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前牙区(精选7篇)
口腔前牙区 篇1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前牙区人工即刻种植的应用原则, 初步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采用REPLACE种植体系统植入前牙缺失区, 四个月后摄X-ray片, 检查种植体与骨质结合情况, 记录结果。结果:本组病例人工种植成功率为92.3%, 失败率为7.7%。结论:人工即刻种植的临床方法可行, 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修复美学效果佳。
关键词:口腔,前牙区,人工即刻种植:牙种植体
由于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包括口腔牙齿种植外科技术使得口腔种植义齿的适应症得到大大发展, 现在已经可以修复牙列损伤, 特别是前牙区损伤。人工即刻种植由于其不损伤邻牙, 无须固位基牙, 病人感觉舒适、美观, 临床上颇受患者欢迎。我科2002年6月~2007年6月对52例患者实施了52枚口腔前牙区人工种植牙即刻植入及修复, 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52例患者均为我科2002年6月~2007年6月的就诊患者, 年龄18~74岁, 男性22例, 女性30例。失牙原因:外伤30颗, 牙周炎12颗, 残根伴尖周炎8颗, 桩冠根劈裂2颗。所选患者皆无种植禁忌症, 同时具备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能较好地理解及执行医生的医嘱。
1.2手术方法
1.2.1 材料与设备
人工种植体均采用卫生部口腔种植科技中心研制生产的REPLACE组合式柱状螺旋种植体和纯钛单件式锥状螺旋种植体及其配套工具。
1.2.2 患者术前准备
术前应详细询问病史, 了解患者全身情况, 如有无内分泌病、自身免疫病、恶性肿瘤、血液病、全身骨组织病、严重的心肝肾病、精神病等;有无吸烟史、酗酒史等。仔细检查口腔及颌骨情况, 如缺牙区牙槽骨的高度密度, 粘膜厚度, 唇颊侧骨壁是否完整, 以及口腔粘膜牙周情况等。对口腔卫生不良者, 术前应进行洁治, 根据患者缺牙数目、部位, 将手术计划对患者交待清楚, 详细给予解释, 消除顾虑和恐惧心理, 使之很好地配合手术。
1.2.3 种植方法
根据所用种植体的不同规格而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基本方法是患者常规漱口后术区常规消毒铺巾, 局麻下沿植牙区两侧邻牙龈缘经牙槽嵴正中偏唇侧作梯形切口, 翻瓣。按照无创拔牙原则, 明视下采用根挺等器械拔去牙根。用扭钻按控制方向在根尖周扩大牙槽窝并钻孔至拟植入深度, 测量骨孔深度和方向, 无菌盐水冲洗后, 植入相应长度REPLACE种植体, 直径一般选用上颌4.0mm、下颌3.3mm。对拔牙窝与种植体之间的空隙, 局麻下在临近颌骨用取骨钻取1~3块骨质, 碾碎骨块、与人工骨粉混和后给予充填, 并裁取略大于牙槽窝口的钛膜覆盖。修整唇侧龈瓣, 切去龈乳头部分, 呈外突弧形与腭侧窝口一致, 松解唇侧粘骨膜瓣, 滑行后关闭创口, 覆盖创面形成良好屏障。部分窝不到1mm的不用钛膜, 个别的甚至不植骨直接缝合。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 漱口水保持口腔清洁。术后9~10天拆线。四个月后摄X-ray片, 检查种植体与骨质结合情况, 按常规二期手术程序旋入相应愈合基台, 形成袖口。二周后取出愈合基台, 安上永久基台, 贵金属烤瓷冠永久修复。
1.3 评价标准
成功:①人工种植体在行使支持和固位义齿的功能条件下, 无任何临床动度。②X线片检查, 种植体周围界面无透影区。③ 垂直向的骨吸收不超过种植手术完成时植入体在骨内部分长度的1/3 (采用标准投照方法x线片检查) 。④种植后无持续和不可逆的下颌管、上颌窦、鼻底组织的损伤、感染及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症状。失败:以上标准中任何一项未能达到者。
2结果
据上述评价标准, 本组病例成功率为92.3% (48) , 失败率为7.7% (4) 。失败病例为:上中切牙2枚, 上侧切牙2枚;其中单件式锥状螺旋种植体3枚, 组合式柱状螺旋种植体1枚。
3讨论
近年来, 随着种植材料学的不断发展, 外科种植技术和修复技术的不断提高, 使人工种植牙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获得了较满意的远期临床疗效。人工种植牙又称人工种植义齿, 是90年代开展起来的口腔修复的一项新技术。与常规义齿相比, 人工种植牙具有以下优点, 首先无基托或基托面积较小, 具有良好的舒适度, 异物感较小;其次固位、支持和稳定功能较好;再次可避免固定义齿需做基牙准备及其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和给患者带来的心理负担。这些使人工种植牙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
即刻种植是对于一些因外伤、牙周病且伴有局部感染的患牙, 小心地微创拔除, 尽量保持拔牙窝骨壁的完整, 尤其唇侧及邻面骨壁, 并用锐利刮匙彻底清除炎症组织, 拔牙后即刻暴露牙槽窝植入种植体, 避免了术后创口易开裂及感染的问题, 同时可以取得与延期种植相近的成功率, 也为患者缩短了疗程。即刻种植关闭创口时不必过度滑行唇侧粘骨膜瓣, 基本能保持唇侧龈缘及膜龈联合在术前位置上愈合, 义齿修复后牙龈能与邻牙保持和谐连续的龈缘曲线。而应用延期种植修复技术, 缺牙区牙龈由于下方覆盖的牙槽骨吸收随之退缩, 常造成种植义齿冠所在部位龈缘低, 牙冠长, 义齿与邻牙接触点下方牙龈乳头退缩产生“黑三角”现象, 影响种植义齿修复后的龈缘美观。
即刻种植技术的关键是种植体与牙槽窝骨壁间空隙的处理。即使采用根形种植体, 与拔牙窝的大小和形状也不可能完全一致。REPLACE系统是圆柱状种植体, 往往腔隙较大, 需要在骨移植的基础上配合使用膜覆盖技术, 即引导骨组织再生。我们采用自体临近骨碎粒加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粉的混和物进行充填, 必要时取纯钛膜覆盖。医用纯钛膜属不可吸收的生物膜, 虽然有良好的屏障作用, 但易于暴露、细菌聚集、骨增生较差, 但不影响近期成功率。
在人工种植过程中, 要注意手术细节, 保证尽可能小的骨创伤和最大的初期稳定性。间隙式、渐进法的受植孔手术预备是避免高热产生骨坏死的有效方法。在间隙式钻孔的过程中要保证冲洗水对钻孔的充分注入, 以利于器械和骨孔的冷却。尽量以两单位以上的种植体联合的方式制作修复体;单个种植体则采用与邻牙联合修复的方式, 提高种植体稳定性, 克服锥状螺旋种植体易产生自旋的缺陷。
本组病例有4枚种植体种植失败。分析原因:种植体颊侧骨板过薄, 受力后产生骨吸收 (1例) 。查询原始病例记录, 失牙后B2颊侧骨凹陷, 属适应症选择不当 (1例) 。术者操作方位失误, 重钻孔位 (1例) 。种植体周围炎 (1例) 。
总之, 本研究认为口腔前牙区人工即刻种植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缩短了治疗时间, 减少了拔牙后牙槽骨的丧失, 避免了大范围植骨, 并可参照原有牙槽窝的长轴方向定位种植体, 修复美学效果好。
参考文献
[1]李兵.骨整合介绍[J].中国口腔种植学, 2000, 5 (2) :98-99.
[2]丁仲能, 肖旭辉, 王小彬.个别牙缺失的种植义齿修复[J].中国口腔种植学, 2000, 5 (5) :77-78.
[3]王兴, 刘宝林.我国口腔种植学的进展[J].中华口腔医学, 2001, 36 (5) :321-323.
[4]黄建生, 周磊, 宋光保.前牙美观区单牙即刻种植修复[J].上海口腔医学, 2003, 12 (3) :174-177.
[5]陈辉, 赵士芳.HE-涂层种植体不同种植问隙的组织学评价[J].口腔医学, 2001, 2l (1) :11-12.
[6]武丽春, 黄庆, 耿威.模板在种植义齿修复中的制作与应用[J].北京口腔医学, 2001, 9 (3) :113-116.
[7]冯波, 施斌.BLB与IT1种植系统周边骨质吸收对比的研究[J].中国口腔种植学, 2004, 9 (2) :78-81.
口腔前牙区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8年8月-2012年9月前牙区牙齿缺失, 并采用CDIC种植修复术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7例, 女13例;年龄最小13岁, 最大69岁, 平均年龄43岁;植入的种植体共计78枚, 其中45枚单牙缺失, 23枚为多牙缺失, 牙位分布为:48枚上颌中切牙, 18枚侧切牙, 12枚尖牙。
1.2 材料
本组的78枚种植体中有52枚为CDIC一段式的纯钛锥状螺旋种植体, 26枚为CDIC的叶状种植体。并且所有患者都采用法国的SUNI种植机, 用CDIC全套的配套种植工具[2]。
1.3 病例选择
上述病例选择满足下列条件:上颌前牙区单个或多个牙齿缺失;缺牙区的牙槽嵴条件良好, 骨质、牙龈及牙槽黏膜没有炎症等其他病变;患者没有牙周炎等口腔疾病;患者没有其他全身系统疾病;所有患者均自愿进行种植, 并能配合定期的复查[3]。
1.4 手术方法
手术前拍摄牙齿全景及缺牙区牙片, 了解缺牙区骨质、牙槽、邻牙还有牙周状况, 根据缺牙区部位、缺牙数目还有牙槽嵴厚薄程度及牙槽骨本身的丰满程度来判断患者是否适合人工牙种植, 并为患者选择适合的种植体[4]。手术均采用延期植入方法, 在牙齿缺失6个月以上进行手术[5], 按照卫生部标准采用直接钻孔植入法进行锥状螺旋种植体植入术, 采用翻瓣开槽植入法进行叶状种植体植入术, 术后抗炎治疗, 并且分别在术后一周及二周时用拜耳树脂牙进行暂时性牙冠修复, 调整牙齿咬合关系, 避免患者发生咬合创伤。
1.5 成功标准
成功的标准依照瑞典Albrektsson 1986年诊断标准: (1) 种植体没有出现松动; (2) X线复查结果, 在种植体的周围没有透光区出现; (3) 种植体的功能负载满足要求, 1年后其垂直方向的骨吸收程度每年不能超过0.2 mm; (4) 种植体植入后没有持续性的疼痛及感染, 也没有不可逆性的感觉异常、坏死及下颌管的损伤; (5) 在上述几点要求之上, 5年的成功率需达到85%以上[6]。
1.6 观察指标
分别在术后的1周、1个月及3个月、半年、一年的时候对患者进行复查, 以后坚持每年复查一次, 坚持复查1~5年, 观察患者牙龈、牙周的健康情况;观察种植体及修复体是否稳固[7];观察患者牙周及牙龈的健康状况, 如观察牙龈是否有充血、炎症, 是否有牙菌斑及是否有牙石及牙石的指数等。观察患者的咀嚼效率及舒适度;并通过X线观察牙槽骨质吸收状况及种植体与骨组织间的愈合状况。
2 结果
本次研究的50例患者中, 共植入种植体78枚, 经过1~5年的随访观察, 成功76枚, 总成功率为97.4%, 其中锥状螺旋体51枚, 叶状种植体为25例, 种植较稳定舒适, 与骨组织结合良好, 没有骨质吸收。两种种植体中各有1枚出现松动, 引起舒适度差而取出, 两例都发生于研究早期, 与患者不定期复查, 过早咀嚼有关。见表1、表2。
枚
3 讨论
CDIC一段式人工种植牙, 体积小, 美观舒适, 手术简单, 操作容易, 术后创伤小, 反应小, 现在已经成为前牙区牙齿缺失种植的首选方法。但是在种植修复中因为种植体选择不合适, 种植牙适应症不适合, 还有在操作中违反操作常规术后保养不利等因素使得人工种植牙的成功率受到很大影响[7]。本院在种植过程中对上述的因素合理规避, 注重适应症及操作过程细节, 注重术后保养复查, 结果效果显著, 上述研究中种植成功率达到了97.4%就是很好的证明。
3.1 适应证及种植体的选择
人工种植牙病例适应证选择及种植体类型确定是此手术成功的关键。临床上要依据患者全身的健康状况, 及牙齿缺失原因、时间长短还有失牙区局部牙槽骨质状况, 颌间距及咬合关系等筛选种植适应证[8]。其次还要依据患者失牙区牙槽骨质状况及丰满程度选择适合的种植体类型及规格。所选种植体所承担的咀嚼压力要与牙槽骨接触面保持正比, 一般要选择与相应骨组织接触面积大的种植体。如果失牙区牙槽丰满, 或者有两个以上连续牙齿缺失, 要选择锥状螺旋状种植体, 如果失牙区单个牙齿缺失, 或牙槽欠丰满, 需要选择叶状种植体, 这样能够有效避免术后有松动等不适出现。
3.2 注重操作细节, 控制感染
人工种植牙手术操作简便, 手术要结合术前检查, 并要进行合理种植模型设计, 术前可以先在外科模型基础上模拟操作, 手术时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 避免侧穿, 及固定不佳。在种植时还要掌握控制种植机的转速, 种植机转速越低对患者失牙区骨组织的热损伤就越小, 一般要掌握在2000 r/min以下转速来完成手术[9], 并且要及时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骨组织, 这样能够大大提高手术修复的成功率。在术后嘱患者服用常规的抗生素以有效预防感染。
3.3 种植体的修复
术后要对种植体进行严格的修复设计, 此对种植体的修复设计是确保手术成功的一个关键步骤, 如果此环节没有做好, 患者种植体修复不合理, 患者种植的整体成功率就没有应有的保障。因为在以往的调查中发现有很多患者术后没有合理修复, 种植体出现咬合不利或松动, 而影响了种植的整体成功率。在修复时既要保证没有咬合创伤, 同时还要便于种植体颈部的整体清洁, 考虑全面, 确保种植体的美观舒适, 稳定卫生。因为种植患者多数有前牙的缺失, 患者唇侧的牙槽骨有一定吸收, 导致骨量出现不足, 种植中种植体牙冠的受力方向同种植体的长轴方向存在不一致, 从而出现受力不均匀, 出现不正常的侧向力或者扭力, 使种植体出现松动、旋转或者唇向的错位, 导致种植失败。因此, 在修复过程中, 对于单冠修复, 在修复牙冠冠套时有时可以在两侧添加舌侧翼板, 将种植体要承受的咬合压力及扭力分压到两侧正常的牙齿上, 有效减轻种植体创伤, 可以确保种植体更舒适, 确保种植体的正常使用寿命。对于多个种植体体牙冠修复时, 可以采用种植体-种植体, 或者种植体-天然牙的连冠修复方式, 既能够使种植体保证舒适, 确保成功率, 同时也是种植体更加美观, 满足人们的爱美需求。
3.4 术后合理保养, 定期复查
在术后要提前告知患者正确的刷牙保养方法, 嘱患者要将种植牙的牙龈部分作为刷牙的重点, 并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这样能够有效预防种植体的周围炎症发生, 确保种植牙的使用寿命。同时种植牙在刚修复的前三个月内应以软食为主, 三个月之后再恢复正常饮食, 同时还要避免进食过硬的食物[10], 避免因为过早咀嚼及嚼服硬物出现种植体松动导致种植的失败。除此之外, 患者还要定期复查, 如发现种植体有旋转松动等状况要及时处理。种植后的保养及复查也是保障成功率的重要因素。上述两类失败的病例发生在研究初期, 因为患者前期部注重保养, 不按时复查, 才导致种植体松动, 舒适度差而种植失败的。而在吸收这两类失败的经验后, 我们对患者严格要求, 加强患者回访, 叮嘱其复查保养, 后面没有一例失败病例出现。
总之, CDIC一段式人工种植牙, 体积小, 美观舒适, 手术简单, 操作容易, 术后患者创伤小, 种植成功率高, 只要按照规定选择适应症, 规范操作, 都能达到成功标准, 是临床值得信赖的前牙区种植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于毅, 赵保东, 马健.前牙区牙种植即刻修复的临床疗效观察[J].上海口腔医学, 2010, 19 (5) :32-36.
[2]郭苏伟, 赵保东, 刘凤芝.平台转换技术对上颌前牙区单枚种植修复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11, 16 (2) :35-39.
[3]张林祺, 刘延军, 张昀.“止泰”明胶海绵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拔牙术后止血的临床研究[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0, 8 (3) :15-16.
[4]胡燕.人工种植牙围手术期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 (49) :107-108.
[5]杨美茹, 李树春, 张丹峰.人工种植牙的临床护理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3) :60-61.
[6]孙建平, 张勇, 王浩.种植义齿临床疗效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 2009, 13 (3) :108-109.
[7]周伏保, 陈海.CDIC人工种植牙技术的临床应用与观察[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06, 11 (1) :38-42.
[8]范群, 张晓渝, 王文红.种植体-天然牙支持的种植义齿修复的临床研究[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00, 5 (1) :31-32.
[9]郑新乐, 郭海山, 李英.国产种植体在个别牙缺失的临床应用[J].口腔医学, 2003, 23 (1) :43-44.
口腔前牙区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例患者均为我院2003~2008年收治的患者, 其中男性9例, 女性3例, 年龄20~49岁, 平均年龄34岁, 牙位分布上颌中切牙12枚, 侧切牙3枚, 单尖牙1枚。缺牙原因:先天缺失2例, 外伤缺失8例, 根管治疗失败1例, 桩冠修复致根折1例。所选患者全身健康状况良好, 通过摄X线和口腔检查, 缺牙区牙槽嵴良好, 无骨质病变, 缺隙邻牙牙周组织健康。皆无种植禁忌证。
1.2 材料
本研究使用的16枚CDIC单件式锥状螺旋种植体、CDIC种植机和种植器械全部选用卫生部口腔种植中心提供[2]。种植体的主要特点是按使用功能设计。
1.3 方法
1.3.1 术前准备
术前拍摄牙科CT片及曲面断层片, 了解牙槽骨的高度、宽度及骨质密度、近远中天然牙牙根方向等, 并在X片上确定种植体植入位置, 设计合理的种植修复计划。
1.3.2 种植体植入术
局麻下先锋钻直接在定点部位钻孔, 根据对颌牙邻牙及缺牙区高度确定种植体植入方向, 种植体螺纹尽量长些, 达到鼻底骨皮质尤佳。用抗菌素加生理盐水冲洗受植床, 用挤压膨胀法旋入种植体就位, 旋入扭力一般应在35~50N之间[2]。间歇式钻入, 尽可能减少创伤;嘱患者24h内以冰袋冷敷, 术后常规漱口及抗生素1周, 并进食软质非刺激性食物以预防感染, 尽量减小术区肌肉活动幅度, 避免对即刻修复体施加任何额外负荷。
1.3.3 即刻修复
使用即刻负重专用基台, 根据需要进行调改, 将树脂成型于基台上, 尽量扩大与邻牙的接触面积, 提高临时牙冠的稳定性, 避免颌早期接触;处理基桩唇侧颈缘, 将植体基桩唇面修磨至龈下, 形成肩台, 利于唇面及颈缘的美学修复;术后即刻佩戴, 有利于恢复其美学形态;术后6个月取印模并完成烤瓷修复, 粘结完成最终修复[3]。
1.4 观察方法
种植体植入后初期的稳定性, 修复体是否完好, 种植体负重后有无松动, 是否存在种植体周围炎, 牙龈萎缩情况。分别术后1d、1个月、3个月、6个月摄X线片, 以后每隔1年摄X线片1次, 观察种植体与骨组织的愈合情况以及牙槽骨的吸收情况。
1.5 评价项目
评价项目包括临床成功率 (尤其注重美观和功能恢复) 、种植体的稳定性和种植体周围牙槽骨的吸收程度3个指标。
2 结果
本组12例共16枚种植体, 即刻修复后经6个月~5年随访, 成功15枚, 失败1枚。失败1枚于术后2个月种植体松动而取出, 骨整颌期出现吸收、骨结合不良。其余患者无不适, 临床检查种植体稳定, 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X光片检查牙槽骨吸收皆<2mm, 种植体周围无透光区, 见表1。
3 讨论
按牙种植学的“骨性结合理论”和骨组织的修复与重建机理提出种植体在植入后必需有3~6个月的无负荷愈合期, 以利于种植体和骨之间产生骨结合, 形成种植体-骨结合界面的必需条件之一[4]。骨组织和种植体之间的生物学反应的结果, 其实质是使种植体在负重过程中获得足够的稳定性, 以保证种植体长期行使功能[5]。这种方法虽然具有很高的成功率, 但是存在着治疗周期长、复诊次数多、至少2次手术等问题。现代即刻负载理论认为:种植体早期负重可刺激应力集中区新骨形成, 使种植体周围骨小梁根据受力形成合理分布。目前,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 种植体在即刻负重的情况下可以正常愈合。即刻修复可在3~6个月的愈合过渡期内免戴暂时活动义齿, 避免无牙的烦恼, 还可减少就诊和手术次数。带给病人即刻的功能与美观。因而, 即刻种植修复技术已成为口腔种植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值得进一步推广。
初期稳定性是牙种植修复即刻负重最为突出的话题之一[6], 为了获得良好的初期稳定性, 种植体对骨壁适度的挤压是必要的。CDIC螺纹种植体有一定的自攻性, 旋入就位后对骨组织产生一定挤压。研究显示种植体的微小动度在50μm左右时骨组织仍可在多孔的基质中向种植体表面生长, 形成骨结合。一旦种植体的微小动度超过150μm[7], 种植体与骨将不会发生骨结合, 而形成纤维性结合。本研究遵循“骨性结合理论”, 应用即刻负重的基本原理, 将植入扭 (矩) 力测试结果作为即可修复的重要参考指标, 不但使用了改进的CDIC单件式锥状螺旋种植体, 而且改进了即刻修复方法。使种植体获得了足够的即刻稳固性以及植体基桩容易磨改修复使用;改型种植体植入扭 (矩) 力的测试所得结果作为上颌前牙区种植即刻修复的重要参考依据;上前牙即刻修复成功的标准还需要种植牙周围软组织和牙冠外形与邻牙及对侧同名牙相协调一致。早期的临时树脂冠能扩展龈缘袖口, 克服因愈合基台所形成的龈缘袖口与天然牙颈部不一致, 而导致烤瓷冠修复后牙龈萎缩。因此, 本研究认为我科在上颌前牙列缺损区使用种植术种植修复上颌前牙区即刻负重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是充分的。
总之, 上颌前牙区种植体即刻负重修复可缩短种植修复疗程,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患者缺牙的时间, 及时恢复患者美观、发音、咀嚼等功能;对医生而言, 操作技术与方法简便, 低创伤, 容易掌握。随访结果显现了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有极高的成功率。在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时, CDIC单件式锥状螺旋种植体是目前最理想的种植体系统, 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建议推荐使用。
参考文献
[1]Branemark PI, Breine U, Adell R, et al.Intra-osseous anchorage of dental prosthesis[J].Scand J Plast Reconstr Surg, 1969, 3 (2) :81.
[2]杨小东, 刘果生, 李兵, 等.C D IC锥状螺旋种植系统[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1998, 3 (3) :101~103.
[3]孙勇, 钟科, 赵峰, 等.C D I C锥状种植体前牙区种植即刻修复的临床研究CDIC锥状种植体前牙区种植即刻修复的临床研究[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07 (12) :83~86.
[4]Branemark PI, Hansson BO, Adell R, et al.Osseointegrated implants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edentulous jaw.Experience from a10year period[J].Scand J Plast Reco ns tr Surg Supp1, 1977, 16:10.
[5]Zarb GA, Alberktsson T.Osseointegration:ar equiem for the p eriod ontalligament[J].Int J Periodont Rest Dent, 1991, 11 (1) :88.
[6]LorenzoniM, Pertl C, Zhang K, et al.In-patient comparison of im-mediately loaded and nonleaded implants within6months[J].C lin Oral Im plants Res, 2003, 14 (3) :273.
口腔前牙区 篇4
关键词:即刻种植,喷砂,前牙区
口腔种植修复彻底更新了传统口腔修复学的内容与概念。种植体材料除了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之外, 还具有特殊的表面形貌特征, 可达到促进骨组织与其直接接触、及早建立骨整合的目的。表面粗糙化是种植体表面微观处理的主要方法。即刻种植的出现可以缩短种植周期, 减少患者等待的时间和痛苦, 最大限度保存种植区致密组织, 提高软组织的美学效果[1], 但其初期稳定性较差, 笔者自2010年开始在前牙中选择喷砂种植体进行即刻种植, 临床效果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
2010年7月—2012年2月, 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院口腔科拔牙同期即刻种植的20例患者 (25颗牙位全部为前牙) , 其中男性8例, 女性12例, 年龄19~45岁。无全身系统性疾病, 口腔卫生状况良好。25颗前牙均为外伤性牙根折断, 无法保留的龋齿及残根, 无骨缺损, 牙龈乳头外形完整, 且前牙咬合关系正常。
1.2 种植过程
1.2.1 术前准备
术前详细询问患者相关病史, 完善口腔检查, 拍摄照片及X线片。向患者介绍治疗方案及术中、术后风险及并发症, 患者签知情同意书。
1.2.2 拔牙
按照无菌手术操作规程, 常规消毒铺巾, 注射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进行局部浸润麻醉, 拔牙。
1.3 植入种植体
常规制备种植窝, 确定好种植体的植入方向, 选择直径大小适宜的种植体, 种植体的平台位于唇侧龈缘下3 mm左右, 离邻牙牙根间距至少2 mm, 保证种植体的抗旋转力大于35 N·cm, 植入种植体, 安放愈合基台。
1.4 观察指标
X线检查:分别于种植后即刻、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种植体与牙槽骨的骨结合情况。
Jemt[2]牙龈乳头指数:种植体永久修复1年后的近远中牙龈乳头高度, 0级:无牙龈乳头;I级:牙龈乳头<1/2牙间隙;II级:牙龈乳头>1/2牙间隙;III级:牙龈乳头充满牙间隙;IV级:牙龈乳头超出牙间隙。
2 结果
25颗种植体均获得良好的骨整合, 无感染发生, 从种植体植入到永久修复后1年的观察期内, 1个月、3个月、半年、一年共四次的随诊过程中, 种植体稳定无松动, 种植体高度较稳定, 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 牙槽骨吸收大多稳定在种植体顶端的第一螺纹处。根据Jemt牙龈乳头指数观察种植体永久修复1年后的近远中牙龈乳头高度, 种植体PISIII级19颗, PISII级6颗。
3 讨论
3.1 即刻种植
适应症[3]包括:第一, 因龋病而导致的残根残冠不能保留者, 根尖区无严重病变和骨组织吸收。第二, 因外伤导致的正常牙无法保留者。第三, 准备拔除的患牙根尖区没有明显的炎症和肉芽肿。第四, 种植区周围有足够的软组织, 且健康无明显炎症者。优点:第一, 缩短了疗程, 减少了患者的痛苦。第二, 有效减少牙槽骨的生理性吸收。第三, 有利于将种植体植入理想的解剖位置, 使其更符合生物力学要求。第四, 有利于保持牙龈的形态, 获得理想的美学效果。即刻种植的主要问题:第一, 种植体的大小形状往往与拔牙创不相适合, 两者不能形成紧密接触。第二, 由于拔牙创的存在, 创口的关闭有一定困难。第三, 即刻种植常常在感染的环境下进行, 容易发生炎症及暴露。
3.2 口腔种植成功评价标准
1986年, 瑞典Albrektsson等提出了口腔种植成功评价标准:第一, 种植体无动度。第二, X线显示种植体周围无透光区。第三, 种植体功能负载一年后, 垂直方向骨吸收小于0.2 mm/a。第四, 种植体周黏膜组织健康。第五, 种植体成功率5年末上颌为85%以上, 下颌为90%, 而10年末上颌成功率80%, 下颌为85%。以上标准中任何一项未能达到均不能视为成功。第六, 种植体无持续性或不可逆的下颌管、上颌窦, 鼻底组织的损伤、感染及疼痛, 麻木感觉异常等症状[4]。
3.3 种植体
目前多选用带螺纹的锥形种植体用于即刻种植, 有利于提高初期稳定性。种植体的植入角度要严格参考天然牙长轴方向, 通常植入深度为牙槽窝3~5 mm。本实验选择的种植体直径均是与牙槽窝直径相近的种植体, 并没有单独增加种植体的长度, 只是在种植体表面进行了喷砂处理, 种植体骨界面的骨整合与种植体表面的粗糙情况密切相关, 粗化表面的钦种植体与光滑表面的种植体相比, 矿物质的沉积率更快、骨结合的面积更大、骨整合的速度更快。
表面粗糙化是种植体表面微观处理的主要方法之一。可增加种植体表面形成微米级的粗糙度, 有利于细胞的贴附和生长。种植体表面微结构处理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种植体骨整合能力, 已获得初期稳定。选择合适的适应症的即刻种植既可缩短治疗时间, 也可减少牙槽骨吸收, 是未来牙种植的发展方向。但本研究病例数较少, 稳定性和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DE ROUCK T, COLLYS K, COSYN J.Immediate single-tooth implants in the anterior maxilla:a 1-year case cohort study On hand and soft tissue response[J].Clin Periodontol, 2008, 35 (7) :649—657.
[2]JEMT T.Regeneration of gingival papillae after single-implant treatment[J].Int J Periodontics Restorative Dent, 1997, 17 (4) :327—333.
[3]方诚, 王国平.口腔即刻种植临床研究进展[J].口腔医学, 2011, 31 (3) :178—180.
口腔前牙区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1月于本院种植修复科就诊的上颌前牙区牙列缺损伴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的患者14例,共计植入种植体17枚。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22~51岁,平均42岁。具体纳入标准如下:(1)上颌前牙区1~2颗牙缺失,相邻的天然牙及对侧同名牙稳固且完好;(2)种植区牙槽骨宽度约3~5 mm,可利用骨高度>10 mm。排除标准:不能耐受种植手术的患者。
1.2 材料
德国Ankylos种植体,直径3.5~4.5 mm。EMS超声骨刀(瑞士),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北京),海奥生物膜(烟台)。
1.3 方法
1.3.1 骨劈开同期种植体植入
术前半小时口服抗生素(阿奇霉素+替硝唑),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含漱,体位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手术部位用含1∶100 000肾上腺素的4%阿替卡因(商品名为碧兰麻)注射液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在牙槽嵴顶偏腭侧2 mm作近远中方向切口,切开骨膜,然后沿牙颈缘做颊舌向切口,在颈缘中份避开牙龈乳头,必要时可再作两条垂直切口,切口延展到附着龈以外,增加组织瓣的活动度。再翻瓣检查牙槽嵴,剥离至牙槽嵴高度2/3左右处或牙槽嵴骨厚度明显增加处,切断骨膜,仅剥离黏膜瓣。使用超声骨刀沿牙槽嵴顶向腭侧倾斜作水平切口,深度达骨松质层,再将薄型骨凿的刃端嵌入切开的骨槽内,沿预计的种植方向用骨锤将其轻轻凿入种植体所需深度,使唇侧形成带骨膜的骨皮质瓣;用先锋钻确定种植方向,逐级备洞至所选种植体直径,植入种植体。种植体植入后,若骨劈开近远中间隙小于1 mm,可不植骨或用种植窝制备过程中收集的碎骨充填。若间隙大于1 mm、唇颊侧骨壁厚小于1 mm或种植体根方有穿孔时,需联合采用引导骨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3]。最后,彻底松弛唇侧软组织瓣,在无张力下缝合伤口。术后给予抗生素1周,口服止痛药2~3 d,术后7~10 d拆线。
1.3.2 二期手术及修复
种植体植入6个月后行二期手术,局麻下作“十”字切口翻瓣暴露种植体颈部并连接牙龈成型器,二期手术后半月取模并制作修复体,修复体制作完成后最终试戴、调合、抛光、粘接。
1.4 软组织美学评价标准
患者修复1年后复查,用PES评分系统进行软组织美学效果评价。PES主要用来客观地评价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美学,其已被证明是一个评价种植体周围植软组织的可靠指标[1]。PES主要基于7个组织变量,并使用天然牙作为参考进行评估。这7个变量主要包括:近中牙乳头、远中牙乳头、软组织水平、软组织形态、牙槽突丧失、软组织颜色、软组织质地[1],见图1。每个变量使用0-1-2评分评定,2是最高得分,0是最低得分,见表1。PES最高得分为14,反映了种植体周围软组织与相邻天然牙或者对侧同名牙最相似。近远中牙乳头评定为完整、不完整、缺无。所有其他变量则通过与邻牙或对侧同名牙进行比较评估,见表1。两位医师按照PES评分标准对每个种植体进行比较评分,作好记录,两位医师评分的平均分作为最终得分。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
2 结果
2.1 种植成功率
14例患者17枚种植体修复1年后的成功率为94.12%(16/17),其中1例骨劈开同期植入方向可能过于偏唇侧,导致种植体颈部暴露,影响美观。
2.2 软组织美学评分
PES得分最高为14,最低为6,均值为(10.41±2.09),其中7~10分的修复体有6颗,11~13分的有10颗。其中近中牙乳头和软组织形态的平均得分最低,分别为(1.17±0.86)和(1.17±0.73)。软组织质地的平均得分最高,为(1.88±0.33)。其余各项得分见表2。
分
3 讨论
3.1 骨劈开技术
前牙缺失伴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的患者,临床上通常采用Only植骨技术、骨劈开技术、骨挤压技术等来进行骨的增量手术。Jensen等[4]研究发现在行骨劈开术时,不同的翻瓣方式对种植体植入后骨整合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全厚瓣会引起轻度的骨组织吸收,进而导致软组织退缩。本试验选用保留牙间乳头的切口设计,该方式起到了保护牙间乳头、稳定种植义齿相邻的牙龈软组织边缘、减少术后牙龈软组织退缩、减少边缘骨吸收程度的效果。Danza等[5,6,7]报道指出在进行骨劈开术时应用超声骨刀能有效降低骨灼伤的风险,切割精度高,对软组织损伤较小。本试验在术中选用超声骨刀进行骨切割,切割量容易控制,视野清晰,操作方便。本文病例牙槽嵴宽度在3~5 mm,可利用骨高度>10 mm,骨劈开术后种植体植入顺利,并获得良好的初期稳定性。17枚种植体修复1年后的成功率为94.12%,其中1例发现种植体颈部唇侧暴露约2.5 mm,影响美观,分析原因可能为骨劈开同期植入方向过于偏唇侧,导致唇侧骨板部分吸收。林立群等[8]报道联合运用骨劈开、骨挤压、骨引导再生术同期植入种植体,对于牙槽嵴宽度在2~4 mm的前牙种植病例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3.2 粉红美学评分
PES评分系统是一种准确性好、重复性高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美学效果评价工具[1,2,9]。Cutrim等[10]认为与Jemt于1997年提出的牙龈乳头指数专注于相邻牙间牙龈乳头的大小相比,PES的评价指标包括软组织的高度、位置、颜色和质地等,因此更加全面。Tettamanti等[11]研究表明,与ICAI相比较,PES更具有可重复性,更适合作为单一种植修复的美学指标。Nisapakultorn等[12]发现上颌前牙单牙种植体牙龈乳头水平主要受邻牙牙槽骨水平影响,前庭黏膜水平主要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牙周生物型、前庭牙槽骨水平、植入角度、邻牙牙槽骨水平以及植入深度等,这些因素在本质上与PES变量是相关的。对于前牙缺失的患者,通常会发现缺失牙的邻牙往往伴有唇侧龈缘以及牙龈乳头的退缩,修复时应注意这一点尽量与邻牙相协调。PES评分系统是将修复体与正常的天然牙进行对比,关注于种植义齿与周围牙齿的协调与自然,其更多的变量强调的是“自然”的外观,充分体现了”种植走向自然”的宗旨。同时,由于FES只是一个相对值,它只代表了种植义齿与对照牙的相对美观程度,因此,尽管有些患者种植牙周围软组织情况较差,但因与邻牙协调,PES得分较高,在临床上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本研究观察的16枚种植体中PES最高得分为14,最低为6,均值为(10.41±2.09),其中6分出现2次,14分出现1次,10分和11分出现次数最多,说明较差的病例和完美的病例均较少,大部分修复的效果基本令人满意。由于样本量较小,仅有16个有效的PES得分进行统计,因此,本次研究中PES标准差较大,为2.09,数据比较离散。从表2中可以看出近中牙乳头和软组织形态的平均得分最低,分别为(1.17±0.86)和(1.17±0.73)。这与国内外不同学者研究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2,10,13],说明种植术后软组织的丧失仍是不可避免的问题,种植义齿牙龈乳头及形态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种植义齿修复软组织重建存在一定的难度。Becker等[14]指出薄龈生物型相对厚龈生物型在缺牙后更易发生牙龈退缩及龈乳头缺如,因此,患者牙周组织类型也会影响其PES得分。本研究中有7例患者为薄龈生物型,其PES评分中近远中龈乳头、软组织水平、软组织形态得分均相对较低,也证实了这一点。在今后的手术中可通过带蒂黏膜瓣转移、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和自体游离龈移植等进行软组织增量。Gehrke等[15]研究表明不同专业的评分者对PES得分影响较大,在运用PES评分标准进行评价时,应注意这一点。
现如今骨劈开技术已越来越成熟,大大降低了困难病例的手术难度,缩短了治疗周期,修复后基本能够达到满意的美学效果,故其在临床上有很好的前景和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评价上颌前牙区行骨劈开术后,同期植入种植体修复1年后的软组织美学效果。方法:收集上颌前牙区牙列缺损伴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的患者14例,采用骨劈开术同期植入17枚种植体,术后6个月行二期手术并完成修复。采用粉红美学评分(Pink Esthetic Score,PES)对种植义齿周围软组织状况进行计分,评估修复1年后的种植成功率和软组织美学效果。结果:种植修复1年后的成功率为94.12%(16/17),1例出现唇侧种植体颈部暴露导致修复失败。PES得分最高为14,最低为6,均值为(10.41±2.09)。近中牙乳头和软组织形态的平均得分最低,分别为(1.17±0.86)和(1.17±0.73)。软组织质地的平均得分最高,为(1.88±0.33)。结论:骨劈开术能有效增加骨量,在软组织美学上基本达到满意的效果。
口腔前牙区 篇6
关键词:螺旋CT,牙种植,骨量
目前种植牙技术较为普及, 对于简单的, 骨量情况较好的颌骨位点的种植大家较容易掌握, 然而, 对于前牙区常感到较为棘手, 因为它常因骨量不足而种植失败或不能种植, 骨量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 外伤或拔牙不当唇侧骨板缺失; (2) 牙周长期炎症骨吸收; (3) 颌骨手术或拔牙时间较长等。随着我科采用16排螺旋CT后对前牙区三维扫描, 即可精确地测量出计划种植位点的牙槽骨高度、宽度、骨质密度及牙齿骨表面形态, 基底区有无凹陷, 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种植体并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术后CT复查对种植体三维位置进行客观评估。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2014年21例上下颌前牙缺失患者共植入36颗种植体, 其中男15例, 女6例, 年龄25~62岁, 缺失时间2个月~35年, 其中外伤性牙缺失11例21颗植体, 其他原因牙缺失10例15颗植体。术前检查均无明显手术禁忌证。
1.2 螺旋CT扫描
采用16层CT (SIEMENS Sensation16) , 扫描条件:电压120kV, 电流80mAs (自动) , 螺距 (pitch) 1.0。扫描方法:患者仰卧, 头架固定患者上下颌, 以下眶耳线为基线, 以16×0.75mm方式螺旋扫描。扫描范围:从眶下缘到咬合平面。先行头颅侧位片定位扫描, 然后扫描上下颌骨。
1.3 图像处理及设计和评价方法
将术前扫描图像数据进行减薄处理, 层厚0.75mm, 再以西门子专用齿科软件 (Dental软件) 分析, 运用图像上的定位标记和测量工具, 可以精确地测量上下颌前牙区种植位点骨量, 包括牙槽嵴顶到鼻底的距离, 即骨的高度、牙槽骨顶表面宽度、骨密度、牙槽嵴表面形态、基底区有无凹陷及凹陷的量, 然后根据骨量形态指导选择种植体直径和长度, 选择最佳植入的位置和方向。避免术前考虑不周, 传统方法测量不精确导致手术失败和周围组织的损伤。避免因种植牙骨壁较薄后期较大骨吸收等情况, 预测种植术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难度加强同患者沟通, 减少医患纠纷。术后以同样条件扫描分析图像, 评估种植体三维空间位置是否与术前设计相符, 测量骨壁宽度, 与邻近系要解剖组织的关系, 有无骨壁过薄 (<1mm) 或出现侧穿等情况。
2 结果
21例CT三维重建图像都能清晰地显示患者种植位点精确解剖图像, 精确测量骨量数值。配合临床医生设计最优种植方案, 做好术前患者沟通理解, 术后CT评估均能达到术前设计要求。
病例1:患者钟×, 男性, 42岁, CT检查左上侧切牙牙槽嵴顶宽度<3mm, 唇侧根尖区凹陷, 术前计划行牙槽骨骨劈开种植常规颈种植体, 唇侧行骨增量技术, 术后CT三维重建影像显示植体位置及深度满意 (见图l、2) 。
病例2:患者陈×, 女性, 30岁, 外伤后右上尖牙、侧切牙、中切牙, 左上中切牙、侧切牙牙缺失, 计划于右上尖牙、右上中切牙、左上侧切牙行3颗种植体固定修复, 术前CT检查提示右上尖牙牙槽嵴顶宽度<4mm, 唇侧骨板外伤缺失, 右上中切牙牙槽嵴顶宽5.5mm, 唇侧无凹陷, 左上侧切牙牙槽嵴顶宽5.8mm, 唇侧根方凹陷严重 (见图3、4) 。术中情况如CT所提示进行种植, 术后CT检查符合术前设计要求 (图5、6) 。
病例3:患者李×, 男性, 58岁, 下半口牙列缺失, 计划种植6颗植体, 右下第一磨牙、第一前磨牙、尖牙, 左下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位点种植完成半口种植体支持固定冠桥修复, 术前CT提示种植位点嵴顶宽度>5.8mm, 离下颌神经管最短距离>12mm, 术中如术前CT所示, 按计划植入6枚4.1mm×10mm常规颈种植体, 术后检查结果满意 (见图7、8) 。
病例4:患者赵×, 男性, 30岁, 下颌所有牙缺失, 计划双侧植入6枚植体, 术前CT检查发现双侧下颌牙槽骨吸收明显, 嵴顶尖圆形, 右侧下颌后磨牙区嵴顶宽度<4mm, 离神经管高度<6.5mm;左侧嵴顶宽度约5.5mm, 离神经管高度>7.2mm, 遂改变计划, 放弃右边种植位点, 选择较小的植体, 术后复查效果满意 (见图9、10) 。
3 讨论
种植牙技术目前较为普及, 由于它能永久性的修复缺失牙, 且不损伤相邻健康牙齿, 因而为广大患者所接受。临床医生也大为推广, 对于简单的、骨量充足的颌骨位点的种植大家较容易掌握, 然而, 对于上下颌前牙美学区[1]常感到较为棘手, 因为此区不仅要考虑植体植入成功, 还需考虑植体位置引起修复美观问题, 前牙区常常伴有骨量不足而导致不能种植或种植失败, 从而达不到理想效果。因此术前通过影像检查来获得准确的上下颌前牙种植位点精确解剖信息, 包括种植位点骨的高度、宽度、密度, 牙槽嵴表面形态, 基底区凹陷情况, 鼻底和切牙孔形态, 以避免神经损伤及其他手术并发症, 在术前为临床医生提供精准术区解剖形态和数据, 这样才能提高种植成功率和达到较好的前牙区美学效果。
上下颌前牙常因牙槽嵴吸收后骨量不足引起种植效果较差, 骨量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 外伤或拔牙不当唇侧骨板缺失; (2) 长期牙周炎各型骨吸收; (3) 颌骨手术骨缺损; (4) 拔牙时间较长及不良修复体引起严重骨吸收等[2]。为了精准手术, 利用螺旋CT结合Dental软件在上下颌前牙区牙种植中获得广泛应用, 通过薄层重建的图像对前牙术区冠状位、矢状位、水平位进行三维分析, 精确体现牙槽骨骨量、密度、高度、宽度, 近远中径和周围重要组织的解剖结构关系, 进而全面提供种植位点三维关系, 从而精准指导种植手术设计, 并行术后评价。相对于传统X线片的二维图像未能显示颌骨唇腭侧径及颌骨基底区凹陷情况, 无疑要更客观, 更全面[3]。通过三维重建技术的3D图像能直观而立体的显示上下颌前牙区牙槽骨的形态、位置, 与鼻底、切牙孔的关系, 通过精确测量可知牙槽嵴顶宽度、高度、倾斜情况, 唇侧骨吸收凹陷情况, 对选择植体大小和长度, 是否行骨增量提供直观依据。通过测量骨密度, 对种植位点骨质情况分类, 为手术是否骨挤压提供准备。这样, 术前即可判断骨高度、宽度能不能满足植入需要;若骨量不足, 则可通过骨劈开辅助GBR技术增加骨宽度, 植入合适种植体, 术前可发现根尖唇侧有无凹陷、凹陷程度, 调整植入角度或种植位置, 避免植骨, 或减少植骨量, 降低费用, 减少感染风险。这样避免了种植盲目性, 加强了医患沟通, 降低医疗纠纷。
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和相关口腔处理软件, 实现了对颌骨的三维重建和骨量数据的精确测量, 为种植方案的制定提供影像依据, 提高种植体植入的精确性及成功率并使种植简单化,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更为患者所接受。病例1中观察患者牙槽嵴顶宽度窄, 唇侧根尖区凹陷, 提示种植位点骨量不足, 遂行牙槽骨骨劈开技术。病例2中患者上前牙外伤性缺失, 唇侧骨板大部分缺失, 设计时右上尖牙区偏腭侧植入, 并行GBR骨增量技术, 术后复查获得良好效果。病例3为老年下颌无牙颌患者, 下颌牙槽突部分萎缩, 解剖标志尚明显, 确定种植区位点并精确测量获得数据, 植入6枚植体行种植体支持固定冠桥修复, 术后效果极佳。病例4患者牙槽骨颊舌向吸收明显, 致双侧磨牙区牙槽骨严重萎缩, 通过术前螺旋CT三维成像及软件辅助测量后, 改变双侧种植计划, 并根据数据在左侧精确植入3枚合适植体, 获得较佳效果。通过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结合Dental软件可以精确指导种植体植入的位置、深度和角度方向, 规避重要解剖结构, 避免损伤重要的解剖结构, 特别是一些严重骨量不足的患者, 可以适当改变种植体位置及角度以获取足够的骨量来完成种植计划, 术后CT可以从冠状位、矢状位、水平位三个方向分析种植体空间位置、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植骨区的情况等, 来客观检验术前设计的合理性, 并且评估术后的效果及预后。
参考文献
[1]D.Buser, U.Belser, D.wismeijier, 主编.美学区种植治疗——单颗牙缺失的种植修复[M].宿玉成, 译.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5.
[2]刘宝林, 王佐林.口腔颌面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6.
口腔前牙区 篇7
关键词:锥形束CT,微种植支抗钉,上颌前牙区,唇侧骨皮质厚度
微种植支抗钉(micro- implant anchorage, MIA)作为一种新兴的骨性支抗,具备易植入和去除、种植体体积小等优点,被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所接受[1,2,3];正畸医生可以不依赖患者配合而获得有效的支抗。但常由于临床种植操作前对需种植部位颌骨的骨量估计不精确,导致种植钉移位、脱落,或植入部位过于临近牙根而对其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因此如何能安全的植入微种植支抗钉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ghy, CBCT)对25 例患者的颌骨进行扫描及影像数据分析,探查前牙区颌骨微种植支抗钉植入的安全范围。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材料
随机选取来我院行CBCT扫描及三维重建的25 例成人患者,无上前牙区牙列拥挤。其中男15 名,女10 名;年龄20~30 岁,平均年龄(26.0±2.4) 岁。
1.2 方法
使用德国Kavo锥形束CT对患者进行同一参数扫描,参数为120 kV,5 mA,0.2体素,14.7 s扫描时间,视野130 mm。用第三方分析软件Invivo5,对扫描后前牙区颌骨影像分别进行矢状位、冠状位、水平位及三维重建分析。
1.3 测量项目
于前牙(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区颌骨进行近远中向、唇腭向及唇侧骨皮质厚度的数据测量。近远中向数据的测量选取水平位及冠状位上各牙根间牙槽嵴中心层面;唇腭向数据及唇侧骨皮质厚度数据的测量均选取水平位及矢状位上各牙根间牙槽嵴中心层面(图 1~2)。
2 结 果
2.1 近远中向根间距
在距牙槽嵴顶3、 6、 9 mm水平,中切牙根间距均最宽;中切牙与侧切牙根间距均最窄;侧切牙与尖牙根间距均居中(表 1)。
其中, 25 例中只有3 例(占12%)前牙区各牙根长度超过12 mm,在距牙槽嵴顶12 mm水平测出的近远中向根间距,分别为:中切牙根间(4.9±1.0) mm;中切牙与侧切牙根间距为(3.77±0.37) mm;侧切牙与尖牙根间距为(3.92±0.47) mm。距离均较宽。
2.2 唇腭向骨厚度
在距牙槽嵴顶9 mm及以上水平,中切牙根间均最薄;中切牙与侧切牙根间均最厚;侧切牙与尖牙根间均居中(表 2)。
2.3 唇侧骨皮质厚度
在距牙槽嵴顶4个测量水平,中切牙根间最薄,侧切牙与尖牙根间最厚(表 3)。
3 讨 论
3.1 锥形束CT技术
CBCT技术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在口腔颌面部领域优于螺旋CT技术。CBCT扫描速度快,缩短了检查时间,避免患者运动而产生的运动伪影;空间分辨率高(最小可达0.125 mm),对于颌面部组织结构的特殊性具有极大的影像观察优势;视野范围灵活,可根据不同的检查需要而自由选择;患者辐射剂量低(仅为螺旋CT的1/400)等优点。同时,应用图像后处理软件,可得到各种二维或三维影像,以满足不同要求的定量测量需要[4]。国外已有研究利用CT对正畸支抗用微种植钉牙槽骨植入的安全区进行了相关测量分析[5,6]。因此,这也反映了此技术在正畸的术前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2 根间钉
牙齿的根间区域是最常用的微种植支抗钉植入的部位[7,8]。在前牙区植入的微种植支抗钉一般被称为根间钉,作用是用来压低前牙,改善露龈微笑。植入部位通常选取中切牙根间、中切牙与侧切牙根间、侧切牙与尖牙根间。临床上根间钉常用的规格为长度6 mm、直径1.5 mm或1.6 mm。
3.3 安全区的范围
通过对上述测量值的观察分析,结合临床常用根间钉的规格得知:① 在距牙槽嵴顶9 mm水平,中切牙根间近远中向距离为4.16 mm,唇腭向骨厚度为7.22 mm。因此,在9 mm及以上水平行根间钉植入术时应尽量选择根间中心点层面,植入点尽量靠上较为安全。② 在距牙槽嵴顶9 mm水平,中切牙与侧切牙根间近远中向距离最窄,仅为2.27 mm;在距牙槽嵴顶12 mm水平则为颌骨结构唇腭向骨厚度最厚。因此,在距牙槽嵴顶12 mm水平及以上区域可作为中切牙与侧切牙间根间钉的安全植入区。③ 在 距 牙 槽 嵴顶9 mm水平,侧切牙与尖牙根间近远中向根间距为3.35 mm,唇腭向骨厚度为7.44 mm,此水平及以上区域可考虑为根间钉的安全植入区。④ 在4 个测量水平,中切牙间唇侧骨皮质最薄,平均为0.9 mm;侧切牙与尖牙间唇侧骨皮质最厚,平均为1.1 mm,均可满足根间钉对骨皮质厚度的要求。⑤ 25 例患者中只有3 例(均为男性,占12%)前牙区各牙根长度超过12 mm,在距牙槽嵴顶12 mm水平测出的各牙根间近远中向距离,最窄为3.53 mm,最宽为4.90 mm,距离均较安全。这可能由于性别差异发育不同,在20~30 岁年龄段的少数男性上前牙区牙齿长度较同龄大多数女性偏长。
(mm,±s)
(mm,±s)
(mm)
根间钉植入点应尽量选择各牙根根间区中心点层面,避免牙槽嵴骨宽度、厚度不够或唇侧骨皮质过薄造成根间钉离牙根过近损伤牙周膜及牙根、牙槽嵴骨被穿通或根间钉移位、脱落,这样就可提高根间钉植入的定位准确性及支抗作用的稳定性。国外已有文献报道微种植支抗钉临近牙根是导致植入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9]。如果根间距过窄,可以选择靠近根尖或根尖上方植入,或者选择较细的根间钉,也可以通过调整植入区的牙根位置,扩大根间距后再植入[10]。
总之,微种植支抗钉植入的安全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建议在行植入术前将CBCT扫描作为患者常规检查,做好术前对植入部位骨量的充分评估及局部解剖的了解,继而提高植入术的成功率,使微种植支抗钉在正畸的治疗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Park HS,Bae SM,Kyung HM.A new protocol of the slidingmechanics with micro-implant anchorage(M.I.A)[J].Ko-rea J Orthod,2000,30(6):677-685.
[2]Park HS,Bae SM,Kyung HM,et al.Micro-implant anchoragefor treatment of skeletal Class I bialveolar protrusion[J].JClin Orthod,2001,35(7):417-422.
[3]Kuroda S,Sugawara Y,Deguchi T,et al.Clinical use of mi-niscrew implants as orthodontic anchorage:Success rates andpostoperative discomfort[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07,131(1):9-15.
[4]Park HS,Kwon TG,Sung JH.Nonextraction treatment withmicroscrew implants[J].Angle Orthod,2004,74(4):539-549.
[5]马绪臣,张祖燕.口腔颌面锥形束CT的临床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94-103.
[6]Ono A,Motoyoshi M,Shimizu N.Cortical bone thickness inthe buccal posterior region for orthodontic mini-implants[J].Int 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8,37(4):334-340.
[7]Park HS,Lee YJ,Jeong SH,et al.Density of the alvedar andbasal bones of the maxilla and the mandible[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08,133(1):30-37.
[8]Park HS,Kwon TG.Sliding mechanics with micro-screw im-plant anchorage[J].Angle Orthod,2004,74(5):703-710.
[9]Chen YH,Chang HH,Chen YJ,et al.Root contact duringinsertion of miniscrews for orthodontic anchorage increasesthe failure rate:An animal study[J].Clin Oral ImplantsRes,2008,19(1):99-106.