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对策(共12篇)
银行对策 篇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高净值人群规模迅速增多, 为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高净值人群重在对资产、财富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 目前已经成为各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1 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1.1 私人银行业务发展速度迅猛
根据数据和调查研究显示,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呈快速上涨的趋势, 从2007 年只有3 家商业银行开办私人银行业务到2012 年的18 家银行成立私人银行业务, 数据直接显示近年来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迅猛。另一方面,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客户数量和管理资产的规模以每年两位数的增长趋势增长, 种种数据都表明我国私人银行业务未来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2 竞争加剧, 优化格局
自从友邦银行在我国打开了私人银行业务的市场后, 花旗、汇丰等银行纷纷在我国开设私人银行业务。发展至今, 不仅商业银行开设了私人银行的业务, 甚至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也相继推出了类似私人银行的业务, 加剧了市场竞争, 不断优化私人银行的格局, 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2 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存在的问题
2.1 单一的盈利模式
私人银行的盈利模式主要由手续费模式和西欧私人银行的管理费模式这两种模式构成。手续费模式主要是对每笔交易收取一定的手续费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 而西欧的管理费模式则不同, 它不是以手续费为主要收入来源, 而是每年对账户内的资产征收一定的管理费。两种模式相比, 管理费模式更有利于银行和客户的发展, 也会促进客户和银行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
我国高净值客户的一大特点就是对财富有着快速增长的需求, 我国商业银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采取手续费盈利的模式。但随着高净值人群年龄的增长, 为了财富传承的需要, 如果还采取手续费盈利的模式就容易引发道德风险。不少客户经理为了给自己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会引导客户过度交易, 不利于客户与银行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2.2 单一的产品和服务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资产管理产品主要集中在货币市场类、权益类或固定资产收益类等产品, 资产管理的产品相对较少, 客户选择范围小。而上述的资产管理品种又主要投资于本行的股票、债券以及基金工具上, 是一种保本收益低的产品, 结构较为单一, 产品同质化极为严重。由于社会市场经济的不同, 在国外深受欢迎的私募股权类和金融衍生品类等多项投资品在我国数量较少。另一方面, 由于商业银行专业性不强和精力有限, 只能将一些资产管理的品种交给第三方机构进行研发, 商业银行在推荐资产管理项目时只是充当代销商的角色。一些在西方国家为核心投资产品的品种并未出现在我国资产管理产品中, 对客户缺乏针对性。
2.3 缺乏专业的理财人员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 所以缺乏专业的理财人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私人银行业务的客户经理大多都是从其他岗位转掉过来的, 缺乏专业知识的培训和经验, 思想一般都还停留在传统的理财产品和服务上, 不能及时把握高端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二是从事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人员的门槛较低, 一般持有金融理财师和国际金融理财师的人员就可以从事私人银行工作, 与国外从事该项工作相比门槛大大降低。
3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对策
3.1 改变盈利模式
首先, 私人银行应当完善客户信息系统, 并对客户按照年龄、职业等进行分类, 另外, 在分类时也要将客户的兴趣爱好、财富来源作为重要参考信息。以客户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盈利模式, 例如对谋求财富高增长的客户可以采取手续费的盈利模式, 而对于追求财富保值增值或追求高服务质量的超高净值客户来说, 可以逐渐从手续费的盈利模式向资产管理费模式转变。其次, 私人银行要制定以客户为中心的考核机制, 以客户的财富增长率为主要参考指标替代传统的交易量指标, 真正实现为客户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争取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 促进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最后, 要对客户的资产管理品种定期进行风险分析, 降低客户资产风险水平, 保证客户资产的安全, 真正实现保值和增值的目的。
3.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要提高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门槛, 吸收借鉴发达国家的私人银行人员的从业资格体系, 不断丰富和完善我国私人银行业务。例如美国私人银行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的金融知识, 同时还要具备工商管理、注册会计师、税务资格师等多项资格证书。我国可以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国际金融理财师和金融理财师的资格, 同时还应具备法律、会计等多方面的知识。其次, 商业银行也应不断提升私人银行业务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可以采取定期培训的方式, 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 使其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最后要不断扩充私人银行的人才队伍, 适当引进高素质人才, 在对内部员工进行培训的同时也要注意防止人才的流出, 提高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水平。
3.3 完善私人银行业务网点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 但根据其他国家经验可知, 完善业务网点能大大促进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所以商业银行要注重业务网点的建立, 不仅要在一线城市设立业务网点, 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在一些二三线城市或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也设置业务网点, 积极扩大市场, 提高私人银行的影响力。另外, 在建立业务网点之前要做好市场调研工作, 要根据经济发展和政策支持力度的不同区别对待, 建立覆盖全国的业务网点。当然, 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商业银行也可以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形成覆盖全世界的私人银行业务。
3.4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我国私人银行的资产管理产品同质化现象极为严重, 无论是在国内市场上还是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都不强, 所以商业银行私人银行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开发新产品, 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给客户创造更多的选择。私人银行要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要有一支高素质、专业性强的队伍做后盾, 能够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对其针对性的设定资产管理组合。在建立专业化团队过程中要有专业的客户经理、专家支持以及研发团队营运团队等, 团队中分工明确, 能够实现高效率的运作。其次要适当引入国外先进的产品, 并根据我国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良, 使产品更加本土化, 提高客户的接受度。另外, 私人银行应该准确把握自身的优势, 打造出属于自己特色的专业品牌, 提高知名度, 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发展期间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但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可以有多条路径选择, 各大商业银行应该立足实际, 不断探索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新途径, 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萱.浅析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3, (34) :114-115.
[2]陈红.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6) :165.
[3]刘馨然, 吴兰贞.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本土化发展对策[J].企业文化 (下半月) , 2012, (5) :130.
银行对策 篇2
施及对策
我行电子银行业务主要包括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短信银行等,广义的还包括ATM、POS、EPOS。已形成一套独特而完整的体系,那就是:“物理网点+POS+EPOS+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短信银行”混合模式电子银行支付渠道体系。随着我行电子银行业务的迅速发展壮大,以及自助设备的大力应用,电子银行业务正在成为我行拓宽服务领域、实现弯道超越、调整经营战略、促进业务发展的重要手段。其在分流柜台压力、节省人力物力、降低经营管理成本、增收节支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电子银行业务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近年来,电子银行犯罪手段不断升级,电子银行业务作为我行的一项新业务,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如何做好风险防范,已成为现阶段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我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中面临的风险及防范措施主要做法如下:
一、电子银行业务风险主要有
目前,我行电子银行业务取得快速发展,在取得有效发展的同时,其风险也在不断上升,这给传统银行业带来不断挑战和压力。我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主要有:
(一)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的风险。操作风险是各种风险中最为常见、最为直接的风险。我行电子银行业务操作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两方面。一是内部员工的操作风险, 由于员工对电子银行业务的相关制度和新产品学习不及时、操作流程不熟悉,在电子银行业务的办理过程中,未认真审核开户人的身份信息及相关证件,未严格执行本人办理、本人开户等程序,从而埋下了安全隐患。二是客户误操作风险。我行由于地域环境、客户群体的特殊性,服务对象知识相对匮乏,对电子银行业务知识了解甚少、操作不熟练。电子银行的很多业务需要使用者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如果客户知识缺乏、操作不熟练,就有可能产生误操作,从而产生操作风险;同时由于一些客户的安全意识不强,将自己的银行卡账号和密码告诉他人,随意放臵网银U盾,或在ATM机上取款后,随处丢弃回执单,给犯罪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另外,部分客户由于信息敏感性不高,容易掉入犯罪分子利用短信、邮件、假银行网站链接等方式埋下的操作陷阱,从而导致客户银行卡信息的泄露,造成风险隐患甚至财产损失。
(二)法律风险
目前,我行电子银行业务还属于新型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案例还不够全面,而电子银行业务在交易规则、交易合同的有效性、交易双方当事人权责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又较传统业务更为复杂、更难界定,从而,一旦发生电子银行业务相关的纠纷就很难解决。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先于法律的建设,由于缺乏相应明确的法律和法规依据,使涉及的商业纠纷司法处理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二是电子银行业务涉及的法律文书可能存在的体系上或条款上缺陷或不完备的问题。三是对犯罪团伙可能利用电子银行渠道洗钱的监控不力引起的法律问题。
(三)信誉风险
信誉风险主要指公众对电子银行业务产生严重不利看法而导致我行无形资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信誉风险通常因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控制不当产生。我行要树立良好的信誉形象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但信誉的毁损却可能发生在一瞬间,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传递信息的高效率使得一旦电子银行业务出现安全事故,就会通过互联网等媒介广泛迅速传播,再加上某些竞争对手以讹传讹不断夸大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导致电子银行的信誉瞬间崩塌,使电子银行服务业务的发展受到连续、长久的消极影响,从而产生信誉风险。
(四)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的产生主要是因科技支撑保障不够而引发,包括系统软硬件故障、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引起的网络服务中断,客户网银登录账号和密码被盗,客户认证和数字签名证书被破译等风险。目前,电子银行业务所面临的风险也呈现出多样化和高技术化态势。
1.网上银行方面:早期的网络钓鱼方式是以电子邮件发送钓鱼链接,一旦用户点击链接则会访问假冒的网上银行站点,进而造成账号、密码被盗;随着通信业务和技术的进步,钓鱼方式逐步扩展为网上论坛发帖、QQ等即时通信发送消息、手机短信等,还出现了网页挂马,感染客户电脑盗取客户资金等风险。最新非常流行的社交网络,如微博等,必定成为假冒网上银行钓鱼、网银木马传播的新途径,由此产生更为严重的风险。
2.手机银行方面:手机银行技术风险点主要涉及以下三方面。一是数据提交阶段,即移动终端部分,主要是手机银行客户端风险。二是数据传输阶段,即网络通信部分,包括数据泄露、信息篡改等风险。三是数据处理阶段,即银行的技术实现层,主要针对服务器攻击、服务中止等风险。
3.电话银行方面:电话银行是利用电话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的24小时人工服务的金融服务渠道,它不与客户直接面对,通过信息系统识别客户后由客户自主或通过客服代表完成后续相关交易,操作流程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表现为客户信息泄漏、业务不当操作、咨询服务差错、客户身份识别、电话银行服务交接、IT系统故障或功能不足、知识库更新维护不足等风险。4.自助银行方面:目前,针对自助设备各类犯罪日益猖獗,客户资金遭到非法窃取,行业信誉受到严重影响。作案手段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花样层出不穷,张贴虚假告示,自制作案工具。手段越来越高呈现高科技、高智能特征,高科技犯罪有增多趋势。这无疑加大我行自助银行风险,带来严重挑战。
二、有效防范电子银行风险对策
我行电子银行业务正处起步阶段,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制度有待健全,业务人员对新业务认知不够。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影响广、来源多、扩散速度快、解决难度大,除需要加大对电子银行业务的科技投入外,还应从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以减少风险。
(一)加强内控管理,防范内部风险
加强电子银行内控管理就是要对电子银行业务的各类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应对,采取各种方法减少电子银行风险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并在风险事件发生后尽量减少损失。具体来说,电子银行内控管理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确保电子银行业务流程不存在可能产生风险的漏洞,保证业务流程的闭合和严密;二是要确保办理业务的人员按照严密的流程和规则操作,防止其通过办理电子银行业务对银行或客户造成损失;三是要确保银行开办电子银行业务符合相关法律规章的要求,消除法律和监管风险;四是要根据业务风险程度对业务办理范围进行合理限制,使业务开办和交易行为与该业务的风险程度相适应;五是要明确银行与客户建立电子银行业务关系中的权利义务,避免产生法律纠纷;六是要对客户明确业务规则,充分告知其风险,防止客户与银行产生业务纠纷。
(二)建立应急机制,做好应急处理
快速应急机制是解决应急事件、确保业务连续运行的核心环节。由于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影响波及广、扩散速度快,这就要求对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的反应比传统业务要更迅速、更及时。我行应在系统内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控体系,在网点发现问题后,及时做好客户安抚工作,并能够以最快的时间将信息反馈到省联社。省联社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进行应急处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防止风险漫延。对于涉及到行业性的重大安全事件,应立即反馈到监管部门,由监管部门统一进行协调处理。
(三)建立安全体系,保证稳定运行
我行依据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的目标和政策,组建信息科技和电子银行业务的管理部门,构建电子银行业务的安全体系,选择和运用合适的安全技术和产品,如“防火墙”技术、客户身份认证技术、数字加密和数字签名技术、防攻击技术和网络安全技术等。确保信息技术安全可靠,电子银行系统设计严密、功能完善、运行稳定。
(四)加强风险识别,化解业务风险
风险监测和识别体现了主动防范和积极应对的风险管理的思想和策略,因为电子银行业务是不断发展的,新的风险会不断出现,风险的表现形式也会不断变化,所以我行在日常业务中,要通过对电子银行业务的运行情况和运行环境的监控和分析,识别、评估和监控各类电子银行业务风险,风险监测和识别是有效防范、应对和化解风险的基础。
(五)加强信息披露,增强防范意识
银行对策 篇3
关键词:私人银行业务 财富管理 招商银行
1、私人银行业务的相关概念
私人银行(Private Banking),私人银行是银行服务的一种,专门面向富有阶层,为富豪们提供个人财产投资与管理,一般需要拥有至少100万美元以上的流动资产才可在较大型的国际金融公司或银行中申请开设此类服务。私人银行服务最主要的是资产管理,规划投资,根据客户需要提供特殊服务,也可通过设立离岸公司、家族信托基金等方式为顾客节省税务和金融交易成本。该种服务的年均利润率可达到35%,远高于其他金融服务。私人银行从来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通俗的讲,它是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金融服务,是专门针对富人进行的一种私密性极强的服务,要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做投资理财产品,要对客户投资企业进行全方位投融资服务,要对富人及家人,孩子进行教育规划,移民计划,合理避税,信托计划的服务。
2、招商银行哈尔滨分行私人银行业务问题分析
2.1、产品单一缺乏创新
丰富多彩的金融产品、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以及高效率的服务流程是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重要特征。目前,国内几家私人银行业务相继推出了一整套产品服务体系,但产品内容欠丰富,种类比较单一,投资组合和解决方案简单,很少能够针对私人银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产品和服务,且各家中私人银行业务推出的产品差异不大,同质化现象严重。在产品创新方面,就商业银行现有的产品种类而言,其所能提供的理财服务不过于现金管理、教育规划、养老规划、消费规划和风险管理等,这些主要面向的是中低端客户,无法满足高端客户复杂的金融及非金融需求。因此,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的严重不足大大制约了商业银行自身的服务内容和水平,难以向富裕人士提供专门的个性化、全方位财富管理服务。
2.2、业务条线多且管理分散
招商银行目前正处于转型阶段,经营理念是“以客户为中心”,但由于私人银行成立时间不长,组织结构调整不到位、网点销售人员素质较低、产品销售还是传统方法,注重推销产品,而不注重客户管理,网点营销人员基本上是按业务条线分开推荐产品,而不是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信贷产品、理财产品、信用卡等业务基本上是三套人马,通常是分幵制定销售目标,分开考核销售业绩,导致营销渠道推广职能重叠,导致管理成本高。银行金融产品在业务宣传上缺乏统一的包装与策划,各业务部门也为自己的业务抢客户资源如储蓄余额与理财之间的资金抢占等等。
2.3、财富管理中心虚设且人才缺乏
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招商银行在全国建立了 1000多个总行级示范网点,并配备了星级财富管理中心,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财富管理中心大多只是空架子,专职客户经理缺位严重,有很多还是大堂经理兼职客户经理,客户经理专业素质也不高,虽然招商银行近年来培养了大批AFP、CFP持证人员,但是由于这些客户经理实践经验不足,很难与国内其他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资深客户经理相比,更达不到几展私人银行业务这项最高端业务需要的专业素养。人才的缺乏是招商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一个瓶颈。
3、招商银行哈尔滨分行私人银行业务对策分析
3.1、开发创新产品并完善服务体系
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一个重点在于产品的研发与创新,好的产品能够融合客户关系管理、投资组合管理和资金管理等业务,并兼顾产品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只有设计合理的产品才能吸引潜在目标客户,在私人银行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可以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完善资产管理,设计企业融资便利产品,提供衍生工具、投资基金等产品使其适应市场的需要。
3.2、建立私人银行业务顾客满意度评价模型
招商银行哈尔滨分行私人银行业务顾客满意度诊断系统旨在引入外部顾客对于银行服务管理状况的评价,通过对这些评价数据的分析处理,从顾客的角度整理出影响顾客满意度的因素。由于这些因素来自顾客的感知,是影响顾客满意水平的敏感因素,因此,对这些因素加以改进,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的顾客满意度。
拟构建的招商银行哈尔滨分行私人银行业务顾客满意度诊评价模型如见图3-1 所示:
3.3、培养业务能力强的专业性人才
私人银行业务不同于一般的高端理财、贵宾服务,它的服务对象是富豪和超级富豪,业务涵盖非常广泛,涉及到银行市场、证券市场、基金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收藏品市场以及保险、税务、法律等专业知识。这要求从业人员为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敢于竞争、开拓性强、懂技术、会管理、善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其决策层、管理层乃至一线窗口人员均须具备相应的能力,掌握相关的业务理论知识及业务操作技能。私人银行经理,服务的是“金字塔尖”上的一群人,他们需要有“十八般武艺”。
参考文献:
[1]周仲飞.提高金融包容:一个银行法的视角[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3(01).
银行对策 篇4
(一) 直销银行的概念。
目前, 国内关于直销银行 (Direct Bank) 的概念尚无统一的界定。直销银行也称为“直营银行”、“直通银行”, 是指业务拓展不以柜台为基础, 打破时间、地域覆盖范围、传统物理网点等限制, 主要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和电子渠道为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新型银行经营模式。具有机构少、人员精、成本小等显著特点。
目前, 全球最大的直销银行机构为ING-Di Ba, 是与北京银行具有战略合作关系的ING集团的下属分支机构, 它向客户提供包括活期账户、储蓄账户、个人房地产金融服务以及中间业务, 并完全依靠直销银行模式跻身德国零售银行的前列。
(二) 直销银行的特征
1、便捷的客户体验。
利用互联网、手机、电话等多种便捷方式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交易客户端操作界面友好、简洁, 尽可能地优化交易流程, 使客户能在最短时间内快速地获取金融服务, 大大减少了客户的时间和精力。
2、组织架构扁平化。
绝大部分直销银行极少或根本没有实体分支网点, 其后台工作人员通过电子化工具直接与终端客户进行沟通和业务往来。直销银行的员工一般较少, 有的甚至只靠二三十人就能维持运转, 组织结构扁平化为其节约了大量的运营费用和成本。
3、充分依托虚拟网络。
直销银行业务开展主要是基于互联网等网络平台, 不以实体网点和物理柜台为基础, 不发放实体银行卡, 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等限制。有些直销银行也设立一些实体店, 但其主要功能是品牌营销和金融顾问等辅助性质的服务, 一般不办理具体业务, 主要业务仍通过线上完成, 如荷兰国际ING Direct银行。
4、产品少而精。
直销银行摒弃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仅提供多数客户需要的标准化金融产品, 而且产品种类较少, 在每个产品种类中, 客户可以选择的产品数量也不多, 简单易懂是其为客户提供产品的主要选择标准。
5、以惠民作为经营宗旨。
直销银行主要依靠网络完成, 在投入和经营成本上较物理网点少, 能够把节省下来的成本让利于客户, 为客户提供价格更低、收益率更高的产品, 还减免各种手续费, 依靠低价高利来吸引客户。
二、我国直销银行实践情况
从目前我国已经上线的直销银行来看, 总体上业务模式比较相近, 都集中在货币基金、银行理财、转账汇款等基础金融功能。但各家直销银行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现以直销银行的业务模式、服务内容和客户定位为切入点, 对我国现有的具有代表性的直销银行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一) 北京银行直销银行
1、业务模式。
北京银行与荷兰ING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推出直销银行, 采取线上和线下融合、互通的服务模式。线上渠道由互联网综合营销平台 (自建与合作模式兼备) 、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多种电子化服务渠道构成;线下渠道采用全新理念建设便民“直销门店”, 其中布放VTM、ATM、CRS、自助缴费终端等各种自助设备以及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自助操作渠道。目前, 线下形式已经在北京、济南、西安、南京等城市部署直销银行“直销门店”。
2、服务内容。
目前主要着力于线下“直销门店”的布局, 线上产品正重点研发符合零售客户目标群体的储蓄、理财和小微企业投融资等产品和服务。
3、客户定位。
重点服务大众零售客户和小微企业客户, 集中关注没有闲暇时间前往银行柜台、具有储蓄、理财、融资方面需求、有应用互联网能力、愿意接受银行远程客户服务、有愿望由自己掌控业务办理时间的客户群体。
(二) 民生银行直销银行
1、业务模式。
民生银行直销银行定位“简单的银行”, 所有业务都通过互联网线上办理, 主要通过互联网渠道拓展客户。民生卡客户可直接在线注册开立民生直销银行的电子账户, 非民生卡客户必须上传身份证且审核通过后才能注册开立, 再向电子账户转账。民生银行直销银行先以事业部模式运营, 但强调直销银行的独立发展, 以后待政策允许后变成为独立的法人机构。
2、服务内容。
民生银行直销银行遵循简单及价格优势原则, 为客户提供简单优惠的存贷汇产品, 目前主要有“如意宝”、“随心存”、“轻松汇”、“称心贷”、“民生金”五款以货币基金、一年期定存、汇款转账、小额信贷以及贵金属为特色的产品, 基本涵盖了目前金融账户的基本功能, “随心存”能让客户在随时支取本金的条件下最大化结转利息;“轻松汇”则主打跨账户和跨行间的资金汇划;“如意宝”是一款民生版余额宝的余额增值产品, 由民生银行联合民生加银基金、汇添富基金推出;“民生金”可实时购买或定期积存黄金, 0.1克起投;“称心贷”主打小额在线消费信用贷款, 额度区间为200~50, 000元。
3、客户定位。
民生直销银行的定位为“忙、潮、精”客户———“忙”客户, 是收入高、生活节奏快, 无暇到网点办理业务的群体;“潮”客户, 是习惯使用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的群体;“精”客户, 是容易被优惠和免费活动所吸引、有货比三家心态的群体。
(三) 兴业银行直销银行
1、业务模式。
兴业银行直销银行也以纯线上服务模式为主, 定位是客户的理财渠道, 更加注重理财渠道或理财平台建设, 主打银行理财、基金代销、定期存款等, 在技术方面注重用户的体验。目前已覆盖电脑、手机、i Pad三大用户终端, 支持多家银行卡直接在线购买, 免转账手续费, 免注册、免登录, 简单操作“一键购买”。目前兴业银行直销银行是其电子银行部的一个分支, 基本移植互联网理财平台“钱大掌柜”的优势与经验。
2、服务内容。
兴业银行直销银行的产品服务扩展至七大系列, 即提供权益类投资产品的服务频道“兴业红”、兼具投资理财与消费支付功能的T+0直销基金产品频道“兴业宝”、保本保固定收益理财产品频道“智盈宝”、银行承兑汇票质押投融资产品频道“兴业票”、“理财”、“定期”和“基金”。
3、客户定位。
兴业银行直销银行没有明确指出其目标客户群, 主张成为“开往千家万户的财富直通车”, 客户目标群更为广泛。
(四) 平安银行“橙子银行”
1、业务模式。
平安直通银行“橙子银行”为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 着力打造真正意义上“年轻人的银行”, 属于轻资产的在线金融服务平台。同时平安银行计划将社区银行网点与橙子银行进行联动, 构建一个社区O2O生态圈。
2、服务内容。
在产品组合上, 橙子银行坚持“少而精”策略, 为客户优选配置了四款主打产品。即收益灵活的智能存款产品“定活通”, 低门槛购买便利的货币基金产品“平安盈”, 精选收益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以及体现平安集团综合金融优势的新型投资理财产品。还推出了信用卡的智能消费自动实时记账和理财规划的“梦想账户”两项特色功能。
3、客户定位。
“橙子银行”着力打造年轻人的银行, 目标客户是25~45岁之间的年轻群体, 特点是习惯于数字化的生活, 高度关注体验, 崇尚简单, 追求高效, 并且重视个性化和智能化。橙子银行账户目前仅向“18岁≤年龄≤65岁”的客户开放开户。
三、我国直销银行存在的问题
(一) 运营模式不完善。
从目前我国直销银行的发展实践来看, 受我国政策法规限制, 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直销银行, 还只是为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 在产品创新和营销渠道上的一次转型探索。在产品设计上, 我国直销银行产品存在同质化趋势, 将线下产品搬到线上, 部分直销银行业务与个人网银功能类似, 形成内部竞争;在盈利模式上, 直销银行为争取新客户, 普遍给予更高的产品收益, 可能压缩银行利润空间, 与传统网点利益冲突;在利益分配上, 直销银行与传统网点 (支行) 存在利益冲突, 分支行可能不推荐客户使用直销银行, 需要在组织架构上进行规避, 如民生银行和华夏银行。
(二) 金融体制不健全。
直销银行对于信用系统建设依赖程度较高, 国外直销银行都是建立在相对成熟的信用体系基础之上, 但我国信用建设缺失, 信用违约成本目前还比较低, 信用风险较高。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尚未完成, 尽管贷款利率已放开, 但存款利率仍受管制, 直销银行很难利用自身优势提供更加具有竞争力的存款业务, 发展空间受到压制。存款保险制度也未建立, 不能为直销银行存款提供保障。
(三) 监管政策障碍多。
我国直销银行在准入标准、运作方式的合法性、客户的身份认证、电子合同和电子签名的有效性确认等方面, 目前监管部门还没做出明确的管理规定, 银行在开展直销银行业务时面临较大法律和合规风险。我国直销银行进行理财产品销售、信贷资格审查仍需面签, 尤其开立账户需要到柜面现场办理开户, 无法完全实现零网点服务。
(四) 科技研发欠经验。
目前, 我国直销银行是以商业银行为主的创新模式, 需要大量的科技研发投入。相比互联网企业, 大部分商业银行的互联网开发经验、技术都相对不足, 开发周期普遍要长, 客户体验普遍要差。另外, 互联网公司主导的民营银行已开始运营, 注重去实体化, 主打网络银行模式, 凭其多年积累的互联网经验、客户的行为数据、搭建的业务渠道等, 将会对商业银行发展直销银行形成较大压力。
(五) 产品差异化不明显。
从目前各家银行推出的直销银行产品来看, 一般以满足客户理财、存款、转账的基本需求为核心, 将基础的银行账户功能打包并且线上化, 都坚持了“少而精”的原则。但各家银行都注意到差异化的方向, 如民生银行的可实时购买或定期积存黄金的“民生金”, 兴业银行的银行承兑汇票质押投融资产品频道“兴业票”, 平安橙子银行的智能消费记账和“梦想账户”两项功能。
四、邮储银行应对策略
(一) 发挥优势, 把握直销银行发展先机。
直销银行是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的重要切入点, 邮储银行要充分考虑互联网环境下的生存模式, 以超前的战略思维把握发展先机, 设立直销银行。在国际上, 较为出色的直销银行均从属于大型银行集团, 例如ING集团的ING Direct和汇丰控股的First Direct等, 完全独立的直销银行并不多见。邮储银行开展直销银行比中小银行更具优势。一是声誉优势, 由于没有实体网点, 直销银行客户的安全感较低, 邮储银行有邮政百年声誉, 3.9万多个网点遍布城乡, 客户在邮储银行“撑腰”的直销银行开户, 安全性和可信任度显然更高;二是科技优势, 直销银行对于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在客户体验方面的要求很高, 邮储银行在科技上的投入很大, 也很重视, 有专业的团队和丰富的经验;三是资源优势, 作为邮储银行母公司的中国邮政集团融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为一体, 客户存量多, 营销队伍庞大, 网络遍布城乡, 有能力和条件集合全集团中后台系统资源, 与直销银行实现共享。
(二) 创新思维, 通过直销银行践行普惠金融。
从国际直销银行实践案例来看, 由于受到当前监管环境的制约, 我国现已开展的直销银行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直销银行, 更多的是通过直销银行的形式去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 至于将来是否转为独立的法人主体, 还有待于监管政策的变化。邮储银行定位于零售银行, 着力践行普惠金融, 而直销银行本身属于新型零售银行经营模式, 服务对象为大众客户和小微企业客户, 符合普惠金融发展理念。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直接冲击了零售银行业务, 为防止储蓄存款和客户流失, 邮储银行应转变观念, 创新思维, 从战略发展角度看待直销银行, 借鉴国内外直销银行发展经验, 及时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差异化的直销银行业务, 并坚持直销银行产品“精简”、交易“便捷”的特点, 更好地服务大众客户和中小微企业。
(三) 科技立行, 搭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中国邮政集团在融合资金流、信息流、物流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中国邮政集团应加强顶层设计, 整合集团内各方资源, 搭建集电商、即时通讯、直销银行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作为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切入口, 同时根据自己业务特色, 在平台上融入金融、邮务和速递类业务。具体来讲, 一是找准定位, 把邮乐网打造成“网上商城+网络融资+平台创新”的综合型电商平台, 把邮政储蓄银行的金融资源渗透进去;二是自建即时通信平台, 实现客户经理服务客户、在线客服服务客户、金融信息推送、针对性的营销宣传以及专业的金融交流圈等多项服务, 为客户搭建起统一的金融服务及社交沟通平台。通过自建即时通信平台, 可以有效规避使用第三方通信平台带来的客户信息流失风险, 把客户信息全部留在银行, 增强客户黏性;三是建设直销银行, 要明确客户定位, 瞄准年轻、互联网客户群, 重点营销非邮储银行卡客户, 同时服务农村金融市场客户, 开发的直销银行产品要简单易懂, 购买便捷, 收益率较传统银行储蓄高, 以增强客户吸引力。
(四) 优化渠道, 线上和线下融合发展。
国外成熟的直销银行是线上线下融合、互通的一种金融渠道服务。在互联网深入银行领域的今天, 电子渠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物理网点, 减轻了银行的经营成本压力。一是邮储银行应重新优化现有渠道, 大力发展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和互联网综合营销平台等多种线上服务渠道, 线下要重新调整和定位现有物理网点, 统筹规划银行自营网点和代理网点, 合理布局, 形成主网点围绕若干卫星网点的格局, 摈弃片面追求大而全网点的传统思维, 自营网点要打造服务功能齐全的综合化精品网点, 代理网点建设在转型发展中要分层分级, 根据实际业务量来设置规模, 多建设小而精的网点, 注重VTM、CRS、ATM等自助渠道的布放;二是要注意线上线下融合, 通过技术改造, 优化业务流程, 打通线上线下互通渠道, 实现让客户先在线上预约和预填单, 再到线下网点完成实际交易, 网点要注重引入智能填单台、智能叫号机, 以节约客户等待时间, 增强客户体验;三是在商业区、居民区、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等客户更为集中的地方采用全新理念建设便民“直销门店”, 布放VTM、ATM、CRS、自助缴费终端等各种自助设备以及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自助操作渠道, 以“互联网平台+直销门店”构建立体化服务体系, 满足客户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金融服务需求。
摘要:直销银行作为一种新型经营模式, 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的重要切入点。本文对直销银行的概念和特征进行解析, 对比分析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开展直销银行的实践情况, 探讨直销银行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从把握发展先机、践行普惠金融、搭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线上和线下渠道融合发展等方面, 提出邮储银行应对直销银行发展相关建议, 为处于新形势下的邮储银行更好地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直销银行,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金融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刘智国, 魏劭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直销银行发展现状[J].银行家, 2014.10.
[2]张艳萍, 贺根庆.直销银行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对我国的启示[J].浙江金融, 2014.3.
[3]何虹.国外直销银行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 2014.8.
银行基层营业网点风险防范对策 篇5
银行基层营业网点风险防范对策
当前,随着银行各项业务的发展,案件及各类违规行为呈上升趋势,各类风险控制已成为紧 迫而又繁重的工作任务。从发案和违规情况看,基层营业网点及负责人发案率、违规率较高,这些问题如不引起高度重视,必然会影响银行各项业务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基层 营业网点及负责人风险控制的管理,强化风险监控和案件预警机制,这是当前银行防范案件 的重要课题,也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1.增强依法合规经营意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一是基层营业网点要端正经营指导思 想,始终坚持发展业务与防范风险同步,不断增强依法合规经营意识,实现经营业务的良性 发展。二是要增强全体员工依法合规办理业务的意识。要教育全体员工必须把落实和执行制 度放在首位,严格按照规定的办法、程序、要求、手续去办理业务。三是作为基层营业网点 负责人,更应该从合规经营、防范风险的角度出发,切实把合规经营的落实、风险防范贯穿 于全部工作的始终。2.进一步强化风险教育,提高员工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一是基层营业网点要 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风险教育活动。要通过定期进行法制宣传学习,树立典型,总结推介经 验,开展“以案说法”教育,增强员工队伍的法纪观念。二是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和完善 政治学习制度,经常组织员工开展政治学习,自觉抵制各种消极因素和腐败思想的侵蚀。三 是上级行要针对基层营业网点负责人中的思想问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多深入基层,及时 了解掌握他们的动态和思想苗头,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和风险防范教育。3.加大对新业务的培训力度,防范业务风险。一是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瞬息万变 的金融市场,要加强对前台一线人员新业务的培训,使其熟悉岗位要求和相关的规章制度,把规章制度要求落到实处。二是要加强对后台监督和检查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检查人员的 业务水平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三是对全体员工要进行多岗培训,鼓励员工一人多证,以 适应新业务发展的需要和不同业务岗位的需要。4.建立基层营业网点的预警系统。一是违规操作报警。内部各类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 未按规定进行操作时,由计算机系统自动报警。二是潜在风险报警。在正常业务处理过程中, 一些现象可能会导致潜在风险。如在日常操作中出现内部往来账户金额核对不平、网点日终 轧账账务不平等现象时可报警。三是事故苗头报警。柜员在对一些业务的处理过程中,由于 一些客观因素很可能会引发事故。如柜台发现持虚假或作废存款凭证支取存款等现象可报 警。5.完善基层营业网点激励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基层机构的激励机制。通过进一步完 善绩效考评与激励机制,建立经营者与经营成果挂钩,员工收入与工作业绩挂钩的收入分配 制度,使经营者和员工的收入随着工作业绩的提高而保持稳定增长。二是对基层营业网点制 订等级评价制度。设置统一、合理的考核项目,量化考核指标,制订操作性和客观性较强的 考核体系。三是对所、柜等级化管理要经常化、制度化。6.加强技术防范,提高防范风险的科技含量。一是要增加技防投入,应逐步增加对先 进的票据、身份证件鉴伪设备和支付密码系统、电子验印系统的投入,防范外部欺诈风险; 二是针对往来类业务的内部风险,优化核算系统内控功能,实现自动勾对系统内往来、内部 往来账务,从完善计算机程序方面控制资金往来类、重要空白凭证管理业务风险。三是进一 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如个别基层营业网点在安全保卫方面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需加 大投入进行改善。7.加强和完善对基层营业网点负责人权力运用情况的监督和制约。一是完善考核。在 对基层营业网点负责人进行考核的过程中要实行真实的民主评议,通过职工的评议来考察和 监督负责人的表现。二是完善监督制度。要进一步加强对基层营业网点负责人的民主管理和 群众监督,包括重大事项、决定,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要提交职代会讨论。三是坚 持谈话提醒制度。各级管理部门要定期对所属基层营业网
点负责人进行谈话,并提出要求。四是加强对基层营业网点负责人的选拔。在选拔任用基层网点负责人时,应更多地重视对其 思想品德、业务能力及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的考察。总之,如何加强对基层营业网点风险点的防范,在全行系统强化防范制约机制、拓宽防 范领域和抓好源头预防是一个系统工程,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
网络银行风险监管问题及对策 篇6
当前社会,是一个网络快速发展,人人都在使用网络的社会,网络革命为经济和金融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各商业银行纷纷加入网络银行的大潮,将众多的金融服务转移到网络银行中来,网络银行具有的虚拟性、智能性、便捷性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越来越多样化和详细化的金融服务。当然,网络银行不是传统银行的简单延伸,而是现代化科技和金融行业的有机结合,是金融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可是,在这个过程中,不免会存在诸多漏洞,网络银行近几年暴露出的问题已经让人们产生了畏惧心理,经营风险的扩大不断显现和激化,风险监管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网络银行发展的绊脚石,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网络银行如何有效监管还没有明确的论述,为了防止风险,有必要对监管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
网上银行目前存在的风险
根据网上银行不同于实体银行的运作方式和体制构成,将风险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虚拟金融服务的业务风险,一类是基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技术风险。
业务风险主要有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
操作风险:银行的员工在网络上办理业务时,由于粗心大意,进行了不规范的操作,造成客户资金损失;客户在网上转移资金时,不慎进入钓鱼网站,或者被不法分子欺骗,由于缺乏专业知识,防范意识较差,泄露个人信息和密码;银行工作人员为了谋取利益,利用工作之便得到客户重要资料,或者盗窃客户资金或者将信息出售,作出不利于储户和投资者的行为;
信用风险:网络银行兴起很容易,但是消失更容易,在金融产品和在线服务等各个环节,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会被用户投诉,造成负面影响,舆论的造势和媒体的报道会让网络银行迅速失去大量资金,有时候还可能背上巨额债务;
法律风险:法律风险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是否遵守法律和由于不确定因素引起的法律纠纷,由于网络银行监管方面的不足,对于电子用户协议的有效性和期限性有待争议。
技术风险主要有人员管理风险、计算机系统风险和数字攻击风险
网上银行的创新程度和速度远远高于实体银行,网络银行的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人员对于风险的评估能力和控制,而不是像实体银行一样,取决于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监管能力,在美国,很多的网上银行将技术外包,产生了不确定性风险,技术的选择也是一个难题,如何选择承载能力强的系统来规避系统风险,成了网上银行不断探究的课题。
计算机系统风险:作为网络的运作设备,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和可靠程度一直是银行业关心的问题,很多开发商不小心推出具有安全隐患的产品,会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INTEL公司就曾经回收CPU芯片,,就是因为发现它在计算小数点后几位时发生误差,这对于平民百姓可能微不足道,但是对于几十亿、几百亿的金融公司来说,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了。
数字攻击风险,银行业的人都知道,电脑有时会被黑客攻击,或者感染病毒,病毒的传播方式也越来越多种多样,从一开始的钓鱼网站传播,到后来的电子邮件和附件扩散,到现在的虚假官方信息链接,骗子的手段层出不穷。
网上银行的风险防范措施
从技术角度来说,网上银行业务的拓展需要复杂安全的技术支撑,完善相关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要重视银行自身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对于银行的网络系统,肯定从前台的运营需要,到中间的数据提交与整理,再到后台的监管回馈,是一套完整的系统,并且有强大的防火墙保护,每一项环节都需要重要岗位人员的授权。对于人员要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并做好监督工作;要不断研发新的技术,开发先进的软件系统和应用,并不断进行升级,对于鉴定识别系统,可以采用指纹、视网膜等难以复制的技术,网上银行需要不断的技术创新,要注意在创新的过程中选择靠谱的开发商和担保机构。系统运作过程中,需要定时检修漏洞,做好数据的保护工作;
从制度角度来说,首先,要建立有效地风险评估和检测体系,这就需要电子银行和人工相结合,电子银行的数据库是风险分析的重要工具,银行的安全证书是检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后台的数据整理和汇总,又是一把安全钥,其次,要增强客户的安全防范意识,如今科技的发展也催生了偷窃手段的进步,老百姓对于支付工具,网上银行的登录密码,安全认证等方面专业知识缺乏,特别是手机动态口令和验证码等重要信息保护不足,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银行可以定期举办安全公益讲座,通过官方的微信和微博等传播安全教育视频,让客户掌握鉴别诈骗的手段等。
对网上银行风险的监管及策略
要完善现有的网上银行法规体系。网上银行和传统银行的业务差不多,因此,对于传统银行的监督和管制对于网上银行同样适用,针对网上银行特殊性,需要完善现有的电子银行法,对于每一项业务都应该有具体明确的电子协议,就像到柜台办理业务一样,有相应的票据,这些都是问题出现时的重要凭证。
鼓励银行内部和社会力量加强对银行的监管。网上银行因为涉及电子通信、金融保险、投资理财、交通购物、建筑商场、水电生活等各个行业,因此监管的难度可想而知,这就需要银行内部强化监控制度,运用高科技手段在网络架构起电子监管体系,同时对于网络运营人员和合规检查要更加严格,社会方面需要各行业谨慎交易,网络银行依托于网站运营,而网站名称又极为相近,容易进入钓鱼网站,相关的安全证书应该要及时更新,防止诈骗分子攻击防火墙。
希望通过各方面的改进,能够对现有网上银行优良环境的构建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从而促进网上银行全面有序地发展。
银行对策 篇7
关键词:外资银行,进入,影响,对策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 伴随着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全球化, 金融的国际化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 金融自由化推动了银行部门的国际化和全球化。自由开放的国际金融市场银行的跨国经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 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命脉行业的重大意义越发突出, 也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从改革开放初期外资银行进入中国起, 它们在华的经营状况经营策略市场行为等等就为我国金融界所关注。对其在华经营对我国本土银行业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为提升国内银行业整体水平提供借鉴是当前形势下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外资银行进入国内市场的影响分析
(一) 外资银行进入的有利影响
1、有利于降低我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强化了中国银行业的竞争机制。目前, 在我国经营的193家外资银行全部是世界排名前1000位的银行, 其母行实力强大、资产雄厚。按照英国《银行家》杂志2007年的排名, 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等九家银行虽然也进入前1000位, 但在资本回报率方面差距较大。母行实力的强烈对比, 使得各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经营的起点较高、技术先进、经营成本较低, 从而有助于打破我国银行业市场多年以来形成的自然垄断局面, 促使国内银行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而努力保有和扩大现有的市场份额, 并试图通过提高生产能力和效率来加以实现。
2、为提升本土银行整体运作效率提供参考。
在华外资银行至少在提高银行人均效率、拓宽银行收入来源、控制银行支出和成本方面, 为我国商业银行设立了参照系统。外资银行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具有示范效应和借鉴意义。我国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将在同等条件下从事金融业务, 充分竞争机制的建立将会极大地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化进程, 能够在客观上加大银行业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力度, 加速化解处置金融风险的工作进程, 进一步加强金融法规建设。
3、有利于改善我国银行业产品的供给。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促进了我国融资机制的转变, 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银行业产品的供给。外资银行的进人打破了我国传统的封闭型融资状态, 为国内融资打开了新的渠道;同时, 伴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外资银行的进入促进了我国融资机制从计划型向市场型的转变。外资银行的贷款以利润和效益为目标, 因此, 其对我国三资企业和中资企业贷款的增加, 本身即增加了我国按照市场原则进行融资的比例, 同时, 使长期被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几乎拒之门外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拥有了向银行融资的机会。
4、有利于促进中外资银行之间的合作交流。
近年来, 我国银行业出现了国际银行参股中资银行的热潮, 如汇丰银行参股交通银行、花旗银行参股浦东发展银行等。在原有国有商业银行的基础上进行参股合作, 对外资银行而言可以利用国有商业银行已有的经营网络和客户资源, 迅速融入中国的银行业务体系;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 则可以迅速得到资金、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念。此外, 外资银行通过招聘国内员工, 并对员工提供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 而这些员工中有一部分回流到国有商业银行, 从而对我国金融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5、有助于加快我国银行业国际化进程。
外资银行进入本身就标志着我国的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更多联系;同时, 促使我国本土银行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改革和管理, 推动我国专业银行向商业化转轨。另一方面, 外资银行进入为我国本土银行到海外, 特别是到与我国实行对等互惠原则的国家建立分支结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 外资银行进入的不利影响
1、竞争压力促使我国本土银行加大自身改革、增加经营成本。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带来了一些好处的同时,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原有银行业造成的冲击。由于竞争压力加剧, 迫使中资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历史很短、经营积累很少的情况下投入很多资源进行高成本的技术改造, 同时国有商业银行经历了在成立以来首次几乎是全行业的大裁员。技术改造和裁员无疑将会对这些银行未来经营效率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大规模的银行改造和裁员也肯定对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冲击。此外, 由于竞争加剧, 中资银行传统业务领域的利润水平受到冲击, 其必将会寻求新的收入来源, 这就为近年来沸沸扬扬的信用卡收费等事件提供了最好的注解。
2、增强政策影响的不确定性。
与国有商业银行不同, 外资银行绝少受到行政干预, 自身也往往并不服从政府的行政指令, 同时又拥有超强的资金融通与调度能力, 在某些情况下受利润驱动, 其行为就可能对国家的某些货币政策或宏观经济政策造成冲击。如前不久人民币承受高度升值压力下, 部分外资银行采取的某些资金调动措施就对当时的人民币汇率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 外资银行对其母国 (来源地区) 经济变化敏感的特征, 使得外资银行成为危机的传导器。如亚洲金融危机期间, 由于本国受到巨大的冲击, 一时之间日韩银行在我国的分行几乎同时陷入危机。虽然由于这些银行的规模较小而未能对我国的银行体系造成大的影响, 但也提醒我们要慎重对待外资银行的危机传导功能。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对策
(一) 加强与外资银行合作交流, 弥补自身不足
在外资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均有各自突出优势的领域可以通过合作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 中外资银行之间的合作包括一般性业务合作和股权合作。
首先, 国有商业银行应从业务拓展需要出发, 积极与外资银行开展一般性业务合作。一方面是金融创新方面的合作。外资银行在金融创新尤其是衍生产品的设计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国有商业银行在研究借鉴的同时也开始推出类似产品, 并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效果, 但缺乏对金融衍生产品等核心技术的掌握, 需要通过与经验丰富的外资银行进行合作来加强这一薄弱环节。另一方面是资金方面的合作。近期, 国有商业银行外汇资金短缺、人民币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较为突出, 与外资银行在资金领域的合作有利于缓解上述问题。
其次, 引进战略投资者以促进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我国的银行业正处在改革攻坚阶段, 存在许多不足, 如不良资产比例过高、资本充足率低、经营机制僵化、市场化程度严重偏低等。引进境外金融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引智”吸收行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推动金融行业市场化进程。
(二) 调整优化经营结构, 实现战略转型
优化经营结构是提高发展质量的根本性措施, 国有商业银行应把结构调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着重优化资产、收益和区域结构, 推进经营战略转型, 在构建多元化、价值性经营型格局上迈出新步伐。
首先, 应逐步调整资产结构, 推进资产多元化经营。要在保持信贷资产合理适度增长的同时, 提高非信贷盈利资产的比重。国有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和人才优势, 对企业和个人开展有关资产管理、负债管理、风险管理、流动性管理、投资组合设计和家庭理财、估价等多种咨询业务。要建立以咨询服务为核心的商业银行信息管理和咨询中心, 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商业银行的结算中心和代理中心职能。
其次, 应大力调整收益结构, 实施中间业务跨越式发展战略。国有商业银行应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为核心, 进一步巩固本币支付结算、国际结算、银行卡和各种代理业务等几大优势领域。做大做强现金管理、投资银行、资产托管和各类理财等新兴业务, 积极抢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成长性的中间业务新市场。
(三) 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培育核心竞争力
国有商业银行应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从增强制度创新力、风险掌控力和技术竞争力这三方面培育核心竞争力。
第一, 完善公司治理。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以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以透明化管理、内部管理和内外部监督为主要保障的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其次是创新公司治理制度。除了董事会要加强风险监督外, 还要通过资本约束、外部监管和市场纪律防范银行风险, 重组银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第二, 强化内控机制。在风险掌控能力问题上, 应着眼于“一个充实, 三个加强”。“一个充实”是尽快充实银行资本金, 构建以信用风险管理为重点, 多类型风险评估为前提, 资本充足率管理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新体系。“三个加强”即:加强全面风险管理, 加强风险处理技术、加强风险掌控的制度建设, 重塑风险管理的流程。
第三, 推动金融高科技发展, 提升技术竞争力是完善公司治理、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依托。首先要建立高效、快捷、顺畅的信息技术平台, 另外要强化技术应用创新。以技术创新、促管理、促发展, 将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全面进行现代化、集约化的发展战略。
(四) 解决实际经营问题, 提高市场应变能力
1、协调好风险防范和市场拓展之间的关系。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资产风险的防范上取得了显著成绩, 新增贷款的不良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由于考核评价体系和制度设计仍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基层行需要受到双重考核, 即在扩大市场占比、提高盈利的同时要严格控制信贷风险。在两方面难以平衡的情况下, 在基层行往往容易出现“过度谨慎”倾向, 不利于业务的正常拓展。要解决此问题, 一方面要理顺不同考核指标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应在如何避免、对冲和管理风险方面加强工作。
2、尽快建立跨部门贡献考核政策。
国有商业银行缺乏部门协同效应的症结是没有一套部门的业绩考核和利益分配机制, 从而易导致业务部门各自为战或重复销售的局面。外资银行在跨部门考核方面已经有了十分成熟的考核体系, 值得国有商业银行借鉴。如渣打银行在全行强调“One Bank”理念, 并且建立了跨部门的综合贡献度核算体系, 对营销人员的联动、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起到了促进作用。国有商业银行应尽快发展建立起跨部门的综合贡献考核体系, 利用明确的跨部门考核奖惩机制提高经营的整合程度和效率。
3、加速推动产品整合, 改进营销服务方式。
产品多而散、缺乏定制化和一揽子的服务是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应彻底打破目前按产品设置部门、按部门设计流程的经营管理模式, 按照“以客户为中心的要求”, 将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同平台、相互分割的金融产品, 进行整合统一。另外, 应在提供一般性产品和标准化服务的基础上, 加强对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和营销, 着重对高端客户提供差别化、个性化的服务。
4、利用“区别对待”解决好授权与放权的协调问题。
银行对策 篇8
“影子银行”一词最先出现在2007年, 自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之后, 影子银行体系的重要性才引发经济学家和管理层的高度关注。影子银行, 简单的说, 是指不受监管或仅受较少监管的, 提供融资、股权资本融资、金融组合产品、金融交易服务的, 有别于传统商业银行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或金融行为。
与美国等发达的金融市场相比较, 我国的影子银行虽然才正处于发展初期, 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也在快速地发展之中, 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 影子银行体系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力也愈来愈强, 对我国传统银行的“双刃剑”影响也日益明显。这就要求对影子银行也要以科学的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客观的看待。
二、影子银行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 有利影响
(1) 对传统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
影子银行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带来的, 是金融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创新改革的产物, 同时影子银行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传统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 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2) 有利于分散风险
很多人一提到影子银行, 首先想到的就是高风险、不好的方面, 其实影子银行并不是高风险的代名词, 甚至有很多影子银行业务具有很好的风险缓释作用和风险分散作用。
(3) 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随着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出现, 促进传统金融体系和模式的改革, 实际上是推动了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2. 不利影响
(1)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形成竞争
影子银行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新的挑战, 与传统商业银行在业务上形成竞争, 我国本来经济市场中中小企业占有很大的比例, 加上近几年政府大力扶持小微企业的发展, 由于影子银行形式上更加灵活、对信息的了解也更加充分, 影子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和短期融资方面更具有竞争优势。这对于传统银行来讲, 相关方面的业务将受到很大冲击。
(2) 扭曲商业银行的内部脱媒, 放大了银行的流动风险
银行理财产品作为商业银行的脱媒形式之一, 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开端。所谓银行脱媒是指在进行金融交易时跳过所有中间环节而直接在双方进行的交易。由于大笔存款流出银行体系, 而银行本身的存款也变的更加短期化和波动化, 这将造成银行的存贷期限错配问题更加严重, 系统性的风险也开始显现。银行对此不得已推出较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来吸引客户, 实际上还是发放的信贷, 此时的理财产品实际上是钻了监管的漏洞, 这种金融创新虚增了银行业务量, 并非真正的业务结构。
(3) 加剧商业银行贷款违约率
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 既是适应了目前的金融环境, 又是借助了商业银行的资源。例如:作为影子银行的重要组成的担保公司为银行客户提供了贷款担保, 是依托商业银行的贷款为基础, 通过对客户进行担保而赢利。客户—银行—担保公司三方为担保贷款的组成, 担保公司目前不受存款保险制度和不缴纳存款准备金而没有央行的最后保护, 若担保公司破产, 其破产造成了损失最终将有银行承担, 由此影子银行会加剧商业银行的违约率。
三、对策
影子银行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这从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后至今发展情况足以看出。我国金融监管当局要采取措施将影子银行引向正确的发展道路, 使其对我国金融能够稳步前行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尽可能的减少其负面影响。
第一, 银监会作为监管机构, 应高度关注影子银行问题, 积极采取措施防范银行体系外风险向体系内传导。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合作与创新, 从机制和源头上打消“影子银行”业务监管套利动机并防范风险传递。监管部门应当严防影子银行从商业银行套取资金, 保证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和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机构合作业务处于监管体系之下, 严格控制风险传递。
第二,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底线是首要任务, 特别注意防控三类风险, 即严防信用违约风险、表外业务关联风险和外部风险传染。
第三, 利率市场化是解决影子银行带来的诸多问题的根本办法。当前中国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热衷放贷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利率管制, 这种利率管制刺激了贷款需求, 鼓励了低效率的贷款项目, 导致了资金市场的严重供不应求。
第四, 调整金融行业标准, 降低金融监管门槛, 逐步让金属属性较低的机构纳入到监管部门管辖下, 使其阳光化, 以便更好地规范的发展。同时, 建立由银监会统一管理, 各部门协调统一的监管体系, 改变当前监管多头散乱的现象。
第五, 深入研究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完善监管系统对其监管。科学准确地界定本国影子银行是一国监管当局必须要做的功课。近期监管部门为了控制风险叫停了一些银行创新产品, 例如银信合作理财产品, 但是这种做法治标不治本, 长期下去会减弱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 不利于金融体系改革和建立, 监管部门不应采取直接叫停的方式, 而应做到有管有控, 建立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之间的防火墙。
参考文献
[1]张佳坚.浅议中国影子银行[J].现代营销.2013, (1) :46-47.
[2]张坤.影子银行:商业银行的机遇与挑战[J].新金融.2012, (6) :35-39.
银行对策 篇9
2008年, 经潍坊市银监局和山东省银监局批准, 在寿光市设立组建了寿光村镇银行。寿光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1亿元。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为发起单位, 占股比例71%。山东寿光农村合作银行占股19%, 山东乐义金融担保投资有限公司占股10%。到2010年10月底, 寿光村镇银行存款余额达4.02亿元;贷款余额突破4.09亿元, 累计发放各项贷款6.6亿元, 实现盈利905万元, 在促进辖内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健康发展。
2 寿光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注册资本少, 抗风险能力差相对四大国有银行及区域性商业银行来说, 寿光村镇银行注册资本很低, 抗风险能力差。
(2) 资金短缺, 贷款业务受限。村镇银行吸收资金较其他商业银行和信用社要困难得多, 吸收存款速度远低于发放贷款速度。村镇银行因只大多只有一家网点, 存取钱不方便。作为独立法人, 在老百姓心中信用度远低于四大国有银行。在对寿光村镇银行的调查中发现, 同一时间, 中农工建和农信社存款人满为患, 寿光村镇银行办理存款业务的顾客寥寥无几。且农村闲置资金总额有限, 在农行和邮政及农信社早已瓜分的情况下, 村镇银行从农民手中获取资金的额度有限。
(3) 营业人员素质不高。村镇银行位于农村县域, 机构小, 发展潜力小, 如果不是高收入, 很难吸引吸收优秀专业人才。同时, 村镇银行小额大款数量多, 情况复杂, 需要大量专业人员进行贷前调查、贷后管理。村镇银行因盈利有限, 人员有限, 很难承担对员工长期的专业培训。这就使村镇银行面临现代化管理与低成本运作之间的矛盾。
(4) 国家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小。与农信社同性质的村镇银行定位是服务“三农”, 但准备金缴存比例高于农商行;村镇银行的营业税率高出农信社1.7%;财政对农行、农信社发放农业贷款进行贴息, 但对村镇银行发放贷款没有明确规定进行贴息, 这些都提高了村镇银行的营业成本, 限制了其发展。
(5) 盈利能力有限。从总体上说, 因为注册资本金总额的限制, 导致贷款主营业务盈利有限。国家金融政策的不支持导致了较高成本。占据较大比例的种植业和养殖业贷款利润率低、风险高。农民居住偏、散, 也会提高村镇银行的业务经营成本。且低利润与企业追求高利润的矛盾容易导致村镇银行偏离为“三农”服务的原则。
(6) 金融服务受限。部分村镇银行没有单独的行号, 不能在人行开立清算账户, 不能进行结算业务、参加同城票据交换、参加大、小支付系统结算、办理银行卡、转账兑汇、办理房贷、开展基金理财, 并且无法进入银联, 这样就丧失了大量客户和资金来源。
3 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
3.1 深入农村加强宣传
村镇银行应当利用多种宣传媒体和渠道, 深入农村宣传, 让社会各阶层、各部门了解在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 引导社会公众认可村镇银行。大力宣传支农惠农的特色贷款种类。增设新网点, 方便群众, 以贷引存, 以贷吸存。
3.2 合理设置、布置网点
农村信用社是村镇银行最大的竞争对手, 但信用社设立多年, 机构网点布置较多。村镇银行应主动在信用社覆盖较弱的区域设置网点, 优势互补, 有利于弥补寿光金融的空白, 也有利于村镇银行的发展。
3.3 加强自身建设
(1) 大力培养基层专业人员, 提高业务素质, 同时引进有经验的高管, 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引发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2) 加强内控建设, 健全规章制度, 用制度堵塞管理中的各种漏洞;
(3) 借鉴其他商业银行和国外村镇银行的先进经验, 并与其他银行合作, 利用其网络设施和网点, 提高自身业务运作能力;
(4) 开发出与“三农”服务要求及自身相符的金融产品, 弥补农村金融空白, 拓宽自身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渠道。
3.4 完善自身服务能力
尽快取得行号, 加入人民银行征信业务查询系统、人民币银行结算帐户管理系统等, 降低风险, 同时能提供更多的中间业务, 吸引客户, 获取资金。
3.5 向有关部门申请优势政策支持
一方面向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申请相应政策, 享受准备金、税收、缴费等方面的优惠。另一方面, 村镇银行要主动向人民银行申请支农再贷款, 扩大自己的资金来源。同时村镇银行应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的沟通, 争取获得当地政府部门财政和政策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学春.乡村银行运作模式及其借鉴[J].东岳论丛, 2009, (4) .
[2]李晓春.我国村镇银行建设进展缓慢的原因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0, (3) .
银行对策 篇10
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革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旨在解决农村地区的“三农”问题。
在实践层面,自2006年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来,关于从制度或政策层面支持村镇银行建设的各种规章条例便层出不穷,有力地从制度层面上保障了村镇银行的建设和发展。在学术层面,学者们对村镇银行也进行了大量研究,例如,村镇银行的绩效、[1][2]村镇银行的发展困境及对策、[3][4][5][6]村镇银行的地区性等等。[7][8][9]
但由于地区的差异性,影响村镇银行发展的因素也存在异质性,致使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层次不齐的现象。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因地制宜地提出符合地区特点的对策或建议。
二、当前村镇银行发展的困境
(一)定位偏离
村镇银行的产生旨在解决农村的“三农”问题,为农民、农业、农村经济提供更便利、更充分、更有效的金融服务,但在现实中,村镇银行的发展却偏离了这一目标定位。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村镇银行的商业化定位
村镇银行的性质,大多遵循的是主发起行的性质,多数情况下倡导其发展的是“商业化的制度逻辑”,即追求效益和利润的最大化。[10]相应地表征为村镇银行的商业化定位,而通常情况下的“三农”活动,在发展过程中其能够带来的利润或效益,则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并没有一种主导其发展的商业化利益驱动。因而,村镇银行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寻找能够带来利润的领域。
村镇银行的贷款发放对象,主要体现为商业性质。比如,浦发村镇银行的贷款对象主要是企业客户,而农户贷款占比偏低。[5]在一项以全国村镇银行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在大足汇丰村镇银行贷款余额的1649万元中,个人贷款和农户贷款金额为0。[4]这些案例均表明,村镇银行在利益驱动下的定向选择。
2.“三农”自身的弱质性
(1)贷款信用问题。银行与农户之间缺少支撑信任机制,在无可信任的担保机制情况下,村镇银行由于担心资金的回收问题,不敢向农户发放贷款。
(2)农业生产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高风险性、低收益性、资金回收期长的特征。若按照政策要求,将大部分资金投向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则村镇银行在短期内难以实现盈亏平衡,甚至面临倒闭。[11]在这种情况下,村镇银行便会选择“弃农从商”,违背了建立的初旨目的。
(二)公众认同度低
村镇银行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加之股权结构的多元化格局,致使其在公众心中的品牌认同度,较之其他农村金融机构偏低,这一结果也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同。
在一项对天津市某村镇的36名访谈对象的调研中发现,仅有3人表示知道该村镇银行,其中只有一位表示曾经在该村镇银行办理过储蓄业务,但是现在也已转到农村商业银行办理了。在谈到自己选择办理业务的银行时,有27个被访者选择了农村商业银行;当问及偏好原因时,有16个被访者表示,地理位置方便是选择的决定因素。此外,有7个受访者表示,选择特定银行的关键因素,在于自己的一些特殊需求,如养老保险在特定银行,则选择该银行的可能性就越大。
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村镇银行目前无法在农村普及,开设网点数量远远比不上农信社,知名度也无法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相比。想要获得农村居民认可,村镇银行还有一段路要走。[12]另外,村镇银行业务量小与其网点少也密切相关。由于营业网点少,且所在地多在县城,其业务范围至多只能覆盖县城周边农村,而对其他偏远乡镇、村的农民来说,指望其去村镇银行办理业务不太现实。[4]
现有研究也发现,村镇银行市场认同度较低的原因,在于村镇银行目前还是一种新设的金融机构,公众对其认识不够,部分村民甚至认为村镇银行是“私人银行”,不愿意到村镇银行办理存贷业务。[13]因此,提高公众认同度是村镇银行面临的又一重要实质问题。
(三)业务创新能力不足
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其在业务创新能力上明显不足。
相关研究表明,目前大多数的村镇银行还未参加人民银行的大小额支付系统结算、征信系统和支票影像系统、不能发放银行卡。[14]村镇银行因为受到资金和技术水平的制约,其主要业务还集中在存贷款等基本传统业务上。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金融服务业与互联网紧密结合,而村镇银行的电子银行功能欠缺、银行卡业务单一,不能满足客户日益多元化的需求。[13]
朱乾宇等在湖北省8家村镇银行的调研过程中发现,目前,村镇银行还无法查询贷款征信情况,并且强调国家应加强村镇银行的诸如再贷款业务、银行卡准入、营业税优惠等措施,也是其他村镇银行发展中难以回避的问题。[15]
业务能力不足直接制约着村镇银行的发展能力。比如,随着信用卡时代到来,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超前消费,特别是年轻一代,村镇银行如若不能紧密结合时代特征,推出相应的信用卡业务,未来便会流失很大部分客户。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地区和主发起行的差异性,各村镇银行的业务能力也存在差异。
从目前学者们的研究来看,上述业务创新能力不足问题依然明显存在,成为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三、天津华明村镇银行的发展经验
(一)华明村镇银行产生的背景
2012年,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监会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的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村镇银行发起设立或增资扩股,村镇银行主发起行的最低持股比由20%降至15%。在这条监管部门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铺平的道路上,天津市按照“村镇银行要突出本地化,多吸收当地的企业和个人参股”的要求,对东丽区村镇银行进行改制,成立了天津华明村镇银行。
华明村镇银行是全国首家股本改革试点的村镇银行。在其改建之前,股东中仅有一家本地企业,且本地企业入股的积极性不高。在此背景下,政府制定了“本地化、民营化、股权分散化”的改建方案,由政府推荐符合资质的民营企业和股份改造后的村级经济组织参与,按照“五有一低一无”(即有意愿、有品牌、有实力、有知名度、有持续注资能力;资产负债率低;无不良信息记录)这个原则来挑选股东,并且地方政府扮演的是“支持发展”的角色,不参与管理,不干涉经营。
华明村镇银行是本地化、民营化、股权分散化、监督政策导向和农村改革在华明镇的完美结合,发展至今,华明村镇银行已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截至2016年2月29日,各项资产总额36.51亿元,各项存款余额24.74亿元,各项贷款20.79亿元,现已成为天津市资本规模较大、业务品种最丰富的村镇银行。[1]
(二)华明村镇银行的发展特色
1. 坚定服务“三农”理念
华明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并未一味追求商业化的利润导向,除了抢抓中小企业的客户之外,也在积极履行着服务“三农”的义务。其推出的“新农村居民消费贷款”和首创的“农民入股”模式,就是服务“三农”的具体体现。
(1)“新农村居民消费贷款”,是华明村镇银行在“还迁房”政策期间,为满足新农村居民消费性贷款需求、推动区域业务发展过程中,为符合规定条件的借款人发放的保证担保贷款。为方便村民办理业务,军粮城支行每天安排5—6名员工在村委会设立咨询台,每2名客户经理为一个信贷业务小组,分别负责贷款咨询、登记基本资料工作。另外有1—2名业务人员负责维护现场秩序,各项工作分工明确,打造出贷款流程化的业务模式:村民咨询→客户经理记录贷款村民基本情况,提出贷款所需基本资料→村民和保证人准备借款材料→客户经理受理贷款申请,并在现场进行初审,完成面签等相关手续。
(2)首创农民入股,这在全国尚属首例,是民间资本和农民资本进入银行业的积极实践,也是地方金融机构改革的有益探索。农民入股模式强化了农户的信用意识,建立了农户和银行之间的信任纽带。
2. 信贷品种“微创新”
华明村镇银行为了更好地服务当地客户,结合华明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特点,按照贷款对象的不同需求,研发了“金惠农”助农贷款系列、“自由薪生活”个人商务贷款系列、“新生活运动”个人消费贷款系列、“金助力”小型微型企业贷款系列、“联盟金生”信用联盟贷款系列五大系列28种信贷产品。
(1)常用的信贷产品中,个人贷款项目有5种,分别是:个体工商户贷款、个体抵押贷款、社区居民“一户多保”贷款、个人“一抵通”贷款和“白领通”贷款。这5种个人贷款项目可以满足普通工商户、有抵押物的贷款人、无抵押物但是有担保人的贷款人等多种类型贷款人的需求。
(2)公司贷款有3种,分别是: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中小企业信用联盟贷款、小企业“一抵通”贷款。这3种形式的贷款,解决了小微企业的资金周转问题、信贷业务问题和生产经营的资金问题。这些信贷产品上的创新,既扩大了华明村镇银行的知名度,同时也强化了其定位“三农”的服务目标。
(三)突破行号限制,拓宽结算渠道
与其他村镇银行相比,华明村镇银行具有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渠道。
1. 纳入了人民银行的支付系统
由于华明村镇银行的硬件设施、技术力量、软件网络、风险控制和费用支付,均达到了人民银行支付系统的接入标准,因此,经过人民银行批准,华明村镇银行获得了行号,纳入了人民银行的支付系统,可以正常办理汇款、转账、跨行支付等业务,实现了计算机联网直接办理而跳过第三方,结算环节少,划款速度快。同时,华明村镇银行可以进入全国拆借市场,与只能向当地金融机构拆借资金的村镇银行相比,降低了运行成本。
2. 开通了大额支付系统,实现了跨行实时结算
华明村镇银行开通了大额支付系统,实现了跨行实时结算,并开通了“银银平台”支持与商业银行全国网点的通存通兑。
所有网点全部安装了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能够实现全国实时收汇款;面向社会公开发行首款借记银行卡———同心卡,可办理存取款、行内转账、跨行取款、POS消费等多种业务。针对村镇银行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特点,华明村镇银行的银行卡与短信通、网银等业务均免费办理,开卡费、年费、跨行取款手续费等各项费用全免,真正实现“零费用”优惠,让更多的农民朋友享受费用低廉的金融服务。在银行卡上线的同时,ATM自助设备也实现了同步运行。
如今,华明村镇银行的经营范围更具有多元化,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从事同业拆借、从事银行卡业务、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代理收付款项,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可以代理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业务。
四、解决村镇银行发展困境的对策
华明村镇银行作为一个与其他村镇银行具有同样性质的农村金融机构,之所以能够在短期内实现快速发展,一方面离不开政府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自身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其相关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也为其他村镇银行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一)完善政府对村镇银行的配套政策支持
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和保障,特别是在村镇银行发展认可度较低的情境下,政府的政策支持起到了一个关键性的作用。这也是华明村镇银行快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1. 宏观层面
(1)政府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相应政策的顶层设计,解决政策性与盈利性之间的矛盾,营造一种正向激励的环境。例如,适当对村镇银行进行税收优惠,政府可借助第三方平台,免费为村镇银行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还可通过建立风险保障机制,减少村镇银行在贷款业务中的风险性。
(2)为村镇银行的业务服务,提供疏导机制,贯通村镇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方便其业务对接,实现村镇银行效率提升。
2. 微观层面
(1)政府对一些与“三农”相关的服务,如农村养老保险业务、医疗保险业务,均可交与村镇银行实施,在农户与村镇银行之间构筑起一条连接纽带,让农户在慢慢与村镇银行的接触中提高对其的认可度。
(2)对一些与政府相关的业务,可下放到村镇银行。
(3)政府可定期举办金融超市,让各种农村金融机构汇集到这一平台,介绍自身的服务业务,既有利于扩大村镇银行的知名度,也有利于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做到“一箭双雕”。
(二)从自身实践中挖掘村镇银行的发展潜力
政府的政策优惠仅能给予村镇银行一时的支持,村镇银行要想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必须要明确定位、加大宣传、应对需求。华明村镇银行的具体实践就是一个很好的折射。
1. 明确自身定位,推出与服务“三农”相关的产品
例如,华明村镇银行首创的农民入股模式,让更多的农户参与到银行的建设中,让农户感到自己是该银行的一份子,从而可有效避免因信用问题而出现的信贷资产流失的问题,既保障了村镇银行本身的利益,也增加了入股农户的收益。
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知度
(1)可通过银行人员“下乡”的形式走访宣传,在农村地区开展一些与金融相关的讲座。例如,如何预防金融诈骗、如何有选择性的投资理财产品等措施,这些举措较适合农村偏远地区。
(2)可借助媒介平台,如网络、电视、LED等现代设备扩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知道村镇银行。此外,一些村镇银行可在特定季节,推出特定的服务,如夏季“送清凉”活动,冬季“送温暖”活动,真正深入到农户中,让更多的人从知道该银行变成认可该银行。
3. 积极应对农户个性化需求
由于各村镇银行所处地区的差异性,导致不同地区的农户对银行业务的需求也存在差异性。例如,对一些拥有大量闲置资金却失去土地的农户,应实施能够促使其将闲置资金存入银行的利益机制;而对一些以土地为生的农户,则需要考虑为其农业生产提供一种便利的信贷服务。如此,方可真正扎根于“三农”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向根植于村镇的其他金融机构学习和借鉴
相比于其他发展历史较长的村镇银行,如邮政储蓄银行、农信社等金融部门,一些优秀的经验可供村镇银行学习和借鉴。例如:
1. 在人员队伍发展上,可借鉴邮政储蓄银行的经验
邮政储蓄银行建设之初,其人员队伍主要是来自原先的邮政储蓄,具有较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和对金融产品的认知能力,人员业务素质较高。而对村镇银行而言,在人才招聘上,可聘请一些具有相关银行工作经验的人员,快速投入到工作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生人才在业务上的能力不足。
2. 成立专营信贷网点
邮政储蓄银行在各地市分行成立了335个小企业信贷中心,[16]极大地方便了企业的贷款。村镇银行可以以人员分配的形式,指定到服务的地区,开展对农户的储蓄和信贷业务,既减少了实体网点设置的成本,又加强了与农户之间的联系。
五、结论
村镇银行的发展,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改革的规律,在提升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和主发起行的性质差异,村镇银行必须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展战略,切实践行好为本地“三农”服务的宗旨。
摘要: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为解决农村地区的“三农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天津华明村镇银行的发展经验,为其他村镇银行突破发展困境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商业银行财务治理问题与对策 篇11
关键词:商业银行;财务治理;问题;对策
一、论题背景
商业银行的银行治理实际上就是对权力、责任和利益之间的关系进行平衡化处理,从而使银行各个利益相关主体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经营管理行为更为规范化、合理化。而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核心则体现在它的财务治理方面。这是因为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对于银行财务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做好财务治理工作,针对其中的各种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促使商业银行财务治理的各项目标顺利实现,让银行各个相关利益主体获得共赢的圆满结局。
二、商业银行财务治理相关概述
迄今为止,理论界对于商业银行财务治理还缺乏一个统一的界定。但是,笔者在此总结了多种理论与建议,认为商业银行财务治理就是基于效率和公平的基础之上,对财务治理各个主体的权利、责任以及利益进行相互制衡的一种制度安排。它属于财权的配置问题,商业银行往往是通过财务治理来重新理顺财务关系,最终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商业银行的财务治理与一般企业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因为商业银行属于金融中介机构,它的财务治理目标是要同时实现最大限度的融通资金与银行效益最大化发展,把财务风险降到最低。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主要是由储户存款构成的,因此,它的债权结构较为分散,监督成本不可以分摊,但是,监督收益却可以平均分配。此外,商业银行所处的外部环境变化多端,潜藏着很多未知风险性因素,面临着较大的财务危机,加之它的金融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产品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复杂多变,这就导致了商业银行的监管工作也较为特殊。
三、商业银行的财务治理的基本情况及主要问题
(一)财务治理基本情况。具体阐述如下:(1)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引导机制不断完善。我国银监部门自从1997年制定了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指导原则以来,我国金融行业获得了平稳的发展。直到2002年,我国又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内控框架以及相关原则对我国商业银行内控指导原则进行了一定的修订,从而促使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更为完善; (2)我国商业银行财务治理状况不断得到强化。我国政府监管部门在
2002年下发了商业银行财务治理工作引导文件,要求各个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科学制定并稳步推进合理有效的财务治理机制,从而把一些不规范的财务行为进行调整,也让商业银行财务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得以加强。很多商业银行都建立了内部控制与监管制度,对银行财务治理行为的合理性发挥了重要的监管作用。
(二)财务治理主要问题。具体来说:(1)银行经营者治理结构不够合理。虽然说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者治理结构在不断的进行着改变与发展,但是,与真正成熟的金融市场要求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2)银行内控意识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工作是需要银行内部所有员工共同参与才能够实现的一项重要任务。尽管说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也强化了内部控制工作的监管力度,但是,银行员工并没有能够形成一种较强的内控意识,尤其是一些银行基层员工,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内控的重要性,这样就容易滋生一些违规行为;(3)商业银行内控执行力度不够大。这主要是说我国不少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力度还不够强大,也不够集中,从而严重阻碍了各个部门间的有效且充分的沟通,一些内控制度制定的不够完善,缺乏必要的整合性。
四、我国商业银行财务治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财务治理问题的导致因素。(1)商业银行内部财务治理有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这主要是因为商业银行内在脆弱性使得更多的无效能量增加,久而久之引发了银行内部的财务危机。那么,商业银行的内在脆弱性又是天生的,很难通过后天的调整来完全避免,加之银行外部环境只会加剧这种脆弱性。这些都使得商业银行财务治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商业银行还面临着一些外部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财务治理工作必然会受到诸如政治动乱、宏观经济的恶化、诚信度缺失等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一旦这些因素在商业银行难以承受的范围以内,就会加速其财务治理的混乱,并把其内部的脆弱性进一步刺激出来,使得银行财务危机外显化。
(二)财务治理问题的解决对策。(1)商业银行应该做好财务治理结构方面的工作。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财务治理结构的优化,主要是从人力资源结构、资源配置结构等多方面来具体实施的。首先,商业银行应该不断引入一些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促使银行会计队伍建设的推陈出新。这就是说商业银行应该在控制员工总量的基础之上,尽可能的从市场上招聘一些优秀的财务专业毕业生或者有工作经验的财务人员,为银行财务部门输送更多新鲜的人力资源,为银行财务部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商业银行应该对财务部人力资源结构进行重新调整与配置,适当高效的使用财务人员培训费用,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商业银行向着更为健康快速的方向发展。同时,商业银行为了强化财务治理效果,还应该加快对不同资源的重新整合,促使其资源得到进一步的优化配置。这样,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范围就会变得更加合理规范,有利于切实提升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此外,商业银行还应该强化对现有财务会计人员的培训与提升工作,全面提升他们的整体素养,让他们在财务管理工作中有效发挥出自己应有的财务治理地位与作用;(2)商业银行应该做好财务治理机制方面的工作。这就是说,商业银行应该定期普查所有信息化设备及系统,尤其是要让它们都安装上安全控制系统,并对一些关键设施进行及时的巡检记录,从而加强对商业银行IT设备及系统的管控工作。为了确保商业银行的财务治理决策规范性,商业银行还应该不断完善财务治理决策机制,根据不同的财务决策重点来选定合适的利益相关者。同时,商业银行还应该积极改变当前较为单一的财务激励机制,而是应该从更为全面的角度来考虑激励机制的建设与完善问题,即把多种激励方法综合在一起,让其从多角度发挥出更为积极有效的财务激励作用,激发出各个银行利益相关者的工作激情与热情,引导他们更为主动的投入到财务治理工作中去,提升银行财务治理的效率与效果。此外,商业银行还需要强化外部监督作用。这就需要银行充分重视起银行财务主体在加强银行治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把各种监督机制融合在一起,让银行内部、外部的财务监督机制共同发挥应有的作用,并针对不同的事项进行灵活监督,从而促使商业银行的监督机制在实际运用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当然,商业银行还应该在面对日益复杂化的金融环境时,不断完善银行财务危机治理机制,让银行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吴光忠,胡世明.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治理对策[J].闽江学院学报,2013(34)
[2] 杨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与完善[J].企业导报,2010(9)
我国银行外包战略风险与对策 篇12
一、银行业外包战略的作用和意义
银行业务外包除了增加利润率的愿望动力外, 真正隐藏在外包业务后面的推动力是它对一个公司的积累效应。
首先, 业务外包能降低银行经营成本, 实现利润增长。业务外包的最初目的就是出于成本管理的需要, 把自己做不好的业务外包给专业性公司去做。一个银行不可能在其业务流程中的每一个部门都占据优势, 这时将一些业务提供给这方面业务的专家, 不但有利于节省成本, 还可以节省下一大笔资金用于其他更有战略意义的方面。与此同时, 银行通过剥离其非核心业务, 转移部分研究开发费、人力资源培训费和基础设施建设费等, 可以相应增加主营业务利润。
其次, 业务外包有助于银行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与客户需求。在金融市场愈加国际化、现代化和社会化的今天一家银行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全面的竞争优势已非常困难, 同业竞争的焦点已从传统的价格竞争、品质竞争和服务竞争转向应变能力竞争、客户价值竞争和技术创新竞争。竞争态势的变化促使银行必须把自己非常有限的金融资源集中于一个特定的领域, 挖掘和寻求特定的客户群体, 为客户提供最快的、能够带来最大价值的金融产品, 从而确保获得高额利润。应用业务外包战略, 将部分非核心业务采取一定方式外包出去, 一方面是因为银行不再为一些非核心的业务所拖累, 可以专注于跟踪市场, 专注于如何更好更快地满足不同顾客的各种需求;另一方面当外部环境和需求发生变化时, 银行只需要对核心业务进行相应调整。
第三, 业务外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银行的技术水平, 使银行有机会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和工具。新技术, 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 银行要想自己使用这些技术往往是不可能或成本极其昂贵。银行面临的选择是要么大量投资于这些新技术但冒着极大的风险, 要么就是忽略客户的需求而冒在竞争中被淘汰的危险。银行选择将此项业务外包出去的目的, 就是把自己不擅长的东西交给其他最擅长的企业去做, 降低这方面的成本费用, 而自己则能够更多地关注核心业务, 提升竞争实力。作为一种国际潮流, 银行业务外包已成为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有效手段。
二、银行业外包战略的风险
银行业在大踏步进行外包、享受外包带来的好处的同时, 也需要清楚地看到外包潜在的风险, 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些风险, 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银行业务外包才能获得成功, 否则将会给银行造成巨大的损失和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 银行进行业务外包, 自身会产生出相当的内部风险
1、操作风险。
外包常常会因为操作不当, 增加银行正常经营的不确定性。由于在外包过程中操作不当, 可能丧失对外包业务的控制, 使银行失去对一些产品或服务的控制, 这样, 不仅没有起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作用, 反而增加银行运营的总成本, 降低效率, 进而影响到银行整个业务的发展。主要包括:业务外包必然导致银行业务管理和操作上的改变, 由此增加银行的操作风险。主要表现在:对外包商的选择、合同的制定、执行等一系列管理和操作给银行带来操作风险;外包商提供的产品、服务、渠道、流程与外包机构、消费者的需要和战略目标不一致;外包协议阻碍了外包机构及时向监管机构提供资料和其他信息的能力。
2、人事变动风险。
业务外包要求银行在内部组织和人员结构上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调整得不好, 容易对员工的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外包战略的实施会精简银行机构, 裁掉部分员工, 这可能影响那些没有被解雇的员工士气, 降低了他们的职业道德标准。他们将逐步丧失对银行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失去了做好工作的内在动力。同时, 内部人员对推广外包产品存在抵触情绪, 在争取内部人员的支持方面需要花相当大的力量;否则, 容易导致整个银行运作的效率降低。
3、磨合风险。
双方磨合期过长, 可能直接影响银行的业务。由于外包商不熟悉银行的业务内容和流程, 造成磨合期过长, 影响了银行的业务, 达不到外包的目的, 容易导致双方之间的矛盾, 加大了银行经营的风险。如, 外包合同签订后, 一般外包商会尽量节省项目开支和缩短项目时间, 以赚取节省下来的利润, 但银行却希望增加配套服务内容, 双方就会发生利益冲突。
(二) 客观上还存在着诸多可能给银行业务外包带来不利的来自于银行外部的风险。
(1) 国家风险。指各种政治力量使一个国家的商业环境发生剧烈变化, 并影响到外包机构外包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此风险是针对离岸外包而言的。 (2) 声誉风险。指服务商提供的服务差强人意, 与客户的互动不符合银行的整体标准, 使得银行的声誉受到损失, 影响到银行与客户的良好关系或可以进一步发展的关系的风险。 (3) 环境风险。指由于外包市场不够发达和完善, 没有形成全行业的统一标准, 给银行的外包带来的风险, 主要包括:外包服务还没有科学、明确的行业标准, 无法进行综合评定, 以测定外包商资质等级等。 (4) 合规风险。指违反法律和规定, 未遵守银行的道德准则和内部规定所带来的风险, 主要包括:未遵守隐私法、未充分遵守客户与谨慎管理的法规, 外包提供者的合规与控制能力不足等。 (5) 信用风险。指外包服务商未能履行或未能很好地履行与银行签订的合同条款, 同时银行又没有进行充分的监督, 确保信用风险及时发现并控制在可补救的范围的风险。
三、针对我国银行外包风险的对策
既然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外包, 会出现如上所述的诸多内部及外部风险, 且这些风险无不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盈利甚至稳定。所以, 针对这些风险, 提出必要的防范措施就显得尤为紧迫、重要。
(一) 明确外包战略。
在外包活动之前, 外包机构应建立外包决策的具体政策和标准。这些应包括对有关活动是否适合外包及外包范围的评定。进行业务外包时, 高级管理人员需要对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管理的优势与劣势、整体价值和长远目标进行深入、客观的分析。明确将要外包的业务在整个经营战略中的角色, 以及外包将给公司造成的影响。因此, 在进行外包之前, 银行一定要明确选定的业务是否适合外包, 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外包, 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在外包初期, 银行一般选择非核心业务进行外包, 以利于集中精力做核心业务, 这是目前金融业竞争的要求。由于目前我国银行业务外包还没有积累足够的经验, 所以在评定外包的范围时一定要谨慎, 不能将核心业务进行外包, 只能外包属于低附加值的业务, 如操作、应用系统的设计、信息技术、业务过程管理和后勤的业务。涉及银行核心竞争业务、体现银行独有的价值贡献, 如投融资活动、贷款业务、客户群的选定、金融业务创新等还是要暂缓外包。
(二) 慎重选择外包服务商。
在选定外包业务后, 银行必须制定标准来评价服务商有效、可靠并高标准完成外包活动的资格和能力, 以及某一特定服务商的潜在风险。有名的外包服务商不一定是所有机构的最优选择。他们可能对所需要的技术缺乏有经验的员工, 也可能对所要求的业务领域不够熟悉。一般而言, 银行在选择服务商时首先考虑的是服务商提供服务的能力和信誉状况, 而后才是成本。此外, 共同的价值观、文化背景、管理思路、经营方式都是双方未来合作的基础。银行在选择服务商时要尽力去了解服务商的经营战略、服务质量、人力资源状况、财务状况、经营管理效率和业务扩张能力, 同时要了解服务商为其他银行提供服务的历史记录, 与服务商的其他客户进行沟通以发现潜在问题。要同时在几个服务商当中进行选择, 这样既可以充分了解每个服务商的服务特点, 又可以在谈判时给服务商施加一些压力, 得到更为优惠的条件。服务商的选择非常重要, 一旦选择了不能胜任的服务商, 对银行经营、客户资源、信誉等方面的潜在损失将是非常巨大的。
(三) 合同要反映所有与外包有关的实质性内容。
合同是双方行为的基础和约束, 合同中应该明确双方的期望, 包括考核措施和激励机制。合同是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 可以避免在未来的合作中双方的争议和纠纷。对于银行的外包服务一般时间较长, 通常是5~7年, 有时候甚至10年, 在此期间市场需求的变化、服务要求的发展都应该考虑到, 因此合同的签订要足够灵活,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签订合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合同要明确外包对象以及对于服务商提供的服务水平的要求。 (2) 对于重要的外包合同要写明服务方主要负责人的姓名。 (3) 合同中要明确规定对服务商的奖、惩措施。 (4) 要保留雇佣其他服务商的权利, 以让服务商感觉到竞争压力, 保证服务质量。 (5) 如果服务商要使用分包合同, 则必须经过银行的同意, 合同应使服务提供商将业务外包给第三方时, 仍然能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四) 制定明晰、完整的外包风险控制计划。
一般一项外包风险管理计划应包括对外包协议所有相关方面的监控和某些事件发生时采取纠正措施的程序。风险计划要明确银行对外包风险的管理和监控水平以, 及外包服务商控制潜在操作风险的水平。对于信息和相关资产的安全控制方式要在合同中明确规定。银行要制定服务商必须遵循的原则, 提供机密信息的保护步骤, 如不准单个人完成与机密信息相关的交易。银行可以根据自己机构内部的安全措施制定保护步骤, 对外包商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这样可以确保服务商具有与银行一致的安全水平。外包对保证信息的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瑞士银行Perot Systems所签订的外包合同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根据双方的协议, 银行控制内部数据的输入和输出, 而Perot Systems只负责处理加密的数据, 他们甚至连解密的方法也没有。这样, 瑞士银行既有效保护了内部信息, 又充分利用了外包的种种好处。对于风险控制中的突发事件可以与服务商协商解决。
(五) 建立操作性强的应急方案。
【银行对策】推荐阅读:
网络银行发展对策07-22
银行风险会计对策研究06-02
银行排队问题的分析与对策08-18
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08-26
在农村普及银行卡存在的困难及对策06-17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防范与处置对策07-29
村镇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和建议08-17
从排队现象浅谈商业银行服务提升对策06-07
我国银行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