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教学

2024-10-20

临摹教学(通用12篇)

临摹教学 篇1

摘要:山水画临摹教学是美术学国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通过科学有序的山水画临摹课程的教学, 提高学生的笔墨技法和艺术修养, 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临摹,山水画,美术学

通过临摹这种方式与大师对话, 显得平易和亲切, 下功夫学习传统, 掌握其精华, 然而又不能师古而不化, 临摹前人、大师的目的在于运用, 最终为我所用。

一、高师美术专业山水临摹教学的现状

山水画临摹课是美术学国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但在实际教学中, 教学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 学生在高中美术教育阶段普遍接受的是应试教育, 主要进行的是高考应试中的素描和色彩技法训练, 对中国传统美术知之甚少;其二, 进入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后, 老师与学生都面临着课时不够集中课程内容又多的问题。在以往的山水画临摹教学中, 由于受教学时间限制, 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只能泛泛的讲解山水画史和技法示范, 学生的学习也像蜻蜓点水一样, 得不到扎实的技法训练和提高理论修养的水平。怎样进行山水画临摹教学, 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成为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提高山水画临摹课程的教学水平

(一) 讲清山水画临摹的意义

临摹是创作的根本与前提, 在教学初, 教师就要对学生强调临摹的重要性与重要意义。潘天寿在其《论画笔录》中说:“画好中国画, 首先要学习传统, 吸取传统的精华, 舍其糟粕, 然后加以发展革新。传统像一座宝库, 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遗产, 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学习和研究中国画, 第一步应是临摹, ‘传移模写’为六法中的一法, 这是祖先传下来的一个法宝, 我们不能忽视。”1张大千也认为“学习传统极为重要。我国有悠久的绘画艺术传统, 有历代大家遗留下来的许多名迹。他们在不同的社会里, 用了一生的精力, 积累了许多经验, 我们要把这些丰富的经验学到手, 再在艺术实践中运用, 加以发展, 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一生的事, 不下苦功夫不行。”2为何优秀传统绘画作品能历经千年流传至今?就是因为这些传统绘画里有艺术家对中国画本体规律的掌握、有对传统笔墨的认知与把握, 集中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追求。每一件优秀的作品中都有着不同的时代、环境、风格、气象、笔墨语言和不同的历史和人文内涵。只有通过临摹教学, 才能了解山水画的各个流派, 认知前人的绘画风格、师承及成就, 才能掌握山水画的基本特点和技法, 融汇变通, 为后面的创作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只有理解了本课程学习的重要意义, 才会引起重视, 这是学好本课程的前提。

(二) 指导学生选择优秀的临摹摹本

一方面,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画史流传的代表画家的经典作品作为摹本。中国传统山水画作品流派纷呈, 名作繁多, 浩如烟海, 明代画家杜琼总结六朝至元末有艺术特色的代表画家就有二十多位:“山水金碧宗二李, 水墨高古归王维。荆关一律名孔著, 忠恕北面称吾师。后苑副使说董子, 用墨浓古披麻皮。巨然秀润得正传, 王诜宝绘能珍奇。乃至李唐尤拔萃, 次平仿佛无崇庳。海岳老仙颇奇怪, 父子臻妙名同垂。马夏铁硬自成体, 不下次派相和比。水晶宫中赵承旨, 有元独步由天姿。霅川钱翁贵纤悉, 任意得趣黄大痴。云林迂叟过清简, 梅花道人殊不羁。大梁陈琳得书法, 横写竖写皆成宜。黄鹤丹林两不下, 家家屏障光陆离。诸公尽衍辋川脉, 余子纷纷不足推”。3明、清、近现代的大师更是层出不穷, 如此之多的名家名作在教学中不可能逐家逐幅临摹, 教师必须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及其作品, 其作品应该能够代表某一流派的最高水平, 学生们通过临摹来加深对这些画家作品的理解, 认识到各个流派之间的风格差异性, 取各家之长, 为己所用。

另一方面, 在课余时间, 学生们可以自主选择最感兴趣的名家作品作为临摹摹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由于每位学生性格气质不一, 喜好的作品也不一, 在初学阶段,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 对喜好的名家作品可以临摹整个作品, 整体上把握这个画家的技法特点和精神面貌, 并且在几周的课程时间里, 主要以一位画家为重点, 对其作品尽量多临摹, 并与同时期的画家进行比较, 潜心研究, 细心揣摩, 掌握一定的技法, 为以后写生与创作做准备。

(三) 重视读画,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临摹方法

对临摹作品基本技法和笔墨特点, 还要有所思考, 就是要在临摹之前进行观画、读画。一幅作品, 通过观摩与解读, 研究其时代背景、风格流派、审美取向, 再研究画家自身背景, 作品的立意、作者主观心性的表达等等。这样, 对于名画所承载的历史、风格特征、笔墨语言、精神文化内涵、就会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在临摹的时候, 对作品就有个整体全面的理解与认识, 而不仅仅是只停留于作品表面, 有利于拉近学生与传统绘画的距离, 激发对传统绘画的热爱。优秀的山水画摹本具有极强的形式、技巧和笔墨语言。所以在临摹教学中, 要讲清作品的形式语言技巧, 使学生明确作品的优点究竟在哪里, 从哪些方面学习。;比如, 选择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作为摹本, 就需要让学生了解他的雄强画风、全景式构图、斧劈皴、雨点皴、枪笔, 双勾画树等技法。通过对摹本的示范教学, 让学生体会这些技法的特点及在画面中运用时达到的效果。不同时期的画家有不同的特点, 精练讲解不同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山水画家及其画风, 并结合其特有技法进行示范, 便于学生认识中国山水画史及山水技法。在临摹中找到其特点, 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诚如李可染先生在谈到自己学画的经验时所说的那样:“学习古人也要分析, 笔墨好的, 就学笔墨;线条好的, 就学线条。过去我曾做过这样的工作:订了些小本子, 把古画中的树木、山石、人物分别临摹下来, 意境好的, 就记下整个构图;自己特别喜欢的, 就临摹全幅。这对我的帮助很大。”由于课程时间限制, 在课堂中不易提倡复制性临摹, 而应以研究性临摹为主, 临摹到一定程度, 把握作品造型上的特点和方法。

(四) 提高临摹水平, 鼓励背临、默临

临摹是一个由易到难、由个别到整体逐步深入的过程, 是一个由形似到神似逐步提高的过程。为了认真研究摹本技法, 我们都采用对临方法, 但对临多了, 学生就会形成离开摹本无从下手的状况, 所以, 在临摹一段时间以后, 可以把背临、意临适当地穿插进去, 增强记忆和技法的熟练应用。通过背临, 学生可以发现自己作画中的不足, 比如对画面构图的把握不够完整、对山石、树木、水云等的表现力的不足等等。在以后的临摹教学中, 学生会仔细观察摹本, 把重点放在自己弱项的训练上。而意临时, 学生则会更注重画面的意味与意境, 而不仅仅只限于物象的技法之中, 不求笔笔形似, 笔墨有一定的自由, 作画的过程中会有新的认识与体会。适当地鼓励背临和意临也有助于对学生形象的记忆力和联想力的的训练。

(五) 提高文化修养, 体验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

“中国传统绘画系统欣赏意蕴深厚的内在美, 作为最高的艺术理想, 是强调人的主体精神, 追求造化生命在作品上的化现, 通过经典的诠释, 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跟这种备受称赏的内在变革联系的更紧密的是艺术家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长时间的锤炼和深厚的学养, 而不是外在技术的速食化。清代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这样说:‘有毕生之酝酿者, 有一时之酝酿者。少壮之时兼收并蓄, 凡材之堪为吾用者, 尽力取之, 惟恐或后, 惟恐不多, 若少缓焉其难免失时之叹。及至取资已富, 别择已精, 则当平其心气, 抑其才力, 以求古人之所以陶淑其性情而自成一种气象者, 又不在于猛烹极炼之功, 是则一生之酝酿也。’中国传统艺术倡导‘道成而上, 艺成而下’‘夫画者, 从于心者也’‘笔墨乃性情之事’‘画为无声之诗’‘不似之似’等等, 这些画论所研讨的艺术主旨都不是艺术作品的外在技术而是作品的文化内涵。正如张大千先生所说:‘艺术为感情之流露, 为人格之表现, 作者平日须培养良好的风骨和情操, 如徒研技巧, 即落下乘’。”4中国画论强调:“外师造化, , 中得心源”, 提出了向外界学习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落到“心源”上来, 通过山水画临摹教学不仅仅是解决造型和技法问题, 更重要的是深入感受、认知与把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源远流长, 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有着鲜明的民族艺术特征和灿烂的艺术成就, 通过科学有序的山水画临摹课程的教学, 提高学生的技法水平和艺术修养, 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 是每一位专业教师的心愿。

参考文献

[1].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7年, 186页

[2]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7年, 186页

[3]阮荣春《沈周》, 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 1996, 14—15页

[4]杨卫华《浅议艺术设计领域的技术与文化因素》, 《艺术与设计》2011年第4期, 第8页

临摹教学 篇2

在上课时,低年级的孩子总是问我,老师,我什么都想不到,什么都画不出来,能照着书上的画吗?只要我拿出来范画,就会发现这次的作业大部分都与范画一模一样。到底临摹能够提高低年级孩子的绘画能力还是会阻碍孩子想象力的发展,这是一直困扰我的一个小问题。

临摹是绘画的第一步,每位绘画大师都是从临摹起步的,古罗马的雕塑、达芬奇的手稿、马蒂斯的绘画风格…这些杰作都被复制、临摹,造就了不少艺术史上的奇迹。每位大师都是从学生时代临摹大师作品开始的,在临摹过程中对大师优点的学习,可以提高孩子的绘画技能。

8、9岁孩子的模仿能力正是最强的时候,他们在学习临摹的过程中接受能力也是最强的,所以,临摹是绘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是临摹的过程也是禁锢思想的过程,临摹的图画很容易变成孩子绘画的固定模式,造成孩子概念的画风,不利于形成孩子自己的绘画风格。

关于中国画教学临摹中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国画;临摹教学;思考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中国画艺术是对当代中学生艺术欣赏及绘画实践比较重要的学习部分,尤其是在中国画临摹中,更是一个教学的难点和塑造点。

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国画教学由于学生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教学大多以临摹为主,摹本大多以美术教师自制,学生成绩评定以教师眼光作为标准,致使大部分学生觉得学习太难索然乏味,使他们与生俱来的爱美之心和美术表现潜能及由此引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被扼杀。不适合我国把了解中国美术被作为普通公民的一般素质要求。多年的国画教学实践还反映出这样的问题:首先表现在把中国画的教与学局限在单纯的技法训练与照本临摹之中;其二是缺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正确引导与培养,从而无法把握中国画造型法则和实践的应用;其三是对中国画概念的误导与忽视,造成学生对中国画本质与内涵的模糊,从而使教学目的得不到很好的贯彻与落实。这些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实施,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需要,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次要位置,课程的评价也缺乏全面性。

艺术课新课标指出美术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我们可以从美术作品中,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的人类历史、文化、生活、情感和政治等信息。所以,这学期的中国画的模块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祖国的优秀传统、笔墨技法與造型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人文素养,使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更加了解和热爱。

临摹是中国画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掌握中国画本体规律的重要学习方法。中国画的特点是“意象”造型,它不要求模拟现实,以实际不存在的线为造型手段,以阴阳、虚实、轻重等处理对象空间关系,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将这些具体方法归纳成程式。无论山水、花鸟、人物各画种都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思维、绘画模式和表现语汇。这些程式也就是中国画的特色,这是面对实景和人物模特写生的方法所不能代替的。要传承中国画的民族文化精神,就得要通过临摹这个途径,掌握传统的绘画语言和技巧及造型规律,领悟文化精神特质。

临摹是把学生引向艺术殿堂的必经之路,临贤习圣是启迪我们自身本原的智慧和光明,通过临摹又会将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教师不能用固有的知识结构简单应对学生,更不能完全用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代替学生具有丰富想象的思考。那么如何对学生的临摹学习作正确的引导?我觉得首先应从选择好的范本开始,也就是指临摹学习,必须有所选择,去短取长。二是采用临摹和鉴赏相结合,不能傻临,如唐志契所说“临摹最易,神气难传,师其意而不师其迹,乃真临摹也。”因为临摹不仅仅是解决技术问题的过程,也是整体上解决感受与理解传统绘画的过程,还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应把作品放到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去理解、体味,在临摹中,要学会比较,学会品味,学会分辨优劣雅俗,判断笔墨高下,领会笔墨与风格的关系,增强审美鉴赏能力,提高表达能力。三是临摹、观察、记忆和写生相结合,因为临摹不是目的,临摹主要是让学生获得一种把握和表现现实的方法,并形成创新的基础。

在中国画临摹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坚持“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

我们的教学多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所以只有在了解不同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基础和能力等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组织实施教学。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防止盲目的或单纯的教学。因势利导作为教学的指导原则,教师以自身的修养,对不同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智能结构和艺术修养等,能够全面性透视,并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他们自身发展的潜力优势,充分发挥个性,培养出独特艺术创造力,而不是改变学生的个性特点。

二、充分利用“范画”在中国画教学中的作用

因为教师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为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技巧,而教师“范画”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的教学方法,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教师把作品进行分解、剖析和演示,在示范的过程中有重点地结合讲解,尤其中国画的墨色浓淡调配,用笔用墨的方法、色彩的配置予以详细的示范。学生经此直观感受之后才能加深体会,尔后引起学习兴趣与表现冲动,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三、形式技巧传授不能僵硬

形式技巧传授在中国画教学中虽然程式很强,但在向传统学习过程中,要从作品的精神上去领会和把握,不能用“硬性强化”的教学方法,而形式技巧的传授必须打破僵硬的概念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必须在激发学生兴趣基础上进行。

四、在临摹教学中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所以培养创新意识是教学的根本任务,在国画教学中,使学生懂得“古人之法是用,造化之象是体。”在造化之前,所以除了临摹学习古人之外,向自然和生活学习,通过这种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能力和写生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学习心得,个人阅历,修养体悟进行个性化创造,也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进入一个创造层面。

这四个方面不仅仅是在中国画教学中要体现出来,在高中美术课中,素描的学习,水粉画的学习都应注意,但中国画的特点就是意象化,写意大于写形,这就对每一个同学和教师提出了更加有难度的问题,可以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认识并临摹出自己的特点,这种就不是单纯的临摹,而是在临摹形式的基础上加入自身的思想,是一种几乎为创意的临摹方式,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临摹的兴趣,具体方式可以是先以摹本为范例,对画面意境进行体会理解,想象画面环境,延展思维,而后根据自身想法进行画面构图及其色彩的复制或改变。最后,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绘于纸面上,得到自己的小创造。

当然,这是一个最后的目标,在学生临摹初期还是应该先将技术学习放置第一位,学习笔法,用线,阴阳浓重等等。

美术作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独创性体现出来的。中学国画教学中不能像专业教学那样,有较充裕的实践循序渐进地从临摹到写生,但教师应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采取各种方法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对待不同形式和不同想法的学生作品时,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观点、轻易评价,艺术是个性的产物,是民族的产物,它的取向是求异,为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多样性。

以上便是我对中国画临摹教学中的思考,总之为在尊重临摹样本的前提下,灵活掌握教学方法和学生的主观作用,放松对形式的约束,从而达到更加符合新时期中学生对艺术的要求以及新课改之后对课程学习的标准,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中国画的临摹的精髓。

参考文献:

字体设计教学中临摹方法探析 篇4

一、字体设计教学临摹指的是探究性临摹, 即带着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目的进行的有重点的临摹

探究性临摹首先是默临, 所谓“默临”就是在临摹字体之前, 要求学生首先要观察临摹对象的构成方式, 推敲临摹步骤, 体会字体设计作品的形式美感。是边欣赏边解构的过程, 这样能掌握更多的作品信息, 对设计元素进行化繁为简的视觉处理, 为未来字体设计奠定创意基础。

其次是制定阶段性临摹目的, 避免盲目性临摹。如阶段性临摹目的是要掌握结构、理解设计构成、提取创意还是体验新的设计风格等, 这样有的放矢地临摹其效果往往会事半功倍, 否则临摹训练收获很有可能出现广种薄收的结果。通常最初的临摹会专注于字的间架结构, 接着是对笔划处理产生兴趣并进行学习研究, 再进一步就是字体设计的整体构成的学习分析。事实上临摹者应该从字体设计的定位、创意、骨架、笔划、材料、气韵、风格、效果等各个方面体会字体设计作品, 甚至在特定阶段训练过程中感同身受地体会和理解字体设计所说的“具象“”意象“”装饰” 等等, 只有针对性地理解和有目的的训练, 才能从观念和方法的角度去揣摩经典字体作品设计的定位或者设计师的创意本源。

探究性临摹是明确重点的临摹, 带着重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临摹。学生在初步接触字体设计专业的阶段, 如果既要掌握字体骨架、字体设计原则及字体设计技法同时还要兼顾创意和素材搜集, 在职教类设计院校学生有些不切实际。因此, 让学生带着对字体设计的种种问题从临摹入手, 如为什么这幅字体作品选用这种字体?笔划用这种处理方法?创意体现在哪些方面?图形是如何融入字体?这样带着疑问, 直接地进入技能和设计审美的临摹学习, 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臂膀上, 找到字体设计的自信。

探究性临摹是完整性临摹, 不是片断式或碎片化的临摹。常规临摹的步骤是先临摹美术字, 如黑体字、宋体字, 圆体字等。如果临摹黑体字, 要求学生收集由黑体骨架基础上深化而来的字体设计作品并按音形意分析归纳, 再从黑白空间分析骨架并临摹, 临摹作业要求提交收集在这种字体基础上演化而成的设计作品, 并在能回答出做什么样的字体设计?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有什么意义?什么时候完成?在什么地方制作?应用在哪里?由谁设计完成的?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这种研究性字体骨架临摹将文字创意和应用潜移默化地渗入学习中, 使学生对设计职业有切身感受, 为就业奠定了良好的职业基础,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 在解决问题的思想指导下, 学生主动通过各种途径寻找解决之道, 这样学生主动去探究, 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找到成功的喜悦, 激活了原本机械的临摹课堂教学。

二、字体设计教学临摹指的是选择性地临摹, 即选择设计大师的字体设计作品临摹

选择性临摹首先是选择经典字体设计作品, 即临摹的作品要经得起时间推敲。优秀的字体设计作品具备以下特点:语言形式美、风格独特性、创意新颖、识别性强、易于传达, 蕴含独特文化魅力。通过临摹, 能体会到设计师设计时的思路历程, 因此选择高水准的字体作品或设计大师之作, 或是能代表某个时代、某种风格的字体作品, 或是国内国际权威字体设计赛事的大奖作品, 如方正字体大赛或东京TDC大赛字体作品。总之, 选择有临摹价值经典的字体设计范本, 是临摹的基本准则。教师应协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字体作品, 这样有效地避免学生因专业视野与素养的局限性选择字体作品不具代表性的问题, 当然, 在临摹之前教师还应充分的解读与分析字体作品的创作时代、设计风格、创作背景、设计手法等, 便于学生充分理解字体作品, 从而启发他们的设计思维。

选择性临摹其次是渐进式临摹, 即临摹的主题要体现专业渐深。字体临摹专题必须是循序渐进式, 即在知识点上有专业深度的体现, 从基本的临摹学习字库字体开始, 这个阶段主要解决的是形像的问题, 研究字体的间架结构问题, 建立字体骨架概念, 也是临摹的初级任务;其次是对经典字体作品的临摹, 这个阶段主要是解决形与神的问题, 研究字体笔划构成及字体设计的定位问题, 建立字体新颖性概念, 也是临摹的任务之一;接着是字体作品意境的临摹, 这个阶段主要是解决字体设计的内涵的问题, 研究设计的创意概念问题, 建立字体独创性概念, 也是临摹的重要任务;最后是作品设计拓展的临摹, 这个阶段主要是解决字体设计的构成问题, 研究设计的技法和设计本源问题, 建立字体多维度、多材质等综合表现的概念, 为未来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这也是临摹的终极任务;

三、字体设计教学临摹指的是注重实效的临创转换式

临摹到创作的转换主要取决于专题临摹后拓展训练的专题设置的训练, 下面从四个方面论述具体的转换过程:

1) 从临摹的字体作品的形似到字体创作的形似的转换, 这个过程着重解构字体构成的骨架, 如借用书法作品的字体骨架, 利用字体的笔划代替书法笔划来设计字体, 或者利用经典作品字型及笔划, 重新设计字体, 这是最初的模仿训练, 也是字体设计入门的初体验。

2) 从临摹的神似到创作的神似的转换, 主要学习字体设计的定位, 如临摹香港著名设计师刘小康的字体作品“周生生”, 无论用色还是字体重心上移的设计手法无不体现珠光宝气的气质, 彰显高挑、时尚的精气神, 因此学生在临摹后的拓展转换时要传神, 才能体现到作品的韵味。

3) 从临摹意境到创作意境的转换, 如徽派建筑的意境与字体笔划的融合。

4) 从临摹的技法到创作的技法的转换, 通过对大师陈幼坚的作品临摹, 可深刻体会到如图形在文字中的设计应用的转换技法等, 通过临摹少数民族文字, 可巧妙将笔划精髓融入汉字设计。

总之, 临摹要求大胆地对作品案例中文字的字型、笔划、结构等进行变形, 打散、重构, 用自己的理解和分析, 重新归整设计信息, 借助抽象或具象图形进行巧妙再设计。

参考文献

[1]丁海涵蔡可群.油画临摹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思考.美术教育研究, 2001 (8) .

山水画临摹教学的几个问题 篇5

夏万杰

(江苏教育学院盐城分院,江苏 盐城 224001)

[摘 要] 临摹是学习山水画技法的重要手段,也是山水画教学的重要环节。山水画临摹教学要为学生精心选择确当的山水画临本,要循序渐进,适时地明确不同阶段的临摹要求,要引导学生悉心解读山水画临本,让学生在临摹中领会笔墨语言符号的内在规律。

[关键词] 山水画;临摹;教学

临摹是学习山水画技法的重要手段,也是山水画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学生而言,只有学习并掌握山水画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现程式才能知晓其精髓,从而加强艺术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要掌握山水画的传统精神,临摹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临摹在山水画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临摹课作为山水画教学安排的基本环节是十分有必要的。

山水画临摹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为学生精心选择适合临摹的山水画范本

在山水画临摹教学中,首要的问题是为学生选择恰当的山水画临本。特别要注意选择古代经典作品作临本。古语讲“取法乎上,得法于真”。在为学生选取山水画临本时,所选的范本必须要具有严谨质朴、纯正宽厚的品质,笔墨合于法度,章法构成得于中正。这样才能便于学生从作品中学到规范得山水画语言技法,领悟山水画的艺术精髓和法度。选临作品只有是值得反复揣摩和品味,经得起推敲的的精品之作,而且在其所处的时代中具有代表意义,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有利于学生对作品时代特征、笔墨语言、流派风格进行深入分解、辨析和精深把握。例如在临习龚贤的山水画作时,要重点选取《重山烟雨图》、《秋溪书屋图》、《秋拂高楼图》等苍秀浑沉、清寂幽深风格的作品,用笔严谨,笔笔为则,精简清透;用墨求繁,层层积染,苍苍茫茫[1]。学生通过对龚贤作品的研究为其对山水画面皴法的研究打下基础,对积墨山水画的技法也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中国传统山水画作品流派纷呈,名作繁多,浩如烟海。如此之多的画作在教学中不可能逐幅临摹一一顾及;否则,穷其一生都无法完成临摹研习的目标。所以,选择什么样的范本是山水画临摹教学至为重要的环节,教师必须根据教学需要加以选择,则必须选择经典作品遴选精品范作,为学生准备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性山水画临本,使之入手就能感受到纯真中正的笔墨手法,领略山水画的艺术精髓,为后期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譬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代表着宋以来的山水画雄强浑厚的风格,学

生从此入手,采用精读的方式细细辨析其笔墨手法,深入领略北宋山水画的艺术精髓。当学生再临摹元代绘画时,他们便会有比较和联系,就能比较全面的了解宋元山水画技法的衍变和发展脉络,直至沈石田、董其昌、龚贤、石涛等诸位大家是如何将山水画的笔墨语言推至表现极致的[2]。目前,高校国画教学临摹范本选取基本相近,通常选用像五代董源的《潇湘图》、巨然的《层峦丛树图》,北宋代表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还有南宋李唐的《万壑松风图》等经典画作;其后还可以延伸到临习元代画家的作品,如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倪瓒的《渔庄秋霁图》、吴镇的《渔父图》、王蒙的《青卞隐居图》等等;顺次而下则可至明清的沈周、董其昌、龚贤和石涛等画家的作品。

二、循序渐进,适时明确不同阶段的临摹要求

山水画临摹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内化过程。学生开始接触山水画,只对作品表象有浅层的认识,一笔一划地临习,初步达到形似相像。经过数遍临摹感受,才能逐渐对笔墨技巧有一定了解。如此渐次深化,渐入佳境,这对学生掌握山水画的笔墨技巧和造型规律是有好处的。

山水画临摹教学一般分三个阶段进行,在每阶段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由笔墨形似向气韵意趣过渡。这种由简单向复杂的渐进转换变化过程,对临摹教学是极为重要。根据渐进渐高的各个学习阶段,分别采用对临、背临、意临等临摹方法教学,引领学生逐渐进入师古不惑的正确门径[3]。

对临是临摹教学中最常见、应用最广的山水画学习入门的基本方式。它的基本步骤是观察、分析、表现三个环节。在正式临摹范本之前,教师一定要耐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认真读画,对整幅作品有一个较为完整地认识,做到胸中有数,了然于心。然后从细节到全局,从外观到内涵,从笔墨技巧到风格精神,逐一分析,反复揣摩,深入理解,领悟精髓,做到胸有成竹,下笔不惑。所以,对临是对学生观察、理解、表现等多方面能力训练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临特别强调“读画”,重视“读”的重要性。“读画”的过程以及“读”之前相关知识的了解,明确临摹的目标,主动表现,这样会使学生临摹学习事半功倍,收效明显,有益于提升临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教师必须在学生临摹之前详尽周密的安排范本讲解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范本分析其具体文化背景、笔墨技法、审美感受等等,同时教师要作具体规范的临摹示范,使学生从直观上对临习对象有完整认识,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到正确的方法。

背临是通过对临之后,学生有了较为深厚的专业基础,对范本画面的谋篇布局、笔墨技巧和用水用色等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把握,不看范本,仅仅凭借记忆或临摹印象,背画出原范本的风格、技法与结构特征等。背临是对学生观察、理解、表现、记忆等各方面能力的全面训练。背临更强调抓住作品的精神实质,以神似为要义

表现最具作品风格特征的用笔用墨、造型布白等因素。背临可以检验对范本笔墨技巧、精神气韵的把握程度,能够在背临中能果断、深入并充分表现出来的是已掌握的内容,而忽视的部分则需要仔细研习,寻找还没有体会到的地方,再反复对临、背临,如此不断深化,直至与范本神韵相随,气息相通。所以,背临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范本,有益于对原画的布局、笔墨、神韵的消化和吸收。

意临是以原画的笔墨特征和造型规律为基础,独立创作与范本风格近似的画作。意临是具有创作特征的较高层次的临摹,它介于临摹与创作之间,是半创作式的。是学生对范本掌握到一定程度技和艺得升华。学生根据范本中笔意、气息、意境等因素,脱离原画进行主动地创造,直接能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情趣。意临最能够训练学生的创作力、想象力以及取舍组合的能力,难度较大,是考验学生能力高下的一种能动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给予学生具体限定的范围,利用业已掌握的笔墨语言有针对性的进行仿作。

在教学时,临摹时段安排与技法训练阶梯也应该服从循序渐进的原则,前期课程基本是采用对临的教学模式,以形似为目标,要求与原画的笔墨越接近越好。随着临习的进展,结合学生掌握程度的要求,逐渐穿插进背临的模式,引导学生把自己对范本的理解和感受融入到临作中。到后期,以意临为主,力求“中得心源”,融入学生自己业已掌握的笔墨造型语言进行组合或再创,主动与写生和创作教学接轨。有时,根据学生对范本理解水平或教学需要,对临、背临和意临也可以轮流穿插进行,在这个过程中,要将临摹实践、笔墨规则与山水画理有机结合,促使学生不断提高山水画笔墨语言表现能力,从而不断加强其艺术审美力、创造力。

三、引导学生悉心研读山水画范本

读画是学习经典范本的一种方法。通过对范本的悉心体会和研读,琢磨其笔法、墨法及其与造型的关系,体悟画幅构图和意境表达,揣摩其笔墨语言结构、造型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特征,从中窥探出笔墨意境的规律性,作为临摹的指导与借鉴。我们知道,山水画临摹学习并不是临习简单的作品照抄,也不是对一家一式的机械模仿,而是对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的全面的认识和深刻掌握。只有通过对历代精品名作的反复研读,才能形成清晰的关于山水画的发展内心脉络,更全面地掌握山水画经典技法,引发学生对山水画写生、创作等艺术实践和精神追求方面的思考。所以,引导学生悉心研读山水画范本,可以使临摹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临摹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传统山水画经过长期发展演进,将人与天合一,心与象互通,形成独到的画法和画理,诸如黑白、大小、方圆、虚实、奇正、动静、苍润等相依相生的作画法则,“虚实相生”、“知白守黑”等守克互化的思维方式,这都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表现模式和审美精髓。临摹课其实就是“溯本求源”,“揣析高古,求得真法”。在临摹教学时,教师

应对临摹范本的时代风格、审美趣味、师承关系、笔墨技法,及画面构成规律进行分析、梳理,帮助学生养成读画的习惯和自觉悟“道”的学习方式。还应着重通过对不同笔墨形态的组合、编排的分析,帮助学生体会和理解作品中点线形状的关系、笔墨语言的秩序,以及布白构图的规律等等,使学生在研读范本时有明确方向、具体目标和方法途径,从中获得表现山水画的语言图式[4]。

在引导学生读画过程中,临摹不仅要重视技术层面的学习,更要重视精神内涵的体会。山水画艺术博大精深,是一座丰富的文化宝藏。面对浩瀚如烟海的山水画作品,我们既要从有形的技法上分析出运笔的规律、用墨程序以及画面构成等可视的层面解读作品;更要从无形的意蕴精神层面解读,深入理解画面的文化背景,作者的艺术思想及其语言风格。此二者不可分离,如果具体可见的视觉笔墨痕迹失去内在精神依托,再好的视觉效果也是扁平的,空泛的,经不起艺术推敲。只有在充分解读画面的有形与无形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掌握山水画笔墨精髓,使其笔墨水准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在技术和精神上有了保障,使笔墨表达成为可能。

所以,就绘画的解读而言,应该成为教学的主要环节,更应该成为学生文化熏陶的习惯,但凡经典作品,应有可读之处,要多解读,细品味,深思考,勤实践,洞悉作品率性见性的超妙之处。读画训练在山水画学习任何阶段都是有必要的,不论是在临摹还是写生、创作时,都应养成良好的读画习惯。

四、让学生在临摹中领会山水画笔墨语言符号的内在规律

临摹的目的在于学习,就是通过临习经典范本的去理解其笔墨特点及造型技法,深入感受范本的思想禀性、艺术审美。感悟前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内涵,并以此作为山水画写生、创作的指导原则。“临摹古画,现须会得古人精神命脉处,玩味思索,心有所得,落笔摹之,摹之再四,便有逐次改观之效。”[5]在临摹范本时,让学生在临摹中领会山水画笔墨语言符号的内在规律,使学生在笔墨技巧上得到相应的训练。临摹教学除了指导写生对范本的笔墨形迹进行有效描绘,还要让学生在笔墨精细微妙处下功夫,“以迹师心”,领悟笔墨语言的审美认知和艺术生命力。仔细分析笔法墨法构成的内在规律。“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达到笔墨化境的地步,不只是外在的形貌上的笔墨痕迹的相似,而是笔墨精髓充溢其中。

山水画的笔墨语言应该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符号体系。山水画表现的对象是变幻纷呈的自然世界,山河树木、烟云雨雾无所不包,季节、地域、气候不同,山水特征也各具情态,历代画家将纷繁复杂的自然造化凝练为生动形象的笔墨语言,当然其形其貌也呈现不同的风格。而每一时代自有迥异的文化、审美习惯,给山水画打上明显的特征烙印。由此,造就了山水画众多的流派,丰富的笔墨语言以及深邃博大的艺术精神。所以,在临摹教学中,要以主动地形态去领会山水画笔墨语言精华,不可照搬硬套,要结合自己的理解加以消化,不为传统所困,推陈出新,“以己之个性感悟古人

之个性,以己之创造感悟古人之创造,以己之特殊感悟古人之特殊[6]”。概括而言,临摹就是跨越时空,以范本为介体与古人进行笔墨语言交流对话的途径,是一种主动吸取笔墨语言规律及其精神的内化过程。

山水画笔墨语言是极具程式性,是自然世界的抽象萃取,以符号化的方式表现心象。若要抽象符号释放生命活力的色彩,就必须使之回归自然,附着与鲜活的现实世界才会重新释放艺术光彩。山水画临摹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借古开今”,“学法化法”。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了一定笔墨程式之后,临摹教学须及时结合写生教学,引导学生深入自然世界观察、体悟、映照古人笔墨语言的奥妙。在此基础上,结合个人心修养、阅历体悟,便能自出机杼,进入拥有独特的属于自己笔墨语言的创造层面。

临摹教学是山水画学习一个阶段,而临摹则是一个画家终身常做的事情。学生经过了系统训练,虽然掌握笔墨本领,熟练山水画创作的方法步骤,形成独立的艺术思想,并能自如地进行写生创作,但这才是艺术人生的第一步。艺术创作是一个不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反思进而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不断回过头来进行临摹训练,提升笔墨灵性,丰厚学养是最好的捷径。历代名家大师都在不断汲取前辈传承下来的笔墨经验和创新精神。对于山水画家来说,坚持不断地临摹是终身必修课。

总之,临摹是山水画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笔墨技能与观念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是“三位一体”的山水画教学模式不可缺或的版块。在山水画临摹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作为范本,怎样引导学生研读作品,体会传统精神,从中获取笔墨语言的养分,又怎么把所学笔墨语言符号转化为属于创作个体的鲜活的语言表现等等,这些问题都应成为山水画临摹教学中着重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在山水画教学中仍然需要不断思考、探讨和实践的命题。

参考文献:

[1]龚

贤.课图画稿[M].荣宝斋出版社,1995.

[2]吕

瑛.高师美术专业山水临摹教学新探[J].美术大观,2007(9). [3]崔晓东.山水画临摹与写生[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临摹教学 篇6

在古代中国,临摹是学习中国画必不可少的起始过程。远在东晋时期,大画家顾恺之就著有《模写要法》,南齐谢赫则把“传移模写”列为“六法”之一,可知在一千多年前的魏晋时代就已经十分重视临摹了。在这之后的唐宋元明清,画史上有案可查的历代画家都是通过临摹来奠定绘画根基的。作为一个中国画家,要把“师古人”、“师造化”、“师心源”三者前后贯通起来,其中在学习阶段掌握中国画的基本技巧,了解绘画的各个门类,熟悉前人的风格、流派、师承及成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对中国画材料的熟悉,笔墨技巧的表达,更是需要通过手摹心追的入门功夫来较好地加以把握。

近现代以来,中国的艺术教育引进了西方艺术教育的模式,与旧式的学习方式相比,中国画的教学具备了规范的课程与教学方法,有了集体的教与学的课堂环境,教学内容与范围大为扩充。但与此同时,中国画的教学也存在认识上、方法上的不足。主要的一点,就是长期以西方绘画的基本功取代中国画的基本功,把表现物体明暗光影的素描看做“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忽视了中国画独特的造型特征与语言传统,把对传统的学习放到了基础训练的次要位置,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给临摹课应有的时间和地位,造成了学生把握传统艺术能力的普遍下降。其实,临摹是学习传统的有效手段和最佳途径,我们看近现代出现的多位中国画大师,如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钱松喦等等,没有一个不是精研传统,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开创自己风格的。

那么,在中国画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应当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临摹,学生又如何通过临摹来做好中国画的入门功夫呢?这里,就要有一个临摹前的准备工作要做。首先要解决的是临摹前对中国画的认识问题。我们知道,中国画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绘画样式,它在线条及笔墨的表现及传达上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中国画的线条和笔墨可以超越塑造客观物象的要求,达到绘画自身的完善,并通过笔墨和线条的表现来传达画家的思想、情感和意念。中国画的笔墨是以写意、写神、写心为目的的,正因为中国画的线条和笔墨起始就具有极高的文化要求,所以历代中国画家自觉地积累和创造了众多不同“样式”的笔法和墨法,并在传承中浓缩为高度完善的“图式”,形成了绵延千年的传统。但是这种“图式”是随着不同时代、思潮和不同风格流派的变迁而变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僵死模式。在中国画的教学中,临摹也不是机械的复制,而是把握前人的艺术精神与表现样式,学习前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绘画经验、技术技巧。在这里,临摹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清代方薰在《山静居集》中谈到临摹时说:“摹仿古人,始乃惟恐不似,既乃惟恐太似。不似则未尽其法,太似则不为我法。……摹拟者假彼之意,非我意之所造也。”郑板桥也说:“学一半,撇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诗曰:‘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就是要求把临摹取得的技法经验与学画者的悟性结合起来,为以后的创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其次就是要加强对工具材料特性的基本了解。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之性能,也决定着中国画的形式特点。学生在学习传统的同时,要对笔、墨、颜料、纸、绢、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做到能自如地把握它们,并把这些知识和经验与造型立意、技法类别结合起来。比如宣纸,要能分辨它们的类别、特性,知道工笔画和写意画各用什么纸张,不同的品种适合什么样的技法。再比如颜料,要清楚的知道哪些颜料是植物类透明颜料,哪些是矿物类不透明颜料;哪些颜料能调合成各种色相,哪些只能单独使用等等。其余以此类推,要做到熟练掌握,了然于胸。

中国画另外一个重要的基础是书法和文学。所以在临摹教学的同时,应强调以中国文化精神为基点,培养学生理解传统艺术精神,认识传统绘画的人文内涵。平时加强书法、篆刻的训练及文、史、哲、绘画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以提高自身的修养。

做好了临摹的准备后,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喜好、志趣之所在,有目的地选择山水、花鸟、人物中的任何一类作为学习的切入点,挑选优秀的经典作品来作为学习的范本。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时有必要研读一些入门的画谱,如《芥子园画谱》、《古今名人画稿》、《三希堂画宝》等,以了解中国画表现物象的一些基本原理、规范、法式。如描法中的“十八描”,笔法中的中锋用笔、侧锋用笔、顺锋用笔、逆锋用笔、藏锋用笔、露锋用笔和勾、勒、皴、擦、点、染及“树法”、“山石法”、“云水法”、“用色法”、“写真法”等等。与此同时,准备好临摹用的毛笔、纸张、墨、砚台、颜料、调色碟等版面材料和作画工具。

学生在拿到临摹范本之后,应仔细地阅读画面,领会原作的立意、造型、构图、气韵、笔墨、色彩的关键所在,做到胸有成竹,然后下笔,切不可不假思索,轻率动手。最好能了解范本的背景资料,如作者生平、师承关系、艺术思想、艺术风格、艺术影响以及后世对他的评论,做到心中有数,每临一次,写一个临摹心得,记录下对范本的理解、看法和临摹过程中得到的经验。初始阶段可以临一些局部,慢慢地咀嚼、领会,进而“对临”全幅作品。要求力图与临本相像。优秀的临本可以多临几遍,尽量做到烂熟于胸,全面吃透。经过这么一个阶段的训练,再尝试“背临”,就是不用临本全靠记忆来临摹原作,这个训练方法有一些难度,但是对于巩固前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却有很好的功效。在这两个阶段熟练掌握并理解的基础上,学画者可以根据自身的体悟进行“意临”,即在把握原作精神的基础上进行自我的发挥。这三个阶段在临摹中可以循环进行,以达到充分学习的目的。

宋代花鸟小品临摹教学的思考 篇7

一、关于临习画作的挑选和注意事项

我们在临摹教学中为了能够清楚地看到宋代作品,通常会选择清晰的印刷品,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不可能长期看到原作,所以印刷品的选择至关重要。书籍市场上提供了很多临本,虽然现代的印刷术有很大程度的改进,但是大部分临本的印刷质量都不尽如人意,色偏和画面细腻程度达不到要求。有的印刷品色偏严重,学生甚至无法辨认画面的色彩及线条。所以在临本的选择上尽量选用高仿真印刷品,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理解作品。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作品的尺寸、色彩以及线条的细节。

另一点是白描临稿的选择,市面上的一些宋画的白描临稿质量也是参差不齐,部分书籍的白描线条质量非常差,对于我们教学来说造成很多障碍,我们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拿着高仿的宋画来对临线条,而那些市面上印刷品可放在宣纸下面起一个定位作用。线条的转折变化等细节,还是要求学生在阅读宋画中习得。

二、白描在工笔画学习中的重要角色

白描是工笔画学习的基础。在宋画临习阶段前期,教师应多着手示范白描的临习,详细讲解花卉、鸟类的结构以及不同质感线条的表现。对于初学的学生,教学的细节决定了学生整体的学习进度,因为大部分的学生在临习宋代花鸟画时对工笔画的定位还不是很明确,很多学生先前接受的都是西化的教学体系,接触中国画作品较少。所以学生对中国画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认识,作品临摹过程更多地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阅读作品。在临习宋画时,学生对线条的组织穿插、粗细变化、质感表现,教师都应悉心指导。教师需提供优秀的白描临稿,和较差的白描临稿作对比,让学生进行辨识。线条决定了一幅临习作品的好坏,很多学生甚至去临摹那些质量较差的白描作品,线条浮躁、粗糙。基本骨架都没有建立起来,其后的设色教学便很难进行。

宋画临习和白描课程可以穿插进行,根据学生对线条的掌握程度,大概3周左右学生对白描勾线临习基本掌握了,便可进行宋画临习教学。临习过程中也要适当地让学生临习一些白描作品,这样学生对白描有一个不断深入的认识,体会会更加深刻,对今后的写生创作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形成正确的工笔画认识提供了良好条件。

三、设色运用、分染及其他技巧的概述

宋代小品画的画面非常小,大部分的小品画作品的尺寸都在30厘米左右。虽然是小画面,但是宋画恰到好处的经营布局使得小小的画面展示出广阔空间。宋代绘画以其富丽堂皇的色彩流传于世,色彩也是我们临习教学的重点。

分染、罩染、统染这些基本的技法教师需在课堂示范,包括控制两支笔的水分,水色、墨色分染,石色、水色平涂,等等。与油画水彩等西洋画法不同,薄涂多次是工笔画色彩厚重艳丽的关键。工笔画中的薄中见厚是通过多次的渲染实现的。教师的示范可以给学生最直观的观察,学生对工笔画色彩的认识才会更深刻。很多学生在初次临摹时很容易急于求成,分染出的颜色会很浮躁,教师需及时纠正。

为了更好地复原原作的精美细丽,我们在教学中尽量要求学生使用传统的石色和水色颜料,因为大部分锡管制的颜料质量较差,尤其是白色、花青和赭石色。学生在临习刷底色时,锡管制的颜料会与墨色发生反应,产生大量的沉淀。而姜思序堂生产的花青膏和赭石膏相对来说细腻很多。用于底色涂刷以及分染设色较适宜。

宋画作品中有很多画面使用到了白色,比如《果熟来禽图》等等。尤其是白色的花朵,学生在初次临摹过程中由于对白的性质不是十分了解,白色不是经过三矾九染,两到三遍便分染完成,所以很容易就将白色画得比较火气,色彩浮在画面上。在临摹宋画 作品时,有些学生会选择锡管制的白色,由于锡管制的白色质量不能保证,有的锡管制的颜料由于放置时间过久,胶与色粉脱离,颜料在加水之后会产生大量沉淀,很难染匀。尤其是在染一些小的花瓣时,染不匀的情况更加明显。而传统的蛤粉相对来说干湿变化太大难以控制。所以也不提倡在分染较小的花朵时使用。在这里推荐学生使用日本的“吉祥”中的白色,“吉祥白”相对来说细腻很多,胶的含量也适合,但是相对蛤粉的覆盖力较差,底色平涂较适合。在白色的叶片分染时可适当加入锌白提亮画面。

金金 / 榴枝黄鸟(临摹) 白描画稿 2014年

金金 / 榴枝黄鸟(临摹) 分染 2014年

宋画作品保存了上千年,绢的颜色由于常年的氧化形成了较深的颜色,它是时间的印记。时间赋予了宋画更多的美感,我们临习宋画也要将这时间的印记复制出来,底色的涂刷要尽可能接近原作,由于印刷的偏差,有些书籍的色彩会和原作相差很多,所以临稿的选择变得十分重要,我们应尽可能地选择高仿的和印刷接近原作的书籍作为教学范本,这样的色彩才不会相差太大。在底色设色时,有意思的是有很多学生都会去调和出底色的色彩一遍刷在纸上。这样做的话颜色都浮在纸上,生硬晦涩成为必然。正确的做法是先用淡墨平涂多次,当纸上的墨色接近底色后再用花青、藤黄、朱膘等调出接近的色调继续薄涂多次,这样刷出的底色才能沉稳、耐看。

四、宋画临摹对于工笔画教学的意义

宋画临摹是学习中国花鸟画的重要途径,是工笔花鸟画学习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对于临摹,每个人会有不同的差别,就是认识理解不同和操作的不定因素所产生的差别,但是,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单纯用文字阐述整个过程必然琐碎和间接,通常教师的现场操作更具有说服力。绘画艺术的操作性、技巧性是不可少的,只有在真正的临摹、绘画过程中才能积累经验和技法,这些经验和技法是真正绘画创作的基础。没有它,就不能完成作品,即使是你有再好的构想、诗意和灵感也是徒劳。

宋画在整个绘画历史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学习工笔画的过程中,建议学生多参考宋代的画评,学习技法的同时也要能够理解绘画其中的含义,体会画中的神韵,同时也要阅读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历史,在历史中感受当时形成这种绘画艺术高潮的条件和当时文人的精神,才能从个人气质和文学背景出发去临摹和创作出一幅好的作品。过于强调技法和操作,也只能是保留笔墨于纸上,没有气韵的作品只能算工艺品。

摘要:宋画临摹是学习中国花鸟画的重要途径,是工笔花鸟画学习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教学范本的选择,花鸟白描中常见到的一些问题,以及设色中的底色、白色的使用、渲染等相关问题都是教学的重点,本文针对这些细节做了详细的描述。

浅析国画临摹教学中的再思考 篇8

国画教学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中多以临摹为主,范本大多为教师自己的范画,成绩的评定由教师一锤定音,使得学生对绘画产生乏味枯燥感,丢失了与生俱来的表现潜能及全面发展的可能性。经过数年的国画教学实践,本人发现了国画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几个问题:其一, 把国画的教与学局限在技法训练之中;其二,在思维方式上缺乏正确的导向与培养,无法把国画造型和实践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其三,由于对国画概念的忽视、本质与内涵的模糊, 造成教学目的得不到正确的贯彻与落实。

二、对国画临摹的分类再认识

临摹可分为三个阶段:对临、背临、意临,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对临是边读边临、边看边画的临摹手法, 是解决基本用笔用墨的方法,首先从常用的技法着手,秉承前人用笔用墨的基本技法训练,重点掌握各种常用技法;背临是在掌握一定的笔墨和造型能力基础上,有方向地整体提高自己艺术能力的临摹方法。背临要求神韵和笔墨情趣贴近原作,但要把题材、构图、技法等变成自己的东西;意临是临摹的高境界,是在掌握前辈笔情墨趣的基础上,在形象创造、章法布局上求变化和创新,加速艺术成熟的临摹方法。

三、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临摹方法和步骤

临摹质量的好与坏是由临摹方法决定的,所以在临摹之前首先要做到临摹与赏析相结合,不能傻临。要科学地解读、 分析、了解临摹作品的笔墨造型特点等,即使是临摹历代名家的典型作品,也要认真解读,因为临摹不但要解决技能技巧、笔墨造型等问题,也是理解与体味中国传统绘画的过程。 在临摹过程中,要学会品味、比较优劣雅俗,判断笔墨与风格的关系,提高自身审美、鉴赏、表达能力。例如临摹一幅山水画,要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局部后整体。要将临摹、 观察和写生有机结合起来,力求最大限度地做到精准、细微、 深入,临完的作品要与范画进行比较,总结问题、寻找差距, 最后形成自己的创新基础。

四、国画临摹教学中应注意把握的若干问题

(一)正确选择临本

在临摹的初期阶段,要首选笔法清楚的作品作为临摹范本。例如在山水画的起步阶段沈周、四王之一的王原祁等就非常适合,写意花鸟画中吴昌硕、任伯年、齐白石等,以他们的经典作品起手,既避免了走弯路,也不会打击初学者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等到具备基本的笔墨造型后,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大家的经典作品作为临摹范本。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要解决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古语说得好“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 选择合适的临摹范本对学生学习国画十分重要。

(二)掌握技能技巧的各种语汇

国画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要想学好国画就要从最基础的语言部分学起,国画有着十分丰富的语汇,画种的不同语汇也各不同。例如山水画中的勾、皴、点、染、擦,写意花鸟画中的墨法,色法等。在进行笔墨技能技巧语言的学习时, 要从山水画和写意花鸟画开始,其技能技巧可为学习人物画的技法奠定必要基础。通过这样完备的笔墨技能技巧的临摹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创作中对不同画种语言的转换和补充。

(三)树立学生的创新观念

创新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是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国画教学中,要使学生懂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造化之前,除了临习古人之外,还要向大自然和生活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审美能力和造型能力。著名画家马蒂斯说过,“一幅新画应是一种唯独一次的事迹,一种新的诞生”,这说明了美术作品的价值是由独创性体现出来的。

(四)临摹的目的要明确

我们的临摹学习一切都是为创作服务的,所以在临摹的过程中一定要很清楚地明白这一点,否则临摹过程中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临摹范本中要科学地进行分类,风格特点类似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技能技巧比较全面的,都是作为临本的绝佳选择。要注意对临摹范本做深入的理解和感悟,领会传统的精髓及其规律,通过自身的审美观念把共性的有机重组起来,就形成了你自己的审美烙印。

经过上面的阐述,我们能很明确地看出,临摹是学习中国画不可缺少的过程之一,对于学习中国画起着重要的作用。临摹教学是一个复杂教学体系,要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 想取得满意的效果,必须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临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陆俨少.山水画诌议[M].上海:上海人们美术出版社,2006.

临摹教学 篇9

中国传统图案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它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应用广泛,既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也是世界文明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从那些生机勃勃、淳朴浑厚的传统图案中,最具代表性要数敦煌莫高窟的装饰图案,敦煌艺术博大精深,其装饰图案亦自称体系,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融汇了古今技法,汲取了东西方影响,包纳了巨大容量,创造了独特的形象,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在莫高窟敦煌装饰图案中,藻井图案是敦煌装饰图案中的精华部分,所以在四周传统图案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上设定为临摹莫高窟敦煌藻井图案的练习,在课堂教学中,一般由教师讲授相应的理论知识,分析典型朝代的藻井图案详列,之后再经教师亲自做示范进行下一步的绘画临摹练习,以求达到古色古香、真实细腻的临摹效果。

传统图案临摹课程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属于纺织品艺术设计专业范畴,主要是通过临摹历代经典图案作品来研究分析传统图案的风格及特点,使学生对传统图案进行由表及里地认识和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艺术欣赏水平和手绘临摹能力,但是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存在一些教学方法上的不足,导致学生们经常临摹了四周的敦煌藻井图案,却还不能准确说出临摹图案出自于哪个朝代和哪个洞窟,并且搞不清楚临摹藻井图案技法上的先后顺序,以至于没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以下是对中国传统图案课程在临摹教学中的改革以及措施建议。

1 加大对中国传统图案理论知识学习的比重

在开始临摹莫高窟敦煌藻井图案之前必须掌握相应的一些装饰图案的理论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敦煌艺术经历了一千两百多年的历史,想要让学生们在四周时间内全部弄清楚历史发展的脉络和经典故事,显然时间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敦煌装饰图案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行提炼和总结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应该对敦煌装饰图案的概念以及历史渊源进行系统地介绍,并且在艺术理论的学习中如果单纯只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是十分单一的,应该做好一套PPT教学软件,配套图片讲解和文字穿插的形式给学生们传授知识要点。其次,因为敦煌莫高窟装饰图案分类比较详细也比较庞杂,所以需要按照朝代整理出敦煌装饰图案演变的过程以及历史发展的轨迹,并举例分析出各个朝代装饰图案的区别和联系,这个过程不能讲授的太笼统,必须以图片的形式反复比较,让学生能够自己总结出其中微妙地变化,在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也要分侧重点,唐代是敦煌装饰艺术的繁荣期,图案和色彩在创新方面也有很大的突破,在讲授中应该以敦煌唐代藻井图案为重点逐一分析图案的内在层次结构和色彩变化规律。

2 敦煌莫高窟藻井图案临摹技法步骤的探讨

常书鸿先生说:“盖过去若干私人临摹敦煌艺术,大体以主观作风为片断之表现。其于介绍敦煌艺术之功能,实至浅鲜”。关山月先生也谈了他当时临摹敦煌壁画的想法和情况:“我这次临摹由于时日所限,只能是小幅选临,我没有依样画葫芦般的复制,而临摹的目的是为了学习,为了研究,为了求索,为了达到“古为今用’的借鉴”。从两位前辈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画家们临摹方法各异,但是坚持画家自己主观的意图而又追求原作精神去进行临摹练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所以学生们在临摹古画的过程中不仅要抱着学习、研究的心态,而且掌握必要的临摹方法和技巧也是同等重要的。在开始临摹敦煌藻井图案之前先要读懂画,做到对所临摹画稿的朝代、洞窟、花形、样式、结构等心中有数;做到胸有成竹后在下笔,切忌不动脑子,看一笔画一笔,因为莫高窟敦煌藻井图案看似繁复复杂,其实在临摹起来也是有个规律可循的,所以临摹敦煌藻井图案的时候一定要有一套非常严谨的作画程序,如果不先排清楚顺序,临摹起来也是相对比较容易混乱的。

(1)第一步,定边框。通常敦煌藻井图案的结构形式主要是以中心方井以及四周边饰层、垂幔三个部分组成。藻井井心是图案的中心位置,一般由大小不同的方形叠涩而成,方井周围围绕着一层又一层的边饰纹样,布局合理结构均齐,边饰层最外侧是由藻井垂幔构成,层层叠叠整齐划一。第二步,定好三部分位置的铅笔稿之后,接下来是拓稿,拓稿是比较繁杂的需要借用过稿台,细致、耐心的在硫酸纸上完成,不能操之过急。第三步,刷底色,藻井井心的底色面积相对比较大,刷的时候需要准备好一支尼龙笔把调好的颜色搅拌均匀,不要出现杂质、气泡、另外在刷藻井井心的时候需要用透明胶带粘在四周以防颜料的流出,并且依此类推刷边饰层和垂幔两部分的底色。第四步,用一张干净的纸把周围都包裹起来,只留出藻井井心的位置,从藻井井心部分开始拿铅笔具体描绘出图案的纹样,再用毛笔进行细致的描绘,切忌不要贪图快,要气定神闲,一气呵成,画完部分不宜再反复修改。

(2)我们看到的敦煌藻井图案大都色彩斑斓、琳琅满目,但仔细看来,用色的种类其实并不多,只是五、六种颜色反复使用,但确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总体特点是多用对比色,互补色、套色少,颜色之间互相借用穿插,色彩图底互换,相映生辉,敦煌藻井图案的整体色调既高度统一又在局部范围里产生不同的色彩变化。值得注意的是,临摹敦煌藻井图案采用的是平时画水粉时用的水粉颜料,但是一定要对颜料进行脱胶,否则画出来的颜色容易反光、并且颜色过于鲜亮,失去了敦煌色彩原有的味道。另外,学生在调色时应该先准备好一个干净的调色盒,对照原稿把画面中所有的颜色一次性的调和出来,在废纸上反复对照比较,直到觉得颜色出入与原稿接近时在开始着色,在调和颜料时,宁多勿少,以免颜色调不够再次调时出现细微的色差。

3 临摹传统图案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新尝试

“临摹古画,是中华民族绘画传统中一项不可缺少的课题”。临摹不但要求客观地再现作品的形态与色彩,更重要的是在于展示作品的神态笔墨气韵。主要是通过临摹历代经典作品来研究分析传统图案的风格及特点,使学生对传统图案进行由表及里地认识和了解,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神,并将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

早期以常沙娜老师设计的首都人民大会堂的建筑装饰设计,就运用了敦煌元素进行装饰设计,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的天花板和门楣装饰,其风格来源于敦煌唐代藻井图案,以类似盛唐莫高窟第31窟藻井的莲花为元素结合了建筑结构、灯光照明、通风等功能的需要,以石膏花浮雕的形式,组成人民大会堂特有的民族形式的装饰风格。这是最好地吸取传统图案之精华运用到现代设计中的实例,我们该如何借鉴前人设计的基础上创新与突破呢?这也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新信息多元化的今天,学生自主学习的渠道也越来越广,尤其是艺术设计这个学科,必须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新科技、新思想、新设计意识形态的注入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不能仅限于书本中的概念以及传统的临摹方法,而是应该让学生们多思考,多创新,多总结,比如临摹唐代宝相花图案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观察宝相花的造型特点,从宝相花繁复的造型中进行提炼、简化,分解、打散并设计出四五种新的花型,而不是单纯地临摹宝相花的图案和色彩,而是要在临摹的基础上加入设计元素,使临摹与设计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挑选、模拟一个设计招标项目,让学生自己组团,设计投标,教师把握好大的方向,开始让学生们互相阐述设计思路并展示自己团队设计出来的图纸,让大家一起进行讨论和研究,这样学生会更加投入、认真、并且通过讨论可以得出自己团队在设计创新方面还欠缺那些,为以后的设计创新指明了新的方向,使设计教育进一步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展现民族的特色和风格,进而为从事现代纺织品艺术设计拓展思路及设计表现空间。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传统图案临摹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探讨了应该加重理论知识学习对传统图案临摹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在临摹过程中对方法、技巧上的探讨并且提出了临摹传统图案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新尝试。

关键词:敦煌,传统图案,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常沙娜.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敦煌研究院.敦煌壁画艺术继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12.

[3]张志奇,常沙娜.人民大会堂装饰艺术中的国家形象[J].装饰,2007,6.

关于临摹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10

关键词:素描教学,临摹教学,现状,问题,原则

临摹是我国传统学画的主要方式, 也是20世纪50年代前旧美术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 现在随着学校美术教育目标和教学方式的转移和改变, 临摹教学似乎等同于“因循守旧”或“压制创造力”而遭到冷遇, 我们认为这是对临摹教学的误解和僵化认识。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就如何建立一种新的临摹教学观来指导职业学校的美术教育进行探讨。

一、临摹实践教学现状

职业学校的素描教学既要为想升学的学生打好扎实的造型基础, 又要为直接就业的学生训练独特的创新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针对这样的双重任务, 如果一味地进行写生教学, 那么学生的作品面目单一, 绘画语汇匮乏。由于人的天生模仿能力,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会习惯地向自认为好的作品靠拢, 这实际是一种低层次的临摹。但是, 由于没有对高层次的、经典的作品进行近距离的分析、描摹, 其欣赏便易流于表面。另外, 没有了临摹, 就会很少去关注大量不同风格特色的好素描, 进行选择比较, 这样就大大影响了学生艺术视野的开拓, 这无疑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种打击。

当然, 在实际素描教学中, 单一的写生教学和临摹教学是很少的, 大多数教师会采用两者结合的方法, 而两者如何结合、如何安排、实践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却是大有学问。

二、临摹实践教学中需考虑的几个问题

英国著名美术理论家贡布里希认为“艺术家跟作家一样, 需要一套艺术语汇才能动手搞现实的一个‘摹本’”, 而临摹正是丰富记忆表象和学习绘画语汇的过程, 就是根据各自掌握的绘画语汇“让自然就范”。临摹是最直接、最简便、最快捷的学习方法, 所以在教学中, 一方面要求教师重视临摹。在安排教学计划时要考虑安排一定比例的临摹课, 并认真备课, 作好作业评析。另一方面, 要注意在不同阶段, 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临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在具体指导学生临摹时, 一定要讲究临摹方法, 调动学生兴趣, 以求实效。由于近几年美术高考热的不断升温, 现在书市上有关美术高考的辅导书铺天盖地, 而质量却参差不齐。这时教师就要选择一些高质量的版本及高水平的作者推荐给学生, 而且要考虑各层次学生的美术基础,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选好范本后, 在临摹前还要先明确临摹目的, 帮助学生对范本进行分析、总结, 讲明临摹的方法步骤和要点, 指出既要“对临”, 又要“神会”, 细细揣摩, 边临边想, 不要看一笔画一笔, 只注意细节而忽略整体, 不贪多求快, 做到眼、脑、手的充分协调;并抓住有效时机, 及时给予鼓励, 同时, 因势利导, 要求学生对范画的用笔、空间、体积、虚实、主次等处理技巧加强记忆和巩固, 并运用到写生中去, 达到学以致用, 以真正提高素描水平。

三、临摹教学中需把握的主要原则

首先, 临摹要有目的性。临摹作品并不是照相或复印, 不能原封不动地摹写临品, 而要有自己的学习目的和方向, 确定借鉴临品的哪些优点和经验。可整体地临摹, 也可局部地临摹, 偏重形体、空间、深入、表现技法等方面的学习。其次为宽容性。由于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和感受, 其在临摹时, 定会多少加入自己独特的理解或感受, 或细腻、或粗犷, 或轻快、或厚重, 这都是学生个性、感受以及表现特点的反映, 或可理解为是学生的某种创造力, 因此在评分时要根据情况予以适当的宽容和引导。最后要注意知识性。临摹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能更深刻地体验和理解美术作品及有关的美术知识, 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艺术素养。因此, 我们应重视艺术素养、知识理论的引导。在教学中还要及时穿插一些欣赏课、理论课, 以更好地指导素描实践。

笔者在近几年的素描教学实践中, 有意识地加强了对素描临摹教学的投入, 对学生在每一素描阶段都提出了素描临摹作业质和量的要求, 并取得良好的成效。面对职业教育的新形势, 要让美术教学尽快适应职业学校美术专业的发展。对于临摹教学的研究, 应引起我们美术同行的关注。

参考文献

[1]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临摹教学 篇11

关键词:山水画;临摹;问题;对策

1 临摹的作用及其在高师山水画教学系统中的地位

临摹作为学习山水画的入门方法,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是山水画学习初始阶段最为有效的途径。没有或者没做好这部分教学,山水画学习之路将障碍重重。明代董其昌在讲到中国画学习步骤时曾说:“先以古人为师,再以造物为师,最终当以心为师”,清王学浩在《雨窗漫笔》中有云:“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灯”。这些都在强调临摹对于山水画学习的重要性。具体说来,临摹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临摹能够使我们理解山水画意境的营造方式,体会“意”与“境”合,“情”与“景”融的美妙。其次,能够对山水画传统的构图法则有全面的认识,理解古人的空间观念。再次,可以对中国画造型方式和笔墨技巧有深刻的体会。因此,临摹是学习山水画的首要课题,需要我们细致的研究和学习,只有通过临摹才能够为日后的写生和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临摹对于高师山水画教学来说课程量不多,比重却较大,是高师山水画教学的重头戏。高师美术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而设立的,本科四年为美术学专业,专科三年为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通过招考可以进入中小学担任美术教师(一般来说,本科毕业进中学,专科毕业进小学。近年来,有些地区对人才的学历要求有所提高,尤其是经济较发达地区,本科毕业的学生也大量进入小学任教)。中小学美术教育属于基础教育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兴趣爱好,教师应具备相对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非专精于一门绘画。因此,为了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高师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往往体现为种类较多,单个课程所能分配到的时间较短,三四年的专业学习中,山水画课程一般只有几周时间,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能较合理地安排教学重点,以便学生毕业后能胜任他所教授的课程。如上文所述,中小学美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兴趣爱好。以这样的教学目标作为前提,教师的山水画写生及创作能力高低与否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教师在非教学领域的发展,如参加绘画比赛除外)。而且高师美术生通过临摹接触到古代山水画优秀作品,在教学中正好能把自身实践后的深刻体会分析给学生听,教会他们怎样进行欣赏。再加上山水画在传统中国画所有画科当中发展最为完善,通过临摹能由外及里地体会中国画的表现方式与精神内涵,在教学中用处很多。所以,把有限的时间主要用在临摹上是适应客观需要的产物。

2 高师山水画临摹教学常见问题分析

把临摹作为教学的重点对于高师山水画教学来说无疑是较为合理的选择。然而,明确了教学重点并不意味着有了教学质量的保证。从目前高师山水画临摹教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1)思想上容易“降低要求”。思想上不够重视在教师和学生身上都有所体现,而且他们之间又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由于培养目标的差异,高师美术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不同于专业美院,往往要进行好几种不同画科甚至画种的学习。而且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基本上差不多,这极易造成教师从思想上对教学“专业性”的否定而应付了事。学生也很难对自己进行定位而迟迟徘徊在专业化学习的大门外。教师在教学上不够重视,反过来进一步影响学生本就不高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没有了积极性,教师也就教而无味了。

(2)目标设定容易“脱离实际”。教学目标“脱离实际”容易出现两种结果:一是没办法完成“高不可攀”的教学任务。二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却“徒有其表”。首先来看没办法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设计,此种设计往往不考虑高师美术教育的特点,盲目追求“高目标”。时间有限给高师美术生的山水画临摹教学提出了许多难题。像美院山水画专业学生(以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画专业为例)一样系统地临摹山水画是不可能的,甚至临摹一张相对大点的画在时间上都捉襟见肘。“高目标”只会使临摹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再来看“徒有其表”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显示出较强的功利性。教师只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时交上几张完整的临摹作品,而不考虑学生有没有对画面中的具体技法做深入的剖析。这样的教学成果表面上光鲜亮丽,但实质上并没有解决山水画的基础问题。

(3)教学过程容易“混乱无序”。有序的教学过程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然而,高师山水画临摹教学极易出现混乱无序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临本的选择五花八门,教师难以把握教学进度。美院的教学由于其专业的明确性,时间上也充裕,可以从容地按照设定的阶段目标安排必临画目。而高师美术院校由于单个课程的时间限制,除了基础的树石、云水、点景等技法以外,时间已所剩无几,很难再要求学生进行统一临摹某些作品。基本上由学生自己挑选作品进行临摹,这给教师在教学进度的把握上出了不少难题。二是,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以及理解能力差异较大,造成教学进度不易统一。山水画临摹课程只是高师美术生所接触到的众多课程之一,很难保证所有学生都喜欢本课程的教学。即使喜欢,由于理解能力上的差异,也极易造成“落单”现象发生。

3 高师山水画临摹教学常见问题的对策研究

针对以上提出的高师山水画临摹教学容易出现的问题,应该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通过归纳总结,主要有以下四点可供参考:

(1)思想认识上做出改变,高度重视专业化教学的意义,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上好每一堂课。“思想上不够重视”在教师与学生之间都有存在且相互影响,但归根结底教师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群体,在学习态度上受教师的影响较大,一般来说,老师的积极性高,学生积极性相应也高。反之,则低。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在思想认识上率先做出积极的转变,真正认识到专业教学的严肃性,并且积极引导学生进入到专业学习的状态中来。endprint

(2)根据客观条件,设计适合高师美术生的山水画临摹课程,以便于教学的有效开展。课程设计不合理往往容易事倍功半,得不到理想的教学成果。因此,如何制定出适合高师山水画的临摹课程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这里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思考:第一,课程时间问题。时间有限是高师美术任何一门课程的共同点,理由上文已述,这种限制要求高师美术教育应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以便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得尽量高的学习效率。第二,学生程度问题。高师美术生不像专业美院学生(如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画专业)在课程进行之前就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大部分学生面对新课程都没有基础。这就要求在制定课程计划时要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而不宜进行无规律的、跳跃式的教学方法。第三,就业实用问题。学以致用是学习最主要的目的。高师美术生毕业之后以担任中小学美术教师为主要就业方向,这些岗位要求毕业生具备美术教学能力胜过美术创作能力,而中小学的美术教学又以兴趣教学和鉴赏教学为主,所以高师美术生在山水画临摹课期间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山水画基础技法(如笔墨运用、树石法、云水法等)以及山水画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选择临本并针对他们所选临本的不同进行归类分组。第一,选择临本对于高师山水画临摹教学来说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临本作为模仿对象,适不适合很重要,是否具备阶段的学习意义也很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应在学生选择临本时把好关,以便教学顺利有效地开展。具体说来可有以下两个条件可供参考:一是,结合学生喜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选择临本的问题上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学生所选择的临本最好是能引起他本人极大兴趣的,而不是一点感觉都没有的作品。当然,前提是教师要给出符合课程计划的大的参考范围。二是,结合课程进度。课程是循序渐进的。学生所选择的临本也应该与课程进度相匹配。应考虑所选择的临本哪些更适合第一阶段的临摹,哪些适合第二阶段。只有这样,教学才能从容不迫地得到开展。第二,对临本进行归类也就是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学生所选的临本作为参照,相同的或者相同类型的分在一组。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便于教师教学管理,二是便于学生相互交流。

临摹教学 篇12

中国传统绘画大致分为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这三大科。其中, 花鸟画萌芽较早, 从原始岩画、已出土的古代器物等中均可见到花草鸟兽的图案, 而后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 花鸟画逐渐成为独立的画科, 流派众多, 风格各异, 其中的工笔花鸟画历史尤为辉煌。在中国画本科教学中, 临摹是学生学习一门画科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而工笔花鸟画临摹的摹本通常选取的是工笔花鸟画历史中最成熟、最高贵、最华美的一段———宋人工笔花鸟画。

一、临摹是本科生掌握工笔花鸟画技法的有效途径

张大千先生曾经说过:“学画应是一临摹二写生三创作。”即是说通过临摹可以掌握一门画科诸多方面的基础知识, 其中最为必须的即是绘画的技法。如何画?怎么画?其实归根结底就是技法的问题。面对一幅画, 首先要先读画, 从不同层面读画其结果也是有差异的。以初学者来说, 读画就是最表层的东西, 物象的位置———即构图, 物象的结构线条———即笔墨, 物象的固有色———即赋色等等, 其实这些便是技法的范畴。工笔花鸟画的绘画过程是极为严谨和细致的。画面要做到工整不僵硬、华丽不艳俗、精细不细碎, 要严格按照工笔画的步骤进行。白描线条与赋色晕染尤为重要, 宋人的线条刚中见柔, 其排列法规森严但又灵活轻巧, 从摹本中可见, 宋人笔下的花瓣、花蕊、花枝、花茎、花叶及其脉络运用不同的线条来表现其结构、质感、状态等, 栩栩如生;其笔下鸟的羽毛, 虫的质感, 不同角度的姿态同样以线条进行区分, 在笔墨上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在临摹宋人工笔花鸟画线条时应注意线的虚实、顿挫、质感、排列等问题。画线要纤细中带遒劲, 繁密中见疏朗, 既要富有弹性又要流畅, 这需要学生对中锋用笔的把握和对线条状态的揣摩, 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是需要学生长期练习和运用的。宋人的赋色也是极为精致的, 在丝质的绢本上虽历经百年, 却依然能够看到宋人高超的赋色技艺。画面上的色彩晕染细致入微, 颜色恰如其分, 明艳而不失稳重, 华丽而不失精微。在临摹时, 需要严谨的按照晕染步骤进行, 在颜色调配和晕染时切勿操之过急, 颜色要薄薄地层层晕染, 既要保持颜色的纯度又要符合宋人工笔花鸟画的面貌。

二、宋人工笔花鸟画中的文化内涵是本科教学临摹实践中的重中之重

宋人工笔花鸟画意趣风雅、意境古朴, 具有精深的文化内涵。宋代是中国美术史中具有浓墨重彩的一页。在“安和闲适的农业文明时代”的环境下, 宋代统治者对绘画极为重视, 并设立了画院, 使得这一时期画家之多, 作品之众, 表现手法之丰富都是历史空前的。宋人花鸟画之所以能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画家所生活的环境、对自然事物的认识是有关系的。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发展的必然结果。读宋人花鸟画给人一种情在景中生之感, 观者会随着画面走入花鸟世界, 感受其生机和趣味, 在其神韵之中能体会到画家的心境和情感, 它并不是单纯的花花草草、翎毛鸟虫, 而是被画家赋予了精神, 如《鸡雏待饲图》中, 两只毛茸茸的鸡雏, 一立一卧, 眼睛圆睁, 均盯住一个方向, 在其眼神中可见其迫切的神情, 从张开的喙中仿佛听见了它们的嘶叫, 画面虽然没有任何背景, 但观者却仿佛看到了绿意盎然的土地。画家将新生鸡雏刻画的细致入微, 细润丰满的羽毛似乎在随着鸡雏的呼吸而颤动, 鸡爪用力的支撑着它的躯体, 爪皮上的鳞纹刻画的栩栩如生, 不仅体现出了质感, 还具有一定的装饰意趣。这幅画中所体现的闲适意趣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所赋予的, 从画中可以看到画家对事物观察的入微, 同时也反映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因而学生在临摹此画时, 首先要进入到画境之中, 体会画中的情, 感悟画中的意, 揣摩出画家创作此画时的心境, 然后再动笔临摹, 这样临摹出来的作品才能有生机有深度, 而不是机械性的拟古摹古, 流于表面而忘却其中的真正内涵。

临摹是掌握画技的重要前提, 只有掌握了技法, 才能运用所掌握的技法进行素材的收集———即写生和素材的组合———即创作。因而临摹在本科中国画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 而对于工笔花鸟画临摹来说, 临摹宋人工笔花鸟画对于学生之后的工笔花鸟画写生和工笔花鸟画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果单单是临摹其技法, 那之后的创作也只是延续图式和绘画技巧, 作品无可避免地会沦为缺乏文化内涵地画匠式的简单重复, 所以本科阶段临摹宋人工笔花鸟画的方向和重点应是双方面的, 即画面中所运用的技法和画面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 这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摘要:学习一门画科, 临摹是十分重要的, 从中可以习得相关的很多知识。本文着重分析宋人工笔花鸟画临摹在中国画本科工笔花鸟画教学中的作用, 旨在明确中国画本科工笔花鸟画教学中的方向和着重点。

关键词:宋人工笔花鸟画,本科教学,临摹

参考文献

[1]金纳.宋人花鸟画的精髓[J].美术观察, 2003 (10) .

上一篇:新时期的企业财务管理下一篇:幼儿园保教结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