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的再思考

2024-09-13

第二课堂的再思考(精选12篇)

第二课堂的再思考 篇1

高效的课堂是所有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 纵观有关“高效课堂”的讨论, 有凸显体育课程性质的;有指向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有强调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有突出教师教学行为的等等。笔者认为营造高效的课堂需注意到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 或许不能兼顾得非常全面, 但是一定不能割裂对“高效课堂”的系统性认识。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总结、再实践、再反思总结, 才能使教师的教学变得越来越高效。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 教学设计和实施是我们教学最重要的部分, 基于“高效课堂”, 笔者对实践课的设计和实施上有些思考, 与之商榷。

一、构建系统完整的单元、课时目标体系是营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在课时目标的引领下确定教学内容, 选择教学手段、方法、形式、评价。回过头来, 重新反思一下我们的单元目标体系, 是否是系统的、科学的、完整的?有时候确定了课时目标, 根据目标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 单个的课堂呈现是有效的, 但是由于体育课的规律和特点, 在学生掌握技能、提高体能的阶段、系统上或许有效性就没有那么高了。所以应该构建“以单元目标统领, 课时目标细化”的整体目标体系。只有重点关注单元目标统领下课时目标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才能实现真正的高效。

二、教学内容、手段、形式、方法是“高效课堂”实施的关键

有了目标体系的整体框架思路, 才能让教师的教学活动系统、完整。课时目标的达成度是“高效课堂”的关键。根据课时目标, 怎样选择教学内容、设计学练手段、运用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过程等一系列问题是需要教师仔细斟酌的。这和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知识储备、教学风格密切相关。“高效课堂”在课的设计上有无规律可循, 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能力, 不断实践、反思、提高。笔者认为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有顺序地思考以下问题:

1. 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准确提炼

教学内容是目标达成的载体, 同一目标, 选择的内容可以不同。但是不管是什么内容, 都必须准确提炼出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 这是体育课的性质决定的, 也是体育课区别于其他活动的重要特征。只有这样才会明白一堂课到底需要教什么, 哪些是知识类?哪些是技能类?与此同时, 一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应运而生。一堂体育课, 需要有一条技能学习的主线, 这条技能学习的主线, 依赖于我们对教学内容的细致分析和把握。

2. 学练手段、形式和方法的创意选择

学练手段、形式、方法的确定是“高效课堂”实施的重中之重。学生如果在枯燥的教学游戏上, 一遍又一遍地重复, 无论教师的语言多么精彩, 多么富有煽动性, 都不可能让自己的课堂真正高效。来构想一下这样的画面, 学生在教师的设计安排下, 主动寻求一个又一个答案, 不断挑战一个又一个难度, 激励自己和同伴, 享受运动带给自己的快感和乐趣, 汗流浃背却又乐此不疲, 这样课堂能说不高效吗?所以教师在设计学练手段、形式、方法的时候要充分关注到学生的运动兴趣, 让他们变被动地体验为主动地参与。怎样设计出符合学生运动兴趣的学练形式和手段笔者有一些小的切入口和经验: (1) 注意观察学生课余都在做些什么?从他们本身就感兴趣的形式和手段入手是一种捷径; (2) 多注意自己的积累, 养成勤记录的习惯。我们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会看到很多新颖的活动形式, 让自己变得敏锐, 适时借用加以改造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3) 传统的游戏形式、学练手段是财富, 对原有的形式和手段加以简单的改造和拓展, 让学生体验老游戏新做, 学生也会饶有兴趣。

3. 技能掌握和体能提高的双线推进

技能教学是体育教师赖以生存的教学基本功, 在教学中一般注重技术动作的学习, 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动作。但是对于动作表现能力的要求偏低, 一般不施加给学生更高的能力要求。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技术动作和动作表现能力 (运动能力) 是密不可分的, 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 表现动作的能力, 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所以在技术教学的过程中, 一定要有提高学生能力的过程设计, 这种过程设计一定要是科学的、合理的, 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高效发展学生体能的过程设计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循序渐进。通过一堂课的教学, 学生掌握了技术动作, 并提高了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 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高效的。

4. 运动强度、运动密度和运动量的科学把握

科学设计一堂课的学练节奏, 处理好运动强度、运动密度和运动量的关系, 也是达成“高效课堂”的重要因素之一。这需要教师对学生情况的准确分析。在设计学练过程时, 需要有对学生进行分类, 并分别设计不同量和强度的练习手段和形式的预案。在考虑运动强度、运动密度和运动量时, 要思考三个问题: (1) 全面考虑整堂课强度、密度和量的安排; (2) 细致考虑课中各个环节强度、密度和量的安排; (3) 预设学生在强度、密度和运动量安排下的心理体验及变化, 设计灵活调整的预案。

三、关注个体差异是“高效课堂”落到实处的有力保障

真正的高效教学应该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受益, 所以, 在设计学练过程时, 要充分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1.认知的差异: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储备不一样, 学习经历不一样, 对动作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会产生差异。2.动作技术表现的差异:对于新学的动作, 或者已经学会的动作, 学生的表现程度差异会很大, 具体表现为对动作的熟练程度。3.学生体能水平的差异:体能的表现很大部分决定于遗传因素。体能基础好的学生, 容易掌握技术动作, 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兴奋, 热情高涨。而体能差的学生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技术动作, 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为迟钝, 丧失练习兴趣。4.心理方面的差异:学生的气质、性格以及环境因素都会让学生的心理方面产生差异, 在学习过程中直接促进或影响了技能的学习。

第二课堂的再思考 篇2

——关于我校高效课堂改革的再思考

教科处 李若富

编者按:在我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两年中,经历了艰难起步(包括外出学习、触动内心,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模仿尝试、骨干先行)、确定模式(包括各学科在探索中研讨各自的模式、学校根据各学科的反馈明确统一的模式)、全面展开(制定实施方案、小教研——备课组听课评课、大教研——学科组公开课、期中期末反思总结、学年反思总结)几个阶段,应该说,改革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效,对取得的成绩,我们不能抹杀,对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不能因此而否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我校是一所封闭式管理的民办完全中学,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各异,家庭教育也存在比较大的问题,问题学生、留守孩子、单亲家庭较多,传统的教学方法严重束缚学生主体能力的发挥,学生从上课到下课,始终处在压抑、被动的状态,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与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课堂上学生不动脑不动手,似乎轻轻松松,大量作业压到 课外,导致课外作业负担过重,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改变现 状,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学校的特色发展,学校站在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到:新世纪学校的教育教学如果不大刀阔斧的改革,新世纪学校将不会有未来,于是,从2010年起,陆续组织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全国教育名校江苏省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等教改名校的经验。它们严格有序的学校管理和“先学后教,当 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为此我校借鉴它们的教学经验,并根据我校教学实际,制定了《达州新世纪学校教学高效课堂改革实施方案》,教改实施两年以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该怎样正确对待我们面临的问题,高效课堂改革究竟是要继续坚持还是放弃,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认识,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一、目前急需厘清的几个关于高效课堂的认知

1、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追求是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班级授课制,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课堂教学阶段论,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学生中心论,都是为了提高教育的效果和效率,包括考试成绩。

2、高效课堂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断探索、逐步完善的过程,单是简单的号召,只能流于形式,于教学徒劳,于学生无益。只有真枪实刀地演练,让教师在探索中教学理念受到触动,在实践中教学方法得到改进,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才可能收到明显的成效。初中年级的做法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3、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学的本来意义是“教”学生“学”。课堂不是讲堂,至少在中小学校是这样。教师的任务不是照本宣科,不是把知识简单的倒给学生。我们的古人把学校称作“学堂”,直接的揭示了学校的本质就是学生学习的地方。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从根本上说要依靠每个学生的努力和进取。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是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的源泉和根本。杜威对教学的贡献主要不在于发明了某些具体的教学方法,而在于他的理论旨在唤醒主体意识、提升生活经验、关注个体独特性、促进个性自由与解放。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人人皆知的常识。但教育实践中,总有很多常识被我们忽略,或者被我们弄得很复杂和深奥,所以有人说,所谓专家就是懂得常识的人。叶澜教授说过一句话:“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 这句话无疑体现了她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事实上,课堂上老师讲了 1 多少并不重要,学生学会了多少才是最重要的。改革课堂,首先要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课堂教学改革的标志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我们总有老师认为,学生要睡觉,自己也无可奈何,甚至为了不影响自己“说”课,还巴不得他们睡觉。学生睡觉并不一定说明他不愿读书,除了少数因为生理的原因,或者没有休息好,或者身体出了问题,更多的是因为课堂乏味,了无生趣。严格的说,让学生不睡觉,还不是动的标志,让学生嘴动,多读,多问,手动,多写,多参与,也还只是动的表层,关键是要让学生脑动,多思考,积极思维。首先不要把学生当成听我们讲课的工具。如果我们没有真正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讲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只是一个旁观者,学生就不可能会有学习的兴趣,课堂效率也就一定会低下,久而久之,学生的成绩也就会越来越差。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所以我们总会看到一种情况,学生上课好像听懂了,但作业不会做,或者稍难一点的稍作一点迁移的就不会做。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没有人可以替代学生学习。学生的学业成就和教学质量完全取决于学生自我努力的程度。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迷恋是提高其学业成就的内在动力。

5、课堂教学改革重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展示,毫无疑问是有价值的。展示可以唤起学生的自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果仅限于此,展示很有可能是肤浅的,不能持久的。对高中学生来说,展示的意义更在于老师发现问题,同学互相启发。所以课堂上不应该有大面积的、经常的、价值不大的演板。从某种程度上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展示欲更重要,更有价值。一方面,求知欲针对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求知的欢乐和自我实现的愿望是推动课堂教学发展的永恒内在动力。我们强调教学要针对问题,强调讲前要有预习,都是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由于高中学生学习课程多,课时多,作业多,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进行预习,这是事实,但由此就否定预习也是违背教育常识的。你不能说,因为我砍柴的任务重,所以我就没时间磨刀。你是可以不磨刀,但你最后完成任务的情况是怎样的不言而喻。因此,无论时间多么紧张,预习都有它存在的价值,预习的环节都不可少。但在具体的教学中,预习可以灵活进行,譬如: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课前来不及预习,可以把预习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具体实际,还可以把预习放在一堂课的末尾,打破传统的教学顺序。坚持预习的原则就是为了决不盲目的教学。

6、课堂教学改革并不排斥老师的“讲”。课堂教学改革从不否定老师的作用。老师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至少体现在:学习目标定向、组织教学、解答疑难、检测反馈。正因为有这些作用,所以也就不排斥老师的“讲”。只是要求老师的讲必须是针对学生的问题,必须是讲在点子上,讲在关键处。课堂教学受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必须力戒废话。废话有许多种,重复罗嗦的话、学生可以自己解决不需要老师讲的话、需要老师点拨但缠夹不清的话。老师的讲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或者将肤浅的引向深刻,将零散的归于系统。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和学科性质、任务,对教材进行有意义的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洽,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质疑和进行个性化解读。也就是说,教师的讲,或者针对问题,或者为了提高。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并不是主客二元对立。学生主体的确立未必要牺牲教师主体。按照胡塞尔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理论”,教师与学生不应是简单的主客体关系,而应构成主体间性关系,即交互主体的关系。硬性规定一堂课上老师只能讲多少时间,也许是很僵化的做法,但老师一定要明确这个指导思想,在这个指导思想下面灵活运用,自主确定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时候不该讲。

7、课堂教学改革关键在于组织实施。教育界有很多漂亮的口号,“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最典型,以此为办学追求的学校也有很多,但想想看,有谁真正做到了这点?这三句话其实说到底就是孔老夫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可见,教育的关键是实践。现实中有那么多学校在不断的参观学习,但学习是一回事,实践又是一回事,成功者总是寥寥。蔡林森在河南焦作永威学校的成功再次启示我们:改革者必须要有百折不 2 挠的坚定信念,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管理作保证。谁都知道,不研究学生、不针对问题、只管把教材讲完的教学,是最简单、最轻松也是最不负责任、最无效的教学,每一个想有所作为的校长都想改变这种教学,但对以个体劳动为主要形式的老师而言,这种改变又是最为艰难的,所以从洋思和杜郎口的身上我们看到,在其起步阶段,校长几乎都毫无例外的扮演了家长制的角色。

8、课堂内容容量大就是高效。高效的课堂当然要追求单位时间的最大效益,关键是教师设计的大容量问题是不是被学生掌握了。如果忽视了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单纯看讲了多少知识点,显然是违背课堂教学规律的,也是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

9、课堂提问密度大就是高效。显然,这是对高效课堂的一种曲解。提问不等于解决问题,关键是看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找到了学生的困惑点,是否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否则满堂开花式的提问,只能营造一种虚假的“繁荣”,完全背离了高效课堂的宗旨。

10、课堂进行讨论探究就是高效。这只不过是追求一种形式而已。自主、讨论、探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但是,讨论探究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必须进行有效的组织实施。如果讨论探究搞成了表演,那就不仅无效,而且有害了。

11、课堂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高效。多媒体辅助教学无疑对教学有促进作用,但是,它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形式而非内容。试想,语文课上失去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用多媒体课件替代学生的思考,那么,语文课还有审美吗?数学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定理、推导公式的过程被多媒体课件完整呈现,数学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将体现在哪里?辅助,而非替代;高效,而非包办,更不是形式。

12、课堂进行当堂训练就是高效。知识讲授完毕进行必要的训练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不是评判是否高效的依据。习题的设计、纠错的措施、教师的评价应该最能体现教学的整体设计,否则,随意的讲讲练练也不过是一种过场而已。

二、高效课堂的特征

1、还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了课堂教学大一统的局面,老师教什么,学生必须学什么,不允许出现质疑,不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把学生看作了知识的容器和待加工的机器零部件。如此教学,教师成了课堂和知识的绝对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学习,成为知识虔诚的接受者和教师的崇敬膜拜者,自然不可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何谈学习的主动性。

新的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学生学会自觉主动地学习,学习才能有成效。美国学者齐默尔曼提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 “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这里的“自我意识”就是美国学者齐默尔曼所说的“元认知”; “想学”就是齐默尔曼的“动机”; “会学”、“坚持学”就是齐默尔曼的“行为”;“内在学习动机”、“意志努力”与齐默尔曼的“积极的参与者”相对应。可见,作为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能学”、“想学”的自我意识;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第三,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2、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泼有序。

高效课堂绝不是一言堂,而应是群言堂。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参与的最好办法就是实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在熟练掌握课本、学情的前提下,设计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学 3 生的探究结果不强求一致,重在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的点拨重点也不在引向一个标准的答案,而在于从学生的探究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必要的校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突破传统思维方式,大胆创新,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要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灵活机智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共同发展。

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应对问题机敏智慧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也体现在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是否灵活多变。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反映出教师的不求创新,思维僵化,教学倦怠,只会给学生带来学习的疲劳,效率的降低。因此,教学方法绝不单纯是一个方法问题,而且与教学效率密切相关。有经验的教师在授课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反复使用一种方法,自己也感到了无兴趣,更何况是天天面对着老师的学生。如果不断改进方法,不仅学生感到新鲜,自己也会从中获得一种成就感,这就是常教常新的奥秘。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法,让课堂教学始终充满创新的意识,课堂的效果自然就会提高。

比如讲授《细胞的全能性》,如果把最新的科研成就克隆、骨髓移植等实例在讲课开始介绍给学生,激发兴趣,引出问题,进行探究,就比在讲完知识后作为引申的效果要好得多。在学习语文课《谭嗣同》时,如果在课堂上引入“谭嗣同变法失败后坐等被抓,最后以死警醒世人是智是愚”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可能比教师侃侃而谈效果更好。在讲授《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时,如果把目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和中国的应对策略相结合,让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学生的感触会更深刻。

当然,方法一活,学生的创造性被激发,可能会生发出许多教师无法估计的问题,会给教师的讲授和时间把握带来许多困难。但是,正是教师无法事先预设的问题,才有可能带来课堂上无法预约的精彩,才能在课堂上闪现智慧碰撞的火花。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有充足的智慧应对学生的“发难”,惟其如此,教学才是一种充满智慧和挑战的活动,教学的魅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教师的魅力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

4、学生全员参与,关注个体差异

司空见惯的课堂现象是,教师提问的大多是好学生,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被放在了“遗忘的角落”,这既不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高效的课堂,应该是师生积极参与,互学共生的课堂。学生在参与中,既能从同学那儿学到知识,也能在探讨中发现并思考问题。课堂上,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鼓励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大胆发问。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多关心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尝试着鼓励他们勇敢表述自己的意见,对他们的回答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既不是同学的陪衬,也不是教师遗忘的角落,“我参与,我进步,我快乐”的意识一旦在他们心中扎根,学习积极性将会极大地被激发,成绩也会在不断的巩固和夯实中得到提高。让每一个学生都取得进步,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学习中收获幸福和快乐,这是高效课堂应有的追求,也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育教学中的真正贯彻。

三、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

课堂教学是否高效,不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为依据,而应该以学生是否在知识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是否都获得发展为标准。我认为,高效课堂至少应具备以下要素:

1、教学设计合乎学生需求。

教学内容和方法是为学生设计,而非供教师孤芳自赏的,因此,建立在对教材深入挖掘、对学情深入把握基础上的设计才是最有价值的。有句话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同样,适合学生要求的教学设计才是有价值的,也才有可能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知 4 识就不必再讲,学生掌握难度大的问题就要多讲;课本知识较简单的可以让学生自学,教师可以把重点放在知识的拓展和联系实际的探究上;一篇文章、一个知识点可以从头到尾循序渐进的讲授,能不能采取“中间开花”或者“倒嚼甘蔗”的教学方式呢?只要教师肯钻研学情,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就会在教学中不断求新,不断创造。当然,在常教常新的教学中,教师会体验到创新的乐趣,学生也会感受到学习的魅力。教与学互相配合,师与生相得益彰,想效率不高也很难。

2、课堂教学侧重学习策略培养。

学习方法的传授重于知识的传授,正所谓“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卡尔·罗杰斯认为,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东西,相对来说都是无用的,即对人的行为基本上没什么影响。能够影响一个人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这就要靠自主学习。

高效的课堂必是在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能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去的课堂。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是建设高效课堂的重要一环。比如习以为常的讨论、探究,学生必须在预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讨论探究才有可能得到开展;讨论的方式方法、不同意见的取舍、探讨前的资料搜集和运用等等都需要教师长时间的培养。因此,高效的课堂决不会是一堂课就能建设完成的,它需要教师长久的坚持培养才能逐步显现其效果。

3、学生学习有充分的思考余地。

既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充分地独立思考、自主参与的时间和空间,要有意识地留给学生三个“等待时”。即: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供学生读书、思考,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急着指定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耐心听学生说完,不随便插言,但可以用眼神、提示语进行指导和鼓励;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回味、反思,等学生没有发言的了才能评价学生的回答或提出下一个问题。

没有思考时间的课堂教学,反映了教师心中只有标准答案,无视学生的存在,是对学生自主性的不尊重,也反映了课堂教学的表演性质。好的课堂教学成功之处恰恰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自主意识,适时把握学生思考的亮点,促成新的知识能力生长点。

4、师生互动促进和谐课堂建设。

高效的课堂有赖于师生在长期的教与学活动中建立的相互尊重、相互信赖的融洽、和谐关系。教师尊重学生,学生信任老师,教与学才有可能达成共识,才能建设和谐高效的课堂。这要基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观念,把学生看成是与自己同学习、共发展的共同体,关心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尤其是要关注后进生。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提问时,应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回答,对后进生应给予更多的鼓励,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在这里,情商的培养可能会产生比单纯的智商培养更见成效,教师的良好素养也会在高效课堂上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四、高效课堂的实施策略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必须首先从转变教师的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优化教学设计、优化评价方式等方面做起。

1、优化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新课程改革要求必须建立一种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师生感情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既不应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而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师生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动态的平等的对话关系,即是一种互动的平等交流的关系。

要建立亲切融洽和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认真倾听他们的 5 意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的已有发展水平,从他们的兴趣和愿望出发,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教师要平等地参与学生的活动,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一起设计方案,讨论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给学生以启发、诱导,给学生以平等和认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如此,师生之间才能营造出一种积极、轻松、活泼、高效的教学心理环境。置身其中,学生不会感到紧张、沉闷与压抑,相反,那些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在这种融洽的环境中,能够大大激发起求知的欲望,增强克服困难,努力学习的信心,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大胆尝试,从而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

2、优化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教学设计要遵循两项基本原则:一是以学生为本,即教学设计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而非为教师的教服务的,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二是要体现创新性。教学设计必须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性。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能仅把教材作为中心,也不要拘泥于课程标准,而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内容加以丰富、充实以及富于创造性的重新建构,其重点应是对学习方法的学习。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学效率的提高还有赖于学生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必须着意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曾继耘认为:“考察课程改革是否落到实处的标准是看学与教的方式是否改变。” 这个改变就是指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使课改难以深入推进下去的原因就是没有形成这种教学方式,成为深入推进课改的一个“瓶颈”。如多给学生以自立学习的时间,适当采取小组讨论、集体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在自学中质疑,在合作中探究,在争论中解疑,从而有效地把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融铸于课堂教学之中。上海育才中学“谈谈、议议、讲讲、练练”八字教学法,著名教师邱学华提出的“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习讨论—教师讲解”的课堂教学结构,魏书生的“定向—自学—讨论—答题—自测—自结”的课堂教学六步法等等,无不是以班级教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成功经验。

3、优化评价方法,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评价的宽容性、激励性和灵活性。由于知识、经验的不同,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理解与体验,即使对同一事物,由于认识的角度、思维方式不同,获得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宽容对待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关爱学生的个性发展。一位教育家曾明确指出:“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使受教育者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前途充满希望。”因而,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更要面向学生个体,有计划性地对学生进行适时、正面、积极的鼓励性评价,使优生更上一层楼,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谁在某一方面的潜能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也宜对学生实行因人而异的评价。这样,优生才能获得不断攀升的动力,后进生才能获得自我肯定、自我激励的信心。

课堂追问有效性的再思考 篇3

没有问题的接受学习容易使学生倦怠,教师应唤醒学生的学习关注。追问作为关注过程的一种手段,可以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激发学生兴趣。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也指出,“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教师的课堂追问就为师生“共舞”提供这一平台,有利于在“交流”和“碰撞”中深入和拓展。中学生的理论型思维发展,以及独立思考和质疑批判的个性,形成课堂追问的前提。

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追问却存在种种问题:一、为了营造一个“热闹的”、“对话的”氛围,提问的时机随意,提出的问题肤浅。教师给学生的只是一个个孤立的“小现象”,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无实质意义。二、为了“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在“问”而有“答”处即“戛然而止”。教师所求的就是一个完整的“答案”,生怕学生产生一些“异想天开”的念头,却不知“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爱因斯坦语)。三、追问形式刻板,无灵动感,缺乏生成性的过程。当然追问不可能做到个个问题都有“一掴一掌血”的触动,但也应该在一连串追问之后,让学生留有些许内心的感受或者引起学生视角的转换。

追问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操作,须把握好几个原则:

第一,课堂追问要讲求逻辑性和系统性

因为掌握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问题的设置也应遵循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学生发现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通过几个逻辑紧密的设问,逐层推进,前一问题的解决,为下一个问题的解决作铺垫,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再次亲近文本,从文章内容把握到主题探究,形成一条稳定的链。教师在追问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了学生,给了学生自觉探究的引线。胡勤老师的《为了忘却的纪念》课堂教学实录,其教学方法是课堂讨论交流。主要讨论以下五个问题:1.纪念哪些烈士?2.既然是纪念,为何又说“为了忘却”?3.忘得了吗?4.记住了有什么意义?5.未来有希望吗?初看这是五个独立的问题,然而在逻辑衔接上逐层深入,伴随学生阅读文本的“原初体验”基础上,经过这一系列追问,把学生引向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深处,使他们更真实地直面自己的内心。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学生难以把握作品中包含的深沉情感。对此,设置提问:为什么作者在两年后,在烈士的祭日,才写了这篇文章?只有体会到他的沉默是一种最强烈、最有力、最能表现情感之极致的感情世界,才能理解他为什么要“将悲哀摆脱”,“将他们忘却”,他是实在压抑不住才写出这篇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苟延残喘”。从中可以感性地体会鲁迅在沉默中蕴藏的痛苦和积蓄的力量。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确定追问的内容,在关键处设问。原本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停留在表层,追问可以使他们由表及里、由浅及深地把握深沉意蕴。

第二,课堂追问要把握好两个“度”

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追问难度要适中。以启发学生为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教师呈现简单或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虽然积极主动应答,而实质上还是学生在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体现出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学生学到了什么才是追问教学的意义,追求表面发言热闹的教室可能会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注重因势利导,导而弗牵。不能背弃学生思维的自然走向,而将他们牵到教师既定答案的思路上去。反之,教师提出的问题偏难,就会使学生思维受阻,这样首先失去了“愤”、“悱”形成的前提,故而进一步的“启”和“发”也就毫无意义了。

给学生一个新的视角,追问时机要适度。追问其目的就在于督促学生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新的理解视角,促进思维进入“临界”状态。思维的这种“临界”状态是变化趋势中处于最典型最敏感的区域或值阈。在思维临界状态出现时教师采用恰适的方法进行追问,使学生思维和学习发生顿悟和飞跃。课堂里学生思维有时处于僵持,有时会在教师的讲授下理解轻松畅通,此时,一旦给出有“阻碍”的问题,发生矛盾,思维又进一步开始。在教学中应当经常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产生矛盾的情境中通过积极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追问引出新的视角,从而使教学丰富而有效。

第三,课堂追问是教师用心倾听的过程

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适时调整,并迅速组织新问题。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并不是预定的,视具体情境而定,根据学生的反应做出回馈,促使他们参与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依赖书本或他人的见解,而缺乏属于自己的话语。不妨可以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读后提问,让学生读后回答这类提问。追问的过程实质上更应是教师用心倾听的过程,在倾听中帮助他们找到突破的点,在借鉴他人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东西,形成互动的氛围。这种氛围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体现,是轻松、自由的交流环境的融汇,更是学生主动而富于个性的彰显。

当然,倾听并非静态的认同,教师要及时作出客观的评价。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教师的应对和及时评价就是一种适时的变动。这样才会有利于学生反思,参与进探究的活动,总结自己的思维,整合自己的观点,形成更完善更全新的理解,从而提升思维之广度,并增加其深度。

第四,课堂追问最终要让渡于学生的自我追问

学习是获取信息、知识、技能、习惯、态度和信念的过程。学生要学会自我追问,将追问培养为一种习惯。新课标也积极提倡“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了学习方式的转变,由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其学习过程。学生不再是一个被灌输的“容器”,而是等待助燃的“火炬”。如此,实质上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具备被追问的能力。当学生的问题超越教师的认识时,教师也必须起提供和协助的作用,鼓励发问者寻找资料,提示学生在某些地方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让学生自己发现信息,并掌握信息寻求技巧。当教师对问题的答案不确切,教师可以提供可能的解答,并鼓励学生自己给出可能的解释。最后,鼓励学生自我追问,对这些答案进行推敲,验证各种可能的答案。②

有效的课堂追问营造出教师、学生、文本多元互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实际的提升,促成了有效教学的生成。

注释:

①朱昌元.名师课堂教学实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②Robert J.Sternberg.Louise Spear-Swerling.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思维者[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课堂提问艺术的再思考 篇4

现阶段课堂提问中存在着不尽人意之处, 主要体现在课堂中的“满堂问”, 既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一系列缺少内在联系的问题, 然后在课堂上分先后次序处理一个个问题。问题解决完了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 这种提问把课堂教学切割为若干零碎的板块, 使课堂教学缺少生机, 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课堂节奏缺少变化, 不利于重难点的突破。针对这种现状, 再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 提出自己对课堂提问的几点思考。

寻找能统摄全文的问题, 解决课堂提问的随意性

在教学设计中, 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个行动等, 由其同事全文, 贯穿全堂, 一气呵成。如教《变形记》, 可抓住“变形”二字, 串起人物形象的“变形”, 社会心理的“变形”, 写作手法的“变形”三个方面。教《项链》让学生围绕情节讨论作者原文中的一句话:“人生是多么奇怪, 多么变化无常啊, 极细小的一件事, 可以败坏你, 也可以成全你, ”。据此设计问题, 你认为丢项链成全了玛蒂尔德, 还是败坏了她?要设置这样的问题, 就要求教师对文本有高屋建瓴的理解, 自己要能对文本拎得起, 放得下, 既能入乎其内, 又能出乎其外。

以“问”激“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问”的角度要巧, 要能突破长规思维。问题不能太深, 让学生望而生畏;不能太泛, 让学生信马由缰;更不能太多, 让学生难以取舍, 问要激发学生兴趣, 还得让所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心理状态联系起来。例如学习西方现代小说《变形记》时, 学生最难理解的是主人公一夜之间变成甲虫的情节设置, 作者究竟借如此荒诞的情节要表现什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意图, 可设置一个问题, 让学生先谈谈现实中人怎样活着才算真正意义上的人,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明确了真正意义上的人, 才能明确生活于现代社会的主人公在遭受身心极度压抑的荒原般的环境中已被“异化”为非人, 并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人了。这样的设问, 会促进学生思考, 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从而解决教学难点。

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课堂的开放性及教学内容的生成性

四十五分钟的课堂, 是在教师预设的问题中按部就班地呈现文本的精华, 还是引导学生自然的走进文本, 与作者交流。如果让学生按原来设计好的问题走进文本, 那就会忽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 即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因此, 课堂提问要有利于引导学生自然的走进文本, 这要求设置的问题只指明学生理解文章的切入点及思维方向, 而不围绕文章的局部理解中的某一点来设置。如2006年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大赛一等奖获得者许友超老师执教《梦游天姥吟留别》时设计的一个问题, “请大家品读诗文, 看看你对诗歌中哪些夸张和想象的诗句文句最感兴趣;诗人在描述中, 哪个词语特别能打动你请你借助于诗人的诗句作一下属于自己的想象。让我们同李白一起完成神奇的天姥之游”。这一问题, 只是指明了走进诗歌的一个角度, 即想象和夸张;同时设计中要求学生借助其他诗句展开自己的想象。其实这一设计呼唤学生借助文字, 展开自己的想象, 在想象中体验作者贯注于诗歌中的感情。让学生在品味体验中走进文本世界, 感悟作者心灵。

课堂提问应围绕教学重难点指明学生理解文章的方向, 这样的问题设置有利于课堂内容的生成, 教师能迅速的了解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程度, 然后对症下药, 在学生现有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施教, 教学中做到了有的放矢。

课堂提问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相时而问, 相机而问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来说, 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有整体知觉、品味体验、综合理解、鉴赏评价几个阶段。因此, 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就应遵循这些规律, 在不同的阶段提出本阶段的问题。例如2006年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吴欣歆老师执教《相脊轩志》时, 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要求学生借鉴“假醉翁之亭欧阳绘山水相映表放情林木之乐意”“托鄙陋之室禹锡寄仙龙之说议淡泊修业之洁志”两句话,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仿写。这就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整体直觉。而在品味语言体验情感阶段, 吴老师又以姚鼐对归有光的评论, 即“震川之文, 每于不要紧之题, 说不要紧之语, 却自有分韵疏淡。”引出设计的问题, 要求学生找出此文中“不要紧之题”和“不要紧之语”中各自表现的真情。这一问题的设置既指明了品味的方向, 也抓住了此文的关键, 即以日常琐事来表现作者深沉的家道衰落之感, 前途渺茫之叹, 思念亲人之情, 起到了统摄全文的作用。

关于学生评教的再思考 篇5

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 ,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它是各级各类学校普遍采用的教学管理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育改革的深化 ,教学评价的方法、方式也呈现出多样性 ,尤其是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实施 ,学生评教旨在帮助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充分体现教学民主化和受教育者主体地位。因此 ,学生评教已成为评价教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得到大多数学校的高度重视或采用。1 学生评教的教学功能

(1)学生评教是学校的教学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增强教学的民主性和教学评价的真实性 ,完善教学督导机制。学生评价教师 ,是当前素质教育充分重视学生主体的体现 ,也是学校管理方法的一种进步。实施学生评教 ,给了学生说话的权利、袒露心声的机会 ,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 ,反映自己的要求愿望 ,实现师生之间的“角色互换”效应。教学效果好不好 ,专家、、领导 教师有各自的评估角度 ,学生则有学生的立场 ,其心中自有一杆秤 ,可以说 “春江水暖,鸭先知“,学生感受最深 ,最有发言权。学生和教师朝夕相处 ,耳濡目染 ,最了解教师。他们对教师的事业心、职业道德、学识、能力、语言、板书、举手投足都十分熟悉。而教书育人又是一项艰苦的、长期的、浩繁的系统工程 ,师生需密切配合 ,互相激励才能完成 ,绝不是教师一两节“漂亮”的讲课所能奏效的。传统的专家评估、教师自评等评价方式 ,势必有其局限性的一面 ,而学生评教的意见更真实、更贴切、更中肯。另外 ,学生较少保守思想 ,敢于讲真话、讲实话 ,不文过饰非 ,不敷粉贴金 ,因此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教师教 学的整体风貌。

(2)学生评教是反映教师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以利于诊断教学问题 ,提供反馈信息 ,调控教学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从教师的授课表达流畅程度

和逻辑严密程度 ,就能够感觉出教师教学态度如何 ,是不是认真钻研教材、备了课;学生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 ,也能够感觉出教师是不是真正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岗位;学生从教师批改作业的及时、认真程度上 ,还能够感觉出教师是不是对工作敷衍了事等等 ,这些是其他评价方法不可替代的。常言道 “身正为范 ,学高:为师“,这是对教师职业的高度要求。每位教师是否真正以此律己 ,学生评教可以体现出来。教师只有爱护、、尊重 理解学生 ,学生才感到教师可敬可爱 ,才能铭记教师的教诲 ,形成良好的习惯 ,教育才收到良好效果。做到这一点 ,教师就会深受学生喜欢 ,学生对其评价就高。反之 ,对学生冷嘲热讽的教师 ,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学生日久远之 ,对其评价就一般化。

教师授课水平的高低 ,不在于自己的自诩 ,学生(尤其是相对成熟的高中学生)最有发言权 ,是最好的评判者。学生评价材料显示 :教师授课时 ,如果其语言流畅、逻辑严密 ,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听懂 ,学生的学习方法能够得到恰当掌握 ,学生的良好习惯得到培养 ,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那么学生的评教结果一般都能够反映这位教师较高的授课水平。反之 ,如果这位教师上课语无伦次 ,说话漏洞百出 ,大部分学生都听不懂 ,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方面得不到发展 ,那么可以断言 ,这位教师是教学上的失败者 ,学生对其评价一般。而教与学又是一种双向双边活动 ,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教师在授课时 ,要创设民主的课堂气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做到课堂“活” “不乱”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配合 ,教师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如果教学过程把教与学对立起来 ,只管教师的教法 ,而无视学生的学法 ,不管教师授课水平多高 ,学生不积极配合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前者教法灵活 ,受到学生好评;后者教法守旧、枯燥 ,学生评价一般。可见 ,学生评教 ,有利于增强每个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所必备的责任意识、改革意识、服务意识。但是 ,有些教师上课的目的就是完成教学任务 ,局限于教案 ,他们只满足于上课、下课 ,在教材、、教参 练习上打转 ,只要按大纲规定完成了教学任务 ,也就了尽职 ,至于学生学得如何 ,与教师无关。甚至有的教师还认为 ,同样的教课 ,有的学生学得好 ,有的学生学得不好 ,只要有好学生就说明我教得没问题 ,那种“差”学生只能怪他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这种做法、想法都违背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教师要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 ,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成绩 ,争取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学生评教 ,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目标确定得是否合理 ,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确定得是否合理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得当 ,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讲清 ,了解学生的愿望和学习困难的原因 ,从而调整教学策略 ,改进教学措施 ,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学生评教的结果 ,可以为教师判定教学状况提供大量的反馈信息 ,帮助教师及时获得有关教学过程各个方面的详细情况 ,教师如能听学生的意见 ,发现自己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采纳积极的建议 ,就能更好地修正、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往往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标准 ,从而左右学生学习的方向、学习的重点以及学习时间的分配。教师的教学方向、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确定 ,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也要受到其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约。此外 ,学生评教有利于改变“教师教 ,学生被动接受“的做法 ,推动教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有利于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 ,提醒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尊重关心、爱护学生 ,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知识结构 ,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学生评教能激发教师的授课潜能 ,鼓励他们时刻不忘倾听学生的呼声和意见 ,提高自身授课水平,并以高昂的精神 ,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去 ,提高教育质量。如田阳高中的学生评教工作 ,为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了课题材料 ,增添了活力。不少教师纷纷走到学生中去 ,主动了解学生所提的教学意见 ,正视自己的不足 ,在备、讲、、批 辅等环节上下功夫 ,从职业道德到业务素质诸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赢得了学生的好评。

(3)学生评教进一步增加了评教工作的透明度 ,有利于教师脱颖而出 ,便于学校领导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出正确的决策。

学生评教活动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和措施 ,是学校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学校主管领导的指导下 ,对教师的教学情况逐一进行评价 ,整个过程没有科任教师参与 ,学生在轻松、、自愿 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进行 ,评价较为客观 ,学校可以从中获得科任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情况 ,便于学校宏观掌握教师教学与管理、教书与育人、教师与学生、教学班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等各方面信息情况 ,并作为教学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 ,以便充分肯定教师做出的成绩 ,大力表彰先进典型 ,及时推广先进经验 ,并能及时纠正教师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 ,优化师生关系 ,提高教学质量。这样 ,学生评教师的工作就真正纳入到学校的民主管理之中 ,就会受到师生的欢迎。学生评教的缺憾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大多是客观、公正的 ,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1)学生评教 ,受其年龄特征、思想水平、知识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制约 ,很难解决其身心发展的不够健全而又要客观地给教师打分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结果势必可能影响到评教的公正、、公平民主和客观性。

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其知识水平的不同 ,对教师评价的内容理解程度、角度各不相同。大学生对教师评价 ,在公正性和客观性上尚且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小学生和中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的毛病更多 ,部分学生在评价时 ,往往是看教师的表面现象 ,而对教师讲课内容的讲解、重点难点的突破等方面很难作出判断。因此 ,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部分学生会出现偏差。在一定程度上 ,部分学生“评教”主要还是看教师是否严厉等表面现象 ,很难就教师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而不少学生评价教师的标准是以自己这门学科的成绩如何 ,若成绩较好 ,就给教师打高分 ,反之 ,就给低分 ,而很少反思自己的学习是否得法 ,是否刻苦。这样打出来的分 ,可信度可想而知。此外 ,学生评教还受到学生兴趣的影响。每一个学生对各门科目的兴趣、爱好是不同的 :有的喜欢语文 ,有的喜欢数学 ,有的喜欢英语 „„或者是科目中的几科。受到兴趣、爱好的影响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会出现偏差 :对自己感兴趣的科目教师评价较好 ,对不感兴趣的科目教师评价较低。

(2)学生评教的方式 ,很难解决某些学生在“评教”中可能出现的“报复”心理。

部分学生在评教时 ,往往是掺入了许多个人的情感因素 ,很难做到公正、。众所周知 ,不是所有教公平师的做法都能够适合所有学生的心意 ,某些学生会因此存在“报复”教师的心理 ,比如 :有的学生因为违反学校纪律 ,被教师严厉批评过 ,可能视教师对他的教育是“与他过不去”;有的学生因为成天被教师催着交作业而心情不畅等等。由于他们的心理感悟不高 ,认为教师故意和自己过不去 ,心里有怨气 ,借此机会给教师一个“报复”,会串联部分学生在评教中做手脚 ,从而导致评教结果偏离了真实情况 ,对教师作出不切合实际的评价。有些教师教学水平很高 ,由于对学生要求比较严格 ,甚至有时会和学生有些抵触 ,会使学生耿耿于怀 ,在测评时给教师打的分数比较低。例如 ,有些教师为了真实反映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考前没有应学生的要求划定考试的范围 ,结果在学生评教中得了最低分。这充分说明了在学生评教中存在一定的缺陷。

(3)学生评教容易产生师生之间的矛盾 ,从而引起某些教师的心里不平衡 ,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有的教师因为学生对自己评教的结果不理想 ,会产生对学生不满的情绪 ,在工作中 ,会首先考虑学生的态度 ,该说的不说 ,该管的不管 ,唯恐学生反对 ,影响评价时的分数。这样缩手缩脚的工作 ,会影响教学的成效。更有甚者 ,有的教师会直接把这种不满情绪发泄出来 ,或者在上课的时候情绪不高 ,或者对学生训斥 ,不仅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甚至会妨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而学生评教 ,不可否认或多或少对科任教师的评价带有某些感情色彩 ,特别是科任教师认为自己付出较大 ,而没有获得应有的评价时 ,觉得学生不可理喻 ,便容易产生消极态度。对认为自己好的班级恩爱有加 ,对自己评价一般的班级“横眉冷对”。如此 ,加剧了师生之间的矛盾 ,不利于教学。由此 ,想通过测评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的目的没有达到 ,反而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 ,这也是学生评教的遗憾。学生评教实施的新思考

学生评教既有其优点 ,又存在不足之处。从学校的角度来说 ,学生评教的目的是使学校主管者掌握教师在课堂上的情况 ,帮助教师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 ,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师各方面的素质等等。要想达到此目的 ,学校主管者还须努力做到 :(1)不应把学生评教的结果作为唯一评价教师的根据 ,更不应作为教师评优的唯一条件 ,学生评教只能是作为评价教师实绩的一个参考。

不可否认 ,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评教有一定的局限性、片面性 ,不能完全反映教师的真实的教学情况和教学水平。比如 ,可能由于教师言词过激 ,结果导致学生评价一般 ,但在期中、期末或中考、高考中 ,学生成绩优秀 ,这又证明了教师授课水平高。因此 ,不能把学生评教作为评价教师实绩的主要条件 ,否则会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育学生的热情 ,最终损害的还是教育事业本身。

(2)要着力解决好学生评教过程中领导、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为什么会很在意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呢 ? 除了名誉、经济方面的原因以外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最担心来自领导的批评和压力。有些领导会把学生测评教师的结果当成评价教师的唯一依据 ,对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地大会批、小会讲、单独谈 ,叫教师很没有面子 ,也很沮丧。有的教师憋气窝火无处诉说 ,只好拿学生开刀 ,结果造成恶性循环。所以 ,聪明的领导会在意学生的评教成绩 ,但他不会伤害教师的尊严 ,不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 ,更不会把评教的分数当成对教师进行抨击的借口。学校领导平时爱护教师 ,能够帮助教师进步 ,让师生的关系更加和谐美好 ,而不是仅仅会秋后算帐。

作为教师 ,对测评成绩也应该好好地反思一下 ,学生给自己打的分数低 ,不会是无缘无故的。教师应冷静下来 ,仔细地反思一下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找出差距 ,迎头赶上。在当代 ,倡导平等、、民主 自由 ,教师既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又要能够循循善诱和学生真正成为朋友。一味地压制学生、对学生批评 ,有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这并不是说教师的用心不好 ,也不是不负责任。关键是和学生的关系搞得不好 ,有没有那个必要 ? 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使自己的教育过程更快乐 ,更有效 ,更充满诗意 ? 说到这里 ,笔者想起了“惩罚”这个话题 , 许多教师之所以在评教中“吃亏“,大多是由于没有把握好惩罚的尺度造成的。“温暖的阳光比凛冽的寒风更容易使人脱去外套。学生“还小 ,还不成熟 ,多宽容一些 ,多爱护一些 ,教师用“真情实感、真才实学、真知灼见“去对待学生 ,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受学生尊敬和爱戴的教师。

关于学生这一方面 ,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正确地评价教师”的问题。假如教师没责任心 ,业务不好 ,对学生没有爱 ,学生自然可以实事求是地对教师进行评价。假如不是这样 ,在评教的时候 ,仅仅是因为教师在某一个方面出现了问题 ,学生就来个反戈一击 ,致教师于“死地”,那也未免太不公平。教师也是普通的人 ,教师不是神仙 ,学生需要鼓励 ,教师同样也是需要鼓励 ,学生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再说 ,有时同样的一个教师教两个班 ,有的班成绩好 ,有的班成绩不好 ,这很正常 ,也不能够完全把责任推到教师一个人身上 ,评价一个教师的时候 ,作为学生 ,千万不要凭借感情来做事。

(3)不断完善学生评教的方案 ,建立客观、科学、细化的学生评教标准 ,构建公正、合理的学生评教体制 ,不断改善学生评教活动。为此 ,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

第一 ,更新学生评教的理念。根据“新课标”要求 ,站在时代教育的峰顶 ,放宽眼界 ,结合实际 ,在参考专家名师的意见和借鉴其他兄弟学校标准的基础上 ,把评价的内容和标准还给广大师生 ,广泛地征求师生的意见 ,真正做到开放民主地制定科学、、规范 公正并细化的学生评教标准。

第二 ,建立多向学生评教通道。首先 ,将学生评教与家长听课并评教、教师的自评、教研组年级组教师的互评、教务科研及主管教学领导的联席评议等结合 ,拓宽教学评价渠道 ,保证教学评价的客观、公正 ,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应有功能。其次 ,在校园内尤其在教学楼设置学生评教意见箱 ,让学生通过书信方式向学校反映教师的教学情况 ,主管教学的部门每周开意见箱一次 ,经核实后 ,及时反馈 ,对学生的表扬或批评予以答复。第三 ,营造良好学生评教的环境 ,形成教师主动接纳学生评教的心理机制。国外评教经验表明 ,教师参评的坦诚、参与程度决定评教成败。应让教师自己设计评教质量表 ,自行组织评教工作 ,消除对学生评教的认识偏见 ,正确对待评教结果 ,形成评教具有客观性、真实性的心理反映。同时 ,创造条件 ,发挥学生评教的积极性 ,端正学生评教的态度 ,提高学生评教的能力。

第二课堂的再思考 篇6

[关键词]音乐课堂舞台表演开放性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60083

最近我拜读了许建红老师发表于《中小学音乐教育》2015年12期的《让“五分钟”小舞台绽放精彩》一文,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深刻感受到许老师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许老师能从一次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出发,针对学生的特点,尝试运用了“音乐小舞台”的教学手段,以“开放”为核心,对舞台表现的时间、内容、形式等作了陈述,文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但是,对于许老师文中所提到的“小舞台开放的定位”观点,我觉得有必要和许老师作进一步探讨,以便获得共同学习的机会。

一、观点再现——音乐课堂中“小舞台表演”两个开放性教学实践简述

许老师首先提出了“时间的开放”。她指出:“音乐小舞台安排在音乐课堂中哪一个时间段不要过于死板,可以全面开放。”她还进一步从“新课前”“新课后”两个时间段分别进行阐述。新课前的5分钟是常规的表演时间,新课后的5分钟是偶尔为之的表演,主要是“在音乐课堂新授内容比较多的时候临时告诉学生把这节课的5分钟表演时间放到后面表演。”其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提前完成学习任务,是一种鼓励性的教学手段,“可以安排班级歌星、小乐手的专场表演活动。”其次是“内容和形式上的开放”。许老师主张内容丰富、开放,可以是唱歌,也可以是舞蹈,可以是器乐演奏,也可以是小品、戏曲等,还可以是各种艺术的综合。在形式上可以模仿、可以创编、可以单人,也可以多人组合等。

二、目标回归——开放性课堂教学的理性分析与思考

1.教学手段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音乐小舞台表演的时间段灵活安排无可厚非,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活动,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实际而变化教学是现代教学理念所倡导的,更何况课堂的生成性也需要教师对教学的过程作智慧处理。教学目标的定向功能告诉我们,教学中的每一个活动都是有明确的目的性的,也就是说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它的功能主要是为促进学生逐步实现学习目标服务的。我们暂且猜测作者安排课前5分钟的表演是想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但这种导入方式未免费时费力。不仅需要课前根据课的实际情况与学生沟通,学生能否理解学习内容而顺应教师的要求也是一个未知数。所以,用这样的方式导入倒不如直接播放与课题相关的课件或教师的表演来得简洁、直观且有效果。

2.课堂拓展的开放不可偏离显著的核心目标取向

如果我们定位课后5分钟舞台“开放性表演”是在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开展,那么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知识的展示与拓展,教师组织课堂学习评价的素材和依据等教学价值便在这段时间尽显无疑。从教学手段服务教学目标来说,追求表演内容、形式不限的目的是给学生表现自我和展示个性的机会,这对实现学生的学习情感目标是有帮助的。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学生的情感目标建立在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掌握学习方法和把握学习过程而获得,而不是一味通过毫无目的的自由活动实现的。任何开放性教学过程必须在以教学目标为核心的前提下开展,否则教学必然成为漫无目的的无效活动。如果一味追求开放,学生只是表演一个与课题不相干的小品,或者随便跳一段他们自己喜欢的但与学习内容无关联的舞蹈,那么场面再热闹,学生表现得再积极主动,也只能说是无意义的教学。

三、范例呈现——开放与目标统一的实践参考

一位老师在《小雨沙沙》的教学中,设计的教学目标是:①能让学生用活泼亲切的情绪演唱歌曲,并能运用强、弱变化表现歌曲。②启发学生运用自制教具,表现并体验自然界中下雨时的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教学中,教师通过播放《雷鸣电闪波尔卡》的音乐片段,引发学生对下雨情境的描述,在不断的聆听与欣赏中感知“小雨沙沙”音乐的强弱变化,学生的情绪也伴随着对音乐的理解与领悟深受感染。最后教师让学生针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组织表演,其中一个小组中有的学生用塑料瓶有强弱变化地敲打桌面,似乎是水滴下落的声音,还有一部分学生打着雨伞在一名同学的独唱声中舞动着。这样的教学紧扣目标展开,学生的表演紧扣学习主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巩固知识,抒发情感,提高自己的能力。

我们的确不能确定标准的开放性课堂教学的状态,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课堂教学目标的方向性功能会为我们找到教学的归宿。借用美国教育家豪恩斯坦的说法,就是“任何一堂课都必须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我们将学生带到哪里?第二,怎么将学生带到那里?第三,我们如何确信、判断学生已经到达那里了?”这对我们每位教学工作者都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启发。

第二课堂的再思考 篇7

一、观点再现———音乐课堂中“小舞台表演”两个开放性教学实践简述

许老师首先提出了“时间的开放”。她指出:“音乐小舞台安排在音乐课堂中哪一个时间段不要过于死板,可以全面开放。”她还进一步从“新课前”“新课后”两个时间段分别进行阐述。新课前的5分钟是常规的表演时间,新课后的5分钟是偶尔为之的表演,主要是“在音乐课堂新授内容比较多的时候临时告诉学生把这节课的5分钟表演时间放到后面表演。”其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提前完成学习任务,是一种鼓励性的教学手段,“可以安排班级歌星、小乐手的专场表演活动。”其次是“内容和形式上的开放”。许老师主张内容丰富、开放,可以是唱歌,也可以是舞蹈,可以是器乐演奏,也可以是小品、戏曲等,还可以是各种艺术的综合。在形式上可以模仿、可以创编、可以单人,也可以多人组合等。

二、目标回归———开放性课堂教学的理性分析与思考

1.教学手段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音乐小舞台表演的时间段灵活安排无可厚非,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活动,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实际而变化教学是现代教学理念所倡导的,更何况课堂的生成性也需要教师对教学的过程作智慧处理。教学目标的定向功能告诉我们,教学中的每一个活动都是有明确的目的性的,也就是说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它的功能主要是为促进学生逐步实现学习目标服务的。我们暂且猜测作者安排课前5分钟的表演是想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但这种导入方式未免费时费力。不仅需要课前根据课的实际情况与学生沟通,学生能否理解学习内容而顺应教师的要求也是一个未知数。所以,用这样的方式导入倒不如直接播放与课题相关的课件或教师的表演来得简洁、直观且有效果。

2.课堂拓展的开放不可偏离显著的核心目标取向

如果我们定位课后5分钟舞台“开放性表演”是在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开展,那么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知识的展示与拓展,教师组织课堂学习评价的素材和依据等教学价值便在这段时间尽显无疑。从教学手段服务教学目标来说,追求表演内容、形式不限的目的是给学生表现自我和展示个性的机会,这对实现学生的学习情感目标是有帮助的。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学生的情感目标建立在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掌握学习方法和把握学习过程而获得,而不是一味通过毫无目的的自由活动实现的。任何开放性教学过程必须在以教学目标为核心的前提下开展,否则教学必然成为漫无目的的无效活动。如果一味追求开放,学生只是表演一个与课题不相干的小品,或者随便跳一段他们自己喜欢的但与学习内容无关联的舞蹈,那么场面再热闹,学生表现得再积极主动,也只能说是无意义的教学。

三、范例呈现———开放与目标统一的实践参考

一位老师在《小雨沙沙》的教学中,设计的教学目标是:(1)能让学生用活泼亲切的情绪演唱歌曲,并能运用强、弱变化表现歌曲。(2)启发学生运用自制教具,表现并体验自然界中下雨时的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教学中,教师通过播放《雷鸣电闪波尔卡》的音乐片段,引发学生对下雨情境的描述,在不断的聆听与欣赏中感知“小雨沙沙”音乐的强弱变化,学生的情绪也伴随着对音乐的理解与领悟深受感染。最后教师让学生针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组织表演,其中一个小组中有的学生用塑料瓶有强弱变化地敲打桌面,似乎是水滴下落的声音,还有一部分学生打着雨伞在一名同学的独唱声中舞动着。这样的教学紧扣目标展开,学生的表演紧扣学习主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巩固知识,抒发情感,提高自己的能力。

我们的确不能确定标准的开放性课堂教学的状态,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课堂教学目标的方向性功能会为我们找到教学的归宿。借用美国教育家豪恩斯坦的说法,就是“任何一堂课都必须回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我们将学生带到哪里?第二,怎么将学生带到那里?第三,我们如何确信、判断学生已经到达那里了?”这对我们每位教学工作者都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启发。

摘要: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固然有其生成性和拓展性特点,但目标定向性功能依然决定了开放性教学的目标回归。现针对发表于《中小学音乐教育》“让‘五分钟’小舞台绽放精彩”一文中关于“开放性定位”的观点,以目标定位的视角,提出了新的思考。

第二课堂的再思考 篇8

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是“翻转课堂”得以风靡世界的基础。但这并不是关键, “翻转课堂”的关键在“转”而不在“翻”。“翻”的是外在的课堂模式, 而“转”的是内在的教育教学思想。“翻转课堂”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 也不是简单地提供微视频, 更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去使用网络或平板电脑, 而是教师教学思想和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重大转变。“翻转课堂”彻底地将传统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 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 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学习, 让个性化学习得以实现, 也让学生的自主学习真正落到了实处。

但就具体的实践而言, 除了学校的设施条件、教师的教学技能、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等之外, 我们更不能忽视“翻转课堂”的适用对象。它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自学时间, 更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律性和意志力。但对于中小学生来说, 如果在校的每堂课都采用这种模式, 学生在课外还需要花费几乎相同的时间来进行提前学习, 这会不会再次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小学生自制力差、自学能力低, 到底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学生自己无法完成课前学习怎么办?会不会再次变异为家长在家教?会不会进一步加剧家教热?这需要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 更是家庭的事情, 但其职责绝不相同。家庭教育有协助教师督促学生完成学科作业的责任, 但这仅仅是其很小的一部分, 其更重要的职责在于关注学生的身体、性格、习惯、品德等诸方面。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家长只是起辅助作用, 不能也不应该将学科教学的任务转嫁到家长身上。二者应该各负其责, 相辅相成。

家长之所以对学生的课业负担反应强烈, 一方面是心疼孩子做作业时间长, 睡眠不足, 影响身体发育和第二天的上课状态;另一方面是心烦“陪读”“陪学”。学生做作业, 要求家长负责检查、辅导、签字……有的家长上夜班, 没时间“陪”;有的家长在外地工作, 无法“陪”;有的家长应酬多, 无心“陪”;有的家长文化水平低, “陪”不了……一句话, 做中国的学生累, 做中国的家长烦。

一直以来, “高高兴兴上学, 轻轻松松回家”, 就是许多人的梦想。晚饭之后, 父母陪着孩子散散步、打打球, 共享天伦之乐;孩子自己静静地读点儿书, 随心所欲地搞点儿小调查、做个小实验, 即使什么都不做, 只是呼朋引伴地“疯玩儿”, 都是非常有意思的。而绝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除了作业就是作业, 除了学习就是学习, 学生足不出户, 家长长期“抗战”, 家庭关系也变得异常紧张。

“翻转课堂”, 理论上没有错。但针对中国这些习惯于接受教育、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 怎么学?对于中小学阶段, 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 什么时间学?生搬硬套, 完全放手给学生, 不现实;完全放在课外, 也不现实。

“翻转课堂”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 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先学后教”是一个程序, 是与传统教学模式相对的一种说法, 至于是否必须放在课外, 并不一定那么绝对。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可以半扶半放, 可以循序渐进。

既然教师可以将原先45分钟的课压缩至40分钟或者35分钟, 进行精讲多练, 那为什么不可以考虑将课堂拉长, 将课堂“整合”, 实行大小课呢?两节小课合成一节大课, 小课学生自由学习, 完成“信息传递”的任务, 大课师生互动, 完成“吸收内化”任务。这样一来, 既实现了“先学后教”和“个性化学习”, 又避免了加重学生负担的问题。

对初中语文写作课堂教学的再思考 篇9

一、走出误区,矫正写作教学的航向

只有处理好写作教学认识上的几个误区,才能明确写作教学的目标、内容和重点。

一是学生写作和作家写作(创作)的关系,练习写作和自由写作的关系。

要认识学生写作和作家写作不是一回事;练习写作和自由写作也不是一回事。练习写作,主要指一堂课的写作教学,是学生学会写作的方法技巧,具有规范性、规定性(禁锢性)和训练性的特点;自由写作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开放性的特点。

在写作教学中,要把课堂教学中的练习写作和课外的自由写作紧密结合。作家写作(创作)一般是自由写作,学生写作一般是练习写作,当练习写作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很自然地过渡到自由写作。

二是技法训练和阅读教学的关系。写作教学课重在技法训练,往往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结合单元阅读教学获取写作技法,三节参赛课写作教学教材类型都是写作导引(知识短文)+写作实践任务(学习任务),怎样处理这种教材?切忌把文章的鉴赏和说明也看作是技法训练或把写作教学课上成是阅读课。根据3篇写作的教材,怎样对待其写作文本?写作导引部分的知识短文,基本提供了其路径。一定要这样走吗?写作实践任务是不是要在课堂中必须完成其中的任务?

三是一节课和一次完整的写作过程的关系。一节课能展示一次完整的写作过程吗?很显然做不到。只能是对一种技法、片段进行指导。一节课的写作训练,只是一次完整写作链条中的一个点,通过有计划的多个点的训练,才能形成完整的链条,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一节课上能看到学生的进步吗?就写作教学看,能看到进步。在这个点上,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二、认识评价,明晰写作教学的权重

结合参赛的三节课,对写作教学评价要素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一是知识说明和实践训练的权重。第一节,胡老师利用图片(双流中学学生活动剪影)稍加说明详略,就进入艺术节的第一次写作和第二次写作(修改),主要由两次写作组成,学生写作20分钟,展示交流12分钟;学生用时32分钟;第二节,罗老师讲了35分钟,下课5分钟才布置作业,严重缺少学生练写、评价及展示交流;第三节,杨老师指导完成提纲表格,学生练写16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必要知识用时18分钟,淡化了展示交流、互评互改。

二是技法训练和动机激发的侧重。大部分写作动机激发都安排在导入上,扣住师生的生活经验,更侧重技法训练,如参赛的三堂课!但切记把文章的鉴赏和说明也看作是技法训练。

三是过程指导和写作效果的呈现。有没过程指导是保证效果的重要途径。第一节课介入了写作过程(第一次写→第二次修改,不一样,老师起了作用。)一堂写作教学课的效果如何,关键是看在教师指导下每一位同学在练写、评改实践中是不是都有了收获。

四是教材的权威性和教师的创造性的调和。尊重教材是应该的,参赛三堂课都比较好。但我们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既要尊重教材,又不囿于教材,要根据目标和学情创造性的运用教材。

三、写作实践,催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在写作实践中也才能学会写作。

写作能力只有也只有在写作实践中才能形成。在写作课堂教学中,有无学生的写作环节(即写作实践),是评价一堂写作课的重要标志。

写作课重在指导,更重在实践。是教师指导进行写作,而不是讲述写作知识,光说不练,是不能形成写作能力的。

对历史课堂运用多媒体的再思考 篇10

一、多媒体教学在历史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1.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作为初中阶段的小学科, 学校、家长、学生普遍不重视, 加之学生的年龄特征 (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 , 以及单一的传统历史教学方式的影响, 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在思维特点上又以形象思维为主, 且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阶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电视、电影录像剪辑和微机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能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 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认知内驱力, 促进积极思维会产生积极作用。而多媒体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传统教学中的困难。例如, 讲授一些“战争”课题时, 在微机屏幕上一边显示进军路线, 一边不断出现亮点并发出“嘟嘟”声, 同时播放一些有关的动画及声音等。多媒体历史教学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理智型”的教学方式展示的平台。

2. 有利于强化思维力度, 提高记忆效果。

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的特点, 而学生在认识历史的学习活动中, 虽然全部心理过程都在起作用, 但感知是认识历史现象整个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心理学认为, 人类各种感官配合思维都具有吸收知识的功能, 其中视听并用的学习效率最高。所以, 教师在讲授历史时, 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又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多媒体手段在这方面的优势显而易见。它通过剪辑的电影电视画面、动态电脑及教师精心编制的解说词, 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声、光、形、色等多种形式作用于学生。在他们的大脑皮层留下很多较深刻的历史现象痕迹, 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 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例如讲述“鸦片战争”一课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的有关剪辑片断, 讲

“朝鲜战争”内容时可播放资料片《抗美援朝战争》等, 并同时将战争过程用动态电脑来表现, 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形象、新颖, 在充分感知生动的历史形象的同时, 掌握了有关知识。

3. 有利于较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每门学科都有学生较难理解的理论性或知识性的难点问题。例如, 教师在讲授蒙古族统一中国的战争过程时, 战役的发展从先灭西夏到灭金, 再到征服大理到灭南宋, 如果单靠教师的阐述会十分辛苦, 学生也听得一头雾水。教师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教学, 插入动态的战争示意图, 把历史战争的路线、场面都模拟出来, 按动鼠标, 蒙古军队行军的路线就可以动态展示出来, 并把有关文天祥被俘后, 表现出来的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等内容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出来。恰到好处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再现历史场景,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 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在历史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手段只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传播信息的桥梁, 为提高教学效果服务, 它不能脱离课堂而存在, 也不能脱离教师和学生而存在。多媒体手段能否发挥作用, 关键在于如何恰到好处的使用。笔者在自身教学实践和观摩了多堂初中历史课后, 发现一些历史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 不但发挥不了它的优势, 有时反而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三、开展多媒体历史教学的几点建议

1. 各级教学决策部门及学校对历史学科的教学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 不应以上级是否检查作为是否开展多媒体教学实践的标准。

2. 加强历史教师与计算机教师的合作, 是提高多媒体教学实践水平的必要条件。

要求历史教师具备较高的软件编制技能和经验, 但这显然不现实。只有历史教师与计算机教师密切合作, 将历史教师的历史专业知识和历史教学经验与计算机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学习理论相结合, 才能编制有较高质量的应用软件。

3. 开展地区间、学校间不同学科的交流。这样就可减少或避免低层次的重复实践, 提高实践的起点。

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再思考 篇11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近年来,“翻转课堂”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教学模式,其“自主学习”、“先学后教”的特点,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显著区别,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都有着较大的优势,受到了广泛关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翻转课堂教学取得了许多成功的实践成果,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说:教师是否具备掌控教学的能力和素质,学习环境是否能够提供足够支持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给予足够关注,不能一概而论。

一、“翻转课堂”教学依赖必要的信息支撑环境

翻转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在课下根据教师发布的学习任务单,利用各种音视频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调整课堂教学策略,以便更有针对性的进行问题探讨式的课堂教学互动。显而易见,整个教学过程都依赖于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支撑,一是要求每名学生都具备课下学习的终端和网络环境。二是教学资源要具备一定容量的音视频内容。三是教学平台的功能要能便于教师发布和调整教学资源,能够引导学生方便的完成特定知识的自学、自测,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反馈给学生和教师等等。因此,翻转课堂教学对信息化环境的依赖程度较高,比较容易在大学校园或条件较好的中学实施,而在欠发达地区则难以开展或效费比较低。

二、“翻转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综合能力

目前,翻转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除了教学资源不够丰富、表现形式比较单一等问题外,教师设计、掌控教学的能力不足也是很大原因。翻转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教师掌握翻转课堂教学理念的价值精髓,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一是需要具备信息技术运用技能,制作教辅资源,能够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浓缩在1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中,而且重点突出、目标明确,适合学生自学。二是具备对学生课前学习任务的设计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内容,设计好课前学习任务清单,围绕核心知识,灵活、多样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测题能够包含主要考察知识点、区分知识点掌握程度,使学生在学习任务清单的调度下,完成课前预习。三是翻转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跟踪评测学生的自学情况,并对课堂教学进行相应调整。四是教师要具有对课上讨论环节的掌控能力,教师是“翻转课堂”教学的主导,要能够通过设计引导性的讨论题,一步步的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思考和解决问题,在讨论研究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在此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学生情绪的掌控和避免偏题。但就当前实际来看,综合素质比较高、胜任翻转课堂教学的教师还不太多,还需要通过教学实践不断磨练培养。

三、“翻转课堂”教学对教学对象的要求比较高

翻转课堂的主要特点是“家—校”翻转,“教—学”翻转,学生课下自学,课上研究解决问题,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汇报者、交流者,需要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因此,翻转课堂比较适合自学能力较强或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而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习惯了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学习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缺乏对教师的质疑,不善于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讨论,很少发表个性意见,自学能力普遍比较低。而且,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自学能力差异较大,例如对小学生来说,通过视频进行课前自学,是否能够从中获取相应的知识,还有待实践检验。从目前国内一些学校翻转课堂教学的成功案例来看,翻转课堂应在具有一定自学能力的中学生或大学生教学中实行,而且要通过教师以及学习平台来督促、管理学生的自学行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翻转课堂”需要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

翻转课堂是有活力的并且是需要学生高度参与的课堂。每个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在技术支持下的协作学习环境中,学生需要根据学习内容反复地与同学、教师进行交互,以扩展和创造深度的知识。在“翻转”了的课堂里,当学生到教室来做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来回走动、巡回指导,成了与学生互动交流的伙伴。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辅导、1对1教学等方式,帮助每一位学生理解教学内容。颠倒的课题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更深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回答问题、监控实验、探讨更深的内容,并单独指导每个学生的学习。“当你让每个学生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学习——我们反复不断地观察——你看到在一个或其他概念上一点点额外施加的孩子,一旦他们理解了概念,他们就会跑在前面。”可汗学院的创始人是萨尔曼·可汗如是说。

五、结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的巨大变化,翻转课堂教学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作为当前一种时尚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在国外取得了不少成功的案例,但国内还刚刚起步。针对中国的国情,这种建立在外国国情上的教育模式是否能够实现本土化,还需要理性的看待。重要的是要汲取借鉴其教学理念中的优长,比如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对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非常高等等,不断创新发展教育理念,强化对教师队伍的培育,优化教育环境,从而提升教育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小明.“翻转课堂”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改进[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11):34.

[2] 赵骏,寇晓娣等. 国内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0):296-300.

[3] 鄭艳敏. 国内外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案例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2):44-47.

[4] 王岚,张一春等. 论翻转课堂给我国教师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5):474-478.

[5] 尹华东. 对国内外翻转课堂热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民族教育研究,2016(1):25-30.

对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 篇12

一、有效备课是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备课实际上就是对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那么如何备好课呢?

1. 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 即教师的基本功。

理论素养提高了, 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才能到位, 教学的方法才能创新。教师模仿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细节很容易, 但是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 就可能演变为“东施效颦”, 不切合具体教学内容的要求。

2. 备教材内容, 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

这就要求教师熟悉和掌握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钻研教材就应从全局到局部, 这样就能够掌握整个知识点的整体体系网络。在备课时, 要根据教材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能否准确确定教学目标, 是评价一堂课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标准。教学目标可以说是教学活动的灵魂, 是我们上课的方向, 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增强目标意识是进行历史有效性教学的前提。在历史教学中, 三维目标的提出使历史教学变得更丰富, 那么我们的备课就应该细化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找准知识停靠点、思维激发点、参与切入点和能力发展的增长点。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哪些能力, 这些都必须明确。

3. 备学生, 明确教学难点、深度和容量。

所谓备学生, 主要是指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有些问题, 我们主观认为学生是应该懂的, 在备课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但实际上学生有缺陷, 造成教学效果不好。

4. 备教法和方法。

教法的选择, 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突出学生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活动性、开发性和创造性, 并与学法指导相结合。譬如, 在教学中, 学生普通反映记不住、不会记, 那么如何帮助指导学生去记忆呢?我认为提高记忆的关键是理解, 即要弄清楚事件的因果逻辑和时间先后顺序, 而理解的关键是建立知识的结构体系, 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有序化。如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可以从客观原因分析, 主要从经济、政治、思想几个角度分析;也可以从主观原因分析, 即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通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 培育新的国民, 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

5. 备教具, 备练习。

备教具就是要做到熟练应用多种教学媒体的有效组合应用, 现在不少学校大多数有背投和投影仪, 充分利用它们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备习题就是做到精选、归类和配套。

二、高效上课是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备好课只是基础, 关键还要看如何使课堂教学高效。在实践中, 我认为上一节高效课, 应处理好几个细节问题。

1. 处理好课堂导入。

好的导入可以引人入胜, 学生会被将要学习的内容吸引, 产生学习的兴趣。可见教学导入非常重要, 要设法从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的注意, 调动他们的求知欲。

2. 处理好备课之间的过渡。

最好的过渡应该是通过一句简单的语言, 将前后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好的过渡需要进行深思熟虑, 从上一个环节到下一个环节, 给学生一个容易接受的完整知识。

3. 注意课堂语言的抑扬顿挫。

语言是教师的法宝, 教师要运用语言来传授知识, 平铺直叙的课堂语言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而生动活泼、充满起伏的课堂语言会在学生的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4.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树立新的教育思想, 把学生的权利还给学生, 比如说大家熟知的魏书生老师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的课堂环境和学生平等对话, 真正做到“相信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研究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 把自己当作平等中的首席。所以我认为一节课的好坏不在于教师讲得是否精彩, 而是应从学生是否兴趣盎然, 全身心投入的角度来判断, 换句话讲就是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了尊重。

三、有效练习是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补充

作业布置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在效用、效果。有效作业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手段, 也是师生交流、教学反馈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 一些学生迟交作业、抄袭作业甚至不交作业, 在某种角度上就是我们安排的作业在效用上出了问题。那么如何正确看待作业的有效性问题呢?我认为关键在于老师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树立正确的作业观。基于此, 我认为应该重点从这几个方面去好好努力, 才能算是有效。

1. 从作业的布置环节来说, 作业选题一定要反映学生学

习的中心议题, 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 把握好难度系数和作业量。

2. 从作业的完成环节来说, 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教师要做好方法指导、学法指引、资料提供等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在有论有据的基础上提出有建设性的思想认识。

3. 从作业的提交环节来说, 教师一定要明确提出提交

作业的准确时间和方式方法, 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一个省心的办法就是找一个负责任的课代表帮助你。

4. 从作业的反馈环节来说, 对学生的作业教师一定要认真批改。

反对只阅不改或者对作业质量不加区分。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 发现问题要及时记录、归类、总结、予以纠正;对作业结果要作出理性评判, 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必要时与家长联系。教师对作业的正确评价应是尽量使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表述, 既指出不足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5. 从作业的拓展环节来说, 要拓展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引起思考, 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 开阔学生的视野。

有效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是师生对话的平台, 是学生成长的阶梯。有效的作业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有价值。

四、教后反思是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

反思是指对做过的事和过去的事情、工作作一番思考, 以期从中获得启迪, 成为改进和提高的经验、基础。反思不是简单地回顾, 而是可以系统地上升到理论的思考与探索。

教师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 应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和总结, 以期以后的教学更加有效。这里介绍一些其他学校的做法。譬如杜郎口中学主要运用反馈模块来进行反思, 成都盐道街中学则通过自我评课、学生评课、集体评课来反思教学是否有效。不管采用哪种课后反思方法, 只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就是有效的。

上一篇:生产测试下一篇:道德与经济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