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资本主义

2024-12-08

民族资本主义(精选12篇)

民族资本主义 篇1

摘要:民族主义是原始的还是人为建构的曾经一直以来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现在大部分学者接受建构说,而提出这民族主义新视角的正是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文章从行为逻辑、论证方法、与横向同学界作品的比对、纵向学术史几个方面,深入解读了安德森代表作《想象的共同体》。文章阐释民族主义建构说理论的同时勾勒出民族主义的学术地图,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安德森的观点提出两点质疑。

关键词:民族主义,想象的共同体

本尼迪克特 · 安德森创作这本书的目的是想阐释民族主义是如何基于文化、历史、社会、心理、意识与结构等多层面因素而被建构的。作为现代民族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安德森对民族主义的理解有着独特的视角,民族不是“原始的”或“永存的”,而是基于人们的主观意愿及人类深层意识心理的文化“人造物”。并且这一建构不是源自于单一因素,而是来自于文化的、社会历史的、心理认知的、意识形态的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围绕“想象的共同体”这个概念, 安德森勾勒出印刷资本主义何以引发了现代的民族主义意识, 进而生成民族国家体系的知识系谱,带给了我们一个理解民族主义的全新视野。

一、渐进的逻辑:由浅入深揭开民族主义面纱

文章有着严密的逻辑,“在这凝练的文字背后,隐藏着一个非常复杂而细致的论证,以及一个人纵横古今、繁复巨大的历史图像。”[1]整本书围绕着几个递进的问题逐步展开, 即民族的概念和本质的界定、民族意识的起源、民族主义在历史上出现及变迁的过程、民族主义会有如此深刻的情感正当性的原因。论证之前,安德森就明确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视角,作者开门见山式提出了自己对民族的界定,即“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2]他把民族的属性定义为“特殊类型的文化人造物”,这也充分体现了安德森的建构主义研究取向。界定概念后,作者并没有急于进入历史论据的论证, 而是探讨了想象共同体的文化根源与社会结构基础。宗教共同体和古老王朝的式微,与人们时间观念的转变等文化层面上的共同作用,使人们开始想象“世俗的、水平的、横向的” 的共同体。而资本主义、印刷科技和人类语言宿命的多样性等社会结构条件则为想象的共同体与民族意识提供了技术手段和意识结构积淀。

二、比较史与社会历史的论证方法:民族主义的模式化与后现代

在提出了自己的概念并对其源起基础进行一番充分的理论论证后,安德森开始进入他恢弘的历史论证阶段。通过比较史和社会历史分析方法,作者梳理了民族主义在历史上出现及变迁的脉络:从早期美洲的“受到束缚的朝圣之旅”, 到欧洲的群众性民粹主义的语言民族主义,再到官方民族主义,直到最后一波殖民地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有着历史特定性的同时,却也有着共通性。他大胆提出了关于民族主义“模式化”的观点,即认为后期变迁出来的如亚非民族主义是对早期民族主义的“盗版”与“模塑”。在随后的几章中安德森又进一步深入到心理和意识形态层面对民族主义进行了探讨。为何一个彼此都不是很熟悉的共同体能激荡起如此强烈的情感?安德森认为这是因为“民族”的想象能够在人们心中召唤出一种强烈的历史宿命感,并诱发出一种无私而尊贵的自我牺牲。最后增订版又补充了两章,阐述了殖民政府是如何创造这种想象的,颇有葛兰西式意识形态“霸权”色彩以及后现代的印迹。

三、另辟蹊径:现代民族主义的文化之源

《想象的共同体》之所以成为民族研究中的经典,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独特的视角和多元的论证方法,这也正是安德森民族研究的主要贡献和价值所在。作为“现代派”民族主义理论家,安德森开启了现代民族研究的文化之源。现代主义民族理论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十分强调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现代性。这一学派认为民族与民族主义是不可能在前现代社会发生的,而由于现代的一些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因素才导致了民族的诞生。在安德森提出“想象共同体”之前, 学术界更多的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去探讨民族与民族主义。 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从阶级与意识形态出发,总结地域和血统是民族最基本的构成要素。[3]盖尔纳更多的是从社会结构功能的角度去论证民族与民族主义的,他认为民族来源于现代工业社会所造成的同质的高级文化。[4]由此可见,安德森可谓是现代民族理论文化层面研究的“开山鼻祖”。这一研究取向的转变不仅带来了现代派和建构主义的新思潮,更将学者们的视角吸引到民族的文化及人类深层心理意识层面上来。

四、学术史过渡:上承原生,下启后现代

除了学术界横向的另辟蹊径,《想象的共同体》在纵向的学术史中也有重大的意义,其完成了原生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的过渡。首先,《想象的共同体》脱胎于原生主义,所谓“原生主义”即为最早的民族研究范式,认为民族是自然生成的,而不是人为建构的,并且民族具有历史久远性,代表人物如皮尔 · 范登堡、爱德华 · 希尔斯等。随后这样的概念和研究模式不断受到质疑和挑战, 主观因素日益受到重视。20世纪60年代,关于民族现代性的理论开始盛行。想象的共同体这一理论范式的介入, 可以说是为“现代性”话题提供了一个“归宿”。在《想象的共同体》的后两章,我们还能找到后现代的影子还颇具有后下现代的影子。“人口调查、地图、博物馆”这一章节中,安德森借用了泰国史学家东猜 · 维尼察古“有边界的泰国”的想法,认为地图是与权利结盟的,从而产生了“地图在先,地形在后” 的后现代观念。而最后一章“记忆与遗忘”,安德森探究了历史学与民族主义的关联,认为民族传记是构成民族主义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包含的民族叙事与话语分析,正是后现代民族理论的研究路径。另外,安德森关于象征与再现、意义与符号、话语与叙事等的探讨,对之后的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以及文化研究中有关民族的研究都有相当的影响。

五、两点质疑

由上文的论证我们可以看出,《想象的共同体》不愧为民族研究中的经典。在同时段民族研领域的横向比对中,其另辟蹊径,给人们提供了民族研究的另一视角。而在整个民族研究的纵向链条中,它又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不但婉拒了原生主义,同时也开启了“后现代主义”的大门。然而, 即使再经典的著作也会有其不完善的地方,尤其安德森这种 “自圆其说”式的论证,更是难逃学界的检验和争议。笔者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仅就此文谈两点自己的批判性意见。 在探究民族意识的起源时,安德森提出了印刷资本主义的重要性。小说和报纸创造了“同质的、空洞”的时间,从而才为人们想象彼此提供了可能。这是安德森最为创新之处,也是最易引起质疑的地方。对于印刷媒介技术的极力夸赞,与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体的延伸”的观点极为相仿,不免陷于技术决定论的漩涡。

此外,“想象的共同体”是在1983年提出的,那时其实已经有信息化、网络化的趋向。现如今已经是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整个世界,这样一来按照安德森的逻辑,我们应该形成了对整个“世界共同体”的想象。本国信息与国际信息交叉、地方新闻又与全国新闻相容, 在信息过剩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失去了所谓的“地方性媒介”的明确概念。但是,民族和国家的想象并没有因为媒介形式和内容的改变而消失,那么民族这一想象的共同体构建的根源到底是什么?这一共同体又会在我们现今社会有什么变化和影响?这也许是我们研究者最为深切的关怀。

民族资本主义 篇2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及其短暂的原因

(2)探究影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本课的图表资料比较丰富,通过“情景再现”法,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2)使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对民族工业的压迫以及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本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所进行的斗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难点:影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民族工业的历史地位。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广泛而较琐碎,按照新课改精神,多向学生提供新的情景和材料,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在学思中主动探求、获得知识。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课前准备:

搜集材料、图片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多媒体出示荣家各代成员的照片及成就展示 毛泽东对荣氏家族的评价:“荣家是中华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通过著名人物的点评以及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上节课我们讲到,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60、70年代“千呼万唤始出来”,那么其往后的发展情况又如何呢?我们今天主要是通过荣氏企业这个缩影来解读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讲授新课):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情景设置一:建厂

1896年,荣氏兄弟开设广生银庄,鉴于大量免税外国面粉进口,销路甚广,且投资小,见效快,遂决定筹办面粉厂。1900年10月,他们以6000元钱庄盈利作资本,与人合伙创办了第一个面粉厂——保兴面粉厂,产品极受欢迎。1903年独资经营。1905年又开设振兴纱厂,随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纺织厂、面粉厂。

提出问题:荣氏兄弟能在这一时期建厂,并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请结合课本分析其推动因素。(分析讨论,得出有利于荣氏企业发展的有利的内外因素)

1、原因:

(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2)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提问:取得初步发展的民族资本主义在政治方面会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学生思考回答)

2、影响: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主要表现为: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2)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提升到制度层面。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我们将它形象的概括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那么刚露出尖尖角的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接下来的发展情况又如何呢? 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 情景设置二:万紫千红的春天

1914年-1918年,荣氏兄弟面粉系统发展为12个厂,生产的面粉,占了全国民族资本面粉厂的生产能力31.4%。,纺织系统陆续增加五个纱厂。荣氏企业已稳获“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的桂冠。迎来了其家族企业发展的“春天”。

可是好景不常,1922年,荣氏各厂自1923-1924两年就亏损百余万元,从盈余转为亏损。提问:

荣氏企业的“春天”到来,你知道他们遇到了哪些机遇? 原因:

(1)辛亥革命的推动:

(2)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3)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4)“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2,1922年后,荣氏企业开始走下坡路,除了企业自身发展的内部原因外,你认为外部环境是否会对其产生影响?(通过情景中产生的问题,根据材料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又加紧了对华的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

我们把1912-1919年,这期间称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春天,但是这个春天又是短暂的。那么随着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是否又会出现转机呢?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情景设置三:曲折发展

1927年随着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及其一系列鼓励发展经济的措施,荣氏面粉和纺织再一次大放异彩。到1932年,申新系统共有9个分厂,纱锭52.15多万枚。年产棉纱占全国民族资本棉纺织厂总产量的18%多,棉布产量占29%多,成为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棉纺织集团 就在荣氏企业王国全力扩展时,1937年日本法西斯大举入侵中国,各地荣氏工厂横遭洗劫。8年抗战中,约有1/3的纱锭、一半以上的布机及1/5的粉磨被破毁,幸存下来的机器和设备,也大都被日军“军管”劫夺。

八年抗战后,奄奄一息的荣氏集团劫后余生,试图重振旗鼓,东山再起。但继之而来的是同根相煎,再加上美国产品的大量涌入,以及通货膨胀,荣氏企业最终难恢复战前的辉煌。提问:能否总结1927至1949年后荣氏企业的曲折发展历程,并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内外因素?

1、较快发展:(1)时间: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1927~1936年);

(2)表现:工业部门增多,产品出口国外,国民生产总值增长;(3)原因:国家基本实现统一;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过渡:1936年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不仅超过了官僚资本,而且超过了外国资本。1935~1936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创历史最高纪录,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日益萎缩:

(1)时间: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2)原因:

①在沦陷区日军的摧毁和吞并;

②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战时体制)③官僚资本垄断经济命脉,压制民族工业牟取暴利。(官僚资本的垄断和压制)

3、陷入绝境

(1)时间: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2)原因:美国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挤压;苛捐杂税,通货膨胀;

第一,美国经济侵略的加剧。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了大量的在华政治、经济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有人称这一条约是“新二十一条”。

第二,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工业。

第三,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3)表现: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民族工业纷纷倒闭。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我们会发现之前所说的万紫千红的花到这时已慢慢凋残,那么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呢?

【探究】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不利因素: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是最大阻碍;

②先天不足,自它产生之日起就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受重农抑商政策的束缚; ③后天畸形,地区分布以东南沿海为主,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始终没有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④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⑤不平等条约直接地打击了民族工业,如《马关条约》、《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规定外商可以在中国设厂,洋货在中国盛销;

⑥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的统治,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三座大山。

(2)有利因素:

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

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历届政府的扶植)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 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是很曲折的。那么同学们是否可以根据以上我们学习的内容在坐标轴上用曲线图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标出来呢?

(小组讨论,然后独立完成曲线图)本课小结:

作业布置:

1、民族资本家“火柴大王”刘鸿生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等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了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刘鸿生的话说明了

A.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进行排挤和打击

B.官僚资本壮大了民族企业

C.轻工业不适合在重庆发展

D.刘鸿生不适合当大老板

2、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是

A.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B.较快发展

C.曲折发展

D.重获新生

3、费正清教授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

A、工业结构存在不合理

B、地区分布存在不平衡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 篇3

关键词: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主义

中图分类号:D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060-01

一、革命思想的形成

孙中山接受十年多的资本主义教育,他后来回忆第一次出海时的心情时说:“始见轮船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在檀香山五年,他“天天所见所闻,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事”。

直接推动孙中山产生革命思想的,是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他后来回忆道:“予自乙酉中法战败之年,始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

1894年6月上书给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认为“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但是,他把改造中国的希望寄托在李鸿章这样的大官僚身上,当然不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但是,李鸿章也从反面教育了孙中山,即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是行不通的。同时,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更加促进了他的反满思想,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894年11月,他在檀香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小团体——兴中会。在兴中会的誓词中又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表明了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的纲领和建立民国的民权思想的初步形成。

兴中会立成之后,孙中山于1895年策划广州起义,结果未及发动即告失败。此后,他流亡海外,接触了西方各个行业的书籍,并且考察了欧美的社会制度,丰富了自己的民族主义思想,规划了未来中华民国的蓝图。与此同时他还接触了资本主义各国存在的尖锐的阶级斗争和一些社会主义学说,发现了资本主义存在的不足,企图将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结合在一起,“毕其功于一役”,这就形成了以平均地权为核心的民生主义学说。

可以看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是帝国主义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它反映了时代的要求,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它是当时孙中山针对中国社会面临的民族解放、民主革命和社会改革三大任务而提出的革命纲领;它概括了孙中山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和行动纲领。

二、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思想是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中,宣传得最多,影响最大的。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政治前提。

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思想渊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历史上先进人物的反满传统,特别是太平天国的反满革命传统;二是欧美和亚洲各国的民族主义思想。孙中山曾说:“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国固有之思想,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又说:“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广大之,且改良其缺点。”

民族主义的主要任务是反满,即反对实行民族压迫和专制统治的清朝政府,实行民族平等,建立民族国家。孙中山在同盟会《安民布告》中曾经非常明确地规定反满民族主义的人物,就是解除“满洲政策束缚”,“将满洲政府所有压制人民之手段、专制不平之政治、暴虐残忍之刑罚、勒派加抽之苛捐,以及满州政府所纵容之虎狼官吏,一切扫除,不容再有膻腥余毒存留在我中华民国之内。”在同盟会成立时,有人提出取名“对满同盟会”,以排满为革命唯一目的,表现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但孙中山明确表示反对,提出:“民族主义,并非是遇着不同族的人,便要排斥他。”他说:“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族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缘故,是不甘心满族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国家。这样看来,我们并不是恨满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绝无寻仇之理。”这样就把民族主义和单纯的民族复仇主义区别开来,要建立包括满洲人民在内的民主共和国,实行民族平等,这就是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精髓。

在辛亥革命后,他提出建立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民主国家的主张。在他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又明文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在革命前,孙中山强调反对民族压迫;在革命之后,他主张民族团结,这是正确的。

而孙中山的可贵之处,还在于谋求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时关怀其他殖民地被压迫人民的革命斗争。他说:“将来的趋势,一定是无论哪一个民族或哪一个国家,只要被压迫的或者受委屈的,必联合一致,去抵抗强权。”[10]孙中山意识到中国的民族斗争,应和其他被压迫的民族的斗争相互联系,互相支持,这是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十分可贵的一大进步。

但是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最大的局限性就在于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纲领。孙中山和一些同盟会成员,甚至企图承认帝国主义在中国攫取的特权,作为换取他们不干涉中国革命的条件。他和黄兴、章太炎等共同制定的同盟会《对外宣言》,公然宣布:“偿款外债照旧担任”;“所有外人之既得权利,一体保护。”[11]

孙中山反满的出发点是为了反帝,而结果是反满代替了反帝,使得中国人要求摆脱帝国主义压迫,争取民族解放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反帝不彻底是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最大局限性。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页.

[3]《孙中山选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胡汉民编:《总理全集》第一集第915-916页。

[6]《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一卷第310页.

[7]《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一卷第324页

[8]《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一卷第325页.

[9]《辛亥革命》第八册第30页。

[10]《孙中山选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下卷第597页.

民族资本主义 篇4

一、辛亥革命

1911年的辛亥革命应该算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所做出最勇敢的尝试。这次革命的意义就是在于:它不仅使几千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从此结束, 也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而 “被推翻的清皇朝既是封建统治势力的总代表, 又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驯服工具。人民战胜了解这个卖国的封建的专制政府, 就一下打乱了中国原有的反动统治秩序, 使它再也无法重新稳定下来, 从而为此后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但是,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是他们的致命弱点, 这也使得他们把官僚、大地主阶级——即“大资产阶级”, 完完全全地当成了自己人, 天真地认为“革命党和立宪党的长期争论主要在于实现政治改革的手段不同, 在革命胜利以后, 这种分歧就不存在了。”

后来, 孙中山先生把这次革命的失败归结为革命党人没有自己的军队, 但是, 这仅仅是冰山的一角。除了没有军队, 他们还没能提出一个明确而完整的反对外国帝国主义侵略和反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政治纲领, 没能广泛地发动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下层劳动群众, 也没能形成一个能够胜利地领导这场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另外, 最重要的是没能看到中国的资产阶级实际上是分为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大资产阶级是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言人, 是彻底的反动势力;而民族资产阶级则有着革命的一面, 不过, 尽管他们希望革命, 却又担心被人民群众革命, 而害怕革命。

因此, 他们能拿出与反动势力革命的勇气, 却下不了革命的决心, 最多也只能依靠那单薄的力量为自己争取些许利益罢了。

二、第一次国共合作

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统治招致天怒民怨之后, 国共两党为北伐战争而进行了一次“党内合作”。之所以认为中国的资产阶级为了资本主义道路而作出的又一次努力, 是因为这次革命的领导权, 实际是掌握在代表着国家资产阶级的中国国民党手里, 而按照国民党“一大”的纲领, 反帝、反封建, 实际上还是要发展资本主义的。

这次合作中的中国国民党, 其前身是1905年夏在日本东京成立的“中国同盟会”, 辛亥革命后改组为“中国国民党”。改组后, 虽然名为“党”, 但实则与先前的“会”也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而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也只是中国资产阶级中的封建势力与进步势力相调和的一个产物罢了。更何况, “当时的革命党人和别的不革命的党派在政治上极少分歧, 他们以为只要国家没皇帝, 就可称之为‘民国’”。

这次国共合作的设想是列宁提出来的。而孙中山在一连串的打击之后, 放弃了对帝国主义的幻想, 因而很快接受了国共两党建立统一战线的主张, 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1924年1月,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 国共两党在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新三民主义的政治基础上, 展开了合作。用孙中山的话说, “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 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

可是, 中国国民党一直都是一个革命与反动的混合体, 其中的右派反动分子时刻想着如何实现自己的专制统治。孙中山在世时, 国民党内被压制的右派尚且能够在表面上赞成联俄联共, 但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 他们的真面目便暴露无遗。而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又不懂得如何应对。于是, 在“中山舰事件”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 不仅中国共产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国共两党的爱国人士苦心经营的统一战线, 也毁于一旦。

本来, 这次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也就是为了割掉辛亥革命所遗留下来的“尾巴”。但这条“尾巴”不但没有割干净, 反而使大资产阶级又成为了新的“尾巴”。民族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愿望也又一次成为泡影。

三、 重庆谈判

这是中国的资产阶级为实现其资本主义的理想所做的第三次努力。当时, 中国的政权由蒋介石为首的大资产阶级所掌握, 民族资产阶级的声音已经微乎其微。但他们仍然恳切地希望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能够走上他们理想中的资本主义道路。

众所周知, 1905年夏成立的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这可以概括为民族、民主、民生三大主义, 简称三民主义。这也是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的政治纲领。由此可见, 孙中山所领导的中国国民党的确是想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

可蒋介石并非三民主义的真正信仰者。论民族主义, 蒋介石曾想借帝国主义之手消灭中国共产党。论民主主义, 蒋介石搞 “‘党外无党, 党内无派’, 不允许任何党派存在, 连邓演达的第三党、国家主义派的党也不容。”论民生主义, 蒋介石也一直无所作为。他“似乎不大抓农业, 搞了一些计划, 但都是空的, 没有真正去做。”

非但如此, 从某种程度上看, 蒋介石身上倒是有一些军阀特质。这集中体现在其外交特点上:一是对帝国主义的软弱和妥协;二是他的外交努力实际上是利用外力来制服国内的政敌。因此说蒋介石是新军阀也并不为过。

军阀的本质还是封建的、专制的。所以, 在重庆谈判上, 很

多人都看清了这一点, 认为蒋介石是靠不住的, 是骗人的, 同他谈判, 是不可能谈出什么结果的。于是, 民族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愿望还是落空了。

近代中国, 上有大资产阶级、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把持着军政大权, 下有与之斗争的、代表劳苦大众利益的中国国产党领导下的工农联盟, 而民族资产阶级呢?“他们对于中国革命具有矛盾的态度:他们在受外资打击、军阀压迫感觉痛苦时, 需要革命, 赞成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革命运动;但是当革命在国内有本国无产阶级的勇猛参加, 在国外有国际无产阶级的积极援助, 对于其欲达到大资产阶级地位的阶级的发展感觉到威胁时, 他们又怀疑革命。”所以, 这也注定了要依附着另外的某个阶级——要么倒向人民一边, 要么倒向大资产阶级一边。

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取得胜利, 是因为我们党把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代表的中间势力拉过来了, 而国民党失掉了这部分力量, 所以不可能不失败。

参考文献

[1]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1年8月北京第一版, 1999年6月印刷, 第5页

[2]黎澍.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政治.人民出版社, 1954年6月第一版, 1961年10月北京第三次印刷, 第38页

[3]黎澍.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政治.人民出版社, 1954年6月第一版, 1961年10月北京第三次印刷

[4]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课题组著, 2001年5月第一版, 2001年5月第一次印刷, 第31页

[5]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课题组著, 2001年5月第一版, 2001年5月第一次印刷, 第30页

民族资本主义 篇5

课标解读:通过五个历史时期的民族工业的发展的原因、结果(论)特点和历史影响的历史史实来说明民族工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下,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最主要因素)。但是民族工业仍然发展。从而决定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走向。这样就可以来探讨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思路:本课的材料是很多的,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的……但是,只想在没有过多的渲染的平实中去述说历史的变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去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去思考其中的内在的联系。所以,以教材为主,把教材进行整合。以五个时间段来反映标题的“曲折发展”。例说晚清的初步发展和民国的短暂春天,然后让学生来把国民政府前期、抗日战争时期和国民政府晚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的原因、结果(论)特点和历史影响进行自我分析和整理。这样就可以把握了一种历史学习的方法。也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然后师生共同按照标题分析的要素进行解答问题。完成教学任务。立足课本,立足我校学生的实际不宜拓展。争取在一般的朴实中体现教育的智慧。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民国时期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2、掌握各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不同阶段的特征及其原因。3、探究影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1 阅读史料,提取有效的信息和正确解读史料。2、能够举一反三,自我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3 听课的效率,教师的指导和自我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民族实业家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民族资本主义 篇6

【关键词】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历程  历史作用

一、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

1.产生(19世纪60、70年代)

产生条件:(1)历史前提: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鸦片战争虽然截断其独立发展道路,但是它还是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某些条件。

(2)外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对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为其提供商品市场和劳动力等客观条件。

(3)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的诱导。

表现情况:上海发昌机器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企业。

影响:(1)经济方面:出现新的生产方式,一定程度上瓦解自然经济和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2)政治方面:产生资产阶级和壮大无产阶级。

(3)思想方面: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

2.初步发展(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后)

初步发展原因:

代表企业:张謇的大生纱厂、荣氏兄弟的保兴面粉厂等等。

影响:给中国社会带来新的气息

(1)经济:新的经济因素发展,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2)政治: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随后领导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3)思想:促进了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3.短暂春天(1912年~1919年中华民国初期)

表现情况:其发展速度超过半个世纪的成就,主要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特点:A.短命:发展时间短暂、在1912年~1919年获得发展,随后伴随列强的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B.雀斑:集中于沿海地区,零星分布不集中。C.瘸腿: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D.奥特:规模小,资金少,技术落后,经营分散。E.小三:与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关系。F.精神分裂:既要反帝反封又要依帝依封,矛盾性:反抗和妥协并存。

影响:(1)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增强,他们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封建军阀的独裁统治,这种要求首先反映在思想文化上要求打破封建束缚,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2)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就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阶级基础。

4.较快发展(1927年~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发展的夏天

表现情况:就工业各行业而言,普遍出现较好的发展局面。

限制因素:官僚资本的控制;帝国主义的压迫;封建主义的制约。

5.日趋萎缩(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秋天

萎缩原因:

(1)在沦陷区,民族工业或毁于战火,或被日军所吞并。

(2)在国统区,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官僚资本主义的强烈压制。

6.陷入绝境(1946年~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冬天

陷入绝境原因:

(1)国民政府发动内战,战争对经济的破坏。

(2)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使得大量美货充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

(3)官僚资本主义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资本主义。

(4)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和通货膨胀给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灾难。

表现情况:工商企业大量倒闭破产。

7.归宿(新中国成立后)

(1)新生:新中国成立后,为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党和政府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使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2)消亡:1953年~1956年,在对民族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实行赎买政策,使民族资本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部分。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新春天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我国逐步确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1.地位: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它是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经济前提,也是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的前提之一。但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分布集中沿海、发展的主要是轻工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特别是当时中国是两半社会,它难以独立发展。

2.作用:①从经济上看:作为一种先进的经济因素,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促进自然经济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中国经济近代化,有利于社会进步,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从政治上看:促进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运动风起云涌;促进中国无产阶级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③从思想上看: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

警惕极端的民族主义 篇7

一、什么是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有悠久的历史, 他最早出现于莱布茨格大学的校园里, 但“民族主义”至今尚无一个统一的定义。E·B·哈斯把“民族主义”比作大象, 按照他的“盲人摸象”理论, 每个研究者只认识到“民族主义”的一个部分, 人们是很难认识到民族主义的真谛的。概括说来, 国内外学者对“民族主义”的理解可分为两类:一类认为“民族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 如卡尔顿·海斯、汉斯·科恩。另一类认为“民族主义”不只是一种意识形态, 更是一种现实的运动。如约翰·布勒依、安东尼·史密斯。综上所述, “民族主义”既是一种意识形态, 又可以转化为社会实践, 成为一种观念力量。在众多的定义中, 我认为“民族主义”产生于各民族的进步与发展过程中, 是基于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强烈认同、归属、忠诚的情感之上的, 旨在维护本民族权益、实现本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或意识形态, 而这种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往往会演化为民族主义运动。

二、极端民族主义的两种表现

(一) 民族虚无主义

民族虚无主义是民族主义的一种重要表现, 民族虚无主义认为:“民族”是虚构的概念, 各民族之间无差别, 无民族之分, 这也就否定了民族文化和民族遗产。民族虚无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变相的大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 是极端民族主义的一种表现。大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推行的, 他们把本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宣扬民族优越性, 企图压迫、剥削其他民族, 造成民族歧视, 以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他们甚至以此为旗号, 发动战争, 奴役和压迫其他民族, 发展自己的殖民地, 使其他民族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说起大国沙文主义, 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苏联, 在冷战时期, 苏联对一些国家进行制度和思想的输入, 让他们照搬苏联模式, 以巩固苏联的霸主地位, 这就表现为一种大国沙文主义。可见, 民族虚无主义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阶段独有的, 任何国家都可能出现, 所以, 我们要警惕陷入民族虚无主义。

(二) 狭隘民族主义

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经济的空前繁荣, 同时也带来了尖锐的阶级矛盾, 为了其经济利益和缓和国内矛盾, 各强国陆续对外发动侵略战争, 最终导致两次世界大战。两次大战更突出地体现了各强国意识形态的矛盾, 而因为意识形态的差异兵戎相见就是狭隘民族主义的表现。狭隘民族主义就是背弃客观发展规律和思想正规的扭曲的、邪恶的、极端的民族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敌视或仇视其他民族, 本民族利益为先, 不接受外来的文化、思想、科技等等, 从而会导致闭关自守或侵略其他民族的行为。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不利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 更不利于世界的和谐与稳定。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

我们要警惕极端的民族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地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方法的总和。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处理民族问题中的体现, 是马克思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 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

第一,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把民族问题与社会发展规律相结合, 揭示了民族特征、民族形成、民族发展和消亡的一般规律。

第二,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民族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 要想解决民族问题必须从社会问题入手, 否则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找不到民族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 关于民族解放运动

第一,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的根源, 归根结底是西方资产阶级对其他民族进行侵略、剥削和压迫, 这也是近代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的阶级根源。

第二,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说法, 只有不压迫别的民族的民族才是真正自由的民族。无论是压迫民族还是被压迫民族, 都不能称为自由的民族, 更无法使人类面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第三,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民族运动的性质各不相同, 要根据不同性质的民族运动采取不同的方法。

第四, 被压迫民族是无产阶级最好的同盟军, 无产阶级应该联合被压迫民族。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斗争是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一部分。

第五,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游击战是民族解放战争重要的方式。

(三) 关于处理民族问题

民族平等是马克思恩格斯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他们的民族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他们从各个方面阐释了民族平等这个重要原则。

第一, 任何民族的进步与发展必须坚持民族平等原则, 否则这个民族谈不上实现进步, 也无法实现真正的发展。

第二, 在处理民族问题是必须要坚持民族平等原则, 反对民族压迫、民族歧视, 在我国, 更要防止民族分裂, 各民族之间要平等友好。

第三, 必须反对狭隘民族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 反对任何“民族优越论”“大民族论”。

第四, 民族要实现平等, 必须是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结合, 民族主义与无产阶级相结合。

(四) 关于解决民族问题的方式

民族自决、联邦制和民族区域自治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解决民族问题的三种方式。我国将马克思恩格斯解决民族问题的方式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处理民族问题是否得当关系到我国的长治久安, 近年发生的民族问题、民族冲突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这也是极端的民族主义对我国的极大挑衅, 我们必须严阵以待, 与其斗争到底, 共同保卫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大家庭。

参考文献

[1]徐讯, 民族主义,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2]房宁, 王炳权, 民族主义思潮[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J.安格尔, 中国民族主义[M]纽约, 199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6]海斯, 现代民族主义演进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7]邵鸬, 西方政治思潮[M]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8]王军, 民族主义与国际关系[M]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9

[9]梅荣政,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高校网络民族主义表现形态 篇8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民族主义

一、网络民族主义的出现

网络民族主义是指人们基于本民族历史和文化认同、归属、忠诚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公开表达的,对维护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和发展的思想观点、情感意志和愿望要求的总和。它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是民族主义发展的一种新形态,不完全等同于民族主义,不能简单地把民族主义和网络民族主义两者划等号。

1999年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掀起了第一次网络民族主义大潮,2002年和2003年,中日之间发生了一些小摩擦,使得一些青年反日情绪高涨,一些城市甚至出现了小规模反日游行,由于更多的反日情绪和言论是发布在互联网上,至此国内外发明了一个新词:“网络民族主义”。

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意识,网络民族主义把网络与民族主义融合在一起,具有显著特点。

1、信息复杂。

从内容上看,网络民族主义既有确凿的信息,又有网络谣言;既有符合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积极进步的信息,又有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抵触的落后、保守甚至反动的信息。互联网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使得互联网成为各种组织和团体利用的对象。狭隘民族主义者也把互联网作为渗透、煽动和破坏的重要工具,借助网站论坛、聊天室、虚拟社区、新闻跟贴等多种方式,散布狭隘民族主义的言论,破坏正常社会秩序。

2、传播速度快、突发性、影响大。

网络民族主义通过电脑、电视、广播、电话等工具,短时间就可以到国内外网络各个角落。

3、控制难度大。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管理者难以对网络言论和行为逐一检查,造成了网络民族主义难以控制。随着通讯工具的发展,除了“网络民族主义”外,还应该加上“手机短信民族主义”,它的匿名特征为不负责任和夸张的激烈态度提供了空间。

二、当代中国大学生网络民族主义情绪表现形态及原因

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至今,网络民族主义已经渗透到大学校园,大学生是主力军,中国大学生网络民族主义形态主流及导向是健康积极的。但随着互联网推广和国内外各种思想侵袭,我们也要正视主流以外的各种非理性倾向,具体来说,最近十年大学们的网络民族主义表现为:

第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主流思潮。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就进一步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另一方面当国家主权受到侵害,大学生的民族意识被唤醒,很容易在网上掀起爱国浪潮。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发展,中外摩擦争端不断,这种以爱国主义为基调的网络民族主义在网上掀起过一阵又一阵浪潮。可贵的是广大学生在呼吁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大力倡导学习、吸收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以强国富民,这体现了爱国主义中的理性成分。

然而有些大学生在表达爱国之情时,展露出狭隘的民族意识,以对峙的思维方式对待国际争端。从九十年代后期至今,借助国内外具体事端这一偏激的民族主义思潮有逐渐扩散趋势。这是当前网络民族主义第二种表现形态,即:

第二,以片面倾向为特征的非主流思潮。表现为民族虚无主义和民族保守主义。前者不仅全面否定本民族特性,抹杀中华文明优点,而且对以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丧失信心,企图全盘西化。这种民族虚无主义在年轻学生中表现形态各异,程度有轻重。比如许多大学生游行示威时扔石头砸美国大使馆,但同时抢着考TOFFE和办赴美签证。民族保守主义恰恰相反,少数人不时地对外国,尤其是西方国家总是抱着怀疑、敌视态度。这种偏激、狭隘的民族主义在中外矛盾激化时表现尤甚,突出表现为反美与反日。

细究起来大学生们这种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是有根源的:

首先是以日本、美国为首的因素,这是最主要因素。美国以世界霸主姿态到处插手国际事务。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炸,中国战机在南海机毁人亡,都是美国所为;台独、藏独的分裂行径,背后都有美国因素。日本在历史遗留问题、靖国神社等问题上,屡屡损害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在不敢于面对历史的同时,日本还履次侵犯我国利益,如钓鱼岛事件,插手我对台湾事务等等,所以美日成为中国网民众矢之的毫不奇怪。一些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得以滋生并扩散。他们呼吁抵制日货、美货,甚至宣扬血债血偿。对有不同意见者,则称他们是"汉奸"。当然别的国家伤害到中国,也同样为中国民众所指。

其次是国内因素。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必须建立一个国际定位。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其实并没有彻底走出历史阴影,形成一个既有尊严、又有理性的民族心态。一旦发生矛盾事端,屈辱的民族历史会在国人心中自然形成一种反弹力,有时会导致国人包括很多高校学生丧失理性,很容易形成针锋相对局势。国家实力的提升又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给予这种民族主义宣泄一种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历史穿越背后的民族主义 篇9

关键词:历史穿越,民族主义,精神胜利法

穿越文学在新世纪以来网络文学里的热点, 在清穿三座大山《梦回大清》《步步惊心》《独步天下》引发轰动后, 网络上的穿越小说的更新量大增。穿越, 是指主人公因各种原因从他 (她) 原本所处的时空, 穿越到时代和空间, 在这个新的空间发生的故事。笔者认为, 在对穿越目的地的选择中, 蕴涵了主体对于历史的认识, 民族主义被嵌入其中。美国学者海恩斯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情感, 意指一个民族的成员对本民族有着超越其他的忠诚。这种民族情感, 体现在对于民族耻辱史的回避, 用现代的素材重新建构历史。

一、古代生活想象:天朝上国

在清穿三座大山在网络上连载之后, 清代成为穿越中的重要目的地。以康熙末年的皇位之争为主题, 呈现康熙末年九龙夺嫡的故事的穿越文层出不穷, 这些故事的主角几乎包括了康熙时期的每一个阿哥, 对九龙夺嫡的故事进行了多角度的叙述。清穿小说迅速的爆红, 成为穿越小说的第一个高峰。小说的主人公, 一般穿越到康熙、雍正、乾隆年间, 其他的皇帝如顺治、嘉庆等就相对少一些。

清朝统治中国达两百年余年。清中叶的康乾盛世, 中国在经济文化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统治阶层志满意得自称“天朝上国”, 夸耀自身的富足。后鸦片战争爆发, 进入了漫长的国耻期。穿越到康乾时期, 是对现代化过程的伤痕的抽离, 回到清代, 在主观上又重新沉浸在盛世的光荣之下, 实现民族自信感的满足。

清穿泛滥, 很快就引起了审美疲劳。唐穿小说随后大量生产, 唐代作为历史上最为昌盛开明的年代, 成为穿越新的目的地。穿越到汉、三国、宋、元明等小说也开始繁荣, 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穿越回古代, 美化古代的生活, 对民族文化表达认同, 民族自豪感得到满足。

二、异域建功立业:穿越到外国历史

穿越到外国历史上某一断面, 也成为很多网络作者写作的重要主题。穿越目的地的选择上, 并没有明显的侧重点, 似乎是以是否熟悉作为主要的标准。穿越到外国历史的小说, 主人公不同程度参与到历史的建构之中, 在民族主义的情绪的指导下, 改写历史, 建功立业。

如在《美利坚之鹰》中, 男主角穿越成一个白皮黄心的美国人, 为了保卫中国, 积极参加太平洋战争, 从中途岛海战, 到硫磺岛之战, 直至登陆日本本土, 接受日本投降。男主角最后更以盟军副总司令的身份, 参与制定了日本的和平宪法, 从根本上打击了日本右翼势力, 为中华民族剪除了后患。《美利坚之鹰》的男主角, 白色皮肤但仍是中国人, 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 勇敢报国。在这本小说里, 借助美国人的军事力量, 实现了对近代史以来的中日民族关系的反转, 为中华民族赢得了胜利。

三、穿越到过去, 精神胜利法的胜利

鲁迅在小说《阿Q正传》中, 用精神胜利法来批判国民性缺陷, 在现实生活中, 处于弱势被欺压的地位, 但不正视现实, 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畏强凌弱、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手法来自欺自慰, 自我陶醉于精神胜利之中。穿越到过去, 处于现实世界的作者和读者, 回避了现实的民族命运, 抽身到古代, 或改变民族命运, 或征服西方男权, 实现民族情感的补偿性满足。

穿越到中国古代, 穿越的主角所选的是皇室或贵族家庭, 享受古代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果实, 选择性地回避古代复杂的社会生活、忌讳缺点。穿越到西方古代也是一样。在对西方古代世界的想象, 除了服饰、事物、简单的民俗等表征是西方的, 其思想内核还是中国的。如此一来, 中国古代的天下的观念得到新的伸张, 天下以中华为中心, 其余皆为边陲, 中国即为中央之国。不论埃及或者美利坚, 都是中国的分支。

用精神胜利法, 获得民族优越感的满足, 回避民族历史的缺陷, 或直接以丑为荣。回到过去, 回到历史之中寻找自我安慰。

四、源自日本的材料的穿越母题

穿越作为小说的主要情节, 最早可以追溯到马克·吐温的《康州美国佬在亚瑟王朝》。但是从源头上而言, 网络文学中的穿越小说起源于日本丰富的御宅族系文化。日本的御宅族系文化, 特指动画、动漫及电脑游戏文化, 御宅族就是精通此文化的人群。御宅族的著名动漫《哆啦A梦》《犬夜叉》等都有穿越的情节, 在中国影响大。

特别是哆啦A梦, 诞生于1979年, 在1991年引入中国就掀起了哆啦A梦的热潮。在动漫中, 哆啦A梦肚子上拥有四次元口袋, 这个口袋直接通往四次元空间, 哆啦A梦还可以通过时光机、时光腰带、超级投接球、随意门、穿洞圈、空间蛀虫等实现穿越。动漫中哆啦A梦的穿越简单快捷, 给了中国观众关于穿越的启蒙。

参考文献

[1]康桥.论网络小说中的穿越、重生、架空问题[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2 (10) .

越南民族主义思潮发展概说 篇10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越南北部设立交趾郡, 到公元968年, 越南经历了一千多年的被中国统治的时期, 越南称之为“北属时期”。北属期形成的融合越南本土传统、中国传统和其他外来传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成为越南近代民族主义的群众基础和心理基础。1884年, 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法国殖民者借用“自治”来达到文化洗脑、民族同化的目的。到20世纪初, 越南国语和汉语为主的传统教育被废除, 法语和拉丁化越语教学大行其道。法国在越南的殖民统治, 在客观上造成了越南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越南虽然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但从北属时期到独立的封建国家时期, 越南的民族认同已趋向统一, 并为后来民族意识的觉醒奠定了基础。近代以来, 越南本土的文化、来自中国的儒释道等东方文化以及法国殖民者在客观上带来的民族民主思想, 都促进了越南民族意识的觉醒, 并为越共领导抗法、抗美和反华战争提供了思想基础, 成为了越南民族主义之滥觞。

二、越南共产党指导思想中的民族主义

1. 从建党到越南独立 (1930—1945年)

1921年, 阮爱国 (胡志明) 加入法国共产党, 在法国各地进行反殖民主义的游说。1945年3月9日, 日本发动“三九政变”, 在越南建立亲日傀儡政权, 越南沦为日本殖民地。越南人民掀起了抗日救国的新高潮。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这种形势下, 越共当即召开全国代表大会, 决定发动总起义。9月2日, 胡志明在河内宣读《独立宣言》, 越南民主共和国宣告成立。胡志明在《独立宣言》中说 :“我们——代表越南全体人民的新越南的临时政府——宣布完全同法国脱离关系, 废除法国与越南签订的一切条约, 取消法国在越南的一切特权。……我们相信, 在德黑兰会议和旧金山会议中已经公认民族平等原则的同盟国, 决不会不承认越南民族的独立权利的。……一个八十多年来敢于反抗法国殖民主义者奴役的民族, 一个数年来敢于站在盟国一边共同反抗法西斯的民族, 这个民族应该获得自由, 这个民族应该获得独立!”足见, 从建党到建国, 民族主义是越共动员社会的思想武器。

2. 四次战争与越共的民族主义 (1945—1986 年)

1945年9月, 越南独立不久, 法国殖民者卷土重来。越南在新中国的大力支援下, 赢得了“奠边府大捷”, 迫使法国于1954年7月21日在《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上签字, 越北解放。越南南方自1955年起, 由美国扶植的吴庭艳统治, 南北双方以17度纬线为界, 形成了长达二十年的对峙。越北人民坚持持久的抗美救国战争, 迫使美国和南越政权于1973年1月同越南北方政权签订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巴黎协定》。1975年3月初, 北方发动严惩南越伪政权破坏巴黎协定的春季总攻, 5月1日解放南部, 越南再次实现了南北统一。从胡志明等在抗美救国战争期间的言论来看, 民族主义性质的言论占绝大部分。之后, 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 对外扩张并同中国发生武装冲突, 从侧面反映了民族主义在越共领导人头脑中的极度膨胀。有学者认为越共中央总书记黎笋是一个“极端民族主义者”, 黎笋“深受越南封建王朝统治者开疆扩土传统的影响, 又继承了法国殖民者‘印度支那联邦’的衣钵, 推行大越族扩张主义, 对柬埔寨、泰国、老挝、中国等邻国怀有扩张野心”。

3. 革新开放后越南民族主义的主流化 (1986 年至今)

1986年12月, 越共六大召开, 会议归纳了四条经验 :以民为本 ;尊重客观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 ;把民族的力量和时代的力量结合起来 ;加强党的建设, 使之与其肩负的任务相适应。越共“六大”后, 越南步入了全面革新开放的新阶段。2006年4月, 越共十大将“越南共产党是越南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是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全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修改为“越南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又是劳动人民和越南民族的先锋队 ;忠实代表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民族的利益”。这一变动, 更加突出了民族主义特性, “阶级”、“工人阶级”在越共的语境中已显得愈发不重要——甚至只是越共之所以能够诞生的诱因罢了。

三、结论与思考

综合上述分析, 越南悠久的文明史和被法国殖民的历史, 是越南民族主义的源头 ;越南共产党在其革命斗争的过程中, 也一直重视民族团结和民族解放, 在经历对法国、美国和中国的战争之后, 民族主义思潮越发高涨。革新开放后, 越共将“阶级”、“阶级斗争”等淡化, “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等成为了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重心。越南的民族主义复兴与越南共产党有很大的关系 :越共用民族主义来定义胡志明等早期越共人领导越南人民的独立斗争 ;用民族主义的观点来定义胡志明思想 ;在与中国等周边国家发生冲突时, 强调民族主义等等。这种主流思潮的变化,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也并不罕见。

参考文献

[1]沈云锁、潘强恩:《共产党通史 (第二卷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 》, 人民出版社, 2011

[2] (越南) 章收等:《越南历史 (1897一1918) 》, 河内, 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3]余富兆:《越南历史》, 北京, 军事谊文出版社, 2001

[4]杨洪雨:《越南共产党革新开放的历程及其启示》, 中共中央党校硕士论文, 2011

民族主义与契约精神 篇11

自从娃哈哈和达能争执以来,宗庆后以“民族主义”为大旗,欲号令天下共御达能。但是,我所看到的并无实质性的内容,只有情绪的表达。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企业要真正崛起,应当遵守契约精神,避免民族主义的煽情。

民族主义让宗庆后蒙羞

娃哈哈的宗庆后董事长一封公开信,颇为有趣,堪称奇文。尽管宗总满腔热忱地为“中国人”代言,我相信,许多中国人未必认同他的观点,恐怕连他的行文风格都不敢恭维。其实,不用绑架我们中国人了,这封信就是同中国企业讲话也是漏洞百出。

媒体不断炒作这是垒球文化的冲突,其实根本提不到这个层面。我看娃哈哈事件不过是江湖作坊与现代企业的冲突,连江湖的规矩都没有履行。

娃哈哈的事情里,除了宗总自己不断地高调叫板外,我们只看到娃哈哈员工们和经销商们的效忠信,也看到了几个地方政府的支持函,好像并没有多少发自内心的簇拥者。专业人士们几乎都不置一词,的确是无从下手:他们看不到有起码水准的理性愤怒,只是絮絮叨叨自相矛盾的怨恨。

而这种民族主义的表演正在让我们一向尊重的宗总蒙羞。难道宗总身边没有一位有点常识的律师、财务顾问吗?有太多的第一代企业家,长期迷恋自己创业的成功,不断编织光环,将有头脑的合作者和下属们逐渐全部淘汰出局,落得个孤家寡人的境界。

“由于当时对商标、品牌的意义认识不清,使得娃哈哈的发展陷入了达能精心设下的圈套。”宗庆后提及当年签署的一份合同追悔莫及,“由于本人的无知与失职,给娃哈哈的品牌发展带来了麻烦与障碍,现在再不亡羊补牢进行补救,将会有罪于企业和国家!”

你的无知和失职如何就成了达能精心设下的圈套了?

一份合同的履行与否如何就有罪于国家了?

到底如何亡羊补牢呢?宗庆后抬出了国家经济安全来吓唬人。

宗庆后认为,中国应当充分吸收和参考国外反垄断和跨国并购审查的立法和实践经验,让“反垄断法”尽早出台;并且通过立法,明确外资恶意并购或行业垄断的定义,严格限定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条件;通过立法设立外资并购和反垄断审查机构,加强外资并购中的反垄断审查,对发现已有并购中存在外资恶意并购或形成行业垄断的,采取果断措施予以分拆或撤销、修改不合理的合同;鼓励国内民营企业参与并购,特别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命脉或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和行业骨干企业,在保持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基础上积极扶持民营企业参与并购,防止外资恶意并购和垄断的产生。

我看到了两个娃哈哈的老板,一个是希望调动社会情绪给自己毁约创造条件的小商人形象。一个是忧心忡忡关注经济安全的大企业家形象。前者不惜将达能代表的跨国公司群体在中国的经营统统打上掠夺财富的印记,过河拆桥,根本抹杀全球化对中国经济能力和民众福祉带来的巨大好处。后者则希望代表正在崛起的本土企业家群体要求全球化中正当的权利。当两种形象集结在一位企业家身上时,我便深感不安了。

这里讨论的不是简单的并购,也不是经济安全意识,而是隐藏在深层的本土企业家精神状态和商业算计。当巧妙地动员民族情绪时,当过分渲染国家利益时,当表达为弱势群体的状态时,我们就要十分当心了。

商业合同的履行与否是一回事,反垄断的起诉是另一回事,如此生硬地捆在一起,恰恰使娃哈哈的形象变得可疑了。我们毕竟处在全球化的环境,能不能用商业的语言讨论商业问题,能不能用尊重历史的态度和谈判的态度解决问题,是值得思考的。

娃哈哈将为缺乏契约精神买单

市场经济是多种因素在其中进行交易的过程,这个过程要可以计算、判断和衡量,就需要一种最基本的约定,这个约定就是契约。契约精神是维持任何一个社会中人们进行理性判断、预测以及比较的基础,就是说话算数,一旦作出了承诺必须要执行,而且是不打任何折扣的执行。

契约精神是一个商业社会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而我们中国向来缺乏这种文化基因。士农工商,商一向处于社会最底层,所以认为使命高于契约精神。我们在经济改革早期过程中都有使命感,走到今天使命感已经不够了,要靠所有能够活跃市场经济的细胞,这些细胞我们又严重缺乏。现在的中国,个人不履约,企业不履约,政府不履约,带来的结果是破坏性的。

在大量企业有选择情况下,大量博弈形成了契约精神的基础。因为选择多,你不和我讲信用,我可以和别人讲信用,这样很多企业竞争,谁有信用就和谁合作,就会形成业内规矩,谁不讲契约,谁不讲信用,就被踢出去。契约不是教育出来的,是在市场竞争博弈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个人不履约不是道德问题,企业不履约就会使经济上遭受损失,就会出局。

中国现在在世界上的形象就是不遵守契约,企业不履约太多了。这30年来我们吸收了很多的国际资本,不要光看到外国制造了骗局,中国人骗外国人的也不少。可是骗了外国投资者,中国人本能地觉得好,光宗耀祖。被中国诈骗的外国企业有之,但是没有哪家媒体把这个当做大事。但是中国人一旦被外国人骗了,民族主义情绪、本土情绪立刻就显现出来了,这样不公允。

娃哈哈煽动民意,用“八国联军”这样的词汇来绑架人们的感觉,好像娃哈哈怎么样了,中国人民就会被损害了。在商不言商,谈政冶、谈民族、谈感情,这就错了。最让我惊讶的是宗庆后在公开地这样表示的同时,娃哈哈的全体职工代表发表声明,有组织地进行抗议、请愿,甚至有些地方政府公然写信介入企业之间的纠纷,这是一个完全的倒退。

这里政府所关注的,估计就是娃哈哈在当地设厂能解决当地就业,说达能不支持西部开发。但是达能为什么要支持西部开发?西部开发是中国的大事,达能作为一家外国公司没有这方面的义务。还有人说达能当初设置了骗局,坑了娃哈哈。这些语言都是非常恶劣的。10年前,如果没有达能,娃哈哈能走到今天吗?这叫什么?这叫过河拆桥,背信弃义。中国如此著名的企业家这样做,让我觉得非常震惊。虽然我们也非常注重国家经济安全,但是用国家经济安全这样一个伟大的口号,煽动民意是很危险的。这几年来,我们能看到不少类似娃哈哈达能这样的事件。

中国人只有遵守规则,才能进入国际。中国加入全球化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资源、资金和经济实力,更需要契约精神。我们现在缺乏契约精神,不讲规则,这和我们的整个文化有很大的关系。比如田忌赛马,我们会觉得中国人聪明,其实田忌赛马是违约的。赛马有规则,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但是田忌却使用了下马对上马、上马对中马、中马对下马。这种赛马方式放到讲规则的市场经济中就是不讲规则。中国人聪明、智慧,但是聪明和智慧并不是最重要的,商业契约精神才是最重要的。拥有了商业契约精神之后再去研究智慧,不能整天研究怎么耍小手段,不讲规则,讲聪明智慧。

我们并购公会的经济安全提案,不是打击外资,我们谈的是国家经济安全底线,我们坚持在推进全球化的进程中应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明确产业战略,但并不代表我们对于外资进入或者全球化进程的排斥,也不代表民族本位思想的抬头。以国家经济安全为名排斥外资进入和全球化,是将中国经济推向倒退和不安全境地的危险举动。妖魔化外资是维护落后利益格局的表现,值得特别警惕。主张国家经济安全,应该是在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和加速推进全球化进程的前提下维护基本的国家经济利益,中国经济必须加入全球化才能安全。我们强调的国家经济安全,是要把国家安全放在市场、放在全球化基础上、放在共同博弈的基础上,而不是以国家经济安全为口实,行巩固垄断、保护落后之实。

民族艺术歌曲的爱国主义主题 篇12

所不同的是, 中国的民族艺术歌曲以爱国情为“主旋律”;外国的艺术歌曲则以爱情为“主旋律”。例如意大利的艺术歌曲《我亲爱的》、德国的艺术歌曲《爱情的喜悦》、奥地利的艺术歌曲《纺车旁的葛莱卿》等, 无不以爱情为主题。至于歌剧咏叹调选段《我的太阳》 (《罗密欧与朱丽叶》选段) 、《今夜无眠》 (《图兰朵》选段) 等, 爱情的成分就更加明显了。而中国的民族艺术歌曲, 虽然也有如《教我如何不想他》、《我住长江头》、《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 (歌剧《小二黑结婚》选段) 等爱情主题, 但并不很多, 占主导地位的, 是爱国主义主题。

中国民族艺术歌曲爱国主义主题的表现, 取得了高水准、全方位、深层次的艺术成就, 成为我国民族艺术歌曲的一条红线、一道彩虹。

一、爱国主义主题的思想高度

爱国主义是人类自有国家以来最伟大的情感和最高尚的道德, 也是中国人民传统的思想和美德。“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苟令国家生死已, 岂畏祸福趋避之”、“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 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准则。中国的民族艺术歌曲, 同样继承了这一优秀传统, 在爱国主义主题的开掘与拓展上, 不断提升其品格与内涵, 并不断登上不俗的思想高度。

中国最早的艺术歌曲, 可以追溯到汉末蔡文姬 (琰) 词曲的《胡笳十八拍》, 这可视为是声乐套曲, 共收18首歌曲, 抒写了国破家亡和战乱之苦, 所谓“蔡女昔造胡笳声, 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 汉使断肠对客归。” (唐·李颀:《听董大弹胡笳》) 到宋代, 著名词人姜白石 (夔) 根据1161年金主完颜亮入侵扬州, 屠城三日的史实, 作词谱写了歌曲《扬州慢》, 抒发了“自胡马窥江而去后”的激动情感与“波心荡, 冷月无声”的慨叹之情, 其忧国之情, 溢于言表。近代的歌曲《苏武牧羊》和根据岳飞的《满江红》谱写的歌曲, 也都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名曲。

“五四”运动之前, 被誉为中国“学堂乐歌之父”的沈心工就奏响了中国现代艺术歌曲爱国主义“主旋律”的“序曲”。从1903年到1919年的16年间, 他先后创作出许多艺术歌曲, 其中的《同胞同胞须爱国》、《黄河》、《美哉中华》等, 都跳动着爱国主义的时代脉搏。

“五四”运动时期, 中国艺术歌曲的爱国主义主题更加鲜明。由易韦斋作词、萧友梅谱曲的《问》, 发出了“你知道今日的江山, 有多少凄惶的泪”的感慨, 充满了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忧虑。由赵国钧作词、萧友梅谱曲的《五四纪念爱国歌》, 发出了“壮哉此日!壮哉五四!”的爱国主义呐喊。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 《大刀进行曲》、《在太行山上》等一大批爱国歌曲应运而生, 其中尤以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与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代表, 后者还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新中国成立以后, 一大批歌颂祖国的艺术歌曲争奇斗艳, 《我的祖国》、《祖国颂》、《歌唱祖国》、《我爱你, 中国》、《我的中国心》等, 深受国人喜爱, 全国人民唱响了爱国主义的“大合唱”, 艺术歌曲的思想高度, 令世界瞩目。

二、爱国主义主题的题材广度

我们不仅有直接弘扬爱国主义思想的《祖国赞美诗》、《中华大家园》、《红旗飘飘》、《爱我中华》等歌曲, 而且有通过对家乡的热爱、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来表现热爱祖国之情的《黄河泰山》、《珠穆朗玛》、《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谁不说俺家乡好》等优秀的艺术歌曲。题材的广度也是举世闻名的。

三、爱国主义主题的情感深度

中国民族艺术歌曲在表达爱国主义情感方面, 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例如《生死相依我苦恋爱着你》, 就以小见大, 别开生面。紧紧围绕一个“爱”字, 把爱国之情写进“血肉”里, 将“痛苦”与“幸福”、“微笑”与“泪花”并列, 强调的正是“儿不嫌母丑, 狗不嫌家贫”的赤子之爱。

上一篇:国际经济法律制度下一篇:交通组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