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inar模式

2024-05-14

Seminar模式(共9篇)

Seminar模式 篇1

摘要: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效的培养模式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黑龙江大学水利电力学院水势Seminar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个性的创新培养实践, 以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的, 探索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行之有效的模式,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水势seminar,实践模式,教育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自我国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社会以来, 作为人才培养基地高校日益重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有效的培养模式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为此, 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的研究越来越多。早在2005年孙豫峰等在《试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1]中提出创新能力培养应以个体为对象, 应尊重个体特征和个体差别。2006年杨邦勇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讨》[2]中提出,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环节。提高实习课、研讨课等实践课程的地位, 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鼓励学生成立“科技发明创造协会”等社团组织, 进一步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2008年黄晓波等人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探索》[3]中提出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学校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鼓励学生突出个性发展。高永新在《浅谈工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4]中针对工科学生提出, 工程创新实践教学是工科类高校必不可少的重要环境。

近年来, 黑龙江大学水利电力学院老师组织、敦促部分本科学生以研讨会形式, 不定期进行水势seminar, 通过PPT制作、网页制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学习讨论科技创新试验。参加学校各项创新实践项目、开放试验及各种水利类比赛, 积极调动学生创新热情、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作者认为水势seminar的培养方式是一种有效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模式, 在此略作总结, 以供交流提高。

二、水势Seminar实践分析

1. 水势Seminar实践目标

水势Seminar的研讨形式以“激发热情、培养自信”作为目标。以努力最多使人及格、兴趣和信心才能使人优秀的理论依托, 导师引导学生通过研讨会形式, 锻炼、展示系统表达一个内容的能力, 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 提出自己的想法, 激发学生对创新学习的热情, 以此热情为行动力的支撑, 从简单的PPT制作、网页制作、远足磨砺入手, 由浅入深, 逐步到课题设计、资料查阅、撰写项目报告等, 通过自信心的培养, 激发潜力使学生关注创新, 主动学习, 拓宽知识面、提高科研动手能力, 进而达到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2. 水势Seminar成员组成

参与水势Seminar的学生为黑龙江大学水利电力学院本科生, 导师将对科技创新活动有着兴趣和热情的学生聚集到一起, 取名为“水势协会”。

水势协会由不同年级学生组成, 每年级3-5名核心成员, 实行组长、组员分工制, 相互学习, 相互促进。导师督促、指导学生实践, 以“水”为中心, 形式不拘一格, 展示热情, 展示能力, 展示知识。同时按照培养时间、活跃程度、实践能力、个人特点等, 水势协会成员划分为资深成员、核心成员、正式成员以及观察成员四级。新加入协会的同学, 在其他成员的指导下逐步加入创新实践的学习, 通过日常seminar及创新实践的参与学习, 增强实践能力及协调能力, 逐级向资深成员晋级。

3. 水势Seminar研讨内容

水势Seminar区别于以往的“重知识传承、轻知识创造”的教育模式, 研讨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通过开展水势seminar,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黑龙江大学学生学术科技创新课题”“黑龙江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金穗杯创新模型设计大赛”等学生创新活动以及全国各类大学生水利竞赛的立项、阶段汇报总结及结题事宜。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机会, 更好的实践创新学习。

(2) 以“水”为核心, 在老师指导下学生们就水资源方向专业性问题展开讨论和学习, 布置指导试验, 深入认识了解所学专业。使学生热爱所学专业, 提高自主创新的热情。

(3) 学生针对实用问题、热点话题展开研讨, 多方面拓展思维, 感悟生活和学习, 锻炼灵活的思维、独到的见解、深悟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学会把握机会、拓宽创新思维[5]。

4. 水势Seminar运行方式

水势seminar采取固定地点、不定期召开制度, 水势协会成员依照创新实践项目进展情况, 专业学习情况, 自主与导师商定召开时间及讨论主题。

每期水势Seminar都由成员轮流做主持, 学生以PPT、网页、MV等形式, 图文并茂的做活动展示、项目汇报。老师从学生创新实践情况, 专业知识理解, 汇报表现力等多方面给出指导建议, 使得水势seminar成为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又锻炼其表达、交际能力, 消除对计算机的陌生, 排解在众人面前表现自我的恐惧的一种研讨会形式[6]。

除了室内研讨、科技实验的形式外, 为了真正认识专业、了解专业, 在老师安排、部署、指导下, 每年五月水势协会组织“砺志青春行”——野外远足式seminar, 现场对水资源相关地点、景观踏勘学习。

水势seminar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 为研讨会积极、和谐的开展, 水势协会成员在导师的指导下设计制作了协会会标、编写会刊《水势天下》 (见图1) 。

5. 开办水势seminar以来的成绩

水势seminar自2007年开展以来, 至此已经过3年半时间, 开展46期。部分水势seminar情况如表1。

水势seminar开展以来, 依托于此结题或在研的学生科技创新项目43项。其中黑龙江大学学生学术科技创新课题结题18项, 在研9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5项;在金穗杯创新模型设计大赛中获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五项;在首届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二等奖两项。

水势协会已发展至第6届, 每届学生都积极参与“黑龙江大学学生学术科技创新课题”“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金穗杯创新模型设计大赛”, 学生创新项目、研究课题在老师关注、指导下, 具有其实际应用价值, 研究目标明确, 结果切实可行, 全部顺利结题, 并受到黑龙江大学创业教育学院好评。

水势seminar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提供学习基地。以学生为主体, 形成学生自我管理体系, 老师指导帮助的大学生创新教育形式已初步展露成果[7]。

三、水势Seminar效能分析

1. 水势seminar目标分析

水势seminar“激发热情, 培养自信”这一目标, 以学生个性培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由简入繁的培养模式, 逐步提升学生的自信。点燃学生对水的热爱, 对创新的热情。

兴趣作为学生参与的起点, 在学习中迸发热情, 树立自信。从对创新实践活动的胆怯, 发展到积极寻求机会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从对6届水势协会成员培养实践中发现, 培养后期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相关创新比赛、创新课题等相关信息, 会主动提请老师指导[8]。

2. 水势seminar成员分析

参与水势seminar成员, 在活动中拥有真心且充满热情, 水势seminar对其成员没有强制的制约作用, 老师在思想上注重学生求上进自觉性的培养。组长与组员分工协作, 培育协会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强调各自独立完整舒展能力, 集中关注自身优秀的一面, 提高学生参与实践创新能力的意识[9]。

成员采取各年级配合, 无论在年龄、学习经历都具有相仿性, 沟通更具亲和力与说服力。整个团队也保持在上下届衔接、思想传承中发展。

3. 水势seminar研讨内容分析

水势seminar研讨内容涵盖专业知识与技能、创新实践学习以及推动大学生发展的实用热点信息。满足了创新教育对大学生“掌握宽广的基础理论和较深入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知晓科学、社会发展趋势”的基本要求[10]。

4. 水势seminar运行方式分析

水势seminar活动方式既包括室内的自我展示、科研讨论, 也包括创新实验指导, 以及远足活动—“砺志青春行” (见表1) 。室内研究与野外实践相结合、兴趣实验与科研奖项共发展的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 不但激发学生对水的热爱、对专业学习的热情, 更激起学生对创新实践的热衷。

水势seminar以学术性学生团队的形式, 为创新意识培养提供了实践这一载体, 为学生聪明才智的展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科技实验的完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上下届学生的交流学习、精神传承, 水势seminar已经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四、水势Seminar的限制条件

水势seminar作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行之有效的模式, 因其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要求高, 相应对导师及环境条件的高要求即在一定程度成为了限制水势seminar培养模式的制约条件。

1. 对导师要求高

激发学生对创新实践的热情, 指导学生创新科研项目, 培养学生在生活、学习、科研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要求导师具有良好的业务水平。

导师本着以学生为主体, 突出个性培养, 创新能力实践的特点。本质上是用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这就要求导师具备极高的责任心。

导师的创新型研究来带动“教”与“学”是学生科技创新的动向指导, 没有高业务水平的导师指导, 知识创新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 高新科技日新月异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强烈责任心, 对学生创新指导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才能提高创新教育质量, 培养学生具备全面的创新思维及科研素质[11]。

2. 对科技创新环境条件要求高

依托水势seminar开展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要在学校环境下进行。学校环境是指对个体创新能力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各种学校因素, 包括校长领导、学校管理、创新氛围、教学评估等。黑龙江大学科技创新教育在全国处于领先行列, 每年“黑龙江大学学生学术科技创新课题”、“黑龙江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金穗杯创新模型设计大赛”等学生创新活动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创新科研机会、科研经费。目前, 全国水资源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不断增加, 也为水势协会成员创新科研提供平台, 展示其创新成果。优化大学生创新教育环境, 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在导师、学校、社会关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条件下, 应运而生的水势seminar, 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优势也日益明显。

五、结论

基于水势Seminar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实践, 四年来实现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化、人性化、立体化, 提高了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及其综合素质。摸索出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模式。

其成功核心内容在于“激发热情、培养自信”的目标确定;多年级分工组合的培养方式;以突出学生个性发展、结合创新实践的研讨会形式;持之以恒, 积极进取的运行方式。

参考文献

[1]孙豫峰, 杨晓东.试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J].中北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5, 21 (1) :80-81.

[2]杨邦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讨[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06, 4 (2) :255-258.

[3]黄晓波, 陆文, 沙玲, 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探索[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 2008 (3) :14-17.

[4]高永新.浅谈工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2) :12-13.

[5]方建强, 张健, 健夏侃.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思[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7) :273-275.

[6]戴长雷, 孙思淼.大学生导师导学方法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 2010 (4) :74-76.

[7]高盘良.科学方法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3) :7-8, 24.

[8]夏定元, 徐华中, 李琦.探索实验室管理模式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29 (3) :88-90, 108.

[9]马可, 梅元媛.以学术性社团为平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10 (7) :56.

[10]张峰铭, 杨艺微.试论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经济师, 2010 (4) :113.

[11]傅燕翔, 杨振华, 张佑祥.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企业家天地, 2007 (3) :157.

Seminar模式 篇2

[关键词]软件工程;Seminar教学法;情景教学

一、引言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内容涉及面广的综合性课程,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晦涩难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难以掌握。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软件产品开发的理论、方法、过程、工具及一些实践积累的原则、经验等,不仅涉及计算机科学的相关知识,还融合数学、管理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具有内容丰富、关系复杂、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1]传统教学模式根据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知识、巩固知识、布置作业。如采用传统讲授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很难体会到软件工程的工程化理念。同时,软件开发过程中,在进度、质量和成本的制约下,软件开发活动需要团队协作完成。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让学生体会到团队沟通协调的重要性,难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本文将传统教学方法与Seminar教学法相结合,根据软件工程课程特点,提出了情景Seminar教学法,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Seminar教学法

Seminar可译作讨论会、研讨会,是在欧美大学课堂中流行的一种教学或学术交流方式。Seminar研讨式教学方法起源于德国洪堡大学,其让学生认领学习研讨任务,课前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总结、提炼撰写报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与教师共同就研究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讨论,从而加强对该问题的深入认识,提高学生深入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Seminar研讨式教学的核心是充分挖掘课程参与者的学习探索潜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从而深化对某一主题的认识,实现学术交流的最佳效果,真正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日学日进”的教育目的。[2]-[4]Seminar教学法倡导在生长中获得个性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倡导在探究过程中理解知识和获取经验,以期获得课程教学的真正价值。[5]

三、Seminar教学法在软件工程教学中的应用

将软件工程课程中的教学方法总体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传统的教师讲授部分,一是Seminar研讨式教学。前者针对软件工程课程的授课内容,包含软件工程基础知识、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和运维等理论知识。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听课学习的方式,通过传统教学模式将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Seminar研讨式教学模式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任务下发给学生们,让学生自己选择认领任务,课外通过上网、借阅查看各种任务相关阅读文献,探索问题解决方案,分析汇总形成课题报告,课堂上通过报告的讲解,开展与教师、学生间的深入讨论,从而内化传统课堂的授课知识,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掌握知识的内涵,学会知识的灵活运用。

(一)情景Seminar教学法

软件工程课程中情景Seminar教学法的组织形式如图1所示,根据课程需求将授课内容分为五个模块(软件工程基础知识模块、需求分析模块、软件概要设计模块、软件详细设计模块、编码和测试模块),每个模块都由传统授课方式+情景Seminar研讨方式组成,其中传统授课方式教授该模块理论知识,知识主要是单向流动的,由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知识;情景Seminar研讨方式实现知识的双向流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学生与教师之间是平等的研讨地位,更能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情景Seminar研讨方式包含三个环节:基于模块理论知识以及本模块需完成的阶段报告进行分组研讨,模块报告负责人撰写并讲解报告,答辩评审报告。图1中每个模块都是独立应用传统教学法+情景Seminar教学法的个体,五个模块之间同时又具有前后依赖,相互衔接的关系。

(二)软件工程教学中情景Seminar教学法的应用

在课程的首次授课中,讲授软件工程课程的地位及意义,同时让学生明确本课程将要采取的完整的授课形式:传统讲授形式+情景Seminar研讨式。情景Seminar教学法在软件工程教学中的实施步骤如下。

1.确定分组

根据软件工程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将学生分组,每组学生由5人组成(1名组长,4名组员)。每组学生在软件工程课程整个课程的学习中,可以从教师给出的课题库中选取课题题目,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定课题题目,由于每组课题要模拟软件在生命周期中的各阶段(省略编码阶段,测试阶段只进行基于需求的测试),故课题可称为模拟项目。

2.课题认领,任务分工

每组组内学生都有选择课题的权利,最终的课题需通过组内学生商议、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共同确定课题题目。组长有协同分工、平衡组员工作的责任。课题经小组成员一致认领后,组长要将课题的子任务分配给组员。每个模拟项目有5个子任务,分别需撰写项目策划方案、需求分析报告、软件概要设计报告、软件详细设计报告和软件测试计划。组长必须认领课题的项目策划方案,剩余的四个报告可由组员根据自己的专长、兴趣分别认领,报告的最终分配由组长协调完成。上交选定课题题目及各阶段报告撰写人名单,如无特殊情况,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分配给各组员的任务不得改变。

3.穿插授课

虽然课程中采用两种教学模式,但这两种教学模式不是孤立进行的。根据软件工程具体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实施计划,传统讲授形式和情景Seminar研讨方式是结合进行的,是相互影响、互为依赖的关系。软件工程知识按内容划分成几个模块,每个模块都以传统讲授形式和情景Seminar研讨方式独立进行。通过传递讲授形式将理论知识系统的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下查阅资料,将知识逐渐内化吸收,通过课堂的情景Semi-nar研讨方式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能更公平、轻松地沟通交流,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4.小组研讨

小组成员选择课题题目时,需要组员共同讨论、研究确定最终模拟项目的内容。并且,在组长的协调下,组员认领选定模拟项目下的任务报告。小组内每个组员的任务报告,都需要小组分工合作,查阅资料,研讨、质疑、确定方案,这个过程锻炼了学生协同合作的能力,在研讨中主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撰写报告

组内成员根据自己认领的任务,经过组内研讨确定最终方案,独立撰写个人的任务报告。这个过程锻炼了学生阅读文献能力、文字组织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也为其以后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6.走上讲台

为了增强学生表达能力,应该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大胆、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方案设计,每个组的组员都有机会把自己负责的任务报告通过讲授的形式,让其他学生与教师对自己的报告有一定的了解。

7.答辩环节

答辩环节是评审报告的关键环节,学生登台讲解自己的报告时,其他组成员和教师为评审组成员,可针对学生的报告,提出自己的质疑,不合理、不正确、有歧义的地方都应该被指出。答辩环节不仅是对主讲报告的学生表达能力的锻炼,对报告内容的审查,更能激发其他组员学习的兴趣,使其主动找出主讲学生的报告中的问题,深入对问题的理解及相关知识的内化。

四、结束语

情景Seminar教学法是一种结合软件工程课程特色的Seminar教学法,将Seminar教学法有效地融入软件工程课程的不同模块中,与传统讲授方式相结合,同时又不限于研讨,增加了软件工程的阶段情景特色,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真正做到师生的互动交流,通过良好的双向沟通以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孟繁锋.结合模拟项目组的软件工程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4(22):54-56

Seminar模式 篇3

【关键词】:seminar教学法; 学习兴趣; 现代高校; 创新思维与能力; 创新型人才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Semina Teaching Method in Modern University

HOU Hui-ying LUO Peng ZHANG Chang-sheng

【Abstract】Continuously absorbing and modifying new teaching method is essential to the formulation and developing of modern education system. There are many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 Seminar's forming background and operating in comparison with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Seminar is a necessary supplement to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which helps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mind and integrated abilities of students and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cultivating innovation talents。

【Key words】seminar teaching method;learning interest;modern university;innovation mind and ability;innovation talent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3-0014-02

1 Seminar教学法的产生

seminar是德语,作为教学法起源于德国的大学教育制度,意思是专题研讨课或小组讨论教学法。该教学法曾经是德国的大学和专科学校在中世纪用以培养同业行会的具有技术的工作人员的制度。

seminar最初源于古代的讨论学习。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通过对话、辩论,提出一系列问题,从而揭露对方认识上的矛盾,以求达到所谓真理性认识的“精神助产术”。他的这种“产婆术”教学方法就是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把存在于每个人头脑之中的真理引导出来,从而使人成为具有深刻见解的人。因此讨论学习是seminar产生的最初渊源。1737年德国著名学者格斯纳(J.M. GESNER)最先将seminar教学引入大学教学之中。 现代意义的seminar 在大学中的正式确立始于19世纪的柏林大学,该大学也正是因其著名的seminar而一跃成为世界知名学府。19世纪后半期,由官方设立的永久性的seminar成为主流,政府的正式承认和资助大大促进了科学研究在大学的发展,也使seminar的形式日益正规,规模日益扩大,不仅有专门的指导者,还有专门的图书馆、场所和经费。

seminar不仅对当时的德国及世界各国产生了极大影响,而且对后世也影响深远。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模仿德国的教育制度设立了该教学法,直至今天该教学法在国际上一直应于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当中。时至今日,seminar已成为世界各国大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在现代教育当中,seminar可以被界定为由导师指导的,和学生共同参加、共同对某一论题进行分析、研讨的教学方法。这一由导师进行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它可以达到教学与科研的双重目的,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然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尚未将其列入正式的教学体系之中。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学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个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指导思想,对我国高校创新办学理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用人才。因此,有必要结合实际进一步探索seminar教学法在我国高校本科教育中的应用,使其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

2 Seminar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

2.1 主客体地位的差异。传统的课堂式教学是封闭式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基本形式,实际上是把教师放在主体位置上,学生放在客体位置上。而专题研讨课是要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要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2.2 授课中运用的方法和形态差异。作为一种高校教学方法,seminar不同于我国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形态,不同于传统的学科课程。接受性学习是教师将要教学的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获得的主要是间接经验。而专题研讨学习强调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求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重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个人体验和感悟。

2.3 课程实施中运用的载体和目标上的差异。在传统教学方法下,课程有规划的教学大纲,使用包含传统、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的部编(或省、市编)教材,教学过程中主要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专题研讨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选定的课题,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通过问题的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它以问题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并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虽然seminar与传统教学法存在着差异,但两者完全并非对立,对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必要的。专题研讨学习方式将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克服传统教育的一些弊端,使大学基础教育能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人的学习生涯中越是接近高级阶段,小组讨论学习越重要,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

3 seminar教学法的作用

3.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尝试,谋求自身创造潜能的充分挖掘和个性的张扬,让学生接近生活,关注现实社会。使学习的目的由掌握知识向解决实际问题转变。由于学习与讨论的内容一般选取与本学科相关,并且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或者教师根据社会现实问题规定讨论内容,所以,既能重视学生的兴趣,又能克服教材陈旧的问题,是教师及时传授新知识以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最快途径。同时,学生通过设计课题、查找资料、动手实验、进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了对社会的直接感受,了解了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了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乐趣,增强了研究意识、问题意识,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

3.2 重视提高综合能力。专题研讨的教学过程,也是对一个论题仔细剖析、判断的过程,无论对论题的发表者还是提问者,都会发挥学识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掘学识潜能,使小组讨论的参与者受益。本科生在接受专业课教育时,通过向自己选择的导师学习和接受指导,会受到专业教师自身的师德、学术水平与能力以及研究方向的影响,会将自己的专业更加深化,成为一种综合性的、以实践问题为核心的、探知未知领域的学习活动,有利于综合能力的提高,获得良好的学习研究成果(如实践毕业论文的形成)。

3.3 有助于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的培养。专题研讨学习方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主张从学生的自身的学科兴趣、社会经济生活中选择问题,由学生以报告的形式发言讨论,教师主持并解决疑难点,从而大大地锻炼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研讨式学习课程重视教师的指导,重视学生间的合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协商、对话、交流、合作,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和内容的构建。

4 seminar教学法的操作

在高校教育中,seminar教学法采用的外部基本条件是场所、时间安排。而内部条件则需要师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在选择教师时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根据专业兴趣选择教师;二是根据教师风范及人格魅力来选择教师。另外,小组讨论课是以课程形式出现,一般进入大学二年级开始进行学习,要求学习结束时形成书面成果,即论文或研究报告。所以,该教学法也是大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重要课程基础。有关具体操作方法详细见表1。

5 seminar在现代高校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现代高等教育最基本的目标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因此,教育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特别是为一个开放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在教育的目标和方法上,作到有的放矢是极其重要的。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5.1 创新教育制度和环境。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需要融入高校的教学制度体系,它要求各方面予以高度的重视和扶持。制度是由人来安排的,所以,要先转变教育观念,引入新的教学理念,使专题讨论课得以顺利实施,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实施初期,要注意解决实际问题,如专题讨论课程进行的地点、时间和经费等现实问题。

5.2 注重与其他教学法的结合。在专题讨论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可以结合其他教学法来进行,以取得更佳的效果。比如可采取体验式学习方式。体验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源泉,社会实践和经济管理研究是我们教育思想的主要体现,我们主张学生经常到社会经济生活中去体验,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作好一名社会经济工作者的基本道理,并认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这样有利于他们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立足于社会;此外,可结合使用综合素质教育方式。现代社会,尤其是国际经济社会对人才品质的要求较高,所以集知识、人格和体魄为一体的教育方法是现代教育思想的一部分。人格、勤劳、奉献是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基本内涵,所以我们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设计“多种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配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

5.3 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兴趣是一名学生能自觉地朝理想和目标努力的动力,也是走向成功的基础。如果一旦学生对某种学习(学科或专业以及相关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等)产生了兴趣,就会认真地去学习和思考,甚至做到忘我地投入。学生的兴趣建立起来了,人才的培养也就有了基本保证。由于seminar也是能培养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所以教师能及时在专业方面给与引导,使学生在充分发挥学习热情的情况下,更好地掌握改变世界的知识和技术,更好地思考,更有效地与人进行沟通。

由于专题讨论是在教师指导下,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对于大学生来说,通过参加讨论可以建立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这是学生时期的宝贵财富,会影响人生的整个发展过程。

6 Seminar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下述问题:

6.1 Seminar并非简单地在某次的理论课中安排部分实践课堂讨论,而是以一种课程形式出现,如同课堂讲授课、多媒体课程一样,具有各自的形态特点。

6.2 为了使教师能够随时指导并解答学生的问题,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知识结构的拓展。

6.3 在日常评价标准上,专题讨论课程的学习评价应是一种发展性评价,为了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不主张把学生按成绩划分档次,而是注意以指导和激励为原则并将其渗透到整个小组讨论活动当中。要体现课程的开放性,以不求结论的标准化为宜。

参考文献

[1] 王林义、杜智萍. 德国习明纳与现代大学教学、外国教育研究. 2006.7.77

[2] 马启民. Seminar范式的结构、功能、及其对中国大学文科教学的启示.2003.2.21

[3] 李世海、高兆宏、张晓. 创新教育新探.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9

Seminar模式 篇4

一、Seminar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Seminar教学提倡的是一种探究、研究的教学理念,在这种理念下,课堂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对话、沟通、交锋、理解、共享、合作的平台。在国内,当前Seminar教学模式主要应用于硕博研究生教学。就笔者的教学经验而言,本科高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尤其是专业课学习,他们发自内心地希望学得更好,也希望授课老师打破常规教学模式,让他们学有所获,因此,在本科高年级专业课教学中推行Seminar具有可行性、必要性。笔者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明清文学》课堂推行过四届学生的Seminar教学,在此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映不断改进具体的操作方法,修正各个实施细节,有一些心得体会提供给大家,希望诸君有所获益。个人认为,Seminar教学模式能否成功关键在三个环节: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成绩评定。

(一)教学准备

笔者讲授的《明清文学》一般在大三上学期或下学期。开学伊始,我就要提前向学生提供一份详细的Seminar课程计划,内容包括Seminar教学目标、选题安排、课程流程设置、成绩考评标准以及大量的关于各个选题的相关阅读资料和书目。在学期开学后的两周内,老师直接指定、分派题目,一般不允许随意改动。就我的教学经验而言,51 学时的《明清文学》课程,大部分还需要自己讲授,只能开放1/3 的学时作为Seminar教学。一般笔者安排3 次Seminar课堂,每次大约两周6 学时,上台作报告的人数限制在10 人。

老师采用Seminar教学模式,主要目的是督促学生回归文学经典,重新找到文学的价值,而不是继续陈旧的填鸭式教学。选题有以下一些内容:(1)评析《金瓶梅》中的潘金莲;(2)才子佳人戏与才子佳人小说比较;(3)金圣叹介绍;(4)毛宗岗父子介绍;(5)李宝嘉《官场现形记》;(6)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7)刘鹗《老残游记》;(8)曾朴《孽海花》;(9)李汝珍《镜花缘》;(10)《封神演义》;(11)《醒世姻缘传》;(12)《警世通言》;(13)《初刻拍案惊奇》;(14)《聊斋志异》,以及对明清时期若干知名文学家作品的评价,如高启、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陈子龙、张煌言、夏完淳、吴伟业、顾炎武、吴嘉纪、屈大均、王士祯、查慎行、郑燮、袁枚、赵翼、钱大昕、魏源、龚自珍等。

在开展Seminar教学之前,老师还可以在课堂之外的约定时间内,就选题、资料查询、资料阅读、报告写作等方面的问题向前来咨询的学生提供辅导和帮助。当然,出于便利考虑,师生之间更多的是通过QQ、E-mail等方式交流。

(二)教学实施

由于Seminar是小班教学,通常情况下课堂上学生人数不会超过30 人,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一般以50 人为一个班级,为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只能安排更多人参加到讨论中。不尽人意之处,只好勉而为之。每个学期安排3 次大型的Seminar,每次时间长达6 学时。

首先在Seminar上,按照教学大纲上每次的选题、流程和时间安排,学生有机会成为此次的“老师”,当众宣讲自己对于某个专题的见解、对于某个作家作品的思考,时间约为15—20 分钟。时间严格控制,最多只能延长1—2 分钟,为下一步的讨论留下足够的时间。其次,老师组织同学们在此基础上展开积极提问和热烈讨论,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作报告的同学可以单独或统一做回应,甚至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和批评,时间通常也是15—20 分钟。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新的问题和观点会不断涌现,所以老师在Seminar上除了倾听、参与和评价学生们的讨论之外,还承担着控制讨论时间、节奏,引导学生发言的任务,使得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最后,再由老师或某一个高水平的学生对整堂课的内容做出简明的梳理、总结、扩展和引申,时间约为5—10 分钟。Seminar重在头脑风暴的过程,是观点与观点的交流、碰撞、融合和分享,它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也不急于对某个选题下结论,去评断谁对谁错,目的在于拓展同学们多维度思考问题,激发创新性思维。

(三)成绩评定

老师对学生Seminar的成绩评定,需要打破惯常的以期中、期末考试作为学生成绩考查手段的做法,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和分值,把对学生的平时成绩评定具体落实到学生每一堂课的表现当中。学生成绩的评定一般由课堂宣讲、书面报告、个人发言及对集体讨论的贡献情况、出勤率四部分组成。课堂宣讲通常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以多媒体辅助进行,它是学生口头展示研究成果,引发Seminar讨论的基础,老师根据学生个人准备和口头表达的情况评分。Seminar上的集体讨论有助于学生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深化对于自己选题的认识,开展进一步的调研、探索和分析,并最终形成完整的书面报告。书面报告所涉及分值的比重较大,是学生成绩评定的一个最主要方面;老师对书面报告的要求比较高,给予学生完成它的时间也很充裕,通常要求学生根据同学、老师的意见进行认真修改,在学期的期末完成并上交。个人发言和讨论贡献情况以及出勤率,则是用于衡量学生是否参与Seminar,以及在参与Seminar讨论时的表现如何。与出勤率相比较,通常情况下个人发言和参与讨论情况所占分值的比例更高,因为讨论的过程是Seminar最核心的内容,赋予个人发言和参与讨论情况较高的分值比例,是用于激励学生不再仅仅满足于“身在课堂上”,不再仅仅是他人讨论时的“看客”,而是要积极参与发言,“身在课堂中”,真正融入到讨论中去,并对集体的讨论有所贡献。那些不参与讨论或讨论不积极,仅仅说别人“做得很好”、“不错”之类客套话的同学,将会获得很低的分数评价。

二、Seminar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Seminar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而这些能力是学生在传统的授课式教学或是实验教学中所无法获得的,或者是只能有限地获得的。这些能力包括以下方面。

(一)查询资料的能力

利用数据库进行文献资料检索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要求学生圆满完成Seminar教学的第一步是必须保证学生查询、掌握相关的图书论文资料。比如上文列出的许多讨论题目的书目笔者标注在“国学经典书库”中可以找到,并提供国学经典书库的网址http://202.101.244.103/guoxue/。通过Seminar可以让学生提早接触文献资料检索,并逐步熟练操作。通常情况下除了老师指定的参考资料,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Seminar的选题,学生们常常都会根据自身的研究情况,通过万维网、CNKI、硕博论文等数据库等再查寻其他的相关辅助资料,进行辨别、分类和使用,使得自己的课堂宣讲、课堂讨论以及书面报告更加充实、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与此同时,资料查询能力的培养,也为学生大四完成本科毕业学位论文、进行基本的学术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阅读文献的能力

Seminar教学突破了一门课程只使用一本或几本教科书的限制,充分利用了图书馆的各项资源,尤其是大量的电子资源和学术期刊;介绍大量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和分析,将学生的阅读范围有效扩大。并且,Seminar教学以宣讲、发言、讨论的形式检验学生是否阅读了指定的期刊文章和文献资料,以及其阅读、理解和运用这些资料的程度和水平。学生对重要期刊文章和文献资料进行阅读、分析、讨论、再阅读、再分析,使得阅读的作用远远突破了对于概念和定义的记忆,而上升到对于观点的评析、思考和研究,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切实提高。

(三)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明自己的观点,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简单来说就是“说”和“写”。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Seminar的讨论需要学生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重点明确地回答疑问,有理有据地进行辩论,积极理性地说服他人;在书面写作能力方面,学生对于选题的最终研究成果都要以报告的形式出现,笔者还要求学生根据报告的内容制作PPT,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在规定时间内向师生呈现出来。

(四)锤炼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学生最需要具备的能力之一,具有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在未来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Seminar教学模式创造了平等的学习氛围,学生拥有自由的话语权;老师尊重、重视学生不同的观点,哪怕这个观点在当前看来是错误的;老师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不迷信某本教材、某篇文章、某个老师,不墨守成规,学会思辨,学会从多个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五)独立学习探索能力

Seminar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自我探究的过程,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在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能力的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全面调动,学生的自信心、责任心、耐心和勇气得到了有效培养,学生的个人成就感和荣誉感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Seminar模式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我院实施传统麻醉学临床带教模式的学生作为对照组;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实施Seminar教学模式的学生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学生32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20~27岁,平均年龄(23.17±2.34)岁。观察组学生33例,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龄19~16岁,平均年龄(22.87±3.41)岁。两组的年龄、性别等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学生带教教师、授课内容相同。

1.2方法

对照组按照传统模式进行带教,即由带教教师统一讲授理论知识,学生记笔记和进行课堂练习,并围绕教材进行复习。

观察组运用Seminar模式带教,具体步骤为:(1)教师提前一周将事先拟订好的Seminar主题发放给学生,一同发放的还有待讨论的问题、可能会用到的参考文献等;(2)通过微信或QQ等展开师生间的讨论交流,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相关资料查阅,并自行组成小组讨论,将讨论成果制作成PPT展示;(3)课堂上先由教师对课程目标加以说明,随后由每小组推荐的代表展示PPT并进行相关结论陈述;(4)教师根据各小组的报告情况和讨论结果,引导学生针对其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加以点拨;(5)教师对本次Seminar教学效果加以总结,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

1.3观察指标[3]

带教结束后对两组统一进行笔试测试,试卷相同,采取百分制,包括记忆类、理解类两种题型,分数越高表示知识掌握情况越好。

同时采取不记名问卷调查方法,统计两组学生对各自教学效果的满意度。满意度评估指标主要包括“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深入了解学习内容”、“可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间相互交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统计无误后进行汇总并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的考核成绩对比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记忆类题目、理解类题目成绩及总得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学生对于教学工作的满意度调查分析

经调查发现,观察组学生认为“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深入了解学习内容”、“可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间相互交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学生数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Seminar教学模式是18世纪三四十年代由德国学者首次将其引入大学课程教学当中,目前已经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十分常用的教学模式[4],但该方法在我国的应用仍存在明显局限性。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Seminar教学模式提倡在课堂上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将以往单纯的教师“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师生双向、生生多向的互动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而促进其学习效率的提升。本次研究发现,将Seminar教学模式应用于麻醉学临床教学中的效果显著,学生在各方面的评分都显著高于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在接受Seminar教学模式进行麻醉学临床教学后,认为“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深入了解学习内容”、“可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间相互交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学生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杨鑫等人[5]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再次证实了Seminar教学模式在麻醉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和显著成效。

应用Seminar教学模式进行临床带教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第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促进学生自学能力提升,让学生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临床带教工作中,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评判性思维[6]。第二,能够帮助学生从更深层次上理解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问题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收到良好的临床带教效果。在麻醉学临床带教工作中,应用Seminar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麻醉药物的使用适应证和禁忌证,了解麻醉药物使用量的具体原则,使学生对于常见手术的首选麻醉方式有清楚认知[7,8],为学生后期进行临床实操提供丰富的理论知识。另外,Seminar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积极讨论,这样一方面便于学生在课前交流自我认识,形成良好认知,相互解答在课程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在课后交流学习心得,对于临床麻醉学中的重难点知识、临床麻醉实践中的注意事项等形成清楚认识,从整体层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达到满意的临床带教效果。

另外,在临床带教中应用Seminar教学模式要注意以下问题:(1)这一类教学方法的运用对于教师的综合素质有较高要求,带教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积极参与相关培训,提升整体素质,才能更好地开展Seminar教学;(2)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有部分学生在资料查阅方面不太积极,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讨论、沟通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这一教学方法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Seminar教学模式在麻醉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优势显著,有利于学生更高效地掌握相关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师生、生生交流。

参考文献

[1]孙艳玲,吴五洲,许先成.Seminar教学法在临床麻醉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2012,24(3):622-624.

[2]孙艳玲,吴五洲,许先成,等.讨论式教学方法在临床麻醉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2):232-234.

[3]钟河江,杨天德.Seminar教学在麻醉学住院医师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117-118.

[4]张颖,赵其宏,李晓红,等.Seminar教学模式在临床麻醉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3):58-59.

[5]杨鑫,林雪,张瑞芹,等.以课题和实验为中心的Seminar教学法在麻醉学研究生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4):109-110.

[6]闫东,柏平.讨论式教学方法在临床麻醉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24(2):67.

[7]周力平,舒运兵,孙广运,等.临床麻醉学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当代医学,2012,19(36):162-163.

Seminar模式 篇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2012年推出了名为《要高度警惕当前新的企业“三角债”问题》的研究报告,指出“上世纪90 年代初曾严重困扰中国企业的‘三角债’问题有卷土重来之势”。与之对应,近年来,温州、鄂尔多斯、神木等地,因债务问题导致的老板跑路潮及由此引发的企业流动性危机也愈演愈烈。

然而,现有财务管理及风险管理类课程对于厂商层面的流动性危机及其防范与治理对策都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分析。从风险管理类课程来看,风险在微观层面包含经营性风险与财务风险,而财务风险本身又包含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具体到流动性风险时,“风险管理类”课程往往侧重于如何对“金融中介”持有的金融资产进行流动性度量(如如何计算在险价值VAR或流动性调整风险值LAVAR),即侧重于宏观层面的考察,而对微观主体(企业)的流动性水平,则缺乏“全局”层面的压力测试和危机防控研究。相反,“财务管理类”课程则侧重于讲解诸如流动性比率、现金流量缺口、营运资本管理等微观财务学视角下的各种风险度量指标,缺乏对风险形成机理、动态演变路径、管理与预警机制(尤其是与宏观经济周期及政策演变相结合的治理与预警机制)等内容的研究。可见,当前的教学在解读现实矛盾和提供政策辅助方面尚存在较大不足。

举例来看,现有教学内容很难对以下现实问题提供令人满意的答案:①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与政策波动,是否加剧了企业融资约束水平,从而对企业流动性构成冲击?②当宏观冲击导致现金流短缺时,企业如何平衡长期固定投资与短期流动性支出?上述平衡策略究竟是有助于化解流动性风险还是会进一步堆积流动性风险?③伴随经济周期的波动,企业的流动性管理具有怎样的波动特征?宏观经济政策对上述波动过程是否具有冲击效应,其经济后果如何?④在宏观冲击条件下,企业的“流动性结构”是否会因企业偏好与动机的变化而产生特殊的行为特征?这些行为特征的变化,对流动性风险具有怎样的影响?⑤货币政策作为“政府”调节金融供给水平(宏观流动性)的手段,与“厂商”层面的流动性管理策略(如营运资本管理策略)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冲突?

上述每个问题,都同时涉及“金融”、“财务”、“计量”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但每个问题却又往往仅涉及相关学科的一部分内容。换言之,与传统教学流程的纵向联系不同,问题导向式教学过程,将更多体现教学流程中的横向联系。

为此,本文以财务管理课程中的“营运资本管理”教学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来构建“跨学科”研究框架,力争在实现课程建设、科研培育、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综合目标的同时,探索出适合问题导向的教学范式。

二、问题导向式教学的纵向结构设计——Seminar教学法应用

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侧重于“教学内容的导向性和任务性”;与这一模式具有相似性的另外一种教学模式是Seminar模式,该模式侧重于“教学组织过程的开放性和扩展性”。前者突出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后者旨在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的学习体验,二者都是研究型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不过两种教学模式的“维度”不同,Semi⁃nar模式属于一维结构,而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属于二维结构。Seminar教学模式在实践中需要参与人具有一定的前期研究基础,其教学过程更强调“思想互动”,因此,教学设计应突出“纵向设计”。以营运资本管理为例,可以设计如下三条主线:①营运资本管理策略与管理路径分析;②营运资本需求及决定因素分析;③营运资本动态调整分析。

然而,上述三个主题的教学与研究过程,不仅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会计理论基础,还需要具有货币金融学及计量经济学基础。如何结合“学科交叉”来优化教学流程与教学方法呢?刘荣(2008)探讨了案例式教学法与Seminar教学法的综合运用问题,但是也没有就如何展开跨学科教学进行专门性的分析;陈潭和程瑛(2004)给出了一个具体的融合Seminar模式和案例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模型,但是该模型也没有特别针对跨学科只是对结构进行特殊设计。

为了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与经验,本文将进一步阐述“切面式”教学法(AOT,Aspects Oriented Training)的基本内涵,并给出利用该方法重构的教学流程与教学框架。

三、问题导向式教学的横向结构设计——切面式教学法应用

上述基于Seminar教学模式的设计,仅仅引入了教学过程的“纵向结构”,然而由于问题导向式教学往往具有极强的跨学科交叉特征,如何有效地将其他学科的交叉内容引入主干结构呢?为此,本文采取了切面式教学法来解决“横向结构”的“织入”设计。

1.“切面式处理”起源于信息技术领域,其经典应用是“切面式编程(AOP)”。其含义是指将“功能独立”且“调用广泛”的程序结构(如安全认证,既功能独立,又会被大型系统中的诸多模块进行调用)进行规范化处理,使其成为一个轻量级的“切面”,进而将其“无缝切入”主干系统的过程。在本文中,切面代表了独立且庞大的知识体系(如图中的货币政策切面和研究方法切面)。切面的引入,实现了知识结构的横纵交叉,即组成了教学的二维结构。二维结构的优势在于,能够突出“横纵”不同类型知识的“交叉性”。而这种对交叉性的扩展分析,通常对解读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丰富财会类人才的“知识结构”及“跨领域研究能力”的重要切入点。为了体现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将交叉知识进行引入,本文采用AOP规范,将交叉点定义为“织入点”,将上述横向教学结构的引入称为“织入”(Weave in)。

切面式教学设计的优势在于,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通过对“织入点”的学习以及对织入点所连结成的知识结构的掌握,将多学科的理论知识相融合,从而节约了学习的时间成本,也实现了复杂学习过程的“分散化”。因为,一个复杂的切面知识体系,已经被分解为不同的织入点,通过不同的时间来进行“分散式”的消化和学习。

切面式教学法的难点是:第一,如何寻找其他学科“切面”;第二,如何定位学科间的“织入点”;第三,如何设计合理的“主干教学结构”,实现织入点之间的有机连结。

2. 通过对长期教学实践的反思和研究,本文以营运资本管理为例,设计了反映切面式教学思想的教学框架图(见下图)。图中包含两个横向结构(即“切面”),分别为货币政策切面和研究方法切面。每个切面都和三个主干教学结构(即前文所说的纵向设计的三条主线,可扩展)形成“横纵”(二维)交叉结构。每个交叉点(即“织入点”)都包含一系列具体的学科交叉内容,这样的设计更为科学合理。

以下具体介绍上述“切面”与“织入点”的设计思路及具体教学内容:

本文选择以“货币政策”这一货币金融学的主要内容作为“切面”,分析其与营运资本管理的理论及实证联系。其原因在于:尽管经济周期理论、金融结构理论等都与营运资本管理有关,但是就目前而言,其传导路径及微观机理尚存在争论。考虑到货币政策是政府能动性的体现,而营运资本管理是企业内生的财务决策,即企业能动性的体现。当经济周期及金融结构发生变化时,两种能动性都会影响企业财务行为。然而,其影响作用却很可能并不一致。例如,宏观货币政策紧缩时,企业很可能通过营运资本管理释放流动性,平滑固定投资波动(尤其是产能过剩行业)。如果宏观政策的导向是产能治理,那么,上述营运资本管理行为很可能对冲部分政策调控的效果,从而弱化产能治理效率。可见,以货币政策为切面,具有更突出的政策分析价值。

在货币政策与营运资本管理之间的“织入点”设计上,本文结合上一部分的三个“主干教学结构”,设计了与之对应的三个“问题”,从而实现货币政策切面与计量经济学切面的“织入”。这三个问题是:第一,宏观冲击条件下,企业的营运资本管理路径具有怎样的变动特征?这一管理波动是否受“货币政策”影响?第二,企业的营运资本需求及营运资本管理绩效是否受“货币政策”波动的影响?上述影响是否具有非对称性?第三,企业营运资本管理是否具有“收敛性”特征,收敛速度是否受“货币政策”冲击?

3. 上述内容从营运资本管理的静态分析、动态分析、管理路径分析三个角度,构建了营运资本管理与货币政策及计量经济学切面之间的6个织入点(如图所示)。

上述织入点的具体教学内容介绍如下:

(1)与营运资本管理策略(织入点①和④)相关的教学内容设计。激进的营运资本管理策略(体现为高营运资本融资率,即流动负债/总资产的比率较高)在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未来的偿债风险。所以,分析和比较不同行业营运资本管理策略的激进度及其差异,有助于理解不同行业流动性风险的管理特征。为此,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引入One-Way ANOVA及Tukey’s HSD等聚类分析方法(即“织入点④”),对上述激进度进行行业差异分析,这一过程将有助于强化学生对相关统计分析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其次,根据Fazzari与Petersen(1993)的研究,具有较强融资约束的企业会借助营运资本来平滑固定资产投资,即降低营运资本投资水平来稳定固定资产投资路径(因为前者调整成本更低)。这一固定投资平滑特征,体现为模型(1)中,就是β2应显著为负,即营运资本投资与固定投资之间存在显著的竞争效应。

模型(1)中,NWC代表净营运资本(流动资产-流动负债),△NWC为企业跨期的净营运资本变动水平,可以理解为企业的净营运资本投资水平。△NWC反映了企业自身的财务决策,因此具有内生性。所以,对上述模型的实证检验需要借助计量经济学中的二阶段最小二乘(2SLS)或广义矩(GMM)估计。同时,为了控制不同厂商的个体异质性,模型将采用面板回归方式(即“织入点4”)。可见,上述教学过程通过织入点设计,将面板回归方法及内生性处理方法通过案例的方式“织入”教学过程,从而提高了不同学科之间教学内容的融合性,也提升了跨学科教学过程的针对性及效率。

在这一主干教学过程的最后,还可以通过引入货币政策变动水平(如信贷增速或M2增速),来研究上述营运资本平滑过程受货币政策扰动的程度及反馈效应。具体而言,方法上可以采用在模型(1)中引入货币政策与△NWC交叉项的方式来进行,这样可以实现货币政策、营运资本、计量统计的三维交叉分析。

(2)与营运资本需求及其决定因素(织入点②和⑤)相关的教学内容设计。对于不同融资约束水平的企业而言,其营运资本需求的波动究竟受哪些因素影响?货币政策如何干扰上述影响过程?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和检验,可以作为一个专题,引入教学内容。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基于内生分组的面板平滑转移模型(即模型2)来考察货币政策影响债务风险的“非线性”效应(即“织入点⑤”):

模型(2)立足于融资约束的异质性,分析货币政策波动对营运资本波动的影响如何随融资约束水平(以KZ/WW/SA指数作为代理)的变动而产生非线性特征。

其中,X是由各影响因素(自变量)构成的矩阵,β0为线性条件下的系数矩阵。由于是分析货币政策的非线性效应,因此,X仅保留了货币政策变量(MP和M)及△NWC的滞后一期。转换函数G(SAi,t,γ,c)是关于转换变量SAi,t的连续函数,随时间t和个体i的变化而变化,其取值为0和1之间,形式采用常用的Logistical函数:G(SAi,t,γ,c)={1+exp[-γ(SAi,t-c)]}-1。式中,斜率参数γ决定了平滑转换的速度,c为融资约束门槛。γ和c的确定采用网格搜索法,滞后一期的内生性问题将通过“系统GMM”进行处理(即“织入点⑤”)。

上述研究过程体现了货币政策、营运资本管理及计量经济学的“三维”融合,即通过一个案例分析,实现了学生在上述三个方面的理解及应用能力的提升。

(3)与营运资本动态收敛过程(织入点③及⑥)相关的教学内容设计。Sonia Baños-Caballero(2010)通过实证检验证实了营运资本管理存在目标水平。然而,也有学者指出,企业由于无法准确估计销售量,以及无法预测宏观冲击、政策变化及商业信用出现坏账的概率,其实际的营运资本需求水平会偏离目标值。为验证营运资本目标水平的存在性及动态调整过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上述环节展开专题分析。

例如,相关教学环节可以引入费希尔精确概率检验(Fisher Exact Probability Test)来检验收敛性,并采用如下分布滞后模型中的部分调整模型来估计收敛速度(即“织入点⑥”):

其中,NWCi,t和NWCi,t-1分别表示第i家公司在t年和t-1 年的营运资本需求,NWCi,t∗表示第i家公司在第t年的目标营运资本需求。调整速度决定于调整系数γ(0≤γ≤1)。如果γ=0,表明公司基本不进行调整,如果γ=1,说明公司可以在当期调整到目标水平。

若最优营运资本水平NWCi,t∗表示为:NWCi,t*=β0+β1X1,i,t+β2X2,i,t+…+βj Xj,i,t,则将上式代入式(3),并引入个体异质性ηi(当假定存在n个自变量时),可得:

为了克服滞后一期及其他变量的潜在内生性问题,继续引入“系统GMM”进行估计。

在这一主干教学过程的最后,我们还可以引入调整速度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来考察货币政策(MPt-1)对调整速度的影响作用,从而将“货币政策”这一“切面”进行“织入”,实现货币政策、营运资本、计量统计的三维交叉分析。该分析模型的形式如模型(5)所示:

上式中,货币政策与营运资本的“交叉乘项”的系数,代表了货币政策波动对营运资本调整速度的影响,下标j表示第j个解释变量。

借助上述6个织入点设计,本文完成了主干教学结构与货币政策切面与计量经济学切面的学科交叉设计。由于这些交叉点的设计并非随意摘取,而是在对现实经济学问题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组织而成的,是对“问题导向式”二维教学模式及切面式教学法的具体应用拓展,所以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摘要:营运资本管理对于企业流动性风险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在解决该学科与金融学、计量学等交叉学科的关系方面具有局限性。为此,本文分析了Seminar教学模式的结构缺陷,设计了更加适合跨学科教学的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并给出了营运资本管理下的教学设计案例。

Seminar模式 篇7

一、Seminar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

近年来Seminar教学模式多在研究生教学上得到应用, 在全国的本科院校中并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 对于本科生的应用仍处在尝试和摸索阶段。Seminar教学是一种具有传统教学和科学研究双重职能的课程教学模式, 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研究创新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研究和自主创新的方法。如今, 在我国很多大学重视研究性教学的背景下, 该教学法课程受到广泛关注, 逐渐成为大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讲授为主的 《高分子化学》教学法中引入Seminar教学模式,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高分子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更能够促进 《高分子化学》教学改革的推进和发展。

二、本科Seminar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案

( 1) 教学准备: 教师在开课伊始就提供给学生一份Seminar课程计划, 内容包括选题范畴和选题安排。在开课后的两星期, 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在教师提供的课题范围内自主选题, 然后根据所选课题的具体内容, 组成4到6人的小组。

( 2) 教学实施: Seminar每星期举行一次, 每次时间约为1小时; 或是较小型的Seminar, 每星期两次, 每次约30分钟。以1小时的Seminar为例, 在Seminar课上, 根据教学大纲上每星期的选题、流程和时间规划, 每个该周的 “讲师”讲解自己对于某个项目的研究成果、对于某篇文章、某种观点的看法或是对于某个案例的思考, 时间约为10到20分钟。接下来, 教师和学生们针对该内容展开热烈讨论和积极提问, 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 时间通常约为15—20分钟。随着讨论的深入, 提出新的问题和观点, 教师在Sem- inar课程上除了参与、倾听和评价学生们的表现之外, 还要掌控讨论的节奏, 引导学生发言, 使得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最后, 由教师对整堂课的内容做出简明扼要的梳理、 总结、拓展和引申, 时间约为5—8分钟。

( 3) 评定成绩: 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评定, 摒弃了以往的以考试成绩作为考查手段的方法, 而是将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具体落实到了学生每一堂seminar课程的表现当中。评定学生成绩包括五部分, 分别为传统卷面考试、课堂seminar宣讲、课题报告、个人发言和集体讨论中的表现情况以及课堂出勤率。课堂seminar宣讲一般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口头展示成果, 用PPT辅助讲解, 并组织学生组成学生评审团参与评分, 然后教师和 “学生评审团”进行评分。课题报告占较多的分值, 在评定学生成绩中是一个主要的方面; 通常教师对课题报告有着较高的要求, 会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来完成它, 通常要求在课程结束后完成并上交。个人发言和集体讨论贡献情况以及出勤率, 则是用于衡量学生是否参与Seminar以及在Semi- nar讨论时的表现如何。小组讨论是Seminar最核心的部分, 个人发言和参与讨论情况分值比例较高, 是为了鼓励学生, 让学生不仅 “身在课堂上”, 更是要 “心在课堂”, 积极主动发言, 真正加入到讨论中去, 对集体的讨论做出贡献。

三、本科Seminar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 1)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Seminar教学法激励了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自主探索学科的前沿知识, 提升了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 查阅文献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 《高分子化学》的理论知识, 了解了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 为将来研究生阶段更深层次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 参加Seminar的讨论需要学生能够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 有逻辑性的解答问题, 辩论有理有据, seminar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了可持续发展。

( 2) 树立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Seminar教学模式在 《高分子化学》课程学习中, 老师充当了引领者的角色。老师可以为学生学习高分子化学课程提供有利的空间, 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在在学生遇到问题需要支持和帮助时, 伸出援助之手。Seminar教学模式创造了平等的学习环境。与传统讲授法为主的教学相比, 学生在整个学习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得到提升, 学会思辨, 不再照本宣科, 敢于向书本和权威发起挑战。

( 3) 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 《高分子化学》课程学习中应用Seminar教学模式, 学生将通过与课题组内分工合作以及与课题组外人员的沟通协作完成所选课题。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针对选题进行文献检索, 整理资料, 进而提出可解决问题的方案, 并完成书面材料在课堂上讲解。这种seminar教学模式, 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交流。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 培养了团队意识, 加强了集体荣誉感。通过采用Seminar教学法学习 《高分子化学》基础及理论知识, 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 协作能力及团队精神, 更为今后学习其它课程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蓓.本科Seminar课程教学的综合分析[J].教育与现代化, 2003 (4) :35-39.

Seminar模式 篇8

一、Seminar学习模式简介

Seminar一般译成研习班、研讨班或研究小组, 是指参与学习的成员与教师共同讨论问题的一种交流形式[1]。Seminar起源于近代德国, 19世纪20年代成为欧美大学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20世纪, Seminar被引入我国, 主要应用在研究生教育阶段的教学中, 逐渐得到师生的接受与认可。Seminar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参与, 其核心是充分挖掘课程参与者 (学生与教师) 的学理潜能, 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与互动, 从而深化对某一主题的认识, 实现学术交流的最佳效果[2]。Seminar教学模式的宏观结构主要包括两个环节:教师的概要讲述和专题研讨。具体步骤为:教师介绍研习主题、报告人宣讲研习内容、讨论与交流、教师总结点评。

二、应用Seminar模式的教学活动方案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设计能力, 就是要解决中小学教师“如何教”的问题[3]。根据培训目标的要求, 在培训中要尽可能让教师将教学理论内化成教师的一种素养, 进而提高教学实践能力。传统的“讲座+练习”的教学模式, 使参与培训的学员在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 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不高, 理论知识理解不深入、实践能力提高不显著。因此, 为了了解培训人员的现实需求和能力基础、调动培训人员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员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作者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09年寒假培训中应用Seminar模式设计了教学活动方案并实施, 期望能提高培训效果。详细的教学活动方案如下:

1. 确定研习主题

《教学中如何选择与应用媒体》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 是中小学教师需要必备的能力之一。《教学中如何选择与应用媒体》部分的培训内容与学科结合比较紧密, 且因学科的差异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也存在一定差异, 来自不同学科的人员可以依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学科背景, 对此部分内容展开充分讨论, 通过交流产生思想的碰撞, 促进学员对理论知识的内化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 在充分考虑学员的学科背景、力争发挥其背景优势情况下, 确定了研习主题, 即如何选择与应用教学媒体优化学科教学。

2. 学员基本情况及特征分析

为了检测该方案的教学效果, 作者选取了两个平行班开展对照实验。其中一个班采用传统的“讲授+练习”的方式授课, 一个班采用Seminar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两个班学员是来自两所普通中学的教师, 教师结构和教育技术基础基本相似。两个班各30名学员, 分别来自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两所普通中学, 其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基本一致。学员基本情况如下:女性41名、男性19名;物理学科14名、英语学科15名、语文学科12名、数学学科10名, 其他学科9名。学员年龄在25岁觸42岁之间。

通过前期培训了解到:参与培训的学员大多有着比较认真的学习态度, 具备较好的自我约束与学习能力, 教学经验比较丰富, 期望通过各种努力改善自己的教学。学员在培训中普遍显现出矛盾心理:一方面存在对培训教师的依赖性, 希望培训教师直接告知答案, 另一方面又对培训教师满堂灌的方式感到厌倦, 希望能够更加轻松的完成学习。

3. 教学环境分析

选用网络教室作为培训教学环境, 该网络教室配有足够数量的计算机供学员使用, 且安装了北京师范大学开发的教育技术培训网络支持平台, 平台中提供了各个环节的资料、案例、学员学习成果与学习交流互动空间。学员各自专用一台计算机, 随时登陆互联网和学习平台查找资源, 并利用平台展开交流并上传和共享学习成果。

4. 教学流程设计

根据选定的研习主题及培训的相关要求, 结合Seminar教学模式操作流程设计了《教学中如何选择与应用媒体》的教学流程 (如图1) , 教学共分5个环节:

⑴教师介绍研习主题、任务及分组情况。教师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介绍学习主题及本单元内容的教学活动方案。然后将学生按学科分组, 每个小组选择培训平台中的一个教学案例, 评价其媒体选择与应用环节, 并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和教学经验分析媒体选择的有效性以及如何应用媒体实现教学优化。要求每个小组推荐一名成员汇报讨论结果, 并要求学员课后撰写学习感受, 上传到培训平台上。

⑵学员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分组完成任务。本环节中要求学员花费30分钟的时间完成小组讨论任务, 并作好汇报准备。教师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巡回指导, 在督促学员学习讨论的同时, 也有选择地参与部分讨论,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⑶小组汇报成果。本环节中每个小组将派一名成员介绍小组学习成果, 每小组汇报时间为5分钟。

⑷交流与讨论汇报成果。本环节是每小组汇报结果之后, 全体学员根据汇报情况展开讨论, 讨论后每小组汇报成果的时间为15分钟。

⑸教师总结点评。本环节要求教师花费3分钟的时间, 针对每小组的汇报结果及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和点评, 学员如果有疑问, 教师需要在此环节中及时解答反馈。

5. 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事项

Seminar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和学生为共同的教学主体, 以学术交流互动为特征, 以相互启发、相互激励为进步动力的课堂交流模式[4]。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要尽量调动每个学员的积极性, 让每位成员都参与讨论, 并通过其他人的发言, 启发自己的思维;实施中还要突出师生的平等交流, 教师不要评价学员观点的对错, 在总结时最好不要给问题明确的答案, 以便给学员留有讨论、思考与发展的空间;实施中教师要注意讨论的节奏与时间控制。

三、培训中Seminar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效果分析

学员的学习效果通过学员提交的教学方案设计作业和测试成绩评价。其中学员提交的教学方案设计作业满分为5分, 测试成绩的满分为20分, 总分25分。利用SPSS11.5对学员考核成绩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 (在0.05水平上) , 结果如表1所示: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采用Seminar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两个班级在学习效果上存在显著差异, Seminar教学模式教学班的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班。说明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采用Seminar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培训效果。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职后培训, 参与培训的人员均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 如何充分利用他们的原有经验、并通过培训提高其理论素养, 规范与改变原来在教学中的不规范操作与行为习惯, 是培训中要思考和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采用Seminar教学模式的目的是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尽可能的让学员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让学员彼此分享原有的教学经验和对培训内容的理解与思考, 进而提高学员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通过实验结果显示, Seminar教学模式可以达到上述目标, 但Seminar教学模式对培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培训教师需要在课前精心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平等对待学员发言与讨论, 并有效控制教学进程, 才能保证教学活动顺利有效的实施, 达到预期的效果。培训教师课前对教学活动方案的设计中, 活动主题和讨论的具体问题的合理确定是应用的关键, 随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而变化, 其规律和技巧有待深入探讨。此外, 设定适当的激励机制以促动学员参与讨论, 也是在Seminar教学模式应用需要不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晓华.Seminar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 , 2007, (12) .

[2]李桢, 刘锦海, 王宝维.研究生Seminar课教学设计[J].中国林业教育, 2003, (6) .

[3]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EB/OL].http://www.etc.edu.cn/academist/hkk/zhengquelijie05.htm.

Seminar模式 篇9

1 Seminar教学模式的实施背景

1.1 Seminar教学模式的特点

早期的Seminar教学事先指定某个学生在讨论前写好论文, 送给参与者阅读, 然后大家围绕论文讨论, 指定其中一部分成员为答辩者, 另一部分成员为反驳方, 指导教师仅在讨论前后作简短评述。19世纪20年代以来, Seminar教学作为欧美大学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教育常用的模式逐渐流行。这种以教师和学生为共同体的教学主体, 是以学术交流互动为特征, 以相互启发为进步动力的模式,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以下特点:① 互动性突出, 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② 有利于建立师生、生生间的沟通模式。④ 有利于塑造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1.2 Seminar教学模式的实施基础

Seminar教学模式的实施前提是学生必须对该课程有一定的了解, 具备该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药物分析专业的研究生在本科阶段《仪器分析》课程的学习中, 已经对有机化合物光谱分析课程中的主要章节内容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具备了实施Seminar教学模式的基础。

2 Seminar教学的实施形式

Seminar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主要以讨论为基本的形式, 既可以是全班讨论, 也可以是小组讨论;既可以在课堂上讨论, 也可以在课外科研活动中讨论。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工作: (1) 选题:由教师根据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基本情况, 选定讨论题目, 学生自行查阅相关材料。 (2) 实施:①老师先简单介绍讨论内容 (约2~3 min) 。②主讲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和查阅材料, 以Powerpoint或板书形式深入、系统地阐述主题, 提出观点 (时间40~50 min) 。③讨论:所用参与者围绕主题讨论, 提出各自的疑问与观点 (10-15 min) 。④教师答疑、点评。 (10~12 min) 。结束后, 学生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 完成Seminar。

3 Seminar教学的实施内容

有机化合物光谱分析主要讲述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质谱及综合解析五章内容。我们根据情况每章选择一个讨论主题, 全班分组讨论。

实例1:第一章:紫外光谱, 讨论主题:紫外光谱与有机化合物结构之间的关系。该讨论主题大多数研究生在本科接触过, 为此可查阅相关资料, 总结最新的理论和应用, 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提出问题。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 鼓励研究生尽量从世界上有影响力的杂志中挑选。每组安排1-2名学生主讲, 课前一周主讲者把要讲的内容用Email发给老师。课堂上, 主讲者可以选择板书或Powerpoint形式讲解。讲解结束后, 其他小组可根据讲解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由主讲者和其所在小组内的学生答疑。通过讲解和答疑, 使学生对不同专业领域的研究进展有了更深的认识。

实例2:第二章:红外光谱, 讨论主题:分析影响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峰强和峰位的因素。红外光谱与紫外光谱同属于光谱学的研究范围, 因此在基本原理上有一定的共性, 又具有各自的个性, 为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我们选择这一主题作为讨论内容, 这一内容涉及到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内容, 知识点较多, 因此每组安排2~3名学生, 讲解时间40~50 min。目的是通过比较, 来达到对知识的系统理解, 避免死记硬背。

4 Seminar教学的实施效果

通过在《有机化合物光谱分析》课程中实施Seminar教学法, 加强了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与交流, 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了教学效果。

4.1 Seminar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Seminar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 我们发现主讲者会根据自己的讲解内容把难点、疑点分配给小组内的学生, 然后把查阅信息和自己的见解传达给主讲者, 调动了小组内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另外, 主讲者通过精心准备, 对有机化合物光谱分析知识及其在本专业的运用有了深刻认识, 锻炼了演讲能力与口才;而听报告的学生通过认真聆听, 也扩大了知识面。通过讨论, 提高了研究生在学术场合积极思考问题、踊跃发言表达观点的能力。而且, 在教学中运用外文, 提高了研究业外语水平及文献阅读水平。

4.2 促进教师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与教学水平

在Seminar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可能会遇到许多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 需要教师帮助大家答疑,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的知识, 促进了教师的不断学习;而教师也能通过学生的讲解, 了解到国内外该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 给自己的研究提供更好的思路, 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另外, 在课堂讨论中, 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 改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让教师有了更多的机会了解学生, 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虽然《有机化合物光谱分析》研究生教学中引入Seminar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① 少数主讲者没有足够重视, 准备不充分, 造成Seminar课程的质量不高。② 对于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的学生, Seminar课上难以调动其参与讲解和讨论的积极性。③ 学生过少影响了Seminar模式的实施效果, 通过比较发现, 人数过少, 降低了讨论的热烈程度, 营造了较为紧张的讨论氛围。 ④ 对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还要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并能善于从学生的评论和观点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之, 《有机化合物光谱分析》教学中初步引入Seminar教学模式既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索及创新能力, 又能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与教学水平, 做到教学相长, 是一种值得在研究生教学中推广的教学模式。

摘要:在2009、2010级药物分析专业研究生的《有机化合物光谱分析》教学中引入Seminar教学模式, 总结教学实施方法和体会, 为Seminar教学模式在有机化合物光谱分析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Seminar教学模式,有机化合物光谱分析,研究生教学

参考文献

[1]姚新生.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7, 1-5.

[2]冯琳佩.略论基于社会互动理论的Seminar教学模式对教育质量的影响.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 20 (4) :45-47.

上一篇: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创新下一篇: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