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模式

2024-10-13

跨文化模式(共12篇)

跨文化模式 篇1

跨文化促销作为一种新型的促销模式, 受到了跨国企业的广泛欢迎, 目前,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快, 使各国之间的经济来往变得越来越密切, 国际市场下的企业要想发展, 就要创新自己的促销模式, 因此跨文化的促销模式逐渐的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给国际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也给跨国公司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由于各国文化间存在的巨大差异, 给跨文化促销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碍。综上, 本文对跨文化促销模式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1 跨文化促销模式的简要介绍

1.1 什么是跨文化促销模式

跨文化促销是指企业在两种以上不同的文化环境下进行的经营活动, 这种用营销活动不断强调达成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的管理。根本上是指经营者跨越了文化的屏障, 达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销售商品与服务的行为。主要包括跨越文化营销的战略管理、跨越文化的需求分析以及市场调研、跨越文化产品开发以及准确定位、跨越文化的品牌管理、跨文化的渠道管理、跨文化的渠道管理以及跨文化服务管理的内容。

1.2 跨文化促销的分类

跨文化促销有许多的促销方式, 在全国经济贸易体制中有许多的国际竞争, 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联系非常紧密。我国的企业不断走出国门不断开拓国外市场, 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不同的文化背景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重视跨文化经营营销, 不断阐释主要的跨文化销售策略, 对国内的企业能够走向国际市场做了铺垫。跨文化的促销首先需要打造一个符合自身发展的品牌, 具有品牌效应, 一个企业只要能够有所发展, 不断开拓创新, 建立起符合自身发展的品牌, 打造标志性, 特色化的品牌, 将会是具有独特性的一大亮点;其次, 营销手段需要多样化, 提高自我宣传能力, 加大宣传力度, 得到消费者的信赖与认可;最后, 提升跨文化促销的国际化水平, 国际化的营销手段是指把自己的促销品牌打造出国门, 迈向全世界。不断开拓创新, 发展出质量品质极好的产品, 更有说服力。相比目前国际形式来说, 拥有一个实际可行的促销方式是很必要的, 尤其是面对经济贸易全球化, 需要跨文化促销, 更需要了解对方的购买心理, 保障自己的品牌得到青睐。

2 跨文化促销的重要性

2.1 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贸易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文化营销也进入了最高的层次, 就是融合。跨国公司的发展不断延伸, 跨国公司与消费者这两种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双方, 互相尊重、互相补充说明以及互相协调, 不断相互促进和不断发展的文化, 保证了经济一体化下公司之间的长期有序的发展。跨文化的发展是有必要的, 在多样的文化碰撞与文化交流中, 促进了各种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不同的经济水平也有很大的差距, 需要不同的营销者采用不同的营销战略,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 人们在面对宣传者时最初都是拒绝的, 因此需要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当今社会, 经济一体化促进了经济可持续发展, 也让许多营销者从中看到了商机, 了解到了跨文化促销品牌的宣传力度, 无论是面对哪个年龄段的消费者都要找到话题, 充分聆听, 在交谈中了解到消费者的文化, 让自己与消费者达成共识, 再把自己的文化一点点渗入, 让消费者了解, 从而明白其中的乐趣。让跨文化促销变得简单容易, 使各个地区、各种文化都能在交流中相互碰撞, 得到交流。也可以使文化在碰撞中得到交融, 在交融中不断发展创新, 让多样的促销方式变得有意义。

2.2 当今社会文化趋向多元化

每一种文化都有她存在的社会历史和现实基础。广义的文化除了包括精神现象以外, 还包括更为客观的物质现象。物质世界虽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但是, 统一中包含着对立, 而对立更为具体, 统一更为抽象, 抽象的统一比具体的对立更难以被我们所把握。在文化交流中, 每一个国家、每个民族甚至于每个人都有一套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 如果我们用原本的价值观去面对各个民族的差异, 就会产生文化的冲突, 这是一种并不科学的展示。目前的文化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各个国家乃至各个地区, 都会产生许多种类的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 面对各有不同、差异极大的文化, 就需要销售者首先充分了解当地的文化, 从而不断完善自身文化水平。

3 企业跨文化促销存在的问题

3.1 企业中缺少完善的促销体系

一个懂得创新发展与开拓进取的良好企业, 需要有一套符合自己发展的配套营销体系。这个体系能够与时俱进, 不断发展创新, 随着社会的变化不断变化, 能够超越本身的发展, 随着大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中国目前的发展变化中, 在创新发展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例如海尔兄弟, 它是我国几十年的品牌, 在营销手段上,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人们的发展更加迅速, 想要保持一个完整合理的体系, 就需要深究内在销售体系的发展中是否存在不当的地方。海尔兄弟品牌想要做大做强, 就要不断完善销售体系, 学习国外知名品牌的传销经验, 不断改革创新, 完善发展自我。提升销售人员的传销素质, 加强品牌宣传。

3.2 跨文化促销的过程中缺乏创新精神

跨文化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的碰撞过程, 也是一个文化的交流过程。首先, 在相互交流中, 我们需要知道文化之间是不断发展的, 每种文化的产生也都是经过不同时间段积淀出来的, 是一种文化力, 对当地的人类会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像人的发展一样, 每个人通过认识程度的不同, 随着时间的流逝, 接触的环境有所改变以及自身面对不同的事情, 经历了许多, 会有所成长。其次, 要懂得创新, 只有创新才能发展, 才能在跨文化的企业中长久立足。发展时间越久的品牌, 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受到的阻力越大, 所以想要改革创新, 拥有一个完善的销售系统, 是至关重要的。

3.3 跨文化促销的企业没有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

品牌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企业的自身发展是不断细化的过程, 因此在一定的发展模式下, 无论是新品牌或是老品牌, 只要是大众认准的品牌, 就都会拥有一个较好的品牌效应。而品牌效应是一个企业的基本, 对于一个跨文化的企业来说, 在企业营销宣传上, 在跨文化的发展上更是一大优势。不同的民族, 不同的文化交融出来会产生许多的文化, 品牌形象的树立无疑是跨文化促销企业的一大亮点, 所以说, 一个跨文化企业在品牌认识度上是非常重要的。

3.4 跨文化促销策略单一, 缺乏渠道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科技的不断进步, 跨文化的营销方式也得到很大的改善, 不过形式仍然都是盲目跟风, 没有突出企业自身的特点。面对目前众多的营销网站, 只是疯狂的打广告, 促销产品的好处, 从上到下无法给大众一个合理有效的措施。面对跨文化的营销策略单一,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需要许多企业家开拓创新, 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例如陈欧, 他的营销策略很值得各个企业学习。在开店之前, 利用广告效应, 通过各大媒体、商场做出广告, 陈欧作为新时代的成熟稳重的事业男, 借助高挑的外形更加吸引人的眼球, 而独具特色的广告迅速被所有人熟知。然而不同的企业需要有不同的营销方式, 在面对不同企业时应有不同的营销手段, 自然没有不变的营销, 但是任何形式的营销方式都需要时间的考核。一个企业想要不断发展壮大, 就需要有一个科学完善的创新意识, 使其尽快融入到国际化的企业当中。

4 如何完善跨文化促销模式

4.1 结合本地文化与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促销

我国在短短几年内, 经济科技迅速发展, 许多企业的国际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经营模式和营销手段上都有更具建设性的发展意见。文化发展的同时也不断提高了商品的质量, 使整个行业的跨文化能力都有了一个显著的提高。每一个企业或地区的发展, 都有当地发展趋势与发展前景的缩影, 这完全是当地的特色所促成的, 如依山傍水就要发展农业经济, 把绿色无公害的食品加上包装, 定义品牌, 获得大众信赖与好评, 但又不止步于本地, 而是不断开辟国外市场, 加上国际合作, 让自己的品牌走出国门, 走向全世界。作为一个产业, 不仅要以经济竞争力、科技贸易竞争力为基础, 还要不断发展文化竞争力, 并把文化竞争力提上企业发展的日程。

4.2 结合销售地的文化, 创新跨文化促销理念

文化竞争力是不容小觑的, 一个企业进军一个地区时, 首先想的是如何快速融入本地区, 而想要快速融入当地, 就需要充分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 大众喜好, 根据不同的喜好以及当地特有的文化, 指定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企业。入乡随俗, 要有快速适应的能力, 更要有在不同的地区, 改变企业营销策略的能力。营销方式随着企业的发展也在不断进步, 营销手段也不断增多, 例如利用网络、电视、商业广告以及娱乐频道等都会成为宣传方式。宣传的途径多样化, 也给许多营销手段提供了契机。不论是中小企业, 或是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 都需要把自己包装定位, 提升国际化水平, 让自己宣传力度可靠, 有信誉度, 能够得到大众的认可与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而有说服力的语言在宣传中也非常重要。想让不同地区的大众接受自己的文化是一件非常有难度的事情, 因为人们在长期生活的环境中, 拥有了根深蒂固的思想与自身浓厚的文化, 所以轻易不会被改变, 不过想要进行跨文化的促销就要先退后进, 先要了解对方的文化, 从对方的文化入手, 在对方的文化与自己想要宣传的文化中找到共同点, 借机不断地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文化, 重点是讲究需要的艺术, 表述的过程中不能让对方产生厌烦感, 因而要讲得耐人寻味, 深入浅出, 微笑着把自己的文化介绍出来, 既能让对方欣然接受, 充分理解, 还非常想要继续了解下去, 要讲得非常有吸引力, 这样才能把跨文化的促销问题轻松解决。

5 结语

跨文化的促销能力是每个企业需要学习的能力。一个企业想要长期保持活力, 就需要拥有国际化水平, 同时还要拥有不断提升自身企业的能力。而当不同文化相遇时, 不可避免的会发生碰撞与摩擦。但是不论怎样, 事物都是曲折地向前发展的, 并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趋势, 所以说促销手段也需要多样化、立体化。因为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 营销已经不再是面对单一的对象, 指向单一的个体, 而是面对的整个世界, 因此就需要提升到国际化的水平。营销水平想要不断提高, 就要充分利用科技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我们相信营销方式经过不断的推陈出新, 改革创新, 不断发展, 最终会走向国际, 而与此同时, 跨文化的促销水平也能够顺应时代潮流, 更上一层楼。

摘要:目前, 世界经济发展逐渐趋于全球化, 许多跨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使跨文化促销已经成为企业营销的必经之路, 由于跨国企业有着不同的社会环境、宗教信仰、风土人情, 价值观念、世界观等, 因此这些差异给企业的促销带来了一定的困扰。而随着跨国企业的不断发展, 跨文化促销对于企业的发展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面对不同的文化因素, 需要制订不同的跨文化促销策略, 使跨国公司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跨文化,促销模式,分析

参考文献

[1]张玲.中国企业跨文化营销的问题及其完善[J].商品营销, 2009 (12) .

[2]李雪芬, 陈亮.跨文化营销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对策[J].新观察, 2009 (113) .

跨文化模式 篇2

摘 要: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根本,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该文在企业文化模式研究上,分析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特殊作用,明确企业文化的基本模式,提出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构建富于变化性的企业文化、融合性质的企业文化、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企业文化模式体系,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企业文化;基本模式;作用;中国特色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根本,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企业文化为企业带来了长期发展和创业的精神动力、价值追求,不仅满足的企业领导者的发展观,而且为普通职工带来了人生追求的目标,使得企业的整体价值观得以实现。

一、企业文化的基本模式研究

企业文化的构成,其基本公式为“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而主体的企业文化则是指企业的精神文化,只有建立起精神文化才能建立起制度文化,最后才能形成企业物质文化的表象。企业文化模式的构建包括:企业经营哲学、企业精神、企业风气、团体意识、价值观念、企业目标、企业道德、企业风俗。这些方面的内容细化起来,可以细致到企业标志、厂容厂貌、产品特色、厂微、厂旗、厂服、文化传播网络。企业文化的基本模式是要以功能性的主体精神打造来推动企业的整体发展,而企业精神的形成对企业资源合理配置和经营哲学有着辅助的作用,所以在企业文化模式的提升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企业的经营思想,将企业文化变成企业灵魂与活动的源泉。目前,企业文化的基本模式包括这样几种:

(1)协同型:以友好协作为主体,创造企业非常友好的工作环境,强调组织凝聚力和团队士气,重视关心客户和员工,鼓励团队合作、参与和协商,是一种人性化的基本模式。

(2)活力型:企业内部有充满活力的、有创造性的工作环境。员工勇于争先、创新和承担风险,鼓励个体的主动性和自主权,这样的文化模式是较为创新的。

(3)层级型:企业内部有着非常正式的、有层次的工作环境,各级员工的工作行为活动都有章可循,关注的长期目标是企业运行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基本属于一些大型集体化企业。

(4)市场型:企业内部有一个竞争性十足的工作环境,关心声誉和成功,关注富于竞争性的活动和对可度量目标的实现,适应于随时参与竞争的企业公司,例如:招投标公司。

二、企业文化不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企业文化的构建为企业的发展目标做出了较为长远的目的性指引,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就会迷失方向,丧失信心,而企业文化正视企业发展现状,为企业所有的员工提供了指导性的生产经营目标。具体来讲:

1.企业文化为企业带来了有效的规章制度约束

企业文化主要是用简单有效的文化理念创造企业基本精神目标,这种目标性的指向必然会为企业的制度建设带来约束,任何有悖于企业文化的行为自然会受到所有员工的整体批评,这种自然而然的内部制度约束会形成极大的力量,为企业的制度建设创造有效空间。

2.企业文化为企业带来了道德规范约束

道德规范其实远比法律、法规有着更为强大的行为约束力,企业文化建立起来的道德约束不仅对职工进行的约束,同时也为企业本身带来了社会性的认同和信任。例如:同仁堂药店“济世养生、精益求精、童叟无欺、一视同仁”的道德规范约束着全体员工必须严格按工艺规程操作,严格质量管理,严格执行纪律。

3.企业文化为企业带来了凝聚力量

企业发展需要凝聚力,而凝聚力的培养就需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实现,企业文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企业文化自然就会强化企业的团体意识,使企业职工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工厂强调的“爱厂如家”;海尔集团企业强调的“我是海尔人”等都是企业凝聚力文化的价值表现。

三、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模式浅析

1.富于变化性的企业文化

富于变化的企业文化模式主要适用于处于发展阶段的小型企业,发展中的企业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形式,在如此多变的经营环境中也不应该忽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反之,更应该重视去文化建设,以求带动整体企业的发展,使得企业的生命力不断延续。在企业的初创时期,要设计“求生存,求发展”的企业文化,因为企业的发展规模不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所以这个阶段的企业文化要依靠生存,要避免亏损,以这样的文化理念来激发所有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其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企业,逐渐累积资金,为企业的“迈步”做出贡献。在企业成长时期,要设计“制度建设”型的企业文化,因为这个阶段的企业正在发展壮大,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管理隐患,假如它的文化不能够支撑它稳步进入成熟期,那么它很可能在这个阶段就会夭折,或者因为失去很多有利的机会而不能发展壮大。所以,建立制度管理机制是其发展的首要任务,整个制度文化的建设的都具有稳妥的特点,在稳中求发展。在企业成熟期的文化模式建立就要考虑多元化了,主要是要树立深层次的文化国际品牌,根据公司集团化、多元化、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在文化建设上实现国内品牌,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企业文化的渗透力、影响力,完善和升华公司企业文化体系,使企业内部价值观、理念、精神高度统一,员工行为更加规范,企业文化的外层、内层、核心高度统一,企业文化特质更加显著。重点加大企业文化的外部传播,通过品牌建设和推进,提高深航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国际认同度,树立文化国际品牌。

2.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企业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震惊世界的灿烂文化,儒家思想则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文化内涵等,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制约着人民的道德准则。所以说,儒家传统文化为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历史的`借鉴和现实的渊源。儒家文化更适合打造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企业文化范式,儒家伦理中重视人的价值,能较好地调节社会关系、人际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对现代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西方理性文化所起不到的作用。

儒家文化建立的步骤包括:

一是“人本主义”导向的生命价值观。

二是“义重于利”的社会伦理观。

三是“取法中庸”的人生实践准则。四是“和而不同”的群体伦理。五是“平均为上”的公平伦理。这些思想模式,主要是以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来约束企业管理,将员工的价值选择提升到现代企业发展需求之中,通过对儒家思想的改造和创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3.融合性质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融合模式,主要是针对并购式的大型企业而言,企业之间的并购必然会带来企业文化的撞击,合理地将企业文化进行接纳、兼容、交互和共生是企业文化融合的重点。例如:联想收购了IBM PC部门,两个都有很强文化的企业间的跨国收购,注定了这场整合将异常艰难。IBM的公司历史比联想足足长80年,两者之间强势的中美文化的巨大差异自然不能同日而论。在联想,文化中有很浓的制造企业的因素,强调执行和服从,如在联想,开会迟到要被罚站,即使是高层会议也是如此,这一点对于尊重个人的IBM来说基本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见,企业文化的融合远远要比企业资产重组更为困难,所以在融化模式中,首先要分析并购公司的企业文化特点,以客观的眼光来审视对方文化。然后就是要找到双方文化的契合点,努力缓解文化冲突。最后,则要本着接纳吸收、兼容并蓄、交流互补、共存共赢的合理规则,在这种规则的指导下来进行文化融合。

总之,企业文化模式的研究首先要了解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特殊作用,明确企业文化的基本模式,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构建富于变化性的企业文化、融合性质的企业文化、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叶明霞,陈定坤.企业并购过程中的文化整合[J].特区经济,,(3).

[2]乐思伟.从联想对IBM PC的收购看文化融合中的冲突与对策[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1).

[3]黄河,吴能全.组织文化形成途径――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跨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S1).

跨文化模式 篇3

随着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化,我国外语教育界普遍认为,外语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而需要与目标语国家的文化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课题研究成果,在构建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的基础上,对“渗透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为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供依据。

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渗透式”培养模式一、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已不可避免,这使得人们亟需恰当运用语言文化知识与他文化成员进行有效而得体交际实践的能力[1],以接受超越物理空间不断而来的文化信息,而这正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即人们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所需的能力和素质。

在高校外语教学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对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引起我国外语教育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认识到外语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而需要与文化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启发学生通过分析目标语国家文化的特点,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之处,以便更好地进行外语学习。进而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中所提出的“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一目标。因此,近年来对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我国外语教育研究的重点之一。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

在对现有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框架进行分析和归纳后,我们发现:专家、学者通常从知识、技能、态度、意识层面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普遍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其构成极为复杂;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需要交际者具备语言、文化、交际等多方面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各构成要素相辅相成、共同作用。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研究对象均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的全面性: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直接作用因素和间接作用因素,各构成要素之间有相互补充、替代功能;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来自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涉及多方面知识,包括文化知识、语言知识和其他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语言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强调非语言交际能力和业务能力的重要性;态度层面可归纳为交际态度和个人态度两大范畴,尊重和礼貌对于跨文化交际至关重要,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需具备较好的个人素养。

三、“渗透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

构建适合我国高校外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是课题研究目标。首先,我们对现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理念和模式进行研究。然后,对跨文化交际人士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并研究我国高校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最后,以上述研究为基础进行“渗透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在对已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理念和框架进行研究后,我们发现:国内外专家大多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应贯穿于外语教学各环节之中;外语教学中应将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紧密结合;进行文化教育时应本族文化与他族文化并重,重视跨文化交际实践。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知识部分是学习者长期积累的成果,自学被视为习得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最重要方式;跨文化交际实践是能力部分提升的主要途径;跨文化交际态度和素养的提升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学习、跨文化交际经历和实践有关。

依据“渗透式”培养模式,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是通过高校外语教学,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知识、能力、态度、素养四部分全面发展和提升,能够有效、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逐步成为跨文化人,最终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自主性培养和可持续发展。在这一培养模式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应遵循四个原则:培养内涵明晰化、培养实施体系化、培养方式多样化、培养过程渐进化。在“渗透式”培养模式下,我国高校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知识、能力、态度、素养四个方面均有特定的培养内容;应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中显性和隐性作用要素的共同培养,使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各构成要素均衡发展、整体提升。

四、结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涉及多方面内容,因此,对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进行彻底研究并取得建设性成果是项艰巨的任务。限于研究资源、精力、能力等诸多因素,本研究有待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丰富研究内容、挖掘研究深度。因此,对“渗透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在高校外语教学各要素,如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测试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将成为后继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张卫东,杨莉.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的构建——基于外语教育视角和实证研究方法[J].外语界,2012,(02):8-16.

跨文化模式 篇4

自实施开放教育以来, 根据中央电大及我校教学改革的要求, 在教学中, 我始终遵循“导学、促学、助学“的教学模式。面对学生缺少实践交流的问题, 我一直在探索怎样能增强学生的实践交流机会, 更好的进行“导、促、助”。经过调查, 我发现现在很多人都喜欢通过网络聊天工具, 比如qq, uc, 聊天室等进行交流, 很多人就是再忙, 也会找时间上一会QQ, 而且有条件的人基本上一上班就打开QQ, 尤其是语音视频聊天, 无论是老少, 都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于是我想到了无论是网上辅导, 还是课堂教学, 都通过QQ将语音视频打开, 这样不但可以与学生进行远程即时交流, 让那些不能参加面授辅导的学生体验到亲临课堂的气氛, 而且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也会大增, 从而将促进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提高。

根据开放教育跨文化交际的课程特点及学生特点, 我尝试着进行面网并行, 多元交互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除了在面授课与网上教学方面加强交互活动, 我还尽力为学生提供在现实中实践体验的机会, 同时还设计了学习过程监控与评估的多元交互形式。

2 教学模式解读

2.1 面授课上的多元交互。

根据导、助、促原则, 面授课分为四个模块:导学课、单元辅导课、答疑课及形成性考核作业讲评课。每一个模块都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作为指导者、协助者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导学课包括两大部分:课程导学与单元导学。在上导学课前, 我会给每位同学发电子邮件, 让他们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及框架, 并浏览课程网页了解与课程相关教学资源, 比如课程说明、教学大纲、实施细则等, 然后在辅导课上让他们自己来相互介绍课程的教学方式, 相关内容及重点难点, 教师则进行补充与归纳总结。单元辅导课主要包括四部分:平时作业点评、重难点辅导、即时答疑、作业布置及下一阶段自学内容布置。单元辅导课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的方法, 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及进行角色扮演。上阶段答疑课前, 我先将学生自学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收集, 每位上答疑课的学生都要将问题挂在论坛里或发到我邮箱里或电话告之, 然后我进行整理归纳, 在答疑课上进行讨论。在作业讲评课上, 首先我让学生进行互评, 然后我进行点评。对于每一种课型, 我都采用师生现场交互、生生现场交互、师生远程交互、生生远程交互等多种交互形式。远程交互手段主要采用QQ语音视频聊天工具。课堂上教师的讲授、电子教案及学生的发言, 远程的学生都可以看到, 并且还可以与现场的教师与学生进行即时交流。

2.2 网络上的多元交互。

我把网上的教学辅导与面授辅导课并行进行教学。网上的教学辅导课分为五个模块:导学、单元辅导、阶段答疑、形成性考核作业讲评、小组讨论、实践体验及期末辅导。在网络上, 除了通过文本进行交流, 我们还通过语音和视频进行即时交流。有时进行点对点进行交流, 有时进行点对多进行交流。教师定期布置讨论话题, 学生按照话题在网上通过QQ语音视频进行小组讨论, 教师作为协助者与指导者有时适当的进行参与。实践体验模块主要采取网上英语角的方式, 辅导教师主持, 聘请外教参加。

2.3 人机多元交互。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 我积极整和教学资源, 我制作了跨文化交际课的网络课程, 除了将已有的教学大纲、实施细则、教学辅导, 音视频资源等整和到一起, 我还设计了文化沙龙, 案例分析训练、测试练习、情景会话练习等内容。其中案例分析训练部分, 要求学生将答案输入微机, 然后上传到教师的邮箱里;测试练习部分有纠错与提示答案功能。

2.4 实践体验多元交互。

为了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我定期在学校举办英语角并邀请外教参加, 并及时将各普通高校英语专业举办英语角的信息传递给学生, 鼓励他们多参与。我还组织他们到实际的景点为外国留学生进行导游。我每月还让他们主动去与一位陌生的讲英语的外国人联系, 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状况, 然后将信息反馈回来, 形成实践体验报告, 与老师同学进行讨论。

2.5 学习过程监控多元交互。

在监控方面, 我设计了学生学习档案, 学生需按时填写相关的内容, 然后上交给教师, 教师将意见反馈给学生。为了更好地进行学习过程监控, 我还采取学生一对一相互监控、小组相互监控。每位学生都要给所对应的同学定期发邮件, 打电话及语音视频来彼此互相监督, 进行问题探讨,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共同进步。

2.6 学习评估多元交互。

在评估方面, 除了自我评估与教师评估外, 我还让学生进行一对一互评及小组互评。每个人要对自己及他人的面授课出勤率, 面授课表现, 网上学习表现 (如上网次数, 时间, 参加讨论情况) , 自学效率与质量等各项内容进行测评。

3 教学效果

3.1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该教学模式使不能亲自参加面授辅导的学生不但可以体验到面授辅导课的氛围, 而且学习热情也得到了激发, 同时现场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也大大提高。多元交互辅导课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实践交流空间。并且一些学生在面授时不愿发言, 语言不流畅, 表情也不自然, 但在远程视频的时候, 却敢于发言, 语言流畅, 充满自信。可见教学质量与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以前的网上教学也基本上是文本的形式, 学生参与少, 网上教学时总是冷冷轻轻, 现在文本与语音视频同时进行, 有些同学即使家里或单位不方便, 也愿意中午抽时间去网吧来参加讨论学习。

3.2 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网上与面授课并行教学, 为学生提供了反复学习, 频繁交流的机会。学生可以与老师一对一进行交流, 也可以参与小组活动与老师同学一起交流。尤其是网上阶段答疑模块, 那些在面授课上没有听懂的同学, 在网上阶段答疑时, 可以一对一与老师进行较长时间的交流, 避免了在同学面前不敢张口, 尴尬的局面。网上教学中的实践体验模块更是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实践体验主要以网上英语角的方式进行, 聘请外教进行参与。很多学生为了能够与外教很好地进行交流, 常常在网上搜集一些话题与常用表达法, 而且可以文本与语音兼用, 不但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而且很好地提高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4 结论

该教学模式充分将网络与面授结合起来, 利用各种互动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了学习效果。但这种教学模式仍存在很大不足, 如在网上教学方面设计还不够充分, 很多互动方式及学习资源还没有被开发出来, 今后还要在这方面进一步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1987.

[2]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2007.

[3]丁兴富.远程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谭尚渭.远程课程的质量保证与效果评价[J].中国远程教育, 2002

跨文化模式 篇5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常常会产生文化冲突,这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的.文化差异范畴广泛,本文仅选取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两个视角进行分析,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探讨.

作 者:刘文红 朱红桂 作者单位:刘文红(邵阳学院外语系,湖南,邵阳,42)

朱红桂(城步二中,湖南,城步,422504)

跨文化模式 篇6

关键词:外语专业;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开放型过程

一、跨文化能力是21世纪人才的必备能力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先生在其80寿辰聚会上曾经意味深长的讲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老的这句名言告诫人们,应当对中华文化的全部历史有所自觉,有清醒的认识,有自知之明,有自信,且有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我们先是发现自身之美,然后是发现、欣赏他人之美,再到相互欣赏、赞美,最后达到一致和融合。

当前,我国正处于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的和平崛起,面临着向世界宣传中国、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相互了解的重要课题。因此,关注跨文化传播与交流,培养人才的跨文化能力,既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中国和平发展、民族复兴的现实需要。

2006年在上海召开的“跨文化交际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跨文化能力是21世纪人才的必备能力,外语教学大纲应提出培养具有跨文化能力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人才的要求。

诚然,外语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重要途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本科教学大纲》(2000)首次在教学原则中提出了“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 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也将跨文化交际列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最新的《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德语本科教学大纲》(2006)以及《大学德语课程教学要求》(2010)都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可见,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已开始受到外语界的普遍关注。

然而,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我国对于这一重要课题的研究还很少。自20世纪80年代初跨文化交际学被引入国内外语教学界以来,研究重点一直在于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差异以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本体内涵研究,在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中还只是“冰山一角”。

要进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跨文化能力,否则,“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讨论恐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杨盈、庄恩平2007:14)。

二、语言、文化、跨文化

1. 关于文化

“文化”一词来自拉丁语“colere”,原指开垦、耕种、栽培、培养,亦指农作物、经济作物等,是人类设计、构建自己生活的方式和方法。后来,文化被赋予更多的内涵,即“在人类社会历史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新华汉语词典编委会2004)。

著名的“冰山模式”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现文化的丰富内涵。位于水面上方的冰山是我们能够看得见、听得到的“文化”中的一小部分,如语言、音乐、艺术、建筑、饮食等,是文化的表层含义。而倒映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如态度、想法、世界观、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是文化的深层含义。

2. 关于跨文化

所谓“跨文化”就是两种或多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或碰撞。要想很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跨文化意识、跨文化知识、跨文化能力。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能力中的情感要素,是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以及移情能力。跨文化知识主要指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比较、分析和了解。跨文化能力是在异文化环境中也能像在本文化环境中那样轻车熟路、来去自如的能力,是一种复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是知识、情感和技巧的统一体,是对知识的应用,因而是一切学习的目标。这恰好符合中国高等教育从以知识灌输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范式大转变。

3. 关于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广义的文化包括语言,同时文化又影响着语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共生共存的关系,这就是说,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文化也不能脱离语言而生存。可以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使语言更加丰富。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一定的文化,它承载着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流传下来的独特的文化传统。

语言与人类的文化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词汇来自于生活。文化的特征能够借助语言反映和表达出来。比如,爱斯基摩人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北极,雪对他们的生活影响很大,他们同雪打交道也很多,所以在他们的语言中关于“雪”的词汇也就非常丰富。在爱斯基摩人的语言中,共有六个不同的词表示“雪”,如落雪、像水一样稀的雪、被风吹动的雪、飞雪、地面的雪和积压成冰块的雪,而在其他绝大部分语言中只有一个词。再比如,在日语中有丰富的词汇表示与“大米”有关的概念,如ine (稻子),momi(稻种),kome(大米),meshi,gohan,i-i,mama(米饭),kayu(大米稀饭)(Pelz 1992)。类似的情况同样也可以在汉语或越南语中看到。如在汉语中,也有大量关于大米的词汇,像稻米、大米、糯米、香米、籼米、精米、长米、粘米等,而在德语、英语和法语中却缺少相对应的词,只有一个词作为集合概念表示大米,分别是Reis 、rice和riz。这是因为在日本、中国和东南亚许多国家盛产大米,大米与人民的生活及文化息息相关,因而这方面的词汇就比较丰富。而在德国,没有耕种稻谷的条件,人们的主要食物是面食,因而在语言中关于“大米”的词汇就相对缺乏。

在日常生活用语中,德语和汉语就同一件事的不同表达方式也反映出两个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比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常说:“吃了吗?”“干吗去?”,或者“你去哪儿?”等。然而,当你见到德国人时这样打招呼,就会令其非常费解。德国人会想:你是否要请我吃饭?我去哪儿跟你有何关系,为什么要告诉你呢?他们见面打招呼很简单,一句“Hallo!”足矣。再比如,在吃饭的时候,中国人常对客人说:“您慢点吃!”或“请慢用!”这时,德国人会感到很纳闷,不禁要问:难道我吃得太快了吗?在这一场景下,德国人会说:“Greifen Sie bitte zu !”意思是“请随便用,不要客气!”还有,在送客时,中国人经常说:“请慢走!”这时德国人会问:难道我走得太快了吗?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人常说:“Kommen Sie gut nach Hause!”意思是“祝您平安到家!”

以上例子足以说明,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跨文化能力的内涵

1. Lehmann和Nieke的能力模式

要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能力,首先必须以科学的研究方法探索这一能力的内涵,从而为在外语教学大纲中提出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提供科学依据。

德国教育学家Lehmann和Nieke认识到,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加快,人们必须学会终身学习和转岗学习,学习的方法策略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提出增补方法能力并构建出一个能力模式。

图1Lehmann和Nieke(2000)的能力模式

Lehmann和Nieke的能力模式以培养行为能力为目标,将行为能力分解为专业、方法、社会和个人四种能力。四种能力的具体内涵如下:专业能力指处理复杂专业要求的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和专业技巧。对于外语专业学生来说,语言技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个人能力指愿意承担责任并付诸相应的行为,得体的解释和评价自己的知识、技术和能力的能力。社会能力指主体与周围得体相处的能力。方法能力是分析和灵活的尝试各种解决方式、使用符合环境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该模式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行为能力,这是由能力的行为指向决定的。没有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行为能力则无从谈起。行为能力是以上四种能力的整合,是整个能力模式的核心。

2. 跨文化能力多层面开放型发展模型

上面的跨文化能力模式虽然对各种能力的划分比较清晰,一目了然,但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基本属于“切分蛋糕”式的模式,没能体现出来跨文化能力的动态培养和发展过程。潘亚玲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更为科学的跨文化能力模式:跨文化能力多层面开放式发展模型。

图2潘亚玲(2008)的跨文化能力多层面开放型发展模式

从上面的模型可以看出,不应当将跨文化能力看作是一块可以划分为各种“分能力”的“蛋糕”,而是应当把这种能力的发展看作一个开放型的过程,它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发展:

(1)从民族中心主义到文化多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一般来说,人们往往将本文化中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看作是理所当然的,看问题总是带着本文化的“有色眼镜”,甚至认为自己的文化优于其他文化。因此,要抱有积极、开放、宽容的态度,消除对异文化的种种偏见,从不断积累的跨文化经验进行反思,便可以培养多视角看待本文化和异文化的能力,从而提高这一层面的综合能力。我们可以把这一层面能力的发展过程用模型中的X轴来表示。促进从民族中心主义到文化多元主义这一过程发展的重要能力有:对异文化的积极态度、宽容、开明、移情能力、尊重、敏感性及多视角看问题的能力。

(2)从对本文化和异文化单一表面的认识到全面深入的认知和理解。在这一层面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从对本文化和异文化肤浅的、单一角度的了解和认识,发展到对本文化和异文化全面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做到知己知彼。在此,尤其强调在跨文化合作中,对本国文化的深入全面的了解,以及向跨文化合作伙伴传输本国文化的能力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把这一层面能力的发展过程用模型中的Y轴来表示。促进这一过程发展的重要能力有:对本文化的了解、对异文化的了解、从表面了解到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跨文化交际的了解和认识、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批判能力。

(3)从不自觉、欠妥当的跨文化行为到自觉、有效的跨文化行为的过程。在这一层面上,人们可以从起初由于缺少跨文化经验,在跨文化交际中感到无助,同时对怎样与异文化人交往感到茫然,到不断积累跨文化经验,从而掌握各种应对策略和方式,灵活自如地处理各种跨文化场景,不断提高跨文化行为能力。这一过程的发展可以提高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合作的效益。我们可以把这一发展过程用Z轴表示。促进这一过程发展的重要能力有:适应能力、独立行为能力与责任心、灵活性、跨文化交际能力(尤其是外语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求同存异能力、文化协同能力和文化沟通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在对以上跨文化能力模型的解释中,三个层面所包含的各种能力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比如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这一能力的发展,不但能提高跨文化行为能力(Z层面),同时也能促进从民族中心主义到文化多元主义(X层面),以及从对本文化和异文化表面化的认识到深入的全方位的认知和理解(Y层面)的过程。

四、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但具有外语能力并不意味着具有跨文化能力。仅仅掌握好外语以及相应的专业知识还不能保证跨文化合作的有效和成功进行。很多跨文化合作的失败不是语言障碍所造成,而是由于合作双方跨文化能力的欠缺。人们普遍认为,由于语言不通所造成的误解和问题可以很快得到消除和解决,而在跨文化交际方面所犯的错误往往会在长时间内给交际的双方造成很深的心理隔阂和阴影,从而大大影响双边的合作和交往。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好外语很重要,是培养跨文化能力的重要工具和途径。然而,外语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不但是两种不同语言的沟通者,同时也是本文化和异文化的沟通者。

正因为外语越来越多地仅仅作为工具,因此,培养外语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跨文化合作中的很多问题、矛盾和冲突归根到底是源于双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在跨文化实践中,那些能自如“行走”于本文化和异文化之间的人难能可贵。比如说,德资企业特别需要懂得中国文化、懂得中国现实的中国人,他们可以向德国人解释中国市场需要什么样的解决方案。为了能让德国人信服,让他们理解为什么要采纳某种方式,又同时需要懂得德国人、懂得他们的思维方式。对于国际企业来说,懂得合作双方的文化背景,对于合作的成功至关重要。

在提高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方面应当尤其注意的问题是:

(1)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仅仅通过文化知识的传输是远远不够的,应当加强实践学习的环节,加强大学教育与跨文化企业和机构的合作,“走出去,请进来”。一方面课堂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可以聘请有丰富跨文化合作经验的专家到大学讲课;另一方面应鼓励学生走出大学的“象牙塔”,积累跨文化实践经验。

(2)培养跨文化能力不仅仅是要避免文化冲突,更重要的是要寻求文化间的共同点,做到“求同存异”。不应过分强调文化之间的差异,应当鼓励学生寻找来自于本文化和异文化的交际伙伴之间的共同点,这一点在跨文化合作中至关重要。只有找到共同点,双方才能更好地解决合作中出现的差异,最终找到解决这些差异的办法。跨文化合作的核心是“求同”,如果一味强调文化之间的差异,那么很多跨文化合作可能根本就不能开始。

(3)应该强调的是,对本文化的理解、在本文化与异文化之间起到沟通作用是跨文化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本土文化的深刻认识是了解异文化的重要前提。如果没有很好的本文化修养,就不可能自如得体地与来自于另一文化的人进行交际。很多在华的跨国企业正是希望利用中国员工对中国文化背景、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了解,来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方案,实现他们在华投资的目标。而事实上,我国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往往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这一问题应当引起重视。

(4)“跨文化能力”并不是脱离应用领域而存在的“空中楼阁”,不能脱离应用领域空泛地讨论跨文化能力。学习外语之外的一门专业非常重要,即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

(5)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通过诸如“跨文化交际”等某一门课程的教学来实现,而是应当融入各个课程当中,渗透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语言学、文学,还是翻译、写作,所有课程都应包含跨文化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每位专业教师都要具有很强的跨文化意识,并有效地融入教学之中。

五、结语

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不是仅仅通过知识的传输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终身学习和不断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乐于学习的态度和善于学习的能力起着核心作用。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当更加注重跨文化学习的方法论,培养学生积累处理各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问题的策略、方式和方法,并灵活运用。

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开放型的过程,这一点也意味着外语专业应当进行跨学科、跨学校、跨文化的合作,应当重视外语专业与其他专业,如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跨专业合作,重视与对象国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合作。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具有跨文化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已经并将继续成为社会急需的人才。因此,应当在外语教学大纲中提出对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同时,外语教师也应当不断增强自己的跨文化意识,提高自己的跨文化能力,加强与跨文化实践的联系,以便为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的支持。

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动态的、无止境的学习过程。相信通过系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方案及其实施,可以使外语专业学生成为胜任全球化职业实践要求的具有跨文化学习能力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Lehmann, G. & W. Nieke. Zum Kompetenz-Modell[OL]. URL: http://www.bildung-mv.de/download/fortbildungsmaterial/ text-Lehmann-nieke.pdf, 2000:2.

[2] Pelz, Heidrun. Linguistik für Anfänger, Hamburg, 1992:35.

[3]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本科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2.

[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5]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德语组.大学德语课程教学要求[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6]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德语组. 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德语本科教学大纲[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14.

[7] 潘亚玲. 我国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实证研究[J]. 中国外语,2008(4).

[8] 新华汉语词典编委会. 新华汉语词典[C]. 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4:1274.

[9] 杨盈 庄恩平. 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 外语界,2007(4).

跨文化传播中的大片模式之反思 篇7

在交通和通讯工具日新月异、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 跨文化传播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不再是稀罕的事情, 随着跨文化传播活动的不断增多, 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也必将越来越频繁, 这对于各国本土文化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中国的文化市场逐渐在开放, 国外各种影视作品随之涌入国内, 这些影视大片的进入在某种程度上给中国的文化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 确实为观众带来了新的艺术享受, 另一方面也对中国的本土电影和文化观念形成了强烈冲击, 而中国加入WTO后, 为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美国影视业提供了难以计数的机会, 其中就包括进一步开放影片的进口。中国加入世贸后的第一年, 从美国进口的影片从已往的10部增加到20部, 从2000年到2004年的五年里, 中国共以分账方式进口影片88部, 其中好莱坞模式的美国影片占到80%, 在2005年进口的20部分账大片中, 美国影片占16部 (所谓“分账形式”是指中外双方以风险共担、收入分享的形式对制作精良的外国大片进行市场放映经营, 不包括通过买断版权或其他方式的进口。) 影视作为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 是影响亿万大众思想、意识十分重要的艺术, 因此台湾学者郑贞铭先生称电视是“大众传播媒介中最具渗透力的利器”, 他还引用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书中的观点说“电视不仅是娱乐工具而已, 还是制造现代人心灵, 改变整个生活情境的新力量, 不容吾人忽视”。[A1]电影电视在当今社会跨文化传播中所起的作用是越来越明显的事实, 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

大部分好莱坞电影以制片投资巨大、摄影技术高超、表演难度极强、影像造型新奇、视听效果震撼、声色冲击力强、票房收效显著、市场覆盖广阔等时尚特征而著称于世, 好莱坞电影作为美国的影视文化, 不仅抢占了我国电影市场的经济份额, 更重要的是人们在观看电影的同时受到影片所要表达思想的影响, 其影片潜移默化地向那些缺乏批判眼光的消费者传送着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审美情趣、道德观等方面的影响, 它输入的不仅仅是电影更是美国的文化及生活方式, 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慢慢地被同化, 这是个不争的事实。美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可以说是文化帝国主义鲜明的实例。T·O·苏利文指出:“文化帝国主义指的是来自发达国家、包含着与支配者利益相关的文化价值或观点的商品、时尚或生活方式等流向发展中国家市场, 创造出某些特定的需求或消费形态, 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国 (主要是西方) 文化的侵害、挑战或者取代。”然而, 它并不仅仅传播给发展中国家, 也同样传播给西方发达国家, 以法国为例, 在巴黎人们收看的6个电视频道中, 每年播放1300部电影和电视剧, 其中1000部来自美国, 电影院的票房排行榜上, 美国电影占了60%以上。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跨文化传播也不例外。从积极意义上讲, 跨文化交流中的电影输入对丰富人们多元化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学习和借鉴别国优秀文化是有益的, 但也存在着跨文化传播的不对称现象, 即文化传播强国和文化传播弱国之间在文化交流中的不平衡、单向度境况。一些人担心本国人民在大量美国电影的冲击下会渐渐忘记本民族所具有的悠久历史背景和深厚文化底蕴, 还有一些小国、偏远地区的民族和鲜为人知的部落在大声疾呼, 抗议西方社会, 尤其是美国对他们民族文化所施加的影响, 这种现象从冰岛到拉丁美洲、从中非到菲律宾都可以看得到, 抱怨美国文化影响的日益增长和本土文化的逐渐衰落声音不绝于耳。如今, 全世界有很多政治家和文化评论家呼吁本国人民抵制美国电影, 因为美国电影不仅抢占了本国电影的观众群, 还在潜移默化中灌输着他们的文化价值和生活方式。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 人们所关心的不单单是政治和经济的全球化,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把目光集中到了影视领域。电影是文化传播领域的主要媒介, 谈文化传播就不能忽视电影的存在, 我们不能忽视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电影这个媒介对我们本土文化的冲击和侵蚀, 同时还要汲取好莱坞式的跨文化传播经验, 积极发展我国的电影工业, 并努力通过电影向全世界介绍、宣传我们优良的传统文化。■

注释

高职公共英语跨文化教学模式研究 篇8

一、高职公共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现状

1. 教材设置不科学。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 教材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教师教学, 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当前的公共英语教材多以说明性以及科技性的职业文章为主, 不利于跨文化知识内容的学习。跨文化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文化群体间的交流, 而在英语教材中, 只是单纯的介绍英语文化,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比和描述比较少, 学生知道圣诞节、感恩节的英语表达方式, 但对端午节、元宵节的英文表达并不到位, 对于跨文化的学习和交流是不利的。[1]

2. 教师自身因素。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是教师, 教师在整个跨文化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高职公共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并不强, 导致教学中跨文化的内容也比较少。教师更多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学习, 对文化方面的教学不够重视。教师教学观念对于学生进行英语跨文化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 导致学生对英语文化不够重视, 学习效果受到严重的影响。

3. 语言环境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是促进英语学习的重要前提,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 如果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氛围, 学生长期处于西方文化、习俗缺失的中文环境中, 想要提升英语能力是比较困难的。由于学生英语能力比较薄弱, 对于有关西方文化的杂志、刊物等也避而远之, 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差, 学习效果自然受到影响。

二、高职公共英语跨文化教学模式

1. 完善教材内容。当前, 高职公共英语教材比较职业化、专业化, 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涉及到的西方文化知识, 为学生扩展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习俗、生活习惯、价值观等内容, 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 例如各种餐桌、交际礼仪, 购物、旅游、就医等, 将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融入文化背景中, 使学生对西方文化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从而对教材内容有更深的把握, 促进自身英语能力素质的提升。[2]

2. 提高教师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要实现高职公共英语的跨文化教学, 教师首先应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 英语教师应深入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宗教等, 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形成良好的教学体系, 指导学生进行跨文化学习。此外, 学校也应组织教师积极参与跨文化的教学培训工作, 或利用网络观看电影、书籍等, 不断加深自己的文化储备, 提升自己的跨文化意识。

3. 变革考试制度。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 跨文化教学之所以很难开展, 主要是受传统教育以及考试制度的影响, 学生和教师过分重视各种英语考试, 例如英语期末考试、四六级考试等, 使教师与学生将学习的重心全部放在提高成绩上, 而忽视英语文化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实现英语的跨文化教学, 就要变革考试制度, 强化素质教育, 实现创新教育, 鼓励学生质疑、创新, 培养学生能力, 拓宽学生知识面。设置不同的考试形式, 例如口语、论文、平时成绩等, 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考试目标设置不同的考试内容和形式, 更好的适应教育创新和发展, 了解不同题型的特点, 充分利用各种题型, 达到考核学生的目的。教师要增加考试题目的灵活性, 注重对学生分析、探究以及综合能力的考察。考试是影响学生成才的外部因素, 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考试,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思想认识, 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学习意识。[3]

4. 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高职公共英语课堂上,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英语情境等方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对英语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学习英语文化, 也应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 阅读和观看更多英语文化的内容和材料, 先从简单的文章、故事读起, 逐步提升难度, 不断扩宽自己的英语语言范围。教师在布置英语作业时, 应更加注重探究性作业, 让学生主动探究具有文化价值的英语文化知识, 可以通过图书、网络等方式, 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从而更好地认识汉语与英语语言之间的差异, 实现中英文的融会贯通, 不断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5.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高职公共英语跨文化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 让学生在真实的文化氛围中, 不断练习英语, 感受地道的西方文化的和英语运用, 从而更好促进英语学习效果的实现。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英语辩论赛、演讲、英语晚会、英语短剧比赛等, 多为学生推荐英语影视作品及英语新闻等, 不仅学习了英语语言, 也了解了英语文化以及国际上的重大事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氛围, 加强英语语言知识的运用, 让学生在丰富的文化活动中, 不断增强语言体验, 更好的掌握英语文化。

结束语

高职公共英语跨文化教学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 也是培养高职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应不断创新教育模式, 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树立跨文化教学的意识, 采用合适的方法, 问学生传播更多的英语文化知识, 使学生对英语文化背景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从而将中英文融会贯通,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也促进跨文化交流沟通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贺琳.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途径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1) :23-24.

[2]张瑗.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4.3 (7) :49-50.

文化模式与管理模式关系的研究 篇9

1.1 文化定义的新阐释

管理学有句名言:“一流人才学智慧;二流人才学文化;三流人才学学问。”什么叫学问?凡是学习结论的人就叫学学问, 这种人充其量排到第三类, 或者第三境界。二流人才学文化。什么叫文化?文, 最开始是指纹理的纹。有本事把各种纹理痕迹转化成一种结论和指导思想, 这个就叫文化。比如:“水”这个汉字, 这个字是怎么来的呢?这是一个象形字, 根据水纹化成这个字。认识这个字“水”, 叫有学问, 而有本事把水的纹理沉淀成一个字叫有文化。会学习的人肯定越学越解脱, 凡是感觉越学越累的人就学错了, 会学的人会越学越简单, 越学越少。因为他明白, 通过学习这个过程, 他可以在生活中生出一切思想和高度。有本事把产业、社会、人心、人性, 全球走向, 人类走向等化成企业的战略方向、制度、思想等。

1.2 世界三大文明

世界上有三大经典著作, 《易经》文化开创了土地文明, 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东方人比较厚道, 讲道德。《圣经》开创了海洋文明, 西方国家很讲究包容和民主。《古兰经》开创了赤道文明, 所以阿拉伯人都很热情。也就是说不同的文化对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有着很深的影响, 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法, 而思维和行为恰恰是管理的核心。也就意味着文化模式对管理模式的影响是深远的。

西方典型的文化模式, 就是“+”模式, 所以西方国家的政令、政策、制度, 只有议会通过, 他们都会严格遵守, 四通八达。东方文化的标志太极图, “S”模式, 是一种逆向思维。也就如著名中国式管理之父的曾仕强教授说的:“日本人是一分法, 美国人是二分法;中国人是三分法。”

2 文化模式对管理模式的影响

一个人的行为会受客观环境的影响, 但根本的原因是受人的动机的作用, 任何行为都会有动机, 人的动机虽然没有对错, 但动机有善恶、正邪之别。也就说明人的动机还会受到人的信念、价值系统的影响, 有着良好的信念, 有着正确的、积极的价值观的人是不会产生恶念, 或不良的念想的。因为正念, 积极的价值系统, 会指导人怎么去做, 采取什么样的行为会产生良好的, 正向的结果。所有的这一切, 都会受到文化的影响, 文化的作用是巨大的, 一个被积极文化格式化的人, 做事就会很积极, 很正向;一个被消极文化格式化的人, 做事就会很消极。“化”这个字甲骨文是两个颠倒的人, 就是一个人受到文化影响会使人发生彻底的改变, 而一个人的改变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改变, 都是从认识自己为起点。

精神是人的意识、思维和一般心理, 文化对人的意识、思维和心理影响十分重大。经理人精神的建构既根植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 又必定打上一定社会历史文化和制度的烙印。德鲁克说:“中国什么都可以引进, 就是不能引进企业家。”更具体地讲, 文化就是行为规范, 是人类特有的适应环境以及把学来的技能和知识传授给下一代的能力。文化影响人们的行为、道德和劳动生产力, 文化同样影响公司态度和行为价值观和管理模式。

中西方管理模式的不同, 最根本的原因是思维模式的不同;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 最根本的原因是文化模式的不同。西方是十字架文化, 也就是圣经文化, 所以西方的思维是直来直去, 一项法律一但通过议会, 国民一律执行, 并且畅通无阻, 就像“+”。并且《圣经》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一种思想, 那就是人定胜天, 所以西方人喜欢挑战、喜欢冒险、喜欢战争, 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必须用法律来约束他们的行为, 在法律的基础上来保证民主, 信托责任。西方很讲法律, 是因为西方是没有根的民族, 比如美国这个国家只不过几百年的历史, 是个移民国家, 没有根, 从零开始, 所以必须建立法律, 才能保障一切。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是有根的民族, 这个就是文化, 就是道德。打开经典, 都散发出一种思想“天人合一”, 人与自热和谐相处, 达到阴阳平衡。我们都知道美国用几百年的时间打造了“法律诚信”, 英国是“科技诚信”, 德国是“技术诚信”, 法国是“艺术诚信”, 日本是“服务诚信”。我们中国用几千年的时间践行了一样东西, 那就是“道德诚信”。

总之, 文化模式对管理模式的影响是显著的, 我们做企业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未来企业最显著的冲突是文化的冲突, 所以企业要根据不同区域文化的不同, 采取相应的管理模式, 这样才能适应21世纪的竞争潮流。

3 管理模式对文化模式的影响

瓦特认为, 企业在进行横向并购时, 由于并购方往往会将自己部分或全部文化注入目标企业以寻求经营协同效应, 因此并购方常常会选择吸纳式文化整合模式或渗透式文化整合模式。而当同时综合考虑并购战略之横向并购、文化宽容度和文化认同感, 企业进行并购时对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会有所调整。我们很容易知道, 管理模式对文化模式的影响其实就是文化模式对文化模式的影响。不同企业文化模式的影响, 如表1所示。

在横向并购中, 考虑被并购方的文化认同度, 虽然并购方的二元文化与多元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容忍度的表现, 但是两种不同文化容忍度下的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是一致的, 但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完毕再进行更进一步的文化整合策略时则会有所差别:多元文化的并购方会采取积极的措施鼓励和培养多元文化的存在, 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和交流;而二元文化的并购方则不会采取这样的措施, 只是单纯地让不同文化并购后在公司中继续存在。

4 加强文化模式的对策

(1) 培养良好的文化体制。形象地讲, 目前企业并购中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 主要还是文化管理体制没有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不少社会办的文化产业, 由于经营者不是将文化作为产业来发展, 急功近利, 内部管理弊端百出。所以必须建立良好文化整合机制, 政府应该鼓励并以相应的法规进行指引, 而不是一味地干预和阻拦。

(2) 提炼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首要问题, 企业文化整合的关键也就是价值观的重新确定。首先要分析并购双方现有价值体系中文化优劣成分, 对企业未来发展影响程度, 确定最有利形成新企业文化的积极的文化成分。在继承这些文化成分的基础上, 根据并购企业自身的特点, 目前的经营环境, 下一步的发展战略等, 进行具体的设计定位, 然后再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多次反复听取员工的各种意见, 审慎筛选出符合本企业特点的价值观。

(3) 增强企业领导者的文化整合观念和能力。强化企业领导者文化整合意识与能力的意义就在于:他们能在文化的深层和表层都实现两种文化的沟通, 能作为两种文化链接和整合的桥梁, 自上而下地加速整合的进程, 并通过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楷模效应, 使所有员工都有意识地跨越各自文化的藩篱, 巩固新企业文化在员工中的根本地位。

5 结语

文化模式和管理模相互影响, 但最根本的还是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决定什么样的管理模式, 而管理模式能促进文化模式的不断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曾仕强.管理思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设, 2008 (12) .

[2]余凯成.组织行为学[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03) .

跨文化模式 篇10

合资旅行社作为我国旅游合资企业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可以反映出我国在旅游合资企业建设方面做出的努力。因此, 本文研究的重点正是从不同文化视域下管理实践中的旅游合资企业领导模式问题来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吸收该领域中现有的理论成果基础上, 借助领导行为的CPE模型和领导行为PM理论, 从理论上构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旅游合资企业的领导模式。

一、旅游合资企业领导模式的CPE模型分析

在众多研究领导模式的理论中, 具有代表性的是Stogdill和Fleshman创立的传统领导模式理论, 采用两维度的区分法把领导模式分为关系导向和任务导向两种。然而, 经济越发展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就越复杂, 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领导模式就越受企业的欢迎。因此, 来自瑞典的Ekvall与Arvonen两位管理学家在对大量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和总结后, 提出了CPE模型 (Ekvall 1991:Ekvall&Arvonen, 1994) 。

从图中可以看出CPE模型中的三个不同维度分别代表不同意思:Change代表的是变革, Production代表的是任务, Employee代表的是关系。Change表示的变革导向维度是从权变的角度去分析如何适应外界环境以及在现有环境中去创新;Production表示的任务导向维度围绕着实现任务而运用到的各种资源和有效管理;Employee表示的关系导向维度则强调的是如何进行有效的团队协作以及与下属关系及归属感的建立。

旅游业属于中国对外开放最早的领域, 中国最早批准建立的中外合资企业, 就产生在旅游行业。旅行社行业作为旅游业中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 其对外开放进程一直为世人所关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今年7月2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的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三大举措也表明政府已充分意识到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随后各项新举措、新政策即将陆续出台, 这些都为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行业, 在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发展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 上述三维度的模式是非常适合外界环境变化迅速的旅游企业的。在确定旅游合资企业领导模式的维度时, 模式中的领导方式是由情境因素决定, 所以采用Ekvall与Arvonen的CPE模型中的三维度最为合适。

二、领导行为PM理论分析

领导行为PM理论是由日本大阪大学心理学家三隅二不二提出的。该理论提出:对领导行为的研究要把领导行为和群体行为作为一个整体项目来进行研究。在一个组织中, 领导者的作用就在于执行绩效和维持两种功能。绩效功能是为了实现群体的特定目标, 维持功能则是为了改善群体自身的正常运转。

根据对该理论的分析, 采取分类赋分的方法确定企业的任务结构、领导者的职位权力以及领导和成员关系三个指标在PM四种类型领导效果中的坐标。即在三个指标中, 任务结构按高、低程度分别赋分;领导者的职位权力按强、弱势程度分别赋分;企业领导和成员关系按积极、不积极的程度分别赋分。以上三个指标按考核内容不同分别赋分+3、+2、+1、0。最后再计算出领导行为PM的得分总数, 该数字就是坐标值在领导模式三维中的体现。

三、旅游合资企业四个不同发展阶段的领导模式构建

针对变化多样的旅游行业, 作者认为,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旅游合资企业使用一种领导模式是不能够满足企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的, 而应该根据不同的发展时期采用不同的领导模式。因此, 本文提出了旅游合资企业领导模式的三个维度在旅游合资企业四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程度的作用, 但其作用强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第一, 创业筹备期。新成立的旅游合资企业需要适应当地旅游市场的发展及遵循旅游市场的发展规律, 其在任务结构上处于最低程度、领导者的职位权利也处于弱势、企业领导和成员的关系相对其他两项指标而言则表现更为积极一些。因此, 在创业筹备期, 旅游合资企业领导者的领导行为处于PM理论的PM型, 这种情景下领导模式中的任务导向型最为有效。

第二, 创业成长期。在经历了创业筹备期的充分准备, 处于创业初期的旅游合资企业其任务结构表现一般、领导者的职位权力也并非强势、企业领导和成员关系也没有达到积极的程度, 三个指标的表现都处于发展阶段中较低的水平, 但相对于创业筹备期, 在该阶段的任务结构有了一定的提高。因此, 在创业成长期, 旅游合资企业领导者的领导行为处于PM理论的PM型, 这种情景下的领导模式也更多的偏向于任务导向型的领导。

第三, 创业扩张期。旅游企业的领导者在企业的快速发展过程是需要具备维持企业发展创新与企业发展战略保持一致的能力, 还需要具备整个企业在不同的行业、在不同的区域经营管理过程的组织控制能力。因此, 在该阶段的三个指标表现都较为积极和强势。在这种情景下, 通过“创新”而进行的以关系导向型领导为主的领导模式更为有效。

第四, 创业成熟期。旅游合资企业的领导者处在不同的领导情景中表现出两种不同的领导模式。第一种情况, 由于旅游合资企业在该阶段的任务结构处于较高程度、领导者的职位权力日趋强势、领导者和成员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已达到积极的程度, 旅游合资企业领导者为了使企业维持在高位运转的状态, 在竞争激烈的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在这种情景下的旅游合资企业领导模式表现为任务导向型领导;第二种情况, 企业发展到成熟阶段, 企业领导者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专业技能和个人关怀使旅游合资企业的系统管理能更加完善, 这时的领导者会更偏向于选择关系导向型的领导模式。在前面的CPE模型分析中, 我们提到这三种领导模式中的变革型领导模式更适应外部多变的环境, 结合前面两种任务导向型领导模式和关系导向型领导模式来进行“变革”的管理是最适合旅游合资企业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领导模式, 也是在该阶段最为有效的领导模式。

四、结论

论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篇11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教学 问题 原则 措施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第一,时下流行的各类英语文化教材太过理论,不适合大学生进行跨文化学习,在大学教材中仍缺少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的文化教材,使得跨文化教学缺乏专业性。第二,在英语教学大纲中,多是词汇表、语法、语言技能表等内容,缺乏对文化项目的描述和界定,缺少相应的测试模式,使得跨文化教学无据可依,缺乏系统性。

2.缺乏文化和语言教学之间的结合。第一,在大学英语课本的编排中,语言知识占据了半壁江山,文化篇目零零散散,数量有限。在内容上也都是机械式的词汇跟句型,文化内容占很少比例。第二,在目前大力推广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模式的情况下,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仅仅是简单的相加,两者缺乏有机结合,导致学生在语言和文化之间不能融会贯通、互相帮助。

3.缺乏中西方文化的比较。现实表明,很多人似乎对跨文化交流有所误解。中西方文化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两大支柱缺一不可,可在实际的教学中,似乎忽略了本土文化,以普及对方文化为目的,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偏向发展,最终导致跨文化教学失去根基。

二、构建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1.坚持结合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原则。坚持结合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原则影响到提高学生跨文化水平的基础性、根本性和全局性问题。综合性是指大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由浅入深、由易及难、从微观到宏观地逐步知晓一些文化事件、文化背景等浅层文化。系统性是指:合理地编排文化内容,增加文化信息的比例,系统地结合语言和文化。

2.坚持融入现实和生活化的原则。坚持融入现实和生活化的原则是指大学英语教学应结合实际、联系生活、学用结合。正在进行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改革已经明显体现了“生活化和现实化”的趋势,发挥了很好的导向作用。英语是最普通的交际工具,只有紧密结合生活和现实,实施语言文化教学,才能增强学生对英语的亲近感、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构建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模式的措施

1.语言与文化同等重要,相互作用。语言和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语言是文化的外在表现,文化是语言的最终归宿。只有真正掌握文化规则,方能恰如其分地运用目的语言。“carry coals to Newcastle”本意是“多此一举”,若不知道Newcastle是英国煤都这一文化历史,可能会直译为“送煤去新城堡”。因此,了解目的国的文化背景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技能,英语教学任务中应纳入恰当的文化项目,提高跨文化教学的效果;教科書应是语言与文化的同一载体,每一章后应简单介绍与之有关的文化知识与跨文化交流能力,课堂之外还要辅之以相应的文化测试检验;老师应有目的地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文化知识,借助语言了解文化,用文化表示语言,真正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2.寓新闻于教材,相互补充。目前,英语教科书的周期较长,内容相对落后,滞后性明显。但是英语新闻形式多种多样,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都覆盖了英语新闻报道,换句话讲,英语新闻是最新英语的集成。英语新闻有较强的时效性、趣味性,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老师可以结合视频与音频、课堂讲解的形式,传播英语新闻,引导学生抒发己见,拓宽文化视野。除此之外,应带领学生借助英语新闻融入生活,拉近英语运用与现实生活的距离,真正实现向运用型英语学习模式的转换。

3.对比中西文化,存同求异。文化的差异性是开展大学英语教学的巨大挑战,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找到中西方文化的共同点,肯定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消除中西文化融合的障碍。第一,大学老师应向学生讲解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中国文化比较注重家庭,强调和谐统一;西方文化则推崇个人主义,强调个性独特。第二,大学老师应结合多姿多彩的实际案例,加强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比如“红”在中国代表吉祥喜庆;而在西方人看来,就表示残忍杀戮。通过文化对比,能加强学生对目的文化的了解与掌握,并且间接提高对本国文化的了解。

4.举办跨文化活动,构建良好的跨文化氛围。学校应多举办各种各样的跨文化活动,坚持学生为主体,构建良好的跨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技能,是形成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模式的重中之重。比如,老师应在教学时鼓励学生模拟西方人生活的场景,让学生感受不同角色,激发起浓厚的兴趣,进而增强其问题分析处理的能力。另外,学校在课余时间多举办相关的西方文化演讲活动、话剧表演比赛等活动,拓展学生语言文化学习的范围,让学生能体会到西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李亚平.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口语交际与跨文化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02).

[2]陆洲.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探讨[J].基础教育研究.2010(03).

[3]贺琳.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途径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跨文化模式 篇12

1.1中法两国文化维度比较

1.1.1权力距离—大与小

中国和法国都属于权力距离大的社会文化,即中国和法国的文化更尊重和接受社会上的等级制度。虽然法国是西方民主制国家, 但其在权力距离调查中的得分却远远高于其他西方民主制国家。

1.1.2不确定性回避—强与弱

在不确定规避方面,中国与英国、美国更为相似。而法国是具有强烈的“不确定规避”文化,因此,法国企业较少更换雇主,服务期限较长,高层管理者关注日常运作,侧重决策内容,企业家受现有制度的严格约束。而中国不确定性规避较低,因此,中国管理者只对员工交代大概情况,员工需要自己去领悟。

1.1.3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中国是非常注重集体主义的国家,认为个人是社会的一份子, 要尊重社会和集体的利益。法国社会中的主流文化的个人主义[1]。 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强调协作劳动,每个个体要为集体目标而努力。 而法国在启蒙运动时期,强调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宣传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深深影响法国文化乃至西方思想。

1.1.4事业成功与生活质量

中国倾向于事业成功,认为工作是不可或缺的事业,必须为事业而奋斗,在事业成功时,人的价值才会实现。而法国倾向于生活质量,主张享受慢节奏生活,劳逸结合,他们不喜欢做太多工作,做完自己本职工作即可,其他时间更倾向自由和放松。

1.1.5长期导向/短期导向

长期取向的文化关注未来,重视借鉴和毅力。相反,短期取向的文化价值观倾向过去和现在。中国偏向于长期导向即转世轮回, 而法国偏向于短期导向,即及时行乐。因此,法国人会更现实,享受当下,希望更快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1.2中法两国国民性格

从CSIS沟通与社交方式理论分析,中法人的性格是含蓄与直率、谦虚与桀骜不驯、依附强与个性独立、尊重等级差别与追求平等、少言寡语与能言善辩、保守与前卫、直觉与理性[2]。

中国人属于含蓄型,不喜欢大发言论,他们善于倾听,相信沉默是金。面对不同观点,也不轻易表达,而是视场合而定。法国人属于直接型,在面对意见相左的事情时,会立刻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会在公共场合大发言论,他们认为,不发言即说明没有思想,会被贻笑大方。

1.3中法两国团队管理文化比较

由以上文化维度及国民性格分析得出,对中国员工可以利用他们对权威的绝对服从使他们去完成相应工作任务,但要避免传统中国式陋习。而对法国员工,要给他们充分的空间让他自由发挥想象,但也要加强员工间的互相沟通。同时,管理者也要深入了解员工想法,让他们尽情表达自己观点,给予他们更多精神上的奖励,且不能干预其生活,管理者应以一个朋友的态度去关心员工,不能表现出作为上级的优越感,要平等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员工[3]。

2中法两国整合同化团队管理实施方案

法国企业进行人性化管理,比较注重过程中的投入程度。对于浪漫的法国员工,管理者会更多尊重员工思想,员工也乐于在公众面前畅所欲言,而且法国员工敢于质疑权威,敢于直接表达对老板的意见。

中国企业管理注重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如果说法国员工和老板之间是良师益友的关系,那么中国的管理者与员工便是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但中国员工充满责任心,他们有极强的进取心,希望获得更高职务,所以他们勤奋耐劳能吃苦,孜孜不倦地工作。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重视人情关系,维护双方面子。

(1)中法两国整合团队管理要相互借鉴,中国员工要学习法国员工勇于质疑权威的特点,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对老板的错误观点要及时提出异议;而法国员工则要提高责任心,不能过于的自我,有时要为企业利益同其他员工共同作战。

(2)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管理人员要了解两国不同的管理文化,让员工互相学习和借鉴,取长补短。法国员工要增强自身对企业的责任感,认真对待工作,同时,要让中国员工找到自己对企业的归属感与责任感。

(3)规范企业管理制度化、系统性,要平等对待中法两国员工, 虽然中国员工重视等价,但在与法国员工同一个环境下会受其影响。因此,要改变重视亲属血缘、拍上级马屁等陋习。要保持诚实守信的中华传统美德,这些也值得法国员工借鉴。同时,中国企业要大力开发自身创意,努力发展自身优势。

3结语

中法两国受不同价值观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的民族性格,在跨文化交际中留下不同印象。因此,尊重文化差异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基础。

摘要: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占据世界经济强国第6位,驻华企业拥有15万中国员工,而其研究与开发的支出超越英国与德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位居第三位。法国一些家喻户晓的品牌如标致雪铁龙、家乐福、欧莱雅等也早已为中国人民所熟知。本文基于中国与法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比较,探讨两国企业的差异及两国团队合作的契机所在。

关键词:中国企业,法国企业,跨文化管理

参考文献

[1]甘筱青,郭宇冈.中法文化维度比较及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1(3).

[2]陈佳音.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法两国民族性格之差异[J].科教文汇,2010(5).

上一篇:云存储技术及应用下一篇:汽车生产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