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功能(精选12篇)
新闻功能 篇1
博客现象的出现引起了社会、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从主题和功能方面对“新闻博客”与新闻传媒加以辨析, 理性地分析“新闻博客”在结构和传播功能方面的特性, 最后得出“新闻博客”无法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体, 也很难发挥现代新闻传媒的功能, “博客”不能成为新闻传媒的结论。
“新闻博客”的概念及其影响
所谓博客, 是指在互联网上基于Web2.0技术而建立、由个体自主决定其内容主旨、按时间序列不断更新并通过链接与其他网站相互联系的个人网站。在众多的博客中, 有一类博客被称为“新闻博客”。所谓“新闻博客”, 一般是指那些以发布新闻为主的博客网站以及网站的主人。1998年, 美国一名新闻爱好者麦特·德拉吉 (Matt Drudge) , 在他的个人网站“德拉吉报道” (Drudge Report) 上, 率先发布了克林顿总统与白宫助理莱温斯基的丑闻事件。这条令人震惊的消息, 使“德拉吉报道”受到广泛的关注, 日访问量曾达千万次。此后, “9·11”事件、印度洋海啸、卡特琳娜飓风、伊拉克战争、伦敦地铁爆炸, 以及2004年的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等重大事件的报道, 使“新闻博客”受到了社会和新闻界的广泛关注。
除了美国的“新闻博客”外, 在其他国家还有几家著名的“新闻博客”网站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如韩国的Oh My News、加拿大的Tyee网站等。
由于上述现象的出现, 一些人认为:博客在新闻传播方面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博客是未来的新闻传媒;“新闻博客”将颠覆现有的新闻媒体, 彻底改变目前新闻传媒的“点对面”的、单向的垄断传播或精英传播或“大教堂式”的传播, 形成一个交互的、“集市式”的、由大众控制的“草根”新闻传播时代。由此, 新闻传媒与受众的界限将不复存在, 新闻传播的现实图景将无可避免地因为“新闻博客”而彻底改变。
“新闻博客”与新闻传媒主体与功能角度的辨析
新闻传媒。传统的新闻传媒作为传播主体, 是一个按照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组织起来的机构;这一机构的组成人员, 是按照其生产要求而受过专业训练、有明确的角色定位和职业规范要求的人员。它的生产方式和运作机制, 是经过长期的新闻传播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是在遵循基本的新闻理念和新闻原则基础上进行的。作为新闻传播主体, 它拥有采访权、编辑权和出版 (播放) 权, 相对持久地向大众定期、定时或实时传播新闻信息, 因而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较强的影响力。作为社会主体和法律主体, 它承担社会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
“新闻博客”。“新闻博客”的主体是采集并在博客网页上编发新闻的个人。这些人一般都是对新闻传播有强烈兴趣的人。“新闻博客”采集的新闻, 都是自己亲身经历、亲眼看见的事件, 具有较强的现场感和真实性。特别是在对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上, 在传统媒体的记者们尚未赶到现场时, 身处现场的博客们会在第一时间对事件作出报道。如“9·11”事件、印度洋海啸、美国的卡特琳娜飓风、伦敦地铁爆炸等。同时, 由于不需经过传统媒体新闻生产流程的层层把关, 以及极少受到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 博客对新闻的发布具有较高的自由度和自主性。
“新闻博客”与新闻传媒主体和功能辨析。我们知道, 博客的基本特性是它的个体性。博客以其率真、野性、无保留、富有思想和奇怪的方式提供无拘无束的言论, 大量的私人感情内容进入公众视线。因此, 个人主观思想的客观化进程大大加速, 大量个人思想得以解放, 个人感情及思想的客观化、公开化走向了博客这条高速公路。 (1)
由此看来, 传统新闻媒体作为传播主体, 与博客最大的区别之一, 表现在现代新闻媒体是一个按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建立起来的高度组织化、系统化和专业化的新闻采集、编辑和发布机构, 而博客则是一个个人化的传播媒体, 它通过互联网网页来记录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经历, 以及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在互联网上链接的网页来聚合相关的知识和信息。现代新闻媒体的运作过程, 更多地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这决定了它的社会性、相对客观性和理性等特征。而博客较少受到社会的制约, 主要取决于个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情感情绪等因素。这便决定了博客的个体性、自由性、主观性、感性等特征。
新闻博客与新闻传媒的发展走向探析
在现代社会里, 某一媒介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传播主体, 它必须是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区域或一定的领域 (行业) 内, 相对持久地、比较全面地传播具有客观真实性和权威影响力的新闻信息。由于单一的个人力量、个人资源、个人的亲历是有限的, 要做到这一点的可能性极小。以备受推崇、“使传统媒体蒙羞”的“德拉吉报道”报道为例:网站主人麦特·德拉吉是一个礼品店老板, 他所经营的“德拉吉报道”的新闻来源, 并非是自己采集新闻, 而是从网上和传统媒体中搜寻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和信息, 重新进行编辑加工后, 发布在“德拉吉报道”上。据中国传媒大学胡晓生对美国几个著名的“新闻博客” (Drudge Report、Wonkette.com、Politicalwire.com) 的研究表明, “新闻博客”网站的信息来源绝大多数来自传统媒体, 而且, 越是知名的大型媒体和通讯社用得越多。如《纽约时报》、《华盛顿时报》、《今日美国》报和美联社、路透社, 以及Yahoo网站, 而由其自己采写的新闻则属“很少”。胡晓生在对这几个“新闻博客”网站的传播特性和传播形式、结构等进行实证研究后, 得出了七个方面的结论, 其中之一是:所谓“新闻博客”的新闻信息的主要来源是传统媒体, 而真正属于自己采写的新闻却“很少”。 (2)
“德拉吉报道”对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绯闻案的报道, 被人称为“在新闻传播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但是, 请注意, 这一消息是传统新闻媒体《新闻周刊》的记者迈克尔·艾西科夫采写的, 只不过它在刊出的最后时间里, 被该周刊的高层给“枪毙”了。于是, 迈克尔·艾西科夫将这一爆炸性的消息提供给了“德拉吉报道”。
由此, “新闻博客”作为现代新闻传媒, 它的运作机制、运作规则和新闻传播功能, 就不能不受到质疑。如果以“德拉吉报道”对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绯闻案的报道等现象, 来证明所谓“新闻博客”就是新闻传媒甚至是取代了传统新闻传媒、颠覆了传统新闻传媒, 且不是过于轻率了吗?
诚然, 博客也完全可以发表事实上也的确发表了少数自己采写的第一手新闻。但博客所发表的新闻事实, 一般都是与他个人亲历有关的新闻事实, 而且也只有这种本人在场的新闻事实, 才能赢得公信力, 比如博客们自己亲身经历的“9·11”事件等。但即便如此, 也只能表明, 博客只是具有了新闻媒介传播新闻的特征, 具有了进入大众传播领域的可能性, 而不能说它就是新闻传媒了。所以, 博客在新闻传播方面, 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新闻源。
这里有必要具体分析一下韩国的Oh My News。记者出身的吴延浩 (Oh YeonHo) 有感于韩国媒体的保守, 发誓要创办一份“在主流媒体之外发出自己的声音”的媒体。2000年, 包括吴延浩在内的4个人创办了“新闻博客”网站“Oh My News”。据言每天有200万人上网收听收看Oh My News的新闻。但是, 我们可以看出, 从内容上看, Oh My News网站设立了传统媒体或主流网站所具备的所有栏目。从运作方式来说, Oh My News已非一个博客网站, 而是以传统媒体运作方式运作的新闻网站。网站的主人虽然是吴延浩, 但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 它就不是一个个人运作的网站, 而是一个有多人在一起, 并按一定的新闻理念、程序和规则运作的媒体。它的全职人员开始是4人, 到2005年已发展到53人;而给其投稿或提供新闻线索的“市民记者”, 则由初期的700多人增至2005年的26700人。这些“市民记者”包括了从大中学生、家庭主妇、电梯工到律师、法官、教授、政府官员等社会各种职业、各个阶层的人们。 (3)
毫无疑问, 这是一个完全符合传统媒体的标准新闻网站, 而与博客的概念相去甚远。因此, 我们认为, Oh My News很可能是新一代新闻传媒的某种雏形, 也很可能代表了未来新闻传媒发展的一种方向。
传播和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 无疑最终会改变传播和新闻传播的既有范式和现存图景, 博客的出现虽然给传统新闻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但它自身并不是新闻传媒, 也不能颠覆传统的新闻传媒。未来的新闻传媒具有博客的特性, 但不是博客;具有传统新闻传媒的特性, 但不是传统新闻传媒。它是融会传统媒体和现代技术的新的传播方式。
参考文献
[1]陈燕:《透视博客话语的社会建构功能》, 《新闻爱好者》, 2008 (6上) 。
[2]胡晓生:《美国新闻博客的传播特征》, 《青年记者》, 2005 (5) 。
[3]林德.卡内:《Oh My News:每个人都是一名记者》, 《多媒体世界》, 2004 (5) 。
新闻功能 篇2
——以报纸媒介为例
(山西法制报社 李萱)
一、认识议程设置理论与新闻策划
(一)议程设置理论
1972年,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在《舆论季刊》上发表了《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首先提出了这个理论。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程‛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也就是说,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之中,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这个理论与以往的效果理论相比,其特殊性就在于,它研究的不仅仅是媒体对受众产生了多大的作用,而是研究媒体的报道力度与受众关注程度之间的对应关系,一般来说,它们是成正比的。
媒介议程设置的功能是显著的,它建立在公众对自身经验以外事物无法直接体验的基础上。于是大众传播媒介得以每日每时提供人们身外许多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从而满足公众认识世界的精神需要。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媒介一方面要继续担负社会责任、强化舆论导向功能,满足公众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又要作为独立经营的信息产业,以优秀的形象追求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要同时兼顾这两个方面,搞好新闻策划与组织报道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二)新闻策划
新闻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是要由人来传播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新闻事实还是人活动的结果。因而,对新闻事件进行人为的干预和利用,应该是可以也是可能的。而且,策划,也是媒体编辑部门的日常工作之一。制定一个阶段或一个时期的报道要点,要求记者在某一时段重点报道某一方面的内容都属于策划的范围。策划,是实施本媒体的编辑方针和传播总宗旨的手段——这是广义的策划。
放眼当今社会,媒体竞争日趋白热化,策划越来越受到各新闻单位的重视。针对某一具体事件的策划,是狭义的策划。不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策划,都不可能是无目的的。传播者在传播一条新闻的时候,总是有传播这条新闻的目的——策划具有明确和具体的目的性。而议程设置功能的理论也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也就是说,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传播媒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方针,从现实环境中‚选择‛出他们认为重要的部分或方面进行加工整理,赋予一定的结构秩序,然后以‚报道事实‛的方式提供给受众。可以看到,议程设置和新闻策划在目的性方面有惊人的吻合。
新闻策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环节与工序。并非所有的新闻报道题材都能拿来做策划,我们一般策划的是重大的报道题材。同样的选择性在议程设置理论中有所体现。
二、应用议程设置理论开展新闻策划
我国传播学者郭镇之在回顾了议程设置论这一理论假设将近30年来的研究进程后认为:‚议程设置作为一种间接的媒介效果,获得了大量的验证,说明它是一种普遍现象。虽然这种效果具有潜在的歪曲‘图像’的危险,但它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议程设置是一种客观的功能。‛既然媒介的议程设置及其效果是一种客观的媒介功能,那么就非常有必要探讨一下这种客观功能在新闻策划总过程中的运用,从而充分、适当地运用它达到运用新闻策划达到宣传效果的目的。
影响新闻策划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在本文中,我只初步分析一下个人感觉比较重要的三点。
(一)新闻受众的选择
报纸是办给受众看的,所以不同的报纸有不同的受众群体,也有不同的定位。比如都市类报纸侧重社会新闻的发掘和采制,针对的是生活在大中城市的受过高中程度以上教育的群体;而法制类报纸则比较重视宣传公检法司的工作动态,针对的是工作在这些部门的特殊职业群体等。在办报主旨方面也要考虑到受众群体的喜好、受教育程度等。
在议程设置功能的研究中,一些学者将该研究与受众的不同属性结合起来加以考察,得出了一些初步结论,其中包括:
1、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经验越是间接,受媒介的影响越大);
2、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接触量越大,受媒介影响约大);
3、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有‚抑制‛和‚强化‛两种作用);
4、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传媒的‚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准高、政治关心程度高以及从事较高层次社会职业的人影响小)等等。结合不同报纸的受众定位的不同,在进行新闻报道策划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首先做到报道对受众有用,受众易于接受。
(二)新闻策划事件的选择
新闻策划包括报道主题的选择、角度的确定、采访对象的选择与把握;也包括报道时机的把握、规模的大小、采访的安排、记者的选择、版面的准备;还包括版面的安排,报道后信息的反馈以及追踪、连续报道等等。但其中最重要也是最直接影响宣传效果的无疑是策划中选择哪个事件来报道。身处信息社会,我们每天都能接触到海量的信息,而作为一种传统媒体,报纸在新闻事件的选择上必须非常重视,因为报纸相比较电视、广播和网络来说,缺乏动态、直观、交互等特性。
美国政治学家科恩1963年对报纸作用说过一句话:‚报纸或许不能直接告诉读者怎样去想(what to think),却可以告诉读者想些什么(what to thinkabout)。‛这句话言简意赅地概括了议程设置理论的内涵。麦库姆斯和肖在1968年和1972年的两次调查中,都是把报刊、杂志、电视作为一个总体来考察的,其后的许多研究则将不同的媒介加以区别,对他们不同的功能特点加以比较。例如,韦弗等人在调查中发现,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期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排列‛影响较大,而电视‚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报纸的新闻报道形成‚议程‛的基本框架,而电视新闻报道则挑选出‚议程‛中若干最主要的‚议题‛加以突出强调;电视的主要影响是提供‚谈话议题‛,而报纸则可以进一步对‚个人议题‛产生较深刻的影响。而事实也证明受众在媒介提供的众多信息中,对接近性新闻是最关注的。这样就提醒我们的报纸媒介在选择新闻事件进行策划时,要对受众关注程度较高的‚个人议题‛多进行系统报道。
(三)新闻策划时机的选择
时间在媒介的议程设置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萨尔文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开始呈现对公众议程的影响是在新闻报道以后的5-7周,对公众议题冲击最大的时刻是在出现这类报道之后的8-10周。伊顿的研究也发现,当公众对某一问题看得很重要时,媒介的近期报道较之早期报道与此的相关度要高得多。如此看来,对报道时机的把握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运用议程设置需注意的几点
(一)议程设置的真实
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表现出现出一种很大的描绘社会实际情况的权力,使得客观现实反映到媒介上,变成了‚媒介实现‛,媒介有意无意地建构了一种与现实差距很大的‚社会现实‛。
虚假新闻的策划在这方面是个典型的例子,很多受众对此不仅是反感,甚至可以称为痛恨。但有些报道看似不虚假却也含有虚假成分,而又不容易引起媒介自己的警觉,我认为这方面比较典型的就是关于先进人物或单位的报道。
本来策划的初衷是报道一下在某方面工作成绩突出的个人或单位,但结果往往是前几期报道的先进是真的先进,而往后通篇累牍的报道则是为了宣传先进而发掘先进。除了各单位竞相争当先进,运用一切手段宣传自己的目的外,媒介在其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此时,真正被忽视的是受众接受议程的限度。被媒介忽视的受众自然而然也会忽视媒介苦心经营的议程,所以媒介自己策划的报道此后也失去了媒介最为重视的报道效果。更为严重的甚至会失去媒介的公信力。因此,在发挥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引导社会舆论时,也要防止消极的一面,至少要将其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二)议程设置总量不可过大
公众对于外界信息的接受是有限度的,因而媒介的议程不论设置的多么巧妙,一旦过量,只能有部分的议程可能被接受。麦库姆斯和肖的一项研究表明,任何特定时刻,公众的议事日程中不能超过5-7个议题。
穆青新闻作品的社会功能 篇3
对于穆青的新闻作品在我国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和社会功能,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以不同语言表述,进行归纳总结,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概括:
一、社会整合与动员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越来越成为社会整合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而穆青的作品正是借助大众传播实现其社会整合与动员作用的。
典型报道在我国被认为是一种最具影响力的报道形式,自它在革命战争时期产生以来,尤其是在20世纪60—70年代,在中国起到了巨大的社会整合与动员作用。典型报道通过树立典型,倡导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价值观念(所谓反面典型即代表了为社会所不容的价值观念)。社会凝聚力产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供一套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可的价值体系,此体系用以保证公民的社会行为方式大体趋同。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典型报道多称通过某种典型以倡导某种观念、精神。在此种情况下,典型是某种抽象原则的实际载体,代表了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而这一原则在社会上传播所起的正是整合社会的作用。
穆青作品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的典型报道上。典型宣传是传播媒介进行社会动员的最常见的方式,即结合某一宣传主题抓住典型性的突出人物和事例进行深入详细的宣传报道,以榜样的力量增强人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帮助和启发人们努力开拓创新,为社会多做贡献。
二、榜样引导与示范
如果说动员和整合社会的功能是较为宏观的话,那么他所推出的“典型”的榜样示范功能则是具体、实在而又实用的。作为典型宣传的工作经验可直接为他人所借用,先进人物的模范行为可供他人模仿,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可给人以启迪。开放时期,穆青同志挥洒他如椽之笔,写出“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的长盛不衰,就是对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的最好注解。
综观穆青的新闻作品,尤其是人物通讯,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他能把握社会关注点,精心选出具有高度典型性的时代人物。更关键的,穆青并不是单纯地为写人而写人,而是根据时代提出的问题,通过塑造一个个典型人物,去感染人、鼓舞人,从而推动各项党政国策的贯彻实施和社会发展。如20世纪60年代,在当时三年困难时期的历史背景下,时代需要树立一个有着硬骨头精神的、在困难面前能挺身而出带领群众前进的好干部形象,他就根据这一时代需要深入基层采访,抓住了县委书记焦裕禄这个典型,为党的干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有力地鼓舞了人民大众勇于向一切困难挑战的坚强斗志。
三、时代象征、历史写照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时代特征,而每一个先进典型无不是这些特征的最忠实体现者与合格承载者。穆青作品总是紧扣时代脉搏,揭示重大意义,展现时代画卷,是历史的本真写照。尤其是他的人物通讯总以高昂激越的时代主旋律感人肺腑、催人奋进。他的人物通讯中的人物形象和所蕴涵的时代精神,感染、教育、鼓舞、激励了几代人。如《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反映了处于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的人们一心搞建设的共同愿望。
典型是一定历史时期内产生的同类事物中最突出或最有代表性的事物,它是时代的写照,历史的记录。典型报道通过呈现一个个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典型,体现流行的价值观。每一个典型,均是社会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多个节点构成的面便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在这里,典型报道成了时代的具体象征,起着社会标志的作用。
四、政治“主旋律”和道德建设的风向标
弘扬社会“主旋律”,在我国几乎是个传统,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前,它几乎成为开展各种工作的主要手段,而差不多每一次唱响“主旋律”的运动中都能看到穆青的典型报道的活跃身影。穆青的典型报道或直接促成了或间接推动了政治运动的开展,典型报道成了政治运动的风向标。而且伴随着政治运动的同时,它也成了构建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的工具,有关焦裕禄的典型报道即可印证这一切。
上世纪60年代初、中期,天灾人祸不断撕咬着神州大地,国家刚刚度过三年困难时期,一些重灾区,群众衣食无着,人们的精神面貌很难昂扬起来,在这种条件下,要使我们的国家尽快振兴起来,富裕起来,就需要有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来催发,就需要有一批具备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无私奉献,“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等高尚道德品格的优秀党员干部来带头。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所发挥出的道德规范和建构功能得以全面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在这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生观与价值观也开始呈现某些不健康的渐变。就在这个时候,穆青再次急时代需求之所急,顺应时代召唤,喊出了《时代呼唤焦裕禄》的最强音,为新形势下党员干部的正确价值观和优良道德品质的重塑起到了引导和推动作用。
注释:
①洪文军、陈二厚:《穆青的遗产》,《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11月8日,第2版。
(作者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武汉大学新闻学博士)
电视新闻制作的新闻编辑功能 篇4
一、画面的选择、剪辑以及与解说词的配合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中一项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对画面或者电视镜头的选择、剪辑与衔接, 以及画面与解说词的配置。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
(一) 画面选择组接的原则
画面的选择、剪辑与组接是提升新闻质量的关键所在。新闻编辑首先要认真研究新闻题材, 了解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 找到逻辑点, 再选择能够支持新闻事件主题思想及新闻事件整个过程的画面, 进行连接, 而且剪辑后的画面要完整有序, 基本能反映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 如果画面实在表达不了的, 可以用解说词进行适当的补充。
(二) 画面组接的要求
在对画面进行选择和组接时, 要遵守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 视觉匹配规律
视觉匹配规律要求画面符合轴线规律。具体来说有三点:一是要用特定镜头来间隔;二是要注意轴线的互换规律;三是要注意环境根据与人物交代要自然, 合情合理, 不能给人以嫁接和造作的感觉。
2. 画面切换规律
在画面的组合中, 要根据主题要求选择剪接点, 科学合理地衔接上下镜头。镜头的切换主要有三类:一是静接静;二是动接动, 三是静接动或动接静。
3. 掌握蒙太奇节奏
蒙太奇节奏指的是镜头转换的节奏。影响蒙太奇节奏的重要因素是镜头的长短, 选择镜头的长度要注意三点:一是根据画面表现的内容, 二是要根据景别, 三是要看视觉效果, 避免画面混乱。
(三) 声画的配置
在电视新闻的后期制作中, 如果解说词和画面不相配合, 就会导致电视新闻的图像与主题严重脱节, 让观众如坠雾里, 不知所云, 大大降低电视新闻的质量与收视率。
1. 声画同步
要做到声画同步必须遵守两点:一是要尽量使用同期录音, 这样现场感就会极强, 让观众如身临其境。二是尽可能让解说词更加贴近画面。电视的最大特点就是画面的直观性和可视性。所以, 电视新闻的解说词要根据画面来写, 不能不顾画面去单独叙述一个独立的新闻事件。有时以画面为主, 解说对画面内容进行解释或补充, 有时以解说为主, 画面来显示事件情况。总之, 两者相辅相成, 互相配合。
2. 声画分离
电视新闻主要依靠画面来叙述新闻事实。但是这些画面只是采访时所拍画面的一部分, 画面不能表达的内容只能用解说词进行补充。这样就要求新闻画面和解说词的分离。当然, 这种分离并不意味着让解说词和画面各不相干, 彼此脱离, 而是要彼此相互辉映。要做到这点关键在于对画面剪辑位置的选择, 因为电视新闻后期制作前, 解说词就已经写好了。
二、新闻编辑的高效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 从新闻这个角度看, 任何一个电视媒体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市场拥有一席之地, 必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播出最有价值的新闻, 这不仅对我们的新闻记者还有编辑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时记者采访回来已经很晚了, 但播出的时间是不能改变的, 这就要求我们编辑又快又好地完成后期声画编辑。这时我们需要注意两点:
(一) 抓重点
因为时间很紧, 所以新闻编辑不能对新闻题材进行细致地分析, 打磨, 这时最重要的就是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要从大处着眼, 在很短的时间内抓住新闻题材的主旨, 理清其脉络。
(二) 声画剪辑以文字为主
上文我们谈到声画剪辑的几种类型, 那么在时间很紧的情况下, 我们主张以文字为主, 画面进行补充, 因为文字相对来说, 逻辑性更强, 更能把事件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其次, 最好用现场的录音。
最后, 我们想补充一点, 现在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开始实行现场直播, 这不仅增加了电视编辑的工作内容, 而且对他们的工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直播时, 十分紧张, 节目主持人、栏目编辑、技术人员都必须各就各位, 随时准备听从导播的调遣。有时在新闻的直播过程中, 要临时插播重要的新闻, 这意味着要打乱原来的节目播出程序, 那么插在什么位置, 如何和上下新闻很好地过渡和衔接, 对时间如何把握和控制, 都是我们新闻编辑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三、结语
在电视新闻的后期制作中, 新闻编辑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对新闻的选排、组织到画面的选择、剪辑、再到图画和解说词的配合, 新闻编辑都要充分发挥编辑的功能和技巧。是否成功运用此功能将直接影响着整个新闻的内在表达效果和外在画面品质, 所以一定要引起我们新闻编辑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摘要:电视新闻与其他新闻有很大的不同, 它是用迅速的、真实独特而又完整连贯的画面来吸引观众, 向观众传递信息。在电视新闻的制作过程中, 前期拍摄很重要, 但后期制作也更为关键。本文就来探讨一下电视新闻后期制作时如何发挥新闻编辑的功能。
关键词:电视新闻,新闻制作,编辑,组织,解读,功能
参考文献
[1]吴晶.浅谈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素养, 瓤翘天地, 2011 (9) , 52-53
[2]从红霞.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的素质[J].青年记者, 2010, (23)
[3]周磊.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编辑[J].青年记者, 2009 (20)
[4]陈琳娜.电视新闻编辑的职能与技巧[J].今日科苑, 2009, (08)
[5]朱彦明.电视新闻编辑要有创新意识[J].记者摇篮2005, (04)
新闻功能 篇5
一、授课内容:电视新闻节目中字幕的应用和功能
二、授课时数:1课时(45分钟)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阐述出字幕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作用,并能对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字幕应用形式进行分析和评价,掌握字幕设计的原则和要领,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职业精神。
四、重点难点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理解字幕的六种应用形式,难点是字幕的设计。
五、方法手段
本节内容主要采取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六、授课提纲
(1)标识、提示、广告的作用
1、字幕在电视节目中的作用(2)增加信息量(3)丰富电视表现力(1)标题字幕字幕的应用和功能(2)整屏字幕
2、应用形式(3)滚动字幕(4)语音字幕(5)角标字幕(6)片头片尾字幕
3、字幕的设计:字体、字号、编排、颜色、停留时间、规范化
七、课程设计
复习(学生回答问题,2分钟):
1、电视新闻传播的符号系统分为:视觉语言系统和听觉语言系统。
2、视觉语言系统包括:造型语言和文字语言。
课程导入(2分钟):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电视新闻传播的符号系统的构成,包括视觉语言系统和听觉语言系统两大系统。其中,视觉语言系统又由造型语言和文字语言构成。这里的“文字语言”,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字幕。那么,字幕
在电视新闻中有什么样的作用?有哪些应用形式?我们又该如何设计电视新闻的字幕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
授课内容:
1、概述(3分钟):电视新闻作为电视节目的重要类型,一直备受瞩目。随着人们对资讯的需求上升到第一位,字幕作为承载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在电视新闻中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视觉元素,字幕设计越来越受到电视节目制作者的重视。
2、字幕在电视节目中的作用(5分钟)【板书】(1)标识、提示、广告的作用(案例)(2)增加信息量(案例)(3)丰富电视表现力(案例)
3、字幕的几种应用形式(14分钟)【板书】
字幕在新闻节目中运用尤其广泛,常以标题字幕、整屏字幕、滚动字幕、语音字幕、角标字幕和片头片尾字幕等类型出现。
(1)标题字幕【板书】
概述:每一条新闻都有标题,也即是题目。
放映视频资料: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分析标题字幕的作用。(学生讨论并回答)讨论总结:
作用【板书】:①传递信息,说明内容;②传递作者态度,并以此影响舆论;③区别新闻段落,提高收视效果。
(2)整屏字幕【板书】
概述:在新闻节目中,经常用整屏字幕来播报政令、声明内容等,在图文电视传送中起到主干作用。
放映视频资料:在学生观看视频案例的同时,对整屏字幕的应用进行分析,讲解整屏字幕所起到的作用。
(3)滚动字幕【板书】(案例)
①播出节目时,在屏幕下方滚动的字幕条,被视为电视滚动字幕新闻。②实现了对有限屏幕的扩展及播出内容在同一时间的多元和多向。
③滚动字幕的连续播报和系列追踪,对于实现同一主题节目的互补性和实效性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4)语音字幕【板书】 ①解说字幕
②人声字幕:说明文字字幕、复述性字幕(案例)(5)角标字幕【板书】
放映视频资料:在学生观看视频案例的同时,对角标字幕的应用进行分析。(6)片头片尾字幕【板书】
放映视频资料:在学生观看视频案例的同时,对片头片尾字幕的应用进行分析。
4、字幕的设计(15分钟)(1)字体的使用【板书】
学生讨论:在电视节目中,见到过哪些字体的使用?其中,新闻节目中常用的字体有哪些?
学生讨论总结
(2)字幕大小【板书】 字号以36-42号之间为宜。
学生讨论:①如果字号过大,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②如果字号过小,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讨论总结
(3)字幕的编排【板书】 ①制作要简洁,排版要明了。②不能过于靠边。
③标题字幕尽量压缩字数,成单行标题。④整屏字幕:字幕边距〉行距〉字距
横排时:上下边距〉左右边距
竖排时:左右边距〉上下边距
6行/屏 10字/行 行距为字高的1/2左右 放映视频资料: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分析整屏字幕的编排。
(4)字幕的色彩选择【板书】
学生讨论:在电视节目中,常见的字体颜色有哪些? 学生讨论总结
(5)字幕屏幕停留时间要适当【板书】 在每秒3-5个字的基础上可适当延长。(6)字幕的设计要注意规范化【板书】
要求语言文字精炼,言简意赅,书写必须规范化、标准化、通俗化,杜绝错别字、杜撰字的出现。
错别字产生的原因(案例):同音异义字、不常用字、五笔字型输入法
5、课程小结(2分钟):本节课主要讲授了字幕在电视节目中的作用、应用形式以及字幕的设计。其中,应用形式主要包括标题字幕、整屏字幕、滚动字幕、语音字幕、角标字幕和片头片尾字幕六种。字幕的设计主要从字体的使用、字号大小、字幕的编排、色彩选择、停留时间以及规范化六个方面进行了讲解。
6、布置作业和任务(2分钟)
(1)以小组为单位,给拍摄过的电视新闻节目设计合理的字幕。(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电视新闻声音信号的录制过程。
论博客体育新闻评论特征及功能 篇6
关键词:博客;体育新闻评论;特征;功能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031-01
信息传递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活动之一,不仅包含了对事实的传播,也包含了意见传播、观念和思想的交流。随着科技不断发展进步,以网络为传播载体的博客体育新闻评论依靠其便捷简易的操作以及多媒体传播路径等特点,使博客体育新闻评论在特征和功能方面展示出了不同于其他体育新闻评论形式的特征。
一、博客体育新闻评论特征
依据“共性寓于个性,个性体现共性”的哲学观点,本研究将博客体育新闻评论的特征分为一般特征和内在特征。
(一)博客体育新闻评论的一般特征。
1.真实性。体育新闻评论是围绕体育事实或问题进行观点表达。由于新闻生产的第一准则是真实性,就要求人们在对体育现象、事件或者问题进行评论时,要首先确认事件是否真实可靠,只有在真实性的基础上,新闻报道和评论才有其存在的价值。
2.新闻性。在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用户在接受大量信息的过程中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这就要求在博客平台进行体育新闻评论时所选新闻事实、立题角度和论点在坚守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寻求新闻价值较高的事件进行立论发言,以此来获得更多的点击和关注。
3.论理性和逻辑性。在体育新闻报道过程中,体育新闻评论的主要任务就是针对体育新闻事实理智、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因此,在撰写评论文章的时候要注意文章语言的逻辑性,力求做到通俗易懂,为以理服人奠定语言基础。
(二)博客体育新闻评论的个性特征。
拉斯韦尔在“5W”传播模式中的将传播过程中的要素分为了传播者、信息(内容)、媒介(方式)、受众以及传播效果五种。本研究根据五要素将博客体育新闻评论的个性特征分点如下:
1.就传播者层面而言。体育博客在互联网的支撑下使新闻评论在形式、内容等方面都突破了传统媒体的限制。评论人员由起初固定的职业评论员转化为广大用户群体;评论内容由起初受到较为严格的限制变为相对自由、民主的言论。
2.就传播内容而言。博客在信息采集、发布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突破。首先,在信息采集上,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自己感兴趣的消息以及与之相关信息用于体育新闻评论的撰写;其次,体育博客为体育新闻评论言语的多元化提供方便,在博客平台上评论的发起者不再局限于少数媒体;最后,体育博客中的观点多数是由使用者原创,受外界干扰较小。
3.就传播方式而言。体育博客以网络为载体,将网络媒体的优势得以继承和发扬。首先,博客体育新闻评论不受出版限制,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基本可以实现体育评论与新闻同步进行,具有便捷即时性的特点;其次,体育博客较低的使用门槛使得民众得以参与新闻评论,使得传播形式平民自由化得以实现;最后,虚拟数据空间为体育博客的信息发布提供了便利,使人们在发布信息的过程中减少了繁琐的审阅和投递程序,让文章发布更加便捷自由。
4.就受众群体而言。首先,体育博客打破了传统的受众关系,改变了受众被动接受消息和观点的局面,形成了平等交互的角色关系;其次,使体育爱好者的话语权得到实现,用户的个性和自主性在体育博客中可以展现地淋漓尽致。
5.就传播效果而言。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重要产物,博客平台以其多媒体的传播优势和便捷易操作的使用方式,使得由于博客体育新闻评论的活动方式跨越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大类传播范畴。用户们可以通过体育博客平台获取各个渠道汇聚而来的最新消息并发表相关评论或评论他人观点,通过评论和相互交流,潜移默化地使受众接受一些讯息,以便于引导体育新闻评论层面的社会舆论,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二、博客体育新闻评论的功能的分析
(一)传播体育信息,深化体育报道内容。
体育新闻评论的展开是以体育事实为基础。博客体育新闻评论利用其多媒体的传播优势能够使体育新闻报道和体育新闻评论同步进行。通过引用新闻事实,发表理性评论来揭示体育新闻事实的本质信息,帮助受众在第一时间了解体育新闻动态,为受众提供更接近事实本质的信息。
(二)反馈受众意见,引导体育舆论。
体育博客凭借其自主性、便捷性等使用特点,使用户可以在博客平台上针对体育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以此对体育传播受众的意见信息形成有效反馈机制,更好地反映出大众普遍关心、感兴趣的问题。
同时,体育博客还可以帮助媒体引导“口头舆论场”。网络媒介使受众的知情权得到最大限度提升,受众通过博客平台使得自身话语权得到实现,在此基础上,受众可以自由地发表观点和看法。只有让受众表达自己的意见,受众才有可能去听取别人包括媒体的意见,传播媒介才能知道受众在想什么、怎么想,进而才能有针对性地去引导舆论。
(三)推动强化舆论监督。
博客体育新闻评论作为一种舆论监督工具,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群众参与舆论监督的作用,突破了由传统媒体职业评论员“代替”群众发声的弊端。体育博客通过高度自由化和个性化、直接的意见、鲜明的态度,突破了存在传统媒体之中的种种“禁制”,比传统体育新闻评论更能对体育界的丑陋现象做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四)内容呈现形式丰富,娱乐大众。
体育新闻评论的语言风格大都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在表现形式上也从以往的单一形式转变为多媒体混合形式。同时,其内容更加重视评论的深度和广度,这种复合式的体育新闻评论形态使得体育新闻内容以不同角度、不同姿态展示在体育博客的评论文章之中,可以对大众产生适度娱乐的效果。
三、结束语
博客体育新闻评论在特征和功能方面不仅体现出网络体育新闻评论的特征,更基于博客平台的特性赋予了体育新闻评论其独特的内涵,拓展了网络体育新闻传播路径。
参考文献:
[1]张森林.马克思主义原理[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4-20.
[2]白贵,肖雪.博客新闻评论的特征及功能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2008(04):114-118.
[3]齐亚宁.网络体育新闻评论的发展对策[J],科教文汇,2007(09):223-224.
[4]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36-39.
[5]程雪峰.现代体育新闻评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4-40.
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 篇7
新闻照片是具有照片的直观表现特点, 通过新闻的采集模式完成相关的实际情况表现过程。新闻照片在事件发生现场第一时间完成真实的图像采集, 从而保留需要呈现的新闻事实。新闻照片与传统意义上的照片不同, 需要具有照片的拍摄性, 还要具有新闻的特殊性。根据新闻的艺术特点进行合理的照片比例采集, 对相关的新闻现场的具体情况进行多角度、多技巧的拍照, 从而保证新闻照片具有的特殊性新闻视觉冲击力, 加强新闻照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一名良好地新闻照片拍摄者需要对新闻的具体情况、舆论导向、政治文化艺术修养具有较高的要求, 控制新闻照片的拍摄角度和拍摄比例, 对于反应新闻照片的相关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新闻照片的相关拍摄过程, 对每一张新闻照片进行系统的角度认识和分析, 记录新闻照片拍摄前后的相关内容, 提高新闻明快数据的统计, 提高照片色彩控制过程, 制定良好的新闻视觉认识, 从而提高新闻照片的可读性、艺术性, 实现新闻照片的基础性社会功能。
二、新闻照片的特点
新闻照片的艺术核心问题是以加深人们的内心印象, 保证新闻照片的整体刻画效果, 保证有效化的内容分析过程, 加深深刻的人物内心描述过程, 从而实现对复杂的新闻场景的定向描述过程控制, 实现主题思想内容的提炼, 构造良好地构图画面, 保证有效化的综合性新闻内容分析过程。通过运用巧妙的光线对比, 抓取人物的基础思想情感。例如, 《西岸难民营》新闻照片作品, 通过对一位士兵从破坏的墙壁中跑出的状态, 表现出整体照片的意境, 从而认识难民营的难民表现状态, 通过士兵的状态表现难民营的困苦窘态,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更加耐人寻味的意境, 从而给人们的内心心理状态带来不同一般的震撼状态。这张照片通过逆光的运用过程, 对照片内的士兵和难民进行对比, 从而凸显整体杂乱环境下的主题内容。加深照片情景和内容的分析过程, 对新闻照片的综合性艺术色彩进行分析, 制定触景生情的照片表现过程。采用合理化的选题控制, 通过观察对整体的相关思路进行分析, 确保新闻事件在发生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可以被拍摄者抓取到, 根据相关的拍摄角度和拍摄光线的不同情况, 对整体的拍摄过程进行有效化的分析, 第一时间的发现可以用眼睛思考的相关新闻视角, 从而通过各类景致对不同的新闻内容进行分析。例如, 温暖的阳光下, 给人以安逸祥和的状态表现。对于不同类型的主体内容思想进行不同状态的效果分析, 从而完善各项光感、阴影内容的处理控制过程, 保证对于不同效果的不同内容表现的合理性。针对低色蕴的照片拍摄过程, 采用照片的高温处理过程, 实现对镜头的合理掌控, 从而实现对温度平衡, 照片曝光情况等问题的有效化处理, 增强照片的新闻感染力, 保证新闻的可读性效果。采用环境观察的方法, 对相关的色蕴状态进行分析, 确保整体场景的合理化色彩烘托, 从而保证各种主题色彩状态下, 不同镜头的处理和运用过程控制, 保证有效化的画面的表达效果, 在静态的艺术特效表现手法过程中, 实现对于不同画面、虚实结合状态、艺术特效分析过程等各类问题的有效化内容控制。针对新闻照片的各种不同状态情况的分析, 对拍摄照片的社会基调进行掌控, 从而对各类新闻素材下的相关内容进行照片拍摄强调。例如, 伴随着我国的文化改革, 各类科技、农业、工业生产逐步扩展开来, 对于我国的工业和农业的生产过程, 采用照片的形式对相关的人们、生产场景和生产过程进行分析, 刻画各类庞大规模的、富有感情色彩精神的相关劳动内容, 表现出生产、创新、扩建的条件下各类感染人、感动人的效果。通过对劳动过程的创业问题分析, 对相关的静态画面给予活力生气, 采用不同角度的阳光、云雾的衬托, 增加新闻照片所采集内容的深刻内涵, 加深各种画面下的思想韵味, 保证照片收集下的各类物体的大小对比程度, 从而实现对于主体的思想内容和表现状态的突出显示, 加强整体画面的可读性。可以采用广角照相机设定合理化的画面角度, 确保整体壮阔思想下, 相关的长焦影响的枷锁空间程度, 制定良好的综合性壮阔气魄景象控制过程, 对现场的各类光晕和光柱比例进行主体思想刻画, 保证画面的整体色彩多姿的效果, 逐步完善拍摄场景的各种大角度、多角度的拍摄过程, 呈现不同色彩基调下新闻照片可以表现出来的内容。通过记者对相关的采访过程的有效化控制, 实现灵活的新闻照片处理, 从而保证照片的内涵思想的有效化掌握。在照片采集过程中, 将直观的表现形式赋予深刻的含蓄内涵, 确保新闻的整体意境的合理性。例如, 通过对中央大街上作画、买画的艺术人士的描写, 表现出画家作画、卖画的相关场景, 照片中的每一个主人公具有的位置和场景都有不同, 合理的控制新闻照片的相关关注程度, 从而直观的加强各项新闻照片的直观内容分析, 从而提高综合性新奇思想的赋予效果认识, 提高整体艺术思想内涵中的相关内容, 营造出有外在表现和内在含义的综合性效果认识, 实现景观中有内容, 内容中有意义的深刻画面认识, 提高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心理沟通共鸣程度, 提高读者的逆向思维认识, 加强整体照相机光圈的控制过程, 制定合理化的表现程度控制过程, 对相关的细节问题进行合理化的分析, 制定良好的人物情态动态认识, 提高整体表现态度, 从而提高良好的照片拍摄手法, 实现新闻照片的艺术思想等级的提升。
在新闻的传播控制媒介中, 采用合理的思维模式认同控制, 保证人们对于各类思想认识的控制过程, 提高相关的摄影技巧的统计, 实现良好的各类思想表现发展, 从而制定良好的照片作品分析过程认识。新闻记者在拍照过程中, 对各类事件的发展变化程度进行分析, 确保整体思维变化过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提高综合性的文化艺术眼光, 保证新闻拍照的综合性艺术要求的合理性, 在较短的时间和空间下, 采用合理化的技巧分析, 完成整体新闻照片拍摄过程控制, 从而保证各类有效新闻瞬间的采集效果。在不背离相关新闻真实情况的前提下, 对新闻照片的各类美感、完美瞬间进行合理化的记录, 提高各类新闻的艺术升华程度, 实现对人们日常生活思想内容的有效化分析, 保证新闻照片的整体性, 合理性和艺术效果, 提高新闻照片的功能性和创新性, 完成新闻照片采集过程的有效化分析和控制整理, 提高整体新闻节奏过程中的相关受众比例, 实现在新闻照片中各项思想内容的有效化控制。
三、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意义分析
(一) 新闻照片的功能分析
社会新闻的照片由新闻图像表、新闻漫画和普通照片构成。通过图表对新闻中相关的图像内容进行标示, 对新闻内容的相关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 数字统计可以较为直观的完善各项内容的有效化分析, 新闻图示可以表现新闻事件的采访内容的相关因素, 新闻漫画采用幽默的方法对各类新闻事件进行讽刺类的分析, 从而提高整体新闻内容可以借鉴的效果, 实现新闻照片思想的有效化控制。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新闻图片本身的基础内容核心上, 通过对新闻图片内容的真实思想表现, 对各类真实的、具有深刻内涵的相关新闻图片进行真实意义解释, 加强整体新闻照片思想内容的有效化分析, 提高整体新闻照片思想内容的有效化数字技术分析, 制定良好的新闻影响力控制过程分析, 提高整体数字化技术合成的效果, 保证新闻照片在真实反映新闻内容的前提下, 实现对新闻思想意境的深入表现, 从而将整体新闻照片的基础性内容进行提升, 加深整体新闻照片的思想意思表示, 提高整体新闻思想状态的有效化控制过程, 保证整体数字效果的分析过程认识程度。另外, 可以采用数字图像技术对各类新闻照片进行信息采集分析, 制定良好的新闻思想内容过程控制管理, 加强整体思想内容的有效化控制过程, 提高新闻照片的真实场景表现效果的平衡过程, 保证新闻照片技术内容的真实有效性, 提高新闻照片基础性内容的分析过程, 实现新闻图片数据的有效化课程分析, 制定良好的图片内容分析控制过程, 保证新闻照片的社会价值导向准确性, 以一个窗口的形式加强新闻照片的基础性内容效果认识程度, 保证合理化的新闻内容表现性。
(二) 新闻照片的社会价值舆论影响方向
新闻图片通过新闻途径完成信息的传播, 对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直观的认识, 从而对社会价值中各类舆论思想内容进行控制意义, 实现媒介思想内容的控制效果分析, 保证有效化的新闻思想内容分析过程, 提高各类新闻照片的采集、分析和解说, 对各类特殊思想内容进行系统化的分析, 塑造一系列的相关价值意义过程控制管理, 从而保证各类思想意识形态的分析导向过程控制, 实现良好的社会价值格局控制管理。新闻图片采用主观性, 辅助客观性的表现形式对新闻照片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意义认识, 确保新闻采访的照片可以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的道德思想信息, 保证新闻采访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直观性, 提高新闻照片采集过程的有效性, 保证新闻图片的整体产品质量。采用主客观同时分析的方法, 加强文学性内容的主体描述性效果, 对新闻图片的相关意境进行合理化的分析, 确保道德层面上确切的数据分析过程控制。人们通过图片在其中获得自己需要的新闻信息, 照片的新闻性更具有直观的真实性效果, 人们认为眼见为真的照片更让人们能够相信拍摄的效果真实性。通过对照片的合理化处理过程控制, 实现对新闻媒体记者的价值认知分析过程, 从而保证整体主观性新闻信息的认识程度。对于政府性新闻报告的照片一般会具有强烈的新闻线索表现, 通过对新闻的内容进行合理化的问题分析, 具有良好的政府形象宣传寓意, 通过合理的分析相关的内容情况, 制定良好的新闻控制过程, 从而提高综合性的新闻照片控制过程, 加深新闻的思想内涵表现。看似简单的照片具有深刻的政治文化思想内涵。
四、新闻图片的社会行为导向
新闻图片是一种摄影方面的文化艺术思想, 通过对传统的新闻摄影模式完成自我内容的新闻创作, 是任意特性的自由行文创作过程, 这与实际的新闻采访和新闻摄影不同, 具有特殊的独特性效果, 不违背社会的各项伦理道德, 是具有较为清纯的艺术性作品。通过社会上的各类行为表现, 对新闻图片进行系统化的作用分析, 从而加深新闻社会道德机制的约束和管理, 加强综合性艺术效果图片的视觉效果分析过程, 保证良好的传播信息展示过程控制, 提高综合性的社会深层内容的产生影响内容控制过程管理, 从而对照片拍摄过程中的各项情况进行角度认识、思想内心描写和内容表现, 实现整体社会信息传播效果的分析管理。新闻图片的伦理导向问题要求对新闻中相关的人物、内容、读者的心理和心情进行分析, 从伦理思维的角度上, 认识可能造成的各类观众的内心思想变化过程, 从而呈现出一种适合各类人群, 不同身份、不同思想角度的理解, 加深新闻的伦理内容的功能导向作用控制, 保证拍摄者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 加强各项新闻图片的编辑过程控制, 制定良好的伦理道德分析层面认识, 提高整体新闻摄影采访效果的传播管理, 保证信息的有效性, 实现各项新闻工作者对于新闻功能内容的应用, 经过拍摄、编辑后的图片更加具有深层次的含义, 采用合理化的编排过程, 提高新闻照片的良好舆论导向作用, 从而逐步发挥其内在的深刻价值, 保证有效性的伦理认识程度, 提高综合性的导向作用控制管理。
五、结语
通过对新闻照片的综合性社会功能和效果的分析, 对新闻拍摄者、新闻照片拍摄环境、新闻照片编辑过程、新闻照片的各类思想认识情况进行合理化的问题分析, 制定良好的新闻照片功能社会效益认识情况, 加深综合性过程分析描写, 从而保证整体新闻照片的可读性和社会效果分析性, 实现新闻照片的拍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敬邦.现代电视新闻节目的照明技术与技巧——电视实务丛书[M].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2004:17-108.
[2]钱嗣杰, 余玮.新闻老照片的背后[M].新华出版社, 2010:92-109.
新闻传媒的双重功能 篇8
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社会, 商品流通和贸易高度发达, 人们出于对自身健康的需求, 十分关注商品的生产环境、消费环境和消费事件。而人们对于商品的生产、购买和使用,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无孔不入的新闻传媒主动、被动提供和获取的。新闻传媒对某种商品、某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也具有促进推动发展的正功能和破坏阻碍发展的负功能等双重作用和影响。
我国地域辽阔, 国情复杂, 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 容易出现制度真空和不衔接而造成的市场混乱, 这就需要新闻媒体积极担当“监督人”的角色, 及时监测社会经济动态, 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促进商品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这就需要新闻媒体遵循真实准确、客观公正的原则, 真实有效地了解、反映社会的各个方面, 客观准确地报道经济事实, 充分满足人民群众获取各种经济信息的需要, 准确引导人民群众正确消费, 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 实现新闻媒体推动经济发展的正功能。这就要求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 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充分尊重客观经济事实, 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2005年7月, 正值盛夏啤酒旺销季节, 某媒体收到匿名信“揭露国产啤酒使用甲醛充当稳定剂”, 而“消费者仍对此一无所知”, “希望厂家能够停止这种有害百姓健康的行为”。此次“啤酒甲醛风波”关系到两个方面的利害关系:对消费者来说, 啤酒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是百姓生活中的常用饮品, 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 影响很大, 具有重要性和接近性, 希望确切知道啤酒特别是国产啤酒的安全性, 希望媒体给予这件事全面充分的报道, 及时得到国家权威部门的解释或鉴定, 消除人们的担心和疑虑;对啤酒企业而言, 啤酒市场中国产啤酒的市场份额很高, 生产企业中有很多是著名的大企业, 大企业具有显著性, 其产品曝光肯定具有轰动性, 由于人们一般对甲醛直接的理解是肯定有害健康, 如果不加以仔细调查分析, 直接向公众披露啤酒含有甲醛, 那么对国内整个啤酒市场将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对中国啤酒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也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 出于对民族企业的爱护、对啤酒行业的责任, 国内的一些严肃权威媒体, 如《解放日报》、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第一财经日报》等, 本着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探究问题真相, 既捍卫了公众的知情权, 安定了消费者人心, 又维护了民族企业的正当权益, 避免了企业遭受不应有的损失, 同时, 从法律建设角度探讨完善市场监管的制度环境, 确保人民健康, 也确保产业良性发展, 从而达到了新闻媒体引导人民群众正确消费, 促进经济良性发展的正功能。
新闻媒体虽然对社会市场经济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的正功能, 但由于一些新闻媒体和少数新闻工作者, 无视国家法律、宣传纪律和职业规范, 出现了许多违法、违纪、违规和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 如虚假报道、有偿新闻、低俗之风和不良广告等, 造成对某种商品、某个企业或单位及个人物质和精神上的伤害, 造成新闻媒体的负功能。
某些经营者为打击竞争对手, 贿赂新闻媒体和从业者, 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商业炒作。2002年, 江苏连云港市的一个体老板由于承包的度假村生意不景气, 想以空调器存在质量问题为由向双菱电器公司索要钱财, 便事先对空调器作了虚假鉴定, 随后又拿出1.2万元贿赂南京某报记者, 导演了一出砸空调、泄民愤的闹剧, 并借助媒体大肆炒作, 他们虽然最终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但对双菱电器公司和媒体自身的形象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对企业和品牌造成了严重伤害。因此应该对新闻媒体和从业者加强教育和引导, 增强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自律意识, 减少或避免对社会和企业的伤害。
个别新闻媒体和新闻人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和社会职责把握不准, 造成对社会的误导, 形成对企业、对消费者的双重伤害。近期某些媒体散布“牛奶有害论”、“牛奶致癌论”、“牛奶导致骨质疏松论”等错误的舆论导向, 从而误导消费者慎喝牛奶, 造成一方面消费者不敢喝奶, 另一方面牛奶生产企业大量积压的局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奶业协会等权威机构先后召开会议, 召集一大批知名院士和科学家对以上错误观点进行全面批驳, 呼吁新闻媒体和新闻人要准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和社会职责, 违反常识与科学的“牛奶有害论”必须得到坚决的制止, 国人的健康需要不断地“加奶再加奶”。
2008年10月18日起, 北京等地一些媒体相继报道、转载有关“香蕉使用化学剂催熟有害人体健康”的说法, 一时全国各地香蕉价格大跌, 一些消费者不敢食用香蕉, 经销商纷纷退货退单, 给海南、广西、云南等地蕉农造成惨重的经济损失。实际情况是如果不使用催熟剂, 要等到香蕉成熟后再采收, 那么全世界就只有香蕉产地才会有香蕉吃。但是“香蕉使用化学剂催熟有害人体健康”的说法, 流传了整整一个月后, 才有一些农业专家陆续指出, 香蕉用乙烯或乙烯剂催熟是安全和科学的方法, 催熟是香蕉产业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也是国内外多年来的通行做法, 尚未发现有害人体的后果。最后,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生物技术教授郑学勤表示, 香蕉催熟和红心鸭蛋事件完全是两码事, 催熟香蕉可以放心食用。危机这才算过去, 可不少蕉农的损失已成事实。今年3月13日, 广东某网络媒体刊载一则消息称, 广州有超过3000公顷香蕉林感染了号称“香蕉癌症”的“巴拿马”病, 且每年以20%的速度扩大感染面积。患了病的香蕉就如同人患了癌症, 目前, 世界上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被感染的香蕉树只能死去。不料, 消息在传播中被误传为“人吃香蕉会致癌”。一时间, 网络上关于“蕉癌”的消息满天飞, 广州以外的报纸也纷纷予以转载, 小道消息也开始在民间传播, 随之市场出现强烈波动。不断成熟的海南香蕉无人收购, 价格暴跌, 近百万蕉农及产业人员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 蕉农损失惨重。一则报道竟然造成香蕉价格大幅下跌, 一个关乎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面临崩溃威胁。媒体没想到, 政府没想到, 蕉农更没想到。
这些涉农事件的教训是深刻的:1.新闻媒体在报道时要充分考虑可能引发的后果, 不要单纯追求轰动效应, 吸引读者眼球。就“香蕉致癌”风波的形成而言, 如果在报道时考虑得更全面一些, 还是可以避免有人误读误传消息的。比如, 在报道时, 搞一个“新闻链接”, 详细介绍一下香蕉枯萎病, 让读者知道香蕉枯萎病与食用香蕉的安全性没有任何关联, 也就不会有消费者误认为“吃香蕉易患癌症”了, 更不会有人将香蕉看成是“毒水果”了。2.媒体对于关系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的重大问题, 报道一定要慎重、自律、规范、科学, 不懂或不甚明了的问题一定要查清问明, 不能道听途说, 听风就是雨。一篇不实报道, 关系重大, 还可能会毁掉一个农业产业。3我们再次看到现代新闻媒体传播的快速和巨大影响, 以及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香蕉癌症”信息传播开来, 其速度、范围远远超过“原子弹、中子弹爆炸”的冲击波, 几个小时、几天时间便冲向全省、全国, 在亿万消费者心中掀起巨浪, 差一点将海南香蕉支柱产业冲垮。这种急风暴雨、雷鸣闪电般的信息流涌的负面结果提醒我们, 新闻媒体在发布信息时必须十分慎重, 要牢牢记住社会责任与道德良心, 切不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 更不能故意制假传讹, 唯恐天下不乱。
总之, 新闻媒体的影响是巨大的, 其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也是巨大的。因此新闻媒体和新闻人要加强舆论监督,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加强新闻自律意识,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正功能, 降低新闻媒体的负功能, 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 创建和谐、文明、有序的美好社会。
参考文献
[1].王雄:《新闻舆论研究》, 新华出版社, 2002年版。
[2].林晖:《新闻报道新教程·视角·范式与案例解析》,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3].廖梦君:《现代传媒的价值取向》,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解读社会新闻的娱乐功能 篇9
娱乐功能与娱乐化之间的界限是十分明显的。本文所说的新闻娱乐化, 是指用娱乐的形式包装新闻, 过分强调新闻的故事性、情节性, 追求感官刺激、煽情媚俗, 一切都在它设置的娱乐语境中出现, 包括本该严肃的、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并深入思考的那部分议题。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认为这种娱乐化的猖獗会使我们“逐渐失去判断什么是信息的能力” (2) , 继而造成一种精神毁灭。
社会新闻的娱乐功能则是通过受众在阅读时“或会心的一笑, 或遗憾的叹息, 实现排解内心压力, 放松紧张神经, 获得身心轻松的目的。” (3) 它具有积极的作用:
其一, 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释压的渠道。飞速发展的社会、超快节奏的生活, 许多人都在为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没日没夜地摸爬滚打。香港巴士阿叔的一句“你有压力, 我也有压力”道出了现代人的生活窘境。学会释放压力已成为都市人的必修课。社会新闻能够发挥这种功能。也许它告诉你一只黑天鹅“恋上”公园里的一只鹅型游船, 或者一颗铁树开花了, 你会觉得新奇有趣、愉悦轻松;也许它告诉你善良的姑娘执意嫁给身患绝症的男友, 或者几个孤苦无依的孩子失去生活的希望哭喊着要去找爸爸, 你会因感动或怜悯而潸然泪下。在这些移情作用下, “受众的感情得以找到一个安全释放的渠道, 获得无害的快感。” (4) 这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十分重要的。
其二, 如今, 宣讲、教化已无法为人们所接受, “要‘显示’不要‘讲述’日益成为传播领域主流观点” (5) , 也对传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体必须加以适当引导, 激发字面信息下潜藏的隐态信息, 通过设置文本框架、叙述语境, 使人们了解到隐蔽而有益的信息, 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传播致效。社会新闻不同于政治、经济新闻, 它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推动社会进步发展。而这种“润物细无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搏人一笑或催人泪下背后的新闻所负载的符合主流价值取向的隐态信息, 从而产生一种积累式或爆发式的社会影响。不要狭隘地为娱乐而“娱乐”, 应该致力于呈现姹紫嫣红、色彩缤纷的娱乐后所潜藏的意义及价值。
显然, 媒体对这种娱乐功能的解读出现了偏差。在对受众本位观的回归之下,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之下, 在大众传媒同以消费性、享乐性为特征的大众文化的契合下, (6) 社会新闻的娱乐功能正在被娱乐化所替代———人们不是排遣了压力, 而是增加了恐惧。社会新闻呈现出浅薄、低俗的娱乐丑态, 被当作一种毫无价值的、侵占资源的、无法致效的“垃圾”。它本应该负载的意义及价值被弱化为零, 成为填充版面、充塞栏目的“鸡肋”。兹将其中产生的问题及危害归
纳为如下几点:
误解社会信息时代, 我们每天面对的是汹涌而至的信息流, 它们包罗万象、无奇不有。我们也通过媒体提供的这些信息来形成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然而, 为了突出耸人听闻、煽情媚俗的一面, 媒体打破报道的平衡性, 社会新闻中过分呈现“犯罪”、“性”、“灾难”之类的内容, 所构建出来的社会充满了危险、谎言、冷漠及残忍, 使人们对社会产生了不安全感, 甚至使之对抗原有的传统道德, 例如《救人反遭诬陷, 刘海秋欲讨还清白》、《他们为何忘恩负义?》、《干警舍身救人, 被救妇女悄然溜走》的报道, 就让人们对助人为乐、好人得好报的道德理念产生怀疑, 为了“保护”自己, 宁愿成为看客, 造成对人、对社会的腐蚀。 (7)
弱化思考人们之所以对娱乐性的信息产生阅读兴趣, 是因为他们用比较少的付出 (信息浅显易明、可读性强) 就能获得比较多的报偿 (心情愉悦、释放压力) 。在这一过程中, 人们不用多费脑筋去思考新闻背后存在的问题, 媒体也没有加以适当引导, 仅仅为娱乐而“娱乐”。例如对农民工群体的报道, 媒体通常立足于迎合城市人优越感的立场, 对农民工进行“调侃”。农民工拿不到应得的薪酬而被迫跳楼以示不公, 在媒体的报道之中, 却成为一种娱乐大众的“秀”。为什么只有“跳”才能帮助农民工拿到微薄的工资?社会转型中如何在制度上保证社会公正?媒体不去探究, 受众也懒得思考, 农民工的话语处于真空中。这样的可怕后果就如同波兹曼说的那样:“人们搞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 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8)
漠视需求受众真正需要什么也许是媒体一个永恒的议题。我们通常认为媒体是为了迎合受众需求而一味追求低俗、煽情。实际上,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为了满足受众需求媒体传播的信息被娱乐化了的新闻 (其中就包括社会新闻) 所占据, “而受众除了接受这些信息, 已经没有多少其他的选择了。” (9) 受众有什么反馈?他们希望更多地了解事件或人物的哪个方面?他们真正需要的信息是什么?媒体在“娱乐”的情景里自娱自乐, 以为受众的目光被吸引于此, 实则是在媒体的信息轰炸下, 不得不盲从于此。提供娱乐仅仅是大众传播的四大功能之一, 人们更多的是希望通过获得与自身利益休戚相关的、促进自身生存发展的信息来指导生活, 采取行动, 发挥潜能, 成为自己应该成为并期待成为的社会角色, 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10) 用娱乐取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是娱乐功能的题中应有之义, 也是不可取的。
在娱乐化的浪潮中, 社会新闻的娱乐功能被扭曲。如何使之回归其原有的功能, 发挥其积极、有益的作用值得探讨:
增强责任作为影响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一环, 媒体对社会、对受众都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在这种责任之下, 要求媒体公正、平衡地描述现实世界, 重视人文关怀, 不能为了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效益。同时, 应真正把握住受众的“娱乐点”, 呈现真实、客观的报道, 坚守道德底线, 摒弃新闻娱乐化的低俗, 代之以使人们获得怡情的而非矫情的、感动的而非煽动的、解压的而非施压的娱乐享受。
深化报道社会新闻深度报道要求通过报道普通的人物、事件, 发现表层下的深层社会问题, 开掘深层社会意义, 而不是乱哄哄地堆砌与积压;要求通过提供背景、联系对比、连续深化, 激发人们了解其背后丰富的隐态信息;同时, 还应注重与受众的互动反馈。通过组织讨论, 呈现议题中的正反两面, 促成各种意见的交锋, 使受众从局外人成为思考者, 帮助人们理解事件的本质, 从而达成和解, 形成舆论, 促成行动, 推动问题的妥善解决。
适度引导新闻传播者既要满足受众的需求又要适度引导即培养受众的需要, 使其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11) 从社会新闻的娱乐功能上看, 可以理解为两个层次:首先, 培养受众高尚的情操, 陶冶性情, 提高品味, 而不是专注于“性”、“暴力”等低层次的需求, 混沌社会风气;其次, 在满足人们娱乐需要与其他需要之间保持平衡。社会的发展使娱乐有了更广泛的生存空间与成长土壤, 但它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是我们对社会巨大压力的一种调试, 它不会也不应该成为生活中的重心。
社会新闻的娱乐功能则是通过受众在阅读时“或会心的一笑, 或遗憾的叹息, 实现排解内心压力, 放松紧张神经, 获得身心轻松的目的。”
注释
1[1]成鸿昌、赵娟萍:《漫谈社会新闻》, 新华出版社, 1994, P.5
2[2][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P.139
3[3]顾理平:《社会新闻采写艺术》,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第17页
4[4]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 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第68页
5[5]刘学义:《隐态信息传播论》, 《学术交流》, 1999年第6期, 第254页
6[6]皮传荣:《新闻娱乐化成因刍议》, 《新闻爱好者》, 2006年第5期, 第21页
7[7]邓利平:《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多维视野》, 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第38页
8[8][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211页
9[9]陈欢:《传媒和受众:谁该对新闻娱乐化负责-》,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 第114页
10[10][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第29页
新闻功能 篇10
顾晓梅对中西方国际政治新闻语篇进行了批评性对比研究, 认为新闻在报道事实的同时, 也反应着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是社会问题与社会关系的综合体现 (Gu, 2007) 。辛斌从批评语言学视角下对英语新闻语篇分析, 指出语言结构与社会结构密切联系, 相互影响 (Xin, 2000) 。语言是社会活动的产物, 在人类的交际过程中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功能。韩礼德把他们归纳为三种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谋篇功能。本研究从美国之音广播稿中, 摘选了8篇具有代表性的政治新闻。从概念功能角度, 对英语新闻中的政治类新闻进行分析。不仅是对前人研究的一种补充与完善, 还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了解新闻语体。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语言的概念功能主要是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界各种事件的描述, 共有六类:一是物质 (material) 过程;二是心理 (mental) 过程;三是关系 (relational) 过程;四是言语 (verbal) 过程;五是行为 (behavioral) 过程;六是存在 (existential) 过程。
物质过程为“动作” (如跑, 跳, 打, 写等) , 包括动作者 (actor) (即发出动作的人或物) 与目标 (goal) , 即受动作影响的人或物。表述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成分是环境成分。如:John (actor) hits (material process) Jack (goal) in the class (circumstance) .
心理过程表示的是“情感” (affection) 、认知 (cognition) 和 “感觉” (perception) 这类非动作过程。包括“感觉者” (sensor) 和“现象” (phenomenon) 。如:This question (phenomenon) puzzled (mental process) the doctor (sensor) .
关系过程指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或情景的关系, 或是指一个物体的性质特征、情境等。一是修饰型:Ben (载体) is (过程) smart (属性) .二是认同型: Ben (被认同者) is (过程) the boss (认同者) .
言语过程有“说话人” (sayer) , “受话人” (receiver) , “说话内容” (verbiage) 。行为过程通常只有一个由人充当的“行为者” (behaver) 。存在过程只有一个参与者, 即“存在物” (Existent) (Geoff Thompson, 2007) 。
三、政治英语新闻的概念功能分析
以概念功能下及物性系统中六种过程在政治新闻语篇中的实现方式为研究对象, 通过统计各个过程在政治新闻语篇中所占比例, 可以总结出三方面特点。
(一) 物质过程在及物性系统中绝对主导, 为57%。
政治新闻通常是关注与某一政治事件的报道, 它主要包括时间, 地点, 人物与事件。这与物质过程所包含的要素:行为者 (actor) , 过程 (process) , 目标 (goal) , 环境 (circumstance) , 是近似吻合的。因此, 物质过程在及物性系统的六类过程中占主导。如:
1.Poland is preparing for state funerals for President Lech Kaczynski and his wife, and is awaiting the repatriation of the bodies of many of its political and military elite - all killed in a plane crash in western Russia on Saturday.
2.They were on their way to attend a memorial service to commemorate the murder of some 22, 000 Polish military officers and civilians.
在1.中, 一系列的物质过程“prepare”, “await”, “kill”不仅使读者感受到波兰人近期的忙碌, 还使事件的发展具有连贯性, 引人入胜。尤其是结尾, 政府首脑和军事领导在坠机事件中“killed”, 更能激起读者的好奇与继续阅读的兴趣。在2.中, “they”为行动者, “attend”为物质过程, “a memorial service”为目标。由此, 读者更进一步地了解到如此之多的政府人员登机的原因及他们目标。
(二) 心理和关系过程所占比例相似, 分别为14%, 15%。
前者表明政治新闻在报道时事的同时也会加入作者自己的主观思想感情, 具有主观性, 描述性。如:
1.“I think that the reaction to this disaster was very quiet and peaceful, and people wanted to mourn the dead above their political views and how they evaluated the President and his party, ” said Jacek Kucharczyk.
“think”, “want”, “evaluate”一系列心理过程, 不仅表达出Jecek Kucharczyk 对于这次空难的心理反应, 也间接流露出普通民众的哀思情结。这种心理活动的描述, 使得政治新闻的表达更自然, 更人性化。后者体现出政治新闻有时也会对人, 物, 情景, 事件等进行修饰或认同。如:
2.Jacek Kucharczyk (被认同者) is (过程) President ofthe Institute of Public Affairs in Warsaw. (认同者)
(三) 言语与存在过程所占比例最小, 分别为9%和4%, 而行为过程没有出现。
这表明新闻语体具有通俗易懂, 简洁明快的特点。
四、研究成果与局限性
本研究发现, 及物性系统的六类过程在政治类新闻中, 物质过程所占比例最高, 表明政治新闻的语场主要是针对世界客观事物的报道, 具有客观性;心理与关系过程次之, 表明新闻也会加入笔者的主观感情, 又具有主观性;言语, 存在及行为过程所占比例最小, 体现其简洁性。因本研究语料仅取自美国之音的8篇政治新闻报道, 故在研究广度和研究数量上还存在着不足和欠缺。
参考文献
[1].Geoff Thompson.2007.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新闻功能 篇11
党报文化娱乐新闻的功能定位
提升国家认同的功能。全球化与媒介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改变着我们的现实生活,使人的身体、思想与物质生活紧密联结在一起,某一个地区不仅仅是在地理意义上的客观存在,而是直接或间接地融入全球化进程与国家叙事中。党报文化娱乐新闻传播应树立崇高目标,在国家概念认知与自我身份认同之间架起了心灵沟通的桥梁,不断反复地进行新闻议程设置和文化娱乐的内容生产,提升人民对祖国的认同,对家乡的记忆,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的认同。
建立形象传播的功能。党报开展卓有成效的新闻传播工作,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建立良好的发展形象至关重要。以河北省为例,在2020年“小康社会”目标下河北省文化事业发展的形象传播问题上,要做好对内(省内)、对外的舆论宣传工作,把文化事业发展的“内”与“外”两个维度的工作有效结合起来,提升河北省文化娱乐的知名度、品牌建设、产业发展、体育娱乐与全民健身活动的舆论宣传效果,切实提升河北省文化事业发展的民众认可度、对外形象和整体竞争力。应该重点关注党报传播在文化娱乐发展形象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第一为提升河北省文化事业发展对内、对外传播的良好形象和社会认同,为河北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生活创造良好的群体心理和社会舆论氛围。第二为提升河北省文化发展软实力建设,河北省文化发展整体形象的社会认同和对外影响力,为“美丽河北”的形象打造奠定舆论基础,为“富强河北”的形象传播提供媒体谋略。
彰显国家富强的功能。国家兴,文化兴。文化娱乐事业是展示国家实力和文化交流的窗口,也是展示国家对外传播工作的“橱窗”。我国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强国,要让民众深刻认识到国家文化事业的伟大变革,党报新闻工作肩负了沉重的社会责任。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中国梦理论内涵的指引下,党报文化娱乐新闻应该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把民间娱乐、媒体娱乐、体育娱乐、文化娱乐产业发展等领域取得的骄人成绩,用一篇篇求真务实、形象生动的新闻报道呈现出来。要融合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优势,通过源源不断的新闻报道,强化新闻传播、社会认知与国家概念之间的关系,建立经济强国和文化强国的媒体形象。
培育民族品牌的功能。党报应该为保护与培育本国的文化娱乐市场和民族品牌,为我国新一轮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努力。好莱坞电影市场借助西方发达国家媒体的全球影响力,赢得了世界影迷的青睐。例如,仅仅一场橄榄球超级碗总决赛,俨然成为仅次于圣诞节的美国国家节日。西方文化娱乐风靡,本民族文化娱乐式微,这是近代我国无数有志之士反思的主题。抛开民族文化娱乐特色与发展战略问题不谈,就其背后隐藏的媒介霸权力量,足以暗中掣肘民族文化娱乐的国际传播和地位提升。我国文化娱乐还处于攻坚克难的爬坡阶段,党报作为传媒软实力建构的重要途径,对民族文化娱乐发展进行扶持与保护就显得非常必要。
促进文化交流的功能。文化娱乐具有的娱乐性、无国界、跨文化交流等特点,是党报对内、对外隐性宣传国家制度、政策的重要途径。例如,对我国本土职业体育联赛中的外籍球员报道,力求能够传达出的主要观点是,技能出众的外籍人士,凭借自己的努力,受到我国人民的欢迎和尊重,国家制度为外籍球员应获的成就和荣誉提供了重要保障。面对当今我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革,力求报道有目共睹的事实,不添加事实之外的叙事,不掺杂意识形态倾向。在“文化界”言“文化事”,立足文化娱乐交流。顺势点出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体本质,集体主义作为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的作用和影响。
党报文化娱乐新闻工作的创新策略
坚持文化娱乐传播理论研究。欧美发达国家一贯重视文化娱乐理论研究,重视媒介发展对于建立国家形象和舆论影响的作用。有必要深入研究国外文化娱乐传播理论的最新进展,以开拓研究视野,借鉴前沿成果,夯实理论基础。例如,国外Twitter体育娱乐研究专题,分别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深度访谈、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体育娱乐类微博这一新媒体形式可能引发的舆论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进一步明确了传统纸媒面临的新媒体形势。党报文化娱乐新闻工作应坚持以理论为先导,避免经验描述性的、理论猜测式的思维方式,不仅要将工作做“好”,更要做“对”,最终做“实”。
挖掘地方文化娱乐特色,走差异化报道策略。各级党报应发挥自身优势,立足于地域文化和地方新闻,挖掘地方文化娱乐特色,走差异化报道策略,尽量少用新华社文化新闻通稿,打造党报文化娱乐新闻差异化报道的核心竞争力。例如,河北省为培养文体明星郭晶晶的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外界舆论却没有充分意识到河北省为培养国家优秀人才做出的长期艰苦努力,这无形中为河北省文化发展的对外形象传播设置了障碍。应适时运用官方媒体的主流话语权,宣传河北省文化发展的成绩和进步,同时为河北省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舆论支持。
人物报道和转文风相结合。文化娱乐发展的新理论、新观点,不是沙滩上的悬空建筑,最终要落实在文化娱乐实践中。党报文化娱乐新闻要“接地气”,突出行业特点,以文化娱乐新闻人物报道为中心,新闻事件报道和人物形象刻画相得益彰,平衡国内、国际文化娱乐事件报道,以“转文风”为抓手,让新闻报道更鲜活、更具体一点。党报文化娱乐新闻有其“官方”语言特点,一板一眼、规规矩矩,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一些官方媒体的呆板表扬、程式化的表达、死气沉沉的文风、老气横秋的形式等“惯习”,面对文化娱乐新闻这么充满活力的报道题材,就显得太不合拍了。
明确报道范畴,责任落到实处。将党报文化娱乐新闻分为四个操作性比较强的门类,即民间娱乐、媒体娱乐、体育娱乐、产业动态,这四个主题报道范畴具有不同的采编内容和价值取向,采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明确各自的报道范畴,将新闻采编责任落到实处。例如,专职体育娱乐记者主要负责体育赛事报道工作,经济记者、民生记者可以兼职报道文化娱乐产业、民间娱乐活动主题内容,规定自己范畴内的新闻采编工作量。设立固定的文化娱乐新闻栏目,探索多元化的报道形式,形成文化娱乐新闻采编与报道的长效机制。
建立传播效果监测系统。根据各级党报不同的受众定位,以及党报文化娱乐新闻报道的侧重点和栏目特色,在国家级、区域或省级、地市级三个层面上,建立符合各级党报自身定位的传播效果监测系统。以河北省为例,紧密结合河北省文化娱乐发展实际情况,重点围绕“小康社会”目标下河北省文化发展形象建设问题,建立党报文化娱乐新闻传播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科学量化分析,对文化娱乐新闻传播效果进行评估与分析,以便迅速调整战略方向和创新策略,为河北省文化发展形象战略的科学决策和客观评价提供实践支持。
融合新媒体。党报融合新媒体是大势所趋。传统纸媒不仅要在新媒体技术上实现融合与创新,更要融通传统纸媒与新媒体这两个舆论场。网络与报纸文化娱乐新闻评论之所以存在舆论“鸿沟”,抛开媒介文化娱乐受众的年龄和知识背景的影响,主要还是由不同的价值选择和评论立场决定的。不能将党报融合新媒体简单地理解为党报网上免费发布电子版这一技术革新行为,而是应该积极关注网络文化娱乐新闻,回应社会关切,将网络新闻议程纳入党报新闻工作范畴,发挥党报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
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4040801)的阶段性成果。
论自媒体的新闻传播功能 篇12
一、媒介即讯息———自媒体新闻传播功能的理论基础。
媒介即讯息, 这是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其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的著名理论, 他认为:“人类依赖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 因此, 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 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某个时代的传播内容, 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1]这里, 麦克卢汉强调,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 每一种媒介的产生, 对于我们的认知模式来讲, 都是一种新的开创, 于是, 新的媒介改变了我们固有的一些对世界的认知和感知方式, 相应地,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也受到改变, 改变的结果就是, 人的行为模式或者社会行为方式有了新的类型。在某种意义上来讲, 自媒体已经改变了我们对世界和自身的某些认知, 也创生了我们一些新的社会行为方式。
而就“媒介即讯息”这个观念来讲, 它作为我们去理解自媒体的新闻传播功能的主要理论资源, 有如下思考维度:
首先, 新的传播媒介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 不是因为媒介本身, 而是因为传播方式使得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产生了改变, 而这个改变, 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媒介本身就是讯息。以自媒体为例, 微博、博客、维基百科等, 已经成为一种媒介的同时, 也成为了讯息本身。其次, 这些媒介的产生, 对于传统媒介以及传统的传播方式而言, 其冲击是多层次的。一方面丰富了传播渠道和方式, 改变了传播格局;另一方面, 新的传播媒介更为明显的特征则在于, 它使得传播变得更加迅捷、简单、广泛和普遍。人们的时空观念、人与人和人与物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发生改变。这就使得只有人们自身愿意, 在一定的条件下, 每个人自身都能够加入到讯息的传播和交流之中。比如微博对某些新闻事件的直播, 其传播之广、范围之大、速度之迅捷已经超越了电视等传统媒体。这本身也能够说明, 媒介即讯息几乎概括了自媒体时代的最重要的特点。
二、自媒体的传播功能
说到自媒体的传播功能, 就不得不说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彻底地改变了传播者、传播讯息和传播媒介的传统定位, 而这三者对于传统定位的超越, 也就自然而然改变了讯息的接受者, 在某种意义上来讲, 正是传统传播要素的改变, 使得自媒体传播功能获得了与众不同的社会推动。
1. 传播者。
传播者的改变, 在某种意义上来讲, 自媒体推动的是传播者的“去精英化”。传统的新闻传播, 其传播者是专业的新闻媒体从业人员, 他们通过一系列的工作, 将新闻讯息通过报纸或者电视广播传播给广大的受众。这些新闻工作者基本上代表了一种专业化的、精英化的新闻观, 他们“主张新闻自由由社会精英人物所享有, 其余的人不可能或者不应该享有新闻自由。”但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随着有线网络的普及和无线网络的发展, 使得传播者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只要在有网络的地方, 有一个具备上网功能的手机或者相关的其他设备, 每个人都可以把任何地点发生的任何事情立即发布到网络上, 并且传播开来。这就是自媒体传播功能的一个集中体现, 即改变了传播者。
2. 讯息。
在传统的媒介传播平台上, 讯息是经过新闻工作者选择、辨识、编辑之后的信息。这些讯息本身, 虽然以一种客观的形式得到展示和传播, 但是本质上这种传播是定向的, 即总是通过相对固定的新闻从业人员和渠道, 有意识地选择和编辑之后, 向大众传播的。但是自媒体的出现, 打破了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信息垄断状态。自媒体平台的信息交互设置都是开放的, 一种全新的社交网络将各种讯息通过分享、转发、评论、推荐等方式, 对信息进行了二次传播。同时, 关注度高的讯息, 还会成为新闻热点, 在网络的信息广场被任何浏览网页的人阅读。而这些讯息, 就成为开放的、未经专业加工的、呈现一种个性化的趋势。
3. 媒介。
撇开传统的报纸、电视和广播这些主要的新闻传播媒介不谈, 即便互联网发展的初期, 新闻传播媒介相对来讲还是相对集中的, 因为这些传播资源掌握在一些特定的组织和机构手中。但是自媒体时代彻底将媒介变成了一项普遍的工具, 人们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现代电子设备, 在具有上网的条件下, 都能进行新闻传播。媒介的改变就使得传播者自身具有发出讯息和收受讯息的自由了。
4. 接受者。
传统新闻传播, 其传播者和接受者几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 传播者作为信息的生产者、发出者和传播者, 在传播中体现为一种主动性。而相应地, 读者、听众、观众等接受者却只能被动地接受。自媒体的出现则完全改变了这种状况, 使得任何自媒体用户, 都能在任何地方和时间在网上公布自己的意见, 自己可以随时随地成为“新闻记者”, 而在发布自己讯息的同时, 也能随时随地阅读他人发布的讯息, 同时还可以转发、评论、共享和推荐, 以便参与到相关的新闻传播中来。
由此, 我们看到, 自媒体在新闻传播中具备的这种新闻传播功能, 主要就体现在传播四因素的改变, 使得传播讯息在一个公共的信息平台上获得了最大程度的表达和传播自由, 甚至还能在传播中获得不断的信息补充和完善。这就使得新闻自身在某种意义上呈现了讯息传播的意义和价值。
注释
【新闻功能】推荐阅读:
新闻标题功能01-13
新闻媒介功能论文09-03
电视新闻的社会功能10-07
新闻媒体的功能与效果07-13
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10-14
肾功能、心脏功能不全07-01
应用Word表格功能实现稿纸功能07-24
用地功能07-16
基础功能07-19
功能涂料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