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核素显像(共8篇)
甲状腺核素显像 篇1
Graves病(Graves’ Disease,GD)是一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病率为1%~2%,主要的治疗方法有甲状腺药物治疗、放射性碘(131I)治疗、手术治疗等[1,2]。对于病情不复杂的GD患者,131I治疗见效迅速、经济、简便、安全,缓解率高、复发率低。根据辐射安全法规,个体化剂量方案被用于确定131I治疗剂量,计算公式[3]如下所示:
其中,D代表放射性131I治疗剂量(MBq),U是24 h摄131I率(%),C是一个常量,通常取3.7 MBq/g,V是甲状腺体积(m L)。由公式(1) 可知,放射性131I治疗剂量正比于甲状腺体积,因此甲状腺体积的精确测定程度直接影响病人的治疗剂量。
在传统的核医学检查中,若甲状腺外形是规则的,甲状腺边界通常使用固定阈值来分割;若外形不规则,则采用手工勾画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来分割[4,5,6]。但是采用固定阈值算法分割甲状腺区域没有考虑到甲亢患者甲状腺核素成像的个体差异性,因而精确度较差,而手工勾画感兴趣区具有费时、冗长和高度依赖操作者等缺点。为了克服这些不足,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阈值的图像分割算法,可以全自动、精确地分割出甲状腺区域,并能够用于甲状腺体积测定。每叶甲状腺体积测定公式[7]如下所示:
其中V、A和L分别代表甲状腺体积、甲状腺正面投影面积和甲状腺的高度,K取0.32。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研究选取南京市第一医院核医学科2015 年1~6 月进行核素静态显像的30 例GD甲亢病人,并测定其24 h的摄131I率。采集设备是西门子双探头SPECT/CT,病人采用仰卧姿势。图像采集参数设置如下:前位视野,矩阵256×256×16,计数300k,放大倍数3.2。
1.2 方法
1.2.1 图像分割流程
本研究提出的图像处理流程分为预处理、图像分割、感兴趣区(ROI)自动识别和甲状腺体积测定4 部分。首先,采用高斯平滑滤波器和取大滤波器对图像进行预处理,以降低图像中的椒盐噪声,突出目标主体甲状腺;其次,采用自适应阈值算法分割出甲状腺区域,并配合使用形态学操作;然后,在分割出的甲状腺区域上设置参考点,得出最大高度和每叶甲状腺面积;最后,使用公式(2) 计算甲状腺体积。图像处理流程,见图1。
1.2.2 图像预处理
受成像原理限制,甲状腺核素显像的图像伴随着高噪声,为了更多地保留甲状腺部分,突出目标主体信息,需要对图像进行预处理来改善图像质量。本研究采取的预处理策略是:首先用高斯平滑滤波器压制噪声,然后用取大滤波器突出甲状腺轮廓。
高斯滤波器由公式(3)[8]给出,其中 σ 取1.4,滤波后图像用Igau表示。取大滤波器由公式(4) 给出,其中Sxy是以像素点(x,y) 为中心的3×3 掩模图像,(s,t) 是Sxy子图像中的空间点。
甲状腺核素显像的图像灰度范围较窄,图像对比度较差,需要进行图像灰度增强。本研究先对预处理图像进行拉普拉斯变换,然后与原始图像叠加,最后进行幂率变换,达到突出图像细节部分,扩展图像灰度范围的作用。所得图像用Ienh表示。
1.2.3 图像分割
图像分割指将图像分成各具特性的区域并提取出感兴趣目标的技术和过程,分割算法有阈值法、边界探测法和匹配法等。本研究采用自适应阈值法提取甲状腺区域,主要步骤如下。
(1)在图像上选取3 个感兴趣区域,分别位于甲状腺边界区域、背景区域和甲状腺区域,尺寸大小均为8×8 ;再引入一个权重因子,可以区分前景目标、背景、甲状腺边界,因此可用于调节阈值,如公式(5) 所示。Ri代表整幅图像的平均灰度值与第i个ROI平均灰度值的比值,Mwhole是整幅图像的平均灰度值,MROIi代表第i个ROI的平均灰度值。
(2)用公式(6) 计算阈值[9]。Ti代表第i个ROI的阈值,GROIi是第i个ROI累积分布函数值的35% 对应的灰度值。
(3)图像二值化。将ROI中小于阈值的灰度值设置为0,大于阈值的灰度值设置为1,根据ROI和图像尺寸大小,共排列249×32 个ROI,对其进行二值化处理,直到整幅图像全部转化为二值图像。
(4)形态学处理。通过膨胀与腐蚀操作排除图像上的小孔。
1.2.4 ROI自动识别
由于甲状腺通常是类椭圆形的,因此可以通过设置参考点来计算其面积和高度[10]。为了达到自动识别甲状腺的目的,本研究设置了8 个参考点,见图2。当甲状腺形状规则时,长短轴距离即为甲状腺的长度,遍历图像中非0 像素点即可求得甲状腺区域面积。当甲状腺形状不规则时,尤其是有所重叠时,将8 个参考点和交叉点分为4 组,每3 个点一组,分别是[Pveur(P1),Plefr(P2),Plur(Q)],[Plefr,Pvedr,Pldr],[Pveur,Prigr,Prur] 和[Prigr,Pvedr,Prdr],将其带入二次贝塞尔公式B=(1-t)2P1+2t(1-t)Q+t2P2,得出4 条曲线,就可以有效地分离两叶甲状腺区域,减少重叠效应。
注:a.设置8个参考点;b.4条贝塞尔曲线。
2 结果
本研究选用甲状腺超声体积测定结果作为参考标准,将本研究提出的方法与现有的几种方法进行了比较,评价指标为相关度(R2)、偏差(B)、精度(P)、相对误差(RD)等,R2值越大,B、P、RD越小,表明该方法测得值与参考值越接近。
2.1 甲状腺图像分割结果
甲状腺核素显像的图像分割流程的关键步骤见图3,可以看出预处理所得的图像对比度明显提高,得到了一个均匀的二值图像,利用参考点画出的曲线,有效地分割出了左、右两叶甲状腺区域。
注:a.原图;b.预处理结果;c.3个ROI;d.分割结果;e.设置参考点;f.重叠效应。
2.2 不同方法的甲状腺图像分割结果比较
基于不同方法的甲状腺图像分割结果见图4。可以看出,手动分割法的结果比较粗糙;Van Isslt法分割存在过度分割现象,所得的甲状腺区域过大;Pant法分割存在分割不足现象,所得的甲状腺区域过小;本研究所提出的分割方法可准确分割出甲状腺区域。
注:a.手动分割法;b.Van Isslt法(30%阈值分割);c.Pant法(20%阈值分割);d.本研究方法。
2.3 不同方法测定甲状腺体积的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比较
以超声测得的甲状腺体积作为参考标准,对4 种方法测得的30 例GD甲亢患者的甲状腺体积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本研究提出的方法的相关度最高(R2=0.99),且精度(P=±2.14 m L)最高,测量偏差(B=0.9)、相对误差(3.2%±4.36%)最低。
2.4 不同方法测定甲状腺体积的相对误差比较
本研究选用相对差异(RD)法评价各方法与超声测定的甲状腺体积的相对变化趋势,计算方法由公式(7) 给出[11],其中VUS表示超声测量的甲状腺体积,Vi是第i种方法测量的甲状腺体积。对不同方法测定甲状腺体积的相对误差求期望和标准差,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具有最小的期望值(3.2)和标准差(SD=4.36)。
3 讨论
13 1I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GD甲亢患者的方法,其中甲状腺体积的精确测定对制定个体化剂量方案至关重要。甲亢的检查与治疗是核医学科的常见项目,考虑到治疗环境,有必要开发一种适用于核医学科的甲状腺体积测定方法,避免过度依赖超声和磁共振测定。在传统的甲状腺静态显像中,甲状腺区域通常由固定阈值分割或者手工勾画获得,但固定阈值分割没有考虑到甲亢病人甲状腺的个体差异;而手工分割耗时,且高度依赖于影像医师,无法保证甲状腺体积测定的精确度,进而影响放射性碘剂量的确定。
本研究提出了基于自适应阈值的分割算法,可以全自动地分割出甲状腺区域,配合参考点技术可以成功计算出甲状腺的最大高度和面积,不论甲状腺形状规则与否。由表1 可知,使用本研究方法测定的甲状腺体积与超声测得的结果具有很高的相关度,且其偏差较低,精度较高,表明该方法的测定效果明显优于其他3 种方法。由表2 可知,该方法测定的相对误差也明显小于其他3种方法。
综上,本研究提出的甲状腺体积测定方法是可行的,有助于核医学科医生为患者制定个体化剂量方案。
参考文献
[1]孙云钢,蒋宁一,刘生,等.131I治疗Graves′病后早发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影响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11,32(24):3212-3214.
[2]李林,沈绍群.131I固定剂量法治疗甲亢近期疗效观察[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6(5):752-753.
[3]Huang JY,Lin KJ,Chen YS.Fully automated computer-aided volume estimation system for thyroid planar scintigraphy[J].Comput Biol Med,2013,43(10):1341-1352.
[4]Van Isselt JW,de Klerk JM,Koppeschaar HP,et al.Iodine-131uptake andturnover rate vary over short intervals in Graves’disease[J].Nucl Med Commun,2000,21(7):609-616.
[5]杨晓鹏,蔡超峰,潘珩,等.手背静脉图像预处理算法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10):20-23.
[6]谢勇,夏欣,琚生根,等.自适应窗口的图像平滑去噪[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0(3):503-508.
[7]王丽丽,宋余庆.一种医学图像增强算法[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2(9):1274-1277.
[8]王崴,王晓军,刘晓卫,等.基于图像复杂度的图像分割算法[J].探测与控制学报,2015,37(3):5-9.
[9]钱卫星,黄丽亚.二维Otsu自适应阈值快速算法的改进[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6(4):427-431.
[10]吴一全,朱兆达.图像处理中阈值选取方法30年(1962-1992)的进展(一)[J].数据采集与处理,1993,8(3):193-201.
[11]李杰,陈国栋.基于改进区域生长算法的肝脏管道图像分割方法[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10):19-23.
甲状腺核素显像 篇2
常用的冠心病检查方法包括静态心电图、心电图负荷试验、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冠脉CT、冠脉造影、核素心脏显像、心肌酶谱等,各种检查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静态心电图是最简便、常用的方法,但不发作时多数无特异性;心电图负荷试验可诱发安静状态下无症状的心肌缺血,但怀疑心肌梗死的患者禁忌做检查;动态心电图无创、方便、患者易接受,但其记录导联有限,无法反映整个心脏的情况;心脏彩超可观察室壁运动,但对心肌缺血的判定不太在行;冠脉CT虽然是一种无创性检查,但辐射剂量比普通CT大数倍,且受检查时患者心率影响较大;冠脉造影是确诊冠心病的“金标准”,但检查有一定创伤,需注入较多造影剂,且只能了解冠脉有无狭窄,并不能观察到心肌是否存活;核素心脏显像是通过静脉注射能被心肌细胞摄取或通过心血池的特殊药物,应用核医学仪器(SPECT或PET)采集心脏图像,评价心肌血流灌注、心肌代谢、心肌活性及心室功能。与其他方法相比,核素心脏显像具有简便而无创的特点,结合运动负荷试验可提高检出率。放射性核素心脏显像的价值已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公认,在我国也逐渐得到临床医师的认可。
两种检查,各有用途
核素心脏显像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心肌灌注显像,主要用于评估冠状动脉血流灌注情况,用于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可显示心肌缺血区明确缺血的部位、程度和范围。另一种是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主要用于存活心肌的检测,常与心肌血流灌注显像联合应用。
心肌灌注显像又分为静息和负荷两种。静息心肌灌注显像是患者在安静状态下,静脉注射放射性药物后做检查;负荷心肌灌注显像是患者在负荷(通过运动或药物)达规定标准后,静脉注射放射性药物,再做检查。负荷显像可使静息状态下被掩盖的轻度心肌缺血充分暴露出来,提高冠心病的检出率。必要时,可同时选择静息和负荷检查,也可只做其中一种。通常,患者在注射放射性药物30分钟后,需要吃煎鸡蛋或喝牛奶,促进胆囊排空;再过1-1.5小时,做SPEC下检查,检查过程需20-30分钟。检查完成后,由医生处理图像分析结果。
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是目前判断存活心肌的”金标准”,常与心肌血流灌注显像联合应用。存活心肌检测有助于帮助冠心病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手术还是保守治疗)。判断存活心肌时,在禁食状态下口服葡萄糖50克,1小时后静脉注射放射性药物;判断心肌缺血时,直接在禁食状态下静脉注射放射性药物。注射药物45-50分钟后,进行PET检查或SPECT负荷显像。
哪些患者需要做核素心脏显像?
不明原因胸痛者,怀疑冠心病、心肌炎者,冠心病高危患者,估计心肌梗死范围及严重程度者,冠心病患者评价治疗效果和估测预后,心肌病患者,以及室壁瘤患者等。
检查前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檢查需提前预约,并按照医生要求停止服用某些药物。检查当天需空腹。做心肌灌注SPECT显像时,要自备牛奶或煎鸡蛋;做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时,要测量身高、体重、血糖。注射药物前及等待过程中,应完全处于休息状态。检查过程中,患者要保持安静,不能移动,平静呼吸,若有不舒服,可告诉医生。检查完毕后1天内,避免与婴幼儿接触,适量饮水以增加放射性药物的排泄。
检查所用的放射性药物对身体是否有害,是否会过敏?
检查所使用的药物是放射性药物,其剂量在安全范围内,比普通X线、CT检查的辐射剂量要低得多,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且一般不会产生过敏情况。检查后,只要多饮水,体内的药物就会很快排出。
糖尿病患者能否做核素心脏显像?
心肌灌注显像对糖尿病患者无影响。糖尿病患者若要做葡萄糖代谢显像,应在检查前按照医生要求调节好血糖水平,血糖控制好了也可以做。
甲状腺核素显像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06—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及附属瑞金医院的12例(15处)良性异位甲状腺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女11例,男1例;年龄7~61岁。 所有患者检查前均无甲状腺手术史。12例患者的基本资料见表1。病灶位于舌、舌下和喉前的单发异位甲状腺分别有2例、 6例和1例,舌及舌骨下、舌及颏下的双异位甲状腺分别有2例和1例;11例无正常颈前甲状腺;7例合并异位甲状腺相关的症状,其中吞咽困难2例,异物感4例,出血1例;5例无明显症状。6例7处因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较轻而未接受手术,6例8处因吞咽困难、异物感和出血接受外科切除手术(3例接受自体移植术,3例接受次全切除术),其中良性甲状腺组织7处,结节性甲状腺肿1处。核素平面、SPECT/CT显像或病理组织学检查作为诊断异位甲状腺的“金标准”。所有肿块通过病理组织学或临床随访(不少于1年)证实为良性。
1.2仪器与方法11例13处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使用Light Speed 16或Light Speed 64 CT扫描仪(GE Healthcare, Milwaukee,WI)。CT增强扫描在核医学检查(核素平面显像、SPECT/CT)后或至少2周前进行。扫描范围从颅底至胸骨上窝。扫描参数:层厚5 mm,视野23 cm,电压120 k V,电流200~300 m As,矩阵256×256。以2.5 ml/s通过肘前静脉注射80 ml碘帕醇(Iopamiro 320,Bracco,Milan)或碘普罗胺(Ultravist 300,Schering),于注射后50~60 s行增强扫描。
4例6处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1.5T MRI显像仪(Signa,GE Healthcare,Milwaukee,WI),表面线圈为头颈联合线圈,扫描参数: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轴位T1WI :TR 600 ms,TE 11 ms ;轴位或矢状位T2WI :TR 4700ms,TE 85 ms ;视野20~24 cm,矩阵256×256,层厚5 mm。 静脉注射对比剂钆喷酸葡胺(Gadolinium-DTPA,Magnevist, Schering)。行常规MRI增强扫描,剂量为0.1 mmol/kg。
核素显像采用GE Infinia hawkeye 4型显像仪,12例15处行核素(99TcmO4-,131I)平面显像(GE Infinia hawkeye),10例静脉注射99TcmO4-111~185 MBq(3~5 m Ci)后20 min显像, 2例分别口服3.7 MBq和5.5 MBq(100 μCi和150 μCi)131I后48 h显像。扫描参数:99TcmO4-和131I平面显像分别使用低能高分辨率准直器和高能通用型准直器,静态平面采集5 min, 采集范围从舌根至上纵隔,矩阵256×56。
3例3处在同一床位行SPECT/CT(GE Infinia hawkeye) 检查,矩阵128×128,放大倍数1.2~1.5。
1.3图像分析CT和MRI图像由2名放射科主任医师判读并达成共识,包括异位甲状腺的大小、形状、密度(CT)、 信号强度(MRI)和强化(CT和MRI)的特点。病灶大小以异位甲状腺的最大直径为准,形状分为类圆形和不规则形, 边界分为清晰和不清晰。CT平扫中异位甲状腺的密度以周围软组织作为参照分为高密度、稍高密度和等密度。MRI平扫中异位甲状腺的T1WI和T2WI信号强度与邻近骨骼肌相比,分为低信号(信号强度小于骨骼肌)、等信号(信号强度与骨骼肌相等)、稍高信号(信号强度大于骨骼肌但小于颌下腺)和高信号(信号强度大于等于颌下腺)。CT和MRI的强化程度分级为低度、中度和高度:密度或信号强度低于或等于相邻骨骼肌定义为低度,大于骨骼肌但小于或等于正常颌下腺为中度,大于正常颌下腺为高度。核素平面显像和SPECT/CT图像由2名核医学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各1名)判读并达成共识。异位甲状腺对核素的摄取在核素平面显像中经目测分为阳性、模糊和阴性;SPECT/CT中, 核素在异位甲状腺中的分布经目测分为局灶和弥漫分布。
1.4病理标准标本采用HE染色,光镜下见正常甲状腺组织且无恶性表现即诊断为良性异位甲状腺。
2结果
2.1异位甲状腺的CT与MRI表现异位甲状腺的CT与MRI表现见表1。15处异位甲状腺均呈类圆形,边界清晰, 无局部侵犯,最大直径为1.0~4.6 cm(平均2.3 cm)。 CT平扫中,12处异位甲状腺呈高密度(图1A),其中7处经病理证实为良性异位甲状腺,1处呈稍高密度(图2A),病理提示为出现囊性改变的结节性甲状腺肿,13处异位甲状腺的CT值为72~127 HU(平均96 HU);CT增强扫描中,所有异位甲状腺均呈高度强化,其中4处呈均匀强化,9处呈不均匀强化(图1B、图2B),CT值为119~185 HU(平均150 HU)。
MRI T1WI中,5处呈等信号(图1C),1处呈稍高信号; MRI T2WI中,3处呈等信号,3处呈稍高信号(图1D)。 MR增强扫描中,6处均呈不均匀强化,其中5处呈低度强化, 1处呈中度强化(图1E)。
2.2异位甲状腺的核素平面及SPECT/CT显像表现异位甲状腺的核素平面及SPECT/CT显像表现见表1。15处异位甲状腺均摄取核素(99TcmO4-或131I),14处在核素(99TcmO4-或131I)平面显像中呈阳性(图2C),1处在核素(99TcmO4-)平面显像中表现模糊(图1F)但在SPECT/CT(99TcmO4-)中呈阳性(图1G),病理提示为良性异位甲状腺组织。SPECT/ CT提示核素在2处异位甲状腺中呈局灶分布(图1G,图2D、E),1处呈弥漫分布。
3讨论
异位甲状腺比较罕见,通常由于甲状腺胚胎发育异常在下降过程中停留在舌盲孔与正常甲状腺峡部之间,年轻人常见,多发于女性[10]。异位甲状腺的初步评估包括体格检查、超声诊断和甲状腺功能测定。然而,体格检查和超声诊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师的经验和所使用的设备[11]。本研究回顾分析了15处异位甲状腺在CT、MRI、核素平面及SPECT/CT显像中的影像学特征,为提高异位甲状腺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多数异位甲状腺表现为头颈部单发肿块[4],合并2处[5,12]或3处[13]异位甲状腺的患者较为罕见。对于头颈部出现的肿块,临床医师通常首选CT或MRI检查。既往研究[3,4]显示异位甲状腺在CT平扫中的密度高于周边软组织,但本研究发现在诊断中还需考虑异位甲状腺合并其他病变造成的密度改变,如非常罕见的来源于异位甲状腺的结节性甲状腺肿。 本研究还发现CT增强扫描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异位甲状腺, 13处异位甲状腺均呈高度强化,包括出现囊性改变的异位结节性甲状腺肿,这与Kobayashi等[14]的发现一致。与CT相比,MRI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且无辐射风险,但是本研究发现仅依据MRI的T1、T2信号以及强化程度很难做出准确诊断。虽然6处异位甲状腺在T1WI和T2WI中呈等或稍高信号,但是Takashima等[15]认为该信号与一部分非霍奇金淋巴瘤和腺样囊性癌的信号相似;本研究MRI的强化程度也缺乏特征性,结果显示5处呈不均匀低度强化,1处呈不均匀中度强化,而杨本涛等[16]报道异位甲状腺在MRI增强扫描中呈高度强化。本研究还发现15处异位甲状腺在CT或MRI中均呈类圆形,边界清晰且无局部浸润,且多数患者无正常颈前甲状腺,该特征可作为CT和MRI诊断异位甲状腺的一条重要线索。
注:*:含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
图1 女,54岁,舌下异位甲状腺。CT平扫示病灶呈高密度(箭,A),CT增强扫描呈不均匀高度强化(箭,B);T1WI(箭,C)呈等信,T2WI(箭,D)呈稍高信号,MR增强扫描呈不均匀中度强化(箭,E);99TcmO4 -平面显像显示99TcmO4 -在舌根部的摄取分布模糊,正常(F);99TcmO4 --SPECT/CT显示99TcmO4 -呈局灶分布(箭),部分区域(星号)未摄取99TcmO4 -(G)
图2 男,60岁,舌下异位甲状腺(结节性甲状腺肿)。CT平扫示病灶呈稍高密度(箭,A),CT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高度强化 (箭,B);99TcmO4 -平面显像显示病灶呈阳性(箭,C),正常甲状腺未见显示;99TcmO4 --SPECT/CT中99TcmO4 -呈局灶分布(箭),部(星号)未摄取99TcmO4 -(D、E)
对于行CT或MRI检查后拟诊断为异位甲状腺的肿块, 核素(99TcmO4-,123I或131I)平面显像是确诊的最佳方法[17]。 本研究发现,由于99TcmO4-可以被鼻黏膜、唾液腺、口腔等部位非特异吸收或浓聚造成部分异位甲状腺难以诊断,但SPECT/CT可弥补核素(99TcmO4-)平面显像的这一缺点,而且SPECT/CT显示核素在异位甲状腺中呈局灶或弥漫分布。 基于核医学的成像原理,只有有功能的甲状腺组织才能摄取核素。因此,核素在部分异位甲状腺中的局灶分布提示异位甲状腺中的某些部分功能低下,这一特点可以协助医师在实施甲状腺自体移植术中充分保护有功能的异位甲状腺组织, 从而达到较好的移植效果。
异位甲状腺中恶性病变的发生率仅为1%[18],但鉴别其良恶性非常重要。在2001—2013年的英文文献中,仅6篇病例报告描述了恶性异位甲状腺的CT表现(其中4例行核素平面显像)[18,19,20,21,22,23],包括5例乳头状癌[18,19,20,21,22]和1例滤泡状癌[23], 均为单发肿块。在CT平扫中均呈类圆形,高密度,边界清晰, 无局部浸润,5例[18,19,20,21,22]行增强扫描,4例呈不均匀[18,21,22]或均匀[20]高度强化,另外1例呈不均匀中度强化[19],4例在核素(99TcmO4-,123I)平面显像[18,19,20,23]中呈阳性。上述CT与核素显像表现与本研究中的良性异位甲状腺基本相仿,说明异位甲状腺的形状、密度、边界、对周边的侵犯、在CT中的强化特点以及在核素平面显像的结果不能鉴别其良恶性, 病理学仍然是鉴别其良恶性的唯一手段。
对异位甲状腺正确诊断的主要困难在于其发病率低。本研究表明,如果年轻女性通过CT发现舌根或舌下有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晰,局部无浸润侵犯,平扫呈高密度,增强扫描呈高度强化,则需排除异位甲状腺的可能。舌或舌下异位甲状腺必须与其他舌根部肿块相鉴别,良性病变(如舌扁桃体肥大、会厌囊肿和黏液潴留性囊肿[12])在CT平扫中往往呈等或低密度表现,强化并不明显;但部分舌根部血管瘤以及恶性病变(如鳞状细胞癌、淋巴瘤以及神经鞘膜瘤等)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强化,因此核素平面显像作为一种非创伤性检查对确诊异位甲状腺仍然有较大价值。对于核素平面显像中仍较模糊的患者,或需要自体移植术的患者,可以行SPECT/CT进一步检查,不仅能够提高核素诊断的准确性, 还可了解异位甲状腺中具有功能的区域,使其在手术中得以保护,但是核素显像尚不能准确鉴别同样可以摄取核素的甲状腺癌转移灶[17]。
本研究的局限性:本研究为样本量较小的回顾性研究; 大部分异位甲状腺行CT增强扫描和核素平面显像,行MRI增强扫描和SPECT/CT的例数相对较少;15处异位甲状腺均位于头颈部,异位甲状腺还可以出现在气管、胸腔和膈下, 但是这些部位的异位甲状腺相对于头颈部异位甲状腺更为罕见,有待今后积累更多样本量进一步探讨。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患者的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4 年1 月~2015 年1 月我院接受的恶性肿瘤并行锝99 患者中随机抽取10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0 例。研究组男32 例, 女18 例, 年龄在17~73 岁, 平均年龄 (53.2±2.6) 岁。对照组男31 例, 女19 例, 年龄在18~76 岁, 平均年龄 (52.3±2.9) 岁。两组数据在一般资料比较中均无明显性差异 (P>0.05) , 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基础护理干预, 为患者发放健康教育手册, 告诉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的相关注意事项。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
1.2.1 检查前的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对患者的一般教育, 为患者讲解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的目的、过程以及方法等。在注射锝99 核素之前, 为患者耐心的解释药物注射的作用, 告知患者骨显像所用药物注入人体后的没有不良反应, 是安全的, 让患者不必担心[2]。为了使骨组织更好的吸收显像剂, 一般要在给药3~4h后才能实施检查, 为了减少患者软组织的伤害, 要鼓励患者在给药后多饮水。患者在注射造影剂后, 其尿液中会含有游离的反射性药物。嘱咐患者在排尿的过程中要引起重视, 避免尿液污染到衣物;在排尿以后, 要立即将厕所冲洗干净, 避免环境污染。患者在注射显像剂后, 应该避免到处走动, 减少对他人的影响, 并避免家属和亲友的探视, 尤其是孕妇和婴幼儿。
1.2.2 显像时的心理护理
实施骨显像时所等待的时间比较久, 患者应该保持平卧体位, 对于有剧烈疼痛的患者, 在检查前半小时可以给予镇痛药, 缓解患者疼痛。在显像的过程中, 很多骨显像患者常常因为躯体病痛不能耐受, 在显像的过程中会变化体位, 由此会影响到图像的质量, 因此应该给予患者适量的止痛药物, 并安抚患者的情绪。患者在检查的过程中, 其室内要室温要保持在22~24℃之间, 对于体弱的患者常常不能耐受, 因此在机房内应该备有薄毯, 给予有需要的患者使用。在扫描的过程中, 单探头扫描的时间比较长, 在扫描的过程中要给予患者适当的安慰, 安抚患者的情绪, 给予患者同情和理解, 让患者在显像过程中保持体位, 确保显像质量。
1.2.3 检查后的心理护理
嘱咐患者在完成检查之后, 任需要大量的饮水, 加速显像剂的排泄。患者在完成检查后, 对于检查结果为阴性的患者, 要如实的告知患者;对检查结果为骨转移的患者, 根据实际情况, 可以先将检查的结果告知患者家属, 防止患者出现意外事故。
1.3 评价方法
在患者出院前1 d,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
1.4 数据处理
使用软件SPSSl7.0 进行统计学处理, 组间计数资料比较用 χ2检验, 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结果
研究组满意38 例, 比较满意10 例, 治疗满意度为96.00%, 对照组满意24 例, 比较满意16 例, 的治疗满意度为80.00%, 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放射性核素骨显象主要是针对治疗前和治疗后复查的癌症患者。患者在检查中由于缺乏对该检查的了解, 存在严重的焦虑心理。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和鼓励, 有助于缓解患者焦虑和烦躁情况。在本研究中, 对研究组患者采取了心理护理加基础护理,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患者对治疗满意度达到了96.0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因此, 对于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患者, 在实施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 可以显著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
摘要:目的:放射性核素骨显像 (简称WBS) 是核医学科常用的检查项目, 主要用于诊断骨骼系统疾病。很多患者在检查该项目时, 由于对该项检查缺乏了解, 在检查时存在焦虑、疑惑、担忧的心理。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对于消除患者疑虑, 提高影像质量显得尤为重要[1]。本文探讨心理护理和临床护理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从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接受的恶性肿瘤并行锝99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并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一般护理方式, 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 在患者出院前1d实施问卷调查,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满意度为96.00%, 对照组的治疗满意度为80.00%, 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患者, 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 可以显著提高改善患者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时的心理状态, 取得患者的配合, 提高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
关键词:心理护理,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沈燕, 陈莺.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患者健康教育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1 (23) :1769.
甲状腺核素显像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2例肺癌患者全部经过病理学证实, 男75例, 女27例;年龄28~81岁, 中位年龄55.7岁;病程25d~3.2年, 平均348d。其中, 腺癌56例, 鳞癌29例, 小细胞肺癌和其他类型癌17例。
1.2 仪器及检查方法
采用日本东芝公司生产的GCA901-A型双探头SPECT, 配以低能高分辨率型准直器。静脉注入99mTc-亚甲基二磷酸盐 (MDP,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所提供) 925~1110 MBq。注入后嘱患者多饮水 (500~1000 ml) 、多排尿, 3~4h后开始检查, 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 除去身上的金属物件, 排空膀胱, 以增加影像清晰度和减少γ射线对人体的辐射。扫描从头到足或从足到头一次连续通过完成, 扫描速度15~25cm/min, 采集矩阵256×1024, 对可疑的异常浓集灶加做局部显像, 必要时加做静态和 (或) 断层显像。
1.3 诊断标准[2]
由两位核医学医师独立判断, 参照Wilson法分5大区域: (1) 胸部:包括锁骨、胸骨、肩胛骨和肋骨; (2) 脊柱:包括颈椎、胸椎、腰椎; (3) 盆骨:包括骼骨、坐骨、耻骨、骶骨及骶髂区; (4) 四肢骨; (5) 颅骨, 包括颌面骨。典型病变特征: (1) 放射性缺损区; (2) 呈3个以上、散在、无规律分布的放射性浓聚; (3) 混合性病变:边缘放射性增加, 中间放射性减少; (4) 超级显像。非典型病变特征: (1) 1~2个放射性浓聚灶; (2) 发生在非肺癌骨转移好发部位的放射性聚集; (3) 脊柱、大关节的弥漫性放射性增高。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骨转移发生率
102例肺癌患者中, 发现骨转移63例, 转移发生率为61.76% (63/102) , 其中单个转移灶5例 (7.94%) , 3个以上的多个转移灶58例 (92.06%) ;共发现骨转移病灶208个, 平均每位患者3.30个。在病理类型中, 腺癌骨转移发生率最高, 占69.64% (39/56) 。见表1。
2.2 骨转移发生部位
63例208个骨转移病灶, 在5大区域均有分布, 以胸部最多, 其次为脊柱和骨盆, 再次是四肢, 颅骨最少。肺癌骨转移在不同区域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对不同类型肺癌在同一区域骨转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其他部位比较, *P<0.05
3讨论
肺癌骨转移多为溶骨性破坏, 虽不是威胁患者生命的直接原因, 但病情恶化的重要表现, 治疗和控制的前提是及时、准确的诊断。肺癌骨转移早期一般无任何症状, 随着病情迁延、加剧, 逐步出现局部胀痛、隐痛、间歇性剧痛、骨及关节活动障碍、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等。肺癌骨转移诊断方法较多, 主要有放射性核素骨显像、X线摄片、CT、MRI等。核素骨显像是一种结合活体生理、生化、功能和代谢信息的四维显像方式, 它通过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剂在病变部位的选择性沉积来检测骨转移灶, 全身一次成像, 诊断敏感性高, 尤其能发现直径仅为2mm的早期病灶, 较X线片可提前3~6个月或更长的时间发现骨转移灶[3], 在诸多检查方法中具有独特优势, 是目前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首选方法。
周前[4]报道肺癌骨转移多发灶一般占90%以上, 本组为92.06%, 这表明肺癌骨转移一旦发生, 易广泛播散, 也提示如发现孤立灶要注意甄别是否为假阳性。肺癌骨转移发生的时间无一定规律, 本观察中骨转移的时间在肺癌症状后25d~3年多不等。
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骨转移发生率有较大区别, 本文也发现, 腺癌发生率高于其他类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本文分析, 肺癌骨转移主要是因腺癌多发生于肺边缘的杯状细胞或黏液腺, 既易直接侵犯肋骨、脊柱, 又易发生血行转移, 经肺静脉和脊柱静脉丛到达周身骨骼;另外, 腺癌的恶性程度较低, 患者生存时间长, 其骨转移的检出率也相应增加。
肺癌骨转移大多为多个部位同时发生, 部位主要为胸部和脊柱。本组208个骨转移病灶中, 胸部和脊柱占了近77%, 而骨盆和四肢只占20%, 颅骨更少不到3%。肺癌骨转移灶的这种分布规律与肺癌的转移途径有关, 肺癌主要转移途径为经由肺静脉进入体循环, 引起全身扩散, 但由于躯干骨总面积及数目大, 血供丰富, 发生骨转移几率大, 同时肺癌原发灶距离躯干骨及脊柱较近, 可通过直接浸润肋骨引发骨转移, 也通过无静脉瓣且血流缓慢的脊柱静脉系统而进入脊椎[5]。因此肋骨和脊柱发生骨转移率最高。
核素骨显像对肺癌骨转移早期诊断具有很高灵敏度, 但特异性并不高[6], 一些如陈旧性骨折、外伤、骨骼退行性病变及代谢性疾病等良性病变也可能引起局部异常放射性浓聚灶, 这需结合临床病史和X线或病理活检作出正确鉴别。总之, 核素骨显像诊断肺癌骨转移发现早、准确率高、安全有效, 对于肺癌的分期、制订治疗计划、评价治疗效果、了解病情进展、判断预后等具有指导意义, 应作为肺癌的常规检查。
摘要:目的 探讨核素骨显像诊断早期肺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肺癌患者行99mTc-亚甲基二磷酸盐 (MDP) 骨显像的临床资料。结果 肺癌骨转移发生率为61.76%, 多发转移灶占92.0%, 腺癌的骨转移发生率最高 (69.64%) , 部位以胸部最多见 (56.25%) 。肺癌骨转移在不同区域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别 (P<0.05) , 而对不同类型肺癌在同一区域骨转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P>0.05) 。结论 核素骨显像诊断肺癌骨转移发现早, 准确率高, 安全有效, 应作为肺癌的常规检查。
关键词:核素骨显像,肺癌,骨转移
参考文献
[1]饶国辉, 李纬明, 李春亿, 等.SPECT全身核素骨显像对肺癌骨转移诊断的临床价值[J].实用全科医学, 2008, 6 (6) :568-569.
[2]章隆辉.肺癌169例临床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 2007, 5 (2) :121-122.
[3] Erturan S, Yaman M, Aydin G, et al.The role of whole-body bone scan-ning and clinical factors in detecting bone metastases in patients with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Chest, 2009, 131 (2) :449-454.
[4]周前.中华影像医学核医学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60-161.
[5]马寄晓, 刘秀杰.实用临床核医学[M].2版.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2002:327-329.
甲状腺核素显像 篇6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52例恶性肿瘤患者均经我院临床手术病理检查确诊, 恶性肿瘤包括肺癌12例, 鼻咽癌14例, 乳腺癌10例, 胃癌2例, 肠癌3例, 泌尿生殖系肿瘤3例, 其它肿瘤8例, 均为中晚期患者;男32例, 女20例;年龄14~83岁, 平均48.5岁。
1.2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方法
静脉注射99mTc-MDP (标记率>95%) 740-925MBq, 注射后嘱患者饮水500~1000mL, 3h后显像。仪器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可变角双探头SPECT机, 配低能平行孔高分辨准直器, 矩阵256×1024, 能峰140kev, 窗宽20%, 病人取仰卧位, 探头自头向足方向行前后位显像, 速度20cm/min。检查前嘱患者排尿, 以排除膀胱干扰, 同时要防止病人的尿液污染衣裤、皮肤造成的假阳性, 取走患者身上的金属物, 不能取走者需记录性质及位置, 供分析影像时参考。
1.3阳性判定标准
99mTc-MDP为亲骨性显像剂, 静脉注射后被骨的无机盐成分-羟基磷灰石晶体吸附和未成熟的骨胶原结合而沉积在骨骼内, 可以特异的显示骨骼影像。它不仅能显示全身骨骼的形态, 而且能反映各个局部骨骼的血流供应和代谢情况, 并做出定位诊断。当骨骼发生肿瘤时, 病损区的骨骼可随血供多少成骨旺盛或低下, 出现成骨或溶骨两种变化, 使之在骨显像上表现为放射性聚集的“热区”或放射性缺损的“冷区”。在判断骨骼病变时是以健侧部位的正常骨骼作为正常对照区, 病变部位放射性积聚高于或低于健侧对照区即为阳性。病灶处均排除外伤、炎症及代谢性疾病所致, 老年患者排除退行性改变, 单发病灶经临床及相关检查确诊。
2结果
2.1阳性结果
52例恶性肿瘤中有39例核素骨显像为阳性者, 占75.0%。各种恶性肿瘤骨转移检出阳性率分别为:肺癌50.0% (6/12例) , 鼻咽癌78.6% (11/14例) , 乳腺癌60.0% (6/10例) , 胃癌50.0% (1/2例) , 肠癌66.7% (2/3例) , 泌尿生殖系肿瘤66.7% (2/3例) , 其它恶性肿瘤75.0% (6/8例) 。
2.2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结果
39例骨显像阳性患者中病灶呈放射性浓聚者37例, 占94.9%, 呈放射性稀疏者2例, 占5.1%;单发病灶者15例, 占38.5%, 多发者24例, 占61.2%;共发现病灶49个, 其中胸部 (肋、锁、肩胛及胸骨) 19例, 脊柱18例, 骨盆6例, 四肢3例, 颅骨3例。
3讨论
骨骼是常见的恶性肿瘤转移靶器官,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阳性率文献报道差距较大。本组患者阳性率为75.0%, 较文献报道的35.3%~43.0%高。阳性率的高低与患者显像时的病期、时间以及病例的选择均有很密切的关系, 恶性肿瘤患者晚期比早期的骨转移发生率要高。本组患者大多处于中晚期, 故阳性率较高。一般认为肺癌、前列腺癌及乳腺癌是骨转移高发病种, 观察到肺癌、乳腺癌骨转移阳性率分别为50.0%、78.6%;此外观察到肠癌骨转移的阳性率为66.7%, 此与肺癌及乳腺癌阳性率相似, 也应属骨转移高发病种之一。鼻咽癌阳性率78.6%, 这可能与本地区是鼻咽癌高发地区有关,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本组资料以肺癌、鼻咽癌、乳腺癌等好发骨转移的病种为多, 因而也使得骨转移的阳性率较高。
骨显像对骨肿瘤是一种简便、安全、灵敏和有效的诊断方法, 对骨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随访观察均有一定价值。骨显像与其它检查相比有很高的灵敏度。董惟誉等报道, 骨显像对骨转移的检出率达92.0%, X线仅为72.2%。笔者的检查结果与此相似, 且骨显像比X线早3~5个月发现骨转移。这是由于X线检查取决于病变脱钙或钙质沉积导致骨密度变化程度, 通常局部钙量的变化大于30%~50%时, X线检查才显示异常, 而核素骨显像显示病变是基于局部骨骼血流和骨质代谢的情况, 在病变早期已有明显改变, 故通常较X线检查提早3~6个月。对临床上怀疑骨转移而X线检查无异常或不能确诊者, 很有必要行核素骨显像, 尤其对于临床出现骨痛症状者。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的原理是将99m Tc-MDP注入静脉, 2-3h后, 通过化学吸附和有机结合等方式99mTc-MDP沉积在骨骼中, 经SPECT扫描即可得到患者的全身骨显像。如果肺癌出现骨转移, 由于肿瘤部位代谢旺盛, 血流丰富, 可浓聚较多的放射性标记物, 因而骨显像图中转移灶呈异常的放射性浓聚影 (热区) ;如果由于肿瘤的高度侵袭性使局部骨组织完全坏死以致血流中断, 则骨显像图中转移灶呈放射性缺损区 (冷区) 。骨转移病灶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上呈现出“点状、团块状、条状、片状”4种表现, 本研究中, 各类肿瘤骨转移4种形态病灶的发生率基本相似, 从高到低依次为:团块状、点状、条状、片状。点状、团块状的发生率明显多于条状、片状, 且骨转移病灶形态与病灶数目呈一定关系, 条状或片状病灶主要产生于多发骨转移患者, 少发病灶患者较少发生条状或片状病灶。表明: (1) 条状或片状病灶的存在是广泛骨转移的形态特征, 而病灶数目多少与病程长短、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预示着患者病情较晚; (2) 点状、团块状形态是早期骨转移病灶的主要形态特征, 也是肿瘤骨转移常见的形态特征; (3) 胸部、脊柱是肺癌、乳腺癌及消化系统肿瘤等早期骨转移的常见部位, 前列腺癌骨转移单个转移灶很少见, 骨盆则是前列腺癌早期骨转移的好发部位。“超级骨显像”是广泛骨转移的形态特征之一, 是骨细胞外基质更新周转率显著增加的表现。
本组39例骨转移灶的区域分布的特点:躯干骨分布明显多于四肢及颅骨;胸部转移以肋骨最常见;脊柱转移以腰椎、胸椎转移明显多于颈椎;四肢骨转移以股骨、肱骨近端较易受累。本组资料尚未发现肘关节、尺骨、桡骨、腕关节、手部以及膝关节、腓骨、踝关节、足部转移病灶。研究表明:四肢中远端骨、关节不是好发部位;如果不易受累的部位 (如四肢、颅骨) 发生了骨转移, 那么绝大部分患者都合并有易受累部位骨转移的发生。不同的肿瘤类型, 骨转移好发部位有所不同, 本研究发现, 根据不同部位的患者发病率, 肺癌按高到低顺序依次为胸部、脊柱、骨盆、四肢和颅骨, 其中又以胸部肋骨多见, 其次为胸腰椎体和骨盆。其原因可能为:肺癌细胞血行播散或经淋巴管转移至全身骨骼系统;直接侵入胸壁而累及肋骨、胸骨脊柱。因此, 肺癌除转移至全身骨骼系统外, 胸部骨转移发生率明显增高;乳腺癌易转移至脊柱、胸部等处;消化系统及其它肿瘤以脊柱、胸部骨转移常见。
总之, 放射核素骨显像是一种简便、安全、灵敏有独到之处的检查方法, 对于恶性肿瘤者, 在对原发肿瘤进行治疗处理后, 定期的核素显像是一种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但特异性较低, 故对骨显像阳性的患者, 应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1]冯敏华.280例肺癌患者核素骨显像结果分析[J].肿瘤研究与临床, 2000, 12 (4) :270.
[2]吴芝芳.120例乳腺癌术后核素骨显像分析[J].实用肿瘤杂志, 1999, 13 (3) :166.
[3]汪长银.99mTc-MDP骨显像评价前列腺癌骨转移特征[J].实用癌症杂志, 2006, 21 (4) :405.
甲状腺核素显像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了我院2006年3月至2009年1月, 临床疑诊隐性骨折的病例21例, 男16例, 女5例;年龄31~76岁, 平均年龄53岁, 确诊时间为伤后3~5d, 部分病例复查X线平片可见骨折处有骨痂形成。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外伤史。
1.2 方法
所有病例首先进行X线平片检查, 对于怀疑有隐性骨折者又进行了核素骨显像。核素骨显像:采用美国GE公司Millennium MG型SPECT仪, 配低能通用性准直器。显像剂为m99TC-MDP (亚甲基二磷酸盐) , 由北京原子高科提供。静脉注射m 9 9 T C-M D P740MBq (20mci) , 3h后取仰卧位行常规前位和后位全身骨显像。
1.3 隐性骨折的判断标准
对照临床有明显的外伤史和局部疼痛的表现, 确定可疑骨折处。 (1) 可疑骨折处X线平片未发现骨折, 核素骨显像无明显放射性浓聚者, 为正常; (2) 可疑骨折处X线片未发现骨折, 核素骨显像表现为明显放射性浓聚者, 诊断为隐性骨折。
1.4 典型病例
患者:男, 51岁, 前胸部外伤, 局部疼痛住院, X线胸部平片未见异常。2d后右前胸及胸骨部位疼痛加重, 咳嗽时尤为明显, 核素骨显像显示:右侧第三前肋端、胸骨体中部明显局限性放射性浓聚。诊断:右侧第三前肋端、胸骨体中段隐性骨折。
2 结果
21例外伤患者初诊X线平片均未发现骨折征象, 进一步核素骨显像检查并结合临床病史, 确诊为隐性骨折。其中:胸骨合并肋骨骨折1例、肋骨骨折2例、肱骨髁上骨折2例、股骨颈基底部骨折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例、胸椎骨折4例、腰椎骨折4例。2例肋骨骨折和2例肱骨骨折患者1~1.5个月复诊, 可见骨痂形成征象。
3 讨论
隐性骨折是指外伤后常规X线平片检查未能发现而实际存在的骨折。隐性骨折多由于部位隐蔽, 或骨折线细小而导致X线检查难于发现异常, 多发生于股骨颈或粗隆间骨折, 腕骨或足部骨折, 脊柱、骨盆部位骨折[1]。本组隐性骨折病例共21例, 发生于股骨颈基底部和粗隆间的隐性骨折 (8例) , 发生于胸、腰椎的隐性骨折 (8例) , 两者占全部病例的76%, 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核素骨显像诊断隐性骨折的原理是以亲骨性 (可参与骨的代谢) 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合物 (如:m99TC-MDP) 为显像剂, 经静脉注入体内。当骨骼局部血流增多、代谢更新旺盛、成骨活跃时, 聚集的显像剂就较多, 在图像上呈现为显像剂浓聚区[2]。当骨折发生后6~72h内即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骨折部位骨细胞代谢活动异常活跃, 骨修复活动增强, 以及软组织的出血、血肿和炎症反应等, 致使核素明显浓聚于骨折处。骨显像显示骨折的灵敏度极高, 几乎近100%[3]。
核素骨显像常用于较难诊断的骨折病例, 如隐性骨折、多发性骨折等。一次成像可显示全身骨骼, 灵敏度高, 安全、方便。由此可见核素骨显像在早期诊断隐性骨折中有着极高的诊断价值, 可谓金标准之称[4]。
核素骨显像也有它的不足之处, 如特异性不高, 定位不够精确, 骨折、炎症、恶性肿瘤 (包括成骨性转移瘤) , 骨骼的退行性病变, 某些代谢性骨病, 均可导致病变骨的异常放射性浓聚。因此, 在诊断时, 应密切结合临床和其他影像学资料, 综合考虑, 才能得到最正确的诊断。
参考文献
[1]周前.中华影像医学·影像核医学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76.
[2]匡安仁, 李林.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核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112~113.
[3]Giladi M, Ziv Y.Comparison between radio graphy, bone scan, andult resound in the diagnosisof stress fractures[J].Mil Med, 1984, 149 (8) :459.
甲状腺核素显像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5月以来, 本科为45例肺癌患者、40例乳腺癌患者以及35例前列腺癌患者进行核素骨显像检查;其中男68例, 女52例, 年龄45~65岁, 平均年龄55岁;患者在手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纵隔、腹股沟以及腋窝淋巴结增大的迹象;全身骨显像时间为5个月~12年不等。
1.2 核素扫描方法
仪器为美国GE公司生产的infinia双探头SPECT,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剂为:99 m Tc-MDP, 一定要选择>96%的显像剂放化纯;通过患者肘静脉注射25 m Ci显像剂, 嘱患者进行大量饮水, 与注射2 h后进行扫描, 2 h内禁止患者进食;患者仰卧于扫描架上, 主要进行POST位置以及ANT位置扫描;扫描的速度18 cm/min。
1.3 骨转移的判定标准
首先患者为恶性肿瘤患者, 患者在检查前排出骨骼的外伤以及其他骨的病变, 异常核素骨显像主要表现为多发的或者局限性的异常放射性浓聚或者缺损, 且排出其他骨质改变。
2 结果
2.1 45例肺癌患者, 出现骨转移15例, 占33.3%;40例乳腺癌患者, 出现骨转移32例, 占80.0%;前列腺癌患者35例, 出现骨转移18例, 占51.4%。
2.2 骨转移的常见部位单发骨转移患者32例, 多发骨转移患者33例;其中以脊柱椎骨转移最常见, 40例, 占61.5%, 骨盆转移10例, 占15.3%;其他骨转移15例, 占23.0%。
2.3 65例骨转移患者进行X线检查, 阳性患者12例, 占18.5%, CT检查阳性患者20例, 占30.7%, MRI检查阳性患者45例, 占69.2%, SPECT检查阳性率为100.0%。
3 讨论
放射性核素扫描能够反映全身骨组织的代谢性病变, 对于诊断骨转移瘤具有极高的灵敏性, 恶性肿瘤临床发生骨转移最为常见, 国外文献报道,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发生约为40%~50%, 本文较国外报道略高。
3.1 骨转移瘤的临床规律
临床上常见的骨转移瘤主要发生于躯干骨、四肢骨的近端, 而躯干骨的转移以骨盆以及椎骨最为常见。本文研究发现, 本组65例骨转移患者, 脊椎骨转移最多, 40例, 占61.5%, 其次为骨盆转移10例, 占15.3%, 与文献报道骨盆转移最常见不符合, 这可能与选择的病例太少有关。
3.2 与X线以及CT、MRI进行比较
将核素骨显像的结果与X线以及CT检查结果对比发现, 核素骨显像能够发现比X线、CT早6个月的临床骨转移, 可能与以下因素关系密切: (1) X线以及CT显示的骨质的形态学改变, 不能够显示骨质的病理学改变, 而核素骨显像是显像剂参与骨质的成骨以及血运功能的改变; (2)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是全身骨显像, 而X线检查是进行局部检查, 这样可能导致其他没有临床症状的骨转移发生遗漏。不是说X线无任何临床优势, 对于骨转移的陈旧阶段, 骨代谢不活跃, 趋骨的药物可能在此处沉积较少, 显像就不如X线检查占优势。与MRI检查相比, MRI检出的阳性率为69.2%, 但是MRI检查受到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其他情况的影响, 比如:心血管支架患者, 骨折钢板术后患者等, 都不能进行检查。
3.3 核素骨显像对骨转移瘤的诊断有无特异性的诊断价值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后, 显像剂聚集在病变周围, 主要是因为与骨骼的骨羟基磷灰石晶体进行离子交换或者化学吸附关系密切, 骨显像剂在局部沉积的多少与该处的骨骼代谢以及血液供应关系密切, 局部骨骼活跃以及血液供应特殊变化者, 骨显像表现为阳性, 比如, 隐性骨折以及多发骨髓瘤等病变, 所以有学者[2]提出将显像剂的“吸收比”阳性作为良恶性的鉴别要点。但是, 当局部呈现阳性吸收时, 还要与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特征相结合, 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总之, 核素骨显像对于已经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 并且排除了骨骼的其他病变的, 骨骼转移的诊断正确率为100.0%, 能够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徐建芳, 李德仁, 金炳文.核素骨显像诊断肺癌骨转移的探讨.肿瘤, 1999, 19 (3) :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