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管理率

2024-11-12

城镇化管理率(共12篇)

城镇化管理率 篇1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需要有效的协调好土地的占用与耕地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 这也符合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 而以往的土地管理思路已经不能够更好的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求, 因此就需要我们去探索更好新的思路和办法, 从而解决土地占用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

1 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土地管理的几点思路

1.1 重点加强产业化对城镇建设的支撑模式。

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化的带动, 并且在城镇发展过程中也需要经济的支持, 而产业对于城镇化的发展也能够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在推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 产业的兴盛也能够更好的带动城镇化的发展。我们必须要以发展优质产业为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战略, 同时建设起有效的工业园区, 并且大力发展现代性的重点产业, 包括服务、旅游、房地产等等, 这样也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进行投资, 同时, 农村人口进城就业的机会也会不断的增加, 这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发展的模式, 从而有效的推动城镇化的发展。

1.2 引进城乡结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城乡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了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也要以城乡结合的发展模式来逐步的完善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特别是在新农村改造的问题上更好坚持走协调发展的道路, 反对盲目的对新农村进行改造, 并且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从而有序的将城镇化建设深入到农村, 这样也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城镇化的发展, 从而使城乡一体化的经济模式逐步的与城镇化的发展相互结合。这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农村特色以及文化的传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只有有效的将城乡发展统一的结合到一起, 也才能更好的将城镇化发展中城市和农村的各个方面有效的融合在一起, 已达到区域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这也是城镇化发展中所重点要注意的重点内容。

1.3 注重走集约精细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要坚持资源节约、集聚发展的原则, 发展小城镇也要统一规划, 集中用地, 做到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 积极开发利用荒地和废弃地。以土地集约利用为重点, 发展紧凑型的城镇化, 积极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 人口向城镇集中, 居住向小区集中, 建筑向天空集中。要坚持高品位规划城镇, 注重抓好特色专项规划编制, 做到既丰富多彩又和谐统一。要坚持标准化、规范化、工艺化建设城镇, 每一条道路、每一个片区、每一幢建筑、每一个主题公园、每一个市民广场、每一个街景雕塑, 都要精心设计、精心施工, 注重细节, 力求完美, 积极打造精品工程。要坚持精细化、人性化、制度化管理城市, 以市民满意为标准, 以建立长效机制为根本, 量化管理目标, 细化管理标准, 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1.4 注重走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城镇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发展, 生态宜居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取向。要立足于建设宜居村镇, 坚持差异发展、特色取胜。要坚持以人为本, 把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大力发展公共生存空间, 走生态化、循环化、特色化路子, 坚持不懈地为老百姓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优美怡人的景观环境, 真正为人民群众提供安身之所、生活之便, 努力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

2 城镇化格局下土地的合理利用

保护耕地是我国一个基本国策, 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 采取有效措施, 既加快城镇化进程, 又切实保护耕地。

一是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建立土地集约化利用指标体系。通过供地机制的变革与创新, 从根本上解决乱占滥用耕地的问题, 进而推动建设用地内涵挖潜的集约利用。通过调查研究, 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集约化利用指标体系, 在体系中体现城镇人均用地标准、城镇容积率、城镇土地产出效益等。

二是做好城镇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调控土地的基本手段, 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潜力, 科学地预测未来土地需求, 调整各类用地结构和数量, 从而综合平衡土地供需形势, 达到宏观调控土地的目的。

三是盘活存量, 注重内部挖潜。目前城镇内部存量土地挖潜空间还很大, 如低效利用的平房区、缺乏资金开发的闲置土地、未利用的存量土地、企事业单位低效利用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划拨土地等。在这方面, 许多地方通过城镇内部拆迁改造和挖潜, 为城镇建设、房地产开发等提供了土地, 减少了建设占用耕地的压力。

四是把好乡镇企业用地关, 避免乡镇企业占用过多的耕地。由于城镇化的发展, 人、财、物等资源必然流向城镇, 通过城镇基础设施、资金、技术以及服务等便利条件, 引导分散的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工业集中区, 避免乡镇企业遍地开花, 占用过多的耕地, 达到节省建设用地、减少环境污染的问题。

五是立体规划, 开发地下空间。开发城镇地下空间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而且具有众多优点, 如节省土地资源, 缓解中心区高密度, 人车立体分流, 疏导交通, 扩充基础设施容量, 减少环境污染, 保持城镇景观, 增加城镇绿地, 改善生态环境等等。因此, 今后在我国城镇建设中, 应注重地下空间, 把开发地下空间资源作为城镇规划建设中的一项重要战略予以高度重视并逐步实施。

六是提倡旧城改造, 适度提高容积率。目前我国城镇上部空间的利用非常不足。提倡旧城改造, 适当提高城镇的容积率, 防止一哄而上建新城, 尤其是大拆大迁建新城, 是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有效方法。

七是依靠法律、法规制止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对耕地保护不利的方面。对于城镇化发展中对耕地保护不利的方面, 必须依靠教育、法律、法规, 严格审批手续, 采取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 保证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严格禁止重复、潜力挖掘不够等乱占耕地的项目, 防止以城镇化发展为由使耕地资源大量流失。

八是通过对城镇非农地整理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益。非农土地整理又称市地整理, 主要是指在城镇通过对闲置、存量等利用率低的土地及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农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土地进行整理, 提高土地利用率;一方面解决城市发展用地, 减少或避免多占少用、占而不用、先占后用、不批就用等现象, 另一方面改善城镇生活、居住的条件, 减少城镇外延占地。

九是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管理。以投资强度为手段控制企业用地规模, 是集约化利用土地资源的一项有效措施。比如对来开发区、工业园区的企业根据其不同的投资额制定用地定额标准, 如果企业投资的项目不符合规定的定额标准, 可以采取核减用地规模、不单独供地等限制措施;也可以在开发区或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原创型基地, 吸收过去工业小区和创业孵化器的长处, 建设标准厂房、提供公共配套设施和统一的管理和服务, 推出规划一体化、工厂立体化、公共服务社会化的原创型经济发展新载体, 鼓励开发商进驻原创型企业基地, 租赁标准厂房取得生产经营场所。这些都是节约利用土地,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有效措施;以配套用地来提高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土地空间利用率。

综上所述, 即便是城镇化发展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 土地的合理利用仍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永恒话题, 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合理利用规划用地, 耕地不减少, 经济大发展, 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城镇化管理率 篇2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全省确定了以3年时间,用3亿元打造“**百镇”,我们**县,城关地区被列入二级城镇规划,**镇被列入四级城镇规划。按统一要求,每个镇投入无偿资金312万元,有偿资金700多万元,并用这1000万元通过融资平台撬动8000万元投资建设规模。我县基本属于“吃饭”财政,而城镇化建设投资很大,每年县级财政安排的建设资金只有三四百万,完全靠财政搞建设很不实际。因此,唯有在资金筹措上进行创新,遵循“优化环境引一块、政府举债借一块、财政贴息调一块、整合财力集一块、民间资金活一块”的思路,小城镇建设资金才能变成源头活水。

一、整合财力,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在县级财力紧张,专项资金规模小,总量少的情况下,要加大县财政统筹力度,将预算内外资金整合使用,并吸收社会资金,集中财力兴办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对以下资金可以集中使用: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收入;国土部门取得的土地收益;城建部门收取的市政公益设施配套费;旧城改造取得的收益及房屋开发公司上交的部分收益;水务、环保部门收取的水资源费、排污费;电力部门收取的工业用电附加;交通部门取得的上级返还资金;社会对城市基础建设的捐助资金;财政预算安排的建设支出。

把这些资金整合起来,由政府统一使用,集中建设几个能拉动全县经济发展和百姓关心的城建项目,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同时,深化城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分税制原则,建立有利于城镇财政增长的体制,调动城镇生财、聚财、理财积极性,增强经济活力;打破行业保护,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行政府招、投标管理,在建设中,财政部门应发挥职能作用,加强资金监管力度,对项目进行跟踪问效;财政部门重视小城镇债务管理,对已形成的债务进行清理,摸清底数,建立必要偿债机制,镇政府要为化解财政风险创造良好环境,做到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量财办事,使城镇真正成为经济繁荣、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都市。

二、盘活存量,扩充建设资金来源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可考虑走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城建市场之路,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吸引增量,不断扩充基础建设资金来源。对属国有资产部门管理的公有资产,通过拍卖等方式筹集资金,也可进行部门间合理配置整合,避免资产闲置浪费和重复建设。国有企业改制在保证职工合理安置前提下,可对社会公开拍卖,拍卖多得部分可用于城镇建设;对一切可经营的城镇基础设施,都可将其所有权和经营权剥离,采取卖、租、抵押等办法推向市场,通过转让经营权、收益权和股权进行融资,从而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吸引增量,不断扩充建设资金来源,进入投资、回收、再投资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分类处理。将基础建设项目划分为非赢利、微利、赢利性质。非赢利性主要用地方税收收入建设;对微利性项目可考虑适当财政补贴,主要利用商业资金建设;赢利性项目完全商业运作,并以此作为我县财源增长点。对已建成项目进行全面梳理,在充分论证基础上,有些项目可有价或溢价转让,有些项目可改制进行商业化运作。

有偿转让公用事业部分股权。对一些有投资回报的给水、排水、垃圾处理等公用事业,实行收费式经营,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实现政企分开,走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营、企业化经营的路子,由福利性服务向经营性服务转变;适当转让城镇维护管理权,节省开支。对于城镇环境卫生、绿化等维护管理,可以向社会公开招标,由企业管理;有偿转让公用设施冠名权。将一些街名、路名、站名、校名、公交线路牌进行有偿、有期限地转让。对社会投资者捐助的部分公益事业项目,可以永久冠名。

三、经营城镇,用活用足土地资源

城镇土地是政府掌握的最大资产。近年来,我县成立了土地储备中心,通过有效运作,以地生财,筹集到大量的建设资金。今后还要科学合理调整中心区和繁华地段用地性质,对建成区域进行功能改造和升级,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期分批出让土地,实行整体规划,分段开发,储备一批,开发一批,政府可垄断一级土地市场,放开二级土地市场,将土地增值收益尽可能收到政府手中,谋求土地效益最大化。

全民造环境,提高土地附加值。要在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和谐统一基础上,把经营城镇的思路贯穿到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树立城镇形象,营造城镇品牌,提高城镇档次,从而使城镇土地资产不断增值。要把环境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以人为本,绿化、美化、亮化城镇,增添新的人文景观,把城镇形象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着力营造有利于投资创业和经济运行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政府服务环境,不断提高城镇的吸引力、凝聚力,以此造商机、造人气,带动土地升值。

四、拓展渠道,广泛吸引民间资本

在城镇化建设中,我们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搞好规划和管理上,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产业支撑、突出特色”的方针,拿出一个比较具体的、可行的带有战略性规划蓝图,许多事交给民间去办,把民间的财力吸引过来,让他们投入到各项建设。具体地说,就是把我们的资源配置权、管理权变得可以经营,以商品方式转让给民间,可通过财政贴息等形式,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城镇基础设施,使民间成为小城镇建设、投资和消费的主体。同时,大力做好基础设施项目的招商,力争招商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按企业化、市场化、民营化思路,积极拓展筹资渠道,大力推行委托招商、代理招商、专业招商等按市场经济运行规则运作的招商方式,广招四海客商。

吸引民间资本进行建设。必须消除城镇化建设体制上的障碍。财政、建设、公交、土地等职能部门建立有利于城镇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一是全面改革城镇户籍制度,降低农民进入城镇门槛。二是推进城镇用地改革。按既有利于保护耕地,又利于促进城镇化建设原则,妥善解决用地供需矛盾,同时进一步完善融资、购房、发展二三产业等相关政策,不断提高城镇吸引力。

城镇化管理率 篇3

关键词:园林绿化档案;管理途径;设想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8-93-1

1 加强城市环境卫生建设,打造宜居生活条件

环境建设是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妥善解决并认真对待的重要问题,在大拆大建,狂拆狂建过程中必须认真做好环境保护和园林建设,要因地制宜做好植树造林、营建绿地,让城市的天更蓝、水更美,环境更优雅。

1.1 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法律,要不折不扣的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办事,不断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对违法排污企业要严厉制裁。

1.2 加强对城市卫生的检查

在城市改造和建设过程中要认真解决污水排放和污水处理工作,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断加强对城市卫生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1.3 动员人民群众开展爱国卫生活动

四平市曾经在冬季清扫积雪活动中做到了以雪为令,雪停人动,当日清扫干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为了减轻人民群众的劳动强度,使用了清雪机动车清扫主路积雪。但是辅路、胡同的积雪却没有人清理,每逢大雪过后小区、胡同、辅路积雪遍地,冰冻后给人们出行带来不便。因此,建议每年春季、秋季、冬季都要组织一次大规模的爱国卫生活动周,切实把我们的城市卫生搞好。

1.4 除四害问题

如今灭鼠工作需要加强,城市鼠害和农村鼠害问题比较严重,要发动人民群众,开展消灭老鼠活动。

1.5 加强小区物业管理

现在城市一些小区物业弃管问题比较突出,许多小区物业没人管,造成下水道堵塞粪便横流的问题时有发生,绿地被开荒种菜,长野草的问题比比皆是,这些问题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1.6 加强环境档案管理

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加强档案管理,对于环境建设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加强档案管理,充分发挥环境档案的作用。

2 注重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开展荷花旅游业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四平人民的努力昔日破烂不堪的四平市,如今已经成为国家级卫生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城市社区示范城,被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在创建国家级卫生城的过程中,南北河改造取得的成果可以用改天换地来形容。然而,伴随着河道改造逐渐完成,日常维护和美化绿化已经成为很重的财政负担,抛开日常维护人员开支不说,单就注水一项每年大约注水300万立方米,需要资金大约150万元,除了美化环境外,一分钱的经济效益也不能产生,如何利用南北河河底资源,创造经济效益,补充财政投入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根据四平市气候特点以及南北河治理后河底资源情况,结合南北河美化绿化需求,建议发展菱荷花种植,既可以减轻财政负担,同时又能创造经济效益,并且可以安置一些人就业,真正实现环境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

南北河每年基本上一两场比较大的洪水,对河底的破坏不大,河底(池塘)资源适宜种植菱荷花面积大约近百亩,适当予以开发利用潜力很大。

荷花的种植技术要求不高,池荷花亩产一般不低于5000公斤,高可过万,效益非常可观,值得种植。最节约用种的是顶芽繁殖,但要精心管理;莲籽繁殖也可节省荷花种,但莲荷花为异花授粉,后代常长出多种类型,商品价值较低,故除育种外,一般不大采用;整荷花作种是一种传统方式,用种量太大;荷花节是利用其腋芽,生长能力较弱,也不宜采用。以利用荷花头或子荷花繁殖为好,莲鞭扦插则可作为补苗或迟栽之用。

四平市气候特点适合荷花种植,南湖公园种荷花已经取得了成功经验,每当荷花盛开的季节,南湖荷花已经成为一道风景线。荷花的种植技术要求和气候条件基本类似,南北河基本事宜种植。

南北河河底(水塘)资源开发利用可以采取政府示范推动,逐步实现承包经营的措施,即首先政府投入少量资金,购置种苗,选择水深适宜河段试验种植,成功后向全部河段扩展,逐步将河底(水塘)承包给郊区失地农民或者下岗职工,政府不求收益,只要实现由种荷花人交纳水费即可,若能达到亩产5000公斤鲜荷花的标准,完全可以解决南北河夏季注水资金问题。

如果种植菱荷花,若发生较大洪水,可能造成损失,由于菱荷花种植不像其他农作物投入很大,一年种植可以多年出苗,并且荷花种也不是十分昂贵,况且南北河基本上十几年才发生一次较大洪水,如果处理得当(不要大规模投入)可以降低风险。

种荷花季节可以先行投入少量资金,抓紧派人或者网上购买菱荷花种苗进行试种(其实南湖公园已经种植成功了),若能成功明年可以大面积推广。

近年来,四平市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加强环境建设和城镇园林绿化工作。把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发展、化解过剩产能紧密结合起来,坚持问题导向,统筹兼顾、抓住重点、远近结合、综合施策,不断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并且在工作中注重环境档案管理,收到良好的效果。可以想象,如果南北河能够大面积种植菱荷花,当荷花盛开的季节,南北河必将成为四平人旅游观光的美丽景点,并且可以开发旅游业,照相录像等项目。

城镇化管理率 篇4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优化农村宅基地管理的背景

(一) 农村宅基地的使用现状

人多地少、高度紧张的人地矛盾是制约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矛盾之一。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的统计显示: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还面临人均耕地和优质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等突出问题, 而同时, 建设用地粗放浪费现象却较为突出, 全国城镇规划范围内共有闲置、空闲和批而未供的土地近26.67万公顷。1997~2005年, 乡村人口减少9633万人, 而农村居民点用地却增加了近11.75万公顷, 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较低。乡村人口的减少加剧了农村宅基地的低效率利用, 进一步导致人地矛盾, 所以探讨农村宅基地的利用和管理问题, 将对解决这一矛盾有重要意义。

(二) 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宅基地管理的要求

新中国成立之后, 我国政府在1950年《土地改革法》、1981年《关于制止农村建房侵占耕地的紧急通知》、1982年《关于发布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的通知》、2004年《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等法律法规中多次明确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归属和审批制度。法规规定:农村宅基地所有权归集体、使用权归农民, 各户拥有长期使用权, 并受法律保护。宅基地一律不准出租、买卖、抵押或转让。宅基地使用权的行使必须严格遵守边界要求, 不得随便扩大墙院、宅基地来侵占集体耕地。农村宅基地由村集体依法设立, 由农民提出申请, 经村集体讨论决定、乡镇审核与县市审批。必须在“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的原则下, 充分利用山坡、荒地和闲置宅基地, 尽量不占用耕地”;“村民新建、改建、扩建住宅, 要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以及荒坡地、废弃地。凡村内有空闲地、老宅基地未利用的, 不得批准占用耕地”实施“一户一宅”制, 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国家有权依法收回空闲宅基地, “社员迁居并拆除房屋后腾出的宅基地, 由生产队收回, 统一安排使用”, “空闲或房屋坍塌、拆除两年以上未恢复使用的宅基地, 不确定土地使用权。”最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则再次强调村民建住宅, 应当符合乡 (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 并重申了一户一宅制度。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 完善农村宅基地分配政策”的要求。从各项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对农村宅基地管理的重视。

二、研究的主要成果及观点概述

国内对农村宅基地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 而对该问题的大讨论则始于2007年新型城镇化的提出, 并结出丰硕的研究成果, 截至目前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已达7项, 即王崇敏《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的现代化构建———基于全国农村宅基地现状调查的研究》, 高平《统筹城乡背景下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问题研究》, 吴远《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改革研究》, 宋旭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问题及其法律对策研究》和《基于多主体利益均衡的农村宅基地退出和补偿机制研究》, 杜伟《农村宅基地退出和补偿机制研究》, 喻文莉《农村宅基地置换的法律问题研究》。统计发现学者们主要围绕农村宅基地使用和管理现状、原因、影响因子、对策等问题展开研究。

(一) 关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的使用和管理现状

宋伟等通过对农村宅基地的总量、户均宅基地面积和宅基地容积率的定量分析提出我国户均宅基地面积普遍存在大幅超标现象。侯清香认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宅基地管理存在产权特征不完整, 宅基地获得、使用、退出不合理, 内部监管缺失等问题”。何清和调查发现农村普遍存在旧房闲置、多处占地现象, 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杨立宾认为宅基地审批中存在“程序不规范、使用权流转秩序混乱”。陈士银等从利用管理的角度提出土地的利用“缺乏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价, 宅基地流转制度缺失, 集体土地资产流失严重”。郭冠男认为“农村宅基地制度所有权主体虚位、用益物权权能不完整、宅基地规划和配置制度不合理等严重不足”等问题。

(二) 关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宅基地管理混乱的原因

学者们分别从制度、监管和实践角度, 对新型城镇化中农村宅基地管理混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宋伟等认为户均农村宅基地普遍且超标的主要原因是宅基地的闲置、一户多宅和户宅基地实际使用面积过大。钟在明提出“宅基地管理落后、制度缺失严重”是形成宅基地浪费的根源。李勇认为由于“农村建设缺乏合理规划, 宅基地布局散乱, 加上制度的缺失, 闲置宅基地回收渠道和使用权流转不畅、缺乏有效监督等共同导致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宅基地矛盾日益突出”。胡昊认为导致农村宅基地管理混乱的因素既有不同时期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冲突, 也有土地管理部门工作的疏忽, 更有使用者的法律意识薄弱等多方面因素。王登正认为监管乏力、使用权人法律观念淡薄以及宅基地无偿使用是导致农村宅基地管理问题繁多的主要原因。颜志龙则认为导致农村宅基地管理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法制观念淡薄, 缺乏依法用地的概念。

(三) 关于影响农村宅基地使用效率的因素

宋伟等通过典型调查认为两栖占地、低占用耕地建房成本是村庄宅基地使用效率低下乃至空心化的内在机理。杨亚楠等通过对河南和甘肃省的实证调研发现村庄与城市的距离、人均耕地面积、农民的主观认识和风俗习惯一定程度地影响宅基地的利用效率。王介勇等基于对山东省村庄抽样调查结果的回归分析发现, 户均宅基地宗数、人均耕地与农村宅基地的利用效率显著正相关。李睿璞, 卢新海采用计量分析研究提出影响农村宅基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因子有第一产业产值、城市化水平以及城市商品房价格。李学彩通过统计分析认为人口流动因素、政府及集体财政因素、社会保障因素、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区位因素是影响农村宅基地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

(四) 关于优化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管理的对策

1. 制度角度

宋伟等认为应该“加强执行一户一宅政策、严格审批和流转, 实行宅基地的有偿使用政策”等以优化对宅基地的管理。李敏飞认为“进行宅基地产权制度创新, 推行宅基地入市, 加强流转”是实现农村宅基地资源配置的根本途径。刁其怀提出“加强宅基地规划管理、加强宅基地用途管制、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等制度改革方向和措施。张侃提出“建立全国统一、规范有序的农村宅基地市场、科学合理的进行宅基地建设规划”的制度改革建议。王崇敏对农村宅基地的使用权制度进行了现代化构建, 提出通过“合理规定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取得的实质条件、权利的内容和权利权限, 完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取得的程序条件”等制度措施, 同时对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宅基地使用权保障与救济制度进行改革, 以完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汤汉林建议通过“宅基地市场化交易机制、实现农民房屋财产化, 使用权的强制登记制度”等进行改革。

2. 实践角度

张若翔提出宅基地换房形式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流转的设想。刘锐对农村宅基地的退出机制进行了研究, 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宅基地使用和出让制度、健全农村宅基地“置换+整理+复垦”机制, 放开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等途径实现宅基地的退出。金晓月认为应该“优化农村宅基地流转模式, 建立宅基地一级市场和收购储备制度、适度放开宅基地二级市场, 规范宅基地隐形流转”。贾丽、闫小培认为必须“建立城乡统一的宅基地及房屋市场, 集体垄断宅基地一级市场, 建立宅基地的有偿使用制度和使用权登记制度”。杨蕾基于案例和规范分析法的角度, 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收回的类型化进行了研究, 认为可以采用公益性收回、处罚性收回、身份性收回等三种类型收回农村宅基地使用权, 以完善农村宅基地的收回制度。

三、研究的不足及努力方向

国内学术界的研究深化了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宅基地的利用和管理现状、原因、影响因素及对策的认知, 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肯定国内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同时, 也应注意到其仍存在不足。首先, 新型城镇化中农村宅基地优化管理的研究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 理论体系尚不完善;在研究视野上, 缺乏农村宅基地管理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的结合, 目前侧重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宅基地管理的学术成果仅有约42篇 (截止2014年9月25日) 。其次, 研究成果在层次性和系统性上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研究多侧重宏观理论阐述和中观政策的独立分析, 缺乏宏观理论和对策的科学结合, 微观案例研究重视不足, 研究角度缺乏针对性, 对策建议缺乏实践性。再次, 研究方法单一, 绝大多数是定性分析, 缺乏系统、准确的数据支撑, 更在定性定量的综合分析上极为缺乏;同时在共识性和历史性研究上, 既缺乏将成功经验与失败案例的深度、广泛横向比对, 又缺乏历史比对。最后, 国内该领域的科研力量布局相对分散, 尚未形成学术梯队和专职科研中心, 科研力量整合不足。

基于以上不足笔者认为, 今后的研究应该重视以下方面:第一, 研究视角要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深度有机结合。第二, 提升研究的层次性和系统性。不仅要有宏观理论和中观政策研究, 更要注重不同地区宅基地管理的微观分析。第三, 研究方法要多样化。既要注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合, 又要注重各个地区实践经验的横向借鉴。第四, 努力打造以科研人员为主体、涵盖多领域从业者的学术研究力量, 重视学术队伍和科研平台建设, 形成团队合力, 构建研究该问题的前沿阵地。此外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管理问题与农学、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都具有广泛交叉, 跨学科研究可以实现多角度的深入研究。

城镇化管理率 篇5

(试行)

目录

总则

贷款主体及用途 贷款条件

贷款金额、期限和利率 还款要求及担保 授信流程 贷后管理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目的和依据

为积极响应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大对国家城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抓住业务机遇,探索和规范光大银行城镇化建设贷款管理,防范授信业务风险,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城镇化发展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银监会《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及《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及我行银行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定义和范围

城镇化建设贷款是指我行向承担城镇化建设的企、事业法人发放的用于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棚户区、旧城镇、旧厂房和旧村(城中村)改造,拆迁安臵房建设,土地综合整治,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的贷款。

第三条 基本原则

(一)坚持依法合规原则。城镇化建设贷款须符合国家城镇化政策、遵守监管要求及我行相关信贷政策,做到合规经营、风险可控。

(二)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在确保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必须坚持商业可持续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方式,对客户、项目及区位好中选优、收益覆盖风险、联动效益明显,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三)坚持差异化原则。严格准入管理,审慎选择客户(项目),优选经济发达、财政实力强、政策配套完善的地区开展试点,区别对待,突出重点,稳步推进业务发展。

第四条 基本管理要求

(一)城镇化建设贷款实行总行集中立项管理,授信上报审批前,应取得总行公司业务部批复的立项文件。

(二)城镇化建设贷款实行指令性限额管理,贷款投放前应逐笔进行限额领用。

第二章 贷款主体及用途 第五条 贷款主体

城镇化建设贷款的借款主体包括:

(一)依法成立,经政府批准或明确其承担城镇化建设职能、按商业化规则运作的企、事业法人。

(二)符合国家及监管要求,通过与项目业主签订协议,以BT或委托代建方式,承建城镇化建设项目的企业法人。

第六条 贷款用途及适用范围

试行期间,符合条件的城镇化建设贷款适用于以下四类:

(一)旧城镇、旧厂房和旧村(城中村)改造。

用于实施主体根据城市规划和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对棚户区、原有旧城镇、旧厂房和旧村(城中村)改造进行建设改造等。

(二)拆迁安臵房建设。

用于城镇化建设中城镇居民和农民拆迁及安臵房建设。

(三)土地综合整治。

用于城镇化建设中涉及的征收、平整和复垦等土地综合整治建设。

(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用于与城镇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相关的,能够产生持续、稳定现金流的水电气暖、生态环保、信息通讯、文化旅游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以及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关的学校、医院项目建设。

第三章 贷款条件

第七条 区域准入条件

城镇化建设贷款地区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根据国家城镇化发展规划,列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长江中游和成渝地区五大国家级城市群和国家级或省级城镇化发展规划的城市群及相关区域,国家相关机构发布的百强县。

(二)地区经济基础较好、财政实力较强。

(三)地方政府支持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导向明确,当地产业支撑能力较强,就业条件较好,居民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健全。第八条 客户准入条件

(一)资产负债率不高于75%,实收资本在5000万元及以上。

(二)借款人的经营期限应长于贷款期限。

(三)借款人股东背景良好,股权关系清晰,具有健全的组织架构,财务制度规范。

(四)借款人信用状况良好,无不良记录;如为新设项目法人,其控股股东应有良好的信用状况,无不良记录。

(五)在光大银行开立基本账户或一般结算账户。

(六)光大银行认为必须满足的其他条件。第九条 项目基本准入条件

(一)符合国家或省级(含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关于城镇化发展的相关制度规定。

(二)符合国家规划、土地、环保等政策,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等规定。

(三)符合绿色信贷政策。信贷项目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对于土地、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各项规定,对于以城镇化为名,变相圈地、盲目投资、乱建园区、大造新城,损害粮食安全、农业发展、生态环境、居民权益的项目,不得提供授信支持。

(四)按规定履行了关于城镇化建设项目的管理程序,取得相关批准(审批、核准、备案)文件。

(五)项目须取得合法的用地批准文件。

(六)项目有明确的还款来源,贷款期内项目自身现金流及借款人其他合法收入能够保证按时、足额归还我行贷款本息。

(七)项目资本金比例一般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30%。项目资本金应同比例或先于贷款到位。

(八)光大银行认为必须满足的其他条件。

第四章 贷款金额、期限和利率

第十条 贷款金额

城镇化建设贷款金额应综合考虑借款人实际需求和项目风险状况,还款资金来源等因素合理确定,最高不超过项目总投资额的70%。

第十一条 贷款期限

城镇化建设贷款的期限根据项目现金流及综合效益还款情况确定,原则上不超过五年(含),最长不得超过十年(含)。

第十二条 贷款利率和综合收益

贷款利率按人民银行利率政策执行,原则上不得下浮,综合考虑项目风险状况及当地同业价格水平,合理定价,积极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第五章 还款要求及担保

第十三条 还款要求

城镇化建设贷款要严格落实还款来源,确保项目自身现金流以及项目之外的补贴收入、其他合法收入能全额覆盖贷款本息。

还款资金来源应包括项目土地出让收入中的财政资金返还部分、项目经营收入、项目资产租售收入、税收返还收入、财政补贴收入、政府偿债基金和其他合法收入。

政府相关部门需出具文件,明确项目建设期间取得的土地出让收入中的财政资金返还部分、税收返还收入、财政补贴收入、政府偿债基金等款项及时存入借款人在我行开立的监管专户,优先用于归还我行贷款。采用委托代建方式的,项目业主需出具文件明确项目还款资金安排。

第十四条 还款方式

城镇化建设贷款还款应按照项目自身现金流和其他合法收入来源合理制定分期还款方案,采用按季还息,项目建成后,每年至少两次偿还本金,利随本清。

第十五条 贷款担保

城镇化建设贷款应采取合法、有效的担保措施,原则上采用抵押担保方式,对于抵押担保不足的,可采取保证担保方式,不得采用信用方式。未经我行同意,不得转让本项目或在本项目上设定的其他担保事项。

(一)采取抵质押担保方式的,优先选择项目土地使用权及在建工程作为抵押(项目所在地政策不能抵押的除外),以其他房产或土地抵押的,不得接受空臵三年(含)以上的商品房及闲臵两年(含)以上的土地作为抵押物,抵质押率应符合我行押品管理的相关规定,确保抵、质押物无法律瑕疵且我行具有排他性权利。

(二)对抵质押不足或确实难以取得、采取保证担保方式的,保证人在我行信用评级应在A-级(含)以上。

(三)采取BT方式建设的项目,项目业主或承建方母公司要提供连带责任担保,对于个别风险可控的优质项目,可适度放宽。

借款人须向我行书面承诺:城镇化建设贷款项目取得土地使用权证后,如符合抵押登记条件的,应及时办理相关手续(项目所在地政策不能抵押的除外);如有在建工程且符合当地抵押登记条件的,应一并抵押;贷款存续期间,不得以该项目资产向任何第三方设定抵押或质押;未经我行同意,不得对外新增担保、不以该项目向第三方融资;借款人的股权转让或变更须事先得到我行书面同意。

第六章 授信流程

第十六条业务受理

借款人向光大银行提出贷款申请,应按我行有关规定要求提交以下资料:

(一)贷款申请书。

(二)借款人的相关资料。

(三)贷款项目的相关材料。

(四)贷款担保的相关材料。

(五)光大银行要求的其他材料。

此外,须根据城镇化建设借款人及项目条件,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光大银行经办机构对借款人提供的资料进行审核,满足条件的才能予以受理。

第十七条 贷前调查

经办机构受理借款人申请后,开展贷前调查。城镇化建设贷款按照我行有关规定,除对借款人的资金实力、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合法合规性等进行调查外,还应对以下方面进行重点调查、审查和分析:

(一)项目所属区域是否列入城镇化发展规划,项目建设内容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建设内容是否一致。

(二)项目是否按规定履行了关于城镇化建设项目的管理程序,取得相关批准(审批、核准、备案)文件。

(三)政府有权部门是否出具相关文件,明确建设项目所获得土地出让收入中的财政资金返还部分优先用于归还银行(我行)贷款。

(四)项目涉及拆迁安臵的,应提供有关政府(部门)认可的拆迁方案(包括拆迁范围、拆迁补偿标准、安臵费用测算依据、安臵措施等内容)。

(五)需建造安臵房的,应审查项目土地性质,是否取得国有建设用地指标;借款人自建安臵房项目的,还应审查借款人是否具备房地产开发资质(委托代建的需提供委托代建协议)。

(六)借款人的经营状况、管理水平和营运能力。

(七)对还款来源进行调查分析。第十八条 贷款发放

(一)城镇化建设贷款项目审批通过后,应依照有关法规和我行担保规定,签署书面贷款合同、担保合同等法律文件,办妥担保手续,落实贷款发放前提条件。

(二)为借款人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充分发挥我行理财产品、财务顾问、个人按揭贷款、个人消费类贷款、银行卡产品等业务优势,满足客户相关业务需求;如借款人继续承担商业性项目开发,积极推荐我行相关信贷业务产品;引导借款人向我行推荐优质招商引资、外商投资等企业客户。

(三)城镇化建设贷款发放与支付应按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规定执行。在贷款发放和支付中,按合同约定方式进行,借款人出现以下情况,经办机构应与借款人协商补充发放和支付条件,或根据合同约定停止贷款发放和支付:

1.信用状况下降至BBB-级以下; 2.所提供的有关文件被证实无效;

3.违反合同约定,以化整为零等方式规避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等相关规定支付贷款资金;

4.项目进度落后于贷款资金使用进度、项目拆迁遇到重大纠纷或项目当地、社会媒体出现较多争议和负面评价、因拆迁引发社会问题等;

5.项目总投资出现较大资金缺口,或资金使用计划出现不利于还款的重大调整;

6.拒绝或阻碍经办机构按照合同进行检查、监督; 7.未能履行和遵守贷款合同规定的义务及所做出的承诺; 8.光大银行认为影响贷款资金安全的其他情况。

(四)借款人出现以下情况,经办机构停止支付借款人尚未使用的贷款,并按合同约定,要求借款人提前归还贷款:

1.拒绝接受贷后检查的;

2.提供虚假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资料,拒不改正,情节严重的;

3.挤占、挪用贷款,拒不改正的;

4.借款人或担保人未经同意发生兼并、合资等或即将停产、停止经营、解散、关闭、清理整顿、破产清算、卷入或即将卷入重大诉讼或仲裁及其他法律纠纷的;

5.借款使用的建设项目被取消或缓建的; 6.其他严重的违法、违约行为。

第七章 贷后管理

第十九条 封闭管理

城镇化建设贷款实行全流程封闭管理,经办机构在贷款发放前,应与借款人签订《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城镇化建设贷款项目资金封闭监管合作协议》(见附件),作为城镇化建设贷款主合同的补充,以明确资金封闭管理要求;并新开立资金监管专户,将项目资本金、其他自筹资金、项目土地出让收入中的财政资金返还部分、项目资产租售收入、税收返还收入、财政补贴收入、政府偿债基金、综合经营收入和其他合法收入等资金归集到专户管理。未经我行同意,借款人不得在其他银行开立任何涉及本项目资金的存款账户。

经办机构客户经理应对城镇化建设贷款资金的使用实行全程监控,逐笔对贷款资金进行支用审核,密切关注资金流向,确保专款专用,用款进度与项目实际进度匹配。

第二十条 贷后管理

对城镇化贷款必须按照我行授信后管理相关政策加强贷后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经办机构应当对全部信贷业务按信贷业务种类和按客户逐笔建立信贷业务台账,跟踪监测客户授信使用和还本付息情况,并依据会计、结算的账务处理信息及时更新台账数据。

(二)经办机构应落实贷后管理人员对授信额度在有效期内或有信贷余额的客户和担保人进行贷后检查。贷后检查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客户及担保人情况:包括客户基本情况、生产经营情况、重大事项进展情况、财务状况、现金流、体制改革、重大人事变化等。

2.客户债项情况及财政偿债能力变化:包括贷款资金使用及用途情况,其他银行贷款及用途情况;借款人所在地地方财政收支和负债规模变化等。

3.抵质押品情况:抵质押品价值登记变动情况、价值重估情况等。

4.授信前提条件落实情况:包括信贷审批批复条件落实情况、信贷审批批复附加条件落实情况、授信审查报告中关键授信风险点发生情况等。

5.对项目建设类贷款,要重点检查资本金到位情况,到位资本金是否符合相关法规规定的来源,项目进度与计划进度和投资比例是否相符,有无资本金抽逃现象等。

6.其他情况:包括信用等级、资产分类变化,本息回收情况,以往检查出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及通过我行帐户大额支付情况等。

(三)经办机构开展贷后监管可按照有关规定采取现场和非现场监控结合的方式,定期检查回访并形成检查报告。

第二十一条 担保管理

(一)各经营机构应加强对抵质押权的变更、押品权证保管、押品监控、押品价值重新评估、押品的返回与处臵管理。对于发现押品出现风险隐患的,按照我行授信担保中押品的相关管理规定执行,及时进行风险预警管理。

(二)经办机构可根据抵押(出质)人和押品状况,确定是否需要办理公证。对需要办理公证的,经办机构应与抵押(出质)人共同办理公证手续。与抵押(出质)人签订抵质押合同后的15个工作日内,经办机构应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到登记部门办理押品登记手续,并及时从登记部门领取他项权利证书或其他登记证明。

(三)经办机构应加强对保证人的贷后管理,如发现保证人出现代偿能力下降及可能影响我行贷款代偿的其他重大不利因素时,应采取追加其他抵质押担保、变更担保人等措施。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中国光大银行总行负责解释。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未尽事宜按照我行相关信贷管理政策执行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

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城镇化建设贷款项目资金封闭监管合作协议

(参考文本)

协议编号:

甲方:

乙方: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行

为确保甲、乙双方签订的编号为 的□《固定资产借款合同》/□(以下简称“主合同”)及其担保合同的履行,完善甲乙双方对权利义务的约定,确保乙方发放的贷款资金全部用于 项目(以下简称“城镇化建设项目”),保证信贷资金的专款专用,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达成如下补充协议:

一、甲方承诺:

(一)甲方自身为依法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并已具备承建城镇化建设项目的职能;甲方并承诺,本协议下的城镇化建设项目符合国家的产业、土地、环保和投资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与监管要求,甲方已按规定履行了项目的合法合规审批程序,取得了一切必要的批准与同意。

(二)甲方在乙方开立账号为 的人民币账户,作为甲方在城镇化建设项目中相关资金归集和资金使用的指定封闭管理存款账户(以下简称“封闭管理账户”),甲方同意将项目建设、土地出让返还收益、销售经营过程中的所有资金通过该账户结算。封闭监管期限自 年 月 日起,至甲方在主合同项下的全部债务清偿之日止。

(三)甲方承诺在足额清偿乙方的城镇化建设贷款本息之前,下列资金全部进入封闭管理账户进行管理:

1.自筹资金:包括甲方自有资金、股东借款及其它一切自筹资金; 2.银行贷款:乙方发放的城镇化建设贷款;

3.在符合法律法规及监管政策的前提下,可用于销售部分的全部预售和销售收入:包括定金、首付款、一次性付款、分期付款、所售项目的个人住房贷款等全部该项目销售收入;

4.出租收入:甲方将建设项目用于出租经营的租金收入; 5.公司日常经营产生的收入(含物业收入);

6.土地出让收入返还款、税收返还收入及政府补贴收入; 7.其他与城镇化建设项目相关的资金。

8.乙方认为应纳入封闭管理的其他合法收入,包括:

(四)甲方承诺该项目资金的支用全部在乙方监督下使用,包括: 1.与项目建设有关的款项支用:包括拆迁安臵补偿款、土地费用、前期工程费、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款、材料款、各类税费等;

2.归还乙方城镇化建设贷款本息的支用。

3.经甲乙双方协商确定的其他用于项目建设的资金支出,包括:。

(五)封闭管理方式:

1.甲方承诺在其与相关第三方签订的合同或收费单据中明确,所有款项直接汇入封闭管理账户。

2.如果乙方认为有必要,甲方应提供相关第三方的书面承诺,保证将应支付款项汇入封闭管理账户。

3.未经乙方同意,甲方不得在乙方以外的其他银行开立任何涉及本城镇化建设项目资金的存款账户。

(六)账户日常监管

1.甲方授权乙方对封闭管理账户进行日常监管,包括但不限于对封闭管理账户的资金收入和支出情况进行了解和记录,依据本协议对账户资金使用进行限制。

2.在本协议有效期内,自甲方开始收取第一条第(三)款第3-8项所述收入之日起,封闭管理账户余额在任一时点均不得低于人民币 万元,如相关收入为外汇,则按当日乙方适用的结售汇牌价折算成人民币(下同)。

3.甲方从封闭管理账户的单笔提款数额超过 万元人民币的,须征得乙方书面同意。

4.甲方承诺封闭管理账户余额低于本款第2项约定的最低余额的,须及时采取措施将差额补足。在未补足差额之前,乙方有权拒绝甲方从该账户提取任何款项。

5.本协议有效期内,甲方必须保证封闭管理账户资金的(月/季)流入量不低于 万元人民币。如资金流入量低于上述数额,乙方有权决定采取下述一种或几种措施:

(1)自下(月/季度)起提高本款第2项约定的封闭管理账户最低余额,直至流入量恢复到本协议约定数额为止;

(2)自下(月/季度)起降低本款第3项的单笔提款额,直至流入量恢复到本协议约定数额为止;

(3)停止发放甲方尚未提取的借款或要求甲方提前归还全部或部分已提取借款的本息。

(七)账户特殊监管

1.甲方授权乙方对封闭管理账户进行特殊监管,包括但不限于授权乙方在本协议规定的情形发生后对封闭管理账户资金进行相应的冻结和扣收。

2.甲方违反本协议关于收入归集和账户日常管理的各项约定,或甲方发生主合同项下的违约情形的,乙方有权对封闭管理账户资金进行冻结,甲方不得从封闭管理账户中提取任何款项,直至违约行为得到纠正并被乙方认可。

3.甲方未按照主合同的约定,在还款日或结息日前将应支付的借款本息或合同其他应付款项存入指定账户的,乙方有权对封闭管理账户资金进行冻结,并在甲方到期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相关义务时从封闭管理账户扣收借款本息及应由甲方支付的其他款项。

4.乙方依据本款第3项从封闭管理账户直接扣收相关款项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主合同项下全部借款本金、利息(包括法定利息、约定利息、复利、罚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质押物保管费用、实现债权的费用(包括但不限于诉讼费用、律师费用、公证费用、执行费用等)、因甲方违约而给乙方造成的损失和其他所有应付费用,直至上述款项全部得到清偿为止。

5.第一条第(六)款第2项关于封闭管理账户最低余额的约定不对乙方依据本条约定扣收借款本息及其他款项构成任何限制。

(八)甲方承诺城镇化建设项目取得土地使用权证后,如符合抵押登记条件的,应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如有在建工程且符合当地抵押登记条件的,应一并抵押;贷款存续期间,不以该项目资产向任何第三方设定抵押或质押;未经乙方同意,不对外新增担保、不以该项目向第三方融资;甲方的股权转让或变更须事先得到乙方书面同意。

(九)甲方承诺及时提供乙方所需的相关资料,并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同时配合乙方的日常监管和检查。具体为:

1.甲方及担保人情况:包括基本情况、生产经营情况、财务状况、体制改革、重大事项进展情况、重大人事变化等;

2.本协议约定的城镇化建设项目情况,包括相关的拆迁农户户数、拆迁面积、拆迁安臵资金信息;安臵房建设用地、建筑面积有关信息;土地整理复垦面积、建设用地指标落实等信息,并按月提供《城镇化建设工程进度表》。

3.项目中建设新社区、安臵小区计划销售部分的销售(预售)情况表,包括销售(预售)的房屋套数、房号、面积、价格等情况。

4.项目中建设厂房、办公楼、配套商业等销售部分的销售情况。5.项目中资产出租运营的,应提供相关承租方、租赁合同等主要信息。

6.项目中资产生产运营的,应及时提供生产经营信息。7.甲方的会计报表月报、季报和年报(年报须经审计)。8.与建筑承包商、材料与设备供应商和其他收款人签订的承包合同、材料及设备供应合同等合同原件以及中标通知书、工程进度计划复印件等资料。

9.甲方承诺按乙方要求及时提供贷款资金的用款计划及用途,并提供相关的依据资料。10.乙方要求的其他资料。

(十)甲方工程项目的施工单位原则上要求在乙方开立工程项目应由乙方办理。

(十一)甲乙双方约定,在主合同期限届满之前,甲方采用分期偿还的方式归还乙方贷款本息,分期偿还贷款本息的计划,由甲乙双方在主合同的分期还款条款中进行专门约定。甲方若提前实现收入,除留足项目后期建设开发所需资金外,必须提前归还乙方贷款本息。

(十二)未经乙方同意,甲方不得将已抵质押给乙方的资产向乙方以外的第三人提供抵质押。

(十三)甲方承诺在乙方信贷支持的城镇化建设项目的区域和范围内,招商引入的工业企业、现代农业、外商投资企业等各类企业优先推荐给乙方。

二、乙方承诺:

(一)除非另有约定,如甲方足额清偿乙方全部城镇化建设贷款本息并履行本协议规定的各项义务后,封闭管理账户内资金甲方可自主支配。

(二)乙方按照主合同的约定按期足额发放贷款,但因甲方原因造成延迟的除外;乙方将根据法律法规、监管规定及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信贷管理政策的要求办理贷款审核和发放手续,甲方因为未能提供乙方信贷管理要求所需提交的审核资料而造成乙方未能及时投放贷款的,乙方不承担城镇化建设贷款未按时及时投放的责任。

(三)在主合同履行期间,乙方承诺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做好资金结算服务。

三、双方的其他权利和义务

(一)乙方有权要求甲方协助避免监管账户及账户内资金受到或可能受到来自任何第三方的侵害,甲方有义务通知并协助乙方避免侵害的发生。

(二)甲方依法注册并合法存续,具备签订和履行本协议所需的完全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资金结算账户,甲方工程预决算等相关业务,包括

(三)签署和履行本协议和单项协议系基于甲方的真实意思表示,已经按照其章程或者其它内部管理文件的要求取得合法、有效的授权,且不会违反对甲方有约束力的任何协议、合同和其他法律文件;甲方已经或将会取得签订和履行本协议所需的一切有关批准、许可、备案或者登记。

(四)甲方在本协议项下向乙方提供的全部文件、财务报表、凭证及其他资料是真实、完整、准确和有效的。

(五)甲方申请向乙方叙作业务的交易背景真实、合法,未用于洗钱等非法目的。

(六)甲方未向乙方隐瞒可能影响其财务状况和履约能力的事件。

(七)甲方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根据本协议要求事先征得乙方书面同意或及时书面通知乙方。

1.第一条第(三)款第3-8项所述收入期限、标准、金额发生变化;

2.经营机制发生变化,包括但不限于实行合并、分立、股份制改造、与外商合资合作、承包、租赁等;

3.经营范围、注册资本或出资、股权结构发生变动,对外投资、实质性增加债务融资、重大资产和债权转让;

4.涉及或可能涉及重大经济纠纷、诉讼、仲裁,封闭管理账户资金被强制执行或依法冻结;

5.破产、歇业、解散、被停业整顿、被吊销营业执照、被撤销工商登记;

6.单位名称、章程、营业地址、电话、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等发生变更。

甲方拟进行上述第2、3项事项时,应提前征得乙方书面同意;发生上述1、4、5、6项情形时,甲方应立即书面通知乙方。

(八)除非另有约定,主合同的任何变更均不影响甲方在本协议项下义务的履行。

四、违约

(一)本协议生效后,任何一方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本协议项下的任何义务,或违背其在本协议项下所作的任何陈述、保证与承诺的,即构成违约。因此而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予赔偿。

(二)本协议任何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承担因此引起的额外费用和损失:

1.未按本协议约定做出相关通知或通知内容与事实不符的; 2.未按本协议约定征得另一方书面同意。

(三)甲方违反本协议约定及其承诺,乙方有权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要求甲方限期纠正其违约行为。

2.停止发放剩余城镇化建设贷款款项,提前收回已发放部分贷款本金及利息。

3.要求贷款担保人履行担保责任,依法处臵担保物。4.甲方在本协议违约时,即视为甲方在主合同项下同时违约,乙方有权行使其在主合同及本合同项下可采取的其他任何救济措施。

(四)除本协议已有约定外,任何一方违约,另一方有权采取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措施。

五、变更、修改与终止

(一)本协议经双方协商一致,可以书面形式进行变更或修改,任何变更或修改均构成本协议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二)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外,本协议在其项下权利义务全部履行完毕前不得终止。

(三)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外,本协议任何条款的无效均不影响其他条款的法律效力。

六、法律适用与争议解决

(一)本协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二)在本协议生效后,因订立、履行本协议所发生的或与本协议有关的一切争议,双方可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任何一方可以采取下列第 种方式加以解决:

1.提交 仲裁委员会,按提交仲裁申请时该会有效之仲裁规则,在(仲裁地点)进行仲裁。

2.依法向乙方或者依照本协议行使权利义务的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其他机构住所地的人民法院起诉。

3.依法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

在争议解决期间,若该争议不影响本协议其他条款的履行,则该其他条款应继续履行。

七、其他约定

(一)未经乙方书面同意,甲方不得将本协议项下任何权利、义务转让予第三人。

(二)若乙方因业务需要须委托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其他机构履行本协议和单项协议项下权利及义务,甲方对此表示认可;乙方授权的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其他机构有权行使本协议项下全部权利,有权就本协议项下纠纷向法院提起诉讼或提交仲裁机构裁决。

(三)在不影响本协议其他约定的情形下,本协议对双方及各自依法产生的承继人和受让人均具有法律约束力。

(四)除另有约定外,双方指定本协议载明的住所地为通讯及联系地址,并承诺在通讯及联系地址发生变更时,以书面形式及时通知对方。

(五)本协议中的标题和业务名称仅为指代的方便而使用,不得用于对条款内容及当事方权利义务的解释。

(六)乙方因法律法规、监管规定变化或者监管部门要求,不能履行协议或不能按照协议约定履行的,乙方有权终止或依据法律法规、监管规定变化或监管部门要求变更履行本协议。因该种原因致协议终止或变更使乙方不能履行或不能按照协议约定履行的,乙方免除责任。

八、协议生效

主合同与本封闭监管合作协议不一致的,以本协议为准。本协议自双方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其授权签字人签署并加盖公章之日起生效。

本协议一式 份,双方各持 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本页为签署页,无正文

甲方:(公章)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理人(签字):

年 月 日

(如主合同有担保人的,担保人在此确认担保人已对本协议条款的含义及相应的法律后果全部通晓并充分理解)

担保人:(公章)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理人(签字):

年 月 日

乙方:(公章)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授权代理人(签字):

城镇化管理率 篇6

关键词: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城镇化进程;陕西省;问题及措施

城镇化的发展需政府转变职能,构建新型管理模式。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加大对城镇居民体育公共服务管理质量提高方面的重视的同时,还应具备提供体育公共服务高质量管理的能力[1]。我国在公共服务理论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经验有限,相关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为对陕西省城镇化进程中体育公共服务管理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本文以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为切入点,就陕西省体育部门的体育公共服务管理职能的改善、提高与深化研究等方面的问题提供理论性参考,对陕西省城镇化进程中促体育公共服务管理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城镇化进程中,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管理及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性分析

本文以政府职能转变与建设和谐社会为背景,对城镇化体育公共服务管理体系现状进行系统性研究,以陕西省城镇化进程中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为切入点,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以为陕西省城镇化进程中体育公共服务管理的进一步完善与优化提供参考。

据调查,部分发达国家其体育人口已占总人口的80%[2],较之于国内外发达省市,陕西省体育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中仍较低。通过资料采集到的历次体质测试报告的结果显示,陕西省的中小学生在身体形态与身体机能等方面所呈现的身体状况均不容乐观,而调查结果中成年人的身体机制状况也令人堪忧。此外,通过访问和问卷调查到的当地人其健康保健观念也相当落后,科学锻炼知识、技能及手段等方面均尚未全面普及,体育消费意识相当滞后,体育消费水平也较低。由此可见,要想提高陕西省市民的身体健康水平,帮助市民塑造良好身体素质,必须大力发展完善陕西省城镇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以有效提高陕西省市在国内外的综合竞争力。

二、陕西省城镇化进程中,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陕西省城镇化进程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现状调查

根据图文资料查找、实地考察及各种途径调查了解的相关资料,并综合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等方法,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假设,针对陕西省城镇化进程中体育公共服务管理体系的创新完善问题进行全方位系统实证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假设,而后采访业内人士并与之进行讨论,综合专家论证及各项经验,在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测试项目框架,确定测量指标与工具,进而进行实测研究,最后根据测试所得数据和结果进行分析,证实假设对策具有可行性,从而为陕西省城镇化进程中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管理可持续性发展策略的促进提供可行性参考。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调查得知,在陕西省城镇化进程中,不仅仅是市民在体育健身的需求方面缺乏,体育公共服务管理和供给方面也存在严重缺乏,因此,要实现城镇化进程的顺利进行,还需要对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进行进一步完善。这就要求:

1、在形成新的管理模式、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体育相关主管部门的各种服务功能须最大限度予以发挥,部门服务人员需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2、政府部门应努力加大城镇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辐射面积力度及影响力。针对城镇居民的体育健身场地及设施缺乏又落后这一现状,政府需鼓励居民积极健身,提高其健身意识,此外,政府部门还需要着手扩大城镇居民健身规模,以确保城镇化进程中社会体育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

3、结合国内外发达省市实现城镇化进程中体育公共服务管理的成功经验,克服自身存在的缺陷、弥补不足、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方可促进上述问题的有效结局。此外,要想成功解决陕西省城镇化进程中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管理及发展所存在的问题,还需政府各相关部门共同合作、加强协调;

4、针对分析所得出的应对策略是否为广大市民所接受并全面推广这一问题,应积极争取相关体育公共服务管理方面的专家及相关工作单位的工作人员的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协助,尽最大努力、以最大程度将课题研究出的具有实践意义与说服力的研究成果,并将之反映呈现到陕西省的各级相关体育事物的管理部门及执行部门,以期在理论参考方面为相关部门在陕西省的城镇化进程中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能够提供可靠依据。

三、陕西省城城镇化进程中,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中问题解决措施分析

调查与操作过程中,就陕西省城镇化进程中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在建设管理过程中是否落实了政府所制定的有关方面的法制法规文件;是否合理到位的落实相关财政投入;考察当地城镇中体育公共服务相关场地场馆设施的布局合理性;询问当地居民了解当地所具备的体育设备的品种与数量能否满足当地城镇居民的健身需求与愿望;同时了解城镇居民一般会选择参加的体育锻炼场所分布情况,以及居民参加健身锻炼是否有一定的规模组织,是否有社会公益性体育指导员知道。将多方面调查结果予以综合发现,陕西省在城镇化进程中要想实现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可从几下几方面着手:

1、需要提升市民在体育健身方面的需求,增强市民体育锻炼与身体素质提升的意识,引起相关部门重视,进而扩大城镇居民健身锻炼的规模;

2、积极号召具备体育指导能力的社会人士加入,以提高市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3];

3、合理安排布局健身设备的种类和数量,增强体育公共服务的管理和器材供给,同时综合民意设置一定的健身场地并对场地进行合理分布。此外,相关部门也可定期组织相对规模较大的健身锻炼活动以鼓励城镇广大居民的积极参加;

4、在实现政府相关部门职能转变过程中,主动要求部分领导起带头作用带领居民共同进行定期的体育活动,主动行动起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并且可以利用网络媒介各种途径传播正能量加大城镇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的辐射力度及影响力,并真正着手扩大城镇居民的健身规模,以确保城镇中社会体育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

5、省市中各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和执行部门需积极合作,帮助广大城镇居民克服自身存在的缺陷,充分发挥优势特色。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发达省市其成功实现城镇化进程中体育公共服务管理经验,将城镇化进程中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在建设管理过程中政府制定的有关方面的法制法规文件落到实处,将相关财政投入落实到位[4-5]。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陕西省的城镇化进程中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效管理及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在省市城镇化进程中,就陕西省而言,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可持续性发展及有效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城镇居民的身体素质与人文素质,充分发挥当地特色,从而实现当地省市城镇化进程中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在管理和建设上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使城镇居民在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和人文素质的过程中自然改善提高城市形象的同时引领当地建设加快走向国际化强省的步伐,提高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戴永冠,林伟红.公共体育服务概念,结构及人本思想[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10):5-10.

[2]夏贵霞.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湖南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体育科技,2013,34(6):82-83.

[3]钟华,宦达,杨栩.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政府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转型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1):6-7.

[4]夏悦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5]吴玉磊.鲁西地区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2.

基金项目:陕西省体育局课题 课题编号15076

城镇化管理率 篇7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社会融资,社会管理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等重大课题,为抓住新形式带来的机遇、应对挑战,需要总结过去城镇化建设中积累的有益融资经验,探索创新融资模式,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继续深入推进城镇化建设。

一、新型城镇化主要内容

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新路子。 与传统城镇化发展不同,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与“三农”发展相协调、深入制度层面改革的城镇化,加快发展新型城镇化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显著特征和未来发展的巨大动力。

二、城镇化建设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

城镇化建设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 根据国家开发银行的测算,未来三年中国城镇化投融资资金需求量将达25万亿元,城镇化建设资金缺口约为11.7万亿元(新华网,2013年4月)。 近年来,为寻求破解城镇化金融约束的路径,学者们主要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土地财政、政府引导基金及未来发行市政债券等角度研究并形成了大量成果, 对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建议。 研究主要侧重于政府主导,对于引入市场力量和市场监管、市场化运营的研究正在起步;由于地方政府债务的影响,政府融资平台建设步履维艰;尽管发行债券的呼声日益高涨,但市政债真正实行尚待时日。 融资问题仍然是当前城镇化建设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通过市场化运作使金融资本服务于实体经济, 如巴曙松在多个场合指出城镇化融资应当考虑引入市场因素,包括市场监督等。 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与城镇化建设相关领域,通过资本市场为城镇化建设提供长期稳定可靠的建设资金来源。

三、城镇化融资新思路:社会管理和社会融资

2013年4月,山西省率先成立灵石、襄垣、武乡三只县域城镇化建设基金,此后,广东、陕西、山东、贵州等地也开始酝酿设立城镇化建设基金, 这种正在逐渐兴起的融资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社会管理和社会融资新视角。 社会管理在广义上是指由社会成员组成专门机构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进行的统筹管理,在狭义上仅指在特定条件下,由权力部门授权对不能划归已有经济、政治和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事务进行的专门管理;通常与社会融资总量相联系,除新增贷款外,包括股票、债券融资等,使货币流量统计延伸到股市和债券市场等的融资来源称为社会融资。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建设滞后,表面上是缺资金,实际上是缺乏吸引资金进入、实现良性循环的市场、信用、 规则和制度。

与以往城镇化建设融资模式不同, 城镇化建设基金按照市场化运作,主要采用“金融招商”的方法,通过将银行、证券、信托、担保、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团体合作形成金融要素包, 与地方政府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项目包”对接,同时组建金融服务团和融资担保联盟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是一种在当前实施潜力巨大的融资模式。 在实施中, 首先由地方政府根据科学规划梳理城镇化建设中的重大项目和重要项目,并将各类项目“肥瘦搭配”,科学统筹安排,形成可在资本市场上运作的组合项目。 继而,通过少量政府财政和政府平台资金注入, 利用资本市场金融杠杆效应带动大量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资,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这种模式创造了财政资金以外的资本分享城镇化建设回报的新通道,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甚至国际资源,不仅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还可提升地方政府和企业信用水平,减轻政府融资平台的负债压力。

四、加强社会融资,创新社会管理的政策建议

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我们可以借鉴城镇化建设基金运作模式: 首先,政府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加强各类金融机构合作,以融资规划整合金融、财税、土地等资源和资产,制定多元化的融资支持方案,确保各类城镇化规划落地实施。 其次,加强对新型城镇化重大基础设施、对吸纳更多就业人口的公共服务业和社会事业的支持。 第三,创新融资模式,探索支持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及相关设施建设。 最后,应当继续大力支持交通、城镇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城镇化发展基础;积极支持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支持生态和环境保护建设,增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持扶贫攻坚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应当通过引入市场运营模式,通过创新融资模式加强设社会融资能力建设, 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及创新社会管理,继续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城镇化融资可引入创新机制[J].重庆商报.2013年6月30日

浅谈城镇化建设中的户籍管理问题 篇8

1 城镇化建设概述

1.1“城镇化”的提出和发展

上世纪90 年代出现的亚洲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外向型经济受挫, 此时的中央政府于1997 年首次提出了“城镇化”这一概念。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在2008 年的全面爆发, 中央为了扩大内需再次提出进行城镇化建设的方针。 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 中央提出了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 其中城镇化的重要作用是拉动内需和带动经济增长, 还是用来衡量国家或者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社会文明的重要手段。

城镇化多数在小城镇进行改革的原因, 一是小城镇和农村之间的福利差距不大;二是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还不是十分完善;三是小城镇与农村的联系较频繁、较多;四是小城镇拥有众多的乡镇企业。 而城镇化不在大城市进行改革实践的原因, 一是城市和农村在福利方面存在差距;二是在户籍管理制度上存在差距。

1.2 我国城镇化现状

我国国土辽阔, 因地形、经济、人口等分布不均匀, 东西两地在各方面差异较大。 首先, 东部地域多城市, 且大多城市分布在沿海, 在人口上较为聚集, 所以经济发展方面东部地区发展较快;其次, 西部地域少城市, 城镇和人口数量少于东部地域, 人口流动较慢, 经济发展比较缓慢;最后, 根据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规模来看, 东部地区较为快速, 城镇化的利益变动给东西部地区带来的是人们所享受的福利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

在2011 年举办的“十二五”城镇化发展高层论坛中, 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杨伟民分析城镇化中人口变化的速度, 在2000 年到2010 年之间, 我国城市在扩张建成区上扩建50%, 而这个时期内的城镇人口数量, 包含农民工在内仅增加了26%。由此看来, 土地城镇化速度高于人口城镇化。 截至2010 年, 我们国家的城镇化速率从之前的36.2%提升到47.5%, 城镇人口总数量从4.6 亿人提升至6.3 亿人, 但是根据计算, 数量众多的城镇人口里面至少有25%的人口是农民工以及农民工家属。

2 户籍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及变化

对于户籍制度的管理, 各个地区在细节上虽然略有差别, 但是户籍制度的根本是相同的。 现代户籍制度是国家通过依法收集、确认、登记公民出生、死亡、亲属关系、法定住址、迁移情况等公民人口基本信息的法律制度, 以个人为本位, 以户为单位的人口管理方法。 它是国家行政法律制度, 它的制定与社会经济, 政治相关联。 我国户籍管理体制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一是20 世纪50 年代末期。 此时的中国正在走一条农村供给城市的工业化道路, 政府的户籍管理体制以限制农村人口户籍为主, 为保证农村能为城市提供充足的农产品, 并且维持城镇人口的较低工资和消费, 政府将农村人口的户籍绑定在农村。 二是改革开放时期。 国家相继颁发经济、政治方面的各种相关政策, 人口流动速率加快, 农村人口慢慢向城镇流动, 而在户籍方面, 为使农村的农产品供给充足, 城乡上的户籍管理制度依然没有改变。 三是改革开放以后的30 年之后。 城市和城镇迅速发展, 城乡福利和公共关系之间的差距过大, 增加了对城乡居民户籍管理上的难度。

3 城乡之间户籍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3.1农村居民在户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于农民种类的划分有三种。 第一种农民是长期在农村居住并且长期在农村从事生产工作的一类, 第二种农民是在城镇郊区附近居住并且生产活动的一类, 第三种农民是在城镇中就业和居住的外来农民———农民工。

其中第二种居住在城镇附近的农民享受着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务, 但是随着城市和城镇的快速发展, 城镇中心的土地在开发的同时, 城镇周边的土地也已经进行扩建, 从而来更全面的开发城镇、扩大城镇。 扩建城镇需要的是土地, 这些土地的价值逐渐增长, 居住在城镇附近的居民不愿意放弃土地所带来的预期价值的增长。 虽然第二类农民拥有的土地数量并没有第一类农民拥有的数量多, 收益没有农村居民的收益多, 但是这些土地的利用价值, 可以是种植所带来的收益, 可以是租赁给他人, 也可以是其他方式带来收益, 而这些收益对这些居民来说也是不少的。

在城镇务工的外来农民所受教育水平低下, 他们在城镇中从事着较为低等级的工作, 无权享有土地。 虽然也为他们提供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务, 但是要比城镇居民享受的少得多。 城镇供养着这类农民, 提供这些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务的资金, 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的资金则由城镇政府来承担。

3.2 城镇居民在户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户籍制度是建设城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它所牵扯到的教育、医疗、土地、养老以及住房等制度的不完善, 导致很多城镇居民在城镇中不平等的分享城镇居民的各种福利。

从城镇化中户籍管理制度里的城乡关系中可以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 城镇化好比轮船, 船上居住着数量较少的城镇居民, 他们享受着从船外提供的物品, 并且具有和外界联系的便利信息枢纽, 获得最为先进的技术。 船外居住着数量庞大的乡村居民, 他们不但要提供自己生活所需要的物品, 还要为船内的城镇居民提供生活必需品。 船内的居民不希望更多的船外居民上船, 因为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务是需要共享的不变量, 船上居民数量的增长势必会降低他们的生活水准。 政府和社会给予的福利是一定数量的, 但是城镇居民的数量越来越多, 也会导致城镇居民之间的福利不平等现象。

3.3 城乡户籍之间差距大, 不能相互落户

我国政府规定城镇人口户籍不能进入农村户籍, 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不像农村人口一样, 拥有政府相应分配的土地和相应的农村福利分配, 导致城镇人口不能随便在农村里面进行落户; 我国政府规定除非通过婚姻关系的变动而加入农村户籍, 一旦加入农村户籍, 在住房分配、工作就业机会、子女士上学等方面与城镇居民具有的福利则会相应的根据当地政策加以改变。

3.4 土地城镇化对户籍管理的影响问题

户籍管理制度中户籍和土地是相互关联的, 我国人口数量众多, 人均耕地数量少, 很大程度上土地决定了农民和城镇居民对户籍的看法。 农村土地政策中存在很多的缺点和不足, 导致了城乡关系不协调, 农民难以在城镇落户。 在土地的管理和利用上, 近几年来, 我国的 “土地城镇化”速度加快, 土地利用出现失控的状况, “十一五”时期, 我国土地每年转出利用平均达到44 万hm2, 再加上农林水利各个部门每年占据土地的数量, 土地占用率逐年增多。 土地城镇化的速度过快让户籍管理制度难以转变。

4 城镇化中户籍管理制度的发展建议

4.1 政府落实政策, 转变城乡居民思想

我国政府应该落实有利政策, 转变农民进城落户观念。 转变这种现象的方法, 其一是让外面的居民进船, 政府开放农民进城落户的政策, 同时扩大福利政策, 让城乡居民从思想上开放政府对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 分享有限的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务, 链接船上居民和船外居民的联系, 也就是链接城镇和乡村的联系, 从而有利于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增长, 有利于对轮船的建设, 有利于城镇和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其二是政府改善对轮船的建设, 政府加强对城镇居民的户籍管理制度, 增加对城镇的投资建设, 让更多外面的人来参与对城镇的建设。 从让农民上船开始,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逐渐开发政策, 转变居民思想, 让农民最终享受到城镇的公共福利和公共政策, 从根本上改革城镇和乡村居民的户籍问题。

4.2 完善土地利用制度, 辅助户籍管理制度的实行

在土地利用制度方面与户籍管理制度方面相结合。 第一, 应该遵循土地开发利用效率, 参照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来制定土地利用规划, 既要满足城镇化建设扩张利用土地, 还要让农民放弃手中的土地所有权, 转变根深蒂固的土地思想。 如果农民能够放弃土地所有权, 那么这对政府在农民的户籍管理方面带来有很大帮助。 第二, 应该对城镇附近居民的人均土地进行范围上的控制, 并进行统一管理, 将城镇中的土地开发政策与城镇户籍管理体制相结合, 从而为城镇化中户籍管理制度建设提供充足保证。

4.3 实行差别化管理, 落实补偿性制度

打破城乡之间的户籍管理制度, 我国应该因地制宜, 实行差别化管理, 根据具体情况, 户籍制度的改革针对不同城市的大小实行不同的政策改革, 最终让农民有权利在城镇中落户, 让在乡村的居民到城镇中去居住, 才能使得农民长期在城镇中消费, 并且拉动政府以及农民对城镇的基础建设投资。 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应实行相应的改革或者建立相应的补偿制度, 提供相应的补偿, 使那些在城镇附近居住的农民愿意放弃土地, 使得城镇居民愿意让农民进城落户。

5 总结

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中, 对于进城工作“农民工”的户籍问题, 更应该进一步被重视, 进一步被改善, 并且合理利用农民进入城镇居住所带来的众多好处。农民工进城定居对于农村而言, 可以改变农村就业结构, 调整农村的农产品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在农业生产方面, 有利于促进农业的现代化生产。而对于城镇的社会发展则是带来更多机会和前景, 最为主要的是, 有利于解决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 适度调整土地的空间结构;促进地区之间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务、生活条件、人们生活水平均等化, 缓解城镇的养老保险的资金压力, 为城镇建设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如果解决了城乡之间的户籍管理问题, 那么对于农民, 对于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 对于城镇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1]张秀娥.城镇化建设与农民工市民化的关系[J].社会科学家, 2013 (12) :78—79.

[2]李轶, 乔润令, 等.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J].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3 (3) :17-18.

[3]王本兵.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11.

城镇化管理率 篇9

1 当前城市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 1 城市规划随意更改

我国的城镇建设的规定上明确的说明了, 在城镇建设的过程中, 城市规划不能够被地方的领导随意的更改, 也不能因为某个领导的职位高而擅自修改规定。但是, 实际情况中, 这种现象却是时常发生的, 一些城市的领导, 由于为了城市建设的更加方便, 或是为了政绩和自身的利益, 有时只需要领导的一句话就可以直接的去执行城市建设。更有一些领导因为一些高利益的项目, 就无视城市规划的实际目的, 随便批复土地, 并且私自的修改城镇建设的某项规定, 从而来达到对当地政府更加便捷、更加有利的城市建设。这种现象, 在我国是非常严重的, 它可以直接的影响城市的发展, 降低城市建设的质量, 从而使得城市的和谐稳定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1. 2 不按照规划许可进行城市建设

不按照规划许可进行城市建设, 这个问题主要是存在于城市中的房地产开发的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能够让自身的利益得到最大化, 在其进行房地产开发的时候, 没有经过政府相关的规划许可就随意的修改了建设的指标和用地的性质, 通过一些违法的手段, 对政府批复的文件进行修改, 并擅自伪造一些不法的文件, 从而增加了房地产开发商的某些利益。虽然在近几年, 我国开始对这种现象进行查办, 但是相关的查处部门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很注重, 因此查处的力度不高, 使得一些房地产的开发商有了更多的机会。除此之外, 更有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和政府领导串通一气, 导致了现在的城市建设规划管理非常的混乱, 从而使得城镇化的建设发展受到了阻碍。

1. 3 不取得规划许可就开始进行建设工作

不取得规划许可就开始进行建设工作, 是我国的一个严重违反城市建设规划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一些建设企业利用违法的手段来逃避政府执法部门的监管, 然后进行建设, 进而城市中产生了大量的违章建筑。这种问题现在正普遍的存在于我国的各大城市中, 它能够给城市建设规划管理带来一系列的难题。由于这些违章的建筑大多是存在于城市的老型建筑的重建上, 并且违章的建筑是没有经过国家政府的批准的, 从而就会使得这些建筑只能够被用来作为厂房或租房, 不仅能够严重的影响城市的面貌, 而且这些建筑的质量非常的差, 几个月就会使得墙面发生裂痕或是掉砖的现象, 严重的威胁了城市中的人民的安全, 也破坏了城市规划的结构。

2 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 1 利益的驱使

城市规划随意的更改问题主要就是政府的有关领导为了追求相关的政绩和方便建设城市, 从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还有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受到了利益的驱使, 通过不法的手段对城市规划制度进行私自的修改, 从而使得自身企业的利益能够达到最大化。在我国推进城镇化建设发展的过程中, 需要建设新型城市, 改变城市的整体容貌, 老二旧的房屋需要被拆掉, 因此出现大量的拆迁用户, 而拆迁户总要获得更多的利益, 再加上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 当地政府无法完善城市规划的管理制度, 就导致了无法满足一些拆迁户的需求, 使得无法提供更多的住房供拆迁户入住, 这种现象就会让违章建筑不断的出现。

2. 2 法制规定不健全

虽然我国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 相应的颁布了一些城市规划制度, 但是由于城市发展的较快, 因此导致了制度跟不上发展, 一些地方政府或是开发商就会根据政法出现的漏洞, 进行违章违法的城市建设, 所以不健全的法制规定会给城市规划带来一定的难题。除此之外, 规定中对于违章建筑没有明确的规定, 因此人们无法判定违章的建筑, 因此导致违章建筑的蔓延。在加上一些地方机构和法制规定存在一些冲突, 进而导致行政执法遇到了很多的法律障碍。

2. 3 相关的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强

在我国的城市规划制度中, 有规定指出城市的规划与管理的主管部门是行政机构, 行政机构负责对城市规划管理进行监督。但是这些行政部门只能对外在进行监管, 却很难监管地方领导的思想上的偏差, 因此很难对城市的规划管理进行更好的监管。同时, 城镇化的发展也越来越快, 因此对于行政机构的执法部门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 而我国城市建设规划存在问题的原因却是, 执法的力度不够, 所以直接的导致了城市规划管理的效果不佳。还有就是, 城市建设中, 违章建筑通常涉及的人很多, 利益很广, 因此相关的行政部门想要查处违章建筑的工作量就会相当的大, 如果执法的力度不够强, 就很难解决这一问题, 而且只要处理的不严谨, 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出现, 甚至有严重的后果。

3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的对策

3. 1 全面落实对规划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

第一, 建立并完善政绩评价机制, 通过它来制约政府领导为政绩而做出篡改规定的现象; 第二,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的监督机制, 对地方的政府进行逐个监督, 并严格查处随意修改政策的领导; 第三,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采用举报制度, 通过利用广大人民的力量, 来不断的监督政府人员和相关的行政人员的工作, 当出现违法违章现象, 公众可以进行举报的。

3. 2 不断完善城市建设规定立法

现如今, 违章建筑不断的出现, 主要是由于城市建设的规章立法不完善。首先, 国家应该重视是城市中的违章建筑, 在城市规划制度中明确的指出违法违规建筑的定义; 其次, 地方的政府应该根据城市规划制度建立一套完善的配套措施, 完善规划、审批建筑制度; 最后, 在相关的行政部门进行查处时, 建立查处制度, 应该严格按照城市规划制度对建筑进行限制。

3. 3 加强对违章违法建设的监督管理和处罚力度

由于违规违章建设是当前社会上普遍出现的现象, 因此首先政府就要担任起监督管理的重要的角色, 通过带领相关的部门进行实践监督; 其次, 政府要不断的教育建筑企业要懂法守法, 使得建筑企业能够通过正规的手段建设楼房, 进而减少城市中的违章建筑; 第三, 在查处违章建筑的时候, 要严格按照城市规划制度进行, 并且要根据实际的情况, 对违法违规的企业进行相关的处罚, 要注意情节严重的企业要给予更严格的处罚; 第四, 要加强对城市规划的透明性与实用性的宣传, 从而加深人们的城市规划意识和法律意识。

4 总结

我国重点强调要重视推进城镇化建设, 因此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成为了现在首要的任务。虽然现如今, 城市规划管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但是通过国家和政府的不断监管, 不断的宣传城市规划意识, 城市中的违章建筑一定会大幅度的减少, 随意修改城市规划制度的现象也会逐渐的消失, 使得我国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 城镇化建设也会发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1]唐海洋.浅议当前城市建设中提高规划管理的方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1 (25) .

[2]任保民.试论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加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的对策[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 (13) .

[3]戚路辉, 张震宇.服务型政府下的城乡规划管理市场化改革[J].规划师, 2015 (4) .

[4]高健, 彭旭.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系统设计及功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5 (22) .

城镇化管理率 篇10

一、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城镇化过程中,人口、土地、资金进行再分配、再平衡,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社会秩序进行再分化、再调整,本身就意味着风险和动荡,加上我国城镇化在时间上高度压缩,在动力上过分依赖行政主导,资源要素错配、社会矛盾冲突更为严重。

1. 人口流动性上升弱化了社区自治功能

以良好邻里关系为纽带构建的熟人社区是我国传统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社区人口的频繁流动和居住形态的快速变化,对原有稳定的社区结构造成巨大冲击,社区居民在价值观念、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日益明显,沟通交流趋于减少,传统开放式熟人社区逐渐向封闭式的陌生人社区转变,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随之降低,容易诱发各种矛盾冲突以及犯罪、吸毒、赌博等社会问题,社区公共安全面临严峻挑战[2]。

2. 城市内部二元分割激化社会矛盾

二元结构不仅存在于城乡之间,在城市内部也同样存在。突出的表现为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目前,受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影响,约有2.34亿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1],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加上贫富差距拉大,这部分群体社会心理极易失衡。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权利意识不断崛起,社会期望不断提高,但受制于自身文化技能,很难真正融入城市主流社会,相对剥夺感和社会不满情绪增加。安徽团省委的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有36.5%的人感到得不到尊重,37.2%的人出现过痛苦失望,9.7%的人产生过愤怒报复心理。

3.“城市病”问题突出加大了城市公共安全风险

由于人口过度涌入,内部空间规划不合理,产业布局失衡等多方面原因,目前,我国大城市普遍出现以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为代表的城市病,不仅直接危害人民身体健康,还对公众心理和社会心态造成不利影响。我国655个城市,约有2/3的城市交通在高峰时段出现拥堵[3],每年因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者超过20万人。2007—2015年,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等外来人口集聚区人居环境较差、社会秩序混乱。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病”还有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扩展的趋势。

4. 体制机制不健全诱发矛盾冲突

由于过分依赖行政推动,加上要素产权制度不健全,缺乏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近年来,在土地征用、城区扩建、旧城改造过程中的冲突事件呈上升趋势[4]。中国社科院法学院研究所报告显示,百人以上群体性事件中,由拆迁征地引发的占到一成左右。各类“钉子户”时常见诸报端,对社会心理和氛围造成消极影响。同时,拆迁过程中的产权争夺和拆迁后的一夜暴富等也是诱发矛盾冲突的重要因素。

二、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转型的思路和对策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人员结构日益复杂,利益主体更趋多元,矛盾点和风险点增多,需加快推进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转型,构建多方联动、重点突出、全面协调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

1.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首先,要转变政府治理理念。目前我国内地公安机关的110报警服务台每月接到的报警电话中,属于社会服务性质的已达80%以上[5]。政府的资源是有限的,大包大揽既不现实也无必要,要树立“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的理念,将政府供给的公共安全服务,尤其是社会治安服务从大量低效的非警务活动中解放出来,聚焦在对违法犯罪活动的有效打击上。其次,要改进评价考核方法,建立从效果、效率、效益三个维度、政府部门、社会公众、第三方机构三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公共安全服务成效评价机制,提升政府资源利用效率。再次,要高度社区综合治理。社区是公共安全管理的基本单元。要通过进一步完善社区安全体系,培育和发展社会团体,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加强安全教育和监管,建立社区居民间有效的信任制度,增强社区的凝聚力,逐步重现守望相助的熟人社会文化传统[6]。

2. 进一步加强市场供给

长期以来,出于规模经济和特殊的行业性质和服务内容的考虑,我国在公共安全领域实行了比较严格的市场管制,这在当时的特殊条件下,是必要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管制成本已逐渐大于管制收益。因此,应逐步放开社会资本进入公共安全领域的准入限制。除法律法规和禁毒外,其他产品都可以尝试市场和非政府组织提供。比如,英国就曾以15亿英镑的价格外包警务,包含社区巡逻、犯罪侦查等。同时,公共安全服务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逐步放开管制的同时,应对市场的准入门槛、质量标准、服务价格等予以明确规定,在让人民享有高质量的公共安全服务的同时,尽可能突出公共安全服务的公平属性。

3. 培育壮大社会供给

政府的力量有限,市场供给以盈利为必要条件,在公共安全领域还有大量的“真空”地带,只有通过调动社会资本的力量,有效使用社会资源,才有可能真正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需求。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夯实公共安全服务社会供给的法律基础,给予社会组织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要完善社会供给的资助激励机制,在培训、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通过建立常态化的公共安全培训制度,成立专门基金会为自愿供给行动购买意外保险等,增强社会供给的能力。

当然,政府、市场、社会三方供给的边界不是绝对的,其中,必然有交叉、有渗透,有学者就提出过城市公共安全服务合作网络[7],这与我们的想法是一致的,但多元主体之间合作和协调的具体机制、利益如何平衡、权责如何界定,都还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去总结、完善。

摘要:快速城镇化是我国迈入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其中也蕴含着社会矛盾凸显、社会冲突加剧等重大公共安全风险。需要加快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方式转变,综合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三方力量,兼顾效率和公平,构建多方联动、重点突出、全面协调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

关键词:快速城镇化,公共安全管理,转型

参考文献

[1]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Z].2014.

[2]刘智霞.社区公共安全的建设[J].城市与减灾,2007,(4).

[3]向春玲.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病”及其治理[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4]刘建平,杨磊.中国快速城镇化的风险与城市治理转型[J].中国行政管理,2014,(4).

[5]袁春瑛.社会治安服务有效供给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6]高瑞,李存祥.浅析构建熟人社区建设在社区管理模式的运用[J].赤子,2015,(15).

城镇化管理率 篇11

其突出的一点是农民的总体素质与农民市民化的要求不相适应。受城镇化进程影响的农民子女们的教育和综合素质并没有赶上城镇化的速度。孩子在初中时期,因为年龄较小,接触的社会面较窄,问题未明显暴露。而一旦他们由初中转入高中之后,脱离父母每日监控,脱离家庭的每日照顾,各类问题逐渐显现:

1.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目标意识的培养有待加强,吃苦耐劳精神缺乏。

城镇化进程下,原先的农民家庭转变为农民市民家庭,只是在形式结构上发生了变化。与之相匹配的各类硬件和软件设施没能及时跟进。这也制约了在这类家庭和环境下成长的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他们有许多的观念和生活节奏仍然是在农村生活时的模式。

城镇化进程也伴随着农民的拆迁安置,许多家庭拥有多套安置房。这些安置房成了这类家庭生存的“本钱”,这些家庭即使不努力工作依靠房租,每月也有丰厚的收入。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进入高中之后,多数缺乏奋斗意识,缺乏上进心,缺乏正确的人生观,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匹配的功能未能发挥。

城镇高中基础年级学生的父母多数是农民出身,他们总体的文化素质不高,对孩子成长的规律和成长心理不了解,缺乏对孩子成长系统的、正确的指导。这就制约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让他们之间产生了许多隔阂。

3.个体自主能力不强,缺乏独立生活和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弱,自我控制力差。

在高考的指挥捧下,许多城镇高中基础年级学生在激烈的升学竞争中,面对各门学科的作业负担,自感压力过大,进入高中之后不适应。当作业题目难以下手的时候,当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更是容易产生厌学、恐考心理。有的同学在受到老师批评或被误解后,不能正确对待,便产生自责心理以致自暴自弃。另外,学生在高中阶段交往面不断扩大,但是他们的交往能力低,又缺乏应有的交往指导,他们的交往是不稳定的,或者说是随意的。由于交往不当,同学之间也会发生矛盾,产生摩擦,有的甚至大打出手,形成对抗。

针对上述问题,城镇高中可从以下几点着手,引导基础年级的学生:

1.增强学生的学习意志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1)从道理上帮助学生面对挫折。挫折本身并不可怕,问题是如何对待它,战胜它,以提高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心理承受能力强的人能在战胜挫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进步,变得更加坚强;心理承受力弱的人面对挫折晕头转向,束手无策,发展下去会被挫折击败。要按照理智的要求,控制自己,冷静、全面地对待学习、生活、交往中的挫折。增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走出挫折的能力。当遇到挫折时,要学会和父母、教师、知心朋友倾诉,以缓解沉重的心理压力,获取应对挫折的勇气和方法。

(2)用名人事迹激励学生战胜挫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张海迪从5岁起到现在,病痛始终折磨着她,高位截瘫、癌症……她没有念过小学,却通过顽强自学成为哲学硕士,自学了多门外语,出版了8本小说、散文和译著,还学会了针灸……贝多芬4岁学习音乐,25岁以卓越的钢琴家的身份登上乐坛。32岁时失去听觉,从此,贝多芬带着对人生与自然的新的体验和感悟,创作了《命运交响曲》、《第五钢琴协奏曲》等不朽作品……随着形势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广大中学生自身都要求上进。我们用名人的事迹去感化激励学生,让他们学有方向,做有榜样,增强战胜困难、战胜挫折的自信心。

(3)开展活动锻炼学生战胜挫折。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利用课余时间多开展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既能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同学的合群性,增强耐挫力,又能让同学在增加交往、感受友爱、宽容他人、吃苦耐劳等方面得到锻炼。

(4)借助家长力量鼓励学生战胜挫折。学校要让家长也懂得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教育者先受教育”的道理。常言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草窝里飞出金凤凰”,越是在艰苦条件下成长、经历困难较多的学生,越能养成坚强的性格,越能形成顽强的意志,越能克服困难,战胜困难。成绩优秀的、表现积极、乐观进取性强的学生较多是家庭境况不是太好的,有的甚至很困难。而有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成绩却不怎么样,有的甚至在各方面缺少进取性。因此,作为家长,在重视子女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子女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要让子女该自己做的事情自己做,逐步让子女学会自立、自强,使子女在与困难和挫折的斗争过程中,坚强起来。

2.构建家校交流平台。

到城镇居住之后,多数家庭配备了电脑,安装了网络。因此,学校可以借助这样的优势引导学生家长正确的使用网络进行家校沟通交流。学校和班级建立家校交流网站,网页上有孩子的表现以及需要家长配合教育的内容,家长可以利用网络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解答。学校还可以开办家庭教育网络学校,开设父母课堂、专家互联、成长顾问、孩子心声、花季自护、家校互动等栏目,运用现代化网络手段,随时与家长进行直接沟通,并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拓展了家庭教育的新渠道,还可以建立容量大的网络信箱,与方便上网的家长建立电子信箱的密切联系。不方便上网的家长,则建立飞信联系(在网上发短信)。这样,在网上,老师与全班同学的家长都能做到及时的沟通。到一定时期,都以电子邮件的方式给家长们发家长信。电子信箱的方式,能够让老师与家长针对个别问题及时沟通。

在上述的基础上,再辅助以传统的老师与家长见面交流、电话交流,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师生交流,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

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有助于完善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有助于开展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 ;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心理素质档案是学生了解自我,把握自我,挖掘自我潜能,完善自我的依据;是老师了解学生、培养学生,科学育人的助手;是老师了解学生、培养学生,科学育人的助手,心理档案是家长了解孩子,教子成才,教会生存的参谋。

城镇化管理率 篇12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 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城镇化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据统计, 我国城镇化率已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3年的53.7%, 城镇常住人口达7.3亿人[1]。2014年3月16日,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正式发布, 《规划》明确了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 强调以人为本,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保障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安全正是这一理念的直接体现。

在城镇化进程中, 随着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张、大量人口的高速涌入, 人口、资源、环境、安全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使得“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 各类风险逐渐累积、日趋复杂, 生产安全事故、交通事故、城镇生命线事故等往往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巨额财产损失及恶劣社会影响, 给安全生产工作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2,3,4]。城镇化进程中的安全生产管理问题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面临和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目前, 国内学界对于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相关研究较多, 主要是将整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 探讨其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制度、规划、风险等方面的问题, 而关于城镇化进程中的安全生产问题研究还不多见, 且主要集中在消防安全等领域[5,6,7,8,9,10]。本文针对城镇化进程中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与相应的对策开展了相关研究。

1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及与安全生产的关联性分析

我国城镇化历程较为曲折[11], 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建国初期, 工业和基本建设急剧膨胀, 城镇化基本处于稳步增长状态;三年困难时期及“文革”时期, 由于自然灾害及国家政策影响, 城镇化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期间甚至有所下降;而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 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 特别是1998年之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78~2013年, 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 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 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 如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人口众多, 幅员辽阔, 资源相对短缺, 环境较为脆弱, 城乡“二元”分离, 我国城镇化进程、特点及模式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异, 呈现很多典型特征及问题, 如政府主导大于市场导向、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农业人口市民化进程滞后等。

安全生产是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 发达国家普遍经历了从事故多发到逐步稳定、下降的发展周期, 安全生产的这种阶段性特点, 反映了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安全监管体制、安全法制建设、科技投入水平、社会福利制度、教育普及程度、安全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其中城镇化水平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11,12]。图1为英国、美国、日本工伤事故死亡人数与城镇化率的历史变化曲线。一般来说, 当城镇化进程处于S型曲线的加速增长阶段时, 即城镇化率为30%~60%期间, 是安全生产事故的高发期, 其后逐渐下降, 这种现象对于上个世纪才进入城镇化加速增长阶段的日本尤为明显。

新中国建立以来, 安全生产状况也经历了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分析六十多年来我国工伤事故死亡人数与同期城镇化率有关数据[1,13], 如图2所示, 可以看出, 我国安全生产状况相对于城镇化率, 总体呈非对称抛物线函数关系, 具有阶段性特点。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 我国在城镇化率为20%左右的时候即进入了事故高发期, 并呈现大幅波动, 而在城镇化率为40%左右的时候开始实现逐渐下降, 说明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安全生产工作呈现后发加速趋好的特征。这一方面是由于随着经济、社会及科技的发展, 对于城镇化及安全生产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 另一方面说明, 近十年来, 我国坚持“安全发展”理念, 从安全生产责任、法规制度、监管体系、科技投入、应急救援等方面入手, 多措并举推动了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但在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背景下, 我国安全生产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近年来非法违法行为导致的较大以上事故占50%以上, 重特大事故仍然频繁发生, 必须将安全生产工作贯穿城镇化进程的始终, 将安全发展作为保障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2 城镇化进程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城镇化不仅表现为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 同时也表现为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经济社会、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给安全生产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压力。

2.1 人口的大量集中

城镇人口比重的提高是城镇化率提高的重要标志。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目标, 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 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大量的外来人员向城镇集中, 人口密度不断加大, 同时, 人口在城镇之间及城镇内部的流动性大增, 发生群死群伤的可能性增加, 特别是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地区大多外来人口高度聚集, 人员素质相对较差, 低端产业无序发展, “三合一”、“多合一”等危险场所多, 非法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屡禁不止, 成为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安全、消防安全等管理的难点。

2.2 产业结构的调整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产业演进的过程, 必然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产业结构中工业占比仍然较大, 易引发生产事故的采掘业、建筑业、制造业比重偏高, 各类生产加工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先进生产设备投入增加, 同时, 城镇化带动了产业的积聚和工业集中区的形成, 而多数工业园区未进行严格的布局设计及区域风险评估。此外, 我国东中西部城镇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差别明显。产业结构调整及集聚带来的交通运输安全、消防安全、建筑施工安全, 工业园区、特别是化工园区带来的多米诺效应以及新兴产业自身的新型生产安全问题也日益显现。

2.3 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

根据行业测算, 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 将拉动能源消费8000万吨左右标准煤。这意味着, 我国城镇化率由2013年的53.7%提高到2020年的60%时, 将带来全国近5亿吨标准煤的能源消费增长, 而我国2013年的能源消费总量为37.5亿吨标准煤。同时, 在人口从农村到城镇的转移过程中, 住宅、交通、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需求增加, 这些硬件设施的建设消耗大量钢铁、水泥、建材, 成为增加能源消费总量的动力。此外, 我国城市人均能源消费为农村人均能源消费的3~3.5倍。城镇化生活方式需要更多的天然气、电力、汽柴油、水资源供应。显然,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庞大的能源需求下, 势必加大国内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及生产力度, 在此情况下, 煤矿、非煤矿山、石油化工、电力等能源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将面临严峻挑战。

2.4 大规模城镇建设

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 城镇规模不断扩张, 但城镇规划设计存在缺陷, 油气输送管道、工业园区等危险源与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及居民区交叉、重叠、安全间距不足等问题突出, 同时城镇安全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相对滞后, 欠账较多。此外, 城镇化带动了房地产、商贸、餐饮、娱乐等行业的空前发展, 各种居民住宅及公共服务设施、各种超大规模城镇综合体、各类人员密集场所、高层建筑、地下建筑、地下管网大量建设, 所带来的生产安全、消防、建筑施工、人员密集场所、城镇生命线等方面的危险性越来越高。

3 城镇化进程中的典型事故风险

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大多数又从事采矿、建筑和运输等高风险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安全监管难度加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人口居住区的不断扩张, 企业原有外部安全距离逐步被蚕食侵占, 因生产安全引发公共安全事件增多;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四新”大量应用, 未知风险因素增多;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 台风、风暴潮、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率增多、强度增加, 对城镇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直接影响和威胁日益严重。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在带给人们更多文明的成果时, 也难以避免地使各类事故、灾害风险相伴而生。按照行业领域分析城镇化进程中的典型事故风险, 主要有下述几类。

3.1 生产事故风险

城镇化进程中生产企业数量增多、高危行业增多、从业人员增多, 总体形势依然严峻, 重特大事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相对指标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职业危害严重。据国家安监总局统计[14], 2013年全国发生各类事故309295起, 死亡69434人, 重特大事故49起, 亿元GDP事故死亡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等相对指标仍然是发达国家的数倍甚至十数倍。其中工矿商贸事故起数为6486起, 死亡人数为8039人, 死亡人数比例较大的高危行业和领域分别为工商贸其他 (42%) 、建筑施工 (31%) 、煤矿 (13.3%) 和金属与非金属矿 (9.8%) , 在工商贸其它事故中, 石油和电力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上升。此外, 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化工园区重大危险源众多且相对密集, 由于缺乏科学的安全规划, 大量隐患存在, 园区与居住区、生活区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 安全距离不足, 事故极易造成严重的伤亡后果。需要特别关注的是, 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9亿人, 从业以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 农民工承担了80%以上的高风险作业, 由于农民工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安全意识淡漠, 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造成各类事故伤亡总人数中80%以上是农民工, 给安全生产工作带来很大压力。

3.2 交通运输事故风险

城镇化进程离不开交通的现代化, 须有中心城市和立体交通网为载体和依托, 形成空中、水上、地上、地下一体的交通运输网。随着城镇规模和交通运输快速扩张, 城镇公共交通领域潜在危险因素众多, 在积累过程中事故显化趋势明细。特别是道路交通方面, 统计显示, 2013年末中国公路总里程达435.62万公里, 机动车数量突破2.5亿辆, 机动车驾驶人近2.8亿人, 其中, 汽车达1.37亿辆, 每天公路出行约1亿人, 同时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管理等方面滞后于城镇发展, 交通运输事故频发, 2013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数为198394起, 死亡人数为58539人, 其中, 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起数为48322起, 死亡人数为20690人。此外, 每年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量达到2亿吨以上, 由于危化品运输车多、量大、种类多, 构成了大量的移动危险源, 企业安全投入偏低, 同时外地车辆无法有效监控, 给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也带来了巨大压力。

3.3 火灾事故风险

人口城镇化和小城镇的大幅发展使得城镇中的火灾隐患增加, 火灾事故风险源在城镇中分布十分广泛, 同时致灾因素与事故隐患众多, 主要体现在:高层、地下、大空间建筑多, 人员密集场所多, 易燃易爆场所多, 工业园区和“城中村”多等, 且消防安全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相对滞后, 欠账较多。2013年全国发生火灾事故 (不含森林、草原等火灾) 322379起, 死亡1747人, 其中, 生产经营性火灾事故100268起, 死亡504人。我国城镇高层建筑呈区域性密集,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我国共有高层建筑十余万幢, 其中100m以上的超高层建筑近万幢, 且功能多样, 集办公、商贸、宾馆、餐饮、娱乐等于一体, 由于高层建筑内人员高度密集, 人员疏散困难, 灭火救援装备缺少, 灭火难度大, 事故风险高。此外, 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城中村普遍存在布局不合理、建筑密度大、违法建筑多、火灾隐患多、消防设施差的现象, 发生火灾事故可能性大且后果严重。

3.4 城镇生命线运行事故风险

水、电、气、热、交通运输、通信设施等生命线工程是维持现代城镇生产、生活正常运转的基础, 随着经济规模、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张, 城镇人口急剧增加, 城镇生命线工程建设项目日新月异, 相伴会出现更多的灾害隐患, 且容易因单一或一连串灾难性事件造成次生、衍生灾害, 从而导致整个城镇的瘫痪。2009~2013年我国地下管线发生典型事故75起, 产生死伤的事故共27起, 死亡人数达117人, 呈逐年增多趋势。其中燃气管线事故占比逾半。我国城镇燃气用气人口已达5亿, 燃气管道总长度达50余万公里, 部分地下管网年久失修、状态不清, 截至2014年5月, 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组织开展的油气输送管线及城市燃气安全专项整治, 发现城市燃气安全隐患达3.6万处, 其中仍有2.3万处没有整改, 一旦由于腐蚀、市政施工、第三方破坏等原因发生燃气泄漏, 处置困难且周边人口密集, 可能引发火灾爆炸事故, 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3.5 人员密集场所事故风险

随着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人口高度集中, 人员密集场所在城镇中分布广泛, 人群密度越来越高, 大型活动日渐增多, 人员密集场所在数量、种类、规模和结构的复杂程度等方面呈上升趋势, 具有人员相对聚集、流动性大、人群组织程度低等特点, 火灾和人员拥挤踩踏事故多发。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自1960年至2010年共发生217起人群拥挤踩踏事故, 上世纪80年代发生20起, 死亡1129人;上世纪90年代发生29起, 死亡2910人, 进入21世纪的十年间共发生155起, 死亡3773人, 事故起数及死亡人数呈显著上升趋势。

3.6 公共设施事故风险

城镇公共设施是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服务的基础条件, 城镇在公共设施抗御灾害方面的能力先天不足、储备不够, 应对灾害事故的能力脆弱, 已经成为城镇建设中的短板, 桥梁垮塌、路面塌陷、建构筑物垮塌事故多发。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现有各类桥梁约50万座, 每年开工建筑的桥梁约为1万余座, 由于部分桥梁年久失修或日常管护不到位、施工质量问题、超载超限车辆上桥等原因, 2009~2012年全国共发生24座桥梁事故, 事故呈逐年增长态势。此外, 受地下工程施工、水文、地质等条件影响, 近年来全国大范围、高频次、导致多人死伤的路面塌陷事故接连发生, 造成了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

4 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对策措施

针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典型事故风险, 必须将安全发展战略贯穿于城镇化发展全过程, 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安全管理和防范对策措施。

4.1 强化红线意识, 实施安全发展战略

安全生产的“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并始终坚持, 应树立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和正确的安全观, 自觉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条红线”, 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不能为了追求一时发展而降低安全门槛、放宽安全标准;要真正把安全作为发展的前提、基础和保障, 城镇发展规划以及开发区、工业园的规划、设计和建设, 都要遵循“安全第一”方针。把安全生产与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从根本上提高安全发展水平。

4.2 建立城镇土地使用安全规划体系

充分运用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 建立以城镇总体规划为基础、以城镇安全规划为统领、以其他专题规划为支撑的城镇安全规划体系, 并将安全方面的核心内容纳入各级政府的新型城镇化规划。城镇总体规划中增加安全规划专篇, 重点规划部署城镇生命线工程安全、工业园区安全、安全防护距离和应急避难场所等方面的内容, 并从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角度统筹规划城镇产业布局及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安全规划是城镇总体规划的延伸和补充, 应统领、指导和协调城镇安全领域的相关专题规划, 同时对城镇规划其他领域提出要求和指导意见。其他专题规划应结合规划制定部门的实际工作需求, 从行业领域安全层面提出具体的城镇安全建设专题内容。

4.3 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是实施安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应深入调研我国城镇安全现状, 理清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的理念、基本内涵、范围及特征, 分析建设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借鉴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建立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的评估指标体系, 并从国家层面提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的创建标准, 明确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的创建要求;出台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的配套政策, 鼓励各地积极申报并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引导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城镇的安全发展, 建设安全保障型社会。

4.4 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

推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从事后应急救援向事前应急准备转变, 完善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建制设置合理、法定职权明确、履职能力完备的城镇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综合监管机构, 完善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巩固现有应急救援队伍基础并扩展功能, 进一步提升应对各类复杂事故的救援能力, 强化重点行业领域与化工园区企业自身应急能力建设, 提升企业事故先期处置水平;增强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有效保障应急救援经费投入及应急物资储备。

4.5 建设化工园区风险防控体系

建立化工园区安全监督管理专门机构, 形成符合园区特色、运转高效合理的安全监管体系;建设风险评估与风险监管系统, 开展常态化的区域安全风险评估;开展化工园区危险化学品重大事故情景构建, 分析查找事件的应对任务、目标能力及存在的差距, 提出化工园区情景事件的应对措施和应急准备方法;建设完善园区整体应急响应中心, 满足园区日常综合监督管理和事故应急救援协调指挥的需求;建设区域应急预警通知平台, 实现事故状态下快速将警情、疏散与保护措施通知到周边区域受到威胁与影响的人员。

4.6 加强城镇生命线系统运行安全管理

开展城镇地下管网普查, 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城镇地下管网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城镇辖区范围地下管线信息交换、共享及动态更新, 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以及应急救援决策提供信息支撑;依托行业部门的专业信息系统及在线监测报警装置, 实时监测城镇生命线系统的关键运行及环境参数, 搭建城镇生命线系统安全运行监控平台, 实现城镇生命线系统的智能监控、实时监视、自动报警及联动发布;合理规划、布置、建设城镇生命线工程, 提高生命线工程设计标准及防护水平, 完善给排水、供配电等城镇生命线系统的服务能力, 建立完善城镇生命线系统相关管理办法, 制定加强城镇生命线系统保护的规章制度。

4.7 强化农民工的安全培训和管理

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急需建设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网络体系, 进一步完善从业人员安全培训制度, 形成政府指导、企业负责、中介机构支持的培训工作机制, 完善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换过程的培训要求;整合城镇高危行业从业农民工的基本信息、培训信息、违法、事故信息和企业情况, 形成城镇高危行业农民工的永久记录信息, 建设农民工信息管理系统;建立预防、补偿和康复机制有机结合的科学工伤保险制度, 建立工伤社会保险为主、商业性的雇主责任保险为辅的多层次的职业伤害保障体系, 完善工伤保险费率体系, 激励企业重视工伤预防, 充分发挥费率机制的经济杠杆作用。

4.8 加强城镇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

依托智慧城市建设, 整合现有的行业领域安全管理系统平台资源, 建立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的城镇安全生产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 实现城镇安全监督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充分利用物联网、无线数据传输等先进技术, 对事故风险等级高的企业、场所和设施设备实行信息化监管监控, 推动城镇安全监管模式从被动反应型向主动计划型转变、从人防人治向技防技治转变;整合城镇群、区域的危险化学品与烟花爆竹运输全程动态监控系统, 加强数据资源利用及共享。

4.9 加强城镇安全文化建设

将安全文化上升到城镇总体层面和全社会, 倡导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安全价值观, 推动社会、公众提升安全素质及能力;改进教育培训的方法、形式及内容, 增强安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 提高教育培训效果;开发各种形式的安全文化产品, 深入开展风险管理知识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行动, 引导市民提高风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安全社区创建活动, 广泛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万里行”、“消防119”、“安康杯”等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 提升安全文化建设水平。

5 结论

我国城镇化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同时进入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进程中, 安全生产工作面临新的形势、问题和挑战。本文分析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及与安全生产的关联性, 从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口的大量集中、大规模城镇建设等角度分析了城镇化对安全生产工作的影响, 研判了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与新型城镇化密切相关的生产事故风险、交通运输事故风险、火灾事故风险、城镇生命线运行事故风险、人员密集场所事故风险、公共设施事故风险等城镇化进程中典型事故风险。提出了强化红线意识及实施安全发展战略、建立城镇土地利用安全规划体系、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化工园区风险防控体系、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城镇生命线系统运行安全管理、强化农民工的安全培训及管理、加强城镇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加强城镇安全文化建设等城市安全生产管理对策措施, 可为新形势下的安全生产管理和城市管理工作提供支撑, 促进城市安全发展。

摘要:我国城镇化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同时进入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进程中, 安全生产工作面临新的形势、问题和挑战。介绍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分析了城镇化与安全生产的关联性及影响, 辨识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典型事故风险, 提出了城镇化过程中强化红线意识及实施安全发展战略、建立城镇土地使用安全规划体系、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化工园区风险防控体系、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城镇生命线系统运行安全管理、强化农民工的安全培训及管理、加强城镇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加强城镇安全文化建设等安全生产管理对策措施。

上一篇:微分控制下一篇:西方现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