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技术论文

2024-05-26

合并技术论文(精选12篇)

合并技术论文 篇1

摘要:提出了一种联机英文手写单词分割的方法。该方法的基本过程是通过确定单词的主笔划找到单词的中线,再根据中线以上的部分过拆分单词,最后对过拆分的切分段进行合并得到单词的多个候选结果。该文的实验基于unipen训练集和测试集,实验结果表明该文分割方案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倾斜矫正,中线,合并,单词词典,规则

1 引言

联机手写识别是模式识别中重要的研究方向。国内学者对联机手写英文单词识别的研究比较少,特别是通过分割方法处理联机英文单词的识别研究更少。

联机手写识别通过获得书写单词的轨迹点序列来记录一个单词的书写情况。而每个单词的分割点是通过寻找单词书写过程的特征点来确定的。不同系统抽取不同的特征,不同的特征形成了不同的切分方法。比如,有的切分方法是将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局部极值点作为特征点[1,2];有的切分方法是将等比参数[3]和曲率的极值点作为特征点。本文首先提取了单词上部的轮廓,把连续的书写点分成一个书写段,在相邻书写段之间对单词做过切分,然后对单词做合并操作,最后结合英文词典识别单词。

本文在第二部分主要介绍预处理过程,讨论单词过分割算法;第三部分阐述对过分割后的分割段进行基于规则的合并算法。最后一部分给出试验结果及分析。

2 单词的的拆分

本文的单词识别流程如图1所示:首先英文单词笔迹进行预处理,再采用新的方法对单词拆分,然后对单词的拆分结果进行基于条件的合并操作得到单词的多个候选切分结果,再把每个候选切分结果的切分段送入字母识别引擎识别识别每个字母,最后结合英文单词词典来识别整个单词。

2.1 预处理

预处理在英文单词识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人们书写英文单词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书写习惯也各不相同,所以书写中产生的噪声、单词倾斜、还有单词高度不一等都会影响单词的识别效率。通常对单词进行预处理解决以上问题。单词预处理包括了平滑去噪、倾斜矫正、基线估计及中区高度等。

2.1.1 倾斜矫正

本文重点做的实验是倾斜矫正。倾斜矫正主要是计算整个单词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根据求得的倾斜角对单词进行水平方向的矫正。倾斜矫正有很多方法,如基于直方图,运用Hought变换等。本文采用重心法:首先把单词坐标点按手写顺序分成若干段,然后通过计算各段的重心得到一个重心的序列点,最后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一条直线,直线的倾斜角即为单词的倾斜角。

本文单词分割方案是基于单词主笔划确定的中线进行的。首先要介绍一下主笔划的术语:Base Line为单词中a、b等字母底部所在的直线;Core line为单词中s、r等字母顶部所在的直线;Base Line与Core Line之间的部分为中间区;主笔划是指从上向下写的笔划即:单词中局部极大值点与紧随的局部极小值点间的部分(图1中对应从‘+’到相邻‘?’的书写段);而过渡笔划则是相邻主笔划间的部分;Slant为所有主笔划与垂直方向的平均夹角;Skew就是基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中间区是Core Line与Base Line间的部分,上区是Core Line以上的部分,下区是Base Line以下的部分[5]。如图2,展示了以上介绍的相关概念。

2.1.2 提取单词的中线

人们在书写英文单词时基本上是从单词的底部向上连起的,也就是单词中的字母的连接段是从下向上写的。由此造成过渡段的倾斜角小于90度,在单词中部以上的部分留下了很多可以分割单词的空白段。但是也会出现书写向上连的情况,比如“∞”向上连时会写成。

单词分割是基于单词中区的中线(middle Line)来进行的。所以求单词的中区对本文的算法至关重要。求中区中线本文采用的主笔划划方法:

1)遍历单词点序列,求出序列中单词高度的局部极大值点Max Pos和局部极小值点Min Pos。

2)求出Max Pos的平均高度mean Max Height和Min Pos的平均高度mean Min Height。

3)对过高的局部极大值点和过低的极小值点筛选.

If|Max Posi-mean Max Height|>mean Max Height*T1

去除点Max Pos。

If|Min Pos-mean Min Height|

去除点Min Pos。

T1、T2是给出的两个判断点过高和过低的阈值,本文中T1、T2采用的都是1/50。

4)求去除了过高点后局部极大点的高度均值和去除了过低点后的局部极小点的高度均值。两个高度的中点作为我们以后用的中区的中间线middle Line,图3极为我们确定中区和中线的效果图。

2.2 单词的过拆分

本文基于单词的中线给出了一种单词过拆分的方法,通过提取单词中线以上的部分,对提取后的书写点序列分段,在各段之间进行单词的拆分。同时对过近的对做出合并,来减少过拆分严重的情况。

单词的过切算法如下:

1)记录单词的书写顺序,然后遍历点序列,取所有高度大于middle Line的点,即取middle Line以上的部分;

2)处理middle Line以上部分的点,把书写连续的点分成一个书写段。得到middle Line以上部分的若干书写段;

3)计算各各段的横坐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4)对相邻过近的分段进行合并。比较相邻两断的距离,如果距离过短小,然后合并它们;

5)然后把前一段的横坐标最大值和相邻右侧段横坐标的最小值的中间点作为一个单词的分割线,如图4我们给出了采用我们方法切分得到的效果图。

2.3 英文单词的合并算法

在单词分割阶段,有些字母,如u、v、w、m、n以及他们对应的写形式都会出现过分割的情况。如图5单词“zuurtjes”中的“uu”就被过分割了。处理过切分的情况时,我们采用基于条件的合并,根据合并的条件给每个单词多个切分的候选结果。

我们对这些过分割段重新进行了合并,合并是基于分段的平均宽度进行的。合并规则如下:

1)标记过长和过短的分段。我们引入1、-1、0三个标记表示分割的段是过长的段过短的段和长度处于中间的短。首先求出切分出的段的宽度的平均宽度Mean Segmnet Width。

如果一个分段宽度大于Mean Segmnet Width的T2倍。此段标记为过长段1。

如果它的宽度小于Mean Segmnet Width的T3倍,此段标记为过短段-1。

其余的标记为中间长度的段0。

2)根据标记结果,给出一定的合并规则。我们在考虑对段的合并时,只考虑过短段的合并。合并规则如下:同时合并规则中也引用了标记1,2,3,分别表示作出确定拆分的情况,需要作出合并的情况,需要作出合并候选的情况。

(1)如果当前段是一个过短段。相邻的下一段如果也是过短段,或是中间段则考虑对合并这两段同时此处的分割线标记为1,如果它相邻的下一段是过长段,而相邻的上一段也是过长段,分割线标记为1,如果相邻的上一段是过短段或是中间段,则此分割线标记为3。

(2)如果当前段是一个过长段。相邻的下一段是过长段或是中间段,则不做合并分割线标记为3。如果是过短段,考虑相邻的间隔一段的分割段,如果是过长段分割线标记为1,如果是过短或是中间段则标记为3。

(3)如果当前段是中间段。它的相邻下一段如果是过长或是中间段,分割线标记为3,如果是过短段标记为1。

(4)分段是第一段并且是过短段,则和第二段合并。如果是倒数第一段且是过短段则和倒数第二段合并,两种情况分割线标记为2。

合并规则可概括为:如果两了过短段相邻或是过短段和中间段相邻,则这两段需要做出合并的候选情况,即合并在一起为一种分割方法,不合并为一种分割方法。如果是两个过长段或中间段和过长段和中间段相邻的情况,考虑是确定的分割情况,即我们认为此处分割是正确的。但过长段和过短相邻时,如果过短段处于两个过长段之间,则过短段即可以和前段合并,也可和后段合并。

这样,我们可以根据标记1,2,3。给出单词的多个候选切分结果。如果是1,则分为合并或分割两种情况,如果是2则只是合并,标记为3则只进行分割。最终一个单词给出多个分割结果。

3 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3.1. 实验采用的数据

本文实验采用unipen的联机英文训练集Train_r01_v07是公开自由采样的样本库,该训练集基本包括了常见的自由英文的写法,并且英文写法的样式各异,甚至有的写法人工也很难辨认。本文采用的是训练集的部分实验数据,10个书写人每人写了50个单词,合计共500个单词。单词中包括了大写和小写的26个英文字母。

在单词识别阶段,采用的英文词典是英语专业八级词典,由于本文采用的unipen单词都在词典中不存在,所以把这些待识别的单词也加入到词典中,共有4816个单词。然后对单词做了归类处理。按照单词的长度进行分类,长度相同的单词存入一个文件,共有40个文件。则整个字典是由长度相同的40个类的文件组成,每个类中单词的长度相同。

实验测试是在普通台式机上进行的,计算机的主频是4.0GHz。单词的预处理,单词的拆分和合并的程序采用matlb7.0编写,在进行识别时采用VC++6.0编写。

3.2 实验结果

本文对单词做了倾斜矫正实验,实验中所采用的训练集中的单词都是书写比较水平或大致水平的。而实际的书写会出现倾斜的情况,所以本文在实际的应用中倾斜矫正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做了角度为15、30、45、-45、-30、-15的倾斜矫正实验。如图6是倾斜-15度单词“waanden”,图7是我们采用重心方法的矫正结果,图8是倾斜角15度单词“Borden”,图9,是采用同样方法得到的矫正结果。

以上只是给出了单词两个单词-15和15的两个例子。采用基于重心倾斜矫正的方法,算法简单,效率高于[5]中采用的基于主笔划方法。所以对于单词的预处理效果明显。

图10是本文采用基于中线方法对单词“Banden”进行过切分的结果,切分结果中字母“n”,“d”过切分,图11是采用本文基于条件合并所得到的该单词的6个候选切分结果。其中包含了这个书写的正确切分,实验结果统计,每个书写的单词平均得到16个候选切分结果。

采用了本文的合并规则,单词的切分有了明显的提高,训练集有10个书写的自由笔迹,识别率80.2%,测试集采用了61个人书写的单词,识别率72.6%。

3.3 未来的工作

实验中采用的训练集和测试集,相对比较难。所以识别率较低,所以搜集较为规则的单词是下一步的主要工作,并且训练用的数据和测试数据,相对较少,所以还应当扩大数据集。同时对遮挡情况的识别率不高,仍需提出更加有效的算法。

参考文献

[1]Parizeau M,Plamondon R.A handwriting model for syntactic recognition of cursive[C].script.proc.11th IAPR Int.Conf.on.PatternRecognition,1992:303-312.

[2]Lopresti D,Tomkins A.On the searchability of electronic ink proc[C].4th Int.Workshop on frontiers in handwriting recognition,1994:156-165.

[3]Brault J J,Plamondon R.Segmenting handwritten signature at their perceptually important points[J].IEEE Trans.Pattern Anal,1993,15(9):953-957.

[4]Li X,Hall N S.Corner detection and shape classification of on-line handprinted Kanji strokes[J].Pattern Recognition,1993,26(9):1315-1334.

[5]邹明福,钮兴昱.联机手写英文单词识别系统[C].中国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研讨会暨2004年学术年会中国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研讨会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

[6]Romeo-Pakker K,Miled H,Lecourtier Y.A new approach for Latin/Arabic character segmentation[A].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Document Analysis and Recognition[C].Montréal,Canada,1995:874-877.

[7]XiaoLine L,Parizeau M,Plamondon R.Segmentation and reconstructionof on-line Handwritten script[J].Pattern Recognition,1998,31(6):675-684.

合并技术论文 篇2

而编制合并财务表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正确的界定出合并报表的具体范围。

一、界定合并范围的相关标准

1.遵循的数量标准

首先需要针对投资公司在被投资公司当中的具体控股比例来选择相应的标准,一般情况下被选作衡量标准的包括被投资子公司当中具有表决权的一半以上的普通股。

如果母公司是直接控股的,那么其持股的具体比例就能够直接的获取;其他两种控股情况在计算具体的持股比例时需要经过进一步的核对和检查,并且在计算的过程中需要选择正确的计算方式,通常会用到下述两个原则:(1)加法原则。

如果是一串联的持股比例就应该将最终直接到达子公司当中的那部分持股比例确定为母公司对于该子公司的持股比例。

在利用加法原则对具体的合并范围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是不会跟与A公司对B公司具有的直接持股比例产生关系。

比如说,A公司对于C公司具有六分之一的权益资本,那么C公司就能够划分在A公司的合并报表范围里面。

在处理纳入母公司的过程中采用加法原则,会先对合并范围当中的某一个子公司具有的表决权比例进行准确的判定,然后按照直接持有或者间接持有该子公司的所有股权之和做出最后的确定。

(2)乘法原则。

在采用乘法原则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计算出母公司对该子公司直接持有的具体的股权比例以及对其他的控股公司所持有的具体的股权比例之和,并计算二者的比重,最后再乘以这些控股公司对该子公司持有的具体的股权比例。

2.遵循的质量标准

母公司之所以会对子公司进行直接的控制,根本原因在于可以控制子公司的经营以及财务政策,通常可以将下述几方面作为主要的参考标准:按照跟被投资公司所达成的协议,对于持有百分之五十以上并且具有表决权的普通股可以当作参考标准;根据相关的规章以及协议等,有权利对企业的经营政策和财务决策进行控制;有权利对董事会以及其他相关机构当中的成员进行任职和罢免;在董事会以及其他相关结构的会议当中具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表决权利。

而在质量标准中,法定以及实质性控制权是两种主要的控制权,而且都是在不能够满足相关的数量标准之后才可以存在的。

其中法定控制权的主要涵义是母公司按照我国颁布的相关法律规定等具有的控制权利;而实质性控制权的主要涵义是持有的股权在百分之五十以内,不过由于存在股权分散的现象而在事实上可以实际运行的控制权利。

3.实体标准

虽然集团内的多数股权与少数股权投资有多少之分,但不应过分强调母公司股东的利益。

因此,合并财务报表是以整个实体的观点编制的,对于构成企业集团的多数股权的股东和少数股权的股东,均一视同仁,同等对待。

在实体理论下,确定合并范围应以企业集团能否控制为标准。

二、不需要纳入到合并范围当中的`子公司条件

对于不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改进后的第27号国际会计准则《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规定: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准备在近期出售的子公司:其一,购买和持有该子公司就是准备在购买后一年内处置,因而控制是暂时性的;其二,管理层正在积极地寻找购买者。

同时该准则还规定,不得因子公司的业务与母公司不同而不合并该子公司,其原因在于经营受到长期严格限制并不一定表明母公司失去了控制权。

三、目前确定合并范围所遵循的标准

1.控制权标准

一是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会计报表》根据间接持股的母子公司所占股权份额选择乘法原则权衡。

二是控制权的质量标准上具体为:(1)母公司占有一半以上表决权的被投资单位;(2)母公司占有其一半以下的表决权的被投资单位;(3)在判断是否控制被投资单位时的表决权;(4)判别母公司对于主体特殊情况能否进行有效的控制。

2.明确判断所遵循的一般标准

在新的判断准则当中对于将控制作为基础条件来确定具体合并范围的理念进行了进一步的强调。

它的主要特点表现在:(1)新的判断准则明确规定了母公司需要将全部的子公司进行合并,但是以下情况除外:根据相关的破产程序已经宣告并完成清理的子公司;如果子公司是非持续经营的,但是其所有者权益出现了负数;母公司没有权利再进行控制的子公司;母公司或者是联合控制主体已经不能继续对被投资单位进行控制的。

(2)不管是对于应该纳入到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之内的子公司所做的规定,还是其他特殊情况的规定,新准则都进一步强调了控制不仅仅是在法律形式上进行控制,而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控制。

如果该方不具有实际的控制权利,那么就不能够进行合并报表。

如果子公司的所有权益出现了负数的情况,但是该公司仍然是持续经营的,也需要进行合并报表。

该准则会影响到上市公司进行合并报表时所获得的利润。

四、结语

总之,对于企业集团里面已经界定为可以纳入的合并对象都在合并范围里面,但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够被合并,所以在合并之前需要对成员企业是否为合并企业进行确定。

这就需要企业会计人员准确的判定出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S]..

合并技术论文 篇3

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甲组患者26例,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进行治疗;乙组患者20例,采用常规性骨折技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甲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越于乙组患者,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进行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好,有效的促进患者严重多发伤的愈合,缩短骨折治疗的时间,有效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安全可靠性高,适宜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损伤控制骨科技术 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 临床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01-01

在临床骨科的治疗中,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的情况较为少见,但由于伤情较重,发病为突发性,病程较急,症状严重常会导致多种合并的发生,致死致残率较高,所以临床骨科治疗上较为重视其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及对其采用治疗技术的发展。为更好的进行治疗和促进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的治疗,相对我院收治的46例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46例,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22—54岁,平均年龄(35.5±5.5)岁,46例患者经门诊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及电诊检查明确诊断为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其中22例骨盆骨折(均为不稳定性骨折),依据简明损伤定级标准(AIS)≥4分;18例为股骨开放性骨折患者AIS≥3分,6例脊柱骨折患者,均为椎体爆裂性的骨折同时伴有脊髓压迫,AIS≥4分;合并其它部位损伤主要为颅脑外伤、胸部闭合伤、腹部损伤、四肢损伤、等部位的损伤。导致损伤原因为挤压伤26例,高空坠落伤10例,交通意外伤10例。随机将46例患者分为两组,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及病情严重程度,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甲组患者26例,主要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进行治疗首先对患者进行止血处理,如为骨盆骨折损伤及伴有出血患者,应对双侧髂内动脉进行结扎止血处理。对患者的骨盆进行支架内固定治疗。对股骨开放性骨折的患者进行清创处理,进行早期的外固定术的治疗,或是采用膨胀髓内钉系统进行治疗。患者如存在骨髓压迫症状,应首先进行椎板减压术的治疗,合并内脏损伤出血患者首先进行止血治疗及进行清创缝合伤口。在进行手术评估后,对能够耐受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采用手术内固定术的治疗。

乙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性手术治疗方法,对合并伤进行及时的处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3 手术评估的标准。手术评估条件包括:①氧分压、氧饱和度、氧输送正常,呼吸功能基本稳定;②出血控制,血流动力学稳定;③代谢性酸中毒纠正;④其他危及生命的合并伤处理基本完毕[1]

1.4 临床治疗效果评估标准。治愈: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骨折愈合良好,合并伤愈合良好;有效: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显著好转,但未完全消失,骨折愈合良好;无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显著变化,骨折愈合较差,发生骨不连或是愈合延迟的情况,死亡患者。

1.5 统计方法。统计学分析选用SAS8.0统计软件,以X±S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 结果

甲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越于乙组患者,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乙组患者因肝脾损伤合并胸骨骨折患者2例,治疗无效死亡。

3 讨论

在临床治疗中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较多发生突发性情况患者,就诊较急,患者的伤势较为严重,所以进行早期有效的处理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骨科临床治疗方法有很多,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进行手术治疗,但对于患者伤势较为严重,对于手术的耐受常会导致患者以后的治疗及手术治疗过程中产生影响。在本文中对我院收治的46例患者采用两种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比其临床治疗效果,甲组患者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治疗组别的患者,临床治疗总效率80.00%显著优越于采用常规性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60.00%。对比两组患者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其中甲组患者没有发生死亡病例,乙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失血及伤势过重死亡2例患者。我院进行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治疗患者主要针对术前的患者的处理及骨折的情况的控制后,采用手术内固定的治疗,有效的辅助手术内固定的治疗。

综上所述,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进行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好,有效的促进患者严重多发伤的愈合,缩短骨折治疗的时间,有效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安全可靠性高,适宜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ApeH,Griensven M,RiceJ,et a1.Major secondary surgery in blunt trauma Patients and pefioperative cytokine liberation:deter-ruination of t11e clinical relevance of biochemical mal'ker[J].J Trau.ma,2001,50(6):989~1000

[2] 趙小纲,江观玉.多发伤救治的损伤控制策略[J].中华创伤杂志2006.22(5):334—337

合并技术论文 篇4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合并单元,智能终端,集成装置,IEC 61850

0 引言

IEC 61850标准是智能变电站建设的基础,而基于IEC 61850标准的过程层总线技术则是该标准的突出特征之一。过程设备通常由电子式互感器(常规互感器)、断路器等一次设备组成,而参与构建过程网络的设备则分别是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装置,即过程层采样值(SV)和通用面向对象变电站事件(GOOSE)报文的实际发送和接收设备[1,2,3,4]。

随着智能变电站建设的深入,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的应用更为广泛,相应的产品在性能上日趋稳定和完善,且积累了大量工程应用的实际经验,由于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都是服务于一次设备,尤其是同一间隔内更为突出,因此,从设计角度就提出了将两者进行集成的思路,且认为合并单元智能终端集成装置能够通过设备的集成和功能的整合,有效简化全站设计、降低设备数量、减少占地面积和建设成本,有效满足生产运行和检修的要求[5,6,7]。但也有观点反对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的集成,认为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进行集成后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两者各自性能产生影响,且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有待评估。本文对此问题进行讨论,对其整合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希望能够为今后产品的开发和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1 需求分析

1.1 技术发展需求

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建设,发展建设智能一次设备成为当前中国电力设备产业发展的重点,由于一、二次设备目前在协调配合上仍然存在问题,且在一、二次融合涉及的绝缘、抗干扰等技术问题上还未实现突破,因此,在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智能一次设备主流的实现方式仍然是将二次设备安装于一次设备附近,以智能组件的形式实现与一次设备的融合,但这只是当前过渡阶段的方案。文献[8-9]认为二次设备今后的发展趋势是分阶段、逐步融入一次设备之中,对未来智能设备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明确,具体如图1所示。

由此可知,现阶段将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进行整合,只是智能一次设备过渡阶段的第1步,后续还有大量集成整合工作需要开展。与此同时,合并单元作为数据采集环节、智能终端作为操作控制环节都服务于一次设备本身,两者的集成能够实现过程层设备的整合,进而减少智能一次设备过渡阶段过程层设备数量,简化网络结构,提高自身的智能化水平。

1.2 减少设备数量需求

设备集成整合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减少变电站内部设备的使用数量。以系统内某规划中的220kV变电站为例,电压等级设置为220kV/110 kV/10kV,220kV线路4回、双母线接线,110kV线路12回、单母分段接线,主变压器2台。按110kV线路、母联采用集成装置与分体式装置两种配置方案,对过程层装置数量配置进行比较,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的比较可知,通过装置集成整合,可明显减少过程层装置数量,考虑到集成装置总成本与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两台装置相比有明显下降,采用集成装置可有效降低投资。上述数据仅考虑了110kV电压等级,220kV电压等级若一并考虑,其经济效益将更加突出。

1.3 减少网络设备投资需求

当前的保护测控装置中,主要生产厂商的产品已支持SV,GOOSE共端口传输,该方式可将SV或者GOOSE单独发送的光口数量减少一半,同时可有效减少与之配合的保护装置光口数量配置(减少一半)。以每对网口硬件和软件成本400元计算,减少8对网口可在装置成本上减少3 200元。另外,由于装置光口的减少,与之连接的网络交换机数量、光纤数量也可以明显减少,有利于降低成本。

1.4 节省屏柜空间需求

在当前智能变电站广泛使用的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其机箱大多采用4U整层机箱,在其就地下放时,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两台装置上下并列摆放。而当采用合并单元智能终端集成装置后,两层机箱可以合二为一,即单间隔的过程层设备占用屏柜空间由两层压缩至一层,具体如图2所示。由此可知,合并单元智能终端集成装置能够有效节省户外柜的空间,有利于降低户外柜高度,节约变电站建设成本。

2 集成方案

合并单元智能终端集成装置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主要由两种方式[10],一种是简单的组合,即将两个装置安装于一个机箱内,各自仍然独立工作;另外一种是从系统的角度进行考虑,将两者共性的功能进行整合,具体如图3所示。图中:TX表示发送;RX表示接收。

图3(a)是当前智能变电站工程应用的现有模式,保护遵循“直采直跳”的原则,当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分别配置时,各自对应数据的发送和接收。图3(b)是对当前工程应用的一种改进,即将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进行物理集成,安装于同一机箱内,但仍是各自独立运行,仅能减少设备数量,节省屏柜空间。图3(c)是本文重点讨论的方案,即在充分考虑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特有功能独立的前提下,将其共性功能进行有效整合,即共电源、共网口和共人机接口,可以看出,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共端口传输。由于继电保护装置要求必须点对点传输,在文献[11]中对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要求配备的最少端口数量为8个,这也意味着图3(b)所示方案的传输端口最少需要16个。而图3(c)所示方案实现共端口传输后可以将端口数量减少一半,这不仅有利于降低装置的成本,而且也能够减少光纤的使用数量,同时还能简化变电站的设计,进一步减少变电站调试检修的工作量。

3 关键技术问题

合并单元智能终端集成装置从具体应用情况来看,其装置功能仍然分为合并单元模块和智能终端模块两个部分,各自的技术指标(如抗干扰等)基本上没有改变,但由于两者的集成,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具体如下。

3.1 SV和GOOSE共端口传输的实时性

由于保护装置采用的是点对点传输方式,其合并单元的SV报文是按等间隔传输;GOOSE报文由于其特殊的传输机制以及高实时性的要求,在当前应用中多采用抢占式处理机制,即一旦装置接收到GOOSE报文会立即中断现有任务转而处理GOOSE报文,以确保其实时性的要求。当两者采用共端口传输时,本文作者认为两者的报文处理优先级需进行调整,应优先发送采样报文。若集成装置仍然优先处理GOOSE报文,GOOSE发送时占用的网口资源会加大采样报文传输的间隔,导致采样数据报文传输的延时。以100 Mbit/s传输速率来计算,100 B的报文其传输时间大约为8μs(100bit/s×8/100 Mbit/s=8μs),200B大约为16μs。针对点对点传输,其要求是等间隔延时必须小于10μs,而装置解析处理GOOSE报文的时间加大了采样报文传输的间隔,另外,即使没有任何干扰,SV报文发送的间隔也是有一定离散性的,而这两者的叠加会加大报文发送的延时,给保护装置造成“采样丢点”的假象。上述分析仅针对一帧GOOSE报文,若有多包GOOSE报文到达,则装置处理的时间会大大延长,甚至会造成后续等间隔发送点数据传输的延时。

相反,若优先发送采样的SV报文,由于报文长度固定且可以明确地为一包,因此由于该报文发送导致的延时是可以明确计算的。在等间隔时间点发送完SV报文后,装置就可以处理GOOSE报文,而因优先发送采样报文导致的延时仅为几十微妙。由于当前GOOSE报文传输的延时域度还较大,一般都小于1ms,远小于3ms的要求,数十微秒的延时也完全不会影响GOOSE动作的实时性。因此,SV和GOOSE共端口传输时优先发送采样报文是不影响GOOSE的实时性的,而且两者都是多播报文,对网络的适应性也较好。

3.2 装置CPU资源的整合

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独立配置时有各自的CPU板,而通常SV负荷较大,而GOOSE网络的负荷较小。集成装置将两者合在一起后,可以从系统的角度对两者资源的分配进行统一设计和考虑,能够进一步优化装置内部的设计,减少硬件数量,提升资源整理利用效率。例如:SV计算的负荷较重,而大多数情况下,GOOSE处理的负荷较小,可以考虑将其后续的数据组包等工作融入GOOSE处理CPU,两者并行运行能够有效实现资源的共享,同时还能进一步提高报文处理的效率。

另外,由于目前电压并列和切换的功能由合并单元来实现,而合并单元还需配置独立的GOOSE网口接收同间隔内合并单元的开关位置信号,而对于集成装置来说,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的集成使得这一功能的实现变得更为容易,因为此时开关位置的信号变成了装置的内部信息。

3.3 对时的整合

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都存在对时同步接口,合并单元由于对采样同步精度有要求,通常采用IRIG-B或IEEE 1588对时(针对组网方式)[12,13]。而在保护装置点对点传输的需求下,数据采样摆脱了对外部对时的依赖,这意味着即使装置对时丢失,保护装置接收到的采样数据仍然是同步的,而此种情况下外部对时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更好地保障装置数据翻转的同步(以采样频率4kHz为例,0~3 999的同步翻转)以及合并单元发送告警信息时具有准确的时刻标示。

智能终端的对时是为了能够准确标示开关变位等时间,以确保事件顺序记录(SOE)的准确性,针对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集成装置,可以考虑二者共用一个对时接口,如IRIG-B或IEEE 1588,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由于多处对时造成装置内部处理步调的失衡,而且还能够减少端口数量和装置投入。

由于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集成时可采用的硬件配置方式会有差异,可在同一块CPU板件实现二者的功能或者采用两块独立的CPU板件分别实现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集成装置的对时都建议以合并单元的对时信号为准,这是因为合并单元采样的对时同步精度要求为1μs,远高于智能终端毫秒级的精度,因此,若集成装置采用单CPU模式,仅一个外部对时信号装置处理时不存在问题;当采用两块独立的CPU时,装置以合并单元CPU板件的对时信号为准,当其对时异常或丢失时再以智能终端CPU板件的对时信号为准。

3.4 装置检修压板的整合

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独立配置时,两者配备有独自的检修压板,而当两台装置进行集成设计后,是否需要继续独立配置各自的检修压板,本文作者认为在合并单元智能终端集成装置中,两者的检修压板可合二为一,即同时检修或同时运行。

虽然对于集成装置,要求其各自板件互不影响且可带电插拔,但出于运行的安全性考虑,本文作者认为集成装置应统一检修。以线路间隔为例,当合并单元进行检修时,由于采样数据不可用,因此间隔的保护装置(不在检修状态)此刻是闭锁出口的,此时的智能终端实际上并不会动作,从一定角度看,同一间隔的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处于同时检修状态。当智能终端进行检修时,同一间隔此刻发生故障,保护装置即使接收到合并单元的故障数据也无法动作跳闸,因此两者亦看做是在同时检修。当然,有观点认为此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其他的后备保护进行跳闸以排除故障,因此智能终端检修时合并单元正常运行是十分必要的。但从实际运行检修的操作上来看,智能终端的检修必然会涉及开关、断路器的检修,这涉及信号的校验和核对,同一间隔的内合并单元或智能终端的检修必然会影响到另外一方。而且从安全的角度考虑,一个装置同时配置两块压板,会在一定程度上给运行检修带来不可控因素,因为运行人员习惯一台装置配置一块检修压板的模式。另外,即使只针对合并单元或者智能终端模块进行检修,实际操作时也必然会将两者同时停下来,否则,若检修过程中导致采样异常或者设备动作均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集成装置的检修压板整合也满足工程实际应用需求。

3.5 电源功率

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独立配置时,其功耗需求各自根据要求进行配置,但当两者集成设计时,其具体的电源功耗相比任何一台独立装置都应该有所增加。目前针对合并单元或者智能终端,其电源功率的要求不完全相同,文献[14]规定合并单元正常工作的功率不大于40 W,文献[15]规定智能终端的正常功率不大于30 W,而实际上国内主流厂家产品正常工作时的功率一般都小于35 W,大多数产品在正常工作时仅为20 W左右。在此,集成装置的功耗以合并单元为基础进行分析,当在其基础上增加开关量采集、操作控制输出板件时,其功耗会增加至30 W左右,若采用SV和GOOSE分端口传输,由于需要额外的端口发送板件,其功耗会增加10 W左右,整个功耗维持在40 W左右,考虑板件的扩充以及装置就地下方恶劣的工作条件,工作电源在高温环境下宜降额使用,需增加一定的域度(10 W),即要求合并单元智能终端集成装置正常工作的总功耗不大于50 W。而装置动作时会导致功耗增加,因此按照50%的域度分析其动作时的功耗应不大于75 W。

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分开配置时,电源发生故障仅影响一台设备,而对于集成装置来说,一旦电源发生故障,数据采集和操作控制的功能(即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的功能)将全部退出。因此,电源的可靠性将变得更为突出,而影响电源可靠性的关键在于其内部电解电容的使用寿命,即在同样的外部温度下,装置的功耗越低,其工作产生的温升越小,对电容使用寿命的影响也相对较小,使用寿命也就越长。因此,功耗越低的装置相对来说其电源的可靠性就越强。而装置CPU资源的整合、SV和GOOSE共端口传输、外部对时信号的整合均能够有效降低装置正常运行时的功耗,从当前采用图3(c)所示方案的产品来看,国内主流厂家的集成式装置正常运行的功耗在35 W左右,相比正常工作时的最高功耗50 W又预留了接近50%的域度,进而有效提升了装置的可靠性。

3.6 装置的人机接口

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分开配置时,若组屏安装于小室,通常会配置液晶,此时针对合并单元智能终端集成装置,将两者的功能共用一个液晶显示也较为容易实现,只需要在主界面进行切换即可。若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就地下放,由于工作环境恶劣,通常不配置液晶,仅配置网络调试端口,即通过装置的调试网口进行远程调试,此种方式下集成装置共用一个调试网口也是容易实现的,只需将两者的远程调试功能进行融合。另外,就地下放模式下,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功能模块的面板LED灯也可进行有效整合。因此,集成装置的人机接口集成起来较为容易。

4 存在的问题

4.1 应用范围

虽然合并单元智能终端集成装置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也并非任何情况下都适合。在500kV电压等级的智能站中,由于合并单元需要采集5P和TPY两组保护电流,某些情况下还需要采集三相保护电压和计量电压,这些应用场合就需要配置两块交流头,而此时合并单元智能终端集成装置的4U机箱无法满足插件的扩展需求,因此也只能采用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独立配置的模式。另外,在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中智能终端还存在分相控制的需求,这在设备空间上也造成了限制,因此也建议暂且在110kV电压等级应用。

4.2 保护装置的共口改进

合并单元智能终端集成装置虽然采用SV和GOOSE共网口传输具有良好的效果,不仅节约成本,还能简化设计,但其工程应用还需依赖保护装置的共口改进,因为若保护装置仍然采用SV和GOOSE分端口接收,集成装置共网口传输的效果就无法体现,此时虽然可以通过端口的配置,将两个端口分别配置成发送SV和GOOSE报文,此方式与图3(b)所示方案无异,此种情况下集成装置仍然需要配置较多网口,无法更好地体现集成装置优势。对于其共口的改变,保护装置只需在程序上简单调整,较易实现,一些厂家仅通过改变光口的配置即可同时实现SV和GOOSE报文的共端口接收。

4.3 组网传输

合并单元智能终端集成装置SV和GOOSE报文的共网口传输同样也不影响其组网传输,此种网络方式下,SV和GOOSE报文发送的优先级并无要求,仍采用“先到先发”的模式即可。至于针对集成装置是采用网络传输还是点对点传输,从装置的角度来看两者并无区别,因为此种情况下点对点传输的机制和网络传输相同,仅取消了交换机组网的环节,关于两种方式的具体选择,本文作者认为关键在于具体工程的要求。

4.4 设备检修调试

合并单元智能终端集成后,其检修的工作量及主要检修调试内容与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分开配置时相同,但在检修调试的相关规程上却有些改变,如集成装置模型配置文件的下装问题,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独立配置时会有各自独立的配置文件,而集成装置是采用汇总的配置文件还是分别独立的配置文件给检修调试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因此,建议对此集成装置应有针对性地制定检修指导规范,以便于针对性地指导检修调试人员的工作。

5 结语

合并技术论文 篇5

第一步:在A1:C4区域分别输入数字,实际区域可自己选定,数字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输。

第二步:选中A1:A4区域,单击“开始”标签“对齐方式”功能区中的“合并居中”命令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确定”按钮完成单元格的合并。

上面两步是一个正常的单元格合并步骤,没有任何问题。最终效果为A1:A4区域合并为一个单元格,并且里面的数值是之前A1单元格中的数值100。

第三步:继续刚才的操作,使合并后的A1单元格呈选中状态,单击“格式刷”按钮,然后用鼠标拖动选中B1:B4区域,使B1:B4区域套用A1单元格的格式,即合并单元格的状态。

最终效果见上图,从上图中看不出任何异样,但再观察状态栏你就能够发现问题所在了。

同样还是选中B1单元格,观察状态栏可以看到计数为4,求和为100,即与未合并前的结果是一样的。

从上图中我们发现了什么?虽然B1:B4单元格合并了,但并不是像我们正常合并情况下的只能保留合并区域左上角单元格中的数值,而是所有的数值都会被保留。

验证:下面我们来验证一下数据是否真的被保留,在A6单元格中输入“=A2”,B6单元格中输入“=B2”,最终的结果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到A2的值为0,即为空,B2的原始数据得以保留,

猜测:Excel是如何处理合并单元格的

经过上面的一些测试,初步猜测Excel合并单元格操作实际上是执行了几个步骤,猜测如下:

1.将合并区域左上角单元格的数据暂存

2.清空合并区域所有单元格中的数据

3.将选中区域进行合并

4.在合并区域中填上之前暂存的左上角单元格的数据

Excel的特性?

为什么通过格式刷刷出来的“合并单元格”,被合并单元格的所有数据都会被保留呢?大家都知道格式刷本身是用来“刷”格式的,只能用来“复制”格式,而无法执行数据的删除操作。而使用格式刷刷合并单元格的格式时,只“复制了格式”,而其中的删除数据的工作没有被执行。因为删除数据本身并不属于“格式”范畴,所以导致上面提到的问题。

如果是Excel本身的特性,则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性进行一些数据的隐藏,想要查看真实的数据也很简单,使用单元格引用或是取消区域的合并即可。

假想:

对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认识 篇6

[关键词]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理论依据

中图分类号:F23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4-0123-01

1合并范围问题的产生

在吸收合并、创立合并和控股合并三种合并方式中,吸收合并和创立合并后,企业成为一个单一的会计主体,合并后会计报表的编制与一般企业相同。但控股合并后,母公司及其控制的每一个子公司都是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随之产生的问题是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问题。合并会计报表是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为会计主体,以母公司和子公司单独编制的会计报表(以后均称其为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由母公司编制的综合反映企业集团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情况的会计报表。合并会计报表可以弥补母公司个别会计报表的不足,为有关方面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从而满足报表使用者了解集团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的需要。

因为合并会计报表是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而编制的会计报表,所以,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首先需要界定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即确定哪些子公司应包括在合并会计报表的编报范围之内,哪些子公司则不应该包括在编报合并会计报表的范围之内。确定这一范围是正确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基础。界定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所运用的合并理论。绝大多数国家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并不完全是按照某一合并理论,而是以某一合并理论为主,参考其他合并理论,同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而界定的。

2合并范围的理论依据

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需要确认少数股权,即由母公司以外的股东所拥有的对子公司的净收益(或净损失)和净资产的要求权:对子公司净收益(或净损失)的要求权,即少数股东本期损益;对子公司净资产的要求权,即少数股东权益。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如何看待少数股权的性质,以及如何对其进行会计处理,国际会计界形成了三种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理论,即所有权理论、母公司理论和实体理论。

(1)所有权理论。所有权理论是业主理论在合并会计报表中的具体应用,其认为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是拥有和被拥有的关系,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目的是为了向母公司的股东报告其所拥有的资源。基于此,当母公司合并非全资子公司的会计报表时,应采用比例合并法:按母公司实际拥有的股权比例,合并子公司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对于非全资子公司的收入、成本费用和净收益,也只能按母公司的持股比例予以合并。因此,所有权理论既不强调企业集团中存在的法定控制关系,也不强调集团各成员企业所构成的经济实体。

(2)母公司理论。母公司理论是所有权理论和实体理论的折衷和修正,它继承所有权理论和实体理论各自的优点,克服了这两种极端的合并观念固有的局限性。母公司理论继承了所有权理论关于合并会计报表是为了满足母公司股东的信息需求而编制的理论。母公司是站在母公司股东的角度来看待母公司与其子公司之间控股关系的合并理论。母公司理论强调的是母公司股东的利益,按照母公司理论编制的合并报表主要是为母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服务的。因此,这一理论忽视了除母公司股东以外的少数股东的利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发布的有关合并会计报表的准则以及我国关于合并会计报表的暂行规定中也基本采用母公司理论。

(3)实体理论。实体理论认为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是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而不是拥有和被拥有的关系。依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恒等式,实体理论将所有者和债权人置于同等地位,认为合并会计报表不是专为控股股东使用,而应当满足所有股东的信息要求。这样,在合并股东权益和合并净收益时,并不需要单独确认少数股东权益和少数股东损益;对被收购的子公司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应全部予以合并。在对待商誉的问题上,实体理论也不赞成母公司按持股比例确定的办法,主张全额确认合并商誉。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三种理论在具体作法上的不同,来自于对集团内母子公司之间关系的不同认识。判断某个企业是否是某集团的成员,其间是否构成母子公司关系,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看在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控制关系,一旦控制关系存在,就应列入合并范围。所以,母公司所能控制的资产绝不仅限于其在子公司中所占份额。

3合并范围的重要性

合并会计报表是财务会计的四大难题之一,而合并范围的确定又是合并会计报表诸多问题的重中之重。因为合并范围的确定是合并会计报表的前提,合并范围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合并会计报表所提供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有用性。随着《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简称“新准则”)的实施,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问题将会成为实务操作中的难点和重点,同时公司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问题也是调节利润的重要调节阀。合并范围是决定合并会计报表的会计信息质量的核心标准,能够满足合并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对合并会计报表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根本要求。正是基于合并范围如此重要的作用,新的会计准则对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规定进行了修改,以便可以使会计报表所提供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有用性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合并技术论文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中,随机选取2008年3月-2013年1月到我院治疗胫骨缺损合并马蹄足畸形患者40例,所有患者经X线片检查,确定患者的肢体长度、骨缺损程度及足踝部的畸形情况。年龄14~45岁,平均年龄为(29.6±1.5)岁,其中男29例,女11例;患者均为单侧肢体,其中左侧23例,右侧17例;胫骨缺损部位:中上段16例,中段5例,中下段19例;患者骨缺损长度1.6~14.5cm,平均缺损长度(6.7±1.2)cm,马蹄足畸形度范围19°~45°,平均为(33.5±1.7)°,3例患者同时伴随有骨髓炎。本文中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程度等数据资料,差异不显著,可以纳入使用。1.2治疗方法本文中对患者采取的是Ilizarov牵拉成骨技术进行治疗,需要使用的是特殊的外固定支架,其基本构型为:小腿部截骨端近段骨段是由1个“C”形环和1个全环进行固定,远端骨段采取两个全环进行固定,然后用4根螺杆对固定环进行上下固定,对于段截骨或上、下双段截骨增加1~2个全环。对于患者的足部采用“u”形半环加“C”形环固定,将2个铰链关节安放在在踝关节两侧,用全环将螺杆和远端踝上连接,并在足部前后侧加弹性滑竿。在治疗时保持患者仰卧位,然后行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硬膜外麻醉,将已经组装好的外固定支架对患者骨缺损及足部畸形处进行安装固定,安放时要求固定环离患者皮肤距离为2~3cm。对于不存在感染的患者,对其骨缺损的一侧或者两侧行截骨,跟腱实施不同平面的皮下松解,最后进行穿针安装。对于3例伴有骨髓炎患者,需要提前对创伤面进行清创、消炎及截除感染骨段处理,并对胫骨结节下进行截骨,将皮下组织进行剥离,用微创截骨器行电钻打孔处理,使其呈锯齿状,成为活动骨。在治疗中,依据Ilizarov技术牵拉成骨与牵拉矫正马蹄足畸形的穿针固定要求,首先在患者的小腿部安置相应的外固定支架,然后用穿针对患者的骨缺损的上下端、截骨后的游离活动骨和足踝部的安全区域进行固定,用螺纹半针对非安全区进行固定。所有进行固定的患者需要满足:初期固定要相对稳定且术后的外固定支架可以进行调整,而且患者进行负重训练不受影响。手术结束后,对伴有骨髓炎的患者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术后3d要求患者进行膝、踝关节的功能康复训练,术后1周进行骨段搬运训练,并调整足踝部外固定支架矫正足部畸形,3~4次完成,使踝关节处于0°或过伸10°左右,矫正3周后将外部支架拆除。当患者X线检查愈合情况良好时,可以放松外支架固定处,患肢进行3~5周的功能康复训练后全部拆除外固定支架。

1.3 评价指标

本文中,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治疗的患者进行X线片检查,然后按照Paley的骨不连治疗骨性结果评价标准进行评定,并且同时采取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功能评分评定疗效,总分100分,其中疼痛为40分,功能为50分,力线10分[2]。

2 结果

本文中,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患者经X线片检查其骨端愈合良好,下肢力线正常,双侧肢体差异小于2cm,骨搬运延长时间2~7个月,平均(4.5±1.2)个月,外固定支架时间为6~18个月,平均(11.2±1.1)个月。最后一次随访时,按照Paley的骨不连治疗骨性结果评价标准进行评定,患者优21例,良8例,优良率72.5%;马蹄足畸形矫正28例,矫正率70.0%;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82~93分,平均(85.6±1.8)分。患者治疗结束后出现并发症7例,并针对性成功治疗。

3 讨论

马蹄足畸形患者在临床中会表现出踝关节的马蹄、后足和中足的畸形、中足的高弓、前足的内收及仰趾等,部分患者还会伴有腿部的畸形、肌肉瘫痪、胫骨缺损及神经麻痹等症状,目前对其较为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是Ilizarov技术治疗,这种治疗的目的是获得一个外形正常的无疼痛的足,而Ilizarov技术是通过机械牵引产生的力来刺激肌肉、关节囊及神经血管组织的再生,使关节进行重新排列,矫正足部畸形,Ilizarov技术的治疗需要以时间为变量,并且这种技术的使用可以避免许多并发症的出现,减轻患者的痛苦,但是在马蹄足畸形患者中,通常还会伴随胫骨缺损等,部分患者还患有骨髓炎,因此在治疗中,还需要对患者的胫骨缺损面进行治疗,对患者伴随的骨髓炎进行治疗。在本文中,笔者为探讨Ilizarov技术同期治疗胫骨缺损合并马蹄足畸形的效果,随机选取到我院治疗胫骨缺损合并马蹄足畸形患者40例,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文中所有患者均采取Ilizarov牵拉成骨技术治疗,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结果发现骨端愈合良好,下肢力线正常,双侧肢体差异小于2cm,骨搬运延长时间2~7个月,平均(4.5±1.2)个月,外固定支架时间为6~18个月,平均(11.2±1.1)个月,按照Paley的骨不连治疗骨性结果评价标准进行评定,患者优21例,良8例,优良率72.5%;马蹄足畸形矫正28例,矫正率70.0%;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82~93分,平均(85.6±1.8)分。说明患者经过治疗后功能恢复良好,表明对胫骨缺损合并马蹄足畸形采取Ilizarov牵拉成骨技术治疗,治疗效果良好,适合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同期治疗胫骨缺损合并马蹄足畸形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到我院治疗胫骨缺损合并马蹄足畸形患者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中所有患者均采取Ilizarov牵拉成骨技术治疗,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患者经X线片检查其骨端愈合良好,下肢力线正常,双侧肢体差异小于2cm,骨搬运延长时间27个月,平均(4.5±1.2)个月,外固定支架时间为618个月,平均(11.2±1.1)个月。按照Paley评价标准进行评定,患者优21例,良8例,优良率72.5%;马蹄足畸形矫正28例,矫正率70.0%;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8293分,平均(85.6±1.8)分,表明患者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在治疗胫骨缺损合并马蹄足畸形患者时,采取Ilizarov技术同期治疗,包括外固定支架固定、对骨髓炎及并发症的治疗,其效果良好,适合在临床中使用。

关键词:Ilizarov技术,马蹄足畸形,胫骨

参考文献

[1]陈建文,秦泗河.Ilizarov技术矫治马蹄足畸形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8(1):53-57.

合并技术论文 篇8

随着目前变电站智能化水平逐步提高, 变电站设备故障信号人工智能性分析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将在现有的设备故障信号的基础上, 引进模糊推理的机制, 规范故障信号规则集, 实现故障信号优化分析的目的。

1 变电站设备故障信号现状

目前, 电力调度工作人员面对大量的变电站监控数据, 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里都承受着极大的工作压力, 尤其在处理变电站设备故障信号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挑战。

通常情况下, 故障信号采用告警直传的方式, 诸多的故障信号近乎同一时间段内涌现在监控台的人机交互界面上, 工作人员无法立刻做出故障准确定位和实施应对方案。基于故障信号的类别划分和故障本身内容关联程度的量化分析方面, 目前尚未形成统一标准的解决方案。为了平衡调度工作人员工作现状和第一时间精准响应故障信息机制之间的矛盾, 保障电网安全健康运行, 目前多方就故障信号智能化分析投入了大量的科研力量。

1.1 变电设备故障信号分类

通过长期的工作总结和变电站设备运转情况, 总结如下变电站设备故障门类[1,2]。

按照变电站拓扑结构中的连接属性角度, 具体如下:

(1) 线路故障; (2) 母线故障; (3) 主变PT故障; (4) 主变故障; (5) 电容器故障; (6) 电抗器故障; (7) 开关柜故障; (8) 直流电压故障; (9) 站用变故障; (10) PT故障; (11) CT故障。

1.2 变电站故障信号需解析的内容

基于1.1节对变电站设备故障信号的分类结果, 对以上共计11种故障特征进行逐项剖析, 具体关联对应关系见表1所示。

1.3 本文工作内容与安排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内容:

(1) 解析变电站设备故障内容;

(2) 标识故障信号并绑定信号故障内容;

(3) 建立故障信号的模糊推理模型。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一章完成变电站设备故障信息的梳理;

第二章完成设备故障信号及明细内容入库管理工作, 并建立设备故障库;

第三、四章针对建立的设备故障库, 阐述模糊规则集, 依据模糊推理算法, 实现变电站故障信号合并工作;

第五章完成基于模糊推理变电站的故障信号分析和合并技术的效果分析。

2 构建变电站设备故障库

依据变电站设备故障信号和关联内容, 为实现二者之间的映射, 方便存储、调阅和智能推理, 下面进行故障库的建立过程。

2.1 明确设备故障信息关联明细

为了方便设备故障信息入故障库, 下面对设备故障信息数据包进行规约。

针对该数据包的主要字段内容, 以故障信号为唯一标示ID, 其主要字段内容包含故故障信号关联的变电站名称、故障信号关联的故障设备名称、故障设备地理位置信息、故障设备连接属性、故障设备电气参数、故障设备物理参数、故障设备故障内容描述、时间戳等明细内容。

2.2 设备故障库建立的过程

根据设备故障上报数据包的信息内容, 通过反复数据接受和提炼处理过程, 总结设备故障信号的规律, 逐步建立“电压等级—线路—间隔—设备”层级式管理, 为设备故障的定位和归集的工作进行铺垫。

具体设备故障库建立的过程如下:

(1) 搜集故障信号。以故障信号ID为识别索引, 解析故障信号数据包, 提取原始故障信息;

(2) 拓扑结构自生成。汇总故障信息中的地理信息和信号的电气、物理属性信息, 推导产生故障信号的电气设备及设备间的连接关系, 形成初期的设备故障拓扑网络[3];

(3) 识别故障信号的关联关系。根据获取的故障拓扑网路, 分析故障之间的内在影响和制约关系, 实现故障信号之间的合并和关联;

(4) 生成故障信号门类。在故障信号合并和关联基础之上, 建立以设备为单元的故障信号门类;

(5) 故障信号建档入库。以故障信号门类为建档科目, 建立该故障信号门类的数据表, 有以上数据表组合成故障信号数据库, 即故障库。

为了更好地阐述设备故障库建立过程, 下面绘制其分析流程图, 如图1所示。

3 建立变电站设备故障信号模糊规则集

基于设备故障库的基础上, 对设备故障信号进行模糊推理。

3.1 基于双向推理

将现有的故障信号作为故障源端的基本输入, 借助故障网络拓扑图为最终故障的分析线索, 实现故障分析的正向推理;在已建立的故障库的基础上, 关联存在关联属性的故障信号, 进行故障信号的反推, 实现故障分析的反响推理。

将故障信号大分为故障信号条件和故障信号结果, 故障信号条件和结果的关系为触发与被触发的关系。

通过触发端和被触发端的双向推理[4,5], 可以快速定位故障源头。

3.2 基于模糊Petri网下的故障信号规则集

模糊Petri网[6,7]主要用于知识预演、逻辑推导和动态表达因果关系的研究领域。本文主要借助模糊Petri网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变电站设备故障信号的因果分析。

假设故障信号条件为FIK (k∈[1, M]) , 故障信号结果为FTj (j∈[1, N) 。

3.2.1 基于多方故障信号条件的模糊规则

基于多方故障信号条件的模糊规则:有多个故障条件共同引发出一个故障结果。具体实施规则为:FI1&&FI2&&…&&FIM→FT, 主要是对变电站多方的故障信号合同引发出一个故障。对于FT而言, 在集中处理故障信号时, 不必处理FT, 仅处理引发FT的各方故障信号条件即可。

3.2.2 基于任一方故障信号条件的模糊规则

基于任一方故障信号条件的模糊规则:有多个故障条件共同引发出一个故障结果。具体实施规则为:, 主要是对变电站一或多方的故障信号条件引发出一个故障结果。对于FT而言, 在集中处理故障信号时, 需要对引发FT的故障信号条件进行预判。

3.2.3 基于多方故障信号结果的模糊规则

基于多方故障信号结果的模糊规则:有一个故障条件引发出多个故障结果并发的情况。具体实施规则为:FI→FT1&&FT2&&…&&FTN, 主要是对变电站多方的故障信号条件同时引发出多个故障信号结果。对于FT1、FT2、…、FTN而言, 在集中处理故障信号时, 仅需要对FI进行处理。

3.2.4 基于任一方故障信号结果的模糊规则

基于任一方故障信号结果的模糊规则:有一个故障条件引发出多个故障结果, 且每个故障结果是或的关系。具体实施规则为:, 主要是对变电站多方的故障信号结果由单独一个故障信号条件引发。对于FT1、FT2、…、FTN任一个, 在集中处理故障信号时, 仅需要对FI进行处理。

4 实现变电站故障信号合并

当判定故障信号属性时, 由于故障信号相互关联的可能性, 不能简单将某个信号简单地判定属于或者不属于故障明细项, 还有可能存在不能准确地指出隶属于哪一个原因诱发的故障明细项。

针对以上情况, 下面将引进基于模糊隶属度[8,9]的数学模型解决存在不确定性的故障信号合并问题, 旨在提高故障信号判定的准确性。

4.1 模糊隶属度模型设计

针对捕获的故障信号, 采用量化离散分析, 实现故障信号模糊隶属归属的期望方差极值最大, 最终决策出故障信号准确定论。具体模型设计如下。

(1) 建立故障信号结论集合FR

对任意存在的一个描述故障信号的模糊描述集合FS, x表示以数值形式表示某一个故障信号可能性结论, 基于FS下,

(2) 建立模糊隶属度函数φ (x)

将x作为FR的结论性故障信号对象, 则φ (x) :FR∈[0, 1]。φ (x) 表示x属于FS的模糊隶属度。

(3) 建立模糊描述集支持序列

根据FR的有限且离散的点集{x1, x2, …, xn}, 模糊集FS针对x的支持程度序列为:

(4) 对接故障库, 理论与实际故障信号对比

从故障库中获取理论故障信号集FL, x∈{x1, x2, …, xm}, 实际接收的故障信号集, FL′, x∈{x1, x2, …, xn}, k∈ (0, m]。

(5) 实现实际与理论故障集的差值期望方差分析

根据 (3) 的支持序列思想, 计算期望方差极大值。从而获取支持序列最大值。

(6) 完成支持序列的对象合并

由于取支持序列最大值等效于实际当中故障发生的对象可能性最大化分析, 通过不断合并故障信号支持程度来强化并实现支持序列最大值的生成过程。

4.2 模糊隶属度实现流程

根据模糊隶属度模型分析, 利用模糊隶属度实现的流程图见图2, 其实现策略如下:

(1) 建立故障库中的故障信号为描述对象;

(2) 以描述对象作为模糊隶属度函数输入的离散变量;

(3) 获取支持描述对象的支持程度的量化数据值;

(4) 通过期望极值原理提取故障信号支持序列最大值;

(5) 按照故障信号支持序列对其他信号按照门类进行归属和合并。

5 基于模糊推理的变电故障信号分析与合并的效果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模糊隶属度的数学方法, 实现了变电站故障信号的自然属性以量化形式的描述和故障信号在优先阵列下的信号合并过程。在应对变电站故障时, 本文建立的应用模型可以先处理故障信号集合中的主要方面, 然后再处理故障信号集合中的次要问题, 在深度迭代的分析中, 实现了信号人工智能处理的工作效率的提高。

5.1 基于双向推理效果分析

通过模糊隶属度模型建模, 采用“基于双向推理”的方法, 相比故障信号单向分析而言, 故障分析工作量至少降低了50%。

5.2 基于模糊Petri网的故障信号规则集效果分析

针对基于多方/任一方故障信号条件分析, 若n个以“与”的方式共同诱发故障信号, 一旦获取到故障信号, 则与逐一分析诱发故障分析比较工作量降低至1/n;若n个以“或”的方式诱发同一个故障信号, 一旦获取到故障信号, 则与统一分析诱发故障分析比较工作量降低至 (n-1) (n-1) /nn。

针对基于多方/任一方故障信号结果分析, 若n个故障结果信号以“与”的方式由同一个诱发因素导致的, 则与逐一分析故障信号结果比较工作量降低至1/nn;若n个故障结果信号以“或”的方式由同一个诱发因素导致的, 则与统一分析故障信号结果比较工作量降低至1/ (n-1) , 且n>1。

参考文献

[1]姬书军, 朱学科, 李淮海.变电站智能告警专家系统研究[J].华东电力, 2011, 39 (5) :773-775.

[2]Xue C, Li C, Huang X, et al.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substation information integration[J].Electric Power Automation Equipment, 2011, 31 (7) :110-114.

[3]Dewey F E, Perez M V, Wheeler M T, et al.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topology of cardiac development, hypertrophy, and failure[J].Circulation:cardiovascular genetics, 2011, 4 (1) :26-35.

[4]赵河明, 潘宏侠.基于双向推理的序贯性故障诊断技术[J].华北工学院学报, 2005, 26 (3) :184-186.

[5]徐欢.基于模糊Petri网的专家系统知识推理及其应用[D].天津科技大学, 2007.

[6]张明锐, 徐国卿, 贾廷纲.基于Petri网的变电站故障诊断方法[J].信息与控制, 2005, 33 (6) :740-744.

[7]Wang J, Ji Y.Application of fuzzy Petri nets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in electric power transformer fault diagnosis[J].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03, 23 (1) :121-125.

[8]张翔, 肖小玲, 徐光祐.模糊支持向量机中隶属度的确定与分析[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06, 11 (8) :1188-1192.

合并技术论文 篇9

1 数据合并系统总体设计

整个系统分了两步进行, 在数据转换步骤将来自网络的数据转换到关系数据库中去,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第二步数据合并。在数据合并步骤中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数据库中提取数据表的特征值, 然后利用BP网络实现数据表的辨识。将识别出的数据表进入第二个阶段属性值之间的对应, 在这个阶段先利用SOM神经网络将原始表的属性进行分群, 然后利用BP网络将要匹配的数据表中的属性与这些群组进行训练, 通过调整权值后多次训练, 达到将这些属性归到这些群组中去。然后进行第三阶段的群内属性辨识, 进一步将要匹配的数据表中的属性与原始表中的属性达到一一对应, 最终达到数据合并的目的。整个过程如图1所示。

2 数据合并系统详细设计

2.1 数据转换——正规化处理

为了提高神经网络训练的效率, 将神经网络的输入值范围设到0到1之间, 而取出的特征可能是任意的数值 (例如某个字符型态属性的内容长度为5) , 所以必须通过数据转换过程, 将值转换到 (0, 1) 之间, 而对于不同的数据种类, 有三种不同的转换方法。

2.1.1 二元 (布尔数据)

此种数据包含了True和False两种值。我们可将True (False) 视为1 (0) , 但如果值为Null时, 则将值设为0.5, 即其值可能为1, 也可能为0。

2.1.2 型态数据

依数据型态分成5种型态 (Char, Integer, Float, Currency, DataTime) 。利用布尔 (True/False) 数组的方法将Char型态视为 (1, 0, 0, 0, O) 、Integer型态视为 (0, 1, 0, 0, 0) 、Float型态视为 (0, 0, 1, 0, 0) 、Currency型态视为 (0, 0, 0, 1, 0) 、DataTime型态视为 (O, 0, 0, 0, 1) 。

2.1.3 数值数据

利用SIGMOID-1ike function来转换数值型的数据, 此函数为f (x) =1/1+k-x, k=1.01, 它可将输入的数值转换为 (0, 1) 之间的数字。

2.2 数据合并

在进行数据合并前需要在数据库中找出与原始表相似的候选表, 在不同的数据库中的数据表中存在许多足以代表数据表的独特特征, 这些特征可以用来辨识不同的数据表及属性。利用特征值提取分析器将每一张数据表的这些特征值提取出来, 然后根据数据处理将其转化成0到1之间的数组, 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值。

2.2.1 BP神经网络训练

本方法把候选表识别的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构设计为输入层、输出层和一个隐藏层。各层神经元数如下:

1) 输入层有N个节点, 每次输入值为一个数据表的特征, 然后将这些特征数据转换处理, 将所得的数组作为输入层的输入值。

2) 隐藏层神经元数的选取关系到整个BP神经网络的精确度和学习效率, 应视需要合并的数据的情况而定。如果选择的隐藏层神经元数太少, 则会使整个神经网络收敛速度变慢, 且不易收敛;相反, 如果选择的隐藏层神经元数太多, 则会引起网络的拓扑结构复杂、迭代学习时计算量大、误差也不一定最佳等问题。

3) 输出层有M个节点。呈现数据表类别, 不同类别表示不同的数据表。

在隐藏层, 在训练期间, 网络改变它的权重, 来反应在输出层的输出。而阈值及学习率则可以被系统使用者设定。在训练后, 只要将要识别的数据表的特征取出输入到BP网络后, 就能得到输入样本与每一类数据表可能的近似值, 意即跟哪一类的数据表比较相似。在利用BP网络实现数据表的辨识阶段最终将实现的结果如图2所示。

在图2中将数据表的特征值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神经元, 经过BP网络的训练, 与M个原始表进行比较, 选取相似度最大者, 将此数据表认为与选取的相似度所关联的原始表最相似, 如果相似度大于用户设定的某个域值, 则认为在原始表中可以找到与其相似的表, 否则被过滤掉。在这个阶段即可以从相当多的不同数据表中, 找出少数与原始表相似的候选表 (Candidate Table) , 再将候选表送入第二阶段作进一步辨识。

2.2.2 属性分群及对应

本方法把候选表识别的BP神经网V络模型结构设计为输入层、输出层和一个隐藏层。各层神经元数如下:

1) 输入层有N个节点, 每次输入值为一个数据表的特征, 然后将这些特征数据转换处理, 将所得的数组作为输入层的输入值。

利用与原始表相似的数据表, 建立SOM神经网络, 将这些数据表的属性分为M个群, 再建立一个三层的倒传递神经网络, 目的是将现有数据库表中属性值与存在数据库表的属性值作对比, 得到相似度比较大的归为一类, 在训练期间, 网络改变它的权重, 反应在输出层的输出。阈值及学习率可以被系统使用者设定。属性对应框架如图3所示。

建立BP神经网络对属性进行对应的步骤如下:首先利用DBMS的分析器从数据库中抽取出数据表的属性值, 然后利用数据转换处理这些属性值将其转化为神经网络所需要的值, 抽取到的特征包括schema的信息, 数据值的统计信息, 还有属性的类型等;然后建立输入节点有N个的SOM神经网络模型, 通过SOM神经网络模型的学习训练最后将其分成A-M个类, 分类的数量是由预先设定的阈值决定;接着建立一个三层的BP倒传递神经网络, N个输入节点, M个输出节点和 (N+M) /2个隐藏节点。在训练过程中, 网络给它的权重、阈值和学习率由系统使用者来确定。 (每一个数据库都要完成以上三个步骤) ;在步骤 (2) 中将数据库A中的属性分成M个群, 然后利用步骤 (3) 的BP倒传递神经网络将数据库B中的属性与M个群中的属性对应, 最后给出数据库B中的属性与数据库A中的每一类的相似度;最后系统用户检查确认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出结果, 输出结果包括一系列相似的属性, 还包括属性之间的相似度。

2.2.3 群内属性辨识算法

算法的步骤如下:

步骤1:去掉原始表和欲匹配的数据表中所有属性中的特殊字符。

步骤2:将原始表和要匹配的数据表中分在一个群组中的属性的所有字符转化成大写字符, 再将对这个分组对应的要匹配的属性表中的属性与这个分组中的原始表中的属性进行匹配。如果此时属性字符串完全匹配, 则它们之间的相似度设为100%输出:否则继续进行下面的步骤 (对于所有的分组都要进行步骤1和步骤2) 。

步骤3:将原始表和要匹配的数据表中所有属性按大写字符或其他的特殊字符分开, 然后将原始表和要匹配的数据表中分在一个群组中的属性存到相应的字符串数组中, 再对比字符串数组中的字符, 继续判断, 最后输出它们之间的相似度的值。

步骤4:当字符串无法分割时, 直接进行字符串的比对, 最后输出相似度的值。

通过此阶段的进一步辨识, 能够明确的找出与原始表相对应的属性, 最后由系统使用者做核对及确认训练网络的输出结果, 输出结果包括相似属性的列出及它们之间的相似度。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本数据合并方案实验主要工具为Matlab 6.0和Neural Networks Toolbox for Matlab。

3.1 评价标准

本系统有3个评价指标:召回率、准确率和F值。召回率等于系统正确抽取的结果占所有可能正确结果的比例;准确率等于系统正确抽取的结果占所有抽取结果的比例;准确率和召回率反映了分类质量的两个不同方面, 两者必须综合考虑, 因此存在一种综合的评估指标, F测试值, 其数学公式为:F值= (准确率×召回率×2) / (准确率+召回率) 。

3.2 结果分析

初始化后的神经网络进行896次样本学习后, 误差平方和达到了误差目标的要求。训练集数量越多, 准确率会越高, 在90附近准确率达到峰值, 但是在90以后出现缓慢下降的现象, 这说明训练样本数量过多, 可能出现一些干扰的情况, 影响权值及阈值的确定。F值也比传统SEMINT方法提高了1.23%。

参考文献

[1]Fetterly D., M.Manasse, M.Najork&J.L.Wiener.A large-scale study of the evolution of web pages[J].In Pro-ceedings of the 12th International World Wide Web Con-ference, 2003, 34 (2) :669-678.

[2]He, B., M.Patel, Z.Zhang&K.C.C.Chang.Accessing theDeep Web:A Survey[J].Technical Report, Department ofComputer Science, OIUC.Available at:http://eagle.CS.uiuc.edu/tf/dwsurveytr-hpzc-jul04, pdf, July 2004.

[3]朱大奇, 史慧.人工神经网络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4]段维平.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扩散环境评价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06.

[5]石宇.基于Matlab的web信息抽取与集成技术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 2006.

[6]董长虹.Mat1ab神经网络与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

[7]汪加才, 陈奇.面向分类数据的自组织神经网络[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3, 39 (5) :96-98.

合并技术论文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 年1 月-2015 年4 月本院收治的11例肾肿瘤合并Ⅱ、Ⅲ级下腔静脉瘤栓患者。其中,男性7 例,女性4 例;年龄5~61 岁,平均45.2 岁;右侧8 例,左侧3 例。临床表现主要为血尿、腰痛和下肢水肿。肿瘤直径9.2~15.8 cm,平均11.3 cm。所有病例行肾脏及血管彩色B超、CT增强扫描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采用Mayo Clinic的五级分类法进行瘤栓分级(瘤栓位于肝静脉水平以下的下腔静脉内,瘤栓顶端距肾静脉开口处>2 cm为Ⅱ级;瘤栓在肝静脉水平或肝静脉水平以上,膈肌以下为Ⅲ级)。其中Ⅱ级瘤栓6 例,Ⅲ级瘤栓5 例。

1.2 手术方法

患者平卧位,采用脐上腹部正中倒T型切口,手术过程分为3 个部分:①显露膈下下腔静脉,预置血管吊带。打开右结肠旁沟及结肠肝曲,在Gerota筋膜外向左侧推开结肠及十二指肠,显露出左、右肾静脉、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随后游离肝脏,电刀切开肝镰状韧带,向右侧游离并切断肝右上肝冠状韧带、肝右下冠状韧带和肝肾韧带。显露横膈与肝脏上缘之间的下腔静脉,对膈下下腔静脉进行血管吊带悬吊,防止术中瘤栓脱落,结合术中超声确保瘤栓在血管吊带的远侧。仔细游离显露肝门和肝下下腔静脉,经过游离后,肝右叶可以轻柔翻转,直视下结扎肝短静脉。游离肝十二指肠韧带(第一肝门处)并放置血管吊带,显露右肾肿瘤和下腔静脉,游离肾静脉下方的下腔静脉,术中超声引导下在下腔静脉瘤栓远侧放置血管吊带。对于右肾肿瘤,游离出左侧肾静脉并放置血管吊带,在主动脉和下腔静脉之间分离出右侧肾动脉,带线后结扎,对于左肾肿瘤,游离出右侧肾静脉并放置血管吊带,在腹主动脉的左侧、左肾静脉的深面挑出左肾动脉并丝线结扎,以减少进入瘤体内的血流。②取出瘤栓。依次阻断瘤栓远侧的下腔静脉、对侧肾静脉、第二肝门下的下腔静脉(Ⅱ级瘤栓),对于Ⅲ级瘤栓,则应用Pringle技术略间断阻断门静脉及肝动脉,阻断橫膈平面以下的下腔静脉。纵向切开下腔静脉前壁,分离瘤栓至肾静脉开口,取出瘤栓,肝素生理盐水冲洗血管腔,手指探查瘤栓无残留,切断肿瘤侧肾静脉或切除肿瘤侧肾静脉周围部分下腔静脉壁,并重建下腔静脉。缝合下腔静脉前,先开放远端下腔静脉,排出下腔静脉内的空气,防止气栓形成,常规用5-0 血管缝合线缝合腔静脉切口。依次松开瘤栓上方腔静脉、第一肝门处、对侧肾静脉和瘤栓下方的腔静脉。③肾肿瘤及局部淋巴结根治性整块切除。处理完下腔静脉瘤栓后,行根治性肾肿瘤切除,同时整块切除肾门、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术后入住外科重症监护室1~3 d后转入普通病房。

2 结果

11 例完整切除瘤栓和肿瘤,1 例因下腔静脉壁可疑瘤栓浸润,行下腔静脉部分节段人造血管替代(肾静脉与肝静脉之间的下腔静脉,术中采用静脉-静脉体外转流技术)。早期有1 例5 岁患者,肾母细胞瘤合并下腔静脉瘤栓,术前在下腔静脉放置滤网,防止瘤栓脱落,此后所有手术未再放置下腔静脉滤网。手术时间280~420 min,平均310 min。肝脏阻断时间10~15 min,术中出血220~950 ml,平均410 ml。3 个早期手术患者输血2 u,余下患者术后无需输血治疗。术后3 例出现肝功能一过性受损,7~10 d内自行恢复;肾功能一过性升高4 例,术后5~7 d恢复正常。11 例患者术中及术后未见瘤栓碎片脱落所致栓塞,术后病理结果,透明细胞癌8例,非透明细胞癌3 例。病理分期:T3bN0M09 例,T3bN1M01 例,T3bN2M01 例。其中5 例透明细胞癌术后辅助靶向治疗(舒尼替尼或索拉非尼)。术后11 例患者随访3~48 个月,3 月后2 例失访。2 例半年后分别死于脑转移和肺转移;1 例术后15 个月局部淋巴结复发侵犯肠道,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其余6 例无并发症,随访病例中6 例无肿瘤复发表现。

3 讨论

肾肿瘤合并下腔静脉瘤栓的大多数患者,如果不采取手术治疗,生存期不到一年[3]。对于无淋巴结侵犯和远处转移的患者,采用根治性肾肿瘤切除联合下腔静脉瘤栓取出术,其5 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高达60%[4]。MART魱NEZ-SALAMANCA等[5]报道肾肿瘤合并Ⅱ、Ⅲ级下腔静脉瘤栓术后5 年总生存率为37%。即使是转移性肾肿瘤,根治性切除仍然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对于Ⅱ、Ⅲ级瘤栓,显露肝后下腔静脉是必要的,翻肝技术使取出该类瘤栓的手术难度变小[6]。笔者采用脐上腹部正中倒T型切口,可根据术中显露主要血管的需要,向左或右侧延长切口。常规采用肝胆外科的翻肝技术,完全显露下腔静脉,所有患者通过腹部切口完成肾肿瘤合并Ⅱ、Ⅲ级下腔静脉瘤栓手术,其中1 例行下腔静脉节段人工血管替代,采用静脉- 静脉体外转流术,其他患者未采用静脉- 静脉体外转流技术和心肺转流/ 体外循环技术,减少转流手术的相关并发症。第1 例5 岁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网防止术中下腔静脉瘤栓脱落,术中发现其价值有限,以后所有患者未再使用下腔静脉滤网。研究报道,经皮球囊导管阻断法在肾癌合并Ⅱ、Ⅲ级下腔静脉瘤栓手术中应用,能经济有效地预防瘤栓脱落[7]。随着翻肝技术的熟练应用,完全显露下腔静脉后,可在直视下切开下腔静脉取出瘤栓,一般在10~15 min可完成取出瘤栓和下腔静脉重建。类似的报道如ALI等[8]采用腹部奔驰型切口治疗肾癌合并Ⅱ、Ⅲ级瘤栓,结合肝移植技术,不需要体外循环,可以完成根治手术。采用双肋缘下倒V形切口(Chevron切口)或腹部反L型切口、背驮式游离肝脏技术、Pringle控制肝蒂技术和挤压静脉癌栓降期技术等,可达到采取经腹切口非体外循环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的效果[9,10,11]。

但该类患者的手术治疗仍然是一个技术挑战,大多数泌尿外科医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以术前评估和管理为基础,没有进行随机或前瞻性试验研究。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术前准确评估下腔静脉内瘤栓的分级、下腔静脉壁是否受到侵犯。术前影像学检查如CT和MRI精确评估下腔静脉瘤栓的分级,对于判断手术难度和手术并发症的预测具有重要作用。下腔静脉瘤栓的分级与并发症发生率、严重性直接相关,Mayo Clinic瘤栓分级系统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强烈预测因子[12]。术中的关键是防止瘤栓脱落和控制出血。充分显露下腔静脉肝后段,结合术中超声进行血管吊带阻断瘤栓近远端,通过多学科合作是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的关键因素,建立一个围手术期管理团队,成员包括泌尿外科、肝胆外科、麻醉科、心内科、肾内科及放射科等,各个专科的技术优势互补。通过仔细的术前准备和手术规划,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和患者的手术耐受性,改进外科技术,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减少患者的手术风险。

合并技术论文 篇11

关键词:企业合并;权益结合法;购买法;瞬时利润;机会主义

一、企业合并的经济实质

企业合并的性质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购买,另一种是股权联合。购买是指通过转让资产、承担债务或发行股票等方式由一家企业(购买企业)获得对另一家或几家企业(被购买企业)净资产和经营活动控制权的的企业合并。股权联合是指参与合并的企业股东联合控制他们的全部或实际上是全部的净资产和经营活动,以便继续对合并后的实体分享利益和分担风险的企业合并。通常情况下,企业合并可以在不进行清算的前提下改变公司的存在、财产结构或股权结构等。

就法律本质而言,企业合并既不同于公司资产收购,也不同于公司股权收购。资产收购的性质是资产买卖行为而不影响公司法人资格;股权收购的本质是股权的买卖行为,因股权收购未必一定导致目标公司的解散,往往只是公司投资者持股结构的变更。但是股权收购和资产收购都是买卖行为,而非企业合并的本质——法人资格的合并。从经济意义上来看,企业合并的性质就是资本集中,合并会造成企业数量的减少,但会形成规模更大的企业,因而成为资源配置的一种市场手段和公司外部成长的有效途径。购买和股权联合都是一项交易行为,购买是企业经营者的投资或经营行为,股权联合则是参与合并企业股东之间股权的对等交换,其本身并不属于企业的经营行为,而是股东之间的交易行为。因此,企业合并的实质是一项特殊类型的经济交易。

二、权益结合法与购买法的比较分析

1权益结合法与购买法是合并会计的两种基本方法

权益结合法是指参与合并企业的股东共同控制其全部或实际上是全部的净资产和经营活动,以便继续对合并后的实体分享利益和分担风险,而且参与合并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被认定为购买方。该方法认为,企业合并是企业股东之间的交易,资产的控制权并没有发生变更,而是合并各方的股东共同控制了一个规模扩大了的企业,其控制权的大小以原来所控制的净资产为标准,由于是股权联合而非购买交易,因而权益结合法下不存在新的会计基础,合并报表只是对参与合并各方资产和负债账面价值的合并,没有资产增值,不产生商誉及其摊销或减值测试问题。如果合并前企业间存在交易,还应当追溯调整。重新表述,视参与联合的各方起初即是一个整体。所发生的与股权联合有关的支出均应在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

购买法是指购买方通过转让资产、承担负债或发行股票等方式取得其他参与合并企业净资产的一种交易。这一交易将合并看成与企业直接从外界购入资产并无区别的购买与被购买关系。通过购买,被购买方的所有权和管理权被取消或合并(置于购买方控制之下),从而其股权结构发生了实质上变化。无论采用何种购买方式,只要交易以公允价值达成,企业就应反映这一购买成本。购买成本为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购买日购买方为取得对其他企业净资产的控制权而发生的其它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加上其他任何可直接归属于该项购买的费用。购买成本超过所取得的被购买方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差额部分确认为商誉。不论合并于何时发生,合并当年利润包括购买方全年利润和被购买方自合并后产生的利润,合并前经营成果不需追溯重编。

对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的具体比较可以发现,二者在被合并方净资产计价、商誉确认、合并当期损益处理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别。上述差异可以汇总成下表所示的内容。

2两种合并会计方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分析

会计处理的不同导致两种方法对合并当期和以后期间会计信息的影响呈现出较大差异。从合并当年的会计信息来看,购买法下总资产和股东权益都较权益结合法高。而且,购买法下仅将被购买方合并当年净收益中属于合并日后实现的、应归属于购买方的部分并入其合并当年的净收益,所以在非年初合并且被合并方合并前有收益的情况下,合并当年权益结合法确认的收益比购买法下的收益要高,因而合并当年权益结合法下的净资产收益率也就相对较高。从合并以后年度的会计信息来看,购买法下资产的价值比权益结合法下资产的价值高,而这些资产在合并后的期间将因计提折旧、摊销等而转化为成本和费用,所以在合并以后可比较的期间,权益结合法确认的收益比购买法确认的收益要高。而且在合并以后,采用权益结合法的合并企业可以按公允价值将并入的部分资产出售,在物价上涨条件下,这又将给其带来一部分“瞬时利润”(instant profit),从而增加其以后期间的业绩。

就上述会计处理方法所产生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及可比性而言,购买法着眼于实际公平交易的公允价值,合并方获得的所有资产和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因而更具相关性。就此而言,权益法提供的信息在决策有用性方面显然不如购买法。但是,购买法下被并方的资产和负债按公允价值记录而购买方原资产和负债却仍以历史成本记录,由此形成合并后公司财务报表中“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并存的混杂格局;而且合并当年的利润表中仅包括被合并企业合并日之后实现的利润,对信息使用者而言,很难将当期合并收益与前期或下期合并收益直接进行比较,也难以据此预测公司收益的发展趋势,从而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权益结合法因保留了合并前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合并整个年度的收益,且需要对合并前的利润表进行追溯调整,从而增强了信息的可比性,为更好地评价合并后企业业绩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提供了有意参考。

三、合并会计方法的选择取决于企业合并的经济实质,但在实践中管理当局却表现出较强的机会主义倾向

理论而言,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适用于不同的合并交易。购买法把企业合并视为一个企业取得另一个企业净资产的交易,这种交易与企业从外部直接购入资产没有任何区别。权益结合法把企业合并看作是参加合并的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的结合,这些所有者共同拥有合并后的企业,并且共同分担合并企业的风险和利益。由此我们似乎也很容易产生合并会计方法选择的直观判断:企业合并的经济实质决定其运用的会计特征和合并会计方法。

然而,合并实践中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的选择复杂的多。其中盈余管理动机是直接影响并购会计方法选择的重要因素。就市场动机而言,利润或业绩是外部投资者关注的首要信息,利润的高低当然直接影响股票的价格。所以,若摒弃传统经济学的理性决策假设,则公司在合并会计政策上可能更倾向于权益结合法,因为较高的报告利润会使非理性的投资者预期公司未来的前景更好从而有助于提升公司的股价。就契约动机而言,若管理层的薪酬与公司利润挂钩,则管理层在确定合并会计政策时,通常会倾向于选择权益结合法,因为权益结合法与购买法相比,无论是合并当年,还是以后年度都能报告较高的利润,从而增大管理层的报酬效用。反之,如果合并时选择购买法,就很可能会因巨额商誉的摊销或计提减值准备而大幅降低合并企业利润,这不仅影响到管理层的分红和报酬,而且可能引起股票价格大幅下跌,最终迫使管理层辞职。就此而言,权益结合法也应是企业管理层的首选。而对于债务契约的情况则要复杂一些。债务契约对于企业合并会计政策选择的解释具有两面性:一方面,选择权益结合法有助于提高合并当期和合并后的利润,增强利息保障倍数,降低违反债务契约的概率;另一方面,选择购买法所报告的较高资产和净资产,也能大幅度降低负债率和违约概率。相对而言,资产的大幅度升值比利润的提升对于降低负债率的功效更加明显。据此判断,财务杠杆较高或资产负债率较高的企业,其管理层越有可能选择购买法。就迎合或规避政府监管动机而言,由于政治家常利用巨额的报告收益作为垄断的“证据”,会计数据还常被政府用于制定管制行业的收费标准。而且政府的税收也主要是基于利润基础的。如果企业视为迎合与公司利润指标挂钩的监管措施,管理层通常选择权益结合法的倾向较强;如果逃避与公司利润指标挂钩的监管措施,则有低报趋势,即管理层越有可能选择当期报告收益递延至以后确认的会计政策,此时规模较大或盈利能力极高的企业管理层将更乐意选择购买法。

合并技术论文 篇12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39例,男30例,女9例,年龄18~63岁,平均36.4岁,软组织缺损面积4~80 cm2,车祸伤18例,高处坠落伤9例,机器绞伤3例,其他9例。其中有6例合并软组织坏死伴感染。

手术方法:硬膜外麻醉,大量双氧水冲洗创面,彻底清创后,用外固定架对骨折进行固定,根据创面折大小设计VSD敷料,将敷料覆盖于创面上,必要时缝合固定,再于VSD外覆盖生物半透膜,范围应超过敷料外缘3 cm,保持创面密闭,引流管连接中心负压持续吸引,负压一般维持在40~60 k Pa。

护理方法:(1)创面的观察及护理:注意观察生命体征,保持患肢功能位,患肢抬高15°~30°,观察患肢末梢的肤色,皮温,血运及感觉,并密切观察创面有无出血、异味及创面肉芽组织的生长情况,创面周围皮肤情况,患处有无疼痛、瘙痒等。保持创面局部密闭,尽量避免薄膜下积液,VSD可5 d左右更换1次。(2)引流管护理:保证引流管的通畅,定期检查引流管接口是否松动,妥善固定,防止引流管扭曲,折叠,有效负压的标志是VSD敷料明显塌陷,置于VSD材料内的引流管清晰可见,触摸时有硬实感。如果VSD材料出现膨胀,管型消失,薄膜下出现积液,提示负压失效。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及总量,通常引流液的颜色为暗红色或咖啡色,24 h引流量<200 m L,如短期内引流出大量鲜红色血性液体,则需拆除敷料,检查创面彻底止血。(3)疼痛护理: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多合并严重的创面感染、软组织缺损或组织坏死,一般术后疼痛剧烈。在护理过程中,根据患者不同的疼痛程度,采用肌肉放松、深呼吸、交谈、听音乐、心理暗示等方式,对疼痛起到缓解的作用,必要时可给予止痛药治疗。(4)饮食护理:加强患者术后营养,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保持排便通畅,必要时静脉输注氨基酸、脂肪乳、白蛋白、血浆等,促进创面组织修复与愈合。观察患者小便颜色,如色偏黄,嘱患者适当多饮水。(5)功能锻炼:术后应该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以主动锻炼为主,被动锻炼为辅。术后24 h,在病情允许下,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运动及远端关节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但运动时注意避免VSD引流管的滑脱。

结果

本组39例患者中,24例经1次封闭引流后,肉芽组织新鲜,予Ⅱ期缝合,5例行自体植皮后愈合,4例行局部转移皮瓣覆盖创面后愈合,6例行二次闭式引流后再行转移皮瓣覆盖创面后创面愈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感染,平均愈合时间(23.61±11.73)d。对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未出现全身及局部并发症,创面愈合良好,膝踝关节无明显功能障碍。

讨论

VSD技术于20世纪末进入我国,是外科引流技术的创新,能够促进创面快速愈合,降低细菌侵袭率和创面感染率[3]。胫腓骨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导致,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创面较大,如不及时、有效地处理,术后软组织和血液循环恢复缓慢,进而导致骨折愈合较慢或不愈合,从而影响患者的早期康复。VSD技术可使开放性的创面变为闭合性的创面,创面得到有效的覆盖保护,防止感染的发生,并使创面引流通畅,减少换药次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4]。

在本组研究中,39例患者创面经治疗后完全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及功能障碍的发生。我们的体会是,保持创面的持续、有效负压是治疗成功的关键[5],因此,治疗前在护理上要与患者进行认真沟通,争取患者的配合,向患者详细介绍VSD的具体方法、预期效果、治疗费用等,取得患者的认可,消除其消极情绪,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通过耐心的心理护理、术后一般常规护理、引流管的护理、饮食护理及功能锻炼,可预防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肢体功能早日恢复。

总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伴严重软组织损伤,可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严密的护理观察,良好的负压控制,通畅引流可以有效促进创面愈合,促进患肢的康复,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持续负压引流技术(VSD)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和护理措施。方法:收治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39例,对所有患者均给予清创、外固定联合VSD技术治疗,通过创面、引流管、疼痛、饮食等护理措施及指导功能锻炼,观察患者术后临床疗效。结果:39例患者创面完全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及功能障碍的发生,平均愈合时间(23.61±11.73)d。结论:VSD技术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可有效促进创面愈合,缩短愈合时间,促进患肢的康复。

关键词:胫腓骨骨折,开放性,软组织缺损,VSD,护理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93.

[2]姚元章.真空负压封闭技术加外固定器治疗肢体开放性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6(8):867-870.

[3]梁美珍,李嘉玲,梁晓兰.内固定联合封闭负压吸引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4):195-197.

[4]钱汝伟,臧伟.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护理[J].吉林医学,2010,31(5):689-690.

上一篇: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育论文下一篇:资本市场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