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资源

2024-10-12

媒介资源(共6篇)

媒介资源 篇1

电视作为将声音、文字和活动画面结合起来传播信息的大众媒介, 集报纸和广播的优势于一身。其通过文字、图像、色彩、声音等多种视听材料的综合运用, 将生动的场景以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它把伴随着声音的形象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 打开了视听融合的新局面。电视以其强大的吸引力和丰富的表现力, 不仅促进了文学的传播, 更大程度上冲击了人们接受文学的传统观念。

面对公民信息权益的日益增长以及社会公众信息利用需求的不断扩大, 电视媒体人凭借其敏锐的信息嗅觉, 挖掘民众感兴趣的素材, 从电视媒体人特有的传媒视角展现档案原始资料, 奏响了电视媒体挖掘历史档案资源, 开启历史题材作品的号角[1]48。北京电视台《档案》就是此类节目的典型代表。作为中国大陆独家讲述式纪实类栏目, 立足于中国国内和世界各国档案机构解密的档案资料, 用现代的视角解读历史, 用独特的方式为观众提供真相。栏目的宗旨是, 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视听手段, 用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方式还原历史, 带领观众进入历史场景。相比而言, 传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方式不能满足新时期公众日益增长的档案信息需求。因此, 档案部门通过借鉴电视媒体在资源整合、节目编排、产品开发宣传上的先进理论和经验, 以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向更深、更广层次发展[1]48。

一、从《玛丽莲·梦露死亡调查报告》说起

本文选取了《档案》一期节目《玛丽莲·梦露死亡调查报告》, 从题材的选取、节目的编排、档案的运用三个方面, 展示了北京电视台《档案》节目的特点。

1. 在题材的选取上。

《档案》节目在题材的选取上, 利用大家对名人生活的猎奇心理, 选择了一代性感女神玛丽莲·梦露:一生备受争议的她, 死亡真相至今难以破解。她谜一样的辛酸人生, 让人们好奇万分。可见, 吸引观众眼球的选题是节目收视率的前提和保障。

2. 在节目的编排上。

《档案》能够很快在全国同类节目中脱颖而出, 并迅速拥有一批忠实的“档案”迷, 归功于精心的节目编排。节目的预告阶段就设置了多个悬念, 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好奇心。

节目以生日宴会作为引子, 开始揭示了玛丽莲·梦露的死亡原因。讲述人用他那低沉沙哑的声音向人们陈述道:只是没有人知道她的生命即将消亡, 梦露是在药物的支撑下完成这场秀的。此时, 她就和自己拍摄的电影名字一样———《濒临崩溃》。

《档案》节目的舞台效果让观众犹如身临其境:讲述人拿着白手套, 翻阅着有关玛丽莲·梦露的档案, 仿佛带我们走进了档案馆。滥用药物?还是错综复杂的情杀?又或是另有隐情?这也是观众想问的问题。节目围绕着三个问题, 层层展开。

3. 在档案的运用上。

节目以1962年5月19日美国麦迪逊广场玛丽莲·梦露为总统唱《生日歌》这段珍贵的声像档案拉开了整个节目序幕。接着用幻灯机展示了一组当时肯尼迪总统生日晚宴的照片。一组组照片极致地体现了梦露的女性魅力。

最难能可贵的是, 节目根据案发现场情况恢复的玛丽莲·梦露的卧室。讲述人带我们走进了梦露的房间, 仿佛历史事件的见证者一样, 向观众陈述了梦露死亡当天的全部状况。时间人物一一俱全, 让人不得不感叹节目制作组在收集档案信息方面的准确度和全面性。

关于梦露的死亡原因是否是滥用药物, 节目提供了玛丽莲·梦露体内毒素检验报告和死亡证明两份关于其死亡的重要档案。档案作为可以触摸得到的唯一的, 也是最真实的历史片断, 极大增强了节目可信度。我们可以看到, 档案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淋漓尽致的运用。

二、电视媒介在信息资源开发方式中的独特优势

电视媒介在信息资源开发方式中, 在受众面、时效性、传播的影响力、现代化技术的运用和市场化的运作等诸多方面有着独特优势。

1. 受众面方面。

电视置身家庭之中, 日复一日地定期传送各类节目, 使绝大多数观众已近把收看电视作为一种习惯性的行为。在长期的信息接收过程中, 观众因自己的一定的情感投入而对某些节目在潜意识里面建立起亲密的关系。电视以其大众化和平民化,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密切的娱乐工具之一。现阶段的电视传播已经突破了面向大众的单向传播模式, 形成了多层次、多网络、纵横交错的传播结构。从宏观上看, 整个电视传播为社会提供着更加周到的服务, 电视传播的触角更加深入地渗透到各个社会角落和社会群体之中, 电视的潜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挖掘[2]84。

2. 时效性方面。

电视科技的飞速发展使电视拥有最现代化的信息采集和传播手段。作为一种现代电子媒介手段, 电视媒介利用电波进行信息的传送, 可以在同一时态内实现信源———编码———发送———接收的全过程, 从而实现超越时空界限的即时传播。电视新闻传播具有最强的时效性, 这是它与其他新闻传媒相比最大的优势[2]79。

3. 传播的影响力方面。

在电视出现之前, 受众是通过文字、照片或声音来了解传播者的传播内容和意图的。电视的出现, 将人际交流的全方位引入大众传媒的媒介形式, 突破其他传媒不能展现传播者可视形象的局限, 将无言的信息和有声语言相互配合, 很容易把人们的心理卷入屏幕上的交流当中, 建立电视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密切联系。电视因其最接近人们日常生活方式, 最易获得人际传播的效果。从长远来看, 电视对一个民族的文化思想、价值观以及心理素质的发展变化在潜移默化中产生深远的影响[2]85。

4. 现代化技术的运用方面。

随着信息社会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人们对档案工作认识的不断深化,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显得越发紧要和急迫。以电视为代表的现代化媒介的出现, 以其自身的现代化的手段, 推动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跨越到一个新层次:在信息资源的开发上, 通过现代化手段全面深刻地把握用户的市场需求, 深层次、多途径地挖掘信息资源, 让真正有价值的档案信息从档案中游离出来;在信息产品发布利用上, 通过卫星电视、网络电视、有线电视、手机电视等多种形式进行播放;在信息发布的对象上, 面对社会公众开发的公共信息资源可以通过公共电视台等传播媒介进行大范围的展播, 面对特定用户群体开发的题材可以通过手机付费电视、付费电视频道、网络电视收费频道等方式提供利用[1]50。

5. 市场化的运作方面。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是一项为用户提供档案信息开发产品的服务性工作。因此, 必须以用户的满意度作为最终的评价标准。电视媒体在信息产品的开发中, 建立用户信息反馈机制, 以专业化的团队和充足的资金技术为支撑, 注重用户分析和用户信息的采集;在信息产品的发布上, 通过电视专题栏目和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和车载移动电视多种形式, 进行面向公众的市场化信息发布;在信息产品的宣传上, 前期通过预告短片、有奖竞答的方式, 引起观众的关注, 后期可以通过制作档案资源光碟产品, 作为宣传材料, 进一步满足人们利用研究的需求。电视媒体凭借其成熟的运作模式, 将市场化的信息采集加工、发布和宣传有效结合, 真正做到以用户为市场, 作为信息产品开发的基础、不竭源泉和动力。

三、启示

通过分析电视媒介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中的独特优势, 我们由此展望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新方式和新平台。

1. 联合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新方式。

档案部门与媒体联合制作档案资源开发产品, 借助电视媒体在信息传播的受众面上、时效性上、传播影响力上以及现代化技术运用上和市场化运作上的独特优势, 以此扩大档案社会影响力。以电视为代表的现代化传播媒介的发展, 为我们打开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新思维———引入合作机制, 与其他机构联合开发, 是我们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新方式[3]13。

联合开发方式在国外信息资源开发中已经得到很好的实践。英国的A2A (Access to Archives) 数据库是联合开发的典型代表。这个数据库由大英图书馆、英国国家档案馆以及其他两个基金共同合作完成。A2A数据库提供了从公元900年至今的共计340个档案库房的目录。档案的来源并不仅仅局限于英国档案馆, 还包括各地的博物馆、图书馆和研究机构等。

档案馆面对用户需求难以把握、馆藏资源不足、人力财力薄弱等诸多问题, 引入联合开发机制, 有利于减轻档案馆独立开发的风险, 拓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空间, 更好地服务于社会[4]145。

2. 新媒体———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新平台。

电视媒介不仅仅借助传统的有线电视形式, 还通过卫星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形式, 宣传扩大档案的社会影响力。基于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新媒体的出现, 改变了原有的信息传播格局。在整个信息资源开发的大背景下, 新媒体作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新平台, 有助于档案信息开放及档案文化的有效传播和共建共享。手机档案馆和微博档案馆是新媒体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中的典型运用。

手机档案馆通过在档案馆内部部署移动代理服务器, 将档案馆服务延伸到手机客户端,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检索档案信息, 档案馆也可以向用户推送特色服务, 实现双向交流。手机档案馆是档案馆增加与用户互动的新途径, 是档案馆扩大外延服务的新尝试。在服务主动性方面, 手机档案馆改变了传统档案馆的被动服务方式, 主动利用手机平台为用户提供相关档案信息, 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在利用的及时性方面, 手机档案馆突破时空的限制, 在同一时间内满足不同用户对于同一档案文件的利用需求。在资源广泛性方面, 手机档案馆比传统档案馆提供更为全面和广泛的档案信息资源和现行文件资料。

在维基百科中, 微博被定义为“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 (通常少于200字) 并公开发布的博客的形式, 允许任何人阅读或者只能由用户选择的群组阅读”。微博以其简捷性、即时性和交互性, 在娱乐、科技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发展和应用, 以其不可思议的速度开始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档案馆紧跟时代潮流, 开设微博, 揭开了档案馆神秘的面纱, 改变了档案馆长期以来的刻板形象。从用户角度而言, 利用者通过“关注”、“转播”、“分享”档案馆发布的动态信息, 扩大档案工作的宣传力度, 提高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从工作者角度而言, 不仅可以通过用户的关注度了解社会公众的档案需求, 而且可以通过档案馆员之间互通微博加强馆际合作, 促进学术共享。

参考文献

[1]王小军.电视媒介阈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J].山西档案, 20109 (2) .

[2]秦瑜明.电视传播概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 2002.

[3]章燕华.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关键性障碍分析及对策思考[J].浙江档案, 2006 (6) .

[4]吴桂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2) .

媒介资源 篇2

关键词:传统节日资源 开发价值 电视媒体 创新

传统节日是一项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但是,我国传统节日在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下日益“式微”,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识日渐淡薄,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和功能不断淡化。

电视作为一种以高科技为依托的现代大众媒介形态,在民族文化的传播中占有很大优势,而当今我国电视行业同质化竞争激烈。在这一背景下,充分挖掘传统节日资源成为电视媒体创新的又一路径。

一、中国传统节日资源的媒介开发价值

节日是指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或由人们所特别规定的、具有特定风俗活动内容、以年为周期周而复始的专门时日。[1]在我国,每一个传统节日通常涵盖饮食、娱乐、传说等众多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因素,对大众传播媒体来说有很大的报道价值。

(一)节日资源自身体现出极大的开发价值

首先,传统节日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是电视进行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

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一种仪式化的呈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和文化渊源,留存着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是历代民众共同创造的精神文明的积淀。它的内涵涵盖各个方面:

1、饮食娱乐文化

饮食方面,传统节日源于古代的原始宗教信仰,大多在祭祀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为祭祀神灵或祖先,每逢节日,人们都会准备各种各样的美食。那些源于祭神、祭祖的节日大餐,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春节吃年糕、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青团……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至少一种特定的食品。这些节日食品不仅味美,而且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年夜饭、年糕、元宵等都含有吉祥的寓意。

娱乐方面,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都强调喜庆、祥和,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成为营造节日气氛必不可少的方式。元宵舞龙、舞狮、猜灯谜,清明踏青,端午赛龙舟、挂香包等节日娱乐活动,既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气氛,又体现出中华民族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2、仪式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最早起源于祭祀,发展到今天的节日庆典活动大都与古老的祭祀仪式、迎神赛会、驱邪免灾等活动有密切关系。

中国传统节日既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礼仪,如春节时,晚辈要给长辈送礼物、祝福新年,长辈也要关爱晚辈,给晚辈压岁钱,又注重节日期间的集体仪式,如每年清明节,各地政府都会组织清明祭祖活动。传统节日的礼仪文化强调尊长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友好团结等,这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素质都有重要意义。

3、道德伦理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是祭祀日、庆祝日与亲情日的复合。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传统节日的伦理意识特别浓厚。传统节日往往注重家庭成员间的团聚与交流,每年春节或中秋等传统节日里,都有大批在异乡打工或上班的人长途奔波赶回家过节;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节日期间的互访、送礼等活动则演变为通过短信、电话或网络送祝福;清明节原本是祭祀祖先,后来发展到祭祀先烈等,这都是中国传统节日注重伦理文化的重要反映。

其次,传统节日资源有巨大的广告开发价值。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国家将各种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给节日消费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和能量,节日经济热潮日益高涨。在节日期间,越来越多的商家利用消费者集中消费的习惯和节日消费心理,通过广告等各类营销手段来促进销售、提升企业形象。同时,大众传播媒介也不断通过各类报道推动节日经济的发展。由于媒介同质化竞争的白热化发展和大众传媒的文化消费主义特性,大众传媒热衷于借助节日进行策划报道,报道的核心则是社会的消费行为,包括大量生活消费的行情、趋势、热点、时尚与流行等。这实际上对受众是一种物质生活消费的诱导,并可以通过节日期间的广告来实现商家与媒体利益的双赢。

(二)转型期中国社会的文化发展需要传播传统节日文化

首先,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文化政策发生变化。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挑战,这在节日领域表现得最为明显。近年来,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开始“式微”,而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却呈现出“喧宾夺主”之势。

这不仅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文化反思,而且推动了我国文化政策的变化。2006年,国务院把春节、清明、端午等节日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传统节日成为国家文化遗产。2007年,国务院把清明、端午、中秋、春节作为法定假日,标志着我国政府对传统文化态度积极而重大的变化。2010年10月底面世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以罕见大篇幅着力论述文化规划,足见国家已经把文化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传统节日文化作为我国文化中的重要部分,理应引起电视媒体的足够重视。

其次,传统节日文化能满足社会大众的深层文化需求。

改革开放不仅是经济行为,也是文化行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由对经济发展的关切上升到对文化发展的关切……通过大众传媒,大众文化突破时空,有利于优秀文化产品的传播及普及,但是它追求商业价值,注重娱乐,突出流行性,又造成文化消费的媚俗、低级等倾向。[3]

另外,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物质相对富足的同时,大众的精神生活却比较匮乏。一方面,高压力、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人们的阅读习惯逐渐缺失,另一方面,在传媒异常发达的泛传播时代,人们面对各种文化背景下的信息产生出各种精神层面的困惑,大众迫切需要一个精神文化的“引导者”来释放情绪,引导选择。[4]大众的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对传统文化的渴求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传统节日文化可以作为大众了解传统文化的切入点。因此,电视媒体应主动承担起文化引导的功能,积极传播以传统节日为载体的中华民族文化,以此使转型期的文化发展走上正确轨道,为大众解决精神层面的各种困惑。

(三)传统节日作为媒介资源能吸引相关受众群体

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分化加速,社会结构变动异常活跃,在这种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受众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也多样化,不同的受众群体产生了具有各自特点的文化需求。

1、中老年受众群体对传统节日文化有独特的需求

现在的中年一代都是受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长大的,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感悟比较深刻。另外,中年群体往往忙于事业和家庭,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他们既要吸取传统文化的养分来促进事业的发展,也需要用传统文化来教育下一代。

在传播领域里,老年人因不参加社会劳动,每周至少可增加40个小时的闲暇时间,接触媒介便成了他们休闲的主要方式,看电视是其首选的休闲方式。目前,以老年人为目标受众的电视节目却很少。对电视媒体来说,老年受众是很有发掘潜力的一个受众群体,电视节目如能符合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就能减少隔阂感,增强对他们的吸引力,培养出一个稳定、忠诚的收视群体。

2、80、90后等青少年受众群体需要通过传统节日文化来培养文化认同感

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作为一种文化心理现象,文化认同是指个体或群体依据它所生活在其中的环境与文化系统,直接或间接地对自身所属文化的认可、归属等。作为一个多层次、多重结构的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文化历史、生活方式及其思维路线的理解、接受和坚守。[5]

以80、90后为代表的青少年群体思维活跃、可塑性强,但作为一个自我意识极强的社会群体,强烈的自我实现欲和逆反心理导致他们对传统的节日文化不屑一顾,加上传统节日的很多风俗娱乐等内容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使之更容易产生文化叛逆。

同时,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上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照搬西方文化和西方生活方式的现象。青少年群体的文化心理尚未成熟,缺乏文化上的辨识和选择能力,对更能满足个人欲望的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念不能有效地选择和辨别。

以上各种因素导致青少年群体对传统节日缺乏期待感,缺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电视媒体创新的路径:开发传统节日资源

目前,我国电视行业同质化竞争激烈,很多电视台陷入“娱乐至上”的怪圈,电视节目不仅不能提升大众的文化精神和品位,而且面对知识型观众显出了自身文化内涵的贫乏,造成了很多知识型观众的“离席”。

传统节日有巨大的媒介开发价值,开发传统节日资源有利于电视媒体争取受众、走出一条差异化、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电视媒体创新的重要路径和方法。

(一)深入挖掘与升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传统节日蕴含着饮食娱乐、仪式礼仪、道德礼仪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电视媒体开发传统节日资源,首要的就是挖掘与升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1、策划为以节日知识报道为主的节日电视节目

例如,电视媒体可以策划栏目《话说中国节》,首先,内容方面应侧重于向观众传递节日知识,包括节日相关的发展历史、传说、习俗等。具体内容选取应尽量突出“文化”,在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适当地融入现代文化元素。如《话说中国节》首先从举国瞩目的春节开始报道,不仅要挖掘春节的来源、春节期间的习俗及其演变过程,还要分析当今春节与以前相比所发生的变化,及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和影响等。

其次,在节目包装上,应统一包装风格,在场景布置、现场采访、音乐音响效果及主持人着装等方面尽量使用传统文化元素,如主持人着唐装、汉服,直播室用香包、中国结等传统元素布置,音乐音响则选择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传统乐曲。

第三,节目时长以30-40分钟为宜,播出时间一周一到两次。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较为大型的节日,可以分为几期制作播出,力求做出高品质的节目。

2、节日晚会类节目突出文化特色

晚会类节目有助于烘托节日气氛,但也不能全是现代歌舞,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皮影戏、走高跷等都应有所涉及。在具体节目中,应在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中融入现代元素,使其与时俱进、保持活力。央视从2004年开始推出的中华情系列中秋晚会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无论晚会舞美设计,还是演唱曲目、演出服装等,都以传统的中国古典美学意境为主,并大量使用极具中国风的标志性符号:古典的亭台楼阁、水中的莲叶等。2009年的《宜春月·中华情》中秋晚会中,演唱曲目大多与月亮有关,充分表现出中国人中秋赏月、吟月的传统;走秀节目的服装设计融入了江西景德镇瓷器文化,惟妙惟肖。整场晚会可谓诗情画意,实现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表演形式的完美结合。

(二)为节日电视广告注入文化血液

在现代消费社会,消费在符号的操纵之下, 更多的是在精神层面而不是在物质层面来进行, 消费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理满足,更重要的是消费商品的符号意义。[6]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福文化、礼仪文化等,这些文化内涵可以用符合的形式表现出来。电视媒体广告可通过意义的嫁接将其赋予在商品上,使商品成为传统节日文化一种新的载体,满足人们已然变化的消费需求。

金六福酒,充分理解了福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中国人民对福文化的重视,从产品的名称到包装以及广告推广始终紧紧围绕“福”字做文章。金六福酒以“福”的吉庆形象定位,其名称金六福的“金”代表权力富贵和地位,“六”为六六大顺,“福”为福气多多。包装设计新颖,其开盒时“开门见福”,取酒时“揭福”,酒瓶如古钱袋,寓意吉祥,处处让人心情开朗。[7]金六福几乎所有广告都突出金六福是“福酒”,广告里也大量使用传统的节日文化元素,如金六福《春节回家父子篇》,囊括了贴春联、贴福字、挂灯笼、放鞭炮、吃饺子等几乎所有的春节元素,整个广告温馨感人,令人回味无穷。2004年以来,金六福借助一系列主题传播——“中秋团圆·金六福酒”、“春节回家·金六福酒”、“我有喜事·金六福酒”等,更使金六福酒“福”的形象深入到中国人民心里,在竞争激烈的白酒行业取得了巨大成功。

(三)在节日电视传播中融入时尚元素以吸引青少年受众

青少年受众由于其固有的求新、求异和逆反心理,喜欢颠覆传统形式的东西,追求新鲜刺激,更注重时尚和娱乐。对于青少年受众,不能单纯灌输节日蕴含的文化,而要在民族节日文化活动中加入一些与现代生活联系紧密的文化活动内容和文化元素,更多地融入一些时尚元素。

首先,电视媒体可以尝试开发一些庆祝传统节日的新方式。西方的情人节流行用玫瑰花、巧克力等来表达爱意,营造浪漫的气氛。我国的“情人节”七夕虽有着鹊桥相会的浪漫爱情故事和穿针乞巧等习俗,但故事和传说只停留在历史中,穿针乞巧等风俗也早已过时,现代的年轻人即使想过七夕,也找不到一种合适的方式。电视媒体可以根据传统的七夕习俗设计出一些新的方式,如倡导年轻女子用十字绣绣钱包、卡包、抱枕等小物品来向男子表达爱意,既符合现在年轻人喜欢DIY的心理,又为七夕找到了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方式。

其次,节日电视传播中使用的音乐应注重传统和流行的结合。在音乐上,年轻人喜欢流行音乐,喜欢RAP和嘻哈等音乐风格,而传统的唢呐、锣鼓等乐器演奏效果太喧闹,黄梅戏、京剧的许多曲目已被唱遍。电视媒体可尝试在音乐中将传统和现代、古典和流行进行对接。近年来,周杰伦的《青花瓷》、SHE的《中国话》等“中国风”系列音乐在青少年中广泛流行,使节日电视传播的音乐创新成为可能。

结语

电视作为重要的传统媒体,充分开发传统节日资源的价值,做好节日电视节目的创意和策划,不仅有助于传播和发扬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传统节日,更有利于电视媒体在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中保持其自身优势,获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宗友,曹荣:论节日的文化功能[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11月,第21卷第6期

[2]肖琴: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船山学刊.2009年第1期

[3]吕萌:媒介形态变化与电视文化传播[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4]陈鹏:当代电视媒体中的传统文化传播[J].山东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5]姜丹,邱琳: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探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月第11卷第6期

[6]陈振旺:消费社会的广告符号解读[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7月,第25卷第4期

[7]金六福[OL].百度百科,2010-06-01.

http://baike.baidu.com/view/2315868.htm

作者:王惠,湖北大学文学院传播学院2009级研究生

媒介资源 篇3

一、新闻资源交流与共享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 社会人群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对信息资源的需求量也大量增加。电视媒介在传播新闻资源的过程中, 受自身局限性因素的影响, 无法从根本上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 由此推动了电视新闻资源交流与共享的发展。换而言之, 电视新闻资源交流与共享的出现, 既是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 也是传媒行业迅速发展的根本标志。在实现电视新闻资源交流与共享的过程中, 网络多媒体、计算机、报纸、通讯等各个方面都有参与, 这些渠道的融入, 在扩大电视新闻资源传播面的同时, 还能取得好的传播效果, 避免因渠道单一而出现新闻滞留的现象发生。针对电视新闻资源交流与共享的重要性, 说到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电视新闻资源交流与共享的实现, 在推动新闻行业发展的同时, 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跟上了社会的发展趋势, 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 在扩大新闻资源传播的基础上, 增加了新闻的传播途径, 从而实现为更多人服务的传播理念。其次, 电视新闻资源交流与共享的实现, 打破了传统单一的电视传播模式, 在帮助人们摆脱对电视的依赖时, 还能得到同样的新闻接收效果, 在扩大新闻资源传播影响力的同时, 还满足了人们对新闻信息的实际需求。

二、媒介融合下新闻资源的特点

在以往电视新闻的传播中, 人们仅仅通过电视屏幕来了解新闻的实际内容, 在很大程度上对电视有着一定的依赖性。电视传播的手段基本上也仅仅保持在“我播你看”的单向传输模式, 观众没有选择和参与的可能性, 而在新时期媒介融合的背景下, 电视新闻资源在传播发展中, 体现出了以下几个新的特点:

(一) 互动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用, 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 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网络媒体的影响下, 电视新闻资源已经由单一的视频传播转变为视频、文字、信息、互动等多个方面相融合的传播模式, 这一模式在满足人们对新闻资源需求的同时, 还能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 发表自身对新闻事件的看法与观点, 形成相应的互动讨论。由此不难看出, 在当前媒介融合的环境下, 电视新闻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一定的互动性, 在标志着信息时代迅速发展的同时, 还推动了新闻媒体的发展。

(二) 传播性

在以往的电视新闻资源传播时, 人们只能在电视机旁才能了解新闻的实际内容, 一旦错过, 只能等到下一次重播或寻求其他途径进行了解。而这些, 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新闻资源的传播范围及传播效果。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 电视新闻资源能够在很大的基础上得到交流与共享。通过网络媒体, 人们能够随意查阅自己感兴趣的视频新闻, 除了涉及范围较广外, 还能对该新闻发表自己的看法。由此扩大了新闻的传播范围。与此同时, 电视新闻资源交流与共享的传播性还在很大程度上与网络媒体的覆盖率有关。面对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 网络传递已成为当前电视新闻传播的重要途径, 这些, 都在很大程度上对电视新闻资源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 时效性

电视媒介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 需要一定的时间对新闻画面进行处理, 且在处理完之后才能对该新闻进行播放, 受各个地区电视台的影响, 同样的新闻无法在同一时间内进行播放, 由此导致了不同地区的人们在接收新闻信息时, 有着一定的时间差距。网络媒体则不同, 新闻内容会在第一时间发布在网络上, 人们只需在相应的操作下, 就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最新的新闻内容。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其根本原因在于网络资源的统一性, 在不受地区新闻媒介影响的同时, 还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新闻资源的同步, 这些, 都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新闻资源的传播速度。

三、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资源的影响

在当前大的信息背景下, 媒介融合作为社会发展中的最终产物, 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适合信息的迅速发展。媒介融合在实际应用中, 能够凭借自身的优势弥补电视新闻资源传播中存在的不足, 在推动电视新闻资源传播的同时, 还给其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针对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资源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随着网络计算机的迅速发展, 人们对电视的依赖性越来越低, 尤其是青少年, 在选择新闻传播媒介时, 多数人会倾向于网络媒介。由此导致电视新闻资源的传播效率不如之前, 从而直接影响着电视新闻的经济效益。其次, 受多种媒介的影响, 电视新闻不得不在原有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 力求新的创新模式,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从而在满足自身传播需求的同时,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后, 媒介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电视新闻的传播面, 由此导致电视新闻在发展传播时, 必须寻找新的新闻信息来引起人们的注意, 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被时代淘汰的厄运。

四、媒介融合下电视新闻资源交流与共享的发展趋势

针对媒介融合下电视新闻资源交流与共享的发展趋势,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在新闻资源交流和共享的内容上应该有新的拓展。传统电视台之间的电视新闻交换共享。各电视台之间新闻素材的交换, 其关键点就是时效性。一些交换网的模式主要是由协作台提供本台某几条新闻视频素材, 经交换网审核后, 供其他协作台下载使用, 各协作台多数处于被动。目前, 福建省内以厦门广电集团为支撑的九地市协作网基本采取这种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 如果新闻提供方提供的新闻较多, 在目前的互联网环境下势必造成新闻提供方以及交换网两端的网络压力, 以及交换网的存储压力。如果新闻提供方提供的新闻较少, 减少了新闻消费方的选择面, 势必会降低协作台使用交换网的兴趣, 最终影响交换网存在的价值。笔者认为, 可以通过对台际间新闻业务合作模式分析, 建立以新闻串联单发布为主的业务交流模型新闻协作内容交换系统, 将传统技术与独具特色的新闻协作业务流模式相结合, 提高台际业务工作效率。

其次, 在新闻资源交换共享的技术上应该有新的保障。面对当前网络和计算机的迅速发展, 互联网的安全性及可靠性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很大程度上为文件的安全传输提供了保障。当前各个地区电视台之间节目的时效性及异地性, 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音视频媒体的发展。目前, 由于受信息技术的影响, 国内的新闻节目及素材交流在传输时, 多以人工、卫星传输为主, 除了无法及时进行预览外, 其传输成本比较昂贵。随着网络交换模式的广泛应用, 在传统电视台之间、电视台和网络媒体之间, 越来越多的多媒体开始使用自行设计开发文件传输组件来进行视频文件传播, 避免互联网传输中遇到的文件盗取、丢失等现象。

最后, 在新闻资源交换共享的形式上应该有新的突破。随着媒介融合的迅速发展, 电视新闻的制作和发布单位之间逐渐形成了以新闻交换为基础, 大型活动为突破的发展趋势。在以往电视新闻采制中, 常常以记者采访为主, 一些采访活动经常受到地域、环境、成本及名额的限制, 一些电视台由此失去了参与报道的基础。而在网络和计算机的影响下, 各个电视台之间能够形成以网络系统为平台的新闻交换系统, 在有效解决新闻资源共享间存在的问题时, 还能成为各个电视台之间业务交流的主要平台, 甚至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 各个电视台之间还能实现跨地区的项目交流与合作。2010年, 福建莆田广播电视台和广东潮州广播电视台联合开展了《千年情缘莆潮情》活动, 两台记者异地采访, 通过网络实现共享播出, 就是这种交流与融合的一种有益尝试。

总结:

综上所述, 针对当前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 电视新闻资源交流与共享的实现, 在顺应媒体发展潮流的同时, 还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新闻行业的发展趋势, 将电视与信息技术充分地融合在一起, 在扩大新闻传播面的同时, 还进一步提高了新闻的经济价值。但在实际运作中, 基于电视新闻的区域性, 要想从根本上实现电视新闻资源的交流与共享, 仍需相关部门作出积极的努力, 使传统电视台在保障自身经济利益的基础上, 以网络和计算机为纽带, 构建成统一、规范的新闻交流共享平台, 在实现新闻传播价值的同时, 还能从根本上体现出新闻的服务本质。

参考文献

[1]陆晔.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全新闻频道的理念与策略——兼议央视新闻频道改版[J].新闻记者, 2010, (10) .

[2]梁智勇.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集团新媒体战略比较——以CCTV、SMG、凤凰卫视与新华社为例的研究[J].新闻大学, 2011, (01) .

[3]孟建.媒介融合理论在中国电视界的实践——作为研究个案的IPTV (交互式网络电视) [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02) .

[4]黄建友.论媒介融合的内涵及其演进路径[J].当代传播, 2009, (05) .

[5]汤砺锋.新闻织网:媒介融合下的电视新闻资源交流与共享[J].传媒, 2011, (10) .

[6]秦瑜明, 舒权斌.媒介融合视野中的广播电视学科体系建设——中国广播电视学研究分会2009年会暨媒介融合与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9, (04) .

[7]王虎.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电视与新媒体的整合营销策略[J].视听界, 2010, (01) .

媒介资源 篇4

一、《百姓村官》节目特征分析

2015 年7 月,河南大象融媒体集团与天明集团共同签约启动《百姓村官》项目,并在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和108 家县级电视台同步开播。[1]其融合河南全省县级电视台资源,是服务全省百姓的一档电视栏目。

(一)定位。《百姓村官》是面向全省、服务全省普通百姓的深度报道类民生新闻栏目。从整个栏目的选题来看,主要人物是河南省所有具有先进性或特殊性的村官。村官离不开老百姓,也是老百姓最容易接触到的人物,他们也最能了解普通百姓的生活和生活现状。大部分村官也是农民,对农民的实际情况深有体会。栏目面向全省寻找具有代表性的村官,寻找村官典型事迹,通过电视媒介传播,同时也为其他村官传送为百姓服务的经验,更好地服务百姓。所以在定位上,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这档扎根县市的电视新闻栏目,对中原经济区其他电视媒介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

(二)内容资源整合。资源整合是当下电视节目制作的趋势。每日新闻事件不计其数,但并不是每一件事都能成为新闻。作为新闻节目,关注老百姓身边的事十分重要。《百姓村官》选取全省具有代表性的村官作为新闻对象,既满足了电视新闻媒介资源,又符合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贴近性。借《百姓村官》的平台,河南电视台整合县级电视台新闻资源不失为明智之举,也能更好地服务全省百姓。栏目组建全省电视宣传联盟,整合资源,一破以往省级电视台与县市电视台各自为战的格局,同时省电视台节目也能通过县市电视台覆盖到农村及偏远地区。这种对内容资源整合的措施,省级电视台与县市级电视台联合播出的方式,对二者来说是互惠共赢。

二、从《百姓村官》栏目看地方台电视新闻媒介资源融合的趋势

《百姓村官》栏目作为地方台电视新闻节目,其制作与发展的趋势,对省级非卫视与县市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一)内容整合与制作整合。“内容为王”是电视节目制作亘古不变的规律。在电视节目整合上来看,优质贴近百姓的电视节目内容更需要整合。从中原经济区整体来看更需要电视媒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白岩松也曾讲“坚持内容为王就错不了”。[2]《百姓村官》从内容上来看,内容贴近百姓、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讲述的皆是老百姓身边的故事;从制作上主要虽是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制作,但内容资源需要各地电视台或信息员提供线索。从这一角度上来看,可算是河南电视台和各地电视台联合制作,也是制作上的整合。

(二)跨地域传播。中国当前的国情是四级办台,县市级电视台只覆盖当地区域,所以一家县级电视台或市级电视台只针对当地区域传播。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虽是省级电视台,但非卫视,所以并非全省区域内都能收到信号。通过资源整合民生频道电视节目可以通过县市级电视台转播或播出进行传播,那么全省的电视资源皆可通过民生频道和各县市级电视台进行传播。所以非本地的电视节目也可以通过当地电视台进行传播,打破了电视节目只在本地域内传播的方式,实现了电视节目的跨地域传播。

三、媒介融合视域下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的应对策略

媒介融合是当前媒体发展的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媒体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必然要变革。电视媒介作为传统媒体的一员,也同样面临着变革的问题。但纵观当下,电视媒体在媒体大家庭中还具有一席之地,但在竞争与营销中已经趋向弱势,不少广告商将广告由电视媒体转向网络新媒体。甚至一些视频网站开始了网络节目、微电影、网络剧的制作,网络已经开始有吞并传统媒体的趋向。由于网络媒体的便捷性、自由性,其成为主流媒体的大势已经不可逆转。而传统电视媒体必须向网络媒体融合,才是长久生存之计。面对媒介融合的大趋势,电视媒体发展必须从内容到形式上,或加深品牌塑造或转型发展。《百姓村官》作为一档电视节目,从内容上做到了品牌化,多家电视台联合播出,提升节目影响力,同时也做到了电视媒介在资源上的融合,但没有真正在媒介融合的视域下与新媒体的融合。

(一)多屏互动。多屏互动是当前电视节目发展的趋势。电视节目除了传统电视媒介播出外还与网络媒体、移动互联网媒体同步播出并互动。电视媒介对新媒体移动客户端的开发,实现了电视节目多屏互动的模式,在形式上扩大了电视节目的内容的覆盖范围,增加了电视节目的受众群体以及受众形式。除此之外还丰富了电视节目多样化的传播模式,直接拓展了电视节目的收益渠道。例如我国较有影响力的《快乐大本营》《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等娱乐类电视综艺节目都有微博营销手段,以及相关微信公众号。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也开通了微博、微信客户端,增加节目的传播力度。这说明多屏互动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已经成为电视节目发展的一种趋势。但是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百姓村官》就没有微博、微信客户端,这不但削减了电视节目的影响力,同时也削减了节目信息来源的多样化。这对节目长久发展、已经获取信息的便利性都是不利的。所以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既然要把《百姓村官》打造成一档全省有影响力的电视节目,就要与当前媒体发展的趋势相契合,对于当前来说就是要实现多屏互动。

(二)多台联动。媒介融合时代,电视媒介发展除了与新媒体融合之外,还需要自身资源的整合。对于地方电视台来说,电视媒体的发展需要“台台联合”或“多台联动”。从全国电视媒体发展来看,基本遵循了“巴列特定律”,或称“二八定律”。1897 年,意大利经济学者帕累托偶然注意到19 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80% 的财富掌握在20% 的人手中,他还发现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不平衡的现象基本遵循了这个模式。中国电视媒体当前的发展状况也基本遵循了这一定律。80% 的广告收益属于20% 的电视媒体。而地方电视台应当占了中国电视台的80%,却只占有20% 的广告收益。面对当前地方电视台的实际情况,其必须进行资源整合,用有限的资源获取最大的收益,最好的办法就是非上星频道的地方电视台进行“多台联合”,资源整合。2015 年7月7 日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联合108 家县级电视台同步开播《百姓村官》栏目,多台联动,有限资源开拓无限观众,节省资源,取得最大收益。这种模式早在20 世纪初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创作的《都市报道》栏目已经初步形成规模。都市频道联合其他省市的都市频道,新闻节目资源共享,取得了较好的收益。

(三)电视媒介从“内容为王”到“渠道为王”,再到“内容”与“渠道”的兼顾。“内容为王”被传统媒体人奉为圣经,当然在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还是非常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还是“渠道”。“个人被激活”的时代,[3]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了解信息不再是单纯的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甚至不再是守在电脑旁点击新闻。移动互联网的到来,改变了大众接受信息的传统模式,不但节约了时间,还节省了了解信息的成本。所以现在更为重要的是了解信息的“渠道”。即使有很好的内容,没有好的了解信息的“渠道”,好的“内容”也终将会石沉大海。从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百姓村官》来看,选题是老百姓都能接触到人物——村官。村官是为人民服务的基层干部,对于普通百姓来讲内容具有贴近性,也是百姓乐于接受的身边的人物。但是传播渠道还仅仅是各县级电视台,虽然具有很广的覆盖面,但是传播渠道过于单一,虽然做到了“内容为王”但并未做到“渠道为王”,这严重影响了电视节目传播的力度以及内容所应有的影响力。电视媒介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需要做到“内容”与“渠道”兼顾。

四、结语

中原经济区是中国首个内陆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经济区,它的经济发展、形象传播与媒体发展紧密相连。电视媒介又是一个较为形象的传播载体,面对当前媒介发展趋势,中原经济区内唯有进行媒介资源融合,才能壮大中原经济区内电视媒体实力及整体媒体实力。特别是地方电视台新闻媒介资源融合既节省资源、成本,又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播。从区内经济与媒体发展的长远来看,必须加快中原经济区内电视媒介资源融合。

摘要:从全国范围来看,河南电视媒体并没有明显的优势,甚至鲜有崭露头角的名牌电视节目。除了内容与制作上的问题外,更多原因是媒介资源融合状态不佳。本文以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联合108家县级电视台同步播出《百姓村官》为例,分析地方电视台新闻媒介资源融合的趋势以及在媒介融合视域下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的应对策略。

媒介资源 篇5

尽管现在不同的国家对于媒介素养概念的理解虽然不尽相同, 但其基本内容还是一致的。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所给出的定义是: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辩的反映能力。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定义强调的是人们在接受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部是给媒介素养下的定义和前者在基本意义上也是一致的:“媒介素养旨在培养学生对媒体本质、媒体常用的技巧与手段以及这些技巧和手段所产生的效应的认知力和判断力。”[2] (P94) 在这里把媒介素养与人的认知力和判断力相结合, 更多地显示一种哲学上的思考。媒介素养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一种教育, 其根本目的是使学生理解、接受、评价媒介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 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媒体信息的传输过程、媒体自身的运作方式、媒体对现实的影响方式, 以及要求学生能够具备具有基本的传播、创造和评价信息得能力。英国伦敦大学世界知名媒介素养教育专家大卫·白金汉教授认为:“媒介素养必须包含‘阅读’ (reading) 及‘书写’ (writing) 媒体, 因此‘媒介素养’一词是指为了使用与诠释媒体所需要的知识、技术与能力。”[3] (P46) 总体来看, 对于媒介素养这一概念,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是人们在面对诸多媒体信息时所呈现出某些的能力, 具体可以包含对媒体信息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和批评的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简单地说, 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 让人们的媒介素养得以提高, 通过不断提高的媒介素养, 就能够正确地评价所接受的信息, 同时能够正确地运用不同的媒介为个人、为社会的发展服务。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来看, 媒介素养教育是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相辅相成的, 是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众的影响而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在我国大陆, 媒介素养教育工作开展不足, 媒介素养概念的提出以及对媒介素养进行系统的研究都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的, 我国大陆的媒介素养研究稍落后于台湾和香港。”[4]“当前国内的研究状况是传统媒介素养研究太冷”。[5]

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来引导受众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来认识、掌握和运用大众传播媒介, 能够使学生们认识社会和世界、完善知识, 对于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拥有媒体话语权者也认识到以往对传媒发展进行“管制”的思维已经与现代媒介的发展不相适应, 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传媒结合后, 对于现在的媒介用强制性管理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要合理地利用媒介取得理想传播效果, 一方面要通过传播伦理与法规的教育, 从法理上来严格要求, 这当然是必要的, 另一方面, 在法制比较健全的情况下, 更应该从人文素养培养与教育出发, 使广大普通受众的媒介素养得以提高, 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判断和理解媒介、理解信息。大众传媒在引领成长和实现青年社会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大有超越学校教育之势。之如此, 在当今形势下, 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是高校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还在于他们在全社会公民媒介素养教育中的辐射作用。因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后, 在我国目前来说是社会中最有影响力的阶层之一, 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之中可以利用较高的媒介素养使得周围的人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 对于提高农民的媒介素养, 大学生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通过这种教育, 培养人们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 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 参与社会发展。”[6]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不仅是看到现在, 更大意义上讲是看到未来, 看到整个社会的发展, 这或许可以成为全社会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突破口, 这便更进一步显示了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价值和影响。

在中西文化大碰撞大交流过程中, 大学生思维活跃, 对新的事物比较容易接受, 他们对于西方文化的接受和认同似乎有点过, 反而忽略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民族文化, 西方强势媒介文化的浸染和价值观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甚少以为学界所忧虑, 然而大学生担负着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重任, 这之间的矛盾该如何有效地解决呢?笔者认为通过媒介素养教育能够使他们对中西文化各自优劣有着清醒的认识, 既要吸收有益同时更应该批判糟粕的, 我们觉对不能对中国几千年悠久的文化视而不见, 相反更应该认识和传承, 在这一过程中, 地方特色文化是一个很好的桥梁和载体。

咸宁地处华中腹地、长江中游南岸、鄂湘赣三省交汇中心, 东临赣北, 南接潇湘, 西望荆楚, 北靠武汉, 是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城市之一。咸宁地处鄂南, 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 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城市, 是三国赤壁故地。春秋战国时期, 楚国问鼎中原, 咸宁居楚;秦代, 咸宁治于南郡;东汉末年, 群雄争霸, 咸宁是奠定三国鼎立之战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又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咸宁市从西汉开始设县建制, 距今有2200多年的历史, 文化底蕴深厚, 九宫一山藏两教, 三苗故园在幕阜, 崇阳商代铜鼓催征越千年, 羊楼茶马古道起盛唐, 宋代著名政治家方琳、冯京, 明代著有《盐政志》的朱廷立及以理学著称的“嘉鱼二李”、嘉靖“后五子”之一的魏裳, 清代厘金制度的创始人雷以诚, 近现代的钱瑛、石瑛、王世杰等, 汇成了鄂南文化的魅力风景。三国文化、闯王文化、北伐文化、抗战文化、向阳湖文化等交相辉映。曾几何时, 曹吴塞兵于赤壁, 闯王转折于九宫, 北伐铁军大捷汀泗桥, 抗日将士勇战天岳关。革命战争时期, 彭德怀、罗荣桓、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转战鄂南。20世纪60年代, 沈从文、冰心、郭小川等6000余文化名人在向阳湖锻炼采风。

咸宁是一座生态优美的旅游城市, 是全国著名的“桂花之乡”、“楠竹之乡”、“苎麻之乡”、“茶叶之乡”、“温泉之乡”。市区温泉被誉为“华中第一泉”, 蕴藏丰富的温泉资源使得咸宁美誉中外, “万国咸宁、人间瑶池”名副其实。咸宁是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和全国最适宜人居的200个城市之一, 素以“山青、水秀、桂香、竹翠、泉温、洞奇”的旅游风光享誉盛名。比较著名的旅游景区有九宫山、陆水湖、三国赤壁古战场、太乙洞、隐水洞、星星竹海等。在2012年3月底召开的全国旅游标准化工作会议上, 咸宁作为中部唯一城市, 与青岛、苏州、丽江一起被命名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 赤壁市 (咸宁市辖) 被列为第二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单位。

鄂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种丰富, 2006年咸宁市确定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分四大类13项, 其中民间文学5项、民间音乐5项、民间舞蹈2项、民间戏曲1项。鄂南民间艺术如崇阳提琴戏 (2000年崇阳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 (提琴戏) 之乡”) 大都具有很深厚的地方文化蕴味。鄂南民间音乐和舞蹈, 活泼清新, 充满着鄂南原生态的民俗含义和艺术追求, 颇富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鄂南方言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类型, 在湖北乃至全国汉语方言中, 都极具特色, 其研究价值为海内外语言学界所公认。建国后, 湖北省方言学界曾到鄂南做过三次调研, 北京大学多次组织师生来鄂东南调查语音。

咸宁市有两所高等学校和48所中专及职校技校, 每年毕业生近3万人, 加之毗邻的武汉市高校众多, 这使鄂南地方特色文化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之间便有了很好的载体。这些鄂南地方特色文化可以成为开展人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资源。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到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中去, 一方面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找到了切入点, 能够促进媒介素养教育, 另一方面又能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播, 从而探索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策略, 一方面文化的传承依赖人们的媒介素养, 另一方面文化的传播也能提高人们的媒介素养, 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很少。

学生在了解和认识鄂南地方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要学会如何传播这种文化,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阅读地方媒体上关于鄂南地方特色文化的介绍, 另一方面可以进行实地考察, 这既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乐于接受, 可以悉心领会它的特色。我们也可以利用有关媒体平台采用受众已于接受的方式来创作、介绍和宣传鄂南地方特色文化, 这样便可以培养学生的媒介运用能力进而提高其媒介素养。在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 在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时将地方文化作为表现和展示的对象, 这将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既有利于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 又能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由于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国的重视程度还不是很够, 因此对于这方面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我们应该借鉴西方的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理论, 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就是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 是文明古国之一, 我们的媒介素养教育更应该和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密切结合, 做到相辅相成。

首先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有区别地对待不同学历、不同阶层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媒介素养教育来说, 大学生是非常重要一个群体, 他们学历高, 思维活跃, 勇于尝试, 接受能力强, 更为重要的是当代大学生就是未来各行各业的主力军, 他们媒介素养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直接影响到社会和国家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媒介素养教育应该重点关注影响社会的四大主题: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保护, 这四个主题直接影响着社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其次, 媒介素养教育要充分利用有关资源, 要理论与实际想结合。目前看来, 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比较重视有关理论的探讨, 但是实际应用研究并不多, 有纸上谈兵之嫌, 特别表现为对媒介资源利用不够充分, 其实这二者应该很好地结合, 实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合, 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我们在媒介素养培养过程中应该将目光更多地集中在地方特色文化上, 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创新和发展。

注释

1[1]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2]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3[3]大卫·白金汉.媒体教育——素养、学习与现代文化[M].林子斌译.北京:巨流图书公司, 2006.

4[4]郑晓燕.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四论”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 2011, (11) .

5[5]胡连利, 王佳琦.我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进展与缺失[J].河北大学学报, 2007, (1) .

媒介资源 篇6

关键词:媒介融合,融合媒介,差异,日本媒介

一、“媒介融合”与“融合媒介”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是目前传媒学界和业界广为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最早提出“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学者是浦尔,他最初提出此概念是基于技术的发展进程之上。在这基础上,戈登对“媒介融合”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类与分析,并归纳了当时美国社会普遍盛行的几种“媒介融合”的类型:如,所有权、策略性、结构性、信息采集、新闻表达等五种融合类型与现象。这是在考察当时美国社会的媒介融合现象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媒介融合的发展水平。

在国内,较早对此概念作出阐释的学者是蔡雯①。蔡雯对国内的媒介融合研究有三大贡献:一是将媒介融合作为一种研究领域,认为它是涉及到传媒业、信息业等各个领域的广泛的研究领域。二是对美国的媒介发展状况进行了颇深的探讨,这对国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与借鉴。三是对媒介融合的研究对象进行了创造性的解析。他认为媒介融合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种媒介的内部属性和外部环境,并涉及到媒介机制与实际运营,新闻传播等各个角落。

另外,喻国明对媒介融合研究也做出了不少的贡献。他在《传媒经济学教程》中提出了较明确的概念。喻国明对媒介融合研究有两大重要贡献:一是将媒介融合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认为媒介一体化,功能一体化的趋②势是必然的结果,它负载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和意识形态传播效果。二是对于各种信息的属性进行了整合,认为媒介技术改变了语言、现象、数据三种基本信息的整合空间及时间,在同一平台上确保了全新面貌的整合。此种整合的目的主要在于,促进不同形式的媒介结合,进一步加强各种信息的互文性(Intertexuality),包括媒介之间的互联性与互换性。

一方面,对于“融合媒介”(Convergence Media)这一概念,学界有多种不同的见解,一般不会区别“媒介融合”与“融合媒介”两个概念的含义。美国新闻学研究者Andrew 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③”。Andrew Nachison的概念主要强调不同媒介之间的战略性联盟与合作关系。另外,姜卫玲在《融合媒介的空间特性及其社会影响》中认为,融合媒介“在本质上是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媒介形态集于一体的一种互动性新型媒介形态,是表现媒介融合过程的最终物质形态④”。媒介形态的双重属性,指的是其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融合媒介的精神属性还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由此,“媒介融合”与“融合媒介”的差异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媒介融合”是过程,“融合媒介”是结果。

以理论的方式探讨“媒介融合”的含义,它是一种具有对实践的规范功能的传媒现象和趋势。并且此种传媒现象是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并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因此“媒介融合”呈现出两方面的态势:一是传统媒介的主动式或被动式的融合化过程。传统媒介主要依赖于固定受众群的呼应,利用新媒体的传播功能与效率,积极谋求媒介一体化的战略性经营方式,以求实现与各种媒介之间的新的整合。二是新媒体的超前式融合化过程。新媒体主要利用自身在传播机制上的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多媒体性,最终形成新的媒介融合。

另外,“融合媒介”是“媒介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融合媒介”的呈现加快了“媒介融合”的重构,使媒介融合空间显示出空前未有的区别于传统媒介空间的新特征。“媒介融合”是大众传媒业的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它整合并利用处于单一或混合形态所有权之下的各种媒体,以增加信息平台的范围,并使稀少的媒体资源得到最佳配置的时候才能实现“融合媒介”的理想状态。

第二,“媒介融合”是指将各种媒介形态相互“融合”,产生“质变”,改变传统媒介的基本模式,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极大丰富媒介的传播优势。

“媒介融合”将改变新闻选择的基本模式与报道的整体流程,对媒体市场营销策略与管理经营形成了巨大变革。相反,“融合媒介”具有强调各种媒体功能的性质,其核心是坚持不同媒介的相对独立性。“融合媒介”的相对独立的媒体性质,受众方的多元需求以及网络文化的新技术水平造成了媒介主体的自由切换。这是“融合媒介”的重建空间所特有的性质。在此背景下,“媒介融合”的最高阶段是各种媒介形态的完整结合。相反,“融合媒介”的最高阶段为不同媒介形态的有机融合。

二、日本媒介融合的现象和趋势

日本总务省在2004年公布了“u-Japan政策”,2010年已建成了世界领先的IC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国家。日本一直试图以信息和通信产业为支柱产业,努力构筑“Ubiquitous网络社会⑤”。为了实现Ubiquitous网络社会建构的重要目标,日本不断加快信息网络设备与设施的全面升级,通过各种媒体的数字化,信息网络的宽带化与IP化,加剧了网络和媒介的有机结合。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的“媒介一体化,功能一体化”趋势日益显著,面向不同通信服务的“平台服务运营商”快捷兴起,并且有望成为合理的“Ubiquitous网络平台”。

当然,从内容方面来分析,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与普及使大量违法,造假的有害信息得以急速地流传,给日本社会造成消极影响与负面作用。从媒介市场营销方面来看,相互独立,边界明确的各种媒介一直受到不同的市场监督与规制,并以这种方式维持市场内部的竞争秩序。随着媒介融合的进一步发展,超越媒介物理特点的跨领域,跨界限的新媒体服务不断增多,从客观上要求突破传统的或相互封闭的规制壁垒,允许各种媒介较轻松地进入各类媒介市场,这对日本实行的以媒介物理特点为基础的市场规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受众及用户的角度来看,随着媒介融合化步伐的加速,电视受众群、互联网用户群、手机用户群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传统社会里,媒介主体只是一部分的特权群体,而在互联网飞速普及的现代信息社会中,几乎所有的受众及用户都有了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机会与能力。日益变为融合化的信息通信网络上,他们正在获取各类信息,发布各种反馈意见。这就要求媒介融合的发展,能够建立起所有受众的权利可以得到保护的政策体系。

田島泰彦认为,传统的媒介法制,通信法规对信息发布的服务要求并不高,并面对公民发表权和公共利益的维护度也偏低⑥。在越来越多社会成员参与信息发布的媒介融合环境下,急迫需要制定最低限度的法规制度与相关政策,这样可以营造出较宽松的媒介融合发展空间。

例如,日本通信企业与广播公司之间的合作动向较为显著。但是围绕着广播节目的网络传送法与版权处理的议论还未进行,如果充分进行广播节目的第二次利用,将有可能进一步促进两者之间的健康有效的融合。另外2009年开始在东京与大阪两地进行了数字收音机广播,便使用了通过个人电脑进行的视听节目传送,游戏软件的传送和电子书籍和宣传动画的传播等。

三、融合型媒介法制下的日本社会

对于“融合媒介”这一概念,学界一直没有达成共识,学者们也是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这种现象。其实融合媒介作为传媒业的一种发展结果,很难概括清楚其含义,而且随着媒介生态的变化和不可预测的实践冲击下,无法全面准确地阐述“融合媒介”的内涵。

日本曾经提出的建立起融合型媒介法制的基本构思,在谋求开展新的媒介融合的今天,如何从整体上控制其基本理念、基本结构和基本准则的问题已成为首要任务。如IPTV,视频分享网站,手机电视等融合型服务的作用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日本融合型媒介法制的基本构思与实行不仅提出了媒介融合的新的出路,而且适应数字创意产业结构由纵向统合向横向分离转变这一新趋势,从内质,传播情境,层级关系等几方面阐明了日本媒介法制的新的思路和理念。其基本构思,打破了传统媒介法制的限制,进行了合理评价,重视差异,统一分类的构想。例如,关于通信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内容,是否要公开,可以采取两种服务方式。对于不需要公开的一些内容,即较保守的信息内容,继续对其通信提供最大限度的法律保护。对于一些公开性内容,又将其分成两类:一是属于广播电视信息或可能归入于媒介信息范畴的各类内容传送服务,将其称为“媒介服务”。二是属于公开性内容,但不能归入“媒介服务”的一部分信息,将其称为“开放式媒介内容”。日本的融合型媒介法制规定的“媒介服务”可以保证少数群体的言论自由,消除特定媒介的垄断地位,解除媒介对信息的控制与支配,这对形成健康,合理的媒介思想与理念的自由市场具有积极作用。

日本TFM等企业从1995年开始进行可视广播,并且,从2000年12月1日开始进行数码卫星广播。BS数码广播的出现,将对所有传统广播体系实施数码化改革,这种现象也是日本融合媒介的必然趋势。另外,2005年3月,利夫道尔公司通过收购股票的方式,力图与富士电视台合作;10月,东京秋叶原的乐天网络公司收购东京广播公司(TBS)的股票,并力求与之合作。这个潮流能在日本兴起有两种原因。一是,日本传媒公司的媒介技术环境发生了巨变。随着因特网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与因特网公司共同开展业务的机会与日俱增,而且伴随着技术革命,传统媒体的保守形态将变成效率型企业形态,这种变化就是因特网公司与传统媒体相互融合的原动力。日本传媒公司也自然难以抗拒这种时代趋势的影响。二是,在日本《电波法》的规制下,其它行业加入传媒业经常受到种种限制,而已进入广播电视业的公司,就能享受垄断式的地位。因此,小林庆一郎认为,“因特网企业与传媒融合可能会损害新闻报道的公正性⑦”。

至今,因特网公司还不属于新闻机构的范畴。日本社会的传播情境是,因特网公司通过收购股票的方式,力求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虽然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网络公司与传统媒体融合的各种弊端。

四、结语

根据现有的现象来看,日本媒介融合有以下几种特性。一是信息的融合。在网络社群,微博等新载体的影响下,从信息内容上进行融合;二是媒介形态的结合。各类不同媒介,包括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新媒介间的结合,传统媒介间的合并等;三是传媒集团间的整合。这也是日本媒介融合最常见的表现形式。这几种特性都是基于融合媒介的结果来探讨的,融合媒介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最终结合和汇聚等。

例如,3.11日本大地震之后,网络社群,微博等新媒体成为传递信息的主要窗口。Twitter、Facebook、Mix等网站成了震后很多日本公众交互信息的重要载体。事实上,震后日本三大电信社NTT-Docomo,KDDI-au,Yahoo-Softbank均限制了语音服务。一部分媒体工作人员在SNS网站上发出倡议,提醒居民减少非紧急呼叫外的通话,转向网络发布讯息。新媒体使得信息的发布、分享、传达更具效率。在Facebook网站上,很多用户将自己的处境等相关信息告知给家人;在Twitter的热门话题中,大部分的内容与地震及海啸有关,参与过灾后救援的居民也通过Twitter发布各种紧急状况,例如海啸警报、余震警报、交通信息、临时避难所等。在日本居民公布灾情,寻求援助,寻找亲人以外,网络在震后也为政府与公共服务机关提供了重要信息。事实证明,网络实现了话语权向公众的转移,他们通过新闻跟帖,个人博客,随时随地传达信息,表达意见。因此,在日本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各阶层民众进行利益表达,维护基本言论自由的“发声”平台。

在当代社会,难以离开媒介融合的作用,而媒介融合使媒体对社会公众,群体集团与个人的影响力越来越显著,它已改变了公众的生活样式、组织结构、社会价值观、人际交流方式、思考方式等各个方面。

【媒介资源】推荐阅读:

媒介平台10-14

媒介报道10-15

媒介创新10-16

媒介批评10-18

媒介环境10-20

媒介语境05-11

媒介生存05-22

媒介体育05-25

传统媒介05-31

综合媒介06-05

上一篇:直接数字化摄影下一篇:智能决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