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S模式(精选10篇)
ARCS模式 篇1
一、ARCS动机设计模式及其主要思路
ARCS动机模式是1983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凯勒 (John M.Keller) 教授提出的, 分别代表注意 (Attention) 、切身性 (Relevance) 、自信 (Confidence) 、满意 (Satisfaction) 。
它的主要思路是:为了激发做某件事的动机, 首先要做的是吸引注意, 让人们对这件事感兴趣;其次让他们意识到所做事情与自身的相关性;再次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完成这件事, 帮助建立自信心;最后体验到整个过程和结果所带来的成就感, 能够感到满意 (张祖忻, 2003) 。该理论系统整合了动机原理与教学设计理论, 提出了一系列的动机策略, 便于应用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自该理论提出后, 1987年凯勒又进一步提出了学习动机的激励策略及设计过程;之后铃木先生等人也对该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 如计算机教学领域、网络学习环境等。
国外各类研究及相关实验证实了ARCS理论的有效性, 充分体现了这一模式的优越性, 值得继续深入研究与应用实践。
二、国内研究状况
介绍该理论的书籍不是很多:盛群力、李志强在1998年编著的《现代教学设计论》一书介绍了ARCS动机理论模式, 将其与一般ISD进行了整合, 并对比分析了TC动机设计模式;谢利民教授的《教学设计》一书也介绍了ARCS理论四要素及学习动机的激发。值得一提的是, 在《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一书的第9章, 凯勒详细阐述了“动机与行为”问题, 其中不乏该模式设计步骤及模式范畴和子范畴的说明。
关于其他形式的研究, 在知网输入关键词ARCS动机, 能搜索到大量相关文献, 其中不乏该理论的实践研究且文章下载量越来越多, 充分表明该模式的应用效果。相关的研究包括各类院校及各个学科, 说明该动机设计理论的适用性非常强, 且具备进一步推广的价值。研究主要有:高利明于1997年发表了《调动学习动机的ARCS模式与教学方法的选择》一文, 对于该理论的研究较早, 但未提及进一步的实施步骤等;1998年, 郭德俊等人通过《课堂动机教学模式概述》一文简要介绍了ARCS模式;1999年, 郭德俊等人在《ARCS动机设计模式》一文中就该模式的理论基础、四要素及其亚类、动机设计过程及策略做了详细介绍, 对该理论作了简要评价, 较全面地研究了该理论。
200 0年, 王海春的《课堂教学的ARCS动机设计模式》一文介绍了形成学习动机的四个条件 (即ARCS四要素) , 并提出了度的把握问题, 以适度应用该模式于教学过程中。同年, 罗峥等人探讨了该模型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得出:中学语文教师能采纳该动机模式;该动机模式的应用具有年级差异, 对于初中生来说它的有效性比高中生更加明显。
2001年, 杨开城等人在细化该模型的基础上, 在《基于ARCS动机模型构建在线学习系统》一文中提出了40多条指导性意见, 设计并实现了《数据结构》在线学习系统, 教师参与的重要性亦被强调。
2002年, 罗刚和李红波结合该模式对CAI课件设计进行了研究。
2003年, 张祖忻在《如何将动机原理整合于教学设计过程———谈约翰·M·凯勒教授的动机系统学说》中对ARCS的具体应用做了详细介绍, 并指出动机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2004年, 彭丽探讨了激励理论及其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实践, 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激励设计参考框架。
2005年, 郑丽媛从课堂教学组织和资源设计两个角度对多媒体教学策略进行了设计, 并验证了多媒体教学策略在其实验研究对象中的有效性与可行性。郭希林于同年将该理论应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并证实了该模式的有效性。
2008年, 巩华锋的《ARCS模型与英语教学引导策略———谈高职院校后进生转换英语学习思维》一文在ARCS理论基础上研究了促进高职院校后进生英语学习思维转换的引导策略。
2010年, 付欣友研究了ARCS理论模式在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提出该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同年, 李瑾瑜在研究这一理论对于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同时, 还探讨了教师的效能感问题。段利将该模式应用于在高职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中。
2013年, 柳延东在《黑龙江高教研究》中将该理论应用到CAI课件框架设计中;之后谭萍等人将此模式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梁春莲等人对其在高中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方面进行了研究等。
当然, 除此之外也有其他各类关于ARCS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有结合信息技术教育的, 也有结合网络学习环境的;有关于生物、英语的, 也有关于数学、地理的;有中小学的, 也有职业类及大学院校的。
三、模式理论应用趋势
从对上述文献资料的分析看, 国内外对于ARCS动机设计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颇多, 教学设计的不断发展也得益于此。根据凯勒教授的观点, 动机研究领域除了归因和自我调节等, 还涉及人类绩效技术 (HTP) 、动机情感成分及如何使动机设计过程快捷有效等。相信随着人们对动机研究的不断深入, 也会有更多关于ARCS动机模式的相关研究和应用。
ARCS模式 篇2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社会对英语口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英语被认为是21世纪人才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然而,长期以来受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影响,我国现行高中英语教学仍然以灌输式教学、被动式学习为主,学生学习动机低下。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法知识,更重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帮助他们实现成功的语言输出。ARCS(注意、相关性、自信心、满意度)动机设计模式正是一个能有效帮助教师提高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系统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创设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注意,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建构语言交流的框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体会学习成功的满足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ARCS动机设计 模式 口语 教学
一、ARCS动机设计模式
凯勒教授1987年提出了ARCS动机设计模型。这一模型认为,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四类:A(attention)注意,R(relevance)关联性,C(confidence)自信心 ,S(satisfaction)满足感。ARCS模式展示了这样一个过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要引起他对一项任务的注意和兴趣,再使他理解完成这项任务与他有关联性,接着要使他觉得有能力学好,从而产生信心,最后让他体验学习结果所带来的满足感。
二、高中英语口语现状分析
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方面,教学始终围绕着高考,高考考什么我们学什么。只注重英语语法,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等等;不注重英语口语交流,从而使英语失去了语言的灵活性,失去了语言的特性,使学生感到压力与厌倦,进而失去了学习英语的信心。其次,一些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缺乏热情,缺乏创新,他们按着自己固有的模式,同样的方法,一教就是很多年,而不去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会使学生慢慢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再次,同学们缺乏自信,害怕犯错。从心理学观点来看,口语的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积极的学习态度会带来有效的进步,例如自信,兴趣,合作。中国的孩子学习英语有一种强烈的恐惧感和焦虑感。于是他们就很少去说,不愿意在课堂上大声开口练习口语;或者为了避免犯错误用简单的意思去表达,这就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作者以访谈的形式对100名白城实验高中学生就学习动机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0%受试者有强烈的英语口语学习动机,认为学习英语口语是因为喜欢这门语言,希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能够与外国人自由交流。40%的受试者认为英语口语与英语听力“阅读”翻译能力同等重要,但他们的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各种英语考试(托福考试,雅思考试等)。动机不够强烈,学习兴趣会受到班级学习氛围“教师授课方法”自身情绪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0%的受试者不愿意花时间提高英语口语能力,其中 10%的学生认为英语听力“阅读”翻译能力更为重要,因为应付考试这些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在学口语;还有10%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对未来生活没有影响,对英语完全缺乏动机!可见,大多数高中生学生需要强化英语口语动机!
三、ARCS动机设计模式在高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1.整合“注意”策略于教学中,引起学习兴趣。提高注意是有效学习的前提,鼓励学习者的学习动力,首先就是要营造轻松舒适的课堂氛围及饶有趣味的课堂环境,以吸引和保持住学习者的注意力。为了能吸引学习者的兴趣,教学者可运用以下的方式:(1)制造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没有确定答案的假设上,这样的问题能让学生尤其是那些喜欢说“告诉我们答案就行”的学生在寻求挑战性的问题的答案的过程中得到满足感。(2)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当学生具备了大量该主题的相关知识时,老师可以故意提出一些难度更大的题目,这种知识的再度空白会重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整合“切身性”策略于教学中,保持学习动机。切身性策略就是将学生的需求,兴趣和动机联系起来,让学生相信学习活动与他们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真正价值。为此,教学者可运用以下方式:(1)要帮助学生理解学习英语口语的意义与目的。当学生们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学的时候,他们才愿意去学。(2)在教授口语课的过程中,所选的内容要与同学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他们的兴趣,爱好等多个方面入手。将生活中的情景运用到口语教学中让他们在“乐”中学。
3.整合“自信“策略于教学中,增强学习动机。积极的情感可以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具备自信心的孩子,往往思维活跃,记忆力强,观察力敏锐,想象力丰富,反之,缺乏自信的学生常感到自己与周围的一些同学有明显的差距,自我评价低,学习主动性差,长此下去,有些学生悲观失望,自暴自弃。
4.整合“满足感”策略于教学中,强化学习动机。运用“满足感”策略,可以让学生体会学习成功的愉悦感,使学生获得学习满意的条件有两个:一是自我能力实现的满意度,即学生感觉到通过学习,其能力确实增强了;二是外部提供的满意,如通过考试学生发现自己的成绩确实提高了,或者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四、结语
学习动机对英语口语教学起着决定性作用。ARCS动机设计模式是一种问题的解决方法,不仅对原有教学设计理论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具有重大的鉴戒意义,而且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一个有效实用的弥补与拓展。从动机理论的立场来看,ARCS动机模式是动机理论的极大财富,它以一种崭新的思路来探究动机的形成与孕育的历程。
作者简介:
张晓辉(1961-),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外语部,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语言教学。
ARCS模式 篇3
ARCS动机模式理论建立的目的是为了找到一种应用动机策略创造、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教师设计动机策略, 创造一个动机学习环境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
ARCS动机模式的过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应首先引起他对一项学习任务的注意, 再让他感到这项任务与他有切身性, 接着对他进行鼓励, 逐渐培养和建立他对学习的信心, 最后让他体验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
ARCS动机模式设计的策略如下。
一、ARCS动机模式中的“注意”策略
“注意”策略用来引起和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以下为引起学生注意的一些技巧。
1. 与学生建立友好关系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课堂的组织者、控制者和知识的传授者。Krashen曾经说过:“情绪既能阻止学习, 也能促进学习, 只有情绪状态好时, 学生才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具有向师性, 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才会喜欢教师的课, 才乐意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这门课程, 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减轻学生的焦虑感对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上学生面临的一个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焦虑, 他们的学习兴趣常常被这种焦虑消磨掉了。因为在全班同学面前回答问题确实是一种紧张的经历, 即使有时他们知道答案, 也会发现很难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种焦虑带来了消极的效果———他们因自己表现不好而感到尴尬沮丧。教师应该帮助他们减轻这种焦虑, 经常对他们进行鼓励, 可以说:“别着急, 我相信你可以做好。”“别怕犯错误, 再来一次。”鼓励他们不怕犯错误, 也不怕自己的观点与别人不同, 给他们改正错误、提高自己的机会, 让他们勇敢地表现自我。
2. 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
在课堂上, 学生是真正的参与者, 而不是旁观者。可是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沉默, 一味地听老师讲、记笔记, 更不用说在大众面前回答问题了。教师应该改善这种状况, 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而不是简单地“授之以鱼”, 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
教师应改变这种一味地讲授知识的教学模式, 应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 让他们去思索、去探索,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合作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学生与他的同伴作为一个团体一起来完成任务。
据证明, 用来激发学习动机的另一种有效的方式是在课堂上引入游戏。因为游戏可将真实的情境带到课堂, 将知识穿插到游戏中, 学生可以在这一轻松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
二、ARCS动机模式中的“相关性”策略
“相关性”策略用来将学生的需求﹑兴趣和动机联系起来。教师在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后, 想要将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下去, 就需运用“相关性”策略。教师应让学生相信学习与他们有着密切的关系, 并懂得学习的价值。以下为一些应用“相关性”策略的技巧:
1. 从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入手
Plato曾说过:“好奇心是知识的大门。”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 从学生的好奇心入手是激发学生动机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为了使学生带着兴趣去汲取知识, 教师应真正地了解他们的兴趣所在, 对他们进行积极的引导。
2. 让学生真正了解学习的价值
教师在传授具体的知识时, 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了解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进而了解所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当学生切身感觉到这些知识的用处后, 他们的学习动机就会被激发起来, 就会更认真地学习这些知识。
三、ARCS动机模式中的“自信心”策略
“自信心”策略用来帮助学生树立对取得成功的信念。学生只有对自己充满信心时, 学习动机才会被激发起来, 因此,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是非常重要的。
1. 对学生抱有较高的期望
研究表明,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对学生的表现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望直接影响他们对待学生的方式, 而这种方式反过来又影响了学生对成功的信念。
研究显示, 如果老师对某个学生抱有较高的期望, 那么这个学生就能够获得更高的成就。因为老师对学生抱有较高的期望, 学生就会获得这样一种信念:老师相信我能做好, 我一定可以做好。尤其对后进生来说, 如果老师对他们拥有较高的期望, 他们就会建立起自信, 在课堂上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2. 帮助学生建立切实可行的目标
如果一个人没有目标, 盲目地奋斗, 那么他就像是在沙漠里寻找财富却没有地图。所以在学生的学习中, 建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对学生建立自信非常重要。
建立一个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步。目标越明确, 越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 那么它就对学生越有益。学习目标要适中, 既不能太高又不能太低, 要建立切实可行的目标。目标的实现会给学生带来自信, 从而促使他们实现更高的目标。学习动机在自信建立的过程中也被激发起来。
四、ARCS动机模式中的“满足感”策略
“满足感”策略用来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为了激发学生持续的动机, 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建立满足感。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表扬, 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 在课堂活动、作业批改或考试后, 及时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积极的反馈和评价。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具体的鼓励, 比如:“你的实验操作很规范”, “你对这个问题的见解很独特”, 而不是一味地说“好”、“非常好”。因为具体的表扬可以给学生一些暗示, 让他们知道自己表现如何, 需要怎么改进, 进而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和优势所在。
教师可以通过表扬对学生的能力给予肯定和鼓励。因为表扬可以给学生带来满足感, 让他们有信心去更好地表现, 还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ARCS模式 篇4
摘 要: 作者就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中职学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普遍学习动力不足、痴迷于网络等方面,学生存在厌学和弃学现象,并结合ARCS动机设计模式,总结出其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应用策略,希望为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 ARCS动机设计模式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应用
1984年,凯勒对大量动机研究成果进行了整合,并提出了“ARCS”模式。这是一种能够将教学设计宏观理论与学生的自我效能、心念态度及成就动机等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型。他认为影响人们动机的原因一共有四个,分别是注意、相关、信心和满意[1]。
1.中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生源状况
目前看,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的学生均为九年义务制教育中的“高危学生”。詹森说过:人如果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被称为苦恼。而这状态是难以根除的,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人,其知觉焦点会被缩小,并妨碍人的记忆,降低人的创造力,从而阻碍其社会能力增强。因此,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的学生,其学习效率会降低。中职学校中存在许多这样的学生,因此在教学上面临一定的压力。
1.2中职老师
因为这些“高危学生”在课堂上常常表现出对学习不屑一顾的态度,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同时,因为实施教学改革,给战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带来巨大压力,往往使教师产生一定的挫败感。另外,中职学校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
1.3教学内容
中职学校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中,有很多都与小学和初中重复。另外,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其计算机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同时,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很多内容过于老旧,与社会脱轨。
1.4教学方法
大部分学校还在采用传统教学中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强调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忽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学习效率自然降低。
2. ARCS动机设计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应用实践
2.1维持注意力
以维持注意力为牵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悬念,并提出问题。如在对Word中的图文混排进行教课时,首先教师用大屏幕为学生播放几个运用Word排版制作成的精美图片,然后让学生对其仔细观察,提问学生,贺卡上不同内容是通过Word中哪几个功能制作而成的。学生通过思考,并回答,从而其注意力被集中在课堂学习内容中。在计算机课堂上,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通过此方法延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内容上的时间,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2]。
2.2强调相关性
在运用Word制作图文并茂的图片的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积极思考之前学过的“插入艺术字”、“文本框”、“绘制图形”等内容,然后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对之前学过的内容进行演示,帮助学生巩固和熟悉操作中要掌握的技能,并演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定了解,然后师生共同建立一个目标。接下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反映,为学生布置难度适中的练习任务。这项任务可以是安排学生制作一张图文并茂的贺卡,让学生明确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制作要求,然后开始制作贺卡。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还会遇到之前学习的内容,从而对之前学习的内容加以复习,并将其与新知识相结合,了解新知识的用途。
2.3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
高职学生普遍对学习没有足够信心,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当学生利用Word制作贺卡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布置新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当学生认为这个任务具有一定难度的时候,教师要为其提供清晰的操作思路和操作方法,这样有助于学生自主练习。在学生自主练习时,学习积极性有所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学生可以自己单独完成任务,有些学生则需要教师的帮助才能完成任务。但不管怎样,学生的学习能力都会提高,并且牢固掌握课堂知识,这时教师要给予其一定的奖励或者表扬。学生得到相应的表扬,自信心倍增,对计算机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会自主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
2.4教师为学生创设满意感
利用Word制作的贺卡完成以后,教师应布置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相应的讲解,让学生对彼此作品进行评价,并在这些作品中评价出一个优秀的作品,然后让这位优秀作品的制作者对自己作品的完成过程做出一定的阐述,讲述其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然后是怎样解决的,从中总结经验。这样,学生在课上的练习积极性及能力不断提高,知识水平不断提升,从而对自己产生一定的满意度和成就感。
3.结语
上文通过对ARCS动机设计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的应用分析,得出一定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通过一定的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所增强。ARCS动机设计教学模式不仅对计算机教学有明显的效果,对其他学科学习也有非常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史小兰.基于ARCS动机模式的轻游戏化学习软件设计[J].软件导刊,2015,14(6):205-207.
ARCS模式 篇5
ARCS动机模式在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方面为高职英语教师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动机特点和本人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讨了ARCS动机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从而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实效。
一、ARCS动机模式理论综述
1983 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家凯勒(John.M.Keller) 在《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式》一书中首次提出ARCS动机模式。该模式以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加强系统化教学设计为目的,提出了动机激励的四要素:“注意力(Attention)、相关性(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满足感(Satisfaction)。” 首先,注意力包括集中和维持两个方面。注意力的集中指个体常会被新奇的、不确定的事物所吸引。这种感官吸引能使个体在短时间内接收指定对象的最大化信息。注意力的集中是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基础。然而,当这种新奇感消失后,注意力强度也随之减弱。只有进一步激发学习者的探究行为或更深层次的兴趣,才能使这种注意力长时间维持。因此,注意力的维持是动机在知识习得以及建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关键。其次,相关性指的是学习内容与学生自我价值之间的相关性。相关性包括两种类型:目的相关性和过程相关性。目的相关性指的是学习中带有相关的功利性质和实用性质。当学习内容成为学生达到未来生活中某一目标的手段时,学生的动机就会被激发,这就产生的目的相关性。而过程相关性对动机的影响则与教学环境紧密联系。再次,自信心是指学生相信自己,追求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积极表现的心理倾向。凯勒认为自信心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教师要让学生产生及保持学习动机就必须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否则,即使引起了注意力并产生了相关性,如果学生没有某种程度的自信心以及自我了解,他们也无法达成成功的认知活动,也有可能放弃学习任务。最后,满足感是学习者在认识周遭环境过程中所展示的一种愉悦体验,一种对个体心灵状态、学习成效进行自我衡量时所获取的欢愉感受。满足感能让学习者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动机,并保持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满足感是学习动机的基石,因为满足感确认了学习者的个人努力在整个学习过程的作用,同时也强化了学习者的经验价值。
二、ARCS动机模式与英语教学的联系
ARCS动机模式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过程如下:“1引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2. 让学生理解学习任务与自我价值之间的相关性;3. 给予学生自信心,让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4. 让学生体验完成学习任务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ARCS模型把教学过程分为五个基本环节:“1. 导入;2. 呈现教学内容;3. 引导学生参与;4评价;5. 后续活动。” 基于学生的身心特点,ARCS动机模式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是一项连续的、动态的工作。整个教学过程是通过导入引起并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建立起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关联性,使学生对学习任务产生兴趣并建立自信心,通过各种教学评价获得满足感。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这些动态的、连续的环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分析学生的需求、兴趣、学习基础等因素,找出每个环节要处理的中心问题,总结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注意力、相关性、自信心和满意度这四个因素是一个整体,没有主次之分,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可能使学习者丧失学习动机。因此英语教学任务的设计与系统实施要充分考虑到这四个要素,忽视任何一个要素,都可能导致英语教学实施的无效或失败。
三、ARCS动机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创新大学英语》是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所有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它将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训练有机融合,旨在全面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本文以《创新大学英语》这门课程为例,详细论述ARCS动机模式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1 . 导入阶段——引起注意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注意力必须被激起并维持。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导入环节设置一个新奇的、不确定的、开放式的话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表达欲及求知欲。与此同时,在导入环节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而且要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给予每一个学生表达自我观点的机会。
以我个人的教学经验为例,我曾在一节英语课的教学设计中,将‘My favorite movie’设为主题,利用学生对好莱坞电影感兴趣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前设计一份介绍自己最喜爱的电影的材料,并在课堂最开始的导入环节,由每位同学站在讲台上与其他同学分享、介绍自己最喜欢的电影。当这位同学介绍结束后,其他同学可以针对他的发言进行提问和评价。在这个导入环节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之间通过对各个电影的介绍,一方面熟悉了与电影相关的英语名词,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用英语表达自己观点的热情。
2.教学内容呈现阶段——呈现相关性。当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后,他们很有可能会问“为什么我们必须学习这些材料?”“学习这些材料和我们的兴趣或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什么关系?”等问题,这就涉及到相关性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积极回答就是寻找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熟悉性,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动机。
以我个人的教学经验为例,我曾在一节英语课中以“Commercial”为主题,并在导入环节为学生播放了一段Iphone的广告视频,当学生们对这则广告发表完观点后,我将关注点转移到“Cell phone”上,并向学生抛出一个开放式话题——“学生是否可以在学校使用手机?”。随后,我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为每一位学生安排不同的角色,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发表对这一话题的观点。我通过提出一个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以自然的方式将广告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在话题的谈论过程中,学生们能够产生共鸣,找到话题的熟悉感,有了强烈的表达欲,实现了由学生生活经验向教学内容的顺利过渡。
3.学生参与阶段——激发自信心。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并产生相关性后,学生还必须相信他们具有成功完成学习任务的可能性,否则,即使引起了注意力并产生了相关性,他们也有可能放弃学习任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维持学生对成功的渴望。
以我个人的教学经验为例,在英语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会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内容后,向他们抛出一些有难度而学生又能解答的问题,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能力“非凡”。与此同时,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会尽可能地向他们提供积极反馈,忽略他们一些细小的发音、语法方面的错误,鼓励他们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起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4.评价及后续活动阶段——体验满足感。当学生的学习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与学生的期望一致,并且这一后果是积极的,那么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被激发。因此,满足感所导致的最主要结果即是持续性动机。而影响满足感的因素主要有:强化和反馈、内部奖励和认知评价。
首先,在强化和反馈方面,学生有效的学习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进行强化,并使教师了解教学目的是否已经达到。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师提问、随堂测验、学生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实施强化和反馈活动。而在这些反馈活动中,教师可以用表扬,正面性的反馈或象征性的奖励来实现学生对所学英语知识的强化。
其次,在内部奖励即学习成就感方面,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问题情境虽然可以由教师提出,但是由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情境更有意义。所以,教师在进行英语课的教学设计之前,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学生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及时地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反馈信息,使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学习成就感。
最后,在认知评价方面,教师可以在英语教学活动中采取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学生在某一阶段对英语知识的掌握情况及他们的进步情况。以我个人的教学经验为例,我在英语教学方面统一采取期末测试与档案袋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模式。一方面,期末测试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究竟掌握了多少英语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档案袋记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情况,让学生能够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逐步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更加愿意在体验、参与和交流的过程运用英语,掌握英语的学习技巧,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
四、结语
ARCS动机模式为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学习动机激发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使教师能够通过了解影响学生动机的组成因素,分析学生的动机强度状况,确定动机激励的重点和策略,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输出效果。其重点在于兼顾学生的内在个人因素和教学环境的外在因素,将个人条件、环境、教学设计与学习成果等因素组织在一起,使学习者更好地参与教学互动。由于这一模式与教学设计紧密结合,因此它对于教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动机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发。但是,正如凯勒本人所提到的,这一模式是一个灵活的启发性模式,并不是一个针对所有教学情况的处方性模式。因此,教师应该在具体应用这一模式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及教学内容的差异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形成个性化的英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Keller J.M.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M].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1983.
[2]贾冠杰.高职英语教学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郭德俊.课堂动机教学模式概述[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8,(01).
ARCS模式 篇6
一、学习动机之一——注意力
注意力是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因此, 如何使用好一堂课的导入来激活知觉, 使学生产生兴趣, 是ARCS动机模式的第一个重要步骤。它犹如文章的“凤头”, 虽小巧玲珑, 却能先声夺人、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让他们带着探究的心理进入学习。如在讲授《学会调控情绪》这一课时, 我由歌曲《最近比较烦》导入。让学生听了这首歌后说出印象最深的一个字——“烦”, 然后我出示了第一个活动“陈龙的一天”。
活动一:陈龙的一天 (多媒体展示)
陈龙早上起床心情不错, 高高兴兴去上学。
语文课上:孔夫子深似海, 巴金茅盾太厉害。陈龙感到烦死了。
中午陈龙一个人坐在位置上发呆, 午饭也不想吃, 一切都很无聊!
数学课上:这次测验进步很大, 受到了老师表扬, 很兴奋, 听课特别认真。
放学了:陈龙本想早早回家, 却又因为小事与同学争吵起来。感到最近比较烦, 情绪像天气, 一会晴一会雨的, 让人捉摸不定。
在“情绪需要调控”这一环节中, 我由歌曲《最近比较烦》导入, 并用“陈龙的一天”这个活动来说明。陈龙是班级中比较调皮的一个男生, 当看到这个活动时, 全班同学一下子都笑了, 陈龙也有点不好意思, 但平时不太爱学习的他却显得特别兴奋, 这节课也听的特别认真。由此, 这个活动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之二——相关性
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后, 他们很有可能会提出“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这些内容和我有多大关系”等问题, 这就涉及到相关性的问题。这时我出示了第二个活动。
活动二:回忆烦心事
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自己曾经遭遇过什么样的烦心事?当时感觉如何? (让学生写在小纸条上)
1. 同学给我起了个“包子”的绰号, 我很恼火……
2. 数学考试没及格, 我非常伤心……
3. 妈妈不让我上网, 心情烦闷……
4. 最近和同桌闹矛盾, 他误会了我, 很难过……
……
沉闷的课堂往往需要新鲜的事物来做调剂, 我随后拿出了一个制作好的小纸盒, 上面写着“烦恼箱”三个字。等学生们纷纷把自己写有烦恼的纸条放入纸盒后, 我问道:“我们来看看谁能成为驱散烦恼的高手?来试试吧!”, 然后请举手的同学抽取其中的一张纸条, 说说他有什么办法来调节那些消极的情绪, 并让同学们为他的方法打分, 分数越高证明他的方法越实用。
学生给的方法有:
1.难过时找一个值得信任的好朋友, 倾诉一下自己的压力。
2.郁闷时找几个好朋友一起去打一场球赛。
3.伤心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大哭一场, 生气时用枕头砸墙。
4.当感到压力大时, 邀几个亲朋好友溜冰, 或去看一部电影。
5. 在休闲时, 进行体育锻炼, 但一次活动的时间不宜过长, 做到细水长流。
……
最后我和学生一起总结了调节情绪的方法:注意转移法、合理发泄法、理智控制法等。所以, 学生通过这个活动激发了自己的学习动机。
三、学习动机之三——自信心
自信的学生才会主动探索未知世界, 主动探索所获得的知识。如何帮助学习者树立获取成功的信心是我们要解决的中心问题。而使课堂具有一种宽松、和谐及民主的气氛, 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尤其能消除那些胆怯或有自卑感的学生的心理障碍, 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重拾失落的自信。下面, 我展示了活动三:短剧《老奶奶乐了》。
活动三:老奶奶乐了 (多媒体展示)
从前, 有一位老奶奶, 她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卖雨伞, 小儿子开了家洗染店。天一下雨, 老奶奶就发愁地说:“哎!我小儿子洗的衣服到那里去晒呀!……”
天晴了, 太阳出来了, 可老奶奶还是发愁:“哎!看这大晴天, 哪还有人来买我大儿子的雨伞呀!”就这样, 老奶奶一天到晚, 愁眉不展, 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邻居见她一天天衰老下去, 便对她说:“老奶奶, 您好福气呀!一到下雨天, 您大儿子的雨伞就卖得特别好, 天一晴, 您小儿子的店里就顾客盈门, 真让人羡慕呀!”
老奶奶一想, 对呀!我原来怎么就没想到呢!从此以后, 老奶奶不再发愁了, 她吃得香、睡得甜, 整天乐呵呵的, 大家都说她好像变了一个人。
问题设置:
1. 以前老奶奶看到下雨或晴天, 她的心情是怎样的?
2. 后来老奶奶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3. 老奶奶心情的转变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为了表明自己对这个富有哲理的短剧的理解, 纷纷举手说明自己的观点。在整个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每位学生积极都参与, 在交流过程中分享了其他人的学习成果, 最后把整个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学生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获得了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最后, 学生对发言要点又做了一个总体归纳:
(1) 以前老奶奶看到下雨天或晴天, 总是担心两个儿子的生意不好做, 所以吃不好、睡不香, 这说明消极情绪控制了老奶奶的生活。
(2) 后来老奶奶的心情发生了大的转变, 是因为受了邻居的启发, 转换了看问题的角度, 从而使她的情绪发生了由消极到积极的转变。
(3) 老奶奶心情的转变, 说明了人的情绪是可以调节的。
在情绪可以调控这个环节, 我通过《老奶奶乐了》这个富有哲理的故事激发学生对问题答案的探索, 在答案探索过程中及时给学生以鼓励, 尤其对那些平时发言不多的同学进行了大张旗鼓的表扬。让学生有成就感, 从而树立了自信心。
四、学习动机之四——满足感
建立满足感是ARCS模式的重要一步。我们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具有一定挑战性和富有意义的机会, 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 从而获得满足感。
在“学以致用”这个环节, 我打破了常规, 请学生帮忙解决我在生活中遇到的烦恼, 这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激发了他们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的欲望。
活动四:老师的烦恼
其实老师也有烦恼, 你看今天这么多老师听课, 我特别紧张, 又不知怎么办?请大家用所学知识给我出出主意吧!
学生1:可以先和学生交流, 让学生配合你。
学生2:请教有经验老教师, 看看他们是怎么解决的。
学生3:准备的充分一点自然就不紧张了。
学生4:可以在上课前散散步、听听音乐舒缓一下紧张情绪。
学生5:课堂中多组织一些活动, 活跃的气氛会使你忘了在上课。
学生6:你可以把听课老师当“青菜萝卜”, 视而不见。
……
“哈哈哈”——此言一出, 全场爆笑, 连听课老师也被逗乐了, 互相说你是“青菜”我是“萝卜”。我及时做了总结:同学们的方法让我受益匪浅, 这是同学们送给我的最珍贵的礼物, 最后祝愿大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做到我的情绪我做主。
通过“老师的烦恼”这个活动, 把本课推向高潮, 学生纷纷为老师摆脱烦恼出谋划策, 不知不觉中学生掌握了调控情绪的方法, 同时, 学生也因能够通过努力为自己或者为别人解决问题而获得满足感。
五、结束语
Keller的ARCS动机模式主要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该模式多见于教学设计的理论介绍中, 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不多。ARCS动机模式的教学效果最终要依赖于教师本人对该模式的领悟、理解及创造性的应用。本文以《学会调控情绪》这堂公开课的完整教学过程为例, 对ARCS动机模式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实效性进行探究, 为各位同仁在相关教学中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Keller J M.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M].Hillsdale, New Jers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ls, 1983.
[2]张祖忻.如何将动机原理整合于教学设计过程——谈约翰M.凯勒教授的动机系统学说[J].开放教育研究, 2003 (2) :9~12.
ARCS模式 篇7
一、从明确高职教学的培养目标及对象出发, 设计有效的教学吸引学生“注意” (Attention)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同于一些本科类研究型院校, 它不过于强调如何理解知识, 如何有效地重现知识, 而更多考虑到毕业后能否胜任其职业岗位, 如按传统教学法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 甚至 “低分低能”的学生, 事实上, 所有经过传统讲授而获得的知识都是 “间接知识”, 并非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 “间接知识”的直接作用并不是 “能做事”, 也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也有众多目标, 如知识目标、素质目标, 而在当前阶段, 必须注意突出能力目标, 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面向市场, 面向职业岗位的, 高技能的职业人, 而非面向考场, 面向“象牙塔”的博学的读书人。 这一点高职教师首先要明确。 所以在高职教学中, 应时刻关注到学生的感受, 而非你的理解, 因为“教”与“学”的好坏, 并不是 “看老师讲得好不好”, 而是看学生学得好不好, 授课教师不要在上课期间告诉你的学生 “今天我们讲了什么”, 而应记得在课程结束时, 让学生告诉你“他们今天学到了什么”。 教师必须了解学生, 知道学生如何学习, 明白学生何时需要何种反馈, 清楚什么时候给学生提供帮助, 什么时候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而他们潜藏的学习能力不断被挖掘出来, 让教学充满魔力。 尝试各种可能的创新的方法, 努力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相关课程的兴趣, 让学生参与教学。 学生就会从接受被动灌输的角色变为主动学习者, 设计有效的教学吸引学生“注意” (Attention) 。
二、遵照高职教学应明确课程设计原则及方法出发, 帮助学生认识学习与其个人发展的“相关性” (Relevance)
课程内容必须应当是职业活动导向, 基于工作过程的, 也就是说, 课程内容的总目标, 是解决职业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课程进展的推动力是职业活动的需求, 是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需求。 一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课程要突出能力目标; (2) 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是项目和任务; (3) 课程的实施要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必须有效参与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 成为教学课程的主体, 老师只需指点引导, 让学生积极主动、全情投入; (4) 理论、知识、实践一体化, 做中学, 教学做尽可能一体化进行。 尽可能地使用学习的动机来自实际问题, 用学习内容解决实际问题, 在“做”的过程中同时解决能力训练, 知识学习和品德修养的问题, 尽可能避免“先学后用”或“先讲后练”, 整个课程以项目工作为实践背景, 学生边做边学, 将训练能力、学习知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统一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课程评价的最终标准是“效果”———学生兴趣激发的效果, 学生能力提高的效果, 在保证教学效果良好的前提下, 要尽可能地创造新的模式和方法。
在教学中如何设计精彩的一堂课呢? 让学生感受和自身的相关性, 一种可能的较好的设计是:上课开始→教师展示情境, 案例→教学目标及任务→学生用常识做, 结果出错→教师展示专业做法, 结果圆满→比较→看出本课程的重要作用→逐一比较正误结果→展示课程的主要内容→进入课程。
这种模式的做法是, 老师首先展示一个精彩的案例, 其中包含该专业一个有趣的任务, 要求学生完成。 这个任务看似简单, 实际上没有专业知识技能是很难完成的, 学生试做的结果, 出现许多外行的错误, 于是老师展示专业的做法, 得到圆满的结果。 将外行的做法和专业做法进行比较, 得到该课程的重要内容, 于是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项目任务中的操作不能仅是正面的规范操作的反复训练, 设法让学生遇到出错的、意外的、紧急的各种情况。 如果学生没遇到, 教师就要充当这个“角色”, 让学生小组讨论, 分析解决办法。
三、从提高高职教学中教师的职业素养出发, 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 (Confidence)
每个人都能想出许多被奉为教育良方的改革方案, 我们希望可以解决现有问题, 但必须清楚, 方案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 也永远不可能成为导致问题的罪魁祸首, 决定这一切的不是方案, 关键在人。 一所学校如果拥有杰出的教师, 那它一定是一所杰出的学校, 在高职教育教学中, 经常听说听到有老师说现在的学生素质一年不如一年了。其实不是这样的, 这是对我教育工作的一个挑战, 优秀的教师关注期望, 一般教师关注规则, 而最差劲的教师关注破坏规则后的惩罚措施。
高职教师对教学充满激情, 富有创新精神, 以及发自内心对学生的爱, 并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充分利用高职教学的策略与艺术。 虽然严格的课堂纪律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教学的继续。 但积极的课堂氛围中蕴含强大的能量, 并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常说“学生优先”、“做所有的决定站在学生的角度和思路上”, 这些话说起来容易, 但不是每一个老师有能力做得到的。 远离抱怨的情绪, 抱怨并没有让事情变得容易对付, 如若这种负面情绪蔓延, 事情变得反而愈发复杂。 每天以尊敬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 把学生放在首位, 可以让你保持积极的态度, 可以帮助你维持最佳的工作状态。
想办法让教学和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从学生的当下出发, 知道学生从哪里来, 将走向何方, 而作为教师, 学生所取得的成就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和目标,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健康成长, 没有比了解学生更重要的了, 考虑学生的经验和需求, 让教学更有效。
四、对你的学生有较高的期望, 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人生目标, 每个阶段予以肯定, 给予学生适时的“满足感” (Satisfaction)
在教学过程中设定任务和目标, 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进行自我解疑, 独自分析、解决和验证项目中遇到问题, 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满足。 同时不可否定学生, 应使学生觉得自己被承认和关注。 同时, 考虑到价值观和“95后”大学生的时代特征, 他们的某些想法在老师看来可能会很新异甚至不可理解, 但不一定没有价值。 这需要教师尊重差异和分歧, 与学生一起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讨, 并鼓励那些发散性的思维成果。 如此学生会觉察到自己被理解和尊重, 体验到老师的关怀和期望, 在心理上会对老师持有肯定的意向并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更积极地投入学习。
综上所述, ARCS模式强调学习动机的重要性, 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又强调教师在收集信息、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问题导向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统领角色, ARCS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 任何一种模式都不能简单地进行移植, ARCS模式应用于我国高校课堂授课尚在探索过程中, 教师应当在每节课后进行教学效果的记录、评估和反思, 及时作出必要调整, 使ARCS在高校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通过教学模式改革并运用于高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倡导“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 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和同时, 既提高学习兴趣, 又形成从业所要求的各项素质, 对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汪明帅.来自美国最优秀教师的建议.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2-4.
[2]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7.
ARCS模式 篇8
目前, 网络课程成为教学的一种新的形式, 为学习者进行时时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网络教育在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 缺乏有效的课堂管理机制, 教学过程缺乏直接的交流和沟通, 从而使学习者的积极性不高。基于以上问题, 网络课程的设计应该在注重知识的传达的同时, 注意传达的方式, 即要注重教学设计的方法和原则。在此提出基于ARCS动机理论模型的网络课程设计, 旨在充分发挥网络课程的作用, 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 ARCS动机模型简述
Keller经过研究, 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分为4个部分:注意 (Attention) 、相关 (Relevance) 、自信 (Confidence) 和满意 (Satisfaction) , 称之为ARCS模型。要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需要引起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和兴趣;让学习者知道该学习任务与其密切相关;该任务难度适中, 使学习者保持信心完成该任务;在完成任务中, 学习者能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1) 注意。注意是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维持注意力。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 利用提问、实例和比拟等适当的挑战引起学习者的注意。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问题设置的趣味性, 从而利用学习者的有意注意来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
(2) 相关。让学习者明确学习任务与自己有关联, 让其认识到学习活动与他们过去的学习有关联, 让其了解学习的近期和远期意义。
(3) 自信。自信也是学习者有效进行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 自信来自有意义的成功。因此, 学习任务要难度适中, 让学习者获得有意义的成功感, 从而维持他们的学习动机。
(4) 满意。要维持学习动机, 学习者需要从学习过程中得到满足, 一般是通过对成功行为的奖励达到。在教学的设计中, 为学习者提供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 并及地的给予适当的奖励, 使其心理上得到满足。
2 基于ARCS模型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网络环境下教学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利用网络学习情境, 组织好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模式的各要素, 形成一个良好有序的教学系统, 从而更好地促进网络课程的发展。根据ARCS动机模型, 重新审视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将动机的因素融入教学设计中, 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基于ARCS模型, 结合网络课程设计的各个要素, 整合出基于ARCS模型的网络课程设计模型, 如图1:
2.1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阶段
(1) 学习需求分析。学习需要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方面由目前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 也就是学习者目前水平与期望学习者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网络课程设计之前应该明确教学对象, 针对教学群体通过网络发放调查问卷, 调查分析出学习者的需求。根据需求构建网络课程, 对课程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2) 学习者特征分析。分析学习者特征, 了解学习者的原有知识基础、认知能力、认知结构变量以及社会心理特征, 为教学设计提供依据。笔者建议网络课程中设置学习者初始能力测试、学习风格测试和学习心理调查问卷模块。学习者提交测试后, 根据学习者的测试结果给出适合不同学习者的学习建议。教学者获取学习者的特征信息, 适时地调整教学设计。同时, 学习者可以根据本身的学习特征和网络课程给出的建议, 适时地调整学习方法, 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
(3) 确定教学起点。通过分析学习需求、教学内容等确定教学的起始点, 把握教学设计的目标。
以上3个步骤是教学设计的前期准备阶段, 该阶段的分析明确了学习者的基本信息, 从中明确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为设计动机策略做好准备。在网络课程中添加一个Keller编制的《ARCS努力与兴趣问卷》, 教学者根据学生的动机调查结果, 可以确定动机的激发重点并制定相应的措施。
2.2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实施阶段
教学设计的实施阶段, 即为动机策略的设计和执行阶段, 在此依照动机策略的设计和执行方法来简述教学设计的实施。
(1) 注意。在讲授课程前呈现教学目标, 目标的表述尽量地具体实例化或以问题地形式出现, 引起学习者的注意。
选择教学策略时要根据学习者的特点, 让学习者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和保持注意力。利用“先行组织者”策略, 在教学开始前呈现给学习者一些与课程有关的资源, 或提出惊奇的不确定的问题, 从而引起学习者的注意。运用“启发式”的教学策略, 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者设计多条教学路径, 并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将知识点以有逻辑性的问题列出来, 层层递进, 促使学习者保持学习的注意力。利用“任务驱动”教学策略, 通过媒体的合理安排,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习者利用已学知识讨论解决新问题的方案。
组织教学资源应注意各类资源的有效组合, 利用网站的特点提供清晰的导航, 逐步引发学习者的兴趣。注意课程中的本质性资源与相对较低的非关键性资源的合理安排, 利用明暗、颜色、大小、位置、形状等的对比来吸引学习者进行选择性的注意。
网络环境下教学工具主要有网络浏览器、电子邮件、论坛、聊天室等, 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 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者的有意注意。
教学过程中, 知识点的呈现采取不同的方式, 重要的对象、观念等以直观的形式呈现, 对重要的概念举例说明, 使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个案研究等。
网络课程中的教学视频的呈现应该接近课堂教学的形式, 消除那种只有PPT和声音的视频, 视频中应该有教师的活动, 语言体态的变化, 师生的互动等, 让学习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而激发学习者的注意力, 也注重了学习者的情感培养。
(2) 相关。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告知学习者新课程的学习是建立在已有技能的基础上的, 学习者可与先前知识进行对比, 找到关联性, 从而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
采用情境教学策略和协作式教学策略促使学习者建立认知关联。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 促使学习者利用已学知识去发现和探究新的问题。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工具, 组建协作学习小组, 针对不同的主题展开协作交流学习, 使学习者感到是学习整体中的一员, 消除学习者的情感压力。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 一些重要活动的实施过程, 指导教师应在线与学习者互动, 适时地提示学习者, 让其明确该活动对他们学习和未来的重要性。
(3) 自信。课程进行前, 教学目标中应该表述清晰、富有鼓励性并与教材恰当地融合;向学习者呈现该课程成绩的评定方案和自我评价的手段, 给出适当的例子作为学习者今后学习的目标参照。
给学习者提供难度适当的任务, 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 采取支架式的教学策略, 提供适当的支架知识, 并考虑学习者的能力、成功机会等因素来设计教学过程。
充分利用网络课程的优势, 非线性的组织教学内容, 根据学习者学习前的测试, 分不同的学习组, 学习者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小组。在小组学习中, 让学习者担当不同的角色或领导小组的活动, 让其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 在学习活动中增强自信心。
网络课程中设置一个学生学习电子笔记, 让学习者记录下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疑惑, 提交给教师, 教师根据学生的疑问, 个别的指导解答。另外, 提供适当的测试, 并给予适时的评价指导, 引导学习者正确的归因, 增强自信心。
学习课程前, 让学习者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 提交给教师, 教师给予及时和适当的反馈指导, 帮助学习者学会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活动和树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学习者完成适当的目标, 获得有意义的成功, 从而获得自信。
(4) 满意。满足感的获得主要有两个路径, 一是学习者自身能力实现的满意, 学习者通过课程的学习感觉到自身的能力有所提高;二是外部测评获得的满意。
在学习者进行学习的过程中, 适时地给出反馈和适当的奖励有利于学习者满意感的获得。笔者建议在设计网络课程时, 设置小组学习中学习者参与的活跃程度记录系统, 记录学习者的参与学习的时间、发言多少等信息, 根据参与的积极性给出适当的奖励, 比如类似于QQ经验值的增加。在论坛讨论区, 教师应对学生的疑问和学生的思想及时地提供反馈信息, 给予适当的言语鼓励和学习导向。
2.3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评价阶段
网络环境下教学评价要对教学设计的各个要素进行评价, 并且要注重过程性评价, 将评价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网络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对学习者、教学者、学习资源和教学设计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对学习者进行评价, 从而为学习者的继续学习提供动力。对学习者评价主要对学习效果和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通过对学习者的任务完成情况、达标测试、作品完成情况等的评价实现;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态度、交互性、资源的利用程度实现。
对教学者进行评价, 主要对指导教师的指导活动进行评价。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教学过程的指导中教师的行为进行评价, 评价教师是否在教学过程中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协助、监督、鼓励;是否为学习者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等。
对学习资源进行评价, 主要可以对教学内容的合理性、框架结构的灵活简明性、教学课件的科学性以及交互界面的可操作性进行评价。
对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设计的动机策略进行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阶段性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测试, 随时跟踪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的态度, 收集学习者对课程设置的建议。
2.4 修改
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反馈信息适时地调整教学活动, 教学反馈是网络课程评价的重要环节, 将评价及时地反馈到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中, 及时地对教学活动进行修正和引导。教学结束后对教学设计进行总结性评价, 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目标, 调整教学活动的设计。
3 结束语
Keller的ARCS模型阐述了动机设计的过程及方法, 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 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简易可靠的系统方法。在此, 根据网络教学的特点, 将激发学习者动机的策略融入教学设计的过程中, 构建了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结构化模型, 希望给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教学者可以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内容及教学的具体环境灵活地使用该模式。
摘要:ARCS动机模型包括注意、相关、自信和满意4个部分, 基于此动机模型并结合网络课程的特点, 将动机设计的策略融入教学设计, 提出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模型, 以期为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ARCS动机,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动机策略,学习者动机
参考文献
[1]张志刚, 朱世美.ARCS动机模型及其对教学设计的启示[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08 (8) .
[2]郭德俊, 汪玲, 李玲.ARCS动机设计模式[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1999 (5) .
[3]陈世友.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模式研究[D].合肥:安徽师范大学, 2007.
ARCS模式 篇9
关键词:ARCS;学习动机;华文口语教学
伴随着人类在认知理论和学习科学领域取得的革命性进展,当今的教育界已经开始从关注“教师怎样教”逐步过渡到“学生怎样学”,即学习者是教学研究的中心,教师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对教学对象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华文教育是以华人华侨子弟为主要教学对象的中华语言文化教育,其中华文口语作为一种基本的产出性语言技能历来受到重视。
一、ARCS学习动机模型及其要素分析
“动机”(motivation)一词源于拉丁语Movere,“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1],有机体的各种行为和活动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驱动力,实质上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需要。ARCS学习动机模型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约翰·M·科勒(John M Keller)教授于1987年提出,关注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科勒认为,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因素有四个,即注意(Attention)、关联(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和满足(Satisfaction),简称ARCS模型。该模型建构了这样的教学过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要引起他们对一项学习任务的注意和兴趣;其次,帮助他们理解完成这项任务与他们的切身关联性;再次,使他们觉得自己有能力学会、学好,从而树立信心;最后,让他们体验学习结果所带来的满足感(见图1)。
在ARCS模型中,“注意”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首要因素,也是学习的先决条件。虽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项系统工程,但首要一步就是唤起并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关联”也就是切身性,即学习内容要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等方面建立密切联系。科勒教授认为,当学生的注意力被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并且感觉到这种学习活动能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时,其学习动机就会被激发,切身性由此而生。关于“自信”,科勒教授认为,自信来自于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成功的积极期望。因此,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目标和提供可接受的成功榜样至关重要。“满足”是此动机模型中的最后一个要素。满足感指的是学习者的学习结果与其期望值相一致,而这一后果又是积极的,从而使学生对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成就感到满意,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
二、关于汉语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华侨大学华文教育专业一年级B班的29名学生。该专业面向海外招生(四年内修满规定学分者将获得教育学学士学位),旨在培养华文教育师资和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目前,国内仅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直属的暨南大学与华侨大学开设此专业。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对此专业的招生要求如下:有一定的华文基础;有志于从事华文教育,品学兼优、身心健康的海外华裔青年;年龄一般不超过30周岁[2]。2006年,华侨大学华文教育专业首次招生50人,随后的招生规模略有扩大,2013年的招生规模为63人,随机分为A、B两个班。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B班的29人(见表1、表2)。
由表1可以看出,该班学生的年龄构成较为多元,以18~22岁的青年为主。其中,7名学生即将获得高中文凭或已经取得相当于高中教育的同等学历;4名大龄学生已有高等教育学历或工作经历,因对华文教育感兴趣而申请就读该专业;在性别构成方面,该班的男女生比例接近1:2,这种失衡的比例关系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挑战;在国籍方面,该班学生均来自东南亚国家,其中半数为印尼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印尼的华侨华人总数多和对华文教师的需求量大相关。生源国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文化交流与学习。
从表2可以看出,在家庭背景方面,该班学生既有华裔,也有非华裔,两者人数差别不大。华裔学生大多是第三代移民,他们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比较陌生。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华裔学生的整体汉语表达能力并未明显强于非华裔学生。
在汉语学习时间方面,该班学生呈纺锤形分布:34%的学生来中国之前仅学过1年左右的汉语,34%的学生学过2~3年的汉语,其他学生学过4~5年汉语,甚至有个别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超过10年。学习汉语的时间长短与学生的汉语水平密切相关,该班学生的汉语水平差异明显,这就增加了教学难度。
在奖学金来源方面,该班学生均受奖学金资助,分别来自中国政府、生源国学校和生源国商人,其中以中国政府的资助为主。近年来,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普遍面临师资严重短缺和专业化程度过低的困境,为了缓解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措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设立了“华文教育专项奖学金”,旨在为海外华文学校培养未来骨干师资力量。此外,海外华文学校也从本校毕业生中选拔优秀学生到中国接受培训,学生与校方签订协议,由校方提供学费等资助,学生在毕业后回母校任教,类似于委托培养。还有一些热心华文教育的海外商人资助优秀学生到中国就读,通常也会签订类似的服务协议,要求学生学成后回国任教。
ARCS模式 篇10
●引起并维持注意
凯勒的ARCS动机模型的第一条就是强调要引起并保持注意。应该说,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引起注意方面都有很多不错的方法。例如, 播放一段视频, 或讲授一段故事, 也有的是一段游戏等, 都能够引发学生的注意。我也曾经看到过一个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信息的特征, 在课堂上让每一行的学生不断向后传话, 然后再看经过多个学生传话后的信息内容与最初的信息内容的差别, 从中来掌握信息的特征。虽然, 教师采取多种方法引起了学生的注意, 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但是好奇心是一种动机的来源, 这种动机是短暂的。但对于注意来说, 更重要的是保持, 怎么能够让学生保持注意呢?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方式, 让学生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之中, 将问题解决过程置于一个个的小故事情境中去, 从而能够让学生始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保持好奇心, 并且拥有持续的学习动机。
保持注意力还可以通过改变教学呈现的方式来维持学生的注意。不管学生对于教师的演讲、电影、演示和音频呈现的主题多么感兴趣, 在面对无休止的重复时, 都会感到厌烦, 自然兴趣也会降低。例如, 当我们给学生讲解信息的特征时, 即使我们的语调调整得再好, 但是在15~20分钟之后, 学生也容易丧失注意力。同样, 当课堂呈现内容雷同且可预见时, 许多学生就会丧失兴趣或分散注意。所以, 一般来说, 我在课堂教学中, 没有单独使用一种方式超过15分钟以上的, 经常会讲解10分钟后就开始让学生练习, 或者练习10分钟之后让学生小组讨论等。我通过采用多种教学呈现方式, 使学生始终能够在课堂上保持注意。
●促进相关性
按照凯勒的动机模型理论, 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就是要让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相关。然而在高中阶段, 与高考有关的所有话题都容易成为热点和焦点。对于不是高考科目的信息技术课来说, 学生的学习动机自然就不强。所以, 作为教师, 只有让学生明确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 明确了该课程对于学生目前和将来发展的有用性, 同时让学生了解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也有信息技术科目等, 才能够真正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另外, 在实际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 教师要结合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向学生阐述学习内容的有用性, 从而使得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从而使得学生实现目标定向, 即在目标的指引下主动地学习。例如, 我要让学生使用Photoshop制作一个海报, 那么我就让学生了解学习Photoshop基本操作与最后的学习目标的直接关系, 让学生了解到枯燥的操作练习实际上为了后期的海报制作打下基础, 如此学生才有充分的学习兴趣。
另外, 相关性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熟悉性”, 正如凯勒所说的:“人们更喜欢他们已经相信的或更感兴趣的事物”。但是, 在目前的教学中, 许多教师创设的情境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 或者学生根本不熟悉、不感兴趣。笔者曾经听过多次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示范课, 最初是奥运会主题, 接着是世博会主题, 曾经一连听了8节课, 其中有7节课是关于世博会主题的。虽然世博会是当时的社会热点, 但是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偏远, 许多学生根本没有机会浏览世博, 所以根本不会感觉到世博跟他们有什么关系。所以, 在创设情境时最好要考虑与学生的原有经验的契合度, 只有学生感觉到与他们相关, 对于他们自身来说才是有价值的, 他们才愿意付出精力学习。
●树立信心
如果学生对于自己所学习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不能够产生信心的话, 就可能会丧失学习动机。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 学习内容必须是学生能够通过努力达到的, 如果通过努力达不到的话, 学生也自然会丧失学习动机。例如, 许多在入学前接触信息技术机会比较少的学生, 会对课程存在着一种畏惧心理。所以, 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可以通过将看来复杂的、可能达不到的目标分解成子目标和小步骤, 从而使学生了解到这些目标是可以通过逐步努力而最终达成的。
另外, 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创造体会成功的体验机会。例如, 对于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 要首先给予他们一些简单的问题和任务, 让他们在简单的问题和任务中体会到成功的感觉, 慢慢地树立信心以后就能够迎接复杂的问题和任务了。对于复杂的学习者不容易完成的任务, 教师必须要及时地给予帮助, 但是教师帮助的目标应该是逐渐减少对于学生的帮助, 从而促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任务。
●产生满足
满意策略就是使学生对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成就感到满意。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成功给予了公正的评价, 他们就会产生积极的体验。但如果学生的行为结果与学生积极的期望不一致的话, 导致的最重要的后果就是无法保持学生的持续学习动机。
在让学生产生满足方面, 我主要是通过点评作业和作品的方式进行。点评作业这种方式让我与学生加深了沟通。留作业是我近两年在教学中新采用的一种方式, 以往信息技术教师是从来不留作业、不批改作业的, 我在听过北大附中李冬梅老师的讲课后, 将做作业引入了课堂中,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点评作业, 学生可以得到教师的表扬, 体会到教师的鼓励, 同时也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 得到同学们的认可, 就会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有一种满意感。
在每节课中, 学生只要完成一个作品, 我就会点名表扬, 对有进步的学生也会及时地给予肯定。如果看到出色的作品, 还会立即展示给全班学生看。在每一位学生的电脑中, 都有一个“优秀作品展”文件夹, 里面放着全年组十个班级学生的优秀作品, 学生可以随时看到自己的大作, 自豪感油然而生。学生在教师的赏识中得到一种满意感, 学生的兴趣会一直持续下去。
【ARCS模式】推荐阅读:
商业模式盈利模式10-23
商业模式不是赚钱模式05-12
经营模式及服务模式09-03
运作模式与盈利模式10-05
五分钟一个设计模式之组合模式06-19
电影产业发展模式谈之一(好莱坞模式)06-26
十大主流B2B商业模式及盈利模式09-04
投入模式07-14
启发模式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