场定位的准确性以及企业的特色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不断进行创新,才有可能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甘瑞·哈默曾提出“要考虑机会区域而不是行业;要考虑核心能力而不是战术性的营业单位;要将竞争看作一个塑造新空间的过程而不是在现有的空间内进行竞争。”下面就让我们就三星电子公司为例,分析如何识别企业的核心能力,以及如何在市场中始终保持着优势。

二、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在三星电子中的应用

(一)三星电子核心能力的体现。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公司独具的,是企业取得领先地位所必须的关键性学识,这种学识是一组技术与技能整合的学识,而非是拥有的一项技术或技能,例如国际国内的大型企业阿里巴巴的核心能力为电子商务技术,日本佳能公司的核心能力为精密的机械技术、光学技术、微电子技术组合的图像化。三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创新研发,并取得了巨大的收获,在处理区芯片,液晶屏和储存芯片等核心零部件方面,三星可以实现自给自足,并且作为苹果,HTC,SONY等大部分厂商的供应商,三星可以掌握竞争中的主动权,他们在市场份额上处于绝对竞争状态,但就其供应关系而言,三星就有了掌握权,这样既能避免生产能力不足带来的尴尬,又能在供应方面掌握核心定价权。据了解为了达到今天的成就,三星在2011年就研发上的投入就高达87亿元。三星在2002年成为世界最大的LED生产厂商之一,在2009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视生产商之一,在2009年三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厂商之一,并且三星电子在2011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科技信息公司,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掌握近 10万项产品专利。

(二)三星电子核心能力外化的体现。(1) 品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人品牌意识逐渐提高。对于企业来说,没有品牌意识就像是一只无头苍蝇,就算前面就是敞开的窗户,可是也不能掌握正确的前进方向,有品牌意识才能够让企业做大。三星为树立品牌做过许多努力,在奥运会期间,三星赞助奥运盛会,提升品牌价值。1997年至1998年,亚洲爆发严重金融危机,就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三星集团总裁力排众议,在负债累累的情况下,作出大胆决策,1998年出资4000万美元加入奥林匹克TOP计划,提升三星品牌形象。并且三星利用其独有的优势来宣传三星手机的品牌。在韩剧风靡一时之际,三星抓住此机会,大力宣传期手机,当韩剧传到千家万户之际,我们也被植入了三星品牌的软性广告,从而促进了三星的销售量。三星对于品牌所投入的努力,大大的被取得的收益所弥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品牌之一。(2) 服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各企业在产品的质量,品牌,价格这三个领域互相角逐,最终达到了竞争的共同性,那么只有将服务做好,才会显示出其存在的差异。服务是树立信誉的关键,国家提倡以人为本,社会提倡服务至上。三星将通过创造最佳产品和服务,使顾客获得最充分的满足,来提高人类的工作、生活质量,促进人类的共同利益。为了实现“为人类社会作贡献”的理想,达到“创造最佳产品和服务”的目标,三星必须一方面,“不仅要放眼世界寻找更多的优秀人才,还要重点培养我们身边思维开放、有创造力的人才”;另一方面,“不遗余力地加快技术开发的投资步伐”,将三星的技术水准提升到一个国际化的程度。(3) 市场网络。 三星电子的销售网络编辑80多个国家,有上百个网络工作室,各地的员工雇佣人数高达37万人,现如今世界被网络连成一个主体,国内销售尤其是国际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少不了网络。以中国移动为例,中国移动的支付业务已经连续两年有了超过百分之百的增速。三星电子很巧妙的利用网络,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利用网络拓展自己的贸易,利用网络进行宣传和服务,是自己的品牌得到推广,更为大众所信任。(4)营销策略。营销策略,通俗来讲,就是根据自己所生产的产品和公司结构,进行营销设计从而使自己公司取得最大的收益。三星的营销策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三星电子本身来看,三星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实施“机海战略”。三星的手机价格从几百元到几千元,可以满足不同阶层顾客的需求。一般产品从研发到上市的周期是六到九个月,三星两三个月上市低价产品,利用产品的快速迭代,来打击竞争对手。高端市场是苹果的主战场,三星的策略是,见缝插针、抓住苹果产品上市前的真空期迅速占领市场。三星会在苹果手机上市之前,利用时间差和产品组合在高端市场提前赚了一波。当苹果手机上市之后,三星手机又开始降价,从而又取得了价格优势,而且三星手机会给供应商更多利润。

三、企业核心能力的建立、维持与发展

核心能力的建立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内部培养和外部交易。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市场,创新是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技术可以使一个企业处于领先位置,但必然会争相模仿,要想保持这一创新的能源,就必须保证技术的不可模仿性,不可转移性。但作为一个中小型企业,由于创新资金巨大,可以先作为模仿者的一员,在新产品问世之后进行快速的模仿,争取取得尽可能多的市场;在产品的中期,就需要进行成本领先战略,取得成本优势,从而进一步拓展市场。但模仿并不代表不需要创新,随着时代的变化,一味的模仿无法使得企业处于稳定发展的地位,随时都可能被取代。企业核心能力构建的外部途径就需要进行并购或战略联盟,扩大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影响力,从而取得市场。

企业竞争优势从何而来,又如何维持?对这个问题传统理论强调(1)比较成本优势。资源基础分析之所以把拥有优势才能的企业看作是获取高额利润的组织机构,不是因为企业相对于长期成本提高了价格,而是因为企业具有较低的市场成本,或者说向市场提供了高质量的产品或效用。(2)独特的资源。所有权优势主要指的是独特的资源。企业资源论认为开发过程的独特资源是企业获得租金,取得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3)技术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也是如此。

四、结束语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并取得主动权的关键,是一个企业能永远活跃在大众视野的秘诀。核心能力虽然有无穷的力量,但是其发现的过程却是万分艰难的,所以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认清所处的外在环境,分析其探索的核心途径,理性的进行研究和发现。发现核心能力后也并不意味着它不会发生变化或者就此取得胜利,而是要不断的进行分析和维持。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不断的在变化,我们只有不断的跟紧时代的脚步才可以不被世界遗忘,才可以一直活跃在人们的视野。

参考文献:

[1] 许可,徐二明.企业资源学派与能力学派的回顾与比较[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2):10- 17.

[2] 冯蔚东,陈剑.虚拟企业中核心能力的定性与定量识别[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5): 48-54.

[3] 杨廷.三星品牌攻略[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

[4] 金明.韩国企业的中国机会[J].新经济,2004,(8)

[5] 黄尉.从手机历史看设计创新战略[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5)

[6] 范连雷.三星与索尼[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理论应用能力 篇4

如何提高医学生专业英语阅读能力, 广大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各有各的方法和见解。笔者在近几年的医学英语教学中, 逐渐发现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其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 而且大大提高了阅读速度和准确性。笔者深感图式理论在医学专业英语阅读理解上确实比在基础英语阶段的阅读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其不失为专业英语阅读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策略。本文拟就图式理论的理论依据, 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对图式理论在专业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及如何运用来提高阅读能力进行一些探讨。

1 图式理论概述

现代图式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图式是指高级的、复杂的、日积月累的结构, 是世间典型情景在大脑中的反映 (Cook, 1989) 。Windowson (1977) 认为, 图式是认知的构架, 它使信息有条不紊地储存在长期记忆中。图式理论最初并没有运用于阅读实践, 而是用在人工智能领域内。根据鲁梅哈特的观点, 图式是指人类头脑中存在的整体知识以及有关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 它是一种记忆结构, 即包括语言、文化、民俗等领域的知识, 也包括已形成的神经反应模式。图式分为三种类型, 即语言图式 (指读者先前的语言知识, 如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知识) , 内容图式 (指读者对文章所讨论主题的熟悉程度) , 形式图式 (是指读者对文章体裁的了解程度) 。阅读时头脑中如缺乏各种背景知识或不能恰当地运用, 即不能成功激活各种图式, 那么阅读理解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作为专业外语阅读中的图式, 既有语言的, 又有非语言的和文化的[1]。图式具有预期作用, 当输入的视觉信息与头脑中已知信息 (即背景知识) 联系起来相互作用, 这时, 头脑中的图式被激活, 空位被填充, 那么就可以完成对材料的理解。相反, 如果读者不具备适当的图式, 或即使有相应的图式而没有提供足够的线索使图式发挥作用, 也不能理解材料, 造成理解障碍。根据图式理论, 阅读时正确理解材料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读者需具备与材料相应的图式;②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成功地激活此图式。因此, 在医学专业外语教学中, 运用各种技巧手段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各种图式结构, 对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起着巨大作用。

2 医学生对专业英语不能正确理解的原因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 专业英语阶段学生应能较快阅读专业文献资料, 理解准确[2]。大多数医学生在从大学英语基础阶段进入医学专业英语学习后, 面对长篇的医学专业材料, 大量的专业词汇, 复杂难懂的长句子, 往往对英语失去兴趣。虽然在基础阶段大部分同学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 然而对医学专业英语学习感到茫然, 阅读理解能力受挫。因此, 导致了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恶性循环, 课上要么老师自己唱独角戏, 进行大段翻译, 要么学生埋头看其他的东西。Rumelhart曾指出, 一个读者不能正确理解一篇文章原因有三:①读者不具备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式;②读者虽具备了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式, 但作者提供的线索不足以激活读者的图式;③读者自以为读懂了文章, 但却误解了作者的意图。另外, 医学生阅读时读不懂还有另一原因, 即作者提供了足够的理解线索, 学生也具备了相关的图式, 但读者没有足够的语言图式。因此, 作者提供的线索没起作用, 不能使读者达到正确理解, 获得真正的信息。

根据图式理论, 任何材料都是由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构成的, 读者通过语言图式获得内容图式, 阅读后留下的心理痕迹是内容和形式。因此阅读中只有激活这三种图式才能达到正确理解。在我国长期以来的教学中, 往往重视语言图式的重要性, 而忽视了内容和形式图式的重要, 因而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3 图式理论对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启示

图式理论表明:阅读者大脑中对读物的语言内容和形式图式具备的知识越多, 其理解程度就越正确和透彻;阅读者掌握的背景知识越多, 便越能在大脑中建立新的图式[3]。因而, 笔者在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 运用各种方法设法激活学生头脑中有关的图式并使其建立新图式, 帮助他们把已有的背景知识与阅读材料中的文字信息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运用图式理论, 以达到对文章快速正确的理解。

3.1 激活学生已有的图式, 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

利用图式的预期作用, 激活医学生已有的图式, 开展阅读教学。预测技巧, 增强预测意识对有效阅读是十分必要的, 预测不管对错与否, 都会使他们的想法更接近于要阅读的文章。医学专业英语中接触到“视觉信息”之后, 如文章的标题、主题主旨句等高层涂饰, 可以采用词汇提示、提问问题、示意图表等方法去激活读者头脑中相应的图式。

词汇手段。如在讲授“Pneumonia”时, 先在黑板上写出下列单词:pneumonia, inflammation, infectious, classification, symptom, incidence等, 要求学生根据这些单词对肺炎这种疾病做归纳, 并由此引起的联想, 对课文要讲的内容进行预测, 也可以进行口述。读完材料后进行比较验证对照, 验证阅读前的猜测。

提问手段。有时所讲文章篇幅很长, 内容很多, 这时很难通过几个词汇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图式。于是便使用提问方式。如讲授“Acute lymphocyte Leukemia”这篇文章, 问题如下:What is the definition of ALL?Which group is susceptible to ALL? What kinds of organs can be attacked by lymphocyte cells? To confirm the diagnosis, what examinations can be performed?通过这样的问答, 即检验学生有关“ALL”的图式, 又训练学生的词语表达能力。

利用图片。图片、图表更能激发学生对某一个话题的推测和联想, 有利于激发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图式。如在讲授“Emergency Nursing”这节课时, 课上先向学生展出了几幅有关医院的图片, 图片效果逼真, 学生兴趣提高, 引发了极大的联想, 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相关词汇对图片进行生动描述。学生给出了如registration card, queue up, emergency care, intensive unit care, in-patient, out-patient等大量词汇, 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2 加大背景知识的输入, 从而为图式产生奠定基础

图式理论强调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作用, 文章理解的过程被视为文章与读者的背景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高效率的理解要求读者具有将语言与他的背景知识联系在一起的能力[4], 有时由于学生背景知识的缺乏, 在阅读某些材料时, 便会出现无“图式”可启动的情况。因此, 在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 笔者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输入相关信息, 使学生建立起丰富的图式网络, 以促进他们的联想, 便于对文章的理解和吸收, 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阅读理解难度, 加快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效率。如讲授“Breast Cancer”这篇材料时, 课前笔者先根据学生原有的医学知识和普通常识提问一些有关问题, 以检查他们头脑中对材料的图式情况的反映, 然后, 向他们介绍关于“Breast cancer”最新研究进展、治疗等情况。学生背景知识丰富了, 大大提高了阅读速度, 增强了理解能力。

3.3 理解阅读文献脉络, 讲解阅读技巧

由于学生在基础阶段已系统学过阅读技巧, 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重点是针对医学科技文体。因此, 医学专业英语应训练学生相应的阅读技巧, 比如找主要事实, 特定情节, 略读, 查读, 细读等。学生根据讲解, 熟悉阅读技巧, 根据材料进行阅读技能的强化训练和综合训练。教师就材料提出一些问题, 可以是细节方面的, 也可以是总结性的;可学生个人思考, 也可小组讨论。在思考和讨论之后, 教师在引导学生找出材料的主旨, 让学生进行口头或书面归纳总结, 以提高学生的口语和写作能力, 检查其理解力。也可让学生指出文中的疑难长句, 重点词汇, 教师帮助分析理解, 教会学生理解长句的方法, 提高学生应用能力。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活跃了专业英语课堂气氛, 而且切实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3.4 有效提高专业词汇学习

根据文献研究, 专业阅读最难的是词汇和阅读测试[5] (韩其顺, 1997) 。学生面对大量的专业词汇往往不知所措。笔者在教学中有效利用图式, 来指导学生学习专业词汇。①构词法是主要和有效手段。大学英语基础学习阶段, 学生已了解构词法, 医学专业阅读教学时, 即要引导学生复习“激活”已有知识, 又要帮助学生辨析、归纳整理, 建立新图式, 便于记忆和应用。比如梳理词缀, mal-, dis-, ab-, il-, un-, mis-, in-, ir-等为表示“否定”意义前缀;-is为医学英语中表示“炎症”意义的后缀, 如meningitis (脑膜炎) , tonsillitis (扁桃体炎) , urethritis (尿道炎) , arthritis (关节炎) , colitis (结肠炎) 等;-mycin为表示“抗生素”类药物的后缀, 如erythromycin (红霉素) , tobramycin (妥布霉素) , streptomycin (链霉素) , gentamycin (庆大霉素) 等。②利用语义场图式和记忆规律进行词汇教学。教学中, 按照类似、对比、联想等方法使词汇进入网络, 建立图式。学生只要掌握了某些语义图式, 产生了语义记忆, 就可以将图式的推理作用和语义的推理作用结合起来, 去激活语义图式, 起到“牵”一词而动“一场”, 提高记忆效率。医学英语中, 语义场的选择方法很多, 如“hospital”一词, 以它为中心, 自由发挥, 呈辐射状地可构成一个庞大的语义场图式。

图式理论揭示了人们的先知识结构如何影响人们的后知识结构的规律, 为人们学习语言, 提高语言理解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尽可能将教学内容与背景知识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 设法帮助学生建立新图式, 努力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分析和概括能力, 以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高云峰.应用图式理论提高SBE阅读能力[J].外语界, 2000 (3) :33-37.

[2]《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修订本)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3]林挺.应用图式理论提高阅读教学[J].现代外语, 1996 (4) :29-33.

[4]齐鲁霞, 王初明.背景知识与语言难度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作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8 (2) :24-30.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 篇5

(常敏)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

创新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主题,创新思维是人类创造活动的核心,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出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培养科学精神当代教师要加强教育管理策略、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方法选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教科研方法等知识的学习,用教育教学活动的新观念替代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是素质教育的关键。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一堂课的好坏应该以能否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的角度衡量。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革新对当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育科学知识,已无法适应当今教育的潮流,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分析问题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前提。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发问—解疑—又质疑—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对问题综合分析的习惯,必须充分利用班会、团活动,就班级、学校的重大事情及国内外的新闻要事,让学生分析、思考,或让他们讨论,或让他们书写心得。要充分利用现在大好的学习机会,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三、抓住课堂教学载体,推进素质教育

1.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学习”,而不是接受知识。变“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为“学生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信息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定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教师不能简单地包办代替,而是要尽量给学生思考和活动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多思善问,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参与学习,教育学生继承知识是基础,创新是目的,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知识并能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2.为学生提供平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培养、发现与鼓励学生创新,否则学生许多可喜的创新就会被扼杀、被埋没,学生也只会模仿而已。教学中要积极活跃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别出心裁。多思多问将使学生走向创造性的道路,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因为只有多想,才能超越常规,不为前人的结论所局限;只有多问,才能深入事物的精髓,得出新的结论。因此,一个经常动脑、勤于思考的人,就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创造性的成果,独创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培养。

四、课堂活动多样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在课程构建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实践出真知”是一句真理。因此,要积极开设活动课,将课堂学习与社会生产、生活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实践,从实践中培养观察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在课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大胆地进行试验和革新,不断产生新见解、新方法、新工艺、小发明。课后,把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成果运用到学科课程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中。

五、抓好基础教育,多读书多实践是创新的基础

学生要有所创造,就必须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和前提。人们的头脑,不管如何聪明,它只是一个加工厂,加工得有原料,如果不通过认真读书储备知识,只凭空思考而期望有所创造是不会有任何创新的。因此,勤思善想必须凭借丰富的知识;创造性的见解,是努力读书的结果。只有以坚实的基础知识作后盾,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保障。

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升华素质教育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源头,而冒险精神、探究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原动力,离开了冒险这种激情,创新便无从谈起,也就没有源泉。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只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而很少注意学生个性的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朱棣文教授说:“美国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如中国学生的,但他们有创新及冒险精神,所以往往创造出一些惊人的成就。”因此,学校的教育应该注重学生冒险意识和探究精神的培养。这方面的培养,可结合班队活动、课外活动及实践教学等开展。例如,在班级文艺晚会中,我硬性规定每个人都必须上场表演节目,结果人人都参与了,增强了冒险意识。这样,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提高了社会的实践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了,这是素质教育升华的结果。

七、正确运用激励,活跃创新思维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的个性见解,而课堂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场所。在这里,学生常常迸射创新思维的火花。这样的火花自学生中来,如果不被发现,则可能自生自灭,不成气候。如果被教师发现并给予肯定的鼓励,学生肯定会受到激励而发扬光大。教师对那些在创造活动中出现的合理的失败与挫折要给予宽容。同时还要注意发现和肯定学生在已经失败的创造过程中体现的创造热情和创造精神。当学生创新有所成功时,教师更要巧借学生创造成功的产物,让他们体验创造成功的愉悦,促使他们迈向更高的目标。

理论应用能力 篇6

关键词:高校;高职院校;二语习得;英语;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5-0165-02

一、高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以及社会的重视。在这里,笔者探讨一下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英语教学现状。对于高职教育中的英语教学来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目前教学的重点。下文笔者将着重对高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论述。

1.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

高职教育的重要性是这两年才慢慢被人们所重视。在传统的观念中,人们认为只有成绩不好、高考考不上重点高校的学生才会选择高职这一条道路。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错误观念,使得高职的教育也不受人们的关注,这是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一大因素。首先,生源问题是高职院校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使得就读高职的学生基础并不是很好。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人们潜意识地对高职教育存在偏见.对就读于高职的学生没有给予信任与支持,这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实际调查中,很多学生知道自主学习的概念,可是却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对于如何进行自主学习,他们也是“一头雾水”。会为自己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的学生仅仅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会为自己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料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在高职的英语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仅仅只是依赖课本,很少为自己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

再者,教学模式的落后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发展与提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的弊端笔者就不在这里赘述了,但是我们可以很明确的是,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学会“怎样学”,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重于学生的“学”,从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l)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人是受意识支配的,不管教师多么强调自主学习,一旦学生没有发自内心地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没有掌握自主学习的过程,那么教师再怎么强调都是白搭。那么要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呢?首先,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一旦得到实现,那么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久而久之就能够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提倡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并不是说要求学生自学就可以了。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还是重中之重。即是说,教师要做好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监督者以及评估者等。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够有效地实现。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就如同一个人已经学会了在浩瀚的海洋中自行掌舵,自由航行;教师的指导是学生航行的指南针,如果缺少了这个指南针,那么不管学生的航行技术多么的好,他都只能够在海洋中漫无目的地漂行,而不能够到达指定的目的地。

二、二语习得理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在上文探讨了高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二语习得理论对于我国的高职英语教学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接下来将着重论述二语习得理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二语习得理论概述

所谓“二语习得理论”,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二语习得模式,是由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克拉申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一种语言学习的模式。二语习得模式自问世以来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直到八十年代,二语习得理论正式进入我国,在我国的外语教学当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为我国的外语教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以下笔者将着重论述二语习得的理论与应用之间的联系,探讨如何应用二语习得理论使我国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发展得更好。

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由五项基本假说构成: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监控假说、自然顺序假说、语言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这五项基本假说相辅相成,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在外语教学中构成一个紧密的学习体系,其中,语言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是第二语言学习的重要假说,它们完善了之前第二语言学习的学习机制,并大大地提高了第二语言的教学效率。

根据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无论是处于何种年龄阶段的学习者,想要掌握好第二语言,就必须得要经历习得和学得两个学习阶段。首先,习得主要是指学习者对该门语言具有一定的了解,这样的了解可能是通过与外界的沟通或者与外界的接触而带来的,学习者常常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就能够去接触和了解,而不是刻意地、有意识地去学习,并且渐渐地能够正确使用该种语言。学得则与习得相反,学得是指学习者主动地、有意识地去学习第二外语,并通过系统的学习过程,正确地认识了该种语言的形式、语法、规则等等,并最终能够正确地掌握和使用该门语言。学得的过程始终强调的是学习者必须是主动地、有意识地学习。

在我国,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学习者从小就经历了整个语言习得的过程,从而能够掌握和应用汉语。而对于英语的学习,我们就必须得经历学得这一学习阶段,通过系统的教学程序以及二语习得的理论指导,使我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一个完整的教学以及整体的认知,从而能够正确地掌握英语这一门语言。

2.二语习得理论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l)加强英语语言文字的输入。根据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对学习者加强英语语言文字的输入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在学生的整个习得阶段,不断地输入英语语言文字,不仅能够使学生积累大量的知识,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首先,在读的方面加强输入。学习语言的目的主要是应用,特别是在高校学习阶段,对学习者的读与听等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在读这一方面的输入,无论是对单词、课文,亦或是课文外的文章,都要求学习者多读。一定量的阅读能够有效地增强学习者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对于读,学习者要做到“泛”,即泛读多于精读,主要要求学习者能够广泛地涉猎与英语有关的文章。其次,在听的方面加强输入。“听得懂”是应用一门语言的最基本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对“听”这一环节的输入,对于“听”的训练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对特定语境下的文章的“听”,也可以是对实际生活中的“听”,比如说多听广播电台、新闻类节目等。

(2)加强对学生语法能力的培养。在语言的学习中,语法虽然不是最重要的,但却是最必不可少、最基础的学习内容。特别是在英语学习中,语法是一个最主要的框架,就像钢筋是一栋建筑物的最基本框架一样。语法就是钢筋,只有这个框架牢固了,那么在添加水泥的过程中整个建筑才会牢不可破。目前,在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中,有这样一种情况,即是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有了坚实的语法基础,于是在高职院校的教学阶段就忽略或者轻视了语法教学。然而,语法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需要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加强和巩固,语法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习者能够从听读过渡到说写,并且不断地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地对语法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因此,在高校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依旧要重视并不断加强对学生语法能力的培养。

理论应用能力 篇7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继续深化, 国家投入科研的资金越来越多, 合理分配科研资金是保证国家科研实力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而合理分配科研资金又依赖于对科研能力综合科学的评价, 然而随着科研成果的日催多样化, 使得本来就具有较强模糊性的科研能力评价变得更加复杂。针对上述有关科研能力评价问题, 研究人员做出许多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提出各种方法来解决, 其中有曹志刚等使用的模糊综合评价法, 浦金辉采用的综合指数法, 段永瑞采用的数据包络分析法, 还有林森采用的复杂网络[1,2,3,4]。

粗糙集理论是一种刻画不完整性和不确定性的数学工具, 能有效地分析不精确、不一致、不完整等各种不完备的信息, 还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 从中发现隐含的知识, 揭示潜在的规律[5]。它由波兰学者Z Paw lak于1982年提出, 现在该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如近似推理、决策控制、机器学习等领域。而正由于该理论能有效分析不精确、不一致和不完整的数据, 并且可以不需先验信息, 使得它的科研评价结果更客观, 更科学, 也为科研能力综合评价提供一个新思路。

2 粗糙集理论

2.1 粗糙集理论的定义

粗糙集理论延拓了经典的集合论, 把用于分类的知识嵌入集合内, 作为集合组成的一部分[5]。它有如下一些关键定义:

定义1:任一信息系统都可以简略表示为一个二元组S=, 其中U表示对象的非空集合;A表示属性的集合。

定义2:设ind (B) (B⊆A) 是U上的一个等价关系, 由它产生的等价类记为[x]ind (B) ={y|[x]ind (B) |x∈U}, 这些等价类的集合记为U|ind (B) ={[x]ind (B) |x∈U}, 称为U上面的一个知识系统。

定义3:设a∈A, 若属性a不影响对论域U的分类, 即U|ind (A) ={ind (A-{a}) , 则称a在该知识系统中是多余的, 否则, 称a是必要的[7]。

定义4: 设p, s为U 中的两个等价关系, U|S={X1, X2, …, Xn}, s 的p正域记为posp (s) , 即undefined。若存在r∈p有posp (s) =posp- (r) (S) , 则称r为p中S可省的。p-{r}为p的S相对简化[6]。

2.2 属性的重要性计算公式

对于任何一个对象都有若干属性, 属性的重要程度决定了该属性在评价中所应赋予的权值, 对于属性权值的确定可分为两大类方法:一种是主观赋权法, 它需要人为地控制赋权, 如层次分析法;另一种是客观赋权法, 它基本不需要先验知识和人为的干预, 它从已知数据的内部联系出发, 确定对象各属性对对象的重要程度, 如粗糙集理论评价法。

根据粗糙集理论中关于不可分辨关系和属性的重要性表述, 属性的重要程度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undefined

undefined

其中U为评价对象的集合;P、Q为指标的子集合, ωr表示指标r对评价结果的贡献率, λr表示指标r的权重系数[7]。

3 实例分析

3.1 科研评价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1][8], 提取科研能力评价的关键指标, 建立核心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下:

科研能力综合评价undefined

某院2001年至2005年上述指标的统计结果如下表:

3.2 利用粗糙集对实例进行评价

令A1、A2、A3、A4、A5分别表示获奖结果、基金项目、获得专利、科技著作和科技论文各项指标, 则指标集A={A1, A2, A3, A4, A5}。

由于各指标的量纲不同, 为了能对数据进行比较, 采用差值法对表1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以下结果:

为了能用粗糙集理论对表2的数据进行计算, 必须先把表2的数据进行离散化处理, 在这里采用等距离法对表2数据进行离散化, 结果如下:

由表3数据和粗糙集理论定义2, 计算得到:

U|ind (A-{A1}) ={ (2001) , (2005) , (2002, 2003, 2004) }

U|ind (A-{A2}) ={ (2001) , (2002) , (2005) , (2003, 2004) }

U|ind (A-{A3}) ={ (2001) , (2002) , (2005) , (2003, 2004) }

U|ind (A-{A4}) ={ (2001) , (2002) , (2005) , (2003, 2004) }

U|ind (A-{A5}) ={ (2001) , (2002) , (2005) , (2003, 2004) }

再由公式 (1) (2) 计算得到各指标的权重:

undefined

再由以下公式对表2的数据计算:

undefined

其中Ei表示i年的科研综合能力评价值, Sij表示i年指标j的评价值, λj表示指标j的权重。

为了便于比较, 将用粗糙集理论评价的结果与文献[2]用综合指数法评价出来的结果同列于下表:

利用Excel统计制图功能得到该院2001年至2005年的质控图如下:

由上图可以看出粗糙集方法评价的结果与用综合指数法得到的结果非常接近, 但粗糙集方法较综合指数法仍有较大的优势, 因为用综合指数法评价, 在决定各指标权重时需要专家打分, 而粗糙集则不需要人为的专家打分, 排除了专家打分的主观性, 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得到的评价结果与用综合指数法得到的结果仍非常接近。

粗糙集理论能充分挖掘既得数据的内在联系, 在评价应用方面能在缺乏先验知识和不需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对对象作出评价, 从而排除了人为干预的主观性, 使得评价更为客观, 更为简单。

参考文献

[1]曹志刚, 柴春红.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科研项目评价中的应用[J].航空计算技术, 2007 (1) :51-52.

[2]浦金辉, 王蜀燕, 周民伟.综合指数法评价医院科研绩效[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7 (4) :261-262.

[3]段永瑞, 霍佳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高校科研绩效评价[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7 (7) :1075-1077.

[4]林森.复杂网络在高校科研系统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高校理科研究, 2007 (31) :108-109.

[5]韩祯祥, 张琦, 文福拴.粗糙集理论及其应用[J].信息与控制, 1998 (2) :37-44.

[6]肖健华, 吴今培.基于粗糙集理论的科研立项总结评价方法[J].科研管理, 2001 (9) :8-12.

[7]王传峰, 徐永.粗糙集理论在公路网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交通标准化, 2007 (12) :15-17.

理论应用能力 篇8

建立数学模型时假定路段上游车流量是恒定的,车辆的启动波、集结波均是渐变的. 采用车流波动理论来分析排队的形成与消散过程,列出函数表达式. 假定由上游路口进入路段的车流量在单位时间内不变,且由上游其他车道进入此车道的车辆转弯或直道比例与下游一致,各路段的平均通行车辆数一样,一分钟内,对车辆来说有半分钟的等待时间.

二、模型建立与模型求解

1. 由交通量的变化趋势来反映实际通行量

车道的交通量由通行能力乘以折算系数0. 8,从发生事故后取了15个典型的观测数据( 18,20,21,23,29,15,5,22,24,27,19,33,20,23,25) 计算出均值为21. 6pcu / min换算成小时为21. 6×60 = 1296( pcu/h) . 由于车辆行驶速度较低,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观测到的数据均值要比实际通行能力乘以折算系数后低. 假设两种数据均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相等未知,作两个正态总体均值差的假设检验: 事故( 1)用随机变量x表示,事故( 2) 用随机变量y表示,则:,所以拒绝原假设. 根据假设检验结果,两种数据均值存在显著差异. 由统计数据可知当占用二、三车道时,发生事故至事故解除前车流量平均为20. 2; 当占用一、二车道时,发生事故至事故解除前车流量平均为23. 7. 因此,占用二、三车道时的实际通行能力明显小于占用一、二车道时的实际通行能力.

2. 求车辆排队长度及排队时间

( 1) 车流波动方程

两波相遇时时间为T,集结波波速为WⅠ,Ⅱ,消散波波速为WⅡ,Ⅲ. 两波相遇时,由波传导的距离相等这一关系得:

车辆的相应密度:

相遇时间的计算公式:

所以

( 2) 求出总的排队时间

假设上游十字路口每个车道的实际交通量相同,上游路口一共有20个车道,只有7个车道对上游车流量有贡献,假设每个车道通行量为n,得出0. 44×3×2×n + 0. 21×2÷2×n + 0. 35×2×2×n + 0. 21×2÷2×n = 25,解得n = 25÷4. 46 = 5. 6( pcu / min) . 前半分钟交通量5. 6×2. 85 =15. 975 pcu,一个小时交通量n1= 15. 975×120 = 1915. 2pcu,此时属于集结波. 由公式得,需求车速,事故发生横断面车速,解得后半分钟交通量5. 6×1. 61 = 9. 025( pcu) ,一个小时通行量:解得,波速消散距离综合上述可得,一分钟内累计排队距离及一分钟内车辆的排队长度为69. 33 m,两分钟后剩余距离s = 140 - 69. 33×2 = 1.34( m) ,代入上式,算得剩余所需时间为0. 1 s,则总的排队所需时间为2. 1 min.

三、评价与推广

理论应用能力 篇9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 一批有胆识和眼光的人士, 利用国内巨大的需求市场和人口红利, 快速把企业规模做大, 同时也积累了雄厚的资本。但是也暴露出很多问题, 如:机会、短期主义, 以当期利益为导向。最典型的是原来从事制造和生产的企业, 把大量资金投入房地产行业, 而没有加强本行业的研发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还是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盲目的投资, 出现了大量老板“跑路”的现象。为了致使本行业, 建立百年长青基业, 国内企业必须做好战略管理和组织能力建设。

(一) 企业持续成功的关键因素:战略和组织能力

“战略”和“组织能力”这两个热词, 众口皆知, 也是被大众常应用的词汇。但是其内涵是什么?大家还是比较模糊的。战略:简单说确定将来3~5年何处竞争、如何竞争、何时竞争。组织能力指的不是个人能力, 而是一个团队所发挥的整体战斗力, 是一个团队 (或组织) 竞争力的DNA, 是一个团队在某些方面能够明显超越对手, 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主要特质为:独特性、深植于组织内部、不依赖于个人;持续性;为客户创造价值;超越竞争对手。

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 美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 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而中国, 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 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不仅企业的生命周期短, 能做强做大的企业更是廖廖无几。其原因通过分析基本可以归纳为两点:

一是战略方向问题。虽然国内环境商机无限, 但是有很多企业没有明确的战略, 采用机会导向, 或者有了战略却没有能在执行中坚持最初的寻找, 受短期利益诱惑走上多元化道路, 盲目扩张, 把企业送上不归路。

二是没有合适的组织能力。有很多企业有很好的战略, 但是没有强有力的团队, 在商机出现时, 也没有办法把握。例如, 采取并购战略, 可以为企业带来很多协同和范围经济效应, 但是企业没有并购整合能力, 只会花费大量的人力和金钱。同时还会拖累原来的业态, 特别是对现金流。

(二) 企业成功的模型:持续成功=战略×组织能力

企业的成功受到很多外部和内部的因素的制约, 在外部的动因没有办法控制的时候, 企业只能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条件, 调整自己的战略。内因组织能力是可以通过自己主动的打造磨练出来的。成功的企业在这两因素的影响下, 才能发展生存下来。但是这两个因素不是简单的加减关系, 而是相乘关系。方向性的战略规划是正确的, 那在适合的组织运作下, 会迅速取得阶段性的收获和成就。企业有很优秀的团队, 但是没有根据外界的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战略, 那优秀的团队战斗力很可能成为企业取得成功的绊脚石。诺基亚手机从原来的市场老大, 到现在占有的市场份额不到10%, 主要问题可能是当时没有看好智能机市场, 战略出了问题。企业的战略可以通过请国际咨询公司帮助, 在短期内制定和规划好。但是困难的是怎样打造有战斗力的组织, 使之能为顾客创造持续超值的服务 (或) 产品?

(三) 打造组织能力的杨三角模型

企业通过自己或咨询公司的专业人士, 通过SWOT、波士顿矩阵等工具对自己的目标市场进行分析, 确定自己的主战场、中长期的战略规划。明确战略方向后, 要明确两三项与战略最直接相关的组织能力 (如创新、低成本、服务等) 。在此基础上设计组织模型, 组织能力的三角模型如下图:

支撑组织能力的第一个支柱是员工能力, 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 必须具备能够实施企业战略的组织能力 (如创新、低成本、服务等) 需要的知识、专业和沟通协调技能、概念管理技能等。如何能够使员工的能力满足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首先通过企业高管与咨询公司专家共同制定员工能力胜任模型;第二、根据胜任模型进行能力审查和规划;第三、寻找和筛选符合要求的员工;第四、对满意的员工进行巩固。

第二支柱是员工思维模式。如果能够调动员工的自我管理的主动性, 让被动的工作, 转变为自己每天关心的事情, 让其追求和重视的事情与公司需要的组织能力匹配。那么如何重塑员工的思维模式呢?第一步:确定理想的员工思维模式;第二步:审核现存的员工思维模式;第三步:制定思维模式改革战略。一般来说, 要重塑员工的思维模式最少要两年以上, 主要的行动是由上往下:领导做好表率、建立危机意识、纳入KPI指标考核、文化不向业绩低头 (降职或开除) 。

第三支柱是员工治理。员工有能力和热情, 积极投身工作中, 但是能否达到目标, 还受制于企业的组织层级和构架。优秀的组织, 必须是权责明确、流程简洁规范高效、信息流畅。能够把战略目标层层分解到具体的员工, 实现无边界管理且协同效应明显。企业要根据自己不同规模环境调整自己的管理模式, 通过分析价值链中不同的角色, 明确职责和权限, 最后把工作职责纳入业绩合同中, 在合同规定关键量化指标KPI和工作任务类指标。

二、某集团建立战略驱动下的组织能力提升变革之路

某 (集团) 有限公司是一家在香港注册和运营的多元化控股企业集团, 其下设7大战略业务单元、19家一级利润中心, 有实体企业2, 300多家, 在职员工40万人。其在香港拥有5家上市公司, 在内地间接控股6家上市公司。旗下“蓝筹三杰”, 某创业、某电力、某置地位列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其燃气、水泥位列香港恒生综合指数成份股和香港恒生中资企业指数成份股, 是全球500强企业之一, 2013年排名第187位, 2011年在央企业绩考核中排名第7。某电力是中国业绩增长最快、运营成本最低、经营效率最好的独立发电企业。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集团整体销售额7000亿, 经营利润1000亿, 总资产1万亿的目标, 把其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为什么作为已有70多年历史的公司, 能够取得持续的成功?在非垄断行业内经常创造新的标杆?为股东创造非凡的业绩?这可能是得益于永不满足, 敢于突破传统, 颠覆自我, 努力探索、实践新理念、新方法、新路径的精神。近五年来, 其从战略管理和组织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变革和创新:

(一) 坚持战略驱动, 强调战略落地

以集中化成本领先战略统领各业态高质量平衡发展, 以差异化策略打造和提升优于同行业的竞争优势。其中集中化战略有:目标市场聚焦、技术选型聚焦、业态结构聚焦、价值链聚焦等。成本领先战略有:项目开发低成本、工程建设低成本、业务运营低成本、融资低成本、多业态协同等。坚守战略底线, 有所为、有所不为, 保证了有限资源的最大利用, 成就了企业高速、高质量成长。进入煤炭行业, 将业务价值链拓展到了燃料的生产环节, 为进一步巩固价值链的整体成本竞争优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9年, 调整煤炭业务定位为:供应链安全协同、效益协同、战略协同。整体用5~10年的时间, 通过火电、煤炭、物流协同发展, 稳固煤电核心业务价值链;通过新能源及清洁能源前瞻性布局, 紧扣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方向, 培育公司未来增长点;通过成本领先战略, 统领各业态的专业化发展, 建立各业态的低成本优势, 协同打造公司持久的核心竞争力, 共赴“世界一流企业、最受尊敬企业、最佳雇主企业”的愿景, 实现股东价值和员工价值最大化。

(二) 提升组织能力举措

资源获取能力:通过充分发挥集团多元化优势, 与各级政府部门保持良性互动;前瞻性分析中央及地方政策变化, 敏锐捕捉资源开发并购机会;加大各业态之间、各层级之间协同, 强化大团队意识, 共享开发信息;建立投资评估模型, 快速预测资源商业价值;与金融机构加强战略合作, 拓宽融资渠道, 低成本获取资金资源。

建立领导力素质模型, 举办60班、70班以及未来的80班, 请国际杰出的教授授课, 对经理人素质和领导力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电力控股启动“四个一批”及“提拔一批、轮岗一批、交流一批和淘汰一批”的选拔活动, 形成机制, 推动组织管控落地, 激发组织活力。本次共有21位员工通过竞聘走上经理人岗位, 8位经理人提出交流意向, 6人淘汰出经理人岗位, 50位员工进入高潜人才库。

启动未来之星项目, 每年从全国知名校府招收大量的优秀毕业生, 开展为期一月的夏令营, 通过此活动加强企业文化和团队合作教育。让员工能够接受集团的文化, 建立组织需要的思维模式和聚焦每天关心的活动。从系统外引进大量的优秀人才, 而且基本都“存活”下来。并且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通过“翻越心中的雪山”和重走“玄奘”之路等活动, 自己倾听内心的声音, 寻找内心的正能量, 激发和保持工作激情。

推进内涵式增长, 在集团全面推行精益管理, 请精益管理大师培训, 培养大批行业的高级管理人才。建立业务标准化流程和精益管理评价与激励机制。树立“大安全”理念, 推广NOSA安全管理体系, 分阶段实现NOSA三星级目标。通过与国内最先进的企业进行对比, 主动查找差距, 发现自己的不足。创造了多项国内新标杆。特别是股东回报率远远领先于其他集团。

根据集团的规模和战略需要, 及时调整了组织架构, 以事业部制为主。原来的集团下设三个事业部, 加强了调控能力。成立分公司的架构, 统一了采购, 增加了采购量, 增加了议价能力。通过内部财务5C管理体系, 更加关注现金创造、现金管理、获现率、ROIC (投入资本回报率) 等指标。对以往的账目和预付款的清理, 减少了3亿左右的银行商业贷款, 节约了2000万/年左右的财务费用, 更加体现了协同效应。

(三) 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 某集团能取得这样的持续成功, 得益于集团高管团队明晰的思路和管理理念, 抓住了成功企业必须的因素。同时也证明了以下三点: (1) 企业成功的模型:持续成功=战略×组织能力, 值得国内企业好好地学习。 (2) 企业的高速持续增长不是只依靠三、五人去拼市场的时代, 必须依靠整体组织的力量。 (3) 组织建设是“一把手”工程, 一把手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好的一把手一定是组织发展的专家。

摘要:通过对持续成功企业要素的分析, 总结企业战略及组织能力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作者建立了两个模型, 为想建立百年长青基业的企业家们, 提供了超强的实用指南和流程框架。同时通过国内一流的大型集团的案例, 能给予其他企业一定的启发。

理论应用能力 篇10

加德纳在其多元智能理论的智力多元论观念和积极的学生观、“对症下药”式的教学观以及灵活多样的评价观等理论基础上,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 引起教师角色、教与学的方式变革, 为实施个性化教学创造了条件, 对当前我国的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学改革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 激发学习兴趣, 使学生成国学习的主人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 甚至达到废寝忘食。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1 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 激发兴趣

小学生好动, 他们的感知往往带有无意性, 易受外界环境情趣感染。因此,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才能, 用丰富的情感, 趣味性语言, 生动、直观地把知识的趣味性、新颖性、科学性融为一体, 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中, 使学生通过学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这样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诱发他们产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

教师力求通过生动语言和准确手势, 呈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认真听, 注意看, 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发展学生语言智能, 数理逻辑智能

如:一年级一步减法计算应用题教学时, 教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引导:“森林中开音乐会了, 树上停着3只小鸟, 这时, 一只小鸟飞去表演节目 (配以优美的下飞动作) , 现在树上还剩几只小鸟?”学生一下子乐了, 纷纷举手回答。让学生在优美、动听的语言环境中, 引起听觉、视觉上的兴趣, 从而在美妙的语言中进入知识的王国。

1.2 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课堂教学氛围, 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使学生乐学

教师不仅要通过动听的语言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习。在优化环境的同时, 更应优化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学习, 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请同学回答问题时, 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问艺术。一般情况下, 先请中上学生, 再请中等生或后进生回答问题, 起以优带差的作用。同时让后进生回答较容易的问题, 并及时鼓励, 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如果学生回答不对, 教师也得用和蔼可亲的态度说:“你再想想看, 怎样回答更好些?”“还有谁予以补充?”等等, 教师应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使其畅所欲言, 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并使每个学生都有在数学上获得成功的体验。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培养操作、观察等各种能力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学科, 教材本身有许多有趣的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主源作用,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他们的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中找到规律, 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策略。实施个性化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智能来学习数学, 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 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多样化, 通过“做数学”来“学数学”。 (童莉2002) [1]

2.1 动手操作, 实践求知

俗话说:“心灵手巧的人是聪明的。”手巧即操作技能和操作能力。皮亚杰指也出:“那种认为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 在教学中仅靠语言而忽视动作的作法是犯错误的, 尤其是年幼的学生, 理解算知识和几何初步知识更需要动作。

如:教学一年级上册《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教学。教师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入手 (牙膏盒、卷纸中间圆柱体、化妆品盒等) , 让学生按小组动才摸一摸、看一看这些常见的物品, 再把其中一个面描在纸上,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 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 辨别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 从而体会“面在体上”, 体会平面图形和简单几何体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安排折纸、剪拼活动。通过学生动手折纸对简单的图形剪一剪, 拼一拼, 并交流自已的折法, 从中体会一个图形可以分成不同的图形从而也加深了学生对图形本身特点的感受, 接着学生在利用剪下的图形拼成各种有趣的图案这一活动中, 学生特别高兴, 学生讲解一幅幅美丽的图案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中, 学生已经在脑海中建立了空间观念, 在学习中发展了学生空间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 学生在愉快中掌握了知识, 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2 创设生活情景, 激思解惑

“学而不思则罔”, 教师适当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的情景, 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这时不仅激起了学生数学的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小学一年级下册学习购物这部分知识, 因为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平时购物都是由家长完成的, 如果单纯教这部分知识学生理解比较困难, 教学之前教师可安排一个由家长带着孩子到超市购物的活动, 并且要求学生记下购了什么物品, 物品的价格, 以及付了多少钱, 找回多少钱。而后在班上由学生来汇报购物的情况, 学生对付出的钱-购物用的钱=剩余的钱这一概念有了感性认识后, 教师再用学具与学生进行购物游戏。如教师开了一人玩具店 (贴出几种玩具的图片及价格) , 学生用手中的人民币来购物, 并说出购买什么玩具, 给老师多少钱, 用去多少钱, 剩多少钱。学生活动的热情非常浓厚, 学生提出各种购物问题, 并请同学进行解答, 在活动中学生不仅体会到购物时会出现三种情况, 一种是付的钱比用去的钱多还有剩余, 一种是付的钱正好购买玩具, 一种是付的钱不购买玩具。还体会到如何付钱比较合理;知道比较商品的价格等常识。

接着教师让学生把购物的过程写出来, 学生很快就能解决购物的问题了。从本单元教学实践中, 学生都处在积极状态中参与学习的过程。

课后学生小组同学之间、学生回到家里与家长经常继续玩这种游戏, 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从而主动地获得新知, 充分开发了学生的语言智能, 数理逻辑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 人际交往智能, 自我认识智能等多种潜能。

3 正确评价, 调动学习积极性

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正确评价, 适当表扬和鼓励是对学生成绩和态度的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集体荣誉感等。对学生的评价应巧妙、及时。教师的表扬、鼓励应多于批评指责。

冯凤香认为多元智能理论对数学教育评价具有很大的启示: (1) 应采取多元的评价。 (2) 应充分发挥评价的主体作用。 (3) 评价应尽可能在现实的情境中进行。 (4) 更应重视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 (冯凤香2003) [2]

教师在评价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要使学生对评价有正确的态度。 (2) 评价必须客观、公正、及时。评价必须注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气质、性格等特点。

如:学生在购物环节中出现:学生1:我有10元钱, 买本子用去2元, 买擦子用去1元, 她提出买本子比买擦子多用多少钱?学生2:回答10-2-1=7 (元) , 此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 可以问, 你计算的7元钱是指哪一部分的钱呢?想想学生1提了什么问题。或者让其它学生说一说还有其它方法解决学生1的问题吗?让学生在师生、生生的互评、自评的活动中解决问题, 理解知识从而发展学生的自我认识智能。

又如:对自信心较差的学生要发挥他们学习中的积极因素应多鼓励和及时表扬。对于过于自信的学生, 应更多地提出要求, 在表扬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不足之处。

适当的评价,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反之会产生相反的结果。多元智能理论为数学学习的评价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在这种新的评价理念下数学学习的评价由以前静态评价变为动态的评价, 把重点放在理解和过程上, 把评价融入到课程与教学中, 强调数学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这就要求数学学习的评价更加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更加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学生智能的多元化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决定数学学习评价方式应该也是多样化。 (童莉2002) [1]

课堂教学效率如何, 教师不仅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 合理安排教学结构, 更应注意教师教学的艺术性, 发展学生各种潜能, 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得新知。

参考文献

[1]童莉.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与数学教育改革[J].数学教育学报, 2002 (11) .

创新思维理论与创新能力培养 篇11

一、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含义

创新思维理论来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关于创造性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他认为创新性思维的基础是发散性思维,由这一思维表现出来的行为代表一个人的创造能力。这种能力具备变通性、特质性和流畅性的特征。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得知,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含义,简言之,就是学生学习思维的过程中,在创新性目标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多方面多形式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势在必行

当今世界已迈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必然地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育要有新意,要求人才要有创新能力。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这真可谓是远见卓识。然而,从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却颇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题海战术、死记硬背、表面喊减负,实际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沉重,表面搞素质教育,实际还是围绕中高考的指挥棒转,搞应试教育。而应试教育的弊病,无疑是压抑、窒息了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创造欲望,使原本生动活泼、充满人性的学习过程变得死气沉沉。当然,职业教育通过多年教改,比普通教育的情况要好一些,能着重于“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但也有不容忽视的弊端,就是只片面强调“实用型”而忽视了“创新型”,或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学院型”的研究教育,离我们的目标太远。殊不知,“实用型”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不矛盾,完全可能链接起来。因跨世纪的职业实用人才同样需要创新精神,需要创新思维能力。否则,高科技的产业就不能发展,中国经济就难以腾飞。因此,在语文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迎接知识经济到来的需要,是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需要,是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的需要。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让学生学会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的习惯。要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各显神通,或开展一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活动,或设计一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项目,或讲授一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唯有如此,学生方可在教师生动活泼的创新性“乐教”中津津有味地“乐学”,并从中受到启示,激活自己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下面谈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仅为引玉之砖。

1、应注重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方法

在同学们的日常成长环境和课堂学习中,同学们对客观事物的一般性认识接受得比较多,对于顺理成章的东西接受的比较多,比如说现在的家长也好,老师也好,都会要求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多读书,强调“开卷有益”。开卷有益,按常理是不错。但在当今物欲横流、金钱至上之风甚盛之时,恐怕还要注意有选择地“开卷”。否则,就有可能因染黄书而入歧途,入“网恋”而不能自拔。因此,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因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精髓。让学生学会辩证思维,就能避免孤立片面极端形而上学地看问题,而会全面地、发展地、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了这样的思维方法,对于他们的成才做人,无疑会受益终身。

以《做“绿叶”还是做“红花”》这一论题为例,有的同学只是孤立而静止地看问题,认为做“绿叶”怎么怎么好,而做“红花”怎么怎么不好;或认为做“红花”怎么怎么好,而做“绿叶”怎么怎么不好。有的同学只是片面而随意地看问题,认为做“绿叶”也好,做“红花”也行,能做什么做什么,无所谓。而有的同学能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想问题,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认为做“红花”也应有“绿叶”那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质;做“绿叶”也应有“红花”那种光彩照人、志在必得的抱负。没有“绿叶”的陪衬相拥,哪有“红花”的艳丽夺目;没有“红花”的争奇斗艳,哪有“绿叶”的进取与辉煌。显而易见,按这样的思路思考问题,才是辩证的思维,才是独具鲜明个性的创造性思维。

2、应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

近年来虽然在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受高考指挥棒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只强调求同思维不讲发散思维,只强调对学生灌输知识而不讲创新理解等片面做法还大有人在。因此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因为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同学们的思维就会不为习惯所囿,而是能够沿着一点向四面八方扩展。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必须强调培养人的创新能力。而要创新,就必须强调发散思维,没有发散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思维的萌芽,更谈不上创造性的收获。

其实,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是很多的。比如我们可以在教材中选取一些经典的范文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像苏东坡的《石钟山记》,我们完全可能引导学生从苏老先生对郦道元之说的“人常疑之”,对李渤之说的“余尤疑之”,对寺僧使小童持斧扣之的“余固笑则不信也”中,学习苏东坡能从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勇于探险,敢于否定前人,崇尚实践的精神。这种思考,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发散思维;这种精神,就是我们要发扬的创新精神。

又如,我们可以开展一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例如逆向思维法,即从反面分析问题的方法。像今年上半年我为配合“3·15”这一维护消费者权益日的主题宣传活动,要求同学们写一篇《谈“假”》的作文。大多数同学都能抓住主题,谈出“假”的种种危害。部分同学还能另辟蹊径,一反传统,写出了“假”并非一无是处的不同见解,如假发可以给人美感,假牙可以给人方便等观点。这些注重求异的、逆向的思维,自然能使人耳目一新。例如多向思维,像对《项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续写小说的结尾。由于同学们理解的不同,自然所抒各异,但哪些心理描写更符合人物的特征呢?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的思维训练中,反复几遍,争论一番,来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思维。

3、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应强调的一点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在我国,联想和想象历来就倍受重视,早在古代的诗论中就强调写诗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因此,让学生在学习和写作中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既是培养与提高学生学习和鉴赏能力的过程,更是培养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先说联想。联想是我们平日常有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是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通过联想,可以拓宽人的思路,反映事物内在联系,弘扬题旨。如《白杨礼赞》一文,作者从白杨树傲然挺立在风霜雨雪中的形象得到启示,进而联想到华北平原上抗敌军民英勇无畏、浴血奋战的精神。使一篇状物的文章创新性地赋予了讴歌正义事物的新含义。这就是创新思维。再说想象。想象是人脑对记忆中表象进行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起重要作用。通过想象,可以将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串联起来。进而拓宽思路,突破现实生活的限制,丰富表现内容,塑造出生动感人的新形象。这也是创新思维。

在这一部分,我谈了三点。第一点强调了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这是要求学生要掌握方法论,学会全面地、发展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第二点强调了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是要求学生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形式地用求异的思维去对待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观点或结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第三点强调了要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这也是要求学生要开拓思路,挖掘事物内涵,创造新的形象,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当然,这三点又是互为联系、互为促进的。尽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很多,但笔者认为这三点实为重中之重。

四、教师应具备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素质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固然重要,但如何将方法化为实效,这就要求一个教师还应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素质。因为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毕竟是主导。可以说一个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培养能力的高低。如果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是重点,而教师的素质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保证。那么一个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呢?

1、应具有创新性的教育理念

创新性的教育理念是要求教师首先在思想上创新。要求教师要注意不断地吸收新的教学观点,新的教研成果,不墨守陈规,不囿于成说,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用一个教师应具有的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去感染、影响和引导学生,使学生能真正学到和掌握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2、应具有创新性的个性品质

创新性个性品质是要求教师在教学教研中应具有执着性、独特性、开拓性的品质。这种品质能摒弃封闭的、传统的、稳定的思维模式,能用开放的、创新的、鲜活的独特思维去分析处理教学中各个环节的问题,独具匠心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应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理论应用能力 篇12

随着国际化交流的日趋频繁,具有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并精通专业业务的毕业生越来越受到各大用人单位的青睐。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将取代一般用途英语,成为新世纪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这已经成为英语教学界的共识,而ESP商务英语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分支也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意义。

笔者近年来参与完成了一项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基于语言测试及多元智力理论的大学外语多元化评价体系建构与建模研究,对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大学外语多元评价体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认为多元智力理论与ESP外语教学理论不谋而合,二者皆强调真实环境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目前很少有研究者将多元智力理论与ESP外语教学联系起来,本研究以全新的视角,依托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黑龙江省主要理工科院校学生ESP商务英语应用能力培养途径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复合型应用人才。本研究首先对省内主要理工类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和测试;然后在统计分析结果后结合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研究探索适合理工院校学生的教学策略并在部分院校学生中进行了教学对比试验,试图探求有效地适合理工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ESP商务英语应用能力培养途径与相应的测评方案。

二、研究背景介绍

(一)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智力并非像传统智力定义所说的以语言、数理或逻辑推理等能力为核心、 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智力,而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智力。各种智力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差。每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九种甚至更多的智力,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智力强项,学校教育如果考虑到这些差异,这些智力强项就会获得最好的发展,而这正是我们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他认为存在几个相对独立地运行着的智力,而人的智力剖面图反映的就是各项智力能力的独特排布。在加德纳看来,目前学校教育的评估是单一智能观的体现,它严重地偏向两种智能:语言和数学- 逻辑智能,“但每个个体都以不同的方式学习,表现不同的智能特点和智能组合”,因此学校教育评估要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就应该涵盖多种学习的方法,评估必须是多元的。该理论传入我国后,为我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对我国的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多元化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专门用途英语(ESP)及ESP商务英语教学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即ESP)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指与某种特定学科或职业相关的英语, 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培养目标或特殊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 一般人们说到ESP时总是简单地把它等同于旅游英语、科技英语等,或是等同于教授英语的特殊语体(specialised varieties)。这种理解不甚全面。Hutchinson和Waters(1987)曾给ESP作过明确的定义:“ESP不应该被视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语言或教学法, 它也不只包括某一种特定的教材。事实上,它是一种探讨各种基于学习者需求的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的方法。”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便产生了服务于各种不同目的的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 EAP就是其中之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一体化、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也呈多元化的趋势,人们越来越关注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故而ESP教学在我国得到了飞速发展,亦成为英语教学最重要的领域之一。这意味着当前外语教学的重心将转向ESP教学。只有在ESP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通过有效引导和培训,才能使广大英语学习者掌握综合英语能力。

(三)多元智力理论与ESP商务英语教学结合的意义

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将取代一般用途英语,成为新世纪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而ESP商务英语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分支也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意义。关于ESP外语教学的研究近十年虽有增多,但多数是对国外ESP理论的阐述和评价,而对具体教学情况的大规模的实证性研究则相对较少。很少有研究者将多元智力理论与ESP外语教学联系起来,本研究将以全新的视角,依托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黑龙江省主要理工科院校学生ESP商务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策略与途径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对黑龙江省内主要理工类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和测试;然后在统计分析结果后结合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研究探索适合理工院校学生的教学策略并在部分院校学生中进行教学对比试验,并结合理工院校的特点,探求有效地适合理工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ESP商务英语应用能力培养途径与相应的测评方案。以期总结出适合理工院校学生的ESP商务英语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特殊用途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以便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复合型应用人才。旨在抛砖引玉,促进ESP大学外语教学,尤其是ESP商务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三、研究设计与结果

(一)研究设计与过程

本研究在广泛研究相关理论和已发表的相关论文,为项目研究充实理论基础上精心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对黑龙江省内主要理工类院校,如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以及黑龙江科技大学等院校的部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和测试并针对具体调查数据结果进行分析。

同时在黑龙江科技大学2013级学生中抽取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并认真跟踪观察项目实施研究对象的学习状况和能力的变化,做好记录,进行对比分析。

通过横向、纵向的分析比较,整理数据,得出结论。并最终通过多次测试横向比较项目研究对象与非研究对象的商务英语表达能力;纵向比较研究对象自身商务英语表达能力的纵向变化。 试图探讨出一套适合理工院校大学英语课堂上的ESP商务英语教学方法策略和培养学生ESP商务英语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研究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在受调查院校中基于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英语多元化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在评价内容方面过于局限,过度注重数理逻辑智能和言语智能的评价,而忽视其他智能的评价。评价功能上过于偏激,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而忽视激励和反馈功能。在评价标准和主体方面过于片面,片面强调相对性评价标准,忽视个体内差异评价,而且评价主体亦趋于单一化。在评价方法方面过于单一,缺乏有效的评价工具和全面的、多元的评价方法。

目前,各大高校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师都是以前的普通英语教师,他们可能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丰富的语言教学经验,但在向ESP商务英语教学的转换过程中,由于他们对商务英语及学生的专业领域缺乏了解,很难将语言教学与商务英语专业知识有效结合起来,从而使ESP教学受到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如何提高这类教师的专业业务水平,是我们高校ESP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四、对策研究

(一)培养方案及测评方案的微调

跟着改革的步伐,我们黑龙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走在了ESP教学改革的前列,我们的院系领导对于ESP商务英语教学和科研大力支持,尽可能为我们提供帮助和支持。本课题组依托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理工科院校学生ESP商务英语应用能力培养进行进一步的探究,适度修改了对实验教学班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使之更适应社会对学生ESP商务英语应用能力的需求。第四学期开设多门英语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业选择适合自己的英语课程。

在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指导下,我们将商务英语课的平时成绩调整为50分,里面包含了课堂表现5分,英语角5分,商务情景模拟10分,国际商务谈判5分,商务资料翻译5分,小组项目展示10分,商务英语词汇测试5分,商务英语网络课程5分, 以多元评价的形式督促学生学习和应用商务英语,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商务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二)师资培养

ESP外语教学的发展依赖于能否有一批高素质的ESP教师队伍,持续而有效的师资培养是关键。定期邀请ESP商务英语教学方面的专家或优秀专业教师开展知识讲座,讲授专业基础知识及行业新动态以帮助部分教师迅速提升专业知识及技能。为部分教师创造条件去国内外院校进行专业进修、培训和学术交流考察等活动,以便开拓其视野,助其掌握专业最前沿知识。另外也可以采取令从事ESP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师与相关的专业教师共同合作,取长补短,使ESP商务英语教学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三)创新教学模式

教师应结合理工院校学生特点,创新教学模式。探索多种教学法相结合,除采取情景教学法外,还可推广案例教学,启发式、 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等。一切以学生的从业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加强课堂内外实训环节的设计。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创设出模拟的商务情景,设计相关话题,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 场景模拟、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和反馈,以期最大可能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五、结语

上一篇:新疆城市社区下一篇:融资结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