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的再思考

2024-08-14

公开课的再思考(精选10篇)

公开课的再思考 篇1

所谓说课, 就是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 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 面对同行和专家, 将一节课的设计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预测或教后反思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不久前, 笔者作为评委参加的一次市级青年数学教师说课竞赛的评比活动, 感触很深。新课程下说课的意义是什么?说课如何进行?梳理对说课现状的认识, 笔者略作归纳写在下面, 以期与同行们探讨。

一、新课程背景下说课的意义

1. 说课是实施校本教研的良好途径。

众所周知, 新课程背景下, 实施校本教研仍是进行教师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 但校本教研受诸多因素的干扰, 许多学校在开展中走过场, 作为任务应付了事, 或苦于找不到一种实施的良好途径而烦恼, 校本教研形同虚设, 使教师培训活动失去意义。

而说课为学科的教研活动提供了一种实用有效的活动模式, 对广大教师而言, 说课是现实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结合体, 他们是说课活动的主体。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 通过以某课题作为载体说课, 不仅能够加深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 对数学新教材的编写意图、编写特色的理解, 而且能更深入地理解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教学目标, 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运用这样的教法、学法、使用这样的教学媒体等。这样, 教师从课程论、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方面全方位进行学习研究, 反过来又推动新教材的研究, 更利于课改的顺利进行, 更利于新教材的全面推广使用。

说课时间短, 听众多, 场地随意, 更利于大规模的教师培训。说课可以是单独进行, 也可以与上课配合, 在上课前或上课后进行, 可以按备课组、教研组、学校甚至县市等层次开展活动, 通过层层说课, 使学校的教研活动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也就体现出了校本教研的价值和实质。

2. 说课对提高教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说课是一种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的教研活动, 要求说课者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讲述自己对具体课题的钻研和设计。这就要求教师本人在说课准备过程中系统地钻研教材, 自觉学习教育学、心理学, 研究教育理论。这样就有利于广大教师逐渐由教书匠向教育专家的转变, 也有利于克服教育战线长期存在的“三多三少”现象, 即:经验多, 理论少;模仿多, 创新少;照本宣科多, 个人风格少。

通过说课交流, 教师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使理论素养与教学实践水平迅速提高。这种由过去被动地只“知其然”到现在“知其所以然”的转变过程, 就是教师素质不断充实提高的过程, 通过这样不断训练, 教师素质必然会逐步提高。特别是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可以通过说课活动对教材的把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材的取舍等有疑惑的地方进行相互切磋, 共同提高。

二、新课程背景下说课的基本模式

说课的基本模式是:说教材, 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教后反思。

1. 说教材。

(1) 说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是指本节课教材的地位、作用与特色、自己的设计思想等, 这既是开场白, 也是教师对教材理解程度的展示, 有新意和独到之处才能吸引听众。因此, 必须反复阅读整体教材 (不仅是本节课或本章) , 理解编写者对教材的安排意图和编写思想, 通过网络、书刊、及与本课内容有关的素材, 如数学史话、课程标准、教育理论等, 深刻理解本节课的内涵, 说清本节课教材的特点及本节课在本章及某阶段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及年龄特征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和处理教材的方法。

(2) 说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 (1) 说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数学思想、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方面。同时也指出, 数学思想、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必须有利于这三个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因此, 这四方面不能孤立化、标签化, 要根据本节课时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将其有机结合起来, 明确地表述在达成知识技能目标的过程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 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围绕《标准》的总目标, 紧扣年级与本章节的分目标, 说清本课时的具体目标。课时目标不能千篇一律, 不要每课时目标都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索能力等, 但一定要体现过程性目标, 这是与过去教学目标的最大区别。 (2) 说重点与难点。重点、难点可以是某个知识点、某项技能, 也可以是学习过程中某个环节。但不要照抄教案上的内容, 应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 结合已有的教学经验和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 找准重点与难点。

2. 说教法、学法。

(1) 说教法。指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 选择哪些教学方法及理论依据, 应注意的问题, 改进教学的建议, 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观念等方面的创新之处。

(2) 说学法。说如何通过学法指导, 让学生既“学会”又“会学”, 以及采用这种学法的理论依据。说学法时注意要与说教法相结合。

3. 说教学过程。

这是整个说课过程中的重点, 应体现出教育教学理论素养, 要说明教与学两种活动有机结合的安排与构想、理论依据及其必要的调控措施等。如课题如何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怎样展开、练习如何设计、小结如何进行以及作业布置、板书设计、时间分配等, 要体现出教法的运用, 对学法的指导, 学生思维活动的落实, 重、难点的解决及教学目标的实现等。需要注意的是, 说教学过程不是照本宣科, 不是课堂教学的压缩, 而应该省略具体细节着重说清教学过程的基本思路及其理论依据。许多精彩的说课, 其个性在这一过程得到张扬, 亮点得以展现, 从而体现出个人的教学风格。

4. 说教学效果。

就是说教学目标的落实、成功与失败、改进方法与设想等, 根据课前说课与课后的不同, 可以分为教学设想和教后反思两方面。教学设想着重教学预期达到的效果, 教学过程中出现不同情况的处理等来展开;而教后反思则着重围绕本节课的成功和不足作出分析, 提出改进方法等来展开。

三、新课程背景下说课的总体要求

1. 教学理念要突出。

教学理念在说课中占有突出地位, 是整个说课的灵魂, 不仅要求说清楚教什么、怎么教, 而且要说出为什么、怎样教。没有教学理念的说课, 可说是不成功的说课。

2. 教学思路要清晰。

说课不是对教案的重复, 不是背说课稿, 而是对教学设计或教学方案的说明, 应突出表达对教学策略的应用, 要以平和的心态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教学思路。

3. 说课要突出“新”与“活”。

新课程下的说课, 整体设计包括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件、语言等, 要新颖生动, 引人入胜, 富有感染力。不说空话、套话, 充分展示亮点, 从而提升教师的素质, 促进其向科研型、教育专家型教师转变。

四、新课程背景下说课现状分析与建议

新课程背景下, “说课”这一传统教研活动已得到长足的发展和改进,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探索并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 正日益成为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素质的一条简捷有效的途径。但目前在说课活动中, 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1. 说课活动不是比赛, 重在学术研讨。

目前, 许多不同层次的说课活动大多成了比赛活动, 许多说课教师为比赛而比赛, 只看重比赛结果, 很少思考活动给自己教学带来的影响, 给观摩教师带来的收获;并把说课混同于演讲, 重表演, 忽视了说课的实质是研讨。当然, 尽管说课重在研究, 但好的说课内容精到, 条理清楚, 声情并茂, 神采飞扬, 也不排斥一些“表演”的手段, 只是应在目的明确、主次分明的前提下进行, 更重要的是增加学术氛围, 让各个层次的说课活动搞“活”做“实”, 才是说课的根本目的和初衷。

2. 说课不是上课实录的压缩。

很多教师对说课这一方式缺乏必要了解, 把说课看成是实际教学的浓缩, 达不到说课的预期目的。说课重在说清教学设计的思路和具体实施办法, 以及为什么这样安排的主要理由。如果在组织教研活动时, 适当安排一些先“上”后“说”的活动, 可有助于克服这一弊端。

3. 多媒体使用要恰当得法。

多媒体技术已普遍用于说课活动中, 但很多说课教师仅把多媒体当作黑板使用, 把所讲内容全部搬到投影上, 分不清主次, 失去了多媒体应有的价值。作为说课的一个要素, 应考虑多媒体在课堂上如何应用、达到什么目的。为此, 可在说课时择要演示, 如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板书设计、优选的课件片段等, 因为这才是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的关注点, 说课的质量也体现于此。

4. 处理教材要慎重。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 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教师可从实际出发, 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组织教学, 允许也要求教师对教材作出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但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透, 没把握其实质, 出现了偏差。如创设情景是数学课不可或缺的环节, 它对提高学习兴趣, 促进学习内容的理解有重要作用, 结果许多数学教师逢课必创设情景。其实, 许多情景设计与教学内容不符, 显得生硬、牵强, 同时也并非一切概念和课题都要从实际情景出发。又如, 许多教师为求新颖, 对课本例、习题的重视不够, 甚至随意更换, 重新设计, 但为何如此处理未作任何交代。其实, 课本中例、习题自有其价值, 教学时应认真对待, 即使重新设计了例题、习题, 也应对课本上的例题有所提及, 且所设计例题还应是书上例题的补充和拓展。因此, 对教材的处理还是要讲究实际, 处理要慎重。

总之,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 说课在各级培训与交流活动中越来越显示其优势, 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 使说课为教育服务, 为学校服务, 为教师自身发展服务, 说课才更有活力。同时, 利用说课对新课改的指导力度, 也能促进数学教学水平的均衡发展。让我们一起为把“说课”这一教研活动演绎得更加精彩而努力吧!■

关于网络公开课的思考 篇2

【关 键 词】公开课;网络公开课;思考

近些年,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知识也借助着网络科技正逐步实现知识的全球化。世界各地的学校为了在这样一个新的疆土开拓自己的一片天地,纷纷将自己学校的一些公开课制作成视频放到互联网上,提供给更多的人观看和学习,这就形成了网络公开课,成为了当下许多门户网站倍受推崇的一个栏目了。

一、网络公开课的特点

1. 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学校只要把课程的教学视频放到网络上,无论学生在什么地方,只要有台能够上网的电脑或手机等智能终端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地观看到课程的视频并进行学习。将传统的在教室授课形式扩展到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大大地提高了课程的利用率。一方面,在传统教室讲授课程,会受到空间的限制,只能容得下特定数量的学生听课,将讲课视频放到网络上,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可以观看到课程的视频,不仅仅局限于本校的学生,全世界的学生都可以轻松地通过网络学习课程,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大大地增加了课程的受众;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观看到课程视频,并不局限于在课堂时间。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跟得上老师的讲课进度,在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可以自己重新观看课程视频,学习在课堂上漏掉的内容,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以前,在学校的传统课程上,学生只能在本校学习本专业的课程,即使有一些选修课程,学生也只能选择一些时间上不和自己课程相冲突的课程进行学习,而且选择的课程受到学校自身课程的限制。现在有了网络公开课,学生就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在网络上选择更多的与自己本专业相关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了,一些偏科的学生通过观看其他门类的课程视频,扩大了自己的视野,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结构,无论对以后的学习还是就业,都是有利的。

3. 提供了高质量的课程。对于一些由于高考没有发挥好,进入了一般高校的学生来说,很少有机会能够听到大师们讲课,或者只能通过学校邀请来的专家进行讲座来感受大师的风采。而通过网络公开课,学生就可以观看到一些名校的课程视频,感受到大师的风采。而且大多网站的公开课都提供了国外一流大学的公开课,让国内的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观看到世界顶级学府的授课。通过对这些高质量课程视频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是大有帮助的。

4. 为想学习的人提供了便利。一些人由于工作等一些原因,已经离开了校园,踏入了社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等各种原因的限制,很少有机会再回到大学校园进行学习了。利用网络公开课,他们可以在家里利用空闲的时间进行自学,来为自己进行知识储备,进行充电;对一些没有能够进入到大学校园,却有着上进心、想学习的人来说,也可以通过这些课程进行学习,扩充了自己的知识。网络公开课为那些想学习,却没有机会进入学校学习的人提供了便利。

二、网络公开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许多网站都增设了网络公开课的栏目,每天有大量的人观看和学习,但网络公开课在我国还是属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界面设计标准不统一。从界面设计角度来看,网易、新浪等一些网站的网络公开课,大都按照课程所属的科目进行了分类,但是各个网站的分类不尽相同,比如网易公开课将课程分为了哲学、文学、历史、经济/金融、伦理、心理、社会、计算机、物理、生物、其他这些类别;而新浪公开课将课程分成了人文、历史、经济、哲学、理科、工科、社会和其他学科这几类。其他几个网站的公开课也有着各自的分类。分类标准的不统一,给人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让学习者很难找到自己想学习的课程。而且有的网站没有设计搜索的功能,对与学习者来说增加了查找课程的难度。

2. 课程内容大量重复。这些网站的公开课,大都包含了国内和国外的课程,除了爱课程的网络公开课,它全是国内大学的公开课。在各大网站的公开课中,内容出现了大量的重复,比如哈佛大学的“幸福课”,几乎在所有的网站里面都有这个课程。这些网络公开课在内容上有80%以上都是重复的,浪费了网络资源。

3. 课程比较单一。这些网络公开课,除了中国网络电视台的公开课设有高中、初中、小学的课程,其余均只有大学的课程。现在中小学的学生大都会使用电脑进行上网了,他们也需要借助网络平台来进行学习。就目前公开课来看,忽视了他们这个特定的群体。

4. 翻译更新速度慢。许多网站的课程更新速度比较慢,而且针对国外的一些课程,翻译的速度跟不上,由于更新较慢,使得一些学习者不得不中途停止了学习,抑或由于长时间没有更新,使得学习者前后内容衔接不上,忘记了一些知识,不得不重新看课程视频,浪费了时间。而且由于各个网站的翻译人员层次水平高低不齐,导致一些国外的课程,翻译得很生涩,让外语能力不是很好的学习者,学习起来很吃力。

三、对策与建议

1. 设置统一的标准。对课程大的分类,设置统一的标准,各个网站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课程分类。增设更加快捷方便的搜索功能。根据这个标准,在具体的页面风格上,各网站可以根据自身特色进行设计,以吸引学习者。这样,对于学习者来说,就能够更加方便、快速地找到想学习的课程内容了。

2. 建立统一的网络课程平台。对于课程内容大量重复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网络课程平台,整合现有的大量重复的网络课程资源,让学习者在一个网站上就能够学习到想学的课程,不需要在网上到处查找,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要丰富课程内容,发掘一些特色的专业课程,给学习者提供更加丰富的可供选择的内容。

3. 增设中小学的课程。对于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和拓宽知识面对他们来说很重要。一方面,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公开课的学习,巩固在学校课堂所学习到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根据自身的兴趣,学习到学校课堂没有开设的课程,为以后进入大学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能够进一步明确以后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克服了目前一些大学生对自己专业不满意的一些问题,更加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

4. 加快翻译更新的速度。加大投入,提高翻译人员的层次水平,使得国外课程的翻译更加顺畅、准确;加快更新的速度,让课程的更新更加连贯,更加快速,使得学习者能够连贯地学习,提高学习者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范慧茜.有效利用世界名校网络公开课资源[J].中国教育报,2011(5).

[2]张岸,汪岩.网络公开课:打破封闭的围墙教育[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6).

[3]宫天然.美国名校网络公开课的启示与借鉴[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1(12).

[4]王小丹,胡凡刚.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在我国的应用现状调研分析[J].软件导刊,2011(12).

英语公开课的若干思考 篇3

上好公开课, 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与广大教师共探讨。

一、“三维目标”是尺度

教学不是盲目的行为, 围绕目标进行。“三维目标”是基于对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深刻认识而提出的, 是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描述的一个巨大的突破。达成“三维目标”已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追求, 也是衡量一节好课的最重要尺度。

首先, 在“过程和方法”方面, 教师要从学生现实的认知特点、认知发展水平与需要出发, 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内容进行创造性地处理, 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发展水平, 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并结合学生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 整体设计和安排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活动,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处于和谐状态中。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 重视对学法的授予。如在pre-reading环节, 教师可根据单元认知理论的要求, 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 进行讨论或预测课文内容;在while-reading过程中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 教师的课堂指令必须到位, 通过这些要求和指令对学生进行方法 (如阅读方法等) 渗透。在After-reading过程中, 能引导、鼓励对课堂重点难点知识进行探究, 从而得出结论。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让学生在“渔”的过程中捕捉到鲜活的“鱼”, 获得课堂成就感, 这才充分体现了完美课堂的真谛。

其次, 在“知识和能力”目标层面, 教师必须认识到二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教学中绝不可厚此薄彼, 必须明确:以能力训练为目标, 在能力训练中穿插知识学习。只有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提高了, 才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如在阅读课教学中, 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时, 问题的设置可依次从感知、理解、探究三个层面展开。教师如导游般地将学生逐渐引入对课文理解的最佳境地, 并在课堂中留有足够的时间和思维空间, 鼓励他们对所学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 形成自己的见解。再如, 在新语言点的处理过程中, 切忌将学生当作学习机器, 强行灌输。教师可在备课时将语言点巧妙地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如生词可在presentation或lead-in中呈现, 一些短语、结构可在问题设置或问题回答中呈现, 在具体语境中不断出现重点难点知识, 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神经系统, 让学生在教师讲解前便去感知, 去体会, 去理解, 去解决有关问题, 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并在感知-理解-掌握过程中形成能力。另外, 在课堂的练习设置方面, 也要注意到层次性。教师要根据课堂教与学的实际情况, 设置从巩固性练习, 到提高性练习, 再到创新性练习, 逐步提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帮助学生在一次次的课堂训练中获得成就感, 获得自信, 能力也在这潜移默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如此, 在达成知识和能力的和谐过程中, 以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 达到课堂效果的完美。

最后, 要注重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否非常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是对一节课的重要评价标准。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如环保、爱国主义等) , 引领学生感受美, 表达美。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中每一个可能的机会适时对学生进行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尤其是要充分利用课堂中的Presentation和Discussion环节, 从话题设置着手, 注重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 根据学生的已有英语知识储备和相关背景知识, 让学生有话要说, 有话可说。在此过程中, 有时需要教师准备与话题相关的图片加强德育渗透的直观性, 同时也可以给部分英语基础较弱的学生在表达观点时一定的参考或帮助。在坚持主流价值取向占主导地位的同时, 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发挥创造性思维。激发人的主动性是实现和谐教育的原则, 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中自我塑造, 自我形成,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美课堂。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障

在课堂结构诸要素中,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最灵动、最富魅力的一组关系。师生关系和谐, 师生之间心理相容、情感交融, 在课堂上的表现是教师善教、学生乐学, 气氛活跃而适当紧张, 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尤其是在以追求完美的课堂教学为目标的教学展示课中, 和谐的课堂师生关系是每节好课的重要保障。

市、区级的教学公开课有时为借班上课, 教师要始终注意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课前走到学生中间与几位同学交流, 一方面进行“火力侦察”——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另一方面缩短陌生的师生间的距离。“亲其师, 信其道”, 学生亲近教师了, 课堂教学活动才能在默契而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行;学生亲近教师了, 课堂才会成为他们成长的摇篮和舞台。授课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适时、恰当地进行评价, 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尤其是注意调动全班同学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如教师观察到, 男同学在课堂上比较活跃, 举手多、发言多, 而女同学则比较胆怯、沉闷, 于是就积极鼓励女同学发言, 并多把机会交给她们, 这其中可将较简单的问题留给这部分未完全融入课堂的同学来回答, 教师还可运用课堂教学机智与幽默, 给他们以鼓励, 使其获得成就感。全面关心学生在课堂的反应, 给每个学生一个平等的机会, 促进课堂上不同个性学生的发展, 让学生在充分的课堂安全感中享受有道德的课堂。

三、重视“开头”和“结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就像一篇文章要有一个精彩的开头, 一次演讲要有好的导语, 一幕戏剧要有一出诱人的引子, 先声夺人, 能吸引他人的注意力。同样, 一堂精彩的英语公开课也需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 如二模块3单元《Amazing people》中, 我用名人Albert Einstein的名言导入课题, When you sit with a nice girl for two hours, it seems like two minutes.When you sit on a hot stove for two minutes, it seems like two hours.Only one who devotes himself to a cause with his whole strength and soul can be a true master.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俗话说:编篓编筐, 重在收口, 描龙画凤, 贵在点睛。一堂课如果有良好的开端, 成功的过程, 但结尾却草率收场, 有可能功亏一篑。要知道, 精彩的结尾会让学生觉得意犹未尽, 令人回味, 发人深思, 给人力量, 催人奋进。有经验的老师会想到, 课堂结尾和开头一样重要, 要精心设计, 留有余韵, 避免虎头蛇尾。

但是, 如果设计一个好的结尾模式, 反复使用, 时间长了, 见得多了, 学生也会反感的。所以,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情等实际情况, 经常变着花样儿, 让学生总有新鲜感, 这样可以形成强烈不断的刺激, 从而收到好的效果。如二模块2单元project中, 学完香格里拉, 我把学生引入到我暑假游玩的西双版纳—绿色植物王国, 布置他们写一篇西双版纳的作文。“结尾无定法, 妙在巧用中”。

第斯多惠说, “教育不是要人消极不为、无所作为, 而是要激发主动性、培养独立性、自动性。”教师应当遵循自然原则, 遵循人的发展规律, 遵循教育规律, 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天性, 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作为“人”本身的自然发展规律, 要给他们创设充分发挥潜能潜质的机会。其实, 无论是公开课、示范课的教学还是我们的日常教学, 作为教师, 我们必须注重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努力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作为英语教师, 我们还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 对学生进行“和谐培养”, 让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形成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感受到英语语言本身的美, 感受自然的美, 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让每个学生在英语课上畅所欲言, 张扬个性。我们要努力为我们的学生创设安全、自然、自信、和谐的课堂氛围, 让他们真正享受英语教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浅论英语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出自《考试周刊》2011年第72期作者:陆秀娟1.《浅论英语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出自《考试周刊》2011年第72期作者:陆秀娟

一堂《几何概型》公开课的思考 篇4

关键词:几何概型;公开课;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186-01

最近笔者刚听完我校一位老师的公开课《几何概型的高三复习课》,有些许的想法愿和同大家一起分享。学生一般知道几何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但是几何测度的选择却是模棱两可,容易混淆。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因此我们需要辨析学生犯错的原因,从而促进学生理解几何概型的实质,准确解决几何概型问题。对此谈如下几点体会:

背景一:

授课教师先复习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各自的特点和区别,然后给出题组一:

1、在区间[1,4]上任意取一个整数 ,则 大于2的概率为: 。

2、在区间[1,4]上任意取一个实数 ,则 大于2的概率为: 。

反思:从学生熟悉并且容易解决的一个古典概型问题,稍加修改,转变成为一个几何概型的问题,进一步从等可能性、无限性两方面来区别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深化学生对几何概型意义的体会,同时在学生的思维里呈现长度这一几何测度。

背景二:

接着授课教师给出题组二:

1、△ABC中,三条边的长度分别为3、4、5,一只小蚂蚁在三角形的三条边上爬,求小蚂蚁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分别大于1的概率。

2、△ABC中,三条边的长度分别为3、4、5,一只小蚂蚁在三角形及其内部里爬,求小蚂蚁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分别大于1的概率。

授课教师设计上面两个同例变式,我估计是想通过解决2个具体问题,形成梯度,分散难点,逐一呈现公式中的两个几何测度:面积与体积,让学生在测度的选取上产生了认知冲突,从而突破测度选择的教学难点。可是教师给出两个问题后,直接就交给学生了,两位学生上台画图,一位学生利用长度之比,一位利用面积之比,虽然学生表述上有些问题,答案都对了,后面教师也没有抓住学生的回答进行针对性的提问和进行辨析总结。

反思:我不知道是不是大部分学生是否真的都懂了,但我觉得这个地方是不是可以分解下本题组的两个难点。难点一是总事件和基本事件构成的区域的确定,难点二是几何测度的优化选择。因为总事件和基本事件会影响到几何测度的选择。这两道题基本事件都是“蚂蚁的位置”,转化为数来刻画就是点,只不过第一个问题中,总事件的区域是在三条边上的点,构成三条线段,因此可以用长度作为测度,而第二个问题中,总事件的区域是在三角形的内部的点,构成区域,因此可以用面积作为测度。否则以后遇到下面的例子,学生就容易混淆。

例1、等腰Rt△ABC中,∠C=900,在直角边BC上任取一点M,求∠CAM<300的概率。

例2、等腰Rt△ABC中,∠C=900,在∠CAB内作射线交线段BC于点M,求∠CAM<300的概率。

分析:此题组中的两个问题,都是几何概型的问题,但是考察的测度不一样。例1基本事件是“在直角边BC上任取一点M”, 总事件的区域是在线段BC上的点,所以测度定性为线段长度,所以所求概率等于 。而例2基本事件是“在∠CAB内作射线AM”, 总事件的区域是从点A出发且在∠CAB内的射线,所以测度定性为角度,过点A作射线与线段CB相交,这样的射线有无数条,均匀分布在∠CAB内,∠CAB=450,故而所求概率等于 。这两个问题都是几何概型的问题,但是选取的测度不一样,结果也不一致。所以教师关键是要让学生能分清总事件构成的区域和基本事件的子区域,合理选择测度。

背景三:

接下来授课教师给出题组三:

1、某人午觉醒来,发现表停了,他打开收音机,想听电台整点报时,求他等待的时间不多于10分钟的概率.

2、甲、乙两人约定在晚上7时到8时之间会面,并约定先到者应等候另一个人一刻钟,这时即可离去,那么两人见面的概率是多少?

反思:对于问题1有个学生回答可以用圆心角之比,得到答案是1/6。我估计学生是联想到了教室里的钟表了,根据钟表也许学生还可能会选择弧长、圆心角、甚至扇形面积等作为测度,当然问题都能得到解决,而当以角度作为变量时,弧长和面积均与角度成正比关系,故这三种测度的选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谈对几节公开课的思考 篇5

案例1:笔者在一次乡镇听课活动中连续听了三节英语课, 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7 At Christmas (Period1) , 结合学校课题“立足课堂, 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开展了青年教师“同课异构”活动。三位教师有着共同的特点, 以当前最流行的“阅读课”课型研究为主, 都采用语篇教学贯穿课堂, 多媒体中的图片与内容有很多的雷同, 而且前阶段刚刚也听过别的学校老师上过, 有点象“拿来主义”的性质, 因为有位老师个人的驾御能力和个性特征并不适合这一操作环节, “表演”很难到位。

1 抓住主题, 凸显研究性

其实刚才几位教师在上公开课时, 抓住了一点“英语教学要以学生兴趣为前提, 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内容”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持续他们的学习兴趣, 而且紧扣主题“立足课堂, 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但是很明显有些东西拿来课堂效果很好, 有些并不一定适合自己操作。笔者认为教师公开课的设计要以学生原有的学习能力为前提, 以自己平时的教学经验和能力为基础, 不是感觉好的、花哨的内容拿来就适合自己, 相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公开课的主要功能是探讨教学规律, 研究教学方法, 推广教学经验和提升教学质量。老师们过多地强调公开课的形式化、表演化和作秀的功能, 就不能很好地凸显对课堂的研究和探索意识, 并彰显个性。所以教师应树立“只有平时注重教学智慧和经验的积累, 才能上出属于自己的好公开课”。

案例2:有一次, 笔者上公开课, 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 8 Open Day, 笔者刚开始自己独立备课, 通过试上教研组老师听课帮我修改, 又试上了一遍, 感觉学生的理解与配合很到位。正巧的是别的学校老师也上这节课, 笔者就去听课取经, 回来“移花接木”, 把很多本属于自己的观点忍痛割爱删除。结果上下来感觉还没有自己备课内容来得熟练、精彩。我校一位老师正好也要上这节课, 她也是匆匆将笔者的资源借去, 重新包装。她上完这节公开课后告诉笔者, 她上课的特点就是“萝卜开会”——一盘大杂烩, 没有新意。

2 独辟蹊径, 选择内容新颖性

当前公开课的授课内容和方式有模式化的趋势。创新往往意味着会失败。老师们喜欢开别人开过的课, 采用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 导致因循守旧, 教学模式千篇一律, 创新意识不强。那位授课老师的教学风格与我教案内容不相吻合, 虽然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但是不能生搬硬套, “课堂不是筐, 什么东西往里装”。在材料猛烈堆积过程中, 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遭受“狂轰滥炸”, 丧失了理应有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公开课的反思让笔者坚信只有找准新颖性的内容, 才能有火花迸发。笔者记得一位老师公开课选择了无人问津的课文语法知识点作为重点内容。通常情况下, 教师都会回避语言知识的教学。不好操作以及难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很多人望而却步, 但是这位老师大胆尝试, 教学中采用语言知识化的教学方式, 使听课老师耳目一新, 启发很大。教研室领导多次提到这一课改的成功案例, 激发了英语老师对课堂语言知识教学的积极思考和激烈辩论。这位老师独辟蹊径, 教学内容选择有新意, 教学设计有创意,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案例3:一位老师执教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 9 Shapes, 良好的个人素质, 扎实的基本功, 漂亮的多媒体课件, 跌宕起伏的教学环节, 滴水不漏, 尽善尽美, 但是这些看似花哨却不实用的“花拳绣腿”很难被移植到常态教学中去。其中一个环节是学生说饶口令, 这内容笔者都没看清, 更没有听清, 后来才知道学生已经演练过了。这节公开课上一些需要机会的孩子没有更多地参与。除了这点我们拷贝了这位老师的课件回家上课, 每位老师都说环节多来不及上, 学生被漂亮的课件分散了本应属于学习的注意力, 一节课下来等于没学, 下节课还要重新教学。究竟怎样的课算是一节好课呢?

3 求真务实, 体现教学本色

公开课的设计与平时的教学差距太大, 超出了所有学生常态下接受知识的宽度。公开课要有值得“公开”的内容, 教师不能是演绎现成的“教案剧本”。公开课中的学生是不是每人都象热闹的课堂表现一样, 学得到位、扎实。相比常态课, 是不是真的优势明显呢?公开课要有值得“公开”的内容, 现在的公开课不够公开, 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真实的课应该更多地还原课堂的本色。预设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真实操作相结合, 真实的课是应该有缺憾的, 课堂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唯有真实, 课堂教学才能得出科学、可信的结论。

参考文献

两节同课题公开课的比较与思考 篇6

学生背景:D老师的开课班级是汽修班, W老师的开课班级是电子电器班。两个班级同学都是男生占多数, 学生的思维较活跃, 上课时与老师的合作较积极。每个班级都有部分基础薄弱、学习感到困难的同学;也有部分反应较快、理解力较好的同学。综合来看, 两个班级的学生素质、水平较接近。

教材:中职数学国家规划新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一、导入

1. 教学设计:

D老师先提问ap的运算中, p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再提问什么样的函数称为幂函数, 接着提出细胞分裂问题, 得到y=2x (x∈N) 。W老师先提问幂函数y=x2、的形式有何特征?再提问函数y=2x、是幂函数吗?其形式上有何特点?接着引出课题, 函数y=2x中, 指数x为自变量, 底2改为任意一个确定的常数a (a>0且a≠1) 时, 这类函数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指数函数。

2. 教学过程:

两位老师都采取老师问、学生思考、回答, 然后老师总结的形式。

3. 效果反馈:

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 回答以上问题。

4. 思考:

本课的导入, 作为实例, 还可通过折纸、折棍等形式, 通过每次二等分、三等分的不同, 分别得到y=2x、y=3x等形式, 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W老师通过复习幂函数形式, 再提问函数y=2x、是幂函数吗?则直接转入本课的主题, 也让学生清晰地意识到指数函数与幂函数的不同, 一举两得。

二、指数函数的概念

1. 教学设计:

两位老师的设计相同, 先提出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 形如y=ax的函数叫做指数函数, 其中底a (a>0且a≠1) 为常量。指数函数的定义域为R, 值域为 (0, +∞) 。再提问, 为什么定义域是R、值域是 (0, +∞) , 为何规定a>0, 且a≠1?接着让学生作巩固练习, 判断所给的函数是否是指数函数。

2. 教学过程:

两位老师都采取老师问、学生思考、回答, 然后师生总结的形式。

3. 效果反馈:

在老师的引导下, 经过思考、交流后, 学生能理解、回答以上问题。

4. 思考:

回答以上问题时, 通过具体的例子或反例, 让学生去体会问题的各种结论。这是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的常用方法。另外, 关于a的范围, 还包含分类讨论的思想。

三、“描点法”作y=2x和y= (12) x的图像

1. 教学设计:

D老师用多媒体演示了两个函数描点法作图的过程, 包括列表、描点、连线等;W老师与学生一道回顾作图过程, 同时在黑板上列出作图流程, 再让学生填表、描点、作图。

2. 教学过程:

D老师用多媒体讲解、演示, 学生观看、思考;W老师与学生一道回顾作图过程, 同时在黑板上作出表格, 给出x的一些值, 画出直角坐标系, 然后让学生到黑板填表、描点、连线, 亲自体验作图过程, 其余学生在作图纸上完成作图过程。

3. 效果反馈:

D老师课堂, 学生可以理解作图过程;W老师课堂, 学生有了直接的作图体验, 能正确做出图形。

4. 思考:

用多媒体讲解、演示作图的过程, 可以节省时间, 适合课堂内容较多的场合;让学生亲自体验作图过程, 有助于学生理解函数图象, 占用时间相对较多。W老师这节课, 让学生填表, 在作图纸上或在黑板上老师已经画好的坐标系上描点、连线, 对于初学新课的学生, 可以降低难度、节省时间。

四、看图识性 (1) :

1. 教学设计:

两位老师的设计相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函数y=2x和的图象特征。

2. 教学过程:

D老师用指数函数作图软件画图, 引导学生观看、总结图象特征;W老师点评学生在黑板上的画图, 随后用几何画板软件演示两个函数的图象, 引导学生观察图象, 共同归纳图象特征, 在黑板上板书特征。

3. 效果反馈:

D老师课堂, 学生可以理解软件画出的图象的特征;W老师课堂, 学生先体会作图后老师的点评, 再看几何画板演示的图象, 理解图象特征, 更有针对性。

4. 思考:

两位老师用不同软件画图, 引导学生观察, 都能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难点, 方便、快捷。

五、看图识性 (2)

1. 教学设计:

两位老师的设计相同: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函数y=ax (a>0且a≠1) 的图象特征。

2. 教学过程:

D老师用指数函数作图软件画图, 引导学生观看、总结相应函数性质;W老师用几何画板软件演示a取任一常数时函数的图象, 引导学生观察图象上动点的坐标变化, 共同归纳相应函数性质。

3. 效果反馈:

D老师课堂, 学生可以理解软件画出的图象的特征、函数性质;W老师课堂, 学生看几何画板演示的图象, 直观、具体, 方便理解函数性质。

4. 思考:

两位老师用不同软件画图, 引导学生观察, 都能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函数性质;特别是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 更有利于学生体会函数的动态变化过程。这也是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具体运用。

六、应用

1. 教学设计:

D老师设计三道例题:判断函数单调性、函数求值、求函数定义域, 配置相应的三道习题, 同步跟进;W老师设计两道练习题:判断函数单调性、函数求值。

2. 教学过程:

D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三道例题, 然后在每一道例题后面配置相应习题, 让学生思考, 独立完成, 次序如下:

例1判断下列函数在 (-∞, +∞) 内的单调性: (1) y=4x; (2) y=3-x; (3) .

练习1.判断下列函数在 (-∞, +∞) 内的单调性: (1) y=0.9x; (2) y= (π2) -x; (3) .

例2.已知指数函数f (x) =ax的图像过点 (2, 94) , 求f (3) 的值。练习2.已知指数函数f (x) =ax满足条件, 求f (-4) 的值。

例3.求函数的定义域。

练习3.求函数的定义域。

W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两道练习题的解题思路、步骤, 交流了计算器的相关用法, 再由学生独立完成判断、计算、板书、练习过程, 次序如下:

练习1.判断下列函数在 (-∞, +∞) 内的单调性: (1) y=4x; (2) y=3-x; (3) .

练习2.已知指数函数f (x) =ax的图像过点 () , 求f (1.2) 的值 (精确到0.01) 。

3. 效果反馈:

D老师课堂, 学生在相互交流后可以理解三道例题、完成相应的三道习题;W老师课堂, 在师生相互交流解题思路、步骤后, 学生可以完成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函数值的计算和板书解题过程。

4. 思考:

D老师的三道例题中, 例2和练习2, 作了简化处理, 学生不用计算器, 既可以完成计算, 对应的三道习题, 相当于巩固练习, 虽然题量较大, 但是难度降低, 学生能够完成;缺点是, 计算器的使用, 也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必要内容, 没有得到应有的训练。

W老师的两道练习题, 题量不算大, 但是较典型, 包括计算器的使用, 学生都得到了应有的训练;若能在练习2中增加一问, 例如求f (2) 的值, 不用计算器, 让学生直接计算, 则更好。

七、小结

1. 教学设计:

D老师总结了三点, (1) 主要内容:指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 (2) 重点: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3) 关键:底数a的变化对于函数值变化的影响。

W老师总结了三点, (1) 主要内容:指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 (2) 重点: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3) 体现了数学研究中的两种重要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法、待定系数法。

2. 教学过程:

两位老师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学习内容、思路、方法, 然后用多媒体展示了上述各自三点内容。

3. 效果反馈:

D老师课堂, 学生在回顾、思考后可以理解上述三点内容;W老师课堂, 在师生相互交流后, 学生可以领会多媒体展示的上述三点内容。

4. 思考:

两位老师经过深思熟虑, 都抓住了本课的教学要点、关键, 选择了各自教学的突破口, 形成了符合各自教学特点的教学小结。不过各有侧重。

八、作业

1. 教学设计:D老师布置作业:学习与训练4.2。W老师布置作业: (读书部分) 教材章节4.2; (书面作业) 学习与训练4.2。

2. 教学过程:两位老师都采取多媒体展示的形式。

3. 效果反馈:两位老师都及时地把作业布置给学生。

4. 思考:作业的布置有三要点:时间上, 多数处在下课或即将下课的时候, 不宜占用太多时间;形式上, 多媒体展示、板书或口述等均可;作业内容上, 应该是课堂学习内容的发展和延续, 具有复习、巩固和进一步拓展的特征。还可以预习下一课, 成为良好学习习惯的一部分。

九、课后反思

公开课的再思考 篇7

桂林理工大学“生活与化学”课程开设于1998年, 计划学时32学时, 是面对全校学生开设的选修课, 授课对象为本校非化学化工类专业的学生, 涉及地球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测绘信息学院、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管理学院、旅游学院、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理学院等十三个学院的40多个专业, 每年近1000名学生选修这门课程。选用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 由曹振宇、程顺达编《化学与现代生活》和王夔等编《化学与社会》作为教学的主要参考书。

长期以来, 我们将“生活与化学”与同样为非化学化工类专业开设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普通化学”共同建设, 使“生活与化学”教学质量有了极大的提升, 在培养大学生科学素质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2013年“生活与化学”课程入选桂林理工大学视频公开课的立项建设计划。经过一年的建设, 使我们对视频公开课在拍摄内容的设计、授课特点、拍摄组织、字幕撰写和后期制作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体会, 下面谈谈我们对建设视频公开课的一点思考, 与同行们分享。

1 视频公开课的特点和建设意义

2003年, 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至2010年, 国家财政部和教育部评选与支持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有4000多门, 经过“十一五”八年的时间建设, 全国各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 总体质量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十二五”期间, 教育部、财政部决定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教高〔2011〕6号) , 组织建设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等建设项目在内的“本科教学工程”。①②视频公开课是在现代教育理念与新兴媒体技术促进下的公开课的一种新形式, 是教育电视网络传输的新类型, 是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丰富和发展。精品视频公开课的课程定位是“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 同时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 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理念主要体现在能“推动高等教育开放, 广泛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 提升大学生及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 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这一定位和理念与“十一五”期间的精品课程建设不同, 同时精品视频公开课在主讲教师、课程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等方面具有鲜明特点。③

2 视频公开课内容设计

从各高校在高等教育出版社下属的“爱课网”已上线的精品视频公开课内容来看, 课程内容的选题大多数集中在中国传统文化、科学技术和社会热点等题目上, 课程内容不是太专精, 而是具有普及性, 这些课程的受众既有高校学生, 也有社会大众的特点所决定的。选题确定后, 一般根据选题 (主题) , 设计各节课 (或专题) 的具体内容。首先, 内容的设计要有思想性、科学性和启发性;其次, 内容设计要凝聚精华、引人入胜和时间适宜;最后, 内容的展现适合于网络传播。④根据以上思路, 我们选定了“生活与化学”课程中的“中国古代化学科技成就”为主题, 将这一选题分为“火药发明和化学成就”、“造纸术发明和化学成就”、“中国古代陶瓷工艺中的化学成就”、“中国古代金属的冶炼和铸造技术”和“中国古代本草学中的化学成就”五个专题 (五节课) , 这五个专题, 内容相对独立, 各专题之间又有一定联系。我们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 精心设计课内容, 努力使同学通过学习这门视频公开课后, 能够了解我国古代化学科技发展的历史, 同时也可以汲取化学科技史中蕴涵的科学思想,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3 视频公开课的课堂教学特点

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课堂教学最大的特点是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探讨的过程, 是一个交流思考的过程。⑤因此, 我们在准备视频公开课时, 加强了对视频公开课教学方法设计的研究, 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案例式、引导式、探究式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以大量的中国古代化学科技成就作为案例、以火药、造纸术、陶瓷工艺的发明过程作为探究素材, 设计多种富于启发式的问题, 极大活跃了课堂气氛, 营造了一种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提高了视频公开课的教学质量。

4 视频公开课拍摄组织, 字幕撰写和后期制作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定了《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 (2013年版) 》, 我们在视频公开课拍摄过程中, 严格按照此标准进行。首先主讲教师根据视频公开课内容, 精心制作PPT, 确保没有文字方面的错误, 要有学校LOGO标题, 并请多媒体课件制作专业人员对PPT进行美化修饰, 以确保在拍摄时能有一个良好的效果;其次, 主讲教师在拍摄前认真备课, 熟悉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方法, 把握好拍摄时间 (30~50分钟) , 努力提高授课质量;第三, 选择专业人士进行拍摄, 采用高清数字设备, 3机位以上进行多角度拍摄, 选择好录制场地, 特别要注意录制场地环境, 不要在镜头中出现有广告嫌疑或与课程无关的标识等内容;第四, 拍摄时, 授课教师着装要庄重得体, 同时在拍摄前, 要对参加拍摄的学生进行动员, 讲清拍摄的注意事项;第五, 要高度重视包括字幕在内的后期制作, 特别是唱词文件的制作, 要认真校对唱词, 每屏只有一行唱词, 每行不超过20个字, 唱词中的数学公式、化学分子式、物理量和单位, 尽量以文本文字呈现, 并与拍摄人员密切配合, 制作独立的SRT格式的唱词文件。

5 结束语

视频公开课在我国刚刚处于启步阶段, 与国外的视频公开课相比, 还有一定的差距, 但网络资源课程是中国开放教育的必然结果和新的起点, 同时视频公开课也强化了大学服务社会、传播文明的基本职能。视频公开课的制作必然为中国开放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本文以桂林理工大学“生活与化学”视频公开课建设为例, 阐述了视频公开课的特点和建设意义以及视频公开课课程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拍摄组织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视频公开课,建设,思考

注释

11 朱志伟.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 2013 (7) :42-43.

22 刘广, 郑重.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现状, 特点与发展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 2012.22 (10) :15-18.

33 张凯, 陈艳华.大学视频公开课示范效应分析与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 2013 (1) :82-88.

44 韦学恩.网络公开课视频资源应用现状及对策探讨[D].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公开课的再思考 篇8

一、活用经典,让经典更经典

公开课前,大部分教师都会翻翻杂志或是上网看看相关的视频,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在这其中一定会碰到一些关于本课的经典教学案例。于是乎,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就出现了:在我的公开课上,对别人用了的,已经耳熟能详的经典案例,我还能不能借鉴呢?

有些教师认为自己的课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别人用过的我坚决不用,对这种想法我认为有失偏颇。经典之所以经典,被广为流传,自然有它的独特之处,我们不能因为是别人用过的就舍弃它。还有个别教师大量借鉴别人的成功案例,不加取舍,于是一节课变成了经典案例的堆积,一味地模仿,没有了自己的思考,脱离了学生实际,反而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些经典呢?是用,还是不用,真的是难以割舍。对于此,笔者的态度就是一个字:用,但要做到活用经典,不死搬硬套,应该加入自己的特色。何谓活用,那就是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让经典融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在设计公开课时不能只是从听课教师的角度去思考,要知道对于教师来说某种设计是老套路了,对学生而言则是第一次碰到,如此陌生的、鲜活的、经典的素材学生怎能不感兴趣呢,学生有这样的学习需求,我们就应该大胆使用。

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课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经典设计: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

这首儿歌如果一直编下去,编得完吗?你能只用一句就把这首没完没了的儿歌给编完吗?

a只青蛙a张嘴,a只眼睛a条腿。

一首儿歌“数青蛙”,如同是为这节课量身定做的一样,为好多教师所偏爱,对于这么好的经典设计,我们当然可以用到自己的公开课上。不过,我们得把握好用的时机,小学生在一堂课的学习中不可能时刻保持精力集中,尤其是课堂的后10分钟属于一种学习的疲劳期,这时“青蛙歌”的出现可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在游戏中学生又能运用本课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了玩中学。

二、用活情境,让情境更有效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一教学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接受和认可。但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的情境设置,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学生仅仅是在课始被一个设计精彩的情境所吸引,而剩余的时间还是老一套。

情境的作用不能仅仅局限在开头导入上,我们应该勤加思考,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大情境”,以“大情境”为主线串起各环节的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课堂情境体系,让学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都置于一个主题之中,学生才会学得更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用活情境”。

1.用“大情境”串起整堂课的设计。

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一课的教学中,教者设计了一个活动“去公园游玩”,一切活动都围绕在公园里游玩时碰到的问题而展开,设计如下:

(1)买门票:公园的门票是10元一张,小明身上带的钱有1元、5元、10元的,他可以怎样去付钱?一共有多少种付钱的方法?

小结:像这样把每一种方法都列出来,数学上就叫做“一一列举”。

(2)围展台:公园准备用18块l米长的木板围建一个展台,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3)拍照片:走进公园,小明、小华、小强三个人都想照相,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4)其他游园活动:屏幕出示:玩飞镖、游乐场、看表演、划船。每个都设置了链接,点开可以连接到专项的练习中。

根据学生的选择分别出示问题。

这样的情境创设好处有两点:一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选取的素材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没有因为前面的学习而产生疲劳,反而更加兴致勃勃地去思考;二是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又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而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2.用“大情境”串起练习环节的设计。

练习是数学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公开课中的黄金时间一般都是让学生去探究新知,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而到练习环节时学生的思维早已产生了懈怠。怎样的练习设计才能使学生眼前一亮,重新以全新的姿态投入到新的学习活动中去呢?

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把几个分散的练习捏合在一起,创设了一个“行车”的情境,设计如下:

(1)出示简易地图。

师:第一段路程大约是11千米,第二段不知道多少千米,怎样表示呢?

师:如果第二段用a千米来表示,那么第三段的路程还能用a来表示吗?为什么?

(练习意图:在同一个问题中,不同的数量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

(2)师:如果第三段路程用b来表示,那么总路程是多少呢?

师:用这样含有字母的式子,你还能表示出其他的路程吗?

学生分别讨论出(a+b)、(11+a)所表示的意思。

(练习意图:使学生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具体的数量)

(3)师:这么远的距离肯定要坐车,票价每人5元,现在有x人要坐车去,一共要多少元呢?

师:5x除了表示总价,还能表示出什么样的数量关系?

(练习意图:使学生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能表示具体数量,也能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4)师:现在有一辆汽车出发了!(演示)出发时一共有15人,到第一站下去了一些人,到第二站又上来了一些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呢?你能用我们今天课上学到的知识表示出来吗?

学生汇报: 15-x+y 15-x+b

师:你们是怎样判断式子对错的,依据是什么呢?

(练习意图: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样的情境设计,让不同类型的练习融合成一体,练习之间的过渡非常自然,再配合以动画演示,学生兴趣盎然,练习扎实有效。

总之,如何上好一节公开课,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很多的,要想让公开课不再成为一种摆设,甩掉那顶中看不中用的高帽,最关键的是要做到:一切设计都要从学生的学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活用经典,用活情境,我们的课堂才会优雅而又大气,热闹而又不失高效。

对一堂英语公开课的思考与再实践 篇9

【关键词】英语公开课思考再实践

一、 课例背景

这是一堂区级公开课,授课内容是牛津英语9A Unit 7 Reading I阅读课,本课时长45分钟。教者希望学生们通过她精心设计的八个任务,完成本文的阅读和理解。

知识目标:了解好莱坞著名影星奥黛丽-赫本在演艺事业的成就以及她对慈善事业的贡献。

能力目标:培养并发展学生自主和合作的学习能力,达到高效课堂之目标。

情感目标:希望学生们运用明星们的成功方法来激励自己走向成功。

二、 进入情境

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本节课的教学流程:Step 1 Getting ready:教者问了两个问题,导入阅读;Step 2While-reading这一环节共有八个任务,分段阅读,方法各异,了解影星奥黛丽-赫本在演艺事业的成就以及她对慈善事业的贡献;Step 3Post-reading环节包含三个任务,巩固并深化本节课所学内容。

情境一:热身与导入

一开课,教者提出了两个问题: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most from the passage?

Think of one question that you want to know most before you read?

这两个问题一下子就紧紧地抓住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们各抒己见,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S1:I want to know how Audrey Hepburn became a famous Hollywoods actress.

S2: I want to know her achievements about her films.

S3: Which film is the most famous among all her films?

一瞬间课堂气氛活跃了。教者以两个较为轻松和容易的问题导入课文教学,一是基于学生课前预习,定会有感而言;二是借学生的口来点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了解好莱坞著名影星奥黛丽-赫本。本设计可谓很妙!

情境二:通过阅读猜词义

在While-reading这个环节中,教者运用了这样一种方式来处理文中出现的生词:

T: Read Para. 6 and find out why her achievements went beyond the film industry…What does ‘go beyondmean in the sentence?

T: Who did Audrey Hepburn want to help?

S: She wanted to help the poor children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T: So she is a great humanitarian.

接着,教者在屏幕上呈现了以下几个句子,并带着学生一起讨论如何通过上下文来猜词义。

I cant do this job, because it goes beyond my ability.

The article is hard,so it goes/ is beyond my understanding.

T: So we can guess a meaning of a word from the context.

教者还引导学生就构词法进行归纳总结。

David is a vegetarian because he never eats meat or fish.

vegetarian 意指素食者。

-arian表示“……派别的人……主义的人”

humanitarian意指人道主义者。

T: So we can guess a meaning of a word by its fomation.

在閱读过程中,教者引导学生就语境和构词法来猜测新词 go beyond, humanitarian的词义,让学生再一次有机会将前几个单元 study skills里所学技巧得以再运用。

情境三:情感超越

在通过课文阅读了解了赫本几部著名影片后,教者给学生们播放了一段视频,要求学生们看完视频后回答问题:

Who did Audrey Hepburn want to help?

Why do we think her achievements go beyond her film industry?

Why do people think she is a great humanitarian?

视频的内容是赫本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使,亲力亲为,不遗余力地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唤起社会对落后国家儿童生存状况的关注。当学生们看到她为非洲儿童能有干净的饮用水,能有足够的粮食而奔走;看到她很自然地给奄奄一息的病儿喂食;看到她戴着红领巾牵着我们云南贫困地区儿童的手愉快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等这些画面时,课堂上安静了。

此时,学生们在想些什么呢?难道他们还找不到问题的答案吗?

情境四:人文课堂精神

在Post-reading环节,教者设计了Pop-quiz环节。教者运用三幅画,分别代表了赫本人生的3个阶段A. Her early life,B. Her acting life,C. Her later years.学生可自由选择A、B、C任一部分进行复述,限时3分钟练习。任务一下达,学生们就行动起来,选择自己喜欢或者自己擅长的部分练习。

我认为这种设计给了学生选择的自由,充分体现了人文课堂精神。

三、 思考与领悟

綜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有利于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言;有效的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促进主动学习和持续发展。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众所周知,作为一个女演员,赫本就是美和天使的化身,赫本的美在影片中无处不在,摄人心魄。而在介绍这样一位演员时,我们教者要引导学生关注的不是她的美貌,而是她如何刻苦勤奋获得成功,成名后的她又是如何全身心地投身于慈善事业。这样,我们的情感目标无须赘言,只通过恰到好处的一个设计就无痕地实现了。

本节课教者正是基于这一原则,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将Reading课文由浅入深,设置了八个不同的任务,突出本课的重点、难点:通过层层阅读,学生们了解了赫本在电影行业的成就和对慈善事业的巨大贡献;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同伴互助、自我选择、小组合作以及自我展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共进的能力,达到了高效课堂之目的。

四、 课后反思与再实践

在Reading I的教学设计中,往往在学生理解完全文的基础上,教者会设计一些点睛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完成对文章理解的升华。所以,在这节课的最后教者设计了 Thinking这一环节:

(1)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successful period to Audrey Hepburn? Why?

(2) Why is Audrey one of Hollywoods all-time best?

这两个问题是围绕赫本的成长、演艺事业及成就而设计的,意在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点及句型等引发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进而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以致用。

但我认为这两个问题似乎对前面的亮点升华不够到位,所以在讲授这课时我尝试着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What makes Audrey Hepburn still live in peoples heart up to now?

学生们对此问题讨论的深度和广度出乎了我的意料。以下是学生们对这一问题的部分回答:

I think her hard work during her childhood makes her still live in peoples heart.

I think her acting skills make her still live in peoples heart.

I think her characters in the films make her still live in peoples heart. For example, the princess in the Oscar film Rome Holiday.

I think her love to the poor children makes her live in peoples heart.

As a great Hollywoods actress, Hepburn devoted most of her time to working closely with the UNCIEF. I think she is a great humanitarian. I think to be a great actress, she needs not only acting skills, but also a heart full of love

公开课的再思考 篇10

本文所选案例是笔者在校内所开的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为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模块7第3单元 (The Effects of the Internet on Our Lives) 阅读课第二课时。在课文整体阅读的基础上, 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运用。针对课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安排了5个教学步骤, 即:Revision, Expression and Phrases, Sentence Structure, Words and Expressions and Writing。旨在让学生通过本课学习, 掌握并能灵活运用本课出现的重点词汇、句型, 在参与活动中提升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并加深对互联网的认识, 自觉端正对网络的态度, 正确有效地使用网络。

二、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掌握并能灵活运用本课出现的重点词汇、句型。 (2) 情感目标:自觉端正对网络的态度, 正确有效地使用网络。

三、教学过程

Step 1 Revision

1. 单词游戏。

T:玩单词游戏, 给一些提示。.

2. 情境设计 (小组) 。

T:与同伴讨论, 创造情境, 使用这6个单词。

[设计目的]

通过字谜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导出6个单词, 鼓励学生开展pair work, 发挥其合作潜能创设涵盖字谜中的6个词的情境。学生很容易联系到本课阅读文章中林雷对网络使用的观点。而此时提问学生朱珍菲对此的态度也就水到渠成了。

Step 2 Expressions and Phrases

1.Checking in pairs

T:Please check the answers with your partner then look through the answers.

2.Competition (group work)

T:Now let’s have a competition.Four students form a group and make sentences using these phrases.Each sentence includes at least two phrases.The group who creates more sentences will win.

3. 分组练习词组。

T:与同伴讨论并翻译以下句子。

1) 沉溺于网络的人代表支持互联网一方发言。

2) …

[设计目的]

首先让学生同位互检, 加强记忆。其次以任务为基础, 以竞争为激励,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促成组内合作、自主学习。在讨论纠正中创设情境, 编出更多更好的能涉及两至三个短语的句子, 从而加强运用知识的能力。最后展示老师所编的句子, 以触动学生同位合作, 共同接受挑战。

Step 3 Sentence Structure

T:First pick out the important sentence structures in the passage.

T:Analyze the following sentence structures. (pair work)

[设计目的]

在对文章中的重要句型的处理上, 笔者改变先向学生讲授的传统授课方式,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整理课本中的重点句型, 并激励他们分析课件中的四个句型。通过句式仿写, 强化应用。此外, 把句型2和3融入一个有关玉树地震的句子中, 让学生翻译。这样, 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Step 4 Words and expressions

这一部分的设计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积极思考, 归纳总结, 开展有详有略的教学, 配以多样的形式———英译汉、汉译英、选择题、巩固练习等, 提高课堂效率。此外, 让学生在语境中猜出词的意思, 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的习惯。

Step 5 Writing

写一篇关于因特网的文章, 文章中涵盖本课要掌握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设计目的]

通过多媒体, 不仅呈现学生的典型错误及需改进的句子, 让学生互改互评, 相互促进, 还呈现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 与他们分享, 然后在这两步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语言知识给予补充, 提供一些更丰富的表达方式, 交流写作的体会。这样, 既能密切师生关系, 又可以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从而为他们创设了良好的习作气氛。

四、案例反思

针对本课教学目标和本班学生的语言基础, 本课采取了5个教学步骤, 并设计了操作性强的学习任务, 涉及了字谜、创设语境、串词联句、句型仿写、英译汉、汉译英、选择题、巩固练习、写作等形式。立足于“精讲多练、注重运用”, 并使之贯穿于整个课堂。从完成任务中学习知识点, 改善注重知识点教学而忽视语言实际能力培养的状况, 增强其学习自主性, 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特别是在呈现文中重点短语和表达方式时, 笔者首先让学生同位互检, 加强记忆。其次以任务为基础, 以竞争为激励,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促成组内合作、自主学习。每位学生既是表演者, 又是指正者。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以任务为驱动, 学生增加了知识, 激发了兴趣, 提高了能力, 升华了思想。

不理想的地方是最后作文的时间有点紧了, 这部分的时间可从value词讲解部分挤出, 此部分设计的出发点是想让学生多练, 但有点耗时, 可再精减些。

参考文献

[1]刘旭东, 孟春国.英语教师教学反思内容与反思水平的发展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12, (12) :1-6.

上一篇:开腹切除手术下一篇:专业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