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验案

2024-10-12

中医验案(共5篇)

中医验案 篇1

中医运用方药与食疗相结合治疗多种疾病的历史悠远, 此法经济简便, 疗效确切, 患者易于接受。本文列举其中一二, 浅谈此法之妙用。

1胃下垂

患者汤××, 女, 35岁。诉10年前顺产一男婴后, 身体日渐消瘦, 脘腹痞满, 时有胀痛。曾多处求医, X光线诊断为“胃下垂”、“十二指肠球炎”, 经服用雷尼替丁、补中益气丸等药, 病情无好转, 遂于1997年3月10日来我科诊治, 症见:形体消瘦, 面色无华, 四肢乏力, 脘腹痞满, 食后腹胀, 甚至自觉有气在腹中转动, 肠鸣如雷, 大便4~6日一行, 便结, 舌淡, 少苔, 脉细无力, X线钡餐检查显示胃角低于两髂嵴连线5cm, 十二指肠球部粘膜明显增粗, 诊断为“胃下垂” (重度) 、“十二脂肠球炎”。中医辨证为胃缓, 属脾虚气陷型, 自拟“肚术汤”治疗。处方:白术100g、黄芪40g、扁豆40g、山药35g、莪术15g、猪肚1具。方法:上述5味药以纱布包扎, 猪肚洗净切片, 微炒, 中药及肚片均放入瓦罐中, 加水、食盐、生姜适量, 文火煮至肚片熟止, 在2~3日内分餐食尽肚片及汤汁, 每次1小碗 (约300g) , 去药渣, 每周1剂, 连服3剂。

4月3日再诊, 诉上述症状明显好转, 食纳转佳, 大便2日一行, 质软。方切病机, 守方继进3剂。

4月25日三诊, 患者面色红润, 大便日行一次, 余症均除, X光线检查, 胃角升至髂嵴连线上2cm, 十二指肠球部粘膜正常。

按:胃下垂祖国医学称为“胃下”、“胃缓”, 《灵枢·本藏篇》早有“脾应肉、肉腘坚大者, 胃厚, ……肉腘不坚者, 胃缓”的记载, 其病机多属脾胃虚弱, 中气下陷, 或兼有气滞、血瘀和痰饮。笔者拟定此方, 用猪肚以脏补脏, 培补脾土, 坚其肉腘, 使脾气升, 胃气和, 食纳增, 味能归于形, 肉有所养;白术、黄芪益气升陷, 补脾健胃, 运化水湿, 山药、扁豆助其健脾和中化湿。久病入络为瘀, 方中用莪术化瘀血, 行气滞, 标本兼顾, 故疗效甚佳。

2缺乳

赵××, 女, 27岁, 教师。患者分别于1993年4月和1995年8月不慎流产2次, 24天前喜得一子, 但产后无乳, 经用多种方法催乳均未奏效。刻诊:面色无华, 神疲倦怠, 低热盗汗, 食纳不香, 大便秘结。查体:双侧乳房大小对称, 无包块及条索状物。舌质淡, 苔薄白, 脉细无力。诊为缺乳, 辨为气血虚弱型。治法:补益气血, 佐以通乳。方用通乳丹。处方:党参20g、黄芪30g、当归15g、麦冬15g、通草15g、桔梗10g、猪蹄2只 (前蹄为宜) 。煎服法:上药方煎汁备用, 猪蹄砍为小块放入瓦罐中加水、佐料适量, 文火煎煮至蹄熟烂, 每次服药汁300g时食猪蹄汤1碗, 每日3次, 连服4剂后, 患者乳汁已够新生儿食用, 方切病机, 再服3剂, 乳汁丰溢有余。

按:乳汁的生产, 是赖气血所生化, 而气血又来源于脾胃水谷之精微。患者接连小产2次, 身体气血受损, 此次产后呈一派气血亏虚之象, 故生化之源不足而缺乳。之前虽用多种方法催乳, 皆为治标之举, 不培补气血, 仍无源生化。本方乃傅青主通乳之要方, 方中党参黄芪补气, 当归养血滋液, 桔梗通草利气通络, 猪蹄补血通乳, 合为补气养血通乳之良方, 故服之效佳。

关键词:中医,食疗,胃下垂,缺乳,白术,猪肚

参考文献

[1]卢振国, 王铁生.枳术黄芪散治疗胃下垂50例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1990 (5) :38.

[2]徐景藩.胃病医案2则[J].中医杂志, 1993, 10 (12) :55.

[3]黄文东.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249-251.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心肌病验案举隅 篇2

【摘要】杨传华教授认为糖尿病心肌病的病因主要为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其病机以气阴两虚为本,血瘀、痰浊、气滞为标。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治其本。临床上常选用补阳还五汤,桃红四物汤,小陷胸汤,玉液汤等为基础方,隨证加减,疗效确切。

【关键词】糖尿病心肌病;活血化瘀;验案

【中图分类号】R255.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8-0172-02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增高和病程的延长,糖尿病心肌病已成为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糖尿病心肌病是心肌的特异性病变,主要表现为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容易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2]。糖尿病心肌病属于糖尿病心血管系统方面的并发症之一,属于中医“消渴”、“胸痹”、 “心悸”、“怔忡”、“不寐”等范畴[3]。

杨传华教授认为糖尿病心肌病的病因多见于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及劳欲过度。其病机以气阴两虚为本,血瘀、痰浊、气滞为标。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治其本,从祛邪入手,再予以扶正,必要时根据虚实标本的主次,兼顾同治。以活血化瘀,清热化痰为基本治疗大法。临床上常选用补阳还五汤,桃红四物汤,小陷胸汤,玉液汤等为基础方,随证加减,疗效显著。现选取验案3则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验案举隅

验案1患者宁某某,男,49岁,因“PCI术后9月余”于2014年1月1日初诊。患者2013年3月26日因胸痛入住齐鲁医院,入院诊断: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溶栓术后,急诊PCI术后,心功能I级);②2型糖尿病 ;③高血压病(1级,极高危)。入院后行急诊PCI术,术中置入支架1枚,住院13天后出院。现症见:心前区不适,乏力,耳鸣,视物模糊,食少,眠可,二便调。舌暗,苔白,脉弦。查体:血压:124/90mmHg血糖6.5mmol/L。心脏彩超示:①左房大,升主动脉内径增宽;②节段性心肌运动不良;③心室舒张功能减退(2013-11-18,于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 既往史:腰椎间盘突出症6年。西医诊断:①糖尿病 ;②高血压(II级,极高危);③冠心病(PCI术后);中医诊断:①消渴病;②眩晕;③胸痹。证属气阴两虚,瘀阻心脉。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用补阳还五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组方如下:生黄芪30g,当归15g,川芎18g,赤芍12g,地龙9g,红花9g,生地30g,川牛膝15g,枳壳12g,瓜蒌30g,黄连9g,桔梗9g,柴胡12g 水煎服,每次200ml,日1剂,分两次温服,14剂。

2014年1月15日复诊:服药效可,诸症悉减,胸闷乏力等症状较前明显减轻,偶有乏力,无胸闷,无明显其他不适。纳眠可,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弦。前方继续服用,水煎服,每次200ml,日1剂,分两次温服,14剂。

按:患者糖尿病迁延日久,气阴两虚,气虚则症见乏力,肾精亏损则见耳鸣,视物模糊,气阴不足,脾失健运则见饮食减少。气能行血,气虚则血不畅,血行缓慢,久之则瘀。阴虚则虚火内生,灼伤津液,血脉充盈不足,脉道干涩,亦可以导致血液凝滞。瘀阻心脉,脉络不通,不通则痛,心失所养,不荣则痛,则出现心前区不适症状。因此治法上采用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之法,方选补阳还五汤与血府逐瘀汤加减,瘀去则络通。治疗此病的过程中,在基本治疗大法的基础上,杨教授还选用黄连,防止诸药燥热而伤阴,使之疗效显著。初诊患者即觉症状明显好转,二诊前方继服14剂诸症基本痊愈。

验案2患者李某某,男,60岁,因“阵发性心慌,胸痛十余年,加重3月”于2014年1月22日初诊。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慌、胸痛,既往心电图检查大致正常,现服用通心络胶囊,格列齐特,二甲双胍。患者有高胆固醇血症病史,服药后降至正常已停药。现症见:腰酸,眠中易醒,难以复睡,纳可,大便干,日一行,小便频急,时有失禁,舌红,苔白腻,脉滑。查体:血压:143/83mmHg,心率:75次/分,动态心电图示:左室舒张功能减低。糖尿病史十四年余。西医诊断:①冠心病;②2型糖尿病; ③高脂血症;中医诊断:①胸痹;②消渴。证属痰凝血瘀证。治法:祛痰通络,活血化瘀。方用小陷胸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组方如下:瓜蒌30g,黄连9g,半夏9g,赤芍9g,当归15g,川芎18g,桃仁9g,黄芩9g,丹皮15g,川牛膝15g,生黄芪30g,槟榔6g,苏子6g,水煎服,每次200ml,日1剂,分两次温服,14剂。

2014年2月5日复诊:诸症缓解,无心慌、胸痛,睡眠较前明显好转,纳眠可,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滑。前方继续服用,水煎服,每次200ml,日1剂,分两次温服,14剂。

按:患者糖尿病多年,久治不愈,阴津亏损,燥热偏胜,炼液成痰,血脉瘀滞,痰瘀阻络。痰瘀痹阻心脉,致使心脉不通则痛,故而患者出现上述心慌,胸痛等心血瘀阻症状,肾精亏损,则出现腰酸症状,肾阴亏损,则虚火内生,上扰心肺则易烦躁,多饮,心神不安,故睡眠质量不好;肾失濡养,开阖固摄失权,故小便频急,时有失禁。痰瘀阻络,舌象可见舌红,苔白腻。脉象则滑。初诊患者诸症明显好转,二诊前方继服14剂诸症基本痊愈。

验案3患者刘某某,男,48岁,因“胸闷,活动后加重1年余”于2014年1月22日初诊。2006年医院检查确诊“冠心病”,未规律服药,2年前遵医嘱服用振源胶囊、心达康效果不明显。现症见:胸闷,中度活动后加重,稍作休息后可缓解,无心前区疼痛,无气喘,纳差,食欲下降,眠可,二便调,舌暗紫,苔薄白,边有齿痕,脉弦。查体:血压:112/59mmHg,心率:76次/分,糖尿病病史十余年,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家族史。西医诊断:①2型糖尿病;②冠心病。中医诊断 :①消渴;②胸痹。证属气阴两虚,痰凝阻络。治法:益气养阴,祛痰化瘀。方用玉液汤合小陷胸汤加减。组方如下:生黄芪30g,葛根30g,瓜蒌30g,黄连9g,半夏9g,当归15g,川芎15g,山药15g,知母9g,五味子6g,内金12g,花粉12g,赤芍9g,桃仁9g,白术9g,干姜6g。水煎服,每次200ml,日1剂,分两次温服,7剂。

2014年1月29日复诊:病史同前,服药后诸症缓解,胸闷较前明显减轻,无明显不适。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前方继续服用,水煎服,每次200ml,日1剂,分两次温服,14剂。

按:患者糖尿病后期,气阴两虚,阴虚内热,耗液伤津,脉道滞涩,血行不畅,血脉瘀阻。气能行血,气虚则行血不畅,血运缓慢,血脉瘀阻。此外,阴虚燥热,炼液为痰,痰瘀阻络,亦可出现心脉瘀阻,不通则痛,而心失所养,不荣则痛。因此出现胸闷症状。气虚症见乏力,故可见中度活动后即胸闷症状加重。气阴两虚,脾失健运,则纳差,食欲下降。血脉瘀阻故患者舌象暗紫。初诊患者症状明显好转,二诊前方继服14剂诸症基本痊愈。

2小结

糖尿病心肌病若正气亏虚,气虚血滞者,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其补气活血通络。若血虚兼有血瘀者,以桃红四物汤为基础方,其养血活血。若以气虚痰瘀阻络为主者,方选小陷胸汤加减,其能清热化痰,宽胸散结。若消渴日久,气阴两虚者,常以玉液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其能益气滋阴,固肾止渴。糖尿病心肌病的根本治疗大法为清热化痰,活血化瘀,在其基础上,杨传华教授常选用黄连、黄芩等药物,意在防止诸药燥热,活血更伤阴,顾护阴分,临床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 Adlerberth AM,Roseengren A,Wllhelmsen L.Diabtes and long-term risk of mortality form coronary and other causes in middle-aged Swedish men.A general population study[J].Diabetes Care,1988,21(4):539-545.

[2]金锋,储全根,李敏.从“瘀”论治糖尿病心肌病[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2(1):6-7.

[3]尹晓磊,刘彤.从瘀毒论述糖尿病心肌病病因病机浅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1):30-31.

中医验案 篇3

关键词:中医,针灸,手术后并发症

手术是西医治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找准病灶,手术切除,应该是彻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手术之后,也有可能遗留一些并发症,造成病人的痛苦未能完全消除,或仍存在的病变却不适宜再次手术解决,这时中医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方案。根据病人情况选择中药、针灸,或者两者同时应用,解散瘀滞、改善机体状况,促进病人的自我康复过程,而达到治愈疾病或手术后并发症的目的。中医可以广泛应用于普外科、骨伤科、妇产科、肿瘤科等各种手术后并发症,现举几例在英国诊治成功的案例,同时分析治疗取效的机制与中医在西方国家应用的特殊性。

1肝肿瘤切除术后腹水,胸腹腔引流不止

患者,女, 47 岁,以腹痛、腹水、消瘦、闭经, 及胸腹腔引流不止4个月就诊。

患者3年前被诊断为原发性肝脏肿瘤,经肝脏穿刺取得的活体组织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肝癌。但西医师顾虑其肝内为多发性肿物,(最大的6 cm×7 cm,最小的1 cm×1 cm)且位于门脉附近,手术可能有较大风险,故未给予任何治疗。

患者曾在13年前患乳腺癌,经西医手术以及常规放、化疗治疗,同时以中医药治疗而痊愈。因其对十余年前的中医药对乳腺癌的辅助治疗很满意,故再次求诊于余。针对肝脏肿瘤,经过规律性针灸,及中药疏肝理气、化瘀抗癌两年多的治疗,患者全身状况明显改善,食纳正常,月经规律,面色红润,但是肿物仍在,故建议再看西医,以求适当的驱瘤治疗。看到病人较好的全身状况,西医肝胆外科专家决定手术。

2009年9月初行肝内肿物切除术。术中切除大小不等6个肿物,活检证实为内分泌类瘤,原已癌变的组织消失。手术之后两个月因创面渗出物较多,肝内、肺下各置一引流管。现因引流管长期不能拔除,腹痛,日渐消瘦,于术后4个月再次求诊于余。(作者注:根据英国的医疗制度,病人只有家庭医生给予转诊,才可以接受免费的国家医疗系统的服务,因而只能接受被转诊的专家的治疗;病人不能自行选择就诊的医院,更不能自择专家。如果专家没有给予适当的治疗,病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与理念,选择适当的自费治疗。编者注:本案的原始诊断是否有疑点,由于中医师在英国的法律地位,作者不能重新进行相应的病理检查来验证,或纠正西医专家的诊断。暂且把关注点放到中医对患者术后症状的改善上。)

患者自诉疲乏倦怠,稍事活动就会头晕气喘;全腹胀满,压痛;恶心纳差,眠不安;自诉手术之后已减重十几公斤;动辄腹部引流处痛甚;由于引流管置入使其右背部疼痛,难以仰卧、右侧卧;每日引流约100 ml。体检所见:身体消瘦,被动体位,痛苦面容,行动缓慢;叩诊腹部有移动性浊音;肝内、肺下各置一引流管,肺引流管在右背底部区,不能平卧;引流管引出较多淡黄色液体;双下肢水肿,主要在膝以下;舌淡胖苔白滑,脉弦细。

诊断:(1)肝内肿物切除术后综合征(腹水,下肢水肿,门脉高压不除外?)(2)低蛋白血症。中医辨证:脾肾气虚,水湿停聚。由于肺底引流管,不能平卧,难以接受针灸,故只用中药治疗。治疗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纠正低蛋白血症,减低门静脉压力。中医治法:益气养血,利水通瘀。 黄芪当归补血汤与五苓散加减, 处方如下:黄芪30 g,当归10 g,薏苡仁30 g,茯苓10 g,桂枝10 g, 葶苈子10 g,厚朴10 g, 枳实10 g,山楂10 g,砂仁10 g, 神曲10 g,炙甘草5 g。以上药水煎服,每天1剂,两次分服。人参精口服液每服1管(10 ml),每天2次。

服以上药之后,食欲大增,腹胀腹痛减轻,肺肝引流物以每日8~10 ml的速度骤减,6周之后,西医拔除引流管。

第二阶段,消除创面炎症,提高身体素质。中医继续给予健脾扶正,利水化瘀治疗。患者体重有增,腹水日减,月经复至,二便规律,轻微腹痛。由于引流管拔除部位少许渗出,因此时而发作局部疼痛,发热。西医地区护士隔日更换敷料。中医在扶正健脾利湿的同时,加清热解毒,辅助抗感染。舌淡红薄白苔,脉弦细。以小柴胡汤与五味消毒饮加减。 处方如下:柴胡10 g, 黄芩10 g,半夏10 g, 金银花10 g,蒲公英10 g,赤芍10 g,川楝子10 g,黄芪15 g,猪苓15 g,砂仁10 g, 山楂10 g,炙甘草5 g。

第三阶段,调整消化道功能,促进全面恢复。 待引流口创口痊愈,无再发生感染,其腹水少遗,食纳尚好,排便规律,眠好经至,B型超声显示脾大,故继续健脾疏肝,利湿化瘀。香砂六君与五苓散加减,处方如下:香附10 g,砂仁10 g,黄芪30 g、当归10 g、白术10 g、茯苓10 g、山楂10 g、炒麦芽10 g、 薏苡仁30 g、桂枝8 g、枳壳10 g、 炙甘草5 g。同时,人参精口服液每服1管(10 ml),每天2次。

该患者经用中药治疗半年痊愈,西医每年复查肝胆,核磁共振成像、血液检查都保持正常。今年为手术后第三年,西医结束对其术后的常规观察,患者返回工作,正常生活。

分析:中医对该患者的治效机制在于扶助正气,促进自身的修复能力。由于切除肝内六个肿物,该患者被切除了一半多的肝组织。由于原有肿物的压迫,或是手术之中的碰触,以及手术创面形成的瘢痕都可能使门脉系统仍然不能完全通畅,因而使肝肠循环不能完全开通,下肢静脉受阻,而形成腹水,下肢水肿,与脾大;由于肝肿物切除之后,肝组织内遗有较大的空腔,加上局部很可能产生炎症,因而使肝内,右肺下渗出物不断。

由于较大的创伤,局部的渗出,及腹水造成大量的蛋白质丢失,而形成了低蛋白血症。低蛋白血症使渗透压下降,腹水越发增加,如不及时纠正,可形成恶性循环;自身蛋白分解,而使体重减轻;体质全面下降,使食欲减退,疲乏无力,情绪低落,便滞失眠,以至闭经。在这种情况下,只等待病人自然的自身恢复,其恢复能力是有限的,恢复速度也是很慢的;如不能尽快恢复,从此进一步的恶化,而形成代谢性酸中毒,继而休克,出现脏器衰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这种情况发生,手术就是失败的。就是顾虑到有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以前的专家才不愿意冒风险,为这个患者手术。

第一阶段,应用黄芪补血汤与五苓散急救脾气,疏利积水。给予超常剂量的黄芪30 g,与人参精口服液扶助正气;当归养血育阴;五苓散之桂枝、茯苓通阳利水,用葶苈子换泽泻取其重驱肺底郁水之功;厚朴、枳实行气通腹,神曲、山楂振奋胃气,炙甘草合胃以调和诸药。服药之后,由于患者的食欲渐好,代谢增快,体质迅速改善,低蛋白血症得以纠正。 因而,引流的渗出,腹水,与下肢水肿开始明显减退。

第二阶段, 改用小柴胡汤与五味消毒饮;因大邪已祛,所以改用小柴胡方以平调表里。用柴胡,川楝子疏肝解郁,理气清热,半夏,黄芩辛开苦降,化淤散结;金银花,蒲公英解毒驱邪,猪苓仍清余留之积液;黄芪(已改常量)辅助脾胃之正气;因而,残余的炎症得以清除,全身体质继续得以增强;

该患者是在益气健脾为主,利湿化瘀为辅的第三阶段的治疗下,获得彻底痊愈的。方改香砂六君与五苓散,在香附,砂仁,黄芪,当归,(黄芪当归补血汤以换党参)白术,茯苓,加强了健脾扶正的功用;山楂,炒麦芽和胃醒脾,枳壳行气通腹;桂枝通阳化淤,薏苡仁利湿健脾, 炙甘草和胃以调和诸药。

由此病例的治愈可以看到,手术后应用中药,可以通过增强体质,而促进病患的自身修复能力,而治愈由于创伤过大,体质下降,抗病能力减低而造成的并发症。

2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仍上腹痛

患者,女, 53岁。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右上腹持续性疼痛3个月来诊。

该患者反复发作右上腹疼痛,伴恶心、嗳气,胃脘胀闷,经B型超声诊断为胆囊结石。2009年初(就诊前3个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顺利,一期愈合,但是右上腹持续性疼痛仍在。患者适逢围绝经期,常感潮热、盗汗、眠差、疲惫乏力、便秘,焦虑、压抑、情绪低落。因此上腹疼痛造成的困扰十分突出。全科医生给予复方可待因,但会使便秘更甚,故求诊于余。

刻诊:右上腹压痛,质软,无反跳痛,无黄疸,莫非氏征阳性,腹部胀满,轻压痛,肠鸣音弱。舌红苔白,脉弦尺弱。诊断:(1)右上腹痛待查(胆囊窝残留炎症,胃及十二指肠炎不除外?);(2)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辨证:肝郁脾滞、腹气不通。治法:疏肝通腹、清热解毒。

治疗针药结合。针灸百会、上脘、天枢、足三里、内庭、阳陵泉、足临泣、外关、 阴陵泉、 三阴交、太溪、太冲、合谷。针灸每周1次。中药以大柴胡汤与茵陈蒿汤加减,处方如下:柴胡10 g、茵陈10 g、栀子10 g、 大黄后下10 g、枳壳10 g、川楝子10 g、赤芍10 g、元胡10 g、黄柏10 g、知母10 g、砂仁10 g、 甘草5 g。以上药水煎服,每天1剂,两次分服。

两周以后,腹痛大减,潮热消失,便排规律,睡眠好转。治疗调整如下:针灸每周1次,治法与穴位同前;中药煎剂改为中成药大柴胡汤丸(浓缩水丸,下同) 15粒,每天2次。知柏地黄丸 15粒,每天2次。再两周之后,腹痛全消,且睡眠好,情绪稳定,更年期症状也得到改善。

分析:针对该患者的中医治疗,既关注消除残余炎症治疗又考虑并发症。手术切除之后的残余炎症,是手术之后病痛仍然存在的常见原因,应用中药的目的之一就是消除周围组织的炎症。本案用中药大柴胡汤与茵陈蒿汤加减。 柴胡疏利肝胆之郁滞;茵陈蒿汤之茵陈、栀子、大黄,加川楝子清解荡涤肝胆湿热;枳壳行气通腹;赤芍、元胡柔肝化瘀;黄柏、知母清下焦湿热;砂仁、 甘草调胃和药。用以上方消除胆囊窝的残余炎症,与可能的胃与十二指肠的慢性炎症是成功的。

应用中药同时对患者施行针灸,促进整体的自愈功能,也是促其尽快见效的重要因素。针灸的选穴与中药组方为同一原则,重在疏肝利胆、和胃健脾。百会配八脉交汇之外关、足临泣、阳陵泉通调肝胆、腹部及一身之气; 上脘、天枢和胃通腹; 足三里、内庭穴健脾通肠; 阴陵泉、三阴交健脾育阴;太溪祛湿益肾,太冲疏肝利胆,合谷涤肠和胃。

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在治疗肝胆残余炎症的同时注重围绝经期症状的调治,也是使肝胆病症尽快痊愈的重要因素。该患者适逢更年期,体质状态较差,可能正是促使其产生并发症的个体因素。因此整体治疗,就会产生较好、较快的治疗效果。

由此病例的治效可以看到:手术后应用中药对残余炎症、慢性炎症,尤其是多器官并存的炎症,是较好的选择。

3剖腹产术后切口延裂,腹膜炎致下腹痛

患者,女,29岁,剖腹产术后右下腹痛两个月。

初次妊娠。因胎儿过大,母亲过瘦,骨盆过窄,至足月而胎头仍未完全入盆,遂行剖腹产。手术顺利,创面一期愈合。胎儿健康,五日之后出院。因自己喂养胎儿,又要操持家务,故术后过早活动。术后1周,渐觉右下腹疼痛,为持续性钝痛。纳差,便常。家庭医生给予强力止痛药,服后使便秘,故求诊于余。

就诊所见:腹部平软,右下腹明显压痛,部位固定于手术斑痕右侧下部;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左下腹少许不适,轻腹胀,肠鸣音存在。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诊断:(1) 剖腹产术后刀口延裂;(2) 轻微局部腹膜炎。中医辨证:腹气不利,脾湿血瘀。 治法:祛湿清热,通腹化瘀。针刺百会,天枢,足三里、内庭、阳陵泉、足临泣、外关、阴陵泉、三阴交。针灸每周1次。中药以阑尾清化汤加减:柴胡10 g、茵陈10 g、川楝子10 g、牡丹皮10 g、金银花15 g、蒲公英10 g、枳壳10 g、厚朴10 g、元胡10 g、大黄后下10 g、赤芍10 g、甘草5 g。上药水煎服,1天2次。

1周以后复诊,大便已通畅,右下腹疼痛明显减轻,眠稍安。以上穴位再针,以上方再服1周,改为中成药大柴胡汤丸15粒,每天2次;五味消毒饮 15粒,每天2次。

经用针灸每周1次,以及中成药继续服4周,腹痛全消,二便通畅,眠好,气力有增。仍自己喂养婴儿,且返回工作岗位。

分析:剖腹产术后,创口尚未完全恢复时,由于过早活动,造成手术的刀口延裂、渗出,形成局部的轻微炎症,而产生腹痛。用中药阑尾清化汤加减:柴胡、茵陈、川楝子疏肝清热、理气通瘀;枳壳、厚朴、大黄通肠涤腹,牡丹皮、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元胡、赤芍化瘀止痛,甘草调和诸药。该方疏肝理气,解毒化瘀,可以达到消炎抗菌,同时调整胃肠道的功能,促进自身的康复过程。

针灸选用百会,加八脉交汇之外关,足临泣通调腹部及一身之郁气;天枢行气通腹,足三里、内庭健脾理气,阳陵泉通调阳经之郁气;阴陵泉、三阴交养育阴血之不足。规律性的针灸,以促自体对炎症的吸收,及痊愈。

对此类手术之后的小的创伤炎症,针药结合可以迅速取效。尤其对于伴有脏器功能紊乱者,中药的全面综合调理的功能,更为突出。

4腰椎间盘摘除术后,腰痛,双足感觉运动障碍

患者,女,26岁。手术摘除突出椎间盘后,腰痛仍在,且双足面感觉运动障碍4个月来诊。

因为椎间盘突出症造成疼痛难以缓解,且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下肢压迫症,于2009年8月手术去除第四、五腰椎的椎间盘。术后遗腰骶痛,且双足外侧缘麻木、冰冷、无力。同时月经不规律,周期30~90天,行经5~15天, 无痛经,就诊时月经已两个月未来潮;颜面痤疮。

刻诊所见:跛行明显,双足无力抬起,五趾不能向上背曲,外侧小趾尤甚;双足冰冷,触摸无知觉;腰部可见5公分的手术斑痕,手术部位无痛,压痛主要在手术创面以下的腰骶部;坐骨神经区及下肢无压痛,膝窝以下无痛,但麻木,不温;腹部不温,无明显压痛;颜面多处结节样痤疮;舌质淡红苔白,脉弦细。

诊断:(1) 腰椎间盘手术后并发症(腰骶神经压迫尚未解除);(2)月经不调(多囊卵巢综合征待除外?)中医辨证: 肾虚血瘀,湿邪阻络。治法:驱湿通络,补肾化瘀。针灸:百会、肝俞、肾俞、上髎、中髎、会阳、秩边、委中、承山、昆仑、申脉、束骨、阴谷、太溪、照海、阴陵泉、三阴交、足临泣、侠溪。以上相应穴位给予电针;腰骶部艾灸,每周1次。中药以 二仙、三妙与桃红四物汤加减: 淫阳藿20 g、仙茅10 g、川芎10 g、 赤芍10 g、生地黄15 g、苍术10 g、黄柏10 g、薏苡仁30 g、 桃仁10 g、红花10 g、桂枝3 g、益母草15 g。上药水煎服,每天1剂,两次分服,每周服6剂。

以上针药联合应用1个月,双下肢自觉明显改善,双腿双足渐温,但双足尤其右足趾仍然上举难,使其跛行;腰骶痛去,月经复至,且颜面日渐清爽,痤疹减消 。但稍停药,或改为中成药,则月经复闭,痤疮复生。故以上针药,持续应用3个月, 诸症好转。

分析:此病例虽经手术切除了压迫神经的椎间盘,但是在手术之前,椎间盘对相应神经、血管及组织的压迫,手术之后尚未能完全解除,或许神经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手术之后尽早接受针灸以及中医治疗是必要的。不论神经受压迫程度如何,用针灸都可以通过改善局部供氧,增加微循环,有效地促进神经的康复或血管的再生,消除或改善局部的压迫症状。该患者出现的月经后期,甚至闭经,结节性痤疮,在中医来看都属于肾虚血瘀。故对该患者统筹考虑,合而治之。该患者以神经的受损为主症,故以针灸为主要治疗方法:百会和神调气 ,肝俞、肾俞平肝益肾,上廖、中廖、会阳、秩边通淤行滞,委中、承山、昆仑、申脉、束骨均为疏筋柔肌,阴谷、太溪、照海养肾阴滋筋骨,阴陵泉、三阴交健脾以助后天,足临泣、侠溪疏肝利胆。肝经、胆经,膀胱经诸穴也正是肌肉麻木萎软的部位,对这些穴位的治疗也是对损伤神经的局部治疗。神阙艾灸,局部加用电针都是加强温补肾阳,增加针灸刺激强度的方法。

中药淫阳藿、仙茅补肾温阳,生地黄、赤芍、川芎、桃仁、 红花化淤养血、调经通络,苍术、黄柏、薏苡仁清下焦湿热,桂枝温经通络,益母草化淤散结。当患者下肢的麻木,患足的萎软,下垂逐步得到改善之时,月经也恢复了。

总之,但凡手术之后尚未完全消除的病症,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中药和针灸继续治疗,让病人获得更多的康复机会。

5中医在英国应用的特点

由于英国的医疗体制与中国不同,在这里中医作为补充医学多在私人的补充医学诊所内开展,因而诊治取效的模式应有一些特点:

5.1 中药针灸联合选用,以求中医整体疗效

根据在英国的中医针灸治疗的模式,一般是一周或两周针灸一次。在其他西方国家,也大都如此。由于针灸,中医在这里属于补充医学,病人是需要自费的,因而很难有人能够承付像在中国一样的每日,或隔日一次的针灸频率。就是保险公司,也不愿意承保太多的治疗频率。针灸在这样的治疗频率下,对一些较为严重的病症,显得治效不够,因而用中药与之相合,就形成了既有足够的疗效,病人又可以承付的适宜的中医治疗方案。像这四个成功的案例都是综合应用中药与针灸,而取得良好的功效的。

5.2 主病兼症全面诊治,更显中医整体观念

病人来诊就希望解决所有不适,而按照中医的整体观念,主病与兼症同时出现在一个患者身上,是应该有密切的关联的。像例2,胆囊残余炎症的产生与时值围绝经期有关,对围绝经期综合症同时治疗,取得了改善胆囊残余炎症最快的疗效。像例4,联系患者的月经稀发和痤疮,可能提示患者体内雌激素不足。椎间盘摘除术后神经损伤,久而不能自愈也可能和患者雌激素不足有关。因而,中药温补肾阳,调经通络的治法,使月经复至,有可能通过调整患者内分泌水平,也加速了残损神经,麻痹肌肉的恢复。对这些兼症与主病同在的状况,在选穴、选药、组方时都给予了综合考虑。

5.3 辨证准确选药择精,避免大方杂方

在国外行中医,要求准确辨证,择精用药,要做到既要治病,还不要处方太贵。病人要能够承付,才可以保持就诊,直至痊愈。所以笔者的药方,一般不超过12味;常选用经方,尊其方意,取其最精之味,尽量以精少之方组获取优异的疗效。汤药常短期应用,取其最佳疗效之后,改换相同方义的中成药以维持远期疗效。

5.4 只选常用草药治重疾,严禁濒危动植物及矿物药

中医验案 篇4

1 偏头痛以内伤头痛居多,与肝、脾、肾相关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之所在,居于人体之最高位,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手足三阳经亦上会于头。《素问·太阴阳明论》谓: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高巅之上,惟风可到”。若六淫之邪上犯清空,阻遏清阳,或痰浊、瘀血痹阻经络,或肝阴不足、肝阳偏亢,或气虚清阳不升,或血虚头窍失养,或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均可导致头痛的发生。李东垣《东垣十书》中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根据症状表现和病机判断,偏头痛应属内伤头痛。内伤头痛主要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因于肝者,情志所伤,肝失疏泄,郁而化火,上扰清空而致头痛; 因于脾者,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蒙清窍,阻遏清阳而致头痛; 因于肾者,多由肾精久亏,髓海空虚失养而致头痛,亦可阴损及阳,肾阳衰微,清阳不升,而发为头痛。

2 风、痰、瘀之邪为偏头痛的主要病机

临证过程中邱老师指出,偏头痛起病骤急,痛在巅顶,与风性轻扬、易感、善行而数变的特性相合,具有风的特点。贼风外袭,上犯巅顶,邪气稽留,或肝风内扰则风邪入脑,清阳被扰,气血不畅,阻遏络道,最终发为“头风”; 偏头痛病程反复持久,迁延难愈,具有痰的特点; 其病痛势剧烈,愈后亦可复发,病久则入血入络,久痛不愈或气滞血凝,具有瘀的特点。故邪气兼杂则或气虚血停,或风痰阻窍、痰瘀凝塞,或瘀血阻窍,脑为精明之府,邪气侵袭则头痛作矣。故临证可将其归纳为内风笃盛、痰浊阻络、瘀血滞脑三种类型。内风是偏头痛的致病主因,痰浊是发病的主要病机,瘀血是头痛的发病关键。

3 辨证要抓住内风、痰浊、瘀血三个环节,治疗则采用熄风、豁痰、化瘀等治法

邱老师认为临床辨证不外内风、痰浊、瘀血三个要点。内风最易犯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失条达,肝阳偏亢,循经上扰清窍,故头痛而眩。治以平肝潜阳,滋填阴精,则水能涵木,阳有所藏而不致上亢。痰浊瘀血最易兼夹,脾虚生痰,健运失职,久病络脉涩滞,瘀血痹阻,故痰瘀夹杂上扰清空,头部昏蒙刺痛,经久不愈,治当以健脾燥湿,通经活络,豁痰化瘀。治疗应辨清发病病机,认识发病演变过程,采用扶正祛邪之法,促进疾病恢复。以下列举病案二则。

验案[1] 病人,男,36 岁,体胖。2008 年10 月12 日初诊: 患者头痛3 年有余,发作以右侧头部为重,伴右前额及眼眶胀痛,经常发作,疼痛难忍,有时出现恶心呕吐,用止痛药效果不佳,每次持续1 d ~ 3 d,常由过劳、受寒或情绪郁怒、失眠所诱发。曾在省、市医院诊断为偏头痛,经中西医治疗未愈。近因工作劳累,情绪焦躁而再次发作,表现为视力模糊,羞明畏光,右侧头部及头顶昏蒙,前额剧痛难忍,如刀割锥刺,痛处有热感,伴恶心。曾用强痛定片、哌替啶( 杜冷丁) 、曲马多止痛,效均不佳。舌质略暗,苔白腻,脉弦滑。诊断: 偏头痛。辨证: 肝阳偏亢,上扰清窍兼痰浊。治则:平肝潜阳,祛风化痰,解痉定痛。方药: 天麻钩藤饮合玉真散、止痉散随证加减化裁,药用天麻12 g,钩藤12g,石决明15 g,炒桑寄生10 g,川牛膝15 g,天南星6g,防风10 g,白附子6 g,白芷6 g,羌活10 g,全蝎6 g,蜈蚣1 条。共3 剂,每日1 剂,水煎服,分3 次服。10月15 日二诊: 服上药后,头痛明显好转,羞明畏光消失,恶心亦平,睡眠改善,但有时还头痛伴轻微脑胀。上方去天南星、炒桑寄生、防风,再服3 剂。10 月18日三诊: 头痛、头胀消失,偶有失眠。一般状况改善,舌质红,苔白稍腻,脉弦。此后病情稳定,多年未复发。

按语: 本例属内伤头痛,肝阳偏亢,肝失条达,循经上扰清窍,诸风掉眩,内风最易犯头痛,故首选天麻钩藤饮加减,选用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潜阳,桑寄生补益肝肾,牛膝引血下行。本例病人昏蒙,苔白腻,脉弦滑,尚有痰浊治病,故合用玉真散,方中白附子、天南星祛风化痰,解痉止痛,羌活、防风、白芷祛风散邪,天麻祛风解痉且熄风平肝。兼用止痉散( 全蝎、蜈蚣)合用以增强祛风止痉作用。综观全方共奏平肝潜阳,祛风化痰,解痉定痛作用,使偏头痛得愈。

验案[2] 病人,男,56 岁。2012 年10 月21 日初诊: 患者头痛3 年有余,近年不断加重,发作时痛不欲生,痛在头顶不移,痛如锥刺,甚则用手击头,或捶胸顿足,抱头呼号。曾到多家医院,服用止痛药、安眠药、打止痛针,效果不明显,纳呆,眠差,血压不高。2011 年8月曾有心电图检查提示轻度心肌缺血,偶有胸闷。诊见: 体胖,舌质暗,有瘀斑、瘀点,舌薄白,脉沉涩。诊断: 偏头痛。辨证: 痛久入络,瘀血头痛。治则: 活血通络,化瘀止痛。方药: 血府逐瘀汤合止痉散加减化裁,药用桃仁10 g,红花10 g,川芎10 g,赤芍10 g,当归10g,生地10 g,川牛膝15 g,枳壳10 g,柴胡10 g,全蝎10g,炙蜈蚣2 条( 研末) 。共3 剂,每日1 剂,水煎服。10月24 日二诊: 头痛明显减轻,饮食增加,睡眠改善。上方加炙僵蚕6 g、蔓荆子10 g、细辛3 g,续服3 剂。10月27 日三诊: 头痛消失,生活如常,要求再服用3 剂,以巩固疗效。

中医验案 篇5

1 毛天东老师经验方

1.1 活血灵汤

药物组成为:当归15g、赤芍15g、桃仁12g、红花12g、木香6g、枳壳12g、川断15g、威灵仙12g。临床功效:行气活血, 祛瘀止痛。主治病证:骨折早期肢体肿痛。

1.2 壮腰汤

药物组成为:川断15g、骨碎补15g、五加皮15g、泽兰12g、杜仲12g、牛膝12g、破故子12g、女贞子15g、狗脊15g、木香6g、枳壳12g、西茴10g。临床功效:补益肝肾, 理气止痛。主治病证: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慢性腰腿痛。

1.3 健骨汤

药物组成为:川断15g、骨碎补15g、杜仲12g、狗脊15g、当归15g、川牛膝15g、三七5g、鹿茸1g、土元10g、自然铜20g、黄芪20g、山药15g、茯苓20g、白术20g、党参20g。临床功效:补肾壮骨, 益气健脾, 活血化瘀。主治病证:骨折中、后期延迟愈合或不愈。

1.4 平乐补肾益气壮骨丸

又称特制接骨丸 (骨愈宝) [1], 药物组成为:川续断60g、骨碎补60g、杜仲40g、鹿茸10g、煅自然铜40g、土元30g、党参40g、白术60g、茯苓60g、山药60g、三七30g、生黄芪60g、枸杞60g。上述药物研制细末, 炼蜜为丸, 每丸9g。临床功效:温肾壮阳, 益气健脾, 活血通络, 补肝肾, 强筋骨。主治病证:骨折中、后期延迟愈合或不愈。

1.5 滑膜炎汤[2]

药物组成为:丹参30g、当归15g、赤芍15g、土茯苓30g、金银花20g、连翘20g、桑寄生15g、泽泻15g、生薏苡仁30g、白扁豆30g、木瓜12g、牛膝12g。临床功效:活血祛瘀, 利湿解毒, 通经活络。主治病证:膝关节滑膜炎。

1.6 攻下逐瘀汤[3]

药物组成为:大黄 (后下) 15g、木通10g、槟榔10g、桃仁10g、赤芍10g、甘草3g。临床功效:攻下逐瘀, 泻火通便。主治病证:胸腹、脊椎、骨盆及四肢骨折损伤早期瘀血蓄积, 血瘀气滞或损伤后出血失血过多导致的便秘。

1.7 温经通络汤[4]

药物组成为:黄芪30g、当归10g、白芷10g、姜黄10g、葛根12g、桂枝10g、香附10g、僵蚕10g、制乌10g、炙甘草3g。临床功效:益气活血, 温经通络。

1.8 大黄逐瘀汤[5]

药物组成为:大黄30g、槟榔15g、生姜30g。临床功效:攻下散瘀, 活血止痛。主治病证:外伤性腰腿痛急性发作型。

1.9 益气通络汤[5]

药物组成为:黄芪20g、独活10g、羌活10g、当归10g、白芍15g、鸡血藤12g、桑寄生15g、杜仲10g、牛膝10g、威灵仙10g、细辛4g、制川乌6g、全虫8g、木瓜12g、桂枝6g、甘草6g。临床功效:益气温经, 驱风通络, 和营止痛。主治病证:外伤性腰腿痛慢性迁延型。

2 病案举隅

2.1 骨折延迟愈合

患者, 张某, 男, 42岁, 车祸致左股骨干骨折, 于当地人民医院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出院6个月后于2012年5月16日来我院就诊。X片提示:骨折端钝圆, 萎缩, 有少量骨痂生长, 骨折线仍清晰可见。毛老师结合临床症状及X线表现, 诊断为骨折迟缓愈合, 证属脾肾虚弱, 兼有血瘀, 治宜补肾壮骨、益气健脾、活血化瘀, 方用健骨汤加减, 药物组成:川断15g、骨碎补15g、杜仲12g、狗脊15g、当归15g、川牛膝15g、三七5g、鹿茸1g、土元10g、自然铜20g、黄芪20g、山药15g、茯苓20g、白术20g、党参20g、大枣6g、甘草6g。连续服药2个月后, 复查X线片示:骨折断端骨痂明显增多, 骨小梁增加;继服上方, 2个月后复查显示骨折达到骨性愈合标准。

按:祖国医学无骨折延迟愈合的明确病名, 一般该病可归属于“肾虚骨萎”的范畴。毛老认为:骨折延迟愈合关键病因为肾虚脾弱, 兼有血瘀, 治宜补肾壮骨、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方中骨碎朴性温味苦, 苦能泄能燥, 温能通能散, 入肾补肾, 补中有行, 行中有补, 具有补骨壮骨、续伤止痛的功效;川断味苦, 具有补肝肾、强筋骨、行血脉、疗伤续折之功效;杜仲味甘微辛而气温, 入肝肾经, 甘温补肾之阳, 微辛和畅气血之滞, 气血无滞则筋骨舒畅, 肝肾阳复则筋骨自健, 为平补肝肾、强筋壮骨之要药;鹿茸为血肉之品, 生精补髓, 其性温煦, 专于补虚, 上述为君药。辅以生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山药、大枣等药物益气健脾以助后天生化之源, 佐以三七、自然铜、土元活血祛瘀生新。全方合用, 具有补肾壮骨、益气健脾、活血化瘀之功效, 对症治疗, 效果显著。

2.2 正骨手法

肱骨外髁骨折常见于4~10岁儿童, 属于关节内骨折, 治疗要求尽量解剖复位, 若复位不理想, 常发生肘外翻畸形及其继发性尺神经炎。毛老师凭借多年临床经验, 采用回旋拨茬法手法整复肱骨外髁骨折, 收效显著。整复要点:外侧型与外前侧型手法相同, 患侧肘微屈, 术者拇指推挤骨折块向后滑移, 当绕过肱骨外髁嵴时, 矫正在纵轴和矢状轴上的旋转, 且骨折块已拎起, 再将拎起的骨折块向前下推送, 矫正在横轴上的变位, 同时伸肘内旋前臂, 即可复位。外后侧型推挤方向与外前侧型相反。

参考文献

[1]刘又文, 时国富, 陈献韬, 等.平乐补肾益气壮骨丸治疗骨折延迟愈84例报告[J].中医正骨, 2006, 18 (3) :27-28.

[2]时国富, 刘又文, 陈利国.毛天东运用滑膜炎汤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经验[J].中医正骨, 2006, 18 (3) :64-65.

[3]翟长远, 毛天东.大黄在损伤早期临床运用之窥探[J].骨伤科通讯, 1987, 7 (1) :61-63.

[4]刘又文, 陈献韬, 毛天东.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辨证治疗[J].中医正骨, 2006, 18 (2) :37-38.

上一篇:霸王别姬影评下一篇:砖砌体工程质量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