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素质

2024-09-19

特色素质(精选12篇)

特色素质 篇1

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 努力造就高素质人才, 就要在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综合素质、提高实践本领上狠下工夫。总书记提出的三个“狠下工夫”, 对于高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对我们进一步创新思路, 突出特色, 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在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狠下工夫, 最根本的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学生头脑, 引导教师和广大青年学生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自觉地把个人追求融入到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 把个人奋斗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我们要把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穿于立德育人全过程,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 不断改进教育内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穿于整个哲学社会科学教学活动之中, 精心组织编写全面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 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 引导青年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者。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学生辅导员的主体作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加强社会实践, 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动实践者。

在提高综合素质上狠下工夫, 最根本的就是要完善育人体系, 不断拓展人格培育渠道, 努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机制和环境。引导学生既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又积极陶冶文明素养;既努力增加知识积累, 又积极加强品德修养;既努力锻炼强健体魄, 又积极培养良好心理素质。我们要不断完善融“知识学习”和“人格培育”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积极探索学科综合环境下、研究型环境下以及开放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努力构建高校全员育人的长效机制, 不断提高教学、科研、管理水平, 激发学生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要倾心打造以学术文化为主导, 高品位、多层次、受益面广、影响力大的校园文化品牌体系,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特殊育人功能。要树立“关注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大人才观”。

在提高实践本领上狠下工夫, 最根本的就是要强化实践育人理念, 建立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改造人、提高人的广阔课堂, 是学生形成政治信念的“催化剂”。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本领, 把宝贵的爱国热情转化为自觉的、理性的、积极的爱国行动, 在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进程中承担责任, 刻苦学习、立志报国, 是大学光荣的历史使命。

我们将秉承优良传统, 以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过硬的社会竞争力乃至国际竞争力、个性与人格健全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 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机制、新体系。通过继续加强“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继续实施“教育拓展”“三种经历”和“暑期学校”等人才培养举措, 推行以“一个学生, 两个导师, 三种经历”为重点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培养机制改革, 把社会实践作为学生培养不可或缺的环节, 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岗位体验、家庭角色体验、社会角色体验、专业素质拓展、特色实践服务、服务社区活动等社会实践内容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实现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化。通过继续完善“培育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和锻造创业精神”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三创”工作思路, 构建“有深刻思想认识、有坚强组织领导、有浓厚文化氛围、有健全运行机制、有优厚激励政策、有稳固实践基地、有充分物质保障”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运行机制, 努力培养、造就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特色素质 篇2

无棣棣丰街道中心小学谢秀明

在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教师的师资队伍显得尤为重要。胡锦涛总书记曾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讲话指出: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今年我县举办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教师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和使命。

在这次培训中,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特色建设与教师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不仅是学识和知识,还要有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富有激励和想象的激情……..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对教学的有效设计和把握是每一位新教师首先应该学习的,因为这些直接影响到我们教书育人的整个过程和教学质量。

脚踏实地,厚德博学应该是每位教育工作者追求的不竭动力。教师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要有责任心、耐心、真心去热爱自己现在所从事的事业,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做好长征的准备,做到脚踏实地。虽然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但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这就要求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要认真审视自己所言所行,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包括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教师的活动场地主要是课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关注每个学生的一言一行,努力做到全面、真实的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在发现学生长处的时候,要及时鼓励表扬学生的积极行为,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以父母之情,手足之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在慢慢地前进过程中,用自己的博学才识,不断尝试新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专注学习,学以致用是构建教育特色建设的基础。这需要教师把课本中汲取的知识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转化为课堂中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这一方面不仅是教师专业知识的运用,另一方面还要求了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中,洞察学生心目中的所闻、所想,做到新课标三维目标所要求的同时能够很好的整合三维目标,从而实现课堂中自己制定的目标,把握整堂课的节奏,从而使自己专注于学习,也能致用于课堂。

学会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也是教师素质不断提高的途径。尤其是作为一名新教师更应该每天都写写自己上课的的感受与体会,做到在课堂教学中反思自己、反思学生、反思课堂。在实施课堂教学前要了解学生对这节课的认识程度,充分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做到知己知彼;教学中要发挥注意的分配性,观察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程度,这样就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教学后,教师要反思自己的不足和可以做的更好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慢慢改变这种不足,不断完善自我。

创建特色学校,推进素质教育 篇3

一、提高认识,确立“特色兴校”理念

《广州市教育局关于以学校特色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学校加强内涵发展研究,探索特色发展之路,进一步推进教育现代化,成为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新的发展课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办特色学校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有特色,教师有专长,学生有特长”已成为学校追求的理想的办学境界。特色学校是具有个性化培养目标的学校,学校融入特定社会、自然和文化环境之中,符合国家办学标准,遵循教育规律,有必要的课程开发,校长工作民主,儿童喜欢,社区支持,教师和家长认可,学校不是因特殊政策而有特色,而是在相同政策下,出现了有特色的培养过程,其培养目标通过学生某些品质得以实现,并受到历史检验和人们普遍赞誉。创建特色就是显露个性,学校的办学特色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也體现着校长对学校文化的传承,没有特色办学思想的校长,就不会产生有特色的学校。在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下,努力挖掘学校的教育资源,争创特色,打造品牌,对于发展学校的优质教育,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特色学校建设的意义。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但是强调办学的统一性,并不等于排斥办学的多样性,在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下,要努力打破千校一面、千生一貌的格局,追求学校特色化和学生个性化,办有灵气的教育,育有个性的人才。首先,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际上就是要求教育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让学生平均发展,把学生都塑造成一模一样的人。因此,学校一方面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无一例外地对他们进行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也要无一例外地使他们每个人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显然,只有创建特色学校,才能真正达到上述两方面的要求。其次,创建特色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需要。

2、从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现实环境来认识特色学校建设的迫切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也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当前办学形式日趋多样化,办学目标日趋多元化,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的校长不应该再唯书唯上,而应该通过独特办学目标的实现来体现办学的个性化,让学校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目前,市场竞争向所有学校提出了挑战,这种竞争势不可挡,是挑战也是机遇,如果我们不奋起改革,另辟蹊径,办出特色,将很难在今后的办学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未来学校的竞争是特色的竞争。

3、从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角度来认识特色学校建设的必要性。新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推进,作为校长,要处理好新课程实施与特色学校建设的关系,我认为,首先,新课程与特色建设在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健康人格和个性的张扬等是新课程的追求,也是我们办特色学校的根本目的,可见,从学生素质的培养来看,特色建设与新课程的实施是一致的;可以这样说,新课程的实施为特色学校建设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同时,特色学校建设也将促进新课程的实施,所以,各校要注意新课程这一背景对特色建设所产生的影响,也要通过特色建设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二、科学规划,推进特色学校建设

办特色学校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努力过程,因此,需要进行精心的策划,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作好系统、科学、周密的规划。

1、确定方向。方向定位之于学校,就如灯塔之于航船。在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方向的确定是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决定成败,而且将决定学校今后能否获得持续而健康的发展,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确定特色建设方向,具体来说,一是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从,而要从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出发,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在办学过程中找出自己的特殊优势,并使这一优势合理利用、科学发挥、形成特色。二是从本校师资的实际出发,要分析本校教师哪些是有专长的,有些什么专长,一般来说,学校所期望的特色,与大部分教师的兴趣爱好、专长取向一致或相近时,教师就容易接受,容易投入,工作进展就比较顺利,成绩也就比较明显。三是从本校的物质条件出发,校舍、场地以及教学设施等硬件,对特色的培养能起促进和制约作用,因此,在特色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校物质载体的承受力,真正做到扬长避短。四是从本校所处的社会背景出发,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人文底蕴等是培养特色的肥沃土壤,我们应当充分挖掘、合理利用,使它为特色学校建设服务。

2、充分论证。要组织本校教师、家长代表,适当邀请有关专家,对学校确定的特色项目进行论证,努力使学校的特色方向更科学,更符合实际,另外,还要向家长、社区广泛宣传,让社会、家长真正理解办学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重要意义,并取得他们在精神上、物质上的支持,使他们成为特色学校建设的共同体。

3、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是教育改革的一个整体系统,因此,各校在创建特色的过程中,要着眼于教育改革的全局,从学校的各个方面整体考虑特色建设的目标、途径、方法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等诸方面的要素,尽可能地把特色建设的方方面面考虑周到;另外,要寻找最佳的切入点,把特色建设工作进行阶段的分解,一学期、一学年解决一个问题,完成一项工作,实现一个小目标,逐步把学校的特色建设推向新的高度,使学校的优势项目成为特色,进而发展成为特色学校,成为精品学校。

三、多措并举,把特色建设不断推上新的高度

有了方向和目标,关键是采取扎实的措施,不断地推进学校的特色建设。我认为,今后一个阶段,各学校在特色建设的措施上要着重要做好以下几点:

1、完善机制,强化管理。特色建设需要严格、科学的管理作保障,因此,各校要进一步加强对特色学校建设的过程管理,逐步完善特色建设的管理制度。一是导向机制,要建立“人人关心、个个参与”的局面,引导师生在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人翁的作用;二是活动机制,要组织开展有关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促使特色凸现出来,特别是要尽可能地把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等与特色建设活动有机地整合起来;三是考核机制,要根据特色学校建设的方向建立必要的考核、评估制度;四是激励机制,要建立特长教师、特长生的评估和奖励制度,对在创建特色的过程中成绩突出的教师和学生给予奖励,以激发师生争创特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优化师资,落实保障。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力量,具有良好政治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育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力量源泉和重要保证。特色建设要靠特色教师来实现,蔡元培先生说过:“有特色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因此,在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各校要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力度开展校本培训,培养一批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并一专多能的特色教师。

3、挖掘资源,建设校本课程。创建特色学校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当前正在推进的课程改革为特色创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尤其是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的新形势下,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创建特色学校提供了新的源泉,各校要把校本课程建设与特色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建设校本课程,使特色建设与校本课程建设比翼齐飞。

素质育人创特色求真务实谋发展 篇4

一、特色理念的形成和内涵

(一) 张扬个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张扬个性才能演绎出不同的人生;张扬个性才能得到无尽的快乐;张扬个性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功。这就是个性的力量、个性的张扬。

如果说人生是一枝“凌寒独自开”的梅, 个性就是那默默浮动的暗香;如果说人生是那窄窄的湖泊, 个性便是那“精卫填海”的执着;如果说人生是一株蒲公英, 个性便是那蒲公英的伞。

张扬个性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个性的色彩多样, 才能创造出五彩缤纷的世界。因此我们倡导个性张扬, 我们呼唤张扬个性。

(二) 多元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多元智能理论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保障机制, 是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 弘扬人的主体精神, 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为宗旨的教育活动。

我校实施多元化教育理念, 引领学校科学发展;进行多元化生态建设, 营造适宜学生成长的环境;开发多元化文化资源, 滋养师生心灵;打造多元化师资结构, 夯实多元发展基础;设置多元化课程内容, 拓宽学生成长空间;创造多元化教学模式, 提升学生素质;强化多元化评价体系, 引导素质教育持续发展。

二、艺术引领创建特色

(一) 提高认识, 加强对艺术教育的领导

1.提高广大干部、教师对美育工作的认识。美育在广大教师的眼中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副科”, 而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没有开展艺术教育的学校是不合格的学校, 没有受过艺术教育的学生是不健全的人”。

2.明确艺术教育的功能定位。艺术教育, 面向的是全体学生, 而不是少数艺术天才。它的主要任务不在于传授多少艺术技艺, 而是要着重培养艺术教育所特有的、对学生一生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稳定素质和能力, 如审美能力、审美情感、审美理想、想象力、创造力等, 最终是要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生存质量和发展水平。

3.明确“面向全体, 全员参与, 让美育渗透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让艺术教育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工作思路。

为了确保艺术教育在实际操作环节中能落到实处, 我们采取了四项措施:

———加强领导, 建立通畅的艺术教育组织管理体系。由校长亲自挂帅, 书记和副校长为副组长, 有关教师参加, 负责统一规划、组织、领导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学校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指挥通畅的艺术教育组织管理体系, 做到了工作有人抓, 事情有人做。

———设立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专项督察制度。由校代会定期对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进行专项考核评估, 确保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贯彻落实。

———加大经费投入, 努力改善艺术教育办学条件。学校设立了艺术教育专项经费, 并逐年有所增加。同时, 进一步调整了经费的使用办法, 加大了奖励力度, 充分发挥有限资金的最大效益。学校努力调动上下两个积极性, 把政府投入与学校自筹资金相结合, 配齐音美课专用设备, 修建、改造了一批艺术课专用教室和艺术教育活动场所, 购置了一批现代化教学设备, 使艺术教育的硬件条件大为改观。

———进行艺术教育运行机制的研究探索。近年来, 我校制定了一系列制度, 并积极进行学校艺术教育的工作机制、保障机制、经费投入机制和奖励激励机制的研究探索。

(二) 深化教学改革, 努力提高艺术课质量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艺术教育的主渠道,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学校艺术教育水平的重要环节。学校认真落实教学计划, 保证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开齐、开足、开好。学校加强学科美育建设, 让每一门学科在系统地传播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 贯彻美育精神, 提高美育含量。我们要求教师注意挖掘蕴含于学科教学中的美的价值因素, 让学生不仅在艺术课, 而且在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体育、劳技等学科中接受到关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形体美、劳动创造美等教育。学校认真贯彻新课标,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从2003年开始, 学校参加了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在实验中, 我们全面贯彻新课标精神, 对音乐、美术等课程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实验探索, 为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开, 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 重视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培训

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 关键在教师。学校始终把建设一支数量足、素质高、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中心环节来抓。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努力做到“四重视”:

1.重视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提高学历、师徒结对、在职培训、加强教研等途经, 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学校分期分批对教师进行多形式多层次培训, 在加强教研的基础上, 组织教师参加了“如何实施中学音乐审美教育”“运用现代化手段发展形象思维”“开发大脑潜能, 发展形象思维”等科研课题的研究, 并注意教研与科研的紧密结合, 使教师的教研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2.重视骨干教师队伍的培养。学校研究制定了优秀艺术师资培训规划, 积极为骨干教师的成长搭建舞台。我校在评职、评优、评先活动中, 保证艺术教师占有一定的比例。学校定期召开美育工作会议, 对在美育工作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进行表彰。这些措施为我校优秀艺术骨干教师的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条件。经过不断努力, 我校广大艺术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涌现出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

3.重视优秀艺术人才的引进。去年, 我校从全县招聘4名音美术教师, 不但缓解了艺术师资短缺的矛盾, 而且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重视专兼职相结合。根据艺术教育的特点, 我校在致力于专职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 还充分重视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将聘请一批高水平的艺术人员做校外辅导员, 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四) 开展课外、校外活动, 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课外、校外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领域, 是中学生提高艺术修养、发展兴趣特长的沃土, 也是展示才华的舞台。多年来, 我校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和校外教育阵地, 广泛开展群众性艺术教育活动。在教育部提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后, 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我们开展了多种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活动。其中包括:友好学校每年举办合唱节、艺术节, 参与率达到百分之百;组织学生欣赏高雅艺术, 保证每人每年看一部好戏;成立合唱队、舞蹈队、乐队;开展文艺类、美术类等课外小组活动, 内容涉及声乐、器乐、舞蹈、戏剧、曲艺、书法、绘画、工艺、摄影等十几项, 参与率达到了90%以上。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也促进了艺术教育的发展。

三、抓住机遇, 开创艺术教育的新局面

加强艺术教育, 不仅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全面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综合国力的需要。我校紧紧抓住这个机遇, 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艺术教育工作。学校加强三个结合, 即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实现两个突破, 即在美育与其它各育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研究与实践上有所突破, 在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特殊的育人功能上有所突破;达到一个目标, 即让学生享受全面、高水平的艺术教育, 让每人都有一项艺术爱好, 每人都具有一定感受、辨别、欣赏、表现、创造美的能力, 获得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艺术教育的实践证明:美育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加强道德修养、促进智力发展、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我校每年在七年级设立一个音乐实验班, 经过一段学习训练后, 音乐班的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这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艺术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们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感, 而且提高了他们积极奋斗的精神和团队合作的意识。我校以美辅德、以美促智, 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营造氛围, 创建特色

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 投入了近20万元设计以“成人、成才、成功”为办学理念和以“多远创新、张扬个性”为办学特色的主题校园风格。如今, 一走入教学楼, 一楼大厅孔子、孟子、莫言、杨振宁等古今师者典范和学者楷模的巨幅图像东西悬挂, 办学特色、校风、校训、办学理念、校歌、校旗、师生特色团队文字图片清晰映入眼帘;二楼方厅四周是生态读书角, 藏书5000册, 四周墙面是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风采照片展示。校园文化氛围十分浓厚, 深受师生和社会各界好评。

特色素质 篇5

——新洲区汪集中学亮点回顾

以“比教学、访万家”活动为契机,汪集中学致力于参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确立“3+2”家访模式,即每学期与家长面谈或电话交流不少于3次,与学生促膝谈心不少于2次,着眼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及时与家长沟通;大力发展“三心工程”,即以我们的诚心,让孩子舒心,使家长放心;学校校长范明禄,三年来坚持每年寒暑假给每一名在校学生家长致电,征询家长的建议和意见;以“诚实教育”特色为龙头构建德育框架,开展四大主题教育,即诚信教育——教育学生诚信做人、诚信待人、诚信做事、诚信学习、诚信立身;务实教育——教师踏实做事、遵循教育规律、创办人民满意教育,学生认真学习,掌握适应社会、建设社会的本领;感恩教育——引领学生们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生命教育——科研课题力争让学生懂得生命至高无上的美的价值,悦纳自己,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尊重他人和其他形态的生命;汪集教育总支副干事、汪集中学书记邓征兵围绕“诚实教育”特色,殚精竭虑打造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品位;以人为本,关注后百分之三十学生,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确立学校工作总体框架,即“四加两增三个基本点”:“四加”即教研教改加力度,全面育人加力度,特色工作加力度,班级管理加力度;“两增”即教学质量增宽度,体育音乐增亮度;“三个基本点”即学生发展,教师有为,教学有效。

特色素质 篇6

这学期,我明显感觉到,我所带的学生比以前自信了,尤其是那些曾经羞涩腼腆、不爱发言的学生,这学期在课堂上明显活跃多了。

带着疑惑,我利用班会时间开了一个座谈会。会上,学生董晴深有感触地说:“潘老师,想想以前我的胆小,我自己都不相信我现在竟然能主动在课堂上发言。以前上课消极,那是因为我对自己没有信心。自从学校开设了阅读赏析能力培养课后,我学到了许多文学知识,使自己的内心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文化素养做底蕴,我才能有勇气在课堂上表现自己。”其他学生也纷纷表示,文学素养的提高使他们增强了自信心。

原来如此!学生通过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充分感受到这些文学作品的精妙绝伦,在漫步于书山畅游于文海之时,他们求知的心灵也自由地翱翔于智慧的原野上。

的确,人文知识是衡量一个人外部素养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因此,为了增强学生的人文修养,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文学作品,掌握一些基本文学知识,了解一些文学典故,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学院开设了阅读赏析能力培养课程。学院以技能办公室为“调度站”,以图书馆为“根据地”,以丰富多彩的朗诵、演讲为手段,以毕业前的考核与发证为保障,对开设阅读赏析能力培养课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学校力求把特色教育真正落实到平常的课堂教学中,贯彻到平时的日常教育里,让特色教育的成果渗透在每一位学生的言行中。

也许是受大环境的影响,刚开始上阅读赏析能力培养课时,学生们大多不感兴趣,甚至还有学生认为,目前社会上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读经典文学作品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学校开设这样一门课真是多此一举。针对这种情况,任课教师课前精心备课,课上深入浅出地讲解,课后对学生耐心指导,慢慢地,大家开始感觉到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并不像以前认为的那样枯燥,于是,学生们对这项技能的学习兴趣越来越高涨,从中获益的学生也越来越多。2005级新闻班学生何高峰在校期间代表学院参加河南省大专辩论赛,作为主力队员,他和队友一起过五关斩六将,击败了号称“河南文科之王”的河南大学辩论队和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东道主开封大学辩论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毕业后,何高峰凭着优秀的口才和良好的写作能力被学院留下,目前已是学院宣传部的一名主力干将。

扎实的阅读赏析能力不仅使学生们在校期间补充了丰富的课外知识,提高了基本素质,锻炼了各种能力,而且还成为他们毕业后找到理想工作的“法宝”。

经过三年的学习,学生们大多都在毕业时有了较强的阅读赏析能力,2004级新闻班学生黄克诚毕业后不久就在郑州的一家省级报社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当老师及学弟学妹询问他实现自己理想的诀窍时,他感慨地说:“感谢母校,感谢阅读赏析能力培养课程教给我的一切,它让我更加自信。”

几年来,学院不断收到毕业生的感谢信,感谢母校开设的阅读赏析能力培养课使自己的人生之路更加宽阔;也不断有用人单位向学院反馈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并对这些毕业生的人文素养给予充分肯定。一封封感谢信折射出受益学子由衷的慨叹,一张张笑脸映现出招聘者的满意。可以说,七项技能特别是扎实的阅读赏析能力,为科院毕业生增添了信心,并给了他们闯出一片天地的勇气。

浅谈科学中心的科学素质教育特色 篇7

1 科学素质的涵义

科学素质的涵义,根据不同国家或机构自身的特点和目标,有不同的提法,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1989年美国科促会(AAAS)提出2061计划,其中科学素质的定义是“具备并使用科学、数学和技术学的知识做出有关个人和社会的重要决策”。而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将科学素质解释为:“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印度把科学素质解释为“全民最低限度的科学”,指每个公民都需要具备的某种最低限度的、基本的科学(或技术)知识,以及对科学方法有一个操作性的、实践性的熟悉和理解。

在2006年由国务院颁布的《纲要》中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素质定义:“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可见,不论是西方的发达国家还是东方的发展中国家,对于科学素质的涵义

概括起来包括了3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对科学术语和基本概念的基本了解;二是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三是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了解。

2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现状以及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性

2.1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现状

目前,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2003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1.98%,即每千人中只有l9.8个人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根据美国1985年的调查显示,美国公民当年达到基本科学素质比例为5%,到了1990年已经达到6.9%。欧共体1992年的科学素质比例为5%,而日本1991年的比例为3%,均远远超过我国2003年的科学素质水平。

2003年的调查数据还显示我国公民的基本科学素质水平在性别、职业、学历、年龄、城乡、经济发展区域上的分布上均存在较大差异。城市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4.1%,而农村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0.7%。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也参差不齐,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公民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2.0%,而西部地区则只有1.5%。如此低和不平衡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要求相差甚远。

2.2 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性

首先,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公民的生存和发展。现代科技的进步带动着社会日趋发展,公民的生活的提高和科学技术已密切相关。公民要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发展就必须在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指导下不断地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技能和科学方法,积极提高实际解决问题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这不仅是公民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以人为本的思想的具体体现。

其次,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高素质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不仅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而且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社会基础。公民科学素质提高的同时也使公民更自觉承担公民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从而有利于公民参与国家公共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推动社会民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 科学中心在实施科学素质教育上的特色

科学中心是新型的科普教育基地,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宗旨。科学中心重视反映前沿和重大领域的科技发展,捕捉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有机地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融合在一起,在实施科学素质教育上发挥重要和积极的作用,走出了具有自我特色的新路子。

3.1 以全民为目标受众,吸引不同年龄段和特点的公民走入科学,让科学普及社会,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

我国所实施《纲要》的方针是“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其内涵就是提高全体国民的科学素质。科学中心在实施科学素质教育上正是以全民科普为目标,不局限于受众的年龄和知识背景等主观因素,使科学素质教育真正普及到每一个公民。

青少年作为《纲要》的重点对象人群之一,是科学中心最为关注的目标受众群体。通过校外科普游、科学探索之旅、夏令营和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形式,科学中心为广大的大中小学生提供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学习。而其他年龄层次的受众、如企事业单位的职工群体和已退休的老年人群体,和特殊群体、如贫困弱势群体和残障群体,都可以在科学中心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使在科学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个个有机会,把科学知识传播到社会的每个阶层。

同时,科学中心利用自身的科普资源优势,在把公民请到中心内进行科学传播的基础上,更主动地带着机器人表演和科学小实验等精彩的科普活动走入社会,来到学校、街道、社区甚至是山区,使科学素质教育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3.2 根据人类认知发展规律,采用灵活多样且有效的展教形式使不同层次的知识得到正确的理解,有利于公民构建自身知识体系,提高个人素质

人类一生不同的生长期具有不同的认知结构。即使在同一个生长期,如青少年期,不同龄段的青少年也有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如何了解学生认知思维的特色和配合其心智发展的水平,制定有效可行的学习材料和教学方式,一直都是学校教育所面对的最大困难和努力的重点方向。

科学中心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效和必要补充,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育方法违反青少年的自然生长规律和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等弊病,它遵循人类的认知发展顺序去设计展示内容和互动活动,迎合受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在科学素质教育中体现“求同存异”。“求同”是指科学中心对每个受众开展科学素质教育的目的是相同的。“存异”则是指在实施的过程中,科学中心注重知识的深浅的不同以及受众的认知特点的不同。

对于同类型的知识,科学中心会根据受众的认知模式和学习能力去组织学习内容和体验方式。以汽车的维修知识为例,12岁以下的儿童在卡通风格的“汽车修理间”里通过角色扮演,模仿汽车维修工对汽车的主要零部件进行拆卸和组装。整个学习体验的设计不仅符合符合儿童的审美观,而且充分利用儿童爱模仿的特性,使其在充满智能刺激的环境中去主动探索和学习。而成年受众在学习汽车维修知识时则强调知识的全面和严谨,所有的演示内容经高校汽车专业的教授编写审定后由专业汽车制作生产公司拍摄而成,让受众在一辆真实的两厢轿车上学习汽车日常使用保养的小窍门和维修的方法与技巧,达到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学以致用的目的。

对于不同的知识,科学中心会充分根据其特点,选取合适的展示角度和形式,使受众在最有效和易于接受的程度上进行体验和学习。例如,对于深奥干涩、不为公众所熟知的科学原理、如密立根油滴实验,会采用复原科学家实验的过程以及配合现代先进的技术模拟分析等手段,使其蕴含的知识深入浅出,经典重现;而对于公众较为熟悉的科学原理、如自由落体定律,则从多个角度或多个层次上对固化的知识进行挖掘,使其蕴含的知识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能被更深入地理性理解。对于高端的科学技术,如仿人机器人技术,采用“平易近人,应用为主”的形式,使受众在了解高科技实际应用的基础上激发其对知识探究的欲望;而对于公众生活中的科学技术,则以“贴近生活、落实科普”为宗旨,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基础上,使受众对科技与社会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灵活多样的展教形式和不同的展示内容相辅相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教育“照本宣科”的缺陷,使受众对科学知识的感性认识能够得到正确的分析、综合、概括和推理等加工后形成知识的理性理解,从而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

3.3 创设学习的问题情境,强调知识原理的运用,使受众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其形成逻辑的、科学的、创造性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能力

科学素质教育是对消除应试教育下“高分低能”现象的有效手段。科学中心在实施科学素质教育上以培养掌握科学知识技能,并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在社会中能够适应和发展的综合性新型人才为目标。

科学中心在知识的组织上打破了传统学校教育中学科间的界限,以主题展示突出学科间知识的交叉,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在教育手段上提倡“主动学习”,为受众营造一个知识学习的问题情境,使其在体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然后将已有的知识原理、经验等加以重新组织去解决问题,使受众特别是青少年在知识的运用中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建立起对学习的信心以及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兴趣。比如以“考古”为学习任务,受众在充分考虑问题情境所提供的条件下,运用掌握的知识去完成各项任务,包括运用在物理课堂上学到的滑轮知识去搭建最有效和最简易的挖掘提升装置、和运用地理课堂上学到的地质和气候的知识去组织挖掘的行动等。这一系列的任务锻炼了受众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了受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创造力,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用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使受众不仅是一名学习者,更是创新者和研究者。

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科学中心注重培养受众正确地使用科学工具,包括测量工具、数据收集分析工具以及计算机软硬件等,培养和锻炼受众实际动手操作的技能,使学习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比如在“汽车设计工作室”的体验中,受众不仅可以按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去设计汽车,也可以对绘图工具软件和三维建模软件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而且,科学中心也注重培养受众的团队协作能力、合作能力和推断能力等综合能力,使其在解决问题或竞技等互动中学习和锻炼,为其在现实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4 巧妙地在科学知识传播过程中对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进行不断的概括化和系统化,产生知识的类化过程和知识的正迁移,使受众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科学普及不能仅是简单地指知识的普及,毕竟每个公民对知识掌握能力水平或要求范围均不同,因此实施科普更重要的是向全体公民普及可以指导个人学习、生活和发展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蔡元培先生曾指出:“中国科学之落后,不但是知识和技术贫乏,尤其是思想和方法之落后”。由此可见,公民树立正确的科学思想和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是提高全民素质,实现全民科普的关键。

科学思想是一种价值观念及其实现这种价值观念的精神。科学方法是指以科学的态度处理问题所需要的正确的思维方式、方法。两者均不能通过简单的一个原理、一个公式或一个图表就可以掌握。如何使公民对它们能够进行有效的学习,从而实现素质的提高呢?科学中心通过巧妙地在展示体验中运用学习迁移来实现。

科学中心通过再现历史上伟大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场景,重现或模拟经典的实验过程,使受众身临其境地在科学家们的指导下去观察、去思考、去做实验,从中感染科学先驱们敢于坚持真理、坚持正义的人格,体验真理发现过程中的曲折与巧妙。比如,受众站在比萨斜塔前,感受着亚里斯多德的实证精神,象亚里斯多德一样运用观察实验和假说推理的科学方法去对不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物体进行相同的自由落体运动;受众在法拉第的科学探索精神的鼓舞下,学习科学家逆向思维、实验求证的科学方法,完成一系列磁生电的实验;受众拿着直尺和角度测量尺,运用埃拉托色尼富有创新性的测量和计算方法,亲自验证地球的周长。受众在一系列的学习体验中对科学的态度和行为不断地概括化和系统化,在自身的知识体系中产生促进学习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正迁移以及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一般性迁移,从内在本质上用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去指导自身在现实社会中的发展。

4 结语

中国科学院院士叶笃正先生提出“要以科普之

‘水’涨科技之‘船’。《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制定和发布实施,就是涨人民群众科学素质之水,扬科学精神之帆,行科技创新的大船。”可以说,要涨科普之“水”去润泽我国56个民族12亿人民不仅是我国科普教育工作难度极高的基础任务,而且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科学中心将继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去扩大普及面和深入教育点,有效利用丰富的科普资源和多元多样的教育手段去传播科学知识、树立科学思想、培养科学态度和掌握科学方法,使科普之“水”高涨,切实成为科学精神的弘扬者、科学思想的倡导者、科学方法的实践者和科学知识的传播者。

摘要: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对个人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了解我国公民素质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科学中心通过利用丰富的科普资源和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推行全民科普、促进知识的正确理解、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四个方面上实施科学素质教育的特色。

关键词:科学素质,科学中心,教育特色

参考文献

[1]王莹.浅谈非正规教育在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中的作用[N].江苏科技报,2005-10-31.(A03版).

[2]甘海鸥.科技馆事业发展与科普教育作用浅谈[J].科技资讯,2007(27):226-227.

[3]徐善衍.关于科技馆发展趋势和特点的思考[J].科普研究,2007(总009期):15-20.

[4]刘立.公民科学素质的定义、内涵及理念新探(讨论稿).

[5]张瑶.中小学素质教育与科普场馆关系之初探[C].2005年中国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156-161.

特色素质 篇8

一、素质教育与特色课程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 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 注重培养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与应试教育是相对的。特色课程, 既包括一个学校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课程内容、课程门类、课程结构, 也包括一个学校的课程体系针对学生的不同基础和不同水平, 分层次、分类别实施课程, 进行因材施教。适应社会发展与学生个人发展需要是构建特色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

独立学院素质教育特色课程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讲, 就是彰显学校特色, 提升学校内涵的过程。学校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教育, 设置什么样的课程, 学生就有什么样的素质, 一所学校有什么样的特色课程, 就有什么样的办学特色。没有特色课程支撑, 就谈不上办学特色, 没有了特色学院也就不能持续发展。因此, 为了使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发展, 就必须统一认识、理清思路、协调关系, 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 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全面开展综合素质教育, 加强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

二、独立学院素质教育特色课程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我国独立学院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在办学特色的各个层面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就加强素质教育, 强化特色课程建设方面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显性或隐性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没有形成既具有普适性又有特色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这成为制约独立学院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一) 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素质教育课程比重偏小

独立学院由于依托母体高校, 专业设置容易与母体高校雷同而缺乏特色, 并且独立院校缺乏素质课程的教学人员, 常根据自身师资情况开设素质课程, 带有明显的随意性, 不能很好地根据素质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来科学地设置课程, 更无法很好地规划课程设置的覆盖面及各学科领域课程的比例, 往往实用类课程占多数, 素质教育课程偏少, 难以形成有特色的素质课程体系。

(二)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有限

学校实施素质教育, 建设特色课程, 教师是关键。但目前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年龄结构欠合理, 多以中青年教师为主, 教师年龄偏低, 并且独立学院的老师普遍采用聘任制, 教师缺乏稳定感、安全感和归属感, 部分教师受“利益驱动”, 缺少敬业精神和长期服务打算, 责任意识和义务观念淡薄。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也参差不齐且差距明显, 缺少课程开发和研发能力。另外, 独立学院授课教师多为兼职教师, 缺少有效的约束和奖惩机制, 教师配置缺少统筹规划, 部分专业课程教学岗位教师的比例过高, 少数特色课程缺少技术岗位教师。部分主讲教师由于缺乏经验, 讲课缺少激情, 导致素质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和水平差距较大, 教学效果不明显。

(三) 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课程模式单一

特色课程体系开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 在学校条件不足的情况下, 素质教育特色课程的开发面临的困难将非常大。独立学院由于没有财政的支持, 其科研经费投入和基础设施投入往往不足, 这也制约着独立学院素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立。此外, 一直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的以学术和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也影响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这种课程模式往往注重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教学的作用, 忽视学习者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造成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重理论、轻实践”, 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重传授, 轻参与”, 在思维方法的培养上“重知识的记忆、轻能力的掌握”, 在教学评价上“重统一的规格要求、轻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新时期独立学院素质教育特色课程建设基本策略

(一) 学校素质教育特色课程建设要形成合力

独立学院特色课程建设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教师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激发和提升, 学校的办学特色得到体现。因此, 在素质教育特色课程建设中, 一定要发挥各方面的作用, 形成合力全面促进素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首先学院要树立民主开放的学校管理意识, 专人专责负责学校特色课程的建设;建立特色课程审议委员会, 制定特色课程审议制度, 使素质教育特色课程的开发过程成为民主决策的过程;学校其他课程管理的行政机构 (如教务处) 实行人本管理, 从而形成各方面人员广泛参与的课程决策结构, 以确保优质、高效地进行素质教育特色课程的开发。二是学校要加大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 成立科研专项经费的同时, 提供教师与市、区教育专家沟通的平台, 为参与课程开发的各团体或小组交流提供资金、时间和空间保障, 并认真策划沟通交流的内容和形式, 让素质教育特色课程开发的参与者皆能有效地获取相关信息, 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立体沟通网络。

(二) 建设素质教育特色课程教学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实施者和完善者。特色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 因此, 独立学院要以培养专职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 一方面学校要努力创设条件鼓励教师自学, 另一方面采取聘请专家指导并带骨干教师或外送参加专项培训的方式, 提高教师特色课程的开发力, 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掘潜能逐渐形成自己特色课程的同时, 全面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让学生喜欢, 让学生受益, 更让教师在课程的开发中体现自身价值、获得成就感。进而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 建构素质教育特色课程教材

加大投入, 制定出符合新课程改革思想的素质教育特色课程实施大纲, 建设一套实施素质教育的特色课程教材。如必修课程应在学科带头人的指导下自编教材, 制定教学标准。选修课程也要制定教学要求, 让课程开发老师根据学生需求情况按序列自编教学内容, 形成纸质或电子版的教材。如《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思想品德休养》《法律与社会》教材开发研究等。

(四) 建构素质教育特色课程课堂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要求更注重学生的兴趣主体性的发挥, 注重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引领点拨, 更注重学生教学中实践、探究能力培养, 强调过程中师生平等关系, 更注重学生在教学中过程的体会, 充分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要求。为此, 特色课程教学必须坚持做到课程教学目标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 因材施教, 使课程教学手段服务课程教学方法, 并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凸显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有效性和时效性。从素质教育特色课程的内容结构出发, 依据学生的整体特点与智力水平, 均衡地组织特色课程内容, 突显内容的重点、难点,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在满足专业必备基础理论要求的基础上, 为学生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形成符合素质教育特色课程教学特点的探索研究型、讨论型、自主实践型等教学模式。

(五) 建构特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测试是教学的重要检测手段, 为了有序推进独立学院素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必须要制定、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及评价操作程序, 将测试与评价贯穿特色课程建设的全过程, 既要发挥测试与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更要突出测试与评价体系的激励与发展功能。一是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把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领导评价结合起来;二是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三是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对教学的评价更注重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发展, 从发展的眼光看师生获得的进步, 对过程的要求强于对结果的要求, 对结果的评定强调多样性, 可以是作品, 也可以是一个表演、一个比赛等。评价的过程由个人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综合而成。

总之, 虽然独立学院特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形成了基本的操作程序。但是与重点本科院校相比, 由于生源、地域经济文化、特色课程师资资源问题, 影响了独立学院特色课程体系的建立与丰富性, 也影响了预期目标的达成, 离新课程的要求, 还存在许多差距。“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为了推进素质教育, 创建学校特色品牌, 独立学院应结合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方案将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1]周广文.独立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新模式探讨[J].教师, 2012 (17) .

[2]肖毅, 钱建平.开拓创新办出独立学院的特色[J].中国建设教育, 2007 (6) .

特色素质 篇9

高职素质教育应在高等性和职业性两个维度来展开。高职素质教育包含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审美素质、职业素质等诸多要素, 这些要素又可大致拆分为素质教育十一个主要因子, 即品行端正、守纪守法、热爱劳动、言行文明、组织才能、诚实守信、团结协作、身心健康、生活朴实、情趣健康、专业素质。概括起来主要包含科学文化素质、社会素质和职业素质三个大类。科学文化素质关系着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传承, 社会素质关系着学生作为合格公民对社会的基本认知和价值判断, 职业素质则关系着学生对行业、企业及岗位的基本认知和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

高职教育必须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基本理念, 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一中心任务, 坚持“重在过程、重在建设、重在实效”, 突出高职学生素质特点, 紧紧抓住课程建设、党团建设、社团建设、环境建设等四个核心要素和环节,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课程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和载体, 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课程育人、全程育人。课程建设既包含素质教育专门课程, 又包含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必然渗透的素质教育思想、内容和环节。素质教育专门课程由理论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构成。理论类课程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板块类课程、文化科学素质教育板块类课程、专业素质教育板块类课程构成;活动类课程主要由身心素质教育板块类课程、人文素质教育板块类课程构成。

党团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宣传阵地, 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素质教育的引领作用。党团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党团育人、思想育人。党团建设的主要形式和项目包括党校培训项目、团校培训项目、入党入团、党员团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社团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展示平台, 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陶冶思想情操、展示才华智慧的广阔舞台, 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社团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社团育人、活动育人。社团建设可遵循“组织规范、分层建设、会员普及、项目实施、品牌塑造、特长培养”的总体目标, 按照明星社团、骨干社团、一般社团三个层次进行递进式的建设, 按照理论型、专业型、爱好型、公益型四个类别进行管理。

环境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条件, 泛指学生主观以外的客观条件, 既包括办学条件、硬件设施等硬环境, 又包括校风校纪、学习风气、人际关系、社会影响等软环境。环境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环境育人、文化育人。要将校园环境建设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相结合、与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相结合、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同时要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这五个要素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通过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有计划地建设环境, 不断开发环境育人的新功能。

特色素质 篇10

高等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塑造大学生灵魂的教育,是锻炼民族精神的教育,更是一种树立崇高理想和信仰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如何有效地运用民族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源,因地制宜地与现代的教育理论与技术相结合,形成一套完善的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高校人文教育模式是民族地区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大学素有象牙塔之称,但随着社会转型、发展的加剧,新事物、新思想蜂拥而至,冲击大学校园环境。

大学校园的高墙也难挡外界的纷扰,功利主义倾向较重,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与扎实基础训练不够。现在的大学校园喧嚣浮躁,功利冒进,缺乏人文气息和甘于寂寞、独立思考的学术信仰。

2. 专业设置较窄或不合理,学生学术视野不宽。

学生共性制约较强,个性发展不足。尤其是文化艺术熏陶较弱,学生人文素质不高。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生命线,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既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录,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同自己历史进行对话的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就是民族精神,它的核心是民族认同感、民族价值观、以及文化向心力。因此如何发挥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使其落实到整个素质教育过程中,是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

3. 网络时代造成大学生价值观混乱。

传统的舆论环境依据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通过正面价值导向引导人们的思想,从而保障正统价值观的主导地位。而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得各类信息泥沙俱下,良莠并存,各色的价值形态充斥其中。信息多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促进学生活跃思维、扩大视野,也容易使涉世不深的学生在这个缺乏明确价值判断的网络世界里无法准确判断真善美,感到迷茫和困惑,从而导致价值观混乱。

4. 独生子女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当今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普遍是在条件较优越、父母极为关爱的环境中长大,物质上、精神上都备受呵护。优越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具有更聪明、更富创造性的特性,但同时,成长过程中的孤独以及来自父母等长辈的过多宠爱,又使他们具有任性、偏执、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等性格缺陷。

5. 扩招导致大学生人文知识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扩招后的大学生整体上文化素质下降,包括人文知识积淀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有一定差距,可谓先天不足。而扩招后日益加剧的就业危机导致大学生心态上急功近利,更关注技能类、实用类知识的获取,热衷考证考级,而无暇于人文知识的积淀与自身的素质修养。

(二)高校开展民族特色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 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特色人文素质教育既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潜在推动力。

教育本身的功能就是要把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传递给下一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多样化的今天,培养大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旺盛的创造力、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格,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造就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要完成这个根本任务,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培育民族精神应是当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任何一个国家发展都是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的。只有把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赋予现代化以民族特色,才是真正现实的、具体的、有活力的现代化。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并使之运用到人文素质教育当中,这不仅是高等院校的责任,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2. 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特色人文素质教育既是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

爱国主义是一种崇高的道德规范,是人的爱心和责任感的高度升华。爱国主义首先是一个有没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问题,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思想基础则是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必须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谐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我国传统文化不仅把和谐作为艺术的、外部形式的审美追求,而且把它提升到政治理想、伦理、生理、心理乃至宇宙观的层面。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关于“和谐”的思想,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合二而一”的辩证法、“和而不同”的价值观、“以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特别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可以看作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核心,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和谐”文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今天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3. 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特色人文素质教育既是迎接全球化挑战的需要,也是传承文化的需要。

未来世界的国际竞争将不仅体现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的较量上,也体现在国民的文化底蕴、民族精神和精神文明水准的较量上。如今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主流正面临重大挑战。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迹象表明,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市场越来越倾向于港台化、韩日化、西方化,而真正属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空间正在收缩,有些甚至面临消亡,这种现象值得高度关注。回顾历史,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文化传统博大精深,它一旦与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相结合,就可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三)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民族特色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与设想

1. 开设民族传统文化课程,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

树立“民族文化进教堂”的观念,配备或邀请相关教授、学者讲课或讲学,编写以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为内容的人文必修课或选修课,让学生充分领略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课程设置上要以“弘扬民族文化,倡导高雅艺术,振奋民族精神”为宗旨。在教学安排上,要通过对民族民间文学、音乐、书法、绘画、舞蹈、雕塑、戏剧、工艺等不同艺术门类的作品的欣赏,使学生了解其产生的文化背景、时代特征等。

随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关注,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为课题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作为教学和研究基地,高校艺术教育部门要成立专门的“传统艺术研究中心”。广西艺术学院民间艺术研究所由满谦子先生于1960创立。该研究所以发掘、收集、整理和研究广西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宗旨。将研究成果引入教学,以科研促进教学,促进各相关学科的民族化发展。

2. 提高认识,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引导。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对于传承人类优秀文化艺术遗产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和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普列汉诺夫说:“人们对美的概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无疑是在变化着”。为此,对学生的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既需要正面灌输,又需要积极引导。

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的各种媒体,加大学生耳濡目染的力度。如通过校园电视、广播播放一些有关民族的民间文学、音乐、戏曲等精品。通过报刊、网络等平面媒体展示书法、国画、剪纸、篆刻等传统艺术。还可以利用橱窗、广告栏、校园雕塑等物质形式,举办书法、国画、工艺美术等展览。也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艺术论坛”、“民俗文化周”等传统文化艺术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基地,对通俗、流行的艺术,应该做历史的科学的分析,做符合于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分析,加以正确引导,让大学生的审美观向着积极、健康、富有朝气的方向发展。正在筹建中的广西艺术学院少数民族艺术博物馆就提供了一个展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平台。已收集了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民间工艺品、民族服饰与染织品和民族音乐作品等,博物馆展品丰富多样,特色鲜明,充分展现了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

3.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大学生活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熏陶,获得更多的人文关怀和丰富人文价值,培养和提高人文素质。民族地区高校要有针对性地通过举办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展演活动,组织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努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结合起来。同时,在艺术实践中要通过各种渠道筹建传统文化艺术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场所。如通过民间工艺研究所让学生亲手设计制作各种陶瓷工艺品、剪纸、雕刻等,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积极营造让学生了解、熟悉、亲近传统文化艺术的氛围,达到“以美辅德,以美促德”的目的。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学术或人文娱乐群众团体,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良好形式。学校应在经费和指导力量上给予大力支持,组织各个团体参与学校重大活动,使其成为活跃校园人文的骨干和主力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日益现代化的校园内仍然有其独特的吸引力。高校可以组建“民族舞蹈团”、“戏剧社”、“书画协会”、“民乐团”等传统文艺社团。依托社团,鼓励与扶植社团,努力挖掘民族艺术教育传统资源。

4. 走进民族地区,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关键要加强对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在人才培养中,不仅要努力改进和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与此同时,还要更加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创设实践课程,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广西艺术学院经常利用休息时间组织部分师生到附近的厂矿、企业、部队、农村等地进行参观座谈、义务劳动、辅导培训、慰问演出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拓展出广阔的活动空间,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思想、知识双丰收。

作为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不仅要重视艺术实践、社会实践、论文写作、教育实习等实践课程以外,还应立足本土,充分发掘和利用各地民间艺术的教育资源,在课堂学习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开设着力引导学习者深入民间、深入田野调研的民间艺术采风课程,以学习者自主提出问题,深入田野展开调研、收集信息、整理报告等的民间艺术采风模式,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民间艺术教学与民间采风、科学研究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他们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创设良好的环境。广西艺术学院的音乐学院、舞蹈学院、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等每年都会组织学生深入到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进行采风。通过采风学生可以近距离的接触到民间艺术的各种形式,还可以向民间艺人学习技法。在实践中感悟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

5. 学习传统民族文化,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培养和提高教师自的人文素质是高校教育活动的核心和主导,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必须首先提高教师整体人文素质,充分发挥他们言传身教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为人师表,重视自身的修养水平、尤其是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和运用。然后才能游刃有余的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的容入到教学活动中,也才能使学生既认识到书本正确的理论,又感受到生活中真实应用。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获得心灵的净化、情感的陶冶,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广西艺术学院也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科学研究的扶持,培养出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少数民族艺术教学研究队伍的壮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高校以培养德才兼备,传承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的接班人为己任。今天,在民族地区发展高校特色人文素质教育既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也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文科学与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 使之内化成为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何在少数民族地区有效地运用民族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源, 因地制宜地与现代的教育理论与技术相结合, 形成一套完善的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高校人文教育模式是民族地区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陈文逸.高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分析与设想[J].台州学院学报, 2008.

[2]包丽萍, 孟丽波.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和谐发展问题探讨[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5.

[3]杨红荃.关于高校人文教育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6 (9) .

[4]张存凯, 金秀华.论高校人文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07.

特色素质 篇11

一、突出培训特点,落实校本研究

1﹒针对性

我校经常组织政治教师外出学习,回校后,老师们都把学到的先进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以报告的形式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并辅以课堂教学、说课、评课等,使全体教师填补了培训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鸿沟。

2﹒灵活性

首先体现在时间的确定上。我们及时依据上级的总体布置,对学校具体培训工作进行了相关事宜的变动、调整。其次,校本培训内容也具有应变性。我们充实和加强了有关课改内容培训的力度,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指导性文件,提倡学习笔记形式多样化,提倡理论学习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

3﹒多样性

经验交流。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完全可以承担培训者的角色,与其他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我们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经验总结成文,在交流中广纳言路,坦诚以待,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共同提高。

案例分析。教师们集结在一起,就某一案例进行商谈研究,各抒己见,各种思想火花在此碰撞、融合,培训的目的是在无组织的学习中达到的。

课堂探讨。我们对课堂上教师的言语举止、學生的反应等的记录与评价,都列为培训的内容。经验交流不再拘泥于规定时间、地点,一堂课的发现、体会,从一本刊物上得到的小小启示,在教师中间都会引发一番讨论、交流,课堂教学中的困惑是办公室的热门话题,而一堂优质课的出台,往往是群策群力、集体智慧的结晶。

网络交流。根据我校教师的学习掌握程度和接受能力,教师分为中老年组和青年组进行培训。教师们掌握了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后,交流更灵活了。

二、课研促进课改,革新学习方式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实验课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运用现代教育传播媒体来显示教学内容,传递知识信息。学生亲眼目睹,如身临其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调动并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把学习变成一种自觉行动,主动积极地参与。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地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确定适当的学习进度。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学习的协作性

我们要求政治教师在设计学习活动和学习行为时,既紧扣课程目标又符合协作学习的要求,能够吸引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协作学习当中去。教师的工作更多的在于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形成有效的认知策略。

4﹒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习惯

专家认为,青少年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环境和适当的方法。课堂教学中注重过程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面向实际的、进行探究的学习环境,不失为一条好的途径。

三、加强校本教研,构建学习型教研组

1﹒目标:构建学习型教研组。在系统思考的基础上共建愿景,使每位政治教师随学校的发展而发展。

2﹒策略:学习(学习理论、外出参观、专家讲课、同伴互助)、实践(教学实践、课堂改进、互相听课)、反思(小结、体会、案例、叙事故事)、达到提升(规范、示范、先进)。

3﹒实施途径:每周四下午为教研组会议。主要内容: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实施与反思、研究性学习平台的操作、高一高二教学中学案设计的研究、高三毕业班教学工作研究。带着问题研究教学工作、聘请专家指导学习、外出考察、交流、形成书面成果、发表校本教研专题文章。

4﹒策略:(1)从问题出发,针对性、差异性地进行改进和提高;(2)加强每学期的教学常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3)加强教研组、备课组的教学研究活动,树立教研组长对本学科教学质量负有直接责任的观念,充分重视教研组长在本学科中的业务领导职能;(4)加强随堂听课活动,尤其是高三的听课指导,完善听课评价机制,参加听课和开课的教师写好反思记录和案例分析;重视对每次考试的命题、阅卷、评分、分析和反馈,及时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四、喜获课改成果,反思困难问题

课改实施两年多以来,我们在取得收获的同时,也在不断反思课改中的困难和问题。1﹒与新课程配套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教师要用大量时间收集资料,制作教具、课件,完成教学任务与开展课型研究的冲突,造成完成教学任务时间滞后。2﹒在学生评价上,忽视学生作品的收集,学生为了收集而收集,教师缺乏应有的分析与评价等。教学评价上,评课应从哪几个角度去分析?是评价课还是评价老师?怎样评价学生参与度?学生参与评价如何操作?如何重新认识教师工作的特性,构建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怎样进一步改进管理,使更多的教师创造性地工作?我们呼唤多方面的新评价体系的及早建立。

特色素质 篇12

关键词:教育特色,干部素质,途径

位于吉林省西部的通榆县, 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处于全国较低水平。面对长期落后的现实, 通榆经济社会发展、求突破、谋跨越首先应从哪里着手呢?通榆在认真分析县情的基础上给出了答案:“通榆资源禀赋不足、区位优势不强、工业基础薄弱, 且短期内难有大的改变, 要想尽快摘掉“贫困”帽子, 驶上发展快车道, 干部是决定因素, 只能依靠各级干部来发展、创新和突破, 其他任何要素都不具有这样的引领能力。”

一、强化统筹、注重需求, 使干部学习欲望变为现实

充分发挥需求的主导作用, 充分尊重干部的主体地位, 有针对的教, 有选择的学, 让教的内容有市场, 让学的成果用得上, 是通榆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创新的一大亮点。

牢固树立“需求至上、效用为先”理念, 培训内容问需于国情、党情、县情, 问需于部门, 问需于干部。建立了培训需求调研制度, 通过对全县干部队伍状况及培训需求进行调查、预测和分析, 提出培训计划、设计培训内容, 使各级干部的学习欲望变成了现实培训, 逐步形成了以需求为导向的培训工作流程。建立了“自主选学多媒体教室”, 利用清华大学设在县内的远程教学站和域外培训基地开展“自助餐”式自主选学, 组成“干教大蓬车”, 有针对性地送学到机关、学校和乡镇村。针对国际国内突发事件频发趋势, 为提高干部做群众工作能力, 采取理论讲授和模拟演练相结合方式, 举办“突发事件”和“维稳信访”工作专题培训班。为增强干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意识, 组织领导干部赴海南参加招商引资专题培训班、选派有发展潜力的干部赴工业园区体验式培养。针对部分干部宗旨意识淡薄、群众观念淡化现象, 采取“开设红色课堂”、“寻访红色足迹”、“开辟红色阵地”等形式, 扎实开展各种形式党史党性教育活动。

二、请来名师, 进入高校, 使干部学习层次走向高端

坚持走高端路线, 请专家进家门讲学, 派干部进校门求学, 在互动、共享中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提升能力, 是通榆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创新的又一重大举措。

坚持“搭建高端平台、学习高端知识、接受高端培训”原则, 采取“专家送学”、“名校取经”、“资源共享”等方式, 使高端培训成为通榆培训特色和品牌。经主动沟通和积极运作, 争得了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吉林省委组织部、吉林省委党校、长春市委组织部和长春市委党校及省内外高端院校专家学者的理解和支持, 使干部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就可以接受高端培训、掌握前沿知识。清华大学把通榆确定为智力扶贫基地, 连续两年选派资深教授来通榆讲学, 免费开设论坛。同时, 分13批次选送105名干部赴清华免费接受培训。吉林大学、吉林省委组织部、吉林省委党校、长春市委组织部和长春市委党校在其举办各类高端培训时, 先后选送多名干部“搭车旁听”, 免费享受其教学资源。

为使干部进一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积极与域 (境) 外培训机构和发达地区联系, 进一步扩大“走出去”规模, 先后组织各乡科级班子主要领导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参加“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组织乡科级干部赴上海复旦大学参加“金融管理知识高级研修班”;组织领导干部及后备干部赴苏洲市委党校参加“工业经济高级研修班”;组织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赴延安干部学院、井冈山干部学院和韶山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组织涉农部门人员赴山东潍坊和江苏华西村参加“新农村建设与农业产业化”专题培训等。

三、开辟基地、搭建平台, 使干部学习空间更加广阔

整合优势资源, 提供丰富载体, 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 将学习融入到工作、生活和实践中去, 保障干部学习有时间、有空间、有乐趣, 是通榆县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创新的一个有效经验。

以通榆县委党校为主阵地, 建立了全国首家县级“清华大学远程教学站”和覆盖乡镇、村、社区、县直部门的远程教育终端站点, 实现了现代化远程教育教学网络。建立生态文化等六大域内基地。根据需要在新加坡、韶山等地建立“高端公共管理”、“革命传统教育”等七大域外基地。为充分发挥基地作用, 坚持“规范认定、规范师资、规范教学”要求, 对特色突出的基地作为示范点, 对质量不达标, 完不成任务的基地摘牌。几年来, 共组织476人次赴武汉、上海、华西村、延安和井冈山等域外基地学习考察;吉林省委组织部、吉林大学和通榆县共组织1305人次利用域内基地进行实践体验和现场教学。形成“一校十三基地”的系统化培训实践网络。

坚持“学习是快乐的, 工作是美好的”理念, 构建新平台, 在通榆县电视台开设“星期天党校”专栏;开展“读书周”活动;编发“领导干部学习台历”, 将台历内容纳入自学, 力克“不学、不常学、不愿学”顽疾。鼓励干部参加高层次学历教育。成立“吉林大学研究生工作站”和“领导干部学习服务站”, 建立“深度汇谈制度”, 为干部工作之余学习交流提供轻松环境, 使干部觉得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一种需求、一种责任、一种追求。在领导干部的带动下, 全县上下形成了崇尚学习、自觉学习的良好风气, 营造了远酒桌近书桌, 远麻将桌近学习桌的良好氛围。

四、建立机制, 严格考评, 使干部学习管理发挥实效

着眼于管根本、管长远, 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制度, 确保干部学习管理高效规范有序运行, 是通榆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创新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

从健全机制入手, 设计并下发“通榆县干部教育培训讲义”, 本着“一训一档”、“一人一档”原则建立干部培训档案和干部培训需求档案。建立健全培训考核机制, 制定并实施《通榆县干部教育培训学时学分制考核管理办法》和《干部教育培训实效测评制度》, 综合运用述学、督学、评学、考学方式, 对参训干部培训情况和培训效果进行量化考核, 并将测评结果与学时学分制考核、年度考察、提拔使用、制定针对性培训计划挂钩。近年来, 根据考核和测评结果共对200余名领导干部及后备干部进行通报批评并进行后期点训, 保证了培训效果, 达到了促进学风、学习态度、自身形象转变和素质能力持续提升的目的。

上一篇: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下一篇:陶瓷装饰的文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