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教学

2024-06-18

五味教学(共12篇)

五味教学 篇1

不同的课程具有不同的“味道”———语文课的 “韵”味让人意蕴悠长,数学课的“理性”味让人思索万千,物理课的“趣”味让人尝试探究,生物课的“神奇”味令人神往,历史课的“陈香”味则让人回味无穷!而思品课程特殊的“味道”却在慢慢退去,课程渐渐地变得功利和干涩起来,甚至到了用是否参加中考来衡量其价值的时候———这是思品教师工作和生活的悲哀。

一、生活“味”让教学回归生活

生活即课堂,社会即学校。陶行知先生在《教育的新生》一文中说:“我们承认‘社会即学校’,这种学校是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同学都是学生,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若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济社会的需求。”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联接课堂和生活的课程,学生的知、情、意、行基本品质的培养无不以生活为起点,所以,这门课程具有强烈的生活 “味”。

1.课程内容的生活“味”

现行初中思品课教材(苏教版)完全摆脱了教条主义的束缚,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体现在教材的每一个角落,从教材引言的设置,到主要内容的选择,到附加材料的添附,到思考问题的设计等等,无不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一句话,只要你打开教材,一股浓郁的生活味便扑面而来。那种“假大空” 的理论说教早已经销声匿迹了。所以,当学生阅读教材的时候,便走进了自己身边的生活———课堂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封闭了的学习的地方,而是社会生活在另外一个场所的体现和重现。

2.课程理念的生活“味”

《课程标准》是这样表达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理念的:“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传统意义上的思品课堂过于自我约束,陷入了教条主义的沼泽地———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框框,考试死记硬背;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乏味。陶行知认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我们是否可以认为生活即课堂,课堂即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思品课堂教学的至高境界就是学生每天期盼着上思品课,因为在充满生活味道的课堂上,学生能找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能找寻到生活的意义和本质。

3.课程教学方式的生活“味”

经过这次课程改革,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地位和作用,开始清楚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这本身就是一种思想上的重大突破。自主、合作和探究成为新型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学生拥有了发言权、思考权、质疑权、合作权和探究权,他们不再是被捏着脖颈任人宰割的“鸭子”;课堂上学生拥有了自己的学习空间和时间,他们不再充当知识的输送带和储存器;体验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诸如模拟生活场景、假设生活细节、表达生活体验等等,都成为学生由知到行和从行达知的主要方式。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二、德性“味”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

爱因斯坦认为,“能忘掉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学到了其他的东西,才算是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个“其他”的内涵是日益丰富的,它涉及到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格修养、人生观、世界观、生活态度以及情感能力等等非智力因素。初中思品课程在这个“其他”因素的累积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异而又独特之处。纵观思品教材,字里行间流露的无不是以上非智力因素的涉猎和教育。所以,思品课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推剂,应该成为学生当下和将来生活的 “必需品”。

德性“味”让课程的作用内外相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奠定学生的道德之基。思品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旨在促进初中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是课程的主要宗旨之一。这个培养的过程是内化道德规范和外化社会规范行为的有机结合过程。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J.洛克继承和发展了培根和霍布士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提出了“白板说”。他认为人的心灵好比一块白板,人的一切观念来自经验,根本就没有什么天赋原则。 他认为观念有两个来源,一类来自感觉,另一类来自反省。初中思想品德课所担负的使命即在于引导学生学会科学地“感觉”社会和生活以及理性地“反省”自己,并在这些过程中边体验边反思、边实践边提高,以实现生命个体质量提升的目的。课程所蕴含的这些教育因素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帮助和引导他们逐渐形成端正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人格修养、人生观、世界观、生活态度以及情感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沉淀,无时无刻不外显于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日常行为,譬如他们的言谈举止、他们思考社会问题和现象及对社会的态度和方式等等。所以,思品课程的德育功能内化于修为而外显于行为,而这正是合格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教育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学校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简单缩影,不能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全部。社会生活是复杂多变的,个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没有明确的标签,学生无法根据直观感觉来判断是非和美丑。从这个意义上讲,初中思品课程则承担着教育学生运用辩证方法审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任务。这是思品课程德性“味”的另一个重要表现。“一分为二”是辩证认识方法的简单概括。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容易凭感觉行事,从而走向问题的极端。思品课程则教育学生学会从问题的不同侧面来思考问题,从问题的不同层面来审视现象,从而培养辩证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为其一生的思考奠定方法论基础。

三、实践“味”促进课堂知识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提要》中认为:“从前是先生教,学生学。教而不做,不是真教;学而不做, 不是真学。故教而不做,不是先生;学而不做,不是学生。在做上教,才是真教;在做上学,才是真学。真教,才是先生;真学,才是学生。这就是我们主张的 ‘教学做合一’。”初中思品课教学一旦离开了生活就会变成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就失去了活力源泉,更谈不上发展和升华的问题了。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在实际生活里得以验证和发展,这就是课程教学的生活功能。实践性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性质之一,它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实际教学中,要打破隔在课堂和生活之间的“铜墙铁壁”,把课堂和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生活走进课堂,把课堂生活化。

“纸上谈兵”的历史故事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 而我们今天的思品课堂是否还存在类似的情况呢? 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目前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未免过于主观和臆测,具体表现为我们的教学指向从一个极端(应试教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随意教学), 人为地把简单的教学复杂化,把教学引向科学的反面。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从课程上获得感性知识,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和验证;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尝试,在课堂上得以深化和升华。二者有机结合,融洽交汇,相得益彰, 充分体现课程的实践性特征。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基于实践性的初中思品课堂应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并在实践活动中践行、厘清、升华和提升。

四、童真“味”巩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笔者一直反对把思想品德作为一门课程看待, 更不赞同用考试的方式来评价思品课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用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高低应该是我国基础教育体制的一大败笔。笔者听过许多公开课、示范课和评优课,特别关注学生的答问现象,并曾撰写论文,列举了初中思品课堂常见的几种畸形答问现象,即:风卷残云,答非所问; 借“本”答问,答非自我;我口说他“心”,迎合教师的教学需求。因为考试需要,学生在教师的“谆谆教诲”之下学会了“人云亦云”和“鹦鹉学舌”,心甘情愿地充当考试的机器———失去了童真,更失去了自我!课堂本身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表达思想和观点的时间和空间。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目标应在于创设有利于学生思想自由的学研氛围,打造和谐的课堂,给学生以充分的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让学生可以放飞自己的思维,从个性化的角度审视身边的生活和问题,做到“我口说我心”。

教会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审视社会生活,多看阳光的一面,捕捉社会主流思想。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一句十分耐人寻味的话:“年轻人,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这种“审视”意味着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反思和咀嚼,是建立在自我认识构建基础上的。传统的思品课堂习惯于用同一个固定的标尺来衡量学生思想和认识上的变化。没有“因为”,只有“所以”;没有“为什么”,只有“是什么”;没有“我想这样做”,只有“你必须这样做”。学生从教师的所谓“言传身教”中获得僵硬的生活方式和方法,却得不到个性化的生活态度和理念。我们知道,对某一个社会问题或者现象的认识和观点是因人而异的, 视角不同,观点相左;态度不同,结果相异。但是,学生观察和认识社会问题的视角总是那么的尖锐和特殊,他们往往会一针见血地阐明问题的实质和本质,正如寓言故事《皇帝的新装》里的孩童所言一般。这就是初中思品课的“童真味”,它集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于一体,借助课堂教学活动诱发学生原始认知的充分表达和个性的充分张扬,教师则在这个过程中及时捕捉教育契机。当然,学生的初认知是肤浅的、感性的,它往往带有狭隘性的偏见和固执, 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有效的指导、引导和疏导。

五、知识“味”形成学生发展的智慧

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就是人们常说的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但它们又不是三个维度目标的简单相加,而是“1+1+1>3”,即形成一个人终生享用的智慧。

知识的沉淀是初中思品课程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这里所说的“知识”外延是宽泛的,内涵是丰富的,它涉及到人文知识、伦理道德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社会科学知识等等。久而久之,这些知识的积累会逐渐形成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人生智慧。

知识的积累离不开阅读。现在的初中生普遍缺乏读书,更没有阅读的良好习惯。尤其是时下如手机、网络等快餐式阅读的日益盛行,让学生对书籍阅读呈现自我抵制状态(教科书的阅读也是应试教育的需要)。思品课程之所以要留住知识味,其目的之一就在于借助知识的魅力影响和教育学生充分认识知识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渴求知识的愿望。随之收获的便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学生高雅情操的陶冶,是学生道德品质水平的提升,是学生知情共情达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开展思品课教学阅读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品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生有书相伴是一种理想的人生景象。

总之,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其不可替代性,初中思品课程所特有的生活味、德性味、实践味、童真味和知识味彰显了课程的育人功能。而这些独特“味道”的乏沉又清醒地告诫我们,思品课程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是在负重前行。我们只有在享受课堂教学愉悦的过程中收获沿途的风景!

五味教学 篇2

在第一个小组合作的环节,问题是:用什么颜色能表现酸甜苦辣咸这五种味道。我在黑板上粘了五个瓶,让学生讨论后把自己选出来的颜色分别粘到这五个瓶子上,在这个环节当中多数的学生能把颜色正确的分类,但是有少数的学生把黑色分到了咸的瓶子里,有的同学把黄分到了苦的瓶子里,很是出乎意料,但是,每个人对于色彩的感觉是不同的,也不能说就一定是错的。所以在这个时候要及时的补充说明,只有色彩是不能准确的表达味道的,还要有图形和表情,三者结合才能充分的表现出不同的味道。

在合作讨论怎么设计五味瓶的时候,老师吧问题交给了学生,但是,学生没有带着问题去研究,有的没有研究问题直接的做了起来,这使得讨论的效果不佳,学生在总结讨论的结果时有的学生没有围绕着问题回答。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差,在合作学习时要把问题清楚的交代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围绕着问题回答,讨论时也要围绕着问题展开讨论。

初中化学教学应“五味俱全” 篇3

一、教学应具有“人文味”

课堂上,教师可通过讲一些名人的故事和重要的化学发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火药的发明改变了战争的模式,从冷兵器向热兵器过渡;纸的漂白技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使教育实现了普及;新的化学合成材料促进了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新的化学燃料使人类进入太空等等。通过课堂“故事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文明进步都和化学息息相关。

二、教学应具有“生活味”

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举一些现实生活中化学运用的例子,让学生明白各行各业都与化学有关。如:味精的发明使食品更鲜美;各种染料研制成功使世界更多彩;聚乙烯的使用使食品包装简单化;节日的烟花;聚丙烯的防弹衣;新式发动机的金属陶瓷;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雪灾中融雪剂、奥运会火炬燃料、限塑令;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的产量;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以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等等。让学生知道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教学应具有“情景味”

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使学生从内心体验到亲自动手实践所带来的喜悦、惊讶和满足感。要有意识地把实验所带来的直觉兴趣引导到对化学变化的因果关系或对实验本质的研究上来,要有目的地激发和培养学生持久的认知兴趣,使之不仅成为做好化学实验的动力,而且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品质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如讲解碳酸钙和碳酸氢钙的转化时可以提出:哪些同学去过肇庆七星岩,去过的同学想一想岩洞的景象。这时一幅壮观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千姿百态的石笋、石柱和石花,有的悬着,有的如利剑倒立。同学都很兴奋。这时教师适时提出:你们知道它们是怎样形成的?通过学生自己做实验,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唤起求知欲,为创造思维敲开了大门。又如在学习《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一课时,上课前我设计了以下的思考题:1.酸雨是怎样形成的。2.调查当地酸雨对环境破坏状况,应采取怎样的防止和保护措施。3.上网搜集有关酸雨的资料。上课时,检查学生调查、上网搜集的结果,接着让学生做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向充满二氧化硫的集气瓶中加少量水,分别将植物叶子、镁条或锌粒、大理石放入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学生通过调查、上网和实验,认识了酸雨的危害,学会了探究的方法。

四、教学应具有“分化味”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难点有化学用语、溶液的计算、无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等等。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的书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像化学用语中元素符号、化学式,可采取分批识记,从第一章开始,日积月累。再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可教给他们“五查”:一查化学式是否写对;二查配平是否正确;三查“等号”有没有写;四查条件有没有标注;五查该画的“↑”或“↓”有没有画。同时可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酸碱盐溶解性编成口诀帮他们识记。对于溶液的计算,要重点讲授方法,让他们多练,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公式、规律。对于零碎的化学知识,教师帮助总结。课堂上除了注意讲解记忆方法、反复练习以外,也可以采用化学游戏法,使学生在娱乐中掌握知识,突破难点,培养能力。

五、教学应具有“现代味”

初中化学教学有许多难点,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会事半功倍。在讲授初中化学第四单元时,涉及的知识都是微观的世界,如分子、原子、离子,看不见,摸不着,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可以将这些粒子做成flash动画,让学生一看就清晰明白。在讲《燃烧和灭火》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影片或者动画告诉学生灭火的方法,以及遇到火灾该如何自救,这比单纯的讲授更直观。再如,在讲述煤和石油的时候,如果没有多媒体的辅助,在内容上有点空洞和枯燥,如果做成课件,插入煤、石油形成的动画,以及相关影片片断,学生对这堂课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

五味教学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五味”,探究教学,新课程理念,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及教学方法的选择,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初中语文的探究性教学,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 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搞好初中语文的探究教学,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回答。而笔者认为:具有“甜味”、“苦味”、“本味”、“土味”和“新味”等五味的探究教学, 能提高学生兴趣、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贴近生活实际, 使教学内容充满“土”味

在探究性语文学习中, 有一个重要的举措, 就是引导学生用探究的方式践行“语文是生活的一部分”的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敏锐而深邃的思想, 能够及时感悟社会生活, 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 实现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无缝对接。如果我们能经常在课堂上引进时代活水, 那对学生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

例如关于《孔乙己》一课的教学, 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孔乙己的不幸命运, 又要引导学生以今天的眼光来评判孔乙己的悲剧性格;同时还可结合当今一些社会现象, 剖析身边“咸亨酒店”式的冷漠, 并扪心自问自己是否也是一个“看客”。最后可结合春晚小品《扶不扶》, 组织学生探究人们冷漠的深层原因, 引导学生具备关心他人的正能量。

初中语文的探究性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念, 要让学生处处学语文、时时学语文, 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阵地, 课外则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补充。社会化的语文活动也可成为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 例如环境语文、街道标语、广告以及人际交流等。学生可以到社会中搜集民间故事, 可以到街道演绎生活语文, 可以到群众中体味语文用途。语文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可供学生进行实践与探究的问题情境, 通过实践与探究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通过实践与探究来升华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突出学科特色, 使教学内容充满“本味”

课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学应用的综合性课程, 具有实践性、人文性、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正因为如此, 初中语文的探究教学应突出学科的本质特色, 引领学生赏析古今中外优秀文化, 提高文学素养, 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如在《石灰吟》一文的教学中, 由于烧炼石灰牵涉到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我们不能把“岩石煅烧后变成了什么”作为探究的主题。如若这样, 语文课就丧失了自己的特色变成了科学课, 教学目标变成了竹篮打水, 探究教学也失去了“本味”。此课的教学探究可以“作者为什么用石灰来比作自己”展开, 引领学生学习于谦所处的时代背景, 以“粉身碎骨”、“浑不怕”等字眼中体验于谦的报国情怀, 实现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根本目标。又如在《小石潭记》一课的教学中, 可以“柳宗元因何而忧?因何而乐?因何由忧转乐?”等问题开展探究。在用课件让学生体验到小石潭之“清”、之“秀”后, 引导学生细细阅读和体察“伐竹取道”中“伐”、“取”两字的涵义, 领会此时作者迫切的心情, 引领学生主动生成柳宗元想见小石潭的快乐心情。最后还要组织学生思考:作者是否仅仅因小石潭的清秀而乐?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体会抛却尘世烦恼而带来的乐趣。

三、品味语言词汇, 使学生的评析充满“新味”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理解、分析主要文本内容,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并对教学内容表达自己的心得, 提出自己的看法。初中语文探究教学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载体。如《观沧海》一课的教学, 某老师就“文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展开探究, 使学生充分领略了曹操的魅力, 生成了对曹操的创新评价。

师:现在, 大家以诗中所写之景反观曹操, 说说从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曹操。

(生互相交流、小组热议后教师指名回答。)

生1:通过诗中所写之景, 我看出曹操是一个有博大胸怀的人, 不拘小节,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干出一番大事业。他是借沧海的波涛汹涌表达他心中的感受。

师:还不错。但“不拘小节”的特点从本诗看不出来。

生2:此诗可以表现出曹操心怀壮志、胸怀宽广的个性特点。曹操有海一样的博大情怀与自信。

生3:我认为, 这首诗里曹操把自己比成了大海, 只有把自己比成大海的人, 才会干出一番大事业。曹操写大海的壮丽与波涛汹涌, 正是在写自己心里的感受。

师:把自己比成大海的人, 就会干出一番大事业吗?这样说不妥。

生4:曹操当时大胜袁绍归来, 却没有骄傲, 而是更加坚定了他的理想。由此可见, 他是一个积极上进且谦虚的人, 真不愧为魏国君主, 也不愧为“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

师:魏国君主不恰当。虽然同学们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但都认为曹操在诗中构建的苍茫、包容天地的海的世界, 其实就是他博大胸襟的写照。总之, 这首诗诗人借景抒情, 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 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抒发了诗人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四、注重兴趣培养, 使教学过程充满“甜”味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旺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使学生的学习充满“甜味”。在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处于教学中心, 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长此以往, 必然会使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而探究性教学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探究中尝到成功的“甜味”。具有“甜味”的探究性教学, 要求教师选择符合学情的探究内容, 开展符合学情的探究。例如《陋室铭》这篇文言文的教学, 由于文章内涵深刻, 必须结合学情开展多层次的探究, 才能使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如教师提出:“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呢?”这样的探究不能体现出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也明显超越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根据学情可以这样提出探究:古代有很多文人雅士, 喜欢隐居山林, 享受清静的生活, 大家认为原因是什么?这种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探究题,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使学生乐于探究。学生通过自主思考、相互讨论, 鼓励学生课后再作深入探究, 使教学获得最大成功, 使学生享受探究的甜味。

五、活用“留白”探究, 让学生体会生活的苦味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基于这个观点, 新课程观念下的语文教学提倡“留白”。“留白”不等于教学空白, 它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教师的教学留下了足够的“回旋”余地;活用“留白”搞探究, 就是处理“留白”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在执教《孔乙己》时, 某教师设计了一项作业——探究“孔乙己究竟有没有死”, 并在下节课的“小小辩论会”上呈现观点。凭借这一知识留白, 学生根据文本内容, 讨论当时的社会背景, 探讨孔乙己这个悲剧人物苦难一生的社会原因, 在思考与解答中体悟了鲁迅写作该文的最终目的。

初中语文探究教学的“五味”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五味”中的“土味”和“本味”是处理教学内容所必需的, “甜”味和“苦味”是教学所必备的方法, “新味”到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土味”和“本味”是教学之基, “甜味”和“苦味”是教学之抓手, “新味”则是教学之果。“五味”俱全搞语文的探究教学, 一定能使语文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许红娥.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J].读写算, 2013 (22) .

“五味”的考试 篇5

本人芳龄十一,还算个小孩,别看其他地方还经验欠缺,不过要说起考试,那可谓是“久经考场”,考常(烤长)了(小心糊!)。虽说结果都成败各半,但却深谙“失败是成功之母”之理,每次咱都精神抖擞,从容应考。慢慢地就品出——考试如一盘菜,酸甜苦辣咸味味俱全。

味道一:酸

每当考试成绩出来时,看到一直以来的竞争对手及班中状元的高分,自叹弗如,心里像吃了个酸杏。不过话说回来,谁让自己学习好,要是不及格的同学才不问这些呐!但是话又说回来,我还是不服气,这个酸杏真让我不知如何是好,食之太酸,弃之可惜,需要把胃口倒个几天才行。酸过之后,总是吃饭倍儿香,读书倍儿棒,学习倍儿努力。

味道二:甜

真是盼了星星盼月亮,盼了月亮盼太阳,那令我们“冰封一月”的考卷终于到我小手了。经过“一目十行、走马观花”式的浏览,发现——哈哈,真是天助我也。要不是监考老师在线,我都敢蹦到桌子上大喊:“考卷考卷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卷子其简单程度可想而知。喜悦的心情难以言表,成绩一出来,看到自己喜人的成绩,心里就像喝了三大桶蜂蜜一般甜,那滋味别提多美了。

味道三:苦

临近考试的那段“一月魔鬼训练”,苦得没的说。白天太阳高照之时,我已坐在教室里埋头苦读复习资料。美术课,再见了,音乐课,再见了,劳技课,再见了,体育课,再见了??????还没说完,我已泪流满面。晚上夜深人静之时,我还在灯下夜战。电脑,拜拜了,电视,拜拜了,游戏,拜拜了??????又没说完,我已默默哀悼。因此常发出比“断肠人在天涯”还苦的感叹。若是考试成绩还不好,就是苦上加苦,回家让老妈臭训一顿,末了,还得吃一盘苦瓜菜。

味道四:辣

考试小路上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如没把握,请勿“投资”!我就投错了,遇上“半路打劫”——一道难题,怎么想都想不出,演算纸被“侵蚀”的所剩无几,眼看时间快到,可越急越想不出,嘴里像吃了辣椒似的,辣得眼泪都快流下来了。无奈,只好管他三七二十一,胡乱写个答案应付。

味道五:咸

在考场里,如在死海里,咸咸的海水让我却感到喘不过来气,闷热的感觉使得汗如雨下,“啪嗒啪嗒”滴在手上,齁死了,吃一百块雪糕也不足为过。嘴中如被塞了满满的盐,齁得晕晕的感觉,题目都不想做下去了,但为了成绩,我“头悬梁,锥刺股”战胜了乏味,耶!考下来,我直奔水池,漱漱口,洗洗脸,好把咸咸的感觉赶回老家。回到家,摊上老爸做饭,谁知老爸一个没拿稳,让盐粒如庐山瀑布般倾泻在菜锅中,又是咸的1

酸甜苦辣咸的考试,是生活中的调料,让我知了一顿又一顿,无论味道怎样,吃过之后总会感到饱饱的。五个味道,你吃过哪一味?

如何让古诗文教学“五味俱全” 篇6

一、读出韵味

古诗文往往一字多义,不易理解,但它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讲究朗朗上口,只要多读就一定会读出它的韵味。读,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词义,其次,要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意蕴。读,要采用不同手段调动朗读兴趣。听录音、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男女生赛读等均是激发学生朗读欲望的好形式。如上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一课,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解决字音词义的问题,再让学生边读边划句子节奏(难点由学生质疑解答),然后学生找出朗读时要变化的语气。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一个个读得摇头晃脑起来,一副有滋有味的样子。当然,这只是初步感受古诗文韵味的魅力,是读的最低层次。

二、读出情味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者也。”再扩展开去看古诗文的内容,也不外情、事、景,三者之中,情为本。情是作家跳动的心,情是文章勾人的魂,它就渗透在字里行间,学生若能透过字表,调动主观情感积极参与,与作者脉搏共振,心随文跳,情随文动,就能读出古诗文的儿女情,山水音,读出田园乐,童真趣,也就读出了古诗文的“经”,读出令人心动的动情点。教师只有找准每篇古诗文的动情点(是突破重点的关键),引导学生加以体味辨别,学生自己的情感才会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擦出耀眼的火花。

三、读出意味

文言诗词是最袖珍、最精练的文学样式,它往往借助意象来渲染一种氛围,借助跳跃的诗行来表达一种意境。其和谐的音韵,或铿锵,或缠婉,或迭沓,或明快,或含蓄,只有朗读,反复咏唱,才能体味得到,只有读到了位,才能把眼前的方块文字,转化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在夷陵中学讲学时上的一节课题为《近体诗二首》,他的课使当时在场的许多一线教师眼前一亮,为之叫好。整节课由自读自诵课文,欣赏品诗方法,学写诗联赏析三大版块组成,条理十分清晰,上法十分新颖。他从学法指导入手,交给学生六种高雅有趣的读诗、品诗方法。其中有一种是“用描述来表现诗境”。他先给学生示范,然后让学生边读边张开想象的翅膀,读完之后用优美的语言再现头脑中浮现的画面。

四、读出品味

读古诗文要达到的第四个层次,就是要学会赏析,通俗地说,就是要学一点“品头论足”的功夫,它是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能力的最好途径。譬如,学习杜甫的《登高》,学生可以任挑一个角度赏析,或品味诗中字词“清”“白”“急”等的妙处,或品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画面,或体味“猿啸哀”“鸟飞回”的伤感与凄凉。其中,有学生这样赏析的:“整幅画面是黯淡的,它照出诗人心中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看,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这样,学生调动主观情感,认真读诗,用心品诗,不再局限于诗本身的思想和内容,他们准备或已经跳出作者构置的精神圈子,开始寻找诗的新的生命。这是一种高品位的阅读。

五、读出余味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好的音乐带给人的感觉。读古诗文也能读出这种味道。“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古诗文要多读,还要不断创新。用翻译解说内容,用描述再现意境,用抒情表达感受,用吟诵勾通情感,用赏析创新思路,这些都是读古文值得一试的好方法。然而要读出余味,还需要在课的尾声再掀起一个高潮,让学生在精彩纷呈之中回味无穷。我在上完古诗文后,要么让学生用一副对联概括内容,要么用一句简洁有哲理的话表达读后的感觉,要么用名言警句赏析作品风格,要么让学生续想文后的内容……学生参与踊跃,情绪高涨,常常妙语连珠,令人惊讶。

五味教学 篇7

阅, 就是让学生根据所发下去的导学案, 去阅读教材, 自己从教材上获取知识, 解决学案上的问题。这就要求导学案上的问题老师欲先设计好, 紧扣教材, 突出并解决教材的重难点, 可以以问题串的形式出现。导不案是最关键的教学准备。以下是选修三中“3.3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胚胎移植”的导学案:

1、胚胎移植的概念。

(1) 其中胚胎来源有几个?

(2) 什么是供体和受体, 它们的职能是什么?受体的性别有什么要求?作为受体应具备什么要求?

(3) 胚胎移植成功的两个先决条件是什么?

(4) 胚胎移植的实质是什么?

2、胚胎移植的意义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是什么?

(1) 准备移植的小牛胚胎, 移植到任何一头母牛的子宫内都能发育吗?

(2) 为什么能收集胚胎?

(3) 供体与受体之间进行胚胎移植会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4) 受体会影响移植的胚胎的遗传特性吗?

4、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是怎样的?结合操作程序思考下列问题:

(1) 该过程两次使用促性腺激素目的是什么?

(2) 胚胎移植操作方法

(3) 该过程中的两次检查都检查什么?冲卵的含义是从子宫中冲出胚胎还是冲出卵子?

(4) 在胚胎移植前有时需对囊胚等进行性别鉴定, 为什么?如何进行?

(5) 产下的犊牛性状决于谁?

(6) 该过程中的两次检查都检查什么?

“阅”这个工作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 允许学生讨论, 也可以向老师询问。学案的问题要明示学生上课时由他们去回答, 去展示。同时“阅”还包括对课外资料的阅读, 学生可以查相关的资料来解决学案上的问题。读课外资料还可以把握与课本知识相关的前沿科学, 了解与之相关的高端科学的发展情况, 甚至与医学、人类健康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去阅读, 挖掘学生思维潜力, 积发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为以后的科学研究埋下伏笔。这些也符合探究性的学习模式。这样使学生们自己去先品知识的青涩的味。

思, 即是学生在阅读时对学案问题的思考。有问题则疑, 疑则思。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关于疑的看法是, “学贵知疑, 大疑则大进, 小疑则小进, 不疑则不进。”有了疑难, 就是成功的一半, 有了它, 教师勿庸频挥教鞭, 学生仍自进不息。设疑辩难是通向创造的第一步阶梯, 是创造教育的重要方法。在学案中设疑, 学们就会思考, 也许他们思考了也不能解决一些问题, 但先有疑问才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观点, 也只有学生先有疑问, 才能有目的地去询问或查相关的资料, 即使这样也没把问题解决掉, 等老师点拨时他们会惑然开朗, 把知识彻头彻尾地掌握住了。这个思也包括由教材引发的课本以外的思考, 可能与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密, 这就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思”, 使学生尝到了耐人寻而意味深远的味。

议, 即是学生对学案问题的探讨。在学习过程中的讨论有以下几点作用:1.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2.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3.有助于教学相长, 师生互动;4.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探索兴趣。许多思考和交流, 答案不一定是非常准确的, 有很多的答案具有多元性。这样就加强了知识的延伸性, 应用性。既提高了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又扩大了学生的科学视野。一人的力量小, 但集体的力量是大的, 学案上的问题集思广益, 可能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也会联想到课本之外的知识, 对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 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这样学生品到了知识的百味。

说, 就是学生自己在课堂上展示自己通过阅、思、议得到的问题答案。这是五味中最关键的一味。学生给学生讲课, 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更有共同语言, 学生容易懂。在课堂教学当中, 我们让学生讲, 让学生说, 我们目的不是让学生代替老师上课, 而是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学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 每个小组出一个代表来展示这个小组的结果。学生可以像老师一样去黑板前画图分析讲解, 老师在必要时可以点拨, 给予肯定或否定, 老师也可对学生发出疑问。这样就可以使知识在全班内达成共识。这一环节使学生尝到了成功之味。

比, 即是对小组的成绩进行量化打分。量化的内容, 有小组展示情况, 也有小组成员在生活和纪律方面的情况。小组的成绩可以使小组成员更有积极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 进行组内互教。其实我们让学生讲是落实小组教学的检查环节, 所以这个讲是展示、是检验、是督查、是竞赛、是评价, (当然还有更多的方法, 不只是讲一种) 是落实学习任务的落实情况。通过学生的讲, 通过学生的展示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责任意识, 不断强化学生学习的合作意识, 不断强化学生学习的团队意识, 从而让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每一节课, 每一个学习环节, 都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来, 而且尽量提高本组成绩。这让学生尝到了胜利之味。

这五味教学的主要教育观念是;1、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结合, 以学生的主体为主, 谋求教学做合一;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以培养能力为主, 突出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3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以课堂教学为主;4、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 以过程管理为主。5、在学生观上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学生观、各有个性的学生观和处在发展中的学生观。

五味教学着重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和理解生物科学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开展探究性教学, 通过增设课堂内外实验及科技小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习效率。并且强调精心设计学案及严谨的教学实施程序是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通过五味教学, 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开展高效课堂。

五味教学 篇8

一、丰人文“美”味, 铸造学习教育的灵魂

人文教育是把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 转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 并成为人相对所具备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一位哲人曾说过:“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 精神就会垮塌。”如今, 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 而许多学生因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都处于失位状态, “精神软骨病”表现得非常明显。

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教学不应该只局限在理解和认字基础上, 而是要对人文资源进行充分地挖掘, 要在注重知识的传播的基础之上, 对人文精神的陶冶也需要进行加强。具体地说, 就是语文教学必须对中文中所包含的真善美进行宣扬和坚持, 在学生人生境界地提高, 美好心灵地丰富以及健全人格地塑造方面给予最大地帮助。为此, 语文课堂上, 教师把人文精神融入教学中, 使学生树立起自信, 展现建功立业的豪情, 树立不达目标不罢休的信念, 获得对过去错误和对于未来的行动该如何的感悟, 确立不随波逐流和保持奋发向上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人文“美”味和入到教学中去, 让语文教学成为对学生灵魂进行塑造的主要手段。

二、融人情“亲”味, 培育学习教育的感情

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间进行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 而教材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特殊载体。在教学中, 要想达到教学目的, 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付出真情, 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交融在一起, 语文教学就会达到一种培养学生真情流露的境界。

语文课堂上, 教师把“人情味”注入教学中, 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进行接触和思想交融, 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相互体验, 对课文的情愫进行充分挖掘和发掘, 让学生始终涌动丰富情感的生命源泉, 培育学生对国家、社会、他人的丰富人文情感, 达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育人的目标。

三、品文学“雅”味, 提升学习教育的精华

目前, 围绕着高考升学, 语文课堂成为为了分数的战场。课堂上到处是为了应付高分的“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进行“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 对于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 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常常被忽视了内涵, 而只追求能得高分的阅读技巧。

统计表明, 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 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了60%。由此可见, 在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 让语文客厅教学实现“诗化”, 在中学语文客厅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语文课堂要有文学雅味, 让学生在学习中去品味内涵不一的优秀文学作品, 可以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性情得到陶冶, 更能让他们的谈吐富有诗意;给语文课堂增加许多的品味, 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这样, 就能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去学会审美, 提高对美的欣赏能力;给语文课堂增加文学雅味, 引领学生在文学王国里阅读经典, 丰富自己的人生, 这样, 学生的人生会在阅读中就会拥有更多的精彩。

四、导生活“百”味, 激发学习教育的活力

知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名言:“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是进行教育的中心, 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会具备力量变成我们所需要的能促进社会改变的真正的教育。

生活一如潮水, 时刻都在丰富我们的情感, 促进我们进行知识更新。教师只要在课堂把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都汇集起来, 引导学生去品味、思索, 那么语文课堂就不会枯燥无味, 而是一定能激情洋溢, 绽放出无比美丽的光彩。

要想给语文课堂增添“生活味”, 教师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最为基本的基础, 对课程资源加大开放和利用的力度, 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 通过各种有益的方法把课堂内外联系起来,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 让学生在各种有益的实践活动中, 把抽象的知识转通过思考转化成能力。

五、诱信息“鲜”味, 引航学生之人生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能脱离时代的特征, 社会与人生必须联系在一起。语文课堂上,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不能只死抠书本, 而是要联系社会实际, 把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和教材联系起来, 创设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得他们的情操和思维得到陶冶和锻炼。

五味教学 篇9

一、溯本求源,上出“语”味

所谓“语文味儿”,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言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语文味儿”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语文味儿”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语文课应姓“语”,这是由语文课的本质特征决定的。如何把握语文课的“主航道”,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来,这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

二、善施幽默,上出“趣”味

生活中没有幽默是乏味的,课堂上没有幽默则是枯燥的。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矿藏,其中的语言或简练准确,或活泼多姿,或生动形象,或含蓄幽默,或典雅俊逸。如果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巧妙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就能使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乐趣,收到事半功倍、出奇制胜的效果。

于永正老师就是一位“幽默大师”,在教学童话课文《小稻秧脱险记》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过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可是,一位学生读杂草说的这句话时,声音很大,既有“力”又有“气”。于老师开玩笑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朝他做了个喷洒的动作。全班学生哈哈大笑。这位学生再读时,耷拉着脑袋,真的“有气无力”了。于老师表扬说:“你读懂了。”于是笑声又起。

一个个幽默的小插曲,使出错的学生会心一笑,使疲劳的学生精神一振,师生融融乐乐,陶陶然于一堂,顺利地完成了教和学的任务。德国的海因·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厉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来更能为之接受。”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就应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像火种,点燃学生心底的兴趣之火;像石块,溅起学生心灵港湾的兴趣之波,使课堂摆脱“闷气”和“匠气”,从而充满“生气”和“灵气”。

三、巧妙熏陶,上出“情”味

语文课要有情味,这是语文课的人文性和情感因素决定的。编入语文课本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产物。事实上,任何一篇传世之作,无不是作者真挚的情感凝聚。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富有“情味”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 要有引人入胜的导语。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导入新课时,教师积极营造一种以情夺心、为之一惊的教学氛围,就能激励学生“我要学”的浓烈的学习情趣。

2. 要有情意盎然的过程。

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中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他们的想象、联想,令学生的心神沿着作者的潜思暗构的运思路向,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产生出如闻其声、如见其貌、如历其境的艺术之感,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那种境界,实现读者与作者所描写的景物、塑造的人物、编织的故事、论证的事理、抒发的感情在想象中的一致或大体一致,情感上的和谐共振。

3. 要有情味袅袅的收尾。

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的结尾,让学生似品香茗、如咀甘果,课结束,情犹存。《爱如茉莉》是一篇情韵兼美的文章,在指导学生品味真爱、抒写真爱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结语:真是诗一样的语言,诗一样的情啊!希望这茉莉般的真爱能像茉莉的缕缕幽香一样钻进你我的心中,希望我们都做一个懂得感受爱、珍惜爱并懂得付出爱的人。因为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并让学生将自己的“抒写真情”整理在读书笔记上,延续真爱。

四、适时布白,上出“韵”味

画家画画,总要留点空白,“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千里出清泉”,目的是留给观赏者遐想的空间,写文章也是如此,要么意犹未尽,要么含而不发,留下耐人寻味的“空白”。课堂教学的艺术与写文作画颇有相通之处,教师讲课也只能讲到七分,其余三分应该由学生自己去补充、去创造。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观念,给课堂教学留一点“空白”,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留足学生思考的余地,让学生自奋其力,自求其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 开题时“布白”,让文题“说话”。

如《黄山奇松》一文,语言隽永、形象生动、文质兼美。板书课题时,我特意将“黄山奇松”的“奇”字用红笔大大的写出,然后设问:“当‘黄山奇松’这四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的脑海里闪现出些什么问题?什么样的画面?”在充分思考后,有的学生说“黄山上的松树奇在哪里?”;有的学生说“‘奇松’究竟有哪些神奇之处?”;有的学生说“黄山上的松树为什么是奇松?”;还有的学生说“我想那肯定是一个很美丽的地方,那里的松树很特别”……一个红红的“奇”字,一个简单的问题,由课题生发开去,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思维在课的起始就处于跃跃欲试的“愤”、“悱”状态。这样,不仅诱发了学生探究课文的强烈欲望,还能使教者了解到学生的“期待视野”,使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2. 精读中“布白”,感悟语言魅力。

文本的内涵是丰富的,学生的理解是多元的。课堂上,学生以自己的生活阅历、知识基础,调动感觉和知觉经验将作品中的空白处填充起来,使作品中的未定性得以确定。教学中创设情境,巧妙“布白”,情动辞发,积极“写读”,往往能闪出无法预约的精彩,显现智慧的火花。“一个世界,多种声音”。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更有利于张扬个性。

3.“结课”前“布白”,拓宽语文学习领域。

文章的结尾是门艺术,好的结尾往往是“言虽尽而意无穷”,阅读教学也不例外。“结课”前“布白”,给课文留下一个“逗号”、“问号”或“省略号”,能起到“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的功用。

五、完善自我,上出“个”味

语文课的个味,一般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多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久或暂地影响和吸引着学生。无个味的语文课,犹如作家笔下塑造的缺乏个性的人物形象,对读者来说是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的。一般地说,这样的语文课其教学效果不可能是理想的。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具有并富有“个味”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去努力。

1. 在备课时要坚持“自学自得”的原则,要尽量从

自己直接钻研教材中获得真情实感、真知灼见,然后用这“烙上自我印记”的“真才实学”去上课,去启发、引导、激励,指点学生学,而不是“抄”全国统一的《教参》、“搬”全国著名教师的《教案》,去“以贩代教”、“以抄搬代创造”。对《教参》与《教案》的利用,应重其“神”而轻其“形”。

2. 扬长避短。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充分发扬自己的长处,尽量避去自己的短处,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课堂里显出与众不同的自己的“个味”。例如,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情溢意涌,那么,在施教中,就应上出情来,教出意来,让学生在浓情密意中得到陶冶,受到情感和美感的教育。再如,有的教师沉静稳健,敏思善辩,那么在施教中,就应用自己的智慧的雕刀,对色彩斑斓的课文内容,沉着地进行解剖。有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长于启发诱导,那么就应在施教中,热情点拨,启迪学生探微索幽,发现真谛,洞悉心灵奥府。有的教师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善于旁征博引,妙语连珠,那么在施教中,就应以知识性、趣味性、条理性相结合的开放教学方法,来拓宽学生的思路视野,扩大其知识面。

总之,为了语文课的“个味”,每位教师都要发现和发挥自己教学上的特长和优势。善画的要发挥“插画”的优势,善读的要发挥范读的优势,长于板书的要发挥板书辅教助学的优势,善俏言幽语的要发挥以俏言幽语引趣的优势,如此等等,各人都自觉地“潜进”、“溶入”自我,施展自己的一技之长、一得之功,那语文课能没有“个味”?

五味教学 篇10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五味子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酯甲均为具有较强活性的物质[3], 故本文采用液相色谱-紫外检测 (LC-UV) 法, 建立快速测定南、北五味子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酯甲含量的方法, 以适用于日常检验需要。

1 仪器、药材与试剂

1.1 仪器

美国Waters 2489高效液相色谱仪;UV-VIS检测器。

1.2 药材与试剂

北五味子购自安徽亳州中药材市场, 南五味子采集于皖南部分山区, 所有药材均经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刘晓龙研究员鉴定。五味子醇甲 (批号:110857-200709) 、五味子酯甲 (批号:11529-200302) 均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甲醇为色谱纯;娃哈哈纯净水;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色谱柱为Agilent TC-C18 (2) (250 mm×4.6 mm, 5μm) 。流动相为甲醇-水, 梯度洗脱。洗脱程序:0 min甲醇-水 (65∶35) ;15 min甲醇-水 (75∶25) ;15~30 min甲醇-水 (75∶25) 。检测波长:250 nm, 流速:1.0 m L/min, 柱温:30℃, 进样量:20μL。色谱图见图1、图2。

2.2 系统适用性试验

分别取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酯甲混合对照品溶液, 北五味子、南五味子供试品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 记录色谱。结果显示, 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酯甲的保留时间 (tR) 分别在13.8 min、26.9 min左右出峰。空白色谱图在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酯甲峰位置处无假阳性峰, 提示本实验条件下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酯甲其他组分分离完全, 达到基线分离, 分离度大于1.5, 理论塔板数以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酯甲计均不低于4 000。

2.3 溶液的制备

2.3.1 标准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酯甲对照品, 用甲醇溶解, 配制成混合对照溶液, 浓度分别为350μg/m L、470μg/m L, 备用。

2.3.2 五味子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五味子药材细粉 (过60目筛) 0.5 g, 置100 m L具塞锥形瓶中, 加甲醇30 m L, 称定重量, 超声提取 (功率250 W, 频率50 k Hz) 20 min, 放冷, 称定重量, 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 摇匀, 滤过;在药渣中加甲醇20 m L, 称定重量, 超声提取20 min, 放冷, 称定重量, 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 摇匀, 滤过。合并以上两次滤液, 精密量取10 m L转移至10 m L量瓶中, 摇匀, 用微孔滤膜 (0.45μm) 滤过, 备用。

2.4 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吸取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酯甲对照品溶液适量共5份分别置于10 m L量瓶中, 加入甲醇定容, 过0.45μm有机滤膜, 进样量为20μL注入色谱仪, 测定峰面积, 以峰面积积分值 (A) 对进样量 (C) 进行线性回归, 得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酯甲的回归方程分别为:A=1 894.2C-76.27, r=0.9997;A=1 023C+39.872, r=0.9995。结果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酯甲分别在0.350~14.00μg、0.235~9.400μg内峰面积与进样量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5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上述混合对照品溶液20μL, 连续进样6次, 测定相应峰面积, 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酯甲RSD分别为0.49%、0.57%。

2.6 稳定性试验

分别取北五味子和南五味子供试品溶液, 于0、2、4、6、8 h测定, 北五味子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酯甲RSD分别为0.31%、0.42%;南五味子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酯甲RSD分别为0.46%、0.56%, 表明供试品溶液在8 h内稳定。

2.7 重复性试验

分别取同一样品干粉各5份, 按样品测试条件测定, 结果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酯甲RSD分别为0.38%、0.46%。

2.8 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已知含量的北五味子样品干粉6份, 分别加入对照品适量, 置25 m L量瓶中, 加甲醇23 m L, 超声提取5 min, 超声后以甲醇定容至刻度, 摇匀, 过0.45μm滤膜, 同法测定, 结果见表1。

2.9 样品含量测定

将供试品溶液过0.45μm微孔滤膜, 精密吸取20μL, 注入液相色谱仪, 按上述方法分别平行测定4次, 取平均值, 所计算出的含量为该成分总量/五味子药材的量。北五味子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酯甲的平均含量分别为合9.01 mg/g、0.67 mg/g;安徽产南五味子中未检出五味子醇甲, 五味子酯甲平均含量为2.50 mg/g。见表2、表3。

3 讨论

3.1 供试品的处理

实验中我们分别以甲醇、乙醇、氯仿、乙酸乙酯为溶剂, 采用常规超声提取、回流提取来制备供试品溶液, 实验结果以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酯甲的分离情况和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酯甲含量为依据, 确定以甲醇为提取溶剂, 以超声提取方式来处理样品的效果最好。此外, 我们还设计了L9 (34) 考查甲醇用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3个因素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然后确定了最终的提取方法。

3.2 色谱条件

本文参考《中国药典》和查阅文献报道[1,2,4,5], 考察了甲醇-水、乙腈-水、甲醇-乙腈-水系统, 并考察等度和梯度洗脱, 最终选用甲醇-水系统梯度洗脱, 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酯甲分离度均大于1.5、并且达到了基线分离, 理论塔板数不低于4 000。柱温对色谱行为影响较大, 本实验以25℃、30℃、35℃考察分离情况, 发现35℃分离度最佳, 但是该柱温条件下, 保留时间重复性相对较差, 故本实验选用柱温为30℃, 该温度下亦可达到基线分离。检测波长为240 nm, 在该波长下, 两指标性成分分离度、峰形良好。流动相流速为1.0 m L/min, 流速减小, 保留时间越长, 越易达到基线分离, 但同时分析时间增加。该条件在一般HPLC实验室可以顺利达到快速测定五味子醇甲和五味子酯甲的目的, 可根据色谱柱情况简单调节洗脱条件, 即可实现。

3.3

本实验建立了快速测定五味子醇甲和五味子酯甲的LC-UV方法, 可以在日常工作中满足快速测定五味子醇甲和五味子酯甲含量是否符合药用的目的。该实验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也可为测定含五味子药材的中药复方制剂的色谱条件提供参考, 确定五味子的归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 [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227-228.

[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 [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197.

[3]沈报春, 赵静峰, 胡玮, 等.五味子中木脂素的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5, 26 (1) :102-104.

[4]黄文倩, 李丽, 肖永庆, 等.HPLC同时测定五味子中6种木脂素类成分[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 (10) :63-66.

五味子——五味俱全养五脏 篇11

大家知道,中药有辛甘酸苦咸五味,平常中药大多仅含一两味,而五味子却神奇地将五味全部“包圆”了。李时珍就曾提到,“五味子酸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益脾胃。”《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称其有“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弱,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等功效。

五味子是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果实,性温,味酸,归肺、心、肾经,有收敛固涩、生津止渴、宁心安神等功效,常用来止汗、止咳等。下面来检阅一下它的强大实力。

【十大功效】

敛肺滋肾五味子温润滋阴,可上敛肺阴,下滋肾阴以止嗽定喘,特别适合于肺肾两虚所致的虚喘久嗽之症。阳虚自汗时,可与白术、黄芪、浮小麦、麻黄根等同用;肺虚久咳时,可与罂粟壳同用。

生津止汗五味子虽含五味,但以酸味为主,故有不错的收敛作用。它既能收敛止汗,又能生津止渴,还能补气,故适合于津伤口渴、自汗盗汗诸症。阴虚内热、消渴多饮时,可与人参、麦冬、知母、天花粉等同用;热病后期,气伤两阴、气短体倦、汗多口渴时,可与人参、麦冬等同用;自汗盗汗时,可与麻黄根、牡蛎同用。

涩精止泻五味子可补肾涩精、涩肠止泻,有较好的滋补强壮作用,特别适合于老年人体质虚弱、尿频遗尿等。遗精滑精时,可与桑螵蛸、龙骨、山茱萸等同用;脾肾虚寒导致久泻不止时,可与吴茱萸、补骨脂、肉豆蔻等同用。

宁心安神五味子可益气补肾,养心阴而宁心神。阴血不足导致心悸失眠时,可与酸枣仁、茯神、远志同用。

抗衰老提到抗衰老,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人参、何首乌之辈。事实上,五味子在这方面的能力也不遑多让。它能清除体内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和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减少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合成,故能延缓衰老。

增强免疫五味子可提高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耐受能力,促进细胞代谢和蛋白质合成等作用。

提高记忆力五味子能增强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对兴奋与抑制的协调,改善人的精神状态,提高学习记忆水平。

明目聪耳研究证实,五味子还能改善视力,扩大视野,改善听力。

保护肝脏五味子有明显降低转氨酶、促进肝细胞蛋白质和糖原的合成、提高肝脏解毒能力等作用。

其他五味子还能增强心血管功能、改善肾功能、抗过敏、抗菌抗病毒等。

【验方推荐】

◇ 三子杜仲汤

配方:五味子、枸杞子、菟丝子、杜仲各10克。

用法:水煎,代茶饮。

功效:滋阴补阳、补虚强壮。

应用:主治身体虚弱。

◇ 五味龙杞汤

配方:五味子、龙眼肉各500克,枸杞子300克,去核大枣100克,蜂蜜200克。

用法:3味药洗净,加水适量煎煮,至水将尽时取出捣为膏状,加蜂蜜搅拌均匀,不拘时服用,每次1~2汤匙。

功效:滋阴补肾、养血安神。

应用:主治神经衰弱。

◇ 五味骨肉粉

配方:五味子、补骨脂、肉豆蔻各10克,吴茱萸5克。

用法:共研细粉,早晚温开水冲服10克。

功效:温补脾肾、涩肠止泻。

应用:主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

◇ 五味枣糕

配方:五味子、女贞子各200克,去核大枣100克,蜂蜜50克。

用法:前3味洗净煮烂,捣成膏状,加入蜂蜜搅拌均匀,不拘时服用,每次1~2汤匙。

功效:降酶(尤其是谷丙转氨酶)、促进肝细胞蛋白质和糖原合成。

应用:主治慢性肝炎。

◇ 五味参汤

配方:五味子5克,西洋参2克。

服法:开水浸泡,代茶饮。

功效:生津止渴、滋阴止汗。

应用:主治阴虚汗多。

◇ 生脉散

配方:麦门冬15克,人参10克,五味子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益气养阴、敛肺止汗。

应用:主治气阴不足、体倦自汗、短气懒言、口渴咽干、脉虚无力;或久咳伤肺、气阴两伤、干咳气短、自汗。

◇ 五味子膏

配方:五味子250克。

用法:五味子加水适量煎熬取汁,浓缩成稀膏,加等量或适量蜂蜜,以小火煎沸,待冷备用。每次服1~2匙,空腹时沸水冲服。

功效:补气敛肺、祛痰止咳、补肾涩精。

应用:主治肺虚咳嗽、短气;或肾虚遗精、滑精、虚羸少气。

◇ 五味子散

配方:五味子18克,吴茱萸6克。

用法:上2味一同炒香,研为细末。每日2次,每次6克,米汤送服。

功效:补肾固涩、散寒燥湿。

应用:主治脾肾虚寒腹泻、久泻不止。

【保存】

本品宜放置于通风干燥处,注意防霉防蛀。

看了上面的介绍,您也许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去将它买来一试了。别急,先看完下面的小贴士再去不迟,很重要的哦。

小贴士

◇ 本药宜饭后服用。

◇ 五味子分北五味子与南五味子,北五味子的滋补作用更强,品质更好,所以用于养生保健时多用北五味子。

◇ 外有表邪、内有湿热者忌用;咳嗽初起、内有寒邪者一般也不用。

◇ 五味子酸味较重,如代茶饮口感偏酸时可加少许白糖调味(本药也常以蔗糖为辅料)。但糖尿病患者需谨慎选择。

五味教学 篇12

1 仪器与材料

1.1 实验仪器

Jasco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Jasco 公司生产;AB104型电子天平,瑞士生产;恒温水浴锅,河北黄骅生产;HIQ sil C18色谱柱(4.6mm×25cm,5μm),KYA TECH Corporation。

1.2 实验试剂与材料

1.2.1 实验试剂

甲醇(色谱纯)山东禹王实业有限公司,禹城化工厂生产;四氢呋喃(色谱纯),天津市科密欧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甲醇(分析纯),沈阳市东兴试剂厂生产;超纯水,自制。

1.2.2 实验材料

五味子甲素标准品,购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五味子分别购于张广才岭苇河林业局、小兴安岭桃山林业局、大兴安岭呼玛林业局、长白山新宾林业局。

2 实验部分[6,7,8,9,10]

2.1 标准曲线

2.1.1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五味子甲素标准品11.3mg, 甲醇溶解定容于100mL容量瓶中,摇匀,使之成为浓度为0.113mg/mL的五味子甲素标准品溶液,备用。

精密吸取五味子甲素标准溶液1.0mL,2.0mL,3.0mL,4.0mL,5.0mL,6.0mL,7.0mL,8.0mL,9.0mL分别置于10mL容量瓶中,加甲醇定容。

2.1.2 检测条件[11,12,13,14,15,16]

在检测波长为254nm,流动相为甲醇-四氢呋喃-水(70:4:26),进样量10μL,流速1mL/min条件下,进行检测,结果见表1。

以五味子甲素浓度(μg /mL)为横坐标X,峰面积值为纵坐标Y,进行线性回归,得五味子甲素浓度-峰面积线性回归方程:Y=17977X+39813,相关系数:R2=0.9992 。在该条件下五味子甲素的线性范围为11.3~113μg /mL。

2.2 重现性试验

在以上HPLC条件下,进样分析五味子甲素标准品溶液,重复分析5次,相对标准偏差为0.59%。相对标准偏差小、实验结果重复性较好,表明用HPLC方法分析五味子甲素的定量分析方法准确可靠。

2.3 样品含量测定

2.3.1 样品的制备

五味子干燥、粉碎(40~60目),精密称取1g左右,用甲醇以液固比1:15的比例,超声波提取30min,提取3次,过滤,合并滤液,定容于50mL容量瓶中。

2.3.2 样品的测定

在检测波长为254nm,流动相为甲醇-四氢呋喃-水(70:4:26),进样量10μL,流速1mL/min条件下,进行检测,测得五味子甲素峰面积值,由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出五味子中五味子甲素的含量。

张广才岭苇河林业局产的五味子中五味子甲素含量为1.309mg/g、小兴安岭桃山林业局产的五味子中五味子甲素的含量为1.182mg/g、大兴安岭呼玛林业局产的五味子中五味子甲素的含量为1.256mg/g、长白山新宾林业局产的五味子中五味子甲素的含量为1.137mg/g。

2.4 加样回收率试验

分别精密量取已知五味子甲素浓度的1.0mL提取液5份,分别加入一定量的五味子甲素标准品,按样品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进行计算五味子甲素含量,根据回收率公式计算出加样回收率。

回收率=-×100%

以五味子甲素标准品为对照品,五味子甲素加样回收率为99.16%,相对标准偏差为4.12%,回收率较高,偏差较小,所以本方法准确度较高。

3 结 语

上一篇:边境少数民族下一篇:国际长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